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的精髓范例6篇

竞技体育的精髓

竞技体育的精髓范文1

关键词: 裁判员;执法;制度化;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81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5-0065-03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henomena of referees’ transgressions of enforcement and proposes solutions 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under the kind of powers, referees’ enforcement go to institutionalization. First of all, to crackdown current referees’ transgressions enforcement in priority; instilled cultural essence, referee should strengthen operational capacity,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other personal moral quality; to perfect laws, regulations and supervision system of sports competition market in China; to norm selection, appointment and training of referees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Key words: Referee; Enforcement;Institutionalization; Sociology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1]“制度化”作为社会学整个学科系统中的子系统,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术语, 指的是随着时间流逝和情境转变, 行为和组织变得模式化和标准化的过程。[2]对于我国裁判员执法走向制度化而言,其含义是随着时代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多维度力量的协同下促使我国裁判员队伍演绎为一种模式化与标准化的过程,裁判员公平、公正、合理的执法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审视我国裁判员屡次出现的越轨执法现象对体育比赛所打烙的一道道“竞技伤痕”,在我国市场转轨与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对裁判员的执法水平、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社会影响等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单纯依靠盘根错节的体育法律与法规、监督机制来介入与约束裁判员的执法行为。法律、法规独树奇葩,因而走进了一种“医表不治里”的误区。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我国裁判员的执法现象进行分析,并寻求我国裁判员执法行为走向制度化的多重通道,使我国裁判员在比赛时公平、公正、合理的执法。从而能推动我国体育竞赛市场的良性运作,推动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以及阳光体育的顺利实施。

1 裁判员在体育竞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裁判员是竞技体育实现公平、公正、合理的基础,促进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奠石。体育竞赛是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运动技能,实现自身价值的短暂而持久的嬗变式过程,换言之,运动竞赛的结果具有预先不可确定性与不可预知性,这就增加了竞赛的竞争性和吸引力,因此,公平竞争是竞技体育的灵魂,裁判员在体育竞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竞技体育领域之所以能实现及时合理的新老交替,永远保持青春活力,与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和裁判员公平、公正和合理的执法不无关系。[3]

体育竞赛具有对抗性、激烈性、观赏性、不可预知性等特点,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书报杂志、广播电视的广告宣传已经不能满足新世纪企业对自己品牌的推广的需求,一些企业把体育比赛作为增加自身利润的“橱窗”,通过竞赛的运动员、现场观众和新闻媒体等互动形式进而宣传自己的品牌,为自己的产品带来一定美誉度和知名度。因此,体育竞赛的公平、公正、合理客观上有利于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GDP的快速增长。毫无疑问,当前我国体育比赛时,裁判员作为竞技场地上的“执法者”缺乏一定的公平、公正、合理的程度,因而它就桎梏了我国体育事业快速的健康发展。

2 在多维度力量协同下促使裁判员执法走向制度化

在多维度力量的协同下促使裁判员执法走向制度化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并非单纯依靠某种力量对裁判员执法行为进行制约,而是通过传统文化、道德伦理、法律法规等诸多外在力量的整合作用,同时梳理裁判员内部组织机制推动我国裁判员执法走向制度化,在内外因素的多维度力量的主导下,我国裁判员执法演绎为制度化的平台能相对快捷、平稳和彻底,同时在所付出的成本、代价和曲折程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就能够达到裁判员队伍人文化、自觉化、理性化执法的良性体制。

2.1 重点整治当前裁判员的越轨执法的不正之风

竞技体育商业化是我国体育事业新世纪伊始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竞技体育商业化的演进过程中,无论是对体育工作者来说,还是对俱乐部而言, 追求功利始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追求私人经济利益最大化是裁判员进入“灰色区域”的内在主导动因。以至于这种建立在“双赢”基础之上的“黑哨”现象在体育比赛中泛滥不绝。诚然,这种现象就潜伏着体育衰败的危机。因此,当前体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一系列措施加快重点整治裁判员的越轨执法的不正之风的步伐,同时有关职能机构应加大借助社会舆论与司法等各种社会力量的干预力度,以防止裁判员“执法横行”现象的滋生与蔓延。

2.2发挥民族文化精髓宣导力量,加强裁判员职业道德素养

审视现代竞技体育弊端的端倪,体育运动“功利化”日益彰显,裁判员的越轨执法屡屡可见。在追求体育运动成绩的驱使下比赛其间就难免对裁判员做出靠关系、行贿送礼等行为,于是缺乏职业道德观念的裁判员,拿手中的权力送人情,与此同时,在主场、客场比赛时,当地的行政官员由于缺乏法制观念,从本民族、本地区的狭隘利益出发,一定程度地影响着裁判员执法的公平与公正性,客观上就对我国竞技水平的提高和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枷锁。长期以来,仅仅依靠法律与法规、外在监督机制无法更好解决这一系列的疑难问题,于是寻求和挖掘传统文化底蕴中所蕴含的体育理念的精髓,辨析其中对我国裁判员执法所给予的隐喻意义,对加强裁判员业务能力、职业道德修养等个人综合素质的各个环节都赋予了新的发展基调。

文化弥漫于整个体育领域既表现为动力资源,又起到一种推进器和剂的作用。承袭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形成裁判员贵和持中、淡化功利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蕴含的“和乐”思想观对缓解竞技体育一味的追求运动成绩的“功利心”的驱使力度可以起到一定的功效;传统文化在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价值维度的对比中,认为精神高于物质,正是传统文化这一立意高远的人生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成就了超越功利性的精神风骨和格调,[4] 当前我国裁判员的执法监督体制不够健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法制观念未能真正落到实处,使得索贿受贿、拜金主义等不正之风并长期滋生与蔓延。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应更重视裁判员的心性修养。毫无疑问,仅仅依靠法律与法规、外在监督机制是过于单一的,不合理的,挖掘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庸”、“勿以人为”的思想观念就形成了贵和持中的裁判员的执法精神,与此同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 ,“舍生取义” (《 孟子・告子》) 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潜移默化的影响裁判员的头脑,以此可作为我国裁判员执法的宣导力量,赋予我国裁判员队伍立意高远、博爱的人文意蕴。

对裁判员的职业道德观念、文化水平进行不断的教育与培养的同时,灌输民族文化精髓,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并有意识地将所有的行规、法规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标准,拒绝受贿,在比赛中严于律己。毋庸置疑,发挥民族文化精髓的宣导力量,加强对裁判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水平,是我国裁判员执法趋向制度化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2.3 健全与完善我国体育竞赛市场法律、法规监督体制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竞技体育已不仅仅是原有的体能与运动技能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已体现为荣誉、经济利益、品牌效应等各种利益关系的竞争,因而它对原有的裁判员队伍的管理模式和裁判员执法行为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在对裁判员越轨执法的处理上,通常重精神轻物质,处分范围多在“圈内”解决,这在一定程度助长了贿赂裁判的单位与个人和裁判员的受贿行为的滋生、蔓延。

2.3.1 我国体育竞赛市场法律、法规监督体制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竞赛市场法律、法规监督体制不够健全束缚着我国竞技水平的提高以及体育事业的发展步伐。一个国家的法制程度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化程度, 目前我国已经逐步进入了法制社会,应尽快制定和健全裁判员法规,明确其职责、权力、义务及其法律责任。事实上,我国的体育行业的立法是严重滞后的。1995 年8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体育法》,虽然从总体上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对体育领域涉及范围较小,缺乏相应的条文规定与可操作性,不能满足体育方面的需求;而在1997 年新修改的《刑法》中由于没有充分预见到体育领域走向市场经济中会产生新的经济犯罪类型, 因而对竞技体育涉及裁判员的执法问题缺乏鲜明的针对性,虽然我国已实施了《体育法》,同时《体育经纪活动管理办法》、《体育广告管理办法》、《体育运动保险制度》、《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体育健身娱乐业管理办法》、《商业性体育竞赛管理办法》等已列入了配套的体育立法工作之中,可是体育法规、法律的制定总是不能满足体育发展的实践的需求,尤其是当前我国裁判员的执法监督体制不够健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法制观念未能真正落到实处,多数情况下对那些可打规则“球”的不正当的裁决和缺乏敬业精神的“黑哨”等越轨执法现象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却难以寻求到处罚裁判员的对应条文。

2.3.2 健全与完善我国体育竞赛市场法律、法规监督体制

任何离轨者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经历:即被贴上离轨者的标志,并按离轨者来看待。[5] 据此我国也应加快和完善体育立法, 健全体育行规, 建立相关行业执法机关, 依据相关法律和行规严厉惩处行业的行贿与受贿。

第一、在《刑法》中应明确规定裁判受贿要承担法律责任, 并有专门的行业执法机关;设有专门的“体育法庭” 凭借法律手段对越轨执法的裁判员进行强制性的经济制裁;强化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对体育市场执法监督的权利和作用,建立完善的体育执法体系;强化裁判廉正建设和比赛仲裁、申诉和赛后追诉制度建设,健全申诉和赛后追诉制度建设。

第二、规范裁判员监督机构,设立和健全裁判员监督体系,成立的监督机构需制定相关的监督、处罚的行规内容,在每一场重大比赛中专门设立监督委员会,比赛结束后开展裁判员执法监督会议;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将监督部门和监督者的权力置于公众和法律的监督之下;建立裁判员职业声誉评价体制和机制。

一言以蔽之,健全与完善我国体育竞赛市场法律、法规监督体制,是在外部力量的约束与监督下推动我国裁判员执法逐步迈向制度化的一条渠道。

2.4 科学与合理规范裁判员的选拔、任用、培训等内部环节

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6]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就更应加强裁判员队伍的选拔、任用、培训等一系列环节的建设。“注重赛马,也注重赛马与相马相结合。”裁判员队伍的选拔、任用、培训制度充分推动了任用与培养和提高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的运转。裁判员对规则的熟练运用需要跨越实践这一堑壕,赛场的实践与培训、再实践的循环机制运转起来,才能够形成“公平、公正”的执法氛围,从而有力促使裁判员执法趋向于制度化。

2.4.1 严格选拔、任用

由于我国体育职业化的时间不长,我国裁判员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尚不够健全,不同年龄层次、学历层次的裁判员业务水平和执法经验有较大的差别。与此同时,选拔与考核制度不完善,选聘工作中“人为因素”较多,缺乏公平性与公正性、公开性;高级裁判员人才匮乏,高等级的裁判员外语水平也普遍不高,缺乏熟练操作计算机和现代电子设备的能力;业余裁判员与运动项目的职业裁判员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裁判员执法年限一定程度上存在结构性“老化”现象,老、中、青裁判员队伍梯队的布局不尽合理。归根究底这主要源于裁判员选拔机制不够健全,缺乏一套较为完备与合理的选拔标准。针对此种现状,应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优秀裁判员,使裁判员的选拔与晋升制度化,为大批优秀裁判员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对裁判员的选拔不能仅限于专业技能水平方面,更重要的是注重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个人的综合素质。再者,在裁判的审报资格及考核方面,应更重视裁判员的裁判素质和裁判资历,对裁判资历应有一定的硬性要求,把裁判员的形体与心理也作为考核指标。如:身高、外貌、身体状况、心理素质等。

2.4.2 健全培训机制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裁判员就应该不断获取外界信息,努力学习裁判理论知识及相关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更新陈旧的知识结构与及时全面了解和接受新的竞赛规则。伴随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高科技在重大国际、国内的一些竞技性运动项目比赛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如:大型计算机联网、激光测距、全自动电子摄像计时、精确标准的测量仪等高科技设备和仪器的运用代替了繁杂的人力操作。诚然,唯有健全裁判员培训机制这一环节是解决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措施,强化裁判员业务能力、职业道德修养等个人综合素质应不断地对裁判员组织再培训与再教育,通过培训与学习,裁判员在其过程可以触及到新规则、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从而有助于裁判员在体育比赛中的执法工作。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裁判员的选拔、任用、培训等一系列内部环节所进行的调节与梳理,就逐步促成了我国裁判员执法走向制度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在组织机制。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显然是难以凭一己之力,一朝一夕所能建立起来的,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更长时间、更为深入的研究。

3 结束语

毋庸置疑,我国裁判员执法走向制度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与此同时,多维度的力量在逐步演进的过程中把它所呈现出的巨大的裹狭力推到我们面前,正如笛卡尔所言:“上帝在自然界中构建某些定律…为此通过充分的反思,我们无法怀疑他们就是以其存在或发生于世上的方式而被感知。”[7] 笔者站在理性的基石上对此作出强有力的回应,因而从多元化的渠道中来探求保证我国裁判员公平、公正、合理的执法走向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刘豪兴.社会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2] 仇军,佟明等. 从混沌走向自觉:西方体育社会学制度化的发展[J].体育科学,

2005,(1):66-70.

[3] 杨效勇. 我国裁判员越轨执法的社会学研究[J]. 体育学刊,2004,(3):21-23.

[4] 张岱年, 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25.

[5] 张宁,朱欣民.越轨社会学概论[M].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55.

竞技体育的精髓范文2

论文摘要从文化学、传播学、民俗学视角对2010年广州亚运期间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作出相应探讨与分析,了解历届亚运会主题口号对举办城市文化传播的影响,创建以休闲体育为核心的东方体育文化理念,打造广州亚运休闲体育盛会,将东道主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亚洲,走向世界。

前言

2010年广州亚运会将是传播岭南文化的大好时机,它将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华民族为弘扬团结、友谊、和平、欢乐、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做贡献的又一次展示,要传承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的一系列理念和宝贵经验,把2010年广州亚运会办成有“中国特色、广东风格、广州风采”,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亚洲体育盛会。它以“激情盛会,和谐亚州”为主题,以“动感亚洲,感动世界”为口号,充分体现了岭南人民对竞技体育与娱乐、休闲文化相融合的理念,也进一步迎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讲究“人与人、社会、自然和谐”以及人自身“天人合一”的休闲理念,那么,广州亚运会将充分体现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文化完美结合,通过以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为传播载体,进一步传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将广州亚运打造成亚洲休闲体育盛会。2010年广州亚运的休闲体育文化元素

1.1广州亚运理念充分把握时代主题—“和谐时代”、“休闲时代”

广州亚运理念:“激情盛会,和谐亚洲”把握了时代主题,又体现了亚运会的宗旨和举办城市的热情,同时表达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广州亚运受到岭南文化的熏陶,而且广州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热情洋溢迎接来自亚洲各地的朋友来参加2010年亚运会,让参加亚运会的亚洲同胞感受到广州亚运会的激情,让亚洲人民从激情亚运中融合休闲体育思想,创造和谐亚洲。对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奥运,我国赢得金牌第一的东道主荣誉,争取金牌第一应该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应该突出激情亚运,和谐亚运,休闲亚运,打造我们亚洲休闲体育文化理念,传播休闲体育文化。

1.2广州亚运新增项目富有的休闲文化特征

广州亚运会是亚运历史上设项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届亚洲盛会。其中新增项目为体育舞蹈、龙舟、轮滑、围棋、象棋、板球等6个项目,其中3个项目属于中国的,都是属于休闲体育项目类,其中龙舟进人亚运会,展示了“粤人喜水善舟”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而且在广州亚运会官方网站主页面版头设计起伏的线条及龙舟图案,融人了龙舟这一本土元素,充分体现了本届亚运会朝休闲盛会方向发展。广州亚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岭南文化的陪衬下尽显东方特色,追求“天人合一”,淡化竞技,实现“人与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将广州亚运会打造成为休闲体育盛会,树立亚运以休闲体育文化为核心理念。

1.3广州亚运与东方体育文化之说

先从亚运会的渊源说起,在20世纪初叶,受西方体育文化输人的影响,部分东方国家开始发展起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开始有了区域性的体育国际交流,进而开始酝酿东方体育文化的整合,之后便出现了亚运会,从此我们的东方体育文化被竞技体育文化代替,因此,实在有必要建立属于我们东方的体育文化思想,但是现在的亚运会只不过是山寨版东方奥运会而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思想,成为奥运会的预选赛,失去了东方体育文化的本质和特色,我们应该发起东方体育文化,确立东方体育文化哲学思想,以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谐等观念为主导思想,广泛结合亚洲各国的民族体育文化精髓,打破亚运会过去的精英型的选拔式,应该是联欢盛会,是健康、健身的休闲体育盛会,打造东方休闲体育文化理念的亚洲运会,所以,借广州亚运是传播东方体育文化的最佳机遇。

2融合传播对策

2.1成立亚洲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中心,建立研究机构

借助广州亚运契机和广州独特的经济和文化优势,加强与亚洲地区的休闲体育文化交流,这是打造东方体育文化的完美时刻,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成立亚洲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中心,建立研究机构,加快亚洲体育文化发展,实现亚洲体育文化大融合,打造我们亚洲的体育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广州亚运的机遇,迎合周边国家的体育文化思想,如印度的瑜伽,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太极拳等休闲文化,举办每年的亚洲休闲体育大会。

2.2充分利用大众媒体,提高媒体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意识

大众传媒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那么,对大众传媒进行引导,提高他们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才智,打造更好的传播理念和手段,使传播效果更明显。如凤凰卫视成为本届亚运会的媒体合作伙伴,它将把广州亚运会“激情”、“和谐”理念传递给全球华人,传递到全世界。

2.3加强志愿者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对“2010年广州运会”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具有很大挑战性,也具有特殊性,是在国内进行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一次非常好的机遇。正是这个特殊性,使岭南休闲体育具备了良好的传播环境。为此,将亚运会志愿者加强培训,训练一批精通岭南体育休闲体育文化和了解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充当志愿者,为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服务,使亚运期间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做到面面俱到,把每一个海外受众作为传播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受众的群体进行分层,按不同国家或不同语言进行分群传播,让志愿者熟悉每一个国家的传播状况。尤其部分海外人士对以岭南武术为代表的南拳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根据其了解程度进行传播。那么,最重要的是志愿者需要精通亚洲各国的语言、要让志愿者有针对性的去了解岭南武术在他国的发展状况。所以,这批志愿者的来源,需要国家政府下放有关文件,让高校的精英人才为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奉献一份力量,将部分亚洲国家留学生出来为志愿者翻译。要充分发挥各类体育院校,及其体育会、社、馆的传播作用,开展官方传播与民间传播的有机结合,使亚运会期间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使传播效果最优化、最大化。

2.4亚运期间举办亚洲休闲体育文化节,以联欢形式灌输东方体育文化精髓,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

亚运会是我们东方的大盛会,是传播东方体育文化的大好时机,所以我们筹划亚洲体育文化节,以联欢形式灌输东方体育文化精髓,打造我们东方体育运动会的品牌,建立我们自己的亚运会理念—“健康体育,绿色体育,和谐体育”,贯穿休闲体育文化为中心,传播亚洲休闲体育文化,打造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

竞技体育的精髓范文3

关键词:传统农耕文化精髓;现代农业;耦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11—0039—05

传统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生产中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生产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应汲取传统农耕文化精髓,深入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促进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

一、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的内涵

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是指传统农耕文化精髓融合到现代农业发展中,促进现代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同时通过现代农业发展将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传承下来,并有适度的创新,最终达到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过程。所谓传统农耕文化精髓,是延续、传承至今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哲学内涵及“协调和谐的三才观以及趋时避害的农时观、主观能动的物地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表1中,笔者把传统农耕文化精髓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归纳,从6个方面反映了农耕文化的精髓、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在不同土壤、不同自然环境下种植不同作物,培育、改良农作物品种适应环境

利用相生相克原理,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种群合理组合在一起,达到生物防治

“桑基鱼塘”:田基种桑,水塘养鱼,桑叶饲蚕,蚕粪喂鱼,塘泥肥桑

强调努力生产,节制消费,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1保证农作物质量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要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注重生态和谐

利用前人积累的广泛经验和丰富的品种资源改良作物品种,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病虫害防治上优先选择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人工措施等,控制农药残留,发展绿色农业

合理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建立资源还原或再生循环体系

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节用,提倡节约,反对浪费传统农耕文化精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方向,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农耕文化丰富的和谐理念与人文精神对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

用,农耕社会的产品安全无污染、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应当吸收。农耕文化中顺应天时,找准特色,因地制宜,和谐发展的内涵,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耕文化中地力常新、精耕细作、农牧结合等优良传统以及大力提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想,是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良方。

一方面,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促进现代农业向符合人们需要的方向发展。把传统农耕文化精髓植入现代农业发展中,保护、传承、创新农耕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农业,保障我们的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另一方面,现在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的兴起,又有利于传统农耕文化精髓的发扬光大。目前,各地打造的最大限度彰显传统文化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绿色农业园区,在提供高端健康食品的同时,也让人们充分体验了传统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

耦合发展的机制和功能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的机制主要是市场机制、政府调控机制与文化传导机制。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作用的机理是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政府的调控和推动不可或缺,文化的繁荣发展起传导作用,二者耦合的结果产生叠加放大效应,叠加放大又进一步加强了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的融合。

1.起引导功能的市场机制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我国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大大超出国家标准,且成为较为突出的现象。同时,加上农民大量、超量或不合理地施用化肥于农作物上,致使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也越来越重。化肥施用不当、滥用化肥生产的农作物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并不亚于蔬菜、粮食中残留的农药。还有一些工业生产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对农产品质量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由此,人们渴望消费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的绿色食品,这就需要依靠市场的价格机制让有机农产品在市场中处于有力的竞争地位。目前,有机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为此,必须通过价格杠杆让更多的农业生产者发展有机农业,促使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精髓更好地耦合发展。

2.起推动功能的调控机制

传承、创新农耕文化精髓发展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二者耦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但同时我国人口众多,消费群体庞大,而耕地面积又在日趋减少,环境污染在日趋加重。这样,我们既要保障广大人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又要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数量安全的要求,这就要求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千方百计的保障耕地面积,在推广城镇化工业化的今天,这是一个艰巨任务。二是耦合后农业生产投入会提高,成本会加大。利用传统农耕技术,势必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特别是施用农家肥,虽然较为环保,但要有一个积粪、沤粪、施肥的漫长过程,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精耕细作整理土地,人工除草而不使用除草剂,也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的投入。由于存在以上一些问题,加上目前有机农产品价格不够合理,就难以吸引农业生产者。致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为了图省劲,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所以,要吸引农民吸收农耕文化精华,发展安全农业,政府就必须进行宏观调控。建议政府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补贴,对那些把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结合生产安全农产品的,给予适当鼓励。

3.起促成功能的传导机制

农耕文化是祖国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物质层面和价值理念两部分组成,物质层面主要是指“间作”“套种”、精耕细作、稻田养鱼、养鸭治蝗、桑基鱼塘等优良传统农作技术;价值理念则是指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辨土肥田的地力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种养三宜的物性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等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许多先进农业技术代替了传统耕作技术和方法,传统农耕技术离我们渐行渐远。而优良的传统农耕理念在新生代农民中也几乎荡然无存。所以,要促成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的耦合发展,就要大力发展、繁荣农村文化,提升农业经济软实力。为此,务必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宣传要从娃娃抓起,要在农村中小学自然科学教材中编写有关传统农耕文化的知识;务必要在社会中普及农耕文化,通过电视、电影、图书、报纸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农耕文化、宣传农耕文化;务必建立农耕博物馆,让农耕技术作为优良人类遗产保留下来。目前,主要在一些高等院校为研究所用而建设农耕博物馆,而事实上更需要了解农耕文化精髓的应该是新一代农民,因此,也应在有条件的基层农村建立农耕博物馆,以更好地宣传、继承农耕文化。

三、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的模式

农耕文化是古代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文化与传统农耕文化一脉相承,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种传承与创新有多种模式,主要表现为劳动主体耦合、劳动资料耦合、劳动对象耦合三种模式。

1.劳动主体耦合模式:包括劳动主体在农耕理念、农耕知识等方面的耦合

农耕理念的耦合是传统的农业信仰与现代的农业观念的耦合。其一,重农利农的传统思想与现代重视粮食生产精神的耦合。我国历朝历代都主张优先发展农业,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启示我们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要重视农业生产,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不牺牲农业和环境。其二,珍惜土地的传统情节与今天严守“耕地红线”的观念相耦合。我国古人历来钟情于土地,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尊崇土地、热爱土地、珍惜土地的文化传统。今天,土地是我们城镇化、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更是发展农业的保障。我们要秉承传统,科学发展,珍惜每一寸土地。其三,崇尚节俭的传统习惯与建立节约型社会相耦合。古人非常重视节俭和积蓄,反对奢侈浪费,今天,我们要继承优良传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农耕知识的耦合是传统农业知识与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耦合。包括“应时、取宜”传统农业生产知识和现代设施农业的耦合;天、地、人和谐的“三才”观与遵循自然规律的耦合;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与现代科技的耦合;传统施肥技术与现代测土配方技术的耦合。其一,“应时、取宜”传统知识和现代设施农业的耦合。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是季节性、时间性。我国古人就是根据自然节律和农作物生产周期安排农事活动,在很早时期就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不误农时”、“不违农时”,是中国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思想。而现代设施农业正是通过建造大棚等人工创造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气象环境,从而生产“反季节”作物,这正是对传统气象知识的继承和利用。其二,“三才”观与遵循自然规律的耦合。中国传统农业的指导思想是“三才”理论。天、地、人和谐的“三才”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摆正了人与自然、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自然规律的关系。这种传统农耕文化的合理内核与实质启示我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秩序的和谐与平衡。其三,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的耦合。精耕细作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较高的投入来实现较高的产出,是一种耕作制度、耕作技术、耕作管理的综合技术体系。我国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倒茬轮种、间作套种、一年多熟等农产品的种植方法,通过锄草灌溉、深翻土地等多种耕作技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现在农业科技的发展可以使倒茬轮种、间作套种等更为科学,锄草灌溉、深翻土地效率更高。

2.劳动资料耦合模式: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耦合、农业生产资料的耦合与农业生产方式的耦合

农业生产工具的耦合:其一,现代农业机械与传统农具一脉相承,是对传统农具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其二,现代农业机械与传统农具同时并存,共同发挥作用。其三,现代农业机械与传统农具结合使用。许多传统农具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发挥了更好的效率。

农业生产资料的耦合:其一,有机肥与无机肥的结合。为了保证农作物营养的需求,传统农耕文化注意积肥、造肥和庄稼的施肥。集体经济时代,许多农村集体在堆积沤制大粪堆的过程中,往往根据需要把氮、磷、钾等无机肥料加入到粪堆中,这样再进行施肥既能改良土壤,又能提高肥力。其二,传统植保技术与农药植保的结合。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创造了多种防治病虫害、抗御自然灾害的办法,如采取轮作、深耕、抗病良种、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药治虫等方法来防治病虫害。现代病虫害的防治要吸纳传统防治技术,优先选择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人工措施等绿色植保技术。

农业生产方式的耦合:其一,变废为宝的循环生产方式与发展有机农业的融合。在中国传统农业实践中,把种植业、养殖业紧密结合起来循环生产。积肥造粪的过程就是一种能量循环过程。通过对人粪、畜粪、秸秆、苗粪、生产生活垃圾等的沤制发酵过程,实现废物的再利用。这实际上是现代有机农业所追求的生态循环生产方式。其二,传统农业与发展休闲农业的结合。我国农耕文化悠久。而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农耕文化的载体和韵味,也是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的基础。在城市近郊农业地区,一是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二是让市民参与采摘水果、蔬菜和花卉等,体会农家乐趣。三是通过循环经济模式,解决养殖业中的家畜粪便污染,向社会提供质量安全的农产品。

3.劳动对象的耦合:包括培肥养护地力方法的耦合、农作物种子培育技术的耦合

培肥养护地力方法的耦合:主要是古代培肥养护地力与现代“沃土工程”的耦合。我国古人非常注重改良土壤、培育地力、养护地力、合理用地。古代农学“天时、地利”中的“地利”就是指的对土地的培育和养护。合理施肥是养护地力、保持地力常新的重要措施。现在许多地方实行的“沃土工程”就是推动耕地综合培肥改良,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和有机肥资源开发利用,培育健康、肥沃的优质土壤,营造安全、洁净的生态环境。

种子培育技术的耦合:其一,古代自然选择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的耦合。我国从西周后期,就有关于选育良种的记载。古人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出抗旱、耐涝、抗碱、耐酸的粮食作物品种,以适合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生产条件。现代先进的种子技术则吸收前人的经验,通过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及分子生物技术,培育出适应能力更强的农作物品种。其二,古代的“洲际引种”与现代杂交技术的耦合。我国自汉唐以来,就从中西亚引进小麦、胡豆、胡谷、胡葱、胡蒜、胡桃、胡瓜、胡葵、胡麻、胡栗、胡椒等,到明清又引进了红薯、烟草、棉花、玉米、花生等。洲际引种促进了农耕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而现代杂交技术则通过不同亲本的遗传基因的组合,培育出适应性更强的农作物品种。特别是可以对世界各地的作物品种进行筛选组合,培育出更优良的品种。

四、促进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

现代农业耦合发展的对策建议为了促成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的耦合发展,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1.提高三个认识

传统农耕文化的许多理念、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认知,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要深化对传统农耕文化精髓的认识和理解。一是提高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特色的认识。传统农耕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趋时避害”的农时观念,“变废为宝”的循环思想。我们今天发展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正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二是提高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作用的认识。农耕文化是农业发展的历史支撑,我国传统农业历经数千年长盛不衰,而且每次社会动乱后又能很快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精耕细作等传统农耕技术和安农重农等传统农耕理念。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优秀农耕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起了主导和基础性作用。三是提高对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关系的认识。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展。农耕文明拥有的许多优良传统技术和核心理念,今天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的耦合发展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2.树立三种理念

一是树立挖掘保护农耕文化的理念。我国地域广阔,农耕文化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有的农耕文化深藏偏僻山村,有的传统农耕用具散落在民间,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历史的见证,我们要不断地挖掘和保护。二是树立开发利用农耕文化的理念。开发利用农耕文化不仅能够改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且能提升我国农业软实力,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三是树立传承、创新农耕文化的理念。现代农业文明与传统农耕文化一脉相承,是对农耕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农耕文化,不仅要继承,更要创新。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它既有精耕细作、不误农时等先进理念,同时,小农生产者也有自给自足的缺陷。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要传承创新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理念,摈弃农耕文化中小农经济、小富即安等缺陷。

3.探索两条途径

实现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就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传承、吸收和创新农耕文化精髓。其实现途径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条途径。一是在物质层面,通过传统农村村落的保留和农耕博物馆的建立使农耕文化得以传承。我国的传承在农村,一般传统农居和自然村落都保留有浓厚的传统农耕文化,农村民俗特色,有独特的村落景观,是人们共同的回忆。而农耕博物馆则通过对耧、犁、锄、耙,纺车、织布机、石磨等传统农耕工具的收藏,让人们对农耕文化有更直观的认识。二中在精神层面,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将传统优秀农耕文化理念投射到现代农业的发展上。将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辨土肥田的地力观、种养三宜的物性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等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与集约化耕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循环经济、保障粮食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等现代农业理念结合起来。

4.采取五项举措

推动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的举措是宣传弘扬利用农耕文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多功能农业。具体措施:一是加强宣传。地方政府要重视农耕文化的宣传工作,可以把农耕文化与传统节庆日结合,开展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农耕节庆活动,以发扬光大农耕文化。也可以邀请媒体拍摄农耕文化纪录片,记录传统的农耕方式、传统食品、民间习俗及田园风光。还可以通过教科书,漫画等形式让农耕文化潜移默化到人们心中。二是加强保护。对传统的农耕技艺,农耕理念,建议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破坏农耕文化的行为,给予严厉制裁。三是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传统农耕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目前,乡村体验旅游成为时尚,人们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在体验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使农耕文化得到弘扬。四是打造体现农耕文化特色的农业品牌。各地区由于自然资源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在建立农耕文化博物馆、农耕文化园时,要充分彰显各地区、各民族的农耕文化特点。五是培养人才队伍。要培养一批传承创新农耕文化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特别是培养能对农耕文化进行整理、编撰、宣传和保护的人才,让农耕文化的传承更加组织化、专业化。

5.力争三方支持

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的耦合发展需要制度、政策、资金的支持。为此,需要政府机构、金融机构、民间资本三方共同努力。一是政府要制定政策,推动优秀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的融合。一方面,政府对弘扬传承农耕文化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从财政投入、项目审批、税收减免、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对农耕文化产业进行扶持。例如:对利用农耕文化发展绿色农业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财政政策支持农耕博物馆建设、农耕文化宣传片拍摄和农耕文化教材编写等。二是金融机构应给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传承创新农耕文化所需资金金融机构应给予无息或低息贷款,特别是支持农业发展的农业发展银行更应该大力支持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融合的项目。三是争取民间资本解决农耕文化传承创新中的资金不足问题。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鼓励企业、民间投资农耕文化传承创新项目。

参考文献

[1]邓文钱,阮清.从新视角看中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2).

[2]陈登高.论现代农业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0,(1).

[3]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与模式[EB/OL].http://.cn/,2007,2,5.

竞技体育的精髓范文4

当前,风湿骨病治疗领域市场巨大,需求倍增,但同时也应看到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同类产品多如牛毛,但真正能在确保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经得起疗效检验的产品却不足二成,加之后续市场开发扶持不到位等原因,直接导致了投资创业的失败,而且有的从业投资者不止一次地失败。那么,如何选择相关项目和产品才能避免损失呢?

俗话说:欲从其业必晓其理。首先一定要基本了解风湿骨关节疾病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机理,这样才能客观地选择相应的疗法与产品,才会从源头避免由于无知而导致的投资失败。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其要义与精髓在于养肝血、护脾土,保肾髓、五脏同调,阴阳平衡互生互养。肝藏血,主筋,主目;脾纳五谷,主运行气血;肾主骨,生精髓,髓充才能健骨,骨健自然筋强,这才是医疾疗病的根本,脱离此脏腑经络学说来医疾或治疗各类风湿骨关节疾病是不科学、不负责任也是行不通的。

中医理论认为:颈肩腰腿等各类骨关节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外邪侵袭、劳损、气滞血瘀、长期处于寒潮湿冷、正气不足、不固、过度、年老体弱等诸多因素有关。

其治疗应标本兼顾,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从补肝肾、调脾胃、益气血、生精髓、化淤滞、通经络、祛风湿、溶骨刺、止疼痛为基本准则,不仅要解决局部病变的损害,更要通过调节全身的状态从而达到整体治疗的目的。因此根治风湿骨关节疾病的要义就是:安全高效是前提,内外同步是基础,整体治疗是根本,标本兼顾是保障,以此扎实的中医理论为基础,沿袭科学的辨证路线才是各类骨关节疾病得以痊愈不复发的根本出路。

相关链接:吉林坤鹏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弘扬百年独门绝学,振兴民族医药产业为己任,整合众家所长,以“专心、专注、专业”来实现产品系列化,以完善开发与运营机制来满足病患的不同需求,打造风湿骨病旗舰品牌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传授营销技巧及专业知识,登门驻地协助开发指导,实现全程保姆一站式的招商政策,全方位跟踪支持是公司的郑重承诺。坚信只有经销商的成功才有公司的发展,互惠共赢是坤鹏发展的宗旨和基石。

温馨提示:欲求一夜暴富者不要选择医药行业,因为任何一项有长足市场的行业都是需要市场培育期的。现赠“市场经营五字金言”以供品鉴:选项难上难,投资有风险,客观看市场,售后莫等闲。营销准定位,立足要长远,培育是根基,拓展是关键,项目为基础,方法才是天。脚踏实地走,敬业界无边。

区区70字高度浓缩了投资选项、市场开发、经营运作、营销售后、创业心态、勤勉敬业等深切内含,熟读深谙其义,它将缩短你5-10年的创业心路,更会助您事业百尺竿头,再创佳绩!但请切记,方法大于努力,选择决定成败,事实胜于雄辩,疗效才是硬道理。

祝贺:坤鹏科技骨必康系列产品经大量高端患者临床应用,专家跟踪评审,以其安全品质、卓越的突出疗效成功入选中国医疗健康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中老年健康专业委员会,中国治未病健康指导中心唯一指定推荐产品。

竞技体育的精髓范文5

摘 要 武术散打运动源于传统武术,整合国外同类格斗技术,经过三十年时间的发展,基本形成“远踢、近打、贴身快摔”的技术风格。本文通过对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讨论,进而研究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

关键词 竞技武术 散打 发展 定位

现代竞技武术散打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以适合于竞技观赏的各种竞技、战术等经典招法为表现形式,是传统武术提取出来的新技术体系,它是传统武术的继承与提高。现代竞技武术散打有着完整的发展历程,从相搏、手搏、卞、白打、散手到散打,经过传统的步步纳新和演变,从传统招法中提取适合散打的部分,逐渐形成现代竞技武术散打。近年来,国际上的徒手搏击术在飞速发展,例如欧美的自由搏击、泰国的泰拳、日本的空手道等,中国武术散打与国际搏击运动一样如火如荼的发展。我国的散打一直没有脱离拳击、泰拳、跆拳道等比赛模式的阴影,其甚至被称为“拳击+腿+摔”。因此,我国的散打运动需要在技术和战术上进一步改进,面对现代竞技武术散打发展的良好形势,从竞技体育训练和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角度去探讨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现状,对传统武术技术加以整理、提炼,最终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散打模式。

一、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简单介绍

(一)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概念

现代竞技武术散打没有比较精确的定义,散打一词出现在很早的文献中,如唐代诗人曹唐写的诗中,提及散打,而在当今社会中,学者们对散打的定义智者见智。散打运动提取武术精华,体现武术的对抗性,以技击为主要内容,是一项徒手搏击格斗的技术,同时散打运动是武术运动的最高表现形式。散打又名散手、手搏、白打等,是武术中徒手对抗性的项目之一,它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制胜对方,充分展现了中国武术的实战价值。现代散打运动在1979年以后开始全面发展,为了使武术攻防格斗技术在比赛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家体委按照竞技体育模式,选择了三个单位为散打试点,围绕体育竞技,从散打实验中取得经验,并逐步将散打运动推向世界。现代散打运动,在比赛规则的限制下,主要考验格斗双方的技击动作、体力与智力,它充分表现了格斗双方强大的体力、技术与心理意志,体现了人无穷的潜力,展现了散打运动高度的攻防实战性和激烈的对抗性等特点。

(二)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特点

散打运动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综合了我国武术的精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培养人的顽强意志和果断的性格。它与其它凶残且危险的拳种不同,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充分展现了我国武术的魅力。现代散打技法以增强体质、交流技艺、防身自卫为主要目的,比赛现场热情高涨,格斗双方技击动作激烈,参赛者一般不会造成伤残,竞技比赛规则比较安全。武术散打运动可以丰富文化生活,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对于参赛者和教员、参赛者与参赛者来说,在散打练习过程中,通过进行散打竞技的交流,可以增进两者之间的友谊,深化两者的武德修养,对弘扬中国武术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

(一)现代竞技武术散打运动是历史的产物

我国的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调查,从文化、历史影响以及自卫防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中国武术综合魅力排名第一。我国武术内涵丰富,具有相当高的社会价值,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散打运动是武术的精简部分,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色。近年来,国内外的竞技比赛逐渐形成规模,各项比赛都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正规,在散打规则的指导下,中国的散打运动在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现在,散打项目有了一定的规模,技术和战术也逐渐走向规范和成熟。

(二)现代竞技武术散打运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武术渊源的文化

要想使中国散打摆脱拳击、泰拳等拳种的阴影,真正体现我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创造出独具中国 特色的散打模式,应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改革散打比赛规则,改革散打技法,鼓励对传统武术技法的运用。第二,对技击内容进行挖掘,对技击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研究提高传统武术价值的方式方法。加强散打从业人员学习现代散打以及传统武术技法的积极性,如教练员、科研人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积极学习、研究现代散打技能。第三,加强对国外先进搏击技术的学习,去芜存精,提高我国的散打技击水平。例如,世界著名技击家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把中国武术和西方拳种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只有使传统武术技法和散打密切结合,不断学习传统武术精华,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搏击技术,才能促进中国散打体系的全面发展,使中国传统武术发扬光大。

三、结论

现代竞技武术散打还未完全成熟,身法、步法、手法等都没有达到统一协调的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现代散打处于不断发展和提高阶段,水平还没有达到预想程度,需要在战术和心法上综合我国武术继续探究。要想使我国的散打运动真正体现中华武术的精髓,需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中国竞技武术散打走向成熟,让散打在国际武术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桑全喜.21世纪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原则[J].2007.01.

[2] 刘成,高楚兰.海峡两岸现代竞技武术的比较研究[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竞技体育的精髓范文6

当代武术的纯理论与纯技术两级分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把武术割裂成连个部分,2007年的第十届第五次上海市政协会议上,邱丕相针对这个现象提出中小学武术课程的开展不适用与武术对高、新、美、难的追求,中小学武术的开展应着眼于促进身体健康成长的运动,并通过武术练习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学习。被西方竞技体育思想影响的竞技武术,把传统的中国武术中内涵丰富的武术文化给抛弃了,以至于这种被体操化了的竞技武术失去了原有的教育价值,也因此没有什么传承和发扬传统的武术文化之说。因此,对武术中武术文化教育的传承研究,对进一步推动武术走向世界,更好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传统美学的传承。中国传统的名族文化中对美的阐释在武术中得到了传神的表达和描述。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对武术美学的传承也不容忽视,而且传承方式有很多,如借助古典文学艺术中的文学表达手段或者是武术著作中对武术的经典描述,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从中体会出武术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传统哲学的传承。中国武术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在太极拳中得到了印证,又如国家统一推行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中就包含着求阴阳思辨、求静的思维。通过对太极拳的学习,可以把原本抽象的哲学内涵通过具体的太极拳动作生动的演绎出来,人体通过练习太极拳动作套路,不仅可以使身体更加强健,而且可以从中学到相关的武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中国传统哲学中对辩证法的理解和领悟。对传统道德礼仪的传承。道德礼仪在武术中表现为武德,武德也是武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武技精、武风良、武境美、武志坚、武旨正、武礼谦、武纪严、武德高、武仪端、武学勤等十个基本内容。通过对武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礼仪的内容,也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以及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

教育理论的转变。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随之淡化,中国武术想要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更好的传播,武术教育理念必然要做出一些是影视界发展潮流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在吸收西方外来思想中好的一部分的同时还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实现以健康第一为理念,传授武术技术与武术文化相结合的中国武术。在国内,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把武术课程设置为适用于各年龄阶段学生学习的必修课。并制定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以确保武术在学校中更好地开展,另外,还应准们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武术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武术技术,更应对传统的武术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这样对武术文化教育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重视武术人才培养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武术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以确保武术文化教育的顺利进行。武术器材和武术服装等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不同武术套路风格对武术器材又不一样的讲究,不同风格的武术套路,所选择的武术服装的款式、色彩也不尽相同,这些都为武术堵塞的审美价值增添了不少色彩。注重武术课堂教学。注重武术课堂教学首先体现在所安排的武术课的课时上,要增加武术课的课时数。如果课时一定的情况下,就应该考虑选择更具有武术代表性的学习内容进行授课。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适合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学生在参与武术运动的同时,了解传统的武术文化内涵。例如,在中小学的武术教学中加强武德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乃至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高校中则要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的美德,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并通过对武术技术的学习或参加举办的武术比赛展现出来。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武术文化内涵逐渐被细化淡化的现象对无数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武术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在今后的发展中加强对武术文化教育的传承,把中国武术的独特性保留下来是是武术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因此深入了解武术文化内涵,加强对武术文化教育的传承,走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全面深入的开展武术文化保护工作,实现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作者:刘海科工作单位: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