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土建范例6篇

新能源土建

新能源土建范文1

【摘要】国土资源管理信息是参与宏观调控,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依据。对国土资源管理而言,信息化建设已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成为管理创新和体制改革的重要的推力之一。基于此,本文简述了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建设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及其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旨在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 重要性 信息化建设 作用 应用

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土地信息资源具有重要的公益性、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如何以信息化推进国土资源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有效地管理好土地,充分、合理和科学地节约集约利用好有限的国土资源,已成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以下就信息化建设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一、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国土涵盖了各种形态的土地,但是能够为人们所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为了提高利用率,合理的土地资源管理十分必要。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国土资源利用日益增加,使得国土资源管理对于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的对国土资源进行利用,以保证其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信息化建设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1.信息化建设在实现国土资源管理方式转变和国土资源工作现代化及政务公开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和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效率、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国土资源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手段。通过电子政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可以清晰看到管理流程,优化了管理模式,提高了工作水平和效率,并且还规范了管理行为,从而推进依法行政,大幅度提高国土资源的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服务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建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人民群众面对面直接沟通,实现把国土资源管理的政策方针及相关内容,特别是行政办理事项、程序和要件在网上公开,建立方便的信息查询系统,提供快速的网上报件渠道,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并通过信息化系统来反馈和听取群众的心声,采纳合理建议,接受群众管理,对于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廉政建设,促进政府管理方式如何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并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都 具有重要意义。

2.信息化建设在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来的需求扩张与有限土地、矿产资源之间的矛盾日趋加剧。违法用地、矿产资源乱采滥现象仍然非常严重。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合理配置等重要问题都有待破解。因此,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重新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不断应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政府自身的管理效率。其中,重视好信息化建设无疑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事证明,如何大力推进和提高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行政能力,有利于正确转变职能,有利于提高土地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土地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将决定国土资源管理效果的成败。没有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国土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就将是“空中楼阁”,没有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也就将无法履行好对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评价、保护和利用的职能。

3.国土资源信息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公益性、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对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的监测、监管,提高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战略举措,是实现国土资源工作科学化、现代化,加强国土资源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基础。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基本构成包括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信息化、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化和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社会化。

三、信息化建设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1.信息化建设在构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中的应用。国土资源管理主要行政审批业务实现网上运行和网络化远程数据交换,各项行政审批业务实现网上并轨运行,政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审批过程全透明。实现国土资源全覆盖、全流程的动态监测与监管,实时掌握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对辖区内每一块土地的“批、供、用、补、查”和每一个矿业权的审批、勘查、开采等进行实时全程监管。

2.信息化建设在推进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中的应用。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加强土地调查等专项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并按照统一标准来加强数据的整合、分析和提炼。同时,建立数据更新制度,不断增加信息数量、提高信息质量,做到资源状况“一览无余”,做到资源家底“心中有数”。对于支撑监测监管、决策服务和社会服务等各类数据必须集中汇交,并一定要按照“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和记录。

3.信息化建设在创新国土资源服务管理中的应用。认识信息化建设对于国土资源管理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利用现有信息资源,正确规范和创新管理作为土地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需求为导向、建立以应用促进发展作为土地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以如何加强统筹、建立土地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大力推进国土资源各项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规范和创新国土资源服务和管理。

四、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要结合新时期国土资源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对资源的监测、监管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文等.创新工作机制 推进土地利用有序管理[J].国土资源情报,2012.

新能源土建范文2

改革开放和“五”以来,国土资源事业的各项成就,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目标为22494公顷,全县通过积极实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加大保护措施和力度,到“五”末,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22494公顷,实现了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国土资源二次调查及评价和勘查成效显著,基本摸清了土地资源家底,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取得巨大成就,保障了农业生产和各项建设的用地需要。国土资源管理得到加强,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发挥了宏观调控和指导作用;土地市场已经形成,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完善,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日益活跃;矿业秩序进一步好转,全民资源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国土资源紧缺的状况将长期存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十几年来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增加较快,全县耕地总面积已从1996年的27353公顷下降到2009年的25057公顷,耕地年均减少164公顷,当未来一个时期,是县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对土地利用的转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受资源环境条件限制和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惯性影响,未来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任务艰巨;二是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对土地的用养不当,工业“三废”排放,致使土壤肥力下降,部分农化物质残留在土壤中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区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三是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地区差异较大,北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但资源耗竭过速,南部调查评价工作程度低,严重制约了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四是国土资源管理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类自然资源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国土资源市场体系尚在建立初期。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认真解决。

本纲要根据《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是“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纲要主要阐述我县国土资源管理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所提出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和结构调整重点,是对市场主体的指导性意见,政府将运用经济政策加以引导。本纲要在国土资源调查、资源保护与管理、信息化、国土整治、城乡统筹发展、新民居建设等领域提出的任务,要切实履行职责,努力完成。

第二章“十二五”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国土资源事业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高效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两保一高”要求。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模式,注重开源节流,落实共同责任,推进科技创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立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强化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由数量保护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各项非农业建设应优先利用其它农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立足解决农民民生问题,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坚持做到耕地占补数量平衡和质量提高,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做到保护资源更加严格规范,保障持续发展更加持续有力,维护权益更加切实有效,服务社会更加全面优质。实现“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为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把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作为主题。节约、合理利用资源,把节约放在首位,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促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则,使国土资源开发利用适应供求变化,体现市场竞争原则。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维护土地等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益。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积极推进基本农田永久保护机制,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搞好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2、坚持可持续利用土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按照“保护优先、兼顾治理”的要求,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保护与建设并重,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减少对生态脆弱地区的不合理开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构筑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3、坚持把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动力。解决资源问题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及综合利用、环境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推广应用,加强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规律等基础研究。加强资源信息化建设,实现全社会信息共享。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水平的公开、公正、透明运行。适时调整和制定资源政策,完善市场机制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高科技人才培养,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4、坚持把保障资源安全作为出发点。对耕地实行强制性保护。抓紧解决好与国土资源有关的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等关系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

5、坚持提高土地宏观调控能力,落实调控任务。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调控建设用地总量,充分发挥和加大市场在土地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土地宏观调控能力,落实国家宏观调控任务。

二、国土资源事业的主要目标

(一)“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事业的主要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实施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战略,保持全县耕地数量的稳定;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基本思路,基本满足经济增长对土地的需求,国土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调整和优化;国土综合整治取得成效,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初步建立国土资源要素市场体系;健全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二)国土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农用地质量、结构和布局明显改善,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到2015年,全县耕地面积保持在23797.9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9751公顷。保障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

(三)国土综合整治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围绕耕地保护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废弃工矿复垦,积极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科学组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工程,合理规划完成综合整治后的土地用途,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土地整理全面展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基本得到控制,综合治理和利用得到加强。

(四)国土资源信息化与科技创新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建立现代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加快资源利用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科学技术水平。把国土资源信息化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管理、调查评价信息化和信息服务社会化,实现国土资源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五)国土资源行政管理与市场建设的主要预期目标是: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转变资源管理方式,国土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到2015年,实现土地管理秩序的进一步好转,国土资源要素市场逐步完善,鼓励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第三章国土资源调查评价

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和耕地变化、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扩展的土地动态监测,建立覆盖全县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和年度监测公报制度,更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础图件和数据库。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调查和重点建制镇地籍调查。全面开展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调查与评价、农用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土地价格调查和基准地价更新;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的应用。

第四章国土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始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积极推进土地整理与复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

一、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禁止供地目录》和《限制供地目录》,强化农用地转用及其他土地利用项目的规划审查,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通过预审、未取得计划指标和突破计划的项目不予报批。

二、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新机制

建立土地供应对土地需求的引导制约机制,合理分配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促进利用存量土地。在农用地转用审批中,严格审查补充耕地方案和资金落实情况,严格执行耕地“占一补一”规定,积极探索建立补充耕地储备制度。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指标,层层建立耕地保护的领导目标责任制,实行保护耕地与利益奖惩挂钩的政策;建立耕地保护的预报预警制度,形成约束管地用地行为的社会监督机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到2015年全县耕地面积不低于23797.9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19751公顷。

三、强化重点区域的耕地保护

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柳林屯乡、南高乡、西营乡等粮棉油生产基地的耕地保护。进一步提高耕地总体质量,稳定耕地生产能力,保障人口高峰期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进一步提高耕地总体质量,耕地生产能力稳步增长。

四、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

保障国家水利、交通、能源等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保证国家重点支持的农林水利建设、交通通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国家直属粮库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生态建设和省市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一般性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和闲置土地。逐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体系,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和有效供给能力。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年至“十二五”期末,新增建设用地不超过1818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不超过1153公顷。

五、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推进城镇化

积极根据市“1+4”发展规划格局,落实好县新城的建设。全面规划,分期建设,推动和加快旧城改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存量土地,逐步改变大量城镇土地低效利用状况和县城部分中心土地开发不合理的用地格局。加强小城镇建设用地管理,严格控制村镇建设占用耕地。

六、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深入贯彻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省委农村工作部《关于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用地意见》冀国土资法发[]7号文件精神,推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切实解决农村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用地问题。为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提供用地保障。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合理调整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和空间布局。强化中心村的规划建设,进农村新民居集中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做好旧村复垦工作,优化村庄环境,完善水、电、路、通讯等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七、积极盘活国有企业用地

充分发挥企业土地资产优势,使国有企业改革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同步推进,逐步实现国有企业结构和城乡土地利用结构的双重优化。鼓励国有企业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建设用地,促进国有企业增资减债和安置工。

八、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根据工业区、城镇密集区、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等不同的土地需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加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的引导和监督管理,形成合理有序的农用地调整利用机制,防止毁坏耕地。

九、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

实行土地用途分区管制与用地指标控制制度,发挥土地用途转用许可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调控和约束作用。制定和完善规划实施管理的配套规章,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体系,做好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做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积极引导建设项目不占或少占耕地。

第五章国土综合整治

“十二五”期间,启动部级和省市级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搞好国土综合整治工作,推进土地整理和复垦,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防止土地退化。开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的调查评价,建立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背景数据库和生态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的服务体系,构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模式。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土地质量下降的趋势。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土地污染。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十二五”期间,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70公顷。

鼓励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并与新民居、小城镇建设、农田基本建设等相结合,注重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加大各类工矿废弃地的整治、复垦力度,关停取缔非法砖窑、沙坑,积极推进落实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土地复垦与生产建设必须统一规划,同步进行。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及时复垦废弃地。制定鼓励政策,使历史遗留的工矿废弃地尽可能得到复垦。复垦土地优先作为耕地,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耕地开发要与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同步进行。

制定和完善土地置换、新增耕地指标的折抵、建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有效运行机制。搞好在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分期、分区、分片进行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加强土地整理、开发

的权属管理和地类确认。

第六章信息化和科技创新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国土资源信息化作为促进国土管理工作全面提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规范化、精细化的必然趋势。“十二五”期间建立“金土工程”即在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围绕国土资源管理的中心工作,选择耕地保护等地政管理的重要业务,在流程梳理、整合的基础上,建立业务应用系统和相应的信息服务系统,形成边界清晰的政务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本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基础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国土资源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抓住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机遇,加快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以管理信息化带动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

加快基础数据库建设。建设全县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城市基准地价数据、后备土地资源数据、城市和农村地籍数据、农用土地分等定级数据等数据库。开展调查评价信息化技术建设。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研制与推广高效、实用的野外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逐步建立地理信息变化监测、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与数据更新机制和国土资源调查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信息化。开发国土资源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协调一致的土地行政管理网上办公的新型工作模式;建立国土资源综合统计信息系统和国土资源宏观决策支持系统;推进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

促进信息开发利用与社会化服务。建立多层次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网站,基本形成全县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网站体系;开放信息服务,加强信息管理,形成统一、权威和内容丰富的对外信息服务窗口。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建设县乡国土资源部门局域网,及国土资源数据交换中心,初步形成全县国土资源数据交换体系;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建设。

二、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国土资源永续利用

全面贯彻“科教兴县”战略精神,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资源科学的知识创新,研制、改进和完善勘测技术等关键技术,大力推广应用科研成果。通过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促进国土资源永续利用。

开展四大领域的科技创新。围绕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资源安全、国土资源信息化、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等四大领域的科技攻关,为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国土资源工作规律的科技新体制与新机制。发挥优秀科技人员的作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层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队伍建设。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提高装备水平。

第七章管理与市场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国土资源管理新体制和新机制,是“十二五”乃至今后10年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推进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依法行政,改善

宏观调控,建立良好的国土资源开发秩序,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加强国土资源法制建设。进一步宣传国土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测绘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登记规则》、《土地复垦规定》等进一步深入民心,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规范国土资源登记、审批、处置、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强化动态巡查责任制,以预防为主,事前防范和事后查处相结合,加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充实规划的科学基础。建立由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基础测绘规划等组成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各专项规划相协调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积极培育和发展土地、矿业权等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作用。继续推进土地、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优化资源配置。依法规范和管理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及相关的资本、技术市场。改革建设用地供应机制,供给制约和需求引导相结合,增量与存量互补,划拨用地要严格执行《划拨用地目录》,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保障政府对一级土地市场的高度垄断和有效调控,放开和搞活二级土地市场;扩大存量和新增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范围,严格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等土地出让方式;建立建设用地信息制度,合理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完善地价管理政策,搞好城市基准地价修编,及时进行公布;建立有形土地市场,加强监管,维护土地交易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发展土地评估、登记、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

建立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国土资源管理新体制,统筹考虑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县对乡(镇)实行垂直领导,搞好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领导体制的改革,建立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的有效支撑体系。

加强国土资源行政管理。加强土地资产管理,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理顺产权关系,依法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强化中央政府作为国有土地所有权代表的主体地位,加快确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明确各土地权利

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制定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有条件流转的政策和措施;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切实保护国家、集体、农民和用地单位的合法权益;完善地籍管理制度,加强土地登记管理,逐步推行地籍测量中介和土地登记制,规范土地证书年检制度;严格执行建设用地供应政策和定额指标,规范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的审批和管理,加强建设用地审批管理。

第八章重大工程

“十二五”期间,要着力组织实施好以下重大工程:

一、国土资源地理信息化工程

建立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国土资源信统,重点解决基础测绘、国土资源动态监测、资源评价的信息获取和传输等基本问题,全面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主流程信息化。

二、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

建设全县地理信息、城镇地籍、农村地籍和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提高地理信息日常变更、产权管理和综合统计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为地理信息应用及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基础支持;开发地籍信息服务系统,推进地籍资料的公开查询和社会共享。

三、政府上网工程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国土资源政府上网工程,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县国土资源管理网上办公的新型工作模式,为建立高效、廉洁、公开的国土资源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建立国土资源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技术体系;建立先进、实用的国土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利用局域网、内部网和互联网,建设覆盖全县的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建成全县国土资源基础数据交换体系,实现信息共享。

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程

高标准的建设柳南地区(乡、乡、镇)、西南区(乡、镇)5个2-3万亩部级、2个1-2.5万亩省级、3个0.5万亩左右的市级以及2个0.1-0.3万亩县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按照示范区方案确定的示范区建设任务、步骤和目标,根据下达资金的情况,分年度进行项目建设。同时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土地整治新机制,推进土地整治产业化和社会化,使示范区建设达到“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的总体要求。

五、构建合理的城镇和产业规划体系

在适应市区向东、南方向发展的同时,重点推进县城建设,进一步提升县城档次,加快县城建设和发展,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努力增强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推进县城建设向高标准小城市目标迈进。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加快装备制造基地、市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县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冶河组团、窦妪组团、柳林屯组团、南宫组团的建设和发展。

六、引进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增强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引进通用南车集团;落实裕华热电能源项目;抓好京港奥高速公路段、新赵线、轻轨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使产业经济多元化,物流运输便捷化,水电暖网络化。

第九章规划实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资源保护意识

通过各种宣传媒介,结合“地球日”、“土地日”和全民普法,大力宣传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和国土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严峻形势,大力宣传人口、环境、资源基本国策,大力宣传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加强舆论和社会监督,使资源保护的基本国策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一样深入人心,切实增强全民资源忧患和保护意识,提高公众执行资源国策的自觉性。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规划的实施,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本纲要的实施。

二、增加投入,集中力量办大事

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应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土资源监测和信息化工程、土地整理复垦工程、基础测绘工程列入县政府优先考虑的领域。加强国土资源永续利用的政策创新。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以节约、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目的国土资源政策体系,搞好各项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套,搞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和政策的调控作用。促进我县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尽快建立。

三、培养管理科技人才,提高队伍素质

实施21世纪人才工程,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优化管理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按照“政令畅通、执法严格、服务优质、廉政勤政”16字要求,大力加强建设国土资源系统高素质队伍,保持优良传统作风的建设。加强国土资源社会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资质管理。

四、加强领导,依法行政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国土资源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强化国土资源管理机构的政府职能,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县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协调各有关部门,动员全社会力量,搞好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

坚持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变,既定的人口资源环境政策和目标不变。坚持和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对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认真落实。对导致耕地损坏流失的

新能源土建范文3

适应新形势新需求,不断探索自我提升的晋中市国土资源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如何尽快适应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成为了晋中国土人的第一课题。晋中市国土资源局从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入手,着力提升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改革创新能力、拒腐防变能力,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敢于担当意识。

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是国土资源发展过程中无法规避的“两难”命题。要想破解这个难题,就必须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上下功夫。晋中国土资源局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实现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从单纯的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综合管理的转变,从单纯的资源管理向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的转变,从单纯满足需求向供给和需求双向调节的差别化管理的转变,为国土资源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国土资源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如何依法行政,杜绝贪污腐化等事件的发生,始终是国土资源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晋中市国土资源局在统筹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把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作为源头治理和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有效构建国土系统惩防体系,大力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建立廉政风险责任追究机制,形成以突出岗位为点、规范程序为线、完善制度为面、强化防控为主的预防廉政风险新机制,使晋中市国土资源局预防腐败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有效地服务转型跨越发展,是晋中市国土资源局工作的核心目标。为了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有效推进晋中市“四化”率先发展区建设,针对一些干部存在犹豫观望、畏手畏脚,缺少责任担当意识的精神状态,晋中市国土资源局强调党员干部要有担当意识,对工作要勇于担当,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并以创先争优振奋党员干部精神,逐步在全系统形成了唯有勇于担当,才能够在“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建设中挑大梁,担重任,为晋中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资源支撑的良好思想氛围。

创新机制,健全制度,不断构建土地管理新秩序的晋中市国土资源局

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是近年来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创新的主旋律。晋中市国土资源局始终坚持以构建新机制为主线,以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建设和基础工作制度建设为抓手,坚持以制度创新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一方面,晋中市国土资源局始终把构建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作为探索研究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制度创新的一个突破口,作为全面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载体,在国家土地督察北京局的帮助指导下,紧紧围绕土地调控和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耕地保护责任机制、土地开源节流机制、群众土地合法权益维护机制、部门联动和协作机制及土地管理共同责任考核机制六项工作机制建设,出台了24项工作制度,有效提高行政监管和行政执法效果,较好地发挥涉地部门特别是政府主要领导的责任主体作用,土地管理“大家管、大家用”的局面初步形成。目前,晋中市的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试点工作已顺利通过国家土地督察北京局的验收,受到了国家土地督察北京局的高度评价。

另一方面,根据工作实际,晋中市国土资源局坚持突出重点岗位,抓住主要环节的工作思路,今年以来,针对重点工程项目供地及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市政府办公厅文件下发了《关于提高供地能力确保重点工程项目落地的通知》,研究制定了《晋中市国土资源局改革工作机制提高供地审批速度工作方案》《晋中市国土资源局耕地破坏程度鉴定程序》和《晋中市国土资源局工作领导接待日制度》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全市土地管理利用秩序日趋正规,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确保重点工程项目落地,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晋中市国土资源局

晋中市国土资源局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积极加强耕地保护,突破建设用地瓶颈,有力推动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有效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一五”期间,全市共组卷上报建设用地4.98万亩,供应土地1163宗、面积3.27万亩,落实省、市、县土地整治项目105个,总投资6.48亿元,新增耕地5.68万亩。

2011年以来,晋中市国土资源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市、县、乡、村四级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现了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质量有提高的目标。加大补充耕地力度,严格执行“占一补一”和“先补后占”制度,在上级部门下达1.4万亩补充耕地任务的基础上,自我加压,向全市各县(区、市)下达了3.35万亩年度计划;积极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及重点项目用地,主动与重点用地部门对接,及时跟踪项目建设情况,开通用地报批绿色通道,加大土地供应力度,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效提高了土地审批供应效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障项目用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11年上半年,全市完成组卷上报34个批次、2个单选项目,特别是分三期圆满完成了省重点项目高校园区的用地报批工作;供应国有建设用地7076.52亩;立项补充耕地项目87个,预计新增耕地约1.7万亩。同时,晋中市国土资源局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矿业存量土地整合利用和露天采矿用地方式改革三项工作,有效地拓展了建设用地空间,确保了晋中市“十二五”期间发展用地,有效缓解了土地供需压力。另外,晋中市国土资源局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扎实开展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建立了健康有序的土地开发利用秩序。

新能源土建范文4

【关键词】建筑技术;墙体材料

前言

墙体材料一般由粘土,页岩,工业废渣或其他资源为主要材料,以一定工艺制成。在建筑工程中用于砌筑墙体的材料叫墙体材料。这种墙体材料要具有一定的承重。围护和分隔作用。实心粘土砖仍占我国墙体总量的80%。实心粘土砖是一种资源消耗型产品,不仅大量破坏土地、消耗能源,而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同时砌筑的外墙保温隔热性能差。目前,我国不仅耕地紧张而且能源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土地面积为0.3hm,而我国还不到0.08hm。因此,如果不加大禁止使用粘土砖的工作力度,就难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与破坏。在建筑物中,合理的选用墙体材料对建筑物的结构形成、高度、跨度、安全、使用功能及工程造价等均有重要意义。墙体材料的品种很多,根据外形和尺寸大小可分为砌墙砖、砌块和板材这三大类,这三类每一类还分为实心和空心两种。新型环保墙体材料在建筑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快速的发展起来,它的兴起迎合了市场的需求。新型墙体材料是具备轻质、高强、节能为一体的绿色环保材料。

1.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状况

受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建筑业迅速发展起来,墙体材料也飞速的发展,1987年新型墙体材料产量为184.5亿块标准砖,到1997年增长到1849.88亿块标准砖,增长了10倍,在墙体材料总量中,新型墙体材料的比例由4.58%上升到25.2%。经过近20年我国不断进行技术和设备更新,我国的墙体材料工业开始走上品种多样化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以块板为主的墙材材料体系,如混凝土空心砌块、纤维水泥夹心板、纸面石膏板等。

2.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的必要性

2.1 减少土地资源的损耗。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用很少的土地,养活了中国几亿的人口,土地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资源。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土地资源。以前一些乡镇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粘土砖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土地资源被大量的消耗,对耕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是我国发展中必须要避免的问题,绝对不可以破坏土地资源,新型墙体避免了对土地的破坏。

2.2 降低了能源的消耗。传统的墙体材料在能源消耗上所占的比例很大,墙体材料的能源消耗占建材能源消耗的35%左右,巨大的能源消耗对于社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新型墙体材料能更好的利用资源,减少对能源的消耗。

2.3 减低环境污染。生产传统黏土砖,会消耗大量的煤炭,煤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粉尘颗粒。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新型墙体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都是工业废料,这是一种节能环保的做法。

3.新型建筑墙体材料的类型

新型墙体材料品种较多,粗略的统计主要包括以下20种:烧结多孔砖(GB13544-2000)、烧结普通砖(GB/T5101-1998)、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GB13545-92)、蒸压粉煤灰砖(JC239-91)、蒸压灰砂砖(GB11945-1999)、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GB8239-1997)、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T11968-1997)、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GB15229-94)、石膏砌块(JC/T698-1998)、粉煤灰砌块(JC238-91)、装饰混凝土砌块(JC/T641-1996)、住宅内隔墙轻质条板(JG/T3029-1995)、玻璃纤维增强水泥轻质多孔隔墙条板(GRC)(JC666-1997)、纤维增强硅酸钙板(JC/T564-94)、钢丝网架水泥聚苯乙烯夹芯板(JC623-1996)、蒸压加气混凝土板(GB15762-1995)、金属面聚苯乙烯夹芯板(JC689-1999)、石膏空心条板(JC/T829-1999)、维纶纤维增强水泥平板(JC/T671-1997)、纸面石膏板(GB/T9775-1999)等。

4.新型墙体材料的性能

新型墙体材料具有很多优点,例如,在保温隔热性能上会优于加气混凝土砌块、龙骨石膏板等;砖类和砌块类墙体材料,以及石膏板材的防渗水性不是很好,而新型墙体材料防渗水性做的比较好;隔音性能较好;强度等级高;能耗方面也比较低,与传统粘土实心砖相比,新型建筑墙体材料需要的原料和能耗低很多;自重轻,有利于基处理和抗震。

5.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存在的问题

这种新型材料在快速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在以后的研制中较量避免的问题。

5.1 未能完全取代黏土砖。我国现在黏土砖还在被大量的使用,并没有因为新型墙体材料的出现而被取代。每年还是有大量的土地被毁坏,占用。

5.2 推广应用力度不够。由于新型墙体材料的使用,不是很广泛,导致产品生产和应用越来越脱节。新型墙材的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设备利用率低,直接影响了新型墙体材料企业的经济效益,制约了新型墙材的进一步发展。

5.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受到开发投入的不足,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对市场需求及变化研究不够,攻关的技术目标还不够清晰,技术开发缺乏资金和有了资金攻关方向不清的问题同时存在。

建筑材料从长远利益、社会利益出发,新型建筑墙体材料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新型建筑墙体材料的开发应用需要社会长期而持久的关注,建筑材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对它高度的重视。

6.总结

新型墙体材料在成本和售价方面无法和实心粘土砖竞争,大部分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生存困难,直接影响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

随着国内建筑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建筑材料标准的提高,我国建筑业不仅对墙材的需求有大幅度提高,而且对新型墙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目前,根据新型墙体材料的内涵和发展趋势,我们应在进一步改善企业资源状况以及合理组织这些资源在整个产业中的配置的使用的基础上,采取加大政策法规的调控力度、创造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推进新型墙体材料企业标准化建设、推进新型墙体材料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强新型墙体材料企业的营销能力、拓展新型墙体材料企业规模、提高新型墙体材料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等措施,真正加快新型墙体材料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总之,大力发展节土、节能、利废、保护环境和改善建筑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取代能耗高、占地毁田和建筑节能差的粘土实心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我国建筑业蓬勃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新能源土建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国土资源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P285.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01

一、背景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是参与宏观调控,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依据,信息不全、不实、不准,情况不明,心中没数,已经成为制约我们全面科学判断国土资源形势与宏观经济形势的一大难题;在未来20多年,资源总的需求量仍将处于线性增长阶段,保障资源供应的压力越来越大,资源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在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旺盛而资源又相对紧缺的情况下,我国土地、矿产资源粗放利用及违法违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建设服务型政府部门,严格规范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也迫切需要大力推进管理业务网上运行和在线服务,实现“阳光行政”。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摸清资源潜力,强化资源监管,提升服务水平,接受社会监督,对国土资源信息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建设需求的扩张与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之间的矛盾日趋加剧,在利益的驱使下,违法用地、乱采矿产资源现象依然严重。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背景下,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资源的难题都有待破解。因此,要更新管理理念,创新技术手段,提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其中,加快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实践证明,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土地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没有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国土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就将是雾里看花,无法履行好对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职能。

(二)国土资源信息化是实现管理方式转变和政务公开的重要途经。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效率、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的重要手段。通过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可以优化管理流程,规范权利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国土资源的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服务系统的建设,把国土资源管理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行政办理事项、程序和要件在网上公开,有利于与人民群众面对面直接沟通,建立方便的信息查询系统,实现快速的网上报件,为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并通过信息反馈,听取群众的意见,采纳合理建议,接受各界监督,对于推进政务公开,开展廉政建设,建立服务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是提高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战略举措。在国民经济信息中国土资源信息是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具有重要的公益性、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国土资源工作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国家对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的监测、监管,提高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战略举措。

三、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是构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国土资源管理主要行政审批业务实现网上运行和网络化远程数据交换,各项行政审批业务实现网上并轨运行,政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审批过程全透明。实现国土资源全覆盖、全流程的动态监测与监管,实时掌握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对辖区内每一块土地的“批、供、用、补、查”和每一个矿业权的审批、勘查、开采等进行实时全程监管。

二是积极推进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建立以卫星遥感影像为本底的国土资源“一张图”基本框架,不断丰富数据积累,形成统一标准和汇交管理的数据机制,为整合和积累各类国土资源数据提供基础平台。同时,建立数据更新制度,按照“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和记录,不断增加信息数量、提高信息质量,做到资源状况心中有数。

三是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熟悉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又能掌握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要强化人员培训,定期开展岗位大练兵,逐步培养一支业务精通、操作熟练、相对稳定的技术骨干力量。同时要在编制好国土资源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从经费投入、管理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建立起一套长效发展机制,确保国土资源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

四、结论

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对国土资源管理而言,信息化已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成为管理创新和体制改革的重要的推力之一。信息化应当并且完全能够成为解决当前国土资源管理中突出问题和矛盾、有效服务于管理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抓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必须坚持规范和创新管理方式的原则,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坚持加强统筹、建用并举的原则,加快构建现代化技术支撑的资源监管与服务信息化体系,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全业务、全流程的信息化监测与监管,增强资源监管能力和参与宏观调控的主动性,提高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春仔,赵精满.我国国土资源信息标准化现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1(04).

新能源土建范文6

建议一:加快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村级和集镇建设规划。编制村庄规划的总体思路是“撤并自然村、整治空心村、建设中心村、改造城中村”。在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要通过优化镇村布局,合理安排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引导居民适当集中。土地利用规划要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障农民生活用地,明确划分乡镇工业用地,确保农村的发展建设有章可循。同时,应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节约资源,保障发展。

建议二:积极为农村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建设提供土地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农村公路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农村沼气池建设、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工程等,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本着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在提供土地支持的同时,把好节地关,做到最大程度地节约土地。

建议三:继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特别是增加对提高耕地质量的资金投入。农村土地整理是一项反哺农业、反哺农村、反哺农民的“民心工程”,对改变农村的整体面貌也有很大作用。这就要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继续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复垦,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进一步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将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向基本农田整理倾斜,相关配套资金主要投入到基本农田和粮食主产区。在充分听取群众对规划设计等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抓规范化管理,在资金、前期工作、招投标、工程监理、工程审计等方面严格把关,使土地整理更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建议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在新农村建设中继续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包括搞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建立完善基本农田监管体系等。要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把规划关,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规划审查,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一律不予报批。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业用地,严禁违法违规占用、毁坏农田。

建议五:加强执法监察,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积极推行土地巡察制度。执法监察队和基层国土资源所每周应对所管辖的区域至少巡查一次,对农村土地违法案件易发地段实行重点巡查,以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把土地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要重点严肃查处利用审批宅基地乱收费、乱罚款等侵害农民利益、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同时,在坚持征地补偿直接支付的基础上,确保征地补偿及时、直接发放到被征地农民手中。研究制定规划区内的区片综合地价,积极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对征地补偿安置费用不到位,安置责任和措施不落实,引起群众上访且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暂停建设用地审查报批。

建议六:加强乡镇国土资源所建设。乡镇国土资源所建设是提高农村土地管理效率的基础。面对新农村建设对土地管理的新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应切实转变职能,按照统一模式、统一规格、统一工作职责的要求,切实推进基层国土资源所的硬件建设。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乡镇国土资源所的建设要下达建设任务和标准,逐步完善规章制度,改善基层所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