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

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草原畜牧业为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草原畜牧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除了资源因素外,还受到自然条件和市场规律等多重制约。发展草原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是重要的经济战略问题,也是关系到内蒙古全面实现小康,进一步走向现代化,乃至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本文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1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

内蒙古草原是全国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大面积的天然牧场,为草食性牲畜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种类多、数量可观的畜产品。草原牧区每年向内地农村和城市郊区输送大量良种、改良种牲畜,成为种源基地。在牧区,各族牧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草原畜牧业,集体经济和各项公益事业主要靠草原畜牧业积累。在内蒙古地区的经济总格局中,草原畜牧业既是一大优势产业,也是一大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创建了140个部级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牧区家庭牧场已发展到3.5万个。畜牧业生产方式进入了由散养迈向全面规模化养殖的关键期。

2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在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进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总体上全区草原畜牧业仍处于由传统的游牧、半游牧经济向现代商品经济过渡阶段,不仅速度慢、水平低、不稳定,而且基础脆弱、环境恶化、后劲不足,牧区畜牧业发展缓慢、投入不足;草原退化严重、畜草矛盾尖锐;抗灾能力弱、生产不稳定;生产责任制不够健全、一部分牧民生活还比较困难。草原畜牧业和牧区经济在由温饱型向效益型转变、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牧民生产规模小与全国大市场的矛盾;工牧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协调;牧区出现剩余劳动力,就业不足;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仍然较大。企业生产多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自主研发、科技创新的比重普遍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较大,评价值排位靠后。招商引资结构不优、民间资本活力不足。现代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足。第三产业水平低,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3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树立生态优先的科学发展理念

内蒙古自治区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长期发展模式的重大选择,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产值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必须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实行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它包括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基本任务,促进民族地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2探索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草原畜牧业是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但它属于弱质产业,尚未真正摆脱传统“粗放型”与“掠夺式”的生产方式。为了畜牧业产量与产值的增长,往往对草原过度垦殖、掠夺式利用,造成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畜牧业生产受到制约的恶性循环,所以单靠发展第一产业牧区无法彻底摆脱草原保护和开发的困境。当务之急是就是调整牧区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因地制宜探索牧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3.3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草原牧区产业可持续发展要与草原生态保护有机结合。一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以生态畜牧业、生态林草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等为主体的生态产业、绿色产业体系,以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和合理替代。二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需要资金的投入、科技的应用,要求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加速改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局面,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经济激励,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视其类型的不同逐步实现产业化或市场化、民营化等,作为一系列产业或行业,直接参与产业发展及调整,成为优化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4成立经合组织,推进畜牧业产业化

“在产品的市场交换活动中,当资产专用性、不完全信息、外部性存在时,利用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就会上升”。对于分散居住的牧民而言,无法及时获得真实、完整的交易信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经营方式越来越呈现出交易费用过高的缺陷,因此牧民迫切需要通过成立经济合作组织,联合起来克服在市场中交易费用过高的问题。大力发展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通过经纪人、专业户、各类中介组织发展订单农牧业,提高农牧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作者:闫智慧 戎悦胜 包祥 单位: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盟草原站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锡盟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