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一体化管控范例6篇

集团一体化管控

集团一体化管控范文1

[关键词] 集团化企业;管理控制模式;选择

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发展十分迅速。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统计,我国经省级政府及以上级别批准的企业集团达到2764家,企业集团2004年末资产总额达到19.47万亿元,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2.64万亿元,与2000年末资产总额10.70万亿元,全年营业收入5.33万亿元相比较,增长了1倍左右。虽然我国企业集团的整体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运营质量显著提升,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但我国企业集团已进入重大战略调整期,企业集团管理与控制体系也将进入调整期。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企业集团管理与控制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集团管理与控制体系,将是我国企业集团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一、我国集团化企业的主要管理控制模式

根据西方学者威廉姆森·钱德勒对母子公司的管理控制模式的实证研究,将集团公司的内部管理的组织体制分为U型结构(Unitary Structure)、H型结构(Holding Structure)和M型结构(Multipisional Structure)三种基本类型(见表1)。

其中,U型结构是一种高度集权的职能性组织结构,适用于产业比较单一的中小型企业;H型结构是一种多角化经营的控股公司结构,其下属公司彼此业务互不相干,产品结构属无关产品型,在经营上有较大独立性;M型结构是U型与H型两种结构发展和演变的产物,它是分权与集权的结合,更强调整体效应的大型公司结构,其集权程度较高,但突出整体协调功能。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集团化企业母子管理控制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从集权和分权的程度来看,集团总部对下属业务单元的管理控制主要是三种模式:即高度集权的管理控制模式、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控制模式、高度分权的管理控制模式。

与西方管理控制模式结合来看,则U型管理控制模式与集权管理模式相似,可称之为经营管理控制模式;M型管理控制模式与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控制模式相似,可称之为战略管理控制模式;H型管理控制模式与高度分权的管理控制模式相似,可称之为财务管理控制模式。

二、集团化企业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管理控制模式

通过调查研究,国内大多数的集团化企业一直处于寻找合适的管理控制尺度和方式中徘徊。管得太紧于是放权;管得太松,又在绞尽脑汁想办法削藩。由此,集团化企业尽快选择合理、有效的管理控制模式,成为大型集团化企业急需解决难题。

影响企业集团管理控制模式选择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三大因素是产业战略、产权关系和集团总部定位。企业集团无论选择何种管理控制模式,都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总部与下属业务单元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效应,都应保证集团总部和下属业务单元之间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和各自利益的平衡。

1.产业战略。产业战略是集团化企业管理控制体系建立的基础,是企业集团选择管理控制模式首要考虑的因素。对于处于快速成长期的集团化企业而言,主要是从产业战略角度来判断管理控制模式的选择。

产业集中战略:企业集团实行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核心业务通过直接投资或并购主营业务的上游和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运输、服务等行业企业。这种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扩张是比较明显的产业集中战略。这类企业随着产业纵向一体化发展,为集团总部控制下属业务单元增加了难度,上游和下游企业的业务已部分(或全部)脱离了原有主业,所以需要采用适度放权,同时,如果集团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要发挥资源共享、协同效应,则需要通过相对的集权来实现。一般而言,纵向一体化集团化企业比较适合战略管理控制模式或经营管理控制模式。

产业聚焦战略:企业的产业发展实行横向一体化发展,是比较清晰的产业聚焦战略。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或并购那些生产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而形成集团,从而产生规模效应和专业化优势。集团化企业横向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资源相对集中,对下属业务单元的管理和控制较为深入,采用经营管理控制模式或战略管理控制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的啤酒业中如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以及彩电业中如海信和TCL等企业集团,都是依靠横向一体化,联合兼并大批同行业企业而发展起来的。

非相关多元化战略:非相关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战略主要是指大企业以兼并、重组的方式向不相关的行业扩张,最终形成企业集团。集团总部要控制非相关的多元业务单元非常困难。一方面,难以找到同时精通几个不相关行业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各行业之间差别巨大,非相关多元化企业之间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效应。这就迫使集团总部对下属业务单元的管理控制不得不采取放权的方式进行。而且,从下属业务单元的长期发展来看,拥有相对独立的业务权限,才能实现良性发展。由此,综合来说,对于采用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企业集团,比较适合采用战略管理控制模式或财务管理控制模式。

2.产权关系。企业的产权关系以及由产权关系派生出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集团管理控制模式选择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集团总部以参股或控股形式对企业或组织形成产权控制关系,根据其投资目的、意图和出发点的不同,对所参股或控股企业进行管理控制。

集团化企业与下属业务单元的关系,按照控股、参股和协作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即集团总部作为核心层,与子公司之间关系依次为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三种产权和业务关系。

A.紧密层——绝对控股公司、全资子(分)公司和相对控股公司

在产权关系清晰的情况下,集团一般会全面介入到绝对控股公司或全资子(分)公司,通过法人治理结构对其进行管理与控制。总体来看,集团对绝对控股公司或全资子(分)公司的管理控制会根据产业战略、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进行选择,一般集团会选择财务管理控制、战略管理控制与经营管理控制三种模式中的一种。

B.半紧密层——参股公司

如果仅是从一般投资角度对某一企业进行参股或相对控股,然后派出高管人员,企业集团通过正常的法人治理渠道来完成对参股或相对控股企业的管理控制。这种情况的管理控制重点是投资回报,如果要选择管理控制模式的话,最可能的是选择财务管理控制模式。集团如果从战略投资角度对某一企业进行参股或相对控股,即使只是参股或相对控股的产权关系,集团也可以在财务管理控制模式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介入到所投资的企业,企业集团亦有可能选择由财务管理控制模型向战略管理控制模式或经营管理控制模式转变。

C.松散层——契约协作关系公司

对于这种集团化企业的产权与组织结构形式,没有具体的管理控制模式,主要是根据契约约定,对松散层业务单元进行相应的管理。

3.集团总部定位。集团总部定位与管理控制模式密不可分,从价值角度来看,可以把集团总部划分为六大价值定位,从责任角度则可分为六大责任定位。集团总部的不同定位组合,对应着不同的管理控制模式。 转贴于

A.集团总部的管理责任和价值分析

集团总部对下属业务单元的价值贡献主要体现在资源整合、协同支持、风险控制、引导方向、管理输出、运营管理等六方面。

集团总部要实现以上六方面价值,适宜采用经营管理控制模式;集团总部要实现前五个方面的价值,则采用战略管理控制模式较为合适;集团总部主要实现风险控制、资源整合、协同支持等部分价值,则采用财务管理控制模式比较合适。

B.集团总部六大责任中心

集团总部价值定位与总部的六大责任中心相互对应,即战略管理中心、资本运营中心、财务管理中心、运营监控中心、资源管理中心、生产运营中心。

其中:战略管理中心主要责任包括集团战略规划、集团战略实施与监控、集团战略质询、科技管理、下属业务单元的业绩考核等责任;财务管理中心主要责任包括预算控制、资金计划与融资、财务分析;资源管理中心主要责任包括高管人员配置、信息系统管理、企业文化建设、集团品牌管理;运营监控中心主要责任包括审计监察、运营协调与监控;资本运营中心主要责任包括重大投资管理、债权、股权管理、资产/债务重组、企业并购;生产运营中心主要责任包括对市场、销售、生产、采购、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运营管理。

从集团总部承担责任角度来看,如果总部同时要实现以上六大责任中心,则采用经营管理控制模式更适合;如果不干涉下属业务单元具体经营活动,保留除生产经营中心外的五个责任中心,则采用战略管理控制模式比较适宜。如果只需要资本运营中心、财务管理中心、运营监控中心等三个责任中心,则选择财务管理控制模式比较合适。

三、集团化企业管理控制模式选择时应考虑的其他因素

企业集团管理控制模式的影响因素众多,我国集团化企业在选择适合自身管理控制模式过程中,除了应考虑企业自身的产业战略、产权关系以及集团总部定位方面因素外,还应该考虑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及经营模式、企业发展阶段、集团多层母子结构、领导素质和企业文化、企业信息化水平和企业发展趋势等方面因素。

1.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及经营模式。集团母子公司管理模式选择经常受到集团所从事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或者是行业法律监管的影响。由此,根据不同行业特点,确定符合行业特点的管理控制模式非常重要。譬如:汽车行业为了防止下属业务单元内部相互削价,整个行业都选择了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控制模式。而金融或准金融行业,因为风险程度高,行业对此有各类金融法律法规监管,所以金融行业的集团化企业在选择管理控制模式时,风险控制方面考虑比较多。

当集团以产业经营为主,集权的经营管理控制模式比较多地被采用;以产业经营为主,资本经营为辅的集团倾向于选择战略管理控制模式;以资本经营为主的集团则倾向于财务管理控制模式。

2.企业发展阶段与企业成熟度。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企业成熟度不同的集团化企业,在选择集团管理控制模式时有所区别。一般而言,对于创业期的集团化企业,更适合采用集权度高的经营管理控制模式;对于成长期的集团化企业,更适合采用集权与分权程度适中的战略管理控制模式;对于成熟期的集团化企业而言,可根据领导层管理素质选择战略管理控制模式或财务管理控制模式。

3.多层母子管理控制结构。集团化企业是一种复杂的组织体,很多企业集团都具有多层母子结构,从母公司开始,往下延伸到子公司,子公司再往下延伸到孙公司,这样就形成了集团总部——子公司,子公司—孙公司两级管理控制体系。

在这种多层母子管理控制结构中,集团总部一般以统一的管理控制模式对子公司进行管理控制,而在子公司层面,各子公司对下属业务单元的管理控制模式可能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集团总部——子公司,子公司——孙公司两个层面的管理控制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判断。

4.领导素质及企业文化。对于集团总部的领导层专业技能较高的企业集团,比较适合采用经营管理控制模式;而领导层专业联合化程度中等的企业集团,则比较适合采用战略管理控制模式;领导层专业化程度很低,则比较适合采用财务管理控制模式,但必须有良好的信息系统等相关管理系统做支撑。

集团化企业管理控制模式选择还与企业文化紧密相关,企业集团的领导风格将对集团管理控制模式产生较大影响。一般而言,集团内部高度集权的文化,选择经营管理控制模式较为有利;高度分权、民主的企业文化,选择财务管理控制模式能获得较强的支持。

5.企业信息化水平。企业信息化水平在一定程度制约着集团管理控制模式的选择,相对经营管理控制和战略管理控制这两种模式而言,财务管理控制模式对集团化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要求程度较高。

6.集团化企业母子管理控制的发展趋势。战略管理控制模式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跨国集团采用的集团管理控制模式,集团总部既能避免财权分散风险,又能保持下属业务单元经营的灵活性,但该模式对集团管理者的管理素质要求较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集团化企业在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控制模式时,必须深入分析企业的产业战略、产权关系和集团总部定位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及经营模式、企业发展阶段、集团多层母子结构、领导素质和企业文化、企业信息化水平和企业发展趋势等方面因素,充分研究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状况,确定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管理控制模式,以不断提升企业集团的自身管理水平和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 Chapman,C.S., Reflections on a contingent view of accounting ,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 22. 1997. pp. 189~205.

集团一体化管控范文2

集团金融管控与产业金融协同,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产业集团和金融集团提出的共同课题。产业集团的问题在于管控框架的不完整和金融功能的不健全,需要研究和探索如何完善集团金融功能,如何进行集团金融管控。金融集团的问题在于金融服务产业的不到位和金融协同功能的不完善,需要研究如何贴近产业集团进行金融服务,如何实现产业金融协同。他们都需要构建一个集团金融管控与产业金融协同框架――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框架。

当今世界把所有企业集团都放在信息化、全球化、金融化三大坐标同一背景下。这是构建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框架的基本前提。在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背景下,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框架,至少存在三个基本假设(见图1)。

第一个基本假设是企业面临金融化、信息化、全球化三大背景。基于金融化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理财型投资管理的协同管控。基于信息化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集约化财务管理、集团化金融服务、集成化信息网络的协同管控。基于全球化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专业化集约化战略、综合化集团化战略、全球化集散化战略的协同管控。

第二个基本假设是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商品市场三大市场。基于资本市场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资金链金融产品、产业链金融产品、资本链金融产品的协同管控。基于货币市场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境内现金池、境外现金池、全球现金池的协同管控。基于商品市场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资本经营、金融服务、财务管理的协同管控。

第三个基本假设是企业面对资本链、资金链、产业链三大链条。基于资本链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财务总监、金融司库、信息总监的协同管控。基于资金链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结算中心、财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管控。基于产业链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核心,是产权链资本运营、价值链财务管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协同管控。

这3大背景9个方面27个要素,构成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框架(简称3927框架)。假设的考察过程,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而构架的构建过程,则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我们遵循这一过程来构建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框架。

基于资本链的财务总监、金融司库、信息总监的协同管控

企业集团的基本联接纽带是资本链条。因此,集团管控与金融协同要基于资本链进行管理控制,基于资本链进行金融协同服务,基于资本链传导经营管理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CFO制度下的财务总监为首的控制系统、金融司库为首的资金系统、信息总监为首的信息系统三大系统。这里的协同管控,在纵向体现在负责财务金融的高管,不是单层管控,而是双层协同管控(上层高管为CFO,下层高管为财务总监、金融司库、信息总监);在横向体现在负责财务金融的高管,不是一人(财务总监)单一管控,而是三人(财务总监、金融司库、信息总监)协同管控(图2)。

基于资本链的CFO制度所体现的协同管控,是CFO治理结构和CFO管理结构的协同管控。

CFO治理结构方面的协同管控,体现在决策权的平等、执行权的统一和监督权的独立。

首先,在决策方面,CFO首先是董事会成员,即执行董事(内部董事),与全体董事一起对股东负责,共同承担法律责任。这是说在重大决策地位上,CFO和CEO、COO等重要领导人一起作为执行董事(内部董事),进入董事会,享有平等的决策权力,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CFO是由董事会聘任,在决策上对董事会负责。

其次,在执行方面,CFO首先是一名执委会成员,对董事会负责,共同承担经营责任,共同执行董事会决议;然后,在执行董事会和执委会决议的过程中,CFO要对CEO负责,以保证执行权的统一;最后,在CFO制度下,董事会和执委会成员中不再另设财务负责人。CFO对执委会和CEO承担财务管理责任。

第三,在监督方面,在CFO制度下,监督分为经营决策监督、财务会计监督和管理执行监督。经营决策监督由对股东负责的监事会负责;财务会计监督由对股东负责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外部审计机构由审计委员会聘任;管理执行监督则由CFO领导的管理审计部门负责,这时,内部审计部门不再承担财务会计审计职能。因此,在财务会计监督方面,CFO及其所属机构要接受有独立监督权的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审计委员会主要由外部独立董事构成);而在管理执行审计方面,CFO及其领导的管理审计部门有独立的监督权。在这里,CFO扮演一个管理监督者的角色。

CFO管理结构方面的协同管控,体现在财务总监(Controller)、金融司库(Treasurer)、信息总监(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在管理控制系统、财务金融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三方面的集中管理与共享服务。资金的集中管理,离不开金融的共享服务载体和信息的共享服务中心。

财务总监(Controller)在德国被称为“管理控制工程师”,主要负责基于战略执行的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分管战略规划、计划预算、投资管理、业绩评价、风险控制。在一个企业集团中子公司财务总监与母公司财务总监的关系有“实线制”和“虚线制”之分。在实线制下,子公司财务总监对母公司负责(多见于集权管理模式);在虚线制下,子公司财务总监对子公司负责(多见于分权管理模式和子公司是公众公司和合资公司的情况)。

金融司库(Treasurer)主要负责金融市场融资和资金集约管理。有三种功能组织可选择:一是资金管理职能部门或资金结算中心事业部;二是财务公司;三是金融控股公司。国外大部分企业的选择是财务公司。因为,财务公司作为具有产业背景和金融背景的企业集团内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扮演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投行型财务顾问三个角色。

信息总监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负责会计核算和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时代,会计作为信息系统必然要纳入管理信息系统之中。因此,国外许多公司的会计部门都与信息部门合并,有些公司的CFO也将信息系统纳入其管理范畴,在该范畴内设置CIO职位。

基于资金链的结算中心、财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管控

企业集团的另一个重要联接纽带是资金链条。基于资金链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必然选择结算中心、财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作为载体进行资金协同管控(表1)。

载体选择之一是结算中心。结算中心是产业集团进行资金管理的一个事业部性机构,其功能是职能型资金管理。结算中心是非银行非金融机构,不能从事金融业务,只能进行资金结算的资金管理工作,其资金管理模式是资金集中管理。结算中心与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是客户关系。结算中心在目前的金融监管背景下,其合法合规性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确定性。由于目前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审批的难度较大,许多企业采用结算中心模式,但其局限性较大。

载体选择之二是财务公司。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其功能主要是功能性司库管理和信用性金融服务。由于财务公司是金融机构但不是银行,所以,财务公司与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是合作关系。财富500强里80%都有财务公司,中国目前有100多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从财务公司被允许的金融业务来看,财务公司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混业性质,是产业集团公司金融协同控制系统较为理想的载体。但需要监管部门在财务公司性质定位、财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设立、财务公司存款准备金上缴、财务公司参与央行联行清算、财务公司贷款再贷款、财务公司各项监管指标限制等方面放宽放松管制。

载体选择之三是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是通过控股公司组织模式,实现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财务公司、金融租赁、资产管理等两种或两种以上金融业务的联合经营,能够向顾客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集团化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最主要特点是“集团混业,经营分业”。分业经营体制就是“一个法人、一块执照、一种业务”,混业经营是“一个法人、多块执照、多种业务”,而金融控股模式是“多个法人、多块执照、多种业务”,即在一个法人金融集团公司内有多个法人子公司。子公司统一控制在一个母公司之下,但彼此之间实行“完全的分业经营、完全的分业管理”。因此,金融控股公司在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主要功能是产能性金融管理,即金融在产业集团既作为一个产业又作为一个功能。产业集团内的金融控股公司与产业集团外的金融机构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基于产业链的产权链资本运营、价值链财务管理、供应链金融服务协同管控

传统企业集团理论和实践基于产权关系定义和界定企业集团,这种基于产权链的集团管控,在当今经济一体化时代显得力不从心。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至少应将集团管控的外延从基于产权链拓展到基于产业链。基于产业链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体现在产权链资本运营、价值链财务管理、供应链金融服务(图3)。

产权链资本运营,旨在以产权链为主线进行产融协同的产权控制,主要功能是资本的经营。基本要求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实施公司的资本控制,并达到资本运营与资本管理的协同。在组织结构方面以产业集团资本运营部门为依托。实际上,中国目前的财务公司主要是在产业集团内以产权关系为基础,实施产融协同控制。

价值链财务管理,意在将职能性的财务管理转变成系统性的价值管理。基本功能是价值管理。基本要求是以货币关系为纽带实施公司的价值控制,并达到融资与投资的协同。在组织结构上以产业集团财务管理部门为依托。实践中,多体现为基于资金流的公司司库管理控制。

供应链金融服务,是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核心功能是金融的服务。基本要求是以供销关系为纽带,为供销双方提供金融服务,并实现买方信贷与卖方信贷的协同。在组织形态上以产业集团内部金融机构(例如财务公司)为依托。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金融创新业务。但在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产业集团内部金融结构由于其内生性,比外部金融机构更有优势。金融监管部门应将财务公司的金融业务范围从基于产权链拓展到基于供应链,以利于财务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

基于资本市场的资金链金融产品、产业链金融产品、资本链金融产品协同管控

由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构成的金融市场,为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提供进入机制和退出机制,而基于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则为集团金融管控提供金融工具。因此,集团金融协同管控,在于对资金链、产业链、资本链三类金融产品的协同开发和综合运用。

集团金融协同管控的金融工具,是要解决用什么样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来实现集团金融管控和产业金融协同的问题,以及这些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本身如何协同的问题。按照资金链、产业链、资本链来划分已有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和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基于资金链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主要是为产业集团的司库型资金管理和基于价值链的财务管理服务的。基于产业链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是为产业集团的信用型信贷服务和基于供应链的金融服务而开发设计的。基于资本链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是为产业集团的理财型投资管理和基于资本链的资本运营服务的。

按照资金链、产业链、资本链三大链条来划分和开发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首先有利于资金链金融控制、产业链金融控制、资本链金融控制;其次,有利于产业与财务管理的协同、产业与金融服务的协同、产业与资本运营的协同;第三,有利于创新基于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基于投资银行的投融资金融、基于司库管理的资金池金融。

基于货币市场的境内现金池、境外现金池、全球现金池的协同管控

基于货币市场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体现在境内现金池、境外现金池、全球现金池的协同管控,以通过货币市场实现资金的流动性、增值性、安全性(图4)。

现金池(Cash Pooling)资金管理模式,作为产业集团企业间资金管理的自动调拨工具,通过集团成员单位账户余额上划、成员企业日间透支、主动拨付与收款、成员企业之间委托借贷以及成员企业向集团总部的上存、下借分别计息等,可以统一调拨产业集团的全球资金,最大限度地降低产业集团持有的净头寸,实现资金的集中控制功能。最终实现资金全球调配及资金全球24小时不落地。

现金池结构包含一个主账户和一个或几个子账户。现金池资金的自动调拨在日终发生,调拨的金额取决于各子账户的日终金额和目标金额,即日终时各子账户余额为所设定的“目标余额”,而所有的剩余资金将全部集中在主账户。

全球现金池的建设,可以产业集团财务公司为载体,授权其为运作主体在境内协作银行开立境内外汇资金集中管理专户,在境外协作银行开立境外外汇资金集中管理专户,以此分别建立集团境内、外两个外汇现金池。同时在境内协作银行开立境外放款专用外汇账户,归集产业集团及所属境内成员单位的自有外汇资金,在外汇局核准的额度内,通过境外放款专用外汇账户,实现集团跨境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

基于商品市场的资本经营、金融服务、财务管理的协同管控

许多企业集团的资本经营、金融服务、财务管理分布在三个部门或机构,也有企业集团没有专门的资本经营部门和金融服务机构。无论哪种情况,企业集团面向商品市场需要资本经营、金融服务、财务管理三位一体协同管控。

如果把集团管控按照驱动关系分成功能与机制、流程与系统、客户与市场、资产与价值四个层面,财务管理主要与功能与机制、流程与系统两个层面相关;金融服务主要与流程与系统、客户与市场两个层面相关;资本经营主要与客户与市场、资产与价值两个层面相关。这种交叉关系就构成财务管理、金融服务、资本经营三者之间的协同管控。

完整的集团管控应该包括以企业为核心的战略控制、以市场为核心的经营控制和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控制。因此,集团金融协同管控应该体现在战略主题、经营目标、管理指标的协同管控。

以上财务管理、金融服务、资本经营三个方面,资产与价值、客户与市场、流程与系统、功能与机制四个层面,以及战略主题、经营目标、管理指标三个坐标的协同管控构成集团金融管控的“协同树”工具(图5)。

公司金融协同首先体现为资本经营、金融服务、财务管理三个有机方面的协同。资本经营需要做到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同;金融服务需要做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同;财务管理需要做到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协同。

公司金融协同其次体现为功能与机制、流程与系统、客户与市场、资产与价值四个因果方位的协同。财务管理功能与机制的完善,有利于财务管理与金融服务流程与系统的优化,从而赢得金融服务与资本经营的客户与市场,最终体现为资本经营的资产与价值。

公司金融协同最终体现为战略主题、经营目标、管理指标三个逻辑层次的协同。战略主题以企业为核心,一个战略主题引申若干经营目标;经营目标以市场为核心并体现特定战略主题,一个经营目标由若干个管理指标去衡量;管理目标以人为核心,是公司金融控制与产业金融协同的指标和标志。

基于金融化的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理财型投资管理的协同管控

金融化背景下企业集团如何进行资金管理,如何进行信用管理,如何进行投资管理,是集团管控需要重新思考和研究设计的三大课题。从国内外企业集团的实践看,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理财型投资管理是普遍选择和基本定位。因此,金融化背景下的集团金融协同管控,是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理财型投资管理的三足鼎立及其综合协同运作(图6)。

司库型资金管理,意味着产业金融的协同控制以基于收付实现制的资金流动协同控制为核心,以产业集团的资金专业化和集中集约管理为依托,以境内境外现金池构建和资金全球调配及24小时不落地为主要特征,以基于JIT的现金零余额、零在途、零准备时间,并最大限度减少资金占用,减少资金成本,提高资金效率为追求目标。

信用型信贷服务,要以基于权责发生制的应收应付协同控制为核心,以产业集团的产品销售与信用管理的分离及信用销售专业化管理为依托,以信用金融化和资产证券化为主要特征,以消费信贷及买方信贷、供应信贷及卖方信贷为主要金融工具。

理财型投资管理,要以融资投资服务协同控制为核心,以产业集团的资本运营为依托,以企业重组、债务重整、公司上市、企业发债、企业并购为主要特征,以投资银行功能为参照,以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投资效益、资本扩张能力、企业并购能力为主要目标。

公司金融协同控制系统的综合型定位是上述司库型、信用型、理财型定位的集成。即基于资金的司库型定位+基于资产的信用型定位+基于资本的理财型定位。特征是产业集团金融的集团化管理和金融的综合化服务,目标是追求资金的效率、资产的效果、资本的效益。

基于信息化的集约化财务管理、集团化金融服务、集成化信息网络协同管控

信息化使集约化财务管理、集团化金融服务、集成化信息网络成为可能。集成化信息网络为集约化财务管理提供了基础,集约化财务管理为集团化金融服务提供了条件。因此,集团化金融管控在信息化条件下,可实现集约化财务管理、集团化金融服务、集成化信息网络协同管控(图7)。

集约化财务管理的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资金集中管理,二是会计共享服务。资金集中管理需要构建资金集中管理平台,会计共享服务需要建立会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注意的是资金集中管理并不意味着资金集权管理,同样,资金集中管理也不意味着不公平的关联交易。

集团化金融服务,一是指产业企业的集团化金融管理,二是指金融机构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前者意味着产业企业的金融需要集团公司以一个平台(可以是金融控股公司,也可以是金融事业部)进行统一管理控制;后者意味着产业企业需要一个能够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这个金融机构要么是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外部金融机构,要么是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内部金融机构(如财务公司)。在某些情况下和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是两者的结合。

集成化信息网络应该是信息集成管理加互联网络。包括企业集团企业间MIS系统及IT系统的协同控制问题,财务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协同控制问题,以及金融机构与产业企业间MIS系统及IT系统的协同控制问题。这里既要解决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问题,又要解决信息隔离和防火墙问题。

基于全球化的专业化集约化战略、综合化集团化战略、全球化集散化战略协同管控

全球化过程一方面延伸了集团管控的半径周期,另一方面加大了集团金融管控的难度和幅度。因此,全球化背景下的集团金融管控,必须从战略和发展的高度构建集团金融战略管控框架,并实现各个战略阶段的协同。基本选择是专业化集约化、综合化集团化、全球化集散化三大进程及其各个阶段协同安排,做到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前后承接、动态调整(图8)。

专业化集约化战略阶段,以司库模式为初始定位;以专业化的资金服务和集约化的资金管理为核心能力;以创新战略为出发点,创造金融专业化产品;构建资金集中管理与内部结算服务、信贷统一规划及其投融资服务、买方信贷消费信贷与产业金融服务三条业务创新主线。

综合化集团化战略阶段,从司库模式拓展到信用模式和投行模式,形成综合性全能型模式。以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和集团化的金融管理为核心能力。以多元化战略为发展的新起点,缔造金融集团化组织。构建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投行型财务顾问三足鼎立业务格局。

集团一体化管控范文3

集团管控是指集团化企业的总部或者管理高层,为了实现集团的战略目标,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通过对下属企业或部门采用层级的管理控制、资源协调分配、经营风险控制等策略和方式,使得集团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达到最佳运作效率的管理方式和体系。可从三个方面的内涵来理解集团管控,即管控维度、管控界面和管控核决权限。其中:

管控维度涉及职能维度与业务维度。职能维度包括战略、财务、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业务维度包括制造、营销、研发、供应链等。一般来说,集团管控涵盖五大维度:战略管控、经营管控、资产管控、财务管控和人力资源管控。

管控界面强调的是内容,即对于某一管控维度进行模块划分,在相应的管理模块下,集团层面做什么事情,集团下属子公司做什么事情。

管控核决权限强调的是流程。即对于某一管控模块进行事项划分,在相应的管理事项下,集团公司各部门负责哪些流程,集团下属子公司各部门负责哪些流程。

集团管控模式从宏观上体现了管控的基础和方法论,是集团管控的核心,企业对管控模式的选择不仅关系到集团管理的效率,也事关集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最为流行的是根据“集团管控三分法”基础理论而形成的三种管控模式: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操作管控型。

财务管控型是指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管理控制主要通过财务手段来实现,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具体经营运作管理基本不加干涉,也不会对下属子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进行限定,集团主要关注财务目标的实现。

战略管控型是指集团总部负责集团财务、投资、资本运营和集团整体的战略规划。集团与下属子公司的关系主要通过战略协调、控制和服务而建立,集团根据外部环境和现有资源,制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下属子公司制定自己的业务战略规划,集团通过控制子公司的核心经营层,使子公司的业务活动服从于集团整体战略活动。

操作管控型是指集团总部通过职能部门对下属子公司的日常经营运作进行直接管理,特别强调公司经营行为的统一、公司整体协调成长和对行业成功因素的集中控制与管理。

上述三种管控模式只是对不同管控维度的侧重与综合。财务管控型侧重于财务管控维度,战略管控型侧重于战略管控维度,操作管控型则更多的是对各种管控维度的综合。三种管控模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核心管控维度、核心功能、核心部门、集分权程度、发展目标、集团与下属子公司关系、管理手段、应用方式等方面。

二、 治理整顿背景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集团化发展趋势

以1992年上海市率先成立全国第一家城投公司,开创城市发展城投模式,初步建立“政府指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型投融资运营管理体制为标志,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近二十年里不断发展和壮大。据央行和审计署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6月全国各地拥有的投融资平台的数量超过1万家。

客观地讲,这些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国家四万亿投资驱动下,出现了发展过快、平台数量过多、业务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有些城市的平台公司在发展到第二个阶段的时候由于没有自身造血功能而面临破产的境地,同时也将银行贷款偿债的风险不断推高。在此背景下,2010年6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清理规范。根据国发19号文指示精神,国家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相关机构相继出台一系列规范文件,深化平台公司治理工作。

在治理整顿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各类投融资平台正在实现不同方式的整合,并在新形势下出现了两种集团化趋势:

1. 战略控股趋势。在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的改组改造过程中,除沿袭以往的通过土地等各类资产注入来扩张平台规模的“内生式”发展模式外,已经有平台向“战略控股”转化的趋势。通过全面的股权投资和资产经营管理,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和分工协作,共同实现地方政府投资拉动的战略意图。战略控股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领域综合化:平台不再仅仅局限于城建领域,而是开始承担起产业升级的任务,并且通过增强资金与项目的纽带作用,发挥地方政府控制的资产与资本效率,有效隔离风险;

(2)分工协作化:随着平台资产和资源的集聚,专业化分工显得尤为必要,专业化平台逐步展开,例如,根据资产属性可以分为公益性资产运作平台,经营性资产运作平台等;根据产业类型可以分为础产业投融资平台、工业投融资平台、农业投融资平台等,各平台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实现政府战略意图。

(3)市场化经营:“战略控股”使得投融资平台正在试图摆脱平台成立之初被动承接各路资金、倒手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空壳”地位,在逐步弱化项目建设职能的同时,转以资产和资本经营作为发展方向。一些平台还承担其对地方产业项目进行整合的功能。通过地方性稀缺资源的整合,放大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持倍数。

2. 金融控股平台趋势。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多数地方政府从单纯关注投资的拉动效应,转而注重发挥金融的集聚效应,其关注目光也从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开始转向手中控制的地方性金融资源领域,多地相继出现组建“金融控股”平台迹象,整合地方性金融资源的融资潜力,构建出完全有别于既有城投公司模式的全新政府类融资平台发展模式,并形成与“战略控股”相互呼应的格局。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性金融资源集聚方式构建“金融控股”平台:

(1)对地方控制的大型企业集团一般通过实施“控股化”重组,将其组建形成金融控股集团;或直接成立新的金融控股公司;

(2)通过“换股”或股权划拨等方式,将分散在各地国资委等部门的地方性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及租赁机构的股权,整合成金融控股公司;

(3)通过控股公司实施对地方金融资源的集中控制、管理,并通过对原有平台的参股、控股,将多元化的融资投向拉动地方经济所需的实体领域。

综上,无论是战略控股还是金融控股,都是投融资平台集团化的显著形式,都是为了摆脱单一业务或职能所带来的困扰。集团化是投融资平台壮大资产、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向市场化组织的必然选择。

三、 政府投融资平台集团化趋势下管控模式的选择

对于绝大多数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来讲,普遍存在公益性和盈利性配比合理的业务结构、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业务集中度和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即使像上海城投、天津城投这样的领头羊企业,也存在集团整体“大而全”,下属公司“小而全”的现象,混业经营构成业务板块的划分不尽合理,由于缺乏必要的集团管控和整合,不能实现集约化经营,规模经济效益难体现。

在政府投融资平台集团化趋势下,原来实行的直线职能制的管理模式在新形势下的拥有庞大资产规模和复杂经营方式的集团型企业里已经不再适合。特别是集团产业门类复杂、管理层级长,也带来管理上的盲区。如何将集团总部该管的管、该放的放,充分发挥下属企业自身活力,实行以下属企业的核心能力和专业化管理为依托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投融资平台公司在组织管控模式和管理优化设计方面的主要内容。

1. 投融资平台集团需要管控。对于投融资平台来说,实现集团化只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向、一条路径。更重要的是在集团化以后,如何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尤其是集团化管理水平,以实现对主业以及其他多元化投资单元的管理和控制。由此一来,集团管控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平台的集团化缺乏内涵,大多数只是各种资产资源的机械式组合,缺乏协同与互补,资产资源并未实现最大效应的增值与运作;

(2)在现有体制的束缚下,对平台治理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争议,游走于行政命令和市场化企业治理规范的两端;

(3)缺乏集团战略对各业务板块发展的统筹导向和引领,集团与下属子公司之间缺乏系统思考;

(4)政策和制度缺乏一致性、稳定性和规范性,以及管理团队能力胜任与工作难度强度的影响,从根本上导致了效率不高,协同效应不明显;

(5)参差不齐的人力资源状况构成平台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专业人才和资本运作人才匮乏。

通过对管控模式的理解,要确定集团管控模式,必须从管控维度、管控界面与管控核决权限三方面入手,其中管控维度最关键。与其他行业相比较,投融资平台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基于业务与组织特性,围绕融资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投融资平台集团至少存在以下几个关键管控维度,包括战略管控、投资管控、资本运营管控、人力资源管控、审计管控等。

2. 投融资平台的管控模式的选择。管控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每种管控模式都富有丰富的内涵,它们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渗透的。管控维度是管控模式的核心,它决定了管理模块和管理事项,进而决定了管理界面和管控核决权限。

对于投融资平台来说,需要结合行业和企业的自身特点来选择某种管控模式,这就意味着要以某种管控维度为核心,再辅以上述五个关键管控维度与相应的管控界面和管控核决权限,来构成一个系统,对集团的发展进行管理与控制。新形势下,投融资平台公司所采用的三种常见管控模式如图1所示。

四、 投融资平台集团管控模式的影响因素及实施要点

1. 管控模式的影响因素。管控模式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公司战略、行业特点、业务风险、发展阶段等,这些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对于投融资平台来说,应特别关注资产特性、权属关系和高层管理人员这三个因素。其中:从资产特性角度看,投融资平台集团的下属企业资产可以分为公益性资产、准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不同的资产特性影响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业务模式,从而影响管控模式。从权属关系来看,投融资平台集团的权属关系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根据所占股权比例,将下属企业可以分为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另一方面是指集团的实际控制关系和政企分离状态等,这些都会影响集团的管控模式。从高层管理人员构成来看,管控模式形成以后,还需要高层管理人员主导实施。众所周知,投融资平台的高层管理人员一般都具有政府官员背景,或者直接由某级别官员兼任,这种双重背景从两方面影响管控模式的实施:专业能力和职责权限。专业能力缺失和职责权限模糊、交叉、有名无实都将导致管控模式的失效。

2. 投融资平台的集团管控实施要点。管控模式是集团管控的高度概括,是一套方法论,通过建立和完善集团化的管控体系,从而有效地建立起纵向母子公司间清晰的管理边界,以及横向子公司之间专业管理、协作共赢的内部市场机制,进而保障集团总体战略目标实现和两条业务管理脉络的有效运转。管控模式确定后,还需要从多方面来确保管控的有效实施。

(1)实现政企分离,构建市场化组织。投融资平台具有天生的政企双重背景,这种背景制约了平台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对集团化发展起了根本的阻碍作用。因此,要确保管控的顺利实施,就必须实现政企分离,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去运作,这样才能发挥管控的最大效应。

(2)各部门、各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集团公司管控实施方案下发后,各部门、各单位要进行广泛动员,认真组织学习,加大宣传力度,深刻领会集团公司推进企业管控的意义和基本思路,制定好本系统、本单位贯彻集团公司管控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

(3)集团公司要加强对基层单位构建管控体系工作的检查、督促和指导。集团公司各部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切实负起责任,在健全和完善自身管控体系的同时,帮助基层单位构建高起点、高标准的适应集团公司发展要求,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管控体系。

(4)立足于探索建立企业分级分类的管控模式。集团管控体系构建,有一个从上到下、逐步完善的过程。由于投融资平台的资产属性和业务范围有很大的不同与交叉,因此,各主管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坚持管理创新,积极探索建立一套以本系统管控体系为责任主体,以基层单位有效落实管控职能的有效的管控模式,充分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集团公司各项管控措施落到实处。

集团一体化管控范文4

关键词: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财务管理理念

一、现阶段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及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方法与企业发展的不适应

企业经营决策活动离不开企业的财务管理,通过财务控制,确保企业完成财务计划,实现对经营活动的有效管理。在当前日趋国际化市场竞争的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更体现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相应的财务活动的控制。许多企业集团从组建开始就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管理体系。但由于主要财务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财务知识陈旧,缺乏对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认识,依然采用旧的管理办法实施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限制了企业经营活动,而且存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的现象。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处理好企业财务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没有建立起集团内部有效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已经严重地制约了部分企业集团的发展。

(二)集团内部财务关系不合理

部分企业集团缺乏一体化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上过度分权,对子公司经营活动不能有效控制,使子公司经营权力过大。子公司为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致使集团无法从战略高度有效部署各项经营活动,出现了投资规模失控、产业结构失衡、整体收益下降的问题,无法实现集团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削弱了集团的整体竞争优势和综合能力的发挥,扩大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相反,部分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又过度集权,限制了子公司经营活动的自主决定权,无法充分发挥子公司应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子公司成了集团纯粹的附属,造成子公司在面对行业领域内的竞争时,无法有效发挥自身与其它子公司间的经营合作,对外也无法灵活做出财务决策。子公司向上传递信息,往往需要等待集团审批,这很可能错过最佳的投资机会、经营时机,从而造成利益损失,也会影响集团财务一体化管理的效率、效果。

因此,企业集团在面对当前及今后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必须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控制模式,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进行一体化、全方位的控制,在集团与子公司间实现资金的有效流动和资源的优化组合、配置,对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过程控制、点式控制,既要保持各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还要在完成集团整体战略部署中,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及内容

(一)财务控制模式分类

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必须围绕实现企业总体财务目标而设计财务控制模式、控制机构及组织分工等要素,而财务控制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对集权与分权的有效选择。目前,我国企业采用的财务控制模式有三种: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

1.集权模式。财务管理决策高度集中于母公司,母公司拥有对下属子公司人、财、物统一控制权,同时也赋予子公司少部分的财务决策权,以增加子公司适度的经营灵活性。子公司依据母公司下达的生产经营任务及各项经营管理指标来开展工作,且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受母公司的直接控制,子公司只有围绕母公司的财务决策实施短期财务规划和日常经营控制。集权模式的优点在于母公司能合理配置内部财务资源,全方位地控制子公司的财务行为,通过集团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2.分权模式。在分权模式下,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子公司相对独立,子公司可根据市场和公司实际情况做出财务决策和调整经营目标,子公司将决策结果提交母公司进行备案,以实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间接管理。

3.集权—分权相结合模式。这是一种上述两种模式兼容的混合模式。母公司严格控制涉及整个企业集团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以及预算管理、人员控制、投融资管理、经营业绩考核等关键环节,按照内部规定实行逐级审批。母公司制定子公司生产经营目标及考核指标,对子公司实行弹性预算与奖惩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控制办法,子公司在集团公司授权范围内享有充分的决策权。这种模式强调结果的重要性,不是过程控制,而是对可能出现的财务控制点实行控制。

企业集团应根据外部环境和竞争的需要,考虑集团公司、子公司的性质,结合集团规模、生产经营、组织机构、财务运行模式和环境的差异,创造适合自身特点的财务控制模式。

(二)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的内容

企业集团作为一种企业联合体的组织形式,其财务控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集团公司对自身业务进行的管理,包括单位企业财务控制的基本内容,如投资成本控制、资金审批控制、信用控制等;二是集团公司作为管理总部对其子公司及成员企业进行的管理,如生产成本控制、财务指标控制、重大经济项目支出控制等。实施全方位财务控制,必须贯穿于企业集团内资金运动全过程,实施对流动资金和非流动资金控制,对成本耗费水平的成本控制,对销售收入水平的销售控制,对利润水平和利润分配的利润控制。在全方位财务控制下,企业集团以财务计划目标为依据,约束和调节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保证财务活动依照既定的目标进行,实现企业集团一体化的财务控制。三、建立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

(一)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

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企业集团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内部的组织结构形式、成员企业具体情况以及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等因素。

1.在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方面:集团公司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具体战略,要求采取不同的财务控制模式,如在实施扩张战略阶段,应积极鼓励子公司开拓外部市场,形成集团内多个新的经济利润增长点,需要分权程度就应该大些。在稳定型战略下,投资融资权力要从严把握,而对资金营运方面的权力可适当分离,在紧缩战略下,必须强调高度集权。

2.在企业集团发展阶段方面:集团公司在发展初期应选择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与逐渐成熟,由于总部管理层能力的限制,管理的分权制便成为需要,而对于已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部分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及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进一步从全方位财务控制及模式的角度,分析了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中的控制模式选择、步骤,最后从财务控制与战略控制、会计控制相结合的两个要点,补充说明了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能够增强企业集团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效益。

关键词: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财务管理理念

一、现阶段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及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方法与企业发展的不适应

企业经营决策活动离不开企业的财务管理,通过财务控制,确保企业完成财务计划,实现对经营活动的有效管理。在当前日趋国际化市场竞争的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更体现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相应的财务活动的控制。许多企业集团从组建开始就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管理体系。但由于主要财务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财务知识陈旧,缺乏对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认识,依然采用旧的管理办法实施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限制了企业经营活动,而且存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的现象。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处理好企业财务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没有建立起集团内部有效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已经严重地制约了部分企业集团的发展。

(二)集团内部财务关系不合理

部分企业集团缺乏一体化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上过度分权,对子公司经营活动不能有效控制,使子公司经营权力过大。子公司为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致使集团无法从战略高度有效部署各项经营活动,出现了投资规模失控、产业结构失衡、整体收益下降的问题,无法实现集团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削弱了集团的整体竞争优势和综合能力的发挥,扩大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相反,部分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又过度集权,限制了子公司经营活动的自主决定权,无法充分发挥子公司应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子公司成了集团纯粹的附属,造成子公司在面对行业领域内的竞争时,无法有效发挥自身与其它子公司间的经营合作,对外也无法灵活做出财务决策。子公司向上传递信息,往往需要等待集团审批,这很可能错过最佳的投资机会、经营时机,从而造成利益损失,也会影响集团财务一体化管理的效率、效果。

因此,企业集团在面对当前及今后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必须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控制模式,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进行一体化、全方位的控制,在集团与子公司间实现资金的有效流动和资源的优化组合、配置,对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过程控制、点式控制,既要保持各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还要在完成集团整体战略部署中,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及内容

(一)财务控制模式分类

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必须围绕实现企业总体财务目标而设计财务控制模式、控制机构及组织分工等要素,而财务控制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对集权与分权的有效选择。目前,我国企业采用的财务控制模式有三种: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

1.集权模式。财务管理决策高度集中于母公司,母公司拥有对下属子公司人、财、物统一控制权,同时也赋予子公司少部分的财务决策权,以增加子公司适度的经营灵活性。子公司依据母公司下达的生产经营任务及各项经营管理指标来开展工作,且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受母公司的直接控制,子公司只有围绕母公司的财务决策实施短期财务规划和日常经营控制。集权模式的优点在于母公司能合理配置内部财务资源,全方位地控制子公司的财务行为,通过集团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2.分权模式。在分权模式下,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子公司相对独立,子公司可根据市场和公司实际情况做出财务决策和调整经营目标,子公司将决策结果提交母公司进行备案,以实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间接管理。

3.集权—分权相结合模式。这是一种上述两种模式兼容的混合模式。母公司严格控制涉及整个企业集团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以及预算管理、人员控制、投融资管理、经营业绩考核等关键环节,按照内部规定实行逐级审批。母公司制定子公司生产经营目标及考核指标,对子公司实行弹性预算与奖惩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控制办法,子公司在集团公司授权范围内享有充分的决策权。这种模式强调结果的重要性,不是过程控制,而是对可能出现的财务控制点实行控制。

企业集团应根据外部环境和竞争的需要,考虑集团公司、子公司的性质,结合集团规模、生产经营、组织机构、财务运行模式和环境的差异,创造适合自身特点的财务控制模式。

(二)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的内容

企业集团作为一种企业联合体的组织形式,其财务控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集团公司对自身业务进行的管理,包括单位企业财务控制的基本内容,如投资成本控制、资金审批控制、信用控制等;二是集团公司作为管理总部对其子公司及成员企业进行的管理,如生产成本控制、财务指标控制、重大经济项目支出控制等。实施全方位财务控制,必须贯穿于企业集团内资金运动全过程,实施对流动资金和非流动资金控制,对成本耗费水平的成本控制,对销售收入水平的销售控制,对利润水平和利润分配的利润控制。在全方位财务控制下,企业集团以财务计划目标为依据,约束和调节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保证财务活动依照既定的目标进行,实现企业集团一体化的财务控制。三、建立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

(一)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

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企业集团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内部的组织结构形式、成员企业具体情况以及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等因素。

集团一体化管控范文5

关键词:集团 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优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企业也逐渐向集团化的方向发展,集团企业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地优化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对下属公司进行管理。通过优化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保证集团企业财务安全,有利于更好地对下属子公司进行管理,更好地实现集团企业的经营目标,因此可以说优化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是提高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一、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集团企业在采集、归类、记录、分析会计信息上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可以真实地反映出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实际经营情况,可以及时发现会计信息中的弊端和错误,也可以进一步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真实性和实效性。

(二)完善现代企业企业管理的需要

集团企业不具备自己独立的法人产权,它本身不是一个法人实体,是一个企业法人联合体,主要是以资本为纽带将母公司与子公司联系到一起的。财务决策、财务预测、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是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内容,因此优化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加强对资金的管理,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指导和完善各个部门去更好地实现集团公司的经营目标。加强集团子公司之间的协作是财务内部控制的主要任务,可以将分散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整合,这也是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三)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财务计划

集团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财务内部控制,也是内部控制的中心环节,可以更好地保证企业财务计划的实现。完善与设计财务内部控制,有利于集团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财务执行能力。集团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是一种动态的管理,财务计划的实现是不能通过任何方式来保证的,集团企业财务计划需要一定的监督和调节才可以更好实现,然而影响集团财务活动的因素也是复杂多变的,这也是造成财务计划很难实现的原因之一。集团企业可以通过优化内部控制体系及时调整财务计划,纠正企业财务计划中的不足之处,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财务计划。

二、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

集团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预算管理意识。预算管理要求财务部门不仅要对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控制和计划,还要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情况进行预算管理,可以看出预算管理是需要企业员工共同参与的工作。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中小企业只是重视生产、销售、费用、成本、利润等方面,忽视了对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利润表、预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其次,预算管理工作缺乏战略性、导向性,很多集团企业并没有认识到企业发展战略在预算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制定企业战略目标比较形式化,因此可以说预算管理缺乏了一定的导向性,对企业的指导性较差。

再次,预算管理关联性较差。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集团企业都已经构建了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但是还存在着重视全面预算自身的计划、控制和考核的功能,并没有认识到协调和处理全面预算管理与其他管理手段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二)缺乏健全的集团财务制度

财务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财务制度,也是集团企业进行各项经济活动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集团企业财务控制体系中财务制度还不够健全,其中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我国集团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集团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因此现有的财务制度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严重影响到了财务控制体系重要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集团企业母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有的时候集团企业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在使用资金的时候得不到彼此的监管,这样就严重影响到了集团母公司对内部资源的分配和调整。由于财务制度的缺失直接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降低了集团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效果。

(三)缺乏完善的业绩评价机制

集团企业管理层的行为可以通过完善的激励制度来进行调整,有利于集团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集团企业要想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必须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中建立健全业绩评价机制,将激励机制与财务控制机制结合在一起,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集团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与实际的战略目标相脱节,业绩评价的时效性也较差,不能够满足母公司对下属子公司评价的需要,影响到了集团企业激励制度作用的发挥,不利于集团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优化集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一)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水平

集团企业优化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要提高预算管理的水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集团企业要打破传统的管理观念,建立科学的全面预算理念,在思想上承认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能够使企业取得最大利润的管理模式,转变原来只为预算而预算的观念。

其次,提高预算管理方案的科学性。集团企业制定预算管理方案的时候,要全面了解集团人员编制、资产的使用和分布情况等,并且要对现阶段经济市场的需求情况有透彻的了解。同时,集团企业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编制全面预算管理方案。例如,可以综合运用弹性预算、动态预算、固定预算、零基预算等方法,集团企业要从不同预算项目的规律和特点出发,选择最优的预算编制方法编制预算管理方案。

再次,集团企业绩效考评体系中要建立相应的全面预算考核机制,在不同部门中建立一套完善的全面预算考核制度和方法,并且集团企业要定期严格地按照考核标准对各个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同时,为了提高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审核力度,集团企业的审计部门也要做好预算编制的审计工作,落实好对预算支出和收入的审计工作。

(二)建立健全集团企业财务制度

健全的财务制度是集团企业进行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保证。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势必要有新的财务制度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集团企业要尽快制定出满足新时代要求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新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工作的岗位职责,明确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这样集团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才能规范化地进行。集团企业也要定期对企业执行财务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使企业财务可以得到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集团企业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评定客户的赊销等级,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管理方案,对应收账款的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要在取得相关的证据后,再对应收账款的坏账、呆账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三)不断完善业绩评价机制

因为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上集团企业是相互分离的,时常会出现财务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因此集团企业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激励制度,然而激励制度的关键之一是完善的业绩评价机制的建立,不断完善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真实地反映集团企业的经营情况。集团企业要对下属子公司进行不同的分类,对业绩评价的指标的等级进行划分,然后再将这些指标进行汇总来评价集团企业,这样就可以极大程度上提高业绩评价的灵活性。

(四)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集团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通过采用信息化技术,可以为集团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因此,集团企业要加强对财务信息的信息化建设,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信息化教育和培训,通过财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和业务的需要,赋予母公司和子公司不同的电子权限,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下属子公司权限过大,可以更好地加强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交流,方便母公司和子公司及时地了解集团企业的财务情况,集团企业也可以通过财务信息化管理来规范子公司的行为,更好地发挥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控制的作用。

(五)完善财务控制流程

优化财务内部控制体系需要完善的财务控制流程,集团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制定并完善相关财务控制流程。例如,要详细地规定物资采购流程、财务开支审批流程、销售收款等流程,集团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可以通过完善的财务控制流程得到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财务工作中舞弊行为的发生。同时,集团企业要认识到财务控制流程的完善是循序渐进的,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集团企业利用相关的信息软件来不断完善财务控制流程,通过科学的软件制定出适合集团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控制流程。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优化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是集团企业获得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集团企业可以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因此集团企业要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不断优化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这样才能够保证集团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

参考文献:

[1] 李寿喜.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研究――来自制造行业的经验证据[A].两岸四地会计准则研讨会论文集[C],2013.

[2] 赵建凤.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集团一体化管控范文6

本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通过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国内外集团控制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就其中比较有代表性三个研究领域,即经济学领域、会计学领域、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领域有关集团控制研究成果进行了重点分析,揭示了以往集团控制力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局限性,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建立一套可应用于企业集团管理实践的集团控制力分析框架和衡量体系的必要性。研究认为,国内外关于企业集团控制力问题尚未形成比较完整、成熟的理论,相关领域研究中包含了一些有关集团控制问题的研究,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由于或偏重理论性,或只体现了财务、计划等少量管理维度上的差异,或局限于少数几种典型的企业集团控制方式,尚未提出一套较为完整和实用的企业集团控制力分析框架和衡量方法。深化集团控制力问题研究,推动企业集团自身控制力分析和衡量,加强出资人机构对所出资企业的监督管理,十分需要我们做这方面的研究。

2、在全面综述分析国内外有关集团控制、控制模式等相关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现代产权理论和公司治理结构理论、PDCA循环理论、价值链理论等,针对中央企业集团控制的现实,首次提出包括三大模块、涵盖十七项主要控制活动、三个执行维度、若干示例性衡量要点的集团控制力分析框架和衡量体系。首先,研究报告从集团总部控制职能出发,以各项运营管理活动中集团总部与下属单位的责权划分为尺度,提出了能够与企业集团日常运营管理活动相对应的三大控制模块,即:治理体系控制、综合运营控制、专项控制。其次,就涉及三大控制模块的十七项主要控制活动(包括产权结构、治理机构与高管、审计监察、战略规划、计划与预算、运营监控、考核与激励、会计核算、资金与融资、投资、资产维护与处置、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营销销售、采购物流、生产制造、研究开发)逐一进行了分析和考量。第三,对分析框架中每项主要的控制活动,从组织与人员、流程与制度、信息技术等三个执行维度,并与控制结果相结合,设置了相应的集团控制力衡量方法。以上三个模块、十七项主要控制活动、三个执行维度、加上文中提出的53个示例性衡量要点,与执行结果分析一起构成了一套体系比较完整、内容比较详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中央企业集团控制力分析框架和衡量体系。这一分析框架和衡量体系,首次将集团控制力研究对象从少数几种典型的企业集团控制模式扩大到了包括各种过渡控制模式在内的连续控制图谱,使企业集团控制力分析和衡量的要素更加细化,既可以用于企业集团的自身控制力状况的衡量,也可以进行企业间集团控制力状况的对比,弥补了目前我国集团控制力相关研究中的不足,其有较强的适用性,对推进企业集团控制力研究走向综合化、定量化、结构化和实用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和研究框架基础。

3、基于本项研究提出的集团控制力分析框架,对32家大型中央企业集团提交的集团控制力书面调研材料进行了实证性分析,并以典型企业控制模式为例,就不同控制特点的企业集团如何选用控制力分析框架进行了说明。分析发现,中央企业对集团控制力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集团控制力分析框架中十七项主要控制活动的关注度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同中央企业集团采取的集团控制模式也有很大不同;本项研究提出的集团控制力分析框架涵盖了集团控制分析和衡量的主要内容,可以为各个企业集团对总部控制力问题的研究、分析和改进提供一套较为统一、完整的参照体系。

4、按照集团控制力分析框架的层次结构,从主要控制活动的角度全面分析了中央企业集团在集团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上相应的经验做法,重点探讨了企业集团在产权结构管理、治理机构运作、上市子公司控制、战略规划和计划预算目标设定、经营状况监控、会计制度管理、资金集中管理、投资监控和信息化建设等现阶段大型企业集团关注的内容,并参考国际大企业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总体而言,本项研究对大型企业集团面临的典型集团控制力问题和相关控制经验的归纳,体现了国内外企业集团控制方面前沿的探索和实践,涉猎面广、内容丰富,对大企业集团对照衡量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提出改进措施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5、采用案例研究形式对集团控制力情况进行评估和衡量,是本项研究的一个创新。为了验证本项研究提出的集团控制力衡量体系的实用性,研究报告应用本项研究提出的衡量体系,对一家大型贸易集团的控制力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衡量,并尝试应用成熟度模型的5分制评分方法进行了量化评估。案例分析为如何应用分析框架和衡量体系进行个案分析提供了范例,对于集团控制力研究人员开展实用性的集团控制力量化衡量和分析对比工作具有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