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经典教学案例范例6篇

思政课经典教学案例

思政课经典教学案例范文1

——浅议案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要正确使用案例必须做到:(1)选用类型要精当。(2)运用时机要适当。(3)使用方法要恰当。

关 键 词:教学法 案例教学

案例以其具有的典型性、直观性、时效性和趣味性而被广大政治课教师喜爱。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案例呢?我认为要正确使用好教学案例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精当。即选用案例类型要精当。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政治课教师都会有这种体会:如果选用的案例不具有趣味性、典型性和时代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选用案例是否精当是案例教学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在教学实践中选用案例要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新。就是选用的案例要新鲜,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比如,教师要阐述“青少年要有开拓进取精神”这一观点时,如果选用“张衡发明地动仪”这个案例来说明虽然也能说明清楚,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有些陈旧和遥远。相反如果选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院士是怎样成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这个案例,则不但可以给学生讲清“开拓进取”的深刻内含,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2)近。就是选用的案例要切近学生的生活。“隔山打抢,难辨虚实”这是学生对教师在教学中所举的一些远离学生,远离现实的案例的确切评价。这样的案例不仅不具有说服力,而且还会让学生怀疑其真实性,削弱案例教学的实效性。相反,在教学中如果多运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学生就会感同身受,印象深刻。(3)真。就是选用的案例要有事实依据。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案例,经不起推敲的案例,如果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但不能说明思想政治有关的概念和原理,而且还会大大降低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4)精。这里所说的“精”就是选用的案例必须是最贴切地说明概念和原理,最能引起学生兴趣,最有教育意义。如果在教学中对所选用的案例不加筛选,仅仅是为举例而举例,是泛泛举例,那就失去了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真正意义,有百弊而无一利。

二、适当。即运用案例的时机要适当。能否抓住有利的教学时机运用案例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时,要抓住适当的教学时机,开展案例教学。(1)欲“引人入胜”之时。即烘托课堂气氛时使用。思想政治以其理论性、抽象性、思想性而让学生难以理解以至产生厌学心理。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穿插一些典型案例,给学生以新鲜感,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强烈兴趣,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比如,我在讲授“刑事违法行为应受刑罚处罚”这一内容时,一开课我就播放了《焦点访谈》播出的“痴迷者傅怡彬杀亲灭妻”这一典型案例。这个案例的运用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通过案例弄清了我国刑罚的目的。同时,通过这个案例,还让学生认清了“反人类、、反人民”的罪恶本质。(2)需“画龙点睛”之时。即突出教学重点时使用。突出教学重点是一节思想政治课的中心任务。政治课教师为突出教学重点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教学资料,设计教学方法来加以实现。因此,如果运用典型案例来突出教学重点,则是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比如,我在讲授“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这一重点内容时,选用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因贪污受贿被依法判处死刑”这一典型案例来加以说明。这个案例不仅充分证明了“公民在法律在前一律平等”这一重要法律原则,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教育了广大学生,增强了他们学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性,同时又表明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决心,起到了舆论宣传、监督的作用。(3)应“围魏救赵”之时。即突破教学难点时使用。思想政治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都是些知识性、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概念、原理或观点。政治课教师如果还采用过去的那种单纯说理、“填鸭式”教学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其效果显然是不会理想的。如果这个时候能够正确运用典型案例来“围魏救赵”,就可实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比如,我在讲授“诉讼与审判的基本程序”这一内容时,为了突破“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程序的区别”这一难点,我采用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秋菊为维护自己丈夫的合法权益所进行的多种诉讼”这一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秋菊所打的“官司”中分别包括哪些诉讼程序?这些诉讼又是如何进行的?结果,学生不仅在浓厚的兴趣中学到了知识,弄清了各种诉讼之间的区别,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教师也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4)望“醍醐灌顶”之时。即发出警醒、明示时使用。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以外,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全体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以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高度统一。运用典型案例来说明深奥道理,给学生树立榜样、做出示范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有效方法之一,能给学生以深刻的警示与激励,能起到醍醐灌顶的功效。比如,我在讲授“我们青少年要树立崇高理想”这一内容时,我选取了“革命烈士周文雍、陈铁军在刑场上举行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绝世婚礼”这个典型事例,充分地说明了正是因为有了崇高而伟大的理想,无数革命志士才表现出如此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这个案例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撼,更加坚定了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 努力的崇高信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恰当。即使用案例方法要恰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能否恰当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是思想政治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要恰当运用案例进行政治课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力求全面具体,切忌顾比失彼。教师在进行政治课教学中,要始终牢记教书育人这一宗旨。如果只重视知识性和趣味性而忽视思想性和教育性,就会丧失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比如教师在讲授“犯罪的本质特征”这一内容时,举例说:“一名只差一天就满14周岁的少年,为打游戏机与祖母发生争执,用极残忍的方法杀害了祖母,这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犯罪。但他却没有被判刑,原因是他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人。”教师举此案例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严重性,但运用这样的案例则可能会诱导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学会钻法律的空子,甚至以年少不会被判刑为由,铤而走险去实施违法犯罪活动。(2)坚持正面教育,切忌追奇猎艳。正面教育原则是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强有力杠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追求有“趣味”,一味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而过分地讲述一些离奇古怪的案例,或过多地描述一些奸淫烧杀的犯罪情节,就会在学生中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这不仅有悖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而且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所不容许的。(3)确保有的放矢,切忌随意评议。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案例要有针对性,要力争达到案例内容与学习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努力实现“案”“理”合一。如果教师对所采用的案例随意评价,妄加断言,就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出现有害的结果。比如,教师在讲授“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内容时,如果举例说:“人称‘中国烟王’、原云南红塔集团董事长褚时健,因大肆鲸吞国家和集体财产而受到了法律的严惩,但从客观上讲他多少有些冤枉。因为他为国家和集体创造了巨大财富,每年创利税就达200个亿。”显然,该教师所举的这个案例不仅会极大削弱学生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正确理解,增大思想教育上的困惑与障碍,而且甚至还会产生错误的结果,形成“即使犯罪也情有可原”的错误心理。其实,教师举此案例的落脚点应是“不论是谁,不论功劳有多大,地位有多高,只要侵害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都要受到法律的惩处。”决不能让情感上的差异取代法律上公正。(4)注重典型引导,切忌涉案过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举例一个接一个,甚至搞案中案,把政治课上成案例堆砌会,让知识服务于案例,让学生沉迷于案例讲述中,就会严重削弱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冲淡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是典型的本末倒置。教师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以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听课中思考,从案例中汲取,以达到预期学习目的。

同志在2000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这就为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精当、适当和恰当运用案例进行政治课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趣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而且还必将使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力与觉悟得到较大提高,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学教学全书——政治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2.《中学课堂教学全书——政治课堂教学(上、下)》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3.《思想政治课教学》(98——2002)

4.《政治课教学》(97——2002)

5.《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1——2002)

6.《政治教育》(98——2002)

7.《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2002)

思政课经典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案例教学法 含义及优势

实施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优势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必须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例教学法,它是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典型的案例指导学生研读、分析,在争鸣对比中了解并理解经济规律、政治观点以及哲学原理,并试图通过创设教学实践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枯燥的政治原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有显著效果。本文试图通过具体的课堂案例剖析这种教学法的价值。

1.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枯燥且深奥的哲学、经济原理的理解

如“影响价格的因素”作为经济生活第二课的内容,表面看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但其中涉及的经济学原理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如“价格”“价值”“价值规律”等。经济学原理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较大的难度,但又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这一内容。

例如,阅读以下材料:

(1)下雨时露天菜场蔬菜降价;苹果遭雹灾减产,苹果价格高于往年。

(2)冬季皮衣能卖出好价钱,夏季只能打折出售;同一品种的西瓜刚上市时每斤卖到几元,大量上市后只卖几角。

(3)羽绒服在东北卖出高价,在海南降价也很少有人买;沿海地区海鲜价格便宜,内陆省份价格偏高。

(4)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减产原油,世界油价上涨;SARS传播得到控制,消毒液和相关药品的价格回落。

通过对以上四则简单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轻松地看出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因素影响着价格的变动。这样将抽象的书本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生活常识分析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

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调动学生对枯燥的政治课堂的兴趣以及探寻思想政治学原理的欲望

高中政治原本是由枯燥的理论和深邃的哲学、经济学原理组成的,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政治课堂效率不高的一个客观原因。而案例教学法利用具体典型的案例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配以由浅入深的提问,学生被充分吸引,思维被迅速激发。学生在探索中更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再加上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提供了平台,在宽松和谐的讨论氛围中,学生们彼此交流,互相争鸣,展现自我,着实有利于锻炼、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注重时效性

学生的生活是不断变化的,学生也是不断变化的,在信息时代,学生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如果教师所设置的案例过于老套,不够新颖,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所设置的案例越新颖,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就越高。教师所引用的案例也不应是陈年旧事,而应紧跟时展,要切中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

如在讲授“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时,就可以引用2013年两会报告的部分内容。“ 以民生促民主,以民主保民生”,是2013年“两会”的热点话题。在“两会”上,与会代表们心系民生,发扬民主,所提议案和提案的三分之二是民生问题。“民意的直通车畅通无阻,各种意见直接送达政策编制者面前,有的还直报中央领导。与此同时,中央领导同志深入基层密集调研,到农村、进社区、召开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工人、医生、街道干部,还有农民工……被请到中南海座谈,发表意见。”

民生的种子在民主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民主的土壤在民生的大树下更加殷实。民主和民生犹如相互咬合的齿轮,共同推动中国加速发展的车轮。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提问: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角度,谈谈你对“以民生促民主,以民主保民生”这句话的理解。

这样联系时事热点的研讨,既理清了深奥的哲学原理,又拉近了学生与时事政治的距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注重趣味性

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因此,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设计的案例既要生动有趣,又要具有典型性、通俗性,还要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促进学生探究并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如在讲授“量变与质变”一课时,可以举例:“在温度小于100℃和大于100℃的情况下给水加热,水的性状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轻松判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使看起来深奥难懂的哲学原理易于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蕴含启发性、思维性

政治课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原理和规律,要顺利完成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对于当下的中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要求中学政治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典型而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帮助学生突破认识的瓶颈。所选用的案例必须配以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设问,从而水到渠成地将深奥难懂的原理通过案例“告诉”学生。

如在讲授“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一课时,教师可以以学生熟悉的一个成语“破茧成蝶”为线索,先后设问:(1)破蛹为蝶,蝶从蛹中来,是浴火重生,这是蛹的失败吗?(2)在化蛹为蝶的过程中,蝶和蛹是什么关系? (3)蝶与蛹相比有什么变化?通过层层铺垫最后得出:蝶对蛹实现了生命的升华 ,是生命的飞跃。可见蝶对蛹的这种辩证否定是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建立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这一认识。

总之,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教学,教师要通过阅读和思考增加自身阅历,提高学科素养,遴选出典型有效的案例。适时、适度地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理解等能力,让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浅入深出”,让学生感受思想政治课带来的愉悦,为中学政治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屈亚红.高中政治案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5).

思政课经典教学案例范文3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关键问题在于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存在问题,要么年代久远,缺乏时代感;要么太高大上,不契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要么太呆板,开放性、启发性不足;等等。这严重制约了案例教学的优势发挥。基于此,提升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效性,亟须探求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思政课案例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案例教学相比,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在教学案例的选择过程中,首先需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性。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1]。应着重选择正面案例,力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应选择那些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案例;重点选择能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案例。另一方面,还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案例甄选过程中,应着重选择能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力求挑选体现以人为本、共享公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原则的案例,把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划清楚,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总之,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着眼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和道德法律素养,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政治任务。

二、针对性原则

在思政课案例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不能闲庭散步,漫无目的,而是要始终做到有的放矢,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针对性。首先,要针对教学内容来选案例。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教学案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学案例必须要与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机融合起来,才有实际价值和意义。因此,“老师一定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来选案例,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案例教学,只有那些需要重点阐释的核心内容和学理性很强的难点,才是实施案例教学的主要场域,案例选择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方”[2]。其次,要针对学生实际来选案例。教师在选教学案例时,一定要细致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切实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其思想困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来选匹配的案例。最后,针对教师实际来选案例。教师是案例教学的主导者,对案例教学起着牵引作用。教师在选案例时,一定要依??自身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社会阅历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种困难和挑战,尽量选取那些自己熟悉的,比较能把握的案例,不宜选取自身难以驾驭的案例。

三、典型性原则

客观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现象层出不穷,这为我们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厚的案例资源。加之思政课本身具有很强的涵括性和包容性,涉及的领域内容又十分广泛,与之关联的案例数不胜数。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决不能奉行拿来主义,而是要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精挑细选,优中选优,力求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把深刻的概念、判断和基本原理等阐释清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在挑选案例时,还应挑选一些具有典型示范和警示意义的正、反两方面的经典案例,在案例比较中,使教学的启示意义更加深刻,教学过程更具震撼性。

四、真实性原则

客观真实性是教学案例的基本属性,对保障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一定要坚持客观真实性原则,仔细审查案例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结局等要素,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生活逻辑,尽量选取那些可信度高的案例。不宜选取那些道听途说,根本无法考证的案例,也不宜在原有的案例基础上去改头换面、添油加醋,为吸引学生去虚构惊心动魄的情节,改变案例本身的味道,更不宜坐在办公椅上纯粹杜撰虚构各种故事案例。这些人为“制造”的案例,不仅起不到吸引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感,降低教师和教授理论的可信度和权威。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并尽量保持案例本身的原汁原味,这样,学生才会感觉真实可信,才会感兴趣。

五、本土化原则

当前,我们一些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感觉效果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在于其所选的案例不贴近现实,不贴近生活,不贴近学生实际,虽然这些案例足够经典,也能够阐明相关理论,但是学生却丝毫不感兴趣,缺乏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和欲望。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需要遵从本土化原则。“所谓本土化,就是要选那些在学生接受视阈范围内的,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阅历紧密相关的案例,这些案例,他们要么亲身经历过;要么亲自看见过;要么亲耳听闻过,这样才会感觉真实可信,又富有感染力,学生也有意愿去参与讨论。”[3]进言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最好能做到以下几个相关,即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相关,与学生所在学校相关,与学生所在省市相关,与学生所学专业背景相关,与学生年龄身份相关等,只有这些案例,才能让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从而进一步拉近教与学、理论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由此大大提升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六、生动性原则

理论本身具有深刻性、抽象性特点,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关系错综复杂,要把复杂抽象的理论课上得有声有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何况思政课还不是学生的专业课,在学生眼中,这些课一直给他们以枯燥的、乏味的、教条的形象,基于此,在思政课中实施案例教学十分必要,而案例的选择也十分关键。怎么样才能把枯燥的、乏味的、教条的思政课上得活灵活现呢?秘诀之一就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不宜选取那些理论性过强,看起来枯燥晦涩的案例,而应选择那些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带有很强趣味性、故事性的案例,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符合学生的口味,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在高潮迭起的情节中,开启理论飞翔的翅膀,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使思政课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好课。

七、时效性原则

现存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世界是发展变化的,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发展变化的。作为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政课,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时效性不足,新时期的大学生青春活泼,喜欢流行时尚,密切?P注现实,渴望了解并分析社会实践不断提出的新问题,但思政理论课却跟不上实践和时代步伐,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案例更新也不够及时,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基于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一定要坚持时效性原则。一方面,对于年代比较久远的经典历史案例,可以使用,但是一定要把其与现实热点有机联系起来,尽量挖掘其现实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我们更多还是要选择最近发生的新鲜案例,特别是具有新闻性质的案例,这些案例在时空上与学生较为接近,他们比较感兴趣,也有新鲜感。利用这些鲜活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科学辩证的分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解答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八、多样化原则

思政课要改变呆板、陈腐的旧形象,需要借助于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要上得活泼生动,丰富多彩,则需要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贯彻多样化原则。从案例的来源角度看,需要广开案源,既要从报纸上,网络上,电视上,广播上找寻案例,也需要从学生身上,从别人那里听说,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去探寻案例,做生活上的有心人。从案例的性质来看,既要多选择真面典型案例,也要适量选择一些经典的反面代表性案例。从案例的形式来看,既要大量选择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死”案例,也要尽力选取一些实物、活人等“活”案例。从内容来看,既要选择故事性、新闻性案例,也要寻找挖掘生活类、学习类、现象类的案例。最终,我们的案例库会丰富多彩,学生“吃”起来会鲜美可口,有滋有味,从而提升思政课案例教学的魅力。

思政课经典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着重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的课程,对于大学生正确认识“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生活科技化、社会世俗化、交往虚拟化以及家庭环境多样化的背景下,90后大学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加之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大多数,他们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与汉族同学有很大差别。因此,如何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特点丰富教材内容,以适应不同的学生群体的需要,是切实提高此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基本前提,也是思政课最终能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的关键。

一、将透视着时代特征的社会热点问题融入课堂教学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大大增多,他们普遍关心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热点问题,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但是,由于其思想不成熟,缺少科学的思维方法,加上某些媒体的误导致使不少学生陷入欲求甚解而不得的盲目和苦恼中。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把国内外发生的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达赖集团借由西方蓄意制造分裂国家的一些事端,有机地融进课堂教学之中,并借由分析社会热点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给予科学的阐释,还原客观事实的真相,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理性判断,从而帮助大学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分清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如以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这一热点问题为例,通过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来认识危机产生的根源和实质,引导学生树立始终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想信念。此外,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可以通过开展新闻评述、信息交流等方式,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提出不同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鼓励学生把课本所学理论用于分析、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模式更加适应于现实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多元化思潮和多样化的热点问题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导向。

二、将经典案例、经典影视融入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即可以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案例教学最根本的要求在于通过案例资源的开发应用,引导、激励、帮助学生介入案例场景并积极参与讨论或研究,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并实现教学目标。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应将经典案例、经典影视融入课堂教学,选择“能够说明、证明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理论、原理、观点以及制度、方针、政策科学性和理性,增进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的认可接受和理解的例子”,或者是“能够反映大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主要矛盾、并能够引起大学生思想情感共鸣的典型案例。”尤其是带有特色的能够引起藏族大学生共鸣的案例或影视经典。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这一内容时,可以穿插播放一些历史上人民反帝国主义侵略的相关影视资料。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首先要保证所选择案例的时代性和典型性,其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师的主导性。教师选择几个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讲解,传授案例分析、讨论技能,其间可适当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以期培养学生案例学习技能,通过案例深化理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待学生逐渐适应后,教师可将教学模式调整为:教师提出课前自学要求,提供案例材料,提出较复杂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展开自由讨论,为了防止冷场,教师也可请学生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案例讨论情况,并归纳总结,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体系。

三、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融入课堂教学

中华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内容丰富、自成体系而又独具特色的思想道德内容,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正如指出,“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例如,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崇尚“仁爱”的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认为:“家相爱,交相利”。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处理个人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修身养性、交友处事、仁爱孝悌等许多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国人的传统人格养成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寻找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尤其要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为了避免将道德教育沦为空洞说教的德育,必须将蕴含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经典名篇融入课堂,安排一定的课时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充德,“知”是道德教育的起点,道德知识把握与个体道德品行发展之间有非常密切关系。针对教学内容主可以选择《论语》、《颜氏家训》、《萨迦格言》、《史记》等这些经典著作的部分篇章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

四、将社会实践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思政课经典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45-02

收稿日期:2006-08-15

作者简介:姜相志(1952-),男,山东胶县人,教授,硕 士生导师,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原因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自1998年新的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令人忧虑的 问题。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门数不少,学时不少,教师也不少,但如何能够“入耳”、“入脑”,真正起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确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曾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怎样对待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内容。统计结果显示,选择“从始至终听课”和“基本上听课,有时溜号”这两个选项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26%;选择“有兴趣就听,觉得没意思就不听”的占60%;还有15%左右的学生选择“根本不听课”。可见大多数学生是想听课,但能否听得下去则取决于任课教师讲的是否有吸引力。那么,如何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吸引力,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呢?我们认为,除了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要进行改革以外,最重要的是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进而达到“入耳”、“入脑”的目的。为此,2003年3月,我校确定了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为试点的案例教学改革方案。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做法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运用典型事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符合思 想政治 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宗旨。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训练,使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真正成为指导他们研究现实、解决问题的指南。

案例教学的基本做法是:

1.编写案例 案例的价值在于提供真实 而典型的素材,供学生分析研究,总结普遍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我 们在编写案例前,首先进行集体讨论,再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去广泛搜集和查阅已有的文献 资料。同时,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力争做到选材得当、描述真实、语言生动。一个完整的案例 一般都要在正文的后面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之用。

2.组织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包括分发案例 材料、学生个人阅读分析案例、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每个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和教师 小结等多个环节。

3.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这一阶段,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认真 总结,一方面,完善本小组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观点和方案,另一方面,对本小组在案例阅读 、讨论、课堂发言等方面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解决做出归纳。

4.教师总结 在课堂讨论结束、各小组撰写完案例分析报告后,任课教师 要就本次案例分析情况做出小结和点评。

三、案例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典型的案例通常能提供一个矛盾的、复杂的问题 情境。所以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这种纸上的问题情境转化为课堂中的问题情 境,以生动的实例形式向学生提供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 模拟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教师在案例讨论中能够设置高度仿真的问题情境,那么,就能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发学生的洞察力与想象力。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 与,教师由传授者变为组织引导者,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注意角色的转变。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案例,多方查找资料,积极参加讨论,撰写分析报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精心选择案例,设计教学过程,创造融洽气氛,适时参与讨论。

3.激励参与的原则 高度的参与性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确保案例教学的成功。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是大班上课,“搭车”现象必不可免,这就需要教师在案例教学进行前做必要的说明和动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并制定适当的分组和考核办法。

4.拓展学习空间的原则 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特别强调通过学生自己分析案例、查阅资料、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参加小组讨 论等环节,自己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尽管政治理论课中的案例教学与传统模式的案例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差异,但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后,其所获得的收益仍是多方面的,如独立思考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而这些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所无法比拟的。

四、“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效果

1.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到课率和听 课率大幅度提高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把经过精心准备的案例交给学生,把抽 象的理论转换成具体生动的事例,并组织他们开展讨论。由于每一个案例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新奇的事物对青年学生有特殊的吸引力,从而可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热情。使用案例教学 法,学生的到课率一般都在95%以上,听课率也大为改善。如,在讲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节时,我们编印了2004年4月12日《人民日报》的《今天, 我们为什么还要节约》这篇文章作为案例发给大家。案例的第一段话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接下来就是近2000字的一系列关于我国与发达国家各种资源现状的 比较,数据详实,分析透辟。期末,学生在写学习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课的总结时,几乎所有学生都谈到了这次案例教学,许多学生都说:“原来一直认 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国家领导人的事,案例教学使我们感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们每个人都 息息相关。”

2.为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切合青年学生的 特点,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引入案例教学法能很好地使教学从现实生活中 的具体事例出发,把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 拿到课堂上来,并让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和分析。这不仅符合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容易引起 他们的共鸣,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使学生学会自觉地运用 所学得的理论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节时,我们为 学生印发了《中国彩电业的发展历程》的典型案例,从对中国彩电业的无序发展、价格大战 的案例讨论中,使学生不仅看到了市场背后那只无形的手,更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中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密切关系,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许多学生一改过去对政治理论课的冷漠态度,纷纷建议“在 以后的教学中应增加更多的案例分析,最好在期末考试时也考案例分析,那才能看出真本事”。甚至有的学生写道,“政治理论课是我本学期学的最舒服的一门课”,建议“增加一些课时,因为它对我们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好处”。

3.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这种教学 法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或模拟的具体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凭借案例素材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的认知能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以当事人的身份去分析研究,寻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这种方式的学习中,学生没有了任何依靠,只能靠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独立地做出判断,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 “我要学”。如在讲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一节时,我们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了我国的“三农”问题,使学生自然得出了“农民是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这样的结论。

五、使用“案例教学法”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传统教学模式与案例教学模式的关系 使用案例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活 泼、 生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 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合搞案例教学,所以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教 学方法。我们正在尝试案例教学与专题讲授相结合的新模式,以期兼顾和协调教学内容的 多方面要求。

2.一般案例教学模式与特殊案例教学模式的关系 在西方国家的医学、法学以及后来的工商管理课程中使用的案例教学法,我们称之为一般案 例教学模式;在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教学法,由于教学内容、教学 目的、课堂组织等都与上述案例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异,故我们称之为特殊案例教学模式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的案例教学模式。因为一般案例教 学 模式的结论和答案往往是不确定的、多元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结论和答案却 往往是确定的、唯一的,一般案例教学模式上课人数多在10~15人左右,而思想政治理论课 基本上都是大班上课。这些都决定了我们案例教学的特殊性,二者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简单 移植。

思政课经典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基础”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实效

[作者简介]曾骊(1975-),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浙江丽水32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实践”(项目编号:yb2010132)和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典型示范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创新”(项目编号:Y2009081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50-03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研究成果甚众,但其实效性仍值得探究。本文亦解析“基础”课教学现存问题,以“‘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实践做出应对。

一、“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情:“三个垄断”导致“三个不强”

首先,话语权的“垄断”导致实效性不强。教学方式上,抽象性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远景性的概念描绘与逻辑阐释,一二百人大中课堂的限制,师生间互动交流少。这种“独白”式教学模式,忽视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忽视学生自主体验,忽视交往对人道德发展的重要性,忽视学生个体需求的多样性,成为学生对“基础”课厌倦甚至逆反、教学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内容权的“垄断”导致时空性不强。教学内容上,一些“基础”课教师依照教材按部就班教学,由于篇幅限制,教材内容具有系统性、原则性、高度概括性等特点。在社会发展变革快、价值趋向多元化、知识更新快的背景下,教材信息难免受时效性的限制。“基础”课教学内容有明显的局限性,它既受时空的制约,也受到课时的制约,不可避免地让学生感到单调、枯燥。

最后,考核权的“垄断”导致实践性不强。考核方式上,“基础”课以开卷为主,于是出现学生“上课无笔记,考前划课本,考中狠抄书”,教师“上课口讲干,考前圈范围,考后烦阅卷”的现象。分数考核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基础”课的成绩是考出来的,可以不重德行实践。学生面临个人和社会公众利益冲突时,很可能变成“两面人”。课程内容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讲解、考核,不利于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讲授与实际行动不能实现对接,导致学生践行能力的培养雪上加霜。

(二)生情:认同与否定并存

2009年和2010年10月,我校社科部教师对“90后”大学生“基础”课学习状况进行调研。在浙江丽水、金华、台州等地高校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985份,回收率为99.25%;有效问卷1961份,有效率为98.79%。

1.开设“基础”课的必要性评价。思想认同与学习目的功利性并存。一方面,76.4%的大学生认为开设“基础”课有必要,认可度较高;另一方面,34.8%的高职生认为“基础”课对人生成长影响大。说明大学生学习功利性强,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思想道德修养是“虚”,专业技能才是“实”,对找工作有好处。所以,大学生上“基础”课完全是实用主义态度,对理论内涵及人生指导意义不求甚解。

2.学习“基础”课的态度分析。求知欲望强烈与学习行为懒惰并存。一方面,大学生成长的需求让他们关注国家问题、社会变革,对“基础”课是有期待的;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学习习惯、自控能力较差,学习惰性较强,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所以,出现18.8%的学生上课基本不听,14.3%的学生作业抄袭或索性不做的状况。

3.“基础”课教学方法的选择。理论分析与实践体验并存。一方面,15.4%的大学生认同讲授法是“基础”课的主要教学方法,14.8%的大学生喜欢“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另一方面,大学生愿意接受新事物,对兴趣话题参与讨论积极性高,希望通过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所以,选择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的分别达30.7%和39.1%,表明学生喜欢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

4.影响“基础”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学习主体意识强烈和对教师期望值并存。34.1%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学习态度是影响“基础”课最重要的因素,33.3%的大学生认为教师教学能力和方法也非常重要,其后分别是课堂纪律和气氛占15.4%、教材内容占17.2%。

5.获取“基础”课信息的媒介认识。认同教材内容与浅阅读并存。虽然47.8%的大学生选择了“基础”课教材是获得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的最重要来源,但一些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枯燥,可读性不强;不少学生课程学完,教材一遍未看。排在第二的网络占25.9%,第三是电视和广播占17.6%,第四是报纸杂志占8.7%,大学生在学习上潜移默化地被网络“快餐化”。

二、“基础”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内涵

现代汽车技术为提高汽车的行驶能力,采用“四轮驱动”的模式,让汽车前后轮都有动力,按行驶路面状态不同而将发动机输出扭矩按不同比例分布在前后所有的轮子上。笔者认为“基础”课教学,也可采用“四轮驱动”的方法。“‘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就是通过“实践教学、时政研讨、专题案例和网络平台”四个 轮子,同步推进、互相融合、逐步递进,师生共同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见图1)。

图1“‘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第一轮: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接――言行合一的途径

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基础”课以教学课堂、校园课堂、社会课堂为切入点,实施“教学内容前置‘教学做合一’五步训练法”。做法:课堂实践矫正不良行为―学校“爱心园”基地―社会实践,深化理论认识。

第二轮:时政研讨与教学内容相对接――弘扬主流价值观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基础”课的实际效果。在课堂安排10分钟时间进行时政要闻教学,联系教材内容安排时政专题,立足国际视野,拓展学生胸怀。做法:一周时政要闻热点介绍―学生提问―师生研讨―教师总结―告诉学生热点要闻相关链接。

第三轮:专题案例与团队研讨相对接――引导明辨是非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用身边的典型教育身边人”。依据“典型发现、培育、示范―选择典型案例―编写教学案例―提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编撰案例教程―课堂运用―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库”路径,采取“大班上课,小班研讨”方式,进行耦合理论与专题案例结合分阶段教学。

第四轮:网络平台与教学改革相对接――参与平台互动

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探索思政课教学新途径。创设“社会―人生”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平台专题研讨拓展教学”,是学生实现灵活选择知识、评价人和事,关注社会新闻、社会热点、重点的重要渠道,也是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的途径。

三、“基础”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实施

(一)一个中心:以“育人”为中心,在“人”的培养上强化“爱”的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基础”课实效性。在“基础”课教学中,“‘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整体建设以教学理念创新为前提。教育不仅要培养人,更要培养充满“爱”的人。所以,这个理念强化就是“爱的教育”,内涵是“民情国情世界情情情关切,爱心信心报国心心心相传”。“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要爱学生、爱这门课才能上好课。教师的爱体现在关注、关心和关爱学生,并且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大学生将小爱与大爱相结合,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

(二)两个丰富:以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联系民情、国情和全球情况为着力点,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基础”课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直接影响教学成效。“基础”课教学内容要有国际性,紧密联系全球发展趋势和当代资本主义变化实际;要有时代性,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要有价值性,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有针对性,紧密联系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

1.“时政热点面对面”专题小论坛。大学生成才环境、身心特征、认知特点都在发展变化,在多元化的开放社会中,时政形势教育能依据教育者所传递的价值观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构建。在课上设立“新闻厅”,内容应是社会热点与焦点,是大学生关注的国家建设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学生充当“新闻发言人”,介绍民生、外交、体育、军事、科技、交通、三农、卫生、教育、经济、文化、人物、时尚等某一专题,接着请学生补充、提问、讨论。最后教师结合教学做有说服力的回答,并交流相关链接网址。

2.高职生典型专题案例导读。我院注重典型示范工作,学生先后获得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①。笔者编印了教材《爱的教育――丽职院高职生典型案例教学导读》,分八个专题――爱的缘起、爱的承担、爱的力量、爱的信任、爱的奋进、爱的传递、爱的分享、爱的荣耀,用身边榜样引导学生的奋发态度和高尚精神。

教学过程需要内容与形式的吻合性,好的教学内容配合适合的教学形式更精彩。“基础”课的案例教学将专题案例与教材章节相对应,坚持情理交融,就能讲出热情、讲出眼泪、讲出感动。在“基础”课一年的授课周期内,可以采用“耦合理论讲授与专题案例教学法”。首先,对初涉专题案例的学生,采取“案例+理论”的综合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教学程式是“理论精讲―案例精讲―理论巩固”。其次,采取“标准化+本地化”案例来源和“多样化”的案例展现方式:让学生对专题案例产生兴趣,就及时从理论讲授为主转入“理论精讲与案例精讲并重”,教学程式是“理论精讲―案例精讲―理论深化”。最后,采用“角色扮演”“项目参与”和“小组化”等体验式案例教学方法:学生掌握了专题案例教学基本技能后,推行“案例讨论为主,精深理论为辅”,教学程式“学生课前自学理论―上课案例讨论―教师的内容提升”。

(三)三个融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突出道德、知识、能力之间的教学目标导引,创建“教学做五步训练法”

1.融合之一:网络教学平台与专题研讨相结合。部分学生对“基础”课认同感不强,处于强制性认同和功利性认同的状态。原因是传统课堂教学既受教材篇幅的限制,也受课时限制,更受传统教学角色限制,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网络平台可以突破时空、内容的限制,改变教师的功能定位,增强教学引导力。

创建“社会―人生”网络平台,分设“大国崛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校园文明、法律之窗、网络人生、创意创业、企业文化、微博互动”等板块,引导学生了解、分析社会现象,包括为人之道、成才之法、报国之路等。在此基础上,开展网络平台专题研讨拓展教学,即教师通过平台布置专题内容,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PPT演示解说、课堂讨论,每个小组形成论文后师生评议考核。现在“基础”课多为合班上课,每班派一组上台进行 擂台赛,既竞争又合作,很能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个性化较浓和开放性的网络学习环境(见图2)。

2.融合之二:三个课堂的融合。一是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引导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照教材内容,写出不道德、不文明行为,在课上评选“十大校园不道德、不文明行为”,让学生找出理论不支持依据,承诺改正时间,找出方法纠正,对效果学生互评反馈。自认为没有不道德或不文明的学生要接受同学评议,并结对帮扶“行为问题学生”。制定“矫正不良行为课堂实践考评表”,自我和帮助他人改正努力程度、效果计入期末总成绩。从重理论灌输的教学观念转变为重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学习思政课提供感性基础、理解契机和思想的内化机制,最终达到“进头脑”。

二是校园课堂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课校园实践教学包括参加校园的文化环境、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生活环境建设等。我们创建“爱心园”:爱心超市、晓丽爱心传递站、暖春行动、阳光爱心行动等,关爱社会弱势群体。通过特定的人文活动熏陶、渗透和升华,引导学生在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中继承、培育和创新大学精神,形成科学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三是社会课堂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在寒假采取分散实践的方式,在暑假采取团队立项集中实践方式,“基础”课教师组团带队,和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实践。开学时,综合分析调研报告,围绕热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组织汇报会,优秀团队到班级开展面对面交流。志愿服务也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包括校园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赛事志愿服务等。

在实践教学中,方法设计为“课程内容前置‘教学做合一’五步训练法”。一是教师指引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我想学”;二是教师分配任务,学生“我明白”;三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素质和运用的方法,学生为“我会做”;四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我在做”;五是师生评估学习成果,学生“我行了”(见图3)。

3.“教学做合一”与考评方式相融合。从考试到考评的转型是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问题,也是“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三维立体考核评价体系”不局限课程基本知识,注重问题解决和应用能力,以及实际学习、生活、发展能力。因此,“基础”课要注重理论考试与日常行为评价相结合,学生案例参与度与案例分析准确度相结合,社会实践效果与网络平台学习相结合(见图4)。

(四)四个保障,从制度、人员、经费、基地上加强保障

1.制度保障。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将“教学做合一”安排纳入“基础”课教学计划,在内容、时间、成效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具体的考核制度、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2.人员保障。(1)“基础”课专任教师。(2)党团组织工作者、辅导员和班主任。(3)校外实践基地工作人员。“基础”课教师紧密配合形势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教育支持;党团组织工作者、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思政教育,主动邀请“基础”课教师的参与。

3.经费保障。将“基础”课教学与学生工作、课题研究、教改实验相结合,争取学生专项经费、课题经费、教改经费的支持,建立完善的经费管理使用制度,严格经费使用审批程序。

4.基地保障。建设以科研单位和企业为依托的创业、就业基地;以经济社会发展典型、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为依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社区、农村、血站、捐赠站、福利院为依托的服务基地;以心理协会、音乐培训、琴棋书画中心为依托的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