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梅花的诗范例6篇

描写梅花的诗

描写梅花的诗范文1

【关键词】梅尧臣;咏梅诗;探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235-01

梅花,自古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被誉为“国花”。随着魏晋文学自觉时代的来临,审美认识蔚然兴盛,自然美的兴致亦更是空前,在相关题材上不断拓展,梅花也开始成为歌咏的对象之一。随着对梅花审美认识的发展,梅花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花卉审美对象和一种精神品格的代表而存在。咏梅文学展示了梅花审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意趣,揭示了梅花形象的审美意蕴,使梅花从此有了崇高的文化形象和精神品质。

一、梅尧臣咏梅诗的主要内容

梅尧臣被尊称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据粗略统计,梅尧臣约有30首咏梅诗,还有许多咏物诗中亦有捉及梅。文章根据梅尧臣所写梅之内容与审美意向,将其咏梅诗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内容:

(一)描绘梅花的色与香

梅花在寒气凛冽的冬雪天开放,花色似雪,沁人清香,因而其香与色就显得尤为独特。梅之花香沁人心脾,诗人的咏梅诗中有多首对此予以了抒写。如《资政王侍郎命赋梅花用芳字》:“夭桃裱李不可比,又况无此清淡香。”在诗人眼里,清淡的梅香沁人心脾且非他物可比,诗人从梅花的整体形象感对其色香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二)赞美梅花独立寒霜的品格

梅花较之其他花卉不同之处在于其凌寒冒雪,先春而独发,使人见之而生怜爱敬佩之情,于是诗人调用各种手法,用诗的语言来抒写梅花,赞美梅花。如《梅花》一诗:

已先群木得春色,不与杏花为比红。薄薄远香来涧谷,疏疏寒影近房栊。全枝恶折憎邻女,短笛横吹怨楚童。坠萼谁将呵在鬓,蕊残金粟上眉虫。

梅花凌寒先开,诗人通过群芳、群木、杏等物正衬或反衬烘托出梅花的与众不同,进一步强化了梅花明艳冷峭的形象。

(三)借梅花寓自身境况和托兴微之叹

诗人歌咏梅花,其凌寒独开、先秋而凋零的特点常常能引发诗人对自身境况的感叹。如《依韵和吴正仲闻重梅已开见招》中:

难开密叶不因寒,谁翦鹅儿短羽攒。犹是去年惊目艳,不知从此几人观。重重好蕊重重惜,日日攀枝日日残。我为病衰方止酒,愿携茶具作清欢。

梅花尚能凌寒绽放霜姿,而自己却已短发衰颓“虽爱千枝竞繁密,还嗟短发已衰颓”,梅前的自己是感慨万千的。诗人在歌咏梅花时还常借历史人物和典故以托兴微之叹。梅花的不与时同、清香高洁的品格寄寓着诗人自己的人格,他的咏梅诗就是其人生情性与生命状态的映射,并常常包含着身世沉重之感。

二、梅尧臣咏梅诗的主要特点

在宋代之前对于梅花的描写,更多的是偶然的抒写,多着眼于色香两个基本的浅层次,且对梅花的审美认识侧重在时序物色的感性激发上。宋初林逋发现梅花的“疏影横斜”之美,林逋对梅花的审美认识抓住了梅花形象美的核心。受林逋的影响,梅诗不但注重梅花色与香,更注重梅花的品格与精神。将其归为如下三个特点:

(一)表现为对梅花的自觉歌咏

在宋初文坛,虽然林逋、晏殊等士人有爱梅之意,写了一些咏梅的作品,但当时咏梅却未蔚然成风,时人对于咏梅诗的欣赏更多的是注重写物的表现艺术,在梅的象征意义上并未达成广泛共识。梅尧臣咏梅诗的大量出现,可窥知宋代初期文人对梅之态度及咏梅诗发展之趋向轨迹。检索《梅尧臣编年校注》,除了三首直接以梅花为题外,其他的咏梅诗皆是唱和之作,如:《依韵和叔治晚春梅花》、《和梅花》、《依韵和吴正仲重台梅花》、《依韵答僧圆觉早梅》等。梅尧臣如此大量的和诗咏梅之作,已突破晋唐时人的偶然倾向,他将梅花放之于吟、赏及席上唱和,表现出了对梅花的更深入欣赏和更多主观活动的意兴感咏。他对梅开、梅香、梅枝、梅影的大量集中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北宋初期文人写梅的一些基本视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梅之树枝形态与梅花之色、香一起成了诗人关注描写的内容,而且越来越得到重视。

(二)表现出对梅花神韵的整体把握

梅诗承前人咏梅传统,并有所发展。他写梅之香,突出其“清”、“冷”,从中我们可以略知其审美情趣及崇尚清瘦的审美心态。梅诗所写内容虽非首创,但从整体而言,却显示出了咏梅诗从宋前大量的具象细节的刻镂向韵味神理的整体体味:“清香莫把荼蘼比,只欠溪头月下杯”、“犹是去年惊目艳,不知从此几人观”,其所写之景都是围绕自身之情感而发。正是这种审美感觉的有机把握建立起了梅花整体的形象特征。但梅诗写的是“有我之境”,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情方式,对于北宋后期梅之审美内容之拓展即写梅枝疏影方式的发展定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表现为语言的清丽平淡

魏晋时期,陶渊明形成了质朴淳厚的诗风,梅尧臣对此非常推崇,他曾说过:“唯师独慕陶彭泽”(《答新长老诗篇》),在创作中有意地学习陶诗。在诗中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诗无古今,惟有平淡难”。他的咏梅诗将诗之内容与语言的平易结合起来,“顺物玩情”,以物象为基点自然兴感,着重情与物的适度交融,随物宛转,妙契自然。如《梅花》、《京师逢卖梅花五首》、《依韵和叔治晚春梅花》等,主要咏梅开之早、梅花之色香。语言显得清丽平易,如“曾无莺蝶恋,空被雪霜侵”、“夭桃裱李不可比,又况无此清淡香”,信手拈来,自然而不矫作。

描写梅花的诗范文2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色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全诗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时节,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了生意。“冻欲折”说法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悔,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昨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近,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

整首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浓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

描写梅花的诗范文3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我国浩瀚的诗歌长河中,有一股不小的支流就是咏物诗。唐代是咏物诗发展的成熟和繁荣阶段。咏物诗虽说是以物为吟咏对象的诗歌,但这种“物”绝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所以诗人在选取所咏之物时会注重其审美价值、文化涵养,即它所具有的诗人给它注入的民族精神含量。

梅是花中君子之首,中国人对梅花向来就有深厚的感情,它能傲雪凌霜,是“东风第一枝”,是“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是“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这种独步早春的精神,不畏霜雪的气质,正是我们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因此百花之中,诗人对梅最为钟情,古往今来咏花的诗作中,以梅为题者最多。这些作品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无论哪种,都形象地表现出文人志士们的节操和情怀。因此,文人们往往以梅花作为知己,并且以人格化的手法将梅花的形态特征、节操神韵表露得淋漓尽致。

唐代诗人咏梅,常在作品中融入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诗人的个人感受,并在艺术上达到一种情景交融、兴象玲珑的境界。往往侧重写梅的精神世界,刻画梅花傲寒的品性,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如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首联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写梅花不畏严寒、孤根独暖的秉性。第二联诗人用平淡无奇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孤梅独放,苔枝缀玉,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第三联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递”字写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愈发见于言外。末联语义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热心功名,颇有雄心抱负,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人赏识,故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做伴,但犹有“孤根暖独回”,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全诗以清丽的语言,蕴藉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曰:“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诗作融怀古、思乡、忧国、念民之情于一体,全篇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构思重点在于抒情,不在咏物。但诗歌大抵以写情为第一要义,咏物诗也须物中见情,而且越真挚越深且越好。而此诗通篇都体现出一“愁”字,有诗人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还是忧国忧民、感时伤世之愁,千愁百感,真切深挚。因此此诗历来被推为咏梅诗的上品,明代王世贞更有“古今咏梅第一”的说法。(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九引)李商隐《忆梅》也堪称咏梅诗的佳品:“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写“寒梅”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早秀先凋,这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诗人在《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常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咏物诗最好是“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李商隐的这两首咏梅诗正是这样,既生动地描绘出了梅花的形貌,又曲折地传达出内心的感情,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文人咏梅,都是将梅作为精神格调的象征。

由此可见梅花作为一种意象,它与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相结合,表现出一种不随流俗的品格和坚贞傲岸的精神。何乔新《和梅花百咏序》认为,梅花虽然只是一种花木,但也是一种君子品德的代表:“其花素而不妖,君子淡而不厌似之其气香;远而益清,君子暗而日章类焉;吐花于冰雪之际,敛实于暄妍之时,君子之乐幽雅而远纷华。”因此,在梅身上,可以看出梅之风韵、梅之精神和梅之气节。“梅有‘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有‘四贵’,贵希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潜确类书》)“梅备‘五善’,博于济物,仁也;不挠于时,义也;生不相陵,礼也;审于择友,智也;出不衍其期,信也。”(姚涞《梅花记》)由此可见,梅的身上的确集聚着丰富而深邃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梅花暗香浮动、傲雪凌寒,冰雪为它的节操作证,桃李因它的冷艳失色。梅花虽然有着绝世的风华,但却兼备强者的寂寞。它像冰玉一样的孤清,出尘绝俗。所以,诗人们为自己塑造了理想人格的典型,把各种旷世的孤怀、岁寒的心事,一起倾诉给它。

描写梅花的诗范文4

无理而妙,会心一动

――《清平乐(春归何处)》荐读

[原诗]

清平乐

(北宋)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赏析]

“惜春”是中国古典诗词频繁表达的一种情感。表达此种情感的诗词作品不胜枚举,黄庭坚的《清平乐》能在众多的“惜春”诗词中脱颖而出,是由于这首词别具一格的情感表达方式。这首词通篇无一字直接写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也无一字写对春天逝去的感伤,而是透过一系列“无理”的举止,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春天的无尽痴迷与恋恋不舍。

无理举止之一:自觅春天。作者开篇就提出问题:春天去了哪里?春天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让热爱春天的作者感到惋惜与惆怅,于是他开始寻觅春天的踪迹,可惜作者苦苦寻觅,寻到的只是寂寞,春天早已不见了踪影。

无理举止之二:求人寻春。作者自己觅春无果,但他并不气馁。他想到了另一种方法――让别人帮他寻找,他希望别人能够告诉他春天的去向。他幻想有人能告知他春天的去处,他将唤回春天,并与春天生活在一起。在作者的想像中,春天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富有生命和感情的寻找对象。如此作者就能与春天永远在一起了。但“若有人”三字也透露出一个信息:这个能够知晓春天去向的人是很难找到的。

无理举止之三:问取黄鹂。自寻、求助他人都无法找到春天的踪迹,那么还有谁能知道春天的踪迹?“除非”二字表明作者坚定地相信黄鹂能够知晓春天的踪迹,其实这也是作者寻找春天最后的一丝希望。于是他向黄鹂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黄鹂果然善解人意,啼啭着回答了作者的问题,可惜无人听得懂黄鹂的语言,黄鹂只好惋惜地随风飞过蔷薇。至此,作者觅春的方法已经用尽,而满目的蔷薇也分明在暗示作者,夏天已到,春天走远了。

通读全词,我们发现作者的举动一次比一次“无理”:寻找远去的春天已是无理之举,求助他人寻找春天更是无理,问取黄鹂干脆就是无理之极。但我们细想一下,作者确实不知道春天已经归去无法寻回吗?显然不是,那他为何还要写自己的这些“无理”的举动?原来诗词语言讲究含蓄美,作者写他执著而“无理”地寻找春天,不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傻”,而是让我们从这些举动中体味他对美丽春光的赞美和对春天远去的惋惜之情。

情景分写,乡情感人

――《落日怅望》荐读

[原诗]

落日怅望

(唐)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品鉴]

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思乡诗。清代著名诗评家沈德潜对此诗作了极高的评价:“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对于本诗的这个特点,我们先来看一下前两句。这两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下面的五六两句并没有紧接着三四两句的抒情,而是又转到写景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综观这首诗,我们发现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两句景两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长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的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借物咏怀,境界高远

――《早梅》荐读

[原诗]

早梅

(唐)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①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②。

注:齐己(863~937)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①孤根:孤独的根。②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品鉴]

梅、兰、竹、菊四花,在中国文人心目中有非常高的地位,有花中“四君子”之美誉。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形象,一直为世人所钟爱,同时也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梅作为“四君子”之首,古诗中有很多写梅的诗,而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诗是这些诗中非常突出的一首: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描写梅花的诗范文5

1.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举。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杜甫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示儿》、《破阵子》。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⑧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⑨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如王昌龄的《闺怨》。⑩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的《定风波》。

二、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写景诗歌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1.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景所用到的表现手法)

2.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描写梅花的诗范文6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是我国历代诗人所钟爱吟诵的物象。因她在风雪严寒节令中保持生机,不但不凋,反而开出花朵,而成为逆境中精神气节的象征。品格正直的诗人词人,往往借梅花之自然属性以抒发内心未伸之志,喻节操之芳洁,表现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铮铮骨气。陆游酷爱梅花,在他的全部诗词作品中,竟有一百五十六首写梅花,标明梅(梅花)的就有八十多首。在这八十多首咏赞梅花的诗词中,最能彰显词人悲壮孤高品格,体现词人执著信念的,当属《卜算子·咏梅》。作品中,陆游托物言志,把自己与人世间邪恶势力的抗争,虽遭排挤打击但终不懊悔的凛然高洁情操,融入到梅花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品格之中,写梅亦写人,梅花与词人,物我两照,相融无迹,完全交织在一起,幻化为一个个性鲜明、品格突出的艺术形象,极富感染力。

词的上片重在勾勒梅花所处的生存环境和面临的残酷遭遇。词人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对梅的描摹之中,重点写了梅花的“愁”情。梅花“愁”,词人更“愁”,“梅”,实际成了陆游人格的化身。首句“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言其地处荒野,非生长于宫庭深院之中,生长环境极差。“驿外”,驿站之外,“断桥”,破败残损的桥,意思是说,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悄无声息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无人管照,更无人欣赏。“开无主”,明言梅花遭遇的冷落,暗含词人自己不被人理解,不被重用,反被排挤打击的凄凉心绪,托物移情,是景语,亦是情语。“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词人以层层递进的手法把梅花的遭遇进一步渲染深化。梅花在这人迹罕至的郊外默默地开花,孤寂无助,已有愁情几分,可眼下又是惹愁的黄昏来临,朦胧幕色笼罩,又使梅花平添了几多愁绪。不仅如此,随着夜幕的降临,一场狂风骤雨又扑面袭来,孤寂的梅花所受的摧残有多大,命运所受的折损有多惨,不言而喻,不说已明。梅花遭遇的不幸,梅花的流离冷落,梅花的孤寂愁思,正是词人遭遇、词人处境、词人心绪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已是”、“更著”词语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词作的感情色彩。陆游毕竟是陆游,在写梅花之“愁”时,没有沿用多数诗人、词人惯用的比喻、夸张手法,把愁写得这样、那样,而是另辟蹊陉,巧妙地借用环境、时光、自然现象来铺陈烘托,让读者在一系列的景物描绘中感受到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愁”,从而使读者自然地融入作品,走入作者的内心。“情景双绘”,堪称神来之笔。

下片更深层面地咏写梅花历尽磨难、孤高清雄、留芳而去的品格、气节。诗词总是靠形象来抒发感情的。抽象无形的思想感情必须借助具体生动的形象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词人起笔就托物言志。“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承上启下,告诉人们,梅花的浓“愁”,并不是由于她争春的缘故,因为她原本就无意去争春;也不是因为群芳妒的原因,因为她对此并不在乎。到底是什么?不须点破,留给读者去思、去想、去悟。梅花迎春绽放,是她最先迎来春天。春天,百花怒放,争艳斗芳,而梅花却又“无意争春”,梅花凌寒先发,有的是迎春、报春的赤诚。这里,词人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把“梅花”和“群芳”拟人化,不但表现了梅花不同凡花那样的俗艳,写出了梅花品质的高洁,意志的坚贞,也写出了词人性格的孤高,写出了词人那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言、信念追求永远不变的铮铮傲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尽写梅花所受摧残及遭遇悲惨。“零落”即凋谢。意思是说,即使凋谢了,零落了,被碾作了泥土,化作了粉尘,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只有香如故”语气果敢,语意坚定。梅花凋零了,形体不在了,但梅花的清香、梅花的气节是永存的;陆游的形体不在了,但陆游的精神、陆游的节操永存,是始终不变的。这是梅花的宣言,更是陆游的宣言。在词人的笔下,在词人营造的意境之中,梅花即陆游,陆游亦梅花,陆游与梅花,物我两照,相互交融,真可谓“一树梅花一放翁。”

作者陆游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因力主抗金倍受迫害,但他不依附权势,不与主和派同流,至死都保持着正气凛然的高洁品格,词为心声,写物亦言志,在咏梅中词人完成了自己精神境界的升华。

全词采用白描手法,用语清俊,自然含蓄。名为咏赞梅花,可通篇不显梅花字迹,但却句句蕴含梅花风骨神韵,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