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培训范例

竞技体育培训

竞技体育培训范文1

1.始终贯彻核心价值观教育

新加坡警察部队将“勇气、忠诚、诚实、公平”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的始终,奉行严格的内部监督制约制度,力求将其由口号标语转换为贯彻执行,进而成为整个警队尽职履责、服务民众的内在动力。其邻里警局、邻里警岗制度使警员在执法的同时也为广大民众高效的服务,这有利于推动邻里守望计划,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到预防犯罪、维护治安的活动中来,同时也使警员获得了民众的更多尊重,从而养就了更高的职业荣誉感和忠诚度,能够更有动力地全面履责。

2.严格的警察招募和入警职业培训

新加坡的正规警察都需要经历严格的选拔过程,一般程序是由个人提出申请,经过严格的审查、体能和心理测试、面试合格后才能进入警校参加职业培训。招募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面向高中毕业生,每年约招录1000人,培训六个月。培训内容包括警察基本训练,以及邻里警局训练。另一个是面向本科毕业生,每年约招录600人,培训九个月,培训内容除了包括警队普通常识、刑事程序法及证据法、社区巡逻制度、侦查业务、到警署实习等之外,还包括对行动指挥、警察体能、人力资源等基本课程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成为初级警官。

3.多元化的警察队伍组成

新加坡警察部队除了正式警察以外,还包括国民服役警察和志愿特警两个部分,这是由新加坡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其全体男性公民成年后必须服两年兵役,且需服预备役直至45岁,其中每年大约4000人将成为全职国民服役警察,与正规招募的初级警员一样接受6个月的培训,服役期满后各谋职业,每年需回归正规警察部队参与警察日常巡逻、大型活动安保等任务两周的时间。为了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新加坡设立了志愿特警制度。志愿特警来源于各行各业,他们与正规警察接受同样的考核监督,配备同样的警械武器,拥有同样的执法权力。高级志愿特警警官每月至少服务24小时,警员16小时,每名志愿特警象征性领取津贴。国民服役警察和志愿特警的加入大大提升了新加坡公民直接参与或有直系亲属参与警务工作的比例,使得社会民众更容易体量警务工作的复杂性和繁重程度,更容易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减少与社会公众不必要的冲突和对立,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4.重视警员职业发展

新加坡警察部队除了用制度要求每名警员每年必须通过常规警务技能达标考核、体能达标考核、射击达标考核、年度体检以外,还要求警官每年必须参加不少于80小时的业务培训,并将其作为一项指标纳入到对警员的年度考核中,以此促进警员接受终身持续性教育。其警察部队积极倡导学习型组织的理念,通过颁发助学金,发放书籍补贴等形式积极鼓励警员报考专业课程,警察培训学校每年也都会为高级警官提供职务与发展的培训。同时,还鼓励、资助优秀的高级警官去哈佛、牛津、斯坦福等国际顶尖学府深造MBA等管理课程。为了充分激发警员潜能,新加坡警察部队还建立了着眼于长远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推行美国潜能评估模式(CEP)。它根据现阶段警员能力的评估结果,预测警员在从警生涯中所能达到的最高职业水平,每年都进行重新评估,一旦发现警员表现一直不佳,该警员就将面临被解雇的危险。对于表现优异的警员,则通过颁发奖状、勋章的形式进行激励。

二.新加坡警务发展新理念及引发的思考

竞技体育培训范文2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后备力量;培养

1我国健美操发展历程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健美操并没有因此兴起。80年代初,健美操再一次传入我国,《中国青年报》曾发表题为《人体美的追求》的特约稿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美,怎样才算美》的健美操书籍,健美操开始引起了我国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关注。至此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健美操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健美操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但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2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力量培养的现状

2.1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力量培养体制

目前,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力量培养基本上是通过中小学校、体育培训学校、健美操俱乐部等培训方式进行初级、中级和高级的选拔培养。但是我国对非奥运项目的投入相对较少,以至于目前我国竞技健美操项目专业团队少、业余选手占比较大,在赛事之前进行突击训练,以较为初级的水平应对比赛,这样的训练模式阻碍了竞技健美操发展速度,势必导致很多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专业素质与技能水平上存在不足之处。

2.2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力量选拔受阻

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家庭对于孩子参加竞技健美操选拔有所顾虑,担心参加竞技健美操训练会影响孩子的学业前途。这导致了很多具有健美操天赋的孩子不能加入竞技健美操训练队伍。其次,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力量选拔工作缺乏科学的检测方法与手段,致使一些具有竞技健美操天赋的人才流失以及选拔上来的运动员成才率较低。

2.3我国竞技健美操配套硬件设施缺乏

由于经济条件制约很多竞技健美操培训场地和硬件设施达不到标准要求,有的是在硬瓷砖地或跆拳道场地进行,甚至是在室外水泥进地上训练,或者是找替代器械进行训练。硬件设施的缺乏不仅影响了训练成绩的提高,而且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在降低后备力量专业水平的同时也抑制了竞技健美操后备力量发展潜能。

2.4我国竞技健美操教练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竞技健美操优秀教练基本都集中在国家集训队及各大专业院校队伍中,而基层后备力量队伍中的教练匮乏,缺少训练经验、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较低。同时,多数基层竞技健美操教练员甚至没有机会进行经验交流与专业培训,不能及时了解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趋势。

3加强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力量培养体系的措施

3.1坚持体教结合,深化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改革

所谓体教结合就是指要把学习和训练科学的结合起来,在科学知识的指导下促进竞技训练水平的提高。我国竞技健美操整体发展水平并非完美,一方面体现在对于竞技健美操高难度动作的掌握。高难度动作得分在竞技健美操竞赛中十分关键,需要有良好的心态和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完美完成。另一方面,我国竞技健美操教练员在成套动作编排上缺少艺术创新,这需要提高艺术修养发挥想象力,不断实践、探索、创新,创造编排演绎出世界一流的成套动作。因此,只有走体教结合的道路才能在发挥好正常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3.2加大我国竞技健美操项目的基础设施投入

竞技健美操运动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运动场馆、音响、照明、服饰等基础条件密切相关。专业的竞技健美操训练场地和设施是保证训练高质量、高水平完成的基本条件。至今仍有不少训练是在田径场、教室或走廊中进行,受外部条件的束缚有些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很难正常发挥专业水平,而这些不专业的外部设施,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到竞技健美操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性。因此,各训练单位、学校、政府和国家应重视这一问题,加大在竞技健美操运动场地和基础设施上的投入,让教练员和运动员摆脱外部条件限制全身心投入训练。

3.3提高教练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执教素养

师资力量建设是任何教学中都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优秀的教练员对竞技健美操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竞技健美操教练基本存在以下问题:专业技能有限、缺乏创新能力、对规则的理解欠缺、缺少培训学习机会。针对这些情况,一方面加强基层教练员专业技能,通过竞赛、培训、考核、交流等形式来提高竞技健美操教练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提高教练员的综合执教能力,要求教练员能够针对各个运动员的自身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妥善解决突发状况,激励运动员训练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训练氛围。最后优秀的教练员应该不断深入学习健美操的国际规则,了解国际发展趋势,促进竞技健美操运动水平的快速提高。

3.4重视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力量的科学选材

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力量的选拔一般是在队员自愿报名的前提下进行,要对那些有天赋但基于各种原因不能参加竞技健美操训练的人员积极鼓励挽回。其次,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力量的选拔主要依靠教练员的经验进行,教练员受自身经验能力的限制,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竞技健美操学员的能力,要在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竞赛、科学测验等手段进行选材,让具有先天运动天赋和后期发展潜力的队员成为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力量中的生力军。

3.5向社会大众普及竞技健美操的重要性

优秀的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一般是在6~10岁进入业余训练队。由于多数家庭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这个时期正是孩子上学打基础的关键时期,竞技健美操的训练会占用一部分学习时间,影响到孩子学业和前途,因此不支持孩子从事竞技健美操运动训练。另外,有些学校只重视学校的文化教学成果,不鼓励学生参加竞技健美操训练。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相关组织机构和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广泛宣传普及竞技健美操运动项目的意义和重要性,让社会大众对竞技健美操运动有正确的认识,促使各个社会阶层关注并投资竞技健美操运动项目。

4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研究展望

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目前状况是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再由理论指导实践。在内容、成套动作编排、教学、比赛组织与裁判、产业化探索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其次,社会各界已经广泛认识到竞技健美操训练对青少年身体生长以及智力道德双重提升的意义和功能,并开始广泛普及和推广竞技健美操运动。

5结语

世界竞技健美操已经进入了高、难、新、快、美的新时期,为了适应竞技健美操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彰显我国竞技健美操整体水平,迫切要求人们根据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特点,在科学选材的基础上让优秀教练员带领队员科学训练。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和组织要加大对竞技健美操项目的关注和投入,让我国竞技健美操水平早日赶超世界强国。

参考文献

[1]杨洋.国家青少年健美操培训中心发展对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朱亚男,葛超.现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11(4):150-151.

竞技体育培训范文3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足球

在现代中职学校中,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在校园中接触到的体育教育反而越来越少,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特别是近些年来,关于青少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的新闻屡见不鲜,因此有必要在中职学校开展校园体育教学。

一、中职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教学的重要性

足球是一项多人合作与竞技的体育运动,在足球运动过程中考验的不仅仅是运动者的体力还有运动者的协调、合作等技能,因此足球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运动之一受到人们的喜爱,甚至足球运动也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运动方式。在中职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合作意识,足球作为一项合作与协调的运动,其中的运球与传球都在锻炼运动者的合作能力,中职学生学习足球运动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其次,足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锻炼了学生的身体,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中职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中职体育课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特别是足球教学,首要问题就是教师与学生对于足球教学存在偏见,教师与学生对于足球这项运动认识不足,认为体育课程是无用的课程,足球运动是一项浪费时间的运动,在中职中开展足球教学会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因此没有必要开展足球教学。在中职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教学受到阻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体育教师对于足球的了解不深,缺乏足球技能及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因此在中职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教学的专业性不高,导致学生在足球学习中兴趣不高,影响了体育课教学质量。在中职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教学的困难之处在于学生对于足球学习的兴趣不高,校园体育学习氛围不浓厚导致学生忽视了对于足球运动的学习,校园竞技体系不完善,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也相对较低。中职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教学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需要相应的对策以提升教师及学生对于足球教学的重视。

三、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于足球的认识

要想解决中职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教学的问题,首先要转变教师与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特别是足球运动的偏见,在中职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教学不仅是国家课程的规定,更是学生个人健康、全面成长的需要,要意识到中职教育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教育目标,因此要转变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要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专业学习与体育学习并不冲突,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在一所中职学校中,专业课教师经常以时间不足而挤压学生的体育课时间,导致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体育运动,在后来的学习中,部分学生经常有频发感冒、肩膀痛等身体健康问题,学校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保障学生接受体育课教学,让学生在体育课程中锻炼身体,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减少,甚至在专业课学习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四、加强体育教师足球技能及知识培训

在中职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教学的困难之一便是学生无法接受专业的足球教学,导致学生对于足球学习的兴趣不高,甚至对于足球的了解也是仅限于表面知识。在中职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教学,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承担着重要的任务,然而在教学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接受足球教学的教育内容,在中职学校中,体育教师一般来源于师范类院校,很少来源于专业体育学校,因此对于足球的了解仅限于技能的传授而不在于足球知识与经验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并且训练方法较为单一,课堂氛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想在中职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教学,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让体育教师接受专业的技能及知识培训。比如,一名中职学校体育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足球知识,在课下对足球的发展历史、现代足球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学习,并在课上对学生讲述了足球的由来及发展,通过现代足球赛事来激发学生对于足球的兴趣,使体育课程效果良好。

五、开展竞技足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职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教学,要在校园中营造足球学习的气氛,良好的校园气氛是开展足球教学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中职学校中要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对于足球学习的兴趣,开展竞技足球是重要方式,足球本身就是一种竞技类运动,比如在一所中职学校中,学校组织了相应的足球比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组建足球队伍来参赛,通过这种竞技类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努力扩大足球对于学生的影响,在比赛中强调公平竞争,并通过与校外的相关组织来给予学生专业性的指导,使整个足球比赛专业且有趣,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对于足球的学习兴趣。总之,本文首先强调了在中职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了中职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教学的现状,提出了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体育教师足球技能及知识培训、开展竞技足球三种方式来解决中职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教学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施永灿.校园足球运动开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师,2016(20).

竞技体育培训范文4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需求

绩效管理之所以在众多的管理理念中脱颖而出,最主要原因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这是其他管理理念所不具备的。而对于竞技体育管理来说,每一个运动员训练起来都是非常辛苦的,为了让运动员能够克服困难和阻碍,管理者必须实行人性化管理,充分相信运动员有足够的热情和激情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具体表现在多给组织中的成员做主的机会和权力,例如,在设计方案时,管理者应大胆让成员实施自己设计出的方案,以给成员自我认知的满足感和自我充分发挥的空间。当然在管理者作出决策之前,应积极听取成员的建议,让成员充分参与到组织活动中,以促进成员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才能,一切以组织的利益为目标,并使其的创造力和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可促进竞技体育管理的优化。

(二)具有一致的目标

任何组织若要管理得当就必须拥有统一的目标,但是由于某些组织中成员过多和内部结构较复杂,有些情况下会遇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的矛盾,这就需要组织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组织的战略宗旨与文化向员工宣传,以求得组织成员的认同,从而达到统一的目标。要想提高对竞技体育管理的水平,管理者应该与被管理者保持或构建良好的关系,管理者可以通过谈话方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与被管理者分享,例如,管理者要求被管理者必须要做到的事情或必须要取得的成绩;在比赛时被管理者具有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被管理者的竞技状态等等,这些方面管理者都可以与被管理者进行合理的沟通,以使被管理者体恤管理者的态度和期望,也同样可以让被管理者知道和了解自己的情况,以更好地做一个真实的和优秀的自己。

(三)能够提供积极有效的沟通

任何组织要想提高管理效率,必须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而绩效管理的沟通要求则包括组织寻求信息以提高绩效、个体寻求有效的业绩反馈、组织寻求信息以作为奖励的基础和个体寻求重要的外部奖励这四个方面。组织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不仅可以消除管理中的阻力,还可以使资源达到共享,促使组织内部的优势互补。然而,目前在竞技体育中的组织管理往往是管理者一味的下达命令,在实施计划或在进行具体工作时,通常不会予以被管理者更多的权力,也不支持被管理者的有效建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领导说,成员做”和“领导说什么,成员做什么”的组织内部管理格局。这一种格局的形成不仅会导致组织管理的效率低下,还会使得组织内部的各种信息传输失真,被管理者对管理者产生一种抵触心理,从而在运动中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因此,将绩效管理积极引入到竞技体育管理中是十分可行的。

(四)具有严格的科学考核制度

任何组织都有一套自己的考核制度,可以说组织管理离不开考核制度,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考核制度可以分为传统考核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传统的考核制度,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考核体系较为单一,这些单一的考核体系,在某些方面只能提供单一的信息,并且由于考虑不全面,这些单一的考核信息或考核结果并不能提供组织运行的实际能力和管理能力,从而严重影响到管理者和其他领导人员的决策。同时,传统的单一指标考核体系只关注简单的考核与管理,难以提供更多复杂的考核指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水平,也使得这一考核体系适应不了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竞争环境。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便为绩效考核制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契机,绩效管理考核方法体系是针对传统管理考核方法体系中的缺陷与不足而提出的。绩效管理考核方法针对传统管理考核方法中的单一指标考核,不仅提出了对结果和滞后于现实的指标,还在这一考察标准上兼顾其他方面的绩效反应。例如,在考察运动训练指标时,绩效考核从运动员角度、内部管理流程角度、学习与发展角度和运动训练角度这四个方面对运动训练进行考察。这就使得绩效管理考核评价方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管理考核体系对运动训练进行单一考察的局面,增强了考核力度,完善了考核质量。绩效管理考核评价方法体系之所以会取得良好的管理考核效果,还因为其综合了考核系统和控制系统,两种系统的综合,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考核体系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还可以提高运动队发展的整体协调性。

(五)培养可持续发展理念

竞技体育中所培训出来的一般都是拥有强健体魄的运动员,一般而言,我们看到的都是只在体育方面很强势的运动员,他们一般除了训练就不会其他技能,而且运动员的运动生涯都很短暂,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生涯就缩短,直到彻底退休,那么退休后的运动员的生活应该会是怎样的,这必须引起竞技体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绩效管理作为以发展为导向,能够适应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的管理方法,不仅可以提供以学习为主导的、以培养全方面人才的、适合任何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学习型组织机构,还可以为组织保持竞争优势、增强组织的实力、促进员工将个人发展与组织相结合。因此,我们说绩效管理具有战略管理的强大功能,通过绩效管理方法可以促进组织内部的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推动竞技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绩效管理在竞技体育管理应用中的可行性

(一)绩效管理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

一般而言,一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自然也是离不开其所具有的特殊时代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管理科学的产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果,由于起源时间不同,东方在管理科学方面远比西方要有优势的多。西方的管理科学大致是从公元前600年开始的,而东方的管理科学思想则从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形成,并已有一定程度的完整体系。再者,因为东方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管理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一直处于动态状态,当西方管理科学发展缓慢时,人们就将目光转移到东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将西方文化和科学思想带入到了东方,从而导致东西方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再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最后形成完善的绩效管理方法。由于绩效管理是东西方文化与理论经过长期的不断磨合、摸索和整合所达成的共识,所以绩效管理的出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沟通,它摒弃了东西方文化在管理科学中的弱点与缺陷,最大限度的使东西方管理论产生兼容与互补,取长补短,人性化管理得以建立。而在竞技体育的管理中,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激情和是运动员获得可持续发展,建立一种开放化、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需求

如今的竞技运动员与过去相比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随着时代和思想的不断转变,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已被体育发展所需要。“以人为本”从字面上看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就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是在管理中,人是主体,一切的管理活动都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地,第二是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的客观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管理学的发展史来分析,在管理学思想上出现了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以个人为核心,追求个人在身心、人格、需求、兴趣等各方面的完善,强调体育对个人的人生价值和个人潜能的促进作用;另一种是以社会为核心,这种管理思想主要是强调人对社会的贡献,认为体育的发展应为社会服务。这两种思想在西方都占据过主导地位,正是因为这两种思想的存在,国家主义与个人主义一直都是西方国家体育管理的价值取向,对体育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分析我国体育管理思想史上时,不得不提的是建国以来我国引进前苏联体育管理思想后,“工具论”这一基本模式便成为了我国体育管理的价值取向。正是因为引进了这种基本模式,使得我国体育在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环境下,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在竞技体育方面,也是因为这一“工具论”的价值选择,才使得竞技体育的成绩突飞猛进。但是,这一基本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它更重视政治服务,却忽略了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太过重视国家整体的利益,却忽视了个人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注意到问题的所在,在体育中便越来越关注个人价值的取向。体育的发展原本就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如果体育的发展或管理满足不了个人的需求、才能和个性的发展,就很难得到全面完善的发展与管理。因此,在体育管理中要让人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体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从而使运动员追求自身的全面、和谐与平衡的发展。总而言之,从西方和东方的管理发展史和思想史来看,绩效管理的思想精髓就是“以人为本”,在竞技体育管理中,不仅要做到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目标,还要注重个人的发展,争取让组织成员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最大化的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竞技运动重视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竞技体育是由科学家和运动员一起用科学的方法和思想对人类的运动极限进行不断探索,同时不断传播体育科学精神,让人们在竞技体育中完善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弘扬不断进取、勇于超越和更快、更高、更强的思想的体育活动。从“以人为本”这一思想在体育中出现时,竞技体育模式就从单纯的关注运动成绩逐渐转变为关心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体育成绩的模式。绩效管理的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特点正好满足了竞技运动自身的需要。

三、绩效管理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

绩效管理在竞技体育中的合理应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应用,而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应用,在经济管理中绩效管理不是单方面的实施,而是贯穿始终的全方位的实施。一般而言,绩效管理的发展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在运动队中一般把绩效管理体系分为以控制为导向、以发展为导向和以过程为导向的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在发展变化时,并不是后一阶段的产生就意味着前一阶段的灭亡,而是后一阶段的发展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前一阶段依然保持着发展。通常以控制为导向的绩效管理就是把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思想在面临重大比赛时采用,是最公平、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因此,在竞技体育中应保留这一方式。已发展为导向和以过程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则是与运动员和运动队的目标相关联的战略。以发展为导向的组织战略,可以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组织进行分解,以达到一步一步的实施战略,大致的分解战略步骤为:首先,管理者应该根据团队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团队现行和未来的发展计划,其次,有组织成员根据自身条件和情况制定个人计划,然后管理者将定期对组织成员进行考核和管理,最后根据考核结果分析,对体育成绩较弱的组织成员培训和鼓励。而以过程为导向的组织战略则是一种封闭式的循环战略,这个循环战略主要有五部分组成,分别是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和绩效结果的应用。例如,女子举重运动项目是我国重要的运动项目,一直以来,我国女子举重项目在世界上一直占有着优势,之所以会一直处于优势状态,不仅是因为我国女子举重这一运动项目抓得紧和运动员的全力以赴,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我国女子举重的管理者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科技含量的训练方法和模式,即制定了一套基于绩效管理思想基础上的运动队的管理体系。

四、绩效计划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

绩效计划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任务分析部分,二是胜任性分析部分。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竞技体育也是如此,绩效计划作为竞技体育管理的开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竞技体育中,无论是什么运动,无论是哪个运动员还是哪个团队,都需要在奥运会前做好准备,并对其在奥运会上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与此同时,在规划任务和目标时,管理者应首先制定总体任务与目标,然后根据不同情况,以总体任务和目标为前提,将总任务和目标再进行分解,然后落实到各个运动员或各个团队上。在经过一定训练过后,管理者或教练应根据运动员自身的素质的分析、对运动适应能力的分析、运动员训练水平的分析和潜力的分析等,再结合一开始制定的目标和任务,对无法协调的运动员进行调剂,使运动员在训练中达到“扬其长,避其短”的效果,从而使教练员和运动员都能积极投入到运动训练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绩效管理计划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

五、绩效实施在竞技体育管理中的应用

竞技体育培训范文5

 

1问题的提出   豫东南地区是河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滞后,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为了对豫东南地区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我们对豫东南地区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学、师资、场地器材、体育经费投入、体育管理等情况进行调查。从而达到正确认识新形势下豫东南地区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现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解决目前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找到豫东南地区高职高专体育的最佳捷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豫东南周口、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为对象,全面调查两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院教务部门。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分析法   2.2.2问卷调查法   以豫东南地区两市教育行政部门为调查单位,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向教育行政部门发放问卷2份,收回2份,回收率100%,发放学生调查问卷2400份回收2158份,回收率为89.92%。   2.2.3座谈法   深入两市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所属院校与有关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座谈,实地了解情况。   2.2.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3结果分析   3.1当前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工作现状   3.1.1当前高职高专体育教师工作负担状况调查中,体育教师的周工作量一般在16学时以上,有的高达18学时以上。有些教师还担负着课间操、课余训练的任务,这种超负荷的工作,占用了体育教师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成为他们科研情况较差的原因。调查中,体育教师认为目前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是场地、器材设备短缺,一方面,体育硬件不足确实是我国学校体育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体育教师还没有深刻地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含义。   在这次调查中,体育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不会教体育课了”,这跟体育教师的岗前培训少有很大的关系,在过去三年中,接受3次培训的占8%,2次占22%,1次占52%,还有教师3年1次也没有接受过岗前培训的。   3.1.2高职高专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体育健康课程资源就是形成体育健康课程因素、来源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它分为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和信息资源。积极有效地利用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可以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优势,使体育课程内容更具有个性化与创造性。可以提高体育健康课程的普适性和教学质量。两所学校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受传统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核项目的约束,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发挥。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一些简单的运动项目和游戏已不能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只有采用一些改革和引进更新颖的项目激发他们兴趣,但新项目的开发涉及人力、物力投入,往往难以进行。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地区的自然资源,各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周口市是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处,水力资源丰富,应大力开发水上项目。驻马店的遂平县,有部级等名胜风景区—嵖岈山,可以开展远足、登山等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从而实现体育育人的功能。   3.1.3学校教学内容的现状   我们对部分学生调查的反馈信息表明,两所学校虽然施行了新课标,但从上课的内容选择、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和传统的做法都没有明显的改变,上课内容还局限在一些竞技化比较严重的项目,再加上学校场地、器材和体育教师本身的情况等,两所学校尽管施行了新课程标准,但有名无实,效果不是很好。因此,要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改善学校体育设施,适当增补体育教师缺额和提高现有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必要的前提条件。   3.2对豫东南地区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3.2.1目前豫东南地区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方面说明,由于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学校体育教师短缺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越来越繁重,不利于搞好体育教学;另一方面说明,体育教师缺乏继续教育的经历。因此,各级领导要重视这一问题的存在,适当引进一些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教师,或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带动和提高高职高专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3.2.2遴选教学内容:一是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上,简化教材的技术结构,逐步改变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渗透一些与教材项目有关又能进行游戏或比赛的内容;二是要根据地域性的特点增加一些民族体育项目;三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些趣味性强的项目等;四是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突破竞技运动结构的约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3.2.3优化教学模式: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要促成学生的健康锻炼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建立新体系的教学程序,扭转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模式,建立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体育教学多元化的要求。采用合乐体育教学模式、合作体育教学模式、情感教学模式。   3.2.4改革考核方法:传统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往往不能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激情。所以,建立一套新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是完全必要的。#p#分页标题#e#   4结论与建议   4.1建议基层各级领导干部切实重视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加强和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和管理;适当增加体育设施的投入,以改善体育教学条件,为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4.2建立体育教师的岗位培训体系,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4.3加大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各地区应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4.4加大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体育教学由“竞技主导型”向“身心健康型”拓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的“开放型”选项课体育教学模式将成为我国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

竞技体育培训范文6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抗挫能力培养;教学对策

前言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当前的小学教学中,体育教育逐渐开始受到教师们的广泛关注,并开始正式融入到小学教学体系中。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当代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思维中,教师们主要的任务是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但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中,教师们还需要通过体育教育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抗挫能力,所以对于教学结构教师们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培养学生抗挫能力的原则

首先,在培养学生抗挫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分层性的原则。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所以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不同的小学生之间一定会存在差异性。比如身体素质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以及个人底线不同等等。所以,在开展抗挫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们应该对学生的基础情况形成一定的了解,有针对性地结合分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渗透,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心理素养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中,教师们应加持多样化的原则。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同的教学形式能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统一的教学手段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厌倦感,所以教师们就应该注重手段的丰富以及活动形式的多样,以此加强学生的积极性[1]。

二、培养学生抗挫能力的对策

(一)通过实践性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抗挫意识

在小学教学阶段,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能够得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就需要将这一理念与体育教育进行结合,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在教学之前,教师们需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更新,从中找出适合进行抗挫培训的切入点,以此加强抗挫能力培养的效果。比如,在自由活动的时候,教师们可以组织学生分成两个不同的小组,开展一些实践类的体育活动,比如跳高、扔沙包以及投掷铅球等等,针对于获取胜利的学生,教师们可以对其进行表扬以及物质奖励,加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针对于失败的学生,教师们就可以进行抗挫培训,引导其形成“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思维,使其能够意识到失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而是应该对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以此加强学生的抗挫能力,也能够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2]。

(二)通过竞技性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

总体来说,体育与竞技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联系,在社会乃至于世界上也具有很多不同类型的体育竞技类活动,比如奥运会、世界杯以及NBA等等,甚至近年来还出现了残奥会以及冬奥会等特殊的体育竞技活动。但是有竞技就会有成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就可以通过竞技类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抗挫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与足球相关的体育项目时,当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足球能力之后,教师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开展竞技比赛。当比赛结束后,针对于胜利的小组,教师们可以进行鼓励赞扬,促使学生形成学习激情;针对于失败的小组,教师们则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为其灌输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意识,同时教师们也需要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精神,在加强学生抗挫能力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通过社会性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抗挫精神

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们需要注意的因素比较复杂。首先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其次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所以,在开展抗挫能力培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们就需要对以上因素进行全面彻底的了解,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关的社会性教学活动,从而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3]。比如,在日常教学之余,教师们可以与社会机构形成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性的“小型马拉松”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学生的体育精神以及抗挫能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其次,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教师们也可以与其他学校构成联系,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在提升学生抗挫能力的基础上,也能够丰富学生的启蒙认知,拓展学生的交际范围,从而有效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简单的身体性活动,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应该注重开展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以及抗挫能力,推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们一定要对教学的原则进行了解,在保证原则的基础上开展抗挫性教学,防止对学生形成较大的心理伤害。

参考文献:

[1]杨华栋.对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力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9):140-141.

[2]左松.浅谈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力的探究[J].中国新通信,2018,20(05):185.

竞技体育培训范文7

关键词:体教融合;后备人才;培养

一、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我国各级体育、教育等相关部门对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健康发展日益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和实施方案,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仍然存在多层次的发展矛盾。面临当前我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社会环境需求,准确定位体育转型特征和发展任务,融合体育、教育与社会等多元化主体的协同治理能力,对于推进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一)政策、社会、学校的培养环境失真

当前,我国体教融合背景下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普遍较落后,发展融合环境落后,导致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缺乏明确的指导和引领思想。(1)制度实施环境的不足。近年来,国家和相关部门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政策文件,但是在市区县的具体执行力度却严重不足,实施方案和办法无法满足青少年体育发展需求,在管理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竞赛制度等方面的政策规范度不够,缺乏有效性、灵活性和科学性。(2)学校和社会环境无力。学校的“有体无育”、社会的“锦标主义”,家庭的“体育非主科”等观念对体育存在片面的理解,忽略了体育的教育功能,竞技体育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忽略了“健康第一”的培养理念,社会训练环境的匮乏导致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欠佳。(3)保障环境的欠缺。一些地区的青少年选材等方式较落后,对竞技体育人才输送渠道的单一性,体育、教育等相关部门缺乏一体化的沟通和互助,导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链条短缺。

(二)制度建设失灵

体教融合需要以健全的制度作为保证,这也是推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1)培养制度上:在体教融合发展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宏观、中层培养制度较为完善,但是在实践环节中的具体落实制度还欠缺,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全面性。(2)培训制度上:体育与教育部门的师资队伍、教练员的专业水平、执教能力、综合素养有待提升,对相关教练员的选拔、晋升、培训、激励等管理制度仍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3)竞赛制度上:竞赛制度有待对青少年的竞赛体制、竞赛体系、竞赛内容等作出进一步的规范,竞赛内容设置的不合理会使青少年文化学习水平受限,竞赛体制的不科学会与“健康第一”的培养理念相违背,与体育发展规律、青少年成长规律等相冲突,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4)激励与评价制度上:当前,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激励与评价制度缺乏科学合理性,激励与评价形式较为单一,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之间缺乏有机结合性,无法对运动成绩做出客观的评价并起到积极的鼓励作用。

(三)培养机制失衡

体教融合发展环境中存在的层层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不同主体之间的职责、利益等冲突和矛盾,导致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缺乏“一体化”的运行机制。(1)体育与教育部门制衡缺失。二者在体育目标和体育管理体制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体育部门对青少年的竞技体育能力普遍具有较高的要求,在体育人才培养制衡较大,但是在教育资源上具有一定的缺陷性,而教育部门则具备充足的教育人力资源优势,但在竞技组织和管理方面却较为欠缺,因此二者之间的制衡缺失会严重制约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进程。(2)协同不利。二者由于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一定的博弈性质,导致体育、教育系统不同的人才培养规划、不同实践培养举措,进而导致资源浪费、职责模糊、劣势凸显等问题的出现。(3)融合不畅。体育与教育部门没有形成统一的培养思想,没有建立融合性的发展策略,对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政策引导、学制衔接、保障监督等方面没有构建协同的发展机制。另外,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之间缺乏权衡的发展共进机制。

(四)培养模式失新

探索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是解决现实困境的突破口,应结合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治理体系的要求,遵循青少年体育发展规律,深化体教融合的发展改革。(1)培养思路不新。面临青少年体育环境、运行机制、组织体制失衡等多方面的问题缺乏符合时代特征的创新性培养思路,现代化治理理念强调多元化的协同治理能力,需要秉承开放性的培养思路,实现多方优势互补,目前培养思路较闭塞,没有建立特色型的培养特点。(2)举措不新。针对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选材、训练、竞赛、社会市场等多方因素的制约,体育、教育与社会组织未能形成统筹战略性的融合措施。(3)办法不新。体教融合过程中多元化主体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联动机制不够明确,职责分工模糊,未能采用高效统一的创新治理办法。

二、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

(一)深化开放融合的治理理念

总书记强调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发展需要强调体育、教育、社会组织等部门的一体化融合推进,通过开放性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建立资源共享、组织优化、有机协调的治理理念,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营造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体教融合的发展新目标。体教融合理念不只是将体育与教育相加,而是坚定体教协同育人的理念,在教学理念、目标、过程和评价上始终贯彻二者的优势,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1)体育部门应转变“锦标主义”培养理念,要深刻认识到体育属于教育的特殊范畴之一,离开教育的体育失去了其本质意义,应将青少年体育能力主动纳入教育领域,并与之协调融合共同推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立文化学习、运动训练和品格塑造等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2)教育部门应转变“应试教育”的培养理念。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过度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思想使体育学科边缘化,忽视了体育育人的重要价值,因此应重新定位体育的重要性,加大学校体育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力度,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能力。(3)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为竞技体育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尊重、鼓励和支持青少年体育特长的发展需求,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遵循教育、体育服务于个体的发展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夯实目标融合的组织基础

体教融合的宗旨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学校体育与教育部门的功能和价值正在被进一步挖掘,各部门之间应围绕统一的培养目标,实现全领域、全阶段、全方位融合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1)健全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夯实传统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业余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引进青少年俱乐部、体育活动培训服务等团体,为体育赛事、培训供给提供优质的服务资源,与社会体育市场建立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有利于提升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水平。(2)充分挖掘“以体育人”的功能和价值,体育、教育与社会组织深度融合培养目标,秉承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育人是根本的发展思路,实现不同类型学校间的有效联动,推动小学、中学、大学以及与特色学校之间的体育系统建立衔接有序、优势互补、资源调配的良好发展机制,协同配合实现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3)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参与和支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贯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致力于实现学生的个体特征、体质健康、人格塑造和意志锻炼等目标的实现。

(三)优化资源融合的运行机制

新时代体教融合需要多元化主体协同推进,厘清各协同部门的职责,建立联动落实、配合、督导的运行机制,因此亟待建设新常态化下体教融合的一体化创新发展机制。(1)实现资源共享机制,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实施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制定相应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可建立相应的资源共享机制,开展体育教学和运动竞赛中的体育设施、经费投入、风险管理、资源整合等协同发展机制,促进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2)推动行业联动机制,制定相应的青少年体育工作练习会议制度,针对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重大问题、举措,集中开展讨论与研究,建立相应的实施、督导和评估等联动制度,形成体育部门、教育部门与学校、家庭等协同配合的“四位一体”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格局。(3)推进赛事融合机制。统筹设计由教育、体育部门、社会组织等多元化主体参与的体育赛事,建立科学、系统的一体化联赛、选拔等制度,共同制定和完善青少年从小学到大学的竞赛体系;明确体育教育赛事系统的参赛资格、标准要求和认定制度,确保公平公正与公开性;完善赛事配套措施,确保等级与赛事的配套机制,有效实施竞赛等级的激励作用。

(四)推进措施融合的发展模式

体教融合背景下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首先应巩固学校体育的培养基础,其次重视体校培养的提高效能,最后在社会市场中进一步得到完善。体教融合的培养机制和组织体系需要建立在具体的操作措施中得以实现。(1)进一步推进和巩固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育与教育部门要协同配合,共同为青少年营造、提供优质的各类教学资源,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为青少年拓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和实践机会,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和顽强的意志。(2)体校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中坚拔高优势,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体校要结合育人根本理念,结合青少年发展特征,深化与教育部门的合作,突出体校育人的本质属性,从文化理论、竞技训练、道德培养等方面提升青少年综合素养。(3)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产业优势,为青少年体育服务开发相应产品,为深化体教融合改革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培训机构、培训服务,提供校企合作机会,为学生提供科学化的数字化训练、健康管理、技能培训等服务,在体教融合改革下推进体育、文化、教育等产业互融互通。

三、结束语

竞技体育培训范文8

关键词:校企合作;校园足球;中职学校

近年来,我国领导人对足球越来越关注。中国足球正逐渐给世界带来新的面貌,全国各省市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然而,中职业学校校园足球的发展并不乐观,参赛队伍的数量在逐渐减少,参赛队伍的技术水平和运动员的整体体能下降越来越明显。因此,如何结合中职学校校园足球运动的实际情况,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调查校园足球的发展状况,探索适合中职学校校园足球发展的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校园足球“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一般有两个含义:一是教育和企业两个独立部门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是建立在劳动分工日益精细、现代大规模生产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结合起来,必须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遵循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的规律。第二,校企合作是双向积极参与的结合,是基于双方的内部需求。职业学校需要企业的设备和资金,企业依靠中职学校的技术、知识和人才[1]。我国的校企合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二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包括中职以及其他各种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校园足球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早已在国内外普遍盛行,然而,中国的校企合作相对国外发展较晚,大多利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以获得学校和企业的最佳利益[2]。现今的校园足球校企合作方式越来越规范和科学,但在实际的合作中,校园足球校企合作的实施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2“校企”合作的模式分析

2.1企业为校园提供足球人才苗子

2017年7月,我国新增6837所学校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共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218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102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12个,每年增长数据如图1所示。根据访谈,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学校足球运动员的基本身份是学生,其次是运动员。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都分布在中职学校的各个教学部门,像其他学生一样,他们根据所学专业的要求完成每门课程的学习。因此,运动员除了完成繁重的训练和比赛任务外,还必须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这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中职学校校园足球人才的选拔中,中职学校企业(足球俱乐部)与中职学校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中职学校由于其社会属性的特殊性,必须遵守教育部关于招生政策的规定。从中职学校企业(足球俱乐部)中选拔高级别运动员,并进行相应的考试。合格的运动员将进入中职学校,成为中职学校足球的优秀人才。

2.2企业和校园联合培养足球人才

现阶段,校园足球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图2所示。其中,中职学校足球经费约束的主要来源相对简单,基本上依靠学校财政。“校企合作”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资金不足也严重困扰。队伍的训练设施不够完善,训练效果无法保证,比赛结果不够理想[4]。“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是我国高校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主要模式。它是“整合体育教育系统资源,提高效率,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中职学校校园足球“校企合作”主要指“校企合一”。以校园为依托,融合教育、体育、企业三大体系优势,共同培养中国足球。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2.3校园为企业输送足球人才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需要[7],生存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运动员也是人,他们也需要生存,他们需要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发展而努力。虽然职业学校有良好的职业教育,但中职学校毕竟不是职业俱乐部。没有合同,没有工资,没有职业教练,很难满足运动员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因此,中职学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存在着学生素质低、退役运动员难、毕业后就业难等问题。要依靠中职学校的实力建设一支专业的高水平足球队是非常困难的。中职学校和足球俱乐部之间的合作弥补了这个缺点。有了职业足球俱乐部,球员们将首先签订合同,比赛的月薪和奖金将满足球员们的日常生活。这为运动员专注于训练和比赛提供了物质条件[5]。俱乐部与学校合作,通过系统的职业教育进行培训。运动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技能。在中职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使运动员在毕业后有了更广阔的出路。首先,高水平运动员经过共同培养,可以继续为俱乐部工作。第二,运动员经过中职学校的训练,具有与其他中等职业学生相同的资格和素质。即使他们不再是运动员,他们也能像其他中职学生一样找到好工作。解决了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困难的问题,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也为俱乐部员工创造了稳定,并为吸收和留住人才创造了条件。

3“校企合作”模式下校园足球的推进分析

3.1提中职学校园足球运动水平的起点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充分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合学校和企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研究。“校企合作”的方法通常包括学校服务公司和商业支持学校。中职学校足球的“校企合作”模式与上述不同。中学足球“校企合作”模式中的“企业”不是指企业,而是指足球俱乐部。因此,中职学校校园足球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校企合作”模式有着根本的不同[6]。中学足球是利用其他学校培养实用人才的校企合作。通过改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因此,中职学校足球“校企合作”模式实质上是我国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和企业整合。具体来说,中职学校足球“校企合作”模式是基于自愿、平等、互惠的原则,以培养高水平足球人才为目标,以学校与俱乐部的密切合作为基础的。优势在于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高水平的足球人才。根据企业和学校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足球俱乐部主要承担球员工资、比赛费用等部分资金项目。中职学校主要负责运动员的硬件配套设施和文化素质培训。它是一种普遍的校企合作模式。

3.2多路径联合培养人才

现代竞技体育竞赛不仅是运动员运动水平的竞赛,而且是选材、训练、科学训练、损伤后勤保障、高科技装备等多方面综合实力的竞赛。特别是像足球这样的团体赛,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竞技体育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这也是我运用国民体质进行竞技体育的原因。国家体制能够迅速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水平,是经营竞技体育的国家力量。对大多数学校来说,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管理高水平的运动队。学校经费不足是影响高水平运动队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与公司深入合作,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高水平足球运动员。企业资金雄厚,学校拥有竞争场地、良好的居家氛围和科研培训优势,同时学校也具有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健全的足球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培养文化素质,促进团队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重新提升。只有学校和企业齐心协力,才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获得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才能使我们的足球取得长期的成功。因此,“校企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多途径联合培养足球人才是我国校园足球发展成功的关键。

3.3扩宽校园足球人才就业的渠道

足球的强度注定要限制运动员的运动生活,运动员的身高超过十年。由于知识储备不足,许多职业足球运动员退休后很难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对于学生运动员来说,压力更为明显。因为运动员从中学毕业后就面临工作,而现在的工作压力相对较大,即使他们在中学阶段努力学习,培训和竞争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更不用说理论基础本身是薄弱的。因此,面对相对专业的工作,与其他学生相比没有优势。经过“校企合作”培训的校园足球运动员基本上没有就业困难。本文通过对中职学校相关校园足球运动员和足球俱乐部球员与工作人员走访后发现,绝大多数球员的工作都不错。他们都认为,“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他们的就业,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在某种程度上,对一些校园球队的领导和教练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探讨了职业足球运动员为什么容易被雇佣。原因很多。他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这为球员的成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使参与者在竞争中不断地发挥意志品质,而且鼓励他们在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加强对理论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4校企合作模式下校园足球发展建议

4.1增强政府调控职能,提供必要政策支持

要实现“校企合作”模式,必须有良好的政策支持,引导体育教育部门落实“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政策。体育、教育部门要充分配合,双方要配合下发正式的书面政策文件,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对参加校园足球比赛的信心给予了他们支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鼎力支持对于中职学校这个市场经济体制还在不断健全中的城市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发展校园足球运动的普及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就更加需要政府的指导帮助和必要干涉,对于规范体育市场,甚至对足球竞技体育是否能长久地保持在一个稳定、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上都是大有裨益的。对于那些因为家庭困难而转训或退训的青年优秀运动员,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政策或资金支持,并逐渐将帮扶或优惠政策趋于标准化、规范化和人性化,以尽可能的保留和争取中职学校校园足球运动的优秀苗子。

4.2加强中职学校校园足球教练员高层次人才的建设

加强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校园足球教练员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中职学校校园足球教学与训练质量的关键,建设一支强大且水平较高的校园足球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学校人要大力引进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校园足球高层次人才专业的教师,把加强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校园足球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当作基础环节来抓,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对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现有校园足球高层次人才教师的培养,就是要根据市场运行规律,对外进行学习交流,鼓励教师多参加培训与学习。中职学校还应该制定合理的校园足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突出实效性、针对性和时代性,改革旧的课程结构体系,从源头上不断地为基层教育培养校园足球高层次人才队伍。强化中职学校校园足球高层次人才在职培训是提高中职学校高层次教练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

4.3加大媒体宣传,提中职学校园足球关注度

中职学校校园足球的发展,不仅是一个教育体系,一个封闭的体育体系,而且是一个独立的发展。它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开而有力的支持。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关注和支持校园足球,有必要提高中学校园足球的关注度。在这一过程中,媒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视台、互联网、报纸等媒体对促进校园足球的发展和中职学校精彩的足球比赛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校园足球起步较晚,与乒乓球、篮球等体育项目相比,其影响力仍相差甚远,没有没有商业赞助没有影响力,没有商业赞助俱乐部很难发展,形成了完善的专业运行体系。因此,促进校园足球更快更好地发展,加强宣传,增强影响力,是一种必然的途径。

5结语

在充分调查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校企合作”模式对培养高水平的校园足球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还存在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方面。一是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职学校竞技体育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缓解了团队经营的财务压力,运动员的利益得到保证,训练和比赛的热情也会增加,为取得优异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校企结合依托中职优秀教练员队伍和优质科研成果,使球员的培养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为培养高水平足球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第三,校企结合有利于促进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它不仅可以通过参加足球比赛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而且可以通过中等职业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最后,促进运动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加就业机会。第四,校企结合中职学生学校的管理体制,对中职运动员的管理更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可以提供医疗等专业后勤服务,让运动员更专注于训练和比赛。

参考文献

[1]梁伟,刘新民.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推进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4,21(1):151-153.

[2]李曼,黄淼.校企合作共建足球俱乐部的研究——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华康足球俱乐部为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9(4):85-86.

[3]何华兴.高中校园足球推进策略的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6,32(34):30-31.

[4]杨政燕.校园足球的有效推进策略[J].新课程,2017,15(21):45-46.

[5]张沛锋.校园足球活动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4):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