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论文范例6篇

军事思想论文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1

关键词: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地位和价值;内容和意义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57-02

恩格斯的生活,有许多丰富的地方,因为他参加了许多的军事活动,他对军事活动的体验很深刻,因此后来写了许多大量的军事著作。恩格斯在他军事科学上的杰出贡献,在当时的德国和欧洲赢得了“军事评论家”的赞誉。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在他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军事哲学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理论界对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研究机构颇多,他们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笔者认为通过对我国理论界关于恩格斯哲学军事思想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对我们更好飞学习和了解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是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对发展我国军事科学思想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我国学界对恩格斯的哲学军事思想的研究颇多,对其综述的方式很多,可以按照时间顺序、问题的研究顺序、内容顺序等,鉴于能使读者对恩格斯的哲学军事思想有一个条理性的了解,笔者按照内容大概对学界的研究概括了以下几点。

一、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主要贡献

对于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主要贡献,我国研究者普遍认为,恩格斯的军事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他们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恩格斯和马克思将一生的宝贵时间投入到了军事理论的研究,同时进行了多次的革命实践活动。恩格斯最终总结出了武装斗争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内容,这些理论和规律使得后来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理论建立了起来,并且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恩格斯有专门的军事知识和理论素养,同时又有直接的实践经验,他对军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因此他的研究成果显著,文章颇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因此被后人誉为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1]。

恩格斯在军事哲学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以夏征男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科学的战争观的研究和总结。战争和军队是军事科学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极其重要的问题。进行战争不能没有军队,因此要建立强大的军队武装力量。恩格斯在军事科学研究中总是突出这两个问题,因此,把他们作为科学战争观的重要问题和内容来研究。第二,全面论述战争和军队的各种因素问题。恩格斯指出战争和军队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复杂体。只有正确理解他们之间各种复杂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好战争,把握和指挥军队。这一理论为武装斗争的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第三,“在军事学术一般的战略战术原理和原则领域,揭示了军队作战行动的客观规律,大大丰富了整个军事科学的内容。”[2]以单秀发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恩格斯的主要贡献在于:“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军事研究中,在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军事观的基础上,第一次使军事理论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3]

二、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的内容研究概要

恩格斯用其一生宝贵的时间进行军事理论的研究,并且写出了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其研究价值极高。恩格斯的军事理论著作大约占他全部著作的四分之一,其内容涉及的领域很多,他的军事著作、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论和实践经验构成了他军事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对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近年研究者所涉及的领域如下。

1.历史唯物主义的战争观

关于这个问题,杨春长在他的文章中做了详细的论述。他首先提出,恩格斯明确指出战争的根本原因。恩格斯明确地指出:“战争本身也是一个频繁的交往形式”的意思是“战争能够反映出人们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目的不是对象,但人类改造和征服了它,它是通过对物的改造——生产所决定的。”[4]唐旭指出:恩格斯具体阐述了我们必须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确定战争的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的关系问题。他说:“暴力可以朝两个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和经济发展之间就没有任何冲突,经济发展就加速了。”[5]第三,明确了战争的政治经济本质。夏征难指出:“恩格斯明确指出战争根本是为着十分明确的物质的阶级利益而进行的,战争的政治目的直接决定战争约性质。”[6]第四,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对于这一思想,单秀发做了详细论述,他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于是他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概念,他把人民本身参加的战争称之为“真正”的战争。”[7]恩格斯指出,如果一个民族想要取得独立,就必须采取暴力的革命,只有这样才能使小民族战胜大民族,最终获得真正的民族独立。

这些思想对无产阶级执政国家的军队建设有重要意义。

2.论述了军事技术对战争影响的双重性

马杰和唐凯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的意义》中,文章中提到:“恩格斯认为,军事技术是战斗力,军事技术的发展可以变革作战方式,从而加剧新的军事力量的失衡,诱发新的战争。”[8]“只有两种情况,阻碍了这场可怕的战争爆发:第一是,军事技术的空前发展,新型军事武器的发明和运用。甚至没有时间使用军队比另一种新的发明,更绝对没有可能已经预料到的结果,不知道究竟是谁在获得最后的胜利”[9]。恩格斯认为,限制的军事技术的战争中的作用是不认为它本身,但是,他的强大出乎人们的预料,甚至使得使得政治都无法控制。

3.科学的方法论

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以关勋夏为代表,文章指出:“恩格斯在进行军事研究过程中总结和使用了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成为构成其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具体有以下两点。

第一,对战争的社会属性进行了研究。恩格斯辩证的进行研究战争的社会属性,他从战争和社会的外部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二,从内部的军事行动,探索作战方式。恩格斯的作战部队和军事关系的矛盾运动的作战方式变化的内在原因。他说:“所有的军事组织和作战相关的负面取决于两种材料和武器,也就是说,根据质量和数量的居民,并取决于对手。总之,恩格斯学习军事,是一个访问之间的关系,内部和外部电缆的军事行动。他看到的是个人事情本身之外的环境,也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一个不断运动的军事世界[10]。

三、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对当代的影响

对现代的人来说,虽然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但他的军事理论思想仍然没有过时,尤其对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各种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解和处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1.正确地指导我们认识当代军事战争形式

湖南社科院的卢厚才老先生指出:“各国对利益冲突所引发的军事冲突都应该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加之世界一些国家的领土争端、宗教矛盾、民族冲突、文化渗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诱发战争和制约战争的因素也随之增多。”[11]

2.指导人们正确地预见未来战争的前景

恩格斯在军事科学上的预见性,主要是他一贯面向未来,不崇拜军事权威,不断地解放思想的结果。在晚年目睹了军事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形之下,提出了科学的军事思想。这种科学的军事思想成为我们学习的指南。恩格斯根据多年研究和考察军事实践活动的经验,要求我们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军事科学上随着军事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进步。

刘志广先生指出:“在当前,尤其要注重从时代特征和国家政治目标的高度抽象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在高技术条件下,仍然要重视精神因素的作用,把握好精神因素向物质力量转化的机制,”[12]这一过程的实质内容和主导线索是由无到有、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的发展。

3.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的指导意义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学者安军说:“深入研究和学习恩格斯的军事技术思想,对促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3]。在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军队人才综合素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军事创新能力。为了加强军事和技术人员的培训,这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之间的关系问题,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军事人才。

总结

通过对我国学界对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我们对他科学战争观和处理军事问题方法论的研究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政治的民主化和国际社会新秩序的逐渐形成,国家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在知识化经济时代,信息安全、经济安全与环境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虽然不是绝对和平的今天,有局部冲突存在,但我们争取持久和平是绝对不会放弃的,因为和平是人类的福音。

参考文献:

[1]夏征难.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研究[J].国内哲学动态,1986.

[2]单秀发.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概述[J].军事历史研究,1987,(4).

[3]杨春长.马恩列斯军事理论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12.

[4]康旭.探析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012.

[5]夏征难.深入开掘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奠基者的遗产——《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研究》评价[J].中国图书评论,2011,(9).

[6]马杰,唐凯.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意义[J].科技信息,2011,(5).

[7]关勋夏.恩格斯《战争短评》的军事哲学[J].军事历史研究,2003,(1).

[8]安军.论辩证法思想[D].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010.

[9]赵正,朱亚宗.方法论视野下的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黄南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2

一、军事理论创新呼唤“更新、更勇敢的头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历史上,每当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等发生革命性变化时,总需要一批杰出的理论家以其极富创造力、前瞻性和敏锐性的见解,引领人们对未来战争的思索。恩格斯指出:“当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我们需要更新、更勇敢的头脑”。当前,在军事理论创新上还有一些影响思考和创新的观念桎梏,需要更敏锐的眼光、开阔的胸襟和果敢的胆识予以冲破。

紧迫的忧患意识、灵敏的备战触角是激发军事理论创新灵感的火花。主席指出,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突出地讲忧患意识,越要居安思危。普通大众可以安享太平,军事理论工作者却要始终关注和思考战争。思虑战争,才能减少战争;准备战争,才能打赢战争。忧患意识、战争观念和尚武精神的弱化,必然影响军事理论创新的超前性、实战性、实效性,进而导致军事斗争准备不足。因此,军事理论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敌情观念,强化战备意识,以临战姿态谋划军事理论创新,树立主动遏制战争的思想。有了这种战备紧迫感和敏锐触角,才能激发超越自我不断创新的动力、激情和灵感的火花。

摆脱历史优越感和自我满足感是繁荣军事理论创新的前提。在我国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军事活动波澜壮阔,军事思想文化灿烂辉煌。从东方兵圣《孙子兵法》到军事思想,许多神机良谋至今令世人惊叹。这是我们军事理论创新的丰厚根基和思想滋养,我们既要充分学习和汲取这些优秀传统理论,也要避免沉溺于经典,徘徊于经典。过去曾给我们带来过光荣但有些已经滞后于时展的理论,并不能保证我们打赢下一场战争。在传统、权威的老本本上打转,只会阻碍我们思考的头脑和探索的脚步。要克服高山仰止、望而却步的思维智障,善于结合新的形势任务、主要矛盾和实践需求,超越经典勇立新说,防止思想上的“晕轮”效应,从一味阐释先贤、解读经典中走出来。摆脱作茧自缚、囿于框框的保守心态,突破经典文献中个别论断的禁锢和束缚,运用开放的思维、辩证的眼光分析和发展传统理论,树立信息时代的战争观、胜负观、时空观,要清醒地看到我们与军事强国的差距,毫不懈怠地推进军事理论创新。

勇立新说、敢讲真话是军事理论创新必备的学术勇气和责任担当。军事领域作为最具变革性、颠覆性的创新领域,必然要求军事理论工作者具有不拘一格的思维和勇于变革的精神。历史上我国长期处于封建专权统治之下,“独尊儒术”及把儒学教条化,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抑制了理论创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上下数千年表现为思想沉寂,学术上以阐述、解读为主。这种唯命是从、自缚头脑、崇拜权威的思维有很强的惯性,是军事理论创新首先要突破的思维障碍。无数事实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孕育新思想、产生新对策、开辟新天地。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就是要敢于标新立异,善于独立思考,尊重个性创造。军事理论工作者要培养敢于讲真话的勇气和独立的人格,保持为真理而不计个人得失的冲劲,敢于提出和表明自己的独特见解,有胆量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责。

二、军事理论创新呼唤“桅杆上的守望者”

信息化条件下,军事理论创新更加表现为战争“设计师”的作用。过去是“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现在是“有什么理论打什么仗”。从一定意义上讲,战争结局在军事理论创新那个环节就已经决定了。要提供打赢未来战争的先进军事理论,必须大幅前伸军事理论创新的视线,在超前性、预见性上下功夫,培养更多“桅杆上的守望者”。

登高而望远。理想高远、肩负大义才能深谋远虑。只有把军事理论创新的基点放在促进人类文明、民族进步、国家兴旺上,目标追求才会高远。为此,要培养理论工作者立志为国家、为民族做大事的大爱大义,树立世界眼光,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确立宏大的观察视野,不断增强理论创新的战略性和前瞻性。要始终把创新目光聚焦时展前沿,敏锐感知时展脉动,科学认识时代方位,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超前性。要密切关注强国军事战略调整和军事理论创新动向,超前思考谋划未来军事发展的趋势、思路和有效对策。要善于借鉴运用科学的思想理念和研究方法,改变重微观轻宏观、重历史轻现实、重静态轻动态、重纵向轻横向、重定性轻定量的问题,切实使军事理论创新的思路由小变大、由近及远、由单调向丰富转变,努力构建起世界领先、具有中国气派的军事理论创新成果。

厚积而薄发。学识深厚、兼收并蓄才有卓越的创新成果。知识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历史上凡有伟大创新的理论家,无不是“辟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之所以能写出不朽的著作,得益于他们长期大量的知识积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环境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军事发展呈现出相互借鉴、融合吸收、自成特色的发展趋势。西方许多崭新军事理论的提出,都融合了各国军事理论的精华。这就需要军事理论工作者要自觉培养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克服闭目塞听、浅尝辄止的局限,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当前,我军军事理论创新质量不高,有分量的成果不多,甚至出现东拼西凑、相互抄袭等问题,与知识积累不深厚,视野不开阔有很大关系。只有通古识今、学兼百家、博采众长,集知识之大成者,才能融会贯通、奇思顿悟、灵感频现,创造出高质量的理论成果。

思远而谋深。谋划超前、构想领先需要宏阔的战略思维。今天的战争是昨天理论指导的结果,明天的战争是今天战争理论设计的“样品”。我军跨越式发展的军事变革实践和紧迫的历史使命要求,迫切需要大幅超前的军事理论的牵引和指导。如今西方军事强国都把预先设计未来战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军队,作为军事理论研究的重点。当前我军的军事理论创新,以解决当下现实问题为重点的应用性创新成果显著,但研究设计未来战争、大幅超前创新的重要成果不多;有的军事理论研究者疲于应付大量的现实问题研究,难以展开对未来前瞻性问题的思考;一些学术评判,过于关注当下的成效和对实际工作的推动,使大家的眼光局限于现实问题之中,缺乏长远眼光、战略谋划和统筹布局。

习惯俯视的人难以看到蔚蓝的天空。解决问题是管理者的责任,而理论者却要预见问题。专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化解眼前的矛盾,但却容易影响对明天的研究,甚至造成未来的被动,从而丢掉主动权。现代战争周期短、频率快、速战速决,没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条件和可能,一种理论只能指导一场战争。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理论创新,需要增强战略意识,树立前瞻眼光,科学统筹近期、中期、远期军事理论创新发展规划。一是要对战争和军事威胁进行科学预测,特别是预测未来战争的可能样式、作战对象、爆发地区、持续时间等等;二是对我国可能面临的安全环境、军事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及我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出科学的预测,从而提高军事理论创新的战略起点,以大跨度超前性的创新成果,有效发挥其对实践的先导和指引作用。

三、军事理论创新呼唤“万马奔腾”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创新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工程,仅靠几个专家学者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聚各方贤达之智,汇合成一股军事理论的思想洪流,才能确保军事理论创新繁花争艳、生机勃勃,也才可能孕育领先世界、引领未来的重大军事理论创新成果。

打造主体力量多元化的军事理论创新格局。从国内外军事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看,军事理论创新主要集中在“四大机构”、“力量”上。“四大机构”是军队领导机关、军队院校和科研系统、民间思想库、新闻媒体;“力量”是具有丰富作战治军经验的高级将领、供职于专业研究机构和院校等单位的军事理论专家、以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军队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开放性创新思维的研究生学员、处于军事实践第一线的部队官兵、关心军事的民间人士、具有丰富经验的退役军人。这些力量构成了当前军事理论创新的主力军。当前在军事理论创新上力量薄弱、协作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推进军事理论创新,需要盘活创新人力资源,通过给政策、给项目、给经费、给时间、给信息等手段,充分发挥“四大机构”、“力量”的科研优势,形成军事理论创新的热潮;启动民间思想库,引导和鼓励新闻媒体、地方院校、民间研究学会及个人积极参与军事问题研究,形成多个群体、各个层次相互弥补、密切协作、充满活力的军事理论创新大军。

创造宽松自由的军事理论创新氛围。宽松、宽容、争鸣的学术氛围是军事理论创新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不断发展,正在于有各种思想观点的争鸣碰撞,《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什么是人民之友》等都是争鸣甚至是论战的产物。当年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要鼓励学术民主,使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各种学术思想充分发展。军事理论创新呼唤最新鲜、最超前、最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思想,这些成果的产生需要学术民主、思考独立的沃土。要开展广泛的学术争鸣,鼓励不同观点充分争论、交流而不强求一致,允许多种军事思想学派共存,加强与外国学者的学术交流,让主流军事思想在充分讨论互动中自然形成,减少体制和文化给创新造成的障碍,为各种学术思想的繁荣发展提供肥沃土壤。要按照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开展学术研究,尊重学术民主,提倡个性思考,破除下级服从上级、迷信权威、唯上唯书等陈旧观念,倡导自由探索、独立思考、尊重创造、遵循规律的良好导向,给思想“松绑”,给创新“解压”,提高军事理论创新的鲜活度。

搭建灵敏高效的新奇思想的集纳平台。当前军事理论创新呈现出明显的整体性、集成性特征,要求军事理论概念集群化、思想观点体系化。如外军提出的“战略瘫痪论”、“快速决定性作战”、“内聚式联合”等理论,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观点,而是一系列“思想群”、“概念联合体”。民间零散的军事思想,带有偶然性、间断性、无序性的特征,但往往代表一种新兴理论的趋势,及时把这些思想和观点吸纳到军事理论创新的视野,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机械化战争理论雏形最先出现在英国和法国,但首先被德军挖掘并成功运用于实战,创造了“闪击战”理论。要依托信息平台,打造由多个创新主体及相关制度组成的网络体系,将多种创新要素和力量融为一体。建立及时吸收国内外各种知识信息的资源整合机制,搭建以交流、展示、吸纳各类军事理论“思想火花”为主要职能的论坛性集智平台,加强科研体系内外诸要素的组织和整合,提升军事理论创新的集纳能力。

四、军事理论创新呼唤绿色循环“快车道”

信息时代的军事理论创新,遵循着“科学技术牵引――安全需求驱动――创新军事理论――指导军事实践”的发展轨迹。这种模式显示,只有创新进程的各个环节良性互动,才能确保军事理论创新周期性循环的顺利进行。从目前我军军事理论创新实践看,理论创新缺乏技术手段支撑、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效率低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推进军事理论创新,需要打通周期性循环的各个环节,建立持续发展的军事理论创新“快车道”。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3

(一)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具有多种涵义。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其《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收集考察的文化定义达166种之多,“文化理解”的多样性、复杂性可见一斑。我国学者对文化也持多种见解,但从主流来看,大都从思想、精神层面来理解其内涵,把文化看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反作用于实践的社会观念体系,主要包括神话、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哲学等要素。所谓文化分析,从广义上说,指的就是从上述要素或要素整体与军事活动的关系出发,通过考察和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认识和理解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研究方式。

根据上述对文化分析的理解,通过考察军事思想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军事研究过程中,文化分析与经济分析一样,是人们观察和透视军事活动的一种古老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方式。人类最初在神话中描述战争的进程,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感受和领悟,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朴素的文化分析。艺术、道德、宗教、科学等众多文化要素既是人们创造的精神成果,又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军事活动的一个个独特视角。其中,道德和宗教与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的联系更为紧密,因而更为人们所关注,成为古代军事研究中文化分析的两个基本方面。从道德文化来看,早在商周之际,人们就开始考察道德与战争、军事之间的关系,从道德视野来解释军事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以仁为胜”的战争指导思想以及“以礼治兵”的治军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思想体系的完善及其在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增强,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诸如“仁、忠、孝、礼、信”等道德范畴点缀在军事研究成果的字里行间,展现着从道德视角剖析军事问题的认识传统。从宗教文化来看,早在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就从宗教世界观出发,探讨战争的根源,提出了宗教战争根源论,这种观点成为夏、商、周三代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念,并对以后的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分析在古希腊、古罗马也曾占据重要位置,并在中世纪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宗教分析方法成为观察一切现象的基本认识形式。人们从宗教出发,解释战争的起源、根据以及军队建设的法则。长达两百多年的十字军战争、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波兰条顿骑士团战争以及胡斯战争等都被视为宗教战争。对英法百年战争、意大利战争的分析也常常被纳入宗教视野。这种分析方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许多观点中找到其思想印记。如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冲突论”以及把“9·11事件”归结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的观点,虽然在论述中运用了大量的现代社会材料,但从其思想实质来看,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中世纪的宗教分析方式。

可以看出,古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从文化要素而不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分析和研究军事问题;第二,与经济分析或技术分析相比,文化分析常常被看成是考察和理解军事活动规律的更为根本的方法。这两个特征在近代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第一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的主导倾向不是从文化要素而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即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分析。这种变化,从理论根源来看,与文化人类学的兴起密切相关。

粗略地说,文化人类学萌发于16世纪,形成于19世纪初叶。这门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文化整体来研究社会的发展历程、比较不同社会间的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近代西方世界在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商业资本输出等一系列活动中,接触到了许多不同于他们的种族和民族,为了认识这些种族和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习惯,仅仅通过分门别类地分析该社会的神话、艺术或宗教等意识形式是难以达到的,它需要一种把这些文化要素统一起来的综合性概念及思维手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近代科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及文化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概念及方法运用于军事研究。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卡·恩伯—梅·恩伯夫妇在其《文化的变异》一书中,就曾从文化视角分析和探讨战争问题,给人以诸多启示。美国的另一位文化人类学家罗思·本尼迪克特,则不仅注重对军事、战争进行文化分析,而且还运用其研究成果干预政府决策。她曾给美国政府递呈过“日本文化的一些类型”的调查报告,认为日本文化适合自我管理,而不宜采用直接军事占领的管理方式,这一建议对于战后美国选择管理日本的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她根据调查报告写成的《与刀》一书,也因此成为文化人类学名著,从文化视角分析战争、政治问题的力作。

从文化整体来观察和分析战争、军事的认识方式,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从方法论来看,经历了由技术分析向制度分析和文化分析的转换。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官员、学者主要从技术、物质层面思考军事问题。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坚船利炮,于是有了“师夷之长技”的思想和洋务运动的实践。经过33年洋务运动的武装,我们有了坚船利炮,当时中国海军舰队的吨位占世界第七位,然而在甲午战争中又败给了排名第21位的日本舰队。这样,人们开始把思考的视角转向制度、文化层面,认为军事上的失败主要不在于技术及武器,而在于制度与文化。中国要想实现军事上的真正振兴,必须进行制度与文化的变革。这种从制度、文化层面对军事问题的透析,深受国学大师梁启超的赞赏。

从第二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出现了一种越来越强的价值趋向,即不再把文化分析看成是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最为根本的方法,而看成是多种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造成这种变化的理论根源是唯物史观的出现。在古代甚至近代,文化分析之所以被视为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根本方法,原因在于,人们把文化看做是社会的灵魂和核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用这种历史观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分析来认识军事活动,不可能深刻地揭示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与唯心主义的文化史观不同,唯物史观从社会生产出发,揭示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发展动力。唯物史观认为,文化不是社会结构中的最本质的内容,它只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层面,文化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只是社会合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科学地阐述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建立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得以产生,成为人们正确认识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重要思想武器。

(二)

文化分析作为观察和认识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了忽视和冷遇。从1949年至1978年间,我们没有出版过一本文化学或文化史著作,从文化视角考察军事的文章更是寥若晨星。按照庞朴同志的说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片面地理解唯物史观,认为唯物史观只讲经济、政治,不讲文化。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中外文化交流的拓展和深化、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日渐增强以及社会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也悄然复兴。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界、军事理论界曾围绕文化与军事的关系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主题讨论,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

一是文化与战争根源。这方面的讨论主要围绕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展开。亨廷顿把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划分为七大或文明,认为未来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一观点几乎刺激了所有文明的神经,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关于文化与战争根源问题的讨论。围绕这一论题,我国学者在几年内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介绍、分析或批判性文章,表达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立场。二是战略与思想文化。学者们讨论这一问题的视野非常宽广,既有对世界多元文化与多极战略格局的宏观思考,又有对国家军事战略与其民族文化关系的微观探析;既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一些美洲、欧洲国家传统战略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根源,又探讨了印度、日本、东南亚各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文化传统对其战略思想的影响与作用;既思考了中国古代战略思维的特色及其文化因素,又剖析了战略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深厚的民族优秀文化底蕴。三是文化与新时期中国军事发展。学者们发表了大量文章,从不同侧面分析新时期文化与战斗力的提高、训练效能的增强、军事理论的创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等关系,阐述了军队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或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可见,90年代以来,文化分析已经成为军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拓展和丰富了这一时期军事研究的内容及空间,而且对于推动未来军事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科学文化的作用,准确地把握新时期军事发展的脉络及特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与原则。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科学文化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它催发了高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引起了军事活动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发展成为一场军事革命,从而给世界军事发展带来了广泛影响。在这场军事革命中,文化及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精确化、智能化及系统化发展,而且在编制体制、作战方式、军事理论、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军事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正在引起军事形态的变化,尽管人们对这一新的军事形态尚未形成统一看法,如有的称之为信息化军事形态,有的称之为知识化军事形态、智能化军事形态,但人们都认识到当代科学文化及高技术的发展,是产生新的军事形态的基础。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战争》一书中认为,文化知识正在成为军事战斗力的核心资源,未来战争将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以各自的文化知识战略为指导的、以知识战士为作战主体的新型战争。可见,科学文化在当代军事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缺乏或忽视文化分析的视角,看不见或低估科学文化的作用,就难以全面认识当前军事发展的基本特征及趋势并做出科学的应对决策。

其次,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巨大作用及其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思想文化属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阶级、国家的政治意识及价值追求的理论反映。如果说科学文化带来了武器装备等因素的变革和进步,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水平及效能的话,那么,思想文化则带来了军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性质和方向。正因为思想文化在军事活动及军队建设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敌对双方相互对抗的“软肋”。考察近代以来的世界军事史可以发现,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渗透与反渗透、扩张与反扩张始终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而且这种冲突与斗争随着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出台,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以及文化交往的增多,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加剧的态势。美国的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等书中对这种思想文化冲突与对抗的景象作了详尽的描述与分析。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坚持文化分析视角,大力研究新时期军队思想文化建设的特点及规律,切实加强思想文化建设,警惕和防止西方国家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侵略,保持我军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认清和发扬我军注重先进文化武装的优良传统,增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信心和效能。在冷战之后的几场局部战争中,高技术武器装备显示了巨大威力。它使各国更加注重武器装备建设,同时也为“唯武器论”思潮的复苏提供了契机。在美国军事革命的讨论中,有一批颇有影响的“新技术论者”。他们把战争的胜负归结为武器的质量及武器装备系统的优化程度。这种观点在我国军事认识中也有所反映,认为我军武器装备落后,在未来战争中难以取胜,因而对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信心不足。我们承认,先进武器在战争中具有重大作用,但先进武器只有与掌握了先进科学文化及技术、先进的思想文化的军人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并保持正确的使用方向。战争从来就不仅仅是武器与武器之间的对抗,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综合力量之间的较量。我军具有在注重发展武器装备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并用先进文化武装官兵夺取胜利的优良传统。坚持文化分析,对于认清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在大力发展先进武器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综合实力,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

十几年来,我们在对军事问题进行文化分析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推进了军事研究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一,从文化分析的理论基础来看,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分析方法论研究,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者运用科学的文化分析方法研究、解决军事问题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也是科学的历史认识方法论。这一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经济分析、政治分析方法,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分析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创立了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方法,而且还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和认识军事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恩格斯关于文化素质与军队战斗力之间关系的分析,列宁关于建立一支有文化的军队的论述,关于进行战争中的政治文化动员的思想,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与军队建设关系的论述,以及关于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确保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论述等,对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作出了科学说明。他们的研究视域非常广阔,涉及到文化分析的必要性、文化分析的基本原则、文化与战争动因、文化与军事力量、文化与军事战略构想、文化与军队建设、文化与军事理论创新、文化与作战指导、文化与作战方式等许多方面。认真挖掘、系统总结这些思想,既是军事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对于我们坚持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而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加强。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程; 高职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41-001

一、军事理论课程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

军事理论课程既是国防教育课,又是思想道德课和形势政治课,贯穿于整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1.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军事理论课堂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灌输、熏陶、感染、启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社会主义国防事业献身的激情,帮助他们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品性和行为习惯

军事理论课程结合军事技能训练,通过理论学习加实践的形式,使学生学到了军人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军事理论课程属于极具纵深性和延展性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各个方面。各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课程的时候,总能找到和自身所学专业的交叉和碰撞,从而感受到所学专业在国防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未来专业发展的军事意义,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为国防事业献身的激情。

4.有利于培养学生投笔从戎的爱国热情

天之骄子何以投笔从戎?军事理论课程通过国际形势的分析、军事思想的渗透以及军营故事的引导等形式,激发起学生满腔的爱国热血,使其产生对军人的无比崇敬和对军营生活的向往,积极投身到应征入伍、报效祖国的军人行列中去。

二、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创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建设是新形势下创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经之路,它全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的一项重要举措。

1.切实提高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

1.1组织重视,与其他思政课程齐抓共管。军事理论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重要公共基础课程,需要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给予组织上的保障。有条件的院校可以独立设置教研部门,但是无论是独立设置或挂靠其他部门,均需安排专人负责,与其他思政课程一样,齐抓共管,提高重视程度。

1.2制度重视,规范军事课程管理体制。军事理论课程需要通过一系列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来规范。从学科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配备、科研考核、保障措施等方面来看,我们需要通过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这是全方位重视和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关键。

1.3资源重视,分享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同属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资源分享方面,军事理论课程应当与其他思政课程一样,享有优先使用基础教学资源的权利,将课程安排于白天,进行小班教学,课堂使用多媒体等电教化工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在科研资源方面,各院校应当鼓励军事课程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积极提供发展平台、配备科研经费,促进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2.切实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2.1引进专业人才,牵头课程建设。因军事理论教学专业人才紧缺,学校要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在指导日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由该同志牵头,发挥专业和科研上的优势,依靠其他兼任教师配合,加强教育团队的合作和协同能力,共同推进课程建设工作。

2.2组织学习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军事理论课程教师作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本身就应当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教育管理能力。但是大部分教师军事素质仍有欠缺,包括军事知识、时事政治、军容军貌等都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培训才能够形成,所以学校要积极创造各类培训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切实创新军事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方式

3.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整理,以提问形式导入,引导学生将军事理论知识与时事政治、专业知识、思政教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去发挥想象,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3.2开展“趣味性”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需要提高电子课件的制作水平,在设计动画效果及精美图片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插播一些录像资料,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同时在课程中也可以穿插一些教学大纲范围外的军事奇闻轶事和秘闻,如美国军事是否受外星文明的影响等,这样就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理,提高学习注意力和热情。

3.3强化“引导性”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难免会涉及学生关心的热点和敏感问题,比如问题和南海问题,学生的看法不尽相同,甚至有人会有过激言行。作为军事理论课程教师,我们更应当重视“引导性”教学,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投笔从戎的满腔热情。

总之,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及内容,要结合重大时政要闻,紧扣相关重大节日,将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子”,通过深入浅出的剖析和鼓动,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运用专业知识有序地融入国防后备力量中的爱国主义激情,使他们发挥专业特长,自觉为我国国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文系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QN1224,项目名称:以军事理论课为载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惠苑.加强军事课程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56-58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5

丰硕的成果:

改革开放30年军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谱写了与时俱进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30年,是军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时俱进、全面加强,不断开创新局面、充分发挥服务保证作用的30年。

理论武装工作蓬勃发展。探索了理论学习运行机制,总部、各大单位、军级单位每年分期分批地对团以上领导干部进行理论轮训,每年轮训人次达30多万;旅团以下部队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学习教育持续深入;军队院校党的创新理论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的工作不断深化。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学习教材,既有面向高中级干部的理论读本,又有适合基层官兵的通俗理论读物。

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有效。重大主题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针对性强,从“小康教育”到“使命教育”,从“四个教育”到四项重大教育,从经常性教育到重大时事教育,都及时有效地统一了部队思想,增强了部队凝聚力战斗力。在提高课堂教育质量的同时,广泛开展传播优秀军旅短信、征集军旅格言、制作多媒体课件、创作教育动漫、书写网评博客等活动,教育影响力吸引力不断增强。制定颁发《思想政治教育大纲》,教育秩序更加科学规范。

军事新闻宣传成效显著。党中央、中央军委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部署的宣传准确深入,军队建设成就、重大典型、各项主题宣传全面充分,涉军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及时稳妥,军队领导同志重要活动和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的宣传把握得当。实现了从注重内宣向内宣和外宣并重发展,从注重传统媒体向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并重发展,从注重运用军队媒体向军队媒体和地方媒体并重发展。宣扬塑造了苏宁、李向群、杨业功、丁晓兵、李中华、方永刚、向南林等一大批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重大典型。

文化艺术和体育工作日益繁荣。文艺创演精品迭出,在国家和军队的一系列重大文艺创作演出活动中担当重任,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推向社会、走出国门,在国内外重要评奖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基层文化生活丰富活跃,特色鲜明的“舰艇文化”等蓬勃兴起。体育工作发展迅速。

科学文化教育不断加强。30年来,以院校教育、短期培训、在职自学三种基本形式为主的科学文化教育模式稳步发展,数百万官兵参加的军地院校联办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班次,质量不断提高,逐步走开依托地方高校培养高学历人才的路子。

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30年对军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特点规律的探索把握

改革开放30年来,军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以军队现代化建设为舞台,以部队中心任务为依托,以服务保证大局为己任,在部队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中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

始终围绕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开展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0年间,世界局势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面对思想政治领域的严峻挑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把高举旗帜、听党指挥作为最重大[,!]最紧迫的课题,把铸牢军魂、恪守宗旨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工作全过程。坚持把政治坚定建立在理论清醒的基础之上。深入持久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军,用党的军事理论教育部队,深入学习领会党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不断增强官兵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对党中央的坚定信赖。坚持把政治坚定建立在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之上。系统进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学习教育,使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

始终围绕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开展工作,提高履行历史使命、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30年间,适应国家发展和安全形势的变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增强官兵履行职能使命责任感、提高核心军事能力上。着力强化职能使命意识。不断深化我军根本职能和我军历史使命教育,以“学英模、话使命、论变革、谈责任”为主题,开展战争观、使命观、气节观大讨论,强固“使命重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信念,增强官兵“忠于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的政治自觉。着力培育战斗精神,用我党我军的战斗历程教育官兵,用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凝聚军心,用部队敢打必胜的英雄壮举激励斗志,使广大官兵保持了坚强革命意志和旺盛战斗精神。

始终围绕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开展工作,确保官兵经受住各种复杂环境的考验。30年间,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保持部队思想道德的先进性。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抓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核心问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注重用先进军事文化占领军营思想文化阵地,积极开展格调健康、昂扬向上的文艺创演和文化活动。

始终围绕培养高素质新型革命军人开展工作,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进步。30年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新型革命军人。注重在搞好理论武装的同时加强高科技知识武装。加大高科技知识学习在部队教育中的分量,广泛开展现代科技特别是军事高科技知识的学习活动,推动高科技学习由普及向深入发展。注重在开展思想教育的同时加强心理教育疏导。在全军建立以政治干部和卫生干部为骨干、政治工作系统和医疗卫生系

统相结合的心理教育疏导和卫生服务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咨询活动。 始终围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展工作,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不断发展。30年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积极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努力在改革创新中实现新发展。更新工作理念。主动从党的创新理论、国家和军队创新实践中汲取新思想、新观点、新概括,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牢固确立起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系统谋划、讲求效益、求真务实等观念,并运用体现到工作实践中。拓展工作领域。着力把理论学习向改革开放的大课堂延伸,把思想教育向学习掌握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知识延伸,把文化服务向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一线延伸,把新闻宣传向国外目标受众延伸,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

时代的要求:

面向未来的军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当前,军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坚持科学发展,在推进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征程中,更好地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贡献。

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教育引导官兵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其内容体系、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深入扎实地学好胡主席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切实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魂”和统领各项工作的“纲”。

必须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导官兵充分认清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官兵普遍理解认同、自觉培养践行。

必须大力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坚持从火热的军营生活和生动的部队实践中挖掘素材,创作更多具有军旅特色的文艺精品力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官兵,开展官兵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官兵履职尽责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从官兵中来、到官兵中去,为部队官兵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文化装备和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6

 

军队政治工作学学科自从1983年创设以来,经过全军理论工作者和部队政治工作实践者二十多年的的辛勤耕耘.学科理论框架初具规模,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专业水平都有了大的进展。但过去我们在理论研究中,对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的定位还不够准确,注重对宏观和微观理论层面的研究,而对中观理论层面的问题研究不够。军队政治工作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研究定位上,既要1j哲学、政治学等学科在宏观层面上的研究区分开来.乂嬰与具体工作在操作层面上的研究区别开来,应在中观理论层面上下功夫^过去我们在思维方式上,-方面借鉴哲学的思维方式,注重归结性思维,主要强调对政治工作的本质进行多次抽象,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抓住政治工作最终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把掘大的方向。但容易忽视政治工作的应用性特点.容易忽视研究政治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政治工作科学化。把政治工作研究摆在和哲学、政治学等学科相同的宏观层面上研究,导致出现眼高手低,容易对政治工作的现实重大问题关注不够,研究成果屮,有关政治工作性质地位的原理、原则的论述较多,而在核心问题如体制、机制方面的研究着力不够,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性,在如何促使政治工作科学化方面进展还不大。只强调我军政治工作在根本性质上的先进性,但又如何在新时期实现和发挥这种先进性的治本之策——完善体制和运行机制,理论上关注还不够。我们必须认识到,原则的正确性不能等同于实践的科学性,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侧重点不完全是解释政治工作“是什么”的问题,而是“怎样科学化”的问题,根本目的在于解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问题,这是军队政治工作研究的独特视角,没有这种思路,我们的研究老是步哲学、政治学等一些宏观理论的研究路子,研究的都是很宏观的东西,和政治学的概念基本一样,形不成自己的独有概念和理论模式,这样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要上一个层次就很困难。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和政治学相比,本身处于中观理论层面,既要关注深层面理论问题,也要关注操作性现实问题。研究中只提出了原理、原则性的东西还不够,还必须研究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这些原则,如何发挥功能作用,这是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关注的重点。我们在研究中要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主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正视和揭示政治工作实践中存在的矛盾,敢于突破不适应新的实践发展的定论,善于把握军队政治工作发展规律的本质问题,以推动军队政治工作学科的发展。

 

二、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

 

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建设已经有了基本的基础,目前作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研究的科学性还不够。我军著名政工理论研究专家姜思毅中将提出了--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向现实贴近、向历史开掘、向理论升华”。这可以作为新世纪政工理论研究的基本方向。我认为,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要上一个台阶。

 

.主要从两个方面加强研究力度:一是从学理上深化研究.这与目前学科尚处于准科学阶段有关,主要目的是从理论上探求军队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使政治工作更加科学化。过去的经验总结是必须的,但经验总结具有直观性、非批判性,只能解决感性认识问题,理论具有理想性、批判性,是对实践的反思、对实践的超越,它解决的是理性认识这个拫本问题„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这是军队政工理论研究的落脚点和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关键环节。

 

二是加大前沿性、咨询性研究。主要目的是解决军队政治工作若干重大现实问题,提高军队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总部决策提供咨询功能。军队政治工作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必须以问题导向为前提,研究任何问题,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必须一切从当前的实际出发来研究探讨问题,要为着解决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而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最后又回到解决现实问题上来。

 

三、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学理性研究

 

如前所述,军队政工理论研究要从中观层面、从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综合性研究。但这种理论研究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而是对实践的超越。从学理上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使政治工作实践更加科学化,军队政治工作作为一门新兴学科,13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理论性研究还不够、理论思维的程度还不够,要本着学科向科学化发展来思考问题。不可否认,我军政治工作实践具有独创性特色。首先,在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代革命家领导下,以创建新型人民军队为根本目标,从打政治战争的战略高度,旗帜鲜明地创设了政治工作,建立了独立的、自上而下一体贯通的政治工作组织系统。其次,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总结了一整套政治工作经验,成为我军的政治优势。这是我军的创造性发展。过去-段时间,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关注的重心在于政治性、意识形态的问题,而对于中性的,带有思想性、行政性的问题研究不够。实践证明,政治工作中有许多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人事管理、政党组织建设等,事实上是古今有之,中外军队有共同性,区别只在于程度不同。中国古代军队、外军在意识形态上提得弱一些,工作方式上是军政一体化,而我军在意识形态上提得鲜明一些,工作方式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军队政治工作从工作性质上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作为一门学科来讲,应从中性的视角、客观的角度,站在军队政治工作实践的全局上,研究其特点规律。军队政治工作的科学性体现在不仅具有政治属性,而a具有自然属性,其自然属性的东西具有普遍性,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成果。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更能全面地揭示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也能克服过去研究中的片面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政治工作理论,要从学科自身的特点规律着眼,从具有普遍性的层面上来研究。我认为,军队政治工作从学科特点来讲,从增强科学性来讲,应一分为三: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军队人事管理学、军队党组织建设学。这要比笼统地研究军队政治工作学要相对科学。其理由有三:第一,“政治工作”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称谓,作为学科要科学地理解本质内涵。“政治工作”是列宁1903年提出来的一个名词。1902年,列宁在著名的《怎么办?》一文中,提出了“政治教育工作”的概念,他强调党要“积极从事在政治上教育工人阶级的工作”。之后曾多次提到过“政治工作”这个概念,并在原苏联红军中首先建立了政治工作组织系统。我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协助国民党在国民革命军中使用了这个概念并开展了政治工作。我军在南昌起义过程中就建立了政治工作组织系统,之后在七十年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政治工作”在我军已经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事实上,政治工作概念是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建立正规军队后,创造的与军事工作等专业性工作相对而言的新概念。它实际上就是过去无产阶级未掌握政权时党领导的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工作的继续。我们要客观地看到,“政治工作”这一名词,是无产阶级军队建立后才使用的,但是,类似无产阶级军队政治工作这样性质和职能的工作,从阶级社会产生了军队后就存在了。

  不论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军队,还是近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军队,统治者为了牢牢掌握军队并为其服务,为了凝聚军心,提高部队战斗力,都必须要进行宣传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只不过各阶级都有自己的政治治军思想,在认识的深度和明晰化的程度上存在差距,因而在内容方法上有所不同,组织的程度上有高低之分,进行工作的机构也有大小差别。因此不管什么性质的军队,不管叫不叫政治工作,政治性、思想性工作是客观存在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活动,区别只在于称呼、提法不同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军队政治工作这个学科的兴起只是近几十年的事,但政治性工作在许多国家军队中,却存在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第二,军队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人事管理、党组织建设具有不同的特点规律。三者都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主导理论基础,但又具有不同的特点。我军思想政治教育从地位作用来看,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从功能来看,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官兵,用先进的思想解决官兵的思想认识问题的活动;从与各项工作的关系来看,是凝聚军心,实现党和军队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从与政治工作的关系来看,是政治工作的本质内容。这既是本质特性,基本目标,又是根本任务。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更强一些,以教育学为理论基础的特点更突出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讲究科学的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规律的科学。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把它当作一门科学、一门学问来对待,而不能当作一项单纯的具体工作来做。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意识形态工作,属于上层建筑,但它对于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毛泽东说过,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当前全军的根本任务是现代化建设,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但它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军队人事管理,是军队管理和军队政治工作的交叉研究方向。和军队思想教育相比,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而军队人事管理集意识形态性、行政性于一体,综合性更强,世界各国军队、军队和地方都设有相同的工作机构、开展类似的工作,共性更强一些,管理学为其理论基础。军队党组织建设,属于政党学和军队政治工作研究的交叉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学为理论基础,综合中外政党理论建设的政治文明成果,突出意识形态性,独具我军特色。第三,从学科特点来说,军队政治工作的研究范围大,比较笼统,较难深化研究。过去在研究中,多从意识形态、多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研究的多,而对人事管理、党组织建设研究的力度不够。笼而统之的研究,一是研究不深人,较难抓住本质与特点,较难在理论上归纳升华。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人事管理、党组织建设各有其特点,有些意识形态较强、有些行政性较强,研究中要么忽视这一问题,要么只讲另一些问题,归纳总结有难度。三是与学科发展的大趋势不合拍。过去我们在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认为是独家优势,一些政工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长期习惯于宣传式、解释式的研究方式,甚至有唯书、唯上的倾向。而近年来地方研究单位和大学根据学科的内在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人事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人的学科建设,在一些方面已经走在了军队研究的前面,我们必须看到,这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及时调整研究思路,要向地方研究单位和大学学习体现在研究中的科学精神。地方在思想政治教育、人事管理方面的研究,符合科学研究的思维模式,而我们在一段时间受固有思维方式的限制,没有摆脱政治宣传式、解释性的研究路子,一方面,使研究成果在经验层面上低层面徘徊;另一方面,注重政治宣传,科学精神体现得不够,在促使政治工作科学化上下功夫不够。研究中要么在原理、原则上下功夫,忽视了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要么只侧重操作性的东西,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我们必须要克服这种粗放型的研究方式,在军队政治工作学科建设上有较大的突破。

 

根据这样一种思路,目前要侧重研究以下问题: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科学化问题。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历了八十年的实践,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生动活泼,充分发挥了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特长,同时又是随机的,缺乏统一的规范,经过建国后五十多年的规范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向科学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随着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在创新机制上下功夫。正如毛泽东所说,思想政治教育“有第一等的成绩”,目前的问题仍是宣传性、解释性的研究多,理论性、科学性研究不够。一是要研究如何科学地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我认为,要以培养“四有”革命军人为目标,着力培植军人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尚武精神、科学精神和法治精神,几个方面缺一不可,这是我军总体价值体系的内在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的价值目标,过去在尚武精神、科学精神和法治精神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不足,要研究改进的思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要为“打得赢”提供保证,必须突出自身特色。要突出军队要时刻准备打仗的特点,培养官兵的职能意识、忧患意识和尚武精神,这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和长远要求。二是要研究如何完善军人伦理道德规范体系。要健全为人民服务为主导的层级道德规范体系,一方面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从政治导向、道德导向和利益导向三方面充分体现出来,从规范上落到实处,成为衡量合格军人的刚性指标,成为有操作性的行为准则。

   把为人民服务的导向性要求体现在法律制度之中,体现在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保证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把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战士、一般干部、中高级干部中区分层面,制定不同层级的伦理道德标准。三是要研究健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和其它业务工作相结合,实现良性互动的“军政一体化”工作机制。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调研网络和信息网络制度,建立社会舆情和部队官兵思想动态分析制度、工作效果反馈制度等。四是要探索如何解决官兵现实思想的深层面理论问题。第二,党的组织制度规范化、程序化问题。我军党组织制度建设富有中国特色,但也要看到,我们在借鉴世界政党建设的现论方面仍显不足。为什么西方国家军队中推行的文官制度能有效地保证资产阶级政党对军队的领导,而且有一整套操作性很强的法律规范体系。为什么我军在军队党组织建设的理论上具有先进性,但这种先进性在实际工作中体现的还不够,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理论上的回答。我们必须跟上世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根本价值标准,借鉴先进科学文化、法治文化推进党组织制度创新。第三,人事管理法制化,知识军事时代的军事人才资源开发等问题。新形势下军队人事管理法制化遇到了许多热点、难点问题,如怎样处理好党管干部与依法管理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借鉴外军经验与保持我军特色的关系;如何强化干部群体的法治观念;如何处理好人事管理执法中权与法的关系;如何推进人事管理领导方式的转变。这都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回答。

 

四、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发展性、咨询性研究

 

科学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军队政治工作也不例外,发展研究对于推进军队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具有更为直接、现实的意义。创新是发展研究的精髓所在,加强创新是发展研究的当务之急。既然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促使政治工作科学化,就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在回答和解决现实难点问题上、在应用性上下功夫。西方国家军队往往注重着眼发展,面向未来,积极探讨前瞻性、前沿性理论;我们过去在研究中自觉不自觉地强调立足于现实,着眼过去,积极探讨在继承政治工作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创新现实性、操作性政治工作理论。由于我们侧重着眼过去,侧重探讨继承政治工作传统理论,致使我们在研究中,现实性、应用性研究不足。在研究方面,首先关注对政治工作传统理论的研究。比较侧重于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政治工作思想的基础上,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探讨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这是我们的思维优势,但仅仅这呰还不够。江泽民总书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这是保持党的思想活力的重大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作为政治工作研究也是一样。我们要不断开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境界,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政治工作中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中解放出来,从对政治工作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研究思维方式方面,我们要向西方国家军队学习。我们要学习西方国家军队在理论研究中所体现的务实性与创造性精神.加强政治工作前瞻性、前沿性理论研究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