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范例6篇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范文1

一、统一思想,明确内涵,有的放矢。我校历史科组教师有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识淡薄,认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的责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历史知识教育和教学,没有认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历史科组首先组织本科组教师反复学习江总书记给国家教委领导同志的信,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及中共中央关于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经过学习,老师们统一了思想,达到了共识,一致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是全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因此,深深地感到承担这项工程既无限光荣又责任重大,决心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非常广泛,包罗万象,历史教学却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江总书记曾经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我校历史科组教师经过学习研究之后,认为当今爱国主义教育应突出:①加强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②加强祖国四个现代化的教育;③加强改革开放的教育;④加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教育;⑤加强促进祖国统一事业的教育。认识明确后,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紧扣课本内容突出上述几方面的教育。如讲述清朝前期郑成功,清朝设置台湾府,击败沙俄对我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平定噶尔丹分裂势力和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对的管辖等等,我们都突出地引导学生明确:这些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的历史事实,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今天我们同样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利益,这是爱国之举。

二、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进行系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很广泛,必须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进行系列教育,持之以恒,才能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工程。我们历史科组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经过研究制定了爱国主义系列教育的计划,主要内容是:①初一级主要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②初二级主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③初三级主要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教育;④高一级主要进行中国国情和民族团结教育;⑤高二级主要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⑥高三级主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以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教育。我们制定这些爱国主义系列教育计划,一方面考虑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另一方也考虑到各年级教材结合的可行性。同时,我们要求各年级历史任课教师要在备课教案本中具体地反映出爱国主义系列教育的目标计划,并在教课过程中实施。

通过历史节日,开展形式生动活泼的系列专题教育。如每年的“五·四”纪念日,我们都以《弘扬“五四”精神,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奋勇前进》为题进行专题历史讲座,每年的“一二·九”纪念日,我们又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精神》为题进行专题历史讲座。虽然每次历史专题讲座的课题不变,但内容却不断补充更新,同时每次历史专题讲座都让一些“历史尖子”学生进行补充发言或谈自己听讲座的感受。每次历史专题讲座会之后,我们还让学生写学习心得,出版墙报,从而反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

我们还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在初一级组织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历史故事会”,在初二级组织以赞颂民族英雄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会”,在高一级组织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内容的“历史知识抢答竞赛会”等等,都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我们还在全校举办了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中国历史大观园”,让学生通过热闹的游园活动,在欢乐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三、紧扣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教育。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历史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讲述鸦片战争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学信息就是林则徐禁烟;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下令向日本吉野号撞击,中鱼雷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孙中山为救国奔波于海内外,奋斗终身,等等。我们在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把握三个环节:①教师在堂上分析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作用;②教师分析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补充与这些历史事件有关的资料;③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评述这些事件中主要历史人物的爱国之举。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对学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通过电化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最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也较好。在讲述中国近代后期文化史的时候,我们把解放前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取得优异成绩,解放后拒绝英国优厚待遇的挽留立志回国作出重大贡献的华罗庚的事迹,整理录音后结合讲课播放给学生听,学生听后非常感到,甚至热泪夺眶,纷纷表示要向华罗庚学习,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决心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勤奋攻读。

“百闻不如一见”,从教育的角度上说,直观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当我们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时,便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东郊公园参观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衣冠冢及其石像,一边参观一边讲述当年邓世昌在抗击日军的海战中,率领致远号全体官兵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在场的学生站在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石像前肃然起敬,甚至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热泪。我们讲述抗日战争的历史时,便组织学生到沙河镇参观十九路军抗日烈士坟墓纪念碑,一边参观一边讲述当年十九路军奋起抗战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在场的学生面对十九路军抗日烈士坟墓纪念碑默默地致哀,离开的时候还留下了悼念的花环。如此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基地进行直观教育,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同时对学生深化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深受学生的欢迎。

爱国主义教育范文2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学校应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全球化的实质,认识在全球化进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要系统化层次化地构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强化爱国主义理论建设,切实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也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它是凝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紧密团结的坚强纽带,也是推动其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今时代的最显著背景就是经济全球化。或者说,我们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在这样一个相互开放、交往与联系日益紧密和时空界限相对模糊的时代,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及爱国主义情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这就给新时期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历史性课题。

一、全球化进程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1.地球村意识得到增强,国家民族意识有所减弱。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少大学生对全球化意识有一定的认识,特别是在网络虚拟现实的推动下,不少大学生认为: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如今世界市场已经形成,各地区、国家和民族相互依存,联系进一步紧密,实现了世界大同,跨国公司在国际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应当用地球村意识取代国家民族意识。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在大学生中有一定比例,有的甚至错误认为:互联网已打破国家界限,实现了国家资源的共享,国家、民族意识已无任何存在的意义,甚至认同西方社会炒作的“国家无能论”的观点。类错误的认识,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冲击。

2.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意识得到增强,国家安危意识有所减弱。在全球化大潮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这种思想意识也已广泛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但由于受外界传媒的误导,不少大学生只看到世界和平的一面,而忽视了世界仍然存在不安定的因素和充满危机的事实,对我国所面临的,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及敌对国家的威胁和周边不安定的因素认识不够,国家安危意识较为淡薄。

3.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情感有所增强,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情感受到冲击。全球化进程中不少大学生的世界情结日益增长,他们关心世界安全与和平,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是在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爱世界”的情结的,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应当以爱世界为主,认为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直接影响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4.大学生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增多了,关注和接触本民族文化的时间减少了。全球化进程中,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约有60%以上的大学生从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他们中的不少人通过网络增加了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其兴趣点主要聚集于外来思想和文化,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对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由于受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有的甚至拒绝接受中华文化,这种现象的出现,削弱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直接导致了爱国热情的减弱。

二、全球化条件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其先进的科技优势主导的市场经济活动的世界性扩张,其性质是资本主义的。有人形象地比喻:资本流向全球,而利润则流向西方,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全人类共享的盛宴。在西方发达国家享受这顿美宴的时候,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然忍受着贫穷落后之苦。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发展资金匾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大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更令人担优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较量的过程。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生产力水平不高以及生产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充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与资本主义的这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与被动的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遏止、西化、分化、弱化等手段,始终不忘扼杀社会主义制度的初衷。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称霸全球的野心仍旧,其对全球的控制方式由过去的单一的军事方式变为主要通过信息、科技、政怡、文化、传媒和人才的方式。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要想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除了克服自己的僵化模式外,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去,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趋利辟害,急起直追,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柱,最终实现赶超的目标。“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取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经济发展依靠科技,科技的发展的依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靠教育。国际上各个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对人才的竞争。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帮助大学生认清全球化的实质以及所带来的挑战,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三、关于全球化进程中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

爱国主义教育属于教育学的范畴。更确切地说,它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爱国主义教育是否有效,取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各个要素的状况及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本人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1.系统化层次化地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系统化和层次化。当代大学生已具备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的构建和选择上要符合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系统化和层次化需要。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必须科学化、系统化、层次化,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思想和意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包括如下重点内容:

(1)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为教育主线,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才能培养出爱国热情。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在近现代因外敌人侵,遭受近百年的屈辱,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在全球化进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历史教育和民族的传统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最基础的热爱之情,形成以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以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国情为切人点,对大学生进行当代爱国主义时代特征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具体的时代特征。当今我国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是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讲明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紧密结合是当今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应当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对大学生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使大学生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与热爱党、热爱人民和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爱国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

(3)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为重要内容,重点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全球化的竞争归结起来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和人格状况如何,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具有健全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其爱国情感才能长久。要通过人格塑造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和正确理解国家的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把个人发展目标,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职业的选择与国家的需要最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在职业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以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我国今天仍然面临着来自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包括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威胁,这种威胁不但没有因为全球化削弱反而加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根本性的增强,被美国视为潜在敌人。为此,美国一直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利用阻挠中国的统一,在军事上威胁恐吓,在经济上实行制裁,在文化上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甚至利用和宗教问题干扰中国内政,利用《十条戒令》为指导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这一切表明,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甚至国家,都处在外来势力的威胁之中。只有教育大学生认清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培养和平时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才能使大学生把爱国热情落实到具体的爱国行动上,一切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在社会生活中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爱国主义教育范文3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实践;德育

【Abstract】Carries on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to the elementary student is the moral education the most important, is a long-term project, after a considerable period of time needs the general teachers to carry on the education to the student。 How will this article discus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to carry on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to the elementary student。

【Key words】Patriotic education;Teaching practice;Moral education

金秋十月,正值新中国60华诞,这是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高兴的事。作为一名小学人民教师,在高兴的同时也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个很有价值的课题,非常值得研究。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在学习《开国大典》一课时,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多讲一些与开国大典有关的事情,让学生深刻地明白:新中国的诞生以及今天幸福生活的到来都是无数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勤奋学习,奋发图强,长大后报效祖国,建设四化大业。

2.要利用好班、队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教师要适当地增加有关爱国教育方面的知识。如有一次班会,我就给学生讲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故事,使学生通过听故事深受教育,被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所深深折服。都纷纷表示要向周恩来学习,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学校还要好好地利用队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举行讲爱国故事比赛、庆十一歌咏比赛、迎十一书画大赛等。

3.推荐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爱国影片让学生观看

如《开国大典》、《南征北战》、《战上海》、《地道战》、《地雷战》、《敌后武工队》以及最新力作《建国大业》等影片。让学生不仅要用心去看,还要在看后写好观后感,学校还要进行观后感展示,并评出优秀的观后感予以奖励。

4.向学生推荐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让学生去读

爱国主义教育范文4

关键词: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一再强调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必然要求。在新时期我们该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呢?

一、整合政府、社会和民间的资源和力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主管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省市可建立由党委宣传部、各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商解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相关部门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指导、协调、督促、检查,按中央和省委要求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教育基地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在教育基地的领导班子配备、人员编制、队伍培训和职工待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其次,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阵地,其社会效益是十分巨大的。正由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是以取得社会效益为根本原则的,所以其他组织和个人对它的投资积极性一般不高。笔者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首先应该主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政府要有建设好、利用好教育基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资金投入上,各级政府要挑大头,加大投入力度,要计划好用于教育基地建设的配套资金。要按照文化事业建设费和有关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对中央和地方的资助资金专款专用,坚决杜绝腐败现象。

最后,政府应鼓励社会力量、民营资本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普遍存在资金紧缺的问题,仅靠政府的那点投入难以支持其长远发展。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民营资本将是个不错的选择。笔者认为,教育基地可以大胆地把基地后勤推向市场,吸纳民间资本,通过市场化运作,较好地化解矛盾。例如西柏坡纪念馆就已经采用竞标的方式,将馆里的卫生管理工作向社会公开承包,结果当年就节约资金9万多元。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如何做好合理开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各类反映我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纪念馆、纪念地、领袖故居、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发展红色旅游的主要载体,政府应支持这类教育基地主动与旅游部门或旅游公司联系,加强合作,发展红色旅游,拓展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空间。

二、坚持“三贴近”原则,改进创新,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随着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知识背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信息渠道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坚持“三贴近”原则,改进创新,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真正实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的各类教育基地建设,必须用时展的要求审视教育内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完善教育形式,不断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开辟新途径,使教育基地的工作更加贴近群众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要改进陈列方式、创新展示手段、丰富展出内容。各类教育基地要从改进陈列方式、创新展示手段、丰富展出内容等方面入手加强建设,努力做到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要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和“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解决陈列内容陈旧、手段方式落后的状况,在艺术设计、实物制作、展品布设、灯光配备等环节,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更多的信息,努力增强文物展示的现场效果。

其次,要开辟双向渠道,共建共育。要创新思路,在更好地做到“请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教育基地的辐射力和影响面。要与社区、学校、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联手共建教育基地,制定共建计划,签订共建协议,确定联络员和辅导员,以此来增强工作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共育活动。要组织巡展、巡讲、报告会、座谈会,把教育资源送到群众身边去。各教育基地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走进农村,多办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临时展览、流动展览。

三、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做好公益服务。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记述着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光辉业绩,是激发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品德修养的大课堂。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应作为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必须长期遵循的重要原则。一方面,主管部门要加强基地内部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规范服务范围和经营活动,营造干净整洁、庄重有序的参观氛围,使教育基地真正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各教育基地应坚持社会公益的原则,对学生团体参观实行票价优惠措施。以博物馆、纪念馆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尽量做到对中小学生集体参观实行免票;对学生个人参观实行半票;对家长带子女参观,子女实行免票。一些经营性的教育基地也要创造条件,拿出专门时段对学生免费开放,为广大未成年人进一步走进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苦练“内功”,加强自身建设。

首先,要加强队伍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提高教育基地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重点要建设好领导班子队伍、讲解员队伍、研究员队伍。各教育基地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交流的机制,依靠人才战略,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整体水平。要定期组织多层次、多种类的培训,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学历教育,深化专业教育,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要放开视野,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保持教育基地的生机和活力。

爱国主义教育范文5

建国后三十年时间里,由于受国内国际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在爱国与开放的关系上一直未能正确认识和实践,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基本上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进行,使我国与世界现代文明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有鉴于此,邓小平同志从民族振兴的高度提出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战略和基本国策。

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开放的历史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是贯通和统一的,改革开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民族前途的命脉所系。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实行对外开放。邓小平同志指出,“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清除阻碍社会发展的陈旧过时的体制和观念,在开放的世界经济科技大系统中,与外部充分地交换知识和信息、设备及人才,分享成就与进步。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充分调动起亿万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增强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十几年来,我国人民打开国门,充分吸收外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坚持对外开放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如果说战争年代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投身到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的改革者们,才堪称当今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改革开放,国门大开。中国在经济上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也要不断地扩大交往与交流,民族文化与文明面临着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在日益增多的对外交往中,一些人对我国国情和我们过去工作中的一些失误缺乏正确认识,盲目崇拜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全盘肯定资本主义的一切,制造民族自卑感,直接或间接地为“全盘西化”服务。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流毒泛滥起来,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因素,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迅速膨胀。社会事业心、责任心、正义感削弱和淡化,道德水准下滑,丑恶现象增多等。一些地方和部门产生了、、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等腐败现象。由于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他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淡薄,有的甚至受坏人利用,酿下悲剧。

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于加强全国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防止和扼制权力腐败和道德滑坡,使人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增强识别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先进与落后的能力,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健康发展都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改革的精神。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有时代特点,要赋予改革开放的内容。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为改革开放贡献力量。要用改革的思路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探索适应新形势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1、坚持“两史一情”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在同西方世界打交道时,中国虽然始终抱着友好和合作的真诚愿望,但也时时遇到某个傲慢大国的威胁和制裁。只要我们回顾我国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就能够以史为鉴,找到答案。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近、现代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无数志士仁人为挽救中华,救亡图存,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写下了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壮丽篇章。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我国的罪行,强调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他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因此,了解中国的历史,吸取近代中国用血泪所凝结成的惨痛教训,才能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去。

要加强对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国情教育。青少年没有新旧社会强烈对比的亲身感受,没有经过艰苦奋斗的磨练,往往对历史缺乏了解,对现实缺乏分析、对比,看问题往往偏狭和简单。对青少年进行国情教育要注意引导他们全面、辩证地看;要历史地看待中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起点不同;要正视我国长期受帝国主义包围和封锁的现象;要认清从经济发展速度看,中国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快得多。这样就可以从历史比较和更广泛的社会发展的比较中,看到我国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加强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著称于世。艰苦奋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更应发扬光大。它是我们在困难面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坚强意志和优秀品质。同时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更有助于我们消除、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思潮,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以艰苦勤俭为荣,奢侈腐败可耻的风气。

爱国主义教育范文6

【英文摘要】Thenetworkculturebringspositiveeffectonpeople''''slife,learning,entertainment,ontheotherhand,itbringsnegativeeffectonthepatriotismemotionofpeople,especially,thecollegeanduniversitystudents.Tosomedegree,itweakenscollegestudents''''nationalawareness,nationalself-confidence,andnationalvitalizedawareness,causingthecollegestudentsatalossofviewofthenationalvalue.Inthepast,wehaveachievedalotintheeducationofpatriotism,goodtraditionandcultureofchinesenationandidealbeliefetc.towardtheyoungcollegestudents.Butinordertomeetthechallengefromthenetworktimes,thepatriotism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musthavethenewperspective.Weshouldfocusonthestrengtheningofthenewawarenessofoursovereignrights,thenewawarenessofournationalsecurity,globalawarenessandthescientificrationaleducation.Intheinformationtimesofnetwork,suchphenomenaastheconflictofcultures,thecollisionofviews,themutualinfitrationofthoughtsandvaluesexistanddevelopatthesametime,thepatriotism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mustgetholdofthepulseofthetimes,todealwiththeproblemsbetweentheindependenceandtheopening,thenationalself-esteemandthenationalanxiety,thenationalresponsitibilityandselfdevelopmentinafullynewopinionandstrategy,meanwhile,weshouldstrengthenthereformoftheteachingofthepoliticaltheory,establishcolorfulcampuscultureandnetworkculture,establishandamplifytheeducationalnetworksystemandmakefulluseofthenetworktechniquetoconstructtheplatformoftriotismeucation.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

networkculture/patriotism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collegeanduniversitystudents

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民族意识,这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冲击和新挑战。认识、分析这种挑战,探索应对的策略和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

一、网络对大学生爱国意识和情感的新挑战

(一)“网络信息社会”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互联网缩小了世界各国间的时空距离,出现了“地球村”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全球主义”、“超民族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蜂拥而至。不少大学生接受外来思潮的“趋同论”,相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对立将不复存在,各民族国家正在走向所谓共同的“信息社会”。甚至有的大学生认为,世界各国一切政治与文化的纷争正退居到同一的“公域生活”背景之后,中国人正在成为“世界公民”。可见,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对全球和人类整体的关注已远胜于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关注,民族国家意识正在减弱。

(二)西方网络强权削弱了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大学生的民族自信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优越感,是在对民族文化充分了解基础上的对民族文化的肯定和赞许,是对民族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的体现,它是自觉维护民族尊严,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心理基础。但在全球网络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英语信息占90%,法语占5%,其它信息占5%,而其中中文信息还不到1%。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说:“在互联网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语将成为标准。”[1]目前英语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已借助新型传播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新的网络强权,而处于弱势的国家或民族常常会在这种强权或霸权面前怀疑、否定自己的民族,削弱对本民族的自信心。

(三)网络文化多元造成大学生民族价值观的迷茫。以前的青年大学生,往往会在历史给定的民族价值体系中抉择自己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而在网络信息时代,固有的民族目标和方式体系为网络多元文化所冲击,代之而生的是形形陌生的民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如网上不时出现种族歧视、宗教仇恨、法西斯主义、暴力凶杀及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取向,给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价值观造成不可低估的危害。因为这些目标和方式对他们是前所未经验的,因而抉择的困惑与迷茫随之而来。于是,部分大学生在民族精神与文化上就呈现出不稳定、无中心、多样化的状态,精神家园迷失,内心冲突剧烈。在民族价值观选择上困惑彷徨、无所适从或优柔寡断、迟疑不决,缺乏对目标及达成方式的思考与自信,这很容易带来民族价值体系中选择的冲突与悖论。

(四)网络“垃圾文化”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振兴意识。爱国主义就本质而言,最终体现在为本民族的振兴的物质动力上,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为本民族振兴的责任和使命。但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垃圾文化”渗透着“黄色”诱惑、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等社会意识,使部分缺乏健康思想情操和坚强意志品质的青年大学生失去为民族振兴而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转向追求享乐、奢侈。在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发生冲撞时,偏重于个人目标。讲奉献的学生少了,而追求实惠和物质利益的现象多了。不少大学生所想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把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抛之脑后。

二、网络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视角

(一)新的国家意识教育。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没有就没有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捍卫中国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起码的道德规范[2]。但信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全球性的交往、合作、竞争活动更加频繁和普遍,因此,高校应教育青年大学生坚持以发展的观念来认识国家和利益,不能把国家、利益静态化,教条地固守传统的国家观和利益观。我们根据信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特点,把传统的具有排他性的国家分成两部分:独享产权和共享产权。前者是不能让渡的,而后者

是可以让渡的。需要指出的是,共享产权即使已经让渡出去与他国共享,但仍然是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部分让渡,自觉接受国际规则、规范和制约,就可以获得国际规则的保护,为本国参与国际竞争并从中受益创造稳定的、有利的国际环境。我们在坚持共享产权的同时,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新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互联网虽然缩小了世界各国间的空间距离,但决不就是“大同世界”、“无国界世界”时代的到来。信息的沟通、经济的融合并不代表政治、文化的完全融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仍在较量。和平发展的世界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战争和恐怖主义活动依然存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背后,隐藏着建立一个“全球”管理机构”或要以资本主义制度统一世界的阴谋。所以,国家安全意识已不仅仅局限于国防安全和军事安全,而是扩展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信息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面对互联网、经济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给国家安全带来的各种潜在威胁,高校务必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在信息、经济全球化时代,保卫国家安全已不仅是保障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同时也包括维护国家的信息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和抵御各种网络文化的“殖民侵略”,并强化反渗透、反“西化”、“反分化”,为国家在走向世界求发展中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三)全球意识教育。过去我们讲爱国精神和强国意识,多局限于国家和民族内部的范围,缺乏全球视野,极少思考把爱国与如何走出国门到世界大家庭中去谋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的时代课题联系起来。而互联网时代要求各国要有全球意识,因为互联网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当今威胁人类生存的许多问题如环境、能源、疾病、人口等,也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因此,我们要立足本国,用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当代世界,从世界发展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对祖国和本民族的忠诚和热爱的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培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合作意识,对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尊重与宽容态度,以及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

(四)科学理性教育。互联网带给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多样的信息文化,使得追逐感官愉悦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们的信仰,从而削弱人们的理性思考,导致思想和行动上的盲从。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还应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3]。科学理性贯穿在社会和生活领域,就是指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生活规范化,文化生活科学化以及人文精神合理化。当前中国已形成了较好的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风气,然而更重要的是把科学精神化为一种为追求和捍卫真理而献身的精神、为服从真理而果断修正错误的求实精神、开拓进取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求真、求实是科学理性精神的重要内涵。网络时代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求真、求实的科学理性精神。

三、网络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处理好的新问题

(一)独立性与开放性的关系问题。在网络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化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只有弘扬民族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才能保持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有了民族的认同感,一个民族才可能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而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开放性又是统一的。***明确指出:“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爱国主义,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4]中国民族文化的长期发展表明:在与异文化的冲突中,它总是能够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选择先进异质文化的合理成分与之交流、融汇与整合,从而达到改造自身的目的。当然,这种交融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中外文化在保留其主体精神基础上双向“扬弃”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交流与融合,不仅不会影响一种民族文化的独立发展,反会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文化创新既能弘扬、提升既有的民族精神,又能够创造出新的民族精神”[5]。因此,我们要使每一个大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文化必须在开放性文化体系中不注入新的内涵,才能充盈朝气与活力。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二)民族自尊与民族忧患关系问题。民族自尊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必须具备的情感,它能增加我们自主向上的恒心。邓小平曾说:“像我们这样的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6]但在走向世界的今天,过分夸大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又容易出现民族自信心不足,但妄自尊大的排外意识不适应今天的时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状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们对祖国要有民族自尊心,并不意味着可以没有危机意识。其实,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如果不充分利用当今的机遇迎头赶上,那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因此,每一个大学生都要认清形势,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一个民族具有自尊心与忧患意识相统一的正常心态,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三)民族责任与自我发展的关系问题。与网络“亲密”接触,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自主意识。当代青年大学生追求个性、追求自我发展的意识普遍强烈。可一些青年学生在突出自我发展时,国家观念淡化,民族振兴的责任感正在减弱。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有社会责任和民族责任感的人。信息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青年摆脱各种诱惑,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国家和人类的发展前景,要始终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每一个大学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用知识服务祖国、服务人民,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满足个人利益。因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繁荣富强,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份振兴中华的责任。

四、网络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空间

(一)建立、完善教育网络系统,占领网上新空间。网络是一块自由的空间,它联接不同国度的人们,西方可以用它来传播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我们应该也完全可以用它来宣传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精神,所以建立网络教育体系的意义不言而喻。目前,我们已建立多个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如“九·一八网”、“中国共青网”等,粘贴有许多珍贵的照片和鲜为人知的爱国主义教育史料。各高校可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和技术优势,把这些网站与高校的校园网络及各校远程教育网相连接,让更多的优秀教育媒体进入网络,建立和完善教育网络系统,形成立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格局,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二)利用校园网,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目前,各高校都建有自己的校园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网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也是学生获取信息、自主学习、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一平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是建立爱国主义教育数据库。上载与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有关的重要著作和资料、报纸社论以及鲜活的事例等。二是加强以爱国主义为内容的教育专题网页制作。这类网页的制作应体现思想性、知识性、时代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要有自己的特色,能够吸引学生访问。三是开展网络讨论,建立“电子信箱”等提供知识交流和咨询服务,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宣泄感情的重要场所。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就是一个典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是在教学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

际,根据学生热衷上网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网站上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儒、释、道等内容。同时,上载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著作,以及党的方针政策内容,宣传好人好事,既注意理论深度,又贴近现实生活。二是改革教学方法。鼓励、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和优秀教案上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分析、思考、选择,从而更好地使自觉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身体力行地践行中华民族精神。三是改革教学手段。尽可能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方式,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用多媒体以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表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网络时代真正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

(四)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掌握,堵防有害信息。面对鱼龙混杂、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有必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来源,以达到正本清源,给信息空间一片“蓝天”的目的。一是应建立部级“信息海关”,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严密监控和检测国际互联网入口,对所有国家的信息进行严格的“过滤”。二是加强对国内所有的骨干网、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进一步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三是积极推进加强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立法工作,以强大的法律武器打击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四是高校要利用网络,随时在网上了解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建议,特别是平时不易暴露的思想和言论,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达到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掌握。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16.

[2]肖佳灵.国家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184.

[3]梅萍.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精神的重塑[J].云南社会科学,2003,(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402.

上一篇校园智慧课堂

下一篇科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