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情况范例6篇

畜牧业发展情况

畜牧业发展情况范文1

关键词:山区;畜牧业;发展

1 山区畜牧业发展的问题

畜牧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畜牧业的支柱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牧、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单纯以市场量的供求变化引导的生产,难以完成畜牧业的产业化。

1.1 市场供求变化的不断反复。 2003年下半年起,全国畜产品市场呈现供不应求态势,价格持续上涨,到2005年,猪肉价格达到建国以来最高价格。利润的攀升,使各地发展畜牧养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发展畜牧业被各地列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进,然而好景不长,猪肉价格在经历了连续8个月的持续高价后出现暴跌,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一只15天大的小猪就从200多元一只,跌到60多元,活猪价格从每公斤9元跌到6元左右,市场猪肉价格也从每公斤16元左右跌到12元左右。以量的扩张代替畜牧产业发展的结果,导致各地养殖业发展一涌而上,结果农民不仅赚不到钱还要亏本,养殖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

1.2 山区县的区位劣势不能适应市场的瞬息变化。 从区位上看,山区县远离大中城市,且往往与几个大城市同时处于等距的状态,似乎可同时接受多个城市经济辐射和吸引,这种边缘效应的共生作用使众多山区县成了城市吸引和扩散实际上的“盲区”。与市效县相比:接受市场畜产品需求信息相对迟缓,渠道单一;产品进入市场运距长,成本高。多种因素导致山区鲜活畜产品在同等条件下难以适应市场的价格波动和需求变化,竞争力彰显不足。

1.3 短暂的市场供求变化所引导的生产不利于规模效益的实现。 产品数量少,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攀升,养殖户增多,产品数量增多,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这是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养殖户以单个家庭生产为主的“散兵游勇”式的生产模式,生产规模小,产销完全受市场左右,收益极为不稳定,在畜牧养殖已成为山区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的情况下,潜在的市场风险使众多的养殖户仍就不敢有意识的扩大养殖规模,为规避市场风险,他们就只能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保持较小的养殖规模。

1.4 不成规模的养殖使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失去了基础。 山区县域传统上自成封闭的系统,畜牧生产绝大部分以满足县域内市场为主体目标,其有限的市场容量难以刺激和促进整个畜牧业的发展。发展壮大以消耗本地农产品原料为主的龙头企业,是建立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是化解农民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是畜牧业产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体现,一定规模的养殖既是龙头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依托,也是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的基础。

2 山区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绿色环保型畜牧业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绿色肉食品”已成为畜产品市场闪亮卖点,山区在发展绿色无公害畜产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第一特有的自然环境适合建立绿色畜产品基地。山区大多远离大中城市和繁华都市,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工矿企业少,工业三废达标排放,生产环境安全无污染,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畜牧产业条件优越,是绿色畜产品的天然生产基地。第二长期的养殖传统奠定了发展绿色养殖的基础。在山区,畜牧养殖是农户传统的经营项目,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保持有一定的养殖量,养殖方法已为大部分农民所掌握,具有基本的养殖经验,这些长期形成的养殖习惯和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三畜牧养殖作为主导产业其产业链雏形已初步形成。

3 山区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山区县域围绕畜牧养殖也形成了一些企业,但是,企业散、小、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缺少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有影响的大型龙头企业很少。企业大多未与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整体合力和有效机制,覆盖和带动能力较差,远不能适应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山区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弱势地位,更加大了龙头企业建设的难度,“口头产业化”在山区还比较明显,以数量扩张代替产业化发展的问题普遍存在。产业链的脱节,造成养殖、加工、销售环节的相互制约,畜产品“卖难”、“买难”交替出现,整个产业停滞不前。要实现山区畜牧业的突破性发展,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扎实推进。一是推进“三大建设”,加快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纵向要打破过去政府就生产抓生产,就基地抓基地的做法,从基地到龙头按产供销通盘考虑进行系列化安排;横向要改变过去资金分散使用的局面,对重大项目在投资渠道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整合。产品市场建设,要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建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通过与大中城市的集贸市场、超市建立供销关系,不断扩大畜产品销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要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引导农户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加工等方面自发地合作,组建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二是搞好“三化经营”,培植畜牧业竞争优势。规模化经营,要围绕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引导养殖大户和饲料生产企业合作,规划建设畜牧规模化饲养小区和商品畜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要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对养殖小区按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建设标准实施,着力培育绿色、无公害畜产品,同时要加快申报无公害产地认证。特色化经营,要在引进科学饲养、先进加工技术的同时,突出地方特色风味,通过行业自律,打造地方品牌。三是强化“三项服务”,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应看到的是,产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的进程中,必定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如资金的周转、市场价格的波动、产业的发展速度与现实情况的衔接问题等。我认为,绿色畜禽产品是在传统畜牧产业上衍生的一个新的产业,山区发展绿色、特色养殖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只要在绿色和特色上下大的功夫、下足工夫,那么我们绿色畜禽产品的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山区畜牧业的发展将会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畜牧业发展情况范文2

2020年以来, 安良镇党委、政府把畜牧业生产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及时召开畜牧业生产会议,认真落实市县畜牧业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和落实畜牧业生产各项工作任务,确保我镇畜牧业生产健康、有序、良好发展势头,现做如下汇报: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队伍建设、责任层层落实。镇党委政府成立书记、镇长为组长的畜牧业生产发展及重大疫情防控指挥部,设立了红牛专班、牧业生产督导组,组织成立了6人专业防疫员队伍。镇辖各村、各相关单位签定畜牧业安全生产责任状,各项指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在全镇形成畜牧业发展及安全生产高压态势,促进畜牧业生产良好发展。

二、紧紧围绕“牧业增产、 农户增收”的主题, 强化红牛养殖发展,同时加强猪、羊、鸡养殖的发展。积极鼓励农户发展畜牧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区位优势,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建设一批示范村,形成畜产品集中产区,实现“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以点带面, 辐射全镇, 带动我镇畜牧产业的发展。全镇41各行政村,98个自然村,6.5万人,规模以上猪、牛、羊禽场108个,其中100头以上猪场20个,50头牛以上10个,羊场45个;1000只鸡以上33个。2021年拟建投资百万以上牛场2个,老山薛村1个,赵楼村1个。

畜牧业发展情况范文3

1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生态畜牧业是指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畜牧业产业体系,是一个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多成分的组合合理、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关系协调、能协同发展和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生态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动物养殖业、生态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粪、尿、加工业产生的污水、污血和毛等)的无污染处理业。

江夏区是国家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区)、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部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区)及湖北省优势农业板块基地(生猪)。近年来,江夏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畜牧养殖大区的优势,以发展生态畜牧业为突破口,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畜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畜牧业集约化和企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并且逐步向生态化迈进,呈现出生产发展、效益增加、生态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当前,我区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规模场)92个,发展畜禽专业户2 000户。建成大型沼气工程41处,大型生物发酵床养殖小区32处,万头猪场千亩以上种养循环生态农业园(场)3处。2010年全区生猪出栏90万头、家禽1 900万只,肉蛋产量12.48万t,畜牧业产值20.5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比重的32.5%,增加值达到8.3亿元。

2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1)坚持科学发展,调整养殖结构。为寻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平衡点,对养殖结构和区域布局进行科学调整,充分发挥比较效益。一是调整优化规划布局,将武汉外环线以内和梁子湖、斧头湖沿湖岸线1 000m范围划定为畜禽禁养区;将江夏经济开发区及周边区域划定为畜禽限养区,将外环线以南的南部乡镇划定为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区。二是调整优化畜种结构。集中精力,专心发展生猪、肉鸡、肉鸭,限制发展草食家畜。三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家畜良种推广工程,引进美国、丹麦、瑞典冠军种猪以及印尼、印度高端种牛,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全区良种覆盖率达95%。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实现规模化前提下,注重标准化,2010年,怡山湾猪场、省农牧安山猪场、省畜科所猪场通过农业部全国首批畜禽标准化示范场认证;巩固温氏活禽、贺站仔猪交易市场谋划生猪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巩固现有屠宰能力,积极推动中粮150万头屠宰扩能生产项目,注重“新”、“深”,培育品牌。五是调整优化养殖结构。从单纯的畜禽规模养殖,向花园式生态型循环农业园(场)扩展,成功建设怡山湾、金林、光辉三个万头猪场循环农业示范园(场)。

(2)坚持集约养殖,续建专业小区。2010年,以“亿只鸭工程”契机,着力建设肉鸭养殖小区,先后建成单批5万只和10万只养殖小区分别为22、2个,在建8个。目前畜禽规模养殖小区92个,其中万头生猪养殖小区40个,30万只肉鸡养殖小区12个,30万只肉鸭养殖小区32个,万只蛋鸡养殖小区4个,种禽、种牛、奶牛养殖小区4个,全区生猪、家禽集约养殖所占比例分别达到85%、95%。

(3)坚持资源循环,提高综合产能。为促进资源循环使用,将“两型”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跳出畜牧业,谋划畜牧业的发展。一是大力推进“一池三改”、沼气能源与有机肥生产。全区37个万头生猪小区采用红泥塑沼气技术,建成3 000~12 000m3沼气池35座,采用中温发酵技术,建成发酵塔2座,37处特大型沼气池年产沼气3 000万m3。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已经建成中化东方、鄂美等4处有机肥场,年产有机肥25万t。二是积极探索以生猪规模养殖为核心,以废弃物治理利用为载体,以土地流转经营为依托,以迁村腾地建设农民新村为手段,以助农增收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先后建成怡山湾生态农场,金林生态农场,光辉生态农业园。

(4)坚持环保养殖,实现生态发展。一是发展生态化基地建设。沿山边、林边、苗木基地边、蔬菜基地边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沿湖塘库坝边发展水禽养殖,沿107国道发展肉鸡养殖。二是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和生物减排技术。在6个万头生猪小区和32个30万只肉鸭小区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同时推广应用复合微生物制剂,降低废弃物中氮、磷及有机质含量,改造空气环境,达到减排目的。三是力推花园式养殖。在现有92处规模养殖园区,广植桂花、玉兰等名贵苗木,既美化了畜禽养殖小区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坚持品牌培育,增强竞争能力。通过培育一批养殖业品牌,做好产业链延伸,推进项目引进建设,增强了畜牧产业、畜牧品牌、畜牧产业链的竞争力。一是通过中粮集团、温氏集团等知名品牌企业进驻,带动我区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和快速发展。二是培育“金林”种猪、“家佳康”肉品、“自然源”蛋品等自有品牌,提升江夏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能力。三是不遗余力推进“三品”、HACCP、龙头企业、示范场等认证认定,提升江夏区畜牧产品竞争软实力。四是做好新闻宣传,多方位展示畜牧业发展成果,为畜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

(6)坚持防检监管,确保稳定发展。防检稳畜牧、经营活畜牧、发展强畜牧,是我区畜牧系统和畜牧行业一贯坚守的工作理念和发展思路。实际工作中注重两手抓。一手抓基础工作,确保两个100%,即确保农户散养基础免疫100%,规模场程序免疫100%。一手抓规范管理,确保“十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基础免疫、责任落实、工作计划、监管网络、巡查督查、检疫程序、畜产品监测、经费保障、考核奖惩等十个到位。全区2010年全年无一例重大动物疫病疑似疫情,无一例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成功检出并规范处置瘦肉精阳性猪191头。

(7)坚持助农增收,改善生产生活。畜牧业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规模养殖占比大、底盘稳,又增强了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虽然历经洪灾、畜禽市场低谷期,但盘点全年,畜牧业仍然是地方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全区2010年畜牧产业链实现产值48亿元,其中养殖环节产值20亿元,畜产品及饲料加工环节产值25亿元,三产服务业产值3亿元,畜牧业为全区40万农业人口人均创造养殖环节产值5 000元,畜牧产业链为全区40万农业人口人均创造产业链产值12 000元。

3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江夏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通过系列措施的实施得到快速发展,但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与畜牧业发展的矛盾,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与防疫监管、畜产品安全执法之间的矛盾。今后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促进生态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1)进一步合理调整畜禽养殖业布局,坚持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畜禽养殖业合理的空间布局、科学的种养结构、稳定的生产能力、与环境和谐的生态关系,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要按照2010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合理调整畜禽养殖布局,划分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区。

(2)进一步坚持监管并重的原则,推动种养结合生态养殖。畜禽粪便综合治理要从末端治理转移到综合治理;要从工程建设转到建管并重,重在管理;要从单纯的畜禽粪便治理转移到治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要从单纯靠政府投资转到以政府引导,养殖业主为责任主体,探索产业化治污、资源化利用新路子,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畜牧业发展情况范文4

为全面、准确、及时掌握畜牧业生产动态,指导和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按照省局的安排部署,20__年5月3日至20日,__县畜牧兽医局组织全体畜牧技术推广员和防检人员对全县的畜牧产业化和规模化养殖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和统计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县畜牧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1,龙头企业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已建成了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7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3家、县级2家。这些企业分别以种畜禽生产、畜禽产品购销加工和饲料加工销售业等。带动当地畜禽养殖业发展,全县7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725户,其中养猪户2045户、养禽户680户,促进了全县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湖北神地公司是我县的一家省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紧紧围绕“种鸡—孵化—规模化养殖—饲料加工—蛋品粗加工和精细加工—产品销售”这一产业链条的建立和延伸做文章,形成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良性互动,有力推动了全县及周边地区蛋鸡产业的发展。目前,公司与农户建立核心联系户130户,紧密联系户260余户,松散联系户460户。20__年,该公司共孵化供应种苗250万羽,生产供应饲料1.25万吨,培训养殖户550户,清洗加工、销售“咯家果佳”、“神地”品牌鲜蛋5500吨,促进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走出一条具有__特色畜牧产业化的路子。

2,规模养殖蓬勃兴起 。__县采取措施,通过政策激励、典型带动、服务促动、效益驱动等方式,在市场有利和政策有力的双重作用下,全县小区建设、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全县共有各类养殖小区31个,其中养猪小区11个,蛋鸡小区18个,养鸭小区1个,养羊小区1个。钱场镇建立了白马、舒岭、茶场等13个蛋鸡小区,现有养鸡专业户1073户,存笼蛋鸡448.4万只,日产鲜蛋202吨,年创产值3.9亿元。目前钱场镇已成为湖北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小区集群。

全县规模化养殖户总的特点是:分散养殖户出栏(笼)比重下降;规模养殖场(户),出栏(笼)比重大幅度上升。据调查,20__年底,全县规模养殖户3901户。其中,生猪规模户1694户,出栏生猪42.81万头;肉牛养殖规模户93户,出栏614头;肉羊规模户93户,出栏肉羊10261只;肉禽规模户25户,出笼肉禽34.2万只;蛋禽规模户1996户,出笼781.64万只。从生猪养殖的结构上来看,出栏生猪50-99头的户848户,占规模户的50%,出栏生猪5.67万头,出栏占规模户出栏总量的13.2%;出栏100-499头的规模户699户,占规模户的41.3%,出栏生猪12.53万,占出栏总量的29.2%;出栏500-10000头以上规模户147户数,占规模户的8.7%,出栏生猪24.61万头,占规模户出栏总量的57.6%。从以上数据比较分析:规模养殖以生猪养殖量100头为分界线,50-99头的养猪户数占一半,出栏量只占一成三;以养殖量500头为分界线,养殖在50-499头之间户数占总数的91.3%,养了规模总量的42.4%的生猪;而养殖量达到500头以上规模户户数占总数的8.7%,出栏了57.6%的生猪。从蛋禽的规模养殖结构来看,存笼500-4999只规模户,户数1491户,占规模户的97.6%,出笼285.9万只,占出笼总数的37%;5000-50000只以上规模中,户数505户,出笼495.7万只,占63%。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情况说明了我县规模养殖中,养殖户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扩大规模,规模养殖户中的大户出栏(笼)量占了半壁江山。预计规模养禽场全年可生产禽蛋12.5万吨。全县规模养殖畜规模户出栏总量禽出栏(笼)数占总出栏数的比例已超过50.4%,规模养殖禽蛋产量占全县禽蛋总产量的比例达到80%以上 。

另外,20__年,全县共建成标准化养猪150模式猪舍105栋,是全县规模化养殖中出现的亮点。

3,中介组织已经起步。近年来,在县畜牧部门的推动下,先后成立了 29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其中有11家生猪专业合作社 、9个家禽专业合作社、6个家禽养殖协会和2个其它养殖中介组织。各类中介组织均已在民政和工商部门办理了登记和注册,建立了办公场地,完善了和规章制度,管理有序,运转正常。29个中介组织网络养殖户485户,带动农户3658户,发展生猪、家禽和蛋品运销大户24户,上年为全县运销生猪32万头、家禽85万只,禽蛋1.2万吨。

4,畜牧业地位明显提升。

20__年,全县累计出栏生猪85.01万头,出笼家禽710万只,生产禽蛋4.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9.3%、3.6%和30%;出栏肉牛1.39万头,出栏肉羊6.65万只,同比分别增长7.8%和1.4%。其中,规模养殖占出栏总量的50%以上。20__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16.086亿元,比去年增长60.6%,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比去年提高8个百分点;畜牧业养殖效益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畜牧业贡献增加320元。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成为继劳务经济后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畜牧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县畜牧业正处于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最大的实际是生产水平仍处于传统的分散小农户养殖向产业化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阶段,最大的问题是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还不同步,最大的风险是动物疫病和市场波动,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的问题:

1,畜牧产业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畜牧产业化已成为热门话题,但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对畜牧产业化的含义、内容、基本要求不甚了解。有的人误把畜牧产业化当成“筐”,包罗万象,什么都往里面装,使发展畜牧产业化成为口号,流于形式。在大力倡导规模养殖、畜牧产业化的同时,传统养殖业、养殖观念、方式和方法还是占有一定比例,良种、良法和好的运营方式仍然运用的不是很充分,特别是少数散养户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参与意识。

2,养殖户素质有待提高。据调查,目前全县的养殖户中大的规模户懂技术、善管理者居多,而散户中畜牧业劳动力老年化比例上升,文盲半文盲占20%,小学

文化约占45%,懂技术、善管理者比例不到30%。因而,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一部分养殖者还缺乏认识和把握能力,对调整结构,推进畜牧产业化缺乏参与意识。具体表现有三:1、盲目性。不考虑市场需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会做什么,按自身意愿从事养殖业。2、盲从性。不少农户自主经营的能力差,养什么主要看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养什么怎么养自己照搬。对经营活动陌生,没有市场经济意识。3、现实性。多数农户在调整结构、推广畜牧新技术方面缺乏分析决策能力,必须亲眼看到别人养殖获得效益后才相信,致使产业化发展缓慢。

3,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县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中,仅有一家生猪屠宰企业和2家蛋品初加工企业,牛羊等产品加工企业、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偏少,而且生产能力不足。加工企业仅限于加工生产初级产品,缺乏深加工增值环节,除神地公司蛋品形成品牌以外,其他产业没有形成品牌产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带动农户能力较弱,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业化发展步伐不大。

4,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在国内仍有发生,病原污染面较大,外来疫病威胁日益严重,养殖风险加大。

5,规模养殖环境污染需要改善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 。由于畜禽所排泄的粪便较多,而且一部分是直接排到圈舍外面,已经造成了很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成本过高,养殖业主难以承受,大多数业主选择牺牲环境赚取利润,这种跟地方和环境保护者的冲突必然反过来影响畜牧产业化的进程。6,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当前,我县正处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面临新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会不断提高。去年的猪肉市场风波,说明畜牧业具有鲜明的“四性”,即:食品的安全性、产业发展周期性、应对风险脆弱性、产品供给敏感性的特点。随着畜产品市场化、信息化的推进,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采取多种措施抵御市场风险的要求越来越紧迫。

三、思路与对策

(一) 思路

畜牧产业化是畜牧业一体化的简称。它是畜牧市场化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包含畜牧生产中“产供销一条龙”的各个环节市场化。近年来,我县一直坚持不懈地抓创建全省畜牧大县的工作,积极引导畜牧业家庭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传统畜牧业走向市场,全县畜牧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我县畜牧工作总体思路是:“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品质,增加总量,确保安全,创新机制,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化”。生产方式上,坚持以畜牧企业为龙头、以农户标准化养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发展方向上,坚持面向省内外两个市场,走外向型畜牧经济之路;产业结构上,坚持南北发展战略,以生猪、家禽生产为主体,加快发展草食牲畜;坚持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加快产业化发展为重点,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积极构筑具有__特色的现代畜牧业。

二,对策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规模养殖作为畜牧业的重点,作为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产业化领导小组,确定领导专管,业务部门专抓,负责产业化工作的协调、组织、检查、经费的落实和使用,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科学配置资源。各产业化领导小组对畜牧业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一是在规划上要根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结合城镇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建设规划的需要,把养殖区域划为三区: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合理规划区域养殖用地。对适养区开展环境评价,根据水环境容量和耕地消纳畜禽粪污的能力,确定区域畜禽养殖数量,建设养殖小区。通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发展养殖小区和推进一村一品的建设,这样既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又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推进畜牧产业化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二是要进一步调整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处理技术和种草养畜,充分发挥草食畜禽污染少的优势,来减少养殖对环境的压力。三是种养结合,走农牧结合、动植物互惠的发展路径,实现农牧双赢。在农业生产区和基地进行种植的同时配备适度规模的养殖业,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作为农作物的肥料来源,有利于种植业减少化肥投入,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发展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同时农作物作为青绿饲料可以补充养殖业,降低养殖成本。四是多种形式消纳养殖场的排泄物。把养殖业融入农、林业中,形成猪 —沼 —果等多种综合利用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2,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建立长效机制。畜禽养殖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已经由生产性、技术性问题演变成为社会性、政治性问题甚至是全球性问题。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坚持发展与保护两手抓,牢固树立抓动物防疫工作就是抓畜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的观念,把防控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既要重视突发疫情的控制,更要重视平稳时期的监测和预防;既要做好季节性集中防疫,更要注重建立长效防控机制。长效机制的建设首先要解决队伍的问题,__县率先进行兽医体制改革,“ 防治分离,以检促防”的改革思路得到赞同,“以钱养事”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人员的待遇大幅度提高,解决了机制中“人”的问题。另外,优良小区优质畜舍的建设也是重要环节。要积极探索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和发展新模式。养殖小区建设要大力推广 “六统一分 ”(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圈舍建设、统一疫病防治、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污水处理,分户饲养)。积极建设生态环保型养殖场,使畜舍设计合理的养殖小区成为全县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模式,彰显优质畜舍(如养猪150模式)防制动物疫病,抵御养殖风险的作用 。

3,要把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作为畜牧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要与工业强县战略有机结合,以畜禽产品加工增值增效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为着力点,重点扶持神地科贸、绿丹禽业、龙王畜牧、县人工授精中心站、弘源饲料等企业做大

做强,在基地建设、原料供给、资金扶持、市场服务、技术指导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形成供种、饲料加工、畜禽生产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按照县委“项目至上,招商为先 ”要求,立足我县畜牧业资源优势,大力引进畜禽养殖、饲料生产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部级或省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我县种源、饲料、兽药生产和畜牧食品加工业,形成完整的畜牧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快速持续发展能力。要大力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不断加强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兴办畜禽专业市场,发展市场服务中介组织。要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畜牧业专合组织和专业协会建设。

4,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实行规模化养殖的提档升级。在技术推广上,要加大实施“科技兴牧”战略的力度,大力实施畜牧科技入户工程,切实抓好科技示范户建设,加大培训的力度,不断地更新培训的方法,使课堂上讲授的新知识、新技术落实到养殖实践之中,并迅速获得成效。要加强对公益性事业畜牧技术推广员的考核力度,考核既要细化到考核目标管理的各项指标,又要细化到考核科技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个人,细化到“推广员为他们做了什么事,他们取得了多大的收益”这个点上。对个人素质较低的养殖户,推广员要结成帮扶对子,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在推广的目标上,要把规模养殖的提档升级作为总体目标。我们在生产调查中发现规模化养殖有6大好处: 1,从投入成本上说,购进的饲料原料量大、价低,每头猪可降低成本50元左右。 2,从安全卫生上看,有利于控制动物疫病,建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确保人畜安全。3,从产品质量上来说,推行规模化养殖,有利于实行严格的养殖、卫生防疫和环境控制标准,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4,从生产效率上讲,有利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养殖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5,从产业结构上说,有利于促进养殖、加工、经营、销售各环节联结,进一步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6,从抗风险能力上看,规模化养殖,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可以对产品进行及时地调配供应,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所以在现有规模养殖户、养殖小区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促进提档升级;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引导传统养殖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5,逐步推行畜禽期货,规避市场风险。近年来,社会各界提出了一系列运用畜禽期货手段规避肉食品市场资源风险的建议。畜禽期货实行“先卖后养”,既能实现畜禽套期保值,又可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去年“猪价风波”以来,一些养猪户和企业对生猪期货的期盼溢于言表,他们呼吁,国家应尽快推动生猪期货上市交易,给新农村增添致富的平台,稳定生猪市场,改变困扰政府多年的“农民养猪难”、“卖猪难”的尴尬问题。__县是全国253个生猪调出大县之一,畜禽养殖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较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对畜禽期货进行试点,用金融的手段为农户和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保驾护航,规避市场风险。

畜牧业发展情况范文5

自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成立以来,很多国家兴起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热潮。生态畜牧业(EcologicalAnimalHusbandry)是指运用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和物质再生原理,将畜牧业与生态经济进行有机结合,以资源高效转化、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的畜牧业发展方式[1]。生态畜牧业是迄今为止畜牧业发展的最高层次,也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鉴于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生态畜牧业展开了相关研究。在国外,Landbau研究了生态畜牧业中动物福利(Animalwelfare)的管理,提出在发展生态畜牧业中要提高动物福利,从而实现畜牧产品的标准化和安全化生产[2]。Wilhelms详细阐述了生态畜牧业的内涵及特点。Schumacher利用BiolandAssociation的有关数据,从生产和销售两个方面研究了生态畜牧业与原始畜牧业生产的差别[3]。国内学者对生态畜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关于生态畜牧业的理论探讨[4-6]。2)各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7-10]。3)生态畜牧业的相关领域研究[11-13]。 综合而言,目前关于生态畜牧业的研究多见于概念内涵、发展目标、实现途径等方面的定性分析,相关的定量分析较为缺乏,特别是对牧业经营者的认知、态度、动机、行为等方面的定量分析更为少见。文中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基于产业链管理的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研究"项目为平台,对甘肃省部分农牧区的576个牧户进行实地调查,定量分析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的生态畜牧业良性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甘肃省是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以甘肃省为例分析农牧区牧户(文中的“牧户”指广义的畜牧养殖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理论框架 1.1模型选择 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会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其中内因是主导因素,外因是辅助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可将影响牧户对生态畜牧业认知的因素分为三类:一是户主个人特征(A),二是家庭畜牧业生产经营状况(B),三是外部影响因素(C)。计量分析模型可以表示为:Pj=f(Aj+Bj+Cj)+Εεj(1)式中:Pj代表牧户对生态畜牧业是否认知,f(•)为函数,εj为随机误差项,代表无法观察到的其他影响因素。文中被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解释变量也大多为虚拟变量或非连续变量,因此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回归模型的形式为:式中:Pj代表牧户对生态畜牧业认知的概率,α为常数项,βn为待估计系数,xnj为解释变量。 1.2变量说明及假设 文中基于甘肃省畜牧业发展现状,综合分析牧户行为,归纳出影响牧户对生态畜牧业认知的潜在因素[14](表1)。并提出如下假定:1)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受到户主个体特征影响,如户主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一般来讲,年龄较小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户主认知程度更高。2)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受到家庭畜牧业生产经营情况影响,如饲养规模、专业化程度、畜牧良种使用情况、畜产品商品化比例、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情况。一般来讲,饲养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畜牧良种使用率较高、畜产品商品化比例较高、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较高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比较合理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更高。3)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如当地生态情况、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和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宣传情况。一般来讲,在政府技术推广越大、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力度越强、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宣传力度越大的地区,该区域内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更高;当地生态情况对牧户认知的影响方向暂时无法确定。 2数据来源及统计特征 文中分析所用的数据来源于甘肃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产业链管理的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研究"的部分实地调查资料。生态畜牧业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经济活动,根据生态畜牧业的结构不同,主要分为牧区生态畜牧业、农区生态畜牧业、城郊生态畜牧业和山区生态畜牧业四种类型[15-16]。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根据生态畜牧业的结构标准,结合甘肃省各地区实地情况,选取了甘肃省安定区、康乐县、宁县、肃南县、永昌县等五个县区为样本点。在调查过程中,共向经营畜牧业的牧户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6份,问卷有效率达96%(表2)。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整理发现(表3),生态脆弱地区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较低,仅有36.27%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有一定认识;被访户主的平均年龄为48.25岁,且一般从事畜牧业经营的时间较长;大部分户主的受教育程度介于小学和初中之间;牧户饲养规模不大,平均为9.35头左右;大部分牧户采用舍饲的方式经营,专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牧户能够经常使用优良畜种繁殖;样本牧户的畜牧业产品80%以上都用于销售;样本牧户畜牧业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40%左右;大部分牧户的畜禽排泄物经过简单发酵处理,主要用于种植业肥料;大部分样本区域的生态情况较差;大部分基层政府推广技术的频率介于偶尔和经常之间;政府对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测力度较弱;大部分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力度一般。 3模型估计过程及结果分析 在对计量模型进行估计之前,应该对解释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以观察所选择的解释变量在统计意义上是否合理,同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以观测实际值与估计值之间的差异情况。 3.1多重共线性检验和拟合优度检验 在研究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中,首先以户主年龄为因变量,其他11个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4)。然后依次以其他11个变量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多重共线性的衡量指标主要有Tolerance和VIF。一般来说,Tolerance在(0-1)之间取值,Tolerance的值越大,代表变量之间的独立性越强;此外,当VIF<10时,便可认为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综合Tolerance和VIF的指标值,文中认为12个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在统计意义上变量的选定比较合理。在牧户认知模型中,Omnibus检验的卡方值为15.367,非常显著;HosmerandLemeshow检验的P值为大于0.05,也通过检验,模型拟合的较好。#p#分页标题#e# 3.2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3.2.1估计结果 利用SPSS16.0软件,选择Enter方法对牧户认知模型进行Logistic回归。表5列出了模型的估计结果,其中包括非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Wald值和显著水平。 3.2.2结果分析 表5列出了Logistic回归的分析结果,其中"专业化程度"、"畜牧良种使用情况"、"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宣传情况"和"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牧户的专业化程度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10%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具体而言,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牧户要不断地提高专业化养殖水平,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动地学习、积累专业化、科学化养殖相关知识,而生态畜牧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必然随着牧户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被更多畜牧业养殖户所认知。 (2)畜牧良种使用情况对农户认知生态畜牧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生态畜牧业的核心是采用高新科学技术促进畜牧业资源循环、高效地转化。而培育优良畜禽品种,降低能源消耗,加快畜禽生长速度,提高饲料转换率,更是核心中的核心,伴随着牧户使用畜牧良种的比例的不断提高,科学生产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其潜移默化的提高了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 (3)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对农户认知生态畜牧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伴随着政策导向及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始终稳固其在农业中仅次于种植业的生产部门,并且因其附加值高、相对较短的生产周期、生产灵活等特点,越来越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户生活水平的重要力量。随着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的不断提高,如何科学、合理的发展畜牧生产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户重视。 (4)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情况、政府的技术推广情况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分别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和相关的技术推广力度越大,牧户认知生态畜牧业的概率也越高。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牧户获取生态畜牧业的信息渠道较窄,大部分牧户的自学能力相对较差,但是又对发展生产畜牧业有着强烈的意愿。此时需要基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宣传生态畜牧业的相关知识,正确引导牧户由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过渡,同时为牧户提供持续优质的技术服务,这不但能够增强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更能够提高牧户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热情。 (5)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5%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具体而言,政府加强对畜禽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管力度,能够增强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激励和约束手段,在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和技术推广方面给予牧户较大的扶持,同时对牧户的生产进行较为严格的监管,这不但能提高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更能保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4结论与讨论 文中基于对生态脆弱地区牧户的实地调查,通过建立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生态视角下牧户经济行为现状及影响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较低,同时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情况、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管情况、牧户的专业化程度、牧户使用畜牧良种情况、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要提高生态脆弱地区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进而将认知转化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行为,需要有关部门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各级政府要加强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增强广大农牧民生态畜牧业意识。生态畜牧业是从可持续发展和畜牧业自身特点的角度出发,将生态平衡和畜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新型畜牧业。目前。许多农牧民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还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进程。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农牧民从根本上认识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优势,自觉地投入到生态畜牧业的建设之中,形成保护环境、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良好氛围。 (2)加强生态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当前,现有的畜牧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严重影响着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因此要大力加强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具体如:加强优良畜禽品种的研发、推广力度;加快完善动物疫病特别是重大动物疫病防疫技术体系,推广畜产品安全加工技术体系,建立健全畜产品生产的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

畜牧业发展情况范文6

(一)充分认识畜牧业平稳发展的重要意义。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连续三个1号文件,都对大力发展畜牧业作出明确要求。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畜牧业产值已超过1.3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各级畜牧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上来,把行动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畜牧业的各项工作。

(二)明确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在畜牧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效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畜产品进口调控,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三)加快制定和实施畜牧业发展规划。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发展规划,突出重点,明确发展方向。要根据不同区域资源、技术、市场和产业发展状况,优化要素组合,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奶牛优势区域、生猪优势区域和肉牛肉羊产业带建设。

(四)大力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转变增长方式是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各地要以转变养殖方式为切入点,进一步总结近几年养殖小区建设经验,加强标准化养殖小区示范建设,发展适度规模化养殖,提高畜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实施畜牧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养殖技术,切实提高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五)努力提高畜禽良种化水平。良种、良料、良法是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保证,良种是关键。各地要科学制定和实施本地区的畜禽良种建设规划。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场建设,有效保护当地的畜禽种质资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要加强畜禽良种选育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适应本地发展需要的畜禽育种繁育体系。要加大畜禽良种推广力度,提高本地区畜禽良种的覆盖率。

(六)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各地要继续加大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认真做好畜禽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控工作。制定本地区种畜禽疫病净化方案,净化种畜禽主要疫病,从源头提高畜禽健康水平。要继续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措施,力争使本地禽流感和口蹄疫免疫率达到100%。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反应机制。

(七)不断完善畜牧业生产者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要引导和鼓励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者协会及股份合作制联合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参与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益分配,提高农民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获利水平。要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维护农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