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学习范例6篇

中医基础知识学习

中医基础知识学习范文1

 

一、研究背景

 

医学生以其特有的就业前景及医生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牢靠且能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同时,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形势也警示加强医学生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分析总结出目前最主要、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医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产生倦怠感

 

据研究统计,医疗、护理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倦怠高于计算机、外语等专业,考虑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医护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也给从业者带来较大压力,且医学专业学生同样也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都使得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较高。此外,部分医学生只注重临床技能,认为基础知识枯燥乏味,而完全忽略了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二)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匮乏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现阶段,医疗纠纷不断,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除了患者对医生行业的认识不够、舆论压力、媒体偏激的报道等因素之外,医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部分医生过分依赖高科技,而忽视传统的体格检查,问诊环节缺少,医患沟通匮乏,医生不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而单纯凭借化验单、检验报告,往往会导致一些患者病情延误。另一方面,部分医生由于知识的欠缺,在选择检查项目上存在疏忽,不能正确选用特异性的检查,患者花“冤枉钱”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诊断结论。

 

二、医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基础课程不仅仅包括细胞生物学、解剖学、遗传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英语等方面的教育。医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优秀的基础知识是医学生思想升华的知识源泉

 

思想政治、伦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助于培养准医学生们高尚的人文素养,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奖助学金、评模评优的有力依据

 

医学生由于其培养周期和成长过程较长,费用昂贵,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多数医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奖助学金,来缓解一部分家庭压力。现行大学期间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各项评优评模的文件都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强。医学生只有学好基础课程,才能得到较高的学分,在参评奖助学金时具有超强的实力。

 

(三)稳固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医学就业形势严峻,医学生们纷纷选择向更高的学历进修。但是,医学研究生考试与其他考试有所区别,其专业性质决定其考查知识点综合且理解难度较大。本科期间基础课程的掌握有利于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疾病为主干,贯穿各科内容的复习总线。

 

(四)夯实的基础知识是临床实践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效掌握基础医学,首先,增强医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提高未来医生的专业水平,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再次,能够为临床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和问题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和研究。同时,可以从病因诱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等方面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积极有效的治疗和预后措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三、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途径探究

 

(一)个人方面

 

1.提高自我认识。正确认识医学生的身份、肩负的重任以及基础教育对于自身、患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想。这样,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去。

 

2.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的重要条件。医学生在学习过程应针对各科目的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勤于归纳总结,巧妙联系前后知识点。

 

(二)学校方面

 

稳抓“三风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生干部在教室学习园地和宣传栏实时更新医学前沿信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院适当安排学习经验交流会或举办知识竞赛、讲座等,以达到知识的共享。教师应一改往日传统的说教形式,在基础课程学习开始及过程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一些基础理论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增强摄取新知识的本领。

 

(三)社会方面

 

实践活动是完善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医院应多开展一些志愿活动或组织生产实习,学生才能把理论知识学得更活,而且记忆持久、巩固。同时,医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参加各种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比较完善和全面,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

 

医学生承载着未来医疗卫生发展的希望,应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断探究创新。只有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中医基础知识学习范文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医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重专业轻人文高校本科教育的主导思想是应试,分数成为衡量医学生专业基础学科学习的优劣标准,导致医学生只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对学科外的其他知识不够重视。[2]同时,医学行业的准入门槛不断升高,就业压力大,医学本科学历已经不能满足大中型城市普通医院的要求,甚至医学硕士学历也不一定能够进入三级医院,考研、考博成为医学生的主要目标。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同时,还要复习研究生考试内容,难有余力对其他学科进行关注。(二)国内医学院校对学生的法学知识教育重视不够许多学校或系部不开设法律课程;有的仅作为选修课程由学生自行选择;有的作为一般考查课,仅讲授一些法学基础知识及普通法律知识,而针对医疗实践工作实用性的法律知识讲授很少。笔者所在院虽然开设了《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授课教师均为非法学本专业的教师,在着重讲授了大学生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后,涉及法律基础方面的内容仅占教学计划的四分之一。(三)医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不能敏感发现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法律关系据统计,笔者所在院全日制在校学生大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占的比重很高,这批学生的成长轨迹几乎相同,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很少接触社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从调查结果可知,68%的同学认为法律对自己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关系密切;有32%的同学认为法律对自己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关系不大。由于对法律知识不够了解,导致医学生不能敏感发现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法律关系,从而也就无从谈起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了。

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中医基础知识学习范文3

【关键词】医学概论;教学;公共事业管理

《医学概论》是我校针对统计学、英语、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课程围绕各非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强调整体、注重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出发,选取医学院校基础课程及临床课程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进行了有机的融合。现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介绍。

1 课程概述

《医学概论》是在对医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基础上,介绍并解释各医学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主要知识点的医学相关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围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为主线,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把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融为一体,并进行精简优化。其教学内容涵盖了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及药理学等在内的众多基础医学学科和包括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主要临床医学学科的基础医学知识,按物质代谢与体温、运动系统、神经系统、血液和免疫、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及生殖系统等几个章节进行讲授,使学生在掌握一些基础医学知识的同时,了解常见疾病的症状和诊治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学》、《预防医学》、《卫生统计学》、《医学伦理学》及《流行病学》等其他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

授课学时共20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144学时,实验学时为60学时。授课内容共12章节,除第一章绪论以外,其他章节都有相应的实验课跟随,如学习机体的细胞与组织部分可以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复层扁平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及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透明软骨、骨骼肌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等的形态,使学生对于构成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的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方便同学们理解和记忆;再比如再讲述消化系统时让学生从白菜中提取维生素C,并进行定量测定,使学生了解关于维生素的知识。

通过课堂的讲授及实验实践操作,在知识方面,使学生能够掌握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及其机制、病理变化及药物作用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时了解一些常见疾病的症状和诊治方法;在能力方面,通过掌握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分析与卫生事业管理有关的医学资料;在素质方面,通过对《医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在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具备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医学思维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以后能在卫生行政机关、医学院校、医院、防疫机构等部门从事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打下基础。

2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首先,在学生专业方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文科生和理科生皆有,其中文科生在高中阶段对生物、物理和化学相关知识的储备较少,基础比较差,在学习医学相关知识时较理科生而言更容易出现理解困难,从而可能出现厌学情绪;在知识方面,虽然学生通过初中、高中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及日常的科学普及,对医学相关知识已经形成了基本概念,但对于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和机制及常见疾病的症状和诊治方法尚不清楚,还需要通过医学概论课程的系统学习才能掌握医学相关基础知识;在情感方面,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外界新鲜事物较感兴趣,求知欲比较强,希望能学习到关于自身的一些知识,而且因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后续要学习的课程很多都与医学知识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

当然也有一少部分同学认为自己以后未必一定会从事和医学相关的工作,医学概论这门课程和自己以后的工作关系并不太大,所以学习态度比较消极,课堂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即使来上课也基本是在看手机,学习效果很差。对于这部分同学,我们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知识,这种刻板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无法引起学生尤其是这些非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医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灵活运用了CBL-TBL教学,即把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两种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 按照教师提供的案例,学生分组查找资料、讨论及归纳总结,并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讲解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沟通及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讲授本课程教材内容的同时,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八版基础和临床医学书籍作为参考教材,对医学概论当前所用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补充,方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同时,向同学们推荐我校教务系统网站中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其中既包括《医学概论》课程的相关多媒体课件及教学视频,也有其他医学院校的医学相关课程资料,另外还有松鼠会、生物谷等医学相关网络资源,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在进行课程成绩考核时,期末考试卷面注重考察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实验考核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中体现出来的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上述CBL-TBL教学中根据每组学生案例讲解汇报的表现及随堂抽查答疑情况进行现场评分,教师评分和各小组互评分的平均值作为每个小组全部学生的平时成绩也计入期末考试成绩中,提高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中医基础知识学习范文4

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生学习医学专业的基础,是为学生将来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和临床工作服务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是医学知识体系中的两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医学又被分为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等课程,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大大增加。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过度的分开甚至将基础医学课程割裂开来是不科学的;过细的课程分割、过分的强调某门课程,不利于学生建立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基础医学课程中部分教材内容存在大量多次重复的现象,影响了学习效果,学生反映有些内容感觉上是听了五、六遍,但都未讲明白,建议相同的知识由某一学科的教师专门讲授,把知识讲明讲透,避免多而不精、不深的弊病,不要做无意义的重复[3]。浙江大学医学院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六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一门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教学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包括基础医学导论和基础医学各论1-4)”,教材的总字数由430.9万字下降到285.5万字,课时由405学时降为320学时。这样做避免或减少了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复,节省了师、生的精力,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值得借鉴[4]。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医学院的解剖学科和妇产科学改变传统上前基础后临床医学教育的教育模式,打破基础与临床的界限,将二者有机结合,创建了“临床解剖学和妇女健康(ClinicalAnatomyandWomen’sHealth)”课程[5]。目前我校将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原来按课程的十几个教研室整合为五个学科群,加强了课程间的交流,我们以人体机能学实验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将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实验进行了有机整合,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提高了效率,效果良好。同时,也在加强课程内的改革,如生化课程将原来相关联的但分散的数个实验整合为一个生化大实验,对学生建立整体的思路有明显的帮助。

2结合临床实际,开展基础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的医学基础课教学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培养医学生。这和综合大学中的一些类似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的教学目的不同,不能互相替代,基础医学不能脱离临床实践,而应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学科中要有既懂基础医学又懂临床医学的教师,美国一些学校40%以上医学基础课的教授是在职的临床医生。我国大多数医学基础课的教师毕业于医学院但不是在职的医生,这种状况在教学思路和实际教学及科研中限制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联系和结合[6]。医学课程来源临床实践,医学基础课程是为临床服务的,体现在两个方面:是后续的临床课程的基础知识;也是将来临床工作的依据。但我们常常注意了前者、忘了后者,忘了或很少向学生介绍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中的应用。局部解剖学与外科手术学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局部解剖学(Regionalanatomy)是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阐述人体器官的解剖关系,局部解剖的熟悉程度决定一个外科医生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只有掌握局部解剖才能使外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得心应手,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减少并发症,使手术获得较好的效果。外科手术学(Operativesurgery)是专门研究手术的技巧、方法、条件的科学,是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科大学将上述两门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局部解剖学与手术学”课程[7]。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解剖学教研室将解剖与临床相结合,开设了“临床局部解剖学PBL专题(包括胸前壁、腋窝局解与乳腺癌手术,胸腔纵隔局解与冠心病,腹股沟区局解与腹股沟疝,结肠上区局解与肝移植,盆腔局解与直肠癌,四肢局解与骨关节损伤,腮腺区局解与颌面外科,颅脑的断层解剖与颅脑CT/MRI,颈部局解与甲状腺手术,心血管系统与心血管疾病)”[8]。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病人,邀请临床大夫讲解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些章节,将临床的最新成果和临床经验带进基础医学课堂,不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9]。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临床解剖学和妇女的健康”课程中,学生解剖尸体、参与了教学和关于妇科解剖与妇女保健的临床相关会议,该课程强化了基础和临床的结合,培养了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基础学科概念和技能[5]。在部分局部解剖的教学中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给学生授课并示范性解剖,当学生感受到局部解剖与临床实际应用(尤其是外科手术)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明白“成功手术的过程应是没有错误动作与多余动作的解剖过程”时,他们的学习目的进一步明确了,枯燥的解剖学课程变得生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要我学”真正变成了“我要学”[10]。

3合适开展PBL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多伦多的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University)首创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研究性教学法,该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等过程,提高了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其实质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科学原理的发现和应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11]。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基础的研究性教学,增加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基础医学的相关课程中采取适当的研究性教学,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的策划、 指导、促进、评价和鼓励下,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小组内学生的充分交流与沟通,小组成员的协作与团队的集体智慧,解决学习过程中一个个问题,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既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又实现了基础医学各学科间以及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知识的交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PBL教学法为代表的研究性教学法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1986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将PBL教学法引入我国,目前我国许多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课程都开始尝试应用PBL教学法[12]。但我国的医学教育是在高中毕业后进行的,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后的精英教育有许多的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不完善,其医学知识几乎为零,这是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开展PBL教学的困难。我们有计划的组织了相关教师在不同层次(课程组/学科群/基础医学部/基础与临床间)对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研讨,并在部分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中开始了研究性教学的尝试与探索。我们的体会是,结合我校的实际,可以在基础医学的有关课程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开展PBL教学。

4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同医学学科的结合

按理说,有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就可以做一个合格医生了。但一个成功的医生还应是一个活跃的社会活动家,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向人们传达健康知识,还须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美国哈佛医学院(HarvardMedicalSchool)的“病人、医生”课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医学院“病人、医生和社会”课程都强调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同医学学科的结合,这是因为医学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在医学实践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是密切结合、难以割裂的;同时,学习期间的情境如与今后运用知识的情境相同,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13]。医生的工作基础就是和患者沟通合作,医生手中的手术刀和处方只是工具,而与患者的成功沟通并赢得患者的配合,是一个成功医生最重要的技能。除了专业知识,医学生还需要有良好的社会交际和合作能力,美国的医生除了看病、手术,还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向社会各界的人们传达健康知识,同时也赢得了人们对医生职业的尊敬[14]。

中医基础知识学习范文5

1.1问卷回收情况本次共发放问卷教师组68份,临床护理工作毕业生组105份。回收教师组67份,其中组Ⅰ29份、组Ⅱ38份,组Ⅲ104份,回收率98.8%,对回收问卷检查,每人均按要求答卷,则回收问卷有效率为100%。

1.2对护理医学基础课实验了解程度组Ⅰ100%、组Ⅱ83%和组Ⅲ88%选择了解。

1.3医学基础课实验与护理专业课关系方面2.3.1总体看法将各题目三组看法比较集中的(选择率>50%)项目入选,三组人员对医学基础课实验的地位、目的、作用的看法见表1表1对医学基础课实验的总体看法(选择百分率%)从总体选择率看100%的教师和毕业生认为医学基础课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医学基础课设置比较合理。护理专业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选择为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知识82%。护理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课在专业课程中主要起到的作用,被调查者62%认为既是为学习专业课程打基础又为更好地掌握基础医学理论知识服务,73%的被调查者认为我院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有体现专业特点。

1.3.2对于开设实验课的必要性和实验课类型及设置的看法见表2。其中99%的教师认为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有开设实验课的必要性,认为实验课类型选择率为验证型71%,演示型69%,创新型20%,在开设实验课的看法上各组看法也比较一致认为有必要开设实验课的医学基础课及选择率:人体解剖学96%、微生物与免疫学84%、生物化学85%、药理学88%、生理学83%、病理学85%、组织学46%。

1.3.3对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实验内容设置及教学的看法见表3。各组被调查者对实验课内容设置及实验条件、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看法比较一致。在“教学条件中影响学生医学基础实验课教学效果学习的因素”这一条目中,选择率比较集中,超过50%的分别是实验指导教师相关知识水平、授课方法与技巧、配套教材、课时数多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讨论

2.1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实验的地位、目的、作用医学基础课的实验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石。100%的被调查者认为医学基础课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重要,并且医学基础课程有开设实验课的必要性,尤其是提高灵活性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主要起到的作用既是为学习专业课程打基础又为更好地掌握基础医学理论知识服务,这些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但组Ⅲ对医学基础课实验的作用选择率更高可能与当今护理工作者希望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护理技能的不断提高改进的发展形势有关。实验课内容设置的原则方面,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一方面应与护理专业课相衔接,另一方面应以临床应用为目的,但三组的选择率有差异,组Ⅰ选择率相对较低可能是基础课教师偏重于基础课内容的完整性,而组Ⅱ和组Ⅲ选择率较高可能因为他们直接与临床护理工作接触,更加重视医学基础课为临床工作应用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所以更强调应以临床应用为目的。

2.2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验课的设置医学基础课所占的比重在减少也是现代教改和护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99%的被调查者认为医学基础课有必要开设实验课,而且选择率多数超过50%,这也说明基础课实验对护理专业课教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中人体解剖学的选择率最高达到96%,这提示教师要注重解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紧密联系,适当考虑在教改中趋向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对组织学开设实验课的必要性的选择率三组看法存在差异,组Ⅰ选择率83%相对较高可能是基础课教师更注重实验课本身对组织学课程的直观辅助教学作用,而组Ⅱ和组Ⅲ选择率48%、35%,较低可能组织学对护理专业实践的指导意义不明显有关。本次研究显示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演示型和验证型实验是比较适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验类型。创新型实验选择率低,这可能是由于医学基础课实验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锻炼基本操作技能有关。这与现在教改提倡提高创新型实验比率的观点不尽相同,可能由于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学生的基础知识有限,创新性条件相对较差有关。

2.3医学基础课实验内容设置及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如何使医学基础课实验有机的与护理专业课衔接互渗,提高其在专业课中的作用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是今后教改的目的所在。在调查中多数80%被调查者认为医学基础课实验内容的设置应以临床应用为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更好的为临床教学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不断提高继续学习能力,使自身技能水平达到临床工作要求。调查中79%的教师认为医学基础实验课教师应适当进行系统护理知识的学习有必要,同时87%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课教师参与基础课实验建设是使基础课程实验能更好的服务于专业课教学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国外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完医学基础后,不能很好的将医学基础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临床实际问题[2],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研究者提出让医学基础课教师进行临床教育来进行学科知识的渗透,医学基础课及实验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的护理知识的学习,同时护理专业课教师充分参与基础课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的制定也有助于基础课实验与护理专业课内容的衔接和互渗。由此可见,教师进行双重知识背景学习有助于进行知识的衔接与互渗。[4]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调查中,被调查者认为对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是教师自身因素(授课方法与技巧、指导教师的相关知识),其次是客观条件(教材、课时量)。这说明教师注重自身修炼,内涵的提高及自身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85%被调查者认为应采用实验报告+实践操作+平时成绩的综合成绩比较合理,可见教师们已经转变过去的期末一次操作考试定成绩的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在实验考核环节,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结论

中医基础知识学习范文6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整个中医学体系的基础性学科至关重要,根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概念抽象、模糊难懂,枯燥难记,只有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今后学习与临床实践中,做到融会贯通。

1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不同于现代医学,其特点以下:

1.1具抽象性中医基础理论不象现代医学建立在解剖和实验等科学的基础之上,具体阐述人体脏腑的解剖结构,所讲病因易被理解和认识。而是建立在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总结实践规律,来解释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所讲主要内容阴阳五行、人体脏腑、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机,比如说: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都带有哲学思辨,偏向于抽象性,理解十分困难。

1.2具有整体性和联系性中医基础理论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认为人体与生存环境、心身的和谐是统一整体。在探诊病因时,常常与宇宙自然结合整体性处理。而且所讲述的是人们从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和临床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必须依赖于临床。不同现代医学有具体的组织结构和实验等作为基础,即使脱离临床也能理解。因此,在基础理论学习中,必须联系临床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发病原因和致病机理,系统性的对患者出现症状做出分析。

2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适应度慢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叙述性,都是些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对刚进入中医大学的学生来讲,单靠认真死记书 上讲的内容,脑海中没能及时跟进哲学思辨,去接受抽象的基础理论肯定消化不了,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产生畏难情绪。即使靠机械记住的,也不能在临床实践中做到举一反三,甚至好多的学生是差不多学完了整个中医学科的知识之后,才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有所了解。

2.2教学理论与实践分割独立,前后不一致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临床实习只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检验前期教学的效果,被割裂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因此,在内容、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导致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用于临床实际问题运用效果不佳,科研能力明显不足。

2.3 教学模式枯燥,成效不明显中医基础理论文字古奥,内容博大精深,学生真正透彻领会抽象的术语、概念、学说并不容易。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 过程中容易出现枯燥、单调和生硬,学生主动学习性差,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易丧失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对中医学知识的理解。

3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创新方式

仅靠“老师教,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必须要在实际教学任务中,针对现象找到良好的教学办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结合临床病例,基础理论知识倒置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不能够理解的概念术语如何连贯运用,可结合临床病例倒置教学。如讲授“肺主行水”名词术 语,可先拿出临床病例:某女,咳嗽咽痛发热4天,热退后出现一身悉肿。并提出问题,咳嗽为什么会产生水肿。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后,得出结论:咳嗽乃肺气失宣 所致,而肺气的宣发肃降与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密切相关。继之紧扣名词术语的定义,强调正是由于肺气宣发失常影响到水液代谢,水液停留于肌肤,发为水肿。如此 这般的,学生便能深刻理解到抽象知识的理解,易于掌握。

3.2循循善诱学生开动脑筋,活学活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课堂中,留下少许时间,给出 接合本次课堂内容的一些病案,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进行现场模拟诊断治疗,分析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内容,给出药方,然后再进行课堂讨论,总结复习巩 固。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临床辩证分析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培养学生学习人文知识,充分利用知识迁移鼓励学生在课余 时间,阅读与中医有关的哲学、人文等书籍,充分利用知识迁移,将所学的多种学科知识运用到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思考理解中,来掌握中医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 性,认识并接受抽象思维的中医学习方式,确保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4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积极灵活运用启发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效结合多媒体,通过课件、光盘、动画等 多重视听效果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如脏腑经络,可通过动画片播放各经络循经走向,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加深印象。

3.5借助现代医学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利用中、西医学的统一性,通过比来学习,来研究对于相同的生理及病理现象,中、西医学则会发现共同点及不同点, 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认识中医理论的特殊性。

4结束语

总之,“学无定法,教无定规”,中医基础理论是构筑中医药学的基石,认真研究每种教学创新方法特点及内容,并融于教学过程中,才能保证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能较好的传授给学生,为后期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l] 王蕾,李春英,张炎,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调查情况分析[J].中医教育,2000,19(6):23.

[2]赵智辉.互动式教学探讨[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2(24):l

[3] 刘道清,周一谋.中医名言大辞典[M].北京:中原农民出版社,1991:63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