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科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科护理

精神科护理范文1

【关键词】

精神科;护患关系;护理缺陷;防范技巧

精神科住院患者在法律上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他们都缺乏自知力,不愿意住院,再加上封闭式集中管理,精神症状和精神药物的影响,发生自杀、自残、攻击他人、出走、摔伤、窒息、猝死等意外事件的几率都比综合科高得多。由于精神科病房的特殊性,长时间在精神科工作的护士上班时谨慎小心,精神压力明显比综合科大。而随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公众法律意识的极大提高,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旦受损就会发生投诉或纠纷,因此防范精神科护理缺陷从而杜绝或减少护理纠纷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也是安全护理必段要做的。为了有效防范精神科护理纠纷提高精神科护理缺陷的防范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1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主要护理缺陷

1.1 护理文书六面的因素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不及时。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经常有突发事件如冲动、自伤、自杀发生,护理人员只顾抢救而未能及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证,结果与医疗记录不一致,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就无法说明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失。护理记录应真实反映病情变化,由于患者住院时间长短差别大。有些护士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提高病历表面质量或应付检查而把没有实施的护理计划,没有观察到的护理内容与没有及时评价的治疗。护理效果做了想象性的记录。这样与医师的医疗记录就可能产生不一致。

1.2 护理操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不可避免地发错药而引起纠纷。精神科病房规定15 min巡视病房一次,有自杀自伤行为的患者必须时刻在护理人员视线之内,如果因为护理人员未尽到监护责任而造成患者自伤、自杀,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1.3 缺乏工作责任心,患者出现异常先兆不能及时发现,缺乏警惕性与预见性。有些护理人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在工作中从未出现过任何医疗差错,凭经验办事,对精神病患者这个特殊群体随时可能发生意外事件认识不足。

1.4 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偏低,对各种仪器使用方法不熟练或不能正确操作,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不高,造成损伤或延误抢救时机。

1.5 自我保护意识缺乏 在患者家属法律意识普遍增强的情况下,部分护理人员却没有正视这种现实,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治疗,护理措施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忽视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同时护理人员言语、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结果。

2 防范护理缺陷的技巧

2.1 学习护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涉及精神科护理专业各种制度的内容非常多,包括国家的,单位的,行业的标准规范等等。例如护理规章制度中的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保护性约束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精神科探视制度等。所有这些制度对搞好专业工作,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及纠纷事故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所以一定要严格执行,不能疏忽懈怠。

有不少护理缺陷与制度的执行不严有密切关系。护理人员如果能严格遵守这些制度,按照规程操作,护理缺陷就有可能避免。如果从思想、不重视甚至有章不循,就极有可能导致差错或不良事件的发生。如发药时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就容易发错药。交接班制度或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就会给患者提供自伤、自杀或出走的机会。保护性约束制度执行不严,就有可能造成患者肢体肿胀、皮肤破损甚至神经损伤等而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甚至纠纷。探视制度不严家属就可能将刀、剪等危险物品带入病区而容易造成意外发生。此外认真履行告知义务,注意患者隐私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都能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工作,有效提高护理素质和护理缺陷的防范意识,出事的概率就明显降低,又能够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

2.2 提高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

精神料护理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门护理专业,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的护理内容是精神科护理实践的需要。它一方面能使住院精神病患者早日康复,另一方面也能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也能够满足精神护理人性化的需要。我们应该通过不断的工作实践,为发展完善精神科护理专业作出贡献。

2.2.2 掌握综合科护理知识 随着社会、经济、医院的发展精神科收治范围在扩大,而精神科护士往往缺乏综合科的知识和护理技能,观察病情只注重精神症状忽视躯体症状。考虑问题常常局限在精神科方面,这样就可能延误合并躯体疾病患者的治疗甚至错过抢救的机会。如果精神科护士具备综合科的护理专业知识技术就能够正确应对精神病患者发生的各种情况,能够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减少意外发生。

2.2.2 密切观察详细记录 密切观察病情并详细记录对预防护理缺陷也是非常重要的,受精神症状的影响,精神病患者随时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在精神科观察病情、行为等变化情况是不能忽视的。[2]除了对观察到的重要内容做相应处理,还应及时、准确、真实、详尽的做好护理记录。

2.2.3 注重心理护理 长期以来,我国护理实质是处于一种以技术操作为主的技能服务工作状态。[1]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上热衷于抓操作、抓培训、抓演练。形成了护理专业过度操作化,但精神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往往忽视患者心理护理。由于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而不知如何针对病情实施心理护理,在与患者接触时不能很好与之交流而致患者病情突变,产生消极观念而发生意外。

2.3 提高护理缺陷的防范技巧

在精神科护理中,因为职业维系生命,责任重于泰山,如果能把护理缺陷防范在萌芽状态,即使发生纠纷也容易化解。同时牢固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加强工作责任心,关心患者生活,尊重患者人格,满足患者合理愿望。维护患者的权利尤其是隐私权。医护人员应采取种手段进行科学地宣传和正确的解释包括出现护理缺陷后,我们应该有礼貌地、客气地、科学地、实事求理地向对方说明情况,正确对待、避免产生纠纷。

综上所述,认真学习掌握精神科护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灵活应用,不断完善;通过加强综合科护理知识的学习;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并重,不断提高理论和技术水平;改进服务态度,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缺陷的防范技巧。必然能够防范精神科护理缺陷的发生,即使出现护理缺陷也能够正确对待,合理处理。

参 考 文 献

[1] 陈红,蒋玉琴.护士在预防抑郁症患者自杀中的作用.护理杂志,2008,17(1):11-12.

精神科护理范文2

【关键词】精神科;证护理;安全隐患;对策

由于精神病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患者的行为和表现既可能危害自身的安全,也很可能会危害到他人的安全,所以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全问题,是精神病科护理的重要问题和环节,这不但关系着患者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也是能否保障病人顺利进行治疗和护理的前提和关键[1]。下面针对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最大的安全隐患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根据我院的护理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便于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查找不安全因素,及时排除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对精神病患者资料的分析,找到了精神科护理存在的隐患,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使得患者能够更快的恢复健康,这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也更好的对精神科医务工作者的安全进行了保障。

1精神科护理

依据提出的问题,循证小组就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将导致精神疾病发生的原因找到。通过对精神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之后将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汇总,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1.1病情稳定阶段的护理患者指经过一段时间的用药和治疗后,病情已经有所缓解,有了一定的自知力,会与周围环境有主动的接触,和病友以及工作人员也有相对正常的交流和互动,这时候,除了要做好其生活、睡眠的护理之外,还要保证与患者有足够的接触,同时最好要联系其家属,加强全面的观察,了解患者对护理的要求,引导他们参加一些有安全保障的集体活动,鼓励患者多关注国家、社会上的大事,组织一些适当的娱疗活动,能够进一步获得患者在语言、思维和情感、行动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便于掌握患者的心态,为下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2-3]。

1.2病情康复阶段的护理患者处于康复阶段时,自知力已经恢复,其精神症状也完全消失,在知、情、意等各方面的协调上也基本和正常人一样,这时候需要的就是巩固其疗效,恢复他们步入社会后的工作和生活,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工娱疗法,让患者进行打扫卫生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鼓舞他们生活的信心,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文体活动,比如看电视、做操、下棋、打球等[4]。同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服和安慰,宣传相应的精神卫生常识,使他们明确坚持服药,合理用药,保持良好的心情,争取让他们自己认识到并克服性格、心理上的缺陷,早日使他们重返社会。

2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通过对精神病患者资料的分析,找到了精神科护理存在的隐患,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使得患者能够更快的恢复健康,这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也更好的对精神科医务工作者的安全进行了保障。在精神科护理中,安全隐患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根据我院近10多年来的护理安全隐患,分类汇总如表1所示。

2.1来自精神病患者自身的隐患由于精神病人受到病症的折磨和支配,经常可能会出现一些诸如自杀、自残等等危险行为,严重危及到病人自身的安全。还有一些老年患者,由于体弱多病,在行动上又有很多不便,自理能力下降,甚至呈现出木僵状态,不能主动反映自身病情的变化,从而导致延误病情治疗的危险,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诸如摔伤、药物的误服误用等危险。

2.2来自精神患者家属的安全隐患由于很多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没有足够的认知,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刚发病不久的患者家属,以及那些久治不愈的患者家属,他们的心理承受的压力非常大。有的对医院和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存在着过高的期望值,还有的是出于对医院和护理人员的不信任,一旦出现与他们的期望结果不一致时,患者的家属就会难以接受,或者因为精神烦躁而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危及到患者、医生或他人的安全。

2.3来自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护理人员的职责就是对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有效的观察、监督和服务和指导,是与患者进行直接和频繁接触的,除了会经常受到精神病患者的攻击外,还会因为一些护理过程中的失误,给自身和患者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这也会增加精神病患者的管理难度。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来自是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对于自身的保护意识不强。另外,由于责任心不强,对患者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够,和患者的沟通能力欠缺,在护理过程中不能及时观察和发现患者的异常变动,使病人发生外逸、吞食异物等事故的出现。

2.4来自医院设施和管理方面的隐患在精神患者治疗和护理中,还有很大的事故原因来自于用药、物品的放置不当、配备的设施不合理等引起的,比如,药物的配伍不合适,或者给药频率不恰当,病患能够接触到一些剪子、刀、绳子等危险品,或者病房里的设施不够安全,如桌椅不够可靠、门窗牢固性不强等等。

3精神科护理对策

3.1杜绝安全隐患进入患者病房在新患者入院、返回病房进,以及在亲属探视过程中,要严格进行检查,绝对不能携带危险物品进入。在患者住院期间,更要强化安全意识,严格执行相应的安全制度,减少工杜绝危险行为和事故的发生。对于那些年老体弱、处于木僵状态的患者,在护理时要做好充分的基础护理,充分了解和观察其病情,通过病人的情绪、面色、眨眼、饮食以及其他各项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正确地上报或处理。特别是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患者,除了要做好环境和设施的安全如:室内光线是否充足、地面是否易滑倒等情况外,还要在需要的时候对病人进行一对一护理,在患者如厕等活动时进行有力的搀扶和协助,防止其跌倒或受伤[5]。

3.2从硬件上杜绝精神病患者的安全隐患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病房,要充分考虑到病人的特殊性,各种设施要从结构、功能上适应病人的安全和需要,例如:病室的墙壁要光滑,不要有钉子、拉绳等物品,室内的电线和电路要采用暗线,插座和开关要采用安全性能好的品牌,水、暖气等管道也不能直接暴露出来,室内的桌椅要连在一块,不能让病人搬动,而且桌椅不要有尖锐的角,防其其用作伤人或自残的武器[6]。

3.3高度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护理人员要保持严肃的工作态度,和病人接触时要稳重、端庄,避免过分的化装和修饰,绝对避免存在和医疗不相关的利益或感情关系,以免激化病人的病情,发生意外。同时,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精力集中,始终坚守岗位。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时刻具有高度的预见性、警惕性,在和病人接触时要灵活,观察细致,处理突发事件时要镇静、机智[7]。

3.4针对患者情况因人制宜制定护理方案精神科患者入院后一般都有初期病情不稳定阶段、开始用药后的稳定阶段、治疗后期的康复阶段等不同的时期,针对后面两个阶段,除了要做好上述的常规护理之外,还要因人而宜,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案,会更加有利患者的康复[8]。

精神科的护理人员还要有一定的心理、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自己和患者有效沟通的能力,要善于和患者建立正常的医患关系。在和病人接触时,要保持温和的态度,又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绝对避免和病人产生正面的语言和肢体冲突。语言交流时要讲究艺术,有效疏缓病人的过激情绪,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充分尊重患者的自尊心和人格[9-10]。

总之,杜绝安全隐患,是精神病房护理中的长期的任务和课题,安全护理是精神科的护理工作中最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衡量一个医院是否具有高效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说,护理人员只有时刻做好护理工作,杜绝安全隐患,加强证护理,才能充分保证精神病患者的安全,才能切实提高护理的效果和质量,才能在保证患者疗效的同时,提高医院的整体信誉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侯敏,闫丹忠.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9(23):111-112.

[2]韦海潮.循证护理干预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4):145-146.

[3]蔡红霞,张华,叶世清.精神科工娱治疗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0):4870.

[4]胡启华,王海霞.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管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2(30):689-690.

[5]张根芳,陈金红.精神科病房开放式管理的安全隐患及护理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1):308-309.

[6]张跃兰,李亚静,邢改书,等.循证护理在精神科安全护理中的应用[Z].中国新疆乌鲁木齐,2012:483-485.

[7]潘红红,张孟兰.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及其管理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10):411-412.

[8]宋亚荣,王立波,王喜艳.精神科病房安全隐患及其应对办法[J].中国实用医药,2012(23):251-252.

精神科护理范文3

[关键词] 精神病;护理;风险;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b)-0152-02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确定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死亡、伤残损害或被投诉的后果的可能性。精神科护理工作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风险比普通科室的护理风险要大得多,精神科护士更容易受到来自于患者、工作环境、自身压力等方面的威胁。下面就精神科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防范措施,以提高精神科护士自我保护能力。

1 精神科护理风险因素

1.1 护士人身安全的风险

由于精神科患者的特殊性,其思维、行为、情感、感知等方面均存在异常,患者缺乏自知力,容易出现兴奋、冲动毁物、伤人、逃跑等行为,这些行为大多具有不可预测性。护士在接诊、治疗过程中容易受到患者冲动行为的伤害。

1.2 患者自身面临的风险

精神科患者常处于抑郁、焦虑或幻觉妄想的支配下,无自知力,容易发生自杀、自伤。并且很大一部分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治疗和护理。另一方面精神科的患者还要面临来自周围的其他精神患者伤害的风险,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那些精神运动性兴奋的患者及受幻觉妄想支配的患者具有极大的危险性,他们的冲动行为在给自己造成伤害的同时也给他人带来危险[1]。

1.3 护士法律意识,护理措施及技术对患者造成的风险。

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护理习惯,忽视患者心理护理,缺乏整体护理知识,由于尊重患者的意识淡薄,以致言语粗暴,态度生硬,甚至任意侮辱患者人格而导致患者病情突变、产生消极观念等而发生意外。护理人员专业技术不过硬或责任心不强给患者也带来了很多风险,如发错药、打错针,在约束躁狂患者时,造成患者身体的损伤等[2]。精神科的护士还有特殊的法律风险,由于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精神患者在症状支配下的冲动行为,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患者的家属却认为把患者送到精神科就万事大吉了,一旦出现意外情况,责任全是医院,就要以法律途径来解决。

1.4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医疗风险

医疗风险是精神科护士要面对的又一风险。由于精神科护士大多只注重专科知识,缺乏综合性的护理知识,在遇有精神障碍伴有躯体疾病的患者时,只注重精神方面的护理,而忽视了躯体疾病的护理,特别是对否认有病,拒绝住院及入院检查不合作的患者,使这些患者躯体疾病的症状得不到及时、准确地观察,耽误了治疗。因此,认真细致、准确、及时地观察躯体疾病的状况,在现今的精神科护理中日益重要。

1.5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造成的风险

由于护士对护理记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专科表格设计不够完善、以及护理人员的专科记录水平不够等原因,对患者住院过程中出现的病情变化、处理经过、结果等多无记录,有记录的也大多与医生的病历记录雷同,未能充分体现护理过程。

1.6 医嘱执行不力、未完全履行告知义务造成的风险

长期习惯性的工作方式,使精神科的护士在执行医嘱时,过于机械化,不能认真仔细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由于精神科患者缺少自知力,护士在告知时,未能将其病情、治疗风险、疾病预后等详细情况告知患者家属,增加了医患纠纷的风险。

1.7 医院设施不完善造成的风险

医院在设施方面只注意外观形象好看,而忽视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如洗池台过高、楼房门窗未加护栏,地面滑、缺少必要的扶手,未设专用的躁动房间,这些隐患均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风险性。

1.8 社会大环境给精神科护理工作带来的风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疾病康复的期望值随之增大,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来严格,对护士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护理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精神高度紧张,长期的紧张状态则会导致心理疲劳。

2 防范护理风险的一些措施

防范护理风险,首先要保护好护理人员的自身安全,其次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安全,从这二个方面出发,应制定一些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护理风险,保证护理技术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1 加强法制观念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风险意识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让护理人员了解《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规,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以法行医,做到有法可依[3]。在平时的工作中对护士进行风险意识的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

2.2 加强护士业务培训,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通过组织技术讲座或外出学习等形式,引进精神科护理的新技术、新理念,强化“三基三严”训练,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护士的应急处理能力,保护了自己的人身安全,也保障了患者安全。

2.3 增进护患沟通,完全履行告知义务

护患纠纷现在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或患者家属的不满,发泄的第一目标就是护士,如何去减少或防止护患纠纷的发生,除了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增进护患沟通[4]。良好的护患沟通能让护士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使二者成为一个共同体,共同面对疾病,增加患者抵抗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要完全、及时地履行告知义务,让患者及其家人了解患者的病情、目前的治疗方案、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预后情况,维护患者知情同意权,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和配合,减少护患纠纷的风险。

2.4 正确执行医嘱,提高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

护士是医嘱的执行者,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过程中要正确执行医嘱、严格三查七对制度,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护理文书是诊疗护理的记录,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工具,又是一种法律文件,在发生护患纠纷时,护理文书是唯一的证明材料。某个环节尽管你实际上做了,但护理文书上没有记载,那你就是没做。所以要认真学习《护理文书书写标准》,养成认真细致观察病情、规范书写护理文书的习惯。严谨、真实、准确地记录护理文书,是减少护理工作风险又一重要措施[5]。

2.5 加强环境安全管理,完善病房设施

尽可能完善病房的安全设置,门、窗要安装防护栏,发现门、窗、锁等设备有损坏时,应及时维修。定时安全巡查,防止患者私藏工具[6]。患者家属探视时,要防止带入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物品。

2.6 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

通过印制宣传材料或电视等媒体,加大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的人了解精神病,减轻生活压力,注意自我调节,降低精神病的发病率。

3 小结

精神科的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性,为了保护好护理人员的自身安全,也为更好的为精神病患者服务, 只有加强学习,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风险,创造一个良好的护理工作环境,真正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梁玉婵. 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对策[J]. 现代临床护理,2009, 8(1):45-46.

[2] 毕银花. 精神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 实用护理杂志,2002,(7):74.

[3] 夏继春. 强化护理风险管理 确保临床护理安全[J]. 健康天地,2010,4(3):55-56.

[4] 李晓惠,邹晓清. 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 中华护理杂志,2005, 40(5):375-376.

[5] 郑煜. 临床护理潜在的安全问题与对策[J].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8):686.

精神科护理范文4

现代精神病学发展对护士提出更高要求

据从事多年精神科临床与研究工作的王向群副院长介绍,发达国家一直就很重视精神科护理。他们认为,因为精神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所以精神医学的内容是每一名医生、护士必须了解的,与内、外、妇、儿科的重要性是一样的。20年前我国的护士通过劳务输出渠道去美国工作,出国前必须经过精神科护理培训。美国的护士注册考试包含的科目有: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和精神科护理学。而我国情况则不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还不均衡,经济落后地区精神卫生投入比较缺乏,社会关注的重点还在躯体疾病上,对精神疾病患者还存在较严重的歧视现象,许多患者不敢正常就医。中国虽有17.5%的精神疾病患者,但九成都未看过病。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精神卫生意识的觉醒,精神健康问题已引起了重视。同时,由于社会的巨大的变革,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大,精神疾病特别是焦虑、抑郁发病率大幅上升,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草案)》在2011年9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并获原则通过。

作为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改革也不断深化,发展精神科护理成为护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卫生部2012年护理管理工作重点提出:探索建立专科护士培训制度,制定2012年培训计划,加强重症监护、急诊急救、血液净化、肿瘤和精神护理专业的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细化培训内容和要求。自2011年起,精神科护理被列入到护士执业考试内容中,试题所占比例将逐年增高。这一切都说明,精神科护理发展的时代到来了。

据王院长介绍,现代精神卫生学的发展要求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已经越来越突出人性化的理念。比如现在国际上通行的开放及半开放式管理、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管理、对病人尽量不使用“保护性约束”等等,都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传统的精神科护理理念提出了挑战。在发达国家的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评价中,有一条就是“保护性约束率”。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保护性约束”治疗是由医生开医嘱,护士执行,医护人员尽量把约束率降到最低。大多数精神病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病,出现拒绝治疗与护理情况,护士要24小时面对患者提供服务,首先必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行耐心的劝说和心理疏导,在取得患者配合的基础上作好风险评估,这就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所以,精神科护士临床经验的积累非常重要。王院长深有感触地说,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一与患者接触,马上知道他是否有自杀风险、冲动风险,知道如何在交流中引导患者配合治疗并有效控制各种风险,保证患者安全,这是一些年轻的医生所不能替代的。精神科护士是一种“医心”的职业,所以护士要了解患者的背景、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取得患者的信任,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据王院长介绍,目前医院全部是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这种责任制护理分工方式正切合了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需要。患者住院后有自己的主管护士,一名护士负责8名患者,使护士可以对每一名患者的情况全面掌握,患者也知道有事该与谁沟通。王院长强调,优质护理服务绝不止是制度上的改变,还需从更深层面去实施。护理工作的专业性渗透在看似平常的日常工作中,有时护士的一句不恰当语言就会给患者心理上带来新的负担。优质护理服务不仅仅是制度上改变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高护士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

精神科护理人才稀缺

一方面,实际工作中对精神科护士的要求很高,另一方面,我国精神科护理队伍从业积极性却不容乐观。王院长坦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每年计划招聘15名护士,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很难完成指标,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为了达到卫生部对床护比1:0.4的要求,保证患者安全,全院床位已从270张减到了213张。

据王院长分析,护理专业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往往先考虑综合医院,影响护生选择精神病专科医院就业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社会对精神病患者存在较严重的歧视,这种歧视有时也会波及到医疗护理从业人员。从学生自身来讲,学生在学习期间接触精神科护理工作少,所以对精神科护理没有清楚的认识,受社会上不正确认识的影响,认为精神病医院的工作科技含量低,风险高,不受重视。另一方面,精神病专科医院没有大型检查设备,诊疗费收费标准低,比如一次心理治疗要占用一个医生至少30分钟时间,但只能收费30元,而国家在精神病医院的投入又非常有限,导致精神病医院医务人员工作难度大、风险高,待遇却比综合医院低很多,最终导致人才流失,这也是困扰精神病医院发展的重要原因。北京地区相对好些,有些地方的精神病专科医院甚至生存都很困难。这种情况加剧了精神科护理专业人才的稀缺。

在王院长看来,吸引优秀护理人才加入临床精神科护理工作并留住这些人才是当务之急。现在国家开始重视并将大力发展精神科护理专业,精神科护理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要在教学中加强职业引导,让学生了解精神科护理这一专业;在教学中增加一些切合综合医院患者需求的精神科护理知识,特别是一些沟通技能的训练,在学生时代就让护生掌握一定的精神科护理知识和技能,这对于护生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其今后成为综合医院还是精神病专科医院护士;还应该加强实习期间的教育,让学生对精神科护理有更深入、直接的了解。当护生了解了精神科护理所蕴含的丰富内涵,看到自己职业发展的前景时,才会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精神科护理这一行业。

精神科护士应在社区发挥更大作用

据王院长介绍,几十年以前,国外大型专科医院床位很多,会把患者集中起来治疗管理。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理念的转变,目前专家们认为让患者生活在原来的环境中最利于其康复,所以在先后经历了“扩床”“减床”的过程后,现在国外大型精神病专科医院已经很少,而各综合医院都有精神科,也就是说有很多的精神科护士是工作在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护士的岗位也不仅仅是在医院,更多的是在社区。意大利在30多年前颁布了一部法律,要求关掉精神病院,让患者回到社区进行治疗和康复。

30多年过去了,这种模式获得了成功,国际上许多国家都主张只有重性急性期的患者需要封闭管理,一般住院不超过15天,后续的治疗和康复应在社区进行。我国精神疾病总患病率达17.5%,其中重性精神障碍有1%,16.5%都是焦虑、抑郁以及酒精等物质滥用患者,而这些患者更适合在原生活、工作环境中恢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与意大利、澳大利亚、美国等进行了多次学术交流,正在探讨将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引入中国,创建本土化模式,即目前六院正在海淀区实施的医院-社区一体化康复模式。据

护理部主任马莉介绍,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精神病患者不仅仅在住院期间有人照顾,出院以后,仍然会得到个案管理的服务,直到帮助其回归社会。由于我国社区卫生刚刚起步,还不太成熟,所以社区的管理问题还是目前推广的难点。王院长说,在海淀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一工作正在迅速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在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专门的医生、护士管理精神病康复期的人员,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并最终实现回归社会。海淀区的防治机构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共同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护士进行业务指导。

精神科护理范文5

精神疾病是以行为、心理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的一种疾病,其发病原因还不明确,目前认为精神因素是引起精神疾病及其复发的重要原因。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物理疗法、药物疗法和心理疗法等,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我院精神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心理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1年5月-2014年1月期间精神科患者45例,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47岁。精神分裂症14例,抑郁症12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7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6例,其他6例。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12例,中学15例,大学及以上18例。

1.2 研究方法

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和不同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

1.3 结果

45例精神科患者经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精神障碍均得到消除,病情均得到缓解。

2 心理护理方法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不信任,对医护人员开展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不配合,要顺利地开展医护工作,就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工作成功的前提。护理过程中,态度要真诚、行为举止要大方得体、动作要轻柔、语言要温和,根据患者的年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耐心地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避免与患者发生冲突。要经常对患者使用鼓励性和赞扬性的言语,打开患者的心结,抒发自身感受,放松心情,增加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主动配合治疗并对重返社会充满信心。

2.2 创建良好的病房环境

精神病患者由于精神易受刺激、情绪易波动,入院后比其它疾病患者更需要归属感。因此,要保证病房通风透气良好,出现异味要及时祛除,可在病房墙壁上粘贴温馨的壁画、在病房里放置盆花、增加活动场所等,让患者感觉到安全、舒适、温暖,增强患者的归属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3 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由于精神科患者大多是由于大脑功能紊乱引起的,常表现出精神活动的异常,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症状,心理变化很大,情绪随之出现大幅度波动。面对患者的这些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对其关怀和理解,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仅仅依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护理人员还应具备良好的医学心理学基础和扎实的护理经验,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特征,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安抚患者的紧张、恐惧等情绪,稳定患者的情绪。

2.4 宣传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

精神疾病患者需要对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才能够认清自己的病情,积极地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可通过板报、宣传片等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精神病的诱发因素、治疗过程、注意事项和预防复发等相关知识,并在耐心讲解之后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谈和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护理,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

2.5 给患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许多病人感觉病房生活单调枯燥,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了消除患者的寂寞感和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从实际出发,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消除患者精神上的苦恼。可每天引导患者到操场、花园活动,并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引导其下棋、打牌、唱歌、看电视等,通过这些文化娱乐活动一方面使患者感受到温暖,保持良好的心境;另一方面又可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另外,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合作精神,提升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

2.6 组织社会支持力量

孤独感和失落感是住院病人常有的情绪,精神科患者也不例外。为了减少精神科患者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可以组织患者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和领导等来医院进行看望,给予病人安慰和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大家对自己的关心。使患者与周围人群保持正常的交往,建立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减少患者的孤独和失落。通过这样组织社会支持力量,可以缓解或淡化患者的心理应激,使患者心情愉悦,促进病情的好转。

精神科护理范文6

【关键词】精神科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84-01

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临床护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一项特殊护理操作技术,不是一种简单的捆绑技术。由于精神科患者受精神症状支配,常出现严重的兴奋躁动、伤人、毁物、自伤、自杀、拒绝住院治疗、对治疗不合作、用药后步态不稳等,为了限制患者的紊乱行为,确保患者自身及周围人员和环境的安全,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在护理过程中经常采取保护性约束。

1 保护性约束前的护理

1.1 由于精神科患者是无民事行为能力者,由其人代替行使知情同意权,入院时由主管医生与家属签署一份关于“强制性医疗行为”的知情同意书,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与沟通,由于约束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影响首先是自尊受到伤害,并且对约束的体验是痛苦而深刻的,违背意愿的强制性医疗措施,可引起紧张恐惧、焦虑不安,加以反抗,要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态度要和蔼,充分说明目的和必要性,减少因约束给患者带来的一些不良心理反应。

1.2 保护性约束应由有精神科职业医师决定,开上医嘱,并且必须注明约束的形式,约束的时限,最长不超过24小时,如果需要继续约束应重新评估和再次医嘱,在紧急情况下,护士先实行约束的应在约束后尽快通知补开医嘱。

1.3 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肢体活动情况、有无陈旧性骨折、压疮、是否存在严重自杀、自伤等意外伤害的可能。

1.4 病房中保留一间隔离间,避开其他患者操作,避免其他患者造成负面影响,也可防止其他患者的伤害。

1.5 准备好合适的保护用具、应有至少二名工作人员。

2 保护性约束过程中的护理

2.1 严格掌握保护约束的适应症,严格按照病房制定的保护性约束的制度和操作流程进行。应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反抗力及暴力行为,要将自我保护和保护患者高度统一起来,避免伤害患者的重要部位,不可强拉一个肢体或部位,要协调一致,先约束双上肢,再双下肢,最后固定肩部。

2.2 要有专人负责,重点护理,每隔15分钟巡视,1-2小时更换肢置。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温度及血液循环情况,进行受压部位按摩,防止皮肤损伤、肢体血运障碍或臂丛神经损伤,认真清点保护带数目,防止自行解脱或被其他患者解开,造成意外事件的发生,并进行严格的床头交接班。

2.3 应在约束部位放衬垫,松紧适宜,最少要有一个手指的空隙,力量要适当。

2.4 定时为患者喂水、喂饭、喂药,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天冷时及时盖被、出汗及时擦拭,及时询问是否需要大小便,保持床铺及衣物清洁干燥,防止压疮发生,不让患者感到被保护是在遭到惩罚,使患者消除恐惧和敌对心理。

2.5 病情允许时多与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使用礼貌性、安慰性、鼓励性语言,再次讲解保护性约束的必要性,并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征求医生同意尽可能减少约束带的数目和约束时间,如患者已安静,可在密切注意下解除约束。

2.6 若患者极度不配合时,踢床铺、挣扎保护带,及时配合药物治疗。

3 解除约束后的护理

3.1 解除约束时护理人员不能自作主张,必须经精神科执业医师同意后方可解除。

3.2 解除时患者情绪会有所好转,护理人员应再次进行必要的安慰解释和沟通,

强调保护性约束的原因,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以免解释不到位,引起患者报复工作人员,也可为下一步治疗护理打下基础。

3.3 解除约束时要仔细清点约束带的数目,检查完好程度,及时清洗消毒,以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3.4 应及时做好约束登记,包括患者床号,姓名、约束的原因,约束带的数目、约束部位、约束和解除约束的时间,还必须有相应的护理记录。

总之,保护性约束可以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使患者理解保护性约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保证治疗护理顺利进行。同时也要考虑到保护性约束的负面影响,在护理时应加以重视和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