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例6篇

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1

【摘要】本文以节能减排为背景,跟踪性分析梳理外商直接投资(FDI) 与碳排放的关系,表明FDI 主要通过FDI 的规模、结构及技术水平体现其碳排放效应,即FDI 规模的碳排放效应基本上为负,FDI 结构效应具有两面性,而FDI 的技术则有助于节能减碳。随着低碳经济发展和环境规制的不断增强,FDI 的结构效应会表现出更多的正效应,与FDI 技术效应的叠加会大于FDI 的规模负效应。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碳排放;影响机制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FDI‘碳光环’效应对节能减碳的影响作用机制与评价研究”(批准号:13YJA790048)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昊,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投资、国际商务;邢美慧,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张扬,河北金融学院,研究方向:经济学。

全球环境变化以及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警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发展模式的转型,谋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高度融合。FDI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所以不断进行FDI是否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跟踪研究,特别是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全面考量FDI 与碳排放的关系,揭示FDI 的碳效应形成机制及FDI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和影响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隐含在FDI 生态环境效应中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关于FDI 的碳排放效应研究最先包含在FDI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中,而国内外对于FDI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又可以追溯到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中,探讨研究对外贸易、FDI等国际经济活动是否对东道国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由于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包含着大气污染,而二氧化碳排放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分析研究FDI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会直接或间接反映FDI 与碳排放关系。Grossman& Krueger (1991) 开创性地提出了FDI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三种效应,即FDI投资规模扩大引致严重的污染排放和环境质量下降的规模效应、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而形成的FDI生态环境结构正效应以及由FDI带来的专业分工和新技术,形成使单位产出污染量下降的技术效应,由此建立起对外贸易、FDI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框架,被后来学者广泛应用。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不同,FDI的流入规模不同,FDI对于东道国的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也有差异,其影响效果最终取决于上述这些效应的力量对比。后来的学者就其影响力量强弱不同,并以是否存在污染性产业转移为切入点,对隐含FDI 与碳排放关系的FDI 生态环境影响研究不断跟踪,形成的主要观点如下:认为FDI 的流入会使东道国成为“污染避难所”(Walter & Ugelow,1989)。该假说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相对宽松的环境管制,污染密集型企业会从环境管制严格的国家向环境成本较低的国家转移,而这种流向往往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使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导致发展中国家间环境标准的竞相降低,进而出现FDI “向底线赛跑”的现象。随后Baumol& Oates (1998) 对该假说进行了补充和理论上系统的证明,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引入H-O 模型,并得出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的结论。赵细康(2002)、潘申彪等(2005)、应瑞瑶等(2006) 认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基本符合Walter &Ugelow 提出的污染避难所假说,即当FDI不断增加时我国的工业污染的程度加重。

同时多数研究成果均采用学者经实证检验论证存在FDI进行污染产业转移的观点,同时也能从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找到国际资金转移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问题。比如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论、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论以及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等,这些理论本身就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污染提供了理论基础。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FDI 的流入有利于东道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其理由是发达国家FDI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其技术进步的程度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同行业平均水平,因而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清洁生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Grossman & Krueger (1991) 在提出FDI 对环境的三种影响机制的同时,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曲线),即“倒U”曲线。强调指出,如果FDI 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总和超过FDI 对于生态环境的规模效应,则FDI的影响作用为正效应。Eskeland & Harrison (2003) 通过对委内瑞拉、科特迪瓦和墨西哥等国的FDI的环境绩效进行研究表明,FDI与较清洁的能源使用和较少的单位产出能耗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相比较其内资企业,在高污染行业的外企更重视环境保护,更倾向于利用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治污技术,能提高东道国的生态福利,这就是著名的“污染晕轮”效应。罗良文等(2012) 分析认为,FDI 的流入不仅可以通过先进技术对生态环境造成良好的影响,而且也会把母国良好的绿色管理体制引入,从而对东道国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同样支持FDI对东道国生态环境产生有利影响的“波特”假说认为,环境管制压力就像市场竞争压力一样,能够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技术或产品的创新,改进污染控制技术,使FDI产生生态环境正效应,在竞争中获取明显的优势。

由此可见,FDI 对东道国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有不同的认识,说明继续跟踪探讨其发展变化规律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分析研究FDI的生态环境影响作用时,着重关注FDI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FDI 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

对FDI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是近几年来伴随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加深的。美国学者Hoffman (2005) 研究了112 个国家的面板数据,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了FDI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关系,得出了低收入国家的碳排放水平影响了FDI 的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FDI 流入助长碳排放的增加,在高收入国家没有检测到FDI与碳排放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这一分析结论成为后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实证检验FDI与碳排放关系的主要分析范式。

我国对于FDI 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成果不多,目前仍处于实证研究层面,大多是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数理模型对我国实际利用FDI与碳排放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的研究分析方法,一是运用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FDI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二是利用国内各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FDI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三是利用地区、行业数据,运用联立方程的方法,对FDI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基本研究结论如下:

一是认为FDI的流入增加了东道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方面FDI的大量流入所引发的规模效应会阻碍东道国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会将碳排放量大的生产活动部署在环境标准低的国家,形成“碳泄露”。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投资,高度分工虽然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也增加了交通活动的需求,进而显著提高化石燃料需求,由此增加了碳排放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跨国公司严格控制高新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技术的外溢效应不明显,而且转移的技术多是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技术,发展中国家很难获得先进的技术(赵晓莉等,2010)。王道臻等(2011) 通过对1980~2008年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规模以及经济规模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发现外国直接投资是我国经济规模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规模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兰杰原因,即外国直接投资增加可以通过经济规模导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上升。程思婧等(2011) 认为,FDI的流入与我国碳排放量的增长存在着极大的正相关关系,同时FDI也是引起碳排放量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从FDI流向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流入中国的FDI大多投入到了高碳产业中,比例高达80%以上。从总量上看,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起到了显著的带动作用,并且在长期内这种趋势仍然存在(朱彦梅,2011)。

二是认为FDI的流入会减少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利用FDI也更加趋于理性。在此背景下分析研究FDI的碳排放效应时,可能会有与不同的观点和结论。其主要依据是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弥补东道国发展低碳产业的资金短缺,而且FDI的流入有助于通过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和服务的转移来促进东道国的生产向低碳经济转型,同时在消费过程中提供更加低碳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影响消费模式,引导东道国市场偏好(赵晓莉等,2010)。李小平等(2010) 认为,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产业并不仅仅是污染产业,同时也向中国转移了低排放系数的“干净” 产业, 中国并不是发达国家的“ 污染天堂”。陈红蕾等(2011) 分析了1987~2009年FDI对广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期动态影响,认为FDI 每增加1%,会使碳排放量减少0.293%,即FDI 起到了减少碳排放量的作用。姬世东等(2012) 也认为FDI的流入对于区域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也就是说FDI的“污染天堂”假说在中国并不成立,FDI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改善。姚奕等(2013) 通过分析得出我国FDI与碳强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FDI 技术溢出可以有效地降低我国的碳强度,对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FDI的技术溢出是提高我国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但也有观点认为,FDI 对碳排放产生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表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战略下FDI对碳排放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产生的影响具有复合性。邹麒(2012) 认为,FDI 对碳排放既产生积极的正效应,也产生消极影响。FDI通过技术扩散、收入变化和行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的正效应,而FDI带来的高碳产业转移、争议性技术扩散和生产规模变化则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从短期看FDI对发展低碳经济产生消极影响,但从长期看FDI 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刘辉煌(2011) 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而言,当期的FDI对生态环境影响呈恶化作用,而滞后项的碳排放效应呈现清洁作用,而且我国碳排放的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东部地区的正动态性最大,而中部的正动态性最小。

关于FDI对碳排放影响的路径,几乎一致认同FDI 通过技术扩散有利于降低东道国碳排放量。从最近8 年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SS技术) 在我国的发展和扩散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取得了明显的技术进步,这根源于先进技术国家的FDI对我国的CCS技术研发产生了正的技术扩散效应(殷砚等,2010;宋德勇等,2011;李子豪等,2011)。而FDI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显著增加了各省二氧化碳排放(李子豪等,2011),而FDI的管制效应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暂时不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实际上,FDI对各个行业的影响不同,我国FDI主要投向了制造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入的FDI 对于碳排放影响较小。同时, FDI对我国东、西、中部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别,其影响与FDI在我国的分布情况一致,呈现出“ 东高西低” 的梯度特征。蒋庚华等(2013) 对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距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距对地区碳排放差距的影响为负的结论。

由此可见,FDI 与碳排放的关系会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而越来越受到关注,所以,如何协调FDI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引进和利用FDI与提高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相适应,使利用FDI的规模和结构都以解决生态环境要素的稀缺性为中心。特别是在节能减碳背景下,以发挥FDI节能减碳正效应为宗旨,搭建FDI “碳光环”效应发挥的平台,在利用外资政策和产业目录调整上引导FDI的碳效应能够“降负升正”,避免和减少FDI“碳泄露”的负效应产生,以优化实现共同减碳的路径,是不断进行跟踪研究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Grossman,G.M.,Krueger,A.B.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Research Working Paper, 1991,(3).

[2]WalterI.,JUgelow.EnvironmentalPolicesinDevelopingCountries[J].Ambio,1989,(12).

[3] 赵细康.论贸易、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广东社会科学,2002,(1).

[4] 潘申彪,余妙志.江浙沪三省市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05,(12).

[5] 应瑞瑶,周力.外商直接投资、工业污染与环境规制——基于中国数据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财贸经济,2006,(1).

[6]程思婧,闫登丰.FDI 与中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1).

[7] 宋德勇,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碳排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

[8] 代迪尔,李子豪.外商直接投资的碳排放效应——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1,(5).

[9] 李子豪,代迪尔.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基于省际经验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9).

[10] 李子豪,刘辉煌.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和二氧化碳排放——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10).

[11] 王道臻,任荣明.外国直接投资、经济规模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2011,(10).

[12] 陈红蕾,刘静.FDI 对广东发展低碳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1,(11).

[13]罗良文,李珊珊.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J].技术经济,2012,(6).

[14]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J].经济研究,2010,(1).

[15]赵晓莉,熊立奇.FDI 对东道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2010,(8).

[16]殷砚,廖翠萍等.对中国新型低碳技术扩散的实证研究与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3).

[17]朱彦梅.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及国际比较[D].济南:山东大学,2011.

[18]姬世东,吴昊.贸易增长、FDI 流入和地区碳排放关联性的PVAR模型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2,(11).

[19]姚奕,倪勤.外商直接投资对碳强度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3,(1).

[20]蒋庚华,郭沛.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距对碳排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3).

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碳排放;LMDI分解;脱钩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8-0042-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8.09

一、引言

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环境问题被做为一个议题提了出来,说明中央在抓机遇促发展的同时,已经注意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大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中国将选择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之路。而且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利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人类的重视,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严峻的挑战。甘肃省正处于发展加速阶段,能源需求量增大,出现了高能耗、高污染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碳排放量的增加。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通过产业结构演进实现节能减排,是实现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众多的研究发现,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并且随着对碳排放问题的深入研究,更多的影响因素被发现。B.W.Ang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因素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method,简称LMDI)对加拿大1990—2000年的碳排放进行了因素分解,总共有23个工业部门,14个能源因素,结果经济效应导致加拿大碳排放增长了3倍,而消费结构的改变和能源强度的减少是使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1]。宋德勇和卢忠宝分解了我国对1990—2005年的碳排放有影响的因素,得出能源强度是导致我国碳排放减少起关键作用的变量[2]。徐国泉等采用碳排放的基本等式和对数均值迪氏因素分解法对我国1995—2004年的碳排放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是增加我国碳排放的主因[3]。徐盈之等运用改进的拉氏因素分解和脱钩指数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出效应为正向效应,而能源强度是负向效应,并且存在脱钩效应。

回顾已有关于碳排放的文献,绝大部分是关于国家层面碳排放的,也小部分对发达省份碳排放做研究的,但缺少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研究。本文通过对1990—2011年甘肃省碳排放量有影响的因素进行分解,找出对碳排放量减少产生主要作用的影响因素,并再次运用LMDI分解法,将此因素进行分解。然后根据对碳排放量增加起主要影响作用的经济规模因素,利用改进后的脱钩指数,对甘肃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甘肃省实施节能减排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三、 甘肃省碳排量现状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选取1990—2011年能源数据,对甘肃省碳排放量进行分析研究。根据《甘肃统计年鉴》能源表,将甘肃省主要能源消费品分为九种,即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本文采用如下公式进行碳排放量估算:

其中,Ei表示第i类能源消耗量,Fi表示第i类能源折算为标准煤的换算系数,Ci表示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各类能源消耗量数据由《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甘肃统计年鉴》整理获得,各类能源标煤折算系数采用2011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附表4给出的数据,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4]给出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

碳排放强度计算公式为:Ii=CCi/Yi,其中,Ii表示第i年碳排放强度,CCi表示第i年碳排放总量,Yi表示第i年以1990年为基期不变价格生产总值。

(二)碳排放总量现状分析

由2012年《甘肃省统计年鉴》得到1990—2011年甘肃省生产总值、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二十多年间甘肃省生产总值和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生产总值和碳排放总量由1990年的242.8亿元和1254.1吨,增加到2011年1694.1亿元和6437.1吨,分别增加了约597.74和413.3个百分点。其中,1990—2000年,碳排放量从1254.1吨增加到2360.1吨,碳排放总量增加了约88.2个百分点,2001—2011年间碳排放量增加了3915.1吨,增加了约155.2个百分点,说明甘肃省碳排放量增长迅速,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甘肃省进入工业化中期,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量增加更快。

根据钱纳里工业阶段划分标准,从人均GDP看,甘肃省产业结构发展第一阶段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第二阶段处于工业化初期起步阶段;第三阶段,甘肃省经济迅速发展,人均生产总值增长较快,到2005年,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基本完成,并且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甘肃省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首次超过2400美元,甘肃省工业化发展到中期完成阶段。

对比甘肃省生产总值、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甘肃省碳排放量与生产总值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但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快于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甘肃省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见图1)。

四、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一)两阶段LMDI因素分解及脱钩指数

1.两阶段LMDI因素分解法

目前,我国针对研究碳排放问题可以采用的模型很多,例如灰色关联度模型、迪氏因素分解法、拉氏因素分解法、STIRPAT模型等都可以对碳排放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选取的数据为1990—2011年,时间跨度为二十多年,不属于大样本数据,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本文选取两阶段LMDI分解法来研究甘肃省碳排放问题,采用此模型更能全面准确地衡量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作用大小。

对甘肃省CO2采用两阶段LMDI因素分解:根据整理得到的数据,首先将对CO2有影响的因素进行分解; 然后,判断哪些影响因素是正向的,哪些是负向的,并据此得到判断矩阵;最后对主要负向影响因素再次分解。

第一阶段基本公式为:

在式(1)中说明了影响碳排放的5个因素,其中,C代表二氧化碳排放量;E代表能源消费总量;Ei代表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Ci代表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Y代表甘肃省生产总值;P代表甘肃省总人口,即人口规模;Ei/E代表能源消费结构;Ci/Ei代表碳排放强度;E/Y代表甘肃省能源强度;Y/P代表甘肃省人均GDP,即经济规模。

在基期和报告期的碳排放量差异可表示为乘法模式和加法模式(B.W. Ang*, F.L. Liu, E.P. Chew,Energy Policy 31 (2003)),并且乘法模式和加法模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在本文中,我们只列出加法模式的模型:

C=CT-C0=CS+CU+CE+CI+CP(2)

其中,C为第T年相对于基年的二氧化碳变化量,CT和C0为T年和基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CS、CU、CE、CI和CP分别是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

式(2)各因素进行分解,总结成一般式为:

假定碳排放系数固定不变,即CU=0。

通过第一阶段LMDI的分解结果,得到对碳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能源强度,为了研究产业因素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引入产业结构因素并进行分解。

第二阶段分解模型如下:E=■EiY=■■·■(4)

其中,E代表第i种能源强度,Ei代表第i种能源消费量,Yi代表第i产业的产业值,Y代表总的生产总值。

其中,Ri=Ei/Yi,代表产业能源强度;Ki=Yi/Y,代表产业结构。

2.脱钩分析方法

20世界末,“脱钩”(decoupling)最初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是指打破环境压力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并且被逐渐应用到环境能源问题中来。脱钩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倒U曲线脱钩方法、DPSIR框架下的脱钩方法、物质消耗总量脱钩方法、Tapio脱钩方法等。本文采用Tapio指数,是因为它分各阶段的层次,更能清楚的反应问题。在前面的分析中得出,经济规模对碳排放量的增加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而且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

(6)

其中,CO2T、GDPT代表T年的CO2排放量和国内生产总值,CO20代表基年的CO2排放量和国内生产总值。

传统的Tapio脱钩将脱钩指数划分为8个层次,但是通过方法对比之后,发现(0.8-1.2)之间的指数容易使结果模棱两可,不利于对结果的判断。鉴于此,将脱钩指数重新进行划分,去掉0.8~1.2之间的指数,将脱钩指数重新划分为6组。

绝对脱钩状态: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变化量方向不一致,经济增加的同时,碳排放量绝对减少,这是经济发展的最佳状态。相对脱钩状态:碳排放量和经济发展变化量方向同向,经济的增长速率大于碳排放量增长的速率。扩张性耦合状态:碳排放量和经济发展变化量方向一致,但经济的增长速率小于碳排放量增长的速率。强负脱钩状态: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变化量方向不一致,经济减少的同时,碳排放量绝对增加,经济处于衰退期,应尽量避免。衰退性耦合状态:碳排放量和经济发展变化量方向相同,经济与碳排放量均降低,但经济降低的速率大于碳排放量降低的速率。衰退性脱钩状态: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变化量方向不相同,经济与碳排放量均降低,但经济降低的速率小于碳排放量降低的速率。

(二)结果分析

1.两阶段LMDI结构分析

将甘肃省1990—2011年整理后的数据代入式(1),可以得到第一阶段LMDI分解结果(见表3)。

1990—2011年,经济规模导致碳排放增加1.079倍,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能源强度使碳排放少0.505倍,有助于甘肃省的节能减排;能源消费结构和人口规模的变化分别导致碳排放量增加0.262倍和0.077倍。在不同的时段,经济规模都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能源强度虽然是使碳排放量减少的影响因素,但1990—1995年,能源强度却使碳排放量增加了0.136倍,说明这段时间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根据式(4)和式(5)及整理得到的数据,得到第二阶段LMDI分解结果(见表4)。

从分解结果来看,产业能源强度使能源强度下降了0.074倍,而产业结构却使能源强度增加了0.083倍,说明甘肃省产业不合理,产业结构还有待优化升级。

2.脱钩指数结果分析

将甘肃省1990-2011年碳排放量数据和生产总值数据代入式(6)中,可以得到历年甘肃省碳排放量与生产总值之间的脱钩指数和脱钩状态。

从图2得出:

(1)甘肃省在1991年、1993年、1995年、2001年、2011年为扩张性耦合状态,1993年为衰退性耦合状态,1997年、1998年、2009年为绝对脱钩状态,其余年份为相对脱钩状态。

(2)从分析结果看,甘肃省有多半年份呈现相对脱钩状态,甘肃省大部分年份经济增长的速率大于碳排放速率,在二者都为正的情况下,实现绝对脱钩是可行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甘肃省脱钩指数并不稳定,要实现绝对脱钩状态,还要对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等进行升级改进。

(3)甘肃省脱钩状态呈现曲折变化趋势,脱钩指数下降,说明碳排放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好转,政府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初见成效;脱钩指数上升,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恶化。甘肃省出现脱钩状态的曲折变化,说明甘肃省在经济和碳排放量之间所做的努力还不够,需持续努力,使二者达到绝对脱钩状态。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两阶段LMDI因素分解法和脱钩分析方法对甘肃省1990-2011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的结论和建议如下:

经济增长是导致甘肃省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和人口规模增加碳排放,但贡献并不大。能源强度使碳排放减少,其中,产业能源强度是使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甘肃省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采取降低经济增长的方式来减少碳排放量,这种方式并不可取,要通过产业的优化升级,减少产生碳污染的企业,增加环保公司,实现经济上的低碳。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能源强度的增加,甘肃省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淘汰落后的高耗能、低产出产业,使高耗能、高产出产业向低碳发展转变。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甘肃省碳排放量的减少有很大的作用。甘肃省是能源消费大省,通过对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减少对煤、石油等产生碳排放的能源的利用,增加对清洁能源的利用,从而减少碳的排放量。

参考文献:

[1]B W Ang.The LMDI approach to decomposition

analysis: a practical guide[J]. Energy Economics,2005(33).

[2]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碳排放;碳关税;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4—0020—04

一、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变化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虽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由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CO2排放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CO2排放国。从经济学角度看,碳排放产生的负外部性不仅破坏大气环境,还会造成经济损失。为减少全球碳排放,避免碳泄漏现象,发达国家提出对进口的高耗能产品征收惩罚性的碳关税。碳排放驱动的碳关税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出口贸易数量及改善全球福利有较大影响。

国内外相继开展了碳排放及碳减排政策对环境和贸易影响的相关研究。一些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减排政策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将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产生深远影响。针对发达国家提出的减排政策,我国部分学者进行了碳排放、碳关税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的隐性碳含量显著上升,高碳产品出口导致中国碳排放增加。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利于发达国家减少能源消耗,但却增加了全球的CO2的排放。国际贸易中的高碳排放产业转移实证研究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正成为发达国家高碳排放产业转移的“避难所”。针对碳关税对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认为,碳关税的征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会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造成负面影响。

过度碳排放不仅对环境造成危害,而且影响他人的生产和生活质量,碳排放是一个典型的外部性问题,但较少有研究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碳排放的外部性问题。因此,本文在跟踪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外部性理论分析碳排放外部性成因,并探讨碳排放内部化措施——碳关税的经济效应。

二、碳排放外部性

(一)外部性成因

外部性理论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支柱,外部性理论揭示了市场经济中低效率资源配置的根源,为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提供了可选择的思路。外部性是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的现象。正外部性经济活动给其外部造成积极影响,引起他人效用增加或成本减少;负外部对外界具有一定的侵害或损伤,引起他人效用—隆低或成本增加。于产生这些问题的国家。一国碳排放污染不仅影响本国大气环境,还影响到他国大气环境;不仅产生碳排放负外部性,而且发生了跨国负外部性。这种跨国负外部性既破坏了环境,又造成经济损失。过度碳排放问题的根源在于碳排放成本外造成了产品价格扭曲和市场各排放企业之间通过货币方式互相调剂排放量,从而达到减排目的。超量减排的企业可以在市场上转让、储存、出售剩余排放权,以获得保护环境的经济补偿。增加排放的企业则必须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排放权,付出成本代价。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减排手段,使碳排放成本外部性向企业生产活动内部化转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效控制碳排放总量,最终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及整体经济的帕累托改进。

2.碳交易运作模式。目前碳排放交易机制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欧盟采取的排放交易机制(European Uninn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ETS)与美国的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计划(Cap-and-Trade)。

(1)欧盟排放交易体制。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世界上第一个多国参与的排放交易体系,从2005年1月起开始交易,是欧盟内部的交易体系。欧盟ETS运行的关键是对温室气体高排放部门在排放量上实施强制约束,使碳排放权成为具有市场价格的稀缺资源。EUETS是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机制,将《京都议定书》下的减排目标分配给各成员国,再由各成员国根据计划分配给各企业,企业或部门可以在配额规定的限度内排放二氧化碳。各企业可以在市场上进行配额交易,配额有剩余的可以将用不完的配额卖给其他未完成减排目标的企业,超量排放的需要另行购买配额或者是接受罚款。EUETS覆盖范围包括12000多座电站、工厂及其他工业设施,几乎占欧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一半,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

(2)美国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计划。2009年6月美国通过了《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该法案确定了美国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即2020年前,美国的排放总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17%,到2050年则要降低83%。根据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机制,对所有污染额度进行拍卖,超额排放需要购买排放权,拍卖所得资金部分用于支持清洁能源开发。

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激励了清洁发展机制(CDM)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在全球范围内施行的CDM项目,使发展中国家有望减少27亿公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经济收益近40亿美元。该机制的缺陷在于:第一,市场无法预计实际碳排放量。第二,总量控制和交易制度产生的配额价格极不稳定。实践证明,不稳定的化石燃料价格影响配额价格,决策者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再次设定总量限额,由此而来的政策上的不确定性使价格的不稳定性变得更为强烈。

(二)碳关税

碳关税是对进口的高耗能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其理论依据是庇古税。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拟通过征收碳关税,对没有实施温室气体减排的国家高耗能出口产品征收边境调节税,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及碳排放问题。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和碳关税相关条款,拟于2020年开始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商品征收碳关税。法国从2010年1月1日开始对环保立法不及欧盟严格的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品征收碳关税。欧盟宣布2012年1月对出入欧盟的国际航班征收15%的航空碳排税。按欧盟碳排放征收方法,2012年中国航空公司需要支付7.43亿元的碳排放税,到2020年需向欧盟支付超过30亿元,9年累计支出176亿元。中国飞往欧洲的航班每增加一班,一年将增加1500万元人民币的额外成本。

从保护环境角度看,碳关税征收内部化了碳排放污染负外部性,避免发达国家厂商为了降低高耗能产品的减排成本,将高耗能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成为碳排放的避难所,从而达到抑制碳排放、减少碳泄漏的目的。

四、碳关税的经济效应

尽管碳排放内部化措施在碳减排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从产品竞争力角度看,碳关税增加了没有承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国家的产品成本,短期内会抑制发展中国家部分产品的贸易数量,恶化贸易条件,成为绿色贸易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从而提高发达国家国内相似产品的竞争力。

(一)积极作用

图1表示征收碳关税后的局部均衡。当进口国除了应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ETS外还征收碳关税时,碳关税减少了进口国国内需求和全球需求。由于征收碳关税,全球需求曲线D1向左下移动为D2,均衡点由A点移动到E点,新的均衡价格低于原均衡价格。

国际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出口国厂商将减少产量,因为国内产量被ETS限制,全球产量将会下降,国内和外国消费量也将下降。由于征收碳关税造成消费量的转变,使国内和国外消费者面对不同的价格。

图中ADE表示征收碳关税产生的福利损失包括消费者和生产者福利损失。生产的全球外部性也会增加福利,平行四边形ABCE表示生产者剩余,净福利为ABCD,这说明碳关税能改善全球福利。由此得出,在征收碳关税的情况下,产品x的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均衡的贸易量减少,抑制了高耗能产品出口贸易数量,达到减排目的。

从理论上看,全球福利因为碳关税而增加。如果碳关税政策能够被正确实施,就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全球的福利水平。

(二)消极作用

征收碳关税前后的高耗能产品贸易数量,可以通过世界市场高耗能产品进口需求曲线和出口供给曲线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图2中产品x为高耗能产品,D为世界市场产品X的进口需求曲线,S为世界市场产品x的出口供给曲线。征收碳关税之前,世界市场产品x的均衡点为E,此时世界市场均衡价格为P1,贸易量为Q1。如果征收碳关税,世界市场的均衡将发生变化。由于征收的碳关税由企业承担,损失的成本从产品本身扣除,产品x的出口供给曲线s向左上方移动至s′。短期内产品x进口需求变化不大,需求曲线D不发生变化。因此,征收碳关税后,世界市场产品X的均衡点将由E点运动到E′点,均衡价格为P2,出口贸易量由Q1减少至Q2。因此,征收碳关税会减少出口国的出口贸易数量,影响出口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因素不仅成为决定消费质量的因素之一,还成为了生产投入要素之一。如果实施碳关税政策,则将增加碳要素投入成本,导致高碳产品价格上升,需求萎缩,加强对高耗能产品生产的抑制作用,有利于保护环境;同时,碳要素成本上升,会激励生产者选择成本更低的替代要素投入,并加大投入节能减排技术,促进环保技术发展。因此,从世界经济发展面临气候变暖和能源压力的客观角度看,美国、欧盟对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碳关税作为对高耗能产品所征收的一种惩罚性关税,短期内会增加产品的出口成本,降低其竞争力,导致贸易数量减少、贸易条件恶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及出口贸易的发展,也说明碳关税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一种新型贸易壁垒。

五、结语

二氧化碳问题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抑制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和目标。虽然从世界经济发展面临气候变暖和能源有限的角度看,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短期内,碳关税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的出口贸易具有抑制作用。因此,我国应积极寻求建立应对碳关税的短期与长期有效机制。

当前,我国应积极开展碳关税外交活动,反对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引进与创新,促使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碳交易;实行出口贸易多元化战略,调整贸易结构,开辟新的出口市场;采取贸易反制等措施保护我国出口贸易。从长远来看,碳关税的征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问题的根本措施,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有效应对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问题,还可以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应该着眼于未来长期发展目标,研究制定低碳发展战略规划,协调出口贸易与碳排放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杨继.碳排放交易的经济学分析及应对思路[J].当代财经,2010,(10).

[2]刘伟,魏杰.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3]唐志.环境成本内部化实现途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0,(2).

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脱钩关系;碳排放;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78-3

0 引言

近年来,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洪涝干旱等自然事件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违背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全球气候变暖则是导致环境问题的首要因素,而温室气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二氧化碳。《斯特恩报告》分析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的成本收益关系时,指出“我们如果对温室气体排放不加限制的话,将会在全球范围内造成5%~20%的GDP的损失”。与此同时,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同步快速增长,且碳排放的90%均由煤炭能源的消费所产生。粗放、高碳式的经济发展是宁夏地区的特征,其与“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目标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因此,就实现宁夏的低碳经济发展来探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及关系,并分析其演进原因。

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集中在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假设验证、协整关系以及脱钩分析方面。“脱钩”概念在2002年率先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探讨阻断环境质量损害与经济发展之间关联性的方法。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Tapio(2005)年利用脱钩弹性指标分析1970年~2001年欧洲交通业的经济增长、运输量、温室气体之间的脱钩关系。本文在Tapio脱钩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彭佳雯(2011)等的研究,将脱钩状态划分六个象限进行描述,分别为强脱钩、强负脱钩、弱脱钩、扩张性负脱钩、弱负脱钩、衰退性脱钩。本文数据均出自于2015年《宁夏统计年鉴》,选取2000~2014年的时间序列,包括GDP,能源消费总量、各能源消费比重等,为了具有可比性,将GDP的数据折算为2000年不变价的GDP。

1 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现状

1.1 宁夏碳排放的现状

本文参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编写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中的碳排放系数,采用排放系数法进行估算碳排放量。其中,煤炭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最高,达到0.7476、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的次之,分别0.5825、0.4435、0,单位为吨碳/万吨标准煤。其中,碳排放量用C表示,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用Ci表示,i种能源的消费量用Ei表示,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用Ki表示。因此,碳排放的估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E:\123\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0\16-10下\19-公式1.jpg> (1)

2000~2014年以来,宁夏的碳排放总量整体的趋势呈现出持续增长,如图1。2000年的碳排放量为1092.59万吨,2014年增长到3757.88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9.4%。其中,2011年的碳排放量出现了增速高峰,但2012年增速又开始下降,并低于以往年份。从碳排放的结构来看,煤炭能源碳排放量所占比重一直都保持在90%以上,成了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虽然石油、天然气能源的碳排放量也有所提升,但提升的并不明显。因此,宁夏长期内面临的现实则不会改变,煤炭能源碳排放量依然会占据主导地位。

<E:\123\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0\16-10下\19-1.jpg>

图1 宁夏2000~2014年的碳排放总量及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量

1.2 宁夏经济增长的现状

宁夏的GDP以高于全国平均GDP增长水平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从2000年的295.0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752.10亿元,年均增长率11.4%。从产业结构变化来看,三大产业产值结构从2000年的15.6:41.2:43.2转变为2014年的7.9:48.7:43.4,其中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保持稳定。但是,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导致了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加,尤其从2003年以来宁东重化工基地的建设促使第二产业比重增长较快,而2009年又出现了下降趋势。由此,宁夏重型化的产业发展结构将会有持续的能源高需求,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低碳经济总目标的实现。

2 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

2.1 脱钩关系分析

从六大脱钩关系的特征状态可知,经济增长但碳排放下降的强脱钩是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最理想状态,而经济衰退但碳排放增加的强负脱钩是最不理想状态。脱钩状态一般用弹性系数来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E:\123\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0\16-10下\19-公式2.jpg> (2)

其中, E表示脱钩弹性系数,%c、%g分别是碳排放与GDP的末期相对于基期的变化率,Ci,Ci-1表示i期与i-1 期的碳排放,gi,gi-1表示i期与i-1期的GDP。

以2000年为基期,针对宁夏碳排放与GDP数据计算其脱钩弹性系数,并分析脱钩关系,见表1。宁夏的碳排放与GDP一直都保持着同步的持续增长,但其增长速度却略有不同。在2002年、2004年、2011年碳排放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表现出扩张性负脱钩的关系特征。但是,剩余其他年份碳排放的增长速度都要略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表现为弱脱钩特征。总体上来说,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大多数都处在弱脱钩状态。21世纪以来,国家一系列增加投资政策的实施很快深入到各个地区,导致宁夏快速建设了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和工业项目,这些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进一步将宁夏地区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大幅度增加,从而形成了与经济增长的扩张性负脱钩状态或脱钩弹性值接近1的弱脱钩状态。尤其是2011年,脱钩弹性值达到了2.36,碳排放的增速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但随着“十二五”规划发展,国家稳步实施能源低碳化战略,倡导“低碳经济”“科学发展观”等发展模式以来,宁夏也采取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创建生态乡及生态村等一系列措施。因此,随后碳排放的增速有所减缓,均指向弱脱钩状态,且脱钩弹性值较小。虽然近些年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有所改善,但减能节排的技术相对落后,实施的措施力度不够,相应的宣传不到位等都是其实现强脱钩的瓶颈,都会使达到低碳经济的进度发生滞后。

总之,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大多数都倾向于弱脱钩状态,也就是说,能源与环境恶化的速度并未赶超经济增长的速度,但这并不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宁夏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就要在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下降的基础上,来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最终使能源、环境与经济之间达到强脱钩状态。

2.2 脱钩因子影响力评价

基于因果链的分解思想,对变量分解为多个具有明显逻辑关系的中间变量的乘积,各中间变量的大小关系可以用来说明其对最终变量的影响程度。为了进一步探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的演进原因,将其脱钩模型加入能源消费、工业总产值中间变量,将其分解为三个脱钩指标,包括碳排放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弹性E(c,e)、能源消费与工业总产值的脱钩弹性E(e,i)、工业总产值与GDP之间的脱钩弹性E(i,g),即

<E:\123\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0\16-10下\19-公式3.jpg>

(3)

上述公式中,三个脱钩弹性指标的因子相乘,根据其经济含义,即E(c,e)为能源结构因子,E(e,i)为能源效率因子,E(i,g)为产业结构因子。对于相乘关系的因子影响力评价,可以采用对数的形式,来评价各因子对乘积结果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本文构造如下因子影响力评价模型:

<E:\123\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0\16-10下\19-公式4.jpg>

从各因子的脱钩特征方面来看,宁夏碳排放与能源消费波动于扩张性负脱钩和弱脱钩之间,且大部分弹性值都接近1,说明碳排放的增速和能源消费的增速基本相当。宁夏能源消费与工业总产值全部都处在弱脱钩状态,表明工业总产业的增速远远大于能源消费的增速,但工业总产值与GDP则基本为扩张性负脱钩,弹性值偏大,反映出工业总产值的增速超过了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总而言之,宁夏碳排放由能源消费引起的事实不容置疑,但一直以来,宁夏重型化工业的快速发展超过了经济的发展规模,能源效率却不低。

同时,从各因子的影响力方面来看,正数表示对脱钩起到促进作用,负数表示阻碍作用。能源结构因子的影响力时正时负,其对脱钩影响发挥的作用时而促进时而阻碍,但其影响值都偏小,也就是说能源结构对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具有较弱的影响力。能源效率因子的影响力全部为正值,且影响值都偏大,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现脱钩。产业结构因子的影响力除了2009年、2014年为正值,其余年份全部为负值,则会阻碍其脱钩,影响力较大。从以上三个因子的影响力结果可以发现,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的影响力均值明显大于能源结构影响力均值,这也表明宁夏低碳经济进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的是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尽管能源结构的影响力普遍较弱,但能源消费直接导致碳排放,并且一次能源的排放系数也大不相同,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必然也离不开能源结构的优化。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文通过选取宁夏2000~2014年的相关数据,在脱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因子分解定量分析评价脱钩因子的影响力,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①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在2000~2014年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大多数年份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脱钩状态基本上处于弱脱钩,脱钩弹性值尽管逐渐稳定变小,但实现强脱钩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②脱钩模型的分解结果显示,能源结构因子波动于弱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之间,能源效率因子全部处在弱脱钩,而产业结构因子基本为扩张性负脱钩。

③脱钩因子影响力评价结果说明,总体上宁夏低碳经济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其影响力均大于能源结构因子。

3.2 建议

3.2.1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宁夏要利用城乡统筹的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第一产业中的生态农业,把握好建设沿黄城市带经济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借助“中阿经贸论坛”“一带一路”等发展平台,逐渐改变以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主导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宁夏经济转型。

3.2.2 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宁夏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但可以加大天然气、水电的开发力度,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逐步提高优质能源的比重。同时,要加强研发力度,通过改进技术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进而实现低碳。

3.2.3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宁夏近些年以来,已在尝试建立工业园区、生态农业等循环经济示范点方面卓有成效,但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提高其应用水平。循环经济的发展既能节约资源,也会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能源和环境的压力,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消耗型向循环型、投资推动型向创新推动型经济转变,实现宁夏低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状态。

参 考 文 献

[1]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and economic growth[R].Paris:OECD,2002.

[2] Tapio P.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 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 Journal of Transport Policy,2005(12):137-151.

[3] 李明贤,刘娟.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9(9).

[4] 彭佳雯,黄贤金,等.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J].资源科学,2011,4(4).

[5] 赵建林.石家庄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2012(3).

[6] 邵桂兰,陈令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7] 赵爱文,李东.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间脱钩关系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3,1(1).

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物流:运输策略:分析和探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科技以及经济都登上新的高峰。但是当我们回头看去的时候,就会发现人类为了利益的种种行为已经让我们生存的环境满身伤痕。温室效应、酸雨等都是人类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最严重的问题。低碳物流就是针对环境问题的一种有效解决措施。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物流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人类的技术创新、转型、开发等手段最大化的减少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从而降低温室效应,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低碳经济针对地球的环境以及能源问题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并且还可以有效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类的长远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低碳物流

所谓的低碳物流就是指通过技术或者管理手段降低物流行业中碳排放量,在物流过程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目标,通过能效技术、可再生资源技术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使得物流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有所降低,从而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污染,进一步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并有效的保护环境,可以说低碳物流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低碳经济。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交通、邮政以及仓库的能源消耗大概占据我国能源消耗的10%左右,并且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碳排放量会随之增大,所以低碳物流势在必行。实施低碳物流一是可以降低碳的排放量有助于环保,二是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

二、低碳物流的重要性

(一)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降低环境污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科学技术越来越强大,但同时人类对地球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越来越大,其中车辆尾气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就是目前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物流运输又是车辆尾气排放的重要部分,所以低碳物流针对于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发展低碳物流,才能有效的控制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只有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被有效的控制。才可以大大的改善目前的自然环境。所以说低碳物流对于人类的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

近几年汽油和柴油的价格逐渐攀升,这对于企业的物流运输来说等于增加了成本,成本的增加就会使企业获得利润减小。而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控制碳排放量,车辆的排放量被控制也就代表汽车的消耗降低。甚至目前已经研究出其他能源的运输设备。从成本角度讲,降低消耗或者采取其他能源都可以大大的降低企业的成本,这对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具有良好的影响。

(三)低碳物流理念可以影响其他事物和人员的理念

物流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如果物流运输采用了低碳经济理念。那么这种理念也会针对生产和消费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随着全球污染的严重,迫切需要人们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环保意识才能让我们未来的生活环境变的更好,而不是更糟。

三、低碳经济理念下低碳物流运输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低碳理念

意识决定人的行为,所以只有人们首先意识到低碳物流的重要性。人们才能主动的朝着低碳物流的方向前进。首先政府要加大低碳物流的宣传,要通过这种方式将低碳物流的理念传输到所有人,特别是一些企业,要让企业深刻的意识到低碳物流对企业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次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应不断的研究和学习低碳理念,要深刻的去理解低碳理念,只有企业内部所有员工都深刻的意识到低碳物流对于企业自身以及生存环境的影响,才能真正做到低碳物流。只有企业树立了正确的意识,才能主动的针对企业目前的状态进行积极的研究、改善和创新。由此物流企业才能最大化的做到低碳物流。

(二)物流运输中的具体策略

1.开展多式联运。多式联运可以针对不同的运输方式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目前众多的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是最大的。而水运和空运仅次于公路运输,铁路是相对碳排放量最小的。而企业就可以根据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碳排放量采取多式联运,例如我们可以采取水运和公路、铁路联运的方式来完成业务。这种方式就可以大大的降低碳的排放量。所以基于低碳经济理念下物流企业应多采取多式联运的方式。由此降低碳排放量,达到自己企业经济的增长。

2.采取共同配送的方式

所谓的共同配送就是指几个企业联合起来寻找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运输过程。共同配送可以大大的降低运输量,并有效的降低重复运输,降低空载率,由此可以降低运输的次数从而降低碳排放。从经济角度来说,共同配送也可以节省企业自身的运输投资。

共同配送可以让企业将所有精力都放在生产和经营中,而将物流活动通过合同的方式交给专业的物流公司。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企业更好的经营,也可以有效实现低碳物流。

3.发展先进运输方式

甩挂运输可以有效的提高运输过程的效率以及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降低车辆空驶以及无效运输等情况,由此大大的降低了碳的排放量。除了用挂运输方式以外,滚装运输、集装箱运输都是目前相对先进的运输方式。这些运输方式都可以有效的降低碳排放并增大运输效率,对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都有很好的影响。针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可以使用BP碳排放计算器来有效控制碳的排放量。BP碳排放计算器可以针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计算,可以针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有效的指导。物流企业使用BP碳排放计算器就可以针对整个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掌握,并进行有效的改进。

4.针对运输设备进行有效改进

目前运输设备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原因在于运输设备需要依靠煤、炭、石油等能源来维持动力,所以我们应从动力的角度来进行改进。企业应采用一些无污染的能源运输设备,由此可以降低运输设备的碳排放量。就目前来说。汽油和柴油发动机油耗大、碳排放量高,并且会产生很大的噪音,而且汽油和柴油的成本也过高,所以汽油和柴油发动机并不是最佳的选择。而电动发动机是目前较好的运输设备,电能设备从根本上解决了碳排放的问题。

(三)企业内部管理和建设方面的策略

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城镇化 居民生活 能源消费 碳排放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171-02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危及到人类的健康和发展,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控制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发达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家庭直接排放约占总碳排放量的20%,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已经成为各国碳减排的重点领域。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的转变,增加了居民生活能源消耗,进而导致了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将不断增大,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碳减排将成为我国的主要领域。该文综述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研究以及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分析现有研究特点和研究结论,为居民生活消费碳减排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1 城镇化推进中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从主要为农业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主要为工业和服务业的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变的自然历史过程。国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始于20世纪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Saidi Kais等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58个国家1990―2012年经济增长和能源使用对碳排放的影响,发现能源使用对碳排放有正向作用,每单位GDP与碳排放呈倒U型曲线Seyma Akkaya Deviren等运用层次结构法实证研究了33个国家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关系;Hyo Seon Park等研究了钢筋混凝土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Rafaa M'raihi等运用1990―2006年突尼斯的数据,研究了该国公路货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国内对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也非常多,部分学者选择的是LMDI模型。杨红娟等基于LMDI模型,根据2003―2011年的数据,分别研究了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人口因素对云南省碳排放的影响;郭沛等基于山西省2004―2013年的数据,利用LMDI模型研究发现人口、人均GDP对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具有减碳作用;梁大鹏等利用该模型研究了影响金砖五国碳排放成本的因素,发现提升减排技术水平、完善工业减排机制、优化能源结构能有效降低碳排放成本;刘源等利用LMDI模型,研究了厦门市2005―2010年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得出产业部门能源强度对碳减排贡献率最大;李绍萍等运用LMDI,基于1997―2011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数据,分析了该地区工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还有一些学者使用的是STIRPAT模型。张乐勤等结合安徽省特点,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了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贡献值、单位GDP能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度对碳排放量的影响;邵帅等基于STIRPAT模型,针对上海工业部门1994―2008年的数据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煤炭消费比重、研发强度、能源效率和投资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李斌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了我国1990―2010年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发现人口总数和人均富裕程度对能源消耗的影响较大;焦文献、陈兴鹏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了甘肃省1991―2009年富裕程度、现代化及居民消费性支出多样性指数对能源消费量的影响;丁维佳采用STIRPAT模型,发现人口、财富因素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存在正向因素,技术对其有负向因素。

2 城镇化推进中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研究综述

打破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提高环境质量的根本方法,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脱钩研究。判断脱钩程度的主要方法有弹性分析法、脱钩指数法、IPAT模型法、基于完全分解技术的脱钩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法。刘文涛、葛新权利用陆钟武教授提出的脱钩指数模型研究了北京市自2000年以来的10年里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状况;肖丽群、吴群运用脱钩指数预测了江苏省到2020年实现其耕地保有量的可能性并提出相关的积极性政策;李斌、曹万林将脱钩弹性系数分解为结构脱钩弹性、技术脱钩弹性和规模脱钩弹性,分析了我国在1991―2011年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关系;陆钟武等利用IGT方程和LGTX方程导出了资源和碳排放脱钩系数,再根据此系数研究了中美两国在2000―2007年资源消耗、废物排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王君华等运用Tapio脱钩指标建立模型,研究了中国在2000―2011年间工业行业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赵定涛等研究了我国2001―2011年经济发展与产业用地的脱钩关系,并使用LMDI模型分析了影响其脱钩指数的因素;欧阳文喜等利用我国在2001―2011年的数据,分析了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脱钩关系。综合以上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致力于对GDP和资源消耗以及废物排放的脱钩分析,而对城市化率和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的研究甚少。

3 城镇化进程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关系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大部分学者认为城市化与碳排放呈正相关。林伯强等修正了Kaya恒等式,引入城市化这个因子,使用协整方法研究了中国的碳排放与主要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城市化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许泱、王亚菲等采用了STIRPAT模型,根据不同区域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发现城市化与碳排放呈正相关关系;王建增依据IPCC提供的方法与参数,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我国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发现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规模有正向影响作用。但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看法。Muhammad Shahabaz等利用了在1970―2011年的马来西亚的面板数据对这种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效应;王家庭等以EKC曲线为基础,根据在2004―2008年我国的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城市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加以研究,发现城市化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反U型曲线关系;Perry Sadorsky基于STIRPAT模型研究了在新兴经济体中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对碳排放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这两种相反的作用可以相互抵消,认为城市化对碳排放并没有显著影响。以上表明在城市化和碳排放的关系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却显得甚少。在少量的研究中,张勇等运用因子主成分回归方法研究了安徽省城市化进程中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建成区面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碳排放的驱动作用;陈操操、刘春兰等根据北京市在1990―2011年的数据,采用STIRPAT模型和偏小二乘模型评估了城市化、人均收入、人口、能源消费强度、产业结构和研发投入比重对碳足迹的影响。

4 结语

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碳排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影响因素、碳减排路径及碳排放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重点探析城镇化推进对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调整城镇化发展方向、引导低碳生活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成为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控制的主要结论,但怎样实现科学技术进步年代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的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仍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1] 城镇化规划或将推出2050年城镇化率或超80%[EB/OL].山东商报,2013-04-26.

[2] 徐安.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3] SaidiKais,HammamiSami.An econometric study of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use on carbon emissions:Panel data evidence from fifty eight countries[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6(59):110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