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自我总结范例

创业自我总结

创业自我总结范文1

关键词:综合实验;能力;创新

一、综合实验教学的意义

目前,高职教学已逐步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从注重理论讲授转向注重实践探索,逐步引导学生向自主思考、自主创业、创新方面转化[1]。从高职发展初期的实验、实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发展到产学合作、职业技能鉴定、订单培养以及高职教育的“温州模式”、学徒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不断推动职业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职业技能的培养方式也从比较单纯的专业技能培养向综合技能方向发展,展示出高职教育其自身特有的优势;近年来高职创业教育的“温州模式”,体现出高职教育适应国家经济整体转型,谋求创新发展的独特魅力,引领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2]。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综合实验教学过程是对已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能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所在。是学生逐步从理论走近实践、从课堂走近生产、从校园走近社会的综合演练。

二、工业分析专业综合实验的现状

当前工业分析技术各专业课教材体系建设比较完整,各专业课所涉实验内容也丰富多彩,专业课纵向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足够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然而专业课之间条块分割严重,缺乏有机的横向联系。例如《仪器分析》教材更多地讲述原理、使用方法和应用;《工业分析》教材主要讲解如何分析检验煤、石油、农药等工业产品。两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于无形中被割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照方抓药,机械式的进行操作,虽然可以得到分析结果,但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学生头脑中没有形成如何进行综合分析检测的总体思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为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综合技能,有必要对综合实验的内容和项目进行创新开发,引入具有自主性、探究性的行为向导教学方法,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咨询指导为辅的新型实训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发挥每个实验小组成员的主体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在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模块实践中,进行各种单项的、成熟的分析检测、鉴定实验项目很多,但综合设计性实验却少见,在实验实训教学中很难使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知识相互融合,做到举一反三,达到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3]。

三、“硼酸的质量鉴定”综合实验项目设计

依据丹东地区硼资源占全国70%的突出地位,市场近年来对高纯硼酸的需求的增加以及企业有对于硼资源有深度开发,提升品级的需求;依托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与丹东某化工企业进行的《硼酸提纯技术》横向课题的研究,结合学院的现有实验设备和场地,运用行为向导教学方法中项目教学原理,以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强调学生自我构建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的核心理念,以培养工业分析技术综合能力为目标,设计了“硼酸的质量鉴定”综合实验项目[4],如图1所示:

四、“硼酸的质量鉴定”综合实验项目的实施

在教学环节上设计项目筹备、方案论证、实验验证和教学评价四个阶段来保证综合实验项目的具体实施。实习教师对硼酸的质量鉴定项目的立意、检测的样品、检验项目等关键内容进行说明后,按教学流程四个环节开始教学活动。

1.项目筹备

以实验小组为基本单位,自主选择优等品、分析纯、化学纯、电子级中的二个硼酸样品进行分析,每个样品选择硼酸含量检测方法二种,氯离子或硫酸根离子的检测方法二种,根据所选择产品设计实验方案及对比评价。要求学生查阅硼酸生产的工艺流程,明晰氯离子及硫酸根离子产生的根源。检索硼酸在化工、食品、化妆品、电子工业、核能发电等领域的应用以及相应的不同质量标准。各实验小组根据选择的方法编写硼酸及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的检测分析及对比评估方案。实验方案中必须涵盖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试剂与仪器、实验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等内容,对比评估方案中应包涵方法的优点、缺点、适用范围及选择的依据。鼓励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查阅的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法。通过查阅、整理硼酸生产及应用的相关文献资料、小组成员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体验,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正确判断的意识,提升了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对于创新意识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2.方案论证

针对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方案,指导教师与各组成员进行充分讨论分析。了解各组的设计思路,把握其实验的核心,提醒方案中隐藏的风险,增加实验方案成功的可能性。对于国家标准方法及新方法的科学论证、可行性认证,既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要提醒学生尊重科学事实,避免出现不合理的检验方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对分析检测中的样品选取、样品处理、实验测量、数据处理等基本流程和关键环节给予提示,并给出实验方法设计的模板,强调设计分析方案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并对检测方法对比中的分析方法的繁简和速度、方法的准确性、重现性、样品特性、现有条件、实验成本等主要指标进行必要的提示,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理解,增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实验验证

为最大可能调动学生体验分析检测的全过程感受,实现综合实验项目设定的目标,强化以下各项工作:首先对于各组实验方案中所涉药品的配制或标定全部由各组自行准备完成。通过实践表明学生对于实验准备工作的繁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指导教师对于全过程加以监督,确保安全。其次对于实验中所涉的各种仪器使用、校验,在指导教师的监控下进行,并对有些关键环节加以提示,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并对可能出现的故障及时处理。教师参与并不主导。第三实验记录的完整性,加强对学生实验过程记录及数据统计处理的督促检查,要求学生科学地、规范地记录原始数据,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数据的处理要对准确度和精密度进行计算并对比。要求在保证精密度前提下提高准确度。第四分析检测方法综合评价,各组分析检测后对于方法的评价对比,尽可能全面客观,对于优缺点、适用范围都要明确结论。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对于各种方法的使用原则能够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各组根据各自选择的硼酸样品等级,结合国家标准里各项指标及相关要求,书写出实验综合报告,并根据报告,给出各自选定的硼酸产品分析检测的科学合理的方法。第五要求学生对于硼酸综合实验项目进行自我总结,分析在实践过程中的得失。此项目更贴近生产实际,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设计方案学到了很多以往在课堂上没有学到的东西,学生探求未知的兴趣提高了,同时也提升了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团队协作意识,促进了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了专业技能。第六硼酸产品检测最佳方法的确定。由指导教师组织,将各组的分析结论综合在一起,带领同学进行讨论,最终确定四种硼酸产品分析检测的最佳方法。

4.教学评价

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考核项目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实验设计、实验方法评价,二是实验过程的评价,三是实验结论(报告)、学生自我评价的考核。各部分权重比如下表1:实验设计、实验方法评价:主要考核设计科学性,特别是自主设计的分析方法。方法评价:主要考核选择方法的合理性。如化学纯硼酸如果选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或质谱法;电子纯硼酸选择用重量法进行分析是不合理的。实验过程的评价:重点考核在实验过程中基本操作规范的正确性、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报告中记录是否规范、数据处理正确与否。实验结论的考核:主要考核实验结论论证是否科学合理、准确及学生自我总结。考虑到学生做综合性实验少,主要考核在前二个项目,对于结果论证权重相对较少。学时安排,主要利用第四学期,集中实训时间,为30~40学时,实习教师3~4人。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于“硼酸质量鉴定”项目的积极性明显高于一般单项实验,完整实现实验方案组别达75%,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于实验项目支持率达71%。“硼酸质量鉴定”项目的教学实践有很大的收获:首先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由传统的单纯的传授者,变成“主持人”,控制教学活动的过程,提供咨询;教师对可能应用到的仪器设备、实验原理需要有全面的掌握。其次以实验小组进行项目实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和信息并设计实验方案,使学生学会学习,展示工作能力;团队合作完成工作,体现了协作精神的重要性。这些都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了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第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9-65.

[2]张振,张静.“中国制造2025”呼唤高职转变教学理念[N].中国教育报,2017-06-13(11)

[3]孙丽萍,赵辉,李强.以科研促进“化学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06):1-2.

[4]金悦,陈晓南,杨培林.综合创新性实验中的学习引导[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2):152-155.

[5]廖晓燕,邱国福,肖玉秀,等.药学综合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药学教育,2010,(04):57-58.

创业自我总结范文2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方法;项目驱动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人才培养以国家的导向和社会需求为风向标,在我国快速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城市建设的品位越来越追求绿化、美化、亮化、景观化、生态化、人文化的趋向下,急需培养具备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名胜区与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城市建设中能够担当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已经升位风景园林专业为一级学科的现下,高校风景园林设计学科获取了空前的教学动力和教学压力,而动力和压力又都作用于如何加强学科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要相对称这个基点上。探讨基于项目驱动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尽管并非新鲜,但这种教学方法在高校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并未具有充分认识和成功经验,尚属于亟待深刻认识和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项目驱动式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内涵与使用价值

(一)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内涵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追求项目成果的过程中,通过项目实践掌握系统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选取的项目包括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通过项目的完成达到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1]由这一概念可知三个主要特征,即以项目带入教学内容;教师的导学建立在项目实现过程中、学生以对项目的投入和完成收获知识和技能,明显体现在联系、结构、结果三个关键词中,联系也即教学不再局限于空洞说教,具有了项目样本;结构即完成授课的过程不再局限讲与听的单向输出输入,具有了以项目为媒介的理实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思并举、学做结合的多维输出输入;结果即检验教学成效不再局限于考分,有了项目结果的实务,实务面前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也能心悦诚服于不足而强化努力学习的动机。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价值

1.促学

从高校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学情看,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仿真锻炼专业能力很重要,因为有一些学生是抱着被热门专业所吸引的学习热情而选择学习这门专业的,但进入到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热情被学习困难慢慢的消退了,惰性于学习、投机于学习、学难长进者大有人在,这里的原因并非在于学生,更关键的在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状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才是始作俑者。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恰恰能够以项目为媒介,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对具体项目的学习思考、设计规划、讨论整改的方式来完成,通过将学生置于其必须主动学习地位的优长,带动学生主动投身到探索式、建构式学习中。

2.促教

教学活动说到底是要由教学双方共同完成的,高校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有其综合性、应用性和创造性很强的自身特点,作为专业课教师不仅需要具有相应的教学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积极的跟踪市场、跟踪科研、跟踪前卫的更新知识和熟悉技能,否则,书本知识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弊病就会显示出来。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恰恰可以将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与典型的或前卫的风景园林设计相结合,以一个项目和多个项目的利用,将古今的、中外的;过去的、现在的、前卫的;成功的、失败的;先进的、落后的;局部的、整体的等等有益于教学内容的项目择来所用,既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的勤学多思、与时俱进,又能够为教师提供教法改革的新路子,对促进教师的教学自然是利好关系。

3.促就业创业

项目驱动教学贴近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企业具体工作项目的程序和要求,切合学生乐学、会学的需要,将实际项目导入设计课程,由学生分工或共同完成设计项目,既满足学生课程学习所需,又满足市场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所需,将所学和所用、现学和现用、活学和活用、传承和创新、个人作用和团队作用都统一于仿真职业需要的项目设计中,明显区别于“啃书本”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弊病,或称之为教法和学法更紧密的联系就业创业的需要,或称之为最大限度地缩小了教学成效与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需要的距离。

二、运用项目驱动式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实现过程

概括运用项目驱动式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实现过程可分解为五个环节,即项目筛选、流程设计、学生分组、课中指导、总结考核,以教学利用空间句法进行风景园林设计,选择江苏省扬州市何园项目为例:

(一)项目筛选

空间句法围绕空间关系、空间构型形成专业理论以及分析方法,是一种量化空间形态、优化园林空间配置效果和利用率的分析手段,在几何拓扑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选择江苏省扬州市何园为项目即将园林空间紧密结合、巧妙设计、精致利用的典型项目提供给学生,从空间可达性、可视性、园林文化传承的效用中,启发学生如何利用空间句法的分析手段串并联空间序列。

(二)流程设计

一是流程结构设计。教学流程的设计为项目扩张式,也即以项目为核心,向达成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知识点扩张,扩张方法可为拆分手段,将项目拆分为若干个典型的子项目,以典型的子项目领会知识点,以知识点的破解和串联达成项目教学目的。学习空间句法需要掌握设计的设计技巧包括重点空间、空间分隔、空间层次、空间引导的设计技巧,这些技巧都可以通过何园这个项目具体感知。二是流程环节的方法设计,如在每个学习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如模型法、微课法、讨论法、利用多媒体法、竞赛法、展览法、利用实践基地等很多方法都可以结合其中。

(三)学生分组

利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可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也可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但分组学习的方式更适宜于风景园林设计课程项目教学,这是由于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掌握风景园林设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学会按照风景园林设计流程,综合运用地形、植物、水体、建筑等园林要素,因地制宜地设计各类园林绿地,学会从功能、形式、环境诸方面综合考虑园林设计,并能正确表达和表现设计内容,为今后从事本专业的风景园林设计及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2]小组学习更能够面向每个学生,充分实现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但教师的分组应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搭配,保证组与组间学习能力的均衡。青年学生的好胜心强,组与组间容易形成竞学气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课中指导

课中指导强调针对性、保护性、启发性,学生在项目驱动模式下学习的积极性普遍高涨,自我表现意识增强,小组学习又为每个学生创造了可以随时随地发表个人见解的条件,容易在众说纷纭下不易集中意见,也容易在强势意见下压制正确的弱势意见,教师要以项目管理者的身份随时随地的把握各组学习动态,及时的介入并给予导向或点拨。学生很容易会在学习期间迸发出奇思妙想,教师应善于激励和引导,不要因其不合常理而轻描淡写。

(五)总结考核

通过总结考核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研究、创新,让学生主动提出修改意见或是做出具体的修改方案,达到合理吸收知识的目的。具体实施应从学生到小组到教师,再由教师到小组到学生。也应由每个小组开始,每个学生都应在项目完成后进行个人的自我总结评价总结收获,小组出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对本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之后将教师的总结评价放到小组中由学生整改不足之处,通过生生和师生的密切互动,达到合理吸收知识的目的。

三、结语

风景园林设计教学利用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理念不容置疑,在教学实践中既应探讨经验性的模式,也应该不断地尝试和积累新经验,尤其在本专业社会需求变化不断加入新元素、新成分、科技手段不断升级的现下,高校本专业利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要紧跟社会需要,瞄准市场变化,对所利用的项目能够用其所长,也能识别其短,给予学生传承与创新的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锻炼。

【参考文献】

[1]杨平展,王佳,等.项目驱动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异同[J].课程教育研究,2016(10):41-42.

创业自我总结范文3

关键词:经济管理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

在经济管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效果非常明显,目前被各个专业广泛应用。但是从案例教学法应用现状来看,许多教师虽然知道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依然处于探讨阶段。笔者结合自身的应用体会,对应用案例教学法提出个人见解。

1选择合理案例设计教案

应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是否合理非常关键,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新颖、真实可信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首先要明确案例是对教学目标服务,因此要具有典型性。选择时,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源自实践,不能够主观臆测、虚构而作。因经济管理教材每章都有案例,学生预习时已阅读过,如果还是应用这种案例,学生必定失去新鲜感,因此教师选择时要注重新颖。可将社会热点、时事等案例应用到教学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去品味、分析、讨论,以此唤起学生的共鸣。而且案例必须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教材案例出自学生身边,因此学生极易理解和接受。当然,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必须要与教材相结合,需要列举出大量案例,要突出重点,这样才能防止案例脱离教材而显得空谈和孤立。所以,教师选择案例时就要将案例贯穿到本堂课,将教材知识点和案例的内容有机结合,确保经济管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具有完整性和联系性。

2认真开展教学活动,严控课堂秩序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做好组织者和参与者角色,要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情境,设计思考题或提问,引发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对重点或难度较大的知识,可通过师生间、学生与学生间进行互动、交流及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及讨论,教师要适当进行点拨。如果学生不能自学或者彼此间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要采用讲解方式解答学生质疑,但是这种讲课不等同满堂灌。要尽可能采用启发、诱导及点拨,让学生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有一些经济管理教师担心学生不按照设计的思路走,打乱事先定好的计划,于是将学生固定到确定的范围中,这种案例教学只能让学生获得一些知识,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丧失实践的机会和权利。这种案例教学法是一堂失败的教学,丧失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案例教学法就是要求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发挥教师的引导、催化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3及时总结评价改善细节

当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与学生就要对案例进行讨论,总结案例的规律与经验,从中获得知识与经验。教师让学生以书面形式进行总结,学生就更加深刻体会到各种问题。最后教师要进行总结与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尤其要高度表扬提出独特观点或见解的学生,对学生进行鼓励。同时,教师还要对案例进行点评,提出案例的参考答案,采用提问或其他模式让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自我改进、查漏补缺。通过这种模式让学生明白自己分析案例时,哪些地方考虑不足,哪些分析不到位等,经过教师讲解综合学生分析,学生就能更好进行领会及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总结时就要注意培养与发展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及创新精神等各种能力与品质。在经济管理教学中,为了更好应用案例教学法,教师还应该对整个案例活动进行反思与信息反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主要包含选取的案例是否合理,分析案例是否深刻,案例讨论氛围是不是和谐,评价是不是科学等等,这种反思具有总结性和批判性。同时,教师还应该多与同行进行交流,要积极参与到研讨会中,经常和同校教师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沟通与研讨,这样就能够提高案例教学水平。而且还要重视学生反馈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反馈,可采用课间和学生交谈、问卷调查等各种形式,当然也可以通过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经过与其他教师探讨,与学生时常交流及自我总结,就能够寻找出案例教学法中的成功与不足。要针对这些意见和反馈,力求对案例教学法中各个细节与环节进行完善,经过重复推敲才能逐渐提高教学质量。总而言之,在经济管理课堂中怎样应用案例教学法,怎样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功效,是相关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必须要针对学校及学生实况,科学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同时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徐绍埔.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8).

创业自我总结范文4

就业能力是学生的根本能力,大学计算机教学教师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就业视角;大学计算机;问题;改革

就业能力是学生的根本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立足学科和学生实际,围绕社会发展和就业发展需要,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强化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就业视角下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不能立足学生基础差异,教数学模式单一。现在的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和家庭,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应用有着不同的基础。有些学生来自偏远落后地区,只是慕名而学;有些学生来自发达地区,平时应用计算机非常多,而且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硬件和软件操作,甚至在这方面已经表现明显的优势。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学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模式,不能确定统一的标准,选择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出相同的要求。但是,很多时候,高校计算机教学不能兼顾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差异,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实行分层次教学。基础较弱的学生感到学习目标不能完成,实践操作很有难度;基础较好的学生感到教学知识过于简单,没有提高价值和挑战性。

(二)教材内容缺乏创新,应试教育形式突出。计算机发展非常迅速,硬件创新和提升速度不断加快,软件更新不断提速,创新应用发展迅猛。而高校计算机教材编写明显滞后,很多教材选编以后更新较慢,不能市场变化和技术创新,学生所学知识相对滞后,很多的内容已经不再应用,不少软件版本较为落后。教师没有能够结合积极发展和科技创新,及时更新和补充最新内容,教学实际无法与社会发展相接轨,学生应用能力与市场需要相脱节。工作以后还要重新适应,积极学习,经历一段时间的适应期,才能适合工作需要,满足岗位要求。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体制存在明显的应试教育影子,不能从市场出发,培养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学生更多是为了考证,而是真正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多学生能够考计算机等级证,但不能够处理常规问题,更不能处理各种新问题,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三)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考核体系不够完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目标和设计只有在学生那里得到落实才是有效教学。计算机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够学会各种应用操作,能够适应新时期不断发展创新的应用需求。现在很多大学计算机教学都是教师的主导,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安排亦步亦趋,教师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学生不能更为主动的学习探究。对学生的考核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也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无法从过程做好引导,也就不能保证教学结果。考核与评价是对学生的最好引导。但是,高校计算机教学不能结合学生的就业发展需要,无法围绕就业发展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不能让学生更好地锻炼综合能力,也就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就业视角下的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创新途径分析

(一)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理念,积极改革和优化教育模式。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应该与市场相结合,与时代同步,不断创新教育模式,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围绕就业和创业发展开展教育创新改革。大学人才培养必须从现实出发,服务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学计算机教育需要围绕学生的就业发展需要,其根本是社会发展变化需要,是服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学生能够顺利就业,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就是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校计算机教育要从学生就业发展需要出发,服务学生就业和发展,让学生能够顺利就业,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以此来成就他们美好的未来。为此,大学计算机教育需要不断更新理念,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做好课程优化设置,强化实践应用能力训练。课程设置是保障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大学计算机教学以就业为目标,就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让学生掌握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他们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很多大学计算机教学一方面是缺乏实践教学,理论过多,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应用操作能力。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能力是根本能力,工作需要的就是他们对各种应用软件的应用就、维护和开发能力,需要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另一方面,在做好校训室实践课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去实习锻炼,真正深入企业和用人单位,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培养他们的最为实用的技能,缩短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距离,让学生能够保持与市场发展的零距离,确保学生毕业就能适应工作需要,站在工作岗位就能解决各种问题。

(三)完善教师队伍结构,创新教学编写更新。教师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外在因素,教师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思想、指导方式、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具有强烈的就业发展理念,以就业为指导,开展学科教育和人才培养实践,不断提升的实践指导能力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确保他们学到真正的能力,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引进高素质教师的同时,做好现有教师的综合培训,促进他们做好思想转变和观念更新,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指导能力。做好教材的选编工作,不断更新教材体系,选用最新适应社会发展的优质教材,并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最新的教学资源,确保教学与科技发展同步,学校实践和时代接轨,以最新最为实用的教材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保障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大学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改革,突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实现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熊必成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创业自我总结范文5

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发酵食品工艺学》为例,设计和探索了印记课程教学模式。印记课程结合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以大学生对知识、教育教学、教师、学院和母校的记忆和印记效果为特征,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对课程体系的学习效果。通过印记课程的实施,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单元特色理论与实践教学和创新考核方式为一体的印记课程教学模式。印记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

印记课程;教学模式;单元教学

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是评价高校教学与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专业技能好坏关系就业和创业,因此,探索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可以提高大学生和社会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可度,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提升高等院校专业特色的知名度[1-2]。同时,适当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可,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他们选择这个专业求学的初衷,解决学不知所、学无所用的教育矛盾[3]。《发酵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酵技术方向重要的必修课程,以酱油、豆酱、食醋、腐乳、豆豉和丹贝等传统发酵食品为主要内容。课程的内容专业性强、各章节既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较多,通过课程的学习,既能满足学生对发酵专业方向的技能需求,又以点带面,掌握发酵食品行业知识。据此,《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改革创新和新型的授课方法设计,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思考内容。所谓印记课程教学,以在课程的传授者(教师)与接受者(学生)之间建立持久的记忆为目的,教师设计和传授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授课教师和所学的知识内容在记忆中永存,实现教与学互动的新型教学方法。与传统课程相比,建立以“学生印记”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利用全新视角衡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过程,全面提升了教师魅力、授课技能、实验实施技能及考核改革水平,是印记课程实施的中心主旨[4]。经过2011级、2012级、2013级本科学生和2014级专业硕士研究生等四届学生的《发酵食品工艺学》改革实践,印记课程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也成为学院特色教学课程之一,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

1印记课程的教学设计

印记课程的设计实施不仅让学生记住课程的传授者(教师),重要的是考量教师的综合素养、人格魅力和知识体系,也体现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验新方法及考核方法改革能力。总体上,教师仅是课程的设计者,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理论与实践学习过程。这种全程的印记过程,使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而是课程学习的自主者,不再是以成绩为要求,而是力争多参与的积极心态。《发酵食品工艺学》印记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教师的首要工作是规划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从宏观上和主观上做好充分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便掌控教学实施的各环节。其次,课程设计从教学手段、教学媒介、实验教学、课程考试和特色尝试5个方面开始。学生参与授课的全过程,包括Seminar讨论班式的学生自主学习和讲解过程、开设新实验、开放考试等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并增设市场调研、查阅资料、科研设计、数据统计分析和科技论文解析等多种特色教学内容,增加视频教学、发酵食品工厂设计、发酵新产品开发等学生感兴趣的前沿与热点话题内容。作为印记课程的主体,通过教师参与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图1实箭头方向),学生全程参与各教学环节(图1虚箭头方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印记课过程中,每位学生还参与教学、新产品研发和工厂生产设计,学生思想里烙上深深“印记”。学生对教学、教师、实验室和工厂等教学实体产生深深的感情,这种参与感、被认可程度和想象的发挥等主观心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得淋淋尽致。同时,学生对专业课的认知、对教师和学院的感恩、对未来择业与创业的信心等,会随着课程的进行而记忆深刻,体现了印记课程的特点。

2印记课程的特色与实施

与其他课程教学改革相似的是,印记课程的实施,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知识获得和参与的主体。在整个印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设计及特色内容,保证了印记课程的良好运行与实施。

2.1良好的教师素养,用人格魅力和丰富知识感染人

教师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课前5min的利用,甚至与学生成为朋友,都能够成为学生记忆中亮点,即使毕业多年以后,教师的某个特色都会是印记中的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自我修养,亦师亦友,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同时,具有一定高度的学识背景,也是打动学生的重要记忆内容。如《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中,既讲解发酵食品工艺参数,又要延伸到工艺设备的选型、工厂设计、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又要把产品营销、市场定位等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懂得某种食品是怎么样从原料变成商品,怎么样进行生产实施的。这些都会为学生的记忆提供良好素材,成为深刻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积极探索印记课程教学实践,理论教学效果良好

由于课程主要讲授酱油、豆酱、食醋、腐乳、豆豉和丹贝等六种发酵食品,每种食品又可分成不同品牌和工艺,因此,以某种发酵食品作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由6名左右学生讲解,每个学生讲解一种品牌发酵食品,包括企业背景、产品特点、生产工艺、视频、市场和工艺改进与产品创新等。在理论教学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单元授课为特点的理论教学方法。授课形式以Seminar讨论教学为模式,学生参与授课,教师辅助讲解并提出质疑。学生在资料收集、PPT制作、讲解和回答问题授课过程中,掌握了发酵食品前沿知识、理论知识、语言表达,并通过录像、设备等资料搜集,将工厂化生产与理论教学结合。从理性和感性方面加深了理论知识,达到了“印记”的效果。在Seminar授课过程中,形成理论教学特色。①形象教学:教师与讲解的学生进行现场互动,模拟微生物、物料、酶和产物间内在关系,理清原料、水解、发酵和产物的理化和代谢关系。形象教学效果的评价即“短时间效应”,学生在理论学习后,能够在几分钟内在头脑中回忆发酵食品的生产工艺、关键技术参数、设备选型和评价标准。通过这些形象教学和短时间效应,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和形成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为生产实践和科技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②问题解答:模拟毕业论文答辩过程,教师现场提问讲解的学生和听课的学生,对关键和共性的发酵食品问题进行质疑和解析。Seminar的讨论式教学,是国内外本学生、研究生教学的一种先进方式,以问题导向和教学互动为主要特点。教师预留授课主题,学生在课前查阅大量背景知识,以供教师提问和与大家分享[5]。每位被提问的学生都会对课上的情境与问题印象深刻,可能会永远记住这些理论知识。③模拟生产:利用录像和工厂设备图片为主要形式,把理论上的工艺讲解变成在线生产,加深理论联系实际的感观印记。专业课程的出口在于生产实践,教师将发酵食品的生产过程以教学录像的形式进行课堂演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单元小组的授课组合,有利于同学间沟通交流,在有准备的前提下接触、理解、讲授、质疑和再理解,最终把知识熟烂于胸。教师作为调控者,要充分的点评和质疑,做好理论知识的引导者和教授者。教师作为印记课程的设计者,能够充分的发挥教学技能,既让学生自行发挥,又统筹兼顾。作为学生的理论导师,结合专业知识和背景,利用例证、模拟和对学生的点评等手段,结合每位学生的讲解,达到了较好的理论授课效果。这种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授课方式,考量的是教师的技能,学生也得到了最大的益处。多视角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丰富的授课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理论知识与综合技能得到了提高。

2.3认真设计实验课程,印证理论知识

《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与以往任何课程实验不同,采取“讲什么,做什么”的原则,即每个学生理论讲了什么,实验就做什么,加深印象,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这种单元式、验证式的实验教学,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创新创造才能。传统的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实验教学仅有3个实验:酱油、豆酱和辣酱。改革后的实验课程有:豆酱、酱油、腐乳、食醋、丹贝、豆豉、花色豆酱和花色腐乳等8个。在实验数量上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实验过程中,也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单元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原料、预处理、发酵和撰写报告。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为毕业论文的操作做了准备。更重要的是,理论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这种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新实验的开设,给实验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工作量,实验材料的购买也需教师自行解决。相信,在学生的成就感面前,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实验中的每个环节,包括这些困难,甚至是失败的尝试都是一种“印记”。在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会记起这次有意义的实验教学。

2.4大胆改革考核方法,因人设考提升专业能力

采取“讲什么、考什么”的开放式考试方式,即每位学生的考核内容与理论和实验内容相同。考试内容涉及传统发酵食品现代工艺改进、发酵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发酵行业发展建议及对课程和教师的建议等。学生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才能给出答案。这也是对理论、实验知识及综合技能的考核。开放的思维和足量的文献知识的积累,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样达到了加深学生印象的目的。

3结语

《发酵食品工艺学》印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还应把特色教育加入到课程中,即关注、学习名优企业和名优产品的生产;加强发酵食品市场调研,掌握市场前沿;注重传统与工业化生产方法在发酵食品中的对比应用,探索新产品设计与开发。同时,广泛及时的与学生交流、自我总结提升、灵活的思维思路和多变的表达形式,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实施,真正引发和启迪学生,让他们把教学活动中的知识、人物和事件印在记忆深处,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目的。

参考文献:

[1]袁静.关于高职专业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4):239-240.

[2]敬思群.基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食品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J].食品工业,2016,37(6):222-225.

[3]廖兴灿.本科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7):100-101.

[4]蒋国生.印记思品:意蕴、特征与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0):5-9.

创业自我总结范文6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高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对园林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1]。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园林类就有园林工程技术、风景园林设计、园林技术、环境景观设计等多个专业。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理论基础宽广、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该课程作为这些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体现这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2-3]。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提高本课程,乃至这些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关键。

1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能满足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课程培养目标应对应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4]。园林类专业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相关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园林设计类岗位和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类岗位,其中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类岗位就业人员为园林类专业毕业生的主体,园林设计类就业岗位较少。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类相关专业为例,从事园林景观设计类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不足7%,从事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类岗位的毕业生比例超过50%。通过分析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发现,除了不再从事园林类工作的毕业生以外,每个就业岗位的毕业生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园林设计知识与能力。例如:从事施工工作的毕业生,需要具有识图、审图、根据现场环境特点完善图纸内容、自行设计没有详细图纸的小型场地的能力;从事植物栽培养护的毕业生也需要有园林美学知识,以便在苗木的整形修剪、种植移栽等工作中保持并提升园林植物的美感;在苗木销售中也需要运用很多的园林设计知识,以便更好地推销产品。因此,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均对园林规划设计能力有所需求,只是对设计能力的需求程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针对以上就业形势和就业岗位分布,通过归纳总结,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分为3个层级。第1层级是读图识图、按图施工的能力。要求每个学生在看懂园林工程施工图的基础上理解园林景观设计图,理解设计意图,能够在未来的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准确表达设计意图。第2层级是施工现场随机应变的能力。园林工程施工受到场地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造成实际场地环境与图纸环境经常出现差异,难免需要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结合场地特点,在尊重原有设计和施工规范基础上进行设计调整,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具有较高的园林规划设计能力,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第3层级是独立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知识和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小型园林绿地和规划布局景观设计。其中,第1层级是对合格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员基本能力要求,第2层级是对合格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素质能力要求,第3层级是针对少数从事园林设计类工作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

2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而言,就是培养学生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能力,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目的,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进行设置并提出体现技能要求的工作任务,建立“课程—模块—课题—任务”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按照“设计任务—分析任务—分解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任务”的“五步教学法”组织实施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教学。

2.1设计任务设计任务是实践教学的关键,应按照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选择具有典型特征、实践操作性强的工作内容作为实践教学任务。根据培养目标的3个不同层级,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程序,在学生达到一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后再进入下一个培养目标的工作任务中,通过针对性的工作任务告诉学生为什么做、怎么做、怎么做好。

2.2分析任务分析任务就是通过内容分析、要点分析、目标分析等方法,分析任务中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分析任务是学生拿到一个任务后在指导教师的组织下完成的第一件工作。

2.3分解任务分解任务可以按照目标分解的方式,把任务按照工作阶段分解为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工作目标,例如一个小游园的设计可以分解为场地踏勘、场地测量、设计分析、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等;也可以按照内容分解的方式,将一个工作任务分解为很多具体的工作,例如将一个小游园的设计分解为地形设计、道路设计、植物种植设计、建筑及建筑小品设计等。分解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任务的结构,理解一个任务是由很多具体的工作组成的,需要制定计划逐步完成。此处解决学生怎么做的问题。

2.4实施任务根据实践任务内容的不同,组织学生完成任务,小的任务由学生独立完成,大的任务可以组织学生构建团队合作完成。实施任务时实践指导教师起到导引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明确方向,及时发现并指出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此处解决学生怎么做好的问题。

2.5评价任务评价任务是在任务完成后,针对学生完成的具体成果与作品进行分析,是对任务完成过程中所做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在具体评价方法中,不能简单以教师点评的方式评价学生作品的优劣,应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明确其优点,找出其不足,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又该如何改进。

3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根据园林环境的特点和课程培养目标,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可以总结为4个字———看、析、做、议。

3.1看课程实践中的“看”包括3个层面:一是看园林实景,二是看园林设计图纸,三是图纸和现场相结合的看。首先,通过走入校园、公园等园林环境中,欣赏园林之美,理解设计意图,提高自身对园林设计方法的理解;其次,借助多媒体案例教学,展示园林设计图纸,让学生理解图纸中运用的设计手法和技巧;最后,在学生理解图纸内容后,再将学生带入已建成的园林环境中,让学生理解图纸和实景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加深学生对园林造景的理解。

3.2析“析”就是分析,分析自己所看到的内容,“看”是输入,“析”是理解。针对自己所看到的内容,运用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所看案例中的造景方法;可以结合自身感受,找到其中的设计缺陷,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园林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3.3做在“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就真实案例提出的改进意见,安排针对性的设计任务,指导学生去完成。在任务设计上,任务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一开始的任务可以是某个园林环境的局部改造,完成某些特定设计元素的设计即可;待到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后,再设置独立区域的园林规划设计。在学生设计实践中,对学生初期的要求是手工绘图设计,学生掌握基本设计方法后,才可让学生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在设计中,重点教会学生分析环境特点,设定设计目标,合理确定设计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理解进行设计,不用特别强调图纸的美观度和绘图技法。

3.4议“议”是评价,也是认同。在“做”完成后,针对学生已完成的作品,将全班学生组织在一起,让学生讲解自己的作品,从设计理念到设计内容向所有人进行设计交底,并自我总结相关心得体会,找出自身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同时,积极鼓励学生互相点评作品,创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指导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适度点评,在此过程中,更多地强调学生在“做”过程中的优点。

4结语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培养实践能力是该课程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设计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任务,持续改进实践教学方法[5]。

5参考文献

[1]李莉华,董芦笛,武毅,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课堂内外的生态实践教学与教育研究[J].城市建筑,2018(36):53-56.

[2]蒋小凡,马涛.基于齿轮效应的“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黄山学院园林专业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6,18(5):114-117.

[3]朱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2):157-161.

[4]王志泰,包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文化论坛,2015,7(2):88-90.

创业自我总结范文7

1.前言

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的新兴模式,高职院校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职业性特征,要求所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尽管近年来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已逐渐开展,但具体的实践条件仍不完善,难以促进市场影响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需根据当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路径进行分析。

2.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校企合作质量不高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在实际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极易受到学历层面或专业层面因素的影响,使合作的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难发现制造类企业对岗位需求不仅在数量方面严格控制,且要求人员必须掌握行业以及相关产品的知识,因此这类岗位更适合于工科类学生。而也存在一部分高科技企业对开展校企合作不具较大的兴趣,这就造成高职院校小于其合作对象主要倾向于商贸类企业。但实际开展合作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首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参加企业实训过程的同时还需保证能够参与学校课堂教学。从企业角度讲,学生在进入企业的期间很难创造实质性的效益,甚至影响企业的整体工作只需;而从学生方面,由于实训时间果断,很难掌握实质性的内容,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另外,高职院校教学中,邀请企业人员进行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相关业务内容的讲授,能够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但一般企业人员很难根据院校课时规划进行时间安排,为学校的课程安排带来一定的影响,进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2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相比传统院校管理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下要求将学生、学校以及企业三方面作为管理内容,这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题,使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首先,院校教学管理过于传统。校企合作开展过程中本身需要对教学活动做出一定的改变,要求根据当前教学环境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适当调整。但大多院校采取的方式多为直接将原有管理制度应用于校企合作教学活动中,难以判断各合作环节中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其次,对学生管理过于松散。由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在保持学生身份的同时,也具有企业员工的角色,这就导致学校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

2.3服务缺失问题

服务缺失问题主要针对高职院校而言,从现阶段很多社会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愿不高或在合作过程中中途推出的现状不难发现,企业往往处于投入与产出不平衡的问题。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通常企业的付出相对较多,但获得的实质性收益较少。而高职院校却未真正考虑企业立场,向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保证其能够在合作过程中得到实惠。若单纯将企业作为培训学生的场所,很难使校企合作的开展取得应有的效果。

3.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思路探索

3.1注重校企合作深度的挖掘

受市场营销专业自身性质影响,要求不断改进实训课程设置。具体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中,应整合较为零散的实训课程,保证课程具有连续性。同时,为解决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效果不强问题,院校可调整实训时间,使学生能够对相关业务操作流程以及营销技巧,最大程度为企业带来更多效益。另外,邀请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时可采取多样化的授课形式。兼职教师不必完全在学校课堂中授课,可采取适时的培训与指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环节中。

3.2注重高职院校管理的强化

加强校企合作管理过程中,具体应从三方面进行,即:第一,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管理机构。其作用在于能够实现院校与企业间的有效沟通,并使师资管理、学生管理以及企业实训场所相关的管理等融入其中,为校企合作办学的开展提供保障。第二,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具体实践过程中应注重质量考核标准是否能够衡量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实践效果。第三,对学生管理的加强。由前文可知,校企合作办学下由于学生具有双重角色,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对此可构建专人负责制度,保证管理人员了解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并具备管理学生经验的前提下,负责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的专门管理。

3.3注重高职院校服务水平的提高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需保证能够为企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使企业能够从合作中获得更多的收益,提高参与合作的积极性。高职院校需了解到,企业合作中需要得到的回报主要指能够从实训的学生中寻找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并将学校作为科研平台实现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只有满足企业需求,实现投入与产出最大程度上的平衡,才可提高校企合作的预期目标。

4.结论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开展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然途径。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应正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性,针对其中存在的校企合作质量不高、管理过于薄弱以及服务缺失等问题,采取完善的策略,从课程设置角度、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并为企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以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这样才可获得校企合作办学应有的成效。

作者:杨扬 单位: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探究

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重构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心

由于目前我国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仍然采取的是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导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主的方式,导致对学生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探究西方一些先进国家如英、美、德等国的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成功经验,评价模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一般是由政府、高校委托非官方的质量评估社会机构来开展的,如美国的社会独立评估模式、英国的半官方评估模式、法国独立的政府评估机构模式都是如此,它们有效促进了该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指出,“为切实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完善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宏观管理,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此可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应该由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构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也应由学校、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构筑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机制。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评价的特殊性

对于营销职业,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划分:

(1)按照营销的客体来分,营销人主要涉足三大行业,即消费品行业、工业品行业和服务业,与之相对应的是消费品营销、工业品营销和服务营销;

(2)按职能来划分,营销职业可以分为市场、销售、客户服务和营销管理四大岗位群。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市场营销相关岗位的划分越来越细,涉及的岗位也越来越多。在一些业务复杂、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公司,市场营销职能机构已经细分为市场部、销售部、企划部、促销部、客服部、广告部、品牌部、大客户部、网络营销部、电话销售部等部门,并设置相应的岗位。由于营销职业涉及众多行业和岗位,因此,我们在研究营销人员职业素质的构成时很难以同一套指标体系去概括。在实践中,为更好的界定不同营销岗位的工作任务和任职资格,我们将营销人分为“三手”(即推销高手、公关强手和渠道能手)、“三才”(即调研专才、传播人才和怪才策划)、“三师”(即战略军师、培训导师和理论大师)。很显然,不同类型的营销人才,其核心职业能力和素养是存在较大差异性的。与其它专业相比较,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评价机制将具有以下特殊性:

(1)既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职业心态的评价。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心态(有人称之为职业性格、职业态度、职业素质等)构成。根据课题组对众多一线营销经理人和优秀毕业生的访谈结果,职业性格对营销人员的职业成功影响至大。因此,在评价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时,应注重对其职业心态的评价;

(2)既要重视对毕业生的结果性评价,更要重视对在校生的过程性评价。无论是教育界还是社会各界,在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时往往将评价对象定位为毕业生,而忽视了对在校生的评价。其实,营销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心态等与其2~3年的在校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是只关注毕业生的评价,更要关注在校生的过程评价;

(3)既要重视学校和教育主管机构的评价,更要重视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第三方机构的评价。一直以来,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政府主导型评价,即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虽然评估工作的开展对促进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现有的评估仍以对办学构成要素和教学过程的评价为主,而对人才培养结果的评价不足,多元化的社会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因此,如何吸收家长、学生、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建立多元化的社会评价机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的探索

很多专家学者从我国高职院校现存人才评价体系的弊端出发,提出了建立第三方人才评价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杨黎明教授领衔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分别对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了第三方评价工作,通过对评价工作的总结,杨教授的课题组就职业院校毕业生第三方评价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工作思路,诸如第三方评价体系中学校、企业和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作用,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调查问卷的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和相对指数设计(包括区域指数、行业指数、发展指数等)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周应中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高职教育更好服务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高职专业更好服务于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以及高职教育提升自身吸引力的迫切需要角度,提出了高职院校构建第三方人才评价体系的紧迫性,并就第三方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行动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探讨。[长沙中华职教社的陈智球、马芜茗对职业教育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行动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职业教育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应包括人才质量标准、培养效率标准和社会效益标准三个方面,行动策略包括确定评价目标、建立评价机构、明确评价阶段、建立评价指标、强化流程控制、建立运行模式和反馈评价结果等七个方面。还有一些学者站在专业建设的角度,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立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如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的李蓉就高职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天津职业大学的张小文就包装印刷类专业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问题进行了探讨。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其它视角研究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问题,如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徐金河将平衡计分卡引入高职人才培养绩效评价,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的谭智、许文全提出了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路。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评价的价值取向不同,便会采用不同的评价设计、评价策略与评价方法,并有不同的评价结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实施,经历了从目标价值取向阶段到过程价值取向的转变,而多元社会评价机制的构建,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主体价值取向。循着这样的理论基础,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韩继红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多元社会评价机制的建议;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赵佩华、胡泊也提出了基于多元互动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构想;威海职业学院的李传伟也对高职教育质量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

四、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对“多元化”的理解

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个性化。评价主体是指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活动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评价客体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人或团体。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参与评价工作的主体应囊括与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过程相关的各方,如学校、家长、企业、行业协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第三方机构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指各评价主体可根据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不同,分别采取打分、实地调研、座谈会、问卷调查和相关会议等多种方式。在评价实施时,应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评价内容多元化是指依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应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被评价对象进行评价,以保证评价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如由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就是有效的,而企业对学生就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态度进行评价则显得比较合适。

(二)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构构建

根据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及特点,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构设置上,可采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领导下的学校评价、教育主管机构评价、企业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1.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职责。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由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校外专家任轮值主席,任期一年,成员在非校方人士中产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主要负责组织一年一度的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负责对校方组织的分学期、分学年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进行评估与监督。

2.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职责。

由于学校与学生间存在天然的密切联系,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具有独到的天然优势。但为了避免学校在评价过程中“既担当运动员又担当裁判员”的问题,学校对评价对象的评价内容应限定在可信和有效的范围内。一般而言,学生处主要负责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日常行为、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进行评价,教务处主要负责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系部负责对学生进行包括学业成绩、思想品德、第二课堂活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的评价。

3.教育主管机构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职责。

负责组织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工作,就其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机构构建及运行情况、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等进行检查和监督。

4.企业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职责。

作为高职院校职教集团相关协议企业,其主要就学生在学期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工作绩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等进行评价。其它涉及毕业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企业也将就学生实习或工作期间的工作态度、工作绩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等进行评价。

5.第三方评价机构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职责。

第三方评价机构主要由行业协会、专业指导委员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构成。就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而言,行业可以是当地的营销协会(学会)和各行业协会等;专业指导委员会由合作企业高层管理者、学院主管教学和校企合作的领导、校内外专家等构成。行业协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对专业的建设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指导,以确保人才培养体系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作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主要参与制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组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展职业分类、标准、技能鉴定理论研究及咨询服务,推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学生所达到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行鉴定。

(三)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1.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两个方面。

2.教育主管机构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教育主管机构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以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工作的方式进行,其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教育部及各省教育厅都有相关明确规定,在此不再赘述。

3.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要分为在校生学期顶岗实习评价和毕业生毕业顶岗实习评价两个方面。对在校生学期顶岗实习评价主要结合具体实习项目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对毕业生毕业顶岗实习的评价则包含知识、技能、职业态度和发展潜力等多方面的考评。

(1)企业对在校生学期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①评价指标体系②评价方法对每个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采取360度评价方法,具体为:a)对个人成绩评定采取自评、同行评价、主管评价和老师评价四者相结合的方式,四者各占10%、20%、50%和20%的分值。b)评分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两个等级之间的分数,如8.5分、9分和9.5分等。c)同行主要是指实习单位处于相关岗位上的员工,或实习团队中的其它成员。d)主管是指实习单位管理实习任务的工作人员,或实习团队的其它成员领导。

(2)企业对毕业生毕业顶岗实习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①评价指标体系②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可以与企业对在校生学期顶岗实习评价所采用的方法一致。

4.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

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第三方人才评价机构将主要就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涉及找到就业岗位的时间、工作对口度、工作稳定性、晋升发展机会、薪酬收入竞争力、毕业学生对母校满意度、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等。

(1)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方法由第三方评价机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最后撰写成独立、客观的第三方评价报告。

五、总结

总之,如何建立客观、科学、全面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选才用才提供可信的参照依据,是当前高职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一个现实和迫切的课题。本课题组基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视角,采用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方法,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数据。同时,在吸收国内外有关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特殊性,构建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但由于问题的离散程度太高,如营销职位的多样性和名称、职责在不同行业和企业间的差异性,不同企业、不同评价主体对人才质量评价的主观差异性等,导致研究课题呈现非结构性的特点。因此,在研究过程当中,课题组更多的采用了深度访谈等非结构性调研方法。在整理调研数据和制订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时,也多采用模糊的定量标准。这些都是研究工作的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更深入得研究工作去予以修正和完善。

作者:易正伟 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探索

一、“校企合作”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运行系统设计

“校企合作”注重实用性与时效性,强调双方信息、资源的共享,因而,对“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系统设计对合作的运行效率和效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要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运行系统设计探索过程中需要明确以下要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和评价方式以及校企合作保障机制。这三个要点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结合成为“校企合作”培养高职营销人才的一个有机整体。

二、实践个案分析

明确把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运行系统设计要点之后,高职院校怎样结合专业实际,根据要点展开实际工作是“校企合作”成败的关键。笔者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百朗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项目“百丽国际店长班”为个案,通过对个案中人才培养运行系统的培养目标、培养和评价方式以及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三个要点进行剖析,力求找寻“校企合作”模式新思路。

1.“校企合作”中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从毕业生工作情况的反馈来看,存在着实操能力不足或者在校实践内容与企业实际相脱节的现象。“百丽国际店长班”合作项目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校方与企业方进行全方位沟通,充分了解企业用人需求,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该合作班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主要面向零售业、贸易业、服务业第一线,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销售渠道设计与管理能力、产品推销能力和市场营销综合业务能力,具有市场营销管理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应用人才。

2.培养及评价方式。

为了实现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百朗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百朗集团通过宣讲、面试等环节遴选出30—40名学生参加“百丽国际店长班”,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全日制集中授课。为做好入选学生的课程管理工作,校企双方通过商讨,针对入选“百丽国际店长班”的学生制定了课程管理方案。该方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走进百丽、沟通与管理、终端销售服务技术及店铺运营管理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走进百丽”教学模块包含的内容有:百丽魂、销售“昨天、今天、明天”、大数据时代、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实地参观。第二部分“沟通与管理技术”教学模块主要内容为:透过现象看本质、沟通技巧、性格色彩、商务谈判、店长角色认知、培训技巧、卖场氛围及团队打造。第三部分“终端销售服务”教学模块包含的内容有:数字陈列、BAF销售技巧、销售目标分解技巧、产品管理艺术及品牌基础知识。第四部分“店铺营运管理”教学模块的主要内容为:店铺日常管理流程、神秘人巡店、促销策划、仓储管理、排班技巧、POS系统、盘点流程、玩转office、高效会议以及掌柜秘诀—成本管理。在评价方式方面,“百丽国际店长班”的课程由企业指派教师进行授课、考核,如通过店长班课程考核的学员,其对应学期人才培养方案上计划课程将可进行学分置换。如未通过公司考核的学生,由学校方安排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上该学期计划课程的考试。培训考核结束后,企业将通过考核的学员安排到其各个门店中进行为期一年的“进店实习”。实习期间,企业将派出有经验的员工指导学员在店面开展实际的销售工作,实习表现优秀的员工,毕业后将有机会在公司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3.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百丽国际店长班”得以顺利实施与良好的保障机制分不开。一方面,校企双方将合作的具体事宜列入书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责,这对于在合作中双方利益的维护和约定的履行起到了有效的保障作用,这也为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另一方面,为了使学员的管理更高效,双方协定设置两个班主任岗,由双方各挑选一名富有团队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班主任不仅需担负班级管理的任务,还充当项目实施具体工作的对接人角色,是双方沟通的重要纽带。此外,学校和企业的项目合作负责人适时监督项目进程,并利用“校企合作座谈会”等机会就项目相关事宜展开交流,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三、实践启示

“百丽国际店长班”的实施,吸纳了近40名学员,这一校企合作项目不仅能让学生通过培训强化职业素养,更为重要的是其掌握的技能可以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这无论是对于面临求职的学生还是需要用人的企业都是十分有益的。这一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取得的成效带来的启发主要有以下四点:

1.校企双方须就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共识。

企业十分注重毕业生入职后的职业素质的发展,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并期望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应该与企业需求同步发展。作为人才的供给方,学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与企业方进行全方位沟通,充分了解企业用人需求,根据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双方就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共识,即在人才素养、能力水平要求等方面要求相符,也将使合作的方向清晰化。

2.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科学合理。

拥有明确统一的目标还不足以推动合作取得成功,还必须依托科学合理的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来实现。校企合作中人的培养不能生硬刻板地采用既往传统的方式,也不能简单粗暴地照搬企业培训的套路,必须依据双方达成共识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订立合理的培养方式和评价方法。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双方在人才供需匹配度不高的矛盾。

3.保障机制有效。

任何一种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都离不开有效的保障机制。一个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执行力强弱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保障机制的影响力是举足轻重的。具备有效的保障机制,形成良好的监督,工作的效率自然得到提升。

四、总结

总之,高校与企业的这一合作模式,是十分实际的节约行为,因为企业把大量的人力培训时间成本、物质成本都转移到了学校中去,让未来的员工在学校期间就能够形成自己的企业意识,企业执行能力。而高校与企业合作,是对学校实训基地弱点的补充和完善。通过合作,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合理化,企业找到了“适用之人”,是一种互惠互利的模式。当然,这一模式仍在探索试行中,还有许多不成熟的方面,这些都需要合作的校企双方精诚合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努力。

作者:谢妮 姜科 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精细化职业指导分析

一、“精细化”职业指导

“精细化”职业指导,就是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工作的各个环节引入现代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制订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理想职业目标,在就业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就业质量。

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在我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已经为我国市场经济输送了大批的市场营销人才。然而,高职院校在该专业开设过程中存在与本科同质化的问题,难以体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有的职业教育特色。由于综合类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均开设有营销专业,如何培养差异化的营销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即职业定位问题。高等学校培养较高层次的营销管理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基层营销人员,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成长于基层的实战型管理人员,二是创业型老板。

三、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开展职业指导的现状

我院市场营销专业自开设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在对市场营销学生的职业指导方面有一定的积累。我们现行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职业技能训练

根据我院实际,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技能训练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学一年级),这一阶段学生技能训练主要在于认知方面。主要有电话营销实训和沙盘实训。其中电话营销实训是学院与上海晓庄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形成的“校中企”。即学生在学院的实训场地,由公司派营销总监驻校对学生培训,开展电话调研、电话营销岗位的顶岗实习。实训为期一个月,全程实施公司化管理,学院协助管理。而沙盘实训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行业公司运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综合管理素质。实训中,学生在建立的模拟公司实战演练模拟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竞争。第二阶段(大学二年级),这一阶段学生技能训练集中在实践方面,有农博会实训、市场调研实训、推销与谈判以及网络营销实训等。每年11月份,长沙都会举行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在正式开展前,我院老师会组织学生到展会现场,由学生自行找参展单位寻找实训岗位。展会期间,由学校老师驻展馆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另外,我院还建立了校内市场营销实训基地,经营形式有超市、茶馆和奶茶店,安排学生在实训周在岗实践。第三阶段(大学三年级),这一阶040段学生的技能训练是找单位实习。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竞聘的行业,从基层开始学习,了解实习的行业和公司,由实习平稳过渡到正式就业。

2.职业观教育

根据国家有关精神,我院针对大一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对大三学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初入大学,学生对未来发展既迷茫又向往。然而,由于就业指导教师人数不够,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到大一第二学期才开设。这实际已错失了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最佳时期。职业生涯生涯规划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的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虽然想法多,但是真正参与的较少。通过调查,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方案撰写和答辩等望而生畏,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此类职业指导受众面小的情况。

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具体措施

“精细化”职业指导要求教师对学生个体实施个性化的指导。仅靠就业指导老师的力量无法做到做好每一位学生的职业指导。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倡导职业指导全员化,建立从学院领导到系主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一体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相关人员分批次参加职业指导师培训,获取相关资质。具体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推行职业指导“导师制”模式,即由一名教师重点负责10个左右的学生,建立双向关系,有助于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从而对职业发展提供支撑。基于市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本文提出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定位的两个方面。笔者认为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精细化”职业指导可以从以下方面推进:

1.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个体职业发展的整体“路线图”。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虽然有一部分是自己选择的专业,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家人做的决定或是随意填报的。鉴于此,从新生入学开始就亟需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和专业教育,绘好个人职业生涯蓝图。

(1)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

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引入“个性测验和职业咨询”软件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明确自身定位。通过对市场营销新生进行普测,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以及了解市场需求。并通过软件自主学习,作好职业生涯的规划,为三年后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各类市场营销专业实训以及技能大赛的参与,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将来要从事的职业领域,同时引导学生选取部分行业的部分职位作为职业目标。

(2)帮助学生制订职业规划。

在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后,需要对比目标职业的需求与自身知识和能力现状,在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方面对自我做出明确的规划。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原动力,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才能激发出强有力的学习动机。此时,指导教师要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相关职业的需求,引导学生依照自身的职业目标,定期对所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做出阶段性计划,并要求能随着自身现状和市场需求进行及时更新。

2.职业人格塑造

职业人格是指人们在长期特定的职业生活中所形成的与职业相联系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能够转化成为职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根据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对于营销人员职业性格的描述,合格营销人员的职业人格应当以意志坚强、思维灵活、诚实守信、忍耐宽容、尊重他人以及理智稳重为目标。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性格,首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如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了解行业现状和对营销人员人格的要求,培养其思考问题时的职业化视角。例如,我院电话营销实训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然后,在校内实训以及校外实践甚至与周围人相处过程中,帮助他们将这种职业化视角以职业化行为外显出来。最后,将职业化行为内化为一种习惯,形成稳定的职业性格,为个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职业心理咨询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面对职业选择和决策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境。这不是一般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咨询。然而,我国现有环境下很少有学校设立有专门的职业咨询机构。学生有了有关职业方面的心理困境,很难得到外力的帮助。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学生的职业咨询工作,单独设置职业心理咨询室,将心理咨询与职业咨询紧密结合,针对各类职业心理问题,帮助其摆脱心理困境。还可以对学生心理困境进行分类,组织同类问题学生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拓展、团体心理辅导训练营以及职前模拟训练等,提高他们的职业心理素质。

4.创业教育指导

通过访谈发现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几乎都有一个“老板梦”。虽然高职市场营销学生在理论掌握上比不上综合类高校学生,但他们能将就业融入自身创业活动中,在实践能力上更胜一筹。

(1)“优秀校友”激励法。

通过对本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创业历程介绍和宣传,使学生感受到创业成功者就在他们身边。邀请成功校友回校讲学以及带领学生参观校友企业。相同的求学背景以及相同的心路历程会让学生产生共鸣,继而认真规划自己的创业之路。

(2)创业规划设计。

创业规划是描述创办一个新的风险企业所必备的外部和内部要素及相关的行动措施等。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提高创业的成功机率。通过撰写创业规划,可使学生在总体上把握创业项目,并思考项目各个部门的具体运营模式。例如,我院开展的创业设计大赛,可以根据掌握的学生情况,选取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参与,重点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3)提供创业实践机会。

创业规划是纲,需要创业实践落实。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磨炼创业意志,培养创业能力,获得创业技能。例如,我院建立有创业孵化基地,学校提供场地和政策支持。主要针对毕业生,对于可行性强的创业项目予以扶持,由学校招生就业处负责培训和管理。作为商科类的高职院校,我们的学生对于“挣钱”乐此不疲,想方设法逃课去“经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尤甚。对于此类现象,“疏”明显好于“堵”。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公司化”形式创业。

5.职业选择指导就业是学生职业生涯的依托平台。

在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可从以下层面进行:

(1)用SWOT理论进行个人职业选择分析。

指导学生运用SWOT理论进行个人职业选择分析,即通过对个人剖析分析自身优势(S)和弱势(W),分析当前环境下的机会(O)和威胁(T)以及对比个人兴趣与职业选择,结合自己的优势和外部的机会,作出合理规划。同时,鉴于自身的弱势和外部环境的威胁,做相应的调整。做职业选择时,尽量使人职匹配,即个人兴趣、能力和性格与职业需求一致。最后,做好今后职业目标与职业行动计划。

(2)帮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就业的出发点需要定位在社会现实需求上,应该从基层做起,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要树立多层次就业的观念。在职业选择难以一步到位的情况下,主张“先就业后择业”。首先,为了理想职业目标,可以合理规划从基层做起,一步步接近目标。其次,即使到相关或不对口的专业岗位,也可迫使自己更自觉地再学习,以适应社会需求。最后,即使要创业,不想为别人打工,时机又不成熟。这是最为正确的做法是选择相应的行业的职位积攒经验和资金,在岗位学习中合理规划,为成功创业做前期准备。

(3)应聘技巧指导。

应聘前要重视个人简历的制作,简历相当于毕业生的个人名片。大学毕业证的价值和大学三年的努力最终都会在个人简历上有所体现,是面试时的重要依据。撰写个人简历的时要充分地考虑到面试人员看到后的感受,从他们的心理和感受出发,突出该突出的部分。面试前要思考用人单位可能提到的问题,必要时可以上网搜索常问问题作为参考。面试中,要注意礼仪、语言表达和肢体语言。面试后,积极与单位负责人联系。

五、结语

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直接影响着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职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化,实施共性教育的同时开展个体化服务,为每一名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服务好。

作者:方红梅 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市场营销模拟沙盘教学探析

一、市场营销模拟沙盘概述

上个世纪早些时候,英美等知名商学院和咨询机构将在军事领域使用的沙盘引入到商业领域来,并开发出针对企业经营决策而使用的模拟系统,从而促使高校开设起适合专业学生和管理人员学习的沙盘模拟课程。后来,经营沙盘模拟培训逐渐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与高校广为流行。改革开放后,也传入我国,并得到迅速推广,成为很多高校实践教学的特点课程。同时,很多企业人士也颇为感兴趣,成为大中型企业开展企业内部培训活动的工具之一。目前,模拟沙盘有很多软件公司开发的众多版本,适合不同课程和学历层次使用。以前,多数是在企业管理上应用较多。现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也有了适合自己使用的模拟沙盘。目前,电子沙盘应用较为普遍,也比较方便操作和实施。

二、市场营销模拟沙盘教学优势通过市场营销模拟沙盘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教学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

(一)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层面、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集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课程。该模拟课程的企业背景设定为一家已经经营若干年的生产制造型企业,企业组织部门齐全:市场部、直销部、批发部、生产部、零售部、财务部,学生按照顺序依次可以完成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市场战略规划、市场开拓、直销、批发、产品研发、组织生产、原材料采购、车间生产管理、设备投资与改造、配货、零售、渠道管理、财务核算与管理等多个部分,将企业运营中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主要核心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并提炼成一系列经营规则,学生们通过模拟训练,可以在营销管理、战略规划、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市场分析等方面得到实际锻炼。从而大大拓展了沙盘参与者的知识面,有助于提升其管理能力与水平。

(二)提高了学生的管理技能和综合素质

模拟沙盘虽然重点是学习训练关于三种销售渠道的内容,但是,更是学生对于财务、市场、生产、营销、战略规划、市场分析等全面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这种训练,打破了专业界限的条块分割,使得学生在不用专业课程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迅速在本课程中得到融合与提升,从而为学生管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三)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潜能

市场营销模拟沙盘课程,完全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完全动起来,不再坐等教师灌输不知何时才能用得上的知识。而且,模拟沙盘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角色扮演的机会,学生们在软件预设的竞争环境与条件下,竞争热情完全被激发出来,学习动力超高。在这种自主学习氛围中,学生们主动出击,请教高人或老师来解惑,并及时在模拟竞争中进行效果实验,其技能锻炼效果更佳。

三、市场营销模拟沙盘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现有市场营销模拟沙盘教师很多都是市场营销专业课理论教师,虽然有在企业公司工作或锻炼的经验,但不一定能把整个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所有工作岗位都做过,所以,在实施教学初期会显得力不从心,要经过多轮摸索和教学实践后才能有所改观。

(二)学生基础不扎实、两级分化明显

学生专业知识理论基础不同,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不同,平时动手实践的能力不同,这些种种不同,导致学生在接触到市场营销模拟沙盘时,出现了两级分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感兴趣的同学,认真练习、苦思冥想经营对策;不感兴趣的同学,简直是度日如年叫苦连天。

(三)经营业绩总结分析欠缺,自我总结不到位

市场营销模拟实训属于对抗性实战活动项目,需要对竞争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以便每个人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对各组相关盈利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对各组得出的数据进行全方位点评,并进行分组讨论,可以让学生的水平在对抗实战之后迅速得到提升。

(四)对模拟沙盘的经营规则不够熟悉

市场营销模拟沙盘课程在学习中需要用到很多的理论知识,并且必须要先能够熟悉比赛规则,才能得心应手的完成全部流程,否则,只能停留在跟着大家一起完成流程的表面工作。但是,难点也就在这个经营规则上,因为内容繁多,记忆难度大,又错综复杂地交叉在一起,互相都能牵制,因此,很多学生都被难度多吓到,无法完全掌握经营规则,从而导致规则不熟、无法自如运用、实战业绩不佳的恶性循环后果,时间一长,自然课堂学习效果越来越差。

四、针对市场营销模拟沙盘教学问题的对策

针对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措施,以改善目前的教学状况。

(一)强化课堂管理,避免放羊

市场营销模拟沙盘的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堂管理,从团队合作、操作进度、规则不熟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并观察整个课堂的纪律与脱离学习状况的学生,及时提醒并督促。

(二)强化师资培养,避免教师停留于看管学生的敷衍状态

创业自我总结范文8

【摘要】

文章针对信息化教学与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整合实践的方式进行分析,提出巧借信息技术,丰富德育教学的内容;巧借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巧借信息技术,化解课堂教学的难点等相关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整合实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课程中,教师需要将信息化教学方式与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相结合,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德育课程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文章将结合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与观点,希望能够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巧借信息技术,丰富德育教学的内容

德育课程包含着民族、经济、艺术以及法律等相关内容,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活动中,多采用着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德育知识的学习多表现出学习兴趣较差的问题,教师德育课程的讲解也多呈现出“事倍功半”的状态。信息化教学方式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对中职学生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入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德育教学中包含着大量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指导。例如,班主任在上《职业生涯规划》班会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展示一些名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学生一同分析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同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展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巧借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随时保持正确的思想理念,通过辩证的思维去思考事物,形成一定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体,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网络上的内容与德育教育课程相结合,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将网络上的一些言论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比如针对于我国“中国梦”的创设,每个网友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将一些网友的言论带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一同进行评论。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势必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再如,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中国的成就,比如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等等,通过直观的视频图像,使学生为祖国的发展而感到骄傲,并决心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建设而不断努力。同时,这种德育课程教育模式也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活动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巧借信息技术,化解课堂教学的难点

兴趣是推动学生德育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德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德育课程学习兴趣,化解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将微课等教育方式融入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借助一些优秀的微课教育视频,提升学生对各个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学习。微视频每个在10分钟左右,符合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特点。教师可以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特点,通过慢放或者重放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德育教育知识的学习质量。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转变传统的德育课程教育方式,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传统德育课堂教学从单一的言传身教的方式变成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将所讲知识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微视频教学的内容进行交流和探索,结合一些图文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话题讨论与分析,提升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对各项职德育课程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巧借信息技术,丰富德育教学的内容;巧借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巧借信息技术,化解课堂教学的难点等方式,将信息化教学与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活动相互整合,使学生能够随时保持正确的思想理念,激发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展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实际价值,不断提升中职德育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张义新 单位: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叶宁.利用信息技术激活德育课堂促师生互动—中职学校德育课堂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职工教育,2014,16(21):94.

[2]李建兰.构建绿色网络文化下的校园德育工作体系———关于中职德育工作的初探[J].福建轻纺,2013,02(12):49-54.

[3]戴丽艳.提升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的对策———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02(24):64-67.

[4]刘志兵,黄榕.中职生道德素质现状分析及对策——基于对江西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学生的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13,S1(15):131-133

第二篇: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德育工作

【摘要】

笔者对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提出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促进德育内容的规范化,主要包括对中职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创业教育;与此同时,笔者还提出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促进德育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和德育教育的经常化。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以期为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技能大赛;中职;德育工作;规范化;多样化;经常化

每个中职院校均有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德育师资团队,团队的成员主要包括校领导、学生处、校团委和班主任等人,他们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绝不只是他们几人的工作,还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近年来,职业院校越来越重视技能大赛,技能大赛已经成为检验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和学生技能展现的最高平台,它在促进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的同时,也为职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一、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促进德育内容的规范化

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需要制定明确而具体的内容和体系。结合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创业教育。

1.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属于德育教育中的工作主线,这一教育内容贯穿于德育教育的始终,包括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学习和热爱专业等情感。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时,可以向学生渗透爱国和爱校的思想,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引导学生树立一个奋斗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从现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实现自我价值。

2.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属于一年级学生的道德主题,其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和校纪校规的教育。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法,了解有关政策法令,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以技能大赛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组织选手学习比赛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提升学生的制度意识。

3.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属于中职二年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主要对学生的诚信以及良好的品质进行培养。在组织选手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端正心态,比赛过程中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凭借真才实学争创佳绩,不得出现作弊现象。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渗透,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它对学生今后职业的规划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创业教育可以划分为毕业班的德育教育主题,以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和素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钻研专业知识,练就不凡技能,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促进德育方法的多样化

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避免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照本宣科,教育过程中,泛泛而淡,照搬照抄,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反感心理,教育目标难以实现;第二种是一成不变,社会在进步,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尽相同,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第三种则是放任自流,过度迎合学生的思想,表面上学生很配合教师的工作,实则没有达到教育意义。学校可以开展校企合作,由企业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企业职工比拼技能,学生如果能在大赛中取得优秀成绩,企业在用人时会优先考虑或直接录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身所学专业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理论,从而积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促进德育教育的经常化

通常情况下,中职学校进行德育教育是在早、中自修或班会课等个别活动上进行,与专业教学时间相比,所占比重太少,很多教学内容不能落实,难以取得有效的教育效果。有的中职学校举办了“天天练,周周比”的技能大比拼,学生参与人数达到专业人数的90%,为此教师如果能够抓住技能大赛这一契机,经常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对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将有很大帮助。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在选拔大赛选手时,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动员,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训练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实现自我管理,树立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比赛前,教师教育学生实事求是,赛出水平、赛出实力,遇到问题冷静思考,利用最短的时间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比赛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总结参加比赛以来的收获及不足,肯定学生的付出,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信心,只要坚持不懈,终会有所成就。

总之,将技能大赛作为中职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载体,可以有效提升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当然,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变得更加复杂,还需全体教师不断探索,总结出一套适应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方法。

作者:康伟 单位: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欣蔚.新形势下中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外研社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说起[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02:116-121.

[2]袁旦.技能大赛对中职校教学改革影响的探讨——以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参加物流类技能大赛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2:120-121.

[3]陈林.浅谈技能大赛电子商务项目对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影响———以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9:214+216.

第三篇:中职德育课时政热点教学研究

【摘要】

针对传统的中职德育课与时政演讲相脱节或疏远而造成教学质量低效的现状,提出了以时政热点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即“学案导行,走进热点→层层递进,探究热点→余音绕梁,践履热点”,并对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时政热点;载体;教学模式

一、当前中职德育教学现状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中存在着与时政脱节或压缩、取消时政演讲的现状,具体表现为:

1.时政演讲与课时内容相脱节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时政演讲与课时内容相脱节,使得演讲者只能应付了事,学生参与不积极,教师点评曲高和寡,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时政演讲成为困扰德育课教师教学的难题。

2.德育课老师刻意疏远时政演讲

由于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多、课时紧,有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擅自让四人小组合作一份时政演讲,甚至取消时政演讲,致使学生的演讲欲望难以得到满足,从而造成德育课的低效。中职德育课教师为了使课堂贴近学生,擅自取消时政演讲,请学生上台讲与该课时有关的小故事,长此以往,削弱了广大师生将时政用于德育课的兴趣和能力,造成德育课教师在时政教育中的曲高和寡。基于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加强以时政作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以时政作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意义分析

1.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提升其对时政热点的敏锐度。中职生普遍对时政热点很感兴趣。加强时政热点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其时政敏锐度。

2.有利于减少德育课教师的备课量

能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思考和沟通,从而提升备课的质量。以前,德育课教师的备课量相当庞大,课程学生还不喜欢,而自从加强了以时政热点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后,学生主动通过准备时政演讲来参与备课的过程,将德育课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教师有了更多与学生沟通的时间,使得备课能提质增效。

3.有利于弥补教材的滞后性

德育课教材虽然经常修改,但与日新月异的时政相比普遍滞后。加强以时政热点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有利于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输入新鲜血液,从而弥补了教材滞后的弊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材的二次开发。

4.避免德育课的一言堂

长期的德育课普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成了教师灌输的容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德育课的低效,而学生的快乐主动参与最有利于高效的学习。加强以时政热点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有利于师生结合教学知识点对时政热点进行热烈、多维、深入的探讨,从而有利于师生动态生成课程资源。鉴于以上意义分析,笔者呈现了以下对策。

三、以时政作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对策

1.学案导行,走进热点

中职德育课教师应设计适合中职生特色的学案来导行,从而做好上课准备。中职生不喜欢做太多的纸质练习,因此没必要设计纸质的习题练习学案,更没必要提前批学案。相比来讲,他们更喜欢收集播放时政热点视频、制作PPT、上台演讲、探讨热点。因此,笔者针对上课内容,结合他们普遍感兴趣的时政热点,设计开放的问题,请学生去准备时政演讲和问题,从而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笔者每次在课间提前去教室,学生已经早早地将自己制作的时政演讲PPT和视频拷进班级的电脑里,想演讲的学生跃跃欲试,准备回答问题和点评的摩拳擦掌,气氛很积极。

2.层层递进,探究热点

在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非减弱了而是更强了,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巧妙地引领着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教师继续结合中职生实践性强的特点,充分进行实践,使得实践不断深入、步步拓展、层层递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力,将课堂引向深入。

3.微课导航,演讲热点

上课铃一响,国内外时政演讲的两位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依次上台演讲。演讲的内容紧扣上课主题和同学们感兴趣的热点,生动有趣,并辅之以精彩的PPT,里面有精彩的图片、简约的文字、丰富的视频,还不时进行问题研讨;同学们讨论热烈、互评精彩,不断有新的生成。德育课教师坚持“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的原则,等学生评好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不断有互动生成。如笔者在上“经济政治与社会”时,都会将每堂课最前面10分钟让学生主动结合上课内容上台做时政演讲,特别在“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一课中,时政演讲特别精彩,大胆处理了教材,设计问题与学生互动,是一堂生动的微课,起到了很好的导课作用。

4.源于学生,深究热点

如果从传统的复习旧知、新课讲授起,中职生根本就提不起兴趣。中职生中视觉、听觉和动觉学习型的都占相当比例,长期的讲授式教学较适合听觉学习型,而听觉学习型的中职生普遍不喜欢听理论说教,更喜欢听热点故事,听视频歌曲去体验内化升华。因此,笔者在热点演讲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对该热点进行深究。通过热点深究,一下子拉近了笔者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深究。

5.认知明理,解析热点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在案例深究后就急切地进行理论说教进入认知明理阶段。殊不知中职生对理论说教具有天生的抵制力。因此,德育课教师应淡化理论,寓理论于热点解析中。对于刚才拓展的贴近学生的热点,教师应继续用适合学生的方式深入地解析它。教师所设计的用于热点解析的问题不能过于理论化,而应生活化、实践化。让学生在热点解析中自然而然地明白理论,并能自觉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笔者曾经在上职业道德课时请学生带着问题看了一段感动杭城的热点———最美司机吴斌的视频,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认为自己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应像吴斌一样恪尽职守,还在清明节时主动给吴斌扫墓。

6.研讨立信,变形热点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在认知明理后就进行了交流研讨。其实,从理论到交流或为了研讨而设计出的脱离学生实际的案例进行问题探讨,学生并不喜欢,但对于大家普遍感兴趣的热点进行变形所引发出来的热烈探讨,学生便会意犹未尽,从而主动地树立正确的信念。因此,笔者针对导入的那个解析得意犹未尽的热点,趁热打铁地引入变形,设计出富有实践性的问题进行层层深入地研讨,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推己及人,加强同伴教育,自然而然地求真、求善、求美,水到渠成地树立起坚不可摧的正确信念。

7.小结升华,促行热点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的课堂小结阶段,只是单纯地请学生从理论方面总结一下本课的逻辑结构,然后教师说两句话总结提升一下,使得课堂平面化,片面强调理论逻辑,缺乏升华促行。而中职生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总结、升华和促行能力。课堂小结阶段,是培养这些能力的最好时机,如果把握得好,能将课堂进一步递进并推向高潮。因此,笔者在这个阶段,一改传统的从理论逻辑角度进行自我总结的方式,而是形成了升华促行的富有新意的小结环节。如在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笔者在这个环节设计了结合环保热点制作收纳盒的内容,在制作收纳盒的过程中,该课教学内容能够得以实践。在此基础上,播放与本课有关的励志升华的学生收集的歌曲视频,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升华,请学生代表带领同学们宣誓,教师进行总结激励,将课堂推向高潮。

8.余音绕梁,践履热点

传统的德育课上到这里就戛然而止,然后是布置笔头作业了。可一堂好的德育课,应起到余音绕梁并不断地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实习、就业创业实践中运用的作用。因此,课后作业环节的设计相当重要,否则就会功亏一篑。课后作业的设计应拒绝纯理论的抄抄写写,而应结合热点重在日常践履,应有充分的广度、深度和实践度。如,在“文化传播”一课中,笔者设计了“实践拓展,课后延伸”环节,即布置课后作业“实践拓展———请为迎接G20在杭州召开,制作一份形式活泼的介绍杭州概况的10分钟欢迎词,并制作成课件,下堂课择优上台展示。”该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结合热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加强杭州人文寻根、积极宣传杭州文化的习惯。

四、成效与反思

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推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潜能得到了深入挖掘,培养了主动预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同伴互助能力,使得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德育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充分促成了德育课的快乐和高效。当然,笔者认为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加强的地方,如课前应更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与指导,使得能及时地精选热点;课中应加强对热点的层层深入的研讨和变形;课后应更加注意延伸和拓展实践,使得将德育课所教的内容结合热点更好地融入日常的生活实践。

作者:王权芳 单位:杭州市开元商贸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东子.快乐教育18法———轻松做老师教出好学生[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2]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第四篇:德育学分制中职学生管理探讨

摘要:

如今,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在中职教学管理过程中融入德育学分制的教学模式。随着教育改革规模与质量均持续增大,因此,对中职教学管理工作的引导也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本文将分析德育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并研究了德育学分制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

德育学分制;中职;学生管理

0引言

德育学分制是教育实践的产物,随着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要求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中职教育者提倡自由选课,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在此背景下,育学分制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1德育学分制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问题

1.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随着科技水平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学生从社会中接触的信息来源也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我国对网络信息监管的不到位,出现了许多网络节目主打低俗,娱乐化严重,一些音乐的基调也是颓废低靡,不良的媒体也忽视对报道新闻与信息的积极性,造成了社会舆论的混乱,更难说学生可以从这些信息中接受相应的德育教育。由于许多中职学生缺乏对信息内容的甄选,受到这些不良的信息的诱导,导致学生走向了歧途。

1.2管理教学手段陈旧:

一般情况下,中职的教学大部分都是照搬普通高中的教学教育模式,缺乏中职教育的特点,对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没有针对性[1]。一定程度上由于长期传统德育教学思路的落后,德育教学方法也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很大部分老师的管理教学手段上千篇一律,只会背离中职教育的理念,没有坚持德育教学所坚持的“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只是纯粹的对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对学生满堂满灌,教学课堂的了无生趣,致使了学生学习学习的劲头不足,不能有效的接收老师所教的教学内容。最终影响了管理教育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1.3学生本身的问题:

对于很大部分中职学生而言,大部分是高考阶段的失利者,往往会因为自己本身学习兴趣不足,自制力不高,组织纪律也相对较差,在德育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中职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的树立,虽然具有一定的道义感,但是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学生仍不具备必要的自制力,对社会不良的价值观有盲目的从众心理,容易在接受学校的德育教育过程中自我放纵,达不到德育学分制工作真正的目的。

2德育学分制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2.1德育学分制下加强中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的中职院校的专业课老师比例不高,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专业技能水平也普遍存在不足,如果老师的师资队伍不改观,很难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学分制教学模式下管理。随着我国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也要保证人才质量,在平常的教学中,投入更多的智慧与技巧。对于中职院校设置课程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老师要想适应课程的需要,就必须接受不同形式的培训。另一方面,要想对中职院校的教师建设水平得以提高,是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培训资金的筹集不是一所院校就能够完成的,它还需要各地方财政的筹措,对专业骨干老师、专业的负责人的培训工作给予相应的补助,对教师的精品教材的开发与技能大赛给予相关资助。

2.2促进中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

要想保证德育学分制的教学方法在中职院校得到推广,就必须要促进中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手段的改革。学分制需要涉及到教育工作的各个层面,包括家长、教师、校方领导、管理者、教育部门等。首先,中职院校上下要思想一致,坚持学分制的“以生为本”的教学宗旨,树立起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把促进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作为教学的基础,建立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新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一切人员的积极性。然后要完善学分制的教学模式下的管理制度,增加选修课程与相关课时,实现弹性教学的手段,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重新编制相应的教学指导方案。取消留级制度,允许学生采取分阶段完成学业。在教学过程中,切记不使用“必须、一定、应该、开除”等强硬的字眼,多加利用“可以、行、不错、很棒”等人性化的语言[2]。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允许学生在完成本专业的学分情况下,再去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

2.3营造良好德育的校园环境:

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是进行学生管理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是离不开所有师生的支持,全体师生需要共同的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作为一名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把构建一个良好人际关系的校园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对校园的管理工作秉承科学化、人性化的原则。对于学校来说,最大的工作莫过于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教育不是老师单方面的工作,也还与全体学生息息相关。对于心智与思想都不是很健全的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只知对学生采取满堂满灌教学,是不能够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营造良好德育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有归属感,才能真正从心里接受老师的德育教导,才能使教育管理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3]。

3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我们简析了德育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德中职学生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德育学分制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对策,管理与应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高效满足中职教育的管理力度与质量。随着德育学分制教育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中职的教育管理工作也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并为了更好的教学质量而服务。

作者:任建明 单位:鄂尔多斯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路军方.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德育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5):34-35.

[2]杨德红.德育学分制下年级组实施学生自主管理的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0(7):33-35.

[3]王军.高职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德育学分制———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3(6):77-80.

第五篇:现代客服中职德育教育运用

摘要:

中职教育可以说是当前教育中教育难度较大、教育广度较大的教育事业,其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的培养,更多的还有德育等方面的教育。在当前的中职教育当中,优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中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为了对中职学生实行更好的德育教育,本文详细分析现代客服理念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的运用。

关键词:

现代客服理念;中职德育教育;运用

0引言

当前的中职教育难度比较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大多数中职学生都较为顽固、调皮,其对于学习本身就有一定的厌恶感,就更不用说专业知识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对此,德育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客服理念是一种能够约束人行为、强化人思想道德的理念,将现代客服理念合理的引用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必然能够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中职德育教育。中职德育教育中,现代客服理念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提升资产增值、以人为本,以感性教育学生,促使学生忠诚于学校、换位思考,为学生提供所需服务。

1换位思考,为学生提供所需服务

需要做好学生入学之前的准备工作:1、在学生入学之前,需要先预测学生需要什么,学校应当提前为学生准备所需所求,尽量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2、让学生在入校之后不会感受到不适应,给予学生一种家的感觉[1]。在学生入校之后,班主任需要及时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耐心、热心、细心、精心的服务,从而提高家长对学校的放心程度;3、建议单位范围内的接待处。例如,学生在到学校之后,所学的专业是机械自动化,那么便由机械自动化的学长带领学生到班主任处进行报道,并帮助其整理床铺,帮忙办理饭卡等,给予学生一种温馨的感觉。为学生准备好相应的保障物资:1、给予学生提供一个高质量生活、学习环境。学校首要任务应当是安保系统的建立与维护,安保人员应当对工作尽心尽力,安全是学生既教师进行学习及教学的必要前提;2、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条件。例如,学校食堂的餐饮应当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口味,必须要在量上面提供保障;寝室应当干净、清爽等等;3、保障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活动,优化学生的学习心情。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社团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时刻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学习。

2以人为本,以感性教育学生,促使学生忠诚于学校

以人为本,以感性教育学生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忠诚感[2]。促使学生忠诚于学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不是指通过肤浅的方式去取悦学生,教师应当优化教学课堂,设计富有新意、趣味性的创意课堂,促使学生能够铭记教师及其特色课堂,从而热爱教师、热爱学校;2、注重挖掘教师的潜在教学能力,可以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督促教师成长,激发出教师工作的激情以及热情,从而更好的实现教育学生、服务学生;3、情感教育。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学生普遍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毛病。学生来到学校之后,班主任应当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给予困难学生提供便利通道,尽量多的给予一些关爱、宽容,帮助与其交流与沟通的顺畅性,用情感去感化学生,用情感帮助学生毕业;4、尽量多的安排一些专业实践课程。尽量多的设计一些能练、能做的实训课,少安排一些空洞、理论性的课程。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理论课程的教学效率不仅低,还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厌烦学习,只有从实践当中进行理论教学,才能促使学生掌握各种教学知识。

3帮助学生提升资产增值

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中,学生及其家长可以通过各类网络通信社交软件、网站等了解中职学校的就业、后勤、管理以及教学等条件进行评论,这些评论被放大的可能性非常大,极有可能一个差评、一个谣言就导致一个学校的生源直线下降[3]。对此,保障学生终于学校,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本身在学校当中的学习质量,还能够促使学校得到良好的口碑。同时,建立稳定的学生资产增值,同样也能够促使学校与学生共同发展。对此,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需要在工作当中建立学生的独立资产,并促使其得到增值。增值学生资产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点:1、班主任应当真正熟悉掌握班级当中每一位学生的基本状况;2、对困难、特殊学生进行关怀,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班主任应当抽时间对没有回家过节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关怀,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3、班主任应当具有谋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总而言之,只要教师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合理利用现代客服理念,能够提升班主任对学生的服务质量,逐渐在学生心中建立一种对教师的感恩之情。在这样的中职教育中,学生一旦在毕业之后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其必然会给予中职学校提供一定的帮助、资助,从而提高中职学校的生源及办学规模,提高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质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4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职教育中,教育者务必创新德育教育方法,借助现代客服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实行适当服务,最求卓越,让学生在课堂中、校园中更加乐于主动参与学生,形成忠诚信念,促使学生自身的资产得以增值,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职业梦想,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可用型、高技能人才。此外,这就需要中职教育者完善自身的能力,充分理解并引用先帝啊客服理念,弥补教学理念上的不足,进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姜宝莲 单位:鄂尔多斯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吴颖楠.项目一体化理念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2).

[2]吕晓婷.浅谈表现性评价在中职德育课学业评价中的运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4(8):422-423.

[3]汪宜.中职“电信服务”课程教学中的企业培训理念的运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4(34):184-185

第六篇:中职校德育汽车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

针对中职校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价值与渗透模式进行分析,提出立足课堂,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元素;立足实训,挖掘实践活动中的德育价值等中职校德育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的方式。

【关键词】

中职学校;德育思想;汽车专业;课程教学

中职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中职校教育活动需要在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培养,但是当前很多中职校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忽视学生情感发展的问题,中职校中的德育教育重视程度较低。为了不断提升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加强对中职校学生德育教育的指导,为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文章将结合中职校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中职校德育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对中职校学生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条件。

一、中职校德育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的价值

中职校德育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渗透,能够提升专业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中职校德育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表现。

1.提升专业教学的质量

当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停留于专业技能水平方面,还比较关注人才的综合素养。中职校德育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与中职学校汽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在各类实训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汽车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

2.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德育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精神文化内容、文明行为教育内容,还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等等,这些内容对中职校汽车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中职校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教学的实际要求,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奠定良好的保障

二、中职校德育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模式

中职校汽车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立足课堂,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元素;立足实训,挖掘实践活动中的德育价值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1.立足课堂,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元素

中职校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来源于课堂,所以中职校德育教育内容的渗透,也需要基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教学设计,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比如在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渗透一些“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理念,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形成“立足岗位”、“爱岗敬业”的思想精神,将汽车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与中职德育教育课程内容相结合。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可以结合汽车底盘拆装与检修的相关知识,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出发,以底盘故障诊断与检修的实践工作任务为主线,指导学生共同研究工作中所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并在积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明确汽车底盘拆装与检修的重要性。

2.立足实训,挖掘实践活动中的德育价值

实训活动能够为汽车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使汽车专业学生能够将课堂学习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对学生未来工作技能水平的提升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中职校汽车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加强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立足于实践活动,挖掘实践活动中的德育价值。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实践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汽车底盘构造分析的相关任务,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质量。小组合作实践的方式能够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互动,也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再如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汽车底盘构造检修的相关任务,模拟职场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结合企业的要求开展各项活动,比如实践前需要准备好各项安全措施,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引导学生切记要反复检查,培养学生认真的工作态度。通过各种实践练习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培养更多汽车专业的优秀人才。中职校德育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汽车专业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立足课堂,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元素;立足实训,挖掘实践活动中的德育价值等方式,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灵活渗透于汽车专业教学活动中,使中职校企业专业学生能够在课程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

作者:赵子云 单位: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于仕斌,邓育年,潘伟荣.构建“一体化”教学课程模式的研究——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阶段成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3(12):36-39.

[2]冯俊萍,贝绍轶,王奎洋,倪彰.基于分型培养的汽车专业“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03(25):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