花艺技术分析范例6篇

花艺技术分析

花艺技术分析范文1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有了对我国民族花腔的相关研究,但数量较少,更多的研究集中在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间。就文本资料来看,研究成果多在各大音乐院校的毕业论文及科教艺术期刊中。本文从花腔歌曲的创作、演唱处理、花腔技巧训练与教学、花腔作品的美学价值等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总结和梳理。

(一)花腔歌曲的创作

这方面的研究以对尚德义花腔艺术创作的研究最为突出。尚德义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他开创了花腔歌曲创作的先河,对歌曲创作和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

1.花腔歌曲的创作技法。陈朝霞和李燕的硕士论文中均对尚德义花腔创作技法进行了分析,指出他在创作中旋律的抒情性与舞蹈性、典型功能性和声与传统性终止式的巧妙运用、大胆创新的转调和严谨和谐的曲式结构等方面,对西方创作手法有一定的借鉴和创新⋯2J。蔡莉还对尚德义的转调技法创作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从同主音转调、等音转调、远关系转调、羽徵调式的交替、平行大小调交替等方面进行分析j。另外,也有对花腔歌曲创作的曲式进行研究的,如王玮对胡廷江创作的《玛依拉变奏曲》中变奏的具体元素进行分析,论述了花腔运用在多次变奏中的作用和意义。殷志华和张向侠也分别对《玛依拉变奏曲》和《火把节的欢乐》从曲式结构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儿。

2.花腔歌曲创作的民族性。尚德义在歌曲创作方面的积极探索,实现了花腔与民族音调的完美结合,如浓郁哈萨克风情的《牧笛》、新疆维吾尔族风情的《七月的草原》、热情欢快的彝族风格的《火把节的欢乐》、蒙古族长调特点的《小鸟飞来了》、藏族风格的《藏家姐妹踏歌来》等。王娅指出,尚德义在花腔歌曲创作中广泛吸取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及花腔因素,如蒙古族长调中的颤音、小跳音,评剧甩腔里的断音、快速走音及跳音,京韵大鼓、西河大鼓等说唱音乐中的断音以及民族器乐作品中的华彩旋律等,把这些花腔因素与特定地域的音调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民族调式、和声、旋法的花腔旋律。张亚丽论述了尚德义花腔歌曲的题材、音乐语言、演唱艺术、音乐审美中的“民族因素”,以及对我国传统音乐中“散板”节奏的借鉴J。彭根发在“尚德义教授作品音乐会”学术研讨会上讲到,他的花腔旋律“按照中华民族的调式、和声、旋法创作出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花腔音乐,使他的花腔歌曲具有鲜明的个性”l9。王贺着重研究了各民族地区的典型节奏型和民族风格衬词衬腔在尚德义花腔作品中的运用,并结合具体花腔歌曲的节奏型方面进行了实例地方性分析和探讨。。

3.虚词、衬词的运用。尚德义善于利用衬词在花腔作品中表达内容和情感。他认为,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以不受歌词的限制,“暂时地局部地离开歌词,用‘啊’连音或顿音来表达歌词所不能表达的情绪”,以使花腔有发挥的余地引。李雪峰指出,在《千年铁树开了花》中“以‘啊’唱出的大段花腔部分以四音模进手法,使激动的情绪层层递进直至散板式的华彩长句出现,才使音乐的情绪真正达到了全曲的最高潮”,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今年梅花开》则巧妙地运用东北民歌中的“啦啦调”衬词。王文澜指出,尚德义花腔作品的无词部分,有些是对原有词意的拓展和深化,有些则是对歌词未尽之意的补充,在审美意境上,这样的拓展、深化和补充是必要的。在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中,如胡廷江的《玛依拉变奏曲》中各句句末字分别为“拉、家、下、花”,押“a”韵,作曲家在变奏中增加的花腔部分巧妙地运用“啊”的开口音,使得歌曲在语言上无比和谐、连贯,一气呵成,刻画了玛依拉活泼可爱的形象J。杨英在对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分析时讲到,通过虚词“呜”和“啊”的运用,实现了“情与景、声与情”的叠合引。

(二)花腔歌曲的演唱

学界对花腔演唱的研究主要是对某一首或某几首歌曲的分析,这类研究针对性较强,多是从某首花腔歌曲的曲式、演唱风格或主要对华彩部分的分析与艺术处理等方面展开的。

1.花腔演唱的技巧与情感处理。如余惠承在对《七月的草原》讨论时,把宋斌廷原词和经过尚德义处理后加了花腔衬词的歌词以表格形式进行对比,认为用衬词“啊”来形成华彩乐章,有利于演唱者的二度创作,使演唱者通过花腔技巧,展示美妙的音乐形象;还分析了具体各花腔部分演唱时的气息要求和母音的情感表现的细腻处理。殷志华对《玛依拉变奏曲》从变奏曲式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尤其是每次变奏后长音处用音阶的形式进行不同的加花处理,还强调了很多花腔女高音适当改变曲子节奏音型的演唱手法,丰富了旋律,使歌曲更加流畅、优美,富有歌唱性J。杨明玉结合自己毕业音乐会的演唱进行了探讨,指出在演唱《小鸟飞来了》这首歌的颤音时,不能用西欧演唱颤音的方法来套,而要借鉴极具蒙古地方特色的“诺古拉”颤音方法来唱,放松喉咙和咽部,在富于弹性的气息支持下,用咽部的颤动去唱,以及在处理这类花腔部分演唱过程中下颚、软腭、舌根等部位的具体状态_l。李燕探讨了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演唱的“情调性”、演唱情感的“真实性”、演唱行腔的“流畅性”、演唱与伴奏的“协调性”等问题|2J。樊霄英在论文中通过分析多首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的演唱,比较中西花腔演唱技巧异同,得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花腔演唱技巧,如倚音、颤音、跳音和快速音阶、琶音等装饰的演唱处理¨。

2.花腔的音色要求。还有研究提到音色与花腔的关系,如罗静和程萍都曾提到在演唱《春江花月夜》时,音色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这首歌曲的花腔部分需要一种自然纯净、古朴典雅而不失晶莹透亮、轻盈飘逸的声音音色来演绎。杨英对《春江花月夜》演唱中开头结尾“箫的音色移植”、歌曲中间及高潮部分“花腔吟唱琵琶音韵”、“渔歌唱晚”主题音乐的花腔处理等作了分析研究u。

3.花腔演唱的人文素质要求。花腔演唱者不但要有过硬的技巧,还要注意人文修养的提高,才能真正完整地表现出花腔歌曲的内容和意境。程萍指出,“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对演唱者的人文素质和演唱技巧都要求很高的作品”_20]。

(三)花腔歌曲的训练与教学

作为新颖别致的艺术风格,把花腔应用于民族声乐中,不仅能丰富声乐教学内容、发展和巩固声乐学习者的技能技巧、激发演唱者的歌唱欲望,而且还能丰富乐感,启迪艺术创造思维,促进演唱者心态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声乐演唱和教学的质量。因此,对花腔技巧本身的研究,花腔技巧的训练以及花腔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等研究有现实意义。杨娃对西方花腔技法和我国传统润腔技法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了两者的异同与联系,对目前民族声乐花腔的行腔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韦亦瑁指出了传统音阶练习方式对花腔训练的局限性,提出选择优秀花腔歌曲中有针对性的乐句和乐段作为练声曲,加强连贯性、灵活性以及字声结合训练的必要性和有效性_2。沈金华、方露娜等也提出了具体花腔训练方法,即柔软性和圆连音的训练、音阶琶音的训练、渐强与渐弱的训练、跳音的训练、颤音的训练和其他装饰音训练等,并且给出了一定的训练提示或训练步骤_24J。

(四)美学方面

这部分研究多针对某首花腔歌曲展开各部分及整体的赏析,尤其突出花腔部分所展现的意境美,或是从作曲家对花腔歌曲创作的美学思想等方面展开。

1.歌曲赏析。刁笑萌在《鸟儿在风中歌唱》美学研究中,提出花腔部分对表达凄凉之美的重要作用,认为华彩乐段“啊”部分是整首作品意境的点睛之处,花腔部分以富有装饰性的变化曲调表现出快速灵巧的独特色彩,运用了半音阶下行的写作手法将其鸟儿的忧伤、压抑和叹息的无助表现得活灵活现,这也正是作品独特凄凉之美存在的原因,震撼心灵,无词之韵唱出有词之意,达到“此时无词胜有词”l2。王文澜专门探讨了花腔歌曲无词部分的审美意境,华彩性花腔部分无论是跳跃性的节奏、重复模进或是速度上渐快渐慢的处理手法,均恰当而丰富地表达了主题ll。对《春江花月夜》杨英分别从选材、创作题材、器乐化的人声运用及民族化的钢琴伴奏形象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赏析,认为它“将中西方的音乐元素和审美意识融会贯通,用声乐艺术和高超西化的花腔演唱技巧诠释中国古典名曲”。

2.美学思想。正如尚德义本人说:“我写花腔,注重上口,讲究发声自然流畅,追求美的品质,不为花腔而花腔。”_2在尚德义教授作品音乐会学术研讨会上,张小平评价说:“其美学价值在于对音乐本身纯粹性的探索,反映了作曲家纯朴的美学观念。”买岩萍、赛音等在论文中从题材选择的境界追求、艺术风格的境界追求、歌词选择上的境界追求、旋律美的境界追求、钢琴伴奏的境界追求等方面论述了尚德义歌曲创作的美学思想。

二、研究评述

总体来看,目前学界对我国民族花腔艺术的研究较为重视,涉及了花腔艺术的各主要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与花腔艺术在我国民族声乐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分不开的,但有些方面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深入和探讨。在花腔歌曲创作方面,多集中在作曲家尚德义的花腔创作上,对其他作曲家的花腔创作涉猎较少;而且多是从尚德义花腔歌曲的创作成就及创作特点方面论述的,如创作特点多以民族题材、时代特点、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民族风格与西洋技法的统一等方面展开,而非对花腔本身创作特点的具体论述。只有李雪峰以尚德义艺术作品的花腔部分创作特点为题,专门对四首花腔艺术歌曲的花腔部分进行了分析论述,但较为简略,总体来说文中所论述的是花腔的运用在歌曲表现中的作用,也并非是真正的“花腔创作特点”。总之,此类研究多是从“尚德义”角度而非“花腔”角度着手展开的。在花腔歌曲演唱方面,这类研究大多是先对整首花腔歌曲曲式结构或风格进行分析,之后专门针对花腔部分的演唱分析;也有分段落或部分进行论述的,有的则具体N4,节,具体到个别音的演唱处理,多为咬字吐字、情感、气息等演唱经验或演唱提示。这些研究对我国民族花腔声乐演唱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这类研究缺乏系统总结,涉猎范围较小。

花艺技术分析范文2

2.MARCOZOL染料对蚕丝纤维染色性能研究唐菊

3.纤维艺术品制作技术的探讨轻纺工业与技术 闫承花

4.三维梯度组织机织防剌织物王志建

5.图像识别在羊绒羊毛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杨潇,季益平,张毅

6.针织大圆机面料的研究开发舒桂芳

7.服饰配饰针织女帽的设计杨仙

8.中空异形聚酯纤维开发及织物性能分析马小英,王宗花,宋艳艳

9.绿色环保新型纤维的开发利用胡家军,陆必泰,赖红敏

10.莫代尔纤维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刘一凡

11.纳米二氧化钛的性能研究及其在环保领域的应用郭树梁

12.生物酶在纺织品整理中的应用倪宏宇

13.特种印花的发展和应用瞿玉仲

14.泡沫在纺织上的应用王龙

15.浅谈生态染色新技术李向华

16.网络化三维虚拟试衣技术构架分析黄灿艺

17.面料性能对衬衫领下落量的影响朱旭明,王红

18.西服面料的选择及实例分析李亚娟,朱晔,张巧玲

19.电子智能服装的开发现状及其市场分析郭锐

20.服装基本功能与新型功能的发展与应用刘妍洁

21.国际形势下我国纺织服装业应对策略探讨崔丽娜

22.中国纺织贸易在金融危机中的应对研究李裕芬

23.新型生物涂层技术夏永

24.阻燃纤维与纺织品的研究发展概述凌海

25.针织内衣的选择、洗涤与保养蒙小晶

26.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实践王淑静

27.浅析高职成衣工艺的教学模式马燕红

28.太阳能应用于纺织厂空调系统的初讨张永东

29.自动控制技术在纺织空调中的应用沙川

30.浅谈变频调速器在纺织空调中的使用刘玮

31.浅谈互联网技术在喷气织机上的应用,朱焕勇

32.发挥纺织特色拓展轻工平台——《广西纺织科技》更名为《轻纺工业与技术》启事

1.亚/黄麻混纺粗纱煮漂工艺研究陈天慈,王华,郁崇文

2.PTT/C混纺纱生产实践乌军锋

3.纯棉织物生物酶抛光整理工艺设计及分析封怀兵

4.牵伸不良的主要原因及对策措施王圣杰

5.棉纺厂前纺工序棉结数量变化规律分析阿依米沙·吾布力,李惠军

6.多层复杂组织的设计技巧李美真,赵静,石大为

7.FA320A型并条机的使用实践乌军锋

8.绿色设计与竹纤维的开发利用陈书丽,姚桂珍

9.面料弹性测试及其分类陈晓玲,聂存云,刘驰

10.人体工效学在童装设计上的应用叶隐隐,徐军

11.国产和孟加拉黄麻耐酸碱性能探讨唐义勇,钱竟芳,郁崇文

12.织物组织对大豆蛋白纤维机织物的性能影响赵晓芳

13.基于三维人体测量的女大学生皮肤滑移分析胡洛燕,王秀娟,马素琴

14.轻纺工业与技术 客家大裆裤的结构与工艺分析柴丽芳

15.户外运动服装的功能性设计肖柳庆

16.Petri网在服装生产线平衡中的应用张玉斌,陈雁

17.职业工装的功能特征与设计开发胡亮

18.新型材料在运动服装中的应用张晓艳

19.浅析创造思维在服装中的运用张丽波,徐军

1.T/R环锭纺竹节纱生产实践的探讨李宏

2.桑蚕丝绞纱染色工艺探讨李江

3.高支高密天丝棉混纺产品的开发牛建涛

4.锦纶66帆布与锦纶6帆布性能比较常伯阳

5.C14.6tex普梳针织用纱的纺纱实践乌军锋

6.高档针织纱生产实践张艳华,刘必英

7.气流成网非织造布产品疵点的形成原因及其消除沙志鑫

8.浅析色纺纱的工艺与前景朱明

9.甲壳素纤维与棉混纺工艺及成纱质量分析陈永恒

10.高科技服装面料的开发与应用吴改红

11.高性能纤维的结构及其在防弹领域的应用刘伟伟,张维,崔淑玲

12.土家族婚庆服饰探析赵晶

13.论现代社会的服饰图案艺术风格崔丽娜

14.知识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会计探讨姬海华,王恒斌

15.浅谈"限塑令"为我国非织造布行业企业带来的商机马浩峰

16.人员对室内微生物(沉降菌)的影响及杀菌办法张振和

17.医用缝合线的研究进展张旭,景晓宁,李亚滨

18.虚拟现实技术对运动服装设计及发展的影响曹慧欣

19.棉纺车间通风设计中防治煤灰纱形成污染物因素分析刘金冶

20.针织服装原型变化规律探讨刘丁

21.浅析礼服的设计刘雪花hHTTp://

22.基于学龄期儿童体型特征的童装舒适性要素分析傅海洪,刘国联

23.论横机针织面料的创意设计潘早霞,葛永波

24.影响孕妇服装标准的因素轻纺工业与技术 王娜

25.美国《纺织品识别法》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侯彦林

26.过饱和置换通风在纺织厂的应用分析赵延增,刘志刚

27.冰蓄冷在纺织厂空调系统中运用前景分析李金保

28.浅谈纺织厂车间温湿度调节吴晓晖

29.纺织品检测与贸易专业《商务英语》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周文红

30.福建地区的服装教育改革初探黄灿艺

31.计算机辅助经编工艺计算卢晓燕

32.无功就地补偿在细纱机上的效益分析姜绍荃

1.竹炭纤维针织物的染色工艺研究王亚伟,孟家光

2.碳纤维性能研究闫承花

3.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丝织物脱胶工艺研究王华印

4.细绒棉纺制特细号纱的质量控制翟金华,戴月萍

5.丝麻呢高档面料的设计和开发刘湘

6.牛仔布生产工艺的简便计算韦永慧

7.纯棉织物的改性及其染色工艺探讨刘文福

8.纺制纯棉高支低捻转杯针织纱的技术探讨陈春侠

9.基于顾客价值导向的服装企业核心竞争力浅析吴春华,方丽英,宿鲁杰

10.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织物疵点中的应用安冬侠,赵澍

11.筒析服装定制的历史和发展现状黄灿艺

12.徽之韵旅游纺织品开发设计陈炜,曹海灵

13.微波技术在麻业生产加工中的应用王玲芳,成功,覃将伟,熊重铎

14.多Agent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谢海静,季晓芬,陈炜,鞠超

15.变性淀粉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王亚君,张琳琳

16.裤装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与适体性探讨宋芝军

17.创造性思维的种类及其在服装中的作用张丽波,徐军

18.2008年世界化学纤维产量下降王敏惠

19.网络化服装大规模批量定制分析崔丽娜

20.纺织院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困境潘勇军,刘晓洪,张尚勇,刘洪涛,赵三平,黄年华,林子务

21.纤维长度的快速仪器化检测研究刘宝晋

22.精检纱线条干的新方法及其数据处理与修正罗金荣

23.一种基于ADμC812皮辊压力仪的研制严国军,顾建华

24.节水、无水染色技术应用进展万爱兰

1.桑树皮工艺纤维化学脱胶工艺的优化李明,丁绍敏

2.国产磁性紧密纺装置在棉纺企业的研究应用及推广黎国行

3.细旦有光涤粘混并纱线的开发实践李红梅

4.大豆纤维针织物漂白工艺探讨王前文

5.PVA的分子量及醇解度与生物降解性的关系吴岳

6.优选皮辊,延长皮辊使用寿命提高粘胶紧密纺纱质量水平及产品竞争力黎国行,陈卫红

7.抗起球涤纶与竹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实践乐荣庆,吉宜军,王德根,邵国东

8.轻纺工业与技术 机织三通管织物的设计与织造董敬贵

花艺技术分析范文3

关键词:艺术体操教学;花样跳绳;绳操

1.前言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明确指出:要广泛组织健身操(舞)、太极拳(剑)、跳绳、踢毽、健身气功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工作措施中,要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活动,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设置与优秀民族体育项目相关的教学内容。[1]鉴于此,学校体育应充分开发和利用民间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地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优势。例如:跳绳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乃至全球,是一项历史悠久、方便快捷、喜闻乐见的健身健心运动,花样跳绳是在跳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持器械(绳、圈、球等)练习是艺术体操教学的重要内容。花样跳绳和艺术体操的绳操都是绳运动的一种,两者之间有哪些联系?在艺术体操绳操教学中融入花样跳绳元素是否可行?因此,从运动相似性的角度,依据运动技能迁移理论,对艺术体操绳操教学中融入花样跳绳元素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期望发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为现代学校艺术体操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2.艺术体操绳与花样跳绳的联系

2.1花样跳绳和艺术体操绳同属绳运动的范畴

跳绳被誉为世界上最简便、最有效却花费最少的健身方式之一,它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艺术体操绳和花样跳绳是绳运动的不同形式,可单人练习、双人练习,也可多人练习,虽然它们各具有特点,但是完成绳的基本动作,如摆动、绕环、绕8字、摇绳跳等基本技术均是相同的,均属绳的范畴,只不过具体到某一项目时,根据要求表现和选择动作的不同形式而已。

2.2集健身、健心、娱乐、教育等为一体

经常参加花样跳绳和艺术体操绳锻炼,一方面可以增进健康,促进骨骼、肌肉、内脏器官及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正常发育和功能的发展,对提高练习者的柔韧、协调、灵敏、力量等身体素质和减肥也有显著作用;另一方面,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双人或多人的练习,不仅有助于拓宽人际交往,加强感情交流,体验群体活动的乐趣,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还能有效地增强自信心、加强集体观念、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刻苦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例如,花样跳绳中双人动作车轮跳、艺术体操中的双人或多人抛接绳等都需要同伴间相互配合,对练习者的个性培养、心理完善、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作用。总之,进行花样跳绳和艺术体操绳的锻炼,对于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有显而易见的积极作用。

2.3都有音乐的伴奏

就艺术体操而言,必须有音乐伴奏,它不仅能激发练习者的情绪,提高练习者的兴趣,而且能发挥练习者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培养动作的节奏感,促进身心全面发展。艺术体操绳柔软,伸缩性大,动作灵活欢快,其音乐的选择要求轻盈、欢快、活泼而富有节奏。现代花样跳绳是汲取了中华民族跳绳运动的精华,融合舞蹈、体操、音乐等现代元素发展而成的新兴娱乐健身项目,在进行练习和表演时一般也选择节奏欢快而动感的音乐,以增加练习者的参与兴趣,提高练习的气氛和表演效果。

2.4都表现出人与绳和谐美的审美特性

艺术体操绳操和花样跳绳动作优美、活泼,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参与的练习者和观赏者都能达到愉悦身心、调节情感、陶冶情操,获得运动中的欢愉与审美体验。艺术体操绳作为肢体的延伸与身体构成统一的运动整体,充分展现了形体美、运动美、姿态美、人与器械和谐美等艺术特性。花样跳绳以其多变的形式和玩法(如单人花样跳、双人花样跳、团体花样跳,有交互绳、车轮跳、绳网等很多种花样)而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两者都充分展现了器械与器械、器械与人、人与人交融一体的和谐美,让人欣赏和领悟到绳的奇特性与观赏性。

3.花样跳绳融入艺术体操绳操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3.1运动技能迁移理论是花样跳绳融入艺术体操绳操教学的理论依据

运动技能迁移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体育教学的整个领域,各个项目的施教者都十分重视“为迁移而教”的理念。根据运动技能迁移的效果可以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许多专家、学者都对运动技能产生正迁移的原因及条件进行了研究,最具说服力的观点是技能和情景结构的相似性。即练习者以前所拥有的运动技能与下一项将要学习的运动技能之间存在的相似性越高,就越容易产生迁移。[2]花样跳绳可单人练习、双人练习,也可多人练习,绳的摆动、绕环、绕8字、过绳跳、缠绳、抛接绳等技术不仅是练习花样跳绳和艺术体操绳操教学的基本动作,而且是花样跳绳融入艺术体操绳操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两者技术上的共同特性,相似性极高。因此,在艺术体操绳操教学中融入花样跳绳元素,善于运用它们之间的共性及相互关系,有利于促进动作技能的正迁移,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2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趋势是花样跳绳融入艺术体操绳操教学的现实依据

在当今教育成本逐步增大的情况下,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更大的教育成效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趋势。[3] 大力开展学校艺术体操教育是艺术体操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艺术体操练习一般适合在室内场馆中进行,需要一定的场地面积和空间范围(正式比赛要求8米以上,一般的练习空间高度5米左右即可),能在有地板或地毯的场地上练习最为理想,也可在较为平整的水泥地面练习。而艺术体操绳属于软器械,是用麻或合成纤维制成的,两端有小结头,中段可缠布条或胶布,防止擦地时磨损。即使在室外练习也不会受风力的影响,大众绳操使用的绳无严格的规定,当学校条件有限时,可使用花样跳绳来替代,既解决了场地器材问题,又使其教学内容更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和实用性。由此可见,在学校艺术体操绳操教学中,可以因地制宜的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教育优势,使用花样跳绳来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艺术体操工作者积极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3兴趣是花样跳绳融入艺术体操绳操教学的必要条件

兴趣是学生获得体育意识和自身能力的动力和催化剂,通过富有情趣的内容来满足其好奇心,在生动的内容的感染下,易产生动作创造的欲望。花样跳绳在中小学开展较为普及,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且自小培养起对绳的浓厚兴趣。长期地艺术体操教学效果,反映出大部分的学生对花样跳绳的兴趣感浓厚,并对艺术体操绳操教学中融入花样跳绳具有强烈的愿望,学生练习动作的频次明显增加,大大促进了艺术体操绳操的教学效果的改善。

4.花样跳绳融入艺术体操绳操教学的作用

4.1丰富艺术体操绳操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艺术体操自传入我国并进入学校课堂以来,其内容在自身类别上并没有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课堂教学所选择的艺术体操内容因为长期缺少变化而显得相对陈旧,从而不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4]在教学中融入花样跳绳元素一方面可以弥补场地局限带来的器材损耗,丰富热身活动内容,另一方面对绳操动作、音乐、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创新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习凝聚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丰富了艺术体操绳操教学内容。此外,要善于运用它们之间的共性及相互关系,促进动作技能的正迁移,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加入一些有趣的双人及小组合作练习,有助于学生对互动对象(与肢体、与同伴、与器械)及互动模式(模仿、对比、同步、配合等)的理解,可为学生发挥能动性和想象力,创造更多新奇技巧及培养团队精神提供更多的机会。

4.2文化的结合与创新,发扬民族传统体育

艺术体操的绳操与舞蹈步、转体、双脚跳、单脚跳等许多变化结合起来,身体动作主要融合了欧洲的芭蕾舞、现代舞,身体动作柔和、舒展、流畅,促使练习者形成健美的形体、高雅的气质和端庄的仪表。花样跳绳融合舞蹈、武术、体操、音乐、杂技等现代元素,汲取了中华民族跳绳运动的精华,如“拾棉花”、“纺车转”、“两头忙”、“旱地拔葱”等等花样动作,体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性。将具有民族特色、价值锻炼高、组织灵活的花样跳绳融入艺术体操绳操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民族文化,区别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还能使花样跳绳项目得到更好的挖掘和发展,同时还能呈现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无穷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

4.3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终身受益。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增强,更要面向社会,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让学生走入社会后能自觉应用在校期间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花样跳绳运动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符合终身体育的要求,开展形式灵活多样,既有显著的健身效果又有极佳的观赏性,极具可持续发展之势,绳操教学中融入花样跳绳,使学生掌握绳锻炼方法,有利于他们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为将来走入社会,促进社区体育、职工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多一样的保障。

5.结语

艺术体操绳和花样跳绳同属绳运动的范畴,两者集健身、健心、娱乐、教育等为一体,练习时都有音乐的伴奏,都表现出器械与器械、器械与人、人与人交融一体的和谐美。依据运动技能迁移理论,结合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趋势以及现代学校艺术体操内容结构多元化的特点和绳的技术特点,认为在艺术体操绳操教学中融入花样跳绳元素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对丰富艺术体操绳操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另外,关于花样跳绳融入艺术体操绳操教学的更加具体的原则、内容、方法、措施等需要更多研究者的广泛地分析与实证研究,共同为促进高校艺术体操教学的改革及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网站[EB/OL].

soprts.省略/.

[2] 杨锡让.实用运动技能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 李卫东.现代学校艺术体操[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7.

[4] 曾晓琼.大学艺术体操与健美操教学的比较[J]. 体育学

花艺技术分析范文4

[关键词]中国工笔花鸟画;彩铅花鸟;勾线;彩铅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67-01

中国工笔画历来被列入初中美术课本的“欣赏・评析”“造型・表现”或“综合・探索”课中在新课程美术教材中,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七、八年级为例,涉及的中国工笔画内容就有四课,它们分别是: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七年级下册第一课《抒情与写意――中国人物画》;七年级下册第五课《仕女・簪花》;八年级下册第二课《轻描重彩总相宜》。不难看出,课改中越来越重视传统中国工笔画对初中生的艺术熏陶。

一、以彩铅入手激活农村初中工笔花鸟画课堂的意义

1.渗透思品教育

中国工笔表现形式的手段是用线,而中国工笔画的用线历经上千年的锤炼,表现力十分丰富。在手绘线条课的教学之余,让学生练习工笔画,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手绘线条的基本技能,还能使学生体会到线的神奇表现力。通过对中国工笔画的作品赏析,让学生体味工笔的艺术美,感悟其中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2.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中国工笔学习中,工笔花鸟画比较容易入手,对学生技能要求相较于工笔人物要稍容易一些。工笔花鸟画在中国历史悠久,以其清新脱俗、精细雅致的风貌深受人们喜爱。初中生学习工笔画,尤其是相对简单的工笔花鸟画,只要肯下功夫,勤于练习,还是比较容易出效果的。学生看到自己临摹的工笔作品,对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进一步涉及其他绘画形式是十分有帮助的。

二、以彩铅入手激活农村初中工笔花鸟画课堂的教学策略

1.现状

虽然我国中小学长期应试教育造成的忽视美育的现象目前得以改观,但是在农村还存在大量忽视美育的现象。例如,主课教师占用美术课时有发生;美术功能室中硬件设施不足;校园美术活动开展不足;农村中学生接触艺术作品机会相对很少;学生没有查阅相关艺术作品的时间;等等。长此以往,在实际教学中,农村初中生对“欣赏・评析”中工笔花鸟画课程的讨论环节,明显提不起兴趣。由于他们对工笔花鸟知识缺乏了解,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难以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更无法完整地临摹一幅工笔花鸟作品。

2.教学策略

首先,以八年级下册第二课《轻描重彩总相宜》为例,将工笔花鸟与彩铅花鸟绘画特色进行分析比较,不难看出两者除了绘画工具的不同之外,在绘画步骤上基本相似,都是勾线、染色、罩色、细节刻画。可见,针对农村中学生工笔花鸟基础薄弱的现象,在学生作业的表现形式上,我们可以将“造型・表现”中的工笔花鸟课程用线描彩铅的形式来替代。以图示对比《出水芙蓉图》中工笔与彩铅两种艺术形式的特征,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彩铅花鸟也能到达到工笔形似逼真的艺术效果,彩铅花鸟也能做到“形神兼备,赋色华丽逼真、凝重而不失雅逸”。

其次,在《轻描重彩总相宜》课中,教师在荷花线描稿上演示彩铅涂色技法时,首先分析荷花的色彩(荷花――白到粉红,荷叶――浅绿到墨绿),介绍荷花中粉红是玫红、淡粉红过渡的结果,荷叶中深绿是深蓝、墨绿、草绿渐变而成的,嫩绿的荷叶是由一种淡草绿渐变完成的。学生观察教师演示步骤,教师提出彩铅花鸟渐变涂色的技法要求,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彩铅涂色的要领,并能处理好彩铅花鸟画的明暗层次关系。

花艺技术分析范文5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中职组;技术分析

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下面简称“大赛”)中职组项目比赛在江苏成功地举办了三届,目前它已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关注最广泛的农业职业技能赛事。为充分发挥大赛以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为准绳检验农业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成果,以转化教学资源为手段推进农业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下面将对三届大赛中职组项目进行技术点评,以帮助对各参赛学校提供训练与比赛指导,从而更好地促进大赛持续健康发展。

大赛基本情况分析

1.比赛项目适度调整

中职组大赛每年比赛项目为3-4个,分别涉及园艺、农业机械、园林技术、 畜牧兽医等相关专业。2010年设种子质量检验、农机维修、艺术插花、动物外科手术4个项目。2011年艺术插花项目改为园林植物修剪;2012年取消了动物外科手术项目,园林植物修剪有恢复为艺术插花项目。比赛项目的设计与评判标准越来越接近行业需求,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2.参赛队伍逐年增加

2010年总计34个代表队参赛,2011年增加了一个新疆建设兵团,2012年又增加了一个厦门单列市。三年参赛学校数分别为68、128、128个,大赛层层选拔制度凸显,校校之间、选手之间竞争更加激烈。2010年首届大赛,部分省份准备不是很充分,或缺少相关专业选手,未报满所有比赛项目名额。2011、2012年各省份对技能大赛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专业设置也逐步完善,除农机维修外其它项目基本报满。

选手获奖情况分析

1.奖项设置与分布

参赛选手奖项等级为一、二、三等奖。以竞赛项目参赛队(或参赛选手)总数为基数,2010年一等奖占比10%,二等奖占比30%,三等奖占比40%;2011、2012年一等奖占比10%,二等奖占比20%,三等奖占比30%。

三年比赛总计产生48个一等奖,106个二等奖,155个三等奖,获奖选手总计309人(或组)。

2.一等奖地区分布

三年比赛总计产生48个一等奖,36个代表队中有16个代表队获得,其中江苏13个,上海6个,重庆5个,吉林4个,广东、宁波、青岛各3个,山东、浙江各2个,北京、四川、甘肃、广西、河南、湖北、湖南各1个。获一等奖较多的代表队,主要来自我国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获奖较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平衡以及不同省(市)对技能大赛重视程度的差异。江苏代表队在农业技能大赛中一枝独秀与江苏代表团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四连冠相匹配,他们从举办省赛到组织参加国赛这一系列的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工作机制,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

3、选手比赛成绩分析

2010、2011年每个项目的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按30%计入总成绩,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按70%计入总成绩。2012年加强了对技能操作的考核力度,每个项目的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按20%计入总成绩,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按80%计入总成绩。按总成绩高低决定比赛名次。

(1)理论成绩分析。

三年中职组比赛主要设置了种子质量检测、农机维修、艺术插花、动物外科手术、园林植物修剪等5个比赛项目,考试范围分别为国家职业标准《农作物种子繁育员》(四级)、《农机修理工》(四级)、《插花员》(四级)、《动物疫病防治员》(四级)、《绿化工》(四级)规定的应知内容,采取人机对话方式进行。理论成绩平均分如表2:

三年中职项目比赛理论总平均成绩为65.8分,试卷难度总体较高。种子质量检测试卷

难易变化不大;农机维修平均分数逐年升高,试卷有简单化趋向,但幅度不大;艺术插花2010年试卷较难,2012年显得十分简单。

2012年种子质量检测、农机维修、艺术插花3个项目理论成绩分数段分布如图1:

技能大赛的理论考试,目的是考查选手的专业理论水平,反映课程理论教学成果,准确区分选手之间的差异,选出一、二、三等奖选手。因此种子质量检测、农机维修试卷体现非常合理,分数段处递增趋势,能较好地区分选手之间的差异。而艺术插花刚好相反,整个分数段处于递减趋势,呈倒金字塔分布,作为比赛的艺术插花试题应适当增加难题比例。

(2) 技能成绩分析。

技能比赛是技能大赛的核心,它已逐渐成为检验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大赛中,技能操作考核成绩都按70%以上比例计入总成绩,突出技能的核心地位。下面主要剖析目前3个项目的技能成绩。

中职项目主要设有种子质量检测、农机维修、艺术插花3个项目。种子质量检测比赛内容为150分钟内完成作物种子的净度检验、测定作物种子的千粒重、快速测定作物种子生活力。农机维修比赛内容为在60分钟内完成大中型轮式拖拉机(江苏清拖750型轮式拖拉机)电路和油路故障的诊断排除及柴油机供油提前角的检查调整,启动拖拉机。艺术插花比赛内容为根据现场抽取的主题,利用现场提供的花材和器具,在100分钟内,完成插花作品,并填写作品名牌及主题表现说明。

种子质量检测在测试选手技能水平的同时,也测试选手的心理素质,小麦种子的分取、分离、称量、取样、计数、切取、染色操作既考核选手的规范性又考核选手的熟练性。2010年选手技能平均得分仅为63.2,从分数段分布图可以看出80分以上选手人数为0,反映了教练和选手在首届大赛中缺乏经验,训练时间不足,规范性不到位,选手的临场应变能力差等。在积累了一定经验,保证一定训练时间的基础上,2011年、2012年参赛选手操作规范性、熟练性均显著提升,高水平选手明显增多。

农机维修中职项目考查选手电路技术要求:①准确排除拖拉机电路故障;②灯光及仪表信号等工作状态良好。考查选手油路技术要求:①准确排除柴油机油路故障;②准确判断出不能工作的某气缸。考查选手启动拖拉机技术要求:常温度下,发动机5秒内能顺利启动,燃烧正常。三届比赛选手得分较低,平均分均未能及格,从分数段分布图可以看出,三届技能成绩60分以下的选手占最多,尤其2011年、2012年占到60%左右,体现选手在规定的60分钟内,基本没有完成故障排除。大多数选手能够根据流程进行操作,但是操作规范性不强,技术要领掌握不够全面、到位。部分选手故障的分析能力不够强,许多故障不能正确排除。许多选手在油路故障排除中,由于对油路的工作原理不够清楚,判断故障的思路和方法不对,导致判断错误,而且耽误了时间,同时对最后一项听诊操作产生干扰,影响了比赛成绩。

艺术插花项目的两届比赛有着明显的区别。2010年内容是选手50分钟内完成反映“海纳百川”、“花艺美化生活”、“环保节能”等方面题材的创意插花,2012年选手需要在100分钟内完成两件作品,一是以窗外、望归、超越、盛夏的绿荫为命题的创意插花;二是礼仪插花庆贺花篮作品。创意插花和礼仪插花平均得分为76.3和73.4,分别占技能成绩的60%和40%,凸显选手作品创作能力较强,专业基本功比较扎实,成功地检验了各职业院校插花教学课程的教学成果。通过两届创意插花技能成绩比较,选手显然对2012年比赛中临时公布完成两件命题作品准备不很充分,时间的分配能力和心理素质受到了严峻考验。

大赛成效分析

大赛进一步强化了职业学校涉农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技术运用能力,对大力培养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课程的教学改革等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完成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他们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开展技能大赛紧密结合了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完成。

2.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组织教师直接参与或指导学生参加大赛,对促进教师全面掌握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身“双师型”素养与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实现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举办高水平的大赛,让参赛选手展示了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才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按照大赛的标准和要求训练学生,使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一致,毕业生能很快适应企业的需要。学生在模拟的实际工作场景中竞赛,能够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技能水平,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花艺技术分析范文6

1 黄陵面塑的传承现状

花馍在全国各地都有,以山东郎庄面塑与菏泽面塑最为知名。在陕西关中地区做花馍的也很多,但与之相比黄陵的花馍更具特色,是黄陵人民岁时节令和婚丧嫁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即是对其通俗形象的说明。

在黄陵,清明公祭、重阳民祭都是极为重大的盛典。每逢这时,人们会供奉“黄帝功德供,刳木为舟,创造指南,仓颉造字,嫘祖养蚕,始制衣裳”等大型面花“插花供”[2],同时还加蒸十二生肖供奉。每年腊月二十三小年送灶神,除夕迎灶神,则供奉“枣山”。即将面搓小条,盘成云朵状连接起来,饰以核桃大枣累成山形,供奉于灶神前,祈求“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一直供奉到正月十五再换上新的插花供。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参加“摞灯山”活动,各家都要蒸十二个或二十四个“插花供”,送到灯棚供奉,还要蒸制“荞面灯”,到灯棚请主事人添油点灯,祈求全家平安无事,光明一片,兴旺发达。农历七月七乞巧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共诉衷肠,织女巧手早已成为民间妇女崇拜之偶像。于是每到这一天,姑娘媳妇们要吃面做的“顶针”、“针线笸箩”,期望自己心灵手巧。家家户户为孩子烙制“乞巧馍”,给男孩烙的是镰刀、绳杠,给女孩烙的是剪刀、锥子,还给孩子烙制图书,预祝孩子热爱劳动,精于女工,耕读传家。

黄陵人为祈求一生快乐幸福,从孩子出生过满月,就要捏制两个或四个小老虎,十二或二十四个小兔,摆在孩子的周围,有的还用红毛线将玲珑精致的小兔串起来,挂在孩子的床头。希望孩子一生能够受到虎的保佑,能像虎一样虎虎有生气,身体结实强壮;祝福孩子像兔子一样活蹦乱跳、快乐活泼、健康成长。外孙子过周岁时,外婆便要给他蒸一个“牛轭斗”,祝愿孩子像牛一样坚韧有耐力,长大以后能担负起生活的重担。在人生三元大事之一的婚庆时,要蒸制“硬盘”即蒸四个老虎,四个兔子,里面分别包上核桃、大枣、咸盐、麸子,娶亲时让新娘掰开。核桃取生男孩之意,枣取早生贵子谐音,盐取咸即新媳妇温柔贤惠之意,麸子取新媳妇进门全家福之意。当地有顺口溜“掰开硬盘是核桃,子女能跟一跑跑,掰开硬盘是红枣,早生贵子日子好,掰开硬盘是咸盐,媳妇贤惠喜连连,掰开硬盘是麸子,新媳妇进门好夫妻”。另外还要蒸制二十来个小兔,摆放在结婚的新房窗?_、床上或炕头,祈求美好吉祥。老人过寿,要蒸制寿桃、石榴、十二生肖祝寿,先拜祖,再拜寿,祈愿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寓意家族百子百孙,吉庆家声远,荣华世泽长。老人过世了,当地人认为是升天了,要蒸一对大花馒头来感谢接纳死者的上天,叫“献天馍”,花丛中还要立上一只白鹤,寓意这个人在世时像松鹤一样长寿,死后又驾着白鹤到西天赴宴去了。还要蒸制六个或十二个莲花供奉,安葬时在坟地掰开,送葬的人每人一小块,宴席时要给首席奉上一块。过三周年祭奠,也要蒸制六个或十二个莲花供奉,不同的是要在莲花层里加上红辣子面,称为“压红”,以示区别。也有加蒸十二生肖供奉的,以表哀思,慎终须尽三年礼,追远长存一片心。此外,在黄陵有“走亲戚”的民间风俗,人们“走亲戚”时会带上花馍,特别是看望老人要送上“油包包”(也称油馍),有小孩的要带上小兔馍。

目前,黄陵地区著名的面花艺术大师有王兰芳、赵爱芳、王民政和王强四人。王兰芳被誉为中外闻名的面花艺术大师,擅长捏制祭祀黄帝陵的面花。1997年,她曾赴香港参加民间艺术现场展示,博得海内外专家学者赞誉。2002年又应邀参加首届南京民间艺术节现场表演。她的面花作品想象丰富,手法娴熟,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一绝”荣誉称号。[3]赵爱芳制作面花心悟手来,技艺高超,曾在黄陵老年大学举办面花培训班授徒传艺,2007年在杨凌农高会展示面花技艺。陕西电视台、中央电视二台对她的面花技艺进行多次专题报道。其本人被省文化厅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面花传承人”。王民政是家族第三代面花艺术传人,他的面花以花、鸟为主,还有十二生肖、二龙戏珠、百鸟朝凤等。1998年江苏无锡电视台拍摄了王民政面花艺术专题片;2004年清明节陕西电视台将拍到面花的制作过程在祭陵之日向会场作了直播,中央电视台、凤凰台也作了转播。2006年重阳节他以农民代表身份,向轩辕黄帝亲手敬献了自己制作的面花;2015年中央电视台四套“远方的家”栏目组拍摄了王民政的面花技艺。他也被省文化厅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面花传承人”。[4]王强毕业于天津旅游学院,专攻面塑,是黄陵面花后起之秀,脱颖而出之后就将自己的面花技艺定格在终极面塑阶段。他的蛋壳微型面塑,历史人物面塑更是融绘画、雕塑、篆刻为一体的高超艺术作品。

2 黄陵面塑的保护现状及其困境

黄陵县政府对面花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给予了大力支持。从80年代开始,每年清明节、重阳节前夕,县委、县政府都要在轩辕庙古柏大院西院举办黄陵非物质公祭典礼,展出黄陵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面花、轩辕酒、油糕、软馍和黄黄馍等民间小吃,并在黄陵当地的能人、巧人中征集作品,收购面花作品用于黄帝陵祭典。[5]上世纪90年代末,县政府出资5000元,组织黄陵面花培训班。进入21世纪,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面花的保护是民俗文化保护的内容之一,并召开了常务会,在研究讨论黄帝陵祭典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把黄陵面花列到民俗保护的重要内容。从2005年起,县政府每年大约投入1至2万元扶持、保护黄陵面花制作工艺。黄陵面花被文化部列入2014-2016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录后, 2015年,当地政府向省市发改委、文化厅申报《黄帝陵祭典展演中心》和《黄陵面花技艺展示厅》两个项目,经省政府立项,顺利进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库。此外,黄陵县文化馆内设的民间工艺展室和民间艺术展室等,黄陵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的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江苏无锡电视台、人民日报等都为面花艺术的宣传和保护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黄陵县政府、县委的大力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使得黄陵面花制作艺术在历年的黄帝陵公祭和民祭中成为一个亮点,其传承与保护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黄陵面花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困境:

首先,?S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人们对一些民间传统的祭祀习俗日益淡化,特别是很多礼仪、礼节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尤其是殡葬制度改革,至使传统的祭祀习俗愈来愈简单化、节约化。加之目前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而面花制作又比较费时费力,所以黄陵面花传统制作工艺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提高,不仅要求吃得饱,而且要求吃得好,由过去的吃饱型向吃好吃精型转化。加之工作生活节奏比较快,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丰富多样的新鲜蔬菜和水果,馒头、面条等的主食地位下降,面食不再是黄陵人最重要的饮食内容。

再次,诸如王兰芳、赵爱芳、王民政等在面花制作上工艺比较高的能人、巧人,都因年事已高而逐步退出,有的也已相继过世,有些绝技难以传承。虽说也举办过一些培训班,但面花制作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一样是个人心智的表现,只有热情是不够的。年轻人更喜欢去学习钢琴、萨克斯、吉他和芭蕾舞等新潮乐器舞蹈,面花这种老旧土气的民间技艺很难得到他们的关注和追捧。目前,黄陵面花的后起之秀仅有王强一人,致使这门手工艺制作艺术面临传承难的问题。

最后,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价值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感。龙、狮子、老虎、兔子、鱼、石榴、莲花和桃子等是黄陵面花的传统造型,受年轻人喜爱的动画中的加菲猫、流氓兔、柯南、蜡笔小新、蓝精灵、小熊维尼、米老鼠、唐老鸭、龙猫、机器猫和皮卡丘等形象极少被引入面花制作之中,其中的精品也很少。这就导致黄陵面花的用途局限于节庆祭祀和婚丧嫁娶之时,平时最多被拿到民间工艺展室展出,很难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进入市场,被推向省外。

2 面塑艺术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收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黄陵县仅有面花这一项被收录其中[6],但为了保证这份技艺的传承,需要对该技术的范围进行重新界定,即适当向面塑艺术靠拢。根据上文的内容,可以发现面塑艺术面临着资金紧张、规模较小、社会大众认同感和参与感较低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实行产业化之前应先对该地区及整个面塑产业发展环境进行考察。

(一)面塑艺术的产业化可行性分析

根据黄陵县政府2017年的工作报告,近五年来,黄陵县政府的财政收入可观,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在后五年的规划中,有建设特色县城、加快旅游发展、鼓励中微型企业创业等政策。[7]而花馍作为黄陵县具有地区特色、时节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势必将被重点关注,此时提出可行的产业化方案不但可以从传统只保护不发展的模式中跳出,以发展促保护,在保护的同时传承;同时也可以顺势将花馍等面塑艺术品推出县城,和有相似艺术品的地区进行合作,创立品牌,从而达到在全国形成网状联系以进一步走出国门的目的。

而关于国内近期的经济状况,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6%,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能力在不断提升;[8]另一方面,我国在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7.5%,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保持增长,这说明文化产业存在着较为理想的发展空间和潜力。[9]并且近5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加,做面塑所需的原材料价格相对稳定,成本变化不会过大,这就为面塑的上市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同时,我国对建设“一带一路”的投入逐年增加,面塑既可以作为一种丝绸之路上的特色商品,又能够体现地方百姓的特色手工技术,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因此,发展面塑产业兼具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功能,有利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再者,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需要面塑作为仪式的一部分,符合大众的消费习惯也是面塑的一大优势。更为重要的是,面塑艺术产业化所需的静态和活态文化资源的损耗,如面塑本身所需的材料、经营所需的场所、面塑工艺的传承和让渡等在可控范围内具有可逆性,所以在不过分损耗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为保护面塑艺术注入流动资金,使其有足够的资金从县城走向全国。

有关成本利益估算的部分,本文将面塑与泥塑和近几年开始在国内流行的翻糖蛋糕做了对比分析。面塑与泥塑同样具有观赏性和地区性,属于手工技艺类的技术性文化遗产,而面塑和翻糖蛋糕则具有可食用和审美价值的共同点。这三者的成本主要来自原材料、制作工具及场所、时间等。以下是面塑、泥塑和翻糖蛋糕的原料对比表:

从上表分析,面塑和泥塑所需要的原材料比翻糖蛋糕少很多,对场所的要求相对较为宽松,而三者需要的制作工具价格相差不多,因此整体而言,面塑和泥塑具有材料成本较低的特点。但与泥塑和翻糖蛋糕不大相同的是,面塑的成品价值可以控制,从低端食品到高端装饰收藏品均可涉猎,这是黄陵县政府可承受的一笔支出。因此发展面塑产业将是一项成本较低、收益慢但收效可观的弹性产业,其利润将主要来源于工艺品和食品的售卖、博物馆的门票、展览的费用、合作的赞助费等,所以应将黄陵县的面塑艺术品投入产业化发展的计划提上日程。

(二)黄陵县内部的初期准备

首先,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升黄陵县面塑艺术的影响力。这就涉及到如何改变人们对面塑的传统认识。虽然面塑艺术颇具特色,但在许多国人眼中它还是过于简陋。为了提升其艺术价值,可以在黄陵县定期组织面塑艺术大赛,同时建议动员黄陵当地或附近在校艺术系(尤其是雕塑类)大学生参与制作环节,将其作为学生实践的一部分,酌情设置学分;在中小学则可以将面塑制作列入美术课中。为了减少浪费,可以和泥塑课程穿插进行,目的在于培养一批认可并能够欣赏面塑艺术的潜在力量。另外,在逢年过节之际,也可以在黄陵各大商场设立面塑作品的展柜,或联系周边大城市在其大商场中设立展柜。在举行比赛等活动的同时,黄陵县政府也可以助大众传媒达到宣传效果。通过制作面塑艺术的官方网站,或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手段推送有关面塑艺术的图片、制作方法和历史渊源。这种宣传几乎不需要成本而且迅速、覆盖面广,能够使人们在第一时间了解面塑艺术的发展动态。如果希望有动态宣传,县政府则可以着手小型纪录片的拍摄。?o录片将着重介绍面塑艺术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类似于《过年》,长度不宜过长,最好能以动画和实景交互的方式进行以提升趣味性和大众认可度。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按照拍摄周期七天进行一位助理三位负责人粗略计算,一部纪录片大概需要1-2万元。根据黄陵县每年给面塑艺术的拨款数额,还是可以负担得起一部纪录片的。后期还需要适当交涉,最好能在纪录频道播放。当然,若是前期宣传工作得当,吸引了专业团队前来拍摄,会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在纪录片放映后,黄陵县面塑的影响稍微扩大,这时便可以着手培训班的开办。最初的培训班将会邀请最有名的面塑艺人和艺术系高材生作为教师。由于师资有限,学员也不会太多。此时应采取免费培训或收取少量培训费的措施,重在提升学员的兴趣和学习的质量,这部分经费将由政府拨款中扣除。学员和教师制作的精品将作为第一批产品上市。此时,黄陵县的面塑作品应当具有了一定的名气和影响力,接下来就可以考虑国内市场的开拓。

3 国内市场的开拓与保障

2016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额仍在下降[10],而这种出口贸易的不利局面很可能在近5年左右不会改变,因此黄陵县面塑的产业化经营在走出黄陵县后的首要目标是国内市场的开拓。

国内市场开拓分为两个方向。首先,由于我国中低层次的消费者仍占多数,应当注重中低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注重面塑的食用价值,即花馍产品的开发。在这个部分,重点是研究、制作出不同口感、口味的面塑产品,可以使用食用色素使面塑更具吸引力,造型方面则可适当放宽要求。但这种开发可以不仅仅拘泥于花馍,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宽,像现在市场上较为畅销的早餐包等面类食品已经出现了熊猫、小猪等面塑的雏形,因此可以考虑与这些商家进行合作,出品一些可以批量生产的具有面塑特色的面类食品。这样一来既可以依靠商家原本的知名度提升面塑产品的名气,同时可以免去实体店的成本费。关于实体店的建设,本文拟尽量不进行过多实体店投资,多利用网店的形式进行商家到消费者的直接连接。如决定建设实体店,则尽量以小店面概念店为发展模式,消费者可在线下参观实体店产品,然后在网络上进行购买。可以在黄陵县、西安市等交通便捷的西部城市先建造5个左右实体店,再陆续在北京、上海等地开设实体店。此时的资金来源,一部分来自政府支持,一部分来自售卖利润,还有一部分是学费,即将前期准备阶段的培训班由学习教育为主转为经营为主,可以稍微扩大培训班的规模,但不宜过大。培训班的学费可以参考糕点烘焙学校标准并适当减少。除了将花馍作为商品贩卖,黄陵县也可以打造有关面塑艺术的主题旅游项目,比如面塑之旅夏令营,在1-2周时间内让参与者从收集材料到制作成品进行体验,同时享受农家乐等等。

在面塑售卖的同时,进行广告的投资。这次的广告宣传,旨在扩大面塑产品的消费群体。广告内容由面塑历史悠久、食用价值和艺术性组成。此时,艺术性将成为广告重点宣传的部分。广告的播出意味着国内市场的另一方向探索的开始。

国内市场开拓的第二个方向是高端用户群体。可以由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实体店和网店同时推出面塑艺术品一类的商品。这里要着重注意艺术品的造型和用料,添加防腐剂一类的材料一定要在产品说明中标注出来。同时,也可以与政府合作,参与各种主题活动的公益展览。面塑作为艺术品发展大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进行普通大小的雕塑等艺术品制作,然后开始进行大型和微雕的艺术品制作。等艺术品有一定市场份额后,参考九口山创意笔记本的发展模式,可以开始着手联系知名作家、画家、音乐家等和面塑进行合作,制作专题工艺品或着手主题餐馆或书店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