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词范例6篇

红色诗词

红色诗词范文1

关键词:中国古诗歌;色彩词;语言文字

色彩原本在绘画中只能通过视觉来判断,作为诗歌的语言,却能够通过色彩词的运用是读者在想象中产生色彩感受,从而再造一个色彩空间。以语言为媒介的中国古典诗歌要具体描摹对色彩的感知时,经常会使用一些语言手段来激活色彩词语感性经验的联系,生成栩栩如生的语言文字美,让人充满艺术的回味。许多诗人会去搜索一些富有色彩的词语,用多彩多姿的画面来抒发内心情感,揭示生活的哲理。

本文主要侧重于列述色彩词运用的几种情况以及色彩词运用的各种意义。

一.色彩词运用的情状

语言的色彩美主要指语言文字对万物色泽的描绘和情感色彩,而情感色彩又是附着在语言文字描绘的色彩美上。如地理环境不同,色调也不同,塞内常是绿水青山、红花碧草;塞外则是云黄草白,黑山白水。不同的季节各有不同的色彩,春天多用有生气的词语:鹅黄、嫣红;秋天则变为凝碧、衰红、暗绿等。不同的色彩词,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白色象征着纯洁、高雅,黑色则显得庄严、肃穆等等。本文讲色彩词的运用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冷色的运用

冷色通常指亮度比较低的颜色,比如:黑、青、紫等,给人一种暗淡、低沉、朴素、含蓄、清雅的感觉。

杜甫诗歌中常用冷色词。“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峰烟白人骨”(《悲青坂》),用青色、白色将惨绝人寰的场面勾画出来,营造了一种暗淡、抑郁的氛围。在这些悲歌中,用暗冷的色调来写,总给人以沉郁凄楚的悲感。

一句诗中出现几种冷色同为冷色,也可形成强烈的对比。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青”与“白”就形成对比,早上乌黑的头发,傍晚就成了白色,夸张写出时间之快,流露出诗人感叹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2.暖色的运用

暖色通常是指亮度较高的颜色,比如红、黄、橙等,给人一种活泼、兴奋、喜悦、欢快的感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停下前进的脚步,看满山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一个“红”字,把秋天写得比春天还要可爱,扫去悲秋之感,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跃出墙的一枝红杏,道尽了无限的春光,清新的笔调中透露出诗人的情态志趣。

但色彩的运用不能一概而定。人们对色彩的运用往往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其象征意义并不固定。比如,同样是红色,并不只是积极、欢快之感。“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无限愁绪随着春的离去而不断漫延;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物是人非的苦痛之感没至周身。“飞红”、“寂寞红”、“乱红”,哪有喜悦?哪有欢快?都是悲和愁。

3.冷暖的相衬

在许多诗歌中,没有全用冷色或全用暖色,而是冷暖相衬。因为冷色与暖色的使用,没有绝对的界限。全用冷色往往给人以深沉、冷静之感,全用暖色往往给人以热烈、华美之感,而冷暖相衬,则取长补短,对比鲜明。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词《忆江南》),红与绿,一暖一冷,形成对比,色彩鲜明,描绘出了江南春景如诗如画。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白、红、青、绿交织在一起,颜色鲜丽,景色显得柔和宁静,但又不失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闲适与飘逸。

诸如此类的冷暖对比,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嗽黄鹏”(王维《积雨辆川庄作》),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曲》),这些冷暖色彩的搭配运用,丰富了形象,感染力强。

二.色彩词运用的魅力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色彩词与诗人的情感紧密联系。通过诗歌,我们也可以看到色彩在诗人的笔下变幻出神奇的魅力。

1.绘画性的美感

揣摩诗人笔下的色彩词,我们看到得不仅仅是诗歌的图画美,还要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探访那隐藏着的情绪。“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在他的《绝句二首》中写出了一幅清丽的风景画: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显露白翎的水鸟,飞掠江面,令人神怡;满山的青翠,夺夺鲜花红艳无比,绮丽灿烂。四景:江、鸟、山、花,分别附碧绿、洁白、青葱、火红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以江之碧衬鸟之白,以山之青衬山之红,交相辉映,互为竞丽。

捕捉色彩鲜明的形象,能激发读者丰富的色彩美感,从而唤起欣赏着潜在的审美意识。色彩在诗歌中呈现的图画美不是消极孤立的,它能够充实诗歌的内容美。

2.象征性的寓意

色彩本身没有思想感想,因为诗人的情感融入,使得色彩词明显带上了感情因素,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古人写诗常借色生情,借色言志,形成一个独特新颖的色彩世界。“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黄巢《》),“黄”字带有双重意思。表面指士兵的盔甲,实际指“皇”,以此自喻,决心唐皇朝,充满了豪情。抽象的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可以被视觉感受到的色彩。

由于色彩词在诗歌中的不断运用,它对于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在人们心灵深处长期积淀,使得人们对它有一种共同的感悟。出现一种颜色词,便会体会出它象征着什么。比如李商隐在《风雨》中写“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通过写风雨飘摇中的黄叶,按时自己不幸的遭遇,“黄”象征着衰败、没落。

色彩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诗人运用色彩词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抒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审美效果。美学中提到,“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中国古典诗歌以丰富鲜明的色彩来塑造形象,并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给人印象深刻。恰当地运用色彩词,恰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独特的语言文字美。

参考文献:

红色诗词范文2

关键词:《红色手推车》 威廉斯 《断章》

一日,骤雨初停,万物清新,也许是在一座农家小院,也许是在路旁树下,有一辆红色的手推车,车上堆满了东西,上面滚动着雨珠,旁边还走着几只小白鸡。在平常人眼里,这不过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生活画面,一幅平淡无奇的雨后小景,而在诗人威廉斯的眼里,这就是美,这就是诗。于是,这辆红色手推车,以及车上满载的货物和车旁白色的小鸡,还有那晶莹闪亮的雨珠,成就了一首名篇——《红色手推车》。

The Red Wheelbarrow

Willian Carlos Williams

so much depends

upon

a red wheel

barrow

glazed with rain

water

beside the white

chichens

诗人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独树一帜。全诗十六个词,四节八行,诗的每一节只有四个单词,每节的第四个单词独占一行,且均为双音节词,简短清亮而富有节奏,透着自然清新的气息和雨过天晴的愉悦;也许是想要暗示所写之物的普通平常,诗中所有的单词全部都采用小写形式;更有奇妙之处:全诗从头到尾是一个句子,由数个片语组成,诗人将每一节中的核心片语拆开,分别置于上下两行:depends 要接下一行的upon才语义明确(依靠);wheel 要接下一行的barrow 才物象完整(手推车);rain与water相连才意象坚实(雨水);white和chichens合起来才表象生动(白鸡)。这种分割排列的方式使整个句子拉长,被拆开的核心片语将诗的意象变成了最具体的状态;而且也因此使全诗的节奏变得缓慢,像观看电影的特写长镜头一样,直到读完最后一个单词,才能得到一幅清澈明晰的画面。

当然,我们可以把这种诗歌创作形式看做是另辟蹊径,新开诗风,可是依笔者之见,并非仅限于此。诗人的这种一句话一首诗的布局,这种片断结构的诗节划分方式,以及将片语拆开分行的手法,既是诗人别具一格的创作形式,也是诗人阐释人生的独特表现,是在某种意义上再现了生活的原生态:我们每个人在循环往复无穷无尽的生活长卷中都是一个片断;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个开端、一个结尾,而人生中的一个个片断构成了生命的全过程。一个片断结束了,另一个片断又开始了,一个片断的结束与另一个片断的开始都有着偶然中的必然和必然中的偶然,峰回路转,因果相连,彼此依存,不可或缺,犹如诗中的 so much depends要靠下一行的upon才有着力点,而barrow 必须和上一行的a red wheel一起才有完整的语义。虽然人生片断的开始与结束,延续与终止,常常犹如诗中的雨一样不期而至,但我们的人生却因此而柳暗花明,多姿多彩,因为,演绎这些片断的生命像诗中的红色手推车一样鲜明热烈,充实这些片断的内容像所载之物一样厚重坚实,点缀这些片断的精彩像晶亮的雨珠一样莹润可爱。

诗人只是用简洁到极致的语言,描述着无始无终的生活长卷中他人虽司空见惯却又视而不见的一个小片断、小细节。诗人只是用近似原始的节奏韵律,讴歌着凡景小趣的生活本真。诗人只是凭其非凡的审美艺术造诣,表达着自然的韵致、清纯的朴素、简约的美丽、物物的和谐。诗人还通过那个真真切切存在却又没在诗中露面的推车人,给读者留下了一片想象的空间:推车人很能干,车子装得满满当当;推车人很勤劳,天阴下雨还出来辛苦劳作。虽然我们不知道推车人是男性还是女性,是长者还是少年,但车子耀眼的红色和车上满载的货物折射出了推车人开朗的性格和努力的态度。还有那几只小白鸡,雨刚一停,就跑出来嬉戏、觅食,阐释着生命的本能。

诗中的一个个片断形成表象,表象凝结成意象,意象转化为想象,想象成就了美。而所有美的创作的基础都有欣赏的支持。诗人用欣赏的态度、自然的画面、朴素的文字告诉我们:有生活就有美,生活就是诗情画意。诗中,载物满满的红色手推车很美,车上轻盈滚动的雨珠很美,车旁嬉戏觅食的小白鸡很美,而且,这些美的现象相互依附,彼此映衬:手推车的静态和小白鸡的动态形成对照,车的红颜色和鸡的白颜色形成对照,车上堆放的货物之凝重沉暗和滚动着的雨珠之轻盈明亮形成对照。动静相映,红白相间,明暗相衬,诗中的这个生活小景,宛如一幅色彩明丽的静物画,一幅生趣盎然的油画小品。

在诗中,诗人没有铺陈,没有渲染,只是纪实写真,但我们读出了诗中雨痕清澈的景致所传递的美的信息,读出了诗人发现美、欣赏美和表现美的与众不同,读出了诗中之物在诠释着“美无处不在”的朴素真理,读出了以“红色手推车”讴歌平凡之美的意味深长。正如诗人自己在谈到这首诗时所说:“不过是个片断,却表现出一种无法扑灭的欣喜激情。”

由于诗的别具一格,译文也层出不穷,但若要译出原诗的韵味和效果绝非易事。有的将其译为:“红色独轮车 // 着雨亮灿灿 // 旁边伴白鸡 // 生机正无限。”略有古韵,也算齐整,但尚欠忠实;有的将其译为:“那么多东西 // 依靠 // 一辆红色的 // 手推车 // 晶莹闪亮于 // 雨水中 // 旁边有几只 // 白鸡。”(刘守兰:49)诗的内容尽在,且行数相等,但略欠美感;有的将其译为:“这么多东西全凭 // 着 // 一辆红色的独轮 // 车 // 上面闪耀着雨 // 水 // 旁边是一群白 // 鸡。”(刘慧梅:45) 显然,作者试图在分行上下工夫,二、四、六、八行以单字成行,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忠实原文,视觉效果也比较好。笔者也曾试译过此诗。由于此诗只有十六个单词,故想套用词牌“十六字令”:

货,

装满红色手推车。

雨晶莹,

白鸡觅食勤。”

可是觉得其中的“货”字太俗,且行数也不能对应,有牵强之嫌;于是,又将其译为:

所有货物

堆放

红色独轮

车上

雨珠滴滴

闪亮

白鸡嬉戏

车旁

笔者翻译时,试图以“顿”代“步”,以相对完整的词组或意群分行,二、四、六、八行押韵,使其有节奏感。由于现代诗歌强调物质感的形象,从命意、用词到音韵、色彩以及句式结构,力求全方位地表达内涵,所以在翻译中应尽可能地意、形、音全面移植,尽量做到失却的最少。然而,笔者自己对此译文仍觉得不尽如人意,虽然也试图用分词、分行、呈上接下的手法来表现物象和意象,但其节奏与韵律简约不足;虽然译文的韵脚一致,但押韵的位置却未能与原文对应。可见,翻译难,翻译诗更难,因为翻译诗的前提是懂诗,懂诗人。

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就在于他有着一般人所不具备的深刻的感受力、独到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就具有这般才情。他崇尚质朴的诗风和自由的创作模式,主张诗歌创作中明白如话的写实手法。他擅长从日常生活中采撷诗歌题材,善于在普通事物中发现趣味与美。他能够把人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物或景物,通过独特的语言形式,创造一种别样的物象和意境,使之在人们心中唤起一种雨后初霁般的清新感和愉悦感。当然,这种感觉是以译者和读者人生阅历的积淀和审美价值的取舍为基础的。

记得多年前,第一次读威廉斯的《红色手推车》时,很有些不以为然:这也是名诗?随着阅历的渐进,见识的增长,当再读《红色手推车》时,已少了些肤浅,多了些鉴赏的底蕴,欣然捧诗赞叹:的确是名诗!前不久,闲暇时翻阅诗集,读到卞之琳先生的《断章》,顿觉豁然,心生感慨,觉得两首诗中好像有着某种相似相通之处。

《断章》是卞之琳先生的名篇。在《断章》一诗中,卞之琳先生也是截取了日常生活中一个极平常的片断: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中,一座桥,一座楼,桥上的人在看风景,楼上的人在看看风景的人。桥上看风景的人沉浸于眼前优美的景色,无意中却成了楼上看风景的人眼中的“风景”;饱览了风景的“桥上人”惬意而归,嫣然入梦,任凭如水的月光洒满窗台,却不知已成了“楼上人”的梦中人。这是生活长河中一个小小的涟漪,这是人间万象中一个戏剧性的景致。然而,敏感的诗人却从中捕捉到了无穷的诗意,在这两节、四行的一首小诗中,运用互相关联的意象,通过诗中所表现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揭示了大千世界中万事万物之间互相关联的自然哲理,阐释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的真谛、诗的永恒。如果说《红色手推车》宛如一幅油画,那么,《断章》就是一幅水墨画,画中的“留白”就是如水的月光和梦中的遐想。

任何事物的内在意义都能通过外在的感性特征显示出来,任何成功的作品都有区别于其他作品的鲜明特征。这种特征的把握不在于某个局部、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或某种色彩,而在于作品的整体结构,在于个别的局部与整体结构的关系是否和谐,若是和谐的,哪怕是最平凡的文字也会具有极鲜明的特征,犹如《红色手推车》,犹如《断章》。如果我们仅仅着眼于这两首诗的每一个字词、每一行诗句,可能会感觉词语很普通,诗句很平凡。然而,如果从整体上去感受,便会发现,正是这种平凡的题材、平凡的词语、平凡的诗句,突出了《红色手推车》和《断章》的风格特征——平淡朴素,不事雕琢,自然天成。两位诗人以简单直白的语言、推衍的结构方式和对照性的描法,客观地再现了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场景片断,以其生动的表象引发了读者似曾相识的记忆,以其自然的意象升华了读者直接感性的经验,虽平淡却不乏热情,虽朴素却充满意趣。

不知怎的,读着《红色手推车》,仿佛在读着异域的《断章》。开一代诗风的美国诗人威廉斯和学贯东西的中国诗人卞之琳捕捉美的视角是如此相似:都选择了生活中一个极普通的却又极易被忽略的片断入诗。威廉斯写以物为主角的景,卞之琳写以人为主角的景,吉光片羽,各异其趣,小题目写成了名篇,方寸间洋溢着哲理,而且两首诗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物境简约,用常得奇。诗中没有主观的抒彩,对题旨也不加明确的揭示,只是将美呈现于极朴素、极平淡之中。诗句的表面似乎简简单单、了无深意,实则言近旨远,寄托遥深。此乃非大师不能所为。如今,正如《断章》里那楼上的看风景人在中国文学的宏卷上已占有一席之位,那辆载着重物挂着雨珠的红色手推车已被定格在美国文学的名篇中,成为一道精典别样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黄宗英.英美诗歌名篇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红色诗词范文3

【关键词】诗眼;“钥匙”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如能从“诗眼”入手,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一把“钥匙”。读者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诗眼进行鉴赏。

一、加深形象描绘

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则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这“直”和“圆”正是该诗的诗眼。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一句,前人刘辰翁评:“等闲星月,着一‘涌’字,复觉不同。”诗中“垂”“涌”二字描写明星低垂于广阔原野,江流涌动着白色月光,此情此景与诗中“危樯独夜舟”之“独”、“天地一沙鸥”之“一”完全交融,使诗人漂泊无依孤苦伶仃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关乎诗意精确

唐代大诗人杜甫,历来被视为锤炼字句的圣手。杜甫在《曲江对雨》中有一句:“林花著雨胭脂湿”,因题于院壁,“湿”字为蜗涎所蚀,令后辈学人颇费心思,苏轼用“润”、黄庭坚用“老”、秦观用“嫩”、佛印用“落”补缺,都不及“湿”字下得精确,诗人乃写长安乱象,与色彩明快之“润”“嫩”不合,花在雨中,不一定就“落”,也未见得就“老(色暗)”,此处“湿”正为诗眼。再如齐巳咏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巳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传为佳话。其他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及无尽的想象空间。

三、营造诗词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给写活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二句凭二字,情景交融,意境盎然。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个“关”字反衬了春意活跃,一个“出”字则表达了春色扑人的情景,让人感受到春天到来时杏花盛开的浓烈的生命活力,诗句蕴含着一种冲破压抑脱颖而出的意味,意境深远,韵味深长。再如《登岳阳楼》一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老杜妙用“坼”“浮”二字,对洞庭湖水势浩瀚广阔无边的景象作了精彩的描画,气势恢弘,意境深邃,为咏洞庭湖五言诗之绝唱。

四、瞄准词类活用

词类的活用,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在锤炼字眼时也值得重视,往往以形容词的活用多。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形容词“红”、“绿”,活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与风雨联系到了一起,“老、”肥“经由形容词转成动词后,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诗眼”明“也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具有动感,化静为动,富有诗情画意。

五、体察精当修辞

辞格本身并无高下之别,运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但就各种辞格相比较而言,在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则以拟人居多。诗人既”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王国维《人间词话》)。风月花草,在诗人、词家眼中莫不可以被人格化,因而拟人的辞格被广泛采用,这些妙用辞格的地方往往正是诗人精心铸炼的诗眼。比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诗眼在于”知“字,雨本无知,因人而知,诗人同样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植入人之情感,用一”知“字写善解人意之春雨,顿生妙趣。

此外,夸张、通感等手法,在锤炼字眼时也常为诗人所瞩目。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该句中的诗眼为”咽“和”冷“,它巧妙地运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日色“是视觉意象,“冷”是触觉感受,诗人巧妙地使视觉向触觉转移,相互交通,从而更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红色诗词范文4

一、咬文嚼字,辨诗义

咬文嚼字是阅读的好习惯,尤其在古典诗词的解读中,能充分体会字义、词义,琢磨切磋,辨清直义,了解引伸义,以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层层解读诗词。

1.直义。诗词中每个字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用意,是诗人匠心独运的安排。对诗义的参悟,要从字、词的解析入手,既不能囫囵吞枣,亦不可过度解读,凭白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断,歪曲字义、词义,导致曲解诗义。如《暮江吟》中“半江琵琶半江红”,“琵琶”一词乃为古代一种弹拨乐器,学生初读之下,不解江中怎会飘起乐器。实则不然,琵琶亦指碧绿色的珍宝,此处借用“琵琶”色,指夕阳西下时,江水呈现出的一半绿色一半红色,诗人观之视如珍宝一般。可见,唯有通句读下来,才能理解诗词的真正含义。

2.引申义。还有一些诗词不但要从表面理解其义,更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指点迷津,以使学生能体会其引申义,深入理解诗义。如《游园不值》中,学生单从字面理解,意为“不值得”,这样题目直解之义就成了“游览园景不值得”,这与诗中呈现出来的寓意不相符,可见作者不是在感慨园景有何不满之处;相反,诗人恰恰因沉溺于园景之中,才觉如此匆匆离去,多有不舍,感叹时光短暂,还未来得及欣赏园内景色,天色已然不早,只得下山去了。“不值”实际上体现了作者的不舍之情。

二、巧问妙答,通意象

读诗、解诗重在观其意象。诗是高度凝缩的文字,却深藏丰富的寓意、画境,仅凭学生自学,无法完全理解诗人构筑的诗境。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一步体会到虚实结合的景致,体会到意象与联想。

1.解意象。意象是诗人倾注于诗中景物的情感,所谓象由心生,正是牵引读者走进诗中幻境的入口。如《暮江吟》,教师问:“诗中上半厥展现了哪些景物?”让学生自己指出“夕阳”和“江水”。继而又问学生:“夕阳是怎样映在江水上的?”学生很自然地指出“铺”字。这时教师请学生闭上眼睛,体会“一道残阳铺水中”的景象,启发学生想象阳光洒在江面上的样子,如同绿草铺在山岗上,融为一体。教师再问:“江面被阳光映衬得变成什么颜色了?”学生会立刻想到“绿”与“红”两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的景象,红色的阳光铺就江面,时而泛起的绿色涟漪点缀其上。届时,学生脑海中立即呈现出一副夕阳西下的江面美景。

2.观诗境。诗境呈现出诗人写诗的境界与个人修为,是建构在“意象”基础上的联想、感悟,是诗人人为构筑的意境。如《暮江吟》这首诗,写的是日落前后江面的景色,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展现意境。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留意“九月初三”和“夜”两个时间点,继而分析其用意:从月的形状分析,与尾联中“月似弓”的实景相呼应,从时间来看,“九月初三”正值秋色,夜与傍晚衔接较紧密,此时仍属于“暮”色悄垂,与诗中呈现的意象相吻合,这便是虚实结合的写法。

三、多想善感,筑诗情

诗人有一颗敏感的心,才能逐字逐句融情真切,在意象、意境之中,饱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才使得诗能感人至深,寓意深刻。小学生在解读诗词中,尽管受生活经历、人文修养的诸多影响,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多想、多品、善揣摩,亦能品出诗情来。

1.山水寄情深。古人多以山水寄情,如《游园不值》,诗人在拜访友人扑空的情况下,并未打扰游园的雅兴,站在门外欣赏满园春色。好一份闲情雅致。教师引导学生着重体味诗的下半厥中,“关不住”一词衬托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红杏”一词,意喻诗人对人生的憧憬,尽管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挫折,但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向往却不是几道篱笆就能锁得住的。

2.托物言远志。如《石灰吟》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人用“石灰”自比,石灰出身深山寒窑,受“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之苦,才来到世间,其刚正不阿、不畏艰险、不惧生死、誓留清白的性格,正是诗人自身品德的写照。诗人于谦的一生,便是在大起大落、大灾大难中渡过的,面对外敌内患,他从未退缩。诗人的远大志向,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指出,引导学生重点解读,并勾连诗人的际遇、性情,综合分析全诗寓意,才能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诗情。

红色诗词范文5

关键词:《红色手推车》;《天净沙・秋思》;相似性

本文仅对二十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威廉斯的《红色手推车》和中国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两首景物诗进行比较,以发现这两者的相似之处,从中探寻这两位诗人的相似点。

一、诗歌形式不同,但节奏同样舒缓

The Red Wheelbarrow(红色手推车)

so much depends

upon

a red wheel

barrow

glazed with rain

water

beside the white

chicken

本诗体制短小,形为多行,实则仅为一个句子、十六个单词。全诗分成四节八行,音节对称,为4/2,3/2,3/2,4/2。经过诗人巧妙的布局,使平凡的一句话顿时变得熠熠生辉。威廉斯在这首诗中一改英诗传统的音步格式,抛弃了英语格律诗的格律形式,诗的每一诗节的第一行都是双音步。诗人独具匠心地把wheel、rain和white几个主要词语排列在醒目的位置,以吸引读者注意。这些单词中的元音都是长元音,如wheel中的[i:]、rain中的[ei]、white中的[ai],这样的延长使得整首诗歌的节奏变得缓慢,读来有余音绕梁之感。

《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这首诗基本上由三个双音顿构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每句诗都留有让人想象的空间,音节舒缓,表达出黄昏时的安静和表现了旅人的思乡之情。

这两首诗歌的相似之处就在于:节奏舒缓,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回味。

二、主旨迥然不同,但都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背景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为美国近代诗人。他所生活的时代,美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他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是他在生活中随意可见的平凡事物。《红色手推车》就是这样:短短8行,诗人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色彩鲜明的画:红色的推车、白色的鸡对比强烈,加上淋漓的闪光的雨水,使我们看到一种生命的力量。这种鲜活生动,充满生机的形象和当时美国的时展是相契合的。

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是中国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说,诗人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被注定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这首著名的小曲,勾画出的就是一幅羁旅荒郊图,这与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与心境是呼应的。

三、简约而不简单

威廉斯创作的特点是坚持使用口语,用简明清晰的描述性意象,用松散的短句,反对复杂沉重过于致密的内部结构和晦涩的象征体系。他认为日常生活中粗糙、丑恶、平凡的事物均可入诗。《红色手推车》这首诗就体现了他这一诗歌主张。整首诗从字面上来看,无非就是描写了几个景物:被雨水淋湿的红色手推车、一群白色的小鸡。但仔细探究就会体味这首诗的深意:手推车这一最简单的运输工具,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红色手推车》里含有两个鲜明的对比,一个是最先进的机器技术与仍然发挥作用但已被人们忽视的简单的工具;另一个是诗中所描绘的古老的、司空见惯的画面与诗歌所运用的完全新颖的自由体形式。so much depends upon,这似乎暗示着可能。而且是诗人有意识地创造一个想象的空间,也就是说,所有的可能性都包含在个人的解读之中。

马致远,没有用自己的主观情绪去渲染事物,只做客观的景物描写。这样一来景物与读者的距离就缩短了,读者也自然地要参与体验,使读者产生无限的联想。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和显示主题的,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四、用语言勾勒出和谐的画面

读威廉斯的《红色手推车》犹如看到一幅用语言勾勒出来的优美的静物画。随着语言的铺陈,一点一点地描绘,最终完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首先看到的是鲜艳的红,继而出现红色手推车这一意象,它静静地停在那里。接着语言又给读者以光的意象:经过雨水的滋润,红色手推车变得湿漉漉地,晶莹发光。诗人似乎觉得画面有些许单调,于是加入了一群动态的白色的小鸡,与那辆红色的手推车形成了鲜明的色差,给整幅画面增添了活力。

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凭着自己长期漂泊在异乡的经历和对自然的独特敏感,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自然意象营造出来一幅凄清的画面。这首诗也是动静相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是从静态着手的瘦马和西下的夕阳是从动态着手的。这些景物不是毫无关系地排列在一起的,而是很和谐地存在于一个画面之中。这两首诗都是通过描画出生动、协调的画面,感悟人生哲理。

结语: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相似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威廉斯和马致远都是一个能使诗歌复活,并用想象的力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重新创造生命力的的大师。

参考文献:

[1]杨传纬.美国诗歌选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红色诗词范文6

关键词: 红色资源 红色诗歌 创作经验

“诗言志,歌咏言”。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能有机会和大家交流红色诗歌创作的心得体会,在我的人生中将是一件万分荣幸的事情。

说起红色诗歌,先辈留下了不少诗作。伟大领袖创作的苏区红色诗词作品有11首,肖华将军的《长征组歌》共10首,、陆定一、也留下了一些诗作。这些诗词在血与火的年代,对鼓舞人民的斗志、坚定人民的信念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苏区时写下的诗词,真实地展现了土地革命波浪壮阔的宏伟画卷,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伟人的坚定理想信念、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时至今日,《长征组歌》已经伴随好几代人的成长,在这熟悉的旋律中,闪动的是豪迈的激情和壮美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贾平凹这样说过,一个时代的思想最先是在美术界开始的,其次是文学中的诗歌。可见诗歌的地位。一个热爱写诗的人,他对人世间的情感体会将更加深刻。作为客家子孙,红色苏区的后代,我也写了一些诗作,现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我这几年的红色诗歌创作

我2010年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现在于都二中上班。几年来,在工作之余,我常常用热情写作诗歌,主要以现代诗歌为主。如自己较满意的有《夜过长征第一渡》和《清明长征第一渡口》,《悼退休老师王来福》,《愿世界没有战争》《祖国啊!我为你祝福》等。王来福老师是新时代的典型,2016年3月21日因为跳入湍急的河水营救落水的村民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以下是《悼退休老师王来福》诗的全貌,共七首:

悼退休老师王来福

云漫青山云影乱,声声救命绕竹根。

心急火燎王叔在,此刻下河忙救人。

竹梢绷紧箭出弦,一发千钧命在悬。

弓断弦驰一霎那,双双卷进鲤潭间。

巨浪飘忽江岸动,波纹杂乱散麻团。

狰狞浊浪飞白沫,魔掌推搡又滚翻。

江岸水草逐江去,去还复来寻竹根。

竹影浸江搜毅魄,拱背哭泣泪涔涔。

凄凄怆怆千竿竹,倒垂江心悄无言。

司命判官将你问,惺忪睡眼划勾圈。

粉笔讲台勤课堂,生来一副热心肠。

脚存修路建桥土,手有亲朋好友香。

重霄肃穆云披竹,群鸟哀号满竹林。

竹笋x迎昼夜,青山隐隐送英魂。

二、赣南苏区的红色资源

苏区红色资源是指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1]。

赣南通过三次反“围剿”斗争,在1931年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也就是中央苏区,地域主要包括赣南的兴国、瑞金、宁都、于都、会昌等9个县市,一直到1934年长征。这个崭新的红色政权从诞生伊始,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成为独立、民主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最初雏形。正如学者所说,在赣南地区,党和红军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伟业,书写了光耀中华的历史[[2]。

由于中央苏区范围大,时间长,形成了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政权,因此,在井冈山精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与鲜血构筑、凝聚而成的,是一种无产阶级彻底的革命精神。苏区精神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其中最主要的是:坚定信念,勇于开拓;注重调查,实事求是;思想建党,保持先进;关心群众,艰苦共尝;前赴后继,无私奉献[3]。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是福建、广东等其他地方客家人的先祖。客家人在长期迁徙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宝贵的客家精神。归纳起来,客家精神主要表现为:“报效祖先,崇文重教,开拓进取,艰苦朴素,重农恋土,善思求变,团结友爱,务实事功。”[4]客家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原优秀文化传统,又广泛吸收了当地人居地的文化因素,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

赣南可以说是我国红色Y源分布最广、内涵最厚重和种类最齐全的地区之一。吴昊文等将赣南苏区红色资源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苏区精神,二是客家精神,三是革命纪念圣地和重要历史遗址,四是博物馆,五是新时代的先进典型,六是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5]。

红色资源是“固化”的党史和革命史,是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挖掘整理提升红色资源,例如:可以开办研讨会、座谈会、学术论文交流会、诗会等。还可以利用网络、影视等现代化的媒体多角度、全方位宣传红色资源。兴国红色山歌流传至今,当地还成立了兴国山歌剧团,可以说是做得很好的一例。

搞好红色诗歌创作,激活苏区红色基因,对提升赣南在革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激励我们继续走好长征路具有重要作用。

三、我的红色诗歌创作经验

1.广泛了解多方面知识

要写好诗歌,首先要从多方面获取知识,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生物、地理等。还要掌握古体诗、近体诗和现代诗的专业知识,例如:近体诗的平仄、押韵、对仗、救拗等要能熟练掌握。好诗需要多读,每天都读,它能开发我们的智慧,给予我们灵感,激励我们创新。以上这点不需要我们举例多说。

2.多到实地读懂红色资源

明朝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早在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为了写好《史记》,身体力行,不知走了多少地方,反复求证史实。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深入观察人、事和物,还亲身投入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获取更广阔、深刻的人生经验。我们要多到革命纪念圣地、重要历史遗址和博物馆等实地观察。你可以带上纸和笔,也可以用上现代化的手机、相机,把当时触发你情思的情景物记录下来。

现在,中央和省各部门十分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早在2010年前,赣南就挖掘出一批批红色文化资源,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保护,对以前的场馆进行修缮,同时,还从长远规划,建设新的博物馆。这些地方都很值得我们去看。

以我写《夜过长征第一渡》为例,我经常到于都长征第一渡口实地观察,感受当时的情景。有一次下雨,那时已经晚上7点多了,路面湿漉漉的,防洪堤上看不到一个人影。我一步两滑,硬是坚持走完了红军东门渡口从下游到上游两千多米的路程。

3.用忠诚和热情创作红色诗歌

忠诚是人的一种优良品质。我们对父母、亲人、朋友和组织都要做到忠诚。同志强调:“坚持对党绝对忠诚,必须对党高度信赖,做到热爱党、拥护党、永远跟党走。”只有沿着先烈的足迹继续前进,才能在内心燃烧起创作红色诗歌的热情。说到忠诚,有一点我要特别说明,忠诚与孝顺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不然忠诚就成了皇帝的新衣。

“情到深处则文明”。热情就是写作的冲动、写作的激情,写诗要有热情。如果没有热情,失去了强烈的冲动,就不能写诗。创作红色诗歌也是这样,站在历史遗址处,看到大好河山,看到那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要有置身于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里的感觉,自然而然就有了写作的冲动。

像上面说到的《夜过长征第一渡》这首诗,我很早就有写作这首诗的冲动。当把当时的感受和情感,通过纸和笔流露出来的时候,我顿时感觉心里轻松了许多,达到了一种新平衡。当然,我是过了很久以后才动笔写下来,这里还涉及表达的问题。

4.红色苏区精神激励我勤学苦练

苏区精神主要指的是:坚定信念,勇于开拓;注重调查,实事求是;思想建党,保持先进;关心群众,艰苦共尝;前赴后继,无私奉献。

我很早就写诗、写对联,虽然写得不怎么好,但我仍然坚持写。写了再改,改了重写。有时往往因为某一句、某个词,常常想到夜深。我喜欢在散步的时候思考,这让我的身心非常轻松,没有丝毫疲惫。一首诗写好后,我会放下来,过一段时间再看,往往会有新的收获。我非常感谢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事,他们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

同样以创作《夜过长征第一渡》为例,我反复修改,改了至少有五六次,主要问题不在于某一句,而是某一个词。例如:《夜过长征第一渡》其二颈联上句“风迎细浪神龟舞”,在这里我用了“迎”。一开始我用的是“吹”,最后我改用“迎”,风和神龟共舞,江山共舞,这样写传神。“迎”字在用法上也有创新,但用在这里却显得合理。

5.简介我创作的几首红色诗歌

选入的这两首,写出了一定的新意,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夜过长征第一渡(其一)

寒秋露重秋风瑟,冷月波涛诉渡江。

蟋蟀敲舷音变徵,河鱼托筏泪成行。

青山垂颔悲撕肺,江水回旋愁断肠。

飘带绵延通天路,迎接将士转故乡。

这首诗较满意的是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中间四句都用了拟人,尤其第三、四句(颔联)有一定的新意,前人没有这样写过,这也可以说是创新。

清明长征第一渡口

水天浩渺忆长征,山影游移祭将灵。

绿柳依依云悄寂,青波汩汩景幽明。

风迎细浪神龟舞,水语江堤龙马惊。

点点清晖忽隐现,清明暮里放河灯。

这首诗我较满意的地方是用典。它用到《易经》上(《系辞上传》第十一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典故。我首先是从《汉书・武帝纪》里知道这个典故的,它里面有这么一句:“麟、凤在郊薮,河、洛出图书。”现在中国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这首诗能鼓舞人心。

总之,赣南苏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我们在赣南客家精神和苏区精神里孕育而生,要心胸宽广地生活,用它指导诗歌创作。

参考文献:

[1]林清明.浅谈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德育,2005.11.

[2]涂丹丹,王志强.赣南苏区红色艺术资源研究现状研究[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2.

[3]苏俊才.论苏区精神和思想的形成[A].龙岩学院学报,2006.5.

上一篇圣诞主题

下一篇优生优育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