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分析范例6篇

博弈论分析

博弈论分析范文1

【关键词】商业伦理 博弈论 企业价值 食品安全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传统的主流经济学一直倡导的一个目标。在1924年著名学者谢尔顿在他的《管理的哲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他认为企业在在经营过程中,应该有满足社会一切人需求的责任,并且认为这样的责任应该比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更加重要。

在我国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企业只追求自身利益,将社会责任至于不顾等现象已经突显出来,在这其中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最为引人注意,例如最近几年出现的“老皮鞋酸奶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

通过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商业伦理的缺失是导致此类事件频繁发生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企业的商业伦理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从企业经济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商业伦理对食品生产企业的重要性,并用博弈论分析如何使企业在关注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价值。

(二)研究意义

通过商业伦理的博弈论分析使食品企业认识到企业商业伦理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有效的规范食品企业的生产行为,生产出符合甚至优于食品质量准则的产品,从而使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改善,重新使消费者建立起对我食品的信任。

(三)相关理论基础

商业伦理,又称企业伦理。因为每个人在价值判断和伦理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同一件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商业伦理还没有一个统一和权威的定义。

商业伦理的基本特征:(1)功利性。主要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需要两方面的功利性得到统一,即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权衡。(2)专用性。商业伦理的专用性主要是指其适用的范围,无论是哪一种商业行为,都应该以国家利益、他人利益和企业利益为出发点,这也正是商业伦理所必须体现出来的要求。(3)相对稳定性。商业伦理与一般的意识形态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商业伦理的特征也表现出了比较大的差异性,特别是现实和理想的商业伦理之间。(4)超前性。商业伦理与现实相比,它总会表现出一定的超前性,即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商业伦理的价值观也会表现出高于现实的理想成分。(5)滞后性。与超前性相比,商业伦理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往往表现在:当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了之后,可能旧的商业伦理观念还在起作用,而阻碍了新的商业伦理的发展。

商业伦理的作用:(1)促进市场失灵问题的解决。(2)减少腐败现象和刑事犯罪。(3)调节商业社会的和谐关系。(4)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事故原因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民以食为天,食品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然而在近几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这使得消费者对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产生了严重的不满和怀疑。目前看来,我国的食品生产过程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各种各样不安全的因素都在影响着食品的生产、运送等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原材料的供应中存在着原材料本身的污染问题;第二,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制假造假的现象尤为突出。

(二)食品安全事故原因

1.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不完善。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关于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政府及社会监管不到位。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往往是在出现问题之后才介入调查,并没有从源头上制止和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并且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效率问题。

3.消费者没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正是因为这样的问题食品在市场中有很大的需求量,才导致无质量安全保证的食品总是有一定的消费市场。消费者并没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更是助长了此类企业生产廉价产品。

4.商业伦理缺失。食品业是对生产企业道德有着极高要求的行业,如果在食品生产中不能遵守道德承诺,必定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加自己的利润,而不惜忽视道德底线,正是因为商业伦理的缺失,才使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三、实证分析

(一)静态博弈与道德机制

在物品交易的一次性囚徒困境模型中,参与者可以同时选择诚信而获得相同的收益;但是,选择欺骗的一方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讲,如果它生产安全食品,可以获得R/2的收益;如果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它可能选择降低成本,使用低价原材料,可以获得a>R/2的利益。在利益驱使下,企业就有可能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而违背道德伦理。在这种情况下,食品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博弈的报酬结构如下:

当企业与消费者只进行一次博弈时,唯一的纳什均衡是(欺骗,欺骗),这时双方都没有获得利益,导致的社会损失将会是最大的。这是一种伦理道德水准十分低下的交易经济情况。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找到一种限制企业行为的机制,使得他们最终的选择是诚信。对此,一项重要的机制就是道德准则。道德准则通过对参与者心理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其最终选择的目的。这种情形的报酬结构如下,其中增加了心理成本μ这一项,它足够大,使得a-μ

在道德准则引起的心理成本影响力博弈方的报酬结构,使他们的选择从“欺骗”转变成了“诚信”。

(二)重复博弈与道德机制

重复博弈是一种动态博弈。如果博弈是重复进行的,那么,长远利益机制本身会约束博弈方对违背伦理道德的短期策略的选择,而使博弈方选择遵循伦理道德准则,以获得长期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我们首先构造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如下图所示。假设有消费者和食品生产企业两个交易方,博弈有两个阶段。在博弈的第一个阶段,消费者可以相信企业或者不信任企业。如果消费者选择不信任企业,交易将不会进行,博弈结束,双方收益都是0。如果消费者选择信任,博弈进入第二阶段,企业开始选择,它可以选择生产安全的食品,或不好的食品。如果企业选择前者,p方都能得到5单位的报酬;如果企业选择后者,企业可以获得10个单位的报酬,而消费者损失5个单位报酬。

假设交易只进行一次,用逆向归纳法可以求出该博弈的纳什均衡。当消费者选择信任企业的前提下,如果企业选择诚实,那么企业可以获得5单位收入,相反则会带来更高的收入(10个单位)。因此,理性的企业会选择欺骗。如果消费者有理性的判断和预期的话,他会知道企业的选择是欺骗,则消费者选择不信任,没有收入。所以,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是不信任。纳什均衡是:消费者选择不信任企业,而企业选择欺骗消费者。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将是非常糟糕的。因为如果双方选择合作的话,一共可以带来10各单位的报酬,但由于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消费者会选择不信任企业,因此合作不会出现,结果是:由于欺骗,导致交易不能发生。

再假设交易是重复进行的,在每一次博弈结束前,双方预期有δ的概率进行下一次交易,并且每次博弈的结构相同。考虑消费者的“触发策略”:我首先选择信任你;如果你不欺骗我,我将继续信任你;而一旦你欺骗了我,我将永远不信任你。如果企业选择欺骗,它只能够获得10个单位报酬,所以总期望收入为10个单位。如果企业选择诚实,他在本期得到5个单位报酬,有δ的概率在下一期选择诚实而再次得到5个单位的收入,依次类推,总的期望收入为:

因此,只要5/(1-δ)≥10,即δ≥0.5,则不欺骗就是企业的最优选择。假定交易继续的概率δ≥0.5,企业与消费者的合作关系就可以建立。这就是重复博弈创造的诚信机制。

四、商业伦理建设的对策

通过上面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是否在生产过程中遵循商业伦理的基本准则,对企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对我国企业的商业伦理建设提出一些对策,使企业的价值得到提升。

(一)构建诚信企业文化

企业的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构建诚信企业文化需要形成以制度为保障的长效机制,将诚信理念根植于企业。其次,建立诚信建设的奖惩机制。

(二)提升管理者素质

企业的发展方向需要管理者的掌控,只有管理者的素质得到了提高,那些违反商业伦理的现象和事件才能被有效的制止。因此对企业管理者素质的提高,也是企业商业伦理建设的重要一环。

(三)加大政府执法力度

商业伦理建设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商业伦理建设需要法律的支撑,也离不开法律的保护。只有加大政府的执法力度,才能有效打击食品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企业商业伦理建设得到保障。

(四)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社会舆论的监督是商业伦理建设的一个有效武器,必须积极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通过舆论的曝光使一些企业得到相应的惩罚,同时也要积极宣传在商业伦理建设过程中表现出色的企业,让其起到模范效应。商业伦理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使企业的商业伦理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改善。

参考文献

[1]纪良纲.商业伦理学(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李亿平.关于我国商业伦理的现状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25):9-11.

博弈论分析范文2

关键词:演化博弈论 制度分析 制度变迁

一、制度分析的三个流派

制度一般包括个人的习惯、群体的习俗、习俗中硬化出来的惯例规则以及契约等正式制度。制度安排常常是市场价格机制的一种替代物。制度(规则)之所以出现和存在,其主要功能就在于降低人们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协调成本。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制度分析逐渐成了当代经济学的一种主流意识,影响并逐渐渗透了当代各主要经济学派的理论思维。当代国际经济学界的制度分析,实际上有三大流派:

第一个流派是以科斯、诺思、阿尔钦(Armen A.Alchian)、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张五常以及巴泽尔(Yoram Barzel)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这一学派是西方当代经济学中制度分析的主流。这一学派的整个理论框架是建立在科斯所提出的“交易费用”这个核心概念基础之上的。

第二个流派是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Kenneth Arrow,Frank Hahn,Jürg Niehans等一批当代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家对一般均衡模型中交易费用可能的位置的研究。在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的框架中,假定:经济中惟一存在的建制就是竞争性的市场,并且经济中所有的信息必须由市场上形成的价格来传递,并假定市场体系在一个非常理想的环境(生产和消费函数的凸性、连续性,不存在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等等)中运作的。经济中没有货币、没有政府、没有法律体系、没有产权制度,即:不存在价格以外的信息来协调经济活动的许多社会惯例和制度,交易费用为零。科斯的交易费用概念至少改变了人们对现实经济世界的看法,使当论经济学更进一步接近社会现实。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以阿罗为代表的一些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家就致力于在瓦尔拉斯-阿罗-德布鲁均衡中引入“交易费用”这一概念,从而开始了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进行交易费用分析。这一流派主要致力的目标是试图把“交易费用”引入“一般均衡”之中。

第三个流派以Andrew Schotter和、Robert Sugden、H.Peyton Young、John Harsanyi、Ken Binmore以及青木昌彦等经济学家为代表,利用90年代中后期以来才发展起来的演化博弈论进行制度分析。Andrew Schotter、Robert Sugden和H.Peyton Young等主要采用现代博弈模型尤其是演化博弈模型,试图把哈耶克式的社会秩序和制度的自发生成机制在理论上展示出来。

二、演化博弈论的理论进路和目标

哈耶克认为,每个人的知识都是分散的,每个市场的参与者可能都掌握着对己有益且惟一的信息,只有当基于这种信息的决策是由每个人做出的时候,这种信息才能得以运用。由此,哈耶克认为,正是价格体系,才构成了分散的市场当事人之间交流和沟通信息的有效率的社会机制。哈耶克否定了完全经由中央计划进行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并为自发-扩展秩序理论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20世纪的世界历史实践证明了哈耶克的理论判断。今天已很少有人质疑价格体系是资源配置上的一种主要的且非常有效率的市场机制了。问题在于,尽管价格机制是一种市场活动的有效率的信息传递机制,但它毕竟不是市场运作的惟一协调机制。虽然价格传递着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信息,并由此创生出了对当事人经济行为的激励体系。但是那些不能由价格所完美协调的可预期行动的信息,则是由社会制度则向其它当事人传递。在竞争性价格不能充分协调人们的经济活动时, 市场制度则补充价格机制所不具有的内容,给原来可能的无序状态添入了结构与秩序。

市场惯例和制度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机制的重要性决不亚于价格机制。只有有了承载着某种确定和已知信息的惯例和制度的存在,人们的社会活动和选择才是可以预期的,人们在市场博弈中的策略选择才是稳定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的运作是建立在种种社会惯例和制度规则基础之上的。人类社会中的习俗、惯例和制度,是作为现代市场秩序之轴心的价格机制得以运行的条件,而价格机制只是种种社会制序演进的结果。

制度产生一般有两种进路:一是康芒斯的“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的制度设计论传统,在布坎南(James Buchanan)的理论等延续下来。一是亚当・斯密-门格尔-哈耶克―诺齐克的演化生成论传统。 虽然很多制度是被计划者设计出来的,或是多边讨价还价(在立法的情况下)的结果。但是那些用以帮助我们解决社会问题的大多数制度,特别是非正式制度(习惯和风俗等),或者是有机地滋生出来的,或者是自发创生出来的。这包括今天在大多数社会中正在实行的星期(天)制度等,它们是自发社会秩序的结果。

最早把博弈论引入制度变迁分析的当属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科特,在他的分析中,把制度作为一种博弈参与人的均衡解,制度的变更是经济行为人通过不同的战略最大化其收益的结果,从而开创了制度变迁研究的新视角。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演化博弈论在制度变迁理论中受到重视,它不依赖博弈参与人计算能力,以“有限理性”来说明均衡选择过程,从而在纳什均衡的理性主义解释遇到理论困难时,显示出了通过演化机制实现纳什均衡的可能性。

演化博弈论主要目标是说明经济和社会制度如何从许多个人的交互决策中生化出来。在新古典经济中,均衡是占有主导性的范式,个人决策被假定为在给定预期下是最优的,而预期在给定证据下也被假定是合理的。演化博弈论对均衡的过程进行研究,重点关注随机力量的连续冲击对均衡的影响,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在适应性过程足够长的情况下,演化力量常常可以替代个人理性。演化博弈论的基本思路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主体不可能正确知道自己所处的利害状况,它通过被认为是最有利的战略逐渐模仿下去,演化动态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它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在这样的经济中,能够观察到采用更高收益战略的人数比率逐渐上升,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如下面的模型:

这个博弈有两个纯策略均衡(工作、工作)和(偷懒、偷懒)和一个混合策略均衡。

但偷懒是风险占优的,即偷懒是一个比工作更保险的策略。假设一个人相信有大于30%的可能性对方要偷懒,那么最好他自己也偷懒。为什么每个人都在工作的境况下,有人会相信有30%的可能其合伙人会偷懒呢?答案与人群的异质性有关。即使大多数人努力工作,也几乎有人要偷懒。假设某个人刚好与偷懒者接触一段时间,他就会相信,有一定比例的人偷懒,这就引致他也跟着偷懒。这一行动后来被别人注意到,进而增强了这种有人在偷懒的想法。因此偷懒就普遍起来。当然这一过程也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进行,工作因被感染而普遍起来。所以,一般而言,制度的惯性(the inertia of the system )――从一种风俗到另一种风俗所需的等待时间――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取决于社群的大小、人们与邻居或远方的人交往的程度、他们收集的信息等等。在不同的条件下,2×2博弈中风险占优规范是随机稳定的,长期来讲,它具有演化优势,而无论结果是否为社会最优。

演化博弈论制度分析的研究进路,是将经济均衡分析与演进过程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理论,具体展示了哈耶克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和制度生成的自发机制。演化博弈论假设经济主体是有限理性的,这一假设更符合现实。

三、演化博弈论和传统博弈论的区别

传统博弈论和演化博弈论二者相比,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传统博弈论分析的是较为固定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的特定博弈,而演化博弈论则假定博弈方是不固定的,取自大量的潜在博弈群。第二,在演化博弈论中,个人之间交互作用的概率依赖于外生的因素,例如他们生活在何处,或者他们在一些适当定义的社会空间中的接近程度如何。第三 ,传统博弈论假定博弈参与人在信息获取和博弈结果的预期上是超理性的,而演化博弈论则假定博弈参与人的理性是非常有限的,它们依据零散的信息进行决策,对他们所处的过程也只是具有不完全的模型,他们根据对他人行动的预期来调整他们自身的行为,而且这种预期是根据他人过去行为的信息内生出来的。基于这些预期,博弈方采取行动,而这种行动反过来又变成了影响以后人们行为的前例。这就形成了如下的反馈回路:

最后,演法博弈论假定动态的过程会受到随机扰动的冲击,产生这些扰动有各种原因,例如外部冲击或者人们行为的不可预测性。这些冲击扮演的角色如同生物学中的变异,它们意味着演化动态永远不会停止,它总是处于变动之中。

四、结论

演化博弈论把哈耶克社会自发秩序理论用博弈论的数学语言程式化,它采用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假设,注重对均衡过程中路径依赖的研究,对解释传统、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变迁是一个全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2]韦森.哈耶克式自发制度生成论的博弈论诠释-评肖特的《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 2003,(6):43-57.

[3]李军林.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博弈论分析范文3

>> 浅议博弈论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合谋博弈分析 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静态博弈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信号传递博弈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与博弈的初步分析 基于诚信视角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博弈论探究 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北京模式 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与措施分析 基于博弈论的会计监管分析 论食品安全研究引入博弈论的必要性 基于博弈视角的牛奶质量安全监管分析 基于信息技术实现食品安全监管 博弈论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分析 国内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分析 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与对策分析 食品安全监管瓶颈分析及对策研究 食品安全及安全监管 论网络舆论监督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作用 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政府信息公开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周洁红,钱峰燕,马成武.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研究与进展.农业经济问题,2004.4.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3.

[4]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1.5

[5]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

[6]薛庆根等.美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06.

[7]王浩.供应链结构特征、机制设计与产品质量激励[J].中国工业经济,2010.8.

[8]肖志兴,胡艳芳.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激励机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1.

博弈论分析范文4

[关键词]不对称 博弈论 会计信息

一、博弈的概述

博弈论译自Game Theory,直译就是“游戏理论”,即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根据博弈的定义,可以得出博弈的组成要素有:参与者,博弈的信息,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博弈的次序和博弈方的收益。

二、会计信息的概述

从信息传递内容来看,会计信息是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各种经济信息,它主要是反映资金的特征及其运动状态的事物属性。会计信息通常主要表现为各种财务数据或财务指标。会计信息的使用主体有投资者,金融机构,业务来往的债权人,监督管理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主要有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两种。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

1、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博弈

图1表示投资者与经营者在会计信息博弈中的支付矩阵。从图1中我们得到此次博弈的纳什均衡为(不投资,虚假),这很显然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囚徒困境”。

为了使得博弈的纳什均衡达到理想的状态(投资,真实),达到帕累托最优,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变支付矩阵。如图2所示,假设经营者作虚假信息会被管理机构很快发现并给予严厉的惩罚。在此基础上博弈的支付矩阵有所改变如图2所示,由此得到的静态纳什均衡为(投资,真实),即投资者进行投资,经营者作真实的信息,这种纳什均衡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由此可以看出,要想使得投资者与经营者博弈的纳什均衡达到社会的帕累托最优,解决的办法是加大对经营者作虚假信息的惩罚力度,提高信息质量。然而,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对经营者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监管和处罚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导致会计造假现象十分严重。

2、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博弈

通过图3我们得到此次博弈纳什均衡为(不监督,监督),产生小股东“搭便车”,的现象。在这一博弈中所达到的纳什均衡是:大股东担当起搜集信息与监督经营者的责任,而小股东则选择搭大股东的便车。但是,大股东很可能利用小股东对会计信息质量不太关注的特点以及两者掌握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和经营者勾结,共同侵犯小股东的利益。

3、经营者与审计人员之间的博弈

如图4所示,如果经营者选择不造假,此次博弈结束,经营者得到2的效用,审计人员得到固定收入1的效用。当经营者选择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时,那么审计人员必须作出选择。如果审计人员选择出具真实的审计报告时,那么经营者因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企业经营受到严重影响,得到-1的效用,而审计人员由于受雇于企业,因为未符合经营者的意愿而遭到解聘,其收益为0;如果审计人员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协同经营者造假,则经审计人员审计过的会计信息会取信于广大投资者,从而使经营者获得超额收益,得到4的效用,而审计人员也因此得到经营者给予的好处,得到2的效用。审计人员作为一个理性人来说,在经营者造假时,审计人员肯定会选择获得收益较大的2,即选择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如图5所示的简化博弈树,经营者造假,审计人员必要提供虚假的审计报告。而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经营者造假得到4的收益,不造假得到2的收益,作为一个理性的经营者,一定会选择造假,从而此动态的博弈的纳什均衡为(造假,虚假)。

但是,如果在此博弈中考虑法律的因素,加大对经营者和审计人员造假的打击力度。这样,在面对经营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风险就很大。因此审计人员出具虚假报告的可能性就很小。而经营者考虑到审计人员的选择和自身造假将受到的惩罚,也会选择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黄妍.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论分析.论坛.2008(3).

[2]赵红梅.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论分析.会计论坛.2007(8).

博弈论分析范文5

关键词:环境关系;环境社会主体;环境污染;农村;博弈论

Abstract:Theenvironmentalrelationsarebenefitrelationsbetweentheenvironmentalsocialmainbodies,theoccurrenceoftheenvironmentalrightinfringementismainmanifestationoftheunbalancedenvironmentalrelations.Theprogressofenvironmentalpollutionisagameprocessbetweenenvironmentalmainbodies.TherearemanycharacteristicsofthegamebetweenenvironmentalmainbodiesinChina’scountryside,asaresult,theanalysisofmicro-mechanismofChina’

sruralenvironmentalinfringementcanaccuratelymastertheessenceofChina’sruralenvironmentalimbalance.Theconclusionisthat,inordertochangetheenvironmentalpollutionconditionsinChina’scountryside,theweakstatusofChina’sruralinhabitantsinthegamingprocessmustbechangedtoformabenignrestrictionmechanismofenvironmentalrelationssothatChina’sruralenvironmentalrelationscandevelopfromimbalancetoharmony.

Keywords:environmentalrelations;environmentalsocialmainbody;environmentalpollutedcountryside;GameTheory

一、引言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然基础和主要目标之一,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在环境资源利用上所形成的环境关系的和谐。环境关系是指建立在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关系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和实质是在环境资源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以及由人组成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1];环境关系是以社会作为背景运行的,由于人与人在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同会导致在环境资源利用能力上的差别,因此环境关系的决定因素是个人及其由个人组成的组织、集团在社会关系链条中所处的位置;环境关系是一种利益关系,利益是环境主体之间进行环境利用的动力[2],是分析环境关系的细胞,因为有了利益才会有各个环境主体之间的对抗与合作。环境主体可以分为自然主体和社会主体,环境关系中的主体是环境社会主体,主要包括环境资源的使用者、受害者和管理者。中国农村环境关系主体主要有污染企业、地方政府、农村居民和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环境关系运行主要是环境社会主体以利益为动力、以环境权利为内容所进行的博弈过程,一般以环境关系失衡和和谐为表现形式。

环境关系失衡会引起环境侵权的发生,而环境关系失衡实际上是环境关系中有一方主体环境维权得不到实现,因此环境侵权是环境污染主体、受害者和政府之间的一个博弈过程,在博弈过程中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根据公民环境权理论[3],环境侵权可以分为污染预防阶段和污染侵害阶段,如果在污染预防阶段公民就能顺利维权,污染侵害就根本不可能发生。而在现实中,中国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就要考查中国农村环境侵权的发生机理有什么特点、在侵权过程中地方政府、污染企业和农村居民的行为受哪些因素制约、这些主体有哪些路径可以选择以及这些主体经常会选择哪些路径等问题,本文主要围绕这些问题逐步进行分析。

二、环境关系主体间博弈的一般分析

环境侵权发生的两个阶段中的第一阶段即污染预防阶段,进入博弈局势的主体主要是居民、企业和地方政府,这个阶段居民主要是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与地方政府进行博弈,通过听证等形式对企业的建设规划合理与否进行博弈;第二个阶段即污染侵害阶段,进入博弈局势的主体主要是污染企业和居民,这个阶段居民主要是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与企业进行博弈[4]。

(一)污染预防阶段的居民、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

博弈的假设前提:所引进的项目都有一定的污染发生;地方政府对项目潜在的污染危害信息非常清楚;居民对项目潜在的污染危害信息也非常清楚;潜在的受害者能够参与到项目引进中来;地方政府是项目审批和引进的管理者;政府对潜在受害者的意见给予认可。

1.地方政府和居民之间的博弈

在项目引进的初期,居民可以通过行政诉讼预防污染的发生。本文把诉讼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选择模式简化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

第二,当居民的诉讼成本大于受害或者潜在的受害成本时,居民会选择不诉讼,地方政府有选择不作为的可能,但是它也许会由于自律而进行作为。

2.居民和企业之间的博弈

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环境质量的收益和居民因为环境污染而带来的损失需要讨论一下,因为这里有几个重要假设:对一般人来说环境质量是正常物品,因此收入增加时,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也增加;不同的收入的人们的效用函数是近似的;环境质量的价格是固定的[5]。有了这几个假设,关于环境质量的收益和污染带来的环境损失的比较才会在同一个效用水平上[6]。

(二)环境污染侵害阶段的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博弈

环境侵害阶段主体间博弈的假设前提:环境资源属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没有明确的产权归属,因此,就必须由政府来代表全体公民行使产权主体职责,对环境进行管理;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政府与企业在环境污染监督上的信息不对称;受害居民的行为受诉讼成本和诉讼收益所得决定;政府对环境污染的监督通过同级环保部门进行贯彻,并且同级环保部门能够完全按照政府的要求完成污染监督的职能。

1.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博弈

(三)影响环境主体行为的因素

通过一般博弈分析可以看出:(1)在污染预防阶段,假设成立的情况下,政府作为与居民诉讼的成本有关,诉讼成本高于潜在损失时,居民一般选择不诉讼,地方政府的作为只能靠自律;诉讼成本低于潜在损失时,居民一般选择诉讼,如果地方政府特别注意环境质量,它会选择作为,如果地方政府不注意环境质量,它会选择不作为;居民与企业的博弈主要取决于居民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建设项目带来污染损失与经济收入的对比。(2)在污染侵害阶段,假设成立的情况下,居民是否选择诉讼取决于诉讼成本高低、诉讼成功后的收益和诉讼是否能够胜诉;企业对污染的治理取决于政府监督的成本和居民诉讼的成功与否及诉讼所需赔偿的金额;政府监督取决于政府监督成本、污染治理的成本、居民得到补偿的多少和对企业罚款的多少。

三、中国农村环境关系主体间的博弈

(一)中国农村环境关系主体间博弈的特点

第一,博弈主体的地位不对等。由于地方政府拥有强大的政治资源、企业拥有强大的经济资源,而中国农村居民由于历史、制度的原因经济收入微薄,政治表达路径和能力有限[7],因此博弈主体之间不是一种平等的博弈,这种博弈不利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博弈主体。

第二,博弈主体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污染企业在信息方面具有优势;政府对污染信息的拥有次之,所以政府在监督上要付出很大的成本;而农村居民对污染信息的拥有最为少。因此这种博弈是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下进行的。

第三,博弈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很容易形成合作。由于目前中国的政治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弊端,使地方政府做到中立很难[8],并且地方政府和企业会产生合作,并成为利益共同体。这样强大的两个集团的合作使农村居民很可能无法进入博弈局势而被排除在外。

(二)污染预防阶段居民和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博弈

在前面分析污染预防阶段的潜在受害居民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几个假设中,第三个假设和第四个假设前提在中国农村的现实中基本上不存在。在博弈论中,信息的拥有情况决定了双方的行为选择战略空间。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当一方参与人拥有更多信息时,这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9]。同时由于信息的缺乏,一方很可能会选择不利于甚至是有害于自己的战略空间[10]。在中国农村环境污染预防阶段,由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农村居民根本不可能做出合理的选择,不能及时地维护自己的环境权利。因此在污染预防阶段由于环境信息的不公开,导致农村居民被排除在污染预防之外,只能被动地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而在企业与居民的关于企业创建的博弈的分析中,首先是信息的不对称,居民根本不知道企业的环境影响;再者是居民的意见对政府审批企业的决策影响较小;第三,在对污染损害不知情的情路况的下,农村居民强烈的摆脱贫困的愿望会使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摆脱贫困,增加收入。因此这一阶段农村居民是被动的,他们只能被动地进入污染侵害阶段。

(三)污染侵害阶段地方政府、受害居民和企业之间的博弈

1.政府中立时的博弈局势

第一,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由博弈变成了合作[13],在很多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政绩考核,不惜以污染当地的环境为代价引进污染项目,这时地方政府与企业已经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二者已经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各取所需。当农村居民进行环境维权时,他们会联合在一起对农村居民进行百般阻挠,使农村居民环境维权没有任何希望。这时就不存在地方政府与污染企业的博弈问题,就直接进入到地方政府、污染企业与农村居民的博弈局势。

四、结论与对策

通过博弈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农村环境关系失衡的本质是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失衡,其主要表现是农村居民的环境维权失利,使中国农村居民在污染预防阶段维权缺位、污染侵害阶段维权地位微弱,因此中国农村环境污染态势仍在加剧。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中国生态环境的转变,所以要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生态环境的转变,就必须协调农村环境关系。协调农村环境关系的关键就是改变这种不平等博弈的局势,就是使农村居民在污染预防阶段能够参与建设项目的决策,在污染侵害阶段能够得到相应的赔偿,形成作用于污染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压力机制;运用综合手段形成企业实现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双赢的内部动力机制[14];以规则制度形成规范企业污染行为的外部约束机制;培育农村社会中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形成监督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社会制约机制;从而以综合机制的运行形成良性的农村环境关系制衡机制。这样才能够实现中国农村环境关系的和谐,以此来实现中国生态环境的转变、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中国社会的全面和谐。

参考文献:

[1]苏宏章.利益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2]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蔡守秋.环境权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1982(3).

[4]罗伯特·吉本斯著.博弈论基础[M].高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威廉J鲍莫尔,华莱士奥茨.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设计[M].严旭阳.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Asch,Peter,JosephJSeneca.SomeEvidenceonthedistributionofAirQuality[J].LandEconomics,1978,54(3).

[7]陆学艺.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3).

[8]杨小凯.当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9]肯尼思·阿罗.信息经济学[M].何宝玉,姜忠孝,刘永强.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0]Anderson,NormanHenry.FoundationsofInformationTheory[M].NewYork:AcademicPress,1981.

[11]成金华,吴巧生.中国环境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评论,2005(3):12-27.

[12]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严旭阳.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博弈论分析范文6

【关键词】家教市场 博弈论 智猪博弈 囚徒困境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042-03

一 背景分析

中国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针对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早在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就曾下达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随后,社会上“减负说、减压说”成为热门话题。然而,就在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开始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一线城市中的家教市场却开始升温。大多数家庭开始为孩子请课外辅导老师,部分家庭在经济较差的情况下,宁可省吃俭用也要不惜代价请家教为孩子课外辅导,以求得孩子在学习上成绩的进步与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东部的一线发达城市“补课热”现象更是引人关注。有关数据表明:当下的家教市场,每年都有四五百亿市值。在北京、上海,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生都曾请过家教或参加过社会辅导课程。与家教有关的领域,已然成为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为了孩子的成绩,他们选择家教;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孩子快乐地学习。但在中小学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师少之又少。家长和学校的综合因素使众多教育辅导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从《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至今,十多年来,家教市场屡次升温,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学校减负、课外辅导却风靡全国,这一现象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 博弈论的观点和基本要素

博弈论,也常常被称作“对策论”、“赛局理论”等,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2005年,因博弈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伯特·奥曼教授给博弈论下了一个定义:所谓博弈,就是策略性的互动决策。在任何一个博弈中,都需要最基本的三个要素:一组局中人、局中人可以采取的行动、局中人可以得到的盈利。这三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的。目前,博弈论已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同时,在生物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中也都有广泛的应用。既然博弈论主要研究决策中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而家教市场中的市场参与者都是要做出选择策略、处在一个博弈情境中,所以,本文想借助博弈论的观点来分析家教市场的一些现象。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家教市场,其市场参与者有以下几方:学生家长、学生、中介机构以及家教教师。这四方参与者,在进入家教市场前,都是有理性考虑的,每一方参与者的目标也都是最大化其利益。作为学生家长,他们希望支付了中介费给中介机构、支付了报酬给补课教师之后,能看到孩子成绩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学生希望在家教老师的帮助下成绩有所提高,但不希望牺牲所有的休息时间,所以学生喜欢既专业又有经验的补课老师;家教中介机构,希望获得好的收益、建立知名的品牌,所以要求补课教师有着优越的教学技能,但他们又希望有较低的成本,所以不想雇佣优质的教师,因为优秀的教师工资更高;补课教师,希望获得经济上的收益,在时间花费上,投入产出能成正比。这些道理显而易见,但是,任何一个简单的现象背后,都有其值得思考的地方。家教市场上各方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与行为决策是一种博弈关系。从互动关系看,教师的行为影响家长的行为,中介的行为也影响家长的行为,家教市场上,有一部分教师从事家教行业,所以中介机构也影响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受家长和教师的影响。从利益追求的动机看,教师、家长、中介机构和学生都是有着自身利益追求的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其行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尽管事实证明,在社会关系的互动中,每个人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存在一定范围的人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奠定权力基础。下文中,将会用博弈论模型来探究家教市场中家长和中介机构的行为。

三 家教市场中,家长行为的博弈论分析

1.家长行为的理论基础及分析过程

在博弈论经济学中,“智猪博弈”是一个著名的“纳什均衡”例子。其内容如下:假设在猪圈里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在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猪圈的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钮谁就需要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猪食槽边,则大猪、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大猪和小猪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会选择等待。

在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和学校共同负担着孩子的教育责任,按常理来说,理应是中小学教师免费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补课,但由于各种原因,学校教师开始推卸补课责任,一味地只是“一刀切教学”,一般课程讲完后,便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不关注成绩落后的孩子,将成绩稍微落后的孩子推给其家长。这种倾向实际上是把孩子教育责任完全转嫁给了家长。在这样的一个情景中,假设有一个孩子成绩明显地落后于其他孩子,在这个教育情境中,将其抽象为博弈论模型:那么孩子的家长扮演了大猪的角色,而学校的任课教师则扮演了小猪的角色。

假设成绩不理想的孩子成绩取得进步,是10个单位的获益,在模型假设中,家长和学校任课教师都可以选择操心这个学生,或者不关心这个学生的学习。而帮助学生成绩进步肯定要付出一定成本(可能是时间、金钱或者精力)。如果:

第一,两方都去关心孩子的成绩,然后等待学生成绩有起色,则家长因为与学生的亲属关系,获得8分利益;教师只是因为职业要求,获得2分利益;除去各自花费的时间、精力,家长获利为6,教师获利为0。

第二,若家长全权负责,保证孩子成绩进步,那么教师课余时间就可以休息,做自己的事情,家长因为时间、精力等付出太多,只获得6分利益,教师获得4分利益,教师没有任何成本,得利为4,家长划去成本,得利为4。

第三,若教师牺牲休息时间帮助学生补课,家长完全不用操心,则家长获得10分利益,而教师出力不讨好,惹得学生厌烦,还付出了2个成本。

第四,家长和教师都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成绩不会进步,大家都不获益。该博弈的赢利见表1。

表1 家长教师的“智猪博弈”

观察这个博弈,可以发现,教师有优势战略—— 一个学生在班级里成绩不优秀,无论家长关不关心该生的成绩,教师不关心总是最合适的(这是纯理论分析,可能与现实生活不符合)。但家长没有优势策略,因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不管说不过去(别人也不会帮你管孩子)。

经过两轮的策略剔除,我们得到的策略组合是家长操心,教师不操心的(4,4)组合。这个组合是一个稳定的结果,其前提是:理性的人永远不会选择其劣势的策略。这样看来,家长花钱请老师给孩子补课的缘由就明朗化了:在一个假设的博弈论模型中,家长只能选择操心(从常理来说,也是说得通的)。但家长因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能力有限,只能花费金钱去家教中介请家教老师给孩子补课,以换取孩子成绩的进步,而孩子的教师也从中得到了好处,毕竟该任课教师没有付出什么努力,班上的学生成绩就进步了,该教师的工作量更少了,工作就更轻松了。在经济学里,小猪的行为是“搭便车”现象;在该假设的模型中,教师的行为也是“搭便车”现象。但在教育中,教师搭了家长的免费班车,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2.探讨如何有效地改善这一情况

“搭便车”行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缺乏产权界定或产权配置的无效率有关。可以设想,在这个“学生成绩不理想、家长和教师采取不同行动”的博弈模型中,我们人为地强加一个法律规定:学校任课的教师必须为学生的不理想成绩负责,否则就扣除部分工资。如果这样,那么教师不给学生提供无偿补课的情况就会减少,而且教师也会更有动力去工作。因此,明确的产权界定和保护有助于抑制“搭便车”行为,而对待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困境,学校应改革制度,将责任划给教师,而不是转嫁给家长。

提倡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这一呼声也是由来已久,但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也可以用“智猪模型”来分析,那就是由于教育制度改革中没有“大猪”:改革是要有成本的,成功的改革是要有核心人物或是强大的力量来推动;其他人或者其他组织是缺乏动力的免费搭车者。但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中,没有“大猪”,每个小组织都想搭便车,结果就陷入了“囚徒困境”(下文中将提到),致使中国教育一直争议不断。

综上所述,跳出“教师不管学生成绩、家长支付金钱请家

教老师帮孩子补习功课”的怪圈,归根结底是要改革现行的教育制度;而教育制度要从根本上有所完善,政府、教育部必须充当“大猪”,充分体现其地位优势;另一方面,在教师队伍中,也要进行理念重塑,要求任课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做到真正地负责任。

四 家教市场中,中介公司之间竞争行为的理论基础及分析过程

1.中介广告行为的理论基础及分析过程

博弈论中还有一个著名的模型那就是“囚徒困境模型”,具体指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有一种特殊博弈:两人被分离审查,不允许他们之间互通消息,并交代政策如下:如果两个人都供认,每个人都将被判处2年监禁;如果两个人都拒供,则两人都被判处半年监禁;如果一个人供认而另一个人拒供,则供认者被认为有立功表现而免受处罚,拒供者将因罪名以及抗拒从严而被重判5年。它主要说明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了个人的最佳选择,而并非是团体的最佳选择。

目前,市场上家教中介和培训机构数量繁多,家教市场产品与服务的同质化造成了家教中介之间竞争激烈。有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就是家教中介(或培训机构)大做广告、广泛宣传以抢夺市场。借用“囚徒困境”的理论分析市场主体商业广告行为的决策,这已不鲜见,下文中将同样借助该理论分析家教市场中家教中介的广告策略。

假定家教中介A与家教中介B都面临着做广告和不做广告的战略选择,如果两方都不做广告,它们将平分市场份额,并由于广告费用减少带来的低成本而分享相同的高利润。如果两个中介都做广告,他们也将平分市场份额,但广告费用的高成本将带来较低的利润回报。第三种情况,如果一家中介做广告,另一家不做广告,则做广告的家教中介将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利润(见表2)。两中介的利润收益用数字表示为从2~10,10为最大的收益。在市场收益矩阵中,列为中介A的行为策略,行为中介B的行为策略,矩阵中第一个数字为A的收益,第二个数字为B的收益。

表2 家教中介之间的广告博弈

从表2可以发现,这个案例与“囚徒困境”模型有很多相似之处,双方可作如下分析:如果对方不做广告,那自己做广告获利为10,自己不做广告收益为8;如果对方做广告,那么自身做广告获利为4,自身不做广告获利为2。结果是中介双方均做广告,而双方的收益都为4,而不是8。这就是双方都想自己利益最大化,反而出现了两败俱伤的局面。

2.探讨如何有效地改善这一情况

在这种集体决策出现囚徒困境的情况下,要走出“囚徒困境”,可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囚徒困境”可以重复多次,如果这个多次足够长,那么彼此之间可能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的利益,合作便可以达成。

家教中介要想削减广告成本,可以彼此进行商业联合、长期合作,来达成各方均不做广告的共识。导致中介机构广告大战的主要原因是争取学生客户,但是,没有正确地看待该行业的生态系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每个中介机构都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品牌和师资力量,打造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单单漫天地做广告。为此,家教中介要发展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避免恶性竞争。当然,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只要有一方稍微违背了规则,那“囚徒困境”只会愈演愈烈。因此,行业内必须建立一种信任机制,任重而道远。

五 结论及意义

家教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经济现象,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教育现象。家教市场的繁荣兴盛可以反映出当今中小学教育体制中的不合理部分。首先,在帮助成绩不理想学生成绩进步的问题上,中小学教师们“搭了家长的便车”。家长把学生放到学校,希望孩子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但在孩子成绩落后的情况下,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进行无偿地补课辅导,无奈之下家长只好支付费用给家教中介,请家教老师给孩子补课。另外,家教市场上,家教中介之间也是陷于困境之中:广告战烽烟四起,家教中介处于“囚徒困境”,除了做广告没有更好的选择;然而,广告大战也会加大家教选择的难度,会让家长们无从选择,因此,如何走出该困境,让家教市场运行地更合理有效,是可以继续探讨的问题。

在家教市场这个新兴的特殊市场中,所有的参与者,都在进行着策略选择,验证着多个角度的博弈论知识。如: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博弈、家长与家教老师之间的博弈、学生与家教老师之间的博弈、中介与家教老师之间的博弈等。笔者只是接触了博弈论的几个知识点,仅粗浅地简单谈了两点,也就是“家长行为选择”和“家教中介广告战”,望有识之士深入探讨家教市场的种种现象,力求得出有效的理论,指导家教市场真正地为教育进步、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何毅.从家教热看家长面临的困惑与选择[J].社会,2001(7):22~24

[2]

[3]http:///view/189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