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例6篇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1

关键词:汉字文化;小学;语文

一、汉字文化教育与传统识字教育的区别

传统的识字教育就是老师单纯地将识字的一些方法来教给学生,把学生当作识字的机器,而没有去注意汉字的文化教育,只注重课堂上学生学了多少字而不是学了多少文化,传统的方法是按照汉字特点进行教学,例如“肚、肝、脏”老师在讲述时,让学生自己去找到汉字共有的特点并再找出其他有类似特点的字,注重了学生的课堂识字效率,却忘记了文化的教育,而汉字文化的教育是要老师教会学生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它为什么是这么写,例如“肚”字,它为什么会这么写,这个字是怎么演变过来的。

二、如何进行学生的汉字文化教育

1.识字时讲述清楚汉字的构造

我国的汉字大部分是从古代沿用至今的,每一个汉字都表达了一种意思和一种传统的文化,例如“安”字,老师在教授的时候,可以去告诉学生,这个字是怎么得来的,安是平安、安宁的意思,那么安为什么会这样写呢?“安”字的部首是一个宝盖,在古代象征着一座房子,一个庇护的场所,底下的女字,代表的是房子里面的人,在古代的时候由于经常会有一些野兽出没,人们只有在家才是安全的,所以这个字就是由宝盖和女字组成,同时学生可以联想到“家”字,大家都知道宝盖代表了房子,有了房子就有了家,“家”字的下半部分是猪的意思,在房子里养猪,这说明这是一个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小团体,这就是“家”字的构造。我相信,如果把这些汉字所包含的含义去跟学生讲出来,对于培养学生的汉字文化和学习汉字、探究汉字的兴趣远比只注重趣味教学和识字数量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2.在识字时,讲述汉字背后的故事

老师在教授汉字时,可以把汉字背后的故事以及所蕴涵的意思去讲述给学生,这样学生对于汉字的理解才能够更加完整有效。例如“章”字,现在有很多人认为章是由立和早组合而来的,其实不然,“章”字在古代有乐章的意思,“章”字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音”是音乐乐曲的意思,这个学生都明白,那么“十”字是怎么得来的呢,在古代“十”为万物之终,“音”和“十”合起来就是把乐曲完整地演奏一遍,这就是“章”字的来历,把这个来历讲述给学生,对于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教学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再例如“妻”字,老师可以找到“妻”字的甲骨文的写法,让学生看看是不是特别像一个跪拜的女子,这是因为古代的妻子都是通过抢得来的,演变到现在变成了这样的一个字,上半部分特别像战争时用的钝器,下半部分是一个“女”字,代表了性别,通过战争抢来的女的当作妻子,这就是“妻”字的来历,这对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识字都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三、汉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汉字文化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汉字具有独特的文化形态和丰富的文化意蕴,以它独特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向人们阐述着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和生产的特点,而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想让学生去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那么汉字的文化教育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起点。而且,教会学生汉字的文化,让学生知道这个字是怎么设计出来的,是怎么一点一点演变成现在的样子的,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眼界的扩宽和汉字的认识都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老师只注重学生对于汉字的认识,这节课我教了多少汉字,学生认识了多少,而忽略了对于汉字文化的培养,导致学生对于汉字的认识并不够,对于识字也没有多大的兴趣,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汉字文化的教育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2.汉字文化中承载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基础

现在越来越流行中国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热,在我国对外文化的输出与交流中,中国汉字文化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基础,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喜欢中国文化,喜欢学习我们的汉字文化,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作为教授学生汉字的语文老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把我们的汉字文化发扬光大呢?有什么理由不去带领我们的学生去融入我们的汉字文化中呢?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文化作为交流的基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将我们的汉字文化去传授给我们的学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时展和社会的需要,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把汉字中所包含的文化去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告诉他们汉字的起源和构造,那么,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爱上我们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的。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2

包装设计中的汉字包括了商品的基本信息,进行包装汉字的设计,主要目的在于正确传达商品信息,并使之与商品本身达到统一,给人以美的感受,以达到促销的目的。

(一)汉字设计要求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汉字的演化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化,其字形有的秀美大方,有的苍劲有力,都记载和散发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魅力。当然,从视觉语言设计的理念来看,汉字设计汲及到更广泛的文化层面。首先,整体风格搭配的统一。汉字在包装中,只有其字体形态与产品包装的表现风格相统一时,才能更好的超到产品的辨识性和带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从而清晰准确地表达文字设计时的含义,以及字体所表达出的文化底蕴与特色。第二,汉字笔划的形式要统一。笔划有粗细和比例,在进行字体设计时,同一文字内的笔划和不同字体间相同的笔划都应在粗细和长短比例上保持统一。这样才能保证字体的匀称感和美感。第三,要保持字体方向的统一。方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单个字体倾斜笔划方向的统一,其次是多个字体为营造动感而统一方向的倾斜处理。

(二)汉字的设计内容

汉字的传达性是其重要属性之一。汉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发展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如追求吉祥的观念,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等。在包装设计中,汉字要表达或传递的信息包括很多,如商品名称,产品信息,企业标识,企业经营理念等。而企业为了宣传自身及产品,往往会将企业名称、产品、商标等放在醒目位置,而汉字也要在设计中起到传递这些重要信息的作用,而且要新颖生动,并能在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二、汉字艺术的分类和功能

在字体设计过程中,应利用点、线、面元素表达运动和方向以及形态的变化,使字体的笔划和整体形态表达设计目标,并使得这些汉字在商品包装上具有识别性,清晰性和准确性。让人们凭借这些汉字直接快速了解包装产品的信息。

(一)汉字艺术的分类

汉字形态所表达的感受各有不同,应针对不同的产品设计不同形态的字体。针对女性消费者的设计,应有柔美秀丽的感觉。这样的字体字形端庄,笔划清新,伸展自如。如标准字体中的宋体,具有流畅的线条,给人以典雅的感觉,适合在日用产品及化妆品包装中使用。汉字中的书法字体多苍劲古朴,朴实中透出古典气息,结构不失严谨。这样的字体适合用在传统文化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如地方特色产品,民间文化产品等。又如标准字体中的黑体,笔划粗细一致,结构紧密,造型规则。给人以沉着稳重、简洁大方之感。这样的汉字可以用于机械类工业产品的包装设计中,给人以安全感。反之,儿童商品、时尚产品及运动产品需要活泼生动的设计,给人以轻松自由、富有生机和朝气的感觉。

(二)汉字艺术的功能

1、汉字艺术的信息传达功能。汉字设计的首要作用是传递信息,也是其最基本的作用。这一功能主要是对商品所包含的信息能向消费者导致准确的进行传达,而不产生歧义。字体设计的目的,则是在保证信息传递的基础上,增加其视觉的识别性,提高其观赏性,最终是为了使产品能够对消费者产生刺激,起到促销作用。当然,如上文所述,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应注意产品的消费对象,如,儿童用品包装中使用了硬朗、沉着的字体,其风格会对信息的传递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正确识读。

2、汉字艺术的审美功能。在汉字对信息的传达过程中,视觉上的美感会使其起到感情传递的作用。优美的字形设计能给人以愉快的感受,从而对包装的产品产生美好的印象。反之,则会使人对产品产生厌恶感。汉字艺术具有装饰装潢的功能。包装上的文字,除了传递必要的产品信息外,也具有美化商品的重要作用。在设计中,汉字可以作为表达点、线、面的各种元素,使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与不同的图案组合,这种促销作用的传递会更加强烈。

三、汉字艺术在包装设计中遵循的原则

汉字的字体结构与包装物风格相搭配原则。汉字的结构实际上包括文字的框架结构和文字笔画的粗细两部分,通常笔画粗细不超过字体宽度的十分之一的字体适合做包装设计的正文,反之适合做标题使用。标题上的文字粗壮有力让作者设计意图轻易体现。特别使用与表现包装物重要内容。在框架结构方面主要看字体,字怀是指字内部空间的大小,字怀越大越适合做正文,因为它能在小字号的情况下认识度高,能让人轻松阅读,特别适合于小件包装的内容性文字设计。汉字的思想性和可识别性原则。汉字艺术必须要有思想性,从而达到文字能生动突出产品的精神含义,增进宣传效果。好的文字设计能及时有效抓住消费者的第一眼,让消费者看到产品文字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在具有思想性的同时必须也得完成汉字准确传达商品信息的功能,其识别性要有鲜明的表达,信息传递也应完整无误,通过文字,消费者就能够对内装商品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设计师在考虑创新的同时也要考虑文字表现得整体的效果,字体,字形和机构都必须清晰。在文字设计时,造型一定要巧妙,形象要优美,不能为了适合特定的形态而强行改变字体笔画,甚至扭曲变形,要巧妙自然,易读易认,不会引起消费者误解,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传播。清晰易读的包装文字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能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文字的设计力求给消费者难以忘怀的第一印象。汉字设计的协调统一原则是指包装设计中的汉字与汉字、色彩、图文编排、图形等正确的处理位置等关系,以使他们达到统一和谐,完成商品内涵表达的总体基调。在汉字设计上,汉字的字形必须与商品所传达的内容保持一致,否则完美的设计最终表达的效果也会与设计师的理念背道而驰。要取得最佳的协调原则,关键在于找出不同字体间的内在联系,对其不同的对立因素要给予适当的协调组合,既要表现各自的不同特性,又要取得整体的协调感,个性与共同协调,对比统一,对立统一,使之突显具有审美价值的组合效果。

四、汉字艺术的创意新前景

创意汉字是具有创新和挑战的工作。这意味着设计者需要将思想从已经形成的、常用的汉字固有的形态中解放出来,用新的表现手法,或绘制、或印刷,或笔划创新成图案,并以新的形态显现出来。随着新技术与表现手法的出现,推动了人们对字体设计这一视觉因素的探讨和创新。例如字体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创新,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的创新。

五、总结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3

关键词:汉字图形;视觉传达;设计运用

汉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仅仅是作为设计的符号元素和视觉语言,更多的是被当作中国文化特色设计的重要语汇。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字图形具有视觉传达的优势,也是视觉活动中的客观存在,所以其就与视觉传达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汉字能够被潜移默化地运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传递各种信息,成为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色彩、图形、标志等设计元素的相互组合,并以一定的媒介为载体,传达设计思想的一门学科。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视觉传达设计的媒介载体正在从传统的二维平面向现代的三维空间转变,对于汉字的运用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综合各类设计成果可以发现,对汉字中的点、线和意象元素的运用仍是设计的重要内容,汉字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一、汉字的特性

中国的文字是在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的锤炼和洗礼演变而来的。起初,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为了方便生活而随意刻画,形成简单的图形。后来,为了有效交流,简单随意的图形经过进一步的统一而呈现出规则的演变,并形成象形文字。如今,汉字在被设计运用时,往往会被唤起文字最初的象形含义。汉字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构造原理。而视觉传达设计常用的是前三种构造原理。象形,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外在的形象加以描述表达,如“月”“日”“山”“水”等字形。指事就是运用具象的东西表达抽象的事物,或者在具象的字体上额外添加某些特征来表达,如“上”“下”“刃”等字形。会意就是用两个或几个简单的字组成一个复合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综合的意义,如“明”“休”等字形。汉字浓缩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的西方设计不同,其代表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设计形式。汉字字体容易被抄袭和借用,一些设计者大量运用现成字库里的字体而缺乏思考,使作品显得呆滞、缺失灵气。

二、汉字的思维理念

汉字经过历史的洗礼和不断的变换,从最初的简单图形,通过合成、假借等手法,简化为现在的文字。汉字构造原理中的会意和转注最能体现汉字的思维理念。汉字的会意思维理念自古以来就与汉字同步发展,通过汉字的造字原理,让人们一看到字就能联想到其内在的深刻含义。而汉字的转注构造理念可以抛弃汉字原来的组织结构而独自立意,并不影响汉字理念的表达,这就意味着汉字的转注思维理念可以更深刻地表达其内在含义。汉字的重组构造,不仅能够有效地打破人们的定式思维,还能起到让人们重新认识汉字内在含义的作用。汉字的创意运用,既是对文字演变原理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其原理的升华。只有当其理论逐渐成为共识,其才能为大众所接受。汉字正是秉承了这一原理,才能源源不断地为设计者提供用之不竭的创意思维和文化内涵,才能始终作为设计元素被加以创新运用。视觉传达设计不同于平面设计,需要设计者对汉字的理念和运用技巧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上再对设计理念进行抽象和整理作业,从而追求艺术与技艺的高度吻合。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对视觉传达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汉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汉字作为设计元素,往往作为传达思想、传播文化的媒介。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运用到字体设计的地方很多。如,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除了要求有好的品质外,也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外观设计,成功的包装设计不仅能在表面上传达产品信息,更能通过画面的内容组合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从而间接地影响消费。作为设计元素的汉字被运用在包装设计中,设计者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偏旁部首的组合进行设计表达,也可以通过文字的书写表达出汉字的韵味。因此,采用古老的文字,可以增强包装设计的魅力。文字运用得当,书写生动,并能展示文字的性格、气质等,不但能增强设计感,更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从而刺激消费。版式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部分,不仅是关于排版的学科,更是一种技能,是一门需要技术与艺术相统一的科目。文字编排作为版式设计的一部分,除了需要使观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更需要在形式上获得受众的视觉认同。尽管当下广告行业发展迅速,各种技术载体和视觉形式不断出现,但招贴设计在设计行业中始终未被取代,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活力。作为招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文字通过在招贴海报设计中不断重组构造并与图形相结合以体现形式美法则。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数字媒体在带给人们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在借助字体、图像、声音等融入设计作品。数字媒体的内容表面上是三维的形式,实际上也是通过点、线、面、体的组合和排版而构成的。设计者通过对数字媒体技术的熟练运用,并加以字体设计和版式设计,呈现出视野开阔的设计作品。因此,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各个领域,都能找到汉字被广泛运用的案例。汉字作为一种具有文化形态和内涵的设计元素,被用于企业策划、产品宣传、书籍装帧等设计活动中,不仅能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能促进汉字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

结语

汉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往往起着传达思想、表达内涵的媒介作用。汉字起源于古老的象形文字,是不可或缺的设计语言。汉字也往往被图形化,通过重组,汉字不仅能表达出外在的形象张力,也能表达出内在的意蕴,使汉字的运用具有视觉和寓意的双重设计属性。纯粹的文字书法作品,不仅是通过汉字的含义来表达,更多的是通过优美流畅的字形和意蕴深远的字义来表达。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以汉字为设计元素的设计载体是多元化的,设计者需要汲取传统汉字文化的形意精华,并将其融入思维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既具有形式感又具有精神内涵的设计作品。汉字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往往比外在的形式感更具有表现力和张力。优秀的设计作品只有具备了外在形式和精神内涵,才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历史稳重感与外在设计感。如今,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先进的图像处理软件极大地方便了设计活动,然而,只有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设计,才能屹立于设计前沿而不被淘汰。

参考文献:

[1]苏淑娟.汉字的结构布局对现代版式设计的影响与启示.包装工程,2012(10).

[2]李丛芹.汉字与中国设计.荣宝斋出版社,2007.

[3]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4

【摘要】汉字作为最主要的设计元素之一,在视觉传达中的表现是丰富且迷人的。本文主要从传递信息、艺术性与品牌性三个方面来浅析中国汉字在视觉传达中的表现,鼓励大家在今后的视觉传达作品中充分发挥汉字这一极具传统特色元素的作用。

【关键词】视觉传达;汉字;传统文化;表现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字、色彩和图形图像等视觉符号是进行信息传达的主要元素,也是视觉传达的三大符号体系。与其他两个视觉元素相比较,文字符号的优势又显得极为突出。当今的设计中,文字作为最主要的设计元素之一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通过对文字符号的再设计来表现作品,它的作用是其他设计元素无法取代的。根据人们的视觉经验,文字符号的出现就会向观者传递与之相对应的“视觉符号”,这样作者表达的内容就一目了然,能够准确而又清晰的传递信息。在平面设计之中可以很好地表达某种特定抽象的概念和内涵,与其他两种元素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起到了很好的互补。

文字是语言的记录,是文明的象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早期文字的发展历史中,有很多有重大影响的文字。包括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中国商代的甲骨文,以及神秘的玛雅文字。但除了中国的汉字,这些象形文字都先后的由于战争等各种原因逐渐消失了。

一、汉字的特殊性

中国的汉字是由现存的最古老的、存在时间最长的象形文字发展演变而来,它最初就是纯粹利用图形来当做文字使用。受文字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偏具象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使中国人擅长于形象思维。所以,从古至今,对图形的掌握以及意境的追求的特点体现在我们文化发展的各个时期和方面。中国汉字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汉字有着丰富的表情,它超越了单纯的文字的意义,变化成各种物,最后又回归到汉字诞生的原点。不仅表音、表形,还表意。这种意、音、形相互联系,注定了汉字的特殊性。这使得汉字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得到了多方面的体现。

二、汉字在视觉传达中的表现

文字的主要功能虽然是作为人类语言的记录,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本身所形成的作用却是不仅限于此。作为设计元素,他的表现也是体现在多方面的。

(一)汉字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

首先,汉字作为一种说明性文字,在视觉传达中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图形和图案的方式表达一定含义。“一目了然”即是文字尤其是象形文字的最直观的描述。与口语相比较来说,文字更加清晰,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一方面,文字还起到辨析方向的作用。比如在海报、书籍等上面写上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汉字(例如:古蜀、红山、良渚),我们通过阅读文字可以间接的想象到这些文化的特色。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字是文化传承与信息传递的不二载体。

汉字还具有多意性,这种特性尤其在广告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语可以双关,这使得广告语为广告本身增加了很多趣味性,也加强了广告本身的记忆点。

(二)汉字的文化艺术性

最早的文字并不是现代意义书写的文字,而是用特定的方法来记录的。文献中记载的记录方法就有“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直到后来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才慢慢形成了现今的现代文字。所以汉字字体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艺术属性。

中国的汉字在甲骨文后继续不断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从刻在甲骨之上,到汉代刻在竹帛和纺织品上,再到造纸术发明之后,终于形成了白纸黑字。从最初的“象形”慢慢地发展成为由线条构成的方块汉字。从甲骨文到刻在青铜器之上的“金文”、李斯对文字进行整理加工形成的规范统一的小篆,还有民间形成的“秦隶”,在汉展起来的汉隶,晋代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书写出的楷书,以及宋代毕舁改进活字印刷术而产生的“宋体”,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这些汉字字体各有千秋,或古朴端庄,或洒脱自如,构成了我们的博大精深的书法和篆刻艺术。在视觉传达的表现中,二者作为非常优秀且有特色的设计元素运用到设计中去,让人直接地感受到“中国特色”,再没有比汉字更“中国”的元素了。

(三)汉字的民族性与品牌性

文字作为—个民族的文明和文化的载体,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明的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也是意义非凡。汉字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高度结晶,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中华文化的精华。

汉字在很多地方很直接的就能体现出地域特色,它是有感情的,既具有我们思想感情的抽象意义、音韵节律,又具有结构完整、章法规范、变化无穷的鲜明形象,在平面设计作品中的表现力非常强大。既能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画面感和心情,又能表现出丰富的文化特色,文字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在做设计时,我们就要充分体会传统文化与文字之间的关联。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越来越重视,汉字作为主要元素进行再设计逐渐多的被运用到品牌商品或者活动中去。比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运用“京”字的篆刻形式设计为一个标志,同时又是一个舞动的人的图形。既体现了中国独有的汉字文化,强调了中国举办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奥运会,又表达了“舞动的北京”的盛情邀请,代表着生命的美丽与灿烂。它将中国悠久的“艺术文化内涵”融入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洪流之中。这是一个具有民族性的世界品牌,是中国独有的品牌。

汉字在视觉传达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文字符号表意准确,不会产生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图形和色彩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解的问题,这种能提供最准确无误的视觉信息的作用,再加上中国文字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和姿态万千的字形,使得它在今天的设计中被广泛使用。它所具有的内在的、明确的含义是图片等其他符号很难表达清楚的。文字符号的缺少会导致作品意义传达产生歧义,而当前平面设计就存在为了追求图像创意,而忽视了文字表达的设计误区,并且还多了一分为了表现传统文化而滥用文字的做作。

总之,在高速发展的现代,一些传统文化被人们重视的同时又渐渐地被遗忘,特别是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汉字。由此我们作为当代汉字的使用者,传承汉字文化对我们来说是责无旁贷的。传承汉字的同时也是我们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和领略国学瑰宝的极好机会。因此在今后的作品中充分发挥文字这一极具传统特色元素的作用,可以说是我们未来需要一直学习且多加尝试的方向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日)杉浦康平著,李建华、杨晶译.造型的诞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4.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5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字 中越 文化 交流 

中图分类号:H02文献标识码:A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是汉文化输出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越南作为中国的邻居,两国的语言,同属于单音语系。根据语言家所说,在越南词汇中半数以上是中国语或源于中国语言的词。其中政治术语基本都来源于汉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大量的传入越南,对其文化、文字、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许多影响。长期以来,越南文化吸收和保存汉文化的精华,从而形成自身文化特点。而中国在输出的同时,也领略了许多越南文化独特的魅力。作为中越文化交流的桥梁,汉语言文字的影响渊源流长。 

 

1 汉语言文字传入越南的情况 

 

在越南立国之前,越南和中国就已经开始交往。汉语言传入越南,依据文献记载,古代西蜀的语言是最早的和影响比较大的。其次是在公元前三世纪到一世纪,伴随着秦汉时期的人民迁居越南时,将汉语言带到越南,至今越南还保存着古代遗留下来的语言。在差不多同时代,汉文字也传入越南。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国的文字也统一了。中国北方人赵佗,依靠秦人和九真的力量击败安阳王,派了两名使者管辖当时被称为交趾的越南。并且“以文教振乎象郡,以诗书而化训国俗。”随着人民的迁移和政治上的需要,越南人也逐渐习得汉文字。 

 

2 各个时期汉语言文传播的情况 

 

2.1北属时期 

公元前207,秦亡。南海蔚赵佗“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建南越国,都番禺”。从此时到939年正式建国之时,越南史称“北属时期”。秦汉之际,是汉语言文字传入的初期。赵佗在位期间积极鼓励汉语言文字的学习。使其在越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交州外域记》曰:“秦余徙民,染同夷化;月南旧风,变易俱尽”,正是最好的解释。公元1年,汉朝在南越设立交趾部,下辖九郡,汉中人锡光任交趾太守,公元29年,南阳人又任任延九真太守。他们积极传播汉语言文字,建立学校,以礼仪教育人民。南越史籍《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属西汉纪》亦云:“岭南文风始二守焉”。“二守”上承赵佗,下启土燮,土燮是苍梧广信人,三国年间任交趾太守,当时许多名士如程秉、刘熙、薛综等人来到交趾避难,他们和土燮在汉语言文字传播上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土燮,被越南史学家称为“土王”和“南交学祖”。 

汉语言文字随着战争、名士交流和居民迁移等多种方式不断传入越南,从而形成了一个高潮,另一个高潮则是隋唐时期。此时,越南被称为“安南”。隋唐在安南推行文教制度,如公元845年明确规定,安南每年可选送进士和明经入仕中央,并在安南开办学校,发展文化教育。这些都对汉语言文字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越语系统地、全面地吸收了汉语词汇,直到现在,越南语中存在许多唐代进入的汉语借词。 

2.2 自由时期 

唐末,藩镇割据,唐室衰微。公元968年,丁部领锄平十二使君,统一安南。越南封建国家正式建立,称为“自主时期”。建国以后,越音汉字或汉字越音开始出现,越南人将汉语言文字本土化,淡化其外来性,促进了汉语言文字的普及。同时,越南统治者为巩固封建政权,主动学习汉语言文字,从而学习汉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越南儒士更是将学习四书五经作为修身之徳,汉字至今被越南人称为“儒字”。明朝驻交趾总兵张辅曾先后三次遣送交趾的优秀人才一万六千多人到南京,明成祖派官员教他们读书和研究中国经史。 

公元1070年,文庙的建立标志着汉语言文字的传播在越南的一个顶峰。文庙以儒家思想为主,尊孔子,推崇汉学。公元十三世纪,一种借助汉字创造的越南语读音的“喃字”产生。由于统治者推崇汉语言文字,“喃字”并未得到普及。当时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都以习得汉语言文字为荣。有几个朝代更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官方语言,用其编撰史书,创作文学作品。1839年(道光十九年),越南国王阮福皎奏请清道光帝赐予《康熙字典》,以便越南人民学习汉语言文字。越南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一直持续到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为止。 

2.3 殖民时期至今 

公元17世纪,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西方传教士制定出根据越南话的发音按拉丁字母设计的“国语字”。越南人开始普及这种语言文字。法国殖民者为巩固其统治,禁止越南人学习汉语,自此汉语言文字在越南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千年以来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越南语中有许多汉语词语,这些并未换掉,而是换了一种新的书写方式。即以国语字书写汉语借词,从而继续汉语言文字的传播。同时,随着越南社会的发展,在引进新的词汇时,仍以汉语言文字为主。同时,许多汉文著作传入越南,特别是越南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爆发之后,不仅有维新思想著作,还有中国古典诗文、散文、戏剧作品和武侠小说等被译为国语字文本。借助于上述中国著作,汉语言文字继续传播到越南。到了20世纪,越南人开始认识到汉语言文字是研究越南史学的关键,它在越南人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越南开始着手恢复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 

 

3 汉语言文字与中越文化交流 

 

汉语言文字是汉文化的最基本的细胞,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至今越语中保留大量的汉语词汇,这是中越两国人民合作的产物。同时它也承载了中越两国文化信息,它就像是一座桥梁,联结着两国的文化,对中越两国在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3.1 汉语言文字与中越物质文化交流 

中越自古为邻邦,两国在物质文化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古文观止》中记载到“交趾之南有越裳过。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九而献白雉。”可见很早之前,越南的物产已经进入中国,其后两国物质文化交流更是丰富多彩,汉语言文字的文本材料,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字在越南具有崇高的地位,为了学习它,统治者数次向中国求书,如李朝皇帝李仁宗曾遣使,向北宋“乞市书籍”,宋朝统治者决定除了卜噬、禁书、兵书、阴阳、历算、敕令等书外,“余书许买”。同时,越南则以其特产换取书籍,如1457年,越南国王黎浚的陪臣黎文老曾泰表:“诗书所以淑人心……本国自古以来,每资中国书籍……今乞循习,以带来土特产味香等物,易其所无,回国资用。”除此之外,中国也赐书给越南。赐书始于景德二年,据考证之后宋朝向越南赐书络绎不绝。明清时期,种类开始增多。明代以儒书为主,清则均为御定小学类书籍。求书或赐书前,越南人民已经了解了汉语言文字,而之后更是深入地学习了汉语言文字。在这个过程中也为中越双方留下了许多物质文化遗产。 

3.2 汉语言文字与中越制度文化交流 

越南作为汉文化圈的一个部分,在制度文化上难免不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由于汉语言文字传播的作用以及其在越南独特的地位,越南在学习它的同时也充分地运用它。越南仿效中国建立典章制度,考试内容同中国一样用八股以及诗、赋和财务策。同时开办学校,教学内容,即以儒家经典著作和中国王朝历史。除此之外,483年定制《洪德法典》,它是参照《大明律》,按儒家的伦理思想为主制定的法律条文,从而确定家庭、村舍和整个社会的等级尊卑关系。越南接受了许多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又在汉语言文字传播的同时反馈到中国,即深受中国典章制度影响的本土汉喃典籍。他们代表着越南文化流回到中国。这些汉喃典籍使我们了解到越南的制度文化特色,如《越南史要》卷三中记载了黎中兴而至西山,涉及历代管制、兵制、课税,对李太祖至莫朝的功臣、名儒、史家、名医等做的简述。

3.3 汉语言文字与中越精神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的最高层次是精神文化交流。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看到,在汉语言文字传播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带给两国在精神文化方面交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直到现在,在越南人的婚礼上都有大大的双“喜”字;过春节时,在门上要倒贴“福”字;祝寿时,也要用“寿”字。在越南还有一些年岁很高且具有汉字书法基本功的老人,逢年过节,他们都忙于写春联、喜丧事、建房、求子题名等,他们被称为“儒学老人”。同时,由于历朝越南皇帝在遣使向越南朝贡时,也会要求赐予佛经。已经习得汉语言文字的越南人对佛经的理解也就和中国人相去不远,佛教经典的传入深刻影响了越南的宗教信仰,至今许多越南家庭的神桌上或寺庙里都有写着汉文字的佛经。 

在汉语言文字传播的过程中,有许多人已经熟练的掌握它们,因此,从李朝到陈朝末期,就有人用汉字写书、写诗。如陈朝末期进士陈睿宗的《奉赓冰壶相公寄赠杜中高韵》: 

城中几度斗炎凉,漫送悠悠岁月长。散质岂堪便世用,娇心羞把妒时妆。 

寒松晚菊渊明径,独树孤村子美堂。贤相倘怜门下士,肯容群作白头郎。 

这首诗描写了陈朝末期的官场及其政治的腐朽,以及作者的郁郁不得志。又如元言禅派的第九代祖的杨空路的《言怀》: 

择得龙蛇地可居,野情终日乐无余 。 

有时直上孤峰顶,长啸一声寒太虚 。 

禅诗中,我们看到中国六朝、隋唐的禅学对越佛教的影响。同时也表现了李朝禅学自己开朗的独特性质。 

这些作品都是用汉语言文字写的,在写的过程中难免不受中国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例如:李朝太祖李公蕅写的《迁都沼》,“表现了越南汉语言文学作品如同中国古典文学的“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又因这些汉语诗是越南人所写,因此在传入中国时,其内容和风格也带着越南人的思想和特色。总之,汉语言文字是中国精神文化信息的载体,在传播的过程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就有可能被运用或激活,为中越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4 结语 

 

从公元前三世纪到21世纪初近两千年间,汉语言文字在不断传入越南的过程,同时也承担了中越文化交流的使者。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越南人学习汉语言文字。它不仅是中越文化合作的重要桥梁,也是研究越南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汉语言文字不但已经成为越南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文化也成为越南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它也为中国了解越南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 

 

参考文献 

[1] 沈立新.中外文化交流史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 张秀民.中越关系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92. 

[3] 陈修和.中越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 

[4] 陈玉龙等.汉文化论纲——兼述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 陈重金.越南通史.戴可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 黄国安,杨万秀等.中越关系史简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7] 刘玉珺.越南汉喃字古籍的文献学研究.中华书局,2007. 

[8] 陶维英.越南古代史.科学出版社,1959.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6

关键词:汉语;教学;文化;隐性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237-02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汉语热不断升温。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和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在逐年增加,汉语的有效推广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传播层面上来看,汉语推广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是相统一的:汉语推广中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作为汉语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语言的交流去传播。语言、文字乃至非物质遗产文化,都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也正是吸引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悠久文化的主要目的。任何语言的习得离不开与之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滋养,中国传统文化是汉语推广的有效载体。汉语推广要坚持汉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推广并重,中国在国外设立的多家孔子学院,就印证了这一观点。美国首家孔子学院——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刘全生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说:“在我看来,孔子学院的职能不仅是汉语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向世界传播和谐理念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1]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来推广汉语,能够使外国朋友在汉语接受上产生明显效果,可以克服汉语学习单调、枯燥的不利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运用汉语推广教学中的文化载体作用呢?首先,要关注外国人学习汉语关注点和兴趣点。语言作为文化传承的媒介,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文化接受的过程,把握学习对象的兴趣所在,更好地使用文化中优秀的因素推广汉语。汉语推广教学与国内语文教学不同,在汉语推广过程中,要弱化汉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爱国教育、政治教育等,强调语言接受过程中的兴趣性和使用的准确性。其次,要提升汉语教师知识结构中传统文化传授的能力。绝大多数国内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文化课程,但基本上都停留在概论的层面上,与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只有打破只重语言能力培养的局面,提高汉语教师传统文化的素养,才能更好地推广汉语。再次,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实用技能的载体作用,服务于汉语的推广。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武术、中国绘画、中国饮食、中医药常识及养生等等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通过实践技能的传授使语言教学变得更为简单而直接。孔子学院定期举办中国文化夏令营活动、中国语言文化节、中国民间文艺展、“汉字五千年”巡演、“汉语桥”等活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文化作为语言的载体,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任何语言的使用最终必然会落到文化这一载体上,摸索汉语教学中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兴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可以克服为了教汉语而教汉语和为了学汉语而学汉语等不利形势,形成教和学双赢的局面,客观上推动汉语的推广。汉语热是语言学习现象上的浅层次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催生了汉语热的兴起,也正是中国软文化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语言和文化的推广,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国情,传达中国人民和谐、和平的理念,以及在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在汉语推广中,语言沟通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在沟通过中,从表象上看,语言是直接交流的工具。而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表达的是文化的积淀,因此,把汉语功能分成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显性指简单的交流和对话,直截了当地清楚了表达的目的及意义;隐性指理解了语言或文字的字面意义但尚未达意,而需要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得到满意的答案。前者如“你吃了吗”,显性的含义就是“你吃饭了吗”,作为语句没任何歧义,可是当它作为问候语时,又与中国特定时代的文化相联系,体现了中国作为农耕大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后者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显性的含义被掩盖了,隐性的含义是人多出智慧或者人多力量大。隐性的语言如果只从字面上去寻求就令人费解,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正确地理解了文化才能更好地领会语言的含义。臭皮匠和诸葛亮似乎是对立的,其实在这句话中并没有职业高低的区分,但是要想解释清楚却很难。从文化层面上来看,是代表了两个文化的群体,一个代表着手工业群体,卑微而无知;一个代表着精英群体,高尚而智慧。特别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成功的形象,成为古代文人智慧的化身,他不再是一简单的个人,而是智慧的代名词。印证了中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逻辑思维,同时又有着辩证法的思想,如果不从文化入手,很难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内涵。

中国方块体的象形文字区别于字母文字,字符本身就是表意的,具备了文化的属性,进而形成了“汉字文化学”。由汉字组成的汉语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汉语的前提要了解中国文化。一般会把文化分成硬文化和软文化,语言和文化是软文化。软文化的传播要靠硬文化的支撑,靠武力和粗暴的推广是行不通的。汉语热的兴起,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强盛相关,但更深层次的是中国曾经辉煌过的文明。中国曾经建立了古老的东方文明,成为东亚乃至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有着高达发达的物质文化,也即强大的硬文化。祖先将硬文化深深地刻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史上,软文化也深深地刻在了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历史上辉煌的硬文化已经成为我们今天的软文化,比如长城、运河、兵马俑、莫高窟、石刻等等,曾经的软文化吸引着世界,推动着汉语的传播,现在和将来的软文化同样有着这样的意义。

历史和文明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记述,既有显性的一面,又有隐性的一面。学习汉语的过程是了解中国历史和文明的过程,简单地了解语言和文字的显性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比如:俗语“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这个词语本身与好汉关联性并不强,外国留学生会问:好汉是不是优秀的男人。正常回答是,但肯定不完全准确。女留学生会接着问:我们女人就不用去长城了吧?显然,这不是语言表达的错位,而文化对接的错位,留学生只是简单地理解了语言的显性含义,而语言背后文化的隐性含义没体现出来。这时候语言中文化的隐就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显,甚至已经失去了部分显性意义。至于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意向、意境和审美习惯,其文化意义隐藏的更深。仅仅通过语言的学习,外国人难以理解汉语所承载的隐性文化内涵。

中国的汉字是方块文字,本身构成就带有文化因素。由方块文字构成的文章也同样带有文化的内涵,包括各种文体的特征也融入了汉民族独特的审美方式。即使是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同样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印记。比如:《三字经》中的起句“人之初,性本善”,就需知道关于中国古代人性问题的讨论。不仅要知道“性善论”是孟子关于人性的核心观点,还需要知道儒家关于人性问题不只是孟子一家,同时还需要知道荀子曾经提出过“性恶论”。在文化的竞争和选择中,“性善论”成为主流学说,也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核心问题。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讲授人性善,难以了解中华文化中关于人性的整体认识,会流于表象化和浅层次。再具体涉及文化的传承和演变,也不是一两句就能讲清楚的。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当然,语言的培养也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但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因素,是汉语对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课题。再比如:传统文化中经常涉及“阴阳”、“五行”等概念,也不是仅仅从文字表面上含义就能让学生彻底理解,这些基本词汇不从文化因素上解决,就很难去教授其他与其相关联的知识,比如中药学中人体的阴阳辩证关系,五行与人体的关系等等。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大多重视语言和文字本身的使用和讲授,而忽视语言和文字中文化的意蕴,导致一些外国学生对一些成语、典故的使用驴唇不对马嘴,在“汉语桥”比赛中选手们笑话百出,究其原因,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不足,只能从文字和语言表面去理解。因此,在汉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中,要充分安排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学、历史、艺术等课程,而不仅仅是拼音、文字、口语的教学。因为在文字、口语教学中,无法脱离文化的内涵。语言、文字的教学功能是显性,文化因素的融入是隐性的。

正因为如此,汉语传播中既要关照语言的显,也要重视文化的隐性作用,文化的隐蕴藏在硬文化和软文化的背后。硬文化多指有形的物质文化,就现在而言,吸引外国人的硬文化多是古代的物质文化遗产。比如:长城、兵马俑、敦煌石窟、石刻碑铭、书法绘画等有形物质遗产有着无穷的魅力,不仅吸引着中国人也吸引外国人。包括自然风光、山水景物都有着文化的印记,甚至一些约定俗成的审美内涵已经刻在了人们的心中,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贾桂林”、“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等等,看似简单的山水景物,但已经深深地刻上了审美的烙印。在审美对象上,人们在将这些自然山水物质化的同时,更多地融入了文化的因素,成为生活审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绝大部分自然山水都曾遍布人类活动的足迹,我们正是沿着古人的足迹去追溯历史、追寻文明。无论是国内人还是外国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是一致的。

当历史上的物质遗产等硬性文化蜕变成软文化时,其吸引力并未因此而减弱,相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强。同样,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软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与有形的物质文化等硬文化不同,软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连续性、不可替代性。包括中国民俗、京剧、太极拳、书法、地方戏、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民族化的元素更为浓郁。因其难以复制和替代,只能靠传承,在接受过程中,掌握汉语是学习的重要步骤。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将语言中隐性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传达出来,让外国人更好理解中国优秀文化的所在,的确是一个艰难的课题。作为汉语传播者,要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及文化隐在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准确使用汉语和汉语表达习惯。传授汉语知识的同时,更重要是文化的传播。语言是通向文化的桥梁,国家汉办举办的“汉语桥”就是很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