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博弈论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博弈论论文

博弈论视角下诚信教育论文

1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目前,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主要集中在学习、经济、社会交往三个方面。在学习方面,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论文抄袭、不尊重科学事实、臆造科学数据等方面,大学生考试作弊已成为当下大学校园发生频率较高的现象。在经济方面,拖欠助学贷款、恶意透支信用卡、拖欠学费、弄虚作假获取贫困生资格骗取国家助学金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经济诚信意识。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着提供虚假信息获取求职岗位、求职签约后又随意毁约、网络交友及网络求职提供虚假信息等现象。这些诚信教育的缺失行为不仅冲击了当代大学素质教育的失效,也损害了大学生在社会价值体系中被赋予的较高的知识文化和道德标准的形象。如果在这一阶段诚信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和深化,那么在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以后,这不仅会加剧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退化,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整个社会诚信的建设。

2博弈论视角的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分析

2.1诚信与失信的简单博弈分析

博弈论主要是用来解决主体之间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之间的均衡问题。为研究方便,本文选取了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与银行放款这二者之间在诚信与失信方面的博弈分析,并在分析中做出了以下的假定:①本文只研究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诚信与失信的博弈,假定一方为大学生,另一方为银行,假定大学生和银行这两者都是“经济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并且不能控制对方的决策;②博弈的双方均为“理性人”,具有机会主义的倾向,即在双方博弈过程中,一方发现欺骗可以获利时,就会采取或选择欺骗策略;③博弈双方可以选择的策略为诚信或失信;④博弈双方的获益。采取诚信,大学生和银行双方都可以获益5;如果银行放款,大学生失信不还款,则大学生获益10;如果大学生诚信贷款,而银行失信不放款,则银行获益10;如果大学生选择不贷款,银行选择不放款,即双方均选择失信策略,这样助学贷款制度就失去意义,则双方的获益均为0。在上面的博弈矩阵表可以看出,表中策略组D为纳什均衡解,即大学生、银行双方都以自身利益为选择目标,其最终的选择结果有很大可能是“失信”,因为“失信”是能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最优策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局,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双方博弈的结果,如果大学生选择贷款但是不还款,那么学生得到的效用最大,即得到了免费完成学习的机会成本,而银行损失最大,失去了放贷本金和利益以及可以投资在其他领域的沉没成本;而银行如果存在比给学生放款更有收益的项目,那么银行会选择不放款而转向其他,这样银行可以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学生损失最大,不能贷款助学,失去了完成学业的机会。但以上两种策略的选择都不是博弈的均衡点,必然无法达到稳定。实际上只有在学生不贷款,银行不放款的时候,即达到失信的纳什均衡,这样一来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将毫无意义可言,如果这项制度取消了,最后损失最大的还是大学生。然而,经济博弈理论告诉我们,在非价格因素和博弈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个体理性行为选择的结果,往往是非理性的。上述例子说明,由于双方的理性行为,导致了诚信的缺失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2.2诚信与失信的重复博弈分析

重复博弈是一种特殊的博弈,在博弈中,相同结构的博弈可以重复多次,甚至无限次。当博弈只进行一次时,每个参与人都只关心一次性的获益;如果博弈是重复多次的,参与人可能会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从而选择不同的均衡策略。因此,重复博弈的次数会影响博弈均衡的结果。在上述的分析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失信的“囚徒困境”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双方所进行的是一次性的简单博弈,即大家所说的“一锤子买卖”。学生和银行双方都无法根据这一次的博弈结果再组织一次博弈、再做一次选择,基于此,博弈双方都只关心一次性的效益。但从动态博弈的过程来看,如果这种博弈是重复的、持续进行的,那么博弈的结果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诚信策略的纳什均衡就会成为双方博弈的必然结果。因为在动态博弈中,参与博弈的主体过去的行为都是可以看到或者查询到的,因此博弈中的一方可以通过这阶段博弈的选择,来回应博弈中另一方在上一阶段博弈中的失信行为。在诚信的动态博弈中,如果银行在上一次助学贷款的博弈选择中因采取放款的诚信策略,而大学生选择拖欠还款甚至不还款使银行利益收到损失,那么在本次的博弈过程中,银行必然会选择失信的策略来“报复”失信的大学生,比如将他(她)列为银行系统征信的黑名单,那么他(她)将面临银行以后所有的“报复”。在这里,银行所采取的策略被称为“以牙还牙”策略。基于此,为了更加长期、稳定获取各自的效用,博弈双方都会理性选择自己的行为,双方都会选择诚信,于是必然会出现诚信纳什均衡的博弈结果,由此可见,要想使诚信成为博弈双方的主动选择,其关键是要把一次性的简单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从而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定性与定量评价探究

摘要:文章建立在当前学术期刊评价趋势的基础上,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出发,利用TOPSIS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为今后我国经济管理研究领域方面的学术期刊评价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TOPSIS法

随着我国步入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传播途径趋于多样化。因此,衡量一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不单单只看传统引文这一单一指标,应将新媒体这一项指标纳入到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体系内。那么,在当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术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体系构建时主要包括哪些新媒体的指标?权重多大?这是本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TOPSIS理论,来对湖南省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从而确保这一模型方法使期刊评价工作既能便捷有序地进行,又能使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并在实践中具有指导价值。

一、基于TOPSIS的学术期刊影响力理论框架

(一)学术期刊影响力概念。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重要体现,学术期刊是推动学术发展与创新的不竭动力。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体现的是在一定期间内在某一期刊上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当前相关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所提供的贡献力。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本质来源于所承载文献的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但其影响力也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限制,如该期刊自身传播途径与方式、社会对于该期刊的认知程度以及该期刊的内容是否具有多元化特征。通过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方式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能够较大程度上提升学术期刊的水平,保障期刊的稳定发展。

(二)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现状。1.定性评价。就当前定性评价方法而言,期刊影响力最基础的评价方法是同行评议。同行评议一般是通过业界内的权威专家对期刊根据不同等级进行分级排序,从而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有一个直观的评价。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易操作,但缺点也十分突出,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成本,更关键的一点在于,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定性评价容易受到学术偏见、人情分、个人理解与见解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往往会产生不同专家的评审结果差异十分大的情况出现。2.定量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期刊文献的计量进行统计分析,以此作为期刊影响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其中单指标评价与多指标综合评价是当前学术期刊影响力定量评价的两种方法。一是单指标评价。指的是通过单一的指标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国外的研究表明对于期刊的影响力较大的因素主要有年下载率、文献转载率、H指数、SJR指数等。随着信息技术对科研环境的影响,由此诞生出例如Altmetric等的补充计量指标。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客观,一些优秀的学者也在不断挖掘新的文献计量指标。有的学者是在已有的成果基础上进行完善,如熊晓英(2005)提出将影响因子同相同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作对比,证明了影响因子适用于不同学科期刊的比较研究①,但该指标依然受期刊不正当自引、批判性引用等因素的影响。邵作运(2015)提出了一种新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f(x)指数,综合考虑了期刊的载文量、被引量、篇均被引等因素,以及低被引和高被引论文的差异性,但f(x)指数默认所有引文具有同样的权重,没有排除自引现象对评价结果的干扰②。二是多指标综合评价。该评价方法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构建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得分计算。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德菲尔法等。如王建军③选取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数、被引半衰期、他引率、H指数、Web即年下载量和基金论文比8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管理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马虎兆④选取期刊载文量、影响因子、他引总引比、被引半衰期、H指数、即年指标和Web即年下载率7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通过乘法模型计算各指标的综合得分,等等。

(三)基于TOPSIS的学术期刊影响力内涵。TOPSIS法是一种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所统计的数据信息进行利用,其最终计算出的结果便能够充分反映出对学术期刊的不同评价方案之间的差异性⑤。其原理是以原始数据矩阵为基础,通过余弦法找到评价方案中的最优项与最劣项,最后根据所评价的对象来决定最优项是否合适,通过该种方法来评价学术期刊的影响力。TOPSIS主要是根据数据的样本分布来分析,对它的次数没有严格的限制,其优点在于操作简单,容易计算。

阅读全文

小额信贷农业保险机制研究

摘要:

新疆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三农问题的解决,对于新疆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资金问题,因此有必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小额信贷发展。通过博弈论分析,得出农业保险能够提高信贷机构开展小额信贷的积极性,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这对于促进新疆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小额信贷;农业保险;农村金融市场

一、新疆近年来小额农贷的发放情况

新疆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资金问题,小额信贷能否持续发展,关系到新疆三农问题的解决。就全国而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农村支行经营成本过高等原因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因此农村信用社成为县域地区小额信贷投放主体,2005年以来新疆农村基本形成了以农信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1]。新疆小额信贷始于2001年,农村信用社是发放小额信贷的主要机构。2007年的一项新疆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和中国银监会的调研数据表明,新疆农村信用社有1085家机构网点开办小额信贷业务,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年均累放额已由1999年的27亿元增至14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2];2012年全区农村信用社累计投放各项贷款1382.24亿元,同比增加196.5亿元;小额信用贷款102.32亿元,较年初增加31.55亿元,增长44.58%;农户联保贷款190.79亿元,较年初增加32.69亿元,增长20.68%[3]。截至2013年11月末,新疆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440.58亿元,较年初增加265.75亿元,增幅22.62%;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025.5亿元,较年初增加219.55亿元,增幅27.24%,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1.21%,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4]。虽然新疆农信社的小额信贷规模越来越大,但是根据一项面向新疆农户金融需求调查显示,新疆有79.4%的农户有借贷需求。因此,就新疆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而言,农信社依然不能完全满足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

二、小额信贷引入农业保险对于缓解农户“贷款难”的博弈分析

阅读全文

电子政务资源共享发展途径

本文作者:黄盛 单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进行研究2007年,宁连举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博弈分析》中依托博弈论重点剖析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政府机构内部(IntraG-G)、有上下级关系的政府机构之间(ExtraG-G)、平级政府机构之间(ExtraG-G)的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探讨在“无形手”的控制下IntraG-G、ExtraG-G(有上下级关系或平级)之间信息资源的流动的有效性,以及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环节,最后根据博弈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IntraG-G、ExtraG-G(平级或有上下级关系)之间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一个基础、两大保障、三项举措”3个层次系统性改进方案[3]。2007年,罗卫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分析与设计》中结合我国目前有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初期实践,按平台项目建设的战略架构、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流程构建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4]。2010年,陈昊炜在其论文《省级电子政务专网建设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中构建省级电子政务专网网络结构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模型,重点研究省级政务专网两大平台建设和安全技术[5]。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方面研究主题分析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保障、解决方案角度来分析2005年,钟瑛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运行瓶颈及其化解》中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包含了信息、信息流动、相关的权力和利益等3个要素。分析三要素之间的价值平衡关系,对共享机制运行瓶颈进行深层的解读[6]。2006年,周伟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研究》中通过协调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业、公众之间的分布分析,提出使信息资源布局应更加合理,才能提高用户信息满足度,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发挥效用最大[7]。2010年,赵凯微《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过程表现出的“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提出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统一的共享标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的观点[8]。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和机制的角度进行研究2008年,董海欣在其论文《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中深入分析研究了政府信息资源生态环境、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区级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和解决方案[9]。2008年,赵劲松在其论文《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中从经济学和机制研究的角度来探讨信息资源共享的规律,分析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给出多项建议[10]。2009年,张珊在其论文《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研究》中对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政务模式、业务模式,对网站功能设计进行研究,提出移动电子政务的建设为补充的观点[11]。

从信息资源共享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2008年,熊先兰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市场机制运用与优化》中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市场机制运用与优化进行探讨,分析其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所具有的主要特性,以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率[12]。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高级顾问周宏仁博士每年都会在《网络与信息》杂志上发表《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报告。分析电子政务的形成与发展,从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跨度这两个视角来进行研究。用普遍联系和全面性方法论,将电子政务发展与整个社会系统相关联,预测电子政务演化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研究的区域性发展趋势

阅读全文

地方工科院校经济学论文

一、河北工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建设状况调查

(一)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对于专业课程的比例是否合理的调查上,大部分学生的选择都是比较合理。而对于专业课设置的内容上,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应该提高专业模块课的比例。而在调查学生们期望学习什么样的选修课时,77.6%的学生选择了金融方面的课程,5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课程实践模拟方面的课程。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的兴趣以及课程的实用性是其选择较满意课程内容的原因。

(二)教学方式调查分析

问卷调查发现,河北工业大学经济学专业主要教学方式为课堂问答、任务布置以及自由讨论等传统方式,而情景模拟教学方式和学生自主教学模式较为欠缺。这说明在经济学专业授课过程中缺乏灵活化、生动化和多样化。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更多地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网络模拟就业、课程模拟实践,以及邀约知名企业家或学者开设讲座。

(三)实践教学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仅参与过课题研究及校内的社会调查,而到企业见习和参加相应课程实训的比例较低。学生认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应该侧重实地实习,学以致用,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和相应的工作氛围。在实习方面,他们更愿意学校能够联系实践单位或给予指导,或是有共同专业发展方向的学生一起外出考察实践。

阅读全文

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现状与趋势

摘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企业的发展情况越来越关乎经济的兴衰状况,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企业战略发展状况关乎整个企业的兴衰存亡。本篇论文将从企业战略管理入手,着重分析目前国内外企业普遍的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现状,着重分析我国企业战略管理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分析短时间内的未来我国企业发展前景,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大趋势进行一个浅析。

关键词:企业;管理;战略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与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休戚相关,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关键部分,可谓是一个企业的舵手,掌控着整个企业的发展大势。一个优秀成功的企业,必定离不开优秀可靠的企业战略管理;反之,一个不景气的企业,必定是由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出现了问题,导致企业走向滑坡,走向灭亡,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大潮之中被湮没。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发展迎来春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繁荣景象,各个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起,并带着各自的优势与专攻方向在这个市场发展大潮中求得一席之地。然而,国内市场的大门打开之后,伴随着潜力巨大的商机,各种未知的情况也随之而来,市场环境千变万化,市场需求瞬息万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所立足有所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管理方案,在企业管理层面的带领下,朝着发展的方向大踏步前进。市场环境的激烈复杂,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使得各个企业在竞争中需要深刻认识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做好正确的引领作用。

一、企业战略管理

所谓企业战略管理,就是针对市场发展状况以及市场需求状况,根据自身的发展能力情况,及时适时对整个企业发展战略有所调整与改变,对企业进行战略上的统筹与管理,是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战略。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这一时间段的发展历程表明,企业的战略调整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企业谋求企业生存为根本目标,通过正确分析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正确的管理企业发展,对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管理层面,关乎整个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

二、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阶段与现状

(一)我国企业战略管理所经历的阶段性变革

阅读全文

中俄跨境水污染和区域减灾合作探究

基于区域经济理论的分析

对于一个国家排放的可流动或可转移的污染物,所造成的危害往往会涉及到其他一些国家,乃至世界范围。所以,分析跨越国界的污染现象以及寻求解决办法时,博弈论可为我们提供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理论方法。一个具有实践意义并起到很好效果的例子,就是各国在研究和制定解决全球酸雨、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等问题的方案时,博弈论是不可缺少的理论支撑工具,而且形成了共识。类似于上述问题或国际河流污染等,其特点是“由于物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的不同,国家在每单位污染中所受的损害是不一致的”。因而,各个不同国家对待这类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越界污染是国际外部性问题的典型例子,它是由于全球公共物品或公共财产缺乏所有权而引起的。这些公共财产主要包括大气环流及气候资源、公海及其渔类资源、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带雨林及重要湿地、大面积的湖泊、大江大河及其河漫滩等生态系统。各国在利用这些公共财产时所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复杂,主要原因是这些资源的使用边界不清,存在着外部性,尤其是负的外部性,还包括国内外部性和国外的外部性。国内外部性与国际外部性的本质区别在于:国内外部性问题的解决依靠本国的政府,政府可以通过外部性内化的手段如制定排污标准、征收排污水费、排污权交易等方法来解决;而全球公共财产要想以较低的成本求得一致性同意的解决办法就很困难,因为世界上目前仍不存在超越某个国家的政府或组织,而且能够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和权力去使国际外部性得到内在化。虽然欧洲联盟成员国可以通过颁布盟员必须执行的环境相关法律,明确要求其成员国遵守污染条例,但是其成员履行法律的程度却大为不同;并且,欧盟无论如何也不能够限制非成员国家,比如向它们征收二氧化碳税来防止全球变暖。同时,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也不能迫使巴西必须要保护热带雨林而为全球提供公共服务。

国际外部性主要涉及的问题是:由于他国的原因或负的外部性溢出,而使得本国的福利变得减少的问题。尽管一些国际公约至少认识到需要一些保护措施,去控制国际环境中污染物的过度外溢,但是“受害者”仍然不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OECD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上,针对环境问题指出,“国家有义务保证自己的行为不会导致其他国家环境受损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受害国是否能够从污染国那里得到真正令人满意的补偿,已经引起了关注。

目前,我们还缺乏国际水域污染物的外部性内在化的办法,尤其是跨国污染导致的环境灾难,因此通过国际公约去保护像界江界河这类的公共品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任何一个公约都会面临问题。比如,一个旨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全球性公约,A国就可能有很大的激励不签署这个协议或不执行这个公约,因为只要其他一些国家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A国在不用消耗本国资源或投入成本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情况下,就可以从中获益;特别是非洲和南亚一些仍处于贫困状态的国家,吃饭和发展是头等大事,环境保护对他来说是奢侈品或并没有摆在前列问题,对气候变化并不在意,就没有激励去减少排放;另外,如果有一些国家若能从全球变暖中得到好处,它就更没有动力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意味着执行公约的结果不是帕累托最优的,因为产生的搭便车行为,减少了全球的福利。假定在一个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公约下,B国因减少排放量损失了八千万美元,但从全球的角度看,净收益还是大于零的,并且这个净收益损失超过了B国因减少排放量带来的损失。假若B国的损失能够得到补偿,它就会同意或积极参与这种减少排放的行动措施,相应的,全球福利也会得到增加。一个现实而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如果巴西可以得到热带雨林的补偿受益,它就可以放弃本国砍伐热带雨林树木的收入。尽管补偿问题可以以环境损害为标准,关键问题是怎么样去解决执行的问题。也就是说,B国在参与了这个计划后,是否能够真正得到补偿?一个国家如果参与了一个国际计划,其国内受损的个体能否得到补偿?怎样决定哪个国家应该支付哪种补偿?这个问题通常通过博弈论来表达,以探讨合作与不合作的解决方案。显然搭便车行为对于这种单边支付协议同样是一个阻碍:若英国居民会从保护巴西雨林中得到好处,但是英国可能不会同意这种支付,因为只要其他一些国家进行了这种支付,英国就可以无本盈利。其实,解决类似跨国水污染问题,与上述例子是一样的,特别是一条河流流经多个国家,问题就变得更为复杂。

以下应用博弈论相关理论,分析和研究有关解决环境外部性的国际合作问题,正如上文中阐述的那样:这是一种被公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特别是解决两国之间跨国污染问题。Maler(1989)首次试图在博弈论的框架中,对关于污染或酸雨越界问题进行经验研究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论文运用博弈论对环境问题进行研究。目前有关博弈论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建立在如何解决有效配置或净效益最大基础之上的,这样就需要一个边界条件:假定污染控制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都是预先给定的,或者是已知的。这样一来,有了这个假定,就能充分论证从全球激励的角度出发,有众多参与者中的完全合作解才是最优的结果。此时,控制或削减污染的成本加上污染带来的损害,从整个世界范围而言总的损害才是最小的,净效益才是最大的[5],也就是说,使得私人成本接近社会成本,即外部成本变小或趋于零。“由于污染损害的减少通常被假定为公共产品,这个结果由萨缪尔森条件决定,即(略)

(1)式代表着J个国家的边际损害成本(MDC)的总和等于每个国家的边际控制成本(MAC)。此时,污染的边际损害成本(MDC),可以被看成是控制减少污染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因此,(1)式的含义为:由于控制或削减污染达到负的外部效应内部化,使得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接近,故此,最佳的状态是各国控制污染的边际收益之和等于每个国家控制污染的边际成本。如图1所示,假定边际损害成本MDC和边际控制成本MAC的函数是线性的,则各个国家合作的结果是MAC与MDC的交叉点,即Qc点。此时,每个国家把自己边际损害成本MAC(MACj)设定为等于全球控制(消除)污染所带来的边际收益MDC(各国MDC之和)(barrett,1994)。尽管如此,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不容忽视:即使整个世界福利增进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国家的福利都会因此而增进。因为对有些国家而言,他们由于控制污染而支付了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是相当可观的一笔成本,此时,其经济状况可能变得更加恶化。主要原因可能有政治的、经济的和技术上的,但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分析,控制污染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比环境变好带来的福利大得多。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比如有些欠发达国家为了减少煤炭的使用,而开发更环保、更清洁的替代能源,它付出的成本有可能超过环境改善带给它的好处。这样,由公式可知,国家j完全可以通过不合作的方式,以使本国的福利不减少或得到增加。如果每个国家都从利己的行为行事,将导致的后果是均衡解,这时每个国家使其自身的边际控制成本(MAC)和边际收益(MDC)相等。这是一国对其他所有国家利己行动的最优反应,即(略)

阅读全文

社会管理创新逻辑

摘要:我国自上改革开放以来,在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下,政治、文化、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制度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反映出的社会矛盾日渐凸显,经济、环境、社会各方面的问题的对现存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挑战。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从政府、社会几个方面共同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以适应多元化社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多方参与;自主治理

一、政府发展的逻辑——善治政府的建立

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对政府来说,就是要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的改革,即善治政府,目的是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在实现政府自身发展的同时承担社会风险,提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协调处理好社会关系,具体表现为有限政府和服务性政府的建立。有限性政府要求政府在处理社会问题时应对政府职能进行准确定位和全面把握,明确政府应当做和适度参与的范围,坚持政府的有限参与。在经济生活中,政府应该协调好与市场的关系,将自身定位在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上,从大局上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严格控制经济交往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另外,要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协调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适当分配政府管理的范围,尊重社会管理的主体,共同发挥管理社会职能。同时,政府在为人民群众提供物质文化上的需求时,也应该及时关注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保障民生,排除影响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只有人民安定,社会才能实现稳定,为一切社会发展打下基础。以服务促发展,实现对社会的管理。有学者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表达为服务型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知识扩散,从一个较为崭新的角度叙述了政府管理的创新。认为社会治理是政府和其它管理主体在一个操作场域中共同实现的,从服务型政府规则知识化(主权让位于公共服务)、功能知识化(从官僚制组织到合作制秩序)、场域知识化(从中心边缘结构到去中心化)和角色知识化四个方面讲述了服务型政府知识化图景,服务型政府影响社会治理的范式不同于政府的权力型影响,它是以服务促管理、以合作促发展的新形式。

二、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逻辑——互信机制的建立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着重强调了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重要性和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化了我国现阶段社会治理的格局。要实现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局面,就要捋顺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作为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政府应该赋予社会组织的管理主体地位并尊重其独立性,不能让社会组织成为政府工作的附属品;健全社会组织管理机制,完善管理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从社会组织准入登记到日常工作职能的发挥,政府各部门必须协调一致,保障社会组织的合法性并促进社会组织内部的严密治理,加强自律机制;推进落实对社会组织的优惠政策,就是鼓励社会组织积极与政府合作,承接政府职能或者购买公共服务,监督其民主性和专业性。对于具有代表性或国际经验丰富的行业协会,重点支持并大力宣传,鼓励行业间的交流合作,建立行业间以及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互信机制,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外环境以及坚实的政策保障和物质基础。

三、社会发展的逻辑——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