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设计分析范例6篇

花艺设计分析

花艺设计分析范文1

关键词:经编;浮纹;贾卡织物;起头工艺;断纱

中图分类号:TS181.8 文献标志码:A

浮纹型贾卡经编织物,是在RJWB(浮纹型贾卡提花经编机,RJ为贾卡提花拉舍尔经编机的代号,WB为经编浮纹型拉舍尔经编机的代号)型机器上生产的一类高档织物。该类织物具有2种不同组织结构的花纹:无浮线连接的压纱型花纹和衬纬型花纹。衬纬型花纹形成轻薄、精致、通透的底网,压纱型花纹形成独立、立体的浮纹主体花纹。通常,衬纬花纹采用较细的原料,而压纱花纹采用很粗的原料,且压纱花纹之间无浮线连接,即压纱花纹过渡区间压纱纱线未被织入底网,从而保证了底网的轻透和压纱花纹的轮廓清晰,2种花纹的对比效果明显,能形成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浮雕效应。目前,国际市场上浮纹型经编产品的机器生产仍然被德国KarlMayer公司所垄断,相对应产品的产地及销售地也主要聚集在欧美发达地区。江苏润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已经研发出浮纹型贾卡经编机,进入试机及初步的产品开发阶段。浮纹型贾卡经编产品的附加值高,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广泛应用于网眼窗帘、台布、女士内衣、婚纱、礼服面料、成形衣片、满幅织物等领域[1-3]。浮纹类织物的设计主要包括浮纹主体花纹设计和底网花纹设计,本文从工艺角度分析2种层次花纹的组织结构需求及特点。浮纹型经编产品在实际生产中易出现起始横列编织大面积断纱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其断纱的原因,并设计出专门的工艺解决该问题。

1浮纹工艺分析与设计

1.1浮纹组织分析

浮纹组织是压纱贾卡和单纱选择装置相互配合形成的。新型的压纱贾卡技术既可以实现贾卡导纱针在针背的偏移,也可以控制其在针前的偏移状态,因此,1个贾卡提花单元(2横列)需要4个控制信息,从而有16种提花效应[4-6]。本文将结合工艺需求,分析不同种提花效应与最终的织物效果之间的关系。浮纹织物采用的压纱贾卡组织基本组织为0-1/3-2//,采用新型压纱四针贾卡新技术理论上可以形成16种垫纱效应,如图1所示。图1(a)所示形成的4种垫纱效应的共同点是:在奇、偶数横列各形成1个结节。4种垫纱效应的不同点是:各结节所在的纵行不同,其中①、②2种组织均为3针范围的垫纱组织,①垫纱组织的结节位于第1、3纵行,②垫纱组织的结节位于第2、4纵行。在工艺中,为使花型的边缘轮廓更加清晰,可利用贾卡组织的偏移效应,使右边缘的组织向左偏移1针(即在1个贾卡提花单元中使贾卡导纱针向左偏移),使左边缘的组织向右偏移1针(即在1个贾卡提花单元中使贾卡导纱针向右偏移),形成包边效应,因此,图1(a)中的①可用作左包边,②用作右包边。③为4针范围的垫纱组织,因具有较长的延展线,故可用作浮纹厚组织,同理,图1(a)中的④为2针范围的垫纱组织,延展线较短,用作浮纹薄组织。目前,图1(a)所示的4种垫纱组织均已在生产中应用。图1(b)所示的5种垫纱组织中均含重经压纱组织,即在奇/偶数横列形成的结节是2针。理论上2针的结节会比1针的结节更加牢固,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编织重经组织会使成圈机件和纱线都受到相当大的张力,造成织造的不顺,因而重经组织使用很少。在图1(c)所示的6种垫纱效应中,因在奇/偶数横列取消了针前垫纱,从而形成浮线。浮纹织物在花型过渡处需要剪线,因此,花型起始处,工艺要求在奇数横列形成浮线,偶数横列形成结节;花型结束处,工艺要求在奇数横列形成结节,偶数横列形成浮线。图中的①、②、③可用作花型结束处(浮纹纱线退出编织)的组织,④、⑤、⑥用作花型起始处(浮纹纱线进入编织)的组织。浮纹织物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当浮纹花型之间的过渡横列数很少(2~4个横列)时,不进行剪线,采用图1(d)中虚线框所示的短浮线垫纱效应[7-8]。这么做的原因包括:一是该情况下形成的浮线很短,不影响织物的布面效果;二是该工艺条件下单纱选择装置来不及剪线。

1.2底网组织分析

浮纹织物的底网组织是由衬纬贾卡形成,根据贾卡的偏移状态不同形成贾卡厚、薄、网孔等不同效应的组织,其中厚组织垫纱数码为0-0/3-3//,薄组织垫纱数码为0-0/2-2//以及1-1/3-3//,网孔组织垫纱数码为1-1/2-2//,这3种效应的组合可形成丰富多彩的花纹效果[9]。浮纹织物无浮纹花型处只有1个层次,即仅由衬纬贾卡形成的底网组织。有浮纹花型处有2个层次:浮纹组织和底网组织。目前实际生产中浮纹花型下覆盖的地组织为薄组织,但从理论上分析,厚组织以及网孔组织也是可行的,甚至可以是几种衬纬贾卡组织的组合。浮纹组织下的底组织选择主要影响2个方面:一是影响织造过程中的贾卡张力,设计过程中要保证贾卡张力稳定,能使织造顺利;另一方面,底组织结构的不同会影响浮纹组织在布面上的最终形态,例如,当底组织的结构过分不均匀,会使浮纹花型形态变形,影响布面效果。

2起头工艺设计

浮纹型经编织物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单纱选择装置会选择性钩出浮纹纱线使其退出编织区域并将其剪断,故对使用新工艺时的起始几个编织横列来说,其单纱选择装置的动作状态对织造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本文根据实际的生产状况,针对浮纹型贾卡经编织物新工艺开机时易大面积断纱问题,设计专门的浮纹起头工艺。所谓的浮纹起头工艺是指:在浮纹型贾卡拉舍尔经编机中,由于机器的特殊要求设计出的一种特殊花型工艺。该工艺是为普通工艺做起始准备,起到防止起始断纱和花型准备的作用。将浮纹起头工艺整合到控制系统的上位机中,达到程序来控制起头编织的目的,实际生产中起头花型工艺只编织1个循环,随后的正式工艺花型编织循环中不再出现起头花型工艺。浮纹起头工艺的设计免去了设计人员在工艺设计时需要考虑起始编织状态的繁复工作,同时也能提高织造的效率以及产品的质量。

2.1浮纹型经编机的梳栉配置

浮纹型经编机上配有3套Piezo贾卡,以RJWB3/2F机器为例说明这3套贾卡的相对配置关系:2把半机号的衬纬型贾卡JB3.1和JB3.2组成满机号的衬纬贾卡JB3,基本垫纱为0-0/2-2//;压纱型贾卡JB1.1以半机号配置在偶数纵行,基本垫纱为0-1/3-2//;EFS贾卡和钩针均为半机号配置,二者组合成满机号,且EFS贾卡配置在奇数纵行,钩针配置在偶数纵行[10],如图2所示。

2.2设计起头工艺的原因

单纱选择装置(简称EFS,single-yarnselectiondevice)是浮纹类经编机特有的结构,它能对纵向上的JB1.1纱线(浮纹纱线)单独选择,根据花型需要控制其退出编织和进入编织,同时能在机上编织同时剪断浮线并及时吸走纱线断头[10]。EFS主要由选择装置、剪割装置、吸风装置3部分组成。其中,选择装置的功能是对某根浮纹纱线的选择,主要由EFS贾卡和钩针2个部分完成。具体的工作过程如下:根据工艺需求,布面上需要形成浮纹花纹时,钩针不伸出,JB1.1的贾卡导纱针带动浮纹纱线进行正常编织,形成浮纹立体花纹;当布面上不需要浮纹花纹时,也即编织浮纹花纹之间的过渡区时,选择装置中的钩针伸出,钩住JB1.1上相对应的导纱针上的浮纹纱线,使其脱离编织区域,并保持夹持纱线的状态,随着牵拉的进行,经过几个横列之后,夹持纱线在布面上的一端会落到剪割装置的锯齿口内,这样,布面上的纱线就会被剪刀剪断从而形成独立的浮纹花纹[11]。根据工艺花型的设计要求,当被剪断的浮纹纱线再次需要进入编织时,JB1.1上的贾卡导纱针会带动浮纹纱线进行编织,编织几个横列后布面到EFS钩针夹持点间的纱线被剪刀剪断。残留在钩针里的纱线断头会在下一次钩针伸出时被吸风装置吸走。在以上过程中JB1.1与单纱选择装置的配合至关重要。单纱选择装置的钩针数量与浮纹纱线根数相等,也即,每根浮纹纱线都有相对应的钩针控制,整个编织过程中浮纹纱线有2种状态:1)浮纹纱线进入编织形成浮纹花纹时,与其对应的钩针必须是不伸出状态;2)浮纹纱线退出编织不形成浮纹花纹时,与其对应的钩针必须伸出将浮纹纱线钩离出编织区,同时夹持住浮纹纱线并保持夹持状态不动。假设JB1.1与单纱选择装置的配合不准确,容易出现一种情况:某根浮纹纱线不需要垫纱编织同时又没有被钩针夹持住,JB1.1上的这个浮纹纱线一端在布面上,另一端在贾卡单纱针上,处于悬空状,随着牵拉的进行,布面上的纱线会落入剪刀的工作区,则浮纹纱线被剪断,由于钩针没有将纱线夹持,故纱线会在张力的作用下挣脱出贾卡导纱针,形成断纱。织造起始出现以上断纱现象,直接导致浮纹纱线的大面积断纱,阻碍织造的顺利进行。

2.3起头工艺的设计原则

根据单纱选择装置的工作原理可知,钩针只有2种状态:工作状态和不工作状态。钩针的工作状态是由CAD设计中花型信息决定的。CAD设计时,浮纹花纹区域过渡到无浮纹花纹区域时,需要加入钩针工作信息(钩针伸出);其余区域(包括浮纹花纹区域内以及无浮纹花纹区域内),钩针保持不工作状态(钩针不伸出)。对任何一种工艺来说,所有的浮纹纱线在第1横列都存在编织和不编织状态2种可能性,因而,在第1横列,纵向上的浮纹纱线有的进入编织,有的不进入、不编织。根据前面所述的单纱选择装置的工作原理可知,当浮纹纱线不进入编织时,必须有与其对应的钩针伸出工作。按照这种要求,在起始编织时,必须有部分钩针伸出钩出浮纹纱线,但这与实际生产相矛盾,穿在贾卡导纱针里面的浮纹纱线还未进入编织区域,无法被钩针钩住;因此,起头工艺的设计必须遵循先让所有的浮纹纱线都进入编织区域编织,再依次将浮纹纱线全部钩离出编织区域。接下去会根据实际花型要求,在需要形成浮纹花纹的区域,让对应的浮纹纱线进入工作。而那些不需要形成浮纹花纹的区域,浮纹纱线仍旧保持被钩针夹持状态。另外,起头工艺和正式花型工艺之间的过渡区域所采用的组织结构也需要进行设计,本文设计中采用编链组织过渡。起头浮纹设计的原则如下:1)起始几个横列全部为浮纹组织;2)编织数横列浮纹组织之后,让钩针逐步伸出工作;3)浮纹纱线全部被钩针钩出之后,设计几个横列的过渡组织;4)起头工艺的总横列数是8的倍数。

2.4起头工艺的设计实例

根据起头工艺的设计原则,设计出以下起头浮纹工艺:起始a个横列,所有的织针都编织浮纹组织,接下去,在机器幅宽上每隔b个横列浮纹纱线根据要求依次退出编织。为了描述方便,从左到右将浮纹纱线依次编号,即第1,2,3,4,…,n-1,n根。采用的做法是:第(a+1)横列,让第1,1+m,1+2m,1+3m……根浮纹纱线先退出工作,编织b个横列之后,再让第2,2+m,2+2m,2+3m……根浮纹纱线退出编织,编织b个横列之后,再让第3,3+m,3+2m,3+3m……根浮纹纱线退出编织,循环x次之后,直到所有的浮纹纱线都退出编织,再编织c横列的过渡组织(此处用的是编链组织)。这里,起头工艺组织的总横列数w=a+bx+c,w是8的倍数。图3所示为根据上述思想设计出的一种起头浮纹工艺示意图。

2.5起头工艺的实现

浮纹织物生产过程为避免起始断纱,所采用的传统解决方法是:设计花型工艺时,把工艺的起始横列设计成浮纹组织,接着才是正常花型图案工艺。该方法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工艺设计师设计的花型工艺是有限花高的数据,而实际织造过程则是连续不断并且循环执行工艺数据的,因而导致织造出来的布面出现起头浮纹组织的循环,如图4所示。但起头浮纹组织这部分不是客户需要的产品,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同时也浪费纱线。总之,在RJWB织物生产中,存在起头的问题,如果没有起头浮纹则导致生产无法继续。如果在花型工艺中添加起头浮纹,则会导致布面中出现起头浮纹循环,会影响产品质量,并浪费纱线。将起头浮纹工艺对应的控制信息通过编程集成到控制系统中,当加载新的花型时,机器的控制系统会自动加载浮纹起头工艺,然后再加载普通的花型工艺,保证机器的正常工作,且浮纹起头工艺只会出现在不同花型工艺之间,如图5所示。这样,工艺设计人员只需设计普通的花型工艺,无需考虑机器初始编织的状态。实际生产中,根据浮纹起头工艺的设计原则,预先设计出多个不同的浮纹起头工艺,将这些工艺加载到控制系统的上位机中。实际操作过程中,用户只需加载生产花型工艺,浮纹贾卡控制系统会自动执行以下动作,如图6所示。

3结语

针对浮纹型贾卡经编织物的织物特点,本文分析了浮纹组织和底网组织的工艺需求,其中浮纹组织包括浮纹厚、薄组织,浮纹左、右包边组织以及浮纹花型起始、结束处组织。对底网组织主要考虑具有不同层次花纹区域所需要的组织结构,对目前实际生产中未使用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分析。本文分析了浮纹型贾卡经编织物织造起始断纱的原因,并根据该类织物生产的特殊性,给出避免断纱的解决办法,即使用浮纹起头工艺,文中提出了起头工艺的设计原则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巧丽.浮纹型贾卡经编针织物的结构与仿真[D].无锡:江南大学,2009:1,5.ZHANGQiaoli.TechniqueandsimulationofwarpknittedBrochefabric[D].Wuxi:JiangnanUniversity,2009:1,5.

[2]张姿叶.浮纹型贾卡经编织物结构与设计[D].无锡:江南大学,2010:15.ZHANGZiye.StructureanddesignofwarpknittedBrochefabric[D].Wuxi:JiangnanUniversity,2010:15.

[3]程龙.经编浮纹提花技术研究与应用[D].无锡:江南大学,2013:38.CHENGLong.ResearchandapplicationofwarpknittedBrocheJacquardTechnology[D].Wuxi:JiangnanUniversity,2013:38.

[4]张姿叶,蒋高明,丛洪莲.经编浮纹窗帘花型设计[J].上海纺织科技,2010,38(5):51-52.ZHANGZiye,JIANGGaoming,CONGHonglian.Designofwarpknittedreliefcurtain[J].ShanghaiTextileScience&Technology,2010,38(5):51-52.

[5]张巧丽,蒋高明,丛洪莲.经编浮纹织物的工艺分析与设计[J].针织工业,2009(8):20-22.ZHANGQiaoli,JIANGGaoming,CONGHonglian.Technicalanalysisanddesignofwarpknittedbrochéfabric[J].KnittingTechnology,2009(8):20-22.

[6]丛洪莲.RJPC4F贾卡经编机新型提花工艺原理探讨[J].上海纺织科技,2006,34(11):64.CONGHonglian.AprobetonewtypejacquardtechnologyofRJPC4FjacquardRachelmachine[J].ShanghaiTextileScience&Technology,2006,34(11):64.

[7]张巧丽,蒋高明,丛洪莲.浮纹型贾卡经编针织物的工艺设计与仿真[J].国际纺织导报,2009(3):39.ZHANGQiaoli,JIANGGaoming,CONGHonglian.Studyonthetechnicaldesignandsimulationofwarpknittedbrochéfabric[J].Melliand-China,2009(3):39.

[8]张巧丽,蒋高明,丛洪莲.浮纹型贾卡经编织物工艺设计[J].针织工业,2009(2):23-24.ZHANGQiaoli,JIANGGaoming,CONGHonglian.Technicaldesignofwarpknittedbrochéfabric[J].KnittingTechnology,2009(2):23-24.

[9]张姿叶,蒋高明,丛洪莲,等.浮纹型贾卡经编针织物的计算机仿真[J].纺织学报,2011,32(2):54.ZHANGZiye,JIANGGaoming,CONGHonglian,etal.Computersimulationofwarpknittedbrochéfabric[J].JournalofTextileResearch,2011,32(2):54.

[10]蒋高明.经编针织物生产技术:经编理论与典型产品[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115,409.JIANGGaoming.ProductionTechnologyofWarpKnittedFabric:WarpKnittingTheoryandTypicalProducts[M].Beijing:ChinaTextile&ApparelPress,2010:115,409.

花艺设计分析范文2

[关键词] 花卉园艺技术 课程设计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了适应高职高专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重构课堂、联通岗位、双师共育、校企联动”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从“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出发,在课程建设专家的指导下,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专业课内涵发展出现了可喜变化。

花卉园艺技术课程是我院园艺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课程定位是面向花卉园艺技术职业综合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具备从事花卉生产贸易、花艺环境设计和花卉装饰应用等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花卉分类识别技能、花卉生理分析技能、栽培环境调控技能、花卉高效栽培技能、花卉流通营销技能和花艺环境设计施工技能,这也是现代花卉园艺发展对高技能园艺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实践专家分析论证,我院对原来花卉栽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抛弃了教学上不符合高技能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制定能够满足职业技能要求的花卉园艺技术课程标准,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于2008年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2009年花卉园艺技术网络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第八届网络课程比赛一等奖,环保型水培组合智能栽培系统项目荣获浙江省第二届高职高专大学生挑战标比赛特等奖,卡莱芙水培植物推广与应用项目获杭州经济开发区组织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比赛铜奖。下面是我院花卉园艺技术课程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运用、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在实践专家指导下完成课程设计

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我院《花卉园艺技术》课程组通过对现代园艺企业的深入调研,对园艺技术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本课程对应的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进而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细分工作任务,并对各项目工作任务进行解构与重构,选择工作任务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行动完整性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归纳出学习情境。具体操作为:

1.充分参考国家行业标准,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基于完整的职业行动和岗位任务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结构设计的遵循了课程开发一般原则,主要根据花卉生产、营销和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技能组合成工作情境,按照完成各项目工作任务应经过的工作过程设定相关职业岗位能力,参考劳动部花卉园艺师和花艺环境设计师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在某一特定职业岗位上,实施工作过程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及职业技能。

通过深入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传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杭州虹越花卉有限公司、杭州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杭州天香园林有限公司、杭州嘉泰园艺有限公司等代表性企业的调研,对企业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次课程设计论证,对传统的花卉栽培技术课程设计进行了更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并将课程名称更改为花卉园艺技术。该课程教学内容不是根据相关知识的相互关系和衔接进行组合的,而是通过对花卉园艺职业岗位工作要求进行分析,选出55项工作任务,在此基础通过解构与重构,选择出其15项具备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进行整合,形成花卉生产、花卉营销和花卉应用三个教学情境。学习情境之间体现出综合性和难度的递进,以三个学习情境为载体,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序化,根据建构主义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学和做中逐渐形成对花卉园艺技术的认知和系统化知识及技能的培养。

2.以真实项目驱动课程教学,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本课程围绕花卉园艺职业岗位的需要来开展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直接面向职业岗位,教学过程依照完成各个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中采用的学习项目都是来源于实际工作,日常教学都能对接真实工作项目。尤其2009年开始,本课程依托校内园艺技术实训基地开辟的“创业就业训练营”建立四个社会化教学平台,即杭州卡莱芙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学生注册)、园艺超市、植物快繁工作室和水培花卉示范园,学校提供、创设和专业相关的岗位和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得到锻炼,使学生能够全面实践花卉园艺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做到学以致用。与此同时,通过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更能使学生由知道怎样做(经验性)转入怎样做得更好(策略性),使同学们由入门新手转变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准职业人,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强化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优化课内的同时,强化课外空间的拓展,结合课程学习特点,探求出一条以课业为载体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我们将课业的概念界定如下:“所谓课业,即针对某一实践内容,在教师或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学生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个体或小组完成的符合相应规范,包括课题、时间、地点、活动过程及反思(体会、收获、建议、意见、困惑等)、自我评价、社会评价、教师评价的实践性作业”。它与传统作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师生共同注重探究结果的过程和反思――即思维的提升。将“为结果而学习”转变为“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项目+主题”叠加式实践性课业教学体现了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并相互推进的发展目标,即在教学中注重方法探索。以项目课业贯穿教学过程,通过引进社会项目推动教学发展,师生围绕项目展开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社会价值,产生社会效益,促使更多更精的项目再引入教学,形成了教学实践、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三者循环共进、相辅相承的健康教学链。

二、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花卉园艺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大多运用黑板、挂图、模型、实物等少数教学媒体传授知识,这样容易导致课堂呆板,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效率低。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有其优点,它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严谨精练的板书板图、高超风趣的语言表达艺术、独特严密的思维方式和带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积极性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其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动画生动、有利于学生加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指导等等。特别针对花卉园艺技术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季节性强等特点,多媒体教学能够在更好的满足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可以更多地加强实践性指导,更具体地引入实例分析,更广泛地拓展实际应用。但多媒体教学对项目化课程而言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对于生产性或工程项目教学现场比较适宜采用面授方式,用多媒体课件反而没有比用板书来的直观、方便和情感交流。所以,对花卉园艺技术课程进行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显得十分必要。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特别注重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给学生足够多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互动式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先进行案例导入,通过情境分析提取对应的教学项目,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布置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全过程实践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并经过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评价,提炼成果及总结汇报。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教学环节的设计,驾驭好教学过程。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一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二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因为对学生来说,完成项目或任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迫使学生全过程参与,并要及时寻找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三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问题探究、团队合作、成果展示及社会服务,培育学生的情趣,增强学生的毅力,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心理素质的提高。

2.建立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式的学习方式,开阔学生视野

21世纪我国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教学资源支持,花卉园艺技术网络课程的建立完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觉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建立花卉园艺技术网络课程和教师博客,相关课程教学资料能够及时上网,使其资源共享,促进了花卉园艺技术课程的交流和改革。通过网络,师生可以进行在线互相讨论,经过讨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网络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来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实现目的,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网络课程的建立,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成就感,还有助于推进课程教育资源的共享开放,提高知名度。

三、建立具有职教特点的评价体系,彰显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花卉园艺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以“求知、学技、发展、创业”为导向,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结合本专业设立的学生技能达标标准,采用了“课证融合”方式,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参考了劳动部花卉园艺师和花艺环境设计师职业资格标准,同时借鉴了花卉园艺部分工种的行业标准,使得课程内容与国家标准相统一,花卉园艺技术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国家标准和产业需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同时具有专业素质技能证书和专业基础技能证书,专业特长生还可根据自已的爱好选择专业发展证书,为学生走向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花艺设计分析范文3

摘要:

针对多梳拉舍尔剪线花边种类繁杂、剪线设计难度高、参考资料较少的问题,对多梳拉舍尔花边剪线工艺设计进行了研究。首先按照剪线花梳成圈方式、剪线地组织结构和剪线工艺面的不同对多梳拉舍尔剪线花边进行系统分类;然后根据多梳拉舍尔花边花梳和地梳垫纱的关系,研究了衬纬型、压纱型和成圈型花边的花梳垫纱形成浮线原理;结合工艺正面剪线和工艺反面剪线的特点,分析了花梳成圈方式、地网组织和剪线工艺面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地网组织的花边剪线工艺设计方法,最后从剪线横列数和剪线断头长度等方面概括了多梳拉舍尔剪线花边的剪线设计要求。

关键词:

经编;拉舍尔花边;剪线工艺;浮线;剪线工艺面

近几年,国内多梳拉舍尔花边市场发展迅速,工艺设计水平和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对花边工艺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研究内容集中在非剪线类花边的花型设计[1]、结构设计[2]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与仿真[3]等。多梳拉舍尔剪线类花边与普通花边不同,具有层次丰富、花型精致、地网通透的装饰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女士内衣、时装、装饰性花边和婚纱等高档产品中。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剪线花边风格较单调,种类繁杂无序,对多梳拉舍尔花边剪线工艺缺少系统性的理论研究。现有的对经编剪线工艺的研究主要限于少梳贾卡拉舍尔剪线织物(又称浮纹织物),包括提花原理[4]、结构设计[5]和计算机仿真[6]等,但因浮纹织物生产设备成本高,操作难度大,提花梳栉少,使其市场占有率较低。林朝旺等[7]提出了多梳剪线花边的生成方法,但仅涉及后处理工序,并未研究工艺设计;贺克杰等[8]分析了多梳剪线花边的工艺设计特点,但未研究剪线花梳与地网组织的垫纱关系和剪线工艺面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多梳拉舍尔剪线花边的分类方法,并分析了不同地网组织和剪线工艺面的剪线设计,用以指导经编企业进行多梳拉舍尔剪线花边的设计和生产,丰富剪线花边种类,提高剪线花边质量。

1多梳拉舍尔剪线花边分类

多梳拉舍尔剪线花边与普通花边相同,由花型和地网组成,如图1所示。花型是影响花边外观和风格的主要因素,地网起衬托花型的作用。多梳剪线花边的风格主要受花梳的成圈方式、地网组织结构和剪线工艺面影响。

1.1花梳成圈方式

根据花梳的成圈方式不同可将多梳拉舍尔剪线花边分为压纱型、成圈型和衬纬型[9]。成圈型花梳在机器上位于地梳之前,在花型正面花梳延展线覆盖在地组织上方,花型立体感较强;衬纬型花梳在机器上位于成圈地梳后面,在花型正面花梳延展线被压在成圈地梳延展线和地梳线圈圈干之间,形成的花型较为平坦;压纱型花梳位于压纱板前面,地梳位于压纱板后面,压纱花梳的延展线浮于地组织之上,花型凹凸感较强。成圈型剪线因使用的花梳纱线受限而应用较少,故在实际生产中以衬纬型剪线和压纱型剪线为主。

1.2剪线工艺面

经编织物包含工艺正面和工艺反面,工艺正面为圈柱面而工艺反面为延展线面[9],多梳拉舍尔剪线花边的提花面为工艺反面。花梳在剪线横列区形成浮线,浮线剪断后在浮线起始横列和结束横列处留下剪线断头。花梳形成的浮线被地网覆盖而浮于工艺正面时,剪线断头位于工艺正面而形成工艺正面剪线;花梳形成的浮线位于工艺反面时,在提花正面形成剪线断头,即为工艺反面剪线。工艺正面剪线与工艺反面剪线可形成不同风格的剪线花边。

1.3地网组织

地网组织一般作为花型组织的衬托组织,配合花型形成特定风格的花边织物。地组织完全循环较小,垫纱运动较简单,可利用贾卡梳栉提花形成具有网眼、厚效应和薄效应的花式地网剪线花边,或者利用地梳栉垫纱形成网眼地组织剪线花边,常见的有六角网眼地组织和弹力网眼地组织。

2剪线工艺的实现原理

多梳拉舍尔剪线花边的地组织与花型组织区分明显,地组织由2~4把地梳[9]进行规律性地针前和针背垫纱形成,花纹组织由多把做复杂垫纱运动的花梳栉编织而成。在需要剪线的区域利用缺垫组织在工艺正面或工艺反面形成浮线,后整理时利用挑线机器将浮线挑断之后用剪线机剪去浮线,仅在浮线的起始横列和结束横列处形成较小的断头,剪线后的织物地网轻薄、通透,花纹轮廓清晰,立体感强烈。

2.1约束态与自由态

多梳拉舍尔花边的花梳一般作较大的针背横移形成花纹层,地梳作小循环的垫纱运动形成地网层,编织花纹组织时,花梳纱线通过衬在地梳圈柱和延展线之间或者被约束在地梳线圈延展线下方,即纱线处于约束态;编织剪线区域时,花梳纱线通过缺垫组织形成浮线而摆脱地梳线圈的束缚,即纱线处于自由态。不同成圈方式的花梳在花纹组织区的约束点数不同,在剪线区域内形成浮线的方式也不同。衬纬型花梳的纱线周期地衬入地梳线圈主干与延展线之间形成花纹,衬纬纱线与它横越过相交的每个地组织延展线相连形成若干交结点,交结点数即衬纬纱在花纹区域内第i个横列形成的约束点数Xi。Xi与花梳和地梳针背横移针距数及针背横移方向有关。若衬纬花梳针背横移针距数为n1,地梳针背横移针距数为n2,则衬纬纱线的约束点数Xi可表示为Xi=|n1-n2|[9]:针背垫纱由机头向机尾方向移动时,n1>0,n2>0;针背垫纱由机尾向机头方向横移时,n1<0,n2<0。压纱型花梳形成花纹时,纱线仅在针背横移的两端绕结在地梳线圈基部延展线的下方[10],压纱组织延展线在工艺反面覆盖在地梳延展线上面,在花纹区域内每个横列的约束点数Y是一个常数,Y=2。成圈型花梳作成圈运动,利用长延展线形成立体花纹,花梳纱线仅在套圈时被前一横列的地梳线圈圈弧覆盖,针背横移的延展线浮于地梳线圈之上,在花纹区域内每个横列的约束点数Z也是一个常数,Z=2。在剪线横列范围内形成浮线时,花梳在某些横列不做针钩垫纱仅在针间摆动[7]形成缺垫组织,纱线未被地梳线圈约束而在布面上呈直线悬挂状态,即纱线处于自由态,可完全浮于工艺反面或工艺正面,在剪线区的每个横列约束点数F=0。以上各组织的约束状态如图2所示。假设花纹组织大小为4横列4纵行,地网组织为开口编链,衬纬型、压纱型、成圈型和缺垫浮线组织的约束状态如图3所示。其中,衬纬型约束点数X=4×4=16,压纱型约束点数Y=2×4=8,成圈型约束点数Z=2×4=8,缺垫型约束点数F=0。

2.2剪线工艺面影响因素

多梳拉舍尔剪线花边可在工艺正面剪线也可在工艺反面剪线,具体工艺面的确定取决于花梳延展线与地梳线圈延展线的上下关系(将提花正面即工艺反面作为上层)。当花梳延展线位于地梳延展线上面时,在剪线区形成的浮线悬挂于工艺反面,即为工艺反面剪线效果;当地梳延展线位于花梳延展线上面时,在剪线区形成的浮线被地梳延展线覆盖,即为工艺正面剪线效果。剪线工艺面受花梳成圈方式、地组织结构及花梳与地梳的配置关系等影响。压纱型花梳与成圈型花梳配置在地梳栉前面,地组织一般为贾卡提花的花式地网,花梳延展线在地梳线圈延展线的上方,所以压纱型剪线与成圈型剪线通常为工艺反面剪线。衬纬型花梳不能作针前垫纱,只能配置在成圈地梳后面,可通过贾卡梳栉提花形成花式地网,也可利用地梳成圈形成网眼地组织,常见的为六角网眼和弹力网眼。贾卡梳栉位于衬纬花梳前面时,衬纬花梳延展线被贾卡提花组织延展线覆盖在下方,形成工艺正面剪线效果;贾卡梳栉位于衬纬花梳后面时,衬纬花梳延展线覆盖在贾卡提花组织延展线上方,形成工艺反面剪线效果。地组织为六角网眼组织时,剪线工艺面取决于衬纬地梳与花梳的配置关系,当衬纬地梳配置在花梳前面时,剪线区的花梳浮线被衬纬纱覆盖在下方,只能形成工艺正面剪线效果;当衬纬地梳配置在花梳后面时,可形成工艺反面剪线。地组织为弹力网眼时,由于两把对称成圈的地梳一般配置在衬纬花梳前面,所以只能形成工艺正面剪线。多梳拉舍尔剪线花边剪线工艺面与花梳成圈方式、地网组织及花梳与地梳的配置关系如图4所示。

3剪线工艺的垫纱设计

多梳拉舍尔剪线花边的工艺设计较普通多梳拉舍尔花边的设计要复杂一些,需根据机器梳栉配置、地网组织和剪线工艺面在剪线横列范围内采用不同的垫纱组织形成浮线。

3.1压纱型剪线工艺设计

压纱型剪线花边在配有压纱板的多梳拉舍尔经编机上生产,一般配置贾卡梳栉,通过地梳成圈形成编链配合衬纬型贾卡梳栉编织花式地网,因压纱花梳配置在前梳,只能在工艺反面剪线。由图2可知,在每一横列压纱花梳只与地梳线圈缠绕位置处产生2个约束点,花梳延展线覆盖在地梳线圈之上,在剪线区内压纱花梳不进行针前垫纱形成缺垫组织,若剪线横列范围内针背横移矢量和为0,则形成的浮线在起始横列和结束横列位于同一纵行;若剪线横列范围内针背横移矢量和不为0,则浮线在起始横列和结束横列位于不同的纵行上。

3.2成圈型剪线工艺设计

成圈型剪线花边与压纱型剪线花边工艺设计类似,成圈花梳配置在前梳,贾卡梳栉与地梳配合编织花式地网,只能在工艺反面剪线。由图2可知,在每一横列成圈花梳的延展线只与前一横列地梳线圈圈弧处产生2个约束点,在剪线区内成圈花梳只进行针背横移形成缺垫组织。当剪线横列范围内针背横移矢量和为0,形成的浮线在剪线起始横列和结束横列位于同一纵行;当剪线横列范围内针背横移矢量和不为0,则剪线起始横列和结束横列位于不同纵行。

3.3衬纬型剪线工艺设计

多梳拉舍尔衬纬型剪线花边既可用贾卡梳栉形成花式地网,也可用普通地梳形成网眼地组织,根据梳栉配置关系和地组织结构的不同,既可在工艺反面剪线,也可在工艺正面剪线。

3.3.1贾卡提花地网

多梳拉舍尔花边机配置贾卡梳栉时可形成花式地网(如图4所示),贾卡梳栉配置在衬纬花梳前面时形成工艺正面剪线,贾卡梳栉配置在衬纬花梳后面时形成工艺反面剪线。在剪线横列范围内衬纬花梳进行缺垫,必须与成圈地梳无相对横移,否则花梳纱线会被夹持在成圈地梳延展线与圈柱之间。通常贾卡梳栉垫纱数码为0-0/2-2//,成圈地梳垫纱数码为1-0/0-1//,剪线区衬纬花梳始终在2个编链纵行之间进行缺垫,形成的浮线在起始横列和结束横列位于同一纵行,但是编链组织具有逆编织方向易脱散的特点,形成的织物稳定性较差,为提高稳定性,地梳需要在间隔一定数量的横列之后进行一针的针背横移,亦称为横锁,此时衬纬花梳也要沿相同方向进行同针距的针背横移。贾卡提花地网的剪线设计如图5所示。

3.3.2网眼地组织

多梳拉舍尔衬纬型花边机无贾卡梳提花时,通常用地梳编织均匀的网眼地组织,常见的有六角网眼和弹力网眼2种。衬纬型网眼地组织剪线设计如图6所示。六角网眼地组织至少需要2把地梳,成圈地梳垫纱数码为1-0/0-1/1-0/1-2/2-1/1-2//,衬纬垫纱数码为0-0/1-1/0-0/2-2/1-1/2-2//,花高必须为6的整数倍。工艺反面剪线时,衬纬花梳与成圈地梳无相对针背横移,在剪线区形成缺垫组织时垫纱数码为0-0-/0-0/0-0/1-1/1-1/1-1//。工艺正面剪线时,衬纬花梳在剪线区既无针前横移也无针背横移,垫纱数码为0-0/0-0/0-0/0-0/0-0/0-0//。弹力网眼组织一般采用2把反向成圈的地梳,垫纱数码分别为1-0/1-2/2-1/2-3/2-1/1-2//和2-3/2-1/1-2/1-0/1-2/2-1//,只能在工艺正面剪线。

4拉舍尔花边剪线设计要求

多梳拉舍尔剪线工艺浮线被剪割后会在布面上留下断头,如果剪线设计不合理或者后整理过程中浮线剪割不彻底会影响织物的品质。为保证多梳剪线织物的布面效果和整体风格,在工艺设计和后整理过程中需要满足一定的剪线要求。

4.1剪线横列数

剪线横列数是指在编织方向上形成被剪割缺垫浮线的最小横列数。当缺垫的横列数小于剪线横列数时,以过渡线的形式浮于织物表面,后整理时不剪割;当缺垫横列数大于剪线横列数时,浮线在后整理时被剪断,只在缺垫起始和终止位置处留下断头。若剪线横列数的取值过高,易使过渡区较短的浮线无法剪割浮在地网上面,影响地网的通透性;若取值过小,形成的浮线长度较短,不利于后整理剪线操作,且会增加布面上的断头数量,影响织物的美观度。挑线刀片的宽度一般为0.8cm,为保证挑线的顺利进行,工艺中设计的剪线长度大于2cm[8],假设剪线花边的纵向密度为35横列/cm,则剪线横列数的取值为70个横列。

4.2断头长度

多梳拉舍尔织物为体现花型的立体感和丰满感,花梳原料一般较粗,压纱花梳常采用312dtex以上的锦纶复捻有光丝,衬纬花梳常采用156dtex以上的锦纶高弹丝[7]。当超过剪线横列数的浮线被剪断后在浮线的两端留下断头,断头位置的纱线单丝与单丝之间失去抱合力,复捻纱失去捻度而松散,在断头位置形成一个蓬松的团簇体。如果断头剪割不彻底,形成的团簇毛球体积较大,会影响织物的外观效果,如图7所示。所以后整理过程中浮线要剪割得比较彻底,断头长度尽可能短。

5结论

本文分析了多梳拉舍尔剪线花边的布面特点,按照剪线花梳的成圈类型、地网组织结构以及剪线工艺面等将多梳剪线工艺进行类别划分,规范了多梳拉舍尔剪线产品分类。研究了多梳拉舍尔剪线工艺的剪线原理和剪线工艺面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压纱型、成圈型和衬纬型花梳形成缺垫浮线时的垫纱规律,以及在贾卡花式地网、六角网和弹力地网上进行剪线时的工艺设计方法,拓宽了多梳拉舍尔剪线产品的设计范围。提出了多梳拉舍尔剪线工艺的剪线设计要求,用以指导设计人员开发出品质优良、风格独特的多梳拉舍尔剪线产品,实现了多梳拉舍尔剪线工艺快速、高效的设计。FZXB

参考文献:

[1]范金金,吴志明.拉舍尔花边中传统牡丹花纹的构图设计[J].纺织学报,2015,36(3):43-47.

[2]冯岩,吴志明,陈方芳.用于ML机型的拉舍尔蕾丝面料花型设计与工艺实现[J].纺织学报,2014,35(6):50-55.

[3]丛洪莲,雷惠,蒋高明.无地网多梳拉舍尔花边的设计与仿真[J].纺织学报,2013,34(9):62-67.

[4]程龙,蒋高明.经编浮纹贾卡提花原理[J].纺织学报,2014,35(1):40-45.

[5]张姿叶.浮纹型贾卡经编织物结构与设计[D].无锡:江南大学,2010:5-24.

[6]张姿叶,蒋高明,丛洪莲,等.浮纹型贾卡经编针织物的计算机仿真[J].纺织学报,2011,32(2):53-57.

[7]林朝旺,程石康.一种经编花边剪线产品的生产方法:中国,CN103306042A[P].2013-09-18.

[8]贺克杰,张艳.28针多梳拉舍尔剪线花边工艺设计与生产实践[J].针织工业,2015(4):17-20.

[9]蒋高明.经编针织物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426-452.

花艺设计分析范文4

【摘要】 目的优化野菊花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菊花挥发油,用均匀设计法设计野菊花挥发油的提取工艺。以挥发油的得率为考察指标,探讨浸泡时间、提取时间和加水量对挥发油提取得率的影响;并采用DPPH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测试。结果通过均匀设计优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时间59.0 min,提取时间为6.0 h,加水量为579.0 ml。其自由基清除率为58.088%。结论均匀设计优化的最佳提取工艺稳定、可靠;野菊花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关键词】 野菊花 挥发油 提取工艺 均匀设计

野菊花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的干燥头状花序,又名野黄菊花、山菊花、甘菊花,全国各地有产。本品呈黄色,气芳香,味苦、辛,具有清热解毒、抗菌和降压等功效[1,2]。临床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疮和高血压病等。据文献报道含挥发油约0.2﹪,油中含菊醇、菊酮、a-蒎烯、樟脑、龙脑、野菊花内酯、菊苷和1-甲基-7-异丙基菊等组分[3,4]。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采集时间等的差异而其挥发油含量和成分都存在显著差异[5,6]。目前,对野菊花提取工艺的研究也有相关报道,主要采用水蒸气蒸馏正交设计法设计提取野菊花挥发油[7]。由于正交设计法受到因素水平限制使得实验设计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多地探索野菊花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均匀设计法提取野菊花挥发油,并用DPPH法[8]测定野菊花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能力。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剂与材料超纯水、无水乙醇(分析纯)、二苯代苦味基肼基自由基(简称DPPH,美国 alpha公司,批号: 027K1458)。野菊花采于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西山公园。

1.2 仪器万用电炉(北京科伟永兴仪器有限公司)、挥发油测定器(成都科莱实验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粉碎机(武义县屹立工具有限公司)、722光栅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2 方法

2.1 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将采集的野菊花自然阴干,用粉碎机将其粉碎(过60目筛),称取50 g已粉碎的野菊花于2 000 ml圆底烧瓶中,并加入适量的超纯水浸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菊花挥发油。

2.2 野菊花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的测试方法

2.2.1 野菊花挥发油和自由基的配制

挥发油的配制:取0.1 ml野菊花挥发油置于100 ml的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稀释,并定容到刻度线,得浓度为0.1%的野菊花挥发油备用。

自由基的配制:称取0.021 1 g DPPH自由基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稀释,并定容到刻度线,得浓度为0.021 1 g/ml的DPPH自由基备用。

2.2.2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从容量瓶中吸取浓度为0.1%野菊花挥发油0.3 ml置于试管中,再取浓度为0.021 1 g/ml的DPPH自由基0.5 ml并用无水乙醇定容5 ml均匀混合,在30 min后,采用分光光度法在517 nm下测定其吸光度。以自由基的清除率作为抗氧化能力指标,每组平行3次测定,依照下式计算清除率:

清除率(%)=(1-A-A0Aj)×100%

式中A:挥发油+乙醇+自由基;A0:挥发油+乙醇;Aj:乙醇+自由基

2.3 野菊花挥发油提取工艺的均匀设计根据前期预实验的基础上,选取对挥发油提取率影响较大的3个因素:浸泡时间(A)、加水量(B)、 提取时间(C)作为考察因素,各因素水平见表1。采用U6(64)均匀设计表的第1,2,4列来设计实验,以野菊花挥发油提取得率为评价指标,考察野菊花挥发油提取的最佳条件。实验设计与结果见表2。表1 野菊花挥发油提取均匀设计因素水平表2 野菊花挥发油提取均匀设计表

3 结果

3.1 工艺模型建立由均匀设计实验结果表2 得知,野菊花挥发油提取得率最高为0.32%,相应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泡时间40 min、加水量750 ml、提取时间6.0 h。为了进一步得到精确的工艺参数,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建立工艺模型,优化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设X1为浸泡时间(min);X2为提取时间(h);X3为加水量(ml)。拟回归模型为:

Y=b0+b1X1+b2X2+b3X3+b4X12+b5X22+b6X32+b7X1×+b8X1×X3+b9X2×X3

回归工艺模型采用软件matlab7.0[9]版本计算。计算结果如下:

Y=0.104 3+0.007 8X1+0.267 5X2-0.001 6X3-0.000 1X12-0.024 15X22+0.000 000 9X32

模型相关系数r=0.996 178;决定系数R2=0.992 4;调整后的相关系数Ra=0.994 088;显著性水平P=0.000 3。显著性检验表明,回归方程有效。工艺模型通过软件寻优计算得出最佳工艺指标参数为:X1= 59.351 9≈59.0 min; X2=5.689 4≈6.0 h;X3= 579.000 0 ml;Y= 0.3710≈0.37;即浸泡时间为59.0 min,加水量为579.0 ml,提取时间为6.0 h;得率为0.37%。根据优化出的最佳工艺参数进行验证实验,挥发油的提取得率为0.35%。与模型拟合值基本稳合,该工艺模型稳定可靠、可行。

3.2 工艺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比较模型寻优计算得出最佳工艺参数,通过实验验证比均匀设计方案的参数挥发油提取率高,说明模型优化稳定可靠。将工艺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如图1所示。工艺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稳合良好。

图1 工艺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进行比较

3.3 野菊花挥发油抗氧化活性能力测试结果根据“2.2”项下方法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野菊花挥发油平均自由基清除率为58.088%,说明野菊花挥发油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可以对其进一步研究开发。表3 野菊花挥发油自由基清除率

4 讨论

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菊花挥发油,并用均匀设计法优化野菊花挥发油提取工艺,并应用二次多项式回归法建立野菊花挥发油提取工艺模型,模型通过寻优计算得出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浸泡时间为59.0 min,加水量为579.0 ml,提取时间为6.0 h,对优化工艺参数通过验证实验得率为0.35%。与模型拟合值基本稳合,该工艺模型稳定可靠、可行。同时对野菊花挥发油进行抗氧化活性试验,其自由基清除率为58.088%。

【参考文献】

[1] 郑俊华.生药学,第3版[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7.

[2] 吴钉红, 杨立伟,苏薇薇. 野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 . 中药材, 2004,27(2):142.

[3] 胡浩斌 ,郑旭东. 子午岭野菊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J].新疆大学学报, 2005,22(3):295.

[4] 周 欣 , 莫彬彬.野菊花挥发油成分的质谱分析[J].华西药学杂志,2001,16(5):330.

[5] 张永明, 黄亚非, 陶 玲,等. 不同产地野菊花挥发油化学成分比较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2,27(4) :265.

[6] 王丽丽, 陈小梅, 刘文涵. 野菊菊米和野菊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6,34(4):389.

[7] 李凤丽, 李 进, 陈 涛,等.正交法优选野菊花挥发油提取工艺[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2)26:77.

花艺设计分析范文5

摘 要:采用小型连续逆流超声提取设备,以稀乙醇为溶剂进行蓝莓果渣花青素提取生产实验研究,得到优化的工艺条件:乙醇浓度60%、投料比10倍、浸提时间40 min,浸提温度35℃。在该条件下设备的日处理能力可达500kg,蓝莓果渣花青素的提取率超过4.6%。

关键词:蓝莓果渣;花青素;逆流超声提取;工艺条件优化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

蓝莓果加工果汁后的果渣含有丰富的花青素成分。作者承接黑龙江省计划任务,研究开发“蓝莓果渣花青素提取富集”的生产工艺技术,本文发表其中的部分成果。

1 实验设备、材料、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实验材料:黑龙江省七台河金沙农场提供蓝莓果榨汁后残留的果渣、哈尔滨酒精厂供应的浓度90%食用酒精、哈尔滨制药三厂制备的纯化水、分析纯盐酸。

实验设备:CSTQ-150型连续逆流超声强化提取设备。管道式浸提舱内径150mm,逆流浸提段长6m;浸提舱内螺旋推进器转速调节范围0.3―1.5r/min,对应的原料停留时间为20―60min;外壁镶嵌24kHz超声波换能器60只,作用功率可在90Kw(峰值)范围内连续调节;原料、溶剂分别由浸提舱两个端头连续投放,投放速率可在处理能力范围内连续调节;可通过控制浸提舱夹层中蒸汽压力调节浸提温度。

分析设备: UVmini/124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

1.2 实验方法

1.2.1 工艺条件筛选

参考实验室研究数据 ,结合CSTQ-150设备的应用经验,选择4个工艺条件并拟定优化范围:乙醇浓度40%~90%,投料比(溶剂投放速率与原料投放速率至比值)8~12倍,浸提时间(原料在浸提舱内的停留时间)20~60min,浸提温度30~60℃。实验中,溶剂调酸按pH2.5控制,原料投放速率按设计处理能力取20 kg/Hr,超声功率按最大负荷9kW操作。

1.2.2 工艺条件优化

以选定4个工艺条件作为影响因素,以提取溶液中花青素提取率为班别指标,进行4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得到一组初步优选的工艺条件。

通过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发现浸提温度和乙醇浓度对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极为显著。对这两个参数,采用双因素坐标轮换法安排9组实验,验证和进一步优化上述工艺条件。

1.2.3 花青素提取率测定

提取液取样,经预处理后,测定其吸光值,并按下式计算花青素含量及提取率:

花青素含量(g/L)=(A × M × DF ×m × V) /(ε × L);

花青素提取率=100% X 花青素质量 ÷ 原料干重

式中:A为吸光值; M为矢车菊-3-O-葡萄糖苷的分子量;DF为稀释倍数; m为蓝莓果渣的质量 ( g) ; V为提取液的总体积( ml) ; ε为Cy-3-glu 的消光系数; L为比色皿宽度。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正交试验结果

以乙醇浓度、投料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4个重要的工艺条件作为实验优选因素,设计的L9(34)正交实验方案(表1)。

按照该实验方案,进行了9组实验,由实验结果(表2)可见:(1)4个因素按极差排列顺序为 D―A―C―B。其中影响因素D和A的极差远超过B和C,表明乙醇浓度和浸提温度对花青素提取的影响最显著,需要再生产操作中严格控制,也是工艺条件进一步优化时重点考虑的主要因素。(2)分别选择各因素(A、B、C、D)在三个水平实验中的结果,得到一组优化的操作条件:即乙醇浓度60%、投料比10倍、浸提时间40min、浸提温度40℃。所得到的工艺条件在做过的9个实验当中没有出现过。在最接近第5号实验中,提取率指标达到了最高的4.608%,因素A、B、C也都处在最好水平,但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D(浸提温度)却与优选数值相差10℃。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2.2 验证与进一步优化结果

确定投料比10倍、浸提时间40min。浸提温度取35℃、40℃、45℃三个试验点,乙醇浓度55%、60%、65%三个试验点。安排9组实验,结果如下。

在浸提温度为35℃,乙醇浓度分别在55%、60%、65%的条件下,对应的花青素提取率(mg/g)为 4.637、4.632、4.636。

在浸提温度为40℃,乙醇浓度分别在55%、60%、65%的条件下,对应的花青素提取率(mg/g)为 4.603、4.609、4.603。

在浸提温度为45℃,乙醇浓度分别在55%、60%、65%的条件下,对应的花青素提取率(mg/g)为 4.603、4.604、4.602。

各组实验花青素提取率均超过4.6%,在浸提温度为35℃时,花青素提取率有显著的提高。这可能是温度高造成花青素更多的破坏,也可能是在较低的温度下超声波的空化作用更强的缘故,使得原料内部的成分更容易扩散出来。

3 结论与讨论

采用CSTQ-150型连续逆流超声强化提取设备提取蓝莓花青素,优化的操作条件为:乙醇浓度60% ,溶剂调酸按pH2.5控制,投料比10倍、浸提时间40 min,浸提温度35℃,超声功率按最大负荷9kW操作。在该条件下设备的日处理能力达500kg,蓝莓果渣花青素的平均提取率超过4.6%。其中一个突出的优点是溶剂耗用量极低,适合蓝莓果汁生产企业就地深加工处理果渣残料。可以进一步尝试加大超声功率,可能缩短浸提时间,并减少花青素成分的损失。

参考文献

花艺设计分析范文6

关键词:唐朝;宋朝;设计艺术;艺术风格;比较

唐宋两朝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宋朝对唐朝有着大量继承和发展,但就社会审美趣味和设计艺术风格来讲,由于两朝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的不同,却存在天壤之别。唐朝和平开放,可谓百花齐放,兼容并蓄,形成了雍容大度、华丽丰腴的设计艺术风格。而宋朝虽只有“半壁江山”,确是古代设计走向成熟、走向市场的黄金时期,宋朝在艺术形式上追求朴素自然,空灵简意,比唐朝更显典雅质朴,清新大方。

我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宋朝与唐朝设计艺术之不同。

陶瓷设计艺术:造型单纯古雅,装饰平和简素是宋朝陶瓷艺术的突出特点。宋瓷功能合理,形体简洁流畅且富有变化,与唐朝浑圆饱满的瓷器造型相比更显轻盈洒脱。装饰上,唐朝多采用堆贴捏塑的手法,风格华丽且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而宋瓷装饰釉色浑厚,以单色为主,体现了对和谐淡雅的追求和对天然之美的渴望。

铜器设计艺术(铜镜):唐朝铜镜多为圆形,只有少量方形、菱形等,而宋朝推出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炉形和带柄的铜镜。唐朝铜镜纹饰构图新颖,丰富多彩,装饰技法除浮雕、线雕外,还有金银平脱、嵌螺钿等,其用途主要作为生活用品和珍贵礼品;而宋朝由于铜料缺乏,除徽宗时的仿古镜较精美,多数铜镜熔炼不精,装饰粗放。

玉器设计艺术:唐朝玉器造型丰富多彩,配饰内容和形式新颖独特,生活器皿也充分考虑实用和观赏性。宋人爱玉,但由于玉材缺乏,形体较小,装饰技艺精湛。

金银器设计艺术:唐朝金银器发达,无论装饰品还是日用器皿,其造型都生活化,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体现了功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装饰上在保留金银本色的前提下,通过丰富的装饰纹样和装饰手法充分展现金银的材质之美和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而宋朝的金银器已具有商品性,尤其是银器全面走向市场,其装饰纹样多以自然生动的花卉瓜果、亭台楼阁、人物小品和其他吉祥如意的图案来吸引消费者。

家具设计艺术:唐朝时我们便能看出日用家具形体由低向高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形式,传统床榻高度继续增高,新式高足家具品种增多;到宋朝,逐渐形成了高足家具的完整组合。唐朝家具装饰图案花纹增多,还在有关部位增加了装饰部件,特别是用图案雕饰来完成;而宋朝家具的突出特点是装饰线性脚和绘画艺术的普遍应用。

建筑设计艺术(城市、建筑、陵墓):唐长安城布局仍承前制,采用规整对称的全封闭设计,建有宫城、皇城、外郭三大部分。宫城与皇城集中在全城北部中心,以南则建有棋盘形街道分割坊里,形成北宫南市的城市格局。其建筑多采用木构技术,雄伟壮丽的宫殿和某些庙宇佛寺都成为我国古代木构建筑艺术的珍贵遗存。

宋朝是中国古代城市制度的大变革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突破了唐朝城市封闭的访市制度,而代之以临街设店铺,沿巷建住宅的开放型新格局。宋朝居民建筑的一大特点是私人宅第的园林化,此时,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技术发展的更为成熟,并出现新的生产工具——框架锯和刨子,也有了大型官式建筑法规——《营造法式》。宋朝的陵墓多用砖刻表现建筑形式,平面布局上整齐划一,与唐朝陵墓相差很大。

印染织绣及服饰设计艺术:唐朝的印染织绣具有富丽神秘的风格,纹饰以花鸟为主,反映生活,受宗教影响,纹饰中佛像也增多,这些纹饰造型丰满,形象写实,色彩富丽。而宋朝的印染织绣却一反唐朝的富丽堂皇追求淡雅和谐的风格,纹饰花鸟渐少,花卉居多,构图曲折,清新柔婉,与唐朝构图常用团花,端庄饱满的风韵迥然绝殊。另外,寓意美好的吉祥图案也用来做装饰,以天下乐和一年景最为重要。

由于唐朝思想观念开放,妇女地位提高,服饰宽松飘逸款式多样,且出现袒露样式;首饰与配饰设计也用料丰富,样式新颖。宋朝提倡朱程理学,服饰较唐朝则显得拘谨、保守、等级严格,其款式简洁,色彩清淡;首饰和配饰也做了严格规范,不如唐朝丰富。

以上我从部分器物的造型、装饰、制作工艺以及家具、建筑、织物服饰设计等方面分析比较了宋朝的设计艺术与唐朝相比存在的差异,其实,这种差异还体现在其他多个方面,比如漆器、石窟雕塑、平面设计等等。总的来说,唐朝的设计艺术可谓色彩斑斓,富丽华美。而宋朝则是含蓄天然,淡中见浓,浅中显深,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范,对后世的设计艺术影响极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