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畜牧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畜牧业

畜牧业范文1

 

1畜牧业发展现状   2011年,湟中县猪、牛、羊、鸡存栏分别达到17.55万头、10.76万头、33.94万只和34.75万只,出栏分别达到14.91万头、6.65万头、26.45万只和39.39万只;肉、蛋、奶、毛产量分别达到25792t、2440t、65922t和487t,同比增长17%、36%、18%和11%;肉、蛋、奶分别占西宁市市场需求量的19%、14%和28%;完成畜牧业总产值9.67亿元,比上年增加2.44亿元,增长33.7%;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212元,比上年增加301元,增长33%。   全年工作主要表现在“建基地、扩规模、提标准、促改良、抓奖补”五大亮点上:   “建基地”:在扶持政策推动、项目资金带动和社会资金联动下,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又有新的突破,新建各类养殖基地15个,其中生猪养殖基地3个、奶牛养殖基地1个、肉牛、肉羊养殖基地6个、家禽养殖基地2个、特种养殖基地3个,新建基地数量位于全市第一,全县养殖基地总量达到80个。   “扩规模”:在抓好新建基地的同时,规范扩大已建基地,对17个基地改造升级,基地畜禽出栏和存栏都比去年显著增长,园区总产值达到1.6727亿元,比上年增长0.1217亿元、增长率为7.8%;良种奶牛存栏数量总量达到5095头,出栏肉牛7650头,肉羊8200头,存栏良种蛋鸡5万羽。其中,圣亚高原牧场奶牛由原来的1000头扩大到1700头,春源奶牛养殖基地奶牛由原来的500头扩大到了1000头;承雄、小沟尔、伊明源等肉牛肉羊养殖基地从年出栏肉牛500头、肉羊1000只以内发展壮大到年出栏肉牛800头以上、肉羊1500只以上,昶林、文元、康明等生猪养殖及仔猪繁育基地从年出栏生猪300头、仔猪8000头以内发展壮大到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仔猪10000头以上,基地规模全省领先。   “提标准”:指导和监督各养殖场从选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养殖环境控制、良种引进、投入品使用、疫病防治、粪污处理等各方面按照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标准,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和生产,通过改造升级,今年认定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基地3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12个,已建成基地中已认定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数量达到了4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基地数量达到了34个。   “促改良”:2001年的良种引进数量和品种创历年之最,共引进各类良种畜17955头(只),其中,引进长白、杜洛克、约克夏、皮特兰等4个品种公猪197头,母猪2824头,三元猪6360头,优良牦公牛40牛,何斯坦奶牛5654头,西门塔尔肉牛560头,陶赛特、细毛半细毛、藏羊等3个品种的种公羊1200只、母羊1120只;细管冻精、性控冻精冷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完成牛改1.8万头,(其中冷配1.15头),绵改3.2万只,猪改1.6万头,使全县猪、牛、羊良杂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8%,56%,65%,推广产蛋、产肉性能优良的海兰、三黄等良种雏鸡28万只。   “抓补奖”: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牵扯到全县的农户,根据湟中县实际按村进行联户承包的办法,全面完成了各乡镇的基本情况统计、14个乡镇14.67hm2天然草场勘界、320个村实地构图和室内电子绘图、14个乡镇10万hm2基本草原划定和97460户农户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录入等工作,确定了全县实行草畜平衡面积,核定全县理论载畜量,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前期工取得新进展,工作成绩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肯定和认可。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畜牧业投入仍然不足,实施的项目规模小,专项资金少,难以满足养殖场户需求,养殖户从金融部门贷款难度大;二是养殖基地建设用地审批难度大;三是畜牧业队伍年龄老化,人才断层问题突出;四是村级防疫员报酬低,防疫员队伍不稳定,防疫密度和质量难以保证。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县畜牧业的发展,有待于我们认真加以解决。   2畜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2.1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青海等省藏区跨越发展等重大机遇,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以加快发展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的高原特色湟中特点的现代畜牧业为方向,以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科技推广应用,加快“一区三园”建设,着力打造青海湟中湟水源地生态养殖示范区,重点推进小南川奶牛养殖、西纳川肉牛肉羊养殖和西川生猪养殖及仔猪繁育养殖园建设,将青海湟中湟水源地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打造成河湟地区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的样板区,把小南川奶牛养殖园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良种奶牛集中养殖示范园,全面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2.2发展目标:2012年力争完成畜牧业总产值10.44亿元,畜牧业人均纯收入1296元。肉、蛋、奶、毛产量分别达到27850t、2537t、70536t和511t的目标。   2.3发展对策:为了确保实现上述目标,在抓好常规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以下几项措施的落实:   2.3.1加强组织领导,推动畜牧业发展。从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工作手段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呈现抓生产从生产、流通、加工、市场一起抓;既抓畜产品产量,又抓质量;既抓大众产品,又抓特色产品;畜牧业考核由过去的以产值、农民收入、畜产品产量为主转变为考核新建规模养殖、畜牧业项目建设、畜产品商品率等内容的综合考核,年初确定目标任务、年中督促检查,年末单项考核,加大奖罚力度,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进一步推进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   2.3.2打造示范园区,带动畜牧业发展。以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的现代畜牧业养殖为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一区三园”,计划新建养殖基地10个(奶牛养殖基地1个,生猪养殖基地3个,肉牛、肉羊养殖基地5个,家禽养殖基地1个),提升改造做强10个已建基地(扩建存栏1500头、30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各1个,存栏5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2个,出栏肉牛1000头、肉羊1500只以上的肉牛养殖基地3个,繁育仔猪10000头以上的仔猪繁育基地3个),建畜用暖棚1000座、6万m2,夯实基础设施,加强和完善各功能区建设,提高园区产业的生产规模及水平。———加大项目建设,促动畜牧业发展。2012年,我局通过各口申报项目24项,计划总投资15270万元,其中,专项3750万元,自筹11520万元,其中:已落实湟中县绿源蛋鸡养殖场建设、湟中县承雄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湟中伊运肉羊养殖场建设等项目9项;省级支农资金扶持规模养殖场建设、牲畜暖棚建设、畜禽良种工程、湟中县2012年天然草场高原鼢鼠鼠害防治等12个项目有望落实;园区养殖场道路硬化、秸秆加工草颗粒饲料技术应用等3个项目正在争取中。#p#分页标题#e#   2.3.3发展精深加工,牵动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争取实施李家山崖头生猪标准化定点屠宰加工、昶林生猪屠宰精深加工、高原圣亚牧场乳制品加工、春源有机肥料加工等项目,大力推进养殖企业一体化联合经营,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实现养殖生态化,废弃物减量化,环保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3.4推广现代科技,驱动畜牧业发展。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为园区建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建立健全运转高效的科技推广运行机制,深入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积极推广秸秆青贮、氨化,粪污无害化处理等先进适用技术,举办培训班160期、培训农民2万人(次)以上。二是加强科技推广,健全县、乡、村三级畜种改良网络,完成牛改1.6万头,其中人工授精突破10000头,猪改突破1.6万头,繁育良种仔猪15000头,绵改突破3万只,引进良种畜7250头(只),推广良种雏鸡25万羽。   2.3.5强化防检监管,保障畜牧业发展。认真贯彻畜疫防治“双轨”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机制,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以及执法监督,严防疫病传入。动物免疫密度、耳标佩戴率达到100%、抗体检测合格率达80%,上市动物市场检疫率100%、屠宰检疫开展面100%,严厉打击逃避检疫以及运输、加工、贩卖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违法行为,防止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力争实现连续5年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为养殖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2.3.6加强草原管护,保护草原生态。一是积极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促进绿色、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天然草场保护和建设力度,积极争取草场建设和保护项目,防治草场鼠害30万亩。三是扩大人工种草规模。实行大面积种草和牧户分散种草相结合,一年生和多年生种草相结合,大力开展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努力推进草业产业化进程。四是积极开展种草养畜,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饲养方式,积极推进健康养殖,种植优质牧草0.8万hm2,加大青贮玉米、饲用甜菜等优质饲草的种植、贮藏和加工调制,保障饲草料供应,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范文2

大同市发展现代畜牧业,在不放松猪、鸡生产同时,集中打造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四大优势产业区,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现代畜牧业格局。现代牛奶优势产区。重点包括大同南郊区、大同县、阳高县3个县区,到2015年,区域奶牛存栏16万头,产奶32万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116%、95%。发展路径是: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园区和奶站,扩大养殖规模;加快奶牛品种改良步伐,推广TMR饲喂技术,建立苜蓿、青贮优质饲草饲料基地;净化奶牛重大疫病,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现代肉牛优势产区。

重点包括大同县、新荣区、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5个县区。到2015年,区域肉牛出栏19万头以上,牛肉产量3万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123%、132%。发展路径是:建设标准化肉牛养殖园区,扩大养殖规模;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推广优良牧草种植、粗饲料科学加工、配混合饲料饲喂、标准化管理等技术;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肉牛增重和牛肉品质。

现代肉羊优势产区。重点包括广灵县、浑源县、灵丘县、天镇县、左云县、新荣区6个县区。到2015年,出栏肉羊395万只以上,羊肉产量5万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171%、134%。发展路径是:建设标准化养殖园区(小区、场),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扩大养殖规模;推广杂交改良,着力提高母羊繁殖性能;推广饲草科学加工,实施高效育肥模式,提高肉羊出栏率。现代绒山羊优势产区。重点包括广灵县、浑源县、灵丘县、天镇县、左云县、新荣区6个县。

到2015年,存栏绒山羊31万只以上,羊绒产量104吨以上。发展路径是:建设标准化养殖园区(小区、场),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推广晋岚绒山羊优质品种,提高产绒量和绒细度。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有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来支撑。大同市在发展现代畜牧业过程中,围绕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重点实施六大工程。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五化”要求,新建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养殖园区(场、小区),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畜产品产量。到2015年养殖园区将达到639个。对现有规模化养殖场,加快标准化改造和扩建,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采取政策引导、龙头带动的办法,引导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场户向标准化养殖场区集中。饲草饲料高效利用工程。大力推进草地建设保护与“三化”草地治理,到2015年,全面完成天然草地确权,建设人工草地70万亩,飞播种草9万亩,改良草地328万亩,建立“三牧”草地(禁牧、休牧、轮牧)242万亩,使草地植被盖度提高到70%以上,载畜量提高1倍以上。选择6个5万亩的集中连片草地,实施种草养畜、划区轮牧,建设大草原、大牧场。发展青贮玉米种植,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建立饲草料基地50万亩,青贮秸秆100万吨,秸秆饲用率达到50%,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畜牧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扶持培育畜牧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引导本地资本转型发展现代畜牧业力度,吸引雨润、顺鑫、宝迪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大同,加快提升大同畜牧企业的规模和素质。到2015年,培育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8个,畜产品加工率达到80%。鼓励企业建立基地,形成与养殖户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体。

畜牧业范文3

关键词:共和县;生态畜牧业;现状分析

1基本概况

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角,青海湖南岸,黄河以北,东与东部农业区为界,西与柴达木毗连,平均海拔3200m、总面积1.725万km2。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全县拥有耕地45.83万亩、天然草场约192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约1814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4.3%。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0.7~6.3℃,年降水量250~420mm,无霜期平均88d。由于共和县作为青海省农业地区和牧业地区的结合点,交通便利、农牧业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农牧产业较发达,具有发展畜牧业大产业的区位优势和社会基础。

2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2017年年底存栏各类牲畜235.21万头只,畜种主要以牦牛、藏系羊和黄牛等养殖为主,占到总牲畜存栏的97%,适龄母畜比例为55%,年繁育各类仔畜121.03万头只,成活113.67万头只,成活率达93.9%。每年种植当年生牧草4万亩以上,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达79处,标准畜棚6725座,年育肥出栏牛羊27.4万头只,2017年底全县农牧业产值达96723.8万元,其中畜牧业产值71662万元,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4.09%。

3生态畜牧业建设取得的成就

共和县在积极探索生态畜牧业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采取草地生态建设、畜种改良、优化畜群结构和快速育肥出栏等措施来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1畜牧业生产总量不断增长

2017年年底存栏各类牲畜235.21万头只,畜牧业生产总值达71662万元,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4.09%。

3.2畜群养殖结构不断优化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随着草畜平衡、退牧还草、禁牧等项目的实施,适龄母畜比重达到55%左右,种公畜按繁殖所需比例适当,仔畜快速育肥出栏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而根据不同生产目的通过畜种改良使其生产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养殖数量逐渐下降,并且不断有计划的调整使畜群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3.3畜禽舍饲规模饲养水平不断提高

现有的舍饲养殖场中,年出栏牛10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有12个,年出栏羊1000只以上的养殖场有32个,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养殖场有5个,已占到全县牲畜总出栏的14.8%。

3.4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组建数量不断扩大

全县现已成立各类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共170个,其中养殖合作社104家,生态畜牧业养殖合作社43家,半农半牧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23家,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对促进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经济繁荣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5畜种结构趋于合理

传统养殖结构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畜种养殖结构,以传统养殖与特色养殖相结合,现以大牲畜和羊的饲养数量基本保持稳步中略有下降,猪的饲养头数和比重略有上升,而西门塔尔牛、杜泊羊、陶赛特羊、小尾寒羊等优良肉牛肉羊品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荷斯坦奶牛、藏香猪、生态蛋鸡、郭密驴等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也得到蓬勃发展,使畜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4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高

近年来,虽然畜禽规模化养殖程度有所发展,但农牧户散养方式仍占很大比例,饲养规模相对偏小,影响畜禽及产品的产业化进程,也影响了畜禽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无法形成产业优势。

4.2畜牧业内部结构仍不尽合理

传统畜牧业仍占很大比例,品种结构较单一,草畜不平衡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畜牧业生产总值在农业中所占比值虽大,但大部分依然是靠过度利用草地资源获得的,而特色养殖业由于多种原因无法扩大规模养殖,所占比重产值仍很低。

4.3畜产品加工滞后

畜禽及其产品以活畜和鲜品出售为主,畜禽产品深加工环节薄如,产品附加值不高。

4.4缺乏龙头企业畜牧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诸多原因,现有的畜牧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引领或带动当地畜牧业发展的能力不足,使畜牧业产品销售没有确切保障,产业带动驱动能力低,而且由于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对畜牧业的冲击大,从而造成风险也大,使养殖效益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5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发挥的作用不够

虽说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有70多家,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或其他原因无法真正起到应有作用,甚至有些合作组织与实际生产脱钩,与真正的产业无关,不能形成产供销一体化。

5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机遇

(1)发展生态畜牧业,已经成为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各地都在不断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2)国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生态畜牧业建设越来越重视,尤其在草原保护建设方面的投入在增加,实施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实验区建设项目,同时出台了诸多在生态畜牧业建设方面的惠农支农政策。

6生态畜牧业建设和发展模式

(1)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主,基地主要采取“合作社+基地+农牧户”、“企业+基地+农牧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户”等经营模式,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培育发展主导产业或品种、种草养畜、扩大设施畜牧业,实现养殖业的规模化、产业化。(2)以科学合理发展草地畜牧业,以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和基本草原保护等措施,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草原生态的良好循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3)生态畜牧业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发展多种经营、农牧民进城定居、培育主导产业等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7对共和县建设生态畜牧业的几点建议

畜牧业范文4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对策;探讨;鹤庆县

鹤庆县是传统农业县。近年来,全县畜牧业生产实现快速增长,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丰收、供应充足,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现代农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但总体上看,畜牧业发展区域优势不明显,农村劳动力没有充分利用,融资难、技术含量不高、产业化经营层次较低、竞争力弱等状况,仍然存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规划(2016-2020年)》,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探讨如何加快鹤庆县畜牧业发展。

1畜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1.1畜牧业持续发展,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16年全县肉类产量达55000t,牛奶产量10998t,禽蛋总产3267t;出栏生猪55.24万头,出栏肉牛3.51万头,出栏肉羊15.01万只;人均肉类占有量为196.95kg,人均禽蛋产量11.70kg;人均牛奶产量39.38kg。

1.2畜牧业产业地位提升

2016年鹤庆县畜牧业产值132603万元,占农林牧渔业的53.75%,畜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撑起“半边天”,对于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市场供给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做了贡献。

1.3品种改良全力推进

通过实施“良种良法”,全县畜禽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猪、牛的改良面分别达95%、70%以上。近年来,始终坚持“以改促繁、以繁促发展”的方针,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健全。截止2016年末,全县共建牛冻精改良站(点)47个,猪人工授精站(点)2个,牛冻精改良2.4万头,杂交改良猪3.2万窝。

1.4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

经调查,2016年全县有出栏猪200头以上的86户;出栏牛50头以上的9户,出栏肉羊200只以上的3户,饲养奶牛5头以上的221户,10头以上的140户;饲养肉鸡5000羽以上的4户;蛋鸡5000羽以上的4户,1万羽以上的3户;鸭5000只以上的2户,兔500只以上的12户。全县坝区乡镇生猪和奶牛出现向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的态势,并逐步引领山区乡镇肉羊和肉牛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以坝区辛屯、草海、云鹤、金墩3镇1乡为主的北部生猪、奶牛养殖示范区、以松桂为主的奶水牛养殖示范区和以西邑、黄坪、龙开口、六合3镇1乡为主的东南部肉牛、肉羊养殖产业带。

1.5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推进

农业产业扶贫力度加强,广大农民群众和返乡创业农民工积极投身畜牧业。1.6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基本建成建有县级生猪交易市场1个,大牲畜交易市场1个和8个乡镇级牲畜交易市场,8个集贸畜产品交易市场。

2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供求结构性失衡

在品种结构中,猪比重大,牛、羊比重低,蛋禽规模养殖比例偏低,畜牧业产值中生猪占72.28%,牛仅占7.89%,羊仅占5.31%;猪肉占肉类总产的82.57%,牛、羊、禽合计占17.43%;产品结构中,肉类产量较大,奶产量低,蛋产量较少。生产结构不均衡,不但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还对畜牧业转型升级、集约化、现代化进程带来诸多不利。

2.2区域优势发挥不力,优质化畜产品生产能力弱

山区乡镇草食畜发展潜力巨大,而受交通、劳动力、养殖技术、市场信息等影响没有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坝区乡镇拘于生猪养殖传统而探索优质高效畜牧业动力不足。

2.3融资难,投入不足,制约畜牧业发展

过多依赖国家政策性补助和项目资金投入来发展畜牧业,民间资本,银行融资不足,导致发展畜牧业存在局限性,也出现专业人才不足和示范作用不够的现象。

2.4养殖和畜产品深加工落后,抵御市场能力弱

龙头企业、专业养殖大户、示范家庭农场不多,千家万户散养比重较大,特别是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生猪、肉牛、肉羊等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以火腿、猪肝鲊为代表的腌腊制品加工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以“地摊货”出售,品牌意识淡薄,制约畜牧业提质增效。

2.5动物疫病威胁畜牧业健康发展

鹤庆县地处滇西北,畜禽饲养和流通量大,每年跨区域、长距离运输生猪、牛、羊等在30万头以上,加之具有便利的航空、铁路、公路交通网给疫病传入传出的几率增高,动物疫病防控压力日益加大。加之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规模养殖场、户防疫条件相对较差,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不规范,给动物疫病防控压力加大,疫情风险已成为畜牧业最大的风险。

2.6加快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的矛盾日益尖锐

在加快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养殖污染能否得到有效处理,实现与生态保护协同已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又一问题不可回避。

3对策探讨

3.1调结构,促发展

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畜牧业政策措施,切实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在山区加快草食畜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山地草原和林间灌木林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肉牛、肉羊养殖比重;在坝区巩固生猪产业的同时,利用洱海保护、欧亚奶牛养殖在鹤庆建设养殖基地的契机,引导奶牛养殖向集约化、适度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引导蛋禽养殖上规模,以满足市场需求。

3.2抓品牌,显效应

对本土传承下来的品牌,如“六合土鸡”、“鹤庆猪肝鲊”、“草海生态鱼”、“甸南柳蒸猪头”等传统畜牧业品牌,政府要加以引导,合理开发并加大投入,在宣传、促销、深加工、集聚合并等方面出台地方支持政策,引进先进生产加工技术,改良加工工艺,创办产业园区,提高地方品牌知名度。

3.3建市场,兴产业

整合涉农资金加快销售环节市场化建设,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兴建一批活畜及畜产品交易市场,打破现有零星的以乡镇农贸市场为主的交易格局,通过政府立项支持和引导,按“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在县城周边,交通便利的地方兴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交易中心,搭建销售平台,吸引外商采购,促进产品流通,引成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为一体的良性产业发展格局。

3.4推技术,创效益

不断加强品种改良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大猪、牛人工授精改良面,肉羊引种及种公羊异地串种工作,及时开展本地土鸡资源保护工作。逐步提高乡村防疫员、冻改员的财政工资补贴标准,培养更多乡村畜牧兽医从业人员从事畜牧科技推广工作,培养一批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牧场经营者、科技兴牧人才。

3.5扩融资,促创业

畜牧业范文5

关键词:贵州省;生态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对策

贵州省高度重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畜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水平,也带来废弃物污染、饲料安全和药物残留等问题。因此,生态畜牧业是实现贵州省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1发展现状

1.1生态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贵州省不断深化生态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着力推进牛、羊等草食生态畜牧业发展,加快生态家禽产业发展。根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显示,牛当年出栏数从2011年97.21万头增加到2019年的168.56万头,羊当年出栏数从2011年的197.31万头增加到2019年的293.55万头,牛肉产量从2011年的12万t增加到2018年的19.9万t,羊肉产量从2011年的3.37万t增加到2018年的5.03万t,禽肉产量从2011年的14.35万t增加到2018年的20.04万t,猪肉在肉类产量中的占比从2011年的83.3%下降为2018年的78.6%,生态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2生态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加快。为推动贵州省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通过内培和外引两种方式,培育了和记、富之源、三联乳业、黄南武等一批知名本土农业企业,吸引了温氏、德康、正大、铁骑力士、正邦等省外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家庭牧场融合的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了从饲料、养殖、屠宰、精深加工、物流、品牌推广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实现了产品从生产源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走出了一条绿色、高端、生态、安全的生态畜牧业发展道路。

1.3畜禽粪污治理扎实推进。贵州省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为核心,积极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项目,形成了黔农公司沼气工程种养循环利用一体化模式、柳江公司机肥生产模式、温氏集团生物发酵床处理模式、金鸡农庄生态散养还田模式及鸿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粪污集中处理利用模式,有力推动了贵州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设。目前,贵州省畜牧业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3%,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率达到86.6%。

1.4畜牧业标准化和产品认证建设稳步推进。为提升畜禽养殖水平,贵州省持续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从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5个方面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建设。2018年,贵州省已建成国家级、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64个,认证无公害畜产品572个,认定无公害畜产品产地1782个,认证畜产品地理标志13个,注册畜禽产品商标数百个,拥有一批受市场认可的优质畜产品。1.5疫病防控扎实有效疫病防控对于保障畜牧业持续发展、动物产品安全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背景下,贵州省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构建了从省到村的5级动物防疫体系,建立了兽医行政管理、监督执法和技术支撑三大体系。有效推进了动物疫病防控、检疫监督、屠宰监管、兽药监察等系列工作,为贵州省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1.6要素保障坚实有力。为助推农村产业革命和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贵州省积极强化要素保障。在资金保障上,为解决农业产业各个环节的资金问题,2018年贵州省成立贵州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目前已投资基金278亿元,共带动9.52万户、28.35万人脱贫,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发“黔微贷”等金融产品,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全省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在土地要素保障上,完善政策支撑,做好农村产业项目建设用地保障服务工作,制定设施农用地政策,降低用地成本,不断强化农村产业发展的土地要素保障。

1.7生态畜牧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贵州省高标准建立了全链条信息化追溯管理系统,实现了育种、饲养、加工、消费的全流程跟踪服务,有力推进了牛羊养殖产业现代化。在贵州省沿河、习水、桐梓等8个肉羊产业重点县开展山羊大数据全溯源管理平台建设。通过山羊佩戴的大数据追溯耳标,养殖户可以将山羊的养殖信息录入到平台。消费者扫描产品二维码可以获取产品从养殖到加工各个环节的信息。同时,构建“贵州黄牛产业智慧云平台”,实现贵州黄牛从牧场到餐桌的全程可溯源。

1.8畜牧产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贵州省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农产品风味独特、品质上乘,贵州省牛、羊等畜牧产品具有生态和绿色等特点。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和贵州牛羊产业协会充分开发本地特色畜禽品种,积极开展畜产品品牌营销,打造了“1+N+X”品牌体系,加快打造“贵州黄牛”“贵州山羊”品牌,助推“黔牧出山”。通过建立从生产源头到餐桌的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开展品质认证,将品质优势变为品牌知名度。2019年,认证无公害畜产品251个,认定无公害畜产品产地960个,认证畜产品地理标志7个。

1.9销售渠道不断拓展。销售渠道直接影响畜牧产业收益。贵州省强化销售渠道建设,打通线上和线下渠道,加强畜牧生产组织与批发市场、连锁超市、餐饮企业的合作,发展连锁、直销、专柜、体验店等实体经营,支持企业发展自营冷链配送模式,提升企业物流服务质量,拓展省内外销售市场。重点开拓都市圈及城市群等外部市场,打造上海和广州精细分割中心,在青岛和上海开办牛肉体验店,并通过盒马鲜生进入西安、成都、武汉等7个省会市场。

2贵州省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发展资金不足,限制规模发展。现代畜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近年来生态畜牧业建设成本、生产成本有所提高,部分中小养殖户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不足。虽然贵州省对生态畜牧业制定了扶持发展政策,对生态畜牧业的设施建设和生产环节进行一定的补贴,但相对于建设所需投入依然存在较大缺口。同时,金融贷款门槛高,贷款限制较多,缺乏有效的担保物,导致养殖户贷款困难。

2.2畜草产业缺乏总体规划,总量供需失衡。杜明广等(2019)[1]认为,贵州省草畜产业缺乏全面的规划,畜草产业主要依靠各地政府的规划和所在地农民的种植习惯,由于地方政府对畜草产业认识不足等原因,造成贵州省各地畜草产业发展不平衡。李建雄等(2019)[2]认为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畜牧业健康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在总量供应上,贵州省畜草产量无法与当前贵州省快速发展的牛羊产业的需求相匹配,且大多数企业本身生产过程中存在重畜轻草现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对畜牧业可能造成一定损害。在肺炎疫情期间,因省域间物流管制,外省的饲草饲料无法正常供应,贵州省几乎所有肉牛企业都面临饲草饲料储存不足的问题,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2.3畜牧污染还未根治,对环境存在负面影响。依丽娟(2020)[3]认为,随着养殖规模扩大,牲畜对草场的需求加大,在草料种植过程中,过度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酸化和板结。同时,养殖规模扩大,畜禽排泄物数量增加,尽管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畜牧产业粪污治理有一定的财政支持,但因有一定的门槛限制,对于规模小、分布广的中小型规模养殖场的补助资金覆盖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畜牧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建设与贵州省快速发展的畜牧业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污粪中含有的烃、氮、磷等化合物和营养元素渗入湖泊、河流和地下水,使水体富营养化,刺激藻类快速繁殖,加速水中氧份消耗,不利于水生生物生长,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刘明团(2014)[4]认为,生态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中,使用抗生素、激素、金属微量元素等有效保障了畜牧业发展。史之玉(2006)[5]认为,一些养殖户缺乏专业知识,少数企业和个人为谋取非法利益,在饲料生产经营和养殖环节超量、超期使用添加剂和药物,导致动物性食品中残留抗生素、激素、金属微量元素和兽药。不经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污造成土壤重金属和抗生素超标,产生恶臭物质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消费者摄入产品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损害。

2.4缺乏养殖知识,服务支撑不足。不少养殖户采用传统的散养养殖方式,饲养技术落后,饲喂缺乏规律,喂养时间随意,喂料量无依据,经常变换饲料,影响畜禽消化吸收,影响畜禽生长。同时,存在畜禽圈舍简陋的情况,温度不适宜,生活环境差,影响畜禽发育。科技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人才队伍和专业设备严重不足。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年龄不合理,畜牧技术人员“青黄不接”,操作技术水平急需提高。疫病防控体系薄弱,畜禽品种改良得不到有效推广。生态畜牧业发展现实与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养殖新技术得不到有效普及。

2.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强。近年来贵州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载体,但还面临着一些问题。第一,融资渠道不畅。由于畜牧业具有投入大、生产高风险、回报期长、收益低等特点,有效抵押物少,导致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度较大。第二,经营主体间利益联结不紧密。“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比较松散,不同主体间的市场地位不平等,信任度低,利益联结比较脆弱,订单违约率较高,“空壳社”等问题较为突出。第三,专业人才缺乏。近年来畜牧产品屡次发生安全问题,与养殖户技术水平低、缺乏畜牧专业人才有直接关系。缺乏掌握养殖技能的人才成为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第四,合作社实力较弱。近年来,贵州省畜牧业农民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但总体规模较小、实力偏弱、功能单一、运行不规范、凝聚力和带动力不强。第五,农业服务保障功能不足。由于缺乏人才和经营服务单一,导致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求。保险覆盖面小、险种少、理赔水平低,对畜牧经营主体的保障能力不足。

3促进贵州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3.1加大相关资金保障力度。生态畜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促进贵州省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建议加强财政扶持力度,重点向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标准化示范创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信息平台、新品种开发、新技术推广等项目倾斜。降低中小养殖户申请养殖补助补贴的政策门槛,制定针对中小养殖户的补贴政策。创新金融手段,采用信贷、贴息等金融工具,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生态畜牧业建设。加强畜牧业保险制度建设,逐步提高政策性畜牧业保险覆盖面。加强与保险监管部门和经营机构合作,完善畜牧业保险运行管理机制,优化保险业务传统的承保、理赔业务流程,提升畜牧业保险的保障能力,满足畜牧生产对保险的需求,为现代畜牧业建设保驾护航。

3.2提升饲草供给水平。莫本田等(2010)[6]认为,牧草产业是促进贵州省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手段,应从粮食安全的高度对贵州省畜草产业进行整体规划。针对贵州省优质高产饲草种源的弱势,按照“按需选种、择优选种”的标准引进优质牧草品种。积极开展牧草新品种引种和培育,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优质牧草种植,建设优质高效的饲草种植基地,积极发展饲草生产加工一体化经营主体,提升饲草加工能力,推动饲草料生产使用成本持续降低,提高贵州省饲草供给能力,促进节粮、环保型生态畜牧业的发展[7]。

3.3加强畜牧业污粪资源化利用。综合利用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污染治理应以肥料化和能源化为主要建设方向,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步伐。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加强畜禽圈舍标准化改造,配套建设污粪处理设施,完善企业污粪处理管理制度,推进规模以下养殖户污粪治理全覆盖。优化养殖布局,以种定养、农牧结合,促使种养业协调发展,实现种养双赢。同时,完善养殖场与规模坝区间有机肥输送系统建设,提高输送效率,提升种植户利用有机肥的便利程度。

3.4提升中小养殖户生产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畜牧业技术服务机构的技术优势、贵州省牛羊产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的行业优势及规模化畜牧养殖经营主体的要素优势,强化对中小养殖户生产技术培训,推广高效的养殖技术。对中小养殖场户进行生产指导,提升中小畜牧业疫病防控意识、能力和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加强畜牧中小养殖户与规模企业合作,构建“农户+企业”模式,由企业提供畜种、疫病防控和销售服务等,育肥后根据约定价格收购,降低养殖户市场波动风险。

3.5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鼓励农村能人、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村官以及农业科技人员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生产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化集聚效应。加强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畜牧产品品牌发展,积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质量推动品牌价值提升。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机制,建立保底分红、订单收购、利润返还、股份合作和吸纳就业等方式,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养殖户成为贵州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受益者。

4结束语

畜牧业范文6

关键词:畜牧业;养殖业;结构优化

1畜牧业与养殖业发展状态

1.1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多为草原草场的放牧饲管,受市场经济政策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畜牧业发展需要大块的土地,使用的技术,科技水平都不高,畜牧业的生产输出能力比较低,政府政策并不能改善畜牧业的发展,在保护畜牧业发展政策体系中并不完善,原料投入和肉产品输出不成正比,要运用政策引导,控制和扩大成品肉产品的输出。

1.2养殖业发展现状

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在会议中指出养殖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转变养殖方式,改善养殖环境,拓宽销售渠道,加强政策的指导,为养殖业发展提供保障,绿色发展,健康发展。

1.3二者融合发展的现状

畜牧业与养殖业的发展需要相互融合,在科学技术方面,二者有共同的发展方向,它也是影响牧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物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为养殖业和畜牧业的融合提供了便利,实现了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渗透,使二者在生产方式和输出肉产品过程中实现了一体化经营,突破了传统牧业的发展,让养殖户向现代化发展迈进一大步。

2畜牧业与养殖业优化存在的问题

2.1规模化经营,市场供求不稳定

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已经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这种方式提高了牲畜的质量,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肉产品安全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使消费者更愿意去购买这种规模生产的产品,但是由于顾客心理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变化,让供求关系不稳定,有的肉产品供不应求,有的却在仓库滞销。

2.2科技现代化,发展不统一

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二者的发展,但是畜牧业生产技术与养殖业生产技术并不能同时促进,相对而言,养殖业技术发展更快,更稳定,畜牧业虽然在发展,但是速度相对缓慢,相关技术达不到要求,比如:草场污染严重,饲料不足等问题。

2.3地区结构差异,气候变化大

畜牧业和养殖的发展需要有相对的环境,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气候对二者的影响不同,畜牧业的发展需要人烟稀少、面积较大的地区,气候也要湿润,降雨较丰富,而养殖业则要求因地制宜就可以,运用技术控制室内温度、湿度。正是由于两者对于具体的气候要求有所不同,因此给两者之间实现有机高效的产业融合带来了较大的阻碍。作为当地产业管理部门一定要将这些因素统筹考虑在内,真正实现两者融合结构的不断优化。

3畜牧业与养殖业未来发展的策略

3.1绿色养殖,资源合理化

畜牧业对地区要求较高,在有草原的地区,畜牧业发展较快,同样这些地区也适合养殖业的发展,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合理规划养殖业养殖区域,请专家来对养殖的技术进行指导,在保证畜牧业规模的前提下,发展养殖业,规划好畜牧业养殖区域,一部分人工养殖,一部分自然繁殖,让有限的资源合理化利用。

3.2加大出口,建立品牌效应

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对肉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还要最优惠的价格。但是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也很大,所以应该通过拓宽销售渠道,加大出口,来缓解价格带来的压力,在国外建立品牌,在国内也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

3.3发展旅游牧业,拓展有机牧业

在畜牧业和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利用地区的特色资源开发兼具生产与观光体验的各类休闲旅游牧业模式,最好融入生态文化旅游的概念,实现农场经营的多样化,在这种过程中也要拓展有机牧业,禁止使用化学饲料或化学肥料等。

4结语

畜牧业与养殖业的融合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探索,发展因地制宜畜牧业,结合养殖业,让资源合理化,让绿色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在吃喝玩乐的同时保证身体健康,将现代化科技与专业化相结合,更好地实现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刚.谋划农业产业化新跨越———访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黄连贵[J].农村经营管理,2012(4).

[2]李美云.基于价值链重构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间产业融合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

畜牧业范文7

木杆镇位于大关县的最北端,与永善县盐津县毗邻,国土面积240平方公里,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000mm,非常适宜牧草生长。境内有草山、草坡5.3万亩,饲草、饲料资源十分丰富,每年用于饲料的粮食约1800t,农作物秸杆50万t,薯类20万t,青绿饲料13万t。加之我镇农户素有养殖牲畜的习惯,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因此,在木杆镇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几年来,随着畜产品价格上升,农户养殖积极性大大提高,畜禽存出栏不断增加,到2014年末,存栏生猪3.27万头,羊7214只,马1260匹,牛3587头,禽4.08万只。出栏肥猪57275头,羊4170只,牛1544头,禽61396只。

2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设施和设备落后

木杆镇畜牧兽医站办公用房因受地震影响,已成危房,一直无资金修建。开展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必须的一些设施、设备也很简陋,如检疫工作,就只靠肉眼观察,凭经验进行;大部分农户的圈舍也很简陋,适应不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需要。

2.2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养殖效益不理想

木杆镇约74%是山区,畜牧业生产以农户分散饲养为主,其特点是小而全,品种单一,质量不高,加之流通渠道单一,又无加工企业,畜产品加工及保鲜技术落后,产业链十分有限,尚处于销售原料阶段,产业附加值低,养殖效益不理想。

2.3农户科技意识谈薄,饲养管理传统、粗放

我镇由于社会经济基础落后,养殖户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技意识、商品意识及法律意识淡薄,使整个生产环节科技含量较低。在饲养管理中,饲料单一,未平衡供应动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因广大农户投入不足,生产设施简陋,畜圈保暖、通风、采光、排污等不适宜动物健康发育需要,使动物生产力未有效发挥,效益差。

2.4草山、草坡退化严重

木杆镇有草山、草坡5.3万亩供草食牲畜放牧,但管理粗放,没有及时补种,退化严重,单位面积产量减少,植被覆盖率减少,牧草高度和草原植被改变,导致草原生态恶化,自然灾害更加频繁,主要是旱灾,大风等灾害频繁发生,对牲畜造成很大的危害。

2.5基层干部对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畜牧业是我镇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一些村干部认为发展畜牧业只是畜牧部门的事,与其无关,因此,对畜牧业工作不积极。如春、秋两季防疫时,由于村干部认识不到位,认为防疫工作是业务部门的事,是常规工作,措施不力,遇事推诿,协调解决问题少,不管不问,更谈不上专题研究,即使有安排,也未认真检查督促,因而造成工作开展被动。

3畜牧业在木杆镇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3.1畜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发展

畜牧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凡是农业发达的国家,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都在50%以上。可以说,现代化的农业,必须有现代化的畜牧业。2014年我镇的畜牧业产值已达5748.3万元,占全镇农业生产总值的54.4%,已成为全镇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而现实的举措。

3.2畜牧业是广大人民群众“菜篮子”的主要来源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解决了“吃饱”的问题之后,人们更想“吃好”。而优质畜产品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菜篮子”中不可缺少的食物。

3.3畜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2014年全镇畜牧业产值4748.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4.4%;农民家庭收入的45%来自畜牧业,特别是一些高寒山区,甚至达50%~60%。因此,发展畜牧业是我镇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3.4畜牧业是实现农业环境优化的重要环节

我镇现有8.5万多头畜禽(猪、牛、马,羊、禽),可以把大量的牧草和农作物过腹还田,变废为宝,既可减少污染,又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

3.5畜牧业发展可以从简、就地取材

利用旧房,闲置的厂房,经过改造后,进行养殖,使一部分人有活干,有钱赚,对减轻就业压力、致富奔小康具有现实意义。

4木杆镇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目标

4.1基本思路

根据中央、省、市、县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原则,结合我镇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建设现代畜牧业为目标,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标准化规模场(小区)建设和加工销售为重点,不断提高和优化种养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产业,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突出打造生猪、肉牛产业,稳定羊、禽生产。在矮山地区以发展规模化生猪养殖为主,二半山以上地区以发展肉牛和黑山羊为主。

4.2目标

到“十三五”末,我镇能繁母猪存栏达4500头以上,年生产仔猪达81000头以上;出栏肥猪90100头,肉产量9010t;出栏肉牛3100头,肉产量465t;出栏羊7300只,肉产量182.5t;出栏禽91450羽,肉产量182.9t。畜牧业产值突破76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0元。

5对策及措施

5.1切实加强对畜牧工作的领导

镇党委、政府要加大对畜牧产业工作的支持和领导力度,真正把我镇畜牧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建立领导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推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措施、一班人马,把畜牧产业发展作为考核镇、村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使项目效果与科技人员的工作业绩、年终考核、职称晋升、报酬等挂钩,从组织和管理上保证领导和技术干部到位。

5.2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5.2.1切实做好动物疫病综合防制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云南省动物防疫条例》,按“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坚持“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月月适时补针”的工作制度,切实做好畜禽免疫,保障应免畜禽免疫密度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75%以上;二是切实开展动物产地检疫和市场监管工作,确保产地检疫面和检疫率达100%;三是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落实责任,确保“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灾”。

5.2.2抓好畜禽品种改良工作。

坚持以地方特色品种选育与引进良种相结合的方针,全面开展生猪人工授精、黄牛冻精改良和黑山羊选育。一是推广母猪人工受精技术,推进猪种改良,提高生猪产品质量,通过示范,培训和推广,许多群众已掌握了此项养殖技术,为实现全镇生猪生产科学化,良种化创造了条件;二是大力推广种草养畜和黄牛冻精改良,以木杆黄牛冻精改良站和三江口黄牛冻精改良点为中心,全面开展黄牛冻精改良。今后,要通过黄牛冻精改良点的建设,加大宣传和技术培训,扩大服务网络,充分发挥黄牛冻精改良技术在畜牧生产中的作用,推进黄牛品种改良,提高产品品质。

5.2.3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积极开展种草养畜。木

杆镇雨量充沛,非常适合多种牧草生长。要充分利用草山、草坡和农闲地,种植优质牧草,大力发展草食牲畜。

5.3切实抓好规模养殖,提高组织化程度

改变过去小而全的养殖模式,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的养殖大户,提高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5.4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实施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畜产品附加值。按照建龙头、带基地、兴产业、占市场的思路,切实解决产品加工、销售问题。一是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按照市场对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方便化的要求,加工腌腊肉、火腿等畜产品,二是积极培植农民养殖协会、营销大户等中介组织,帮助农民找市场、找订单,多渠道进入流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产业发展。

5.5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一是增强科技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让科技人员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学习,有条件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增长见识,充分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服务水平;二是加强对广大养殖户的科技培训,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采用先进的饲养方法,提高生产水平。

5.6完善畜牧业现代化服务体系

根据市场趋势决定养什么和如何销的问题,切实解决农民“养什么、怎么养、怎么销”的问题,以品种改良和技术改进为支撑,以多品种、多区域发展为主,结合市场需求,创建基地,规模化发展。本着“发展一片、带动一方”的思想,建立长久的“双赢”战略格局,以“狠抓产后,促产前产中”为宗旨,运筹好产前给农民一个定心,产中让农民放心,产后让农民欢心的“三心”牌服务理念。

5.7加大对畜牧产业建设资金的投入

畜牧业范文8

关键词:畜牧业养殖废水;危害;废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为了使一体化设备对农业生活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充分获取农村生活污水及畜牧业废水的相关参数。因此,需要对5种工况进行不断研究,对一体化设备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色度、浊度及影响去除效果的因素进行不断分析。本文首先对畜牧业养殖废水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对畜牧业废水的危害进行进一步阐述,分析了运用一体化设备对畜牧业废水的处理效果。在处理过程中,为了能够准确获取适宜的运行参数,需要研究一体化设备在不同情况下的处理情况。通过不断的试验和研究发现,在5种不同的工况下,废水的浊度以及色度都能被有效去除,但是废水中含有的一些氮氧化物不能达到相应的安全标准。根据农村污水处理中对相关物质的排放要求,并通过不断的试验对运行参数进行优化,从而对一些小型一体化设备在农村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畜牧养殖废水的来源以及水质特点

畜牧业养殖的废水主要是指畜牧养殖场中所产生的尿液、粪便、饲料残渣,还包括在冲洗过程中所产生的冲刷水以及工人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其中废水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冲刷水。畜牧业废水的处理难度比较大,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畜牧业养殖废水中COD以及氮氧化物的含量比较高,废水可生化性较好且具有较好的沉淀性能,废水的水质、水量变化较大,还含有一些致病菌并且伴随着恶臭的气味[1]。在最近几年,我国的畜牧业养殖发展比较迅速,养殖废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超过了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的总和,因而畜牧业养殖污染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污染源。因此,必须要对畜牧业养殖废水处理方法进行重点分析。

2畜牧业养殖废水的危害

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产生的废水污染以及危害也日益凸显,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的废水经常会给当地居民以及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

2.1大气污染。废水中的粪尿中含有大量未被消化的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以及含氮氧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不同的条件下会被分解成不同的物质,如甲烷、酸类、醇类等;含氮氧化物的物质主要会被分解成为蛋白质,其在不同的条件下都会进行分解或氧化成硝酸盐或者氨等具有恶臭气味的物质。刚排泄出来的粪便中经常含有一些有害气体,如果没有经过有效处理和清除,其恶臭味就会不断增加,严重的会污染大气环境,同时也给养殖场工作人员以及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进而影响地区的稳定发展,而且产生的氨气也会造成温室现象。

2.2水污染。由于在饲料中通常含有一些微量元素,粪便中含有一些氮、磷等无机、有机污染物,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抗生素。这些成分使得废水中的成分比较复杂,而且危险性也比较高,如果没有经过合理和科学处理就会导致地表水层或地下水层受到污染,最为常见的现象就是水体富营养化[2-3]。

2.3土壤污染。高浓度的养殖废水,如果没有经过科学的处理即直接排入土壤中,就会堵塞土壤孔缝隙,造成土壤透气性、透水性下降,严重影响土地性能,不利于保障农作物的生产质量,引起农作物的健康问题。因此,高浓度的养殖废水排放到土壤中会导致土壤的性能不断下降[4-5]。

2.4微生物污染。生物体内本身就含有一些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粪便就是微生物的主要载体。如果这些粪便没有经过科学有效处理便直接被排放到环境中,就会导致病菌传播和释放,使得环境受到污染,从而对畜牧业造成影响,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3一体化设备对畜牧业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

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根据污水的收集方式分为集中处理以及分散处理2种形式。因为村庄之间的距离比较远,而且生活方式、经济水平及村庄的规模都有一定差异,所以每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污染物含量以及排放的规模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适宜采用污水分散的处理方式,而大型城镇和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可以考虑采用污水集中处理的方式。我国农村的生活污水主要受到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而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更加合适和合理的污水处理技术[6]。在众多处理系统中,主要是以活性污泥处理污水为核心的污水处理工艺[7-8]。活性污泥处理的污水中有害物质的去除率比较高,而且相应的装置也可以有效去除一些特殊的有害物质,唯一的缺点就是污泥的产量比较低。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体化的处理设备对废水进行处理,这样就能够不断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在研究的过程中针对5种不同的工况分别进行了研究,从而获取更多的运行参数和相关数据,为提升污水处理效果提供帮助。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废水处理的5个阶段进行分析,记录每个阶段中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数据和特点,充分研究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参数,在5种工况下分别进行探讨。

3.1pH值。在污水处理过程中,pH值主要是在厌氧或者是缺氧的过程中对污泥生物的代谢途径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会出现一些反硝化的过程。在好氧的阶段中,对有机物降解的影响较小。在试验过程中,对最佳的pH值进行了有效记录,以确定适合污泥微生物生长的pH值区间。

3.2浊度、色度的去除效果。浊度和色度去除效果是最为直观的。使用一体化设备能够发现,浊度和色度的去除率普遍比较高[9]。处理后的废水呈现淡黄色,主要的原因就是污水中污泥的混合物在操作过程中融入了一些可溶性的色素。通过相关的研究和比对发现,废水的浊度和色度本身就比较稳定,而且使用一体化设备的处理能力也比较好。由于污水的进水取自化粪池,所以受降水的影响就比较大。

3.3COD的去除效果。在操作过程中,曝气2h后废水中的COD基本可以满足相应的排放标准,而不断增加的容积负荷导致出水水质越来越差,废水水质的稳定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不断增加溶解氧量对废水相关指标的影响并不明显[10]。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