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范例6篇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范文1

博比奥:在我看来,而且从我们的马基雅维利开始,研究政治和法律的人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认为,“共和”是一种与“君主制”或“公国”相对照的政体形式的名称。共和(国)是一种建基于其公民的美德和爱国主义之上的理想国家形式。美德和共和主义曾经是雅各宾派的理想,后来又把恐怖添加于他们的理想之中。现实中,共和(国)需要恐怖。在我看来,共和(国)是一种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理想国家。它是一种修辞性的理想,因此对我来说很难理解你用共和(国)和共和主义者意指什么。

维罗里:“共和”的最重要含义是西塞罗赋予它的古典含义。西塞罗指出,共和国意味着“它属于人民”,并进一步指出,人民并不是任何聚集在一起的人群,而是一个以遵守正义和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组织起来的社会。

博比奥:在我看来,共和主义者――你也是其中之一――的共和(国)就像孟德斯鸠的共和国曾经被称呼的那样,是一种理想国家的形式,一种“道德典范”,而且他的共和国影响了法国的大革命者。它是一种不存在于任何地方的理想国家,或者只存在于著作中,他们是如此互不相同,以至很难发现他们的共同特征。在讨论国家时关注的是它应该成为什么样而不是它是什么样,这些讨论要么是关于一种理想未来的梦想,要么是对一种理想过去的怀乡病。

维罗里:我完全同意你的说法。假设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是一种道德理想,那么,或许有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况:这种理想成为像我们这样的时代中的一种重要的道德与政治理想,因为在这样的时代中,如此缺少能够维持公民信念和可作为政治行动之指导的政治理想。

博比奥:在政治中,我是一名现实主义者。我把政治理解为为了权力而展开的斗争,但是,如果你讲政治的目标是一种建基于其公民的美德之上的共和国,那么,我想知道,这种公民美德确切来说到底是什么。告诉我,你在哪里可以找到一个国家是建基于它的公民的美德之上且没有依靠武力的运用!现实的国家都是受准确地确立了行为规则的成文或不成文宪法的统治,而宪法所依据的假设就是认为它的公民并不是普遍的道德高尚的。

维罗里:在你说国家的目的“是约束它的不道德的公民”时,你解释了公民美德的本质和它在共和国中不可或缺的原因。确切地讲,因为国家的主要目的是要控制妄自尊大者、野心家和腐败者,公民必须能够“保持对自由的牢牢控制”,而且也要渴望它。

博比奥:为了抵制由于各种完全可以理解的且不需要在这里重述的原因,而使得我国目前可悲地盛行的政治冷漠,讨论公民美德是很重要的。在刚刚解放后的时期,人们充满热情,并且愿意参与,这是对法西斯政权强加的各种政策的反应。当时,每个人都各尽所能。而现在,则需要好的道德标准和品德高尚的公民。

维罗里:公民美德,这是共和主义的爱国理想的真正内涵。在《自由社会主义》一书中,卡洛罗塞利特别指出,社会主义者对忽视“民族生活的最高价值”的坚持在理想与政治两方面都是一个可怕的错误。即使他们当时这样做是为了与“人们对自己国家的原始的、堕落的或自私的依恋形式”相斗争,但他们的政策以“使得它更为有利于其他把民族神话当做它们政治命运的垫脚砖的运动”告终。罗塞利确立了一种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明确划分。他把前者等同于各种以尊重其他民族的权利为基础的自由理想,而把后者等同于各种反动政权所追求的扩张主义政策。

博比奥:祖国是你出生、成长和接受教育的地方。说一个专制国家或一个不是共和国的国家不是你的祖国,是一种花言巧语的观点。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还是不是你的祖国?许多人曾说,他们不再把法西斯主义的意大利当做他们的祖国。如果你读皮耶罗卡拉曼德雷伊的日记,你会发现,他常常说法西斯主义已经把祖国观念带走了。

爱国主义范文2

中图分类号:B8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313-02

摘 要 爱国主义教育有广博的内容和丰富的素材。祖国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的瑰宝。要做到爱国主义教育常抓常新,则必须不断探索爱国主义新途径。

关键词 自尊心; 文化氛围; 社会实践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人才、资金、原料、信息等资源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流动,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文明成果的共享。我国作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应当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努力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又好又快地实现我国的发展,从而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爱国主义教育有广博的内容和丰富的素材。祖国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的瑰宝。我们要善于挖掘它,运用它。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育于各种活动和教学之中,才能收到潜移默化、人倩、人理、人脑的效果。

1 借助升旗仪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我们知道,国旗是国家的标志之一,尊敬国旗是维护祖国尊严的表现。因此,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时机,不能把它当作普通的例会轻易放过。而要抓住这个机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升旗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服装整洁、佩戴好红领巾、立正站稳、注视国旗肃然敬礼、唱国歌时,要发音准确,声音洪亮。用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国旗下讲话,把学生的思绪带入那血与火的战场,带入国家领导人为国事操劳而彻夜不眠的夜晚;带入科研工作人员忘我钻研的场景;带入共和国取得的辉煌成就之中,带入运动健儿那拼搏的运动赛场……

2 经常进行形势教育

形势教育也要以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安危进退为宗旨,使大家经常了解国家所处的环境,国家的发展变化,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教育的方式要多样,要广开言路,平等对话,要置疑解难,点拨诱导。

我校每年元旦前后都要在黑板报上系统公布国家统计局的关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各种数字,作师生家庭经济收入和家用电器的变化情况的调查报告,发动学生写家乡变迁的作文和城镇市场情况的调查报告。此外,还请宣传部门的负责同志来校解答生对国内外政治、经济、事;外交等方面的问题,学校领导举行学生记者招待会和对话会,接受学生记者的录音采访,还应邀到班级作小型报告,效果都是比较好的。学校还组建了:“少年团校\",对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团的知识教育和培训。

外事活动中更要注意爱国主义教育,自尊自爱,不卑不亢 10多年来,我校接待美国、英国、西德、瑞典、意大利、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国际友人近400多人。从1985年开始、我校与在兰州的外国专家,学者开始了更加密切的交往,自1986年开始,我校又从美国大学语文服务社请来了两位美籍短期服务教师,他们在我校任教一个半月,对我校的外语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由此,我们开始了和美国友好人士及中学生的广泛交往,还与美国堪萨斯州的哈斯维尔中学建立了友好关系。至此,我校有200多名师生和美国朋友有书信来往。在这一有意义的交往中,我们的师生以自己的文化素养、品格和真诚,赢得了美国朋友的心,并使他们通过我们了解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和民族。

3 创设爱国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使用感

浓厚的充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隐型课程的耳濡目染和熏陶和教育,所以我们在每个教室张挂国旗,校内布置历代伟大科学家、医学家、美术家、音乐家……的名言或画像,张贴宣传伟大祖国和革命领袖为内容的美术图片等橱窗,使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渗入无处不在的教育环境,这样学生们眼界开阔了,感情升华了,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在他们的心头悄然而起第四活动激情法。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在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其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化,其中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因此,学校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和校外活动。

3.1 开展爱国文艺作品赏析活动。如“读百部爱国故事书”,“唱百首革命歌曲”,“观百部爱国优秀影视片”,“赏百首爱国诗词”等,借五彩缤纷的镜头银屏和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文字旋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2 结合清明节、“五四”、“七一”、国庆节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如凭吊先烈、远足寻根、文艺演出、歌咏比赛、入团宣誓、书画展、征文等。

这些活动寓意深刻,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使学生耳濡目染,动心动情。

爱国主义范文3

一旦扯上爱国,围观的必然多。必须得承认,我也是围观者之一。只是读来,这种爱国新闻总让人憋闷。本来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被外人抢了去,如今还得自己花大价钱再把它买回来。买也就算了,自家几个人还在那里互抬价格,生怕给外人的好处少了。

这种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的事,偏偏正在狂热上演,一些有钱的中国人还乐此不疲,更何况有件爱国的外衣,大笔花钱的理由又是如此正当。老外自然是乐于见到国人的这种情绪,因为他们从祖先近似强盗的手段里,获得的是无本万利。可我们必须冷静地想想,我们得到了什么?用巨资堆砌出来的瓷器爱国主义,到底值不值?

不可否认,现在的中国需要这样的瓷器爱国主义。就像《金融时报》记者撰文指出的,回顾上个世纪的历史,手里有了钱的中国人最渴望的就是重建自己的历史,“而收回这些文物,有助于他们重寻身份和文化”。确实,寄托于这些天价文物之上的,正是重建这些文物所代表的那些曾经的荣光和繁盛的历史。可如果正是这些流失的文物,刺激着国人不断自强,并最终有了买回流失文物的实力,那我们更愿意这些文物还是扮演这样的角色。否则,被自信甚至自负膨胀了内心的国人,再靠什么来刺激自己继续奋进?

说这是自负并不夸张。要不,一个估价80万到120万英镑的花瓶,为何会在中国人的一次次举牌下,被拍出创下世界纪录的4300万英镑。这样的竞拍,甚至让我看到的不再是爱国,而是一些个人的面子,更有甚者,是打着爱国旗号的投机游戏。谁都知道,这样的竞拍,除了是文物的原拥有者得利,接下来获利的就是竞拍的胜利者。因为这个头顶爱国主义的花瓶,已经因这场拍卖而以4300万英镑的价格尽人皆知,而这个价格就是这个花瓶现在的身价。可以想见的是,以后再有转手,这花瓶的价格只会比4300万英镑更高。至于花瓶的新主人,从中得到的或许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美誉。

有个常识更需要被提及。有些东西不是你拥有了,它才属于你。这些流失文物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在向人展示时都会标注来自中国。不论它的主人是谁,它是中国的――这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有了这样的文化历史属性,我们还有必要花巨资只为购得它的所有权吗?其实,国家文物局也一直不支持购买非法流失文物,而且,和这种巨资回购相对应的,是近20年我们的文物流失也远甚于过去。很难说,不是这种国人有些非理性的回购行为,刺激了海外文物贩子对中国文物的非法需求。于是,低价流出去,再高价买回来,这样的恶性循环实在很恐怖。

爱国主义范文4

关键词:国家主义;全球化;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76-02

一、全球化下的国家主义

进入20世纪以后,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的不断改进,推动着全球化的浪潮滚滚前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化,无论是资源、经济发展还是政治事务都打上了深刻的国际化烙印。与此同时,人类共同利益如臭氧层的保护,海洋的和平利用,全球气候问题,等等,在国际关系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地球村”,“全球公域”等概念也相继提出与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活动的范围已经涉及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日益发挥着重大而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在全球化的潮流下,探讨如何以国家主义教育为切入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从长期看,当代人类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正发生着历史性变迁,全球主义呈现出一种历史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性制度框架的作用已经处于主导地位,当代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单元,仍然是社会资源与价值的主要分配者,是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主要管理者,是社会秩序的主要保障者。国家依据法律和各项制度,通过自身的机构去组织社会生产与再生产,保障社会秩序,提高社会福利,推动社会进步。毋庸置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民族国家仍然会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支点,是组织、管理社会生活最有效的工具,国家利益也仍然是一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石,是当代国际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1]。在这个问题上,正如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所说:“即使国家的自治和作用由于超国家的趋势而减弱,也没有出现一种足够的东西来替代它,并成为答复全球变化的关键单位”[2]。

可见,国家的历史作用远未终结,国家主义尚有不言而喻的现实合理性,急于抛弃国家主义显然是不明智的。也正是基于此,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国家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血缘伦理道德支撑着民族国家,要进行国家主义教育。血缘关系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关系,家族就是这种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基本单位。以家庭为中心进行扩大,这种血缘关系发展到家族,民族,种族的范围内,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对于国家而言,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关系与其他的物质关系相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深刻性[3]。因为国家就是我们共同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之内,我们同宗同族同根,我们与这个大家庭息息相关,因而对她充满了情感,无比认同。比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几千年来,我们一直信奉自己是龙的传人,是炎黄子孙。正是基于这个认同,我们共同创造了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正是基于这个认同,我们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国家有耻辱危亡之险,要进行国家主义教育。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更有甚者,则会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现今世界各国的名称及其版图,无不是几经变更之后的产物。遍布于全球各地的国家,犹如夜空中的诸多繁星,有的星光灿烂,熠熠生辉;有的却暗淡无光,奄奄一息。纵观历史,鲜有国家能够长盛不衰,楼兰古国的覆灭,玛雅文明的绝迹便是明证。我们中华民族就曾有过亡国灭种的切肤之痛。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国一步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对外割地赔款,几无。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更是变东北为完全的殖民地,进而妄想独占整个中国。正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每一个中国人都经受着国家危亡的痛苦。“皮之不存,毛将附鄢”,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民族都可能遭受此种苦难,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需要将热爱祖国的国家主义情怀根植于心。

国家有发展壮大之需,要进行国家主义教育。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便是基于历史的教训。另一方面,血缘伦理关系为纽带的民族国家,也如同我们一个个鲜活的主体一般,都有一种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都有一种屹立于民族之林的强烈愿望。那就是,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祖国欣欣向荣,繁荣昌盛。正是这种无时不在的热切需求,呼唤着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呼唤着人们的爱国主义行为,这本身就是国家主义的核心内容。当今世界,正处于和平发展的大好时机,各个国家无不千方百计把握发展机遇,以求能够获得长足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当然更应加强国家主义教育,以国家根本利益为最高宗旨,指导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三、国家主义教育的途径

依托国家现状,进行忧患意识培养。所谓忧患,就是本民族国家所遭遇的潜在危机。任何一个国家都会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威胁,如果能够巧加利用,也可以成为国家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比如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但日本国民却多具忧患意识。为了培养国民的忧患意识,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经常向国民提出日本存在的各种危机,诸如列岛沉没论,资源匮乏论,生存危机论等。在日本的文化中,中国传统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诲已经深入人心。近代以来日本快速崛起,并在其后赶超西欧,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这与日本国民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无关系。正是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时刻激励着一代代日本国民不甘落后,奋发图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立足不同的国情,对我国国民进行忧患意识培养,应该成为国家主义教育的重要方面。

依托国家苦难历史,进行国家主义教育。一个民族国家的苦难历史,往往是该民族无法抹去的阴影,是他们难以忘却的伤痛。经历这种伤痛的民族国家是不幸的。但是,这种苦难也同时历练着这个民族,从而使得他们更加顽强,团结,不屈不挠。说起苦难历史,再也没有比犹太民族更为不幸的了。这个命运多舛的民族,千百年来一直流散于世界各地。在这个漫长的流浪生涯中,犹太人不是被驱逐,就是被隔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更是遭受了灭顶之灾,六百万犹太人,相当于全部犹太人口的三分之一毁于希特勒的纳粹主义。饱受屈辱与苦难的犹太人心中不灭的依然是国家,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家。在众多犹太精英的努力下,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终于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从而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亡国离散之苦。

依托国家强大历史,进行国家主义教育。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民族是幸运的,这些辉煌历史,是先民们留给后代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它们犹如一颗颗灿烂的明珠,不仅照亮了本民族的发展历程,更会在黑暗中成为引导和激励国人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我们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这样幸运的民族,提起历史,我们就会如数家珍,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一个个繁华盛世,是一股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浇灌着我们的爱国主义心田;也是一个个富于吸引力的巨大磁场,牢牢地凝聚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正是基于我们辉煌而强大的历史,我们更加珍爱自己的祖国,盼望她能够再次辉煌,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依托国家发展需要,进行国家主义教育。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这是每一个民族国家的共同任务。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个人的主体地位得到极大的尊重,从而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得到统一,国家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成就了个体人本价值的不断实现。一个不断经历着这样发展的国家,将会是一个人人向而往之的国家,而参与其中的国民,也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满足感。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样,国家与国民就成为了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主义当然也会深入人心。

四、国家主义教育的情感归依——爱国

爱国主义依靠人民群众,人民团结凝聚无限力量。爱国主义不是某几个国民的思想意识,而是所有国民形成的共识。国家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感。人心齐,泰山移,爱国主义也要依靠人民群众,只有人民团结才可凝聚无限力量。无论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战胜西方列强,取得民族独立;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不是依靠热爱祖国的所有民众。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仁人志士,他们是民族的脊梁、祖国的骄傲,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国家领导承担天下责任,万众一心谋求国家发展。国家主义教育归结到每一个国民,那就是国家领导承担天下责任,万众一心谋求国家发展。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强调参与政治,担当社会责任。从孔子的“已欲立以立人,已欲达以达人”,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无不体现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担当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国家领导,更是责无旁贷。而普通的民众,则需要在国家领导的带领下,万众一心谋求发展。没有人愿意在一个消极、落后、不思进取的集体中工作,而一个积极、先进、团结向上的集体则是人人所向往的。在这个大集体之内,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我们这个共同的家而共同努力,这应该成为爱国主义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蔡拓.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J].中国社会学,2000,(3):24.

[2]保罗·肯尼迪.为21世纪做准备[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127.

爱国主义范文5

[关键词]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这是自党的七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写进了党代会文件。我们不仅要理解这一举措的意义,而且应该深入地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及其精神实质。这里,我着重就“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从2008年上半年两件大事闪耀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讲起

2008年,将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永远铭记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实现了百年奥运梦,我们又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我们还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善良的中国人没有想到,在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会遇到那么大的阻力。全球的中华儿女被激怒了。

善良的中国人也没有想到,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而努力奋斗的四川人,会遇到那么大的地震灾害。全球的中华儿女被震撼了。

令人欣喜的是,被激怒的中国人释放了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被震撼的中国人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爱国主义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也最为强大的精神动力。

这种精神动力,毫无疑问,来自于这个民族的历史。但是,它在今天能够极大地释放出来,与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没有关系呢?毫无疑问是有关系的。

那么,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为什么会释放出那么大的精神力量呢?这种精神力量的释放,仅仅是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就所带来的副产品吗?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

我认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所以会释放出爱国主义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因为指导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在地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多年来进行的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教育,内在地贯穿着爱国主义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理论问题研究的时候,应该把“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提出来。

二、“中国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出发点,也是价值出发点

为什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在地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呢?这是因为,在我们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这里所说的“中国化”,既对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从中国实际出发”这一科学要求,又指出了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为振兴中华”而奋斗这一价值要求,兼有科学与价值的双重要求。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这几年我们已经作了很多研究。一般都认为,这一科学命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样理解,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还有必要对这一命题及其基本要求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中的“中国化”,既说明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应该坚持的科学的出发点,又说明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的价值的出发点。所谓科学的出发点,就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所谓价值的出发点,就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服务于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于振兴中华这一崇高的民族利益。以往的研究,强调前者多,强调后者少。而只有把这两个出发点统一起来,才可以说全面领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要求。

我们都知道,是在1938年10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的。具体地说,他是在这一报告的第七部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这一科学命题的。在论述这一问题的时候,他首先从“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讲起,指出:“国际主义者的共产党员,是否同时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呢?可以的,应该的,看什么历史条件来决定。”“对于我们,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密切结合着,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只有为着保卫祖国而战才能出全民族于水火,只有全民族的解放才能有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解放,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战争中的实施。”正是根据这样的深刻思考,他提出:“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强调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而且强调这样做有一个明确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为了“出全民族于水火”,为了“全民族的解放”。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成果,就是这样一个由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人所创立,为振兴中华民族应运而生,融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于一体的思想理论。

事实上,我们党在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时候”,始终有一个明确的价值追求。这就是,要完成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性任务。严格地讲,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给中国所有的阶级、政党及其领袖所出的考题。从林则徐、魏源、龚自珍开始,到洪秀全,到康有为、梁启超,再到孙中山,都参加了这一考试。其中,要算孙中山先生考得最好,他领导的辛亥革命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他也没有能够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没有能够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在这两道考题面前,考得最好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过程中,使中国人站了起来;在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的过程中,又使中国人富了起来,并且抬起头走向了世界。因此,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联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时候,始终有着一个坚定不移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即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可以这样说,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人这一无私的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感召和凝聚中国各族人民的魅力之所在,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动力之所在。

经过这样的历史考证和理论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联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候,既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又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爱国主义相联系。

振兴中华,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

三、爱国主义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追求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在科学上和价值上的这种双重追求,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又是与中国共产党人热切地坚持的爱国主义相联系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始人和奠基者邓小平,同等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样,首先都是爱国主义者,都是为了救国救民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爱国主义者集团,就是这样一个自觉地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融于一体的工人阶级先锋队。邓小平有篇文章,题目就是《振兴中华民族》。他在这篇文章中明确地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他在这篇文章中还充满信心地告诉大家,我们现在是一个政治大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会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这样一批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样一批共产党人的杰作。

进一步的研究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观,而且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有两个互相联系的支撑点: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无怨无悔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为人民服务,集中表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上;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又体现在为人民谋利益上,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种着眼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振兴中华的精神和行动,正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赋予“爱国主义”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意识到爱国主义不是闭关自守。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作出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潮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作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性决策;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必须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作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历史性决策。这一切,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四个字:“赶上时代”。他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可以这样说,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弘扬的爱国主义,是以“振兴中华,赶上时代”为使命的爱国主义。这样的爱国主义,这样的价值追求,已经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实践和全部理论之中。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改革开放的历史,就可以注意到,我们党之所以要领导拨乱反正,纠正自己在“”以及其它政治运动中所犯的错误,之所以要领导改革开放,变革自己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体制,说到底,就是为了我们这个历尽苦难的民族能够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赶上时代。我们只要研究一下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同样可以发现,这些理论提出的宏观发展战略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所有决策,都是为了振兴中华,赶上时代。

爱国主义范文6

关键词:屈原;爱国主义;浪漫主义

一、屈原的爱国主义

屈原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他名平,字原。他生活在楚怀王和顷襄王时,是楚国王室的远方亲戚。屈原的才华过人,那时的他对列国的情势有着清楚的认识,对楚国的现状也了然于心,所谓,“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作为当时杰出的政治家,他为真理而斗争,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屈原对“美政”理想的坚定。其中个人认为美政理想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是选贤任能,二是修明法度。在这里,屈原举了很多事例,比如傅说、吕望、宁戚等人,他们都是出生卑贱之人,然后得以遇到明君贤主从而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出力,屈原的目的就是要说明选拔人才要不分贵贱。其次,屈原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而不畏强权,坚决斗争的勇气和决心。屈原的伟大不仅是因为他有着进步的思想,更加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理想始终不放弃,尽管他遭遇了很多挫折,尝到过许多艰辛,但是他依然不改初心,矢志不渝,这也正是他的坚韧所在。他在关心百姓,忠于君主的同时,屈原对于当时祸害百姓的子椒、子兰等人给予无情的鞭挞。屈原洁身自好,正直明义,所以“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当屈原受到他人的嫉妒和诽谤,甚至屈原的得意门生也离开他时,他并没有被如此险峻的情形吓退,他一个人仍然在战斗,为“美政”的实施奔走。他多次出使救楚国于危难,他至死也没向小人低头,这些都可以看出屈原为理想与小人抗争的决心和勇气。再次,屈原非常关注民生。屈原他不仅知道“民生各有所乐”、“民好恶其不同”,与此同时也感叹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屈原总结历史,了解以往君权丧失的原因,更加注重老百姓的生活。屈原能够认识到百姓生活的不易,了解到人心向背的重要,所以他大声呼吁,以此希望统治的君主也能了解到这一点。

二、屈原的浪漫主义

屈原还是一位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创作的《离骚》是长篇的政治抒情诗,也是我国古典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其中《离骚》的浪漫主义特点,从内容上来说,它表现了不断追求进步思想的精神,并且还采用了丰富的神话来表达屈原自己与楚国黑暗的斗争,这也是美与假,恶与丑的斗争。屈原的作品《楚辞》,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在屈原的《楚辞之后》,就形成了积极的浪漫主义传统,并一代代传下去,这也是另一种文流。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由此由屈原开创,他将深沉理智的个人人格与丰富生动的神话联系在一起,将它们融合。

不仅如此,屈原还将神话与历史人物以及自然现象写成一个奇妙的地方,在那个地方,人神杂处,寥廓荒忽,美人香草,望舒飞廉,巫咸夕降,羲和弭节,流沙赤水,八龙婉婉,奇禽怪兽,神魔鬼魅,情景与现实脱离,奇异怪诞,场面壮观,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那个世界中,有着传说中的巫术,还有着神秘的象征,描绘的色彩鲜艳浓烈,形象非常奇特。这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屈原奔放的热情和深刻的思想,他的浪漫主义主要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理想的着重体现。他不仅对理想的政治与人格进行讴歌和赞美,还表达了孜孜不倦对理想的追求,塑造出理想中的主人公,崇高而壮美;第二,屈原想象的奇特。屈原将想象自由发挥,夸张的同时也体现出他的大胆,对于神话故事也是广泛采用,创造出超越时空的境界。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的幻想,它更加饱含着现实;第三,屈原积极浪漫主义的激情澎湃。屈原一般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直接倾吐情怀,表达自己的爱恨,情感强烈,这是和精细理智地描绘现实是不同的。

三、结语

所谓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屈原作为一代诗魂,虽然不在了,但是他的血肉已经化成尘土,与大地融合在一起。他用自己的生命来表达了爱国主义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辉,并且一代代传下去。这种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的珍品,它激励我国人民千秋万代,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奋斗。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爱国热情,对理想的激情,有着神奇瑰丽的想象,,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将永远垂范于后世。

参考文献:

[1] 向元茂. 略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J].文学教育(下),2008(12).

[2] 曾艳.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04) .

[3] 殷光熹.屈原的爱国思想、人格精神和悲剧结局[J].中国文化研究,20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