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及其应用范例6篇

博弈论及其应用

博弈论及其应用范文1

关键词:网络拍卖;多属性;最佳拍卖时间;拍卖利益分配

一、引言

尽管拍卖这一交易方式历史悠久,但是对拍卖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时间并不长。而且现有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特点:仅以价格来确定中标者且仅以价格作为确定中标者的唯一准则,对一些规格化商品和小商品来说较合适;但对于大型设备的采购,仍然仅以单一的价格属性来确定中标者和物品的配置,已经不能满足现实拍卖的需要。采购者不仅要考虑价格还要考虑其他非价格因素。但观察现有的有关多属性拍卖研究的文献发现,已有的多属性拍卖模型过于简单化或复杂化,而且缺少对多属性拍卖结果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导致不利于建立适合G2B和B2B的网上竞拍自动化的多属性结构化模型,从而不能有效解决现实的网上多属性拍卖客观存在的问题,成为网上多属性拍卖推广应用的瓶颈之一。本文研究结果对于网上多属性拍卖进一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有助于推动网上政府采购和B2B交易的快速发展。

二、多属性一级密封网络拍卖的最佳拍卖时间研究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到来,网上拍卖市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已经不再陌生。在国外通过网上拍卖购物早已成为一种时尚。网上拍卖的最大优势是将过去贵族式的物品交易通过互联网变成每一个网民都可参与的交易方式。相对于传统拍卖方式,网络拍卖最突出的特点是参与拍卖的主体范围越来越广,投标人参与拍卖的时间越来越随机,招标人对标的物的多属性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已有的文献很少对拍卖时间进行研究。

(一)多属性一级密封网络拍卖的概念及流程假设

多属性一级密封网络拍卖是指在网络拍卖的过程中,投标人在不知道其他投标人决策信息的情况下,各自决定并递交包含多个属性的决策信息参与投标,招标人选出在多个属性上综合表现最好的投标人中标。本文假设存在这样一个拍卖系统,招标人可以在该系统设立一个有截止日期的拍卖,投标人可以相继进入这个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参与这个拍卖并密封提交自己的投标信息,在拍卖时间结束时,可以知道自己是否中标。

(二)投标人进入拍卖系统的泊松流过程假设

(三)多属性一级密封拍卖的最佳时间设计

假设招标人进行招标时考虑招标物品的属性总共有n个,vi为招标人愿意为第i个属性支付的价格(或者称是投标人可以得到的收益),bi为招标人对拍卖物品的第i属性的最低要求(或者称是投标人必须付出的代价),在投标人进入拍卖系统的过程符合参数为λ的泊松流时,为满足招标人愿意为第i个属性支付的价格为vi,最低标准为bi的要求的情况下,由上节单属性一级密封拍卖期限的设计的过程可知,为第i个属性至少需要的拍卖时间为ti=viλvi-bi。且有:

tλ=-vλ2v-b0,tv=-bλv-b2

即t是λ和v的减函数,是b的增函数。

为简化问题的分析,设投标人参与投标时选择投标物品的N个属性是相互独立的,即投标人可自由选择各属性的组合来进行投标,为拍卖物品满足各个属性的最低要求和招标人愿意的付出的价格,多属性拍卖所至少需要的时间t=maxt1,t2,…,tN=maxv1λv1-b1,v2λv2-b2,…,vnλvn-bn。为了同时达到拍卖目标与节约资源,最佳拍卖时间为maxv1λv1-b1,v2λv2-b2,…,vnλvn-bn。

(四)结论

通过对网上多属性一级密封拍卖流程分析的基础上,假设投标人进入拍卖系统的过程服从泊松分布,首先讨论在单属性一级密封拍卖中最佳的时间设计,然后假设投标人可自由选择各属性的前提下,最后得出如下结论:

1、拍卖所确定的最佳拍卖时间应与拍卖品的属性要求有关。因为t是b的增函数,招标人所需属性的要求越高,为达到预期目标,拍卖进行的时间应该越长。

2、拍卖所确定的最佳拍卖时间应与投标人的价值估计有关。因为t是v的减函数,投标人预期可以得到的收益或价值越高,为达到预期目标,拍卖进行的时间应该较短。

3、拍卖所确定的最佳拍卖时间应与投标人进入系统的时间分布有关。因为t是λ的减函数,λ越小,即投标人相继进入系统的间隔时间越长,为达到预期目标,投标所需的时间应该越长。

三、基于博弈论的多属性逆向拍卖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研究

(一)招标人和投标人参与传统方式进行交易的利益分析

招标人和投标人在此种情况下,即为传统方式下的消费者和渠道商(或制造商和销售商的联合)。

研究表明,逆向拍卖过程中投标人和招标人的利益分配设计与参与投标的人数n有关,当n>α+βfα-βf时,招标人和投标人之间可以形成稳定的利益分配;当n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对现有的多属性拍卖模型的分析,研究得出较优的拍卖时间的设定策略和拍卖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最佳时间策略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拍卖所确定的最佳拍卖时间应与拍卖品的属性要求有关。因为t是b的增函数,招标人所需属性的要求(或者投标人必须付出的代价)越高,为达到预期目标,拍卖进行的时间应该越长。第二,拍卖所确定的最佳拍卖时间应与投标人的价值估计有关。因为t是v的减函数,投标人预期可以得到的收益或价值(或者招标人愿意付出的价格)越高,为达到预期目标,拍卖进行的时间应该较短。第三,拍卖所确定的最佳拍卖时间应与投标人进入系统的时间分布有关。因为t是λ的减函数,λ越小,即投标人相继进入系统的间隔时间越长,为达到预期目标,投标所需的时间应该越长。

未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第一,运用多种方法对多属性拍卖策略进行研究;第二,运用仿真软件MATLAB对研究结论进行仿真,增加结果的可靠性;第三,将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增加实用性。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Friedman L. A competitive-bidding strategy[J]. Operations research, 1956, 4(1):104-112.

[2] 谢安石, 李一军, 尚维,等.拍卖理论的最新进展――多属性网上拍卖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6,20(3):17-22.

[3] 胡春,鲁耀斌.采购拍卖的分段线性报价模型及其遗传算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10(2):76-80.

博弈论及其应用范文2

关键词:博弈论;供应链管理;均衡

abstract: game theory focus on the status analyze of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modern enterprises, game theory is widely used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 this paper classified the applications of game theory in scm into two groups: applications in traditional problems of scm, and applications in scm network equilibrium. the paper made a depth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se two categories and gave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s.

key words: game theor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network equilibrium 

0引言

博弈论所研究的是多种决策情况(博弈)中,每位决策者的最优决策和这些最优决策所构成的可能结果,以及这些结果的相关特性[1]。博弈论关注于包含冲突与合作的状态分析[2],目前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供应链管理是对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消费整个过程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信息、物流等进行管理,以改善顾客服务和增加经济价值的流程[3]。近年来,随着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增强,博弈论作为一种分析企业间相互竞争及相互合作的工具再次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决策、产量/价格博弈、多决策分析及供应链网络的均衡等问题。

1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供应链由不同的企业组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同时也相互合作,随着供应链由“链”向“网”的转变,企业间关系越来越复杂,不仅存在着上下游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还包括不同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纵观供应链管理弈论的应用研究,本文将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分为两大类:博弈论在传统供应链问题中的应用;博弈论在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应用。

(1)博弈论在传统供应链问题中的应用

cachon和netessine根据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将博弈论分为四种类型:非合作静态博弈、动态博弈、合作博弈和贝叶斯博弈[2];leng通过对130多篇供应链管理中运用博弈论的文献进行总结,认为博弈论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主要有五种类型:固定单位采购成本与库存博弈、数量折扣下的库存博弈、产量和价格竞争博弈、其他属性的博弈(能力决策、服务质量、产品质量等)及联合决策博弈(能力、服务/产品质量、产量/定价、广告/新产品开发等决策内容的组合博弈)[2]。

在供应链的传统问题中,博弈论主要用于解决单阶段或两阶段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间存在的决策博弈,parlar分析了单阶段,两个零售商出售同质可替代产品进行订货决策以使各自利润最大化的问题[4];cachon研究了两阶段情况下,一个供应商与一个零售商的库存决策问题[5];monahan针对数量折扣现象,研究了供货商和购买者在顺序决策情况下,供货商的最优折扣决策[6],而kohli和park就供应链两阶段成员间基于数量折扣的合作问题进行了探讨[7];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和产品,gans研究了m个供应商之间的服务质量竞争问题[8],而cohen和whang研究了售后服务质量决策问题[9];最近10年来,随着供应链问题研究的深入,多决策博弈问题也受到了重视,例如bernstein和federgruen研究了两阶段下,单个供应商和n个零售商在库存和产量/定价联合决策下的零售商利润最大化问题[12]。

(2)博弈论在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应用

随着供应链成员的增加,供应链中“流”的复杂化,供应链由链状结构逐步发展成网络结构,而供应链网络的均衡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nagurney对由制造商、零售商以及市场组成的三层供应链建立了单一产品下需求确定的网络均衡模型,指出供应链网络均衡是其中的产品流、资金流等满足所有决策者的优化条件,即控制供应链网络的有限维变分不等式的解[11];dong在nagurney的研究基础上对单一产品的随机需求情况进行了研究,以三方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非合作)为目标,建立了相应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12];张铁柱对需求确定情况下的多产品供应链网络进行了均衡建模研究[13];藤春贤对多产品随机需求的供应链网络进行了均衡建模研究[14]。以上这些研究都是基于静态博弈进行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博弈问题研究,由于企业间的博弈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停变化,如何解决供应链企业间存在的动态博弈成为研究的下一个方向;此外,在供应链网络中,不仅仅存在上下游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不同供应链之间的核心企业之间也普遍存在竞争与合作。李春发假设需求受时间影响,针对单产品供应链网络进行了上下游企业间的动态博弈研究[15];黎继子针对不同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间博弈进行了相应研究,但仅局限于同质产品的情况[16]。 

2总结与趋势

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证明了博弈论在帮助解决供应链中存在的多种问题的有效性,包括库存决策、产品定价与产品数量、库存/定价/质量/广告等多决策问题,以及供应链成员间的竞争合作问题等,而且随着供应链网络的复杂化,也需要利用博弈论来解决相关网络均衡问题。

在当前研究中,nash均衡和stackeberg均衡常常作为解决非合作博弈的方法被广泛使用,而旁支付方法较多地运用于解决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问题,核、shaply值及核仁的运用相对较少;而且多数研究是针对供应链的静态博弈进行分析,而在现实的供应链网络运作中,企业更多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根据其他供应链成员的决策进行动态决策,因此如何将动态博弈理论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研究也将是下一个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 杨荣基,彼得罗相,李颂志. 动态合作——尖端博弈论[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2] leng, m. and m. parlar. game theoretical application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review[j]. infor,2005,43(3):187 

-221.

[3] b.j lalond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yth or reality?[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1997(1):6-7. 

[4]m. parlar. game theoretic analysis of the substitutable product inventory problem with ramdom demands[j].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1988(35):397-409. 

[5] g.p. cachon, et al. 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inventory policies in a two-stage supply chain[j]. management science,1999,45(7):936.

[6] j.p. monahan. a quantity discount pricing model to increase vendor profits[j]. management science,1984(30):720-726. 

[7] b. kohil and h. park. a cooperative game theory model of quantity discount[j]. management science,1989,35(6):693-707. [8] n. gans. customer loyalty and supplier quality competi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2002,48(2):207-221.

[9] m.a. cohen and s. whang. competing in product and service: a product life-cycle model[j]. management science, 1997,43(4):535-545.

[10]d.j. reyniers and c.s. tapiero. the delivery and control of quality in supplier-producer contracts[j]. management science, 1995,41(10):1581-1589. 

[11]nagurney a, dong j, zhang d. a supply chain network equilibrium model[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2002(38):281-304.

[12]dong, j., d. zhang, et al.. multitiered supply chain networks: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under uncertainty[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05,135(1):155.

[13] 张铁柱,刘志勇,滕春贤. 多商品流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的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7):61-68.

[14] 滕春贤,潘晓东. 供应链网络均衡中的利润协调问题[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7,28(7):818-821.

博弈论及其应用范文3

[关键词]博弈论;认知无线电;频谱共享

中图分类号:TM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287-01

无线频谱是十分有限的资源,为了实现多种无线应用服务,频谱管理部门采用固定频谱接入方法排除了其他干扰因素,即将频谱分配给多个用户,让其单独应用,因此,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有资格使用频谱,对于大部分非授权用户而言,根本就无法应用频谱。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无线频谱的需求量大量增加,由于可用频谱已经被完全分配,从而使频谱成为十分稀缺的资源。此外,由于频谱利用率比较低,大部分频谱都被白白浪费,由此可见,频谱短缺的问题除了资源少之外,还包括其较低的利用率。本文通过阐述认知无线电技术的现状,对其频谱共享问题进行分析。

一、认知无线电与频谱管理

认知无线电(CR)提出后,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美国将认知无线电定义为能够随时根据无线环境变化,而发生动态改变、发射参数的无线电技术。因此,认知无线电可以密切感受附近环境的无线频谱状态,并且自动搜集利用率较低的频谱,按照相应的算法将其改变工作参数进行改变,以便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使频谱的利用率得到提高。认知无线电通过接入空闲频谱(频谱空穴),能够对频谱合理进行利用,实现了DSA,具体如图1所示。

认知无线电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频谱利用率,因而产生了认知无线电网络,其研究内容比较多,包括高层协议、网络社交,并成为了未来产业化研究的趋势。对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频谱管理进行进一步研究,可以使频谱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应用。一般情况下,频谱管理的主要内容有频谱感知、判决、共享以及切换。

对于认知无线电的频谱共享问题,常选择基于图论的图着色的方法、基于注水算法以及基于博弈论的拍卖等方法。下文主要以博弈理论为前提,对认知无线电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频谱共享问题进行分析。

二、认知无线电频谱共享

目前,存在很多动态频谱接入技术,分级接入模型和频谱管理政策是最兼容的,尤其是衬底式频谱共享可以机会式的使用空闲频谱,避免对网络用户造成影响。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频谱问题,可以提高空闲频谱共享的积极性,提高其利用率。博弈论方法能够更加清楚的分析认知无线电频谱共享问题,使其利用率最大化。

1.博弈论基本内容

博弈论的概念是有经济学中发展而来的,上世纪40年代后期,逐渐形成了合作博弈理论,通过对个体合作进行假设,对其最优策略进行分析。博弈论最初被应用在生物领域,之后逐渐发展为更多领域,包括工程学、社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成为了分析个体之间合作、竞争性关系的十分有效的工具。传统博弈分析里边有一个基本假设条件,也就是参与者是完全理性的。一条信息P是共同知识,指群体G当中每个参与者都知道“P”,并且每个参与者都知道“每个参与者都知道‘P’”……不断循环。理性即参与者选择使自身效用最大化时的行动。在上述假设下,博弈的解便是参与者预测的结果。完全理性的接设条件在现实中很难满足,但博弈论的应用对象主要为计算机,因此可将其看做理性范围。

一般情况下,博弈类型主要为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是参与者根据效用函数选择的理智行动,每个参与者都需要利己,选择各自的策略。而非合作博弈的内容很多,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中。一个博弈之中,某个参与者的自身信息也许不被其他参与者知道,因此根据参与者彼此的了解程度可以将博弈分为两类,即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信息博弈。除此之外,一个博弈里边,参与者可能一起行动,也可能有顺序的行动,因此可以根据其行动次序分为动态博弈、静态博弈。静态博弈是参与者在不知道他人选择的情况下做出的策略决策,参与者完成决策后,表明博弈结束;动态博弈中,参与者难以获得参与者的全部信息,即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2.博弈论应用在频谱共享的可行性

因为频谱资源是十分有限的,但在通讯技术的发展下,人们对无线频谱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采用频谱共享技术解决这一供需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实现频谱共享问题,就要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比如网络基础设施差异、用户移动性及不同用户的行为等。在整个认知无线电系统中,网络授权系统和认知系统是共存的,每个系统中的用户都存在不同的行为,有些网络用户是互相协作的关系,在网络拓扑中能够完成传输任务,有些用户仅完成自己的通信任务,个别用户甚至肆意破坏别的用户的通信状况。只有系统分析网络用户的行为及相互作用,才能更好的实现频谱共享。博弈论主要研究彼此竞争或者合作的个体,和动态频谱共享问题的研究内容一样。可以采用博弈论分析频谱共享问题,并得到解决措施。结合认知无线电技术进行动态频谱共享时,博弈包括的要素主要有参与者、策略空间以及效用函数。

参与者是授权网络或者认知网络,也可以是两者的组成,根据参与者构成内容及数量,组成相应类型的博弈。因此,采用博弈论可以更好的解决认知无线电的频谱贸易问题。

三、性能仿真分析

1.参数设置

文章主要对重复库诺特频谱共享博弈模型进行分析。由主用户、次用户共享15MHz频谱的认知无线电环境,所有认知用户的目标BER均为,博弈动态模型为下列公式:

上述公式中,bi(t)是某个时刻t次用户i可以分到的频谱;ai是次用户i速度调整参数,ri是此用户i的收益,公式中则是此用户的传输速率;k是频谱密度效率,x与y都是非负常数,c大于等于1。主用户价格函数采用X=0,Y=1,c根据环境评估予以调整。主用户频谱价格w=1,则次用户收益ri=10。

2.仿真结果分析

由于信道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纳什均衡在不同点上,因为使用的是自适应调制技术,次用户能够在频谱一样的情况下,得到更好的传输速率及收益,对于次用户而言,要动态库诺特博弈中频谱共享轨迹能够说明次用户i速度参数为ai=az=0.14;在速度相同的参数下,纳什均衡点信道质量良好,能够使曲线出现更大变化。

图2是不同信道质量和稳定区域的关系,不同信道质量稳定范围在a1~a2上,若此范围的数值设置在此区域,可以确保频道共享的稳定性;若超出此范围,则说明共享不稳定,容易出现较大波动。

三、结语

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已经受到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其发展应用能够为通信技术做出重要贡献。进一步研究认知无线电技术,通过借助博弈论的相关内容,能够减少频谱资源有限带来的通信束缚,从而使无线通信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博弈论及其应用范文4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博弈论 方法

问题的由来

新闻传播学比之其他社会人文学科,方法论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所要论及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博弈论方法,就表现得比较典型。

将博弈论与新闻传播学相交叉的思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科学方法论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新闻理论界尚无人提到。后来新闻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心理学、新闻学与美学、新闻学与社会学等的研究,开始陆续出现。但新闻理论界在新闻交叉边缘学科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很好地重视新闻传播博弈学的研究。作者在1997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一段时间,涉猎了一些有关博弈论的论著,产生了新闻学、传播学与博弈论之间关系的简单联想。这种联想主要是对新闻文化学建构来讲的,从新闻文化的外延角度来看,新闻传播的竞争生态研究。不能缺少博弈论的思想。

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有关博弈论的书籍开始增多,后来出现了普及性的博弈论读物,这些书籍大都将社会生活、经济领域、历史经验等方面内容,与各种博弈类型相类比,说明博弈论的道理,但也带来某些副作用,即博弈论的庸俗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博弈”一词在新闻报刊、文章论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新闻传播与博弈的关系,真正被新闻传播理论界重视,是在2004年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上,会上提出“传播即博弈”的观点,并存在争议。2008年10月,孙光海、陈立生的《传媒博弈论》由三联书店出版,有论者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把博弈论引入传媒领域的成功力作。

从新闻传播理论界涉及新闻传播与博弈论关系的话题,或在文章论著中有意识地使用“博弈”概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狭义基础上的理解。仅仅从传媒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研究新闻传播的博弈。如《传媒博弈论》一书,“将四大主流门户网站、两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四大城市的13家都市报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大媒体平时新闻报道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环境进行分析,从新闻到版面到受众再到发行,通过大量案例剖析与实战推演,总结出各大媒体在不同环境下,针对不同的竞争对手以及竞争对手采取的策略,从而制定最佳策略。内容包括网络媒体博弈、都市报博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热点新闻与冷门新闻、大新闻与小新闻博弈等”。当然,从最严格意义上来看,该书许多内容还停留在下文所提及的第三种认识上。但就分析比较到位的有关传媒博弈的内容来看,完全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体之间竞争策略着眼,探求媒体的生存之道。

二是广义基础上的理解。从博弈论的广义思想出发,来探讨新闻传播领域中,如何把握新闻活动的规律,有学者称之为“大博弈的思维观”。实事求是地说,新闻传播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论述还较少。人们由于对博弈论的跨学科性质意义尚不十分了解,所以对这种广义理解还持较为消极的态度。传播与博弈是两个概念,但并不意味着传播不能用博弈观点去研究。小约翰将博弈论研究归人人际传播理论。说明他已经把博弈论纳入到传播学视野了,不存在谨慎与否的问题。小约翰在《人类传播理论》的前面部分特别提到传播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即所有社会科学理论都存在传播的问题,传播学强调传播的双向性,恰好说明了与博弈论的紧密联系。另一位讨论者强调:“用博弈论解释一般传播现象的做法不可取。”这是基于“传播即博弈”这一命题而得出的观点。应该说“传播即博弈”是不对的,但“传播之中有博弈”,“博弈之中有传播”,在一般的传播现象中存在部分博弈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正常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理性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那种强调博弈论研究对象必须是理性的,从而认定传播学一般现象无法以博弈论进行解释,不尽妥当。我们知道,传播模式研究的前提,也要求理性的状态。

三是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理解。一般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或传统哲学所说的作用与反作用意义层面,来使用“博弈”概念。诚然,博弈论研究确实离不开这些因素,但所有事物间的这些因素,不一定都是博弈论所讲的博弈。也有在互动反馈意义层面,来理解博弈的,比起前者进了一层,然而也不十分确切。如诸多文章中的“不同文化与黄色新闻的博弈”、“媒体道德与新闻价值的博弈”、“新闻规律与媒体利益的博弈”、“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博弈”、“政府与新闻界的博弈”、“博弈海量信息”等。其中有些文章也道出了某些新闻传播博弈行为,但存在将博弈论泛化的情况。如有论者把主观上的意识与客观上的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念或做法与某一具体的观念或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这都是与博弈论不相契合的。我们只能说是直觉地使用了博弈这一名词,而没有从博弈论的理论角度去进行规范的研究。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专门提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博弈论方法,而是力图客观地思考博弈论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究竟能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起到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建构作用,甚至形成新闻传播博弈论这一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

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可能性

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尔1931年提出不完备性定理:第一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在内的形式系统中,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的形式系统自身不能证明它本身的无矛盾性。这个定律虽然是针对数学来说的,但是其革命意义远远涉及科学哲学、逻辑学,而这种情况也注定要影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诚然,新闻传播研究中,也不能将博弈论看做是无所不能的理论。我们研究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可能性,目的主要是运用其基本思想,扩展研究视域,在新闻传播领域内最合适的地方。找到双方的契合点,从新的角度描述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规律。调整我们的传播行为,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博弈论最基本的思想,其一,在同一活动中,某事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它事物的行为。其二,是均衡概念。其三,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指行动者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决策选择策略的目的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作决策时可能往往是有限理性。其四,博弈论是竞争与合作的游戏,一般有协议契约。根据以上的简单概括,随之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现象与

活动过程中,有没有相类似的情况?其一,在同一新闻传播活动中,双方各自的行为要视对方的行为而定?其二,均衡概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实现?其三,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是不是理性的?情况允许的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否是追求的目标?其四,竞争与合作的契约关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建立?答案是倾向积极的。

有了上述基本思考,我们再从更大一些的方面来探讨运用博弈论的可能性:

哲学意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即经济的因素在社会生活、交往关系中的普遍性、基础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因素,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平行四边形”合力作用。但归根结底的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立统一。博弈论之所以在经济领域呈现出活跃的情况,人们之所以在各类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中发现博弈的因素,是因为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交往关系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归根结底是由交往关系决定的。因此。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包括新闻传播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亟须建立一套新型的适应这一体制状况的文化产业伦理。目前可以定义为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就和博弈论中核心理论之一的“均衡”概念相暗合。每一次新闻传播策划、新闻报道活动或具体的新闻传播行为,都存在博弈论的问题,因为在某一次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之间、传受之间等,都有一个行为对策选择的问题,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不追求个体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可能追求的就是整体国家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如我国文化产业的双赢策略,即博弈论的“均衡”。公益与私利、赢利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一直存在,博弈的均衡可达到社会发展的和谐。

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也有一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问题。

方法论意义。我们知道,博弈论最初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筹学下面的对策论。后来应用于经济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西方经济学前沿领域的博弈论,已逐渐变为一种占主流地位的基本分析工具,人们十分重视其方法论意义。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史子集弈的思想无处不在。过去曾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数学,而社会科学的基础可以是博弈论。我们不能说它完全正确,但是至少应该承认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应用学派的传播模式研究,实际上相当于博弈模型。在我国较为流行的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瑞典人斯文・温德尔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中,许多传播模型十分典型地体现出这种情况。该书第一版介绍了35个传播模式,第二版介绍了66个传播模式。除了个别早期线性模式外,在控制论的反馈概念出现之后,传播模式越往后越具有博弈的性质,甚至可以这样说。研究当代传播模式离开了博弈的思维,其研究是存在欠缺的,虽然其模式可能并不能完完全全解决实际中的所有问题。

理论建构意义。新闻学、传播学以及中国化的新闻传播学,从它们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是建立在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日益融合的时代,在需要破除自然与社会科学鸿沟的时代,谁也不能断然否定新闻传播学领域可以不要博弈论的参与。作为与社会实践互动频繁、联系紧密的社会科学之一的新闻传播学,从来不存在其他学科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由于受经济学的影响。人们思考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时,可能认为仅仅反映在传媒的经营管理上。这种狭义的理解,导致产生了博弈论不适合一般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观点。作者认为,新闻传播研究中重视运用博弈论。并不是要求新闻传播理论“范式”像经济学那样转向博弈论,并把它作为核心的理论分析工具,而是在理论体系建构中,对博弈论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中合理的内容,吸纳到基础理论中来。更重要的是,将博弈思维作为指导理论研究的一个窗口,扩展新闻传播理论空间。当然,也可以建立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博弈理论”。进行专门的新闻传播学新领域探索。

博弈论及其应用范文5

1文献统计分析

为了充分掌握现有网络舆情博弈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比舆情研究的整体现状,本文利用万方数据库中的知识脉络分析工具,输入“网络舆情”进行知识脉络检索,得出2005-2015年间网络舆情文献每百万期刊论文的年度命中数,因该分析工具无法进行“关系‘并’”检索,实现基于博弈论的网络舆情分析文献与舆情总体文献的对比,因此本文通过在万方数据库高级检索中输入“网络舆情”“博弈”两个检索词进行“精确”条件下关系“并”的一般检索流程,共产生49条检索记录,因其中仍混有非相关文献,经手动筛选之后,共保留20条检所记录。图1为2005-2015年间两类舆情研究文献的对比统计图。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始于2005年,2005-2009年间文献生产量增长率较为缓慢,自2009起到2013年,文献年增长率大幅度提升,约为33.241,这与这段时期内我国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即时通讯App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以及大幅度的社会转型和社会改革密切相关。13年之后,我国网络舆情的研究逐渐趋于成熟,因此14年的舆情文献总量虽有所增加,但增长量已大幅度降低。对比舆情总体研究趋势,基于博弈论的网络舆情研究可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截止2015年6月仅发表20篇,每年发表量不超过5篇,但这些研究成果在舆情危机的应对和解决方面具有较好的导向性,所提供的舆情研究思路对未来舆情研究也助益良多。

2网络舆情博弈研究现状分析

本文将网络舆情博弈研究文献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建模两大类,然后对建模文献按照参与主体数量的不同,分两方和三方博弈进行整理归纳。此外,在两方博弈内部又按照主体类别进行了文献划分,图2为文献类别划分路线图。

2.1定性研究将博弈论引入网络舆情研究的早期,学者主要将研究重点集中于舆情事件中相关参与主体及其利益的界定上。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见表1。以上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不同情境下舆情参与主体及各自利益点的识别,站在社会管理者的角度给出相应的舆情危机处理策略。博弈定性分析的方式可以从深层次探究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把握危机处理的大方向,但其主观性较强,在具体解决方案的提出、恰当的实施时机以及方案实施程度等方面,定性分析的指导意义相对较弱,因此,需要采取数据建模的方式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通过模型的构建和求解提供舆情危机处理客观的依据。

2.2建模研究现有的以博弈建模进行网络舆情研究的文献按照参与主体数量的不同可分为两方博弈和三方博弈。传统博弈理论中对行为人的假设是完全理性、具有共同的知识水平以及博弈双方之间的互相信任。但现实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主体的差异性,使得博弈情形不能够满足传统博弈的假设,形成一种非完全理性的博弈。

2.2.1两方博弈参与模型按照参与主体的构成,可将舆情两方博弈模型分为网民内部博弈和网民与政府之间的博弈。a.网民内部博弈。网民以互联网作为意见和态度表达的平台,推动舆情事件及舆情信息传播发展。但其知识结构、价值观的差异及与舆情事件的弱利益关系,使其态度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群体成员有限的信息拥有程度和分析计算能力使其行为方式呈现惯性、短视的特点。基于此,现有以博弈论研究舆情生成与发展的文献大都基于演化博弈的思想。魏丽萍在探究“沉默的螺旋”与“蝴蝶效应”在网络空间对群体行为影响的基础上,得出网络舆情的形成是有限理性的群体在网上心理博弈的过程。根据网民的政治态度及彼此间的交互作用定义博弈中的收益组合,继而建立网民内部演化博弈模型,以博弈均衡解作为舆情形成的解释。刘锦德等认为舆情是无数不完全信息下的同质个体在面对某一信息时在盲从与分析间策略选择的结果,以信息分析所获得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作为博弈动力构建两方对称演化博弈模型,在演化均衡解的基础上,引入博弈方的交互利益、成本系数和记忆长度进行影响因子的仿真模拟。郭东伟,乌云娜等借助传染病模型对社交网络中的个体信息传播状态进行分类,引入传播学中的社会威慑因素构建舆情传播过程中个体与其邻居之间的非理性博弈模型。并分别在无标度网络和小世界网络背景下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王洋,尤科本等研究同一网络社区内部及不同网络社区间,个体针对某一话题的讨论,在肯定、否定和不确定间的策略选择以及对不同意见个体的说服行为,在求得博弈均衡解得基础上结合传播算法对博弈双方数量、采纳概率、收益差及比对概率进行舆情传播的计算机模拟。魏静,朱桓民等认为舆情信息传递的过程是网络节点间信息增长和积累的过程,采用改进的Brookes知识方程说明舆情信息的网络传播条件,继而构建信息容量存在差异的网民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并进行模型的求解和仿真实验。宋彪,朱建明等将个体网民行为产生定义为外部感知和内部状态的函数,在群集动力学背景下对个体网民行为特征进行命题假设,结合社会网络背景构建个体间的利益演化博弈模型,通过系统仿真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张芳,司光亚研究人际间的谣言传播机制,认为尽管相信谣言会带来实际的损失,但其重要性和模糊性仍会导致个体偏向于相信谣言。在这一假设条件下,通过对相信谣言和不相信谣言两类策略收益的界定,构建个体间有关谣言传播的演化博弈模型,并进行Agent仿真实验。该研究虽未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性。不同于以上对群体内个体进化策略非此即彼的假设,王元卓,于建业等认为群体的博弈过程会受随机效应的影响,提出在传统演化博弈模型中引入随机效应因子,进而探讨应用这一新模型进行网络群体行为研究的可行性。b.网民与政府间博弈。社会转型的加速和改革的深化使诸多社会矛盾暴露出来,其中公职人员“涉腐”“涉富”“涉权”“涉色”等问题的频发使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进入民众的关注视野,成为社会矛盾的直接当事者。谌楠,王恒山在BA无标度网络中引入改进的社会福利博弈模型,将政府的社会收益与网民的参与率关联起来,研究政府与网民在某一负面舆情消息传播时的博弈行为选择,通过仿真模拟确定政府在负面舆情传播时的最佳干预时点。刘德海针对突发事件中政府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在Stackelberg多阶段博弈中融入演化博弈思想,指出政府机会主义的产生是基于网民群体策略演进的结果,进而结合均衡解分析其中现实的原因。韩少春等以舆情事件的不知情人(平民百姓)在知情人(政府、专家、利益集团)不同策略下的行为选择为研究对象,构建双方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舆情传播中网民羊群效应产生的可能,进一步通过仿真实验研究羊群效应产生的条件和时间。上述研究均将网民作为参与方进行博弈研究,而张玉亮,张昊苏却将网民衍生的“社会支持率”作为舆情当事人和政府博弈争夺的对象,进行博弈建模研究,由此,博弈方的退化导致博弈类型由群体间的演化博弈转向个体间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构建舆情两方博弈模型的文献认为是网民群体内部或网民群体与社会管理者彼此间的利益矛盾促成了舆情的形成与发展,这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是具有相应的合理性和适用性的。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利益主体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这些新加入的个体会因为自身利益的驱使而加入到舆情的博弈中。以文献[2]定义的六类博弈主体为例,这些利益主体几乎不会同时参与同一舆情事件的博弈,但在某些特定主题的舆情事件中,部分利益主体(>=2)会迅速形成博弈参与方展开利益的博弈。因此,部分学者尝试构建三方博弈模型,以适应特定情境下的舆情生成与演变机理。

2.2.2三方博弈参与模型在以博弈论研究网络舆情的文献中,仅有3篇文献涉及到三方博弈。按照文献发表先后顺序,魏芳芳首次打破传统的两两博弈模型,以网络空间中不法企业为谋求暴利的谣言散播为研究对象,在识别政府-企业-网民各自策略空间及利益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三者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并以三维立体图展示不同策略组合的渐进趋势,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陈福集,黄江玲针对舆情生成与传播过程中网络水军恶意炒作这一典型现象,建立政府-当事人-水军三者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不同策略组合下参与方的行为选择,并结合现实给出相应的指导建议。张玉亮,张昊苏认为突发事件当事人与政府除争夺第三方网民的支持外,更需要借助媒体扩大自身的影响效应,但媒体不同于第三方网民的非利益性,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它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因此,文献在已经构建的两方博弈中引入媒体作为第三方博弈主体,以研究相关参与者的策略变化。

3现有舆情博弈研究存在问题

我国网络舆情的应对已由最初的围追堵截到积极应对再到目前的常态管理,各项研究方法也逐渐趋于成熟,特别是近年来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舆情研究与管理进入智能化阶段。但基于博弈论的主体行为研究对把握舆情实质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现存的各项研究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深入与改进。

3.1理论分析的不足-缺乏交互性现有理论分析文献多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舆情事件弈主体的识别、主体行为特性和行为方式的分析以及各主体利益点的界定。但却忽视了博弈论所暗含的主体间的交互作用,即同一情境中的参与主体是如何根据其他参与者的行为选择自己的策略,如何在不同的策略间游动、权衡以及对手的策略选择会对自身产生何种影响。这种独立的利益主体分析方式无法将舆情所受的主体合力表达出来,因此也无法体现舆情动态变化的特性,仅能描述舆情某一时点的静态特征。

3.2建模研究不足

3.2.1研究主题不明确现有的舆情博弈建模文献过分强调模型的构建和求解,而对舆情本身的信息关注不足,这使得构建的模型在运用时,要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要么需要进一步确认其具体的应用范围,分别以文献[20]和文献[8]为例加以说明,文献[20]研究当网络舆情发展存在网络推手时的情形,但其在实际行文中仅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商业企业的不正当营销行为,大大缩小了网络推手的话题炒作范围,这种对参与主体功能的部分缩减直接使模型运用受到限制;而文献[8]主要研究网络舆情传播时,政府最佳干预点的选择,但其在研究范围的确定时,仅模糊的指出研究对象是有负面影响的舆情事件,这种笼统的概括会使其模型在现实舆情的监控运用中失去针对性,进而失去实用价值。因此,前者的单一性和后者的过度概括性使这两类研究无法形成对不同主题的舆情生成原因和发展动力的深入探析,继而使模型运用受到限制,失去其固有的参考价值。

3.2.2研究阶段不明确作为网络舆情的一大研究分支,舆情演变阶段研究已取得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以四阶段演化为例,包括产生、发展、高潮和衰没等四个不同的状态。因舆情发展的动态性,其在不同阶段的参与主体、利益关系以及影响效力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构建博弈模型时也应有所差别。但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仅文献[19]明确指出构建模型的适用阶段,而其他文献对舆情演变阶段差异的忽视使其模型在理论和应用上的指导意义需进一步界定。

3.2.3部分文献模型选择不恰当在建模文献中,文献[12]和文献[17]均对博弈进行非理性假设,属于混合战略下静态博弈的情形,但现实中的博弈主体均具有知识获取和学习能力,能够根据舆情演变和其他参与者的策略进行策略调整的个体,因此舆情主体的静态博弈分析并不适用于动态的舆情传播现实。此外,在网民与政府的两方博弈研究中,仅文献[9]认识到博弈主体相对于传统演化博弈的差异,即博弈的一方(政府)由由原先分散化行动的群体参与者退化为理性的个体参与者这样一类特殊的演化博弈,进而对博弈模型作出适当的调整,而其他研究者仍沿用传统演化博弈模型进行建模研究,从而与现实产生出入。

4研究展望

针对现有舆情博弈研究文献中存在的不足,本文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

4.1模型运用的改进

4.1.1结合舆情主题建模模型构建优于理论分析的地方在于其具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但劣势在于对舆情宏观把握的不足。这导致在构架模型时,要么忽视模型构建背景,仅就模型谈论模型,要么是基于某一特定舆情事件进行模型构建,从而使模型适用性受到限制。此处理论与模型理想的结合方式,可以考虑面向舆情主题的建模方式,即,按照一定的主题分类标准将舆情分成若干类,对每一类主题舆情进行博弈模型构建,这样在建模时既具有简要的背景依托,同时又扩大了模型的适用范围。

4.1.2结合舆情发展阶段建模正如本文3.2.2提出的,已有的舆情博弈研究文献都未曾进行涉及整个舆情生命周期的建模研究。若能从利益博弈的角度探讨舆情在不同阶段间的演变机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和解释舆情产生与发展的本质,有针对性的制定舆情危机应对策略。

4.1.3涉及更多参与主体(≥3)的博弈模型构建通过本文对网络舆情博弈研究文献的分析可看出,大部分的博弈文献专注于两方博弈模型的构建,仅有三篇文献是基于三主体的研究。而现实中相当部分的主题舆情涉及到的主体数量都不限于两方,甚至是三方,如网络空间恶意谣言的传播、网络品牌或网络红人炒作就涉及到政府、网络媒体、普通网民和网络水军等在内的四方利益主体。另外,即使是单一的舆情事件,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产生博弈人数的浮动,如对于官民矛盾的舆情事件,在萌芽期博弈仅存在于普通网民和政府之间,随着舆情信息的扩散,更多网民的参与使舆情进入初步发展阶段,这时网络媒体甚至网络水军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会选择性的加入到博弈场域,这两者的介入会使舆情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迅速发展并进入高潮期。至此,博弈方由两方转化为三方或四方,此时,政府应急措施的采取会缓解甚至解决舆情危机,网络媒体和水军也会在获得足够的点击量和用户关注度之后,适时地退出博弈场域,即标志着舆情逐渐转入衰退阶段,这一阶段仍存在部分网民和网媒对政府的监督,博弈主体又退回至两方或三方的博弈。因此要使构建的博弈模型更加符合现实情境,需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灵活调节博弈参与主体种类和数量,使构建的模型更加符合现实情境。

博弈论及其应用范文6

竞争情报是通过连续而系统地搜集有关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组织自身的信息,帮助企业识别市场中的机会和威胁,提前预警,缩短反应时间,从而增强竞争优势的一项智能活动。但是,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发展,竞争环境越发表现出动态性、复杂性、超强性、非连续性、非线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面对这种竞争环境,传统的线性、连续性、确定性的竞争情报方法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竞争模拟却可以在事件未发生之前,通过前瞻性的思考、体会、预测未来可能的动向,成为洞察竞争对手、把握竞争环境、获取竞争先机的可行途径。因此,研究如何在竞争情报中充分利用竞争模拟的手段、方法和工具,对于竞争情报在新的环境中仍能发挥情报制胜的效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模拟的对象、模拟的手段不同,竞争模拟方法也不尽相同。本专题在充分把握各种竞争模拟方法的基础上,探讨它们在竞争情报中的具体应用。该组文章从大局出发,从博弈这一竞争本质入手,把博弈论在竞争模拟中的具体应用作为铺垫,从点到面地探讨了战争游戏法在动态分析中、情景规划法在动态竞争环境监测与跟踪中的不同作用,并将沙盘演练引入到竞争情报,最终利用竞争模拟方法实现竞争情报过程的优化,提升竞争情报对企业实战的价值。

竞争的本质是博弈,博弈论在经济领域中的发展相对成熟,将其作为竞争模拟的立足点,可以让企业在与各方互动模拟中崭露头角,可以定量地模拟博弈进程和结果,从而为企业在博弈过程中提供决策支特。

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中,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政府任何一方的动作与举措都会与竞争环境产生共鸣,对企业造成难以预知的影响。战争游戏法可以最直接的让参与人员扮演本公司、竞争对手、第三方以及顾客等,各方根据自己面临的竞争对手和商业环境,提出自己的战略和规划,采取相应的行动,再根据消费者的一方反应和裁判的判定来决定胜负。

隐藏于纷乱复杂的环境发展变化表象的内部驱动因素需要通过竞争情报去监测,但并非竞争情报所有方法都可以做到对内部驱动要素的监测。情景规划法可以建立这些要素的确定性认知,进而重点对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进行持续跟踪。

企业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经常进行一些体验式培训活动,沙盘演练就是较为热门的人员素质提升与商业训练实战,通常针对具体的企业或虚拟企业进行模拟,具有体验性和竞争性等特点。将沙盘演练引入竞争情报,应用层次遍布企业的战略层、战术层和操作层,可以更好地支持企业进行战略决策。

20世纪80年代美国竞争情报大师Herring提出了著名的Heing模型,该模型以决策者、竞争情报用户或其他用户的竞争情报需求即关键情报课题作为导向,通过竞争情报规划、信息处理和存储、情报搜集和报告、竞争情报分析与生产以及竞争情报传递五个步骤,将情报传递给决策者、竞争情报用户或其他用户。利用竞争模拟中的情景模拟,嵌入竞争情报流程中的每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及时补充各种最新的情报,从而提高竞争情报应对动态环境的能力。

总之,利用竞争模拟开展竞争情报的各项工作,为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竞争对手、顾客、行业动向,在现实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中有动前谋定,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效。一言以蔽之,立足当前,关注变化,决胜未来。

[摘要]将博弈论引入企业竞争情报模拟方法,对博弈论在情报模拟方法中的定位进行分析。从互动性条件下的决策支持角度以战略式和扩展式两种博弈模型论证博弈论应用于竞争情报模拟方法的可行性。总结博弈论在情报模拟中的应用范围:竞争环境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和企业内部分析。讨论博弈模拟的实施步骤:建立情报课题,情报收集、情报分析和情报服务。

[关键词]博弈论 竞争情报 模拟

[分类号]G350

国内关于博弈论和企业竞争情报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竞争情报。毛军1999年发表的《博弈论和企业竞争情报》最早阐述了这方面的研究,他把竞争情报看做是企业博弈过程的博弈信息,强调了竞争情报对于博弈进程和结果的影响。此后不少学者沿着这个思路进行了研究。这类研究的共同点是把竞争情报视为博弈过程的一个要素进行分析,目的是通过竞争情报活动提高博弈分析的效果;二是从竞争情报的角度研究博弈论。这类研究是把博弈论作为一种情报方法引入到竞争情报,目的是提高竞争情报在处理互动决策问题上的能力。夏咏梅分析了博弈论在企业竞争与合作中的应用,并以两个案例论证了博弈论作为一种情报方法的重要作用。席彩丽归纳了博弈论在竞争情报中应用的领域,不过这种归纳局限于竞争对手分析,范围过窄。目前学术界比较重视第一类研究,第二类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成果较少。本文属于第二类研究,并且把博弈论视为一种竞争情报模拟方法,对企业竞争情报模拟活动中应用博弈论进行初步探讨,希望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个总体思路。

1 博弈论

博弈论也叫做“对策论”、“赛局理论”,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博弈论从本质上来讲是研究决策问题的,但与传统决策理论有所不同,它更加关注的是博弈决策中各方的互动行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论的应用相当广泛。其应用范围已由20世纪40年代初的军事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及法律等诸多领域,甚至对进化生物学和计算科学等自然科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博弈论的基本思想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博弈论由5个要素构成:①参与人,是指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决策主体;②行动,是指参与人在博弈的某个时点的决策变量;③战略,它规定参与人在每一个轮到自己行动的情形下,应该采取的行动;④支付,是指参与人在博弈中的所得;⑤信息,是指参与人所具有的关于博弈的所有知识,如关于其他参与人行动或战略的知识、有关参与人支付的知识等。博弈论的分析过程为首先根据信息要素确定博弈问题类型,然后给出博弈问题的规范性描述,最后求出博弈问题的解――纳什均衡及其精炼。2企业竞争情报模拟

所谓情报模拟方法就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实验,比较不同后果,选择可行方案。

情报模拟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并不致力于求出问题的最优解,而是回答在企业某个时期采取某种行动对未来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利用模拟模型,在不改变实际条件的情况下,就能够确定变化产生的影响。模拟是模仿现实的过程,它是通过what-if分析来测试观点的过程。笔者借鉴管理实验的分类方法,将企业竞争情报模拟进行以下分类,如图1所示:

人群模拟的典型例子是角色扮演,其核心思想是构建一个特定的模拟环境,观察和分析事物内在规律,从而发现和解决具体的问题。人机组合模拟指的是在准确客观地描述模拟对象的基础上,构建反映现实世界的模型,然后编译成软件系统,再由真人参与开展模拟活动。以机为主的模拟包括分析型模拟和数值型模拟两大类,前者与运筹学和管理科学联系比较紧密,主要解决最大利润、最小成本等结构化问题。数值型模拟更多地运用系统仿真的思想,使用各种变量和参数把真实企业情况变成具体的模型。以人为主的模拟只是将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其核心是对人和组织的行为模拟。战争游戏法、情景分析法和沙盘演练法等传统情报模拟方法都可以在这个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博弈论是通过设置初始数据和参数建立博弈模型进行模拟的,而且其实际模拟过程都是由计算机完成的,较少或不需要人工参与,所以它属于数值型模拟,将博弈论引入竞争情报模拟领域可以弥补以往情报模拟方法在定量方面的不足。

3 博弈论应用于企业竞争情报模拟的可行性

3.1 博弈论为企业的互动博弈问题提供决策支持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需要处理与各方面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外部的包括竞争对手、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潜在进入者等,内部的包括工会、员工、子公司等。如图2所示:

企业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经常面临棘手的问题,如竞争对手计划开发一种新产品,我方是否也开发?企业在进入某一市场时,在位企业会如何反应,是否选择进入?供应商要求提高供货价格,我方需要采取什么订购策略才最合适?如何与工会谈判才能维持一个和谐的劳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正在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这类问题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互动性,即本方企业的决策并不是单方做出的,而是要考虑对方的决策,双方是在你来我往之中完成一个决策回合的,这是典型的博弈问题。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增大和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战略的逐步实施,企业需要处理的博弈问题越来越多,而处理效果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战略联盟、虚拟企业和供应链中如何协调企业与合作伙伴的竞争、合作关系就是摆在当前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由于这些博弈问题具有互动性强、信息不对称、非线性等特点,常规决策方法往往很难奏效,而模拟方法却可以有效地处理。博弈论就是专门处理博弈问题的模拟方法,它可以对企业遇到的博弈问题建立相应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若干次实验就可以模拟出企业在博弈进程中的利弊得失,辅助企业在博弈中制定最佳竞争策略,使企业在互动中占据有利地位,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3.2 博弈论提供决策支持的具体形式

企业在遇到博弈问题时最想了解的是对于我方企业的每一次行动,对方会做什么样的应对战略,以及经过几轮对决后双方最终的收益大小。如果企业能在博弈前即洞察双方博弈过程和结果,就可以增加企业选择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博弈论在这方面可以提供良好支持,它可以将博弈的过程和结果以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下通过两个例子来展示博弈论的模拟过程。

3.2.1 战略式博弈 战略式博弈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决策模型,这种模型假设每个人仅选择一次行动或行动计划(战略),并且这些选择是同时进行的。以下是一个战略式博弈的例子。两个企业准备各自开发同一新产品,并投放市场,其战略式描述如图3所示:

每个方格中的一组数字表示参与人采用相应的战略组合所得到的支付。在企业面临互动问题时,竞争情报人员如果能将博弈战略式提前模拟出来,决策者在选择战略时就具备了主动性。决策者可以清晰地洞察未来双方不同行动下可能的最终收益组合,不管竞争对手将来采取什么行动,我方都可以采取对本方有利的行动进行化解。

3.2.2 扩展式博弈与战略式侧重描述博弈结果相比,扩展式博弈更注重对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所遇到决策问题的序列结构的详细分析。扩展式博弈一般采用博弈树表示。新产品开发博弈的博弈树如图4所示:

扩展式最终的结果和战略式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它还直观地展示了双方企业达到每一种收益组合的路径。在现实竞争中,多数情况下双方企业决策并不是同时做出的,而是在观察到对方战略后再做出自己的战略。扩展式适合于模拟这种企业先后做出战略的情形,通过将竞争过程分离为几条可能的路径,可以让决策者明确自己在某一条路径上的位置,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前进,为企业带来极大的主动。

4 博弈论应用于企业竞争情报模拟的实施框架

4.1 应用范围

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可以分为竞争环境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和企业内部分析三大领域,其中很多互动决策问题使用常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很难解决,而博弈论对于其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进行模拟,如图5所示:

4.1.1 竞争环境分析 竞争环境中有许多企业需要处理的方面,如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企业、供应商、购买者等,当企业与这些方面有较强的互动性时就可以采用博弈论进行模拟,得出的结果可以为企业处理各种关系提供依据,从而有效地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威胁。①潜在进入者。企业在决定是否进入某一新市场时,可利用博弈论模拟市场中在位企业在不同反应情况下双方收益情况。②替代品。市场上常常存在具有相关性的替代品,利用Benrand模型可以对这种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在生产能力约束和随机配给规则下求出本方最优价格策略。③供应商。通过建立合作博弈模型和非合作博弈模型可以对供应商与本企业之间的信任、合作和定价进行机制设计。④购买者。博弈论可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根据消费者掌握信息及偏好,设计出最佳产品定价策略和消费菜单。

4.1.2 竞争对手分析 传统竞争情报方法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是线性的,无法有效处理与竞争对手的深度互动,博弈论则可以对其进行充分模拟和展示。①在寡头市场上确定产量。博弈论特别适合于分析寡头市场中厂商之间的产量决定问题。不论是在完全信息或是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该模型都可以确定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②是否开发新产品。如果两个企业都试图开发一种新产品,这时就要分析对方开发或不开发的条件下本方企业的收益,博弈论可以模拟双方不同行动下的收益,帮助企业做出是否开发的决策。③如何与竞争对手既合作又斗争。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并不完全是你死我活的生存斗争,有时候只有采取合作才能将利润做大,不过在利润分配上就要进行斗争,博弈论为企业提供了在合作联盟中利润分配最大

化的办法。

4.1.3 企业内部分析 企业内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互动问题,如企业与工会、工人与工人之间都有竞争关系。如果这些关系处理不好也会影响企业竞争力。博弈论通过对这些内部互动关系的分析可以为企业提供处理策略,帮助企业化解矛盾:①劳资谈判。在企业中,劳资关系不同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追求,企业关心降低成本、获取最大利润,工会关心的是自身的权益。博弈论通过对双方让步或不让步的组合分析可以建立劳资之间合作的最佳机制。②员工激励机制设计。企业需要在工人之间设置不同的工资水平来促使工人努力工作,但工资差距不能太大或太小,否则都将产生负面效果。博弈论可以在模拟工人之间竞争的基础上确定企业最优工资水平。

国内有学者认为博弈论也可以用于企业反竞争情报活动的模拟,并构建了相应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有些牵强,其中有些地方违反了博弈论的基本原则。在这种模型中,企业收集对手情报或保护自身情报被看做博弈要素之一的“战略”,这不符合博弈论中对“战略”的规定――战略是企业采取的实际行动,这种行动对于对方有直接的影响。收集对方情报是本方企业制定战略的部分环节,保护本方情报是阻扰对方企业制定正确战略,二者均不是实际、直接的战略行动,因此不能当作博弈中的“战略”来看待。另外由收集对手情报或保护自身情报所产生的另一个博弈要素“支付”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计算出的,导致该模型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4.2 实施步骤

企业竞争情报模拟实施博弈论的步骤如图6所示,包括建立情报课题、情报搜集、情报分析和情报服务4个主要步骤:

4.2.1 建立情报课题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了博弈问题的时候,企业管理者就产生了对于博弈过程和结果的情报需求。竞争情报人员要针对这种情况主动建立竞争情报博弈模拟课题,明确竞争情报博弈模拟的方向和目的,如这次模拟的对象是什么?是对外模拟还是对内模拟?属于战术上的模拟还是战略上的模拟?预期成果是什么?虽然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模拟的具体目的不同,例如确定最佳产量、判断能否进入新市场、是否开发新产品等,但各种博弈模拟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即帮助企业在与各方面的博弈中避免损失、争取收益的最大化。

4.2.2 情报收集竞争情报人员要根据模拟对象和目的,收集整理有关市场情报、竞争对手和企业自身的关键情报。博弈论是一种数值模拟,它是先把博弈环境、博弈双方的初始数据都输入计算机,建立一个初始的模拟环境,然后由计算机自动根据这些数据建立博弈模型并计算出模型的解。可见,输入计算机的初始数据对于计算机正确建立博弈模型以及最终结果的精确度具有决定意义。相关情报收集得越详细、越全面,博弈分析得到的结果就越准确,模拟结果才能更加接近现实情况。

在常见的博弈模型中,如市场进入和退出、非合作寡头垄断、共谋与重复博弈、掠夺性定价、多市场战略组合等问题,一般都要对以下信息进行搜集:

・共同知识,主要包括市场容量、企业数量、企业注册资本。

・市场情报,主要包括消费者数量、进入成本、单位生产能力的固定成本、生产边际成本、单位存货成本、资金利率、总销售量。

・决策情报,主要包括生产能力、产量、最大销售量、销售价格、贷款数量。

・状态情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合计、销售量、存货数量、货币资金、生产成本、总成本、债务、净资产、利润。

4.2.3 情报分析博弈论的分析过程分为两步:①建立博弈模型。博弈模型是对博弈问题的一种规范性描述。在上一步收集的数据基础上,根据博弈问题本身的特点,可选择战略式或扩展式对其进行建模。②求出博弈模型的解。在博弈模型基础上运用一些运算方法如重复剔除劣战略、支撑求解法等就可以模拟出博弈结果,这个博弈结果称为纳什均衡。例如在图2和图3所建立的新产品开发博弈中,(开发,开发)就是企业1和企业2的纳什均衡,它的含义是在某一种市场需求状况下,为了实现自己利润最大化并考虑到对方战略,企业1和企业2都应该选择开发新产品。

博弈模型的解就是情报分析的最终结果,不同博弈问题解的形式也不一样,但都是企业与各方面博弈中需要采取的最佳战略,这些战略将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涉及大量复杂的数学知识,博弈求解过程相当复杂,靠人工难以完成。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实际的博弈模拟都是利用计算机来完成的。这里介绍一个在国外使用相当广泛的博弈论软件Gambit。Gambit是用于分析与计算有限战略型和扩展型非合作博弈的软件工具和程序库。它拥有一系列方便博弈论研究与应用工作者使用的特性:

・友好的、跨平台的图形用户界面。所有Gambit的功能都可以通过图形界面在Linux,FreeBSD,MacOSX,Windows等操作系统上使用。用户界面提供了非常灵活的方法来创建战略式或扩展式博弈,同时可以使用系统集成的多种算法来计算纳什均衡。Gambit不仅提供计算结果的图形化模拟表示,也提供交互工具来对结果进行分析。

・多种纳什均衡算法。Gambit包含了多种纳什均衡求解算法,如Lemke-Howson算法、单纯型剖分算法、函数极小化算法、全局牛顿算法、多矩阵迭代算法等。

Gambit软件为企业竞争情报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博弈模拟过程基本上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过程,大大加快了博弈模拟的速度。情报人员只需要在模拟前将搜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会自动模拟出结果。通过与计算机的互动情报人员还可以对博弈进程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加深他们对于博弈过程的理解,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4.2.4 情报服务这一步骤的任务是将得出的博弈结果以合适的方式递交给企业决策者,通过情报搜集、分析后得到的博弈模拟结果在这一阶段将发挥其价值。有必要指出的是,传统的情报服务大都是书面分析报告,这种形式对于博弈论的分析结果不太适用,因为它不能清晰展示整个博弈过程。情报人员应通过软件以可视化的形式提供给企业决策者,使决策者不仅看到博弈结果而且能体验整个博弈过程。这会赢得决策者对竞争情报工作的信任,使竞争情报工作获得良好反馈。

博弈论在对企业与各方的互动模拟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定量地模拟博弈进程和结果,从而为企业在博弈过程中提供决策支持。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日渐复杂,需要处理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多,企业竞争情报人员要注意研究和使用博弈论来帮助企业决策者解决博弈问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博弈论的运用需要大量数学知识(如集合与函数、最优化理论和概率论)和经济管理知识,对情报人员素质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博弈论关于参与人完全理性的假设与现实也不十分相符,这些都对博弈论在竞争情报模拟中的应用造成了障碍。不过从长远来看博弈论有着巨大潜力,作为一种情报模拟方法它必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毛军博弈论和企业竞争情报,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22(4):290-292

[2]董新宇,吴贺新竞争情报的博弈论分析,情报学报,2000,19(4):373-380

[3]夏佩福,黄骥情报竞争的博弈论分析与竞争战略选择,图书馆杂志,2004,23(11):22-24

[4]胡序,博弈论与竞争情报研究,情报科学,2007,25(6):819-821

[5]白雨虹,杨秀彬,王延章,等量子博弈与竞争情报研究,现代情报,2008(12):186-189

[6]夏咏梅,试用博弈论分析竞争情报与企业合作,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3):86-88

[7]席彩丽,博弈论在竞争情报与企业合作中的应用,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20(12):61-64

[8]黄涛,博弈论教程:理论・应用,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1-2

[9]谢识予,经济博弈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4-5

[10]包昌火,谢新洲,竞争对手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11-112

[11]何斌,王学力,魏新,等,管理实验与实验管理学研究,管理学报,2010,7(5):649-655

[12]王知津,竞争情报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