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前景范例6篇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前景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前景范文1

关键词数字电视;技术原理;发展前景;高清化

1数字电视的发展背景

数字电视,也被广大社会公众称之为数码电视,是当前应用最为普及的电视类型。数字电视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对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0、1数字串所构成的二进制数字流来传播的电视类型。数字电视与传统的模拟电视相比具有较多的优点:首先,信号损失小,画面的清晰度要更好;其次电视受众对于信号的接受效果更好,对节目的接受效率也更高;最后,节目容量更大,数字电视所含有的节目通道接受端口是一般模拟电视的10倍之多,节目的类型更加丰富,电视受众的选择范围更大,更能够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我国自1992年开始进行电视数字化研究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以有线数字电视为主要发展模式的数字电视发展通道。目前,我国应用较多的数字电视分为地面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和卫星数字电视三种。每种不同的数字电视应用通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根据中国统计网的数据显示,到2016年,我国数字电视的用户已经达到了4.17亿之多,这一数据就充分说明了未来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但是数字电视的发展还是要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支撑和依托。只有通过先进技术的不断引入才能使数字电视的画面质感更强、音质更好、节目容量更大,才能为数字电视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数字电视的技术原理

1)复用技术。复用技术是数字电视中最为关键的技术,通过复用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视频、音频等通过一个专业的打包器对各项数据信息和资料进行分组设置和安排,这样以来不仅扩大了数字电视的节目容量,同时也能使数字电视的音频效果更胜一筹,这是一般传统的模拟电视所不不具备的优势。通过复用技术在数字电视中的应用,节目信号的抗干扰性就更强了,只要具备了专业的密钥就能够解除干扰。一般来说,只要说到了复用技术就一定会提及复用器,只用通过复用器的功能和作用才能使食品、音频等数据信息资料得到更加高效的整合利用。当前,我国关于复用器的应用标准与美国等国际通用标准相一致,都采用MPEG-2作为复用传输的基本标准。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数字电视HDTV与ATM信元之间的衔接与传输也更加紧密和便捷,一般来说,4个ATM信元就可以实现完整地传输一个HDTV数据压缩包的作用,这就使得信号的传输更加迅速,这也是数字电视信号强度由于传统模拟电视的一个重要原因。2)数字编码技术。数字电视,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数字的方式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传输。那么,数字电视一定离不开数字编码技术的应用。通过对各类信号的数据进行纠错编解码、网格编解码以及均衡编解码的实现可以实现数字电视信号抗干扰能力的显著提升。在数字电视的发展过程中,常用到的数字编码技术主要包括视频编解码技术和音频编解码技术,视频和音频也是电视节目得以呈现的重要载体。第一,视频编解码技术。视频编解码技术能够将传统模拟电视995Mbil/s降低至20~30Mbil/s,这一数值的降低也就意味着图像信号的连续性更强,同时一些视频的色彩也更加符合人眼的视觉特征,不会使数字电视的图像显得突兀,更有利于人眼对于敏感图像的捕捉,尽可能地避免失真,还原图像的最真实面貌。第二,音频编解码技术。与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原理基本相同,音频编解码技术也是通过加码器来实现声音信息的压缩、传输和管理,从而使音频效果更加加强,给人以更加丰富的听觉体验。需要指出的是,音频解码技术的一个重要功效是掩蔽功能,就是根据人耳的特点来是一些噪音和不重要声音信号得以掩蔽。同时,数字电视的音频编解码技术实现了立体声,使得人们对于2kHz以上的声音高频声音的感受性更强。

3数字电视的发展前景

1)数字电视终端升级增强观众的体验感。通过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字电视的终端得到了升级,这就使观众的体验感和互动性更加强烈,使得电视节目的效果更好,更能吸引广大受众。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通过视频编解码技术和音频编解码技术的引入使得数字电视的信号更强、画面更清晰、声音更立体。同时,通过一些复用技术对于数据信息的压缩使得数字电视信号的抗干扰性更强,节目的持续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2)互联网数字电视的发展迅猛。当前,我国市面上大部分电视都已经实现了互联网功能,特别是网络机顶盒出现以后数字电视增加的回放、预约等各项全新的功能,这就使得广大电视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节目类型,为观众节省了很多时间。同时随着互联网数字电视的不断发展也使电视受众可选择的节目类型更加丰富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合一的高清数字电视将会逐渐普及化,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数字电视观看节目,更能够参与游戏,增强互动性,使原本的被动的节目类型更加主动化、新颖化。实际上,“三网融合”的高清数字电视的发展也是对我国宽带提速所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挑战,只有实现的高速宽带的普及,才能为数字电视的高清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互联接口更将丰富化。数字电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趋势之一就是互联接口会更加地多元化和丰富化,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数字电视不仅能够通过USB接口与U盘、电脑等实现互联,同时与Wi-Fi、MMC卡以及SD卡等都能够实现连接,这就及大地提高了受众和用户的便利,使广大电视受众能够充分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去选择自己想要观看节目的方式和节目的类型。随着未来数字电视互联接口的丰富化发展,数字电视与PC、笔记本电脑、录像机、摄像机等都能够实现高效的无缝对接和互联,甚至能够与打印机等常用的设备相互连接,这在给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数字电视也可以充分借助这些设备使自身的视频效果和音频效果在无形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4)DTV+PVR成为未来数字电视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国际上数字电视迅速发展,我国数字电视也充分抓住了发展的契机,不断地向着个性化和高清化的方向发展。未来,DTV+PVR或将成为数字电视的主要发展方向。众所周知,DTV是数字电视的简称,而PVR则是指的个人视频录像机,将数字电视与个人视频录像机充分结合、紧密互联,通过电视的集成DSP以及多媒体处理技术、复用技术的应用,将个人视频录像机技术和相关的功能慢慢地融入到数字电视的基于硬盘和微硬盘发展的产品中去,从而为广大电视受众提供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这将有利于帮助数字电视吸引更多地潜在受众和消费人群,从未为数字电视赢得更加广阔的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数字电视也迎来了其发展的“春天”。数字电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原有的复用技术和数字编码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的发展,同时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引入也使数字电视的画面更加清晰,音质更加立体。在未来的发展中,数字电视将呈现出其独特的发展趋向:首先,数字电视终端升级将会是观众的体验感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其次,互联网数字电视发展迅猛,通过电视与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的对接,使节目更加丰富,互动性更强;再次,数字电视的互联接口更加丰富化,USB接口、SD接口等实现了普及;最后,DTV成为未来数字电视的主要发展方向,个人视频录像和微影像通过数字电视的处理器可以与数字电视充分对接。总之,未来数字电视的发展会朝着高清化、网络化、接口丰富化以及DTV的方向迅速发展,通过先进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觉盛宴和听觉盛宴。

参考文献

[1]李宝军.当前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J].西部广播电视,2013(18):6-7.

[2]黄高高.数字电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41.

[3]吴萍.数字电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1):65.

[4]张光利.浅析当前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传媒科技,2017(1).

[5]冼立明.浅谈我国数字电视技术的使用现状和发展前景[J].科技资讯,2012(26):209.

[6]朱佩江,袁晓昆,王德平,等.新一代Web技术在数字电视交互业务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广播电视信息,2014(3):63-66.

[7]刘坤武.浅谈有线电视数字技术的发展前景[J].中外企业家,2009(12X):276.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前景范文2

关键词:旅游;数字化景区;数字旅游

1 数字化景区的内涵和背景

所谓数字化,实质就是将我们传统的纸质版文档转换为数字版文档的过程。可以说,如果缺少了数字化,网络信息也就不再丰富多彩。现如今,我们认为的数字化景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将数字化完全理解为信息化,认为数字化景区就是信息化景区,它是一个涵盖了空间、网络、智能等多元化的技术系统;而另一种是将数字化景区概括为综合运用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多媒体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虚拟仿真等多种技术,实现对旅游景区的监测和管理,服务于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建设。无论是哪种概念的描述,最终的目标都是要实现旅游景区的信息化。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突飞猛进,旅游景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被引起重视,数字化技术逐步融入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中。在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下,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数字旅游和数字景区建设的热潮。我国旅游景区的数字化建设是从故宫和敦煌开始的。早在2000年,我国敦煌曾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决定共同建立“数字化虚拟洞窟”;同年,中国故宫博物院又和日本签订了“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合作协议书,协议书签订后不出两年的时间,一部片长40分钟的三维显示作品,再现了故宫太和殿康乾盛世的辉煌历史。该部优秀的三维作品的独到之处在于充分利用了虚拟技术,实现了游览大众在计算机屏幕前,可以随意选择角度和位置,随意调整观看的方向,这是一种全新的观赏体验。除此之外,国家还设立了黄山和九寨沟两个知名旅游景区为两个示范点,并于2004年正式开展数字景区的示范工程。这些示范点的建立除了能够实现对旅游景区资源的保护以外,还能够包揽旅游景区的相关信息咨询,如旅游景区内的交通、导游、旅游线路评估等众多部分的信息。最重要的是,这种全新的观赏体验还可以提高旅游景区和游客之间的互动性,从而增强旅游景区管理上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2 数字化技术在旅游景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实现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的全过程,而旅游景区的建设又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所以,旅游景区的数字化信息技术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整体运行和发展。目前,国内一些大型的旅游景区也都配备有电脑和一系列上网设备,也纷纷建立了属于该旅游景区自己的局域网络。但从总体上分析,我国的旅游景区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依然存在有一系列问题:

2.1 旅游景区的数字化信息技术波及的范围有限,基础设施的性能较差

目前,很多旅游景区的网页信息资讯,都只是显示一些较为简单直白的景区图片、笼统的景点介绍等,并不具备完整规范的网络营销条件。虽然不少旅游景区已经陆续尝试着添置了一系列相关的电脑技术设备,但是普遍还存在着缺乏信息管理方面的配备,电脑无形中成为了旅游景区的摆设,发挥不了它该有的价值和作用。更何况有的旅游景区甚至连基础的电脑设备都没有,更是不具备开展数字化景区的条件。

2.2 旅游景区数字化技术的相关维护能力偏弱,网站信息咨询更新速度较为滞后,缺乏人机互动环节

我国大部分旅游景区的网站信息是交给相关网络公司进行维护的,这就使得旅游景区网站上的最新信息咨询,最近动态内容,更新的较为延迟,信息内容存在陈旧滞后等问题。非常值得关注的是,旅游景区中游客互动留言板块,它是连接旅游景区与游客之间互动的最直接的平台。然而,很多旅游景区的相关管理部门并不能及时准确地解答游客质疑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也间接影响了旅游景区网站与游客们的及时互动。

2.3 旅游景区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尚且缺乏完整的电子商务功能

随着旅游业的日趋发展,旅游者自身的出行情况,散客形式的自驾游也越来越普遍,旅游者们也越发成熟起来。一般情况下,旅游者们在出发前,通常会通过网络资讯等方式,对即将游览的旅游景区的相关信息资讯进行初步的搜索和查询,收集一些旅游景区的基本信息资源,这已逐渐成为旅游者们普遍追求的行为特征。但是,目前绝大部分旅游景区都未建立健全完整的电子商务功能,直接制约了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3 数字化技术在旅游景区客服系统应用中的解决方案

当下,数字化技术在我国旅游业中的发展应用尚且有点早,相关的人力资源、旅游资源的配备还不完善,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低碳环保的绿色旅游成了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旅游景区的客服管理系统中,不仅能够稳合“低碳、环保”的科学理念,而且还可以规范旅游景区系统的组织构架、提高景区整体全面的管理效率。它所包含的应用功能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3.1 门票管理

我们通常使用的景区门票大多是纸质版呈现,在遇到旅游景区客流量较为集中的时期,游客会因为买票、验票等一系列流程操作无端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针对这样的常见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种新的票务模式,电子式门票应运而生,电子式门票的诞生实现了景区购票、验票的一体化管理,为游客提供了便利。旅游景区数字化技术的渗透,还可以使景区门票循环使用,既可以低碳环保、降低成本,又能够增加门票利用率,而且高科技的渗透,使得门票读取信息的速度变快,实现高效的人性化验票效果。

3.2 旅行客流量管理

旅游景区的客流量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游客总体的数量,二是景区各个景点的客流量控制值。景区游客的总体数量可以直接通过当日次电子门票的实时记录来获取,如果游客量超过了景区所能承受的最大承载量时,景区管理人员就可以采取暂停售票或者延缓售票等措施,对景区的游客量进行相应的控制,减轻对旅游景区的承受压力。而对于各个景点客流量的监控,可以按照各个旅游景点的具体分布情况,对其小范围内设置一些关键服务点,并配置感应设备。游客通过设置有关键点的感应区域时,这些感应设备就可以及时获取游客的信息,统计该景点当前准确的客流量和游客的分布情况,进行系统的实时监控。

3.3 游客安全管理

对于地貌环境复杂、范围面积较大的旅游景区,常常会出现游客失踪、迷路等意外事故。面对这些突况,最重要的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并及时地进行现场救护。旅游景区数字化技术的融入和应用,使得游览者在旅游景区内遇到走失、迷路、失联等意外情况需要求助时,旅游者可以利用自身携带的电子门票,通过定位系统,发送呼救信号到距离自己最近的救护站,等待救援。

4 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是数字化技术得以实现的核心和基础,互联网可以直观便捷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因此,一套成熟完整的旅游景区数字化信息系统,应当包含多个方面、多个领域的全面组合。数字信息化推动了旅游管理模式的进步,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便捷、更周到的人性化服务。新时期,我们要积极探索数字旅游的发展道路,经过不断的改造和建设,数字旅游逐渐影响和改善着景区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剑君,陈志辉.我国旅游信息化发展状况、问题与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9(10).

[2] 范业正.中国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前景范文3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教育 数字化技术 应用及状况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6-0066-03

1 引言

博物馆是一个地区甚至国家文明发展程度重要标志。传统的博物馆陈列展示依赖文字、图片、沙盘、模型等,手段单一、缺乏交互体验,很难阐述陈列展品的内涵和达到大众化普及教育效果。从196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博物馆概念中提出博物馆“教育”功能,到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职能定位中,把“教育和传播”的功能放在重要的位置[1]。博物馆作为传播自然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如何实现传播教育方式和效果的转变,是近年来业内专业人员探索的主题。传播学和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让博物馆的教育与传播增加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动态媒体语言能完成更有效的交流,它为人们参观和游览博物馆提供便利,更添愉悦和新奇。

2 数字化技术拓展场馆空间

目前,我国正处在文化大发展的黄金时段,大小博物馆达到3000多座。博物馆的藏品日渐丰富,挖掘及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体博物馆的建筑不可避免成为陈列展示“空间”与“时间”的瓶颈,使博物馆教育的“信息”传播实现上存在时空局限。实体博物馆可利用各种数字化设备构筑虚拟空间,在虚拟空间中让系统与人互动,让观众感受和接触数字化展品。

数字化技术可以使不同的空间链接。上海科技馆曾开展世界两极动植物和生态特别展览,展示南极和世界上海拔最高处青藏高原的动植物、生态特征等。展览中安排了无线通讯互联网技术、数字终端技术和定位识别与南极站远程视频,实况播放南极站专家与现场观众进行的问答。一个连续的情景中嵌入另一种展示空间环境,这一创意赋予展示新的内容,体现了数字化技术在展示空间延伸的重要特征。

数字化技术可以提供虚拟的空间。浙江自然博物馆在建筑空间外再造“展览”,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发虚拟展览平台,采用720度高清晰全景展示技术,把展厅基本陈列轻松“搬”到观众面前。轻松点击鼠标,就能上下、左右、拉近、退远观看展厅陈列,给人以三维立体的空间感觉,体会与实体展览基本一致的观赏效果。

可移动性、体验交互性、内容可随时扩展修正和开放空间时间相对无限的特性,使得数字化技术成为博物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3 博物馆陈列展示中的数字化技术应用

博物馆的数字技术主要是以视、听、触传播为主要对象的装置,具有展示时空的概念,是展览的一种表达和传播方式。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逐渐在技术和理念上得到成熟。

博物馆展示数字化应用主要是实体博物馆展项结合数字化技术辅助展览。与现代的数字技术相结合,辅助展示、诠释内容、补充信息,增强实体博物馆展示教育作用。通过自然类复原场景展示与数字媒体技术结合,对现实中的场景展项知识点进行数字化获取,在另一空间维度进行数字化重构。通过对馆藏标本与数字化场景的拟合,展示陈列内容主体活动的环境,表达特定的情节与场面及戏剧化演义。如浙江自然博物馆“丰富奇异的生物世界”展厅中热带雨林生态景观、南极生态景观等,结合视频影像、多媒体解说,机电一体的数字模拟器等,鸟眼摄像机让观众选定观察相关动物视频信息。这一系列数字技术辅助展示,让观众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展览传递出的大量信息,再现了动物、植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在人文类博物馆中,也能够通过对历史文化、场景展示数字化重构复原,反映风情、民俗、精神、思想等抽象的概念,并从具体的实物展品中剥离出文化价值,结合参观体验将之传达给参观者。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陈列方式更为形象,也使参观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其具体技术表现有:

(1)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创于美国,1984年苹果公司率先提出了窗口和图标的体现设计方式,自1985年第一台真正的多媒体系统——Amiga诞生,它的技术运用开始走向一个新的时代。应用于博物馆的多媒体主要以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声音等,借助多媒体等数字化技术是博物馆资讯接收由被动转向主动的媒质,是多种信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的载体,在博物馆展示空间占有可大、可小,适宜表现具有较强逻辑性和信息量大的展项。多媒体互动装置包括以视距、听觉为主要感官体验的各种新媒体,主要通过让观众观看、聆听的方式,传递信息。如浙江自然博物馆的变温动物演示,传统展示无法达到传播目的,展项采用了多点触摸多媒体技术,体验者触摸移动屏幕上的滑动按钮,三维场景里的鳄鱼开始移动,整个三维场景的亮度降低,信息显示界面实时显出温度、时间、鳄鱼体温等数值的变化,鳄鱼在运动的过程中有相应的三维动画发生。同时的界面信息包括世界各地鳄鱼种类介绍、鳄鱼栖息地生态视频。融入娱乐性、趣味性,触发观众对展示内容产生兴趣,并通过操作和参与来理解事物,但是原理演示和动手较强的数字技术应用大都在科技馆里。

新媒体互动装置技术加入了互联网和新的艺术形态,结合多媒体等技术,其核心是以数字和网络形式为载体,融合网络视频形象,既是人与展品之间的互动,也加入了人与外界之间的互动参与,通过新媒体技术互动展示可以营造一种教育、欣赏的环境氛围,这些设施不仅可以调动观众的积极性,还丰富了展示的手段。交互思维下的博物馆陈展强调观众是展览的核心,提供更多的参观乐趣与学习经验,让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相互交集,一个好的互动展示可以令观众记忆深刻,从而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2)数字播放和虚拟现实技术。博物馆数字影院和播放系统,在近几年展示项目里广泛运用。通过普通、3D或4D、环幕、IMAX等科技手段的组合运用,再现具有震撼力的历史真实与生命的跃动。博物馆数字影院展项一般是展览主题的一个扩充,作为展览组合的子项目与展览述说的故事整体有机结合,当然也有与博物馆相关的科普教育、科学考察、研究等相当独立的影视。在国内专业自然类博物馆中,北京自然博物馆首先建成4D数字影院。浙江自然博物馆展示应用中有普通的数字播放,如浙江母亲河“钱塘江漫游”体验剧场等,采用单一的视频媒体。也有“丰富奇异的生物世界”序厅“春、夏、秋、冬”生态景观视频,采用3屏融合拼接技术,视频内容展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不同生命世界的绚丽图景,用数字化技术,使展览信息前置,渲染展示环境,起到引导的作用,使观众在美和乐的享受中获得知识。

虚拟现实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仿真和传感技术软件进行仿真建模、动作设计和动画制作、数字影像编辑合成。虚拟现实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为参观者提供关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的模拟,并强调周围环境的呼应,让参与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具有很强的沉静感和互动感,可以随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虚拟现实注重用科技手段还原以展示物件信息、科学研究成果为支撑的虚拟场景,这种虚拟场景的新奇点在于,它主要靠科技来吸引人的注意,使观众进入剧情,调动观众参与的欲望,并能操作虚拟物品。2013年浙江自然博物馆科普电影《三叠纪海怪》是一部以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4D影片。影片以我国云贵高原大量的三叠纪化石发现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近20种生物进行3D建模复原,并采用当前国际上的先进影视制作软件和系统,设计和制作角色的肌肉系统、动作和行为。通过3D动画复原了该动物群重要的化石生物及其生活场景,重现了这个全球特有的史前滨海生命世界。

虚拟——幻影成像技术。幻影成像是从虚拟现实技术分离出来的,又称多媒体幻影景箱,把电影艺术和造型艺术有机结合,特征是缩小所有影像的比例,按照剧情内容摄制动态影像,制作影像视频短片,最后再利用光学反射原理,将虚拟影像与模型场景融为一体,再现亦幻亦真的视听效果。将展品影像形象生动地展示在立体的景箱中,以特定的时空形态演示故事情节与情境场面,其虚实结合、动静有致的视听效果可将观众带入一个有声有色的情景之中。

此外还有增强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机互动,台中自然博物馆的“龙年特别展览”穿龙袍展项。观众站在摄像头前,举手投足同步反映在面前相应的龙袍背景中,让观众亲身感受身着龙袍的感觉。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打破了博物馆的时间、空间界限,这种新颖的方式,无形中拉近了我们与历史文化的距离。

(3)移动终端技术。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的集成应用软件开发,显示了强大的媒体属性,多媒体、多终端传播技术,使博物馆展示又有了延伸的平台。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整合了交互式的文字、音频、视频、动画,与运营商的合作,博物馆展示有更大的覆盖面。如应用于手机的二维码技术,综合性的信息终端技术功能。特别是增强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让观众可以从个性化的角度,通过移动终端与展品互动,获得深度信息和独特体验,同时又不影响到其他观众与展品进行交互。移动终端上的多媒体内容同实体展品以及展览空间的有机结合,通过终端摄像头将展品的细节内容实时合成在展品相对应的部位,观众可以通过调整摄像头的角度来选择不同的局部,观看真实与虚拟合成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实现“一个展览多条线索”,观众可以按照自己所喜好的不同主题线索,在移动终端的导览下,突破路线参观、时空的限制,实现展览的个性化需求。

另外数字引导屏技术在博物馆应用相当广泛,电子导览技术凭借着可实现平移、放大缩小、旋转、翻阅、伸缩、绘图等多种操作,通过触摸电子导览技术,只要点击场馆区域可一目了然馆内层间、内部设施的详细信息,为参观者提供多种主题的参观路线,参观者可在系统中自由选择参观路线,大大提高参观效率,参观者也可以通过手指体会到交互的乐趣[2]。

4 数字化技术手段在博物馆展示教育中意义与特点

博物馆的每一个举措都应以服务公众及教育为目标,公开陈列和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传播工具,数字化技术手段是展示的传播科技方式,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使展览致力于完成传播概念、感觉、事实或是愉悦的目的,达成传播的目标[3]。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展示应用中的交互体验,是对一个物,一个空间的解释,有个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并情景化而富有意义的以人为对象的活动,让观众开始对信息的感知。可见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融合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博物馆展示的数字化交互展项,让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图像和生动的语言演绎,能深入浅出地传播知识和信息,人们在过程中获得整体、主观的感受,在交互体验中得到传递与反馈。由交互设计转化为体验活动,这恰恰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体现。

博物馆是作为大众接受公共教育的场所,是社会“教育基地”。累积学习说代表人物加涅把行为学习和认知学习相结合,认为一定的学习情境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诱因,激发个体的学习活动;教学的措施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提供刺激,能被学生有选择的知觉到。博物馆借助数字技术的应用,致力于教育方式的改变和创新,让被动教育、学习转为主动、自主学习,在参观展览中扩充新知识和新的视野,通过感官和智能的交互、交流,有效地拓展展示内涵,是博物馆理想的体验教育方式。

数字化技术手段在博物馆展示教育中的特点:

(1)综合、科学实用性。数字时代的陈列展示具有技术的综合,手段的综合,使观众体验超越“时空”的多维空间,又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活动[4]。同时,展示场所又是最新信息与高科技的实践地。数字化陈列展示教育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材料采用科技产品,还体现在各个展示活动过程中的先进设计理念,具有合理性、逻辑性的管理手段和实施方法。在充分展示藏品的同时,对藏品的保护也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在现代展示设计实施的过程中,展示形式利用科技手段和新型材料,在平面与空间规划、展品陈列、光色影设计、音响控制等方面,参照人机工学、视觉传达、心理学等原理,才能创造出优美的展示气氛和强烈视觉冲击展示环境。

(2)趣味性和自主性。数字化技术通过声、光、电、多媒体等,营造出宜人的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味觉等多方面感官,展览让观众产生一种好奇心,强化观众的心理体验,吸引观众的注意,使观众能够有兴趣投入到展览中。数字技术促进了博物馆展示更加人性化、个性化,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数字化应用促进了观众与展品、环境之间的互动。观众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参观内容和参观的路径、导览的形式、互动的方式等。而且,展览信息的传递、信息的接收、甚至信息的反馈都可以在观众的自主参观中进行,观众和博物馆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3)传播性和可扩展性。数字技术的网络、交互虚拟特征,在博物馆展示教育传播中,多维度的传递、反馈、碰撞和激发加深了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反馈可以检验自己的传播效果,调整传播的行为,提高传播的质量,更有影响力地实现有效互动。由于数字技术的系统集成的特点,能够大量存储展示信息,定期或不定期的更换数字展品或增加展示主题,对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5 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在展示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变得更加多样、尖端,加上艺术传播表现,内容的创作和编导,达到艺术传达的可预见性,提高整体的交互体验设计质量。它促使博物馆展示陈列由过去的静止、被动的展示方式逐渐向动态和互动的展示方式转变,实现博物馆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2010.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博物馆法规文件选编,134.

[2]师丹青.手机的新应用——基于移动终端的博物馆数字化升级.装饰,2013年,(1):35.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前景范文4

关键词:数字信息化;高校;档案;管理;创新

当前的高校档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档案涉及到学生的背景、学业情况、在校情况、思想道德情况、学历和毕业情况等,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是服务于学生的一项基础工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高校的档案多以纸质为主,且数量庞大、数据多、种类多,档案管理和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很多高校逐渐引入数字化信息技术和平台,建立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系统,并结合先进的智能设备,让档案管理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在应用数字信息化档案管理方式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是当前高校档案管理的一大研究重点,如何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创新出更加快捷、效率高、效果好的档案管理系统和方法,成为很多高校关注的方面,也将成为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发展和进步的关键。

1 数字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创新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过去的档案管理都是手工进行,或者在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下很多档案管理单位都开始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档案管理和保存,但是还是局限于手工方式操作和输入,并且技术局限在计算机的办公、保存、查找等功能上,对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创新比较缺乏,这样的管理和工作方式是比较落后的,工作效率较低。底中畔⒒背景下,通过当下的网络、通信、数据库技术帮助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档案数据的录入、处理、分析、保存,不仅能够让档案变得更加清晰、准确、保存时间长、查找方便,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2 是高校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选择

档案工作设备的更新换代比较快,并且很多设备越来越智能化和机械化,与计算机技术相匹配进行工作,大大节省了人工和时间。尤其是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下,数字化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并且被广泛应用,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提高检索和查阅效率,这是适应时代进步和变化的必然趋势,是符合当前高校学生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让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和进步。

1.3 有利于资源共享,更好的服务使用者

过去的学生档案一般都保存在高校的档案管内,毕业后由学生自行带至工作单位或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查找和使用都需要本人亲自进行,十分不便。数字化信息背景下,高校逐渐将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到档案服务中,建立学生档案体系,并进行资源共享。资源共享让档案的使用者和查找者不用在亲自奔波,可以借用计算机或者手机进行查阅和搜集,极大的方便了使用者,提高了高校档案服务能力和水平,但是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避免泄露个人隐私,这也是未来高校档案管理发展应该注重的方面。

2 数字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2.1 发挥新技术、新设备的优势

数字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本身就在发生着新的改变和进步,尤其是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上,要将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技术和设备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就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必须灵活掌握和熟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要点,并对管理和工作时间、效率、投入等进行综合考量和分析,让新技术和新设备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并在工作中探究新的使用方法和模式。很多高校的档案馆盲目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却无人会用,无人懂技术,导致新技术无法施展,新设备无法操作,浪费资源也得不到进步,加强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才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进步和创新。

2.2 创新管理手段

传统的高校档案管理和工作模式有其落后性和低效性,但是很多档案管理体系还是比较明确和严密的,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下,要及时对传统管理方法进行革新和发展,使其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在引入高新技术和方法时,逐渐建立现代科技管理模式,并以传统管理手段为辅助。例如,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数字化档案馆,并由专业的科技人员配以档案专业人员进行共同管理和服务,将海量的档案数据和信息进行存储和平台管理,让档案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的服务使用者,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了档案管理水平的进步。

2.3 引进数字化技术

当前的档案多半还是纸质档案的方式呈现,分类整理和保存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引进高新技术,尤其是数字化技术,方便档案的分类整理和保存。高校可以建立电子档案库,并且可以由学生来完成基础的信息录入,又专业档案工作人员来审核和整理,并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档案进行编码和保存,便于后期检索和查找。

以往,如果学生或者用人单位等需要调取档案时,一般是通过在计算机上或是纸质记载上查找名字等信息再去档案库房内查找纸质资料,并获取相关信息或者资料,比较费时费力,也增加了工作难度。如果可以给学生留存档案信息条码或者二维码等,等到需要时就可以直接到档案管理处进行扫描并快速获取信息和资料,从而实现纸质档案向数字档案的过渡,便于保存和查找。

2.4 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数字信息化是当前的发展趋势,高校档案从业人员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要提高从业人员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还要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和培训。在强化从业人员的基础技能上,还要让相关岗位的人员学习和了解,并掌握与熟悉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和新方法,尤其是在引进新设备新技术的时候,要开展培训和学习,避免资源浪费。高校要建立一套考核机制,对档案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新技术新设备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和监督检查,从而确保新技术得到充分发挥,并鼓励创新、支持创新。

3 结语

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高校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让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得到创新和发展。当前的高校学生或毕业生对档案的需求更加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也要适应时代进步和学生的需要,让档案检索、查找、调取、使用更加便捷和高效。高校档案管理要在数字信息化背景下保持创新和发展意识,不断提升档案管理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海军. 档案管理信息化之理念探讨――以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为背景[J]. 北京档案,2007,02:17-19.

[2]冯曙光. 基于数字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档案管理创新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2015,13:180+46.

[3]郝丹梅. 数字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的创新措施[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8:215.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前景范文5

关键词: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特点;应用

从数字电视自身角度来讲的话,数字电视广播技术不仅开创了全新的传播工具与新的市场,更为重要是对传统传播工具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此外,发展数字电视广播技术不仅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还会使企业的命运发生变化。将来,数字电视必定会引发一场可视用户终端的技术性革命,这次革命将从根本上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1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特点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可以为广大观众提供学习与娱乐等多种服务,具备可控性、普遍性和抗毁性等特点,这项技术充分利用电视台天线发射过程当中所需要的无线数字信号,并覆盖有需求的用户,这个时候,网络客户端就可以通过数字电视或者是接收天线获得电视节目。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可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观看节目的愿望,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数字电视广播技术提出的要求已经再是仅看多少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希望可以随时进行收看媒体节目,而数字电视广播技术所具备的灵活性特点恰恰能够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此外,当前形势下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有很多闲置的无线频谱资源,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但对数字电视广播技术进行发展及普及正好可以对这些闲置的无线频谱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实现更多的应用业务,从根本上提高频率的利用效率。从广播运营商方面来讲,数字电视广播技术除了可以对原本就有的电视频道进行利用外,最重要的是对闲置的无线频谱进行全方位应用,进一步开展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从根本上提高数字电视的便捷式接收服务。除以上这些外,如果在开发数字电视广播与普通数字电视相关业务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双向的交互业务以及接收器的定位接收,就可以从根本上满足广大用户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

2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应用与前景分析

近几年,我国的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具备了制作和生产以及播送相关节目的自主能力。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有一部分相关的企业也完全掌握了一套非常合理化的数字电视接收设备的运行经验,且在生产能力方面与开发新技术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性提高,全方位整合当前能够利用的资源,通过比较小的代价全方位规划数字电视广播,这不仅对数字电视广播网络的进一步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具有可行性。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可以从根本上加强我国数字电视广播业务标准的推广及应用,加快终端设备的开发,从根本上推动了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从当前情况来看,移动电视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数字电视广播这一项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很多进步,且成效明显。从根本上讲,对于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和经营属于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媒介,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可以对所观看的节目进行连续播放,而且所播放的节目具有广泛性。从当前情况来看,大部分经营模式往往只是局限于经济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和一些大中型城市的地铁与公交移动性质的平台,事实上大多数经营情况并不是非常的顺利,但如果对以上这些场所进行了详细的统一规划,然后再进行合理建设,数字电视的市场发展前景还是充满阳光的。其实除了在数字电视业务涉及到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外,在其他领域的不同业务也有所涉及,因此可分享比较成熟的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然后准确定位相关的市场业务,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这项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移动电视业务在不断地进行发展,当然还会开辟出很多与其相关的不同业务,因此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应用前景是相当广阔的。

3结语

当前,要求人们准确把握数字电视广播技术这个全新的市场发展点,并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创造出广播技术的新未来。

作者:张广驰 单位:江苏有线网络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泗洪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郑君杰.浅谈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特点及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9).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前景范文6

关键词 数字时代;纪录片;情景再现;创作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01-0114-02

纪录片以纪实为主,但是怎样才能使其具有吸引力,制作手法是关键,情景再现手法就是制作纪录片常用的手法,力图将事件、物所处在的那个时代和情景构建出来,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促进人们思考,并且让人们真正地了解整个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或者一个人物一生的经历,以此达到纪录目的。

1 情景再现手法的概述

在纪录片制作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制作手法就是情景再现手法,其主要就是要将过去的情景利用各种方法重新在人们面前展现出来。虽然可以将当时的情景真实的还原出来具有一定的疑问,但是将情景再现手法运用到纪录片的制作中却是毋庸置疑的。在纪录片制作的早期就已经将这种手法合理运用了,那时的技术还没有那么发达就已经力图将当时的情景构建出来,说明情景再现意识已经在纪录片制作者心中构建起来了。而如今数字时代的背景下,记录片的制作中运用情景再现手法已经较为成熟了,并且应用越来越广泛。比如将我国古代的一些事件和人物做一个讲述的时候,利用演员和特效把古代的场景构建出来,以此为人们展示当时的情况,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将事件和人物更好地展示给观众。

2 情景再现手法应用的必要性

2.1 影像历史的局限性

情景再现手法的应用是极其必要的,在各种条件的共同作用下运用情景再现的手法来制作纪录片。人类已经具有数千年的历史,然而影像的历史却只有一百多年,因此,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也不能仅仅将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展现给观众,而忽略其他时代。而且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也不能将所有的情景都纪录下来,因此,若想还原过去的情景就必然要利用情景再现手法,力图达到生动形象的

目的。

2.2 文化的视觉需求

纪录片制作应用情景再现手法与视觉文化有直接的关系。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也开始注重视觉感受,因此将文化做一个视觉效果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以视觉的形式展现给观众,不但可以令人们在极具画面的情况下了解事实,而且也会促进观众思考。纪录片是文化的载体,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因此要想使文化有视觉效果必然要以情景再现手法作为辅助手段。

2.3 其特殊效果使得纪录片更加有趣味性

历史难免有些枯燥,如果只是进行了历史教育那么很多人都不会感兴趣,而以历史用纪录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就会给人以生动的印象,观众也想主动去了解历史,而在制作纪录片时必然也要力图增加趣味性,才能提升纪录片的吸引力,情景再现的形式就可以增添纪录片的趣味性,通过演员、演技或者特效构建一个历史场景,使得在陈述历史时具有情节,让人们可以投入其中,而不是将整个历史事件运用枯燥的语言讲述出来,同时情景也带有悬念性,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因此在数字化的背景下,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情景还原的效果,以吸引观众,对促进纪录片的收视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数字时代下情景再现手法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

基于以上对情景再现手法进行了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纪录片创作中应用情景再现手法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也是传承文化的需求,而在现实生活中在记录片创作中是如何应用情景再现手法的呢?下面将其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从实践中可以知道情景再现手法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本色出演、演员扮演及特效技术。本色出演就是让事件的当事人将完整的事件再还原一次,也就是当事人以扮演自己的形式来讲述整个事件的始末。这种方式除了与事件发生的时间有差异以外,其他的基本上都可以在事情发生的现场来还原清楚,这种方式的运用对于观众来说,比较容易信服,当事人一定是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最清楚。但是这种手法也并不是绝对完美,因为当事人在扮演自己的时候难免有夸张、美化自己的倾向。在镜头前,展现最好的自己给别人是作为一个人的本能反应,因此,这就使得有的部分会被夸大,而有损自己形象的部分被缩小。

如果当事人不想亲自讲述,或者无法本色出演,那么就需要演员来扮演当事人。而在选择演员方面就是一个难题,找到一个外形、气质、行动、语言等方面都相似的人会有一些困难。演员的演技固然重要,但是有的人只是会演戏,使得整个事件过于戏剧化,不但无法将当事人演绎出来,同时也会让观众产生反感,因此,需要演员扮演的情况下,选对演员很关键。

特效技术的应用是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而应用起来的。在数字技术的不断推动下,使得情景再现手法不断地更新,利用数字技术可以不用真人出演,利用虚拟的人进行模拟,逼真程度也是很高的。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情景再现的范围被拓展了,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情景再现的质量有提升作用。许多人类无法完成的情景都可以用特效技术来完成,并且更加生动形象。同时纪录片也可以进行后期制作,以完善整个情景的创作。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节省各种人力和物力,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技术成本一定会越来越低,普通人也可以利用其还原情景。当然这三种类型的情景再现手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不会出现一种代替另一种的现象。

4 结束语

数字时代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各种手段,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应用更加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情景再现手法,使得人们在观看纪录片时可以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历史的还原有利于事件的讲述。

参考文献

[1]墨玉.数字时代的纪录片创作探究[J].华章,2011(25):275-276.

[2]马丽颖,高贺胜.数字时代纪录片真实观的探讨[J].电影文学,2011(13):120-121.

[3]王秀岳.虚拟与现实的悖论:数字动画纪录短片《鬼城》制作探析[J].影视制作,2014,20(11):49-51.

[4]胡丽娟.浅析纪录片中虚拟影像的发展轨迹[J].电影文学,2012(21):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