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气象学论文范例6篇

军事气象学论文

军事气象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中学化学知识;国防意识;军事;运用

一、前言

本文针对中学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运用研究,将从国防教育对我们的重要意义入手,结合我们学到的化学知识,对军事武器的研发进行研究,进而列举出中学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重要运用。希望能够用本文浅要的分析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发现更多军事中的奥秘,同时为对军事武器感兴趣的同学们提供一份参考与借鉴。

二、国防教育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国防事业的建设是为了保障我们国家的。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更应该关注国防建设,正确认识学校设置的国防教育课程。通过国防教育老师的讲解,我们深刻认识到,国防事业离我们并不遥远,国防事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平时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也有较大的关联。而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老师市场教导我们,学习需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需要在学好理论的前提下进行。在国防事业的建设中,与其最相关的学科要属化学了。并且,我们从国防教育中了解到,国防军事中的所有武器都有化学的成分。因此,结合我们所学的初中化学知识,分析国防军事中的化学应用,对我们的进一步的军事武器研发具有重要意义[1]。

三、中学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运用

(一)烟雾弹

无论是军事的真实上,还是在电影中烟雾影视效果,都有利用化学的成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军方使用烟雾弹将军舰隐藏在烟雾中,避免了敌军的轰炸。烟雾弹不仅可以隐蔽被保护事物,还可以躲避红外线与微波的扫描,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军事中的烟雾弹,很有可能有白磷的成分。因为在是实验中,白磷燃烧的现象与烟雾弹的现象具有一致性。老师告诉我们,“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小液滴。烟雾弹就是通过化学反应在空气中制造烟和雾的过程。装有白磷的烟雾弹引爆后,白磷迅速燃烧,形成的五氧化二磷与空气继续反应形成磷酸物质,磷酸物质带有毒性,并与遗留下的五氧化二磷一起留在空气中,形成烟雾朦胧的景象。另外,四氯化硅也可制作烟雾弹,与水发生发硬形成盐酸雾态。

(二)石墨炸弹

石墨炸弹是在1992年的海湾战争中第一次登入军事战场,当时,美军方向伊拉克投掷了石墨炸弹,攻击其供电设施,导致伊拉克国家80%以上的供电系统受到破坏。90年代末期,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空袭中,型号为BLU-114/B的石墨炸弹,导致南斯拉夫70%的地区发生断电[2]。因此,在军事上,石墨导弹可以对电子设备、发电厂等产生大面积的破坏。在学习石墨性质时,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石墨炸弹是经过处理的碳丝制成的,碳丝非常细,可以漂浮在空中,碳丝经过流体研磨加工和化学清洗后,碳丝传导性能增大,可以依附在物体表面。通过爆炸的形式散播在敌军所处范围内,甚至进入到电子设备内部与系统管道内,破坏敌军的发电设备[3]。

(三)燃烧弹

在学习燃料与应用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燃烧弹的成分。燃烧弹在现代地道战中具有重大的作用。汽油密度非常小,热效应较高,而且经济成本较低。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燃烧弹原料中,加入与能够与汽油结合的胶状物,制成凝固状态的汽油弹。为了有效攻击水中的目标,有的固体燃烧弹中加入了碱金属等成分,金属与水发生反应释放出氢气,氢气燃烧发生爆炸效应,提高了爆炸的威力。在矿物基础材料的学习中,铝热反应原理可以制作燃烧弹,尤其是对坦克具有破坏性作用。铝粉与氧气的化学反应,可以释放出足够的热量使坦克的钢铁融化成液态。而且,铝热反应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也可燃烧,加大了其爆炸效能。

四、结论

本文针对中学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运用研究,是从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入手,结合课堂中学习的化学知识,进而列举出中学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重要运用。包括烟雾弹、石墨炸弹、燃烧弹等。除此之外,军事中的应用还包括了火药。在有机物的课程学习中,老师还介绍了甘油炸药与无烟火棉炸药等。军事上火药的成分包括硝酸钾、硫化物、木炭等物质,黑火药非常容易发生燃烧,产生的热气体能够迅速膨胀,发生爆炸。总之,还有更多的军事化学应用等着我们去开发和探索。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尽快实现这个任务。

参考文献:

[1]江强,周细应.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03):489-492.

军事气象学论文范文2

现代战争;高空气象探测;装备需求【中图分类号】P41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42-02

所谓高空气象探测,指的是利用物理学方法和高科技的现代技术手段,探寻一定空间内的气象要素瞬态分布情况,探测区域主要是在地球大气层的近地面区域、外太空行星周围气层、对流层等,所要获取的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层温度、湿度、风力及方向、大气压、臭氧层相关要素、太阳电子、空间辐射原子场等。我国是拥有高空探测站比较多的国家,每天都会对高空大气环境各要素进行探测分析,并有一部分对外进行资料交换,是全球探测站密度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1高空气象探测手段及装备

高空气象探测属于精细探测,高科技含量很高。常用的探测手段主要包括雷达探测系统、专用于风场探测的GPS和导航探空系统、无线电经纬仪探空系统、声雷达、等,当然为了满足更加精细的探测任务,火箭探测手段、超声波探测、激光气象雷达、红外辐射计、无人机探测等手段也会被应用到高空气象探测中。

以上诸多手段中,经常会用到的探测设备有用于测无线电、风、辐射的雷达高空探测系统、声雷达系统、激光遥感探测器、红外感应装置、漂浮气球探测设备、火箭探测装置等。2高空气象探测在现代军事战争的重要性

现代战争和传统战争最大的不同,就是应用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武器。这些武器具有效率高、精密型、强机动等特点,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衍生出了高端的战争组织手段和高快节奏的战争模式。战争往往一触即发,一日千里,所以军事气象探测必须时刻保持信息的畅通,并且能够及时而迅速的判断高空环境,继而提出应对措施。而作为军事气象探测中的重要一环,高空探测对于空军、伞降兵、火箭导弹系统、轰炸机等作战系统具有天气上的预报和指导意义。

2.1高空气象对制导武器的影响: 信息化战争重在精确击打,而依托激光红外等高科技手段的制导武器终端,是现代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作战模式,它可以对敌军重要军事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而精确打击的顺利开展,当然需要准备的环境情报,而高空气象信息作为影响制导武器运行环境的重要部分,是最需要关注和改进的一环。一旦高空气象信息出现误差,那么复杂的高空环境势必影响制导武器系统,不仅会影响发射条件,还会对打击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

2.2高空气象对弹道的影响: 弹头从发射以后,到击中目标之前,一直都受到空中飞行的大气环境影响。发射之后能否准确击中目标,对于运行轨道的预估,都受到高空大气环境的影响。在实际运行中,炮兵都需要根据实时的高空风力风向和空气湿度等因素来调整弹道,来实现精准极大的现代特征特点。在统计的各影响精准性的要素中,气象因素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2.3高空气象对飞行的影响: 空军的主要活动地点就在大气中,无论是战机还是子弹都受到大气环境的影响。它们在飞行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而高空探测也显示出,风向是快速多变的,这时就需要及时而准确的探测编译来对高空飞机进行飞行指导,根据风向和风力的变化来调整飞机运行的轨迹和上升下降高度,避免出现事故。

2.4高空气象对军事活动的影响: 军事活动中常见大规模的空投战争、空军基地的大量战机降落,无论是炸弹还是物品,或者高速下降的飞机都会受到高空大气的影响,尤其是风,不同的风力和风向会严重影响炸弹和空投物的准确度,所以这时应该根据高空风的情况,对炸弹、战机、空投物或是火箭等来对发射运行的轨道方向、击打地点进行实时修正和优化。

高空探测还对天气预报有比较大的影响,而天气预报一直都是军事行动的指导参考因素之一,综上可以看出高空气象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3现代战争对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的需求分析

信息化的高科技战争,拼的就是精准度、快节奏,所以不容任何不利因素影响军事行动,这时高端精密的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就会显得越加重要。

3.1无电磁波发射高空探测系统: 未来战争,是属于信息化和高科技的。各种先进的侦查手段层出不穷,将来的战胜双方可能会在高空、海洋等空间的任何一个角落展开,战场的一切情况都趋向于透明化。电子信息设备是战场上的主角,但是电磁脉冲装置可以在瞬间毁灭大范围内的电子设备,而在被动防御的时候,现代高科技手段打造的高端精准性武器会在一经锁定之后,持续追击,直到成功击打。所以要想保持高空气象信息的持续精准传递,就必须提升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的存活能力。

3.2机动性高空气象探测系统: 现代战争具有机动性强的特点,通过高端机动作战,战场随时可变,敌我双方将展开迷惑性极强的战争模式。双方会用超强的机动性牵引对方,抢先击打对方军事目标。这就要求高空气象探测系统能够适应高机动性的现代战场,加强战术型气象探测保护设备的开发和运用。传统的无线电经纬仪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战争了,在复杂的野外环境中应该多多开发像便携式高空气象探测设备这样的系统,体积小易携带,只是目前来说其采集的气象信息的精准度还有待提高。

3.3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空气象探测系统: GPS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战争中的气象探测系统中,可以采集风力风向的要素信息,但是GPS的知识产权为美国所有,在严酷的现代战争中,实时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导航测风还需谨慎运用。好在我国已经开发除了具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它可以取代GPS来进行风力风向探测,毕竟体积小重量轻,易于携带。在未来还需通过分析“北斗一号”导航系统的运行情况,完善和开发更加优秀的导航系统。

综上所述,高空气象对于现代战争中制导武器、弹道、飞行、军事活动和天气预报都有较大的影响,准确的气象信息能够给予军事行动重要的参考价值,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科技手段在现代战场上的应用,对于高空气象探测设备的要求也将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熊超超,韩小冬,谢丽萍等.高科技战争对高空气象探测装备的需求分析[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0,27(2):60-63.

[2] 陆静,陆洪涛,孟博等.对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欺骗干扰方法分析[J].现代雷达,2010,32(2):100-103.

军事气象学论文范文3

一、两宋与前代主流军事思想和兵学发展比较略述

北宋之前,各代进行军事理论研究并有所成就的兵学家,多为直接参与战争指挥、具有丰富临阵经验的军事统帅或谋士墨客。他们的自身素质,无论是文化修养还是军事知识,都足以使他们有能力进行兵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并完成军事理论著作,又因其自身群体素质的原因,很容易与现实的军事斗争相结合,从而上升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军事思想。所以其兵学研究的成果一般能够反映出时代的军事思想特征,主流军事思想与兵学研究多呈合流状态。

北宋兵学发展水平并不能如实反映社会主流军事思想特色,两者呈现出异域分流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北宋兵学发展取得了部分成就,具体表现在设立武学和著述兵书上。国家建立武学,设置武举,开始有组织、有规模地培养军事人才,这相比传统通过实际战争与行伍实践培养军事人才具有很大进步。同时,政府出面组织编写、校订大型兵书,鼓励和支持军事学研究,加之私人著述也为数不少,流传下来的不乏兵家名作,军事学术获得重大发展。另一方面,宋朝主流军事思想与以往相比,保守的重内轻外意识取代了积极进取、外向的精神。在汉唐雄风和博大开放的“尚武”精神辉映下,以“文治”标著史册的宋代,军事上却显得分外怯懦和萎缩。在对外战争及内政外交上,其主流军事思想所呈现的消极被动和内向保守特点十分明显。

主流军事思想与兵学发展同为社会军事方面的重要因素,两者本应在整个社会氛围之内,沿着同一轨道有序发展,那么,在北宋,是什么原因导致二者呈现完全不同的发展状态呢?下面我们就此予以分析。

二、北宋社会主流人群出现“文武分途”现象

北宋时期,兵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理论研讨的层面,并未能发挥重大的现实作用,社会主流军事思想与兵学研究处于分流状态,究其原因,笔者觉得它与北宋特殊的政治制度有密切的关系。

北宋统治者长期贯彻“崇文抑武”、“以文驭武”的统治方针,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了北宋社会主流人群的“文武分途”现象。

北宋以前,文人武将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别,军队里往往集中了优秀的社会精英人才,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出将入相”之说,文臣武将可以经常换职,其间界限并不明显。但是到北宋以后,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文臣武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职业和精神鸿沟。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如范仲淹等,还保留有些许“出将入相”的痕迹。文臣不愿充任武官,武将更难转为文职,彼此间换职已不多见。推究其因,即在于“重文轻武”政策及风气的影响。文臣武将职位上失去了自然地流动互换,武人地位沦落,社会精英人群从事文职或跻身于文臣行列,客观上造成了军事将领(即武人)群体素质普遍下降的趋势。文臣武将开始逐渐由职业差异演变为素质差异,随着“崇文抑武”倾向的加深,这种区分日益明显,到北宋真宗时出现了“文武分途”的社会现象。

三、“文武分途”现象对北宋军事的负面影响。

首先,“文武分途”使武人及军事将帅趋于平庸化,难以产生杰出的兵学家和军事家。

“文武分途”对北宋军事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军事将领素质群体不断下降。正如清人王夫之所说,宋军在西夏战事中相对被动,军队里“其所用以直前者,刘平、石元孙、任福`茸轻脆之夫也”。宋朝除种氏以外,无一人可将,中枢之地,无一策可筹。仅以王德用徒拥虚名,而以“貌类艺祖,宅枕乾冈之邪说摇动之,而不安于位。狄青初起,抑弗能乘其朝气,任以专征,不得已而委之文臣”。

与以往汉唐盛世猛将如云的状况相比,北宋军事人才可谓江河日下、日暮途穷了。一方面,能够直接参与军事实践的军事统帅们,客观上拘于自身才能所限,并不能像前代一样,产生出由优秀军事统帅完成的战略军事著作;另一方面,他们也未必能够领会军事理论的成果,并运用到实际的军事行动中。无将可用、缺乏军事人才的尴尬境地往往致使宋室不能在对外战争中取快一时,因而客观上也无法出现由军事统帅将领完成的兵学理论研讨。

其次,“文武分途”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大批社会精英人士跻身文官队伍,兵学理论研究与军事实践运用之间出现断层,兵学发展并不能反映主流军事思想的特色。

北宋中后期,一大批优秀文人专门从事军事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工作,经政府提倡和鼓励后,形成了“士大夫人人言兵”的社会氛围。脱离具体战争实践的文人参与军事理论研究,他们沿袭数千年来的优秀军事理论成果,立足对以往战争经验的总结,或许可以部分发现战争规律,但是,其兵学研究的成果却并不能反映社会主流军事思想的发展状况。

尽管可以脱离战争实际进行兵学理论研究,但北宋社会先进的军事思想却难以转化为具体战争中的方针战略,其原因还是文人不识兵造成的结果。进行军事理论探讨可以要求文人不识兵,但是在残酷的战争中,文人若不识兵,后果不堪设想,文人的军事谋略也仅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在实际战事中却显得无可适从。宋神宗时徐禧“竦犷有胆略,好谈兵……素以边事自任,狂谋轻敌……”,最终酿成永乐之役的惨败。对于军事理论,徐禧等辈并非无知,而如果将理论知识机械地运用在战事中,情况就会大相径庭。

军事气象学论文范文4

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讨,合作交流,突出“读、写、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引导,注重有效“导学”,走出“读、讲、背”的“三点一线”的传统教学误区,把课堂交给学生,在任务、活动的驱动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在合作中提高阅读能力。

一、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弊端

(1)合作小组划分的随意性。走进教室,学生的座位、座次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横成行、竖成列的“方阵”排列,而是4~6人围坐在一起,面对面,肩并肩,利于学生讨论和交流。然而,小组的划分,明显带有随意性和形式化特点。比如小组“固定”不变,致使合作低效。同时,也缺乏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及时调整,对合作互助所起的作用不大。

(2)没有明确的任务或者任务缺乏挑战性。一位教师教学《木兰从军》时,运用情境导入之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花木兰吗?她是个替父从军的英雄。那么,你们知道她为什么要替父从军吗?于是就让学生讨论。不难看出,这个问题的讨论意义不大。但这个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免会有困惑,难以从事实背景出发进行讨论,最多以猜想的形式展开讨论。这样的合作存在泛化的现象,使合作的意义大打折扣。

二、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策略

(1)合理组建小组。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为了开展竞争性的小组活动,注重竞争的公平性,应注意小组划分的均等性、公平性。以一个班60人计,每5个人一组划分的话,按照语文成绩的高低进行排名,1号和24号、2号和23号、3号和20号……12号和13号进行划分。这样,小组成绩平均,且兼顾每一个组里都有一个优秀生,2~3个中等生,1个学困生。这样的划分,既显示出公平性,也利于组间学生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和探讨活动的开展。

(2)设置情境,激发合作动力。缺乏情境的课堂,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槐乡五月》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槐花飘香的情境,呈现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槐花的画面,继而提出问题:你知道槐花是在什么季节开放吗?让学生根据图片上的内容,以及当时在槐乡观看槐花的游人的穿着和打扮等,根据自己家乡槐花开放的时间,讨论槐花飘香的时间,最后引导学生从文题猜出“五月槐花香”。再如,阅读《木兰从军》前,教师呈现北方战乱、朝廷下书征兵、木兰决定替父从军的情境和背景后,引导学生讨论:木兰替父从军,会得到家人的允许吗?她怎样劝说家人,又是怎样立下赫赫战功的?这样的情景导入,容易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协调合作中的矛盾与冲突。合作中,学生的观点和结论往往有不一致的现象,此时容易引起合作中的冲突和矛盾,而教师的巧妙协调对合作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组员间、组际间的认知冲突一般是智慧的冲突,而这个智慧的冲突利于学生深层、创造性地理解问题,而解决冲突的主要方法就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深化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如教授《最大的麦穗》时,在阅读前,教师创设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谈话的情境: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想一想、猜一猜苏格拉底会以什么样的语气与弟子们说话?问题一提出,教室里就像沸腾的水,气氛异常活跃,争论声不绝于耳。此时,恰是引导学生走进阅读最佳之时,“请阅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于是,为了验证自己的答案,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投入到阅读中。

(4)留白处设计合作活动。阅读文章中,有许多“留白”处供学生展开想象和思维。如《乌鸦和狐狸》的故事,狐狸骗了乌鸦的肉之后,乌鸦很不开心也不甘心,那么,让学生想象和讨论乌鸦会怎么做,让学生充分讨论和合理想象乌鸦再次衔着一块肉时发生的故事,让学生们叙说故事。这个故事的续写,需要合理想象,合作讨论,需要在把握原文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创新,走进故事中的人物心理。再如,《木兰从军》中的木兰返乡,穿上女儿装,将士们来探望时,将士们会怎么想、怎么说?这样的阅读拓展,小组合作更有必要。开放性的问题,能促使学生合作的主动性,敞开心扉、发散思维,将阅读推向高潮。对于木兰劝说家人、毅然从军的一段,可谓是阅读课文的“留白”。此时,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分别扮演花木兰、爸爸、妈妈、姐姐和小弟弟,想象木兰是如何说服家人的。活动的开展,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将课堂推向高潮。

军事气象学论文范文5

【摘要】近年来,从中央台到省级卫视相继开播了多档军事节目,各台将军事评论节目的打造作为提升本台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我国电视军事节目的崛起之势日渐形成。本文细致分析了我国军事评论的风格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电视节目 军事评论 现状 策略

近年来,从中央台到省级卫视相继开播了多档军事节目,尤其将军事评论打造成为节目之魂,以此提升新闻立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我国电视军事评论节目的崛起之势日渐形成,对于传播适当的军事信息,普及军事科技知识,塑造国家军队形象,提升军民融合的紧密程度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我国电视军事评论的溯源与发展

我国军事节目长期以来以中央电视台独大,尤其是央视七套《军情连连看》《军事纪实》《谁是终极英雄》等节目格外受到军事迷们的追捧。中国大陆的军事节目还停留在以军事新闻告知、军事科技普及、军事纪实宣传为主,军事节目仍停留在多报道少评论、重报道轻评论的状态,缺乏对问题的深度分析。

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引起了我国电视军事评论的变革。2003 年,香港凤凰卫视凭借来自前方战地记者的一手实地采访,对伊拉克战争做出了及时最新的报道。凤凰卫视在伊拉克战争之际开播的军事评论节目《军情观察室》因为对伊拉克战争条分缕析的评论,以及主持人和嘉宾语言的论辩色彩逐渐广为人知。从此,《军情观察室》由一个为伊拉克战争开设的特备节目,发展成为董家耀与马鼎盛拍档主持的军事专题评论,并稳居凤凰卫视高收视的节目前列。

央视在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开办了新闻专题报道,开始加强对战争的分析和评论。央视在一套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以及四套的《今日关注》等栏目中,聘请军事专家到演播室进行评论,为观众提供更深一步的分析解读。曾到战争一线进行采访的记者水均益和与军事专家畅谈的主持人鲁健,在这次战争报道中突显出来。随着现代高技术战争的发展和人们国防意识的加强,人们对战争和国防安全等军事热点的关注持续增多,观众对军事节目的收看要求更加多元化,对于军事评论的收看需求进一步增加。

央视开始了逐步由点及面的军事评论打造。央视军事节目开播的数量增加、军事新闻报道量增多、军事评论出现在多个频道中,除了军事农业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综合频道、科教频道等都有多个形式的军事新闻评论, 日播节目的数量增加。中文国际频道的《今日亚洲》节目关注亚洲各国的政治军事、《海峡两岸》节目关注大陆和台湾的经贸、文化和军事,每期节目以聘请演播室嘉宾或电视连线方式,邀请专家进行评论,收视率较高。七套开播的《防务新观察》更成为央视时下最热的军事话题节目。

央视军事频道多年来的权威地位不可撼动,省级卫视也开始抢占军事新闻资源。近5 年来,央视、省级卫视、地方卫视策划并开播多档军事节目,其中央视14档,省级卫视12 档,地方卫视12 档,日播出时间超过28 个小时,这些节目中军事评论的比重进一步加强。军事节目已经成为省级卫视相互竞争的一个激烈战场,深圳卫视的《军情直播间》、北京卫视的《军情解码》、深圳卫视的《决胜制高点》及湖北卫视的《长江新闻号》等节目相继开播,尤其是军事评论性节目的开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省级卫视在电视新闻传播方面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二、我国电视军事评论节目的优劣势分析

根据中央电视台市场评估部的统计,目前有近20 家省级卫视和地面频道开播了军事节目,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节目崛起势头。从电视媒介的视角出发,细致分析我国军事评论节目的特点,既存在优势也存在劣势。

1、评论内容:热点紧跟,观点局限

我国军事评论从内容安排上来说,紧跟军事新闻热点,把握了新闻的新鲜性和报道的及时性,从而使电视军事节目中的评论具有紧跟时局的特点。央视七套开播军事战略话题栏目《防务新观察》,由前《焦点访谈》的主持人方静担纲主持,每期聘请军事专家,从最新的新闻事件出发,以新视角、新思路对“新安全观”进行相近的阐述和分析。北京卫视的《军情解码》节目,其日播的形式提高了电视军事评论播出的的密集度,有利于更多的观点表达,满足观众的信息需要。

但是,无论是央视还是地方省级卫视,其对战争一线的采访报道量十分有限,许多现场画面转自国外电视台,军事评论员数量有限,没有建立自己专门的评论员队伍。只邀请一个或是少数几个有名气的军事专家参与话题讨论,他们的立场有倾向,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差别,并不一定具有真正的权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评论观点的限制。此外,仅仅传播国内专家的评论观点,缺乏境外专家观点的表达,或者很少量的播出对外国军事专家的采访内容,都不利于节目传播客观全面的观点和内容。

2、节目制作:科技之美,模式之困

电视依赖于科技进步,三维技术运用于电视制作,使电视画面呈现出立体、生动的场景。在军事电视节目中,越来越多虚拟的船舰大炮出现在演播室周边,主持人的讲述与虚拟的场景结合,带给观众直观清楚的认识。在对于军事行动过程的介绍和评论中,评论员用手指触碰屏幕,用箭头演示过程,圈画出关键地点,读图的立体时代超越了单纯语言讲述的枯燥。军事节目制作中的音效使用是“点睛”之笔,这能给电视军事节目整体的包装增加听觉刺激,加深观众的现场体验。

电视军事节目力图通过技术求新使节目风格更加灵活,但这只是节目的外包装层,在制作模式上守旧造成的的老套节目形态是一个羁绊。在评论环节上,普遍是主持人与一个或几个嘉宾一问一答的形式。在流程上,主持人抛出军事热点话题之后,嘉宾进行评论,主持人抛出一个个预设的问题,嘉宾进行解答。这些在电视访谈栏目中普遍使用的制作方式,并不能给评论带来鲜明有条理的观点表达,很少能够激发评论员的思维碰撞和深刻评论,而更多停留在讲述答疑层面。此外,军事节目缺乏亲民感,缺少与场内外观众的互动,而普遍的录播形式往往没有观众,这就造成军事评论进行的现场气氛不温不火,总是“关起门来谈话”。

3、节目风格:气质深沉,亮点暗淡

军事节目对主持人要求较高,凤凰卫视《军情观察室》节目的主持人董家耀主持风格具有威严之美,体现在紧张激烈的语气和军绿迷彩的着装方面。而嘉宾主持马鼎盛先生是一位军事专家,他的主持风格则体现出专业权威的问题分析和简洁扼要的语言表达。北京卫视《军情解码》节目的主持人罗旭长相俊朗阳刚,总是穿着黑色衬衫,体现出威严之美。四川卫视《军情会客厅》节目的女主持人方静,身着深色西装,语言表达沉稳有速,具有沉着大气的魅力。由此可以看出,参与军事评论的主持人和嘉宾,在着装方面比较庄重,语言表达简明,语气果敢,体现出深沉的军事节目气质。

我国电视军事节目的同质化仍然存在,单独的节目缺乏核心竞争亮点。节目普遍存在打“专家牌”、“名主持牌”、“名嘴牌”的特点,少数几位名嘴重复露脸,节目演变成听名嘴谈军事,而不是多个观点自由竞争的话语场,话语单一,评论变得窄化,少有或没有独家观点的提出。军事节目的权威性和保密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局限,但是文化产品有赖于创新,电视军事评论除了观点要独到、求新,更要适应电视媒介的声画一体传播特征,在节目形式上求新求变,在当今多媒体竞争趋势之下,突出电视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生动体验和接受信息压力小、知识水平要求低的传播优势。

三、我国电视军事评论的优化策略

1、拓展专家评论员队伍,博采众家之长

除了观众常见的几位军事专家,要进一步扩展专家评论员队伍,邀请国防、科技、国际关系、外交等多领域专家,还可以邀请军事杂志主编、资深军事爱好者、国外军事专家等参与到节目讨论中。在保护国家机密的原则基础上,做好节目策划和话题准备,在节目中通过演播室座谈或现场连线等形式,就一个问题听取多个评论,使观点在碰撞中得到丰富。这样军事节目才能突显评论的特色,传达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观点。

2、与国外媒体通力合作,注重报道平衡度

在电视军事节目中,不仅要传播国内媒体的报道,也应该适度转播、截取国外媒体的报道,使对一个事件的反应,做到国内外媒体报道的平衡。这样在节目评论的展开中,才能使评论者和观众对事态做出一个全面平衡的认识。我国媒体应该达成与国外媒体的合作机制,在引用国外媒体的报道和观点的同时,传播我国良好的军队形象和军事理念。

3、由表及里塑造评论风格,凸显独到之处

电视军事评论除了要紧跟热点,还要形成独到的评论风格。首先,评论要客观全面,从多维视角出发提出观点,针对军事热点事件能够挖掘背后的故事,进行主题拓展。此外,主持人要掌握发问的有利技巧,学会巧设悬念,引领观众的收看兴趣,同时要抓住观点冲突,开展激烈的评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对于节目策划和讨论中的独到观点,可做最后的突出总结。湖北卫视新开播的军事评论节目《长江新闻号》在节目最后设立“长江评论”,打造独家的评论影响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4、打造跨媒体联动格局,创新节目制作模式

电视军事节目可以先将电视宣传片、预告片上传到互联网,扩大收视宣传,节目播出后,将视频上传合作网站,使其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同时,电视媒体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实现与节目之外观众的互动。除了在网络空间进行节目预告,还可以进行问题征集,进而在节目中引用网友的好问题作为讨论点,节目播出后也可以吸收网民的评论观点,逐步形成与观众的良性互动,以此形成节目的反馈机制。对于军事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可以截取引用重要观点,呈现在电视屏幕上,使用到军事评论部分中,丰富媒体话语体系,形成多媒体平台和电视演播室现场的联动格局,改变原来单一老套的电视制作模式和呈现形态。

参考文献

①王任飞、郑嫣然,《军事电视节目的优化路径解析———以BTV〈军情解码〉为例》[J].《新闻战线》,2014(1):78-80

②李飚、陈波、李波,《省级卫视军事类电视节目的突起与应对》[J].《军事记者》,2014(1):46-47

③漆谦,《关于提高我国军事电视传播软实力路径选择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4):12-14

军事气象学论文范文6

《高山下的花环》、《英雄儿女》、《保卫延安》、《红旗谱》……建国以来,这些军旅题材文学作品伴随了几代人成长。那些扣人心弦的战斗场景、我军官兵英勇杀敌的闪光形象、军民联合抗敌的鱼水深情,早已牢牢扎根在人们心中。不论何时提起,总能激起大家的满怀豪情。

长期以来,我国军事题材文艺作品走的是一条弘扬主旋律、表现我军将士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创作道路,在不同历史时期,这种品格为军事题材文艺作品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为振奋民众精神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有评论称,“部队艺术家始终坚守弘扬时代主旋律,不断创新,成绩突出。很难想象,没有了这支力量,中国军旅题材创作会是一种什么状态”。

然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军旅题材文学作品的繁荣似乎并没有在新时期得以延续。纵然读者案头每年都会摆上几部飘着墨香的军事题材新作,电视荧屏上每年也都会有一部甚至几部反映当代军人生活,展现当代军人时代风采的新作品出现,保持了广大观众对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持续关注度。但似乎再难有一本小说、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能够像从前那样引起全民的热捧,历几十年而不衰。反倒很多军旅题材文学作品,刚一推出便遭到“吐槽”。

这其中当然与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民众思想早已不再满足于关注某一题材的文学作品有关,但进一步探究,则与作者的创作态度、思路有着密切关联。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军加快了新军事变革进程的步伐,部队建设与发展也因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崭新形势下,许多部队文艺工作者因时而动,以良好的姿态投入到文艺创作当中。但与此同时,一些军旅题材文艺作品也陷入令人颇为尴尬的境地。一些专业军旅作家脱离军旅现实生活,一些作家不愿意长时间深入部队现实生活,去跟踪表现新军事变革的实践,其创作难接地气。很少有作家愿意下苦功夫甚至是笨功夫去进行扎实的创作了。而那些坐在书斋里,凭借想象和过往经验进行的某种观念写作,写出来的作品离当下真实的生活既遥远且隔膜。当越来越多的作家都沉浸在对历史的虚妄想象和苍白表现中,挥霍自己的文学才情和空洞的想象力,作品故事情节的虚假和生活质地的稀薄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作为文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旅题材的文学作品依然是读者、观众心中关注的大项。只要有好作品,不愁赢得观众。本期专题,我们走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这座军旅文学的大“熔炉”中采访了军艺文学系主任徐贵祥及近年来在此工作学习,深入部队,用心进行军旅文学创作的年轻军旅作家,倾听这些《和平年代》、《弹道无痕》、《高地》、《狂雪》、《暗算》、《风声》、《决战南京》、《掩护》、《永不磨灭的番号》等不同军兵种、风格迥异的作品的创作历程,通过他们的军旅生涯、文学历程来看一看,到底怎样的军旅文学创作,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得到读者、观众的青睐,甚至击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