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革新范例6篇

互联网技术革新

互联网技术革新范文1

(讯)今年以来,互联网行业频频曝出的“宕机门”将网络安全问题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推动网络安全领域立法更显迫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7月23日)从2015中国互联网大会了解到,目前互联网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包括一般法和特别法,“一般法视为传统法对互联网法律关系的适用,特别法则针对互联网法律关系予以规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法规局副局长李长喜表示,未来互联网立法的重点集中在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和网络社会管理。

关于目前如何搭建起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挑战到底在哪里。李长喜表示,互联网立法目前遇到的挑战主要包括:一,信息通信技术的挑战,如技术及应用迅猛发展,以及虚拟性、交互性、广域性带来的挑战;二,应用及服务的综合性挑战,如社会关系多元、行为多元、主体多元;三,对传统法律制度的挑战,包括认识问题和方法论问题。

对此,腾讯公共战略研究部总经理、腾讯研究院秘书长司晓同样表示,成文法的局限性在于法律制定总是落后于实践发展的滞后性局限;此外,立法常常缺乏前瞻性,导致张力不足的缺陷。因此,立法空白与过度立法并存。

在昨日论坛现场,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法规处副处长石玉春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当问及面对模式与技术的持续创新,如何能让法律法规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方面去不断完善时,石玉春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在于,除了涉及网络主管部门,还涉及广泛领域的不同部门,比如现在已涉及医疗、教育、运输等。基于这样的特点,这也是要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的方向之一,下一步有必要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进行研究论证工作。”

石玉春指出,在这过程中,除了需要政府部门的组织,还需要行业的参与,包括在制定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时委托专家进行起草,广泛听取企业、行业人士和公民意见等。(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文/赵娜)

互联网技术革新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

一、“互联网+”视域下互联网与教育的紧密结合

“互联网+”时代为我国教育教学领域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契机,同时也为其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时代视域下,教育教学的传统模式、形态将发生重大改变,如可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信息设备进行学习的“微课教学”;以微课视频为教学基础,使学生课后听课、课中解答疑惑的“翻转课堂”。在这种“互联网+”视域下的新型教育教学形式,更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摆脱传统课堂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使学生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体现出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而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度日趋增加,形成应用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与教育教学最终目的的良性循环。

二、“互联网+”视域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内容先进性不足

“互联网+”视域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部分改革创新内容先进性不足,不符合“互联网+教育”的基本需求,其主要体现于在现阶段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改革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严重,仍然沿用大部分相对“互联网+教育”时代过于陈旧的教学模式,与新时代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在实际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内容设置上,保留过多上世纪90年代的教学内容。部分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难以根据时代的变迁而开展课程体系改革,或者改革缺乏实质性。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设计上,虽然有所改观,然而其整体内容占比较低,无法将“互联网+教育”核心思想贯穿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际过程中。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方法过于落后

我国部分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教学,缺少与“互联网+教育”时代符合的改革和创新意识,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思维必须紧随教师。同时,部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讲解存在为完成课时或应付考试而教学的现象,只对考试考点进行深度讲解,不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忽略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概念的理解程度,在较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主观能动性造成制约,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关键在于学生对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不仅要达到良好的理论知识传授效果,更应该注重新时代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全方位改革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方法是计算机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结构欠缺合理性

“互联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虽然是现阶段全国各地大学及高职类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改革方向,然而,部分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课程结构设置上无法满足“互联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现实要求,传统的计算机硬件技术教学占比过高,且更新缓慢,并没有将“互联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融入于实际教学中,教学结构不符合当代教学标准。同时,计算机技术具有时代性特征,更新换代频率相对其他课程更高,然而我国部分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局限于教材,不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教育工作者缺乏与时代对接的良好意识,致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结构欠缺合理性。

三、“互联网+”视域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法

(一)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内容的更新力度

加强“互联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课程内容的更新力度,是“互联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有效方式。首先,由于现阶段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缺乏实质性,仍存有传统落后、缺乏先进性的教学内容,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亟待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升级,促使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形成有机结合,使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性渗透于教学中各个环节,进而提升教学的实质性。其次,应合理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无论是在计算机硬件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计算机软件的教学过程中,均应融入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复杂度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将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

将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是“互联网+”视域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其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例如,利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微课教学模式,由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网络视频教学通过便捷性、实效性、针对性等优势,成为当今教育界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微课作为现代化网络视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备网络视频教学的所有优势,相比传统网络视频教学微课具有资源多样化、时间碎片化、内容浓缩化以及指向明确化等特点。因此,计算机教师应将微课应用于实际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工作中。传统微课教学多以学习者通过互联网下载视频观看的方式为主,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需求,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微课视频。教学针对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然而,微课视频多为教学精华部分展示,对细节强调不足。因此,教师应利用课内外时间,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制作不同的微课视频,使微课的针对性进一步提升。进而形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微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传统课程体系的改革。

(三)增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践教学比例

在“互联网+”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要求日渐提高的背景下,高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上,应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将良好的应用性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因此,高校应增加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比例,并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加实践教学的效率、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首先,校方应结合实际情况,设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比例。其次,通过校内理论知识的教学,利用计算机应用实验室进行系统性的实践教学。再次,将产教融合作为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与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提供应用型人才,企业为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提供真实的实践教学场所。最后,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良好配置,完成“互联网+”视域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互联网技术革新范文3

P键词:互联网+教育;挑战;教学改革

当今时代,“互联网+”方兴未艾,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产业的影响有目共睹。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从我市、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行动中感受到了“互联网+”教育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改革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环境的改革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由于计算机的不断普及、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我校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了教学环境:

1.综合多媒体电教室。主要设备有:投影机、多媒体计算机、视频展示台等设备;2.多媒体CAI网络教室。这种教学环境建有几十个学生计算机工作站,并配有耳机等。网络教室功能强大,主要功能有广播教学、演示教学、分组教学、在线讨论等;3.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备课室、校园网等综合型电教设备。其功能强大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4.闭路电视教学系统。有线电视信号网、录像机、VCD、计算机等设备,主要适应教学中播放音像资料。

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教学实践活动的改革提供了平台。教师教学实践活动从传统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桌椅、黑板、粉笔的现实环境,变革成了以互联网为媒体,现实的学生为主体的新形式,教学中运用许多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动态地呈现过程,收到良好的成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变成随时随地地交流与讨论,避免一些教师不善于表达,学生不善于沟通的缺点。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微课程、二维码等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让教学方式更加便利,并进一步引发了师生思维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微课程”作为颠倒的课堂(即翻转课堂),受到教师的广泛应用和学生的喜欢。教师从开放教学、分享式课堂、班级管理、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的特色课程用手机或交互式电子白板制作成微课,并生成码书。把固定的课堂,变成随时可视的教学资源。

三、教师职能的转变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作为教师仅具备自己专业的能力,已远远不能胜任。我们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还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理论水平、操作技能是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教师不再采用简单的教学设备及工具,向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教师转变成领路者、服务者,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创造广阔的、多样化的、互动的、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教师使用信息技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对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准确定位与把握,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并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资源,让学生的学习空间进一步地扩大,对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学生的变革

“互联网 + 教育”打破了流水线式传统教育模式,让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中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我校教师实现了与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工具与教师进行在线沟通与研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空间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与问题,在线与网络上的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形成讨论空间,营造共同学习、自主学习、协助学习、探索学习等学习氛围。这样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并主动地利用互联网上的优势资源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轻松与愉快。学习之外,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兴趣爱好的培养也在我校所构建的“互联网”环境中得到了提升和锻炼。

总之,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抓住“互联网+”所带来的时代机遇,在教学一线形成教学改革突破口,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够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潮流。但是目前传统教育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互联网技术虽然对教育产生了一些影响,相比于其他被互联网改造的行业,仅仅是前进了一小步而已。究其原因还是在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远景,为我们前行指明了方向。但是,路还在脚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提升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精神,去实践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才能实现“互联网+教育”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平和光,现代教育管理,吉林省教育科学院,2016.

互联网技术革新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云会计时代;会计技能;教学思路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预示着社会经济新形态的到来,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核心机构,其对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下,各个行业的发展状态都发生了变换,在会计行业中也是如此,高职院校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机构,其对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本文就对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对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的改革进行分析,针对会计行业发展的特点以及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教学新思路进行有效的探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笔者认为对其会计教学工作的研究探讨,可以更好的迎合社会发展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其研究工作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与“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下,会计行业的发展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以往的会计业务方式也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运营需求。现在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自身的会计业务重心放在了管理与云会计的业务应用上,这也就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于一个改革的发展阶段,所以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下,切实贯彻“互联网+”精神,并对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改革,可以更进一步的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塑造良好的院校形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践性应用人才。所以这么来看,对互联网思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运用有效的手段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二、“互联网+”时代下会计专业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符

高职院校作为对实践性应用人才培养的核心机构,其一直以来遵循了学生一毕业的就可以上岗工作的培养宗旨,这就需要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并且要真正的了解岗位需求。但是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会计人才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其中一项重要问题就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会计岗位需求差距较大,学校在进行教学课程设计时,并没有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所以也就导致对教学工作无法进行正确的定位。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对会计中的云会计业务越来越重视,但是高职院校并没有针对该情况,对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还是主要以传统的会计业务技能培养为主。另外,由于会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企业的一些机密信息,所以几乎没有企业愿意去与高职院校进行较为深层次的合作,所以这就导致了会计教学中的校企合作,趋向于形式化的方向发展,学生并不能真正从企业中学到岗位所需知识,从而无法实现自身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缺乏互联网思维

虽然现状互联网技术已经覆盖到了各个行业中来,但是大多数人对其都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从“互联网+”的概念来看,一方面要求对互联网思维有一个正确的认R,另一方面要熟练掌握一些广泛使用的互联网技术。在会计教学工作的改革中,对互联网思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从目前会计教学工作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中的一些青年教师比较喜欢去跟同学交流一些新型的互联网技术,并且自身也是不断在对这些技术进行学习,并将其充分的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来。但是青年教师只是一少部分,大多数的教师由于自身的观念以及对新事物学习能力的问题,其不愿意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互联网技术运用的教学工作中来,这也就对高职院校的会计工作改革的发展造成了影响,使得教学工作重心还是以传统会计业务为主,无法满足现在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新型教学手段技术匮乏

从目前会计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教学中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还是较少,其主要是因为院校中的领导缺乏相关的意义,从而对该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较小,导致技术以及硬件设施的缺乏,对教师开展新兴技术的教学工作带来困难。虽然互联网技术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略有体现,但是高职院校作为实践性人才的培养院校,在实训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充分的应用,就会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虽然我国在前几年已经建立了相关的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但是高职院校对该资源库的应用程度还较小,并不能有效的实现互联网信息的交互,所以在互联网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方面,还需要同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去探索。

三、“互联网+”时代下会计教学新思路分析

(一)制定与“互联网+”相契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业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企业也正处于一个正在转型的阶段,所以高职院校为培养出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人才需求,应该制定出一个与互联网发展相互契合的教学目标。新型的会计专业以及不单单要求其可以熟练的做账,还要对整个业务流程有一个实时的跟踪,这就需要对互联网技术有一个熟练的应用,所以这些新形势的业务对传统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充分了解企业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并结合“互联网+”技术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并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培养目标不断的进行调整,保证其培养的人才可以充分的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积极引导教师转型

教师是教学工作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人员要注重对教师转型的引导。由于院校中大多数教师在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的帮助教师进行转型,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更多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来,从而有效的提升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改革效果。在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转型时,要积极的对教师的互联网思维进行引导,通过不断的引导,来让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思维转换为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多元化教学手段,并以学生的兴趣以及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创业活动,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另外还要编写一些涵盖互联网会计教材,从而更加有效的提升会计教学工作的改革效果,通过成功引导教师改革来为日后改革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大对互联网技术手段的运用力度

对于互联网技术手段的运用,需要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来,来对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创新。对互联网技术手段的充分利用首先需要对互联网技术进行一个全面的整合。本文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在Moodle的平台依托下来对MOOC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将其中优质的学习资源整合出来,让学生进行高质量的独立学习,并且在独立学生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引导学生向着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方向发展,实现教学模式的有效转变,将MOOC等一系列的互联网技术手段充分的应用到教学工作中来。

结束语

本文对“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技能教学改革工作进行详细的分析,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会计岗位实际的发展需求,提出了对教学工作改革的新思路。希望可以通过文中的分析对同行业教育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从而有效的提升会计教学工作改革效果。

作者简介:蒋丽华(1977-),女(汉族),湖南省衡南县。大学本科,讲师,会计师,主要从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宝生.对“互联网+会计”的几点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5(15)

[2]戴柏A.适应新常态 融合促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下的会计改革与发展[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08)

[3]赵男男,单昭祥.由“互联网+会计”谈会计信息化发展之路[J].特区经济.2015(09)

[4]杨继杰,张林.互联网+会计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8)

[5]张红琴.“互联网+”对我国会计教育的挑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0)

[6]李孟玫,毛国育.“互联网+”视域下会计情景模拟实验教学的探究[J].价值工程.2015(35)

[7]王慧.“互联网+”与大会计时代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

互联网技术革新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推广;农业;作用;发展前景

前言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增长速度放缓的背景下,传统农业的发展与推广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所以农业发展方向正在由传统方式转向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概念,能够为农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从而出现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方式,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流通优势,将新型农业技术快速有效地传递给农业人员,并通过互联网上的沟通,答疑和说明实例来提高技术推广的质量,进而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基于此优点,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是快速发展农业,是促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可持续化的可行之道[1]。

1“互联网+”与农业接轨的概念

1.1“互联网+”概念

“互联网+”的概念最早由2012年11月,易观集团董事长兼CEO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提出,他在会中提出,“互联网+”是属于各位所在的各个行业的一种结合点,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互联网+”模式[2];2014年11月,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李克强总理也指出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实现目标的工具便是互联网。“互联网+”作为互联网的新型发展形态,其核心在于创新,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行业”,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与平台技术,将行业与互联网相互融合,达到一种新的生态模式。在“互联网+农业”之中,主要的新生态模式作用于互联网平台,面向大型农业主体,例如农场与农业大户;其体系链主要为农产品流通与农业技术的传递,提高农业主体的生产技术,对农业主体的融资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2“互联网+农业”概念

“互联网+农业”的概念是将互联网融入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与融资等方面,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化优势,推动农业快速向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自动化发展,且这种发展方式不拘泥于地域、时间等因素,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与获取,极大地方便了农业的技术学习,且丰富了营销手段,从而能够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2“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2.1丰富国家农业信息数据库

通过“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手机、电脑等移动信息终端可以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进行相关信息上传,并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来收集农业技术生产中的土壤、气象、科研成果、设备、病虫害、动植物信息,然后通过GreenPlum、Exadata、Infobright等分布式数据库进行信息统计分析,并在Mahout上使用K-Means、NaiveBayes算法进行数据挖掘与处理,最后将有价值的信息上传至国家农业信息数据库,以方便各企业单位、政府部门与其他农业人员获得技术支持[3]。

2.2提高农业技术教育科研与推广的效率

通过互联网的通讯优势,将农业技术进行教育科研和推广,促进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率与转化率。技术推广人员通过获取农学院的技术成果需求,将信息进行采集,并通过互联网获取新技术信息,然后将新技术投入农业生产当中进行技术试验,最终将新技术应用在农业推广示范基地内,展示新技术合理性与有效性,并对其进行推广。通过这种模式,让技术的教育科研与推广实现供需对接,达到科研、技术与推广的有机结合,完成农业技术的信息化。

2.3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生产为保证经济效益,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农药、农业覆膜等影响环境的化工产品,导致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土壤肥沃程度大幅下降,传统农业发展受阻,农业发展前景与环境保护产生矛盾。“互联网+农业”的推行,使农业跟随可持续化发展战略,认识到环境污染对农业影响的严重性,通过互联网掌握节水技术、有机化病虫害防治、农药合理使用方式等知识,从生产阶段就保证生态环境,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化发展的改革道路。

3“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发展前景

3.1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可行道路

在当前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各行业都顺应社会发展进行了变革,同样农业的发展也要遵循规律进行信息化改革,“互联网+农业”作为农业信息化改革中最为全面,优势最明显的一条道路,能够在技术、成果、生产、营销等多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对于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优势尽显,是新时代下农业发展及改革的最优选择。

3.2提高农业生产与技术协调效果

“互联网+”通过建立云数据平台,对灾害与市场波动进行大数据算法预测,以达到预防灾害降低风险的效果;同时通过信息检测系统,对土壤质量、耕地质量等指标进行分析并反馈给农民;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将农业知识与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并通过即时通讯软件或平台对农民进行实时指导,达到农业生产与技术相协调,解决了农民的问题同时还实现了农民技术与知识的提高。

3.3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

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化联动结构,农业生产的整个流程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终端进行控制,在提高信息管理效率的同时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质量和产量;同时农民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等智能信息终端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调整,掌握其他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水平、生产方案和价格波动,从而通过更全面的数据实现生产现代化和对市场走向进行判断,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

3.4农产品网络化销售,提高营销水平

通过“互联网+”的云数据平台将农作物从种植到生产的过程详细记录,并通过数据,视频等方式展现给消费者,从而让消费者能够确认农产品的安全性;通过即时通讯软件、网站、手机app等媒介对产品进行宣传,将公众认知面扩大;通过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进行精准获客,向拥有类似农产品需求意向的客户与消费者进行营销投放,初步实现农产品的网格化营销手段;通过京东、淘宝等电商途径给消费者提供方便可信的购买渠道,实现消费者分布由区域到全国的转变;完善产品服务系统,通过网站,即时通讯软件和电商售后平台等与客户进行沟通,解答客户的疑问并收集客户对于产品意见的信息,同时在产品服务系统不定期对消费者进行优惠活动投放,以增加对消费者的粘性。

互联网技术革新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9255(2017)02-0073-03

2015年3月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倡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资源配置提升经济社会创新创造能力。会计做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随着时展迎来变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理论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1]同时,“互联网+”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契机与方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如何运用“互联网+”改革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提升会计专业人才质量,已成为开设会计专业高职院校的重要命题。

一、“互联网+”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及创新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对会计行业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会计工作模式,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产生深远影响,实现了新时代背景下会计工作的变革。首先,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优化了传统会计工作模式中原始凭证的书面传递与保管,各凭证的传递和保管通过电子网络传递,数据处理通过会计信息系统集中化处理,有效解决企业各分支机构会计工作管理难的问题,减少会计信息的收集与数据处理成本。其次,在财务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及时性和动态性上,互联网也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会计数据能够及时存储到各服务器进入财务系统进

行处理,能够及时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成果。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得到优化组合,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需求衍生了新的会计工作岗位,如会计电算化岗位、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岗位等。最后,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式由效率低下的手工做账转变为依赖于互联网的在线办公、移动办公;同时,会计人员能够在互联网技术帮助下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业务素质与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互联网+”背景下安徽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综上分析,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对传统会计活动模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甚至是颠覆性的改造。“互联网+”促进了会计工作方式的更新换代,会计行业也正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跨越式飞跃,在缩减会计服务成本、会计信息处理成本以及会计信息传递与保管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由此,“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人才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会计信息化不断深入,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得到广泛运用与推广。依赖“互联网+”,依托新兴信息技术支持,会计信息在存储、传输、应用等方面将会急剧增长。“互联网+会计”的融合与发展需要更高素质的会计工作者。会计人员为适应“互联网+”的发展,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工作的顺利

进行,财务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必须适应当下互联网发展的需要,掌握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数据处理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平台管理和互联网信息方面的知识。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安徽制造2025”的实现离不开高素质的会计技能型人才。安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一线会计人员的摇篮,每年向社会输出近万名会计技能型人才。[2]“互联网+”背景下,安徽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才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找到职业的立足点。安徽66所高职院校中开设会计专业的45所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紧跟时代进行调整与改革,建立新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四段三层”渐进式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强调为落实供给侧改革,将大力引导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优化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提升管控能力。[3]财务会计相关岗位对人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除常规财务技能外,行I知识、数据分析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日益突出。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从专业基本技能上升到“互联网+会计”应用的综合技能。本文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探讨“互联网+ ”背景下安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确立“融合、协作、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念

新形势下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根据“互联网+”背景的产业变革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新的技能要求进行协同变革,以新技能的点带动人才培养的面,围绕互联网产业变革与人才需求新特点,以“融合、协作、共享”为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会计专业在对中小企业与优秀高职会计专业院校调研的基础上,对培养目标重新定位,核心技能重新筛选、实习实训方式等进行重构。会计专业通过创办财务咨询公司、校企合作、校内专业技能竞赛、职业院校会计技能大赛与税务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逐步打破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之间人才需求不一致的局面。会计专业整合了以往教学课程体系,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入企业实习培训,安排会计信息系统供应商(如用友、网中网、税友、ERP等软件供应商)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在核心课程设置上增加专业课程实训与技能操作,校企合作,建设模拟手工做账实训室,开设财务咨询公司,安排学生实训实习,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与同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相互合作,互派优秀教师学习与访问,做到会计信息技能的相互提高,优质教学资料共享,具体如图1所示。

(二)构建“互联网+”思维的“四段三层”渐进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互联网+”要求学生突破传统会计管理与服务运作模式,懂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谓“四段”是将高职三年的会计学习分为通识课程学习、会计专业课程理论与同步实训、综合模拟实训与企业顶岗实习四个阶段。在基A课程阶段,会计专业在大一学年度安排了公共基础课、互联网技术与会计软件应用基础。如高等数学、职业英语、思想政治等课程学习,旨在提高学生通识文化素养;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是学生进入互联网时代掌握信息技术分析与处理数据的必经之路,为下一步会计信息软件的认识与应用铺垫。大一学年度同时开始会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开设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学基础、出纳实务等课程,其中前两门课程是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必考科目,对会计理论的铺垫具有重要作用。大一学年度下学期至大二学年度专业核心课全面铺开,财务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经济法、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学生会计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会计专业主要特色之一是对每一门专业核心课都配有1-2周的实训,能够及时巩固理论的学习并学会实际操作。

“三层”中的第一层是基于互联网技能的会计基础能力培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微课、MOOC,向学生提供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实现师生分离状态下的自我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利用会计信息系统以及互联网平台,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批阅教学训练材料,同时师生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QQ、邮件等及时进行教学沟通交流,答疑解惑,同时也更密切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第二层是基于互联网运用的会计专业能力的塑造。首要任务是利用会计信息系统(用友ERP软件、税友、网中网等软件)完成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等。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对信息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共享,打破了地域、时间的局限,提高了会计人才培养效率。第三层是基于互联网理念的创新创业实践。利用考证、参加技能比赛、互联网+顶岗实习,校内实践,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全面培养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管理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会计专业将进一步探索“互联网+会计”3.0 时代信息技术[4],创建全面完善的认知系统,培养出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会计专业问题的综合素质人才。四段三层渐进式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如图2所示。

通过“四段三层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提高了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以及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了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的完美接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企业一线会计技能型人才。“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与教师、政府、企业和学生都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树立教育创新思维,使“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成为一种新生态。[5]

参考文献:

[1]李永丽.基于互联网金融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2016(9):215-216.

[2]赵俊童.安徽省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及师资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83-85.

[3]牛弩韬.安徽制造业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N].安徽日报,2016-0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