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分析范例6篇

竞技体育分析

竞技体育分析范文1

摘 要 本文首先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从统一认识,明确高校竞技体育的定位及发展目标;进一步健全、统一高校竞技体育行业管理规范;组建实体机构,开展经营性活动,提高自我造血能力;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四大方面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竞技体育管理 体制 改革

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具有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高校竞技体育能反映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是有效提升学校影响力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发展学校体育的有效策略之一。完善、健全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发展,对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实践调查分析统计发现,当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高校竞技体育性质定位的问题;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目标模式的问题;高校竞技体育行业管理规章制度不甚健全,不完善,操作随意性大的问题;经费来源渠道少,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等。

现阶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正处在以政府管理为主,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协助管理的“政府社会型”阶段。这种状态与1998年以前政府直接管理、完全包办相比,是一种进步,而且是前进了一大步。终归教育部是把大学生单项运动竞赛的管理职能“让渡”出来了。高校竞技体育中终于有一块由社团性质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独立组织管理的“天地”。但是,由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秘书处依然还是教育部具有正司级规格的直属机构,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非营利性的体育社会组织,因此,现阶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仍然深深地打着政府的烙印和行政管理方式的痕迹。具体表现为:组织目标政绩化、组织机构政府选择化、法人治理结构虚拟化、管理方式行政化、职能分散与垄断化、自成体系闭合化等六个基本特征。

二、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对策分析

(一)统一认识,明确高校竞技体育的定位及发展目标

高校开展竞技体育,本身就是一项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改革、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逐步深入,对高校竞技体育定位和发展目标的理解、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这对于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趋势,又符合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随时研究、把握高校竞技体育在新时期的深刻内涵和承担的历史责任。当前,高校竞技体育既是国家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高校开展的竞技体育是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既要培养能够“为校争光”的竞技体育骨干人才,同时也要进行培养能够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的顶尖运动员。

(二)进一步健全、统一高校竞技体育行业管理规范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行业管理规范,包括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颁布的行政法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制定、颁布的组织内部、行业管理的规章制度。

所谓健全,指我们的管理法规还有许多不严密、有疏漏的地方,比如学习与学籍管理标准不统一、不严密,缺少有关监事会制度的问题等。应根据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前瞻性需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做法,予以弥补与完善。

所谓统一,指高校竞技体育的业务管理,涉及到政府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三个方面。比如运动员注册、参赛资格问题,单靠任何一、两个部门的工作,都无法做到真正的严格、统一,只有三方联手、协调、配合,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统一、严格的追踪登记、注册管理,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三)组建实体机构,开展经营性活动,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开展经营性活动,是当今国际非营利组织主要经费来源之一,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也是国际非营利组织发展、壮大的趋势之一。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省级大学生体育协会应大力发展实体机构,包括事业性实体和经济性实体。积极建立服务类、咨询类、培训类的事业性实体机构;创造条件举办经济性实体,开发、生产具有大学生竞技体育特色的服装、标志物等产品。

(四)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加大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竞赛水平,提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的社会公信力,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大学生”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吸引力,克服以往短视的做法,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帮助下,积极与个人、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长期资助、冠名赞助、聘请企业联合推广运作等方式,形成稳定、长期的经济支持,解决大学生竞赛与活动经费不足的困难,提高大学生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爽.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J].科技展望.2014(14):133.

竞技体育分析范文2

【关键词】竞技体育舞蹈;比赛套路;创编原则;方法

前言 所谓的竞技体育舞蹈比赛套路创编就是指在特定的音乐特点?方向路线?范围?场地?时间内将单一动作按要求连贯?合理的衔接,并使其成为成套的动作,在此过程中并非动作的罗列,而是必须遵循运动规律?美学法则及其运动人体学科原理,保证动作的完美和谐?由此可见,比赛套路的编创机具创新性,需要业界学者的共同探究?

一、创编竞技体育舞蹈比赛套路的原则

1.艺术性原则 基于竞技体育舞蹈属于体育艺术项目的一种,因此在进行舞蹈展示的时候,必须将猛?快及其艺术性展现,并且将芭蕾形体舞蹈动作及其艺术体操动作融入竞技体育舞蹈之中,以此实现竞技体育舞蹈艺术力的增强,同时从技术难度?舞蹈路线变化及其音乐与动作的配合着手进行艺术创新,将竞技体育舞蹈的成套动作展现的同时,保证动作的刚柔并济?动静结合?快慢协调?

2.全面性原则 在进行竞技体育舞蹈创编的时候,还要充分的考虑其表演任务及其比赛性质等,保证动作的顺序及其动作的选择与表演活动和比赛的要求相符?与此同时,创编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运动员的运动特点及其自身条件,使运动员能够将自身的能力及其潜力充分的发挥?通常体育舞蹈涉及的舞种具有多样性,并且在风格上各异,因此在进行比赛套路涉及编排的时候,必须将舞蹈风格全面把握,使表演者能够成功的演绎比赛套路,同时还要加强裁判知识?比赛规则及其规程的应用和理解?

3.合理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完整的竞技体育舞蹈套路包括了结束?主体及其开头部分,其中开头必须独具匠心,起到快速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而主体部分必须将舞蹈项目的风格特点充分展现,而结尾部分的编创则必须让观众产生遐想和共鸣,因此在舞蹈动作的安排顺序和选择上必须与人体运动特点?运动生物力学及其生理运动学相符?

二?创编竞技体育舞蹈比赛套路的具体方法

通常竞技体育舞蹈比赛套路的创编包括了集体动作与个人成套动作的创编,其中在套路创编的内容位指定步伐和基本技术的情况下,通常针对的是一般水平的学生及其初级选手,在将以上创编内容掌握的情况下,将提高型动作组合应用,将艺术性和竞技性较强的动作组合创编出来,使得图案和队形具有多样性?而具体的编创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思阶段 也就是在收到任务之后,对选手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如参加的组别?特点及其技术水平等,在进行整体成套动作的构思,如舞蹈节奏变化?动作数量?动作难度?动作类型?套路总体风格?音乐素材等;再就是考虑队形的变化方式及其图案等,在明确大致方案的情况下进行动作的创新和选择?

2.动作的创新和选择阶段 动作根据难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自创动作(如下腰?弹劈腿?强力旋转?高难度造型等)?高难度动作(金牌动作)及其一般动作,在进行成套动作创编的时候,必须对动作及其动作难度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水平及其套路需要进行合理科学的筛选,之后再将自创动作?高难度动作及其一般动作的类型及其数量确定?

3.创编套路的阶段 一是选择音乐素材,也就是确定音乐的风格及其舞曲时间的长短?通常由竞赛组委会提供竞赛音乐,再由自己进行创编,在教学过程中,舞曲的选择可以为经典体育曲目?世界明确或者是学生熟知的乐曲?在明确舞曲的情况下,再就是对动作依据舞曲进行创编组合?将摩登舞分为短线和长线,并依据线长的不同对动作合理的选择,并获奖进?流动性动作做于长线上,将静止动作或花布做于短线上?编好动作小组合的情况下,将小组进行衔接,时期具有流畅性,同时形成不同的队形图案,或箭头形?或v字形?或菱形?或勺形?或圆形?或方形?或圆形?或三角形?或平行线形?或直线形等?再进行队形移动和变化的设计,或反方向?或正方向?或逆时针?或顺时针等,保证队形合理自然地变化,同时将拉丁舞和摩登舞的特点区别对待?

4.完善套路阶段 该阶段也就是套路的加工阶段,在进行创编的时候必须从动作的艺术效果?组合的衔接性及其动作间的协调性方面着手,同时对动作方向?路线与场地的利用情况综合考虑分析,使选手的表现能够清晰的展示在观众面前,再者就是分析队形变化及其衔接的流畅?自然与合理性,动作幅度?高潮与舒缓?动与静变化的明显性及其艺术感染力,成套动作的创新性及其风格的独特性,反复修改和推敲不足之处,使艺术形式和舞蹈内容完美统一?

结语 竞技体育舞蹈的套路创编工作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要想获得裁判及其观众的亲睐与认可,就必须将创编者的创造力及其想象力充分的发挥,并且将将一些引入尽可能的融合没促进体育舞蹈艺术鉴赏力的提升?当下我国在该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突破,但是依旧存在诸多的不足需要改进,因此就必须借鉴优秀国家的做法,并从构思?动作的创新和选择?创编套路及其完善套路这几个方面具体着手,以此来提升我国的创编水平?

参考文献:

[1]何佳莉. 竞技体育舞蹈比赛套路的创编探究[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3:65-68.

竞技体育分析范文3

论文摘要:为实现竟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叶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根据“资源配置一运行一效益”模式,科学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有利于竞技体育的良性运行,有利于奥运战略的完成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准则,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认真总结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人类经济和社会行为中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人们在考虑目前的发展需要时,必须同时考虑未来人类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世世代代生存下去.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生态文明,是把整个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立在节约资源、增强环境支撑能力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竞技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竞技体育水平已处于亚洲和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体坛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竞技体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时期同样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改革,由以前政府一家办体育转变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办体育的格局,在这种形势下,竞技体育的分散化和体育活动的社会化将是其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发生急剧和大规模变动的时候,这种发展方式自身及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和磨擦也日益突出,这就意味着必须对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关系重新加以审视,以便实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种缩影,它反映了竞技社会的人际关系,竞技是竞技体育的灵魂,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是运动竞赛的重要文化特征,竞技体育的法制化、组织化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它具有严谨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具有教育、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还具有赶超民族、国家、信仰、文化的强大穿透力.竞技体育运动作为人类高级文明活动,是社会机体的一部分,遵循进步繁荣发展的基本规律,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它已演进成为人类的一种具有独立体系的文化形态,而确立在社会生活中,它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中,深刻影向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竞技体育运动的各个领域都相应地有了长足的进步,它深刻地作用于人类,强烈地干预社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和平、进步,但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不少麻烦和困扰.人们已充分意识到21世纪体育运动过程中出现的体育现象扩大化与复杂化的趋势,社会的运行不断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运行交织在社会、政治、文化的运行之中,不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的繁荣、社会利益的结构变化,导致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结构亦发生了变化.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国家予以投资,竟技体育的投资决策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如何使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更为科学合理,使国家的体育资源更为有效的得到利用,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那么就要对竞技体育投资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评价.目前,对于竞技体育投资的财务评价和经济评价,一般采用全国统一的财务评价与经济评价的方法,而对体育项目的社会评价还没有统一的方法.

从理论上讲,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一般概念可表述为分析评价项目对实现国家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是从社会效益方面全方位地评价投资项目的社会可行性,保证项目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体育的社会评价在于全面评价体育投资的综合效益,以减少体育投资的短期行为和盲目建设,克服投资建设领域中各级领导与管理机构决策的种种片面性,加强投资的宏观指导与调控,有效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必须符合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说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从根本上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投资与体育发展、投资与体育管理、投资与体育环境、投资与自然环境、体育对社会生产目标实现的作用与影响等都是体育社会评价的范畴.对竟技体育项目的建设、实施,对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的利用和影响等予以分析,使各资源在竞技体育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得以合理配置,提高其投资效益,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得以整休优化,使竞技体育得以良性运行,使竞技体育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以确保我国奥运战略目标的完成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传统的体育教育理论已无法全面回答作为社会现实的竞技体育运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体育的社会评价就可达到这一目的.通过对竟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可以协调国家各体育管理部门,可以使人的活动互相协调,使财物的供应得到适当满足,使人和物的管理手段围绕目标而发挥作用.它可以通过各种信息使竞技体育的发展朝设计的战略方向前进,一旦偏离,立即纠正.还有助于向各级管理部门枪人目标信号,使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要求.由此可见,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就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模式

评价模式的建立有助于评价过程的操作和规范,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有助于发挥社会评价的作用,促进项目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以整体的行为方式和环境相互作用,发挥自己的功能,在社会生活中它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它拥有自己的组织管理系统,财政经费、物质技术基础、职工队伍和教学科研机构等,这也是竟技体育取得效益的资板,它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和德定性.为了实砚竞技体育的事业目标,这就要求对竞技体育的各资源系统进行合理配置,以保证体育社会的祖定与发展,使体育项目的决策建立在社会可行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使竞技体育得以良性运行,使竞技体育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竟技体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国家和社会予以投资,然而投资计划和决策的关键应是投资的效益,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应促进人们在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方面能够制订出最佳的决策,通过资源的运行能取得最佳的效益.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选取“资源配置一运行一效益”的模式应该能够较好地发挥社会评价的作用.

转贴于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要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就必须先确定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所谓“体系”是指由一些有规律的互相作用或互相依赖的形式联合起来的物体的聚集物或集合物.这种组合决不是杂乱无章或任凭主观随意拼凑的,应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和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把客观上存在着联系的,说明事物现象性质的若干个指标,科学地加以分类和组合而形成的一种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功能在于它面对一个复杂、多变、多层次、多目标的社会大系统,可以科学、完整地表述和深刻揭示其内部、外部的有机联系,从而达到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建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为各级体育领导部门及时了解我国竞技体育的情况,研究竞技体育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编制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一定的依据.因此在设计和制定指标体系时,依据以下原则来进行.

3.1.1全面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反映竞技体育事业的主要特征,从各项指标的相互关系看,指标体系必须是竞技体育内在联系的科学反映,各项指标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3.1.2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中应有体育事业的共性指标,这是由体育所属行业内在统一性所决定的,但是竞技体育又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选取指标时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3.1.3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但在选择指标时一定要从统计对象的实际出发,要具有可操作性,否则根本无法实现统计任务.

3.1.4简明性和规范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的设定必须名称简明,含义确切,必须符合统计规范,以便于实际操作.

3.2指标体系.定的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参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及体育产业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与分析、社会指标体系及系统科学的相关文献,结合体育社会评价的实际情况,对竟技体育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初步筛选能够反映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

3.2.2问卷法:在研究中,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并就具体指标进行专家问卷调查.

3.2.3逻辑分析法:在参阅有关文献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竟技体育社会评价实践,采用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等方法,对各项初设指标逐一论证并进行筛选,初步确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竞技体育分析范文4

关键词:中国;女性;竞技体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4-0066-03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women competitive sports, makes statistics on the brilliant performance in the recent years, and points out the forthcoming crisis, then provides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its prospective developments.

Key words: China; woman; competitive sports; current situation; strategy

1 前言

当中国国旗一次次在世人面前升起的时候,当中国国歌一次次在国际赛场奏响的时候,我们不断地将目光集中在那些女子运动员身上。由“五连冠”到“五朵金花”再到“铿锵玖瑰”,中国妇女对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可谓是功不可抹。从雅典奥运会获得19.5枚金牌(占总数的60.9%)、17枚银牌(占64.7%)和14 枚铜牌(占64.3%);再到刚结束的第6届长春亚冬会的13.5枚金牌(占总数71.1%),可以看到中国妇女在中国竞技体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面对北京奥运会,如何全面展示国人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在赛场上所取得的成绩,而女运动员的表现又至关重要。因而,研究中国女子竞技体育,分析它的发展现状,将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它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对策和建议。

2 现状分析

2.1 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现状

2.1.1 近5届奥运会上的表现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群众体育得到了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中国的体育事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质的飞跃。而中国女性以其顽强的拼搏精神及优异的竞技水平在国际运动赛场上更是硕果累累。从汉城到雅典的近5届夏季奥运会来看,中国女子运动员荣获总奖牌数超过半数,达到56.5%,金牌总数也占69%,特别是在第25届奥运会,16枚金牌中有12枚归功于女子运动员,高达75%,具体情况见图1。

2.1.2 1996-2005年间,获世界冠军、创世界纪录情况

在1996-2005年期间,女子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559.5次,占总冠军数的59.2%;特别在1996年时,达到了76%;其中混和性项目共取得3次世界冠军,占总冠军数的0.5%,而十年内我国女运动员共超创世界纪录达到279人次,占总数的87.1%;在2001年,12项世界纪录更全是由女子运动员创造的。具体情况见图2、图3:

由上不难看出,中国女子运动员在国际赛场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了我国男子运动员,出现“阴盛阳衰”、“女子优势”现象。十运会女子项目更是表现出强大的优势,在15人21次超6项世界纪录中,女子举重项目就有14人20次超5项世界纪录。在女子团体项目上,随着雅典奥运会我国女子排球的重新崛起,也带动了女子曲棍球、女子垒球、女子手球等项目的运动成绩进一步提高[6]。可以说,中国女子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对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 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2.2.1 优势项目本身存在问题

首先,中国女子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一些小项目上。田径和游泳两个奥运会金牌大项中,金牌总数占到奥运会项目总数的1/4。奥运会游泳项目分别设男、女16个小项,我国虽然在第25届奥运会上曾夺得女子100M自由泳、女子100M蝶泳、女子200M个人混合泳、女子50M自由泳4枚金牌,在第26届奥运会蝉联了女子100M自由泳的金牌,但第27届奥运会却无金牌入账。另外,田径项目是奥运会中小项最多的一个大项,女子有22项,而我国在6届奥运会中,只是在近4届奥运会上分别获得1枚金牌。2个竞技体育基础项目竞技水平的这种稳定性,反映出我国的基础大项薄弱,竞技体育总体实力不强,与世界体育强国有明显差距[12]。

其次,中国女子优势项目没有形成集团优势。虽然跳水、乒乓球、举重、羽毛球四项传统优势项目在第27、28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数都是10.5枚,分别占女子金牌总数的53.8%和63.6%;而在第23-28届当中,中国女子军团共获得65枚金牌,而这四项共获得40枚(占总数的52.3%),均在半数以上。而除了跳水、乒乓球项目具备集团实力外, 其他优势项目真正优于别人的只是其中的部分单项, 有些单项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不同程度的差距。而且这些项目的技术水平发展很快, 对手又很多, 竞争激烈, 再加上这些项目的国际规则修改较为频繁, 使这些中国女子优势项目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2.2.2 “举国体制”的缺陷

“举国体制”是我国女子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制度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举国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它的运行机制高度依赖政府的行政职能,并且主要依赖政府拨款来维持其运作。由于政府包办一切,严重束缚了下级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阻碍了社会办竞技体育的进程,无利于放手发动全社会办体育。

此外,竞技体育作为一项社会主义公益事业,在过多强调政治功能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发挥,从而造成国家负担过重,经费投入不足等弊端。而我国所实行的“奥运战略机制”,使国家不得不突出那些预计可获得奖牌的项目,放松或放弃一大批人民群众已经或正在开展的运动项目,减弱了丰富性和普遍性。使竞技体育脱离了社会经济、文化的活动基础,变成了社会超前的产物,从而在社会上失去了活力。例如:在我国的优势项目(举重、柔道、跳水、乒乓球等)中,除乒乓球外,其它项目在群众当中普及率大部分都很低。虽然,成绩的差距不能排除种族的影响因素,但是体制对项目的取舍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依存的内外制度环境和社会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利益一元化的制度基础不复存在,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地方利益无条件地服从中央利益的一元化格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变,表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各方面的矛盾也随之出现,例:运动员个人自我价值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与举国体制核心目标一元化的矛盾;地方体育行政部门和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在工作绩效评估上差异的矛盾;以及体育系统与非体育系统在资源配置、发展空间等方面出现的矛盾。这些都对新时期坚持举国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考验。

2.2.3 世界女子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

随着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女子项目将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代表世界最高运动水平的奥运会,职业女性运动员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女子竞技体育呈现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边缘到中心的发展势头[1]。而世界各国为了国家的荣誉、民族的形象、政治经济的需要,对女子竞技体育越来越重视,从而促进了世界女子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也使我国的女子竞技体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此外,随着体育市场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教练员和运动员前往海外,俗称“海外兵团”,而旅居国外的这些教练员和运动员多是跳水、乒乓球等我国优势项目的优秀人才,他(她)们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把我国的先进技术和训练方法传授给了外国同行。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将会给我国女子竞技体育夺取金牌的道路增设障碍。2003年游泳锦标赛上,我国跳水运动员丢失多枚金牌,原因之一就是多名中国教练执教他国[1]。

2.2.4 后备人才的缺乏

竞技体育的角逐实质上是竞技体育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后备人才的竞争。体育人才资源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竞技体育领域中运动员和教练员等人才资源的储量越大,国家对竞技体育所投入的物质资本生产率越高,竞技体育就越能持续发展。而我国政府多年来一直采取“独生子女”政策,“二百亩地一棵独苗”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无形之中使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挑选范围缩小。且很多家长更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从事又苦又累的竞技体育训练,这对国家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储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相当不利的。此外,长期以来存在的运动员得不到良好的学习文化的机会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再加上我国运动员成才率相对较低,大量运动员有中途被淘汰和退役后就业安置难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其子女参加竞技体育训练持以反对态度,造成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日益紧缺的现象。

2.2.5 女子竞技体育市场的不景气

尽管女运动员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中坚力量,但与男子项目相比,女子项目观赏性、对抗性、竞争性和激烈程度都不如男子,且女子竞技项目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并不高,造成观众稀少,很难在社会上产生影响,赞助商普遍不太感兴趣。女足联赛在2002年以前一直很少人问津,出现女足后备力量短缺以及在雅典奥运会的惨败的后果也不足为奇。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办法,女子项目市场化的开发程度将越来越跟不上项目本身发展所需求的开发程度。

2.2.6 退役队员安置体制的不完善

我们只看到处于运动巅峰的职业女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拼杀,但对于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安置却很少关注。有资料显示,退役运动员呈逐年增加且有大量滞留的趋势,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在《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中显示,在宁夏等八个省区,待就业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在队运动员人数的28.9%,占运动员编制总数的24.2%[4]。各省市“待业”运动员占到训练人数的20%-30%,如此高的待业人数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虽然,大多数运动员希望退役后从事教练工作,实际上从教的人数少得可怜。在1999年的全国女足一线9个队伍中,主教练没有一个女性,助理教练也仅有4人,更别说在男性队伍中任职[3]。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退役队员安置体制,退役运动员二次就业问题将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待就业率将居高不下,待就业年限将不断延长,运动队的发展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3 对策

3.1 进行项目的战略结构调整

根据参赛形势和目标,以及我国女子竞技体育的传统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的现状,来制定奥运战略指导思想,挖掘和拓展优势项目,发展和突破潜优势项目,形成新的金牌增长点。

3.2 坚持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我国竞技体育不断走向世界的根基。奥运金牌数由零一跃成为世界第2,北京成功获得29届奥运会举办权和十运会的成功举行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所以我们应该在思想上进一步认识到“举国体制”的重要性,在行动上进一步强化“举国体制”的优势,做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3.3 加强训练的科学性,完善科化训练体系

随着世界女子体育的迅猛发展,中国女子运动员要想再有所突破,必须突破传统训练理念,重视科研人员和体能教练的重要性,提高训练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教练员、科研人员的潜能,更新观念,探索科学训练的新思路,真正贯彻科技兴体的理念。

3.4 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中,要推进体制的创新,对某些项目,注重吸收社会力量(例企业、学校等),同时政府给予适当的扶持,扩大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基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形式、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2]。此外,还应借鉴国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将文化教育与课余训练相互融合,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交叉和补充等,改变过去业余体校的单一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解决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相脱节的状况,使“体教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3.5 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

优秀运动员作为特殊的群体,其职业特点决定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支持竞技体育的发展。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分为运动员在役时期的文化学习保障、社会保险、伤残保险、就业安置和社会福利与优抚等几个部分[2]。我们应充分考虑到每个部分,例:在役时期,要加强在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增强退役后的二次就业竞争力;鼓励退役运动员进入高校读书,拓宽就业渠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保险制度,解除退役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从而使运动员能够乐意、安心地参加运动训练,能够得到运动员家庭的支持,得到社会的支持。这样才能促进体育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发掘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子竞技体育发展的研究[J]. 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6,3.

[2] 冯庆梅,夏思永.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6,(4).

[3] 赵海龙,窦家军. 由雅典奥运会看我国女性竞技体育现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5,(5).

[4] 高毅勇. 运动员退役再就业问题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5).

[5] 赵鲁南,孙晋海. 2008年奥运会我国田径运动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10).

[6] 于军,曹军. 由十运会看中国竞技体育实力现状及第29 届奥运会取得突破的方向[J].中国体育科技, 2006,(4).

[7] 池建. 2008 年奥运会我国奥运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备战策略[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8).

[8] 历届亚冬会成绩. sports.省略

[9] 中国体育年鉴

[10]张凤霞,王岗. 二十世纪妇女解放与妇女体育的蓬勃开展[J]. 体育文化导刊, 2002,(4).

竞技体育分析范文5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东盟兴奋剂事件进行全面的资料收集与分析,阐述它的规模和影响,揭示此现象发生背后的原因和内在规律。但服用兴奋剂的个人行为,上升到集体行为;竞技运动成为政权下的牺牲品,经济增长的奴隶时,受害者们该怎么办?本文秉着“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从多个角度提出竞技运动中反兴奋剂的对策,重点提出“有组织犯罪”的治理手段,从而为有效遏制兴奋剂的使用提出科学,有力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竞技体育 有组织犯罪 原因 对策

一、前言

众所周知,从1972年到1988年,东德惊人地取得了384枚奥运奖牌,还创下了不计其数的世界纪录,但是辉煌的背后却是用镀金的蓝色药丸堆建起来的,只会给神圣的土壤带来污染,终将被历史的巨轮压平。运动员集体使用兴奋剂背后一定有个“强大”的操作团队,在法学界我们将这种行为定义为“有组织犯罪”,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组织犯罪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探索如何提高中国的反兴奋剂水平。

二、事件发生的原因

(一)政治的需求

众所周知[1],东德是华约集团中最具战略意义的国家,它处在华约与北约严峻对立的第一线,冷战意识弥漫全国,即使体育也不例外。

(二)错误的价值观

体育伦理精神一直激励人们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去顽强拼搏,它促使着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完善自我,形成健壮的体格和健全的人格[2]。可是看到自己的团队为自己付出越多时,心中的内疚和身体的疼痛,往往会促使运动员走上不归路。

(三)社会经济效益的苛求

从个体来说[3],任何理性人的决策行为都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也就是说任何理性的经济决策人都是追求效益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的。一直以来,兴奋剂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屡禁不止的深刻原因,就是服用兴奋剂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成本――至少对于某些运动员来说是这样的。更何况,在兴奋剂与反兴奋剂的斗争中,反兴奋剂的手段总是相对滞后的。而从国家和体育消费者来说,他们需要运动员在赛场上不断的创造奇迹。他们给运动员带来的舆论压力是无法想象的。

(四)技术滞后的负面效应

有资料显示[4],有近10%的运动员在参加国际重大赛事时使用了兴奋剂。一般来讲,一种新型兴奋剂的流行“真空期”大概在15-20年间,这种科学检测的滞后性和新型兴奋剂存在的“真空期”成为推动运动员服用新型兴奋剂的强大驱动力,导致奥林匹克运动兴奋剂的泛滥,增加反兴奋剂工作的艰巨性。

以上的所有原因只是从个人和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当我们将视角聚焦于体育工作的相关群体时,不难发现它有着自己的运转轨迹。兴奋剂作为竞技体育中的“毒瘤”,一直很难根除的根本原因在于组织上的贪腐,从犯罪学视角上来看,这就是“有组织犯罪”,而对“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国际上仍未统一,我国对它的理解是以《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的规定为依据。将之界定为:三人或多人组成的,在一定r期内存在的,为了实施严重犯罪且以获得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为目标的有组织结构的集团[5]。如果从竞技体育中的兴奋剂事件来看,本文将有组织犯罪定义为以追求运动成绩和经济利益为基本目标,采取暴力和贿赂为主要手段,具有完整组织机构的,可实施犯罪行为的组织系统。

三、国际反兴奋剂的政策和措施对中国的启示

以上的所有原因只是从个人和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当将视角聚焦于体育工作的相关群体时,不难发现它有着自己的运转轨迹。我国将这特殊群体界定为:三人或多人组成的,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为了实施严重犯罪且以获得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为目标的有组织结构的集团[6]。

前东德时期集体使用兴奋剂事件让我们不禁想起马家军事件,为了杜绝这种集体使用兴奋剂的事件,对我国和国外的反兴奋剂管理体制进行了比较分析,不同之处在于重视发挥政府职能,机构性质基本一致[7]。针对以上的总结,对我国反兴奋剂工作做出以下几点建议[8]:瓦解组织的核心结构、完全剥夺不法利益、完善舆论监督和相关教育体制、建立权力分立、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当使用兴奋剂成为一种有组织的行为时,我们不仅需要政府做出长远的规划,更需要拿出及时有效的对策。虽然说丰富教育内容,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立法,执法的力度很具有现实意义,但都不能在事件发生之前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我们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来瓦解腐败产生的核心组织。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马廉祯.难以自拔的体制陷阱――东德体育教训之四[J].体育文化导刊.2005(9):58.

[2] 廖国庭.竞技体育中使用兴奋剂问题的伦理审问[D].湖南师范大学.2013:5-6.

[3] 韩开成,王和平.竞技体育中兴奋剂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体育学刊.2006.13(1):131-132.

[4] 张磊,张国才,程志理.从科技负效应看奥林匹克运动反兴奋剂的艰巨性[J].天津体育学报.2014.29(5):453.

[5] 何秉松.全球化时代有组织犯罪与对策[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10:6-7.

[6] 吕界畏.国内外反兴奋剂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4.

竞技体育分析范文6

关键词:大众传媒,竞技体育,竞技体育产业,促进发展

 

1 序言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通过有组织的技术传播,有效的,快速的向公众传递信息的手段 ,大众传媒一般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印刷媒体,如报刊、杂志、书籍等。二是电子传媒体,如广播、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等。在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富裕了,闲暇时间多了,看看报刊、杂志或者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都是很平常的事,可以说上至老人,下到小孩,每天都要接触传媒,它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体育产业和大众传媒合作,可以扩大人们对竞技体育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大众传媒还具有两个基本的功能,一是传递信息,二是向公众提供娱乐服务。

体育产业是指进入市场实行商业化经营的体育活动范畴,它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体育活动自身的经营,如竞赛表演,健康消费,有偿训练,比赛门票,广告赞助等收入(主体产业);第二类是与体育紧密相关的产业,如运动服装、运动器材等体育用品的生产与销(关联产业);第三类是体育系统中各部门和各单位所开办的各种企业或商业经营活动等(体办产业)。而竞技体育产业是体育产业的一部分,它是指以竞技运动为商品,向人们提供休闲观赏和娱乐享受的服务行业。竞技体育产业作为娱乐业的一部分,历来就与各种大众传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当今社会竞技体育产业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来看,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形成了更为密切的关系。

2 大众媒体与竞技体育的相互影响

大众传媒和竞技体育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两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通过扩大观众和读者市场来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因此,双方合作以培育共同的目标市场是传播媒介和竞技运动的利益所在。。

2.1媒体对竞技体育的影响

任何一种传媒对体育运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电视对竞技体育运动的影响最为深远。大众传媒利用自身在信息传递上的优势,使竞技体育的影响扩大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极大的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提高了竞技体育的吸引力。通过电视等媒介的宣传、报道,使更多的人开始注意并逐渐热爱竞技体育。由于越来越多的电视,广播电子媒体观(听)众对体育比赛的热爱,使购买比赛转播权的费用也越来越高,为此增加了竞技体育发展所需的经济来源。

为适应新闻媒介,特别是电视传播的特殊需要,竞技体育比赛也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尽量使比赛更加激烈和精彩,增加比赛的刺激性和观赏性,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为使电视在转播体育比赛中能有更多的时间播广告,增加广告费用,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对竞赛规则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调整,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例如:篮球比赛从过去的上下半场改为分4节进行;排球比赛改为用彩色球以及每球得分制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当今媒体对竞技体育的影响之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某些项目的生存与发展。

大众传媒使当代竞技体育的含义得到了新的解释,特别是以电子传播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利用其高科技的传播手段,如多镜头多角度拍摄,瞬间慢动作回放,电子图形分析等,专业化、人格化的现场解说,比赛精彩场面和人物特写,赛前录制的球星生平等的结合,使体育比赛转播的可欣赏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使得竞技体育比赛这一传统的主要以球迷为观众的场所逐渐成为面向全社会的现代大众娱乐活动的大市场。

2.2竞技体育对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竞技体育以及体育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这种影响是媒介的社会功能和其本身的利益所决定的。然而,在媒体对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作用的同时,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运动)也影响和促进着各媒体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大众传媒的内容更加丰富,节目更加精彩,对大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深。首先,由于众多读者与观众对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所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和执著的热情,使各传媒纷纷扩大了自己有关体育报道的版面和增加了体育节目内容的传播时间。大量的专业性的体育报刊、杂志以及广播电视频道在近年的不断涌现更能充分说明这一问题。体育的社会化、大众化以及竞技体育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新闻媒体在体育报道,电视台转播事业方面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发展和想象空间;其次,由于体育比赛转播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求,竞技体育不仅推动着转播技术的更新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还在转播时间、手段方法甚至理念上影响着大众传媒。各大电视台网在平常与周末体育节目播出时间越来越多,黄金时段被体育比赛转播所占用的事情也经常发生,专门为体育比赛进行全天候转播的频道在近几年大量的出现。这一切既是为了满足广大观众对观看、欣赏竞技体育表演和比赛的需求,同时又大大提高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电视的普及率;第三,由于竞技体育比赛拥有巨大的观众与读者市场,特别是人们对重大国际比赛和高水平精彩赛事的关注程度极高,使各媒体通过转播、报道竞技体育比赛而大大地提高了收视率和发行量。而这种高收视率和大发行量又成为了媒体给企业商家作广告时进行讨价还价的重要筹码,凡在大型的比赛中作广告都费用不菲,使媒介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竞技体育的发展以及对竞技体育报道和转播的扩展,使大众传媒的广告收入大大增加。据统计,美国各大电视公司通过转播体育比赛播广告所得的收入,每年都超过25亿美元。因此,竞技体育为媒体所带来的这种直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是其它行业无法相比的。

总之,竞技体育与大众传媒存在着一种互利互助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竞技体育组织依靠媒介而获得经费来源并扩大了影响,另一方面,媒体也深知重大体育赛事能吸引大量的观众,而观众数量则是吸引广告的最好诱饵,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

3.正确处理竞技体育产业与大众媒体的关系

由于大众传媒与竞技体育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媒体在竞技体育产业中起到的作用,故处理两者的关系非常重要。就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实际情况而言,各联盟协会、俱乐部、赛区等应有专门的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同媒体进行沟通、联络和协调工作,接待各媒体的工作人员提供有关信息和必要的设备条件等,以方便媒体的转播和报道。为处理好同大众传媒的关系,竞技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就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3.1提供有关信息

向媒体提供球队、俱乐部、协会及比赛的各种信息,包括比赛的时间、地点、参赛队的基本情况:训练和比赛前后的各种可供报道的统计材料以及图片和录象片等;赛季之前向媒体提供有关球队和运动员以及比赛情况的媒体指南;球员的年龄、号码、特点、场上位置和出场时间、出场顺序等;安排相关的采访,充分利用记者采访这一有效的营销手段,让新闻界了解更多的信息。向媒体提供相关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让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真实和客观。

3.2树立公众形象

由于媒体的采访与报道涉及到俱乐部、协会联盟或运动员的形象,所以一般协会和俱乐部对教练员和运动员如何与媒体打交道都有明确的规定,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俱乐部、联盟协会和每个成员的公众形象。因此,协会和俱乐部一方面应指定专门的新闻发言人负责就有关事项与媒体联络,向公众信息;另一方面要聘请专业人员训练自己的成员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如何表现,为自己和集体创造一个能被公众所接受的正面形象。

3.3组织新闻会

当协会、赛区、俱乐部有重要决定或重大事件如改变比赛地点和日程,俱乐部更换教练员、总经理、董事会成员,球队调整运动员转会等事宜需要宣布时,由媒体联络官负责组织,召开有相关媒体机构参加的新闻会。会前俱乐部要设法通知到有关媒体准时出席,并就谁来主持、宣布、发言内容等作出决定。新闻会上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记者提问,回答有关问题应是积极的、正面的,避免发生矛盾与冲突和不愉快的场面。在有必要时还可安排单独采访。

3.4组织与媒体的联谊

协会、俱乐部应该经常举行同各新闻媒体之间的多种联谊活动,以增进和融洽与媒体的关系,这也是竞技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营销及公关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得到了媒介的理解与支持,便可在公众面前树立正面形象,从而得到广大观众的支持,而公共形象的确立又与厂商企业的投入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通过组织与大众媒介的联谊活动,争取在协调关系方面取得主动。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许多国家的体育部门已把销售电视转播权等作为获取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各俱乐部或职业运动队取得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由于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因而如何处理好并充分利用体育产业经营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发展中必须注重的问题。。总之,体育需要媒体的宣传,媒体也要利用体育,二者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课题组,我国体育社会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34

2)韩丹.论斯泡茨(SPORTS)与体育(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2)

3)宇土正彦.(J)体育经营学研究,1999,(10):1~6

4)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3~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