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随笔范例6篇

高一随笔

高一随笔范文1

【关键词】高中 作文教学 随笔写作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94-0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又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基于此,本文探讨如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随笔写作。

一、随笔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价值

随笔作为一种富有生活味的小散文,形式活泼,篇幅短小,意随笔尽。随笔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积累写作素材。随笔从其内容上来说,就是记录生活的点滴,记录生命的成长。倡导高中生写作随笔,就是要促使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挖掘、积累写作的素材。这样,就可很好地解决作文无话可写的难题。

(二)提高写作技巧。高中生只要有了发现,有了感悟,有了表达或宣泄的欲望,就可写随笔。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可写近百篇。学生在反复的写作过程中,自然会在写法上有所追求,有所借鉴,从写作技巧上提升自己;同时,对素材的甄别取舍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三)培养自主思考能力。学生写随笔是因为有了感触,生发对人对事新的看法,这样表达出来的东西自然就有血有肉非常感人。学生不受命题和篇幅的限制,写作起来更真切。而真实的书写过程就是自主思考的过程。学生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体验和写作行为。随笔是经过学生思考得出的,是经过筛选和整合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在不断的感悟中不断发展。学生不断地进行思想整合梳理,自主思考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四)适应个性发展。高中语文的教育不应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应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丰富健康的个性。现代社会中,学生的普遍状况是快餐式学习,缺乏一定的耐心。此时,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用个性的视角去提高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情商。随笔就是学生说真话的最好方式,只要心有所动就可记下只言片语,久而久之就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学生于无形中进行自我教育,在对问题的分析、评价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随笔写作的指导策略

笔者认为,教师可通过以下策略指导学生进行随笔写作。

(一)随而不随,抒写人间真情。“随而不随”的内涵是要求学生在随笔写作中,写出真情实感。高中学生有一定的阅历,不论是读书还是生活,都有一定的积累,只要有所触动,就会产生倾吐、表达的欲望。有时是为了表达情感或交流思想,有时是为了抒发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有时是为了给某一件事或某一个瞬间留下存照。不论是哪一种,教师都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尽情抒写人间真情。

(二)随而不随,随笔要有计划。随笔的要求,并非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爱写多少就写多少。学生应制订具体的计划,让随笔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需要注意的是,计划的制订应循序渐进。学生都有个性差异,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观点清晰、鞭辟入里。开始的时候,可写得短小一些,但是要坚持,慢慢就会形成善于观察的习惯,碰到问题的时候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随笔写作就不再是难事。所以,对于没有写作习惯的学生来说,“计划”是最初的督促,帮助学生养成写作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三)随而不随,张开慧眼提质。随笔写作不是量的凑数,不仅仅是“写作作业”。虽然不规定写作的内容和题目,但是教师要用“检查作业”的形式加以督促,因此,很多学生就会拼凑字数来应付。只有客观现象的描述,没有理性的思考,这样的随笔就是“败笔”。因此,教师应强调“随笔”中重点是学生的理性构建。当然,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并非朝夕之功,还会有“反复”的现象发生,但是哪怕每天进步一点点,也是在“提质”。教师应把工作做细,让学生在与自己的纵向比较中进步,在与他人的横向比较中得到更多的借鉴。教师可组织自评和互评活动,或者是找一个“辩题”让学生辩论,让学生在与对方的辩论中学到更多随笔的写法。

(四)随而不随,要用真情批阅。在评阅学生随笔时,教师应用真情和学生交流,多关注内容和情感,避免“中心明确、思路清晰”之类的裁判式评语,而多用人性化评语,与学生分享他们青春的快乐,解答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为学生的迷茫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消除烦恼;对于学生的书生意气,态度诚恳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精彩之处,教师不应吝啬激励的语言,应让学生从激励中获得继续写作的动力。教师还可在班上分享和讲评优秀的随笔,或者利用学习园地展示给全班学生学习借鉴,让写得好的学生体验成就感,进而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也会鞭策其他同学,进而促进全班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高一随笔范文2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随笔训练 作文教学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并且做出了相应调整。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时,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想,跟随社会的脚步,利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课程教授。语文写作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提升学生的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写作教学质量,本文对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和作文教学进行了研究。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随笔的特点

(一)体裁比较灵活。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随笔是非常重要的写作形式,和传统的作文相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而且,随笔不会局限于传统的写作模式,不仅能达到观景抒情的目的,而且能实现议论事实的目标。另外,在文章的字数、格式及篇幅的长短方面也没有太高要求,随笔内容也可以引进其他文章内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这种形式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

(二)思想情感比较自由。

每个人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生物,利用语言记录内心的情感,学生在写随笔的过程中能够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使随笔变得更生动,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的内心思想和情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具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随笔的自由性和灵活性体现在表达上,而且涉及的内容范围比较广,为学生的个性化语言表达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在进行随笔训练时,不仅能够将内心感受充分表达出来,而且能够提升写作水平。所以,随笔训练非常重要。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随笔训练的措施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作文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良好品德。另外,作文教学还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写作,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在进行写作时,素材是最基本的材料,如果没有素材,就不能完成初中作文写作,而学生不愿意写作也是因为没有相应素材。所以,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在语文学习中,写作和阅读之间相互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加大阅读力度,从而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在以后的随笔训练中收放自如。另外,单单有课内阅读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好的语句或者是词语,要及时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素材。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的写作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找一些关于自然的文章进行阅读,学习其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还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通过上网或者是书籍形式积累一些素材,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会得心应手,提高写作质量。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随笔训练目标。

在进行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时,可以让学生先养成随笔训练的习惯,而随笔训练是需要训练目标的,教师在制定随笔训练目标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随笔训练目标。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让世界充满爱》的写作教学时,可以先给学生制定随笔训练目标,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爱,养成发掘爱的习惯,并在这一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样学生在写这篇作文时,就会才思泉涌,不会出现不知道写什么的现象。制定良好的随笔训练目标,可以使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写作质量和水平。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随笔训练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教师一定要从多方面入手,转变教学观念,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制定随笔训练目标,将写作训练和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从而展示出学生的真实个性,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提高写作质量的同时提高语文作文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志芳.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98.

高一随笔范文3

随文练笔作为打通阅读与写作通道的重要策略,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欢迎。但在有限的课堂中,学生在越来越多的练笔中,语言表达能力却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甚至出现了低效、无效的尴尬现象。

一、随文练笔低效现状的描述

1.“隔靴搔痒式”——练笔笼统空泛

面对记人类或者抒情类文本,教师在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总是习惯性地安排总结性的随文练笔:想对课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心中涌动着怎样的话语?学生看似埋头奋笔疾书,其实语言空洞,如同隔靴搔痒。

例如,在教学《永远的微笑》时,学生都被叶欣的精神所感动,学生在总结性话语中都出现了相似率极高的“叶欣您真伟大”等套路式的语言。

这种随文练笔,学生只是将课堂中的发言进行逻辑性整理,语言上并没有获得本质的提升。加之由于时间仓促,学生只能泛泛而谈,使得练笔成了重形式而轻实质的形式主义。

2.“拿来主义式”——练笔机械僵硬

仿写作为学生尝试语言运用的基本手段,对于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得法,能够有效激活学生潜在的言语图式。一旦陷入机械主义的泥沼,则可能适得其反。

如教师要求依照《天安门广场》中方位描写的方法写一处地方时,绝大部分学生则将思维的重心落在了另外的广场的描写上,甚至连物体的方位与名称都无限相同。

这样的仿写已经毫无创造与运用的影子,完全成了纯粹的应付和机械的模仿。

3.“随心所欲式”——练笔不着要点

阅读文本时,在文本的留白处将文本未明之意或作者未尽之言表达清楚,就能完善文本的价值意蕴。但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率性而为,要么选择的切入点不准,导致耗时耗力,要么选择的练笔时机不佳,出现效益逆行而得不偿失。

例如,在教学《田园诗情》时,学生都被文本优美的笔触所感染,此时教师设计练笔:如果来到此处,你们都会做些什么?学生纷纷拿起笔,有的要纵情高歌,有的要拍照留念,有的要翩翩起舞……

学生的思维看似奔涌。但细细斟酌不难发现,这样的练笔既不能与文本体验荷兰异域风情的核心价值相契合,也不能有效内化文本语言,强化文本表达方法。学生的思维信马由缰,但无助于文本的教学,只是一场闹剧。

二、随文练笔低效现状的对策探究

1.依循核心价值,悉心选择练笔内容

随文练笔的价值有着两个重要指向:其一,是对文本解读的外显。随文练笔是借助教学之“文”达成语言之“练”的,学生创造性语言的生发其实正是对文本解读的外显。其二,是对表达方法的践行。随文练笔致力于学生语言的发展和激发的运用,借助文本的语言倾吐正是践行这一价值的历练过程。因而,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该练什么、怎么练,都要结合单元课程目标和文本特质具体恒定。

例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时,教师依据希腊神话的核心价值,引导学生体会普罗米修斯被绑在高加索山上时不屈不挠的精神,增设了其他诸神前来劝慰的场景,让学生想象:面对诸神的恐吓、劝慰,普罗米修斯会以怎样的语言对待。这样的随文练笔将人物的情感体验放在首位,有情感的倾吐,更有人物形象认知的总结,可谓一举两得。

2.扫描思维盲区,精心搭建练笔平台

写作的过程是一种错综复杂的高级思维过程,如果教师只顾向学生抛出练笔题目,而无视学生内心情感和潜在思维,就会使学生始终蜷缩在文本固有的世界中而无法自拔。学生的思维一旦受到文本的严重禁锢,其随文练笔的过程就会出现套公式的语言表达套路,从而使练笔陷入机械模式中,缺乏学生天真生命应有的灵性。

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学生被彭德怀“缓缓摘下军帽”时所表达出的对大黑骡子的至深情感所感动。一位教师选择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行随文练笔,可学生始终难以下笔;而另一位教师只在动笔之前先引导学生想象彭德怀和大黑骡子在过去的岁月中不舍的镜头,学生则词如泉涌。

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之间的情感成了学生思维的盲区。在这样的认知盲区中,学生语言堵塞,难以下笔也就顺理成章。而想象彼此相处的镜头,则有效填补了这样的盲区,教师的这一设计无疑为随文练笔巧妙地搭建了“支架”。

3.顺应信息图式,匠心遴选练笔时机

随文练笔虽然是一种小型作文,但也是创作主体生命涌动和情感外显的过程,需要创作主体拥有适然的心境才行。因而,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需要教师谨慎选择,把握时机,将随文练笔设置在学生思维认知的深刻处,情感奔涌的高潮处。

例如,在教学完《莫高窟》一文中的藏经洞内容时,学生难以接受彩塑壁画的辉煌和藏经洞满目疮痍的落寞之间的对比,民族情感一触即发。此时,学生正处于思维最为活跃、情感不断生发的共振期。此时的练笔设计,正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搭建起了水到渠成的通道,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交融。

高一随笔范文4

赏乐随笔,作为一种激发学生感悟音乐、赏析音乐的音乐教学方式,一直以来未受到高中鉴赏课堂教学的重视,在欣赏音乐作品过程中,大多以学生了解乐曲的基本情绪为满足,对于乐曲更深层次的内涵以及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法等则多停留在不甚了了的浅尝辄止层面,因此,在教学中的随意性就容易显现,大大弱化了音乐艺术审美的实质。

笔者认为,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写赏乐随笔,对提升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有不可小视的作用。就此,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对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写赏乐随笔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关于赏乐随笔的作用

赏乐随笔通常被认为只是音乐鉴赏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实,笔者认为,赏乐随笔应是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以乐载道,以美育人”的作用,是进行音乐素质教育的一种高效教学形式。

1.赏乐随笔,能够高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音乐是瞬间艺术,稍纵即逝,在实际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中的曲式结构、和声、调性色彩等理性的音乐要素很难用感性的方式表述出来,而教师对音乐知识的理性呈现也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赏乐茫然,故此时教师通常会为了“感”而舍弃“理”,以至于对音乐作品的教学和学生的感悟处于浅层、表象的认知状态,无法深入到音乐作品的灵魂深处,当然也就无从感受音乐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情感。而此时如果引导学生用写赏乐随笔的形式来分享赏乐之感,则教学效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学生可以从自身体验中找到与音乐作品的共鸣。这种随乐而动、由心而生的赏乐情感往往是有感而发、有据可依、有真情做支撑。因此,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写赏乐随笔能够将音乐灵感赋予学生,能够使学生的鉴赏才能得以逐步产生“量”的嬗变,“质”的飞跃,使学生的音乐理解层次向系统和纵深发展……

摘自学生随笔:《希伯来的天堂》――赏《辛德勒名单》主题曲有感

看了这部影片,我的心灵感到极大的震撼。更使我震撼的是这部影片的主题曲。伴随着小提琴忧伤、如泣如诉的旋律……

哀婉动人的旋律,描述了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的心路历程。……随着辛德勒接过戒指的动作,影片主题旋律再次响起,将画面中的感人气氛推向了高潮。在画面以形象、精练的电影语言表现内涵的同时,音乐也用从主题发展出的悠长、绵延的旋律线表现了辛德勒与他倾尽全力救出的这一千多个生命之间结下的难舍亲情……

2.赏乐随笔,是感悟、分析、理解音乐并达到情知合一的有效手段

音乐是感人至深的一种艺术,单凭理性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唯有通过切身的感受,音乐方能化为己有。音乐鉴赏教学中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分析和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掌握基础的乐理、和声、音乐史等各种音乐知识;二是理解音乐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精髓及其音乐审美价值。

在实际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多偏重或甚至集中于音乐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引导学生更多的感悟、理解音乐作品的精髓及审美价值。殊不知培养学生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是高中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

教学中,写赏乐随笔时可以引导学生先“以内衍外”(根据内心对音乐的感受进行记录和分析),然后再“以外促内”(通过分析、整理促进对音乐情感内涵的理解),最后达到“情知合一”。以下笔者根据学生随笔实例来说明学生通过写赏乐随笔进行感悟、分析、理解音乐的演变和升华过程。

摘自学生随笔:《三赏》

一赏:第一次听大提琴版的《D大调卡农》时就爱上了这首曲子和低沉略带忧伤的大提琴。而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是在韩国电影《假如爱有天意》里面,悲伤的故事配上伤感的音乐,不知道到底是谁映衬了谁,气氛就这样营造起来了。某些意义上来说音乐和画面是互相配合,交相辉映的。

二赏:一直以为卡农就是曲子的名字。直到音乐鉴赏课中刘老师介绍巴赫时才知道原来卡农是一种复调音乐技法,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D大调卡农》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三赏:《D大调卡农》的主旋律由大提琴负责,三把小提琴负责和音,缠绵悱恻。一个低沉,一个空灵,很好地将这种生死之恋的感情表达出来。卡农里承载的东西已经远远超过了它所代表的意义和它背后的那个故事。至少它不仅仅是一个男人对他殉情的恋人的思念和哀伤,它代表的轮回和希望已经远远大于最初的本身。

3.赏乐随笔,能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他们的音乐“材”源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应不仅限于教科书中的教学资源,教师还应高度重视其他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开展和参与各类音乐鉴赏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聆听音乐、交流音乐、实践音乐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此同时,适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用写赏乐随笔的形式把对课外丰富多彩的音乐资源的感悟记录下来,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材”源。

高一随笔范文5

以往的写作以命题作文为主,写作的形式与内容被固定,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约束,同时所给的题目可能不是学生切身可以感受到的,写起来较困难,往往不能表达出学生的真实情感。这样,写作的目的无法达到,还使学生产生对写作的恐惧,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尽量避免这一类写作题目的出现。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通过随笔的方式,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学生可以说真话、吐真情,在以后的写作中,学生可以更加灵活的表达自己的感情,让学生的感情得以释放。

2.随笔训练符合中考作文命题趋势

近年来,中考作文题目变得更为灵活,对文体、题目、内容的要求也更为灵活,这就要求学生通过不断的随笔训练来锻炼不同类型题目的写作,如果学生一味将自己禁锢在传统的写作方法中,将难以写出有创意的、新颖的文章。现在的话题作文与随笔有共同之处,给学生更为人性化的创作环境,写作主体容易理解,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更容易下笔。鉴于随笔写作与考试作文写作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初中语文老师引导好学生进行随笔写作,可以让学生在考场上发挥更加自如,表达更为真切。

3.初中语文写作随笔训练的策略

(1)制定随笔训练目标

明确随笔写作的目标,是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关键。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年级、认知能力的不同,进行学情分析,情制定不同的随笔训练的目标。在《感受自然》《这就是我》的孙碧训练中,可以这样制定随笔训练目标:一是让学生学会摘抄优美文句,并用简单的话语表达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用自己的文字来复述课文;三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对自己的认识。在《献给母亲的歌》中,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文章进行观察,教会学生用不同的说明方式进行随笔的写作。

(2)营造随笔训练氛围

确定了随笔训练的目标之后,还应该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主投入到随笔写作中来。为营造一个良好的随笔写作的氛围,应从以下两方面重手:一是鼓励学生选择精美且质地好的笔记本作为随笔写作的专用本。如果学生随手拿一个练习本作为自己随笔写作的记事本,那你激发学生随笔写作的兴趣,同时难以引起学生对随笔写作的重视,如果能精心选择自己喜欢的笔记本,学生会从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愉悦感,并将随笔写作当成一件乐意且有趣的事情去完成。二是命题时应贴近生活,引起学生的兴趣。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作为随笔训练,如在《金钱,我们共同的话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课文进行续写。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观看电影、课外实践等,让学生写观后感、学习心得等。

(3)鼓励学生积累素材

初中学生的阅读面相对较窄,写作素材不充足,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素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得到积累:一是让学生多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与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引导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遇到优美的文句摘抄下来,反复阅读;三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写作思维,因为想象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在在随笔训练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4.结语

高一随笔范文6

第一,情境性。这里的情境包含两方面内容:①教学情境。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进行的,它必然依赖于教学情境。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整体氛围。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能促进学生体验,引发学生共鸣,便于学生进行情境表达。②文本情境。随文练笔是教师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而进行的一种表达活动,因而依赖文本。文本为学生的练笔提供写法借鉴、表达话题、言语支持等。

第二,短小性。随文练笔要在阅读教学进程中进行,必须“短平快”,否则将影响阅读教学的开展。因而,随文练笔多为片段训练。

笔者同意随文练笔需具备情境性、短小性的特点,但同时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给出的定义有一大疏漏:对随文练笔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何种地位语焉不详,这势必会影响到练笔的实效。这个定义仅是一种操作层面上的表述,而且如果随文练笔仅仅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附属物,练笔的使用估计会流于随意。这样的担心并不是毫无理由的。

第一,随文练笔依附于阅读教学活动,过于依赖生成,有太多的变数。就像有些教师论文中经常写到的“练在动情处”,即在师生动情之时安排练笔。如果时机恰当,师生都很“动情”,自然可以安排练笔;但如果好时机未出现,感情未能激发,是否就不安排练笔了呢?

第二,随文练笔依附于阅读教学活动,仅仅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点缀,可能会导致“读”与“练”的脱节。很多教师想当然地认为读到深处定能有感而发,因而课堂上唱主角的还是理解感悟,之后安排一个小练笔写写。笔者认为,这样的效果不会很佳。究其原因,阅读与表达的思维运作方式不同。言语迁移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任务,它需要以准确的言语理解为前提,更需要依据言语学习的客观规律,设计科学的教学程序方能达成。

第三,随文练笔依附于阅读教学活动,导致设计随意。这样的设计往往只顾阅读理解的需要,而不顾及文本特点与学生实际,效果可想而知。比如,教学张籍的《秋思》,有教师让学生写下张籍信中所说的话。其实,这首诗以写景起兴,细节传情,应当根据文本特点让学生将诗歌凝练表达的情景用现代文进行还原,而不是写信中所说的话。关于信中所说的话,张籍诗中的表达也相当模糊,“欲作家书意万重”,而模糊正是最生动、最真实的:心中涌起万语千言,又不知从何写起。教师却不明就里,硬是让学生想象信中的话,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再说学生没有张籍这样的思乡之情,自然毫无“再现”水平,练笔就像赶鸭子上架。再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有教师让学生选择角色完成对话:老人说:“________________。”“独脚”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这个练笔的设计者显然也只考虑到阅读理解的需要,设置练笔只是为了理解老人与海鸥的深情厚谊,而并未综合考量文本与学生实际:从文中看,老人对海鸥可以说是无话不谈,讲名字的由来啊、亲昵地称呼啊等等。海鸥如何应答?是感谢老人,还是其他?总之,很是别扭。这一练笔一来没有内容的拓展或是情意的深化,二来让六年级学生进行“一次性”的对话练习,要求过低。

由此可见,随文练笔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亟待解决。

笔者认为,随文练笔应当摆脱阅读理解附庸的状态,而应以练笔去建构阅读教学环节,以练笔来推动阅读活动的进行。所谓的以随文练笔建构教学环节,是指一个随文练笔覆盖一个阅读教学环节,本环节的教学活动都指向随文练笔的达成,这样可以减少许多设计的盲目性,提高练笔的实效性。其优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随文练笔建构阅读教学环节,明确了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学内容不明。阅读课堂教学一开始都是明确有效的,教学字词、初读课文、理解大意,但到了研读阶段便出问题了,或挖掘过深,或泛泛而谈,或面面俱到,或重点旁落等等。究其原因,还是教学内容不明,教师心中无数,不知道该教什么。一个随文练笔提示了一个板块的教学内容,以练笔的形式呈现,显得集中,便于操作。

例如《开国大典》一课,可以设置如下三个随文练笔。

三个练笔提示了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第一板块,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第二板块,聚焦课文中描写场面的词句,通过研读摹状词句,体会其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板块,积累运用摹状词句,进行迁移表达,在新语境的运用中,进一步理解这些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内容明确,教学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以随文练笔建构阅读教学环节,明晰了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所设计的教学流程,是教师对教学进行思考、进行安排的过程。将随文练笔视为教学环节,在设计练笔的过程中其实蕴含着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思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还以《开国大典》为例,三个练笔就展示了这篇课文的整个教学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研读场面描写词句,创设情境迁移仿写。感知―理解―运用,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规律。其中随文练笔2,隐含着这样一个教学思路:①寻找文中描写场面的词句,体验这些词句表达的情绪,并用“__________!你看(听)______________”的句式进行表达,实现文本言语与个人言语的转化。②通过学生寻找、表达,将散落在文中的摹状场面的词句加以集中、并置,突出了“掌声”“红旗”“红灯”等意象,并对这些意象进行研讨,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随文练笔明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体现在操作流程上更加清楚、明快,重点更加突出,从而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以随文练笔建构阅读教学环节,实施了任务驱动

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更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它作为一项学习任务驱动学生的阅读活动,一方面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了方法指导,另一方面增强了学习的目标指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开国大典》一课的随文练笔1,教学时可先呈现小练笔,之后布置初读,学生边读边搜集关于开国大典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自主练笔概括地介绍开国大典;然后小组、全班交流反馈,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如何筛选信息,如何连贯地、有层次地进行言语表达,反馈后布置修改,进行二度交流、反馈。从上述操作过程可见,随文练笔作为一项学习任务能够驱动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同伴合作学习,修正、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获得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功感,避免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几个优秀学生唱戏,其他学生充当看客”的尴尬局面。

四、以随文练笔建构阅读教学环节,方便了检测反馈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主要依靠学生的课堂回答、练习作业等来检测教学状况。这些方式有如下弊端:①学生的课堂回答数量毕竟有限,反馈信息自然也不充分,而且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反馈、评价,干扰因素较多,效果难以保证。②采用课堂练习、作业的形式进行检测,难以与教学情境相融合,脱离了情境,学习质量也要大打折扣。以随文练笔建构阅读教学环节,学生广泛参与练笔活动,反馈时教师可以点带面进行针对性评价,学生根据评价进行自主改进,而且整个反馈是在教学情境中进行的,教师的指导可以落到实处,同时学生练笔还具有开拓、丰富情境的效果。如《开国大典》一课中的随文练笔3,反馈时,教师从优、中、差三个档次的练笔中抽取若干进行交流,主要评价场面描写的质量,之后布置修改;修改之后将学生练笔与课文语段进行对比阅读,两个情境加以并置,思考其中的相同之处,加深对这些词句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再次实施教学改进,学生可以获得再次学习提高的机会。其检测、反馈、改进教学的优势是问答、作业等教学手段难以企及的。

上一篇继续再教育

下一篇电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