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业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范文1

第一,创业教育是关于创业的教育。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传授创业知识,其中主要是关于企业的创办、管理、运行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其中很多知识来源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系统。这种知识本位的创业教育具有学科教育的特点,不强调实践操作,但作为一种全新类型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历史不长,并没有自身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作根基,工商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创业活动不一定能有效匹配,而且掌握创业知识并不意味着成功的创业实践,因此这种创业教育目的观的局限是明显的。

第二,创业教育是为了创业的教育。这是一种实践驱动的创业教育目的,导向明确真实的创业活动,鼓励学生直接创办、运作企业,在创办企业的实际活动中习得创业知识、增长工作才能。这种观点不重视以书本为载体的、学科性的创业知识,强调在创办企业的实践中学习,重视所创办企业的状况或结果、企业的发展、利润等指标是衡量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这种目的观有混淆“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嫌疑,或者把创业教育等同于商业教育。实际上,创业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洞察机会,整合资源,自主创造价值,而商业教育的目的侧重于已有商业的发展。

第三,创业教育是通过创业而进行的教育。这种观点认为创业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包括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创业精神主要指强烈的创业动机与持久的热情,创业能力主要指在变换不定、充满风险的市场中寻找、识别、把握、利用机会的能力,整合资源去创造价值的能力。具体而言,创业能力主要包括承担难以预料的风险的意愿、有效管理团队的能力、整合多元资源的技能、制定并执行创业计划的能力、在混杂无序的环境中辨识机会的能力等等。可见,创业教育主要涵盖两个层面的活动:其一,对学生进行创造创新精神与态度、独立与冒险精神、事业心、进取心等心理品质的教育;其二,给学生传授有关事业、企业、商业等活动的知识,培育他们规划、创办、管理、发展企业的能力。创业是一种充满挑战的、复杂的、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是极富价值的教育路径,通过创业活动能够发展学生在传统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中难以获得的素养。

创业教育范文2

1.创业教育的认识误区目前,高校对创业教育还缺乏明确深刻的认识,认为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毕业生的创业比例,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认为创业教育仅开展技巧、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即可,且大多数还停留在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计划竞赛,简单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校园小店铺,从事营销练摊活动等基础层面上。创业教育只是开展一些“创业计划大赛”,举办一些“创业设计活动”,设置一些“创业中心”就可以了,这种“创业教育”并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本质上是创业“实务”教育,这种创业“实务”教育因缺少创业理念的指导而只能局限于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只能是“看客”,这种创业“实务”教育只属于精英化教育,并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与此同时,学生与家长也对创业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只有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去创业,或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大公司,开商店、办餐馆是从商,不是创业,觉得自己距离创业太远,根本不能实现创业梦想,对创业敬而远之;家长认为找到一份安逸、收入高的工作才算没白读大学,才够体面,而创业就是失业。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失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相继开展了创业教育。大多数高校的做法是加开几门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虽然有些学校将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程,面向各个专业开设,但大多数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程开设,还有的学校开设了大量的创业方面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但这些创业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编写与选用的教材普遍是将各类创业活动实践资料稍加整理而成的,有些课程只是请专家或成功创业者做报告与讲座。开设的创业课程之间不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显然对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不利。

3.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创业教育要求教师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经验,但能够两者兼备的教师较少。目前,我国创业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从事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和就业指导的教师,他们既缺乏创业经验,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创业教育训练,他们的教学只能是以理论传授为主,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教育效果自然欠佳。还有些高校聘请成功创业人员做创业教育兼职教师,这些人虽有创业经验,但创业理论功底不足,且忙于公司经营,对创业教育难有深入研究的精力,其创业教学效果也不会太好。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有待全方位提高。

4.创业实训基地建设落后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创业教育的目的应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来实现,说教的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学生只有通过创业实践实训,才能获得经验与教训。创业实践实训需要具备基本的条件,其中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必备的条件。近几年,我国有些省、市纷纷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也有一些企业成为创业实训基地,还有一些高校也建立大学生校内创业实训基地。但这些创业实训基地的数量远远不够支持创业教育,创建创业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需要大量的资金。因各个方面的原因,许多高校不能大力投资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全国除了极少数高校创业实践基地办得较好外,其他地方,尤其是西部落后省份的高校的创业实践基地的底子相当薄弱[3]。

二、培养创业精神的重要性:高校创业教育的本真目的

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他指出未来的人都理应拥有三本“教育护照”,即学术性护照、职业性护照和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护照。198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这也就是后来我国提倡的“创业教育”[4]。这样,创业教育就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不在于创建企业,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生存能力,在于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任何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育人。当然,创业教育也不例外,只不过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再从实际情况来看,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都不到1%,那么剩下失败的99%,如何进行再次就业?所以,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创业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创业教育本身,也不在于以创业解决就业,而在于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其中包括创业精神、社会交往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合作协同能力等等,以达到促进就业能力提升的目的,最终实现就业。而在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中,创业精神是核心。创业精神是指创业所需要的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因而,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创业精神的培养,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教育不只是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有创业精神,会像创业家、企业家一样去思考问题与面对问题。就如同学习教育学的目的并不是成为教育家,而是要像教育家那样去思考。创业精神是创业教育培养目的的本质追求与理性诉求,创业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理应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创业教育理应以培养创业精神为主导。创业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创业精神是当代最重要的时代精神,创业精神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本真目的,也是创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和价值追求。建立在专业教育基础之上的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属于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教育。培育创业精神可以在深层上改变大学生的心智结构,创造出大学生所期望的价值,创业精神的培养和追求是人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最好诠释。创业教育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成长的创业氛围与环境。创业精神已成为维持组织、经济和社会生存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主要动力。创业精神应当成为推动我国富民的精神动力[5]。创业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6],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超越,意味着创新,意味着突破,创业精神的培育是创新型人才培育的主要途径。创业精神不是大学中少数人所拥有的精神,也不是一种高高在上脱离实践的理论,而是可以转化为所有成员的思想与动力、演变成整个高校的文化、与实践紧密相连的精神。渗透到高校师生的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统一认识和共同的理念,这样创业精神就发展成为创业理念,创业精神是创业理念的核心。创业理念一旦形成就会对创业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反过来,创业实践又进一步强化了创业理念,深化了创业精神,生成新的创业理念,进一步推动创业实践的发展。

三、以“创业精神”为主导的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营造创业氛围,转变创业教育理念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和推广,没有引起普遍重视和广泛关注。这其实需要营造一种创业氛围,形成一种合力,这样才能激励高校在竞争中寻求创新,并为高校创业精神的培养提供便利的条件和适合的环境。我国创业教育始于创业大赛,自始就刻有精英教育的痕迹。高校设立的创业机构,不管是“创新实验室”与“学生创业俱乐部”,还是“科创中心”与“21世纪人才学校”,它们本质上都属于精英化机构,创业教育一开始就将大多数学生排挤在门外,大多数学生只能是袖手旁观,因而必须改变创业教育的理念。创业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同时,创业教育不等同于就业教育,不是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并不是塑造精英培养“老板”[7]。将创业教育视为老板成长的摇篮并没有错,错在创业教育将培养老板作为创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创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老板,更要培养具有老板素养的人才,培养成为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是创业教育的终极追求。

(二)完善高校创业课程体系要处理好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须将创业课程建立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处理好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的关系,使它们有效地衔接,以专业为基础,将创业教育的精神融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教学之中。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从而使创业课程有一定的专业课程作为基础与平台。将创业课程纳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借鉴国外成功创业课程经验,编写适用的、体现本土特色的高质量创业教材,杜绝简单采用国外创业课程的拿来主义,避免创业课程教材水土不服。一方面通过开设专门的学科课程,如创造学、创业学、创业文化之类和有关经营管理、成本核算、工商、税务等方面知识的课程,在创业学科课程中使学生掌握大量的有关创业的知识与理论;另一方面开设大量的创业实践活动课程,在创业实践活动课程中丰富学生的创业生活,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

(三)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提高创业教师的待遇,鼓励优秀人才从事创业教育教学,从严把好创业教育的师资关,坚决杜绝一切不具备资格的人进入创业教育队伍中来,建立创业教育准入制度。二是对于已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要定期培训;丰富其创业实践经验,强化其创业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研发经典的创业案例,不断提高教师的创业研究能力,不断增强教师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学校要为教师到企业中学习锻炼提供各种机会,出台鼓励教师参与创业实践的各种优惠政策。三是高校还要对聘请的兼职创业教育教师进行创业理论知识培训,使其丰富的创业经验有一定的理论厚度支撑。四是逐渐建立创业教育教师团队,促进创业教育的成长,进一步解决创业教师不足的问题。

(四)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还涉及到国家与社会的利益,国家要鼓励多方融资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国家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建立具有示范性的国家级创业实训基地。地方政府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大学生实习孵化基地,建立地方创业实训基地。同时,企业也要参与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建设的主体之一。高校提高自身努力建设,多方筹资,建立校内创业实训基地,保障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教育。

(五)提高创业政策支持力度由于经验不足,我国的创业政策操作性不强。应该逐步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使制定出的政策能够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不断落实与完善现有的创业教育政策。中央政府要出台一些促进创业的财税和信贷政策,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大学生创业的专项资金。此外还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筹建“大学生创业启动基金”,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体制。地方政府要切实落实“银行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对从事微利项目的贷款利息由财政承担50%”等有关国家政策规定。同时,高校要设立创业平台,提供初始创业资金支持和创业导师的智力帮扶,促进大学生创业。

结语

创业教育范文3

关键词: 顶岗实习生 频繁离职 职校就业创业教育

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之后教育部又相继出台了职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相关规定。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可以走向社会,接触实际生产过程,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既锻炼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实现学生角色的转变,为将来就业与创业奠定基础,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却出现频繁离职的现象。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而且导致了企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素质的质疑,堵塞了今后学生的顶岗实习渠道,同时也使不少家长对职校产生偏见,形成“职业教育无用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如不引起高度重视,势必严重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查找分析学生“高就业率”外表下“低稳定率”的原因,积极采取对策,切实提高顶岗实习的巩固率,为职校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顶岗实习生频繁离职的原因分析

顶岗实习生的频繁离职,有企业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关键还是学生自身素质不高、综合能力不强。譬如2007年我曾带33名学生到江苏南京某公司顶岗实习,该公司劳动强度大,两天一倒班,无集体住宿,除工作餐外学生需自己解决食宿,顶岗实习后学生纷纷离职,5个月后仅剩下了会煮饭、吃苦耐劳、有高度责任心、能团结协作的9名学生,稳定率不到30%。其实学生的离职,职校也有责任,我根据做班主任几年的经验,结合带学生顶岗实习的经历,分析职校就业创业教育的缺失。

职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中职学校都应该围绕这个宗旨,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素质,但中职学校在不少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如职校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最低教学总课时为40学时”[2],在实际教学中基本上都压缩在一学期不超过34学时中,删去的往往是必须联系实际、对学生很有价值的教学课程,如课堂大讨论、第二课堂、社会大调查、找成功人士谈创业心得等,将这门应“具有教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型课程”变成纯理论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待改善。

二、对职校就业创业教育的浅见

职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困难家庭,希望学成早就业,脱贫致富。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职业教育必须对当今不适合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针对当今学生的实际学力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业与创业教育就应该成为能够把学生素质和技能融为一体的必修的应用型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就业与创业教育体系。针对职校生实际情况,我认为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中应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强化吃苦难劳、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和训练。2005年我做班主任时,学生经军训后半天能跑20多千米,且没有多少学生掉队的,而2008年我再做班主任时,不少学生军训跑不到1600米,脚趾就流血了。“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名人在少年时代或青年时代都受过艰苦磨练,也有不少国家和企业发达了和富有了仍然坚持这种精神。美国这么强大富有,它还提倡奋斗、勤俭等精神;经济实力雄厚的松下公司规定员工用过一面的打字纸另一面还要利用;亚洲首富李嘉诚,要求其在美国读大学的儿子节假日和休息天到麦当劳打工,赚取零用钱,以至于同学们都不知道这位勤俭朴素的同学是大富翁的儿子。我们国家没有美国那么富强,我们单位没有松下公司那么富有,我们个人没有李嘉诚那么富裕,但他们还提倡和实行节俭和奋斗的精神,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坚持艰苦奋斗精神呢?职业教育应将这种精神贯于始终。

2.强抓习惯教育。顶岗实习期间许多学生因网瘾不想甚至不去上班;也有同学因工作餐“差”而不吃,饿得工作不了;甚至还有同学因不打扫宿舍导致宿舍卫生极差,最后不愿住集体宿舍,这些都是无良好习惯的表现。我任班主任期间要求学生将军训的要求贯彻到底,并严格检查;常和有网瘾学生的家长共抓学生;常提醒学生富日子往穷日子过――难过,相反就好过;并经常上“习惯”主题教育课,告诫学生好的习惯能形成好的品质,而好的品质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香港商业泰斗李嘉诚,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感慨地说:“我的成功多半来源于我少年时代在茶楼的吃苦打拼,那时每天十五个小时‘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的工作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使我养成了珍惜时间、对待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的好习惯。”

3.强化就业创业实践。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最不适应公司(企业)的轮班制,生物钟一时难以调整,还有动手能力差。学校应根据创建就业与创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建立校办或校企合作工厂,让学生参加校内实践,提前接触轮班制,既增加技能,又培养综合素质。

我校学生的毕业证书的发放不与学生的实践或顶岗实习挂钩,不利于学生将来沉淀在企业里。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和社会适应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很值得借鉴,用这种方式培养的职校生,即使顶岗实习离职也能及时找到工作,甚至找到创业的机会。

4.加强对家长的联系和教育。以上几项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配合,只靠一方是不能完成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如吃苦难劳、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就有不少父母尤其是祖父母不认可:“家里没什么活,还要他们做什么?孩子把学上好就行!”“我孩子是来上学的,不是来劳动的,在家里都不让他干活,送到你们这里来受苦!”这时我们就得做好对家长的教育,做好家长教育会赢得家长对就业与创业教育的支持,降低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离职的几率。

5.对学生进行苦乐观教育。苦乐观是人们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所经历的过程或结果的不同体验或看法,它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只有人们树立了正确的苦乐观,才能生活得快乐,工作得有劲头,也才能不怕困难,敢于克服困难。

人们在追求成功的途中,都会遇到困难与挫折,都会有精神上或身体上的劳累。如果我们从消极的一面去看问题,会认为克服困难的过程是痛苦的,感到“太糟了”,从而选择逃避困难;如果我们从积极的一面去看问题则是快乐的,认为“太好了!又多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必然选择挑战困难。对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趋乐避苦”,从积极的一面去看问题,引导他们在学习或工作(实习)劳累时向积极的一面想,使他们把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或企业(实习)管理制度看成是培养自己良好习惯的难得场所;把按时作息和适应工作(实习)时间看成是磨练自己毅志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莫务海.中职顶岗实习生频繁离职透析.高教论坛,2009.10,(10).

[2]中等职业学校《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学大纲》(试用).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网站(jsve.省略).

[3]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江苏省职业教育创业行动工程的意见.苏职教[2006]20号.

创业教育范文4

关键词 创业胜任力 高校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under the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Perspective

LUO Lie, YU Hong, CHEN Zepeng

(Students' Affair Office,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Guangdong 51506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omas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theory, successful entrepreneur should have to grasp the opportunity, interpersonal, market making,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business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ion of six capabilities. This theory has a positive Implications for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hould aim to enhance the college's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and entrepreneurship needs to ensure its ability to fit each other. To this end, the university should take a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entrepreneurship to enhance students' competence. These measures reflect the educational syste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entrepreneurs, creating a "double type" entrepreneurship teachers, build business support agencies and develop entrepreneurial student societies.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1 创业胜任力内涵

创业胜任力的研究起源于人们对创业者特质的关注。一些研究者认为创业的成功同创业者的特质有关,完善的人格特质能够保证创业的成功性。企业家个人特质包括独特性、创新性、人格与心理特征、开拓新事业和谋求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的效果(李君,2010)。创业胜任力作为研究创业者特质的一个视角,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学者的关注与重视。McClelland(1973)首先提出了“胜任力”( competent)概念,他把创业胜任力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认为这是创业者的核心能力。创业胜任力能够帮助人们认识成功创业者的特质,从而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为此,本研究将以创业胜任力为视角,探究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胜任力”(competent)概念由哈佛大学McClelland教授提出。创业胜任力反映的是个体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是创业者的核心能力(苗青,王重鸣,2003)。学者们对创业胜任力模型及特征维度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高绩效创业者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同时,他们还从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创业者的个体心理特征和认知行为。研究者发现自信和创新意识、不确定性容忍、风险承担倾向、内控倾向、成就动机等被认为是创业者一般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Shane,2000)。在创业胜任力研究中,Thomas(2002)综合了前人的研究,并结合自身研究成果,提出了创业胜任力模式。他认为这一模式包括机遇把握、人际交往、市场决策、组织管理、战略实施和业务推广等六个维度。根据这一理念,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可以以这些内容作为基点,并以此形成完善与科学的教学策略。

2 创业胜任力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

2.1 构建三级创业教育体系

根据创业者胜任力模型,创业者所需要的能力是多维的。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候,应该建立多层次的体系。高校可以建立“知识教育—实践训练—实体操作”的三级创业教育体系。

知识教育体现为创业课程与创业知识宣传。创业知识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其市场决策、组织管理与战略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为此,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创业知识的学习提供重要的条件。在国外来看,国外开展创业课程教育较早,许多大学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课程计划,这些课程覆盖了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创业教育课程也已经细分为数十门课程。课程涵盖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创业知识结构。为此,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建立相应的创业课程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同时,高校还可以积极开展创业知识宣传。学校应该依托各种知识传播平台,对创业的理念、特点、风险与技巧进行全面的介绍。这对于优化高校创业教育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实践训练体现为创业比赛与创业活动。在创业教育中,创业比赛与创业活动能够对学生的机遇把握、人际交往与市场决策进行有益的训练。在参与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需要对市场机遇进行把握与利用,而且还需要同其他成员进行合作与协调。为此,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应该关注与重视创业训练, 并促进学生将创业知识迁移到创业实践之中。比方说,高校应该认真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国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这一活动中,国家将向立项的学生团队提供一万元的项目资金,保证项目顺利进行。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做好项目的宣传与申报工作,并在立项之后做好相应的指导与扶持工作。这可以推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

实体操作体现为创业企业的运行。组织管理、战略实施和业务推广等方面的能力难以通过知识的宣传与简单的创业实践获得。创立学生创业园,指导学生进行创业企业的实体操作是训练这方面能力的关键措施。基于此,高校可以在校园中成立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的创业实体操作提供平台。同时,高校还可以设立创业基金,帮助学生解决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这些措施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并促使他们在创业实体操作中实现创业胜任能力的提高。

2.2 打造“双师型”创业教师队伍

个体创业胜任力要受到创业者能力的影响(Bird,1995)。创业教育师资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教育的水平。创业学是管理教育中学科跨越最多、最具综合性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最强的学科,课程以行动为导向,经验引导的体验多于概念规则的讲授,对创业教育的师资要求较高。创业胜任力模式提出了满足创业需求的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的形成不仅要求创业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求他们拥有相应的创业实践。但是,我国不少高校的创业教育老师主要是商学院或者学生事务工作的老师。这些老师绝大部分缺乏创业方面的实践经验,这影响了他们指导创业实践的效果。为此,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中,需要建立一支“双师型”创业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建立一支“双师型”创业教师队伍,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在校教师应该增强自身创业实践能力。创业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这能够丰富创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为他们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事实性的支撑。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创业者担任创业兼职教师。高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个人担任兼职教师。这一群体积累了大量的创业经验。他们可以将自身的创业经验植入创业教育之中,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帮助。基于此,学校应该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校友网络,聘请具有丰富创业和经营管理经验的社会人士,真正实现创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水平的提高。

2.3 建立创业扶持机构

创业胜任力其不仅仅强调的是内在因素,同时也强调创业环境与创业过程的相关性(木志荣,2008)。因此,除了创业者内在的综合素质以及创业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之外,学校同样也应该不断优化创业环境,通过合理的创业教育理念的灌输与职能的转变服务于创业学生。这便要求高校建立专门的创业扶持机构,并依托这一机构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但是,我国不少高校将创业教育工作归属于就业指导中心,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和配备专门的人员。这极大限制了创业教育资源的优化。为此,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发展需求,重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

高校应该建立专门化的创业扶持机构,并将其居于创业工作机制的核心。这一机构可以协调与整合全校的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同创业专业教师与团委、就业机构等相关机构的联系,同其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高。同时,创业扶持机构应该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保证工作开展的人力基础。专职人员能够将工作重点聚焦于创业教育工作,并依据创业教育需求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这可以提升创业教育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另外,学校应该对创业扶持机构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学校可以在每年进行预算的时候,对创业扶持机构的经费进行单列,这可以保证该机构具有充分的资金保证,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与提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4 发展学生创业社团

目前,不少高校已经成立了学生创业社团,这些社团的成立对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与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高校应该积极依托学生创业社团,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可以依托学生创业社团培养学的人际交往与组织管理能力。学生创业社团管理所需要的人际与协调能力也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为此,学校可以积极发挥学生创业学生社团的作用,将其打造成培养学生人际交往与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平台。另外,学校还可以依托学生创业社团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把握机遇、市场决策、战略实施与业务推广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创业社团的构成是学生,其对学生喜欢的创业活动类型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为此,高校可以积极支持学生创业社团开展各项创业实践与创业比赛,丰富创业的教育主体,推动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形成与发展。基于此,学校可以从资金与专业指导两个方面对学生创业社团进行扶持。资金支持能够解决学生创业社团的资金问题,使活动的开展具有更为稳固的经济基础。专业指导则能够保证活动的方向与效率,增强活动实效,为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提供更为专业的机会与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君,陈寒松.我国创业环境研究的文献综述[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6:2-6.

[2] 苗青,王重鸣.基于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家胜任力模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18-24.

[3] 毛翠云.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03.

[4] Shane,S.Prior knowledge and the discove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J].Organizational Science,2000.11(4):448-469.

[5] Thomas W.Y. Ma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123-142.

创业教育范文5

(一)不断丰富组织形式。2015年,学校响应所在地五莲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促进创新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号召,主动牵手五莲县内知名企业,成立了县科技合作促进会。依托促进会,学校与企业有效对接,逐步开展系统、全面的“双创”工作,以推动校企共同完善“双创”孵化机制与“双创”培训体系。学校还汇聚校企优秀资源,创新组织形式,积极推动产教整合。在“培育一批新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一批现有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改造,培养一批富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实现创业孵化、产学研联合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新突破”的目标指导下,促进会先后与韩国现代、海尔集团等50余家知名企业合作,建设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二)不断推进基地建设。学校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将人社、农业、民政、安监等十多个部门的行业企业培训引入学校,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职工技能提升、下岗职工再就业、安全及特种作业人员、退役士兵就业技能培训、电子商务技术等10余个培训基地。学校积极争引政策支持和项目扶持,争取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资金200万元,建设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空间,并被评为市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山东省众创空间,成为区域内知名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目前,已经有92家小微企业入驻,日照金果模具有限公司、日照银航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日照凯越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陆续实现规模生产。

二、建设“双创”育人体系

(一)培养“双创”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影响职业院校“双创”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教师培养上,学校的举措有:一、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开展理论及实践研究;二、整合校友资源、社会资源,聘请各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导师,形成多元化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三、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一线增长实践经验,到企业开展兼职活动,提升“双创”意识,保证“双创”教育的有效实施。学校教师先后申报并完成10项省级以上教改课题项目,参与企业技术革新12项、技术研发7项,为企业提出技改建议35条,为艾沛克斯(山东)工具有限公司改进的装配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提升近2倍。(二)开发“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及山东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的部署要求,结合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学校全面完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专业教育为模块,进一步优化建立专业群;分专业设置“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把“双创”教育的目标、内涵、要求落实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中;将“双创”课程与实训项目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学校已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6个,专业课程标准73个,开发创业实训教材36本,初步形成了教学目标互通、教学资源互补、教学内容互融,分段递进、多维互动、产教融合式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与独具特色的“双创”课程。。为了让全体学生都掌握基本的电商基础常识和电商运营原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2019年春季学期起,全校所有班级增开了《电子商务》基础课校本课程。学校还以“职业生涯规划”“开学第一课”“专业认知课”为契机,使“双创”教育深入学生心中,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入学后,在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学习的同时,还按照个人兴趣和专业意愿拟定专业规划和个人综合素养提升规划,通过选课、教师讲解、导师引导等途径进一步提升专业认知水平。(三)建设“双创”型实训室。学校打破原有实训室只注重简单技能训练的局限,以学校“双创理念”为引领,以教师“双创教育”为抓手,以学生“双创培养”为目标,将98个实训室以“项目+双创实训室”的方式重新命名。如,3D打印实训室改为3D打印工程技术创业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训室改为工业机器人创新实训室、虚拟现实技术实训室改为虚拟现实(VR)创新实训室、物联网实训室改为智慧物联网创业实训室。在“双创”实训室建设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完善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框架,构建以生产任务驱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车间课堂”,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车间实训室,把生产现场或生产流程、操作过程展现在实训课堂;通过“实景”展现,使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初期便对专业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四)赛事助推“双创”活动。自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有500余名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既锤炼了技能,又赢得了荣誉,成为高校争相录取、企业高薪招聘的“香饽饽”,具备了创新创业的基础条件。近年来,同学们在全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2015年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1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2016年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中获得本科组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2017年山东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2018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三等奖1个。在教师的带领指导下,学生自主研发的汽车MP3多媒体播放器、中性笔自动生产线等多个研发项目获得成功。2013级学生李军贤、王一汀、王洋、韩朋辰4名同学在专业教师赵振铎的指导下研发的“电动助老购物车”,不但在国际大赛中获奖,还成为很多企业争相投资的项目。

三、“双创”培训促进就业

创业教育范文6

[摘要] 创业型经济将成为新形势下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其发展无疑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创业人才。高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并及时更新大学生创业教育观念、加强创业师资建设,拓宽就业教育指导,深化创业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管理制度,而大学生应该树立自主创业意识,主动积极参与到创业实践中,从而可以为我国创业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智力支持。

[

关键词] 创业经济;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5?0026?02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6-26

[作者简介] 郑寿(1979-),福建莆田人,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创业型经济将成为新形势下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其发展无疑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创业人才。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高校应该重视并提倡开展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从而培育更多高素质创业人才,才可以为我国创业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智力支持。

一、创业经济背景下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需要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可以使大学生适应发展变化的形势,而且有利于在校大学生成长为高科技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工作岗位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未来将会涌现出越来越多前人未涉足的全新工作岗位,而这些全新的工作岗位无疑要求工作者有更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1]。只有培养更多的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使高校毕业生由知识的拥有者转变为创造社会价值的创业者,才能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并在激烈竞争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仅凭一张大学文凭就可以轻松获得稳定工作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大学生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客观现实,再加上我国农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的就业需要,无形之中导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从国内劳动力市场来看,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本身已经被要求减员增效实施内涵发展,已经难以接收更多的高校毕业生[2];大企业则因金融危机和经济结构调整难以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在就业供给方面,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随之而来的毕业生数量迅猛增长,供需比例失衡导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严峻。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数量仅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而在发达国家一般有20%~30%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其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3]。由此可以看出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已经成为缓解当前乃至于以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认识偏差部分高校错误地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简单理解为教育大学生自己创办企业,过于注重从“创业技能教育”角度去认识大学生创业教育,过于侧重对大学生创业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而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大学生创业教育并非一种简单的速成的教育,高校希望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生产出“企业家”的想法是不符合现实的。

(二)高校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创业教师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十分明显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创业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学者+企业家”高素质师资队伍。但目前大部分创业教师是半路出家,仅仅只是接受过短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后就开始为大学生授课,由于不熟悉企业的运营管理导致流于理论讲解,将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化和理论化,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高校普遍缺乏高质量教育课程资源

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兴起较晚,创业教育的经验模式和理论研究尚未深入,导致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普遍缺乏高质量教育课程资源,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这也严重阻碍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体教学体系中,使得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没有和学校其他专业学科教育形成有机融合,从而导致其脱离专业优势的有效依托。

三、创业经济背景下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领导高度重视,更新创业教育观念学校领导应该统一思想,正确认识到创业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并对学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在政策规定上有效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并且在整合学校相关资源的基础上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从而有效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在高校的顺利开展。而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更新创业教育理念,改革创业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创业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创业实践教学中应加强创业技能的培训,完善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确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二)加强创业师资建设,拓宽就业教育指导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刚刚起步,急需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师资队伍,以便更好地发挥骨干教师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为高校创业课程的开发和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因此,相关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应该采取学校培养的方式对学校现有创业教育教师采用下企业的方式丰富其企业实践经验,同时,应该大量聘请有过创业实际的优秀企业家、经济管理专家、创业投资家、工程技术专家等来学校担任创业教育的兼职老师,从而满足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需求。同时,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侯我们一方面应该通过专业教育渗透创业教育理念,同时应不断延伸和拓宽就业指导内容,赋予其新内容,使学生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

(三)树立自主创业意识,积极参与创业实践

当代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到我国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主动改变就业理念,在日常学习和教育活动中主动培养良好的创业意识,明确自主创业能力是新形势下优秀大学生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能力。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侯应该重视培养其自主创业意识,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激发其创业兴趣,利用对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促使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动机,进而将创业能力的自我培养作为自己学习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创业实践对创业意识的重要指导作用,主动积极参与到实验实训、创业计划大赛、创业社团等各种校内外创业实践活动,在参与创业实践活动中培养自身良好的创业心理和创业态度,并且提高自身的创业技能和创业意识。

(四)深化创业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管理制度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大学生创业教育并非一个孤立于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教育,而是对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补充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将其和学校其他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并且在日常教学中主动渗透到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环节之中。高校在设计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时,应该深化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针对当代大学生设计出一套实践与理论相互结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创业课程教学大纲,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诸方面的培养和提高[4]。在课程设计时应重视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和高校其他学科课程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从而帮助当代大学生系统提升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最佳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适当调整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以适应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条件的在校大学生,通过优化教学管理制度和制定特殊的政策鼓励与支持其进行创业。

参考文献:

[1] 施永川.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21):71-75.

[2] 夏永全.论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湖南社会科学,2009(01):163-165.

[3] 祝虹.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132-135.

上一篇不后悔

下一篇春节祝福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