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故事范例6篇

爱国主义故事

爱国主义故事范文1

自从看了雷锋的故事后,它一直感动着我。雷锋是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人。他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他的生活习惯,经常在工作、生活中体现,他见到生活困难的人,就竭尽所能帮助他人。雷锋做好事,对他来说很平常,他去外地执行任务,中途坐火车他还一个劲地做好事,所以“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佳话就这样在人群中传开了。雷锋还是个工作认真,学习刻苦的人,他说:“我是一颗螺丝钉,党把我拧在哪里就在哪里起作用。”没错,雷锋说到做到。党把他分配到哪里,他就在哪里努力做自己的工作。做完工作,他还会去帮助别人做。当晚上别人休息时,他就努力学习。工作之余,他又挤出时间来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

雷锋还很虚心接受别人提出来的意见,他也认真对待别人给他的批评。有一次,他开着推土机把一条小名铁道撞坏了,教雷锋开推土机的李师傅把雷锋批评了一顿。这可是雷锋第一次开车出事故,好是他第一次挨批评呀!但他没有灰心丧气,接受了李师傅的批评教育,并利用休息时间把铁道修好。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这首《学习雷峰好榜样》的歌曲,大家一定都听过。世上有许多关于雷锋的故事,它都在告诉我们要学习雷锋。雷锋是我们的榜样,但我们并不是去学他不顾生命抢救国家财产,而是去学习他那舍己为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长大了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别再犹豫了,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学习雷锋好榜样,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吧!

胜利小学六年级:葛睿

爱国主义故事范文2

[关键词] 现实主义;中国电影;社会影响;票房

近些年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从冷到热,制作从小到大,形成了一派繁荣鼎盛之势。各方力量聚集电影产业,“大片”不断涌现,他们汇集资本、独霸传媒、垄断市场、引领风潮。但是,当前中国电影的整体格局因此而走向失衡,中国的观众受到这些脱离现实的影片诱导,已经无暇关注当下周遭的复杂现实,只是沉迷于这些奇观的影像和零碎的故事中不能自拔。

当代中国,更需要大力宏扬、认真打造的应是“现实主义”电影,绝不能让纯商品化的“大片”独领风骚。作为一部成功的当代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必在票房或者口碑上至少占据其一。且不论能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仅在中国的国内市场上,能做到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便已经是难得的好作品。

一、“老导演”与现实

此处的老导演,指的就是曾在现实主义的创作生涯中,创作出大量优秀电影作品的电影导演。他们当中突出的当然就是张艺谋、陈凯歌与黄建新。

(一)“抓不住现实”的张艺谋

张艺谋在《英雄》后饱受恶名之累,却屡屡创造票房奇迹。我们来理清一下他的新作品的故事模式脉络:《英雄》模仿黑泽明《罗生门》的多视角叙事方式,讲述刺客无名等人企图刺杀亲王嬴政的故事。炫目的视觉奇观和强大的明星阵容,与一个毫无新意的故事和“一统天下”的思想一起,引发了人们的争议。

《千里走单骑》终于将故事挪到现代,一个日本父亲到中国来寻找儿子的傩戏梦想,却遇到了另一个被迫分开的父子的故事,波澜不惊中孕育着巨大的感情冲突。影片中的视听语言也有所回归,感情饱满而真挚。在监狱表演傩戏一场,虽为一个日本人所观看,却并没有仅仅将即使在中国也已觉稀奇的举动变成一个“奇观”。日本父亲与中国小男孩培养出来的类父子感情感人至深,百家宴和日本父亲的内心孤独,小男孩的送别与追寻与日本父亲内心对感情、亲情的坚守,厚重而真实。

继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张艺谋请来了巩俐、周杰伦等更加豪华的阵容,并以黄金、琉璃等视觉效果,讲述了改变自《雷雨》的古代故事。情变与乱伦,夺权与忠诚,除了在片中加入了一个“儿子”外,新片对剧作无任何贡献。《雷雨》在民国年间反应了时代的躁动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让现代的读者依然动容。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二王子为母的叛变和起义,则成了纯粹地谋权夺利——可惜,其中无太多机变、阴谋可供观赏。

改编自《血迷宫》的《三枪拍案惊奇》,有前作在先,有当红的小沈阳和闫妮、孙红雷的加盟,却因为故事的粗俗和脱离现实,而遭遇口碑的滑铁卢。

改编自网络流行小说的《山楂树之恋》,似乎本应回归现实主义的大道,却在并不韩剧也不日片的伪纯情中收获了另一个尴尬。下乡的静秋出身不好,非常自卑,被来自军区司令员儿子老三的无私的爱唤醒了她的少女之心。老三的死成就了一个绝美的故事。然而,片中对于“不发生性关系”的态度,成为当下人争论的焦点。尽管张艺谋在采访中说,他并不赞成“无知就是纯情”,却只是想还原当时的境遇中的人的情况。因为,在那种环境下,人只能如此。那便是纯情。然而,除了在影片外的讨论中,与现代社会的爱情做做对比外,影片本身对现实的意义并不明显。

目前,张艺谋正在拍摄根据严歌苓小说《金陵十三钗》改编的同名电影。题材是时下正火的抗日题材——南京大屠杀是整个的故事背景,阵容依然是好莱坞大明星加盟不知名“谋女郎”,影片是否会遵循现实主义手法?对现实是否会有意义?

回顾张艺谋再稍前的作品《幸福时光》,其作品中盲女孩与老大爷的故事,爱与欺骗的纠结,倒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赵本山的加盟却让影片的风格受到诟病。《有话好好说》中张艺谋尝试了手持摄影,力图重现现实的粗糙感却也成了最大的被诟病之处。总结张艺谋“不再伟大”之后的作品,我们发现,他最大的问题在于:抓不住现实了。

(二)“失去现实”的陈凯歌

陈凯歌受人诟病的开端在《和你在一起》。《风月》等作品虽然一直受到争议,但《和你在一起》却是陈导遭受怀疑的发端。一个父亲为了收养的儿子学好小提琴,做了各种努力的故事中,还有他遇到的现代都市人的困惑。本来,这个故事是现实主义的无疑。却因为想说的太多和故事的薄弱而失败。父亲对儿子的爱显得模式化而煽情,儿子不想学琴和明白父亲初衷的过程毫无新意。而儿子对陈红饰演的美女的朦胧的性爱,又因为不能大胆描述而显得不伦不类。一个表现父爱和人性尊严的电影,最终的主题必须由观众自己得出。从此,陈凯歌踏上了不归路。

在电影《无极》中那相当于网络流行小说的情节和造型,将一个女人寻找真正爱人的故事,加入了魔幻的色彩,却将爱的动力和过程归结不到一个感人至深的情节点上。倾城与几个男人的故事,和几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其感情动力成为一个短路的循环。“满神”的存在又极为拙劣地给了故事一个宿命地解释,将可能产生的感动和诗意完全消解。夸张的造型和美学上毫不统一的表演方式、美术、摄影及故事情节,让《无极》备受争议。

此后的《赵氏孤儿》,改编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及戏曲。然而,一个舍去亲子、保全忠良之后的故事,在当下的现实社会到底有何新的意义,却没有被回答。陈凯歌在媒体上所做的所有解释,却被观众以“最大的主角是那条鱼”来一笔勾销。陈凯歌近年的拍摄履历,除了显示他已经抓不住现实外,还表现了他在美学风格上掌握的失衡。

(三)“脱离现实”的黄建新

黄建新的《脸对脸、背靠背》等作品,是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杰作。然而,在《求求你表扬我》之后,黄建新也失去了创作现实主义电影的真正能力。该片讲述的事情很典型:主人公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希望别人表扬他,却换来了一些尴尬的结局。这个有些荒唐和抽象的设定正好不是黄建新所擅长的,因为它非常的以主题先行。相反,黄建新之前的作品中,却是以日常的场景、人物和故事发展,来不动声色地发展出一个故事,在其中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荒唐。黄建新的表现似乎显示了他对把握现实的力不从心。不仅如此,在他擅长的题材中,他显然已经找不出符合时代现实的新的主题或者题材。

同样,导演何平继《天地英雄》之后的《麦田》,试图表现逃兵的故事,却因为没有故事而敌不过几乎同样题材的功夫喜剧《大兵小将》;孙周继《周渔的火车》后,回归银幕的《秋喜》,虽然搭了谍战片的顺风车,却让观众看了个不知所云。

二、成功的近期中国电影

与这几个“老导演”的经历相对照的,是我们应该加以分析的几部成功的近期中国电影。中国近来的电影市场,取得了巨大票房成绩和社会影响力的作品不可回避,他们就是:《叶问》《十月围城》《唐山大地震》《风声》和《让子弹飞》。

2007年的《叶问》几乎成了中国电影史的另一个里程碑。虽然其中的故事与史实并不相符,电影的内部逻辑也有问题(比如李队长为何“突然”会说日语,将军为何如此年轻等),尤其是它所煽动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为很多人所警惕和反感。但是,在中国电影疲软的多年后,是因为《叶问》,让中国的电影院里再现了起立鼓掌的盛况。作为一个历史故事,《叶问》承接了由《亮剑》等刮起的、其实也从未消失的“抗日热潮”,更是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推出,无疑符合高涨的民族情绪的需要。影片叙事结构的合理,与表演的对位,发扬了港片的一个传统优势:以并不那么尊重史实的手法来展现让观众认同的史实。对于历史的发掘并不是港片的长处,但是,影片中的情绪线索跟着日军对于大米等货物的控制、叶问一家由于日军到来而过上的悲惨生活以及日军挑动比武等展开。可以说,影片遵循的并非历史的现实,而是观众内心的、情绪的现实。“以一敌十”的非现实与乱拳痛打日军的暴力,正好对应了观众的情绪起伏和感情渴望。影片中的夫妻之爱、父子之爱、同胞之爱、兄弟之爱,又都以情节来展现,并简单地将主题归结在中国人对于武学与仁义的看法上。在无论是大陆还是香港观众都有的对于功夫片尤其是香港功夫片的观影培育下,对于比武的期待和武学观点的认同又恰到好处地和影片合拍。可以说,《叶问》一片具有大量的现实主义的要素,也正是它取得成功的关键。   《十月围城》讲述了孙中山先生为了民主事业赴港开会,清政府派出刺杀团队,香港的民主力量付出一起努力保护中山先生的故事。故事亦离现实很远,却因为大牌明星的加入而备受关注。而故事凌厉的风格和明快的叙事以及其中并不显薄弱的人物关系和情感,让它成为很成功的商业大片。

《风声》与《让子弹飞》恰好是尊重了当下观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和风格。讲述为了抓出“内奸”,日军和伪军巧设圈套的《风声》,将故事的时空圈定在一个远离市区的城堡中。于是,虽然有爱国主义的情怀在片尾负责主导煽情,影片的故事却全然是时下人爱好的杀人和推理游戏,更与办公室政治息息相关。离开了抗日战场,抗日只是一个借口,片中人物的关系和钩心斗角的过程,和当代人之间并没有什么距离。片中对于当时的军服和旗袍的展现,甚至一针一线地描绘以及日军在城堡中演唱德国军歌的现状和所谓摩斯码的不厌其烦却又恰到好处地呈现,在展现历史现实的同时,照顾到观众的好奇心。而《让子弹飞》是驾着现实主义的马车肆意飞舞的作品。一个脱离当时社会背景的县城,一个豪绅、一个买官人和一个法外人斗争的故事,再次叙述兄弟情、爱情和豪情。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还能获得观众认可,就在于现实主义的根苗没有丢失。买官卖官、明争暗斗的情节,在现实中也没有过时。

《唐山大地震》则属于一个比较特别的作品。冯小刚继《夜宴》和《集结号》等大制作之后,接受了这个几乎是命题作文的任务。以如此大的题目,来拍摄小儿女的故事。尽管被人诟病为“中国式自虐”,片中浓浓的亲情、徐帆饰演的母亲对丈夫和女儿的不舍、李晨饰演的儿子与张静初饰演的女儿在新时代的生活以及对汶川大地震的反应,无一不紧扣现实。现实,并非影评人的专业素养,现实,是大部分中国人的情感敏感区。

三、结 语

同样有重大影响或值得讨论的近期中国影片还包括《南京!南京!》《可可西里》《建国大业》《非常完美》等。这些与上述影片不同,既不是拥有完全的好评与票房奇迹,也并非完全的失败。他们获得关注都是因为与社会热点有关,与宣传的得力有关。而上述影片也收获了一定的恶评的原因则是,他们的宣传意义都大于影片本身反映现实的意义。当代中国电影应当从现实出发更多地关注现实,缩小影片故事和现实的差距,对时下更多、更深的观众心理进行挖掘。

[参考文献]

[1] 陈墨.中国电影十导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范志忠.世界电影思潮[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 陈晓云.中国当代电影[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 沈义贞.“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再认识[J].影视艺术,2006(07).

爱国主义故事范文3

关键词: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早在我国先秦时代,墨家创始人墨子,就对社会现实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特别对“农与工肆之人”的生存与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以“兼爱”、“非攻”为宗旨的变革现实社会制度的政治理论和方略,这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中国实施和平发展的战略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墨子认为,致使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疾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根源是“以不相爱”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本是为政者所谋,而今“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乃是天下大乱之原,社稷动荡之根。

在墨家学说中,“义”和“兼爱”、“相利”是同样重要的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子明确指出,“兼爱”,“兼以易别”,“爱无差等”。在《墨子·大取》篇中写道:“厚不外己,爱无厚薄。”主张“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在《经说下》中还说:“仁,爱也。义,利也。”这就是说“兼爱”和“义”是相通的。“义”也是贯串《墨子》全书的一条主线。在墨子看来,“兼爱”是天之所志,“义”则是天之所欲。“义”是为实现“爱利百姓”的天志服务的。故强调“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然则天欲其生而恶其死。欲其富而恶其贫,欲其治而恶其乱。此我所以知天欲义而恶不义也。”这里表明,“义”对人的生命和社会财富、国家社会的安危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贵义》篇的第一句话,就强调指出:“万事莫贵于义。”墨子倡导的“义”之内涵丰富,它涵盖了社会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各种相互关系。但概括起来看,主要是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要求社会每一个成员都要按照“义”去处事,实现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即“义行”;另一方面,要求为政者按照“义”的理念治理国家,以“义”管理社稷、规范社会秩序,即“义政”。就“义行”来说,墨家认为按照“义”的原则,不仅可以实行节葬,而且可以很好的尽到孝道,尽孝与节葬不相矛盾。所谓“仁也义也,孝子之事”,“若人厚葬久丧”,“则非仁也,非义也,非孝子之事也。”这就是墨子倡导的“义行”的内容之一;为政者“爱民”、“利民”,则为“义政”的表现。在墨子看来,为政者实施“义政”是顺天志所为。子墨子曰:“义者善政也,何以知义之为善政也。曰,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是以知义之为善政也。”由此可见,墨家和谐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尚义”。墨子要求“义行”并不是无原则、无准绳的一团和气,而是在“义行”时要明法度,为政者得天下之明法以度之,方可实现“义政”,所以,《法仪》中强调:“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墨家的这种“义行”、“义政”的和谐思想与主张,既强调了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又为发展个人权利提供了激励动力和开拓空间。这种“尚义”和谐,就含有平等正义思想价值。

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等十大主张是墨子试图消除当时的战争、饥荒、专制、强执弱、富辱贫等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原则、方略和举措,也是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的基本条件。

第一,从《墨子》一书看来,墨家主张建立稳定有序的“尚义”和谐社会之首要条件,就是为政者必须牢固树立爱利百姓的“兼爱”理念,并付诸实施。在墨家看来,社会动乱失范与社会稳定有序的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为政者是否尊奉“兼爱”理念和实践“兼爱”之宗旨。子墨子曰:“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他尖锐指出:“以不相爱生邪。……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因此,他明确指出,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按照“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去做,就可以使“诸侯相爱,则不野战。”继而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相爱之,结果是全社会和谐局面的出现,即“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贼,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第二,建立没有“野战”、没有相篡、相贼的和谐世界,为政者还必须奉行举贤良的“尚贤”宗旨。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为何说尚贤是为政之本呢?他又说:“自贵且智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因此,为开创公平竞争的尚贤使能的局面,实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理念,真正做到“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的用人原则。在墨家看来,贤能者都是奉“义”举“义”之人,都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人,不具备这些品格的“贤能”之人,是不能入贤良之列的。故《墨子》中专有“尚贤”三篇来阐明这些贤能之人,既是创造和谐社稷的栋樑,又是“国家之珍”的道理。但是,这些“贤能”之人要做到“义行”的要求,必须遵照“尚同”的原则,即在各级职能部门的“贤能”之人,必须把思想统一于上级要求的方针策略,而最高的方略原则就是“天志”,即“爱利百姓”。墨家的“天志”不同于儒家的“天命”,其思想实质,是社会下层劳动者的权益和意志的反映和外化,没有儒家“天命”中的神秘成份。因此说,“天志”的根本含义就是“爱利百姓”。由此可见,“尚贤”以“尚同”为前提,就可以使各级职能部门的贤能之人为事,就有了“爱利百姓”的正确导向。否则,“尚同”就会演变为当政者随心所欲、独断专行的思想专制的举措。“尚同”之“同”就是要求“同”于“天志”,“同”于“爱利百姓”,不是同于任何之同。“尚同”之“同”有其特定的含义,是一种思想原则,并以这一思想原则所限定、所规范,既不是独断专制的思想要求,也不是为政者随心所欲的思想垄断,而是反映社会劳动者根本利益的思想原则,即“天志”。“尚同”就是以“天志”为准则来统一社会的思想和舆论,“天志”是社会思想意识的导向,其核心含义就是“爱利百姓”。所谓“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之所以如此要求,就在于其中是以“天志”为导向,而不会发生思想专制。因此,“尚贤”与“尚同”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对“尚同”不要孤立地阐释,要结合“天志”和“尚贤”去理解“尚同”的思想内涵,就是爱利百姓的“天志”,不是同于任何某一级的为政者的思想。

第三,建立社会稳定、社会矛盾与纷争得以化解的和谐社会,还必须实行强本非攻的方略,以巩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外部环境。墨子把“节用”与“强本”结合起来,强调重视增加生产、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国家、社稷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经济中又强调农业生产的优先地位,在《墨子·七患》篇中记载:“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墨子认为,农业生产收成的丰与歉,是关系到整个社稷的安危和国家的兴衰的重要基础。如果农业生产搞不好,则发生岁馑。国家则处于凶饥状态,结果就造成为政者都要削减俸禄,大夫撤去悬挂的乐器而不得悦,学者不得入学,而从事生产者少,消费者多,仓粮不足,就会发生饥荒,社会就难以稳定,就谈不上和谐,因为已穷到了极点。所谓“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彻县,士不入学,君朝之衣不革制……彻骖騑,涂不芸,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同时,墨子还强调人人都要“强力从事”,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劳动创造财富高尚风气,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巩固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宁。

“非攻”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和谐精神的深刻而突出的体现。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攻伐兼併战争的兴起,固然有其必然性。但强欺弱、大攻小的不义征战不息,是背离“天志”而恶万民的。墨子坚决反对这种不义之战。认为战争本身是残酷的,造成人民死亡、田园荒芜、财物耗尽、社会大乱。这是与墨子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根本宗旨相背离的。因此,他提出“非攻”主张。非攻是古代一种和平正义精神,也是兼爱精神在攻伐事件上的表现,是仁与义的表现形式,是对各国诸侯和人民命运的关怀。因此,他以“非攻”来反对和制止这种掠夺性的战争。他以“盗鸡”“偷牛马”为例,说明侵伐他国之不义。他还尖锐指出,为了“贪伐胜之名”,竞然以杀人之大不义,侵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这是一种“夺民之用,废民之利”的恶行。以生动的事例作比喻,说明为什么要“非攻”的理由。在《墨子·非攻下》中,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攻伐他国的无理和造成的社会恶果。墨子不仅积极倡导“非攻”主张,而且还把这种主张主动地向各国主政者进行游说,要求主政者接受他的主张,反复宣传侵略他国是得不偿失的道理。所谓“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他认为,发动攻伐他国,就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实际上,墨子批判的“七患”,就是破坏社会稳定,产生征战的七种不和谐的因素和条件。同时还要指出,墨子主张“非攻”,而不废除“征诛”之战。要把二者区别开来,前者是非正义之战,后者为正义之战。墨子这种区分正义和非正义的战争观点,完全是和他倡导的“兼爱”原则相符合的。他认为为民除害的“征诛”之战,就是“兼爱”的一种表现。

爱国主义故事范文4

今年3月是自治区第十六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根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明办《关于在自治区第十六个“公民道德建设月”中广泛开展“四个一”道德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现将全市开展自治区第十六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有关工作安排如下:

1.上一堂道德教育课。各级文明单位要以道德讲堂为主阵地,以“爱国、团结、奋斗、感恩”为主题,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重点,上一堂道德教育课,讲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深刻内涵,讲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引导各族群众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扶正祛邪、健体强心,抵制宗教极端。

2.开展一次宣誓活动。各级文明单位要组织开展一次“我是中国公民”宣誓活动,教育各族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民和教民的关系,弄清楚首先做一个好公民、才能做一个好教民的道理,进一步发扬爱国优良传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宣誓词参考内容: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庄严宣誓:忠于我的祖国和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名爱国、守法、敬业、友善的中国公民。

3.举办一次故事会。各级文明单位要善于挖掘总结身边的感人故事,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主要讲好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涌现出的大爱故事,倡导各族干部群众走动互动起来;讲好“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感人故事,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讲好在脱贫攻坚中自强不息、努力摆脱贫困的故事,激发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各级文明单位要结合学雷锋志愿

服务活动,践行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理念,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集体组织或个人自发的方式,围绕爱心捐助、家政服务、文体活动、医疗保健、法律服务等内容,为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手中。

各级文明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把“四个一”道德实践活动作为今年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安排好、落实好,并及时将开展活动的图文信息上报市文明办。要按照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从中受益”的原则,结合实际,创新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载体,并注重总结、形成机制、加以推广。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制作刊播一批公民道德建设主题公益广告,努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联系电话:xx

邮箱:xx

爱国主义故事范文5

        一、 发挥历史故事会的作用

        为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们的参与感,我经常结合教材进度举办历史故事会。其做法是让学生自拟题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与题目有关的参考书籍。故事会自始至终完全由学生自己来主持,讲和听的人都很投入和认真。由于准备充分,几乎每个讲故事的同学讲的都很生动感人,岳飞抗金、林则徐虎门销烟、孙中山的革命、李大钊的英勇就义------每个故事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同学绘声绘色的讲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郑成功率领部队渡过波涛汹涌的海峡来到台湾,得到台湾人民大力支持,终于战胜了凶残的荷兰殖民强盗,收复了祖国领土台湾------学生们完全被郑成功的英雄壮举感到了,因而也就由产生崇敬之情,到激发了爱国之心。

        每一个历史故事,就是一段历史教材,也是一个爱国主义的话剧,它突破了历史课本的框框,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还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 利用电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如讲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时,我们曾组织学生观看了电视录像片《人民战争》。战争场面活生生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当电视上出现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时,日寇那极其残忍的杀人场面,使学生们无不非常义愤,日寇罄竹难书的累累罪行,激发了同学们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憎恶和对侵略者的切齿仇恨。当电视上出现抗联英雄杨靖宇的形象时,英雄那以草根棉团维持生命,在林海雪原中与敌人拼搏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感染和激励了学生,从而使学生们受到一次革命传统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历史课利用电视、多媒体教学有一定优越性,大多影像资料和电视片都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通过这种形式,可使知识学习、思想教育、艺术形式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 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活动

        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我曾多次组织学生举办班级间历史知识竞赛活动。各班集体准备,选出几个代表队。参赛前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和阅读一些书籍,如《中国历史故事》、《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中国农民战争故事》等,通过阅读学生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受到了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此外,各班学生为协助本班参赛同学,相互间讨论、提问,从而也形成了一种学习的好风气。

赛题是老师多方收集自拟的,包过历史上重大事件、杰出人物、经济、科技、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内容,有一定思想教育意义。

        竞赛中,各班同学都为代表回答好每个问题而鼓掌,又为答错一题而惋惜,学生们情绪活跃,气氛热烈。赛后评出优胜队和优秀个人,并颁发一定奖品,学生们极感兴趣。这种活动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扩大了视野,发展了智力和能力,也使学生通过竞赛了解了许多历史上的各项成就和中国历史上“世界之最”,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未来的责任感。

        四、 参观历史博物馆

        有一部分九年级学生学历史兴趣很浓,我建议他们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博物馆那宏伟的建筑,丰富多彩的文物使学生们开了眼界:秦朝技艺精湛的铜车马、唐朝富丽堂皇的唐三彩、宋朝色泽如玉的陶瓷器皿及那件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壁画、碑刻,都使学生了解品味到了祖先在艰苦条件下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仰和对祖国的热爱。

爱国主义故事范文6

对于如何上好初中政治这门课,这是我们常常思考的问题,一是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即有点枯燥性,说大道理的多,学生不爱听;二是尽管目前实行了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而实际上措施还是没有很好的落实,有比较重的考试压力,学生对学习兴趣不足。那么,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学好政治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那就是在课堂上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把故事的魅力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我这样做的依据:一是故事通俗易懂,告诉我们为人做事的道理,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二是故事人人爱听,由于中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层次,其直观思维很强,同样爱听故事。如果在政治课上,教师紧扣课文内容,把握适度时机,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哲理故事,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政治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哲理故事,学生会紧随故事的节奏,时而凝神聚听,时而捧腹大笑,不知不觉中将政治知识记住了,教师也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在政治课教学中能插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故事,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所选的故事要有代表性,什么时候讲,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掌握。

1、由故事导入新课。由故事导入新课,这是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在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吸引他们对新课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不过在讲这些故事的时候,最好能提一些问题给学生思考,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样他们就能有持续的兴趣,故事听完后,道理也悟出来了。

2、中间穿插,加深印象。有些时候讲故事也可以根据需要在中间穿插。比如在讲初一知识点“虚荣心的危害”时,我给学生讲法国莫泊桑小说《项链》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虚荣心的危害。

3、下课之前,由故事加强记忆。虽然新的教材已经阅读性很强,但对初中生来说,有些内容还是比较枯燥无味的,要学生记住这些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时,不妨把课文内容串编成故事,加强学生的记忆。

(二)利用故事提高学生的自省能力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生活离不开思考,学生的成长也离不开思考。只有在学会了一种对生活的自觉的反思后,一个人才结束了懵懂状态,开始自觉地把握生活。因而,学会对生活的自觉反思,非常重要。

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大道理是需要的,可是泛泛而谈,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由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入手,最后引出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的大道理来,学生会容易接受,且印象深刻。对于他们来说,有时一分钟的小故事常常比一个小时的道理说教更有效。比如在学习初一《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针对某些学生有厌世的情绪,我在给学生讲故事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反思:(1)你是不是常常觉得不开心?(2)你是不是觉得周围的朋友、亲人都不理解你?(3)你是不是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甚至曾经有过自残的行为?那么,假设一下,“5.12”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四川汶川,可能会怎样?接着我会给学生讲一些“5.12”地震发生时的动人事迹,还配合播放一些受伤者的画面,让学生去感受、去反思。最后,告诉学生一个大道理:“我们要珍惜生命,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当你哭泣自己没有鞋子穿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三)利用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能仅靠老师的说教,而要让学生具体感受爱国主义的表现,那些历代爱国者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示范。比如可以在一定时期开展以“爱国者的事迹”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几组,分别去搜集爱国者的故事,然后课上讲给大家听,看哪一组搜集得多,哪一组讲得声情并茂,哪一组讲得更吸引同学。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表达能力。

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面对强敌宁死不屈的近代北洋水师将领邓世昌、丁汝昌等的故事。一定会让学生具体体会到先人的爱国热情,从而也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了。

(四)利用故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果说老师的故事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让学生参与到讲故事、演故事中来,则更加能调动他们的热情,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自信心、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综合素质会更强。

1、学生知道的故事就由学生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