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范例6篇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范文1

关键词:教育性;具体原则;特征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2-0008-03

教育具体原则是相对教育基本原则来说的,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实践知识,是介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教育知识。教育具体原则是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和科学理性思维的成果,反映了一定的教育规律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规则性和可操作性。积极构建教育具体原则,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对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在科学、规范、文明的基础上进行和有效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教育具体原则主要有教育性、目的性、科学性、规范性、逻辑性、普遍性六项基本特征。

一、教育性

(一)体现对人生命的尊重

教育活动的过程,是促使人的生命从无知走向有知,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从沉睡、蒙昧走向文明自觉,从生命的自然成长走向自由健康成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活动原则的贯彻,要有利于学生生命主体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阳光的,是生命环保的、和谐的,而不是以牺牲生命健康为代价。教育尊重生命的核心就是热爱生命,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体现教育的这一价值取向。

(二)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人的生命成长是主动的过程。学校的教育活动只有激起学生主体的内在感受和思考,学生的思想才能变化,行为才能改善,成长才能自觉。教师的思想意识替代不了学生的思想,单靠外力强制管束作用不大。教育活动要摈弃一切妨碍学生进步成长中生硬、强制的行为方式,要富有民主、平等、关爱、启发、帮助、引导、激励、沟通、宽容等人文理性。教育活动只有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才能促进学生生命的幸福成长。

(三)教育活动行为的人文性

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公平、关爱、理解、理智、理性、高尚、文明的人文精神,杜绝体罚、侮辱、伤害学生的非道德、非理性的不良行为做法,也不能出现粗俗、蛮横、冷峻、虚假、压抑等非文明高尚、违反教育理性的不良现象。教育性活动行为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一定的教育智慧,通过语言、动作、眼神、表情、气氛等良好情感个性的品质和能力素质,影响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进步成长。

二、目的性

(一)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与教育目的一致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要与教育总目的保持一致性,要使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等与教育目的保持在一个坐标尺上,不能偏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以教育总目的为坐标,都要指向于教育总目的,即为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人格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具体教育活动目标要明确

具体的教育活动要有具体的教育目标,教育活动才有价值意义。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体现了教育活动的价值意义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水平,并影响着教育活动的效果。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主要表现在对学生道德品质人格的提升、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各个方面,具体表现在对学生进步成长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知、情、意、行的促进性、激励性、帮、启发性、指导性等有利于生命体成长的具体目标上。

(三)教育活动要素与具体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教育活动是一个个具体的过程,每一项教育活动都是由具体的活动目标、内容、形式等教育活动要素和教育活动施教者与受教育者的人的活动要素组成,具有教育活动结构性特点。目的性原则要求教育活动目标明确有针对性,符合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同时要求教育活动结构中诸要素具有内在联系性,与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一致,以避免出现教育活动因素的内部干扰、抵消等负效应,从而影响教育活动效果。

三、科学性

(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中小学生是正在成长的未成年人,其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不同,其成长需要、兴趣、志向、智力水平不同,既使在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也存在着差异性。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切忌“一刀切”、“成人化”。教育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即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成长需要,确定相应具体的教育目的、内容、方式。

(二)尊重人的成长规律

人的成长规律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性,但又有区别。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揭示的是人生理、心理的生态性发展规律,而人的成长规律主要是指作为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受教育者接受适合的教育而健康成长的规律,或者说是促使受教育者主动发展,健康成长的规律。教育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走进学生的心灵,育人要育心。教育活动内容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成长的需要,活动多采用平等交往式、体验式、激励式、启发式和防范式等有利于学生成长接受的方式。

(三)要符合教育活动成功规律

教育的具体原则的科学性,还要求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要与学生成长的相关要素和谐统一,具有内在的联系性。一是认识把握好教育活动过程与教育活动目的的关系,二者要具有联系一致性。二是认识把握好教育活动内容与教育活动目的的内在联系性,而不是相悖或不相关。三是教育活动内容、形式方法要适合学生,具有可接受性,而不是相悖或相违。教育活动过程优化,各相关环节要素协调一致,教育活动才能成功,才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四、规范性

(一)教育实践活动的理性规范

教育具体原则是以实现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为价值取向的理论表现形态,与教育基本原则有共同之处。但教育具体原则是为教育活动提供直接的科学、合理的具体指导,教育规则的“原则化”显得更强,主要表现在它的结构性、原理性、指导性等方面。所谓结构性,是指具体教育原则是由其具体活动的目的性、运行的规则性、活动行为的准则性等具体理性要素构成。而所构成的理性要素,又具有教育知识性和规律性特点,因而从整体上又反映出它的原理性。教育具体原则的这种原理性,更表现出它的教育实践活动指导的实在性,对祛除教育活动的虚无、随意、盲目、粗陋,使教育活动求真、务实、精细、到位,更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二)教育实践活动的操作规范

教育具体原则的操作规范性,是指其理论的工具性,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而这种可操作性的教育活动指导具有内在的规则性。这种教育活动的规范性,虽然不具有必须遵守的制度章程的性质,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层面提供了具体合乎一定规范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操作范式,以维护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这种规范性,体现了教育活动所要遵循的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教育活动成功的保障性和遵循教育具体原则所需要的认真态度和精神。

(三)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

教育实践活动行为的规范性,主要是指教育具体原则为教育活动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准则和标准。教育活动行为的规范性,为教育实践环节中具体策略方法的运用提供了行为指导的准则要求,为教育者的言行提供了规范性标准。

教育具体原则的规范性,使教育实践活动体现了教育具体原则理论的指导性,教育规则的可遵守性,教育行为的可评价性。

五、逻辑性

(一)教育实践活动的规律性

教育活动的逻辑性,“是事物的基本条件和组成要素发生作用的一种必然结果,它表明事物发展变化只能是一种逻辑性变化,亦即事物活动的基础、原因、要素等方面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一种必然的、非此不可的变化”[1]。教育具体原则的逻辑性特征,指的是教育活动发展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教育活动基本条件、教育活动因素、活动规则等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

(二)教育活动要素的和谐一致性

从教育活动整体上说,教育活动的进步和发展,教育活动的成功,需要教育诸要素的有机结合,和谐一致,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如果具体的教育活动缺乏科学、合理的内涵,教育活动中内外要素出现了不和谐、不一致、不合理,都将影响到整个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三)教育活动要素的内在联系性

从教育活动的内涵上说,教育活动的目的与教育活动要素条件、活动规则具有必然的联系性、合理性。其意义在于:教育活动中诸要素,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教育活动的规则、要求、标准与教育目的有必然联系,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要素条件;教育活动诸要素条件与活动规则、准则标准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构成因果和条件关系。如果教育活动的内在诸要素、规则、准则缺乏科学、合理的联系性,不具有因果、条件关系,要实现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就没有可能。

六、普遍性

(一)意义作用的普遍性

教育具体原则所蕴含的理性内涵,既表现在学校的教育管理方面;又表现在学校办学理念、管理、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还表现于教育活动的具体方式方法中,表现于教师及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

(二)关涉范围的普遍性

教育具体原则相对于教育目的、教育基本原则来说为下属概念,却蕴含着一定的教育思想理念,体现了教育原则和策略方法。教育具体原则关涉到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方针的落实,直接或间接体现了教育目的性;关涉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的实现和学校文化的积淀,具体体现了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学校文化;关涉到教育基本原则的贯彻和教育方法科学合理的运用,具体体现了教育基本原则贯彻和教育方法运用的合理性。

(三)原则适用的普遍性

由于教育具体原则集教育目的、教育基本原则、教育策略方法于一体的性质,又渗透了一定的先进教育理念,决定了它适用的普遍性。它适用于学校管理、文化制度建设和教育人员培训等各方面。

教育具体原则同教育基本原则一样,是教育规律的反映和运用,它来自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识和把握教育具体原则的基本特征,依据教育活动规律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构建并正确运用教育具体原则,对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范文2

(一)体育教学目标从增强体质、传授“三基”向综合教学目标转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强调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术,已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现代体育教学的目标既要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掌握体育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提高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的能力。又要培养体育情感,发展个性才能,打好终身体育锻炼、良好卫生习惯的基础和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坚毅顽强、竞争进取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心理素质。新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坚持增强体质,传授“三基”,一方面指向人格的整体教养。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体育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将来能为国家健康地工作打基础,我们眼下的学生要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我们现在为学生设计的发展目标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甚至若干年后才能成为现实。所以,体育教学不仅有眼前的效果,还有长远的效果,而长远的效果对学生的意义更为重大。中小学体育教学都是帮助学生完成全部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终身体育的思想进入学校。要使学生成为终身体育的锻炼者,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中小学阶段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校体育教学方式的高质量轻负荷方向发展。

现在人们不再去追求那种大运动负荷、出力大、流大汗的体育运动方式,中小学生不喜欢运动负荷过大,和比较难学的体育技能技术,而希望高雅轻松,简单实效的体育运动方式。因此,高质量轻负荷是当代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四)体育教学是师生复杂的双边活动。

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一个复杂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双方在行为、态度、情感以及其他心理方面产生能动的相互影响,使青少年学生能够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真正获得体育乐趣的体验,从而持之以恒。

(五)体育教学成绩的相对性。

按教育测量的观点,一次体育技能技术的测验对学生的真实水平来说,仅仅是一次抽样。体育成绩只能反映一定时间、心理、环境条件下学生真实水平的一个方面。全面地看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应在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技术、身体的健康和非智力因素是否都得到了发展。

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严格地按规律办事,实现科学化必须构建以下新的教学原则体系来适应体育教学的改革:

(附图{图})

这个体育教学原则体系,是由体育教学目的和规律引伸出来的,每条原则都有针对性,贯彻实施这些教学原则对体育教学过程能起到调节、控制、指导作用。

一、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统一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统一的原则,要求体育教师全面正确地规划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任务并使其具体化,其中包括原先的“身体全面发展原则”的要求及指向人格的教养目标。依据这一原则所规划的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目标是检查和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

二、终身体育和发展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要使学生获得快乐、积极的情感体验;要使学生不拘泥于传统的体育教学的知识传递形式,加深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运动体验、发展个性、活跃身心;要培养学生自律、自强、自信和自我发展。

三、高质量轻负荷的原则。

高质量轻负荷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以保证健身强身效果为前提把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调节到最佳状态的体育运动方式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行动变得轻快,使学生既发展身心,又掌握体育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四、师生双向积极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的教和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它表现在教学方案的执行和教学过程的调节和控制上。学生的自觉性取决于教师的指导、传授、调节和控制以及自我

的调节和控制。教学的最优化来自于师生双向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范文3

关键词:小学生 素质教育

一、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常规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出发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素质教育目标入手,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管理模式,构建以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新模式,从扩充教育本身创造,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出发,建立科学的评估、评价体系,在全省中学实行规范化学校建设,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当前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影响下,从学校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学校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适应性、学校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出发,不断地探索新形势对学校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使学校素质教育常规管理系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提高素质教育常规管理的效率,增强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活力,这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带有根本性的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它的运行机制,其系统内部应不断地进行协调,使之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其转化的直接成果表现为:学生整体优良素质的养成,教师素质的提高。对小学素质教育的常规管理,只是学校管理的一部分,是一种基础管理,要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质量和效益,还应使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真正建立起素质教育正常的工作秩序和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是学校常规管理的基本使命。

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小学素质教育常规管理规范化的典型,以推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创造出较高水平的有代表性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常规管理规范化的新模式。

二、素质教育实验研究的设想和基本原则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内一场深刻的革命,也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系统工程。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探索、补充、完善素质教育内涵、任务、目标、运行机制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要把素质教育的理论转化为学校的办学和改革的机制,这就要以常规管理的改革为突破口,构建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新型的管理模式,从管理方式、方法、内容、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具体说从以下五方面实行突破:一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片面性弊端,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重视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通过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培育实现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重视基础教育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作用。二要从素质教育常规管理和各种制度建设入手,完善保证素质教育的落实。三要改革和完善基础教育的评估标准、方式和运行机制。四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师的行为模式,提高教师的素质。五要重视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真正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常规管理规范化实验研究要遵循下列原则:

(一)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学校管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整体性原则

把学校视为整体,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合理组合,争取最佳效果。做到把总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层次和个人;机构设置要合理,做到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协调运作;做到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全面安排,领导统筹全局,做好协调工作。

(三)全面性原则

面向所有学校,面向所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面向所有学生,面向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来研究常规管理工作。

(四)基础性原则

即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具体基本能力,培养基本修养出发,来构建常规管理的评估体系和标准。

(五)发展性原则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体学生诸方面素质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只有坚持发展性原则,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实验研究的内容

传统的“应试教育”学校管理模式,没有把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等进行全面管理,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全面发展上,这严重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此,要构建一个以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新模式,在实施管理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分析、研究和评价上,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进行系统管理,建立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开放的、多元的管理系统,从而对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学校的、家庭的、思想的、道德的、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体力的全面管理。

一是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建立对学生的科学评价标准,并以此标准为基准,建立和完善各层次的管理职能。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评价(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情况等),身体心理素质评价(包括体质发展情况和心理状况等),思想道德素质评价(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认识、行为习惯、生活能力),劳动素质评价(包括劳动观念、态度、习惯和劳动技能等)。

二是为进行素质教育而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要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制订相关的管理目标和管理制度,以及奖惩办法方面的管理。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范文4

关键词:哲学思考思想素质教育客观性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峰回路转,在曲折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了“科技兴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国策。素质教育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今后教育实践的政治思想保证。它的提出,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命运和前途有长远的决策性意义,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深刻理解、切实贯彻、全面实施。

一、素质教育的客观性

客观性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坚持客观性原则,就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性与必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的统一,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并非易事。素质教育的形成,正是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结果,它表明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认识的深化。

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情,邓小平同志再三强调研究国情,把国情作为我们办事情的出发点。研究国情的实质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如果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导就必然脱离实际,也就是违背客观性原则。我们过去教育经历了许多曲折,很重要一条教训就是脱离国情。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探索怎样根据中国国情来发展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后来由于经验不足,也由于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有偏差,参与了应试教育的作用,曾多次出现急于求成的情况,影响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教育和质量。”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和1994年全教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论述,对于我们理解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及其指示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来自于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呢? 我国的教育,是在旧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例,科技教育文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发展壮大的,只有对国情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真正懂得素质教育的正确性,并自觉地为之奋斗,才谈得上理论联系实际,谈得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关于素质教育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想出来的,也不是自上而下传下来的,它是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进行不断探索形成的共识。它始于80年代后期, 90年代初期,它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势,是这个特定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佳佳论文网

总之,认识素质教育的客观性,要十分重视对国情、省情、县情的研究,要反对本本主义和一切主观主义的东西,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完成,使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更富于自觉性和创造精神。

二、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万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任何的诸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它们的有机统一形成事物的整体。如何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素质教育,也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所必须的。

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抽象的理论形式来反映我国教育实际的,从形式上看他是主观的,从内容看是客观的,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包括社会各界的普遍理论与大力支持。不了解其中各子系统的联系和关系,就不能把握其整体,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就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

如何把握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及其内部诸方面的有机统一,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可能一下完成这个任务,但必须努力去研究他、实践他,以期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素质教育协调而健康地向前发展。下面试从三个方面略加分析。

从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看,我们习惯把素质教育称为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它简明而形象地指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以其具体内容而论,它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和关系,要充分认识其整体性,必须做全面考察。素质教育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来的,它是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13亿人口中实行的。它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它要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和需求,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纪律、学会审美,为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上。由于思想是人们行动的先导,所以,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有质的不同。

可见,素质教育是由前提、保证、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手段、措施等构成整体。其中有几个具体问题需要澄清。

一是搞素质教育还要不要考试了? 邓小平同志说“考试 是检查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查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因此,考试是一种教育评估手段,不同点是素质教育把考试作为推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手段,所以素质教育不是要考试而要对考试进行改革,有效地利用考试这个手段。只要学校存在,考试就永远不会完结。

二是搞素质教育不是就要多搞活动? 本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二者都应抓好,但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所以素质教育绝不等于活动教育。

三是是不是条件差的学校就不搞素质教育了? 素质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办学指导思想,所以无论条件如何,都应该搞素质教育。

四是打牢基础与升学选拔是什么关系? 应该明确,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只要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了,拔尖人才自然会脱颖而出。

三、素质教育的实践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他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曾经指出:“实践主义(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着的特点:一个是他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他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社会生活本性是实践的。人们正是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的本质及其规律,并依据社会的规律去改造社会,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主体客观化。素质教育是在教育实践中取得的科学认识,为我们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理论武器和战略举措。

然而,它毕竟是精神的东西,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也内在地蕴涵在素质教育的内容中,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根本目标和紧迫任务,党和国家把素质作为关系到面向21世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问题提到了我们面前,所以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遵循实践性原则,我们在实施教育进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践中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丰富和发展素质教育“三个要求”的内容。

遵循教育的实践性原则,我们要注意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科学理论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性是实践的前提,素质教育是符合我国教育实践的科学真理,在实施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目标指导的原则,因为目标制约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育媒体的选择和教育评价。二是整体优化原则,要从素质教育这个系统的整体出发,努力探求各要素功能的优化组合,实现整体系统的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

三是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素质教育。

四是内启动原则,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启动学生的内因,点起他们内在因素,使其主动接受外因的积极影响,并转化生成为自己的“营养”,成为进步的内在动力。这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五是群体合作原则。在“教育社会化”的大教育观念指引下,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功能和社区教育的依托功能,构筑教育社会化体制,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佳佳论文网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范文5

一、关于创新素质教诲的提出

创新素质教诲是陪同着人类的创造实践活动而孕育发生,并渐渐明确,渐渐形成的。创新素质教诲,是从创造教诲、素质教诲、创新教诲不停衍化而天生的。

有关创造教诲的头脑是本世纪初提出来的。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为了前进职工的创造本事,首次开设了《创造工程》课。它不去研究发明创造出来的效果,而是专门研究效果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其后人们把这门科学叫做创造学。而把创造学运用到社会或学校教诲上,则称之为创造教诲。创造教诲是创造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类发明创造活动的规律及其运用的。

在我国明确提出创造教诲的是近代教诲史上的著名教诲家陶行知老师,他于1939年在重庆开办育才学校,明确提出了创造教诲的理论。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发表《创造宣言》,提出“随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各人是创造之人。”并提出对眼、手、脑、嘴、时、空的6大解放,还举行了大量创造教诲的实践,作育出了一批创造型人才。

50年月,美国、日本等国先后创建了有关创造性教诲学校,在平凡学校里开设了相应课程。

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11届3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教诲三个面向及中共中心关于教诲体制革新的决定以后,我国的创造教诲研究与实验,在教诲内部有了较大生长,特别是建立创造学会等学术团体,就作育新一代的创造本事的紧张意义、作育目的、要领原则等题目的深入研究,产出了不少论文,出书了一些著述。但没有天生热门,仅是少数研究部门与一些学校的实验活动。

1985年,中共中心关于教诲体制革新的决定,严正指出,教诲必须克服“脱离现实和片面寻求升学率的倾向”,“前进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中国教诲革新和生长纲领》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诲转向全眼前进黎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门生、全眼前进门生的头脑品行、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段生理素质,使门生生动生动地生长。”在国家教诲部引导下,基础教诲大面积实验素质教诲,开创了教诲新场所局面,为创造教诲提供了辽阔的远景与天地。

1995年在天下科学技能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灵魂,是国家旺盛发达不停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本事,就难于屹立于天下民族之林”。在党的十五大,主席又多次提到创新。1998年11月24日,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访问科技界人士又夸大“要接待科学技能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寻衅,最紧张的是坚持创造”。朱róng@①基于1999年3月5日在政府事情陈诉科教兴国部门对教诲又强调指出:要“大肆推进素质教诲,看重创新精神和创新本事的作育,使门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生长。”总通告在天下教诲事情集会发表紧张发言夸大,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诲目的,坚持教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诲与社会实践相团结,以前进黎民素质为基础宗旨,以作育门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心作育“有理想、有品行、有文化、有规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生长的社会主义奇迹建设者和接棒人。国家向导关于创新的紧张指示,为当前天下全面实验素质教诲明确指出了偏向。

为了实验配置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科学院启动了《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国家教诲部从1999年开始实验了《面向21世纪教诲振兴举措筹划》。我国各大新闻媒体也都纷纷刊登了许多关于怎样作育创新人才的文章。为接待新世纪高科技的寻衅,作育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本事的人才,许多学者纷纷撰文指出基础教诲应当开展创新教诲。可以说,现在,创新教诲已成为从政府到科学界、教诲界配合关注的热门题目。

面临教诲革新与生长的大好形势,面临这些诸多教诲的新提法,教诲实践事情者在生理上、精神上缺乏足够准备,感想很疑心!犹如天狗吃日头不知从那里下口。那么,什么是创造教诲、素质教诲、创新教诲?怎样实验这些教诲?能否议决界定与解释,使诸教诲提法综合为创新素质教诲,我以为,有须要加以探究。

创造教诲与创新教诲,两者都有“创”字,即首次、开始做的意思。单从“创新”与“创造”两词比力,创新包容创造,创造涵容创新。创造比力具体,是全新的,是无中生有,难度比力大,条理比力高,是创新的上位与顶尖。如创造新看法、新理论、新看法,创造新技能、新工艺、新产物,等等。在学校提创造教诲,似有间隔感,不容易被广泛继承与认同。由于基础教诲,主要使命是流传知识的,是为作育人才打基础的。从受教诲的工具来看,由于年岁与文化知识的拥有量,还没有到达创造的条理。而创新比力宏观、普遍,是在已有基础上,对知识、通例的革故鼎新,是创造的基础与条件。以是,在学校提出创新教诲,为作育创造性人才打好基础,既有普遍性,又有全面性,特别是面临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有广泛需求与推广的大概性。

所谓素质教诲,因此前进门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诲活动,使门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创新教诲作育门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头脑、创造本事,其目的是作育创造性人才。从创新教诲与素质教诲的作育目的上看,两者并不是抵牾的。素质教诲目的夸大门生素质的全面生长;创新教诲作育目的,夸大作育创新精神和创新本事,应当说两者是同等的。全面生长包罗创新素质,而作育创新精神与创新本事,应在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生长的基础之上。以是说,素质教诲包罗创新教诲,创新教诲是高质量的素质教诲。把创新教诲与素质教诲两者团结,明确提出创新素质教诲,是科学的、公正的、可继承的。

那么,什么是创新素质教诲呢?凭据素质教诲与创新教诲的界说,所谓创新素质教诲,即是引导门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要领,作育门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头脑、创造本事,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生长,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诲活动。简而言之,所谓创新素质教诲,即是全面作育与前进门生创新素质,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诲活动。作为基础教诲来讲即是为作育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打好基础。我以为,这样界定创新素质教诲好,一是明确了创新教诲与素质教诲的关连,为创新教诲定了位,即创新素质的作育应在素质教诲中有机举行。这样既夸大了素质教诲的基础性、主体性、生长性,又把创新摆到了突出位置;二是夸大了素质教诲作育目的的焦点,即要在全面生长素质基础上,突出作育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本事的素质,在作育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上下时光。这样界定从划定上细致科学性、范例性、团体性、使用性,既制止了片面性,又明确了有机团结的偏向,使素质教诲与创新教诲得到到调和有用的落实。

二、关于实验创新素质教诲的意义

明确提出实验创新素质教诲,无论从理论上,照旧从实践上都具有紧张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作育,有利于前进黎民素质与创新本事教诲目的的全面实现。前进黎民素质与创新本事,是新世纪教诲的作育目的。实现这一作育目的,基础教诲必须革新与创新,必须实验创新素质教诲,即搞好以创新教诲为焦点的全面素质教诲,作育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只有这样,才气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教诲的巨大使命。

二是有利于创新教诲与素质教诲的有机团结,全面贯彻党的教诲目的,全面实验素质教诲。已往教诲的弊端是重知识、轻德育、轻本事,特别是藐视对获取知识本事以及创新本事的作育。针对其毛病,基础教诲向素质教诲变化,使基础教诲孕育发生了深刻厘革。但是,在实验素质教诲进程中,由于相识与明确题目,有些地方只看重琴棋字画的第二课堂活动,轻忽天地人学,海陆空三模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诲,轻忽门生创新素质的作育。创新教诲与素质教诲不是对立的两回事。创新教诲是素质教诲的深化,是素质教诲的焦点,是素质教诲题中应有之义。实验素质教诲不举行创新教诲,就不行能真正完成前进黎民素质和创新本事的作育目的。其素质教诲就没有捉住重点,没有捉住要害,没有实验到位。反过来讲,创新教诲决不能脱离素质教诲而另搞一套,必须在使门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生长的基础之上,作育门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本事。明确提出实验创新素质教诲,目的即是使创新教诲与素质教诲有机团结,全面贯彻党的教诲目的,全面实验素质教诲,作育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三是有利于接待知识经济的寻衅,全面实验科教兴国战略,发挥教诲的多元功效。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即因此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它区别于农业经济靠地皮,产业经济靠资本、资源。其显着特点,即因此高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灵魂。以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诲摆到优先生长的战略职位地方,这是接待知识经济寻衅的紧张战略部署。其目的即是为知识经济运送具有创造头脑和本事的人才。而作育创造性人才,必须全面实验素质教诲,在素质教诲中必须突出创新教诲。以是,提出全面实验创新素质教诲,这既是基础教诲的紧急使命,也是知识经济时期的召唤。有人说:学校作育出来的人95%从事生产劳动,只有5%等少数人从事高科技事情。以为中小学不须要举行创新素质教诲。这种相识有很大的片面性。虽然大多数人不是搞发明创造的,但生存在当今时期,即是一样平常的生存、事情,也离不开创造本事和创新精神。可以说,没有创造本事在今世便无法生存,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享受现代文明。以是,学校教诲应站在新时期的高度,坚持教诲三个面向,积极自动地抓好创新素质教诲,以接待知识经济的寻衅。

四是有利于门生自身创造潜能的天生,促进门生素质的全面生长、调和生长、创新生长。具有情绪、具有头脑本事、具有创造潜能,这是人和其他动物的基础区别。从国内外生理学家及脑科学研究效果评释:创造能力是每个康健个体都具有的一种广泛的生理本事。人的大脑在两周岁前基本发育完成,五岁前的脑重量已为成人的95%,而智力生长则为一半。这个时期的素质可塑性大、影象力强、是大脑头脑最生动时期,也是作育创造本事的最佳期。以是,在中小学要树立准确创新素质教诲观,积极开展创新素质教诲。对门生身上创造性的发芽,要积极、适时,按着创造生理规律给予作育、配置、拓展、开发、强化,不停前进创造本性素质。这既是创新素质教诲的使命,也是青少年创造性生理潜能康健生长的内在须要。

研究与实践评释,在学校举行创新素质教诲,作育门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才气,既是紧张的,也是大概的,具有紧张意义。作为宽大教诲事情者和家长,必须前进相识,转换观念,扩大共鸣,增强配合,坚定搞好创新素质教诲的自觉性。

三、关于实验创新素质教诲的几个原则

实验创新素质教诲是基础教诲的重大革新与创新。在引导头脑、历程管理、效果评价等方面,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前进性原则。创新是对传统、知识、通例与秩序的逾越、完满、纠正和生长。其效果应是新的、有用的、前进的。创新有前进创新,非前进创新。实验创新素质教诲必须坚持前进性原则,不违反执法和伦理品行。坚持这一原则,即是要作育门生前进的先进的创新意识,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为清静、为正义而创造的天下观。通常有利于生长与解放生产力;有利于生长经济、革新与前进人民生存的;有利于人类社会稳固清静与清静的就去创新、就去创造。通常对危害人民、危害人类、危害清静的创造与发明,就不能去创造。否则,即是对准确的破坏,即是对人民的犯法,即是对社会的非法。

坚持这一原则,还要坚持既抓创造智力,又抓头脑品行素质作育,教会门生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作育学生的意志、毅力及“打击性”品格等非智力因素。智力不完全等于创造力。一个智商水平一样平常的人,但非智力因素水平高,意志顽强、受苦受苦、有毅力、有信心,在奇迹上通常能有所作为。相反,一些智商水平较高的人,由于懒惰,没有毅力、自命非凡,反而在奇迹上一事无成。这说明,要是一小我私家只具备了智力基础而缺乏毅力因素,那么这个基础再好也不会孕育发生创造力。历史上,成才者通常不是在顺遂、安宁的情况中孕育发生,而往往更多地履历苦难、失意、欺凌、孑立与病恙。其创造本事在坚强的意志和牢固的毅力支持下会越发发扬光大。

2.团体性原则。即凭据体系科学原理,统筹计划、科学运作,寻求实验创新素质教诲的团体效益。依据这一原则,学校实验创新素质教诲,就要围绕作育创造性人才的须要,对教诲办学体制、教诲观念、教诲模式、教诲内容、教诲条件、教诲评价、教诲情况等诸因素举行综合革新、体系创新、体系优化,创建良好的创新素质教诲运行保证机制与体制。用良好的创新教诲素质条件去保证前进创新素质教诲的质量;依据这一原则,实施创新素质教诲就要坚持全学校、合家庭、全社区、全方位齐抓共管,营建良好的实验创新素质教诲情况;依据这一原则,实验创新素质教诲就要坚持全体性、全面性、自动性与创新性,对德、智、体、美、劳等各育一起抓,使受教诲者在德智体美劳与创新精神、创造本事等诸方面素质得到全面生长、团体生长,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3.主体性原则。即坚持落实门生主体职位地方,敬重门生、信托门生,让门生自动生动的生长。坚持主体性原则,西席就要讲民主,变课堂为学堂与课堂团结;变只教授知识为既教授知识又作育创新本事团结;让门生从綦重繁重学习包袱中解放出来,让门生抬开始来听课,挺起腰板走路,让门生有较富足的想象与创造的时间。坚持主体性原则,就要坚持共性与本性一起抓,既细致对共性的全体全面的作育,又要细致对本性的生长,特别是要珍视对创造本性的作育。门生自小有许多本性体现,有的不怕困难,自尊心足,独立性强;有的坚持性强,情绪热烈而稳固,有较强的探索动机。但这些品格通常被门生的淘气、任性、内向、离奇等逾越通例的征象所掩饰笼罩,因而偶然得不到西席的赞赏与肯定。因此,西席应充实看重作育门生良好的本性生理品格,看重门生整体素质的作育,不能只是表彰那些遵从、听话,会来事的门生,而应通常关爱、勉励那些敢于提问,通常有新观念,有坚持性的门生,使其创造本性得到充实生长。

4.创新性原则。既在素质教诲教学中,西席要创新的教,门生要创新的学,营建一个有利于创新本事作育的良好的民主的、调和的情况。坚持创新性原则,在教学方面,西席就要接纳启发式、讨论式、角逐式、调研式等优化教法,不光教授知识,还要交给门生知识创造的规律,交给门生发明、获取知识的本事;在精神方面就要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的、调和的气氛。给门生肯定的自由度,让他们能自动地、自由地思索、想象、发问、选择,乃至举动。西席对门生的创造性要善于引导、勉励;对门生的异常头脑要领、淘气、任性要善于理解、宽容、奖抑;在物质方面,就要加大投入,为门生们的创造性活动提供时间、空间和质料。为门生部署集体活动之外的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和质料。为门生提供场所,让门生去旅行、游览、玩耍,打仗自然和社会;为小门生、幼儿提供种种质料和玩具,以此来引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情况方面,就要有能引起创造头脑的感观刺激。如抽象画及发明家、创造家的头像与生永生长史的先容,等等。

5.实践性原则。即坚持实践第一,教学做团结,让门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创。坚持实践性原则,就要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贴近生存、贴近自然、贴近生产、贴近高科技。团结现实、团结现实教学做。既不光学到真实创新本事,又服务了社会;坚持实践性原则,就要开展富厚多彩的创造性的活动。让门生自己计划、亲身段验、自我评价,体味创造的滋味。如开展视察活动、视察活动,开展脚色创造活动、编讲故事活动、科技小制作活动,等等,从中作育门生的视察与想象本事、发明题目、提出题目、管理题目及动手创造的本事。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范文6

关键词:行业高职院校;多校区学生管理;职业素质教育活动

在职业教育的定位和理念得到社会各方面认可、高职教育逐渐走向深入的过程中,社会各行各业对高职教育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而部分高职毕业生在进入各行各业初期表现出的诚信意识、敬业精神、人际适应等职业素质方面的问题经常引起企业和学校的关注,但这方面问题的引导教育只能提前进行[1]。因此,高职院校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水平,才能帮助高职学生提高择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的能力,进而达成社会生产需要。

1行业高职院校多校区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内涵

职业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个人职业适应、发展需要的基本品质而实施的教育理论实践活动。为了使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得以顺利实施,构建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教育模式势在必行。随着高职院校教育规模扩大,许多高职院校也像其他普通高校一样多校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也呈现出逐渐细化、多样化特点。多校区管理视域下的行业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定环境下的教育实践活动,目标就是进一步推动学生职业素质发展。

2行业高职院校多校区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2.1实践原则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就决定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核心素质地位。相较于专业知识技能前期的理论基础支持,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要围绕活动实践理论、活动引领感受和体验活动的过程。活动设计上要注意学生的实践性,强调活动实践过程的充分程度、丰富程度、深刻程度,学生的亲身体验和主观感受应成为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设计的重要方向和途径。

2.2生本原则

职业素质教育活动从根本上说是全体师生参与的学生教育工作,而教育要求我们始终树立“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使人人都有所收获”的育人观念。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设计也必须围绕学生、服务学生。真正的生本导向,要根据学生现实需求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组织活动,要考虑每项活动的大众化接受程度、专业化特点和参与面等问题。只有立足于生本原则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2.3行业原则

高职院校中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都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在活动方式的选择和教育资源的开发上就要充分利用高职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岗位特性[3]。岗位核心要求的现场展示、场景、行为模拟、职场思维训练等元素应该是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设计的核心元素,要尽量把行业的核心素质要求传达给学生,通过实践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质。

2.4属地原则

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还是要考虑地域性特点。即使是面向全行业的高职院校,高职生源和就业渠道一般会有集中区域。要利用好优秀人物、优良风土人情、当地民俗、传统竞赛、方言学习等属地文化要素设计训练活动,让学生带有一定的优秀文化符号并借此教给学生融入以后职场属地文化环境的能力素养。这个设计原则对于多校区管理模式下的院校更有指导意义。不仅各区域人文环境不同,学校的各个校区文化特征也是有区别的,城市中心的校区和偏远山区的校区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条件不可能一致,所以要注意属地化特色,不丢失本源文化土壤。

3多校区行业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设计思路

3.1统一认识,顶层设计,提升对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认识

高职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摒弃只重职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式的职业教育。全员努力营造职业综合素质学习氛围,支持通过职业素质技育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发展,通过多方面的职业教育内容使学生胜任未来的岗位工作。在形成全员共育职业素质的思想基础之上,学校领导应牵头组织策划全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顶层设计出自上而下、层层落实的职业素质训练框架。在这个顶层设计之下,专业知识技能课程与素质训练活动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只有学校做好宏观计划,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才能准确定位,顺利策划、实施并最终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才。

3.2行业入手,核心挖掘,凝练出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框架

高职教育紧密依托职业岗位所在的各行各业,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训练核心必须是行业公认的职业核心素质。行业有核心职业素质要求的表述,高职院校要悉心的理解吸收,在整个行业的高度上潜心挖掘核心素质内涵,形成易于理解、发散、深化的素质内涵模块,便于作为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设计内核。在有些行业,专业岗位的素质要求特点不突出、偏于松散和通用的情况下,深入慎重地论证挖掘核心素质则更为重要,只有行业核心素质的恰当理解和组合、分解所形成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框架才会具有指导意义,而不会弱化为普通的学生活动。

3.3学生为本,问题导向,搭建有效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平台

在设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时,考虑行业核心素质的引入之外,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基础。根据学生的区域、年龄群体特点,更有针对性地对行业需要且学生欠缺更明显的素质项进行重点养成,例如:民航业核心素质要求之一是“优质服务”,这一素质要与当前90后、10后独生子女学生群比较自我,抗挫折力弱等特点相冲突,学生习惯了接受优质服务而不习惯服务于他人,因此,“学生为本”在此项素质的体现则应该加强训练学生的服务意识。设计更深入的优质服务意识和行为活动,让学生去实践并理解怎么做到“优质服务”。而现阶段在校学生已有的活泼有主见等特性则在对应的素质模块中适当弱化,教育活动则可以简化一些。以学生为本,问题导向就是结合学生实际对基于行业素质要求框架中各项各点进行权重设置,搭建出一个契合企业与学生双方实际的素质教育活动平台。

3.4丰富形式,多元素融合,打造恰当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载体

在确定了各素质要点的活动策划权重之后,就要为“这一副肥瘦不均的活动骨肉披上外衣,让其被包裹并生动起来。”这一设计步骤就是要选择丰富的形式来体现素质要求的内容。模拟、参观、交流、游戏等活动形式很多,选择形式时就要注意多种元素的融合,要注意社会热点问题,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媒介形式等关键元素。这一点上也要充分利用区域性原则来设计活动,把多校区所处区域及周边的文化元素放进职业素质教育活动中。例如,珠三角粤语粤剧的元素被纳入众多活动中得以训练并内化成职业素质。此外,对于多校区院校,做主校区和分校区之间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策划要注意以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主校区为中心,各分校区以核心专业群和周边条件,凝练更有偏向,而又不能脱离行业素质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特色活动。

3.5实践修订,追踪管理,制定务实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方案

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方案形成之后,同样要经历实践来检验。一个活动的可操作性、实效性一定要在班级等学生群体中实施之后,通过及时和延时的跟踪调查,科学分析,现实效果才会呈现出来,把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方案作为一个项目来组织管理,一届学生,一级学生,一个专业学生,多维度群体实施效果的反馈和整合,持续地修订活动方案,才能逐步打造出一个适合特定行业高职的多个校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方案。

4结束语

行业高职院校在多校区办学的背景下,应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活动的设计原则,基于校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角度着手制定出符合学生素质发展培养方案。就目前而言,达成统一认识是活动开展的前提基础;从行业入手,以生为本则是关键;打造活动载体和制定活动方案则是根本。培养高素质的高职院校学生,特别是在“一流”高职院校的建设背景下,依托其职业教育活动设计,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当成为行业高职育人工程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朱浩松.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培养[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4):50-52.

[2]王璐,梁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5(05):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