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总结范例6篇

军事理论总结

军事理论总结范文1

沙皇尼古拉一世创办

在许多介绍苏联总参军事学院的资料中,往往将该校介绍为创办于1918年,距今已经70余年等语,这显然将该校归结为彻底的红色军校——1918年,当时的苏维埃列宁政权确实提出了创办工农红军总参学院,但是这并不等于该校就是另起炉灶。因为在这之前,俄国还有一所总参军事学院,这便是和库兹涅佐夫海军学院差不多同一时期创办的俄国皇家军事学院(创办于1832年,库校创办于1827年,都是由尼古拉一世创办的)。当时,随着俄国正规军逐渐步入近现代化,俄军对高素质的高级军官需求曰益迫切,而当时的参谋长体制也在不断完善,最典型的就是同时代的德国人毛奇创立的总参谋部体制。毛奇之后,参谋部不再是一个职位低下、只负责谋划的毫无实权的组织,其他各国也纷纷仿效。毛奇时代之前,各国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一旦战争动员起来,经常兵找不到军官,军官找不到兵。为了满足总参谋部对军官的需求、加大在俄军中传播军事知识的力度,1832年12月8日,沙皇尼古拉一世下令在首都圣彼得堡建立皇家军事学院。

皇家军事学院建立后,和其他许多刚开始创办的军校一样,面临着招不到学生的窘境,甚至更为突出。原因很简单,参谋在那个时代远远没有今天这么吃香。所以尽管办有该校,参谋人员还是缺乏,进而对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产生了不利影响——这场战争的失败甚至导致了该校的倡导者尼古拉斯一世的自杀。所以,1855年,该校在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即位后,立刻对该校进行了改革。首先是名称改变,成了纪念尼古拉斯一世的尼古拉总参谋部学院;然后是添置教学用具、图书馆建设、配备合适的教员,学校的面貌开始改变。然而,更主要的改变来自军队,甚至改变了该校的命——19世纪60至70年代,曾担任过该校教授的俄国军事部长米柳京进行军事改革,主要是扩大总参谋部的编制,同时在师一级设立了参谋长职务以及有总参谋部尉级军官担任的师参谋长助理、师军需官等职务,扩大了该校的招生规模,并不再加以限制。而1865年俄军批准的《总参谋部章程》也使得总参谋部军官能广泛参与军队事务,极大地提高了总参谋部和该校的地位。

权力扩大的总参谋部使得俄军作战更加有效,所以在1877至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该校培养的学员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但是,在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俄国再次大败。虽然原因很多,但有一点必须肯定,那就是总参谋部工作不力。于是,从1909年起该校实行新的章程。按照章程规定,学院的任务首先是对军官进行高等教育,初等教育由少年军校等来完成,其次是将最优秀的毕业生补充到总参谋部军官团。因此,优秀的人才终于可以胜任参谋这一职务,作战效率普遍提高,学校也得到了军队的认可。为了得到更好的前程,许多军官主动申请到该校进修。而当一战爆发时,得益于总参谋部专业的操作,俄军在战前成功地进行了大规模战争动员。

在战争中,为了支援俄军,许多学员返回各自的部队,甚至教员和行政人员也被派往正规军去任职,从而有力地支援了一战。在战争中也涌现出了一批毕业于该校的优秀将领,其中许多人的名字为中国人所熟知,如后来的白军头领邓尼金,苏联元帅、军事家之一的沙波什尼科夫等。眼见总参谋部军官人数再次不足,一战前也仅仅培养了几百名军官,于是1916年一战正酣之时,学院又开办了几期为时6个月的培训班。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也痛感军事人才的缺乏。但是,当时的军事学院总部居然决议撤销该学院的地位并改为地方高等院校,这使得列宁极为不安,为此专门提出了改编该校的命令。1918年12月8日,苏维埃政权在莫斯科(而不是原来的校址圣彼得堡)成立了自己的最高军事学府——工农红军总参学院,专门培养自己的红色军官。但沙皇的总参学院并未消失,而是在沙俄残余势力中继续存在到1921年,也就是白军在远东被彻底肃清以后。因此,许多人讲起如今的俄罗斯总参学院,总是强调是列宁一手创办,与前政权无关。但无论是对原有人才的继续利用(最典型的莫过沙波什尼科夫,原沙俄的许多教官和科研人员都被后来的学校所接收),还是对原来俄国军事思想的继承,这都是一种延续。

当然,在红色政权接收了该校后,最大的贡献便是彻底将这所军校发扬光大,其成就远胜于之前。由于人才的匮乏,刚开始的红色总参学院举步维艰。而且和以往不同的是,由于出身于工人和农民家庭,学员的素质也差了一大截,有25%的人居然只受过初等教育。为此,学院不得不从许多军事部门和苏维埃总参谋部调集许多军事专家来充实该校,此情此景很类似于我国在50年代的军校创办格局。

1921年,工农红军总参军事学院改名为工农红军军事学院。到了1925年,工农红军军事学院又改名为伏龙芝总参学院。需要强调的是,此伏龙芝军事学院就是现在的伏龙芝军事学院,也就是说其前身是苏联总参军事学院,只是原总参学院分成了两支,一支成了现在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另一支就是总参军事学院。1936年,为了应对当时复杂的世界局势,以及可能的战争,必须培养高级军事人才。而当年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伏洛希洛夫组织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也暴露出了不能应对大规模战争方面的问题。原来的伏龙芝军事学院主要任务是培养师、团一级的终极军事人才,显然不能满足战略方面的需要。于是,总参军事学院再次恢复,学制2年。许多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速成班的知名将领也被认为是毕业于总参军事学院。到了1938年,眼看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又恢复了过去的速成班,1941年又改名为伏洛希罗夫总参学院,1942年改为高等军事学院,1958年改为苏联总参军事学院。此名差不多一直保持至今,只是前缀由苏联改为俄罗斯。

只有战争才是最好的锤炼

虽然红色总参学院在内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其之所以扬名,却实在和二战无法分开。历史往往存在奇迹:国内战争结束后,工农红军总参学院经过了好几次改制,红军也大规模的裁军,但针对高级军官的集训制度却始终没有改变。所以,到二战前红色总参学院仍然培养了一大批的青年军官,他们包括朱可夫、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索科洛夫斯基、铁木辛哥、瓦图京、华西列夫斯基、巴格拉米杨、安东诺夫、库罗奇金和戈沃洛夫等。这其中的许多人在国内战争中就已经完成了培训。而在战前的5年之内,红色总参学院又培养出了600多名高级军官。但是,许多人之所以能登上二战的名将之坛,却不得不提及两点原因。

第一是“大清洗”。在这场浩劫中苏联有上百万人被残害,其中也包括大量高级军官,比如赫赫有名的图哈切夫斯基。根据后来的资料统计,在“大清洗”运动中被处决的包括:5位元帅中的3位、15位将军中的13位、9位海军上将中的8位、57位军长中的50位、186位师长中的154位、全部16位陆军政治委员、28位军政治委员中的25位等等。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大量军官被处决无疑是对苏军指挥体系的摧毁,这对于任何一支军队来讲都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可以说苏军在经过这次清洗后,战斗力几乎消亡殆尽。但是,为什么红军在二战初期没有被打垮,反而越战越强。原因很简单,战前红色总参学院培养的那一批青年军官在战争中担起了原本是他们上级要但负的责任。此时,历史只能选择他们。另外,战争刚开始时,该院全体学员和60%以上的教员被派往作战部队,也充实了苏联的军官队伍。战争中必须采用速成体制大力培养军官,所以从1941年起,学院改用速成班培训学员,每期仅仅6个月;而从1943年起又改成了每期9个月。在战争中,这些急匆匆培养的大批实用化高级军官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便是苏军的战役理论并未停滞不前。在战前,以红色总参学院为代表的苏军高层甚至总结出了后世极为看重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其中,当时的苏军总参谋长图哈切夫斯基贡献最为良多。这些战争理论为苏军的崛起做了最好的理论铺垫,丰富了战争的形式。而总参学院的这批学员就是该理论的总结者和实践者。斯大林此时只能让这些年轻的军官们在前线放手一搏。在这些年轻的将军们登台亮相后,德国继“巴巴罗萨”计划之后就很少再放出光亮来了。最终,连纳粹德国本身,也在苏联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学员们高歌猛进的战斗中被彻底摧毁。苏联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学员们的集体亮相,震惊了世界,而滚滚铁流之下的杀气,使得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欧各国噤若寒蝉——战争将苏联陆军变成了钢铁洪流,可以说其战斗力胜过当时任何一支盟军的战斗力,包括美军也不在话下。毕竟抵挡德军疯狂进攻的是苏军,而美军在陆战中的亮点,也不过是在北非或者登陆欧洲以后,其残酷性根本无法和苏、德战场相比。

课程设置与教育特色

和其他军校一样,俄国总参军事学院学员们最初在总参谋部干的活,也是组织后勤,后来增加了图上作业和兵棋推演,但几乎都是“纯业务”性质的,直到第十次俄、土战争(1877至1878年)才有所改观。但真正的课程改革则是由于日、俄战争的失败。在日、俄战争失败后,学院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课程也日益丰富,如战略学、战术学、总参谋部工作、军事历史、俄国军事学术史、军事管理学、军事统计学、炮兵与工程兵知识、海洋军事学和大地测量学等对于参谋军官乃至高级军事人员十分必要的军事科学知只。因为此时该校的办学宗旨已经不是简单的补充参谋军官,而是对各个兵种的高级军官进行高等军事教育。

在苏维埃掌权后,当时的总参军事学院也是主要针对军官的培训提高,谈不上太多系统的课程设置,仍以速成为主。在平定内乱后,学院迎来了大发展,许多二战中知名的苏军将领也是在这一时期学习的。当时学校最大的发展,一是增添了许多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教员以及领导,二是对当时正在发生的战役以及不久刚结束的战役进行总结。比如苏联军队曾参与的西班牙内战(1936至1939年)、哈桑湖战役(1938年)、蒙、苏打击日军的哈拉哈河战役(1939年)以及苏、芬战争(1939至1940年)等,并引入到具体的教学当中。而这一时期,随着苏军军事理论的完善,学院的教科书和参考书也日益增多,如《大纵深战役研究》、《突破和发展突破》和《集团军进攻战役》等,极大的丰富了学员的军事知识,为未来将要发生的战争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苏、德战争爆发后,学院开始了再一轮的速成培训,旨在深入研究和总结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兵团指挥员、战役司令部的军官和将官,使他们熟悉现代化的军事技术装备和武器,善于组织诸兵种合成部队的战斗和战役,能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正确无误并连续不断地指挥部队。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学院居然很快塑造了数以千计的高级军官。当然,这些学员们也充分实践了学院教授的如“大纵深”等各种作战理论,他们的杰出表现既肯定了学院的理论根基,也证明了学校的教授方法值得肯定。而在战争快结束的1944年,出于建立“雅尔塔”体系下苏联势力范围的需要,学院也开始培养东欧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军事类干部。

二战结束后,由于相当长的一段安定时间,且苏军在战争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战争经验以及对理论的总结,学院的正规化不断加强。在1946年时,学院已经改成了2年制,而不是战时那种特训班,此体制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学校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完善,主要是增加了空军系(1946年)、海军系和战史系(1949年)。这反映了在新时代,苏联着力改变自己只偏重大陆军的治军思想。而对于学院来讲,最主要的是学校教员,他们主要是经过苏、德战争等大型战役的集团军司令一级的高级军官。这种战争经验的传授是任何一所军事类学院所艳羡的,毕竟战争是一门实用性太强的学问。而且通过这种方式,无疑是对二战作了最好的总结。

在苏联拥有了核武器后,这一堪称划时代武器的装备也极大程度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随之,苏联各个军种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军事学术也必须发生改变。于是,总参学院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主要是要开阔学员的战役战略视野。同时,学院的各个专业也专门做出调整,尤其是加强了对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作战应用等。为此,又发展出了许多学术著作、教科书等。而在1958年后,总参学院的主要任务已经不是急战争所急,而是为国家直属机关、总参谋部和各军种的军团和兵团培养干部,并且帮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友好国家培养军事干部。从1965年开始,该校又恢复了高级速成班,但这一次不是为了战争需要,而是培训那些没有经过战争锻炼的战后一代将军和军官。这一体制一直延续到现在。

苏联解体后,虽然政局有过动荡与变动,但该校并未有多大的变化,仍旧是全军的最高军事学府,只不过改作直属俄罗斯总参谋部领导。学院地址依旧在莫斯科的处女地大街,每年可接纳的学员为200~300人。学院设院长1人,大将衔,副院长3人,设训练、政治、研究和物质技术保障部及院务、学术、教学法等委员会。主要教研室包括战略、战役、战史等教研室。其中,战役教研室是在解决军事学术各种问题中占主要地位的专业教研室之一,主任多为中将。学院现有教育教研人员260多名,其士55人、副博士186人(相当于我国的硕士,但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一直对苏联留学归来的副博士给予博士待遇)、教授68人、副教授129人。他们都是军事战略学、战役学、军事经济学、信息对抗、军事政治学和法学方面的高级专家。其中大部分是军团和兵团的领导人,或者曾从事司令部和科学研究工作并具有实战经验。90%以上的教员是该院毕业生,半数以上有学位和学衔。学院设基本系、高级速成班和军史进修班。基本系是学院的主要系,分若干教学班,学员均是在部队担任过10年团以上指挥或参谋职务、具有指挥院校(系)毕业学历的上校或少将,学制2年。军史班学制为1年。

学院主要课程包括战略、战役、战史、军事科技、外语等。教学方法有讲课、课堂讨论、自习、集团作业、练习和考核’性作业、野外作业、撰写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拟制首长司令部演习计划、参加学校及各军区组织的军事理论讲座等。其中讲课和课堂讨论占训练时间的18%,自习占45%,各种练习作业占37%。

大纵深作战理论

在苏联辉煌的70年军事生涯中,出现了一系列堪称振聋发聩的军事理论思想,其中最著名的非“大纵深”莫属,而这与总参学院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关系。

早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里,苏联陆军和海军在改造自己的技术和装备时,苏联军事理论家们围绕着如何有效实施进攻,在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国内战争经验的技术上,开始提出并制定当时先进的大纵深战斗和大纵深进攻战役理论。该理论首先由工农红军参谋部作战部长特里安达非洛夫于1929年在自己的著作《现代军队的战役性质》中提出,首次全面的阐释了这一理论的基础。后来的工农红军参谋长叶戈罗夫进一步发展了大纵深战役理论,并且向苏联军队最高当局提出了探讨由于红军技术改进而产生的新的战役战术问题的提纲。根据这个提纲,于1933年出版了《关于组织大纵深战斗的临时指示》。当时阐述大纵深战役重要理论问题的还有伊谢尔松的著作《军事学术的演进》(1932年)、克拉西利尼科夫的著作《诸兵种合成军队大兵团的组织》(1933年)和图哈切夫斯基很有价值的著作《边境战役性质》等许多著作。

苏联大纵深作战理论堪称其军事精华所在,该理论和日后德国大行其道的“闪电战”并称二战最有名的两大军事理论。但是,大纵深理论虽然提出较早,却险些夭折。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是由于苏联的“大清洗”运动,使得许多掌握此等理论的苏军高级领导人遇害,另一个则是总参学院的改革,也就是伏龙芝军事学院的成立。该校主要培养的是师、团一级军官,自然缺乏战略方面的考虑。所以在苏联总参学院再次恢复之前的几年间,在苏联几乎再没出现此方面的理论著作。而在该校再次成立后,该校的教授和教员们第一件事,就是和苏联总参谋部、国防人民委员会、各兵种和各军区的司令员以及其他军事学院等一起制定和完善战役学理论。教员们根据总参谋部的命令,编写制订了一系列的条令、条例。在教学中,学院在战前年代所研究的问题有:方面军和集团军战役概则、夺取制空权的斗争、战役突破、扩张战果、被围战斗和突围、遭遇交战、强渡江河、军队指挥、各兵种特别是快速兵团和航空兵在战役中的使用。并根据当时实际战争,如西班牙战争合德、波战争等的特点,撰写了一批大纵深方面的理论著作,如伊谢尔松的《新的斗争样式》,西洛夫斯基的《战役》、《集团军进攻战役原则》和《突破和发展突破》等。这些书籍系统地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以及已经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以此为依据阐释了战争初期空军和陆军战役的可能性质等。除了学习这些总结,总参学院的教员们和学员们还广泛参与了一系列的战斗。如苏、芬战争中,学员有24名二年级学员被派往总参谋部,继而多数被分配到作战部门。这样不但总结完善了大纵深理论,而且锻炼了自身,为即将到来的二战做了最好的锻炼。

二战开始前,苏军高级将领,如朱可夫等人曾制定过主动进攻德国的战略。但由于斯大林认为可以避免战争的思想,而使苏军在战斗初期遭受了重大的伤亡。利用大纵深理论,苏军先是积极防御、稳住战线,然后在大纵深理论指导下的苏军将领们奋勇出击,不断突破德军阵地,要么将德军分割包围,要么大兵团千里跃进。大纵深最有名的代表战,当属库尔斯克大会战。库尔斯克会战本是德国的突击战,希特勒为此集结了极为庞大的兵力。战役初期苏军险象环生,但由于其设置的庞大的战略纵深,在艰难而又成功地实施了一系列反突击战后,最终发动了针对德国的大规模反击。双方虽然都损失极为严重,但德国却永久失去了主动权,从此再未对苏军发动大的进攻,一举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

除了大纵深理论,以总参学院为代表的苏军还产生了其他许多著名的军事理论。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关于核大战的理论以及战略导弹战略、核潜艇战略等。可以说正是这些理论,使得苏军由二战初期的守势一步步发展到和美国在全球范围对抗,直至美军处于全面收缩态势。当然,军事战略背后必须是坚强的国力。苏联军事战略最大的缺陷就是积极扩展势力,在将美国对苏联本土、欧洲、亚洲的压力挤走的同时,也给自己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最终,在美国里根政府上台后,尤其是堪称苏联掘墓人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辉煌了70年的红色政权轰然倒塌。而以总参学院为代表的苏联军事家们制定的进攻性的军事策略,重新回归到退守本土的老路,被美国及其盟国全面压制。辉煌的总参学院也很难再现自己的光芒,虽然现在的它仍旧是俄罗斯最高级别的军校。

苏军将领的杰出代表

虽然总参学院已经跨过了近200年的岁月长河,但其光耀世界的,却是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涌现出的数以千计的杰出军官、数以百计的赫赫战将,以及享誉世界的众多将领。

儒将沙波什尼科夫

他是苏军最初的5位元帅之一。和布琼尼一样,沙波什尼科夫也出身沙俄军队,于1910年毕业于尼古拉总参军事学院,“十月革命”爆发前已经是参军17年的上校团长了。他在“十月革命”后即加入红军,主要负责情报工作以及制定作战计划等,在内战中为打败邓尼金等反叛势力立下汗马功劳,故战后升任为工农红军第一副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对苏军最大的贡献,是撰写了《军队的大脑》一书。他在制定作战计划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军事天才,而被誉为“苏联红军的大脑”。斯大林曾经说,如果没有沙波什尼科夫在我的周围,我真不知道这仗该怎么打。由于沙波什尼科夫本人就是最优秀的参谋长,他结合自身经验,在书中阐释了总参谋部的作用,为苏联红军的正规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阐释了未来战争的基本特点。由于其在军中的巨大作用,成为最初红军的三驾马车之一(另外两人是伏龙芝和图哈切夫斯基,都曾担任总参谋长一职)。

战神朱可夫

他堪称二战苏联当之无愧的“战神”,几无败绩,早在“十月

革命”中就因为遭遇战中率100人对抗白军2000人坚守阵地达7个小时而获斯大林赏识。朱可夫热衷于装甲战。在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中,朱可夫采取类似二战中古德里安“闪电战”般的手法,以大量的装甲部队配合强大的空军,迅速合围击溃日军,使得日军在二战中始终未敢言兵于苏联,为苏军避免两线作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卫国战争前,朱可夫就被任命为总参谋长。二战开始后,朱可夫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他的任务就是“消防队长”,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朱可夫,先后组织了叶利尼亚反击战,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等。他在战争中晋升元帅,参与策划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战役,白俄罗斯战役等,并最终率领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攻克柏林,达到个人军事生涯的最高峰。

关东军掘墓人华西列夫斯基

他同样出自沙俄军队,而且和朱可夫一样,在二战中也是个消防员的角色。但和朱可夫不一样的是,他虽一直位居高位,在担任苏军总参谋长期间制订了许多战略和重大战役计划,却只在方面军司令一类容易显出军功的岗位呆了半年,而且是在战争将要结束的半年。这注定了华西列夫斯基是个马歇尔式的人物,极善运筹帷幄但却缺乏赫赫战功。不过,华西列夫斯基虽然名头不如朱可夫,但也并非没有战功。在他担任远东苏军总司令期间,由于其完善的计划,日本关东军被苏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猛击败。原本要进攻苏联的关东军几乎是在瞬间就不复存在。

永不后退科涅夫

他是战争中继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斯大林之后的第4位元帅。在战争初期,苏军不堪德军的攻击,节节败退,但科涅夫不但毫不退守,还适时出击,其以绰号——永不后退的将军闻名于苏、德两军。由于赫赫战功,他由战前名不见经传的一名少将晋升为上将,并接替铁木辛哥元帅担任西方方面军司令。在随后的莫斯科保卫战中,科涅夫率领自己的加里宁方面军死死拖住德军,为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此战也成了德国的第一次战败。此后,科涅夫担任草原方面军司令,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双方混战交织在一起时,作为预备队的科涅夫率领草原方面军奋起攻击,用自己的装甲集群采用近战打法,摧毁了无数德国“虎”式坦克,最终使得德国3个坦克师败退。随即,他率所部收复乌克兰第二首府哈尔科夫,斯大林甚至在莫斯科为他鸣响224发的礼炮20响。随后,科涅夫又参与了一系列的会战,直至打进罗马尼亚,这是二战开始后苏军第一次走出国门。而在随后的攻克柏林战役中,科涅夫和朱可夫一道埋葬了纳粹德国。

死刑犯元帅罗科索夫斯基

他是波兰人,加之曾在东方作战,所以在“大清洗”运动中被捕,曾两次被假枪毙(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用空包弹对你执行枪决,心脏不好的人估计都能直接吓死),直到3年后才被放出来,但其刑罚居然一直没有被去掉。在二战开始后,这位死刑犯少将就显得极其独特。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罗科索夫斯基率领两个不满员的坦克师以及沿途收留的打散或者撤退的小股部队,居然迅速组织起自己的“罗科索夫斯基军群”,并抵挡住德军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还给其造成了近乎半数的伤亡。罗科索夫斯基由此一战成名,几天后晋升中将。

在莫斯科战役中,罗科索夫斯基再次用少得可怜的兵力抵御德国的进攻,并再次重创德军,其设立的反坦克防御工事也作为经典收录到苏联军队的教科书中。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他已经担任斯大林格勒司令员(即后来的顿河方面军),最终30万德军尸体留在了斯大林格勒。在1944年的白俄罗斯战役中,罗科索夫斯基的坦克部队突击无比迅猛,被盟军认为可以与二战开始后德军横扫法国的表现相比,在运动中歼灭德军博布路易斯克军团。为此,罗科索夫斯基获得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元帅头衔。白俄罗斯战役后,罗科索夫斯基本来可以第一个进入柏林,因为柏林的大门此时几乎已经洞开,但他却被调离了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接任的是朱可夫。

制定“战略”的索科洛夫斯基

他也是一位儒将,其在二战中主要职务几乎都是参谋长,无论是方面军的参谋长还是苏军的副总参谋长,虽然战功不如前面几位,但也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以及攻克柏林战役的初期做出突出贡献。但其声威最盛的原因,却是因为一本书,这便是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军事战略》一书,索科洛夫斯基是该书的主编以及撰稿人之一。该书的出版堪称是革命性的,因为该书讲述的是怎样使用核武器来打第三次世界大战,标志着红军从传统战略开始转向火箭核战略。

事实上,索科洛夫斯基的确胜任这样的任务,在1949年柏林危机中他就是这么想的,害得斯大林赶紧用崔可夫把他从驻德部队总司令的位置上换下来。而该书的出版事实上就是一种标志,从此苏军开始了积极的进攻战略直至10年后在争霸中全面占优。

勇破防线铁木辛哥 和其他元帅不

朱可夫一样的是,在苏、德战争开始前,铁木辛哥就已经是元帅了。这是因为两次战争,其中一次是对波兰的战役,显然不足一提,而另一次战争——苏、芬战争却使得铁木辛哥扬名。苏、芬战争前期由于准备不足且轻敌大意,结果苏军惨败。在铁木辛哥出马后,终于突破二战前有名的以芬兰总统名字命名的“曼娜海姆”防线。芬兰为此求和,苏联割地的目的基本达到。

在二战爆发前,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高级将领,铁木辛哥也敏感地觉察到德国将对苏联动手。他向斯大林提出了边境部队进入战争状态的请示,但未获允许,结果使得苏军在敌人突袭的情况下损失惨重。二战爆发后,铁木辛哥的主要贡献是罗斯托夫战役,这是开战以来苏军的首次胜利,连丘吉尔都专门给斯大林发去贺电。而铁木辛哥的第二次大胜,则是成功组织了亚良,基石尼奥夫战役。在该战役中,铁木辛哥负责协调第2和第3乌克兰方面的作战,最终消灭22个德国师,几乎击溃全部罗马尼亚师,使得南翼德军彻底溃败,摩尔达维亚被解放,罗马尼亚退出轴心国并对德国宣战。

少数族裔将军巴格拉米杨

他是一位非常特殊的苏联元帅。第一,他是亚美尼亚裔,是二战15位亚美尼亚裔将军里面唯一的元帅。第二,他在二战开始后才加入苏联共产党。巴格拉米杨也是一位参谋出身的军官,战前对于苏、德战争有明确的认识。而战争开始后,他提出了一系列作战谋略,如莫斯科会战、乌克兰作战方案(卡尔科夫战役)以及库尔斯克会战等的方案。这些经典的战役都有巴格拉米杨的影子。但仅凭这些业绩显然有愧于苏联元帅这个称号,巴格拉米杨在担任16集团军司令以及波罗地海沿岸第一方面军司令后,又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主要包括奥缪尔进攻战役、白俄罗斯战役、切断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与东普鲁士的联系、发动东普鲁士战役等。

如上仅仅介绍了总参学院毕业的元帅中显赫的几位。据统计,在卫国战争中,总参学院学员们取得了如下辉煌的成就:3人担任过苏联的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华西列夫斯基、安东诺夫),1人担任过总参作战局长(什捷缅科),5人曾担任方面军司令(巴格拉米扬、瓦图京、戈沃罗夫、扎哈罗夫、库罗奇金),13人曾担任方面军和军区参谋长,22人曾任集团军司令,265人曾任师长,82人曾在总参谋部及方面军、集团军指挥机构任要职;63人荣获“苏联英雄”称号,而3人荣获最高荣誉——胜利奖章,其中华西列夫斯基一人荣获两次。

军事理论总结范文2

一、求科学发展,是几代领导人几十年探索追求的目标,是改革和开放二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早期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提出过“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曾经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过较快的发展。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不在求发展,但曾有过求发展不科学的功过教训:是冒进,违反了客观规律;是“左进”,想通过所谓的革命求发展,其结果是倒退了;粉碎后,曾提出过在2000年实现现代化,其结果是盲进,脱离了中国国情。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我们党的头脑清醒了,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制定计划,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回顾一下,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大讨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无不证明了我们成熟了。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到翻三番,就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观的科学,这个目标实现了。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我国在2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而出台这些法律并不是在一夜之间,而是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胡总书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阶段性的,既指导了改革开放的20年,也必将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

科学发展观我们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是科学的。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应该成为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二、围绕“育人为本方针”,结合部门实际,做好学用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作为学校武装部门和军事教学单位,既是学校机关部门,又是教学单位,如何摆正位置,更好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通过学习应该明确和提高认识。

(一)、落实机关党总支“科学发展,管理创先,廉洁高效,和谐机关”要求,以科技拥军为主线,为学校奠基良好的政治工作平台做出贡献

长春工业大学和驻军65319部队有着20多年(1984年-2008年)的军民共建历史,军地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利,重在育人强军”的原则,坚持不懈地广泛、深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涌现了像9812-13、9416班这样的“全国十佳大学生班集体标兵”和学雷锋标兵宋运生,全国百优大学生贾晓欧和全军优秀指挥军官李宝东、袁红刚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65319部队被吉林省和长春市评为“军区共建标兵单位”;被评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和“基层建设标兵团”和“军共建标兵单位”,学校连续10次被长春市委评为“国防教育先进单位”;连续5次被长春市和吉林省评为“科技拥军先进集体”;连续2次被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评为“学生军训工作优秀学校”;被民政部、总政治部评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军地双方被、总政治部评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003年学校被民政部、总政治部授予“爱国拥军模范单位”。200624年的光荣历史,为我校加强正治工作优势,扩大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起到了良好作用,一如既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赋予科技拥军以新的内涵,与时俱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1、提高思想认识,把军民共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

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科技拥军,是深化军民共建工作的基本途径。65319部队与学校始终注重发挥各自优势,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赋予军民共建工作新的内容。顺应时代的进步,我们率先提出了“用高科技知识武装部队,是时代赋予高校及广大知识分子的重任”的口号,并实施了科技拥军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新举措。

我们要始终坚持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军民共建工作的重大意义,从长远建设上把这项工作纳入武装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全身心投入到位,率先垂范,坚持做到军民共建工作计划审定、军民共建工作任务部署,军民共建指导,等工作不断更新。协调各基层单位也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有专人负责具体工作,从而形成了上下统一、左右协调、职责分明的工作体系。

2、健全规章制度,促进军民共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协调部队和学校党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军民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军民共建工作办公室联席会议制度》《军民共建工作检查评比制度》等一系列军民共建工作的规章制度,把军民共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年初军地双方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共同研究制定军民共建工作计划,坚持做到了军民共建工作有规划、有制度、有检查、有评比、有交流、有表彰,使这项工作纳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3、密切双方往来,增进学校和部队深厚友谊。

我们要始终坚持“不管领导班子怎么换,军民共建工作不断线;不管形势怎么变,共建育人的宗旨不改变;不管部队走到哪,共建工作不间断”的基本工作原则,不断密切共建双方多种形式的交流往来。这是我们多年的传统,从当年部队赴老山前线作战,赴大兴安岭灭火,到赴月亮泡抗洪,还是2001年到大连台海作战演习,2007年的勇士部队演习,校、军双方的密切往来始终没有间断。二十多年来,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特别是新兵入伍,老兵复原及部队执行重大任务归来时,学校领导都要亲自带队到部队进行慰问,并组织师生同官兵开展联谊活动。促进了交流,增进了友谊,为开展好军民共建活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

(二)、以军训为契机,上好第一课,坚持“共建共育,共同提高”,抓好军训和军事理论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1、优化共育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军民共建和军训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针对学生和官兵的特点,提高理论层次,优化方式方法,讲求实际成效。学校与部队紧紧抓住“学理论坚定信念、讲理想无私奉献”两个基本点,坚持开展“四学四讲,共建育人”活动。

A、学理论,讲理想

过去的24年里,双方多次派出干部、战士和理论教师举办“社会主义专题讲座”、“学哲学理论辅导报告”等100多场。2007年11月1日,“红九连”十七大代表葛百军为共建对子材料学院和全校机关干部做了学习十七大精神心得报告。学校还为部队培养了理论骨干800多名。部队多次派官兵参加学校的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活动。战士和大学生共同开展了“读书演讲会”、“理论研讨会”、“学习心得展览”、“哲学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并以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编写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教育三字经》,增强了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学校和部队先后六次举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理论研讨会”、“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双方交流论文80余篇。在军地双方的学生和官兵中,有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141个,邓小平理论研究会12个。在校学生中40%以上提出了入党申请,在学生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B、学传统,讲作风

65319部队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红军团队。学校充分利用部队的政治优势,把部队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每年都组织4000多名大学生到部队参观荣誉室,参观连队的内务卫生和军事训练,并认真开展“一日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部队的生活和我军的光荣传统,亲身体验到军人的艰辛和责任。学校组织大规模赴部队过“一日兵”生活共计18次,人数达3万余人。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校风、学风明显好转,学生的集体荣誉普遍增强。

C、学雷锋,讲奉献

在双拥共建中,双方始终把学雷锋活动纳入双拥共建工作轨道,共同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学校和部队的100多个学雷锋小组活跃在军营和校园内外,90%以上的学生自愿加入到学雷锋行列,好人好事层出不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

D、学,讲纪律

在双拥共建中,双方把坚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学校号召学生学习无私奉献、勇于吃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先后请部队“前线英模报告团”、“老首长报告团”、“抗洪抢险报告团”等到学校作报告,使学生们感受到军人职业的崇高与伟大。

2、建立军事学科教育评估体系的意义和作用

到目前为止,军事学科建设发展很不平衡,尚缺乏系统的评估体系、评估指标和评估细则,使军事教育教学发展较为缓慢。在高校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研究和建立军事学科教育评估体系就显得尤为主要。

高校军事教学评估是高校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学效果,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学校军事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具有较强的国防观念和一定的军事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重要的措施保证。所以,建立军事教学课程评估体系,对于加强高校军事学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加强和完善军事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军事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门新兴学科,军事教育评估必须遵循《兵役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和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等国家的法律、法规,并以此为重要依据。需要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评估环节,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使军事学科逐步走向正规化和规范化。因此,军事教育课程评估体系的建立,对于加强并逐步完善军事学科体系建设,更好地促进和确立军事学科在高校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使军事课真正成为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素质教育课。

4、加强军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军事教学是教育人、塑造人的工作,教育者只有在思想觉悟、国防观念等方面提高了,并以身作则,模范带头,才能担负起军事教学的重任,使教育者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因此,我们要本着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组织军事教师认真学习军事理论和国防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知识层次和教学能力素质等,一是教研部严格检查教案是否合格,并组织教师进行观摩试讲;二是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的老教师传授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经验;三是组织军事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和积极撰写论文,编著军事课教材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军事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四是在教学工作中定期组织教师总结经验、查找差距、制定措施。这样不仅强化军事教师的教学责任感还加强了教师的使命感;五是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集训、培训等活动,提高了军事教师的综合素质。

5、加强军事教学学科建设,不断促进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

军事理论总结范文3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military training is a routine template type procedure, and its basic steps are generally first learning on military theory course, then military practical training, and the middle link and military theory training during the spare time are out of line. In practical process, the improvement of military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limited, degree of practical training and practicability is not strong, for this subject,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syncretized relation of military training theory and practical training.

关键词: 军事;实用性;趣味性;枯燥

Key words: military;practicality;enjoyment;boring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9-0206-02

0引言

自1985 年开展学生军训试点工作以来,全国各普通高校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勇于实践,掀起了以军事训练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热潮。各高校军事理论课的开展逐步得到了完善,军事理论教学经验丰富,成果丰硕,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大部分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一般基本步骤都是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然后是军事实践训练。但中间的衔接或者说军事理论课余时间训练几乎完全脱节,从实质过程看,大学生的军事素养提高有限,而实践训练程度与实用性又不强。于此,有必要探讨高校学生军训理论与实践训练互融互进关系。

1军事理论教学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1.1 军事理论课的定位不准确军事理论课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它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又该居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从国防教育与民族兴亡、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等关系提出,系统的专门的军事理论课教育是其他课程教育无法替代的;从国防法律出发,强调了坚持军事理论教学的科学依据;对航海类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教学,可以强化军事历史教育,增强国防、海防意识,从而提高国家安全意识;对于普通类大学生,军事理论教学的意义又在哪里呢?笔者觉得更多不在于为国防事业培养有知识的后备人才,而重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

因此,2002 年6月19日,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01]48号)精神,联合制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下文以《大纲》简称),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生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基本依据。

1.2 教学内容枯燥,考核不合理

1.2.1 教学内容枯燥目前全国及地方所编教材,系统性、连贯性不强;时代性不突出;与各高校的学科特色结合性不强。而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课程,其特点是内容多、覆盖面广。而目前高校给军事理论课的学时却不多,因此很难在规定的学时里将丰富的军事理论传授给学生,必然会使军事理论教学大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教学目标难以得到切实的实现。

笔者认为,军事理论教学在遵循《大纲》的前提下,不同学校最好也能结合自身特色进行特色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差别地教学。要做到这些,不仅要求军事理论教师要有比较扎实的军事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军事理论教师自己要有研究、分析军事问题的能力。在此笔者提出如下两点建议:①《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了分类研究。我们依据军事训练课的基本定位,在分析各科目内在联系和总结以往近几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大纲》规定的内容按属性、功能;目标要求高低和目标实现难易;学生兴趣状况进行进行分类研究。通过研究,逐步掌握了课程的重点、难点个性与共性部分,从而为重新整合奠定了基础。②对《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了重新归类合并。我们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将《大纲》规定的内容分为我国国防、军事思想、高技术及高技术战争三大类,并将其作为课程的重点。为了保证课程的惯性,我们确定了三个重点作为课程的主干,分三个单元贯穿课程的始终原则。

1.2.2 学习考核不合理有些学者从现行军事理论课的考核: 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不利于现代国防意识的培养出发,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原则; 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侧重于主观题的原则; 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相结合,侧重于平时成绩。某大学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反映,军事理论课考试只要死记硬背保证能拿好分,因此新生往往从老生那里得出经验,上课听不听一样,只要记住思考题就行了。针对这一问题,他们将军事理论考试答题内容适当放开,一是在考题中增加论述题,减少死记硬背题; 二是要求学生答题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尽管以往军事理念教学研究有关教师、教材、考核等研究偏少,但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军事理论教学的学科意识的增强。今后,这些方面的研究需要加大力度。

1.3 军事理论、训练课程投入不足

1.3.1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目前,很多高校军事教师多由军队转业干部和高校毕业生组成。军队转业干部有较好的军人风范和较多的军事知识,但学历偏低;而高校毕业生虽学历较高,但缺乏军人素质、军事知识,教学经验也不足。因此笔者从军事教师“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关系中提出,加强对外交流,有利于提高军事理论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而加强军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要拓宽选拔军事教师的途径,在军事教师的招聘上要以从部队院校引进人才为主,采取兼职和合同聘任相结合的方法。

1.3.2 军事训练设置不全,经费不足在经费保障上,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文件关于“地方所属学校学生军训工作经费,由地方政府根据学生军训工作的实际予以安排”的规定,合理确定学生军训经费标准,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实行足额保障,避免向学生转嫁军训负担。在训练场地保障上,应协调地方政府加大民兵训练基地建设经费投入,完善训练设施,扩大承训规模,为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提供便利条件,使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学生的军事技能训练逐步向基地化方向发展。

1.3.3 管理机制不健全自1985年开展军事理论教学和军训试点以来,尽管各高校相继成立了军事教研室,但它和校武装部是两个牌子一套班子。许多高校军事教研室的人员编制并没有落实,发挥不了教研室的真正作用。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以及机构的精简,一些高校把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合并到保卫处、学生处或体育教学部等,结果把武装部、军事教研室搞得“面目全非”“有名无实”,使其在高校军事教学中难以发挥其职能。

2高校学生军训理论与实践训练关系

军事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军事教育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吸纳相关学科理论和实践的过程。军事教育不能够切然的将两者分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互融互进。

2.1 高校军训需要课程体系军事科学是一门内容极为丰富,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众多学科的综合科学。组织高等学校在校的学生实施军事训练,究竟采取何种方式,设置哪些科目,必须坚持高校开设新教学课目所应遵循的原则和依据。因此高校军训需要像理论学习一样采用课程的形式组织。

“一门社会科学的学科,可能有三种相互联系的不同体系:第一,理论体系;第二,知识体系(经验体系、工作体系);第三,课程体系(教材体系)”[2]。三种体系除构成的目的和内容多寡不同外,最大的区别就是组织与编写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不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即:理论体系形式、知识体系形式、课程体系形式。理论体系采用的是逻辑思维的方法,将学科的概念和联结这些概念的判断,通过推理、论证,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密的逻辑体系;知识体系采用的是解答、汇集的方法,将若干个与学科相关的相对独立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经验(包括操作的规范、方法、措施),按一定规律进行分类、排序,汇集成操作方便的手册体系;课程体系采用的是递进的方法,根据培养目标、认识心理、教学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秩序组织和编写,形成可供传授的教材体系。军事属于社会科学的学科。学生军训是国家根据我国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需要决定的,一种教与学活动。因此,高校学生军训只能采用课程体系的组织形式。

2.2 转变理论教学理念要牢固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破除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和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容器”的观念,把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真正把学员摆在主人、主体、主动的位置,要充分发挥教员指导、引导、辅导的“三导”功能,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员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过程。加强军事理论在军事实践中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对军事理论的理解,激发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同时更能够提高军事实践的效果。

2.3 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巩固和扩大军事理论和训练的成果开展经常性的国防及军事知识教育活动,既有利于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已有的军事理论和训练成果,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在搞好军事训练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国际、国内的形势和学校的特色及大学生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另外,要建立宣传阵地,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军事训练影响、巩固军事训练成果,形成良好的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的环境与氛围。

3结束语

军事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作为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能够增强受训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以及尊师重教和团队意识,使之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严谨务实的作风、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校要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在校大学生军事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互融互进,使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更多地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军事理论的基本知识,达到实践训练的基本要求,为社会和部队培养、储备更多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军事理论总结范文4

一、准确定位,明确学生军训工作指导思想

学院作为军区在云南省唯一的军事院校,对学生军训工作主要承担两项基本任务。一是担负帮助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进行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我国《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明确指出:“学生军训工作是一项利国利军利民的社会工程,军队承担帮训任务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二是担负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部分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培训专职军事教师任务。2001年学院学生军训教研室正式组建,其职责定位是:“主要担负本区域内重点普通高等学校部分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协助普通高等学校对专职军事教师进行培训。”

10多年来,学生军训工作起步稳、发展快、成效好、影响大,在昆明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品牌。但从履行既定职能方面去考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两个重点(军事技能训练与军事理论教学)发展的不平衡性,存在着重技能训练、轻理论教学的现象;训练管理、教员和教练员队伍不够稳定,建设力度不足;教学训练内容标准不尽统一,规范性不够强;数量规模发展较快,对学院正常教学、正规化管理、安全防事故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等。据此,学院学生军训工作必须围绕服务国家人才培养、服务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需要,立足职能任务定位,按照确保持续创新发展的思路,明确工作指导思想,具体地说,就是“围绕一个目标、推进两个转变、理顺三个关系、狠抓四项建设。”

(一)围绕一个目标:紧紧围绕建设全军一流、特色鲜明的全军教学训练机构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学院资源优势和一流的军事训练品牌,借助学生军训的巨大社会辐射性和影响力,稳步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学院全面建设创新发展提供强劲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支撑。

(二)推进两个转变:由以扩大数量规模为主向以提高训练质量为主转变;以军事技能训练为重点、军事理论教学为辅助向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并重转变。

(三)理顺三个关系:学院与军地军训业务主管部门的关系,得到资质认可、授权和支持,为学生军训工作深入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学院与受训学校的关系,建立校际长期合作协议,明确学生军训工作分职分权合力组织管理的实施办法;学院内部关系,以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为基准,建立学院统筹部署、部门统一管理、业务科室集中呈批并组织实施的管理模式。

(四)狠抓四项建设:一是课程建设,分大学生、高中生两个类别,按照军队院校课程建设的标准和要素,建成有效运行、质量过硬、特色鲜明的满足学生军事训练需要的军事课程。二是队伍建设。建成相对稳定的学生军训管理、军事理论教员和技能训练教官队伍。三是制度建设。完善学院学生军训工作细则,重点建立统一管理和组织实施、质量控制、安全防事故和经费管理等运行机制。四是条件建设。稳步完善军训学院软硬件建设,增强保障能力。

二、突出重点,加强学生军事课程建设

针对学院现行学生军事训练重技能训练、轻理论教学,与教育部和总参总政要求的普通高等院校军事训练“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高级中学军训“包括集中军事训练和军事知识讲座两部分”的要求有明显差距,以及学院各施训单位军事技能训练风格各异、内容不够规范、标准不尽统一等实际,学院应以内容建设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学生军事课程建设力度。

(一)课题立项。大学生军事课和高中生军训课,是教育部和总部明确规定的必修课程,承担、完成好该课程教学任务是学院的使命任务。为此,学院应把该课程定名为《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军事课程》、《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课程》2门具体课程,纳入学院课程体系范畴,投入相应经费,按照精品课、特色课的标准,明确规定由学生军训教研室(军训办)负责建设,并定期进行考核评估。

(二)课程建设。遵照教育部和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程教学大纲》、《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大纲》,吸收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学院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总结近10年学生军训的成功经验,按照标准要求与现实可能、共同目标与特色优势相结合的思路,制定目标具体、内容规范、方法灵活、学时达标的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军事技能要重点构建规范组织训练模式,军事理论应突出抓好内容精选、教法创新和信息资源建设等关节。

(三)推进落实。针对受训学校重视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保障足、落实效果好的实际,技能科目训练主要是以课程标准和组训模式为蓝本,与地方学校共研训练内容,确定实施计划。目前,按照教育部和总部明确的标准:高校要完成5章36个学时、高级中学5讲15个学时的军事理论教学任务,各校最大的困难是缺乏专业教师,而学院也不可能完成如此庞大的教学量。考虑采取三步推进此项工作:一是抓重点、促一般,以今年云南大学的试点为实践平台,探索出一条军地教师合力在一学期内完成理论教学的可行办法;二是抓示范、带队伍,由学院派出专业教员高标准讲好每一课,对地方学校军事理论专职、兼职教师进行示范引路和点对点的帮助、指导,逐步带动他们能走上讲台、独立完成教学任务;三是抓培训、促质量,在军地学生军训业务主管部门的牵头和支持下,每年定期组织一次军事课程教学研讨会和军事理论教师专业知识培训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抓住关键,建强军事课程教学队伍

学生军训工作能否规范实施、确保质量和安全顺利,关键在教管队伍。面对学院承训单位多与专职教管队伍力量不足、兼职教员不够稳定、教练员能力素养偏低的突出矛盾,采取有力措施,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军事课程教管队伍,提高以教学、管理、组训能力为核一心综合素质,成为推进军训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一)建立专兼结合的三支队伍。一是军训工作管理队伍。在军训教研室编成下,以主任及其2—3名教员为基础,成立军训办,主要履行机关职责,担负统筹承接受训单位、部署任务、组织计划和检查指导等职责。二是理论教研专家队伍。在军训教研室领导下,以本室编制的6—7名教员为骨干,成立教研办,主要履行教研室职责,并以从教研部遴选10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资格的教员为辅助,建立常备队伍,主要担负学生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建设与研究、示范教学和师资培训等职责。三是技能训练教练员队伍。以教练营、保障营等直属队为依托,抽组50—60名士兵组成军训示范分队,作为学院负责组织军事技能训练的常备教练员队伍;把学生军训作为生长干部学员的重要实践平台,列入学员的必修课程或重要教学实践环节,以学员队为单位,每年统一安排1—2次组织军训实践,作为充实教练员队伍数量不足的基础保障,主要完成军训高峰期的攻坚克难任务。

(二)培养多能一体的综合素质。在训练部的统一领导下,学生军训教研室要按照基础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采取集中学习、研讨交流、岗位练兵等形式,加强学生军训专兼职教员(官)队伍能力建设。基础培训阶段,以专职干部队伍为主体,主要学习《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学习教育部和总部关于学生军事训练规定、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等规章制度,学习学生军事训练学、分队军事训练的组织与实施等训练理论,提高依法治训水平,具备独立组织完成学生军训全程工作和检查指导军事技能训练能力。专业训练阶段,军训办重点强化参谋业务和组织训练技能,加强对学生军训工作特点规律研究,具备组织筹划、指导督导学生军训和培训军训示范分队的岗位能力;学生军训教研室教研办及教研室兼职教员,重点加强军事理论课程相关内容特别是前沿动态的学习、研究,革新教学方法,具备通课或部分章节内容的教学、示范能力,能够对口帮带、培训地方学校教师。军训示范分队在军训办的具体组织下、生长干部学员队在中队干部的领导下,要高标准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科目的训练任务,使每名学员达到“四会”标准,熟悉掌握、严格落实军训工作相关管理规定和处置训练过程中突发事件的程序方法,能够独立组织完成一个连队的军事技能训练任务。

四、聚焦质量,配套学生军事课程运行机制

质量是教学训练的生命,也是学生军训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针对目前学院承训数量规模已达到饱和状态的实际,下一步应突出提高质量、规范管理和确保安全三个关键,着力配套完善四项运行机制。

(一)领导管理机制。重点是完善三级运行机制。一是军训合作机制。将原来由业务部门、各大中连队建立的学生军训协作关系,统一提升到校际层面进行运作,以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或军民共建等方式固定下来,目标是真正实现学院对学生军训工作的统一管理。二是军训领导机制。主要是学院与受训学校领导,就具体完成某一特定单位的学生军训工作,而定时建立军训领导机构(通常为领导小组),该机构对完成本次军训工作负有全部领导责任,应突出共同确定训练目标、内容、标准和分职分权分责两个重点。三是军训实施机制。学院就完成具体学校的学生军训任务,按照议定的方案,统一派出带队干部、军训教官,与受训学校业务部门相关人员,合力组成军训团、营、连各级领导班子,共同组织实施学生军训工作。为确保训练质量和安全,学院选派的带队干部应具有协调受训单位相关事宜和对派出教官全权指挥管理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全部责任。

(二)质量控制机制。主要是建立四级教学训练质量控制机制。一是院部领导检查机制。在学院内部训练以值班首长为主、外派驻训以参加领导小组的院部领导为主,采取定期与随机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军训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掌握我部人员在位及履职、训练计划落实和安全管理情况。二是训练指导机制。军训办依据训练计划,适时对科目合练、展演示项目等重难点内容进行跟踪指导,做好把关定向。三是教官考评机制。由军训办组织,协调受训单位人员和学生,对担负军事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教员和军事技能训练的学员、士兵进行教学训练质量考核评估,作出定量评价,并与教员年度工作实绩、军训示范分队军训经费分配和学员学业成绩直接挂钩。四是学生考核机制。在带队干部组织下,依靠施训教官与受训学校辅导员,对受训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成绩作出四级评价。

军事理论总结范文5

[关键词]学生军事类社团 军事理论课教学 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 G45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10-02

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学校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专门人才的有效手段,成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专门途径。在各类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的同时,军事类社团也以其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成为学生社团中的新兴力量。军事类社团以其鲜明的国防教育特征,培养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全面丰富了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内容,对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着促进作用。

一、高校开展学生军事类社团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无论何种类型的军事类社团活动,无不包含着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的内涵。学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可以和其他同学在一起,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培养良好的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等高尚的情操。同时,在全体军事类社团成员的共同信念的鼓舞下,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感染,将认同感过渡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升华到对国家国防建设的责任感。[1]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认识国防,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觉建设国防的意识

首先,社团成员通过各种爱国主义活动的组织筹划、参与社团各方面的活动,可以加深对国防的认识。在一个社团内,每个成员都是社团的主人,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亲身参与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这样的亲力亲为,更有利于他们全面认识国防。其次,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通过对社团活动的筹划和实施,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充分挖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觉建设国防的意识。

(三)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坚定可靠的国防后备力量

近几年,部队依托地方高校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工作已经在一些重点大学开展试点,选拔培养的范围和数量也将进一步扩大。高校军事类社团由一群喜欢军事历史、爱好武器装备、关心国际国内军事格局、渴求国防知识的热血青年组成,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志献身国防、报效祖国,他们是后备军官最合适的选拔对象,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坚定可靠的国防后备力量。

二、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对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是补充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

现代军事理论课教材内容是按照2007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重新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编写的,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本科院校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分为五个方面,包括18项教学内容,学时数为36学时,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2]但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各高校大量缩减了基础课教学学时数,军事理论课也面临着压缩课时的挑战。真正能够依照大纲开满36个学时的高校非常少,大多数是把军事理论课堂教学与军事技能教学相结合,或是把军训期间的国防电影、形势政策报告以及入学教育等纳入其中,才能勉强达到36个学时。[3]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单纯靠教师课堂上讲授军事理论知识是有局限性的,而学生军事类社团通过开展活动正好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是补充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

(二)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是创新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军事理论课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涵盖知识丰富等特点,使得课程内容比较枯涩难懂,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经常出现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累的现状。[4]学生军事类社团通过开展一些趣味性强的活动来激发大学生学习军事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关注国内外最新军事军情动态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时事话题,可以极大地丰富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内容,成为创新军事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是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拓展

现代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局限于课堂教学,缺乏教学器材和模具,甚至有些地方高校仍停留在“一根粉笔,一张嘴”上,教学方式单一。[5]学生军事类社团可以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与军事理论教学相结合,把国防教育活动与军事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把爱校、爱家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还可以依托学生军事类社团,组织学生走进军营、参观军事训练,进行现场教学。这样,依托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的平台,使军事理论课教学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哲理,从而提高了军事理论课的吸引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拓展了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方式。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一)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师对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的指导

与负责高校社团管理的教师相比,军事理论课教师拥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地把握当前时事政策和热点话题,这使他们在管理和指导社团活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军事理论课教师参与学生军事类社团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团管理机制,避免社团活动的盲目性,有利于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对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6]

(二)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的有机结合

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是对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补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社团活动内容要有机结合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内容在社团实践中深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军事理论课教师也要积极探索使学生社团活动与军事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挑选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采取讨论、调查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调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加强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建设

一是加强对社团骨干的培训,社团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团活动的质量,通过系统、科学的培训,让社团骨干了解社团工作的基本原则、方法、管理技巧和领导艺术等,切实提高社团骨干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二是加大社团活动经费的投入和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社团未来的发展如何取决于对社团建设投入的多少,高质量的社团活动必须要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要有充足的社团活动经费,这样才能让社团得到良性发展,才能发挥学生社团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

四、结论

作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不仅培养了大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军事理论课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他们关注最新军事动态和国际国内时事热点,有效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总之,在国际国内形势日益复杂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定会成为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补充,为丰富和完善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方式做出应有的贡献。

[ 注 释 ]

[1] 许峰.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37-38.

[2]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Z].第十六条,2007.

[3] 黄栋.论地方本科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0):182-183.

[4] 伍国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探讨[J].才智,2012(22):293-294.

[5] 姜延波,苗禄权.学生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初探[J].国防,2004(1).

[6] 李宣庆,王丽娜,王雪,李广场.高校专业性学生社团实践对本科教学的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6-118.

[收稿时间]2014-12-17

军事理论总结范文6

【关键词】军事财力 美国军事 战争费用

一、美国军事财力动员的基本情况

(一)军事财力动员运作规范

在美国,为了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和经费在战争经费的申请上,尽可能地减少了不必要部门和人员的参与,从而减少了各部门之间的交涉和相互磨擦,从而保证了在战时特殊的环境里,有效地达成效率和保障的有机统一。美国关于战争经费的申请程序既简单又明确,首先由国防部预算财会局编制,经国防部最高决策层批准后上报总统,由总统提出战争预算案,直接提交给国会,最后拨款计划由国会参众两院拨款委员会通过。

(二)军事财力动员机构健全

美国所以能在战争中显示出较强的军事财力动员能力,并取得良好的动员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拥有一套完整的军事财力动员组织机构体系。

美国军事财力的动员体系由政府、经济部门和民众共同组成。在这套体系中,军事财力动员的最高决策层是白宫和国会,最高决策者是总统,最高决策机构是国家安全委员会,其机构成员主要有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财政部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中央情报局长等,总统任该委员会主席。基层机构是美国政府在各部门设置的动员局(处),具体负责本部门的财力动员准备工作。由此可见,美国建立了包括军事财力动员决策机构、动员协调机构、基层动员机构等在内的动员机构体系,这套体系已经成功地运转了几十年,顺利地通过了多次战争的考验。

(三)军事财力动员法制化程度高

美国的军事财力动员法规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国会通过并颁布的基本法规。如1947年通过的《国家安全法》和1950年通过的《国防生产法》等,在这些法规中对军事财力动员程序作了详细的规定,明确设置负责国家动员计划与协调工作的机构,并在国防部设有主管军事财力动员的部门。二是总统颁布的行政命令。

(四)军事财力动员走向国际化

现代战争,各种物资消耗增大,武器装备损失增加,大大增加了战争的支出,巨额的军费支出无疑对交战双方都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为了保障局部战争的巨大财力消耗,在军事财力动员过程中,不断扩大动员范围,坚持国内动员与国外协调有机结合,军事财力动员的国际化趋势明显推进。例如,海湾战争中,美国先后派国务卿、财政部长等到中东、远东、欧洲等地区游说,在美国的积极外交活动下,不仅动员了36个国家的70多万军队参战,还动员日本、德国、韩国和海湾国家为其分摊了高达530多亿美元的战争经费,大大缓解的战争经费的压力。

二、美国军事财力动员对我国军事财力动员的启示

(一)加强我国军事财力动员理论研究

任何一种实践包括战争实践,不仅需要理论指导,而且需要理论先行。美国人曾说,海湾战争的胜利,是20年理论准备与10年军事准备的结果。面对未来信息化战争军事财力动员这个新课题,首先应当从理论上作好准备。因此,我们必须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加强对信息化战争军事财力动员的理论研究,为信息化战争军事财力动员的准备与实施打好理论基础。在理论研究过程中,要发扬创新精神,顺应社会发展和军事革命的总体趋势,把握我国未来信息化战争军事财力动员的发展方向,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超前性和现实性的关系。二是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关系。三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

(二)加强我国军事财力动员机构建设

完善军事财力动员机构,确保军事财力动员的效益。要按照“军地合一、权责分明、上下对应、权责高效”的要求,在国民经济动员委员会中建立财力动员委员会的实体机构,对财力动员实行“矩阵管理”,以实现军事财力动员命令的快速传达和经费的快速筹集。纵向上,实行国家、战区及省、市、县国民经济动员委员会三级业务指导关系,横向上实行国民经济动员委员会对财力动员委员会的行政指导和财力动员委员会对国民经济动员委员会的协调监督关系。同时,各级财力动员委员会对各级军队财务部门也应具有协调监督职能。

(三)完善我国军事财力动员法规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军事财力动员工作迫切需要法律加以指导和保障。加快军事财力动员法制建设,首先,要对有关军事财力动员的法律进行整理,对过时、陈旧的,尤其是那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军事财力动员法律法规及时清理,宣布失效,避免新旧法律发生冲突;其次,要加大立法力度,将军事财力动员工作的各个方面都置于法律规范和指导之下,使军事财力动员活动有法可依;第三,注重军事财力动员法律体系建设,尽快出事财力动员法律体系的核心法――“军事财力动员法”,以此为中心,指导、制定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构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使规范军事财力动员活动的法律法规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环环相扣,避免出现法律冲突和漏洞;第四,定期检验军事财力动员法规。军事财力动员法规颁发以后,应在战争或演习实践中检验其可行性与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