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情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内经济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内经济情况

国内经济情况范文1

论及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首先涉及“经济责任”这一定义, 2010年10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两办规定”)第四条明确指出“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其次,评价是审计人员基于审计和审计调查情况所做的职业判断。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机关通过对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在审计结果报告中对其应负经济责任作出的结论性评语(根据审计实践,笔者本章主要就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进行论述)。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意义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目的在于使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机构和部门有所参照,便于直观了解最终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否客观、公正是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及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最为关注的审计结果,将直接影响到领导干部任期责任的解除,是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参考依据,对领导干部的前途有着重大影响,正因经济责任审计影响到领导干部个人的经济责任和政治前途,因而成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敏感问题。因此,为维护经济责任审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做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尤为重要。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评价脱离审计范围

评价超越审计范围,把与工作无关的业绩和与经济责任无关的责任均加以认定,照抄照搬被审计单位工作总结、个人述职报告等,这违反《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相关规定,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评价没有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支持

某些审计评价意见未经必需的审计检查和测试程序,没有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支持,如在评价“执行国家经济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自治区经济政策情况”时,评定为“较好执行国家经济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自治区经济政策”,但具体执行哪些政策、“较好”体现在哪些方面并没有相应的审计证据支持。

(三)审计评价“一刀切”, 单一笼统,没有正确界定经济责任

不管何种审计项目,审计评价一个样,普遍只就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执行国家、自治区经济政策进行评价,其他的如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和有效性、个人廉政情况等都未提及;对审计发现问题,不论问题轻重、责任大小、统统归结为“应负一定领导责任”,避重就轻,规避被审对象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当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问题 的解决对策

(一)围绕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及重点进行评价,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围绕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及重点进行评价,审计什么评价什么。牢牢把握权力运行与落实两个重要方面,要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把握总体情况,严格按照“两办规定”全面检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要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对直接分管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等以及在审计以上主要内容时,应关注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审计要围绕上述审计内容进行评价,以达到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

(二)正确界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

国内经济情况范文2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我国干部管理监督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反腐倡廉、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法规依据、主要内容、审计方法和评价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党政领导干部 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方法

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大力推进,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99年5月24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法[1999]20号),在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推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标志着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正式形成。2008年4月,为了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法制化,完善权力制约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和廉政勤政建设,国务院法制办下发《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审计形式与组织管理方式、实施程序、审计评价与责任界定等,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可操作性更强。目前,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对各级次、各类别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全面展开,包括省部级领导干部也已常态化、制度化,形成了以任中审计为主、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逐步建立起了重要领导干部任期轮审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反腐倡廉、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法规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或在审计机关认为必要时委托社会审计组织,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进行的检查和评价。

法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

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严格依法界定审计内容。具体内容为:本地区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要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对直接分管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和利税上缴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方法是指审计过程中,为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技术的总称。根据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确定审计方法。

首先应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根据审计方案的要求,结合审计调查情况,围绕审计目标和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权力运行轨迹、政府性资金流向,广泛收集有关信息资料,注重分析,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内容、方法和步骤,明确人员分工,并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要求和特点,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对审计过程中的时间预算、人员分工、审计重点、沟通时间等做出安排,按审计方案进行审计工作。

其次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主要审计方法有:(1)检查法,指通过查阅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及相关财务资料,以查明该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规并取证的一种方法。确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如查阅原始凭证,检查其是否有涂改、伪造、计算错误等情况,是否经过授权审批,是否超权限审批等;检查记账凭证内容与金额是否与原始凭证一致,检查记账凭证是否已完整登记入账;检查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经济合同、考核检查结果、业务档案等资料。(2)核对法,是指审计人员将会计资料的相关数据按照其内在关系互相对照,复核检查以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核对的主要内容有:账证核对,记账凭证与各类账簿核对;账账核对,日记账与总账,明细账与总账核对;账表核对,总账与会计报表核对;账实核对,实物资产账与盘点结果核对;会计资料与其他相关资料的核对,如银行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的核对等。(3)计算分析法,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中的有关数据进行验算或另行计算,对经济活动反映的会计信息数据进行指标计算,以确定其计算是否正确,经济活动指标的变动是否合理、是否增值的一种方法。如对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应交税金等计提的计算是否正确。对当期指标与基期指标计算的比较,如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比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的计算比较,实际执行数是否超预算指标的计算等。(4)查询法,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审计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书面或口头询问,从而验证其他审计证据或为取得新的审计证据提供线索的一种方法。如对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进行询问,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及运行情况,对货币资金及应收应付款项进行函证,以确定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5)观察及监盘法,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进行实地察看,来证实审计事项的方法。监盘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财产、物资、设备、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进行实地监盘以获取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6)比较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将某项财务指标与性质相同的指标、标准进行对比,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分析方法,如本期数与上期数比较,本期数与基期数比较,实际数与预算数比较等。趋势分析法是通过对财务报表中各类相关数字资料,将两期或多期连续相同指标或比率进行定基比较和环比对比,得出它们的增减变动方向、数额和幅度,以揭示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及经营指标变化趋势的一种分析方法。(7)其他审计方法,如民主测评法,审计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被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民主测评,测评内容以被审计对象定性评价指标为主,主要包括:能力素质、制度建设、廉洁自律、检查监督等方面,通过测评,掌握有关领导干部的相关情况,测评结果可作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评价的依据。公示咨询法,审计组采取召开会议、审前公示、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等措施,收集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关联业务及资金调查法,审计组根据掌握的被审计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的重大经济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一些重要业务进行关联调查审计,即对被审计单位与上下级之间、本级之间、业务关联单位之间的资金往来数进行核对,对资金往来与使用的合法、合理性进行相关检查,查看有无资金的使用及审批报告,资金批复数与使用数是否一致等情况。

通过上述审计方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责任制审计目标,并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客观评价提供依据。

四、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就被审计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和经济资料,根据审计结果,对照审计标准,从整体做出的全面评定。如对一个单位审计结束后,对被审计单位遵守财经纪律所做出的整体评价,通过审计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审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情况做出的评价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定量评价方法和定性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是依据被审计单位主要经济指标和财务收支、财务收支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定性评价方法是对审计事项的性质做出评判的方法,一般对经营管理活动及财务收支合规、合法性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性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遵守财经法纪及廉洁自律情况定性评价,会计报表为主的经济资料真实性、正确性定性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领导干部所承担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展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按照新形势和新要求,审计评价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国家有关政策以及干部考核评价等规定,结合地区、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审计查证或认定的事实,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进行审计评价,审计评价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对审计过程未涉及、审计证据不适当或不充分的事项不评价;审计评价应当与审计内容相统一,一般包括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业绩、主要问题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审计评价应当关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关注任期内举借债务、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重要事项,关注领导干部应承担直接责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国新.现代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S].2010.

国内经济情况范文3

关键词: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路径

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新时期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此项工作已经开展了十几年,但是正式纳入制度化轨道的时间不长,一些基础工作有待于规范和完善,比如目前尚未建立科学、统一、明确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审计工作中,各地审计机构确立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依据标准各不相同,随意性大。乡镇长担负着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职责,如何科学的鉴定与评价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关系到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全局。全国各地基层审计机关不断在实践和探索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如何规范乡(镇)长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笔者结合多年从审计工作的实践有如下的研究和思考。

一、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等,结合《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试行)》和本地的实际进行。目的是为了规范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审计评价应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评价乡镇长经济责任的根本标准,从乡镇长管理经济的能力入手,以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结果为基础,以经济发展的绩效为核心,以制度建设和重大经济决策为重点,紧紧围绕乡镇长经济责任,责权相当地进行审计评价。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坚持依法评价、科学发展、客观公正、权责一致、分清责任、用语规范、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二、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标准

(一)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1.经济政策执行权。主要评价乡镇长任期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国家和地方重大方针政策及重要决策部署情况,以及结合本乡镇实际,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制定情况、执行效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所管辖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总收入、政府负债、农民人均纯收入、乡镇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及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当期考核事项等重要经济指标的真实性及其变化情况。

2.经济管理权。任期内本级财政收支计划编报的真实性、完整性,预算和决算执行情况,主要评价乡镇长任期内本级预算编报的真实完整、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财政资金的效益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乡镇本级财政性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情况,主要评价乡镇长任期内本级财政性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制度执行的有效情况。

3.经济决策权。主要评价乡镇长任期内本级重大经济决策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重大经济决策程序的规范性,重大经济决策内容的合法合规性,以及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执行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4.经济监督权。主要评价乡镇长任期内对直接分管站(所)和直接分管工作的监督情况、实际效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5.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主要评价乡镇长任期内遵守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中有关廉洁自律规定情况和国家法律法规情况。

(二)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方法

审计评价可以采用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及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定量评价,以审计查证和取得的可靠数据与任期责任目标或计划指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对比分析,客观反映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定性评价,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地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评价。综合评价,综合运用上述两种评价方法,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支、重大经济决策等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既有定性评价、又有定量结果的综合评价意见,客观反映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从经济政策执行权、经济管理权、经济决策权、经济监督权、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和内部管理情况五个模块设计指标,并分配指标的权重。选择恰当的评价标准值。计算审计评价期间的指标年度平均值。将平均值与标准值比较,进行评分。无法计算数值的非财务类的审计事项,由评价小组成员运用其学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根据审计取证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分。填写评分表,计算出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各模块一级指标得分小计×权重。

根据评分表计算的综合得分,将乡镇长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综合评价为四个等次:A、综合评分大于等于90分,评价为很好地履行经济责任;B、综合评分大于等于75分小于90分,评价为较好地履行经济责任;C、综合评分大于等于60分小于75分,评价为基本履行经济责任;D、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下,评价为没有有效履行经济责任。

(三)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审计指标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责任目标法、历史参照法和地区平均水平法。责任目标法,以任期经济责任目标为标准,将指标计算结果与其比较来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历史参照法,以前任水平或者是评价期的前一年度水平值为标准,将指标计算结果与其比较后进行评价;地区平均水平法,以所在地区各乡镇的平均水平为标准,将指标计算结果与地区平均水平比较后进行评价。

三、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和指标解释

(一)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是以领导干部个人履行经济责任为主线,服务于党管干部,是干部监督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体现这个目的性。审计评价要围绕乡镇长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用一系列指标来刻画经济责任的本质,设立评价指标和评议指标。在评价指标方面,根据评价内容设置了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其中:一级评价指标5个,二级评价指标12个,三级评价指标19个,第三级评价指标可以根据公式进行定量计算。评议指标主要是从非数字经济责任角度来考察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的群众效果,主要通过群众民主评议的方式反映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权力控制、管理职责控制、勤政廉洁印象等方面的情况。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审计评议指标体系可以考虑以下指标:(见表1、表2)

(二)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权数构成

乡(镇)长经济责任评价工作,围绕领导干部“四权一廉”的审计内容开展,并将五方面的内容按照权重比例量化打分。按照“书记决策、行政首长执行”的现行党委和政府分工的原则,根据“四权一廉”五方面内容通过分值量化的方式以百分制对各个指标进行量化打分。

(三)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解释

1.经济政策执行权。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以乡镇统计站提供的统计数据为准,计算乡镇长任期内的年均增长率,上级政府下达考核指标的,与考核指标相比较。

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以乡镇统计站提供的统计数据为准,计算乡镇长任期内的年均增长率,上级政府下达考核指标的,与考核指标相比较。

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率,以乡镇经营管理站提供的统计数据为准,计算乡镇长任期内的年均增长率,上级政府下达考核指标的,与考核指标相比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以乡镇统计站提供的统计数据为准,计算乡镇长任期内的年均增长率,上级政府下达考核指标的,与考核指标相比较。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以乡镇经营管理站提供的统计数据为准,计算乡镇长任期内的年均增长率,上级政府下达考核指标的,与考核指标相比较。

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率,以乡镇财政所、乡镇政府提供的数据为准,评价乡镇长任期内完成上级下达考核指标情况。

政府负债增减率,以县市财政局或者乡镇财政所提供的数据为准,计算乡镇长任期内负债增减率,上级政府下达考核指标的,与考核指标相比较。

负债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以县市财政局或者乡镇财政所提供的数据为准,上级政府下达考核指标的,与考核指标相比较。

乡镇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以乡镇财政所提供的数据为准。

通过审查任期内乡镇及镇属各单位占有、使用的各种国有资产,评价乡镇长任期内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执行国家和地方重大方针政策情况,评价乡镇执行国家和地方重大方针政策情况;审计决定执行及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评价是否执行审计决定,审计查出的问题是否已整改。

2.经济管理权。财政收支计划编报的真实完整性,评价乡镇上报县级财政部门的本级财政收支计划是否真实完整;预算和决算执行情况,评价乡镇预算和决算执行是否规范;财政收支的合法合规性,评价乡镇财政收支是否存在违法违规的情况;财政资金的效益性。评价乡镇财政资金是否存在损失浪费的情况;财政性资金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评价乡镇财政性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健全;财政性资金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评价乡镇财政性资金管理制度是否有效,执行是否到位。

3.经济决策权。经济决策制度的完整性,评价乡镇是否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决策制度措施;经济决策程序规范性,评价决策程序是否清晰透明,决策内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经济决策执行的有效性,评价任期内乡镇经济决策事项是否执行以及执行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4.经济监督权。监管职责履行情况,评价乡镇长是否按照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定认真履行分工范围内的监管职责;实际监管效果,评价乡镇长对分管工作的有关经济活动做出的授意、指使、认可等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有关部门(单位)根据其安排进行工作所产生的效果如何。

5.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个人收入违纪违规情况,主要审计乡镇长任期内收入的合法性;乡镇长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情况,通过审计乡镇长任期内个人待遇、享受单位福利、职务消费和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中有关廉洁自律规定情况,评价乡镇长任期内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情况;审计核实的领导个人收入与向组织、纪检部门申报的个人收入差额情况。

四、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界定和审计评价结果运用

(一)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界定

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任务是界定乡镇长个人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界定乡镇长的任期经济责任要注意区分工作失职与工作失误的界限,主观故意与客观制约的界限,现任领导责任与前任领导责任的界限,集体决策与个人主张的界限,决策失误与管理不力的界限,决策责任和执行责任的界限,直接责任与其他责任的界限。

(二)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

乡镇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为党管干部服务,所以审计结果应用是关键。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提出综合评价等次。综合评价为“很好地履行经济责任”等次的,应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综合评价为“较好地履行经济责任”等次的,正常使用;综合评价为“基本履行经济责任”等次的,不影响任用,建议组织、纪检部门诫勉谈话;综合评价为“没有有效履行经济责任”等次的,不得提拔重用,并根据问题严重程度,建议给予诫勉谈话、降免职等组织处理。组织部门结合综合评价等次,研究提出干部任用建议,向常委会汇报,并将综合评价等次写入干部考察材料,存入干部档案。纪检监察机关将综合评价等次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存入干部廉政档案。针对审计发现的严重违纪违规问题,研究处理意见。审计发现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的,移交司法机关立案查处。审计发现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审计机关写出有问题、有分析、有建议的综合报告,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各有关单位运用审计结果情况,及时向审计机关反馈,存入审计档案。

国内经济情况范文4

《意见》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认真学习贯彻《规定》及其贯彻实施意见,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切实依法履行经济职责,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全力服务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同时,为适应新形势对经济责任审计提出的新要求,将工作思路调整为“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深化发展”。

《意见》强调,各级审计机关要充分认识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履行职责。同时,要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在计划制定、组织实施、信息共享、结果利用等关键环节的职能作用,形成审前共商、审中协作、审后运用的整体合力。同时,要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包括实行分类管理、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审计、加大任中审计比重。

根据《规定》要求,《意见》还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类别领导干部的审计内容,提出了地方各级党委主要领导干部、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党政工作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重点审计内容。地方各级党委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可以侧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制定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以及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地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可以侧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贯彻执行中央、上级党委和政府、本级党委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重大经济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本地区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重大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对直接分管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以及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同时,鼓励各级审计机关按照《规定》的要求,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不同类别、不同级次、不同岗位性质、不同地域特点领导干部的具体审计内容。

国内经济情况范文5

关键词:经济责任

目前,我国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依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7号)规定。近几年,国家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管理逐步深化,如何正确认识和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审计和国有企业审计中引起广泛探讨和实践,笔者认为审计部门应该根据国家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结合企业特点和被审计人任期内相关情况,在以下方面重点把控,统筹安排。

一、准确定位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监督与干部监督管理的结合,在审计属性上有别于其他审计类型,在审计目标及审计范围界定方面应充分考虑与被审计人责任界定相关的特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以促进被审计人推动本企业科学发展为目标,以被审计人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被审计人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负债、权益、损益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通过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横向与纵向对比互为补充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种审计、检查结果,综合评价被审计人决策能力、经营绩效、管理水平,客观评价被审计人经济责任,以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和管理,促进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

二、加强审计过程管理,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经济责任审计属于受托审计,审计部门应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广泛听取相关意见或建议,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调查阶段,应收集被审计人任期内业绩指标完成情况、述职报告等内容,并征求企业管理层、领导干部管理部门、纪检监察等意见和审计线索,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在现场审计过程中,应与被审计单位相关领导、员工进行访谈了解相关情况,并做好涉及问题的审计跟进落实,同时在现场审计结束前应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事项的意见;在审计报告下发前,应就审计报告内容征求被审计人及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根据工作需要征求本级领导干部管理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意见,征求企业管理层意见。

三、审计内容应坚持全面覆盖,突出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内容较为宽泛,审计内容应至少覆盖企业资产、负债、权益、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情况;遵守国家有关财经法规、财经纪律,以及贯彻执行企业规章制度、工作部署等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营决策事项、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等情况;与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遵守职务消费及有关廉洁从业规定的情况等。审计中应充分利用历年财务、税务及各专项审计结果,综合业绩考核、纪检监察、人力资源反馈情况等各方面内容,把控审计重点:

1.做好财务收支情况审计,财务收支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内容,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应重点关注:(1)收入确认和核算是否真实、完整、及时,有无虚列、少列或转移收入问题。(2)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是否符合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成本核算是否真实、完整,有无错列、多列、少列成本费用等问题。(3)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性及变化情况、资产运营效率及变化情况、有效资产和不良资产的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如不良资产处置、应提未提及应摊未摊的折旧或费用、资产费用化、未决诉讼、应收票据贴现等或有事项产生的或有资产或负债的确认等。(4)经营成果真实性。企业主要经营指标是否得到有效分解落实,有无为完成经营目标而弄虚作假的情况。

2.内部控制管理情况审计。主要是对内部控制流程设计、制度建设、风险控制等方面健全性、有效性的审计,重点关注采购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授权管理、资金管理、存货及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关联交易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是是否存在制度缺失、职责是否清晰、执行是否合规、有效,相应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

3.“三重一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重点关注“三重一大”范畴内容是否经过集体决策程序,决策程序是否符合国家、企业相关管理规定;决策结果有无损害企业利益的条款,有无个人谋利行为有无给企业造成损失等。

4.职务消费及廉洁自律相关情况。主要检查被审计人任期内是否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各项规定,其占有、使用的企业资产是否符合有关政策的规定;有无、损公肥私、行贿受贿、贪污挪用、弄虚作假或骗取荣誉的行为等。

四、客观进行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积极推动审计成果应用

国内经济情况范文6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要点 探讨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与一般其他的审计报告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该反映出经济责任审计最本质的特征,要完整地体现被审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经济业绩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如何优质高效的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我们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贯穿于领导干部任前、任中和离任的全过程,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侧重于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价,是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廉洁履行职责的“警示器”,主要目的是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正确、有效履行职责,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经营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撰写格式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做到全面反映,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格式规范,简单易懂。报告的基本格式应包括标题、正文、附件三部分。

(一)标题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标题一般应涵盖以下内容:被审计领导干部姓名、原所在工作单位名称、职务,并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类型,如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如:关于对XXX(单位全称)原院长(被审计领导干部所任职务)XXX(被审计领导干部姓名)同志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报告。

(二)报告正文

报告正文主要包括前言、审计依据、项目基本情况、审计结果、审计评价、其他说明事项等6个部分。

1.前言。主要对审计对象、审计范围进行说明,明确管理当局责任和审计责任,简要介绍审计程序实施情况。

2.审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

(2)《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0年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及其他相关行政法规,即国务院制定、颁布的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行政法规等;

(3)《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9年第22号)、《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7号,2004年)、《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7号);

(4)《云南省行政事业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部门、单位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内部规定等;

(5)企业内部控制指南;

(6)与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审计通知书;

(7)如为社会中介机构受托实施审计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委托单位签订的《审计业务约定书》也应作为审计依据。

3.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简明扼要描述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如下:

(1)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的性质、隶属关系、历史沿革、组织机构情况;

(2)职工人数及其知识结构、现有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数量;

(3)被审计单位在本行业中所处地位、核算管理体制;如被审计单位为工程建设单位,则应描述基本建设项目概况;

(4)对外投资及产权纽带关系情况;

(5)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任职情况:简要描述相关任职、免职的文件依据、任职起止时间、工作交接、领导干部内部分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4.审计结果。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财政(财务)收支及预算执行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任期内主要经营考核指标和效绩评价指标完成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对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审计结果就是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针对主要审计内容执行相关审计程序的结果。具体为:

(1)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结合内控调查情况和符合性测试结果,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进行说明,要求文字精炼浓缩,揭示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内控建设和执行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存在的不足。

(2)经营考核指标和效绩评价指标完成情况。①在分析任期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时,应充分注意到评价责任者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不同,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应选取最能反映责任者经济责任、符合本行业、本部门的具有代表性的几项考核指标,且不能拘泥于各项指标间简单的对比所反映出的表面现象,而应注意各指标形成的周围环境是否改变,揭示出各指标发生变动的真实的内在原因(分主观原因和客观因素分析)。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的审计,重点对本部门(系统)、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揭示预算的可控制性和效益性。

②从财务状况、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选择适当的效绩评价指标,以审计调整后的数字进行计算,逐项说明各项指标变动情况,分析各项指标变动的原因及对未来经营活动的影响。若为中央企业,并已执行《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22号)的,还应对效绩考核情况进行说明。

(3)任职期间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情况。主要反映经审计确认的被审计单位在任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情况,可以简要表格形式反映,使之直观、简洁和便于理解。

在分析判断过程中,可结合趋势分析法,重点对任期前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相关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说明,从采取的经营活动改善措施等方面分析各项指标变动的原因,根据具体情况剔除影响判断和评价的非经营性因素和客观因素,如实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主观努力和经营管理责任,避免就事论事地陈述各项指标的增减变动,对重要的审计调整事项应予以适当说明,必要的分析说明是审计真实客观性的重要保证,以便对其任期内的经营业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4)任期内重要决策的制定及执行情况。结合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工作职责来陈述决策的制定及执行情况,避免长篇大论、缺少实质内容、唱赞歌式的陈述,而应该从技术、管理、政策以及宏观环境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重点阐述重大决策的实施效果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已实施但未正式产生效果以及未实施的或正在实施的,需描述对未来的影响。

在界定决策责任时应坚持的原则:对未经集体研究的事情,谁决策,谁负直接责任;由谁主管,谁负主管责任;谁有决定权,谁负责任多;区分前任与现任责任。在确定了直接责任、主管责任之后,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其他的问题都应负领导责任。

(5)资产质量及资产产权的完整性。主要就坏账、残次冷被存货、固定资产闲置及原因、非经营性资产过多、各项资产减值等资产质量及原因;土地使用权、房屋产权、车辆产权、资产租赁等产权情况,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对外投资和资产的处置情况,潜盈潜亏、或有负债和未决诉讼、不良资产比率等进行分析说明,简要表述事实、原因及影响结果,反映前任遗留经济问题的处理情况。

(6)廉洁自律、遵守财经法规和民主性等方面情况。结合与被审计单位纪检监察部门、主管部门沟通、了解及向被审计单位职工进行无记名民主调查了解情况等进行说明。

(7)关联方交易情况。就金额较大、重要的关联交易进行分析说明,重点关注交易定价是否公允、程序是否合理。

(8)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主要陈述经审计确认后的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存在的问题、资产质量存在的问题、重大决策存在的问题、遵纪守法和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等。要点归纳如下:

①在撰写审计报告前,应对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事实和审计证据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

②要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来表述,对发现的问题不躲避、不含糊,并做到事实清楚、依据充分、责任明确,在进行合理归纳总结后,有重点、分层次、客观公正地揭示存在的问题。

在反映问题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分析和揭示被审计单位所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以便寻找加强管控、堵塞漏洞的措施。

③结合发现的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有针对性、具有应用和参考价值的相关建议,要简洁、准确,尽可能提升建议的影响力,以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

5.审计评价。审计评价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对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影响到对领导干部使用的导向问题,也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最终实现,按照审计评价服务于经济责任审计目的的原则,把握审计评价的要点:

(1)审计评价依据是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以及责任制考核目标和行业标准等;在法定职责范围内,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

(2)以责任、业绩为基础,要高度概括、精炼地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主要业绩,指出问题并确认或解除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3)在企业董事长与总经理分离情况下,对董事长的评价应侧重于决策和监督,对总经理评价应侧重于执行和管理;在董事长和总经理合二为一的情况下,侧重于决策和执行。

(4)对仅有教学、科研、行政管理职能的被审计领导干部应则重单位执行财经法纪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以及资金使用的效益性等方面的评价。

(5)把握好评价的度,只对经济责任进行界定,并非对任期内所有的功过进行评价。

(6)审计证据、事实要能够对审计评价形成有效的支撑,审计评价与报告全文应保持基本格调一致。

6.其他说明事项。(1)利用其他部门的审计结果情况。考虑到任期经济审计的效率问题,审计人员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往往会利用其他部门的审计结果。如利用纪检监察部门、社会中介组织、主管部门、内审等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结果,对此审计报告也应加以说明。

(2)对未涉及的事项及对其他有需要说明的重大事项,应予以适当说明。

7.签章。签署审计机构单位全称,并加盖其公章,以便明确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责任单位。

8.报告日期。报告日期是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结论并经审机机构负责人签署意见的日期,明确报告的时效,只对报告日期以前的审计(评价)结果发表意见。

(三)报告附件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附件是对报告正文内容相关事项的补充说明,主要包括:

一是经审计确认的任职期间的财务报表;

二是审计调整分录汇总表;

三是任职期间各年度责任考核表;

四是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的反馈意见;

五是其他有利于报告阅读和理解的相关资料。

三、撰写报告应注意事项

第一,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来撰写审计报告,突出主题和重点;妥善处理好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关系,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审计,合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成果,以便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第二,把审计的真实情况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对涉及金额的数据尽量以万元为单位,以便阅读和理解。

第三,审计报告前后内容衔接一致、相关数据的勾稽关系、表格与文字描述相对应。

第四,严格履行审计机构内部三级复核(稽核)程序,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