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素质教育范例6篇

如何提高素质教育

如何提高素质教育范文1

关键词:素质 教育 农村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小学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那么,在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对农村小学开展素质教育略谈如下几点。

一、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现状

1、教师素质的制约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素质的高低对素质教育会产生直接影响。按理说,教师的人选就应该好中选好,优中选优,但由于长期以来,教师地位不高,受人歧视,教师行业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没有挑选的余地。

农村学校,教师素质高低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虽然工作时间长,在工作中掌握了不少教学经验,但由于受传统教育影响极深,信息闭塞,知识老化,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教育和突如其来的教育教学大变革也感到力不从心。

2、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低下,观念陈旧。

从素质教育的提出到现在,已有十年左右,但其进程缓慢。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就如何进行“新课程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甚至有些学校领导不负责任,只顾自己的权力,不思进取,自高自大。一说管理就给教师下达不切实际的、与素质教育不相符合的教学指标,一说奖惩就扣教师工资,奖少罚多或只罚不奖的现象屡见不显,职称评聘成了学校领导走人情,实现权欲的工具。膨胀的校长权力,已严重威胁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评价体系不科学,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应试教育中,家庭和社会对升学率的片面关注,中高考就成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指挥棒。无论是评价学生还是考核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都以学业成绩、考试分数作为主要指标。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多开展课外活动,教师害怕自己教的科目分数太低、学校领导害怕自己学校升学率下降――出于功利主义心态,在教学实践中,都心照不宣地围绕“考什么,教什么;考多难,教多难”而进行。教学内容过于求全、求深,按照“熟能生巧”的指导原则,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训练和考试,教师仍然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学校是“轰轰烈烈抓素质、踏踏实实搞应试”。“以分数定优劣、凭成绩定奖惩”的传统评价模式始终难以打破,教师被迫将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放在工作首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搞“题海战术”、“磨尖子、抓重点”上去了,从而极端偏废了学生的智力开发、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

另一方面,学生也被迫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到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和应付永无休止的测验考试中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自学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和培养,综合能力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形成了“重知轻能、重考轻练、重结果轻过程”的恶行循环格局,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客观规律,偏离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全面要求,给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埋下了可怕的祸根。这些做法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受训者,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和特长发展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受到严重影响。所以说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地束缚着农村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提高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质量的策略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要从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坚持终身学习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广大农村小学教师要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坚持终身学习,特别要学会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去学习,去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2、完善机制,加强课程体制改革

积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对农村小学来说,新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发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特别是新课程对于解决农村学校长期存在的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辍学率居高不下等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农村学校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实施新课程,在课程改革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在新课改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如何提高素质教育范文2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数学;教学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把素质教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是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追切的任务。本文拟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全面而且各个不同的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就是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各学科都有本学科特定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特点。中学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我们在实施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时,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据此,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教育。

1 爱国主义教育:(1)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国情、省情、州情、县情、乡情,激发他们为地方经济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献身的精神。

2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世界是物质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观点的教育。中学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挖掘这些因素,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就能更深刻地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 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

(二)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 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规律的认识。

2 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环境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 培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何提高素质教育范文3

关键词:中学?摇体育教师?摇素质

近几年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融入体育教育,体育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师的教育理论亟待“创新”。因此,体育教师面对许多新的挑战:首先,随着中学体育选课、择师、评教机制的建立,部分专业教师将面临“改行”或“转业”。第二,由于“健康第一”思想的确立和教材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学教材的内涵得到扩展,教师就需要进行必要的“充电”。第三,由于中学俱乐部体制的建立,宽松、自主和快乐的教学形式成为中学体育教育的主流。这些都给中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促使体育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必将发生变化。因此,未来的体育教师将是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咨询者”和健身康体理念的“引导者”。为了充当合格的新角色,体育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于“体育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和“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的目标上。在中学体育教学的实践中,既是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以及人际关系的沟通者,又是中学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创新者。

一、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现状分析

近十几年来,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中学放松了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少数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改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弱化,为人师表的作用被削弱,受应试教育和单纯竞技体育的影响,教育观念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中学体育教育的要求。表现在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内容落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如过分强调“成才”教育而忽视了体育育人的作用。在知识结构与竞技能力方面,目前中学体育教师在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现代教育理论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和差距。如在专业素质方面,一些体育教师不注重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更新,忽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在教学方面治教不严,教学方法陈旧,学术视野不够,跟不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要求。综上所述,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1.言传身教是体育育人的核心素质

体育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学体育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需要。跨世纪人才要求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这是中学体育教师肩负的重任。只有自觉履行自己的使命、职责,才能热爱体育教育事业。

体育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又是他们品德的塑造者。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授课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在课后要经常与学生沟通,引导他们认真对待生活、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体育教师授众对象是学生、队员以及做裁判工作时的观众。在教学与训练中,不仅要精讲,而且还要做各种示范动作。教师的一举一动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都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形象越高大,影响也越深刻。

体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对体育教师应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仪表端庄、语言文雅、衣着整洁、作风正派;示范动作要准确优美;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

2.精博的知识技能素质是育人的基础

体育教师要完成教学、训练、科研任务,不仅要具备本学科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具备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体育教师对所用的知识、技法,不仅要广泛涉猎知其然,还应深入进去知其所以然。如体育科学知识是体育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水平越高,教师的层次也越高。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基础文化知识和体育科学知识共同构成,是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

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应掌握本专业内多项运动技术和多种学科的教育前沿理论,对自己所从事的专项技术和理论有较深的造诣和研究,能掌握所研究项目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是通过不断获取本学科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前沿,才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所发展和创新的。

3.综合教育能力是育人的关键素质

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教师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力量和直接实践者。因为,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又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水平。而对中学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有待重构,综合教育能力是中学教师开展体育素质教育的关键。笔者认为21世纪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思想品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与技能素质等综合素质。

三、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1.加强中学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塑造人们的心灵思想和品格的职责,教师的政治立场、观点、态度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学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中学体育教师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2.加强中学体育教师自身的知识素质培育

知识经济时代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的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知识的更新和完善的能力,是衡量中学体育教师重要条件之一。要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及时掌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学、健康教育学以及心身医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应用,特别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从而达到高质量地完成体育教学科研创新任务,并应用于教学之中。

3.加强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素质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育方法的革新。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选择科学、合理的教材和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改变过去把学生当作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改革体育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因此,中学体育教师要通过广泛的学习和教育实践,认真钻研体育课程与教学方法,选择与完善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去粗取精,摸索出既适合自身特点,又具有科学性的教育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素质教育能力。

4.通过体育教育科学研究,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素养

现代化教学模式对中学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科专业有广泛的了解。体育科研对于促进中学体育教师知识的储蓄与提高至关重要。因此,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实践,再学习、研究、实践,牢固掌握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拓宽和更新自己研究领域,从而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科研素质。

5.加大中学体育教师再教育和培训力度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改进体育教师的教学教育水平是当前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应从两方面入手做好中学体育教师的在职教育培训,一是改善职前教育质量,提高未来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一是改善职后教育质量,提高中学在职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相关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十分注重中学体育教师的再教育质量。职前教育侧重于未来教师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而职后再教育则侧重于教师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人事部门不仅要严格审核中学体育教师的任职资格,更应加大在职中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途径与多方法的教育和培训。

参考文献

[1]教育素质课程简介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戴健.体育人才的素质要素及培养要点.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

[3]李祥.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1.

[4]杨明,孙全洪.论中学体育教师素质的构建.体育文化导刊,2004(6).

[5]夏冬生.新世纪体育教师能力结构新要求.辽宁体育科技,2002(6).

[6]赵运玲.对中国普通中学体育教师素质的探讨.天津商学院学报,1998(3).

如何提高素质教育范文4

1.中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1)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加速期,应把握住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全面发展身体,打下良好的体力基础;高中学生进入青春后期,生长发育减缓,重点应巩固已获得的体力,在发展力量、耐力素质上逐步提高要求。

(2)从发展学生运动素质与掌握技术、技能入手,全面发展运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内外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主学习和锻炼的时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拟锻炼计划,自造锻炼内容与方法,自定运动负荷与练习难度,从而加强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3)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在完成必修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体育专长,养成锻炼习惯。与此同时,还应重视身体锻炼原理与方法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与独立锻炼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1)兴趣入手,趣中导练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我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甚至千方百计地利用体育教材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巧妙地设计课堂的主动性的练习方法,使教材在课堂上展现出活力和魅力。如进行篮球的投篮、足球的射门、跳远的速度比赛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把学习的责任“下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的依赖性学习转变为独立性学习、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主动性不断上升。

(2)设置成功,建立评价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体育课,归根结底在于能否在课堂上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为此,我改变了以往的以运动技术为核心的训练法和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运用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与一系列的游戏比赛和奖励的方法,使学生对每节课的练习都有一种新鲜感和快乐感。甚至还可以降低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3)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的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从而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潜力,培养学生有求知求练的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在田径项目中的“快速跑”教学,我给学生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跑才会快?学生中马上有人举手回答:用力跑就会快。我紧接着做原地“用力”跑的动作让学生们观察“快”了吗?这时肯定很多学生发现了问题,学生的再次回答是“大步幅”,我的第二个动作表演的是大步幅的慢动作,学生很快明白了教学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快频率和大步幅的密切配合,这样就使学生掌握了快速跑的动作要领,从而让学生主动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主动地吸收体育的理论知识,主动地思考,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学习效果自然提高了。

3.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1)抓住学生的成就性心理需要实施教育

新学期开始或某一新的教学内容出现时,学生会产生“重新开始”、“争取进步”等成就性心理需要。

这时,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心理需要的特点,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得到心理需要的满足,产生积极稳定的情感和愉悦的心境,从而使学生对学好体育产生信心和希望。

(2)抓好学生的情感性心理需要施行教育

学生在学习某一动作取得进步时,会产生“我的动作很优美,老师会表扬”的想法和等待、希望得到赞扬、肯定、合理评价 的情感性心理需要。

对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应该做到认真地分析和对待,及时给予合理评价,并做出适当的赞扬,同时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情感需要就能得到满足,就会更加努力去学习。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进步视而不见,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会使其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或者是教师只表扬优生而对差生不闻不问,也会让差生产生“老师看不起我”、“学好学坏无所谓”的想法,形成心理障碍。

(3)抓住学生的自尊性心理需要施行教育

当学生犯了错误或动作做不好时,学生就会产生“不要在大庭广众下批评”、“不要把事件扩大化”、“不要转告班主任”等自尊性心理需要。

学生犯了错误,总是希望老师对他个别教育,不希望把问题、缺点、错误暴露在同学们面前而丢面子。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课后进行心平气和地开导教育,就会收到好的效果。相反,如果采用疾风暴雨式的严厉指责,或新账旧账一起算,把学生已改正的错误一起端出来批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学习中的消极情绪,也许他就会从此消沉,一蹶不振。

(4)抓住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心理需要施行教育

在学生练习动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不要别人帮助”、“我会做得很好”等独立性、创造性的心理需要。

如何提高素质教育范文5

关键词:新课改;开展;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022-01

一、更新教育观念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 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四、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五、多维联合,形成德育网络

如何提高素质教育范文6

一、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与作用,这体现了素质教育下的创新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素质教育下的高中语文,也更多地体现了智能与多元化的趋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和掌握不能向以前一样停留在刻板背诵与识记知识上,而是要最大程度地培养对语文思维能力的发散与升华。古语有言:智慧始于发现问题。有了朱自清发现的大自然之美,才有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有了曹刿因发现彼疲我打的正确方针在长勺之战中取得的胜利,才有千古名篇《曹刿论战》;有了陶渊明独具匠心的发现自己对菊的喜爱,才有我们朗朗上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此,对学生进行语文思维的培养与智能的锻炼,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发现语文课内课外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的知识与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将有助于学生心中生出好奇的种子和对语文学科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对这些充满趣味与知识性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与分析,学生的语文思维将被拓展延伸。有价值问题的发现将助力于高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升华,而学生对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又将助推学生对发现问题的探讨精神与积极向上的成就感体验,因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利于促成高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一个良性循环,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高中语文是一门精神博大的人文性学科,高中语文虽不如数理化那般深奥难懂,但要真正的学好语文实为不易。作为我国的一门国语性基础学科,青年一代更应肩负起学好语文的责任和担当。但就当前来看我高中生语文的评论成绩并不十分优异,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我国高中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不够发散与开放。

二、提高阅读与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包含的篇目与类型有文言文、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题材,要想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语文思维能力,必须引导学生提高阅读与鉴赏能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想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必须要借助于这一个性化的行为。而这里的个性化行为不是标新立异、特立独行,而是引导学生善于读好书,读经典书籍和具有启发人思维的著作来帮助学生开发思维,提高思维的可扩散性和可创新性。这也正如著名作家冰心所说:我读书奉行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在素质教育引领潮流的今天,高中语文课程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灵活思维的发展。可见语文思维的提高对学习语文知识与技能是重要也是必须做到的一点。而提高阅读与鉴赏能力就是打开这扇语文学习思维提高大门的金钥匙。当今社会的快节奏与快生活,让人们的阅读静不下心来,什么书都读,什么书都没读懂。对于青年一代的高中学生来讲,选择什么样的书籍、如何用心阅读、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教师应引导高中学生选择具有积极向上、灵活具有启发思维的书籍来静下心阅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体会语文的魅力,在鉴赏与感悟经典中开阔思维。

三、构建开放多元的语文课堂

高中学生虽然已经具备理性分析问题和陶冶情感的能力,但还比较肤浅。要想帮助高中学生切实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教师必须责无旁贷的扮演好引导者角色。总的来看,我国的高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较多,在课外他们虽然也有自由阅读、学习语文的时间与精力,但他们主要学习语文、陶冶情感、进行人性升华的地方还是在语文课堂上。因此,教师必须有效利用课堂的教育时间。当今的语文课堂已不是古代私塾先生教育学生摇头晃脑的读着之乎者也,在素质教育下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是开放的、多元的、智能的、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教师理应扮演好语文课堂建构者的角色,欣赏沈从文的《边城》时,不仅仅给予学生关于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画卷的美的享受,更应启发学生对人性善良的思考;讲解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时不仅仅要让学生明白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更要启发学生思考我们的思想有什么,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未来的感悟。只有构建开放、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用最轻松愉快的生活方式提高语文思维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让学生明白语文的学习并非停留于知识层面,而是要用能动的思维让知识走到实践中去。与实践相结合语文才是今天的教育需要的语文学习,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尤其是高中语文必须致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良好的思维能力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尤为受用,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与应用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素质教育下如何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为学生营造语文学习的天堂,是当今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教师来说,有责任和义务点亮高中学生心中那盞语文思维能力的明灯,助力语文学习与素质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