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心得体会范例6篇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范文1

7月7日我局组织党团员到钦州冯子材、刘永福故居参观,追忆先烈伟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活动,受益匪浅。在我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诸多勇士为了民族自强,奋起抵御外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美的乐章,他们也因此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1867-1885年,刘永福在越南期间,应越王邀请,积极援越抗法,屡败法军,立下赫赫战功,被越南阮氏王朝封为三宣提督。中法战争结束后,刘永福回国定居,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钦州营建公馆,取名“三宣堂”,以纪念其援越抗法的光荣历史。刘永福还曾亲率其创立的黑旗军赴台抗日,是人们心目中著名的民族英雄。刘永福故居三宣堂是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百家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故居占地2.2万平方米,建筑工艺、用料十分考究,共有厅房119间。故居墙上有圣贤豪杰、文武将臣、彩凤仙鹤等100多幅画作,栩栩如生,既有晚清风格,又有民族特色。三宣堂不仅建筑雄伟,而且记录了刘永福金戈铁马壮丽传奇的一生。里边收藏了大量相关历史文物,其中《民族英雄刘永福生平业绩展览》,更吸引了国内外一批又一批游客。丰富的图片,真实的物件,充分展现了刘永福抗法、抗日斗争的光辉历程。

冯子材(1818年-1903年),中国晚清抗法名将。青年时期便学得一身好武艺。他慷慨好义而又嫉恶如仇、不畏强权的性格,令家乡人民十分敬佩。冯子材出身行伍,当过千总、总兵、提督。1885年2月,法军占领谅山,进犯文渊州,并乘势侵占广西门户镇南关(今友谊关)。冯子材赶到镇南关后,经过反复勘察,选定关前隘为预设战场。在镇南关大战中,法军1000多人趁着大雾偷袭镇南关,另外再以1000人屯守在关外东南高地作为后援。在战斗的危急关头,守卫的清军在冯子材的爱国热情鼓舞下,英勇抗击,全军将士冲入敌阵,战斗异常惨烈。法军三面被围,伤亡众多,全线溃退。镇南关一战,也是中法开战以来清军取得的一次最大胜利。

历史的启迪永在,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永存。爱国主义精神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她诞生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根植在蔚为壮观的祖国大地,铭刻在千千万万浙东儿女心中,是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用鲜血、汗水凝结而成,弥足珍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爱国主义精神体现的是追求真理、敢为人先的求实精神,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民本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始终是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是激励我们苦干实干、创业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范文2

为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开展,进一步加强党员的爱国主义情怀。2019年10月24日大口屯镇党委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和各基层党支部书记共100余人,赴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上午,我们来到周邓纪念馆,先后参观了瞻仰厅、周恩来生平厅以及邓颖超生平厅。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立志救国、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感受到了老一辈领导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革命精神。

周恩来、邓颖超是我们非常敬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两位伟人的青年时代都是在天津度过的。他们在这里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一起组织革命社团,传播革命思想,共同投身革命斗争。两位伟人对天津有着特殊的感情,把天津作为他们的“第二故乡”,始终关怀天津的革命和建设,曾多次亲临天津视察指导工作。

在参观的时候,生平厅是给我震撼最深的一个展厅,它向我们展现了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在中国从沉睡到苏醒再到崛起的各个时期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同时,陈列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历史文献、文物。看着一张张风雨岁月中的照片,聆听着讲解员讲述不同时期的故事,心中对总理夫妇的敬意油然而生。

周恩来、邓颖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不断夺取新的胜利。这次活动让两位伟人走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革命前辈留下的足迹和创造的伟大事迹,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下午,党员干部来到平津战役纪念馆,参观了胜利广场、主展馆、多维演示馆和军威园。大家重温了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革命先烈们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为新中国的诞生不惜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深深震撼着每一位党员干部。

作为一名党员,我循着先辈的足迹,追逐人民解放军的脚步,接受了鲜活的爱国主义党性教育,感受颇深。怀着一份崇敬与肃穆的心情,我们走进纪念馆大厅,五位伟岸的身躯映入眼帘,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他们正充满信心,气宇轩昂的朝前迈进,他们踏着坚毅的步伐,目光中透露出为劳苦大众的解放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这一战,不仅凝结了众多优秀将领的军事才华与智慧,也展现了平津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支前的高涨热情与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拥护与爱戴。通过参观平津战役纪念馆,我更加敬佩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与追求,也深切感受到广大人民的伟大力量。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范文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9-0065-03

爱国主义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使得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进入21世纪,正在崛起的中国逐渐被推向国际舞台的中心,[2]既要应对多元复杂的周边安全挑战,又要处理日益高涨的国民情绪。随着钓鱼岛等一系列涉及国家民族利益的重大事件的不断发生,引发青少年做出了一系列非理性的行为。本文通过分析青少年中的民粹主义思潮,意在厘清爱国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区别,探寻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防范民粹主义思潮的方式方法,培养青少年以包容、理性的心态,合理表达自己的爱国情绪,充分展示“中国智慧”。

一、深刻认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辞海》中解释“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对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内容”。[3]《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了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4]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广泛凝聚力和长期稳定性的价值立场、价值原则和价值追求。人们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祖国灿烂文化和历史的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未来充满自信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产生积极的国家认同,相信国家的繁荣富强能够带来个人幸福,才会对国家主权、文化和经济安全进行自觉维护。爱国主义精神是指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针对广大公民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系统性工程,是引导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和创新者,只有当代青少年把对祖国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深厚的情感转化为建设祖国、维护祖国的强大力量,才能承担起对祖国的责任,尽好自己应尽的义务,自觉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以国家利益为先,以祖国大局为重,自觉地将自身的发展成长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将爱国主义情感外化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去实现自己建设国家的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贡献力量。

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不是片面的、“左”的爱国,而是理性爱国。“爱好和平”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世界正日益成为一个联系更方便、快捷、紧密的“地球村”, 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实现变得更加休戚相关。何振华曾说:“树立大国风范,涵养大国心态,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团结、理性、智慧与勇气,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开放、包容、自信与自强。”[5]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引导青少年理性爱国,防止青少年形成盲目排外、保守落后的心态,培养青少年宽广的胸怀和视野,使他们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和平的关系,从中国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合作角度出发,将爱国主义外化为自身的行动,认真学习世界各国文明成果,提升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促进国际关系协调发展,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二、民粹主义思潮及其对我国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1民粹主义的内涵。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思想,主张依靠广大普通的人民群众的力量对社会进行激进的改革,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的不可变的决定性力量,并从根本上否定政治精英在社会政治变革及发展中的重要引领指挥作用;通过动员平民大众参与政治进程使得民粹主义和民主主义有了某种相似之处,让人误以为民粹主义者也是民主的倡导者、推进者。我国爱国主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判断标准,爱国主义精神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6]民粹主义与爱国主义都有较强的民族情怀,同时在表现形式上都有着非理性的情感基调。但是民粹主义缺乏普遍的核心价值观,极端强调的是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并把大多数平民的意见作为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因此在面对重大事件时,民粹主义不是通过理性的价值判断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而是主张通过全民公决等方式实现大多数人的愿望,这样的结果往往使得大多数人只顾个人的情绪宣泄而不顾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的长远现实需要。

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当国家和民族遭遇不同的发展问题、危机与挑战时,由于裹着“爱国主义”的外衣,民粹主义对祖国关怀的激进宣泄方式很容易同爱国主义混淆,从而获得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然而,由于缺乏理性的价值判断,民粹主义与爱国主义对于国家认同程度产生了差距,这也决定了他们在爱国情感的表达方式上南辕北辙。我国的爱国主义是对党和政府充满信心,对个人或集体有积极的认同,对自身所属国家有着强烈的自尊自强的情感;会结合国家的发展需要设立长远的目标,理性考虑现实问题,“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并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视为契机;以大局为重,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将爱国热情转化为报国之志合理地抒发出来。民粹主义往往不相信党和政府,敌视现行的社会制度,在面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时,他们对党和政府“爱好和平”的外交政策极为不满,裹着“爱国主义”的外衣把对本国的盲目自信异化成恨别的国家或民族,并将极端的盲目排外行为当成反抗政府的情绪宣泄窗口,他们的爱国行为仅仅是非理性情感的宣泄而没有实际的理性报国行为,他们的极端盲目排外和反抗政府的行为已经成了国家和平发展的阻碍力量。

而民粹主义的反对者则害怕被扣上卖国的大帽子,因此不得不选择沉默。政府在管控民粹主义者的非理性行为时也更加谨小慎微,甚至不敢有所作为。纵观法国大革命、俄国“空想社会主义”革命、拉美民粹主义革命、美国人民党运动,又或是当今世界的“阿拉伯之春”运动、美国“茶叶党”运动,民粹主义思潮成为挑动民众同政府进行对抗的理论工具,民粹主义者在所谓的维护“平民”利益的道路上走向了极端,不仅使人民群众付出更多无谓的牺牲,同时还将革命运动引向歧途,其结果最终是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民粹主义思潮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一是非理性的情绪表达。现实生活中,党和政府可以使用合法、合理渠道包括通过影响政策制定和议程来表达其治国理念、意图,而老百姓参与国家建设及社会发展的意愿时常难以有效表达。青少年有限的社会话语权也往往使他们将自己在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归为弱势群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其弱者心态的形成和发展。随着青少年群体的加入,民粹主义者在局部上取得了一些优势,利用互联网造就的话语格局作出转换,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长期被压抑的对于党和政府的不满在网络中找到了宣泄途径。民粹主义思潮具有遏制权威和关怀弱势群体的积极一面,其利用网络消解强势集团的权势,增加弱势群体的权势,平衡各个阶层的权力配置,这样本来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但由于民粹主义者将党和政府当成相应标靶去攻击,同时将社会发展中顺应规律、正常的贫富差距及阶层差距现象的产生完全归咎于党和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无视社会公众的群体利益;在热点事件中,应用信息技术、新媒体等平台,采取对弱者强辩到底的维护策略,此行为也会引发社会不同阶层、各个群体或个人之间的攻击谩骂,使得民族的凝聚力和社会归属感严重消解。二是弱化政治认同。在传统沟通方式的制约之下,民粹主义的影响力相对有限,而互联网的时效性将群体性意见加以快速传递并且产生共振,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的庞大群体为民粹主义的漫延提供了媒介。一旦社会中发生重大事件,民粹主义者便会将事件的罪责归咎到党和政府,而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尚不成熟的价值判断加上缺乏大局意识,使他们很容易被民粹主义极端化的反权威反政府倾向的言论迷惑;同时互联网的匿名性质使民粹主义者不负责地网络谩骂、捏造事实、恶语攻击政府权威甚至是国家制度,将其所谓的“民主”诉求变为汹涌的“民意”表达,有时甚至会演变为“网络软暴力”。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偏激感性,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容易在网络的谩骂声中弱化对现行政治体制、政府管理的认同。三是助推群体性事件发生。民粹主义声称为疾苦大众代言,但更多是利用大众群体的数量威力实现自己的利益需求。青少年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在凝聚后的力量是巨大的,会生发出与独立个体截然不同的行为。由于行为的责任是参与者人人有份,集体行动使青少年群体容易减少甚至丧失他们对自身行为后果的社会责任感,这时他们的情绪和行为若被内心的冲动左右,就会增加破坏社会稳定的过激行为的可能。民粹主义者利用的恰恰是青少年群体的威力,并鼓动一些不知情的青少年去闹事,这样诱使青少年实施一些粗野放肆甚至违反道德规范和法律的引为,在贵州的瓮安事件、西安反日游行事件中,都能看见青少年被民粹主义思潮裹挟后对当地社会秩序和国家人民财产造成严重破坏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极端的暴力手段不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可能会伤及无辜,破坏社会安定和危害国家利益。

三、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防范民粹主义思潮的对策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中亟需防范民粹主义思潮对青少年的影响,教育他们运用理性的方式和法治的力量在法律框架内表达自己的爱国情绪,只有这样才能让爱国主义占据正义的高点,赢得世界的支持和尊重。

1强化爱国主义宣传,使青少年明确爱国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区别。网络带来了民粹主义思潮的传播,同时作为青少年了解信息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渠道,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们的心理动态。建立便于交流应用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实时最新的国家动态,捕捉新闻要点。面对民粹主义思潮引发的恶性事件,不能进行简单武断的堵截,要利用各种活动,使理性爱国产生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例如:组织各级教育机构在学校开展理性爱国签名活动,开通理性爱国留言专线,开发学生潜能,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征文比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理性爱国辩论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青少年畅所欲言,与他们分析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当今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以及国家的政策法规,共同来探讨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对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意义,引导他们通过参与调研、亲身实践、深入了解、合理分析来厘清爱国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区别,使其明确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性。从而让青少年相信我国的外交政策绝不会以牺牲国家核心安全利益为代价,坚定中国文化的“包容”是我国面对国内外势力的有力武器,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让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有序传承,而爱国主义更是坚持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开放品格,正如所说:“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7]将中华民族成长的文化基因和人文精神植根于青少年心中,并通过发展完善他们的爱国主义信念形成自身的政治理念,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民主制度来比照我们今天的民主政治进程;加快树立青少年对于自我的自信心、对人民强烈的自尊心和对祖国浓厚的自豪感,使其做人做事能牢牢把握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自觉保证坚持和平发展不动摇,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不动摇。

2强化法制教育,使青少年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绪。法制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载体和媒介,课堂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学习“法理学”来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以强化青少年知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性;通过学习《宪法》了解和明确我国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宪法》中规定“公民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要培养青少年主人翁意识及国家观念,以提升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学习“实体法”,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充分认识爱国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爱国不需要理由。同时让青少年在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和实现自己言论自由时保障国家、社会、集体以及其他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通过学习“程序法”使青少年加深对我国基本诉讼制度和法制建设过程的认识,让青少年在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时遵循遵守法律程序,在法律框架内合理表达自己的爱国情绪。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东京审判;爱国主义:内涵: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一部纪实性的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东京审判》以艺术的手段再现了60年前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二战日本甲级战犯的庭审现场。这是一场与纽纶堡大审判遥相呼应的人类历史规模最大的国际审判,也是中国人有史以来第一次踏上国际法庭行使自己司法权力的世纪审判。这更是一场持续为时近两年零七个月的艰苦卓绝的马拉松式审判。片中展现了以法官梅汝墩、检察官向哲浚、检察官顾问倪征燠为代表的一批中国法律界爱国志士的壮举,他们在审判中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不负祖国与人民的期望,以直面死亡威胁的斗士精神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战犯得到应有的惩罚,并为祖国赢得了国际声誉。口若悬河的雄辩之才,机敏百变的斗智斗勇,诱敌深入的策略谋划,无不让观众的情绪跟着影片跌宕起伏。而最为让每一个观看影片的人感动的是他们无比炽热的拳拳爱国之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进入新世纪,当代中国人非常有必要重温和深刻铭记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那段饱受欺凌的屈辱历史,并从那段永远不该忘却的历史教训中获得警示、受到启迪。国富民安,国破家亡。我们要想再不落后,再不挨打,唯一的出路就是全体人民紧紧团结起来,凝聚社会各界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要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需要一种能鼓舞人心,使人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也就是当前大力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爱国主义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抵御外侮、捍卫祖国利益的精神支柱,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这样可以为深度开发优秀影视作品,弘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全体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志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爱国”是自国家产生以来就已存在的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是团结的基础、感情的纽带和民族的灵魂,能形成一个民族国家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是“我们国家几千年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一开始并非一个政治词汇,而是一个文化、地理词汇。英语中的“爱国主义”(patriotism)一词来源于拉丁语中的“祖国”(patria)。在历史发展的太部分时间中,对祖国的热爱都是对祖先繁衍生息的土地的一种深情依恋。随着工业革命及其引起的大规模社会转型,“爱国主义”的意义明显得到了扩展,对国家的风俗和传统的热爱、对国家历史的自豪感以及为国家福祉奉献等等都被纳入其中。而政治内涵成为爱国主义的组成要素之一则始于17世纪。

由于涉及地理、文化、政治以及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爱国主义的定义是众说纷纭。即使是著名词典的界定也显得过于宽泛,如《简明牛津政治辞典》等均认为爱国主义“一般为对祖国的热爱或保卫祖国利益的热情,但并不一定会形成具体行动”。而普里莫拉兹认为,爱国主义是“对某一国家及其政体的热爱,部分是由于那是其祖国这一事实所激发的,并以对其国家与同胞的福祉的特殊关切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国思想界对爱国主义的讨论历史悠久。在国内,以《辞海》为代表的各类辞典、百科全书等的定义同样宽泛且学理性有待加强。学界中具有代表性有“信念、情感和意识”说和“功能、作用属性”说等。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因为爱国主义具有“措词的普适性、内容的异质性、感情的倾向性”等三大特征,因而“难于定义的,甚至是不可定义的”。

结合爱国主义概念所涉及的对象、手段及道德立场等各方面,本文认为,把爱国主义定义为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巩固起来的一种团结凝聚国家和民族、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调节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道德和人生价值规范”,是比较贴切的。

作为哲学概念的本体表示的是事物根本性质。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干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深厚的感情。”也就是说爱国主义的本体就是这种对祖国最诚挚、最深厚、最纯真、最炽烈的爱,最神圣的情愫。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山河、同胞、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无限热爱;对祖国历史、文化、语言和优良传统,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无比关心;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奉献一切。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思维总是存在的反映。作为一种意识的爱国主义,其属性必然是物质存在第一性所决定的。爱国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利益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形成它的“四性”――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层次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能把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混淆起来。列宁也指出爱国主义是有阶级性的。继承并发展了这个观点,认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来决定”。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爱国主义是认识和实践的对立统一,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一个从爱国主义情感到爱国主义理念、再转变为爱国主义行为模式的不断升华的过程。首先表现为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和祖国意识的长期积淀,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再对民族文化和国家的前途进行理性分析,把朴素爱国情感升华为理国主义观念体系,再转化为具体爱国主义行动,从而在实际行动中进一步强化和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爱国主义是主客体价值的对立统一,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物质和心理基础上的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双向整合与展现”。它以情感形式存在并同人的需要直接联系,反映的是主体对国家价值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分别表现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和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越来越密切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互动唤醒人们在心理上对人类群体和对祖国的热爱,并通过对人们(主体)与国家民族(客体)内在价值关系的理性把握,把价值情感上升到了理国主义的高度。爱国主义作为特定价值关系的主体性展现,是个人(主体)与国家民族(客体)之间价值同构关系的成果。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爱国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 表达的是一种人类特殊的道德境界,即以社会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共同认可,并以情感为基础而逐渐凝结形成的_一种传统的伦理态度和伦理观点。它要求人们自觉按照标准来规范自己的爱国行为,履行对祖国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当前全球化进程中的个人国际交往不断增多,更需要在国际交往中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依法维护国家的正当利益。爱国主义崇尚和尊重祖国利益并不就意味着爱国主义不承认乃至抹杀个人利益。爱国主义的现实基础是个人利益和祖国利益的一致。此外,爱国主义的“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层面,涉及了爱国主义的伦理道德价值“私德”。麦金太尔指出,尽管爱国主义不是一种道德义务,但它仍可以是种美德,如同对家庭、对朋友等的忠诚一样的美德。当然,将爱国主义视为“私德”并非意味着将爱国主义与国家相分离;爱国主义不是“公德”也并不意味着它“不可与他人共享”。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爱国主义表现为一种政治情感和政治规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素质。爱国主义作为一条政治原则,主要调整公民与国家在政治上的关系,强调公民对国家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义务。国家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是阶级的统治机关”,而个人可以发现“自己在整个存在有生死攸关意义的层次上与国家发生关系,国家组织深入到人的人身存在和他的存在形式”,从而使得对国家的认同上升为一种国家崇拜。把爱国主义作为对公民的一项政治要求,就是要使公民在思想深处懂得,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属性,祖国的存在和发展,是每一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别林斯基说过,一般就存在于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就本质来说,爱国主义已经从对祖国山河的自然之情上升为政治情感,从而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阶级性。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曾经遭受的苦难,因为,忘却意珠着背叛。  梅汝H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告诉我们:“我不是复仇主义者……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是的,正像有人所说,“一个失去记忆的民族是一个愚蠢的民族”。中华民族素来以宽厚待人、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过往,但是,却不能不时刻以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尤其是这段受苦受难、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这并不是说,我们是所谓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更不是对今日和平的不尊重,恰恰相反,正是这样的铭记,我们国人才能时刻警醒,以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来面对世界发展大潮中的中华之舟。

《东京审判》以“庭审部分百分之八十的台词都来源于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近代中国的民族屈辱、民族危机和民族存亡。郡是一个“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四分五裂的”、“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在世界上被人民看不起的”国家。因为落后,我们的国土被列强蚕食,因为落后,我们的人民受苦受难,短短百年近代史,留给中国的唯一一个“大礼”就是由于国贫民弱而被迫与列强签下的110O多条不平等条约。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范文5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四个方面的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作为民族精神核心和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的爱国主义,与其他内容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和整合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今天我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因为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紧密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致力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致力于促进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致力于促进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可见,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其理论主题、根本宗旨和现实目标,与爱国主义的要求具有根本的一致性,二者相互影响,相得益彰。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爱国主义内在的深层关系,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在当代中国为什么仍然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从而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共产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揭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应当成为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理想和崇高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旗帜,以及事业,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是党和人民在长期不懈的奋斗中探索到的一条正确道路,是希望之路、光明之路、科学之路、幸福之路。很显然,作为共同理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理论主题、根本任务、理想目标与当代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是根本一致的。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在当代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从而帮助广大人民真正树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真正建立起坚实的精神支柱,以百倍的信心和昂扬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去。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其他内容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不仅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提倡的,也是爱国主义所要求的,都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爱国主义的深层关联,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在当代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之间积极的良性互动,能够有效地推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从而打牢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稳步和深入开展。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来实现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从现在就行动起来吧!

请党组织对我进行指导和帮助,此致敬礼!

爱国主义心得体会范文6

在新时代,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的最终落脚点即是在自身的本职岗位上踏实肯干,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任劳任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国庆节主题党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希望大家喜欢!

根据xx的安排,我要就“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与大家一起来探讨学习。我认为,开展这个活动正当其时。

就像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人们对爱国主义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甚至不同的人对爱国主义理解各不一样,比如:从社会性质来看,有奴隶封建社会的爱国主义、有资本主义的爱国主义,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从民族特性来看,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爱国主义传统和观念;从思想情感来看,存在着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盲目的爱国主义情绪、理性的爱国主义观点和系统化的爱国主义思想;从历史发展来看,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也是不一样的。

今天,利用这个机会,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我想从溯源、明理、晰义、践行四个层面与大家分享几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溯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

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纵观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历史,爱国主义内涵之所以如此丰富,爱国主义传统之所以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脐带”,就在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独特的文化土壤。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朝代不断更迭,天下分分合合,但最后都归于一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延续至今而文化不断的,首先就源于爱国主义的“根”之深、“蒂”之固。

中国,一个伟大而又多灾多难的文明古国,她之所以能屡仆而屡兴、愈挫而愈勇,千百年来淬炼的爱国主义传统作为重要的精神支柱,无疑发挥着巨大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从王进喜、雷锋到焦裕禄、孔繁森;从邓稼先、郭永怀到黄大年、罗阳,一代代共产党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赴汤蹈火,他们以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人格,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怀。

二、明理: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时代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国家追求、民族向往、人民期盼的有机统一,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华夏儿女的共同期盼,成为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

(二)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今日之中国,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指出:“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范畴,犹如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同香、瓣瓣同心。“同香”,同在都蕴含着一种爱国情怀;“同心”,同在都滚烫着一颗爱国之心。

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

(四)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福祉,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

祖国统一大势所趋,民族团结来之不易,要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祖国统一,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晰义:从三个维度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系统阐释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内涵、历史传承和价值取向,在团结和凝聚中华儿女应对风云变幻的风险挑战中显示出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应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去参悟。

(一)要遵循理论逻辑,领会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鲜明主题及“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本质。爱国主义在中国的内涵及表现随着中华民族的不同境遇而不断变迁。

在新时代,中华儿女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鲜明主题,才能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绽放出绚丽光芒。

(二)要遵循历史逻辑,领会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理性和情怀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中华儿女只有将国家核心利益、民族长远利益作为爱国言行的最高追求,把对祖国的无限热情转化为对国家忠诚、对民族热爱、对人民关切的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中发挥作用。

爱国不仅有感性的表达,更要有理性的行动。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中华儿女只有深植爱国情怀,保持爱国理性,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真正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增辉添彩。

(三)遵循实践逻辑,领会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和担当

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是凝聚和引领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纽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显示出非凡价值和巨大担当。

深刻领会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就要科学认识中国崛起、民族振兴和世界繁荣、人类进步的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世界大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践行:把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不管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每位国人不管走得有多远,都要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如何让爱国主义传统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教育是永恒主题,践行是根本目的。要在教育中激发爱国热情,在践行中养成爱国自觉。

(一)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撑

对祖国的热爱,源自一个人的自然情感,但也需要培育和滋养。如果缺乏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朴实的“爱”就可能失去温度、消解能量。

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二)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个孩子的人生关键一课

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从青少年做起,这方面工作是管长久的、管根本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与觉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体验和熏陶逐渐形成的。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获得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人生。

家长特别是父母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促使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

(三)让爱国主义成为每名中国人的行动自觉

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主要不是听他说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什么,看他对社会是否有贡献,对国家、对人民是否做了有益的工作。

“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困难和压力,往往更能检验一个人的爱国情怀。

我们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不畏压力、攻坚克难,越压越勇、越压越强,首先做好自己的事,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让爱国主义成为我们务实前行的不竭动力

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

在新时代,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的最终落脚点即是在自身的本职岗位上踏实肯干,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任劳任怨。

摒弃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观心态。做到真正静下心来,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满腔热血,发光发热,从一点一滴做起,工作中不拉后腿,不满腹牢骚抱怨,不好高骛远,不斤斤计较,为国家的发展和荣辱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