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医学论文范例6篇

军事医学论文

军事医学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1,研究背景与甚础

1、军训能够提高新生的政治思想觉悟

军训通过对大学生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有针对性、指导性的理论教学,使大学生增强了爱国主义感情和集体主义观念,提高了其思想觉悟,增强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

2.军训能够锻炼新生的意志品质

军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依靠强制力量, 在艰苦复杂的条件下,在超强度的训练中磨练学生意志的一种教育活动,学习、生活、训练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条例条令规定规范。新生军训一般为2—4 周, 时间紧, 内容多、强度大、要求高。一般在每年秋季入学进行,受训新生必须在计划时间内完成队列队形、军体拳、军歌等科目训练, 每天长达8- 10 小时, 紧张严肃和艰苦的训练锻炼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培养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懂得了坚持、尊重、感恩等品质。这些意志品质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3.军训能够提高新生创新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促进专业课的学习

新生通过军训学习军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创新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从而有利于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 拓展思考的空间, 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4.军训能够培养新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根据国防教育必须有效地结合到普通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中这一指导原则。新生军训必须有目的的围绕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开展一系列活动。 广义的职业素质包括德、智、体三方面, 狭义的职业素质主要指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际协调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随着围绕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新生对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所表现出的心理障碍逐渐消除,更加深了新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使新生的未来职业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1]

二、医学院校军训的现状

目前理论界形成了“立足校内,部队主训,军政并重,训管结合,教养一致,服务国家,战备国防”军训指导思想,[2]构建完善了军训模式模块:集中军训模块、理论教学模块、巩固军训成果模块、科学完整的考核模块、评估模块。目前,医学院校军训的现状如下:

学校各级领导都比较重视军训工作,能够投入符合军训要求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进行军训工作,军训一般由当地的军事院校官兵承担,学校辅导员、班主任跟训,时间为2-4周,训练科目集中为队列队形、军体拳、军歌演唱等科目,理论教学为国防知识讲解、军事史、军事科学讲解、爱国主义影片放映等形式。从理论界的考核、评估模块再结合笔者工作总结,医学类院校军训可在集中军训模块、理论教学模块、巩固军训成果模块上拓展空间:

(l)集中军训模块、理论教学、立项课题、电化手段运用等模块的内容组织上要紧密结合专业素质教育,形式要丰富、提高军训效果。

(2)要充分发挥军训成果的长效作用。集中军训结束,没有一个继续教育管理的机制,使军训学生的精神状况很快地回到原来的位置,未能巩固军训成果。

三、针对这些问题建立医学院校军训模式的内容分析

首先要明确国防教育必须有效地结合到普通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这一思想。因此笔者依照国情,从法规、制度、运行机制、教育训练内容等方面人手,结合医学院校专业设置,人员管理方法,试图构建一套合理的训管结合、教养一致的军训模式模块。

(1)军训参训人员模块上要完整。集中军训,理论界探讨有三种形式,校内复转军人参加施训,部队和校内复转军人共同施训,部队承训。针对医学院校特点医学院校军训参训人员应由部队教官与本校复转军人、专业教师三方组成。部队教官如果能让军事医学学校承担军训任务最好。

(2)理论教学。军事理论教学是高校学生军训的第二阶段。军事理论课被列人教学计划,是军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中训练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延伸。医学院校军训工作在理论教学模块上要充分结合医药卫生专业的特点,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医德医风教育。

①比如在新生军训典礼上,所有新生都要宣读《医学生誓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社会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3]

②参观医学伦理学展馆,加深对医学崇高神圣性的认识,加深对所学专业意义的认识。

③军训结束由学校相关领导、名师、名医、军训教官向学生授白大衣或护士帽,使医学生再次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④通过电化手段宣传优秀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军事医学知识、开展国防安全教育课,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国防观念与意识教育。

(3)巩固成果。巩固军训成果,是许多学校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针对此阶段时间周期长、难度大的特点笔者诠释学术界“训管结合,教养一致”的原则,提出三项措施:

①军训结束后军训优秀积极分子选拨为班级干部直接参与各院(系)新生管理教育工作中,以继续保持集中军训成果。

②结合专业特点,对一些特殊专业的学生,采取更严格规范的军训后期管理。比如高职学生年龄小正是形成人生三观的重要时期要继续保持其军训期间火热的激情要对其进行军事化的管理,早上要出早操,晚上要晚点名等。

③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根基营造良好巩固氛围

采取既有围绕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形势的形势政策课,又有相应的人文学科专题报告;既有现场观摩,如军事夏令营、到部队学习及参观英雄事迹;又有围绕重大节庆日、历史纪念日开展庆祝活动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形式。通过这些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责任心,提高了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陶冶了情操,丰富了课余生活,开拓了视野,而且还巩固了军训教育的效果。通过这些巩固措施,能够净化校园环境,创造一个文明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④以实际行动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为乡亲们、军烈属、残疾人、孤寡老人等(假期留校生可为校内军烈属、教职工、离退休人员)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真正在思想上、实际行动上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四、研究的意义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揭示了普通医学院校学生军训的特点、规律和不足,提出了医学院校军训模式的基本思路,构建了特色突出的一套医学生军训的基本方法和指导性原则。为贯彻落实《兵役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医疗队伍后备人才探索了一条新路,同时对医学院校通过军训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目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国强.浅析高校新生军训的育人功能及发挥.科教文汇.2008年第六期

[2]鲍晓慧 .普通高校学生军训模式研究.当代经济.2006年第3期(下)

军事医学论文范文2

(第二军医大学人文社科部,上海200433)

摘要:战争境遇下的军事医学注重伤员在军队医疗活动中的核心位置,将伤员作为医疗活动的根本,这就决定了军医要在医疗实践中尊重生命、尊重人格、尊重平等以及尊重生命价值。本文以战争境遇下的军事医学伦理标准来反观儒家的仁学文化,为军医职业道德素养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儒家;仁学思想;军医职业道德;伦理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143—02

收稿日期:2014—04—23

作者简介:王璐颖(1987— ),女,江苏南京人。第二军医大学人文社科部,助教,南京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

沈璐(1988— ),女,河北沧州人。第二军医大学人文社科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

一、儒家的仁学思想与军事医学人道观的内在契合

战争境遇下的军事医学注重伤员在军事医疗活动中的核心地位,把治愈伤员作为医疗目的。这就要求军医要尊重生命、尊重人格、尊重平等医疗权利以及尊重生命价值。以战争境遇下的军事医学伦理标准来反观儒家的仁学文化,可以找到内在的契合。以仁学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经历了儒家学者孟子、荀子、董仲舒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仁”的概念在儒家思想中处于核心位置。孔子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如何解释“仁”?经过研究梳理, “仁”包含两个基本规定:一是《礼记·中庸》中所说:“仁者,人也。”二是《论语·颜渊》中提到的“仁者,爱人”。“仁者,人也”是对“仁”这一概念的内涵规定, “仁者,爱人”是“仁”这一思想内涵的外部体系,是“仁”的行为标准。以“人”规定“仁”,体现了儒家的人本主义精神。儒家认为,要重视人的价值,将他人视为自己的同类,尊重其人格、尊严。这种以人为目的思想与军事医学人道观的本质内涵是吻合的。可以说,儒家文化是军医职业道德基本理论和基本要求的基础。

二、军医职业道德与儒家伦理文化

(一)“仁者,人也”与军医的人文关怀

“仁者,人也”表现了对人的价值、尊严、人格的基本尊重。综观儒家学者的著作,可以发现其中论及了“尊人、敬人”的思想。《论语·为政》篇谈到:“今之孝道,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说对待养育和教育自己的父母应当尊敬,否则与禽兽并无两样。此外,《内经》中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这是强调人生命的宝贵性。孔子的《论语·乡党》篇中还有:“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也是在告诉世人要懂得尊敬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历代大医是对生命尊重、对人格尊重的典范。唐代的孙思邈曾说过:“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扁鹊创造的传统的“四诊法——望、闻、问、切”,要求医者对于患者要关心呵护,让患者增强对医生的信心和信任感。在战争境遇下,军事医学仍要注重发挥革命人道主义,视挽救生命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为了伤员,妥善抢救、护理和帮助伤病员。1947年春,在“塔木战役”中,因战斗激烈,伤员较多,广大的医务人员不仅参与抢救工作,而且组成了千人献血队,为伤员输血。这是军队医务人员面对纷繁复杂的战争环境,积极履行职责,发挥人道主义,用自己的知识、汗水、能力甚至鲜血无条件贡献自己力量的经典事例。由此可见,人文关怀在军事医学实践中十分必要,其地位和作用也是无法替代的。

(二)“仁者,爱人”与救死扶伤原则

行善乃是西方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行善这一概念包含多方面内容,解释为做善事。儒家“仁者,爱人”的理念要求以爱人之心、同情之心以及怜悯之心对待一切人,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亲相爱的关系。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曾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公孙丑上》有:“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这是在告诉世人,需要将恻隐心、同情心这种内在的道德情感推广到他人。后世的儒家大医也阐述了医学中的行善德行。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表达了大慈恻隐之心在医疗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提倡医生要将内心的仁爱情感外化到行动中。

战争境遇下的军医在执行军事行动任务时,需要心怀儒家提倡的仁爱之心,始终把生命健康放在首位。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证“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军民健康服务”的基本医德原则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军医克服一切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抢救工作中。结合实际,在战争行动中,首先,从社会的整体价值出发,军医应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帮助绝大部分人员实现健康利益。面对战争军事行动中尖锐的医疗供需矛盾,军医需要保障最大生命效益原则的落实,一起为整体的生命健康服务。这样,才能使战场医疗资源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利用,提高整个伤员群体的救治水平和效率。其次,军医应坚持人道主义原则,救治一切受伤者。战时的伤员不仅包括我方参战负伤伤员,还有敌方俘虏伤员、平民,在此情况下,对于敌方俘虏伤员,医疗救治要公平、公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优待俘虏是我军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所以,在伤员救治上,军医应义不容辞地本着人道主义原则积极展开救治。因此,笔者认为,恰当地宣传、倡导儒家的仁爱精神对于战时军医职业道德的建设大有裨益。

(三)“己欲立而立人”与军医人道的道德践履

战争医学人道主义是基本的伦理道德。当今时代,军队的医务人员都承认人道主义的神圣与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战争境遇下,应进一步加强人道主义的践行。从理论角度出发,从道德教育到实现道德行为要经过很多层次,例如德育宣传、个人道德修养、个体的道德信念以及社会道德意识,只有这样,道德行为才能够在主体中产生。儒家伦理的“忠恕”之道,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就是要求人将自己内在的仁爱之情推衍于外,以主体自身的利益和需要推断他人的利益和需要,满足自己需要的、追求的,也要努力满足他人。换言之,对于他人要奉献自己的爱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苛求于人。

战时军队医务人员要注重践行“忠恕”之道,尊重和遵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训诫,推动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一种换位思考的理念和方法,要求从事军事实践的医生能够站在伤患的角度,换位思考,视伤员如亲人。具体说来,其一,要不断体现对伤病员的尊重、关怀,尽量站在伤病员的角度考虑问题,如现行的伤标和分类牌粘贴或夹在左胸前或军装左袖子的方式,在军装左袖子上加口袋装伤票,还可在病床、担架和拐杖上做可收放的简易输液架,方便伤员使用。其二,改进救治方式,提升救治效率,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员的痛苦。具体地说,就是军医结合作战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使用疗效最佳、损伤最小、痛苦最轻的方式方法,对伤病员进行救治,进行合理处置。

参考文献]

[1]杨放.军事医学伦理学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5).

[2]顾加栋.医乃仁术:儒家伦理与医学职业道德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12).

[3]高金华.论医学伦理学在军事领域的理论生长点[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2).

军事医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军事航空医学;任职培训教育;不足;改进对策

随着现代化战争形式的不断变化,新军事变革对战场伤病救治和卫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系统完善的军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任职培训教育是第四军医大学培养具有良好军事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并具备熟练军事医学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军事医学人才、推动军事医学科技不断进步的重要方式,是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航空兵部队每年均会安排在部队一线从事航空医学卫生保障工作数年的卫生人员参加第四军医大学承担的航空卫生勤务等方向的任职培训,如航空兵部队卫勤管理干部培训班和全军直升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班等。通过任职培训,进修人员可了解更多的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术,拓宽眼界,增强技能,提高完成部队医学保障任务的信心。但是,作者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也发现现行任职教育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故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学习体验,对军事医学培训授课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抛砖引玉,为更有效地开展军事医学教育,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一、树立任职培训理念

任职培训是不同于学历教育的一种新教育模式。学历教育注重基础性、知识性、长效性的教学内容,是着重培养坚实基础知识的教学模式。而作为部队工作人员,返校参加任职培训,所期望的是强化岗位工作能力的职业再教育,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性。任职培训就是面对部队、岗位、职能的强化教育,具有针对性强、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注重实效性、前沿性、专项性的教学内容,应满足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要求,按照部队平战时保障需要什么、院校就教什么的原则,制定贴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授课方案。虽然学校教学组做了精心准备,内容也尽量贴近部队需求,但培训的方式还是更多地沿用了学历教育的灌输式模式,课程形式相对单一,以理论课和实习课为主,缺乏讨论课和室外实践课等重要方式。学习方式也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讲为主,缺乏以部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心,开展针对性强的讨论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等主动学习方式。最终,由于缺乏实践,短期内又被动地接触了大量基础理论,进修人员难于消化,培训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因此,任职教育应按照任职培训的理念,以任职能力的提高为本位,重视培养参训人员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训用结合、教战一致,重视综合素质培养”的新教育观念,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1]

二、完善任职培训内容

任职教育要求这类教育必须贴近岗位任职需求,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有先进、配套的教学内容和条件作保障。俄罗斯的军事医学教育教学内容涉及大量卫国战争、阿富汗战争和车臣战争等实战伤员救治的经验和教训,授课教师多数参加过阿富汗战争或车臣战争,具有丰富的经验,熟知部队的情况,教学中针对性较强,能很好地利用实例讲授战时处理的原则和方法。[2]而我军部队军医大学的教师们对部队不够熟悉,对基层卫生管理缺乏亲身体会,授课中的内容结构和思维方式与部队实践存在脱节。在短则10天、长则数月的学习中,基础理论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是学历教育的内容,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教师们要尽量参与部队的训练,增加部队代职和调研经历,提高自身的部队实践经验,了解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把部队最新的技术用于教学,学校也应尽量在培训授课中选派有部队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或聘请部队中经验丰富且文化水平较高的军官和专业技术干部授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三、加强任职培训管理

任职培训是以补充、更新、拓展新知识,提高新技能为目的,是军队各级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选派参加培训授课的人员都是各级单位着重培养的专业人才。参训人员虽然来自不同单位,但是从事的工作和培训内容均具有一定相关性,通过学习,对提高基层部队的卫生保障能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军医大学对培训任务和培训管理是非常重视的,但个别参训人员却对学习机会重视不足,一方面是由于自我要求低,一方面是授课环节出了问题。现有的培训任务基本上都是宽进宽出,由于有时出现课程设置单一、授课内容吸引力不足、考核标准较低等情况,参训人员容易出现脱课现象。因此,任职教育应加大任务和比重,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并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重点采用案例讨论式、现场观摩式和技能实践式教学来激发参训人员的学习兴趣,也可适当开展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如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微课程等来提高参训人员的学习积极性,[3、4]同时也要严格考核标准,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参训人员的学习效率和素质水平。

四、建好任职培训基地

院校一般均拥有教育资源的优势,在教师素质、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上能满足学历教育的需求。但任职培训由于着力于部队实际问题,在教师、场所和设备上有不同于学历教育的特殊需求,更多强调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正如上所述,理论教学是军医大学的优势,但是涉及到如野外救生、空运后送、设备操控等场所和装备的教学,往往由于资源的缺乏而只能纸上谈兵了。现有的教学装备与部队列装装备也有所脱节,出现部队的装备没有培训,培训的装备却没有列装的现象,甚至在先进性上出现“倒挂”,致使任职培训的岗位针对性和实践性难以在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这样的教学即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参训人员的工作能力,也不利于院校任职教育培训基地的长远建设。因此,院校要更新现有的教学装备,及时请领部队列装装备,使任职教育真正紧贴部队、紧贴岗位、紧贴装备,提高培训人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同时也可采用联训联教机制,开展联合教育训练,充分发挥学校专业技能和部队实践环境的优势,增强参训人员的任职能力,拓展院校任职培训基地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 刘亚伟,戴兵,徐成钢等.把握任职教育特点探索军医大学任职教育施教策略.卫生职业教育,2013(22)11-12.

[2] 吴曙霞,刘伟,楼铁柱,周巍,刁天喜.外军医学教育训练特点及对我军的启示.预防医学杂志,2015(4)474-476.

[3] ,郑善军,周思敏,田怀军.利用网络化教学进行高原军事医学教学和任职培训的思考.西南军医,2015(5)600-601.

[4] 张海荣,陈云虹.“微课程”在军事医学教学中的选择性应用探讨.基础医学教育,2015(3)209-211.

【作者简介】

军事医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人文素质

近年来,医患关系的冲突愈演愈烈。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社会诚信度的下降,贫富差距的增大,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法制不够健全等。在这些因素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等医学教育注重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不争的事实。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普及性教育。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国防教育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对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医学生良好的精神、道德素质

(一)德育方面的培养。国防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教育,通过国防教育,加深大学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感情,培养他们高度的献身精神和不怕困难的精神,使每个医学生明确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使命感和光荣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医学生能够从党、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养成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高尚医德,为民众解除病痛,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国防教育中的军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战争,它与国家的安危、人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 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兴衰,生死存亡的大事,最能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共鸣, 从而激发起医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医学生作为我国医学卫生战线的后备军和生力军,其道德水平决定着未来中国卫生行业的道德水平。通过国防教育加强医学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医药卫生行业的医德医风是一条新的途径。

(三)通过国防教育,学生还比较系统的学习无产阶级的国家观、战争观、方法论,学习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和我军的光荣传统,接受人民严格的训练和组织纪律以及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熏陶,这一切都有利于增强医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从而培养医学生良好的精神、道德素质,由于西方价值观念和社会上不良医德医风的影响,当代医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自我、忽视社会的心理。很多医学生学医就是因为目前医生职业稳定、待遇好,在工作安排上倾向于待遇好、病人多的科室,见钱治病、见利救人,根本没有为患者着想。

二、军事训练可以磨砺医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一)军训对学生的意志锻炼及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是极见成效的。意志坚强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的具体表现。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又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考进大学的,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盲目的优越感,误认为自己真的成了社会的“骄子”、时代的“宠儿”,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需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在感情意志上就表现得非常脆弱。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客观上要求医学专业的学生具备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通过国防教育特别是军训能够帮助医学生战胜自己的弱点,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父母的过分溺爱,社会上不适当的赞扬,许多医学生都养成了养尊处优的习惯,生活惰散、意志薄弱,没有时间观念,通过军训之后能够使这些不良行为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三)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军事技能训练通常是在开学之初进行,天气炎热,许多医学生适应不了高温的环境而晕倒,在中学时,学生重视的是学分,忽视了身体的锻炼,据有关统计,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通过军事训练,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步地加强,为紧张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国防教育能够培养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一)医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理论性比较强,需要与实践相结合,而军事技能训练正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通过军事训练中的人际交往就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取宝贵的知识,启发自己,帮助自己。

(二)军事训练非常注重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强调集中、统一;医学需要不同学科医生之间、护士之间、与病人的相互配合,没有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配合,是不可能成功的。高校国防教育以军事技能训练为主要形式,军事活动的团体性和军事斗争的对抗性是军事领域的显著特点,团体性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激发集体荣誉感和强化集体主义观念,对抗性有利于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队互助精神,激发竞争意识,在军事技能训练中,使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精神得到充分展示。

四、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二)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断创新,不断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才是医学发展的生命力。军事科研处于世界前沿,必然带动军事科学在思维方面的创造性特点,而创造性思维正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源泉,素质教育的核心。

(三)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军事知识,那么他还不是一个完善的科学家,他的大脑思维脉络还缺了一根重要的经络。”学习军事科学知识,不仅有利于开阔医学生眼界扩大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医学生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进一步促进智力发展。

总之,通过国防教育中文化因素的挖掘,有利于开发医学生的智力,完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军事医学论文范文5

结合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从基本思路、实施方法、实施效果3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提出了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重点应放在实验教学上,需以新的考核模式牵引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方法,解决了以往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棘手问题。该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得到显著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考核模式

近年来,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立足军事和医学的双特色背景,率先提出了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概念[1-2]。该专业以培养面向军队现代卫勤保障任务需求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以生物医学工程系列课程为基础,医学电子、医学计量、卫生装备及医学影像4个模块为专业方向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3-5]。该课程体系中的“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基础课程,起着联结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桥梁作用,在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然而,第四军医大学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时有限,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高需求构成了矛盾。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实验教学可有效巩固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6-8]。为此,我们借鉴国内外教学改革的经验,结合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将该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实验教学上,以新的考核模式牵引实验教学改革。

1基本思路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过程管理是实验教学区别于理论教学的最大特点。通过这一环节能保证每个学生的实验效果,切实达到知识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目的[9-10]。因此,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考核必须既看结果、更注重过程,将过程考核作为实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特点,大量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涌现和成熟,要求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必须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以便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11]。针对这一现状,国际上许多知名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均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强调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4]。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与普通生物医学工程具有相同的专业属性,因而其实验课程的考核也应体现这一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发现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面向的是军队特殊功能群体,以解决军队现代卫勤保障中生物医学工程问题为主要任务[3-4]。随着新时期我军卫勤保障的领域不断拓展,特别是复杂化、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实践的凸显,要求卫勤保障人才具备知识、技能、责任为一体的综合能力素质,才能跨越军兵种、部门界限完成保障任务[12]。因此,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考核必须跳出以实验结果作为唯一指标的传统模式,要强调全面性评价观。

2实施方法

2.1分阶段考核,突出个别质疑实验过程考核具备实时性,课堂提问、查看预习报告和实验记录等传统方式能有效增强考核的真实性,但在启发学生思维、突出学生个性方面效果欠佳。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根据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点设计相应的过程考核方案,主要在2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一是考核过程的安排,二是特色考核方式的建立。(1)将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分为基础考核和综合考核2个阶段,体现对学生实验技能、态度、协作等情况的全程式评价。其中,基础考核主要对安排课时内进行的系列基础验证性实验进行考核评价,以实验报告为依据进行评价,记为平时成绩,占实验成绩的50%;综合考核主要对课外开展的综合设计性项目进行考核,以项目汇报的形式进行考核,记为期末成绩,占实验成绩的50%。(2)在分阶段考核的基础上,建立以个别质疑为核心的过程评价方式。研究和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的一对一指导和质疑在众多过程考核方式中,最能体现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并且能够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10]。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研究型军医大学内开设,专业规模小、学员人数少、师资力量强,因而特别适合采用这种方式。为此,我们在基础项目的实验报告中增加了拓展思考题并对其进行评定。这些思考题是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提出的,因此题目和答案因人而异,从而杜绝了实验报告的抄袭,并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和思考。

2.2开放考核资源,以问题为驱动自主学习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实验教学呈现出较强的开放性[11]。主要表现为不同学生个性和目标层次不同,导致实验内容、方法思路和结果结论存在差异。与之相对应,实验考核方案也应适应这一特点,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此,我们主要对考核资源进行了分类设计和调整重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1)考核题目开放。除教学大纲指定的基本项目外,综合考核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任课教师只需根据教学大纲及实验条件明确实验教学情境,对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及实验要求等细节做具体规划、明确任务要求。近年来我校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施特色教学模式,大力推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等,为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考核提供了大量综合设计性题目。例如,实验课程任课教员承担的国家和军队教学或科研课题,经过加工、提炼后可用于考核;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依托开展的本科生早期接触课外科研项目;军队和地方各种专业技能和创新大赛题目等。(2)指导教师开放。综合设计实验工程性强,学生能否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除了充分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以外,教师的科学指导也很重要。为了与开放化的考核题目相适应,我们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因而除了实验课程任课教师外,学生们还可以选择实验课对应的理论课程教师,以及自己本科阶段的导师。特别是采取最后一种形式,教师和学生相互了解程度深,教师能结合学生个性和特长,针对实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结果提出预判,避免学生走弯路。(3)实验室开放。开放各种教学和科研资源,鼓励学生开展软硬件联调实验,将电路、模电、数电、信号等课程的实验内容结合起来,达到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融会贯通。为此,我们采用图书馆模式管理实验室,对电路、模电、数电、仿真等多个教学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并且对相关实验仪器和消耗器材按需供应。除此之外,从查阅资料、选择元器件、构思实验方案,再到仿真、安装、调试电路,直到完成全部实验,学生均独立进行,教师只负责验收和考评,并对学习成绩优秀或有特长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培养。(4)人员组织开放。团队协作是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也是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13]。因此,在综合设计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学生既可自主探究,也可以寻找合作伙伴组成1~3人的项目小组,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与之相对应,考核也要求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考察实验操作和任务完成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每组的同学进行个别质疑和考察,得出个人评价。

2.3创新考核方式,丰富评价指标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要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现代卫勤保障人才,实验考核要体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考核方式上有所创新。为此,我们借鉴科研工作汇报的经验,在综合考核中采用以项目答辩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案。整个答辩过程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分为3个环节:(1)口头汇报。以全面培养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口头表达及总结提炼的水平和能力,要求利用多媒体素材进行一次时间为5min的汇报。(2)成果演示。以培养学生熟练操作技能和良好实验习惯为目的,对提交的仿真程序或电子电路进行现场演示和测试。(3)提问互动。以培养学生沟通应变能力和考察项目组内各成员参与实验情况为目的,由评委根据汇报和演示情况随机选择学生提问。在上述考核方式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专家讨论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建立了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该指标体系涵盖了学生基础知识、实验技能、能力素质、情感态度和作风纪律5个I级指标,以及实验内容、实验仪器的熟练程度、答辩表达和课件制作等15个Ⅱ级指标,不仅对学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做出考核,而且对学生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的思路、态度、协作、军人作风等多方面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价。

3实施效果

上述考核模式已在2014年度秋季学期对第四军医大学2012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15名学员进行了试点实施。我们根据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实验教学的要求,对“信号与系统”实验课程进行了基础考核和综合考核,取得效果如下:(1)杜绝了实验不预习和准备不充分的现象,学员学习的自主性明显增强,部分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能提出独到的设计思想,实验效果明显提高。(2)全面提升了学员多媒体课件制作、总结提炼、口头表达、文字组织、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的水平和能力,为他们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充分展现了学员的兴趣、特长和作风纪律等非专业知识技能的情况,为在“信号与系统”理论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信息。(4)重点培养了3~5名优秀学员的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组织他们参加了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并取得了好成绩。

4结语

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与军事医学交叉融合的产物,是以服务军队卫勤保障现代化为目标的特殊专业。我们围绕该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考核,研究了全程性、开放式、多样化的考核新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将以此为起点,继续深化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坚持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渗透全面教育观、精英教育观、创新教育观、开放教育观等现代教育思想,为培养现代化卫勤保障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邹慧玲,董秀珍,王松俊,等.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军事生物医学工程概念体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12):1147-1149.

[2]董秀珍,漆家学,王政,等.军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进展与展望[J].医学杂志,2010,35(12):1412-1415.

[3]栗文彬,董秀珍,谢康宁,等.建设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实践与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9):130-131.

[4]栗文彬,董秀珍,卢虹冰,等.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教学模式的创建与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9):62-64.

[5]栗文彬,董秀珍,卢虹冰,等.论军事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大学:学术版,2012(10):49-53.

[6]刘锋,段红,熊庆旭,等.信号与系统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3):118-120.

[7]王勇,宋万年.改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考核办法提高学生实验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4):105-107.

[8]孙盾,田社平,范承志,等.结合实验功能电路提升模电学习兴趣[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2):176-178.

[9]王鲁云,张明君,王颖,等.实验课教学过程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102-105.

[10]李建军,李国安.实验过程考核的意义和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4):106-108.

[11]吴建强,李琰,齐凤艳.全开放、自主学习模式下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4):70-72.

[12]姬悠然,张雨龙,顾仁萍,等.战略转型期卫勤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1):1258-1260.

军事医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 中央苏区 医疗卫生 队伍建设

中央苏区位于赣南、闽西偏远山区,经济文化落后,当地百姓文化水平低,卫生观念淡薄,卫生状况极为恶劣。加上的经济封锁,当地缺医少药的情况十分严重,对红军战斗力和工农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发展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健全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培养医疗卫生人才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足够的人员数量是队伍建设的最基本前提,然而就当时中央苏区的医疗卫生人员来看,人数极少,根本不能满足由于中央苏区恶劣的卫生环境和随着战争的日趋频繁、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疾病和伤残问题的救助需求。培养一支具有足够数量,能肩负救助任务的医疗卫生队伍是中央苏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当务之急。

一、自主培养与争取、团结旧医疗技术人员相结合,以满足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人员需求

中央苏区的医疗卫生人员的来源主要有:中央派到苏区的、同情革命投奔红军的、用重金聘请的、从俘虏人员中留下的,这些都是当时医疗卫生队伍的技术骨干,但人数极少,根本不能满足救助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明确提出要发展医药学教育,培养大批自己的医疗卫生人才,并将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兴办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列为我党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创办卫生学校,培养医疗卫生人员,是中央苏区时期我党解决缺医问题的最主要办法

中央苏区初创时期,党和红军在医疗卫生人员上所面临的形势是:一个收容三百多位伤病员的医务所,一般只有一位医生,看护工作由当地的青年妇女和儿童团来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抓紧培养大批训练有素的医疗卫生人员。在中央军委总军医处处长贺诚“创办一所红军军医学校,以培养自己的红色医生”的建议下,1932年2月,第一所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于都正式开学,结束了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军医学校的历史。红军军医学校把“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作为办学方针,学制定为一年,设有政治、生理、解剖、组织、病理、细菌、药物、内科、外科、眼耳鼻咽喉科、卫生学、防毒浅说等课程。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0月与从汀州迁来的中央红色医务学校合并,仍取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是中央苏区时期最重要的一所医务学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医学教育的一面旗帜。据统计,截止1934年10月,红军卫生学校共培养了军医班学生181人,药剂班学生75人,看护班学生300人,研究班学生7人,保健班学生123人,共有686名毕业学员被分配到各战斗部队和根据地工作,大大缓解了红军部队和工农群众求医救治的困难。此外,根据地还开办了红色护士学校、医药干部学校、卫生训练班等医药卫生学校和卫生人员培训机构,为中央苏区医疗卫生队伍的壮大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团结、教育、改造旧医疗技术人员,是中央苏区时期我党解决缺医问题的另一办法

为了更好的解决医疗卫生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中央苏区还通过教育从战场上俘虏的医疗人员,使他们变成红军军医。如孙仪之、李延年和俞翰西等人,他们原本都是军队里的,被俘后就在卫生学校教书。孙仪之教内科、诊断、病理等,李延年教外科,俞翰西教耳鼻喉及皮肤科,他们都受到党的优待照顾,每月给予六十元现金津贴费。在党的教育、革命的熏陶和同志们的热情帮助下,他们渐渐地认识了革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孙仪之表示:“我之所以能为革命事业做点工作,主要是由于党贯彻了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政策的结果。”列宁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曾指出过“发展生产力的这一任务要求迅速地、广泛地和全面地利用资本主义遗留给我们的科学技术专家”。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对于旧文化工作者、旧教育工作者和旧医生们的态度,是采取适当的方法教育他们,使他们获得新观点、新方法,为人民服务”。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党才能吸收一切能为我党所用的医疗卫生人员,不断壮大和完善医疗卫生队伍。

二、严格思想政治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以保证医疗卫生人员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

在中央苏区,由于医疗卫生工作者特别是技术骨干的来源和经历不同,他们的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和医德修养也不同。因此,在医疗卫生人员身上,存在着与当时革命战争不相适应的表现。如有的医疗卫生人员看病分等级,以职治病;有的不论伤势轻重,一律向后方医院转移,有的甚至见死不救。对此,反复强调:“伤病员都是有功之臣”,“医务人员要好好爱护伤病员,诚心诚意为伤病员服务”,这就为中央苏区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工作者必须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树立诚心诚意为伤病员服务的宗旨和意识;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平等对待每位伤病员,并将尽快恢复伤病员的健康作为首要任务。

为了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党和苏维埃政府秉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开办的卫生学校和各种形式的训练班中,首先严把入学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有阶级觉悟、政治可靠是医务学校每期招生简章的固定内容,政治测验还是军医学校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红军卫生学校将“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作为教育方针,在实施这一教育方针中有两条不能逾越的定则:政治上不坚定的人不能入学;政治学习不好,即使技术学得再好,也不能毕业。一句话,教育为政治服务。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政治课是必修课。医务学校通过对当前形势的报告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阶级觉悟,树立诚心诚意为伤病员服务的思想。再次,在学校的组织机构中专门设立政治处,负责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可见,学校非常注重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为培养高素质的、日后有着良好医德医风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在岗的医疗卫生人员,和其他领导人不仅关心他们生活,提高他们的津贴,改善他们伙食,更关心他们政治上的进步。召医疗卫生人员要学习马列主义,并专门委派理论教员对医疗卫生人员的政治学习加以辅导,以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对作战俘虏过来的敌军医生,通过经常开展政治学习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其领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意图。同时,尊重其人格,本着“坚持宽大政策,不刺激、不侮辱,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的方针,特别给予优待,消除其对共产党的顾忌,缓解敌对情绪。

三、注重教学方式方法,通过搭建经验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平台,以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技术水平

医疗卫生人员履行救死扶伤、维护人民健康的崇高职责是通过医疗技术进行的。如果没有精湛的技术,没有过硬的本领,就不可能采取最佳的治疗手段,使病人尽快地解除病痛,恢复健康,医疗卫生人员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非常强调医疗卫生人员要对技术精益求精,并把它作为医疗卫生人员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必备素质来要求。为了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中央苏区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医疗工作者们克服重重困难,遵照“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的口号,满怀革命热情,发扬勤奋好学的刻苦精神,在干中学干,技术上不断精益求精,而卫生宣传刊物和卫生研究组织的创办,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人员专业技术的提高。

(一)突出教学重点,注重教学方式

在中央苏区时期,战争频繁而残酷,伤员和病人与日俱增。但由于每个人的任务和遭遇都基本一样,年龄也差不多,从而伤、病的种类也比较一致。因此在教育工作中使学员能首先学会处理战伤,特别是四肢的战伤,以及学会处理多发病,特别是四种病――疟疾、溃疡、痢疾、疥疮,就成为当时技术教育中的最中心问题。因此,中央苏区各医务学校遵循当时所谓“少而精和重点教育”的方针,挑部队中最常见的病来教,挑部队中最常用的药来教。当然也并不是只教这几种伤病的防治而没有其他,不过是把它们更多地突出起来,其他则放在较次要的地位。由于一些学员文化水平低,对医学理论知识的接受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实物教学和形象教学,教师将复杂难懂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在上课时,边讲边示范。例如讲药物时,老师就拿出这种药给大家看,用具体药品当场试验;讲诊断时,就到临时医院观察病人或学员相互当操作对象,练习诊断技术,甚至有时还要参加战地实际救护工作。事实上,在战争环境里,医务学校常常随战,面对众多的伤病员,学员们在业务学习的同时参加战地救护工作已成为客观实际的需要。因此,一些看护训练班或看护学校面对战争形势和医护人员非常紧缺的状况,通常也只是掌握简单的救护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匆忙毕业奔赴前线,参与救护工作,使得理论学习能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医疗护理等专业技术水平的目的。

(二)创办红色刊物,加强医疗卫生知识交流

中央苏区残酷的战争环境致使我军因病减员的情况十分严重,直接影响到红军的军事行动。针对这种情况,同志指出要向红军战士宣传卫生常识,进行卫生防病教育。当时,担任总军医处处长的贺诚从前方到后方了解到的情况是:一方面,苏区军民缺乏起码的卫生常识和卫生习惯,经常遭受流行疾病的危害。另一方面,红军中的卫生机构不健全,许多卫生人员不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业务知识缺乏,工作经验不足,更加重了卫生工作的负担。因此,创办一张指导红军指战员卫生防病、帮助卫生工作人员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的专业性报纸,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于是,只有4个人的中央苏区前敌委员会总军医处(后改为中央军委总卫生部)创办了《健康》报。这是一张对部队进行卫生宣传教育的专业性报纸,是苏区和红军创刊最早的少数几种卫生报刊之一。1931年底,中央军委总卫生部成立后,由于工作机构很快得到健全,《健康》报由宣传科负责出版,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得到了改进。同时,还编辑出版了《红色卫生》《医学摘要》和《卫生员讲话》等刊物。这些刊物的发行不仅能够向广大军民宣传医疗卫生知识,提高对疾病的预防能力,而且成为医疗卫生工作者完善自身医疗卫生知识结构的重要学习材料,为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交流工作经验提供了平台。

(三)成立卫生研究会,开展医疗卫生学术研究

1933年9月,中央内务部卫生管理局、军委总卫生部、红军卫生学校及附属医院共同发起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卫生研究会,并发表了《发起组织卫生研究会征求会员宣言》。宣言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卫生研究会“准备广泛地征求全国卫生人员加入,大规模的作医疗上卫生上的研究,提高每个卫生人员的研究热忱与为苏维埃服务的积极性,在粉碎旧的社会制度所给予的恶果,开展苏维埃政权下为着劳动大众的健康的医疗卫生事业,保障红色战士的健康,根本的摧毁资产阶级的统治……”。《卫生研究会简章》共13条,规定:“本会以研究卫生医疗等学术,提高红色卫生人员技术,保障工农劳苦大众及红色战士的健康为宗旨”;“凡在苏维埃共和国领土内的卫生人员,能遵守苏维埃法律与本会简章,有志研究卫生医疗等学术者,经本会会员一人介绍,填写志愿书,皆可加入。”章程规定:研究会会员有贡献意见搜集材料互相研究之义务;研究会应经常举行关于各种重要问题的学术演讲,并出版理论的与实际问题的小册子与各种教材;会员如有学术心得及发明,应随时通知常委会,会员的新发明由常委会呈请政府奖励。曾指出:“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普遍存在的病,怎样预防、怎样改进治疗,要进行研究”,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卫生研究会正是这样的一个进行专门研究的组织,帮助了根据地医疗卫生人员提高医疗业务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军队和群众服务。

中央苏区医疗卫生队伍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下,逐步发展壮大,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对保障红军的战斗力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健康功不可没,同时也为发展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储备了骨干力量。其建设途径的探索最终体现了的人才思想,即“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对新时期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特别是医德医风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隆椿主编.《卫生思想研究论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沈阳医学院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红色医生的摇篮》[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61.

[3]《列宁选集》(第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2版.

[5]《中国医德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

[6]《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2版.

[7]军医学校招收第三期学生[N].红色中华.1933-02-10.

[8]红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第11册)[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