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合唱歌曲范例6篇

经典合唱歌曲

经典合唱歌曲范文1

关键词:艺术歌曲 古典诗词 声乐 教学

艺术歌曲是一种特定的声音体裁,产生于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它是指诗歌与音乐紧密结合的一种歌曲。中国的艺术歌曲兴起于二十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入,一些在西方学习过音乐的作曲家开始尝试将中国优秀的古典诗词与西方艺术歌曲形式相结合,创作具有浓厚中国味道的艺术歌曲。继而歌词的选用范围扩大,作曲家不仅为当时的新诗作曲,也有一些人依古典诗词格律重新填词谱曲。另外,一部分古代歌曲也被整理出来重新演唱,如王维的琴歌《阳关三叠》等。这一时期产生了一批不论是内容、形式、风格以及演唱都具有浓郁的文人气质的中国艺术歌曲。代表作品有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黄自的《点绛唇・赋登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花非花》、陈田鹤的《采桑曲》《春归何处》、冼星海的《采桑子・别情》《杨柳枝词》、刘雪庵的《红豆词》《春夜洛城闻笛》、江文也的《水调歌头》《清平调》、谭小麟的《自君之出矣》《彭浪矶》等。这些歌曲不仅要求演唱者作曲者欣赏者有良好的音乐素养,还要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诗词鉴赏能力。面对建国以后广大老百姓朴实无华的音乐审美情趣,古典诗词歌曲不免显得“阳春白雪”而血高和寡,难以得到进一步的传播。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音乐教育的普遍重视,中国艺术歌曲在各音乐艺术院校盛行开来,更多的古代歌曲受到重视,如姜夔的《杏花天影》等,作曲家也相继创作出更多取材于古典诗词的艺术歌曲作品,如黎英海的《枫桥夜泊》、罗忠荣的《涉江采芙蓉》等。本文所探讨的中国古典艺术歌曲主要指以中国古典诗词为歌词的艺术歌曲,包括古代歌曲和创作歌曲,因其涵义隽永、韵味悠长在中国艺术歌曲作品中独树一帜。

一、中国古典艺术歌曲的特点

1 以诗词入乐,意境深邃

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的联系十分密切。汉语本身就是一种富于音乐性的语言,大部分中国古代诗词都是可以吟唱的,只是今人难以追寻古代歌唱的原貌。中国古典诗词明晰真切,馀意不尽;言辞优美,韵味无穷。1920年,青主(廖尚果,1893―1959)以宋代大诗人苏轼(1037―1101)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词,在德国谱写了我国第一首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歌曲采用德国艺术歌曲常用的通谱歌的形式,充分表现了原词怀古的情怀和豪放的气势。他回国后创作的《我住长江头》(1930),取材于北宋词家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阕词借长江水抒怀,遥寄无穷别恨和悠悠情思。构思新巧,简约含蓄。乐曲采用6/8拍,钢琴伴奏以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描绘出悠悠江水,形象地烘托了绵绵相思意。人声歌唱部分深得原诃意境,颇有古代民歌和吟诵的韵味。诗词和曲调相互映衬,共同抒发了恋人的相思之情和对爱情的坚贞信念。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十分注重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高雅气质,重视通过音乐语言表达诗的意境,在创作上也更为精雕细琢,将诗词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格调高雅的艺术形式。

2 格律化歌词,音韵考究

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十分讲究声韵的运用。中国的语言音调自身就异常丰富,汉语有四声五音,分平仄清浊,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要遵循这些规则,尤其是唐代以来的近体诗对字句、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限制,吟诵起来,诗词自身就很富于节奏感和韵律感。当古典诗词作为歌词演唱时,往往遵循“叫字行控”的原则,注重字头、字腹、字尾的发声过程,使语言音调、咬字与旋律的进行自然契合,旋律音调也因此显得委婉动听,韵味十足。旋律与诗词二者融为一体,共同勾勒出朦胧、含蓄、典雅的音、诗、画印象,令人回味无穷。

3 西洋化形式,中国风骨

中国古典艺术歌曲产生其时,正是音乐家们探索中国“新音乐”理论与实践的时期。他们主张“洋为中用”,整理国乐,以“中西结合”的方式创立新乐。正如黄自所说:“我们现在所要学的是西洋好的音乐方法,而利用这方法来研究和整理我国的旧乐和民谣,那么我们就不难产生民族化的新音乐了。”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创作和改编的实践中,如同西方艺术歌曲,伴奏多采用钢琴,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形象,充当第三者叙述等等。其演奏技巧也趋于西方艺术歌曲,日益复杂。演唱者也多运用美声唱法。中国古典艺术歌曲的外在形式虽然是西洋化的,然而内在气质却极具中国古典风格。如罗忠g的《涉江采芙蓉》(1980)就是一首将中国古诗风格与现代创作技法极好地融合的范例。该诗表现了游子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欲终老。对芙蓉、芳草的描写虽寥寥几笔,且吟且叹,意境优美。长路漫漫,望而难归,细腻地刻画了离情的凄惋。这是汉代的一首中国古典抒情诗,作者却大胆地运用了20世纪西方十二音序列技法,以一个具有中国五声音阶特点的十二音主题,通过对调性的精妙安排,成功地体现了古朴、悠远的中国古韵,开中国序列音乐创作之先河。

在演唱方面,歌唱家们也不断地进行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例如张权、郭淑珍、姜嘉锵等人的演唱。张权教授十分重视借鉴中国传统唱法的长处,讲究字正腔圆,依字行腔。在演唱《我住长江头》中“我住长江头”一句时,为了避免倒字,误唱成“畅”,她在“长”字上增加下方小:度的倚音;在唱“定不负相思意”中的“不”字时,她在“不”字前加入下滑音,并加强喷口力量,使“不”为四声读法,显得更为坚定。

二、中国古典艺术歌曲的教学价值

1、较易于审美接受

文化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化。艺术审美也是如此,各民族的审美趣味是经过多年形成的。虽然各个时代有着不同的偏好,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属于本文化传统的音乐,她在旋律、节奏、结构等很多方面吸收和借鉴了中国民歌、戏曲和器乐等传统音乐的因素,中国这些独特的旋律音响和与生俱来的情感表达方式较符合中国广大民众一贯的审美要求,演唱者也容易喜欢其旋律并能够很好的体会歌词内涵。中国美学十分讲究意蕴,学习中国古典艺术歌曲,更有助于学生体会中国美学精神,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趣味。

2、有助于声乐技巧的训练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风格十分丰富,主要可分为西方艺术歌曲风格、中国古代歌曲及民歌风格、中国戏曲与说唱音乐风格、西方现代技法风格等四个方面。需要注 意的是,声乐的体裁与唱法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可以根据不同作品音乐风格的要求作不同的探讨。一般认为,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在演唱上既要运用美声唱法,尊重、吸收和借鉴西方艺术歌曲既有的技巧和风格,又要结合我国传统的戏曲、民歌等演唱方法和技巧,熟谙中国语言的特点才可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需要演唱者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技巧训练。学生学习一定数量的中国古典艺术歌曲,不仅美声唱法的常规演唱技巧得到了训练,艺术表现能力大大增强,也会从传统唱法的吐字、行腔、声韵、用气等方面受益匪浅。

3、培养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音乐文学史。我国古老悠久的历史留下的大批经典诗词,承载了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精髓,以这些诗篇为题材的艺术歌曲更是其中的瑰宝。演唱中国古典艺术歌曲的同时也学习了诗词,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学生不仅提高了个人情操,能自觉地与粗鄙媚俗的“艺术”品味保持距离,而且诗之风骨“温柔敦厚”,还有益于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对中国古典艺术歌曲教学的几点建议

1、选材循序渐进

要演唱好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在选材上也要循序渐进。在低年级时就可以适当地接触一些小曲目,但一定要注意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对诗词意境的表现力。如同学习诗词一样,可以先从五绝、五律入手,其次七绝、七律。五言绝句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描画真切的意境。如黄自的《花非花》常常作为练声曲来使用,但同时也是一首很有意境的歌曲。学词,则先学长调,然后小令。但艺术歌曲的难度不仅要考虑诗词,还得考虑因音乐自身的难度。如《春晓》虽然也是一首五言绝句,但旋律起伏和篇幅《花非花》较都大了一些。其后可以演唱《红豆词》等。待程度再深些,难度亦可增加,选择面则更大,如《水调歌头》套曲《李清照词五首》等等。这些歌曲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变化,但更应仔细体会作品细致、内在的情感以及音质的纯美和情绪的含蓄,古典诗词的高雅气质以及所独特的吟诵风格。

2、训练有的放矢

中国古典诗词对格律和声韵的要求使其艺术歌曲的旋律音调十分委婉动听,但要演唱得吐字清晰又不失韵味,就需要演唱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技巧训练。训练可以特别注意这几方面:咬字吐字、音色处理、情绪韵味以及钢琴伴奏与歌曲的配合等几方面。可以选用一些专门的练声曲来训练十三辙、四呼等,让学生练声吟诵歌词,体会其节奏的徐缓和韵律。适当地学唱一些民歌、戏曲唱段对演唱也会有所裨益。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古代声乐文献,例如张炎的《词源》,在词、音律、吐字、行腔、用气、艺术表现等各个方面均有阐述。燕南芝庵的《唱法》中介绍的宋元戏曲歌唱方法,以及歌唱格调、节奏、呼吸、声韵等。魏良辅的《曲律》记述了昆曲学唱的方法、五音四声、腔调板眼、曲牌情趣、南北曲的区别、唱曲注意事项等等

3、提高国学修养

诗歌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更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是社会现象的写照,展示了可贵的人文精神和高雅的艺术品味。中国古典艺术歌曲以传统的古典诗词为歌词,要演唱好,必须提高自身的国学修养,功夫在诗外。学生在课外要有意识地接触中国古典文学,阅读一些国学大师关于诗词鉴赏的著作,以了解中国古典诗学传统。除此之外,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并不仅限于诗词,“乐教”“六艺”“诗书画印”等都充分说明了诗歌和其他艺术门类以及文学、哲学的联系。只有谦虚地向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学习,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和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黄自,黄自遗作集(文论分册)[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2]周密艺术歌曲演唱的真实性与创造性[J],长沙:艺海,2006(4):57―58。

经典合唱歌曲范文2

[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107 ― 02

[收稿日期]2014 ― 10 ― 23

[作者简介]王雯(1988―),女,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

艺术歌曲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产物,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开始。就在这两个世纪交界处,艺术歌曲有了重大发展,这时期产生了一些重要作品,如《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等著名套曲,以及一些单独的艺术歌曲如《魔王》、《死神与少女》、《鳟鱼》、《艺神之子》等。继舒伯特之后的作曲家,如舒曼、勃拉姆斯、罗伯特・弗兰茨使艺术歌曲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最有特点的表现方法之一。它的结构细致精巧,音乐语言与诗歌语言融为一体,两者水融,诗为歌做铺垫、歌为诗增辉,二者合二为一共同升华。在西方音乐史上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对其后作曲家的深远影响和启示,使许多音乐大师都曾为这种体裁谱写了许多优秀作品,如舒曼的《诗人之恋》、卡尔・莱韦的《爱德华》等,从而推动了艺术歌曲在表现力上的发展与完善,使欧洲的艺术歌曲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我国艺术歌曲创作从 1920 年至今,经历了曲折的实践和探索之路,在不同时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艺术歌曲也随之得到空前的繁荣。

一、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诗词与声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最明显的特征是歌词全部来源于中国古典的诗词。这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并被人们传颂下来。就音乐而言,古典诗词曾激发了作曲家创作灵感,并使他们写出了一首首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青主、黄自、赵元任等为代表的作曲家均会选用古诗词作为他们歌曲的歌词。在中国艺术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碰撞上,我们大致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青主为主创作的《我住长江头》。这是一首具有很高造诣的歌曲,作者把李之仪的词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歌曲同时也是青主在留学德国时创作的,被称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创之作。在中国艺术歌曲中,还有一位作曲家是我们不得不提的,他就是黄自老师,黄自老师可以说是我们艺术歌曲界的一位佼佼者,他把诗词与音乐的结合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值得一提的是黄自老师创作的《点绛唇》,黄自把这首诗词赋予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气息,并具有一定民族风格的独创性。而另一首《南乡子》则被赋予了豪壮与澎湃的激情,同时也被称为一首赋予爱国激情的独唱曲。艺术歌曲是根据原诗的抑扬顿挫等进行创作的,所以说歌曲呈现的是作曲家对诗歌的主观看法。一首好的歌词,就是一首好诗,在人类古代时期,十余个世纪予以验证,艺术歌曲的歌词显现出诗的韵律,其旋律跳动着诗的脉搏。第二类,是从创作技法来看。这一类作曲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谭小麟先生,谭小麟先生也是将现代作曲法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因为他具有颇深的古典文学和音乐功底,所以他在创作中以尊重民族的态度定位作曲的审美取向,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和消化现代作曲法,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很深的民族性。第三类,也就是作曲家们把西方的十二平均律与中国的五声音阶融合到天衣无缝。在这一类里不得不提的作曲家是罗忠,他以体裁各异、作品繁多而称霸这一类之中。这一阶段,他的中国作品更加注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总的来说,中国古诗词经过几百年的历练与沉淀,到今天西方作曲法与中国的五声音阶相结合,中国艺术歌曲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全新的音响世界,而这样的音响世界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中国风”。

二、精致严谨的结构

多数中国艺术歌曲都把音乐与诗歌相融合,彼此不分离。艺术歌曲一般短小精致,结构严谨、规范,在聆赏或演唱时要十分注意细节,因为每个字、每个音都有特意的安排。艺术歌曲发展到现在,音乐形式呈现多样化,如同作品一样,取材广泛而新颖,具有浓郁的民族格调,和声织体富于特色,创作手法简洁完美。对于艺术歌曲来说,演唱时仅仅强调清晰地咬字和吐字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做到把歌词的意义完美准确传达出来,我们更需要做到“诗律”与“乐律”的完美统一。想要达到这种完美的统一,我们就需要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吟诵调”。中国艺术歌曲的一大特点就是全部采用古典诗词作为歌词。在中国的古代,诗人作诗所依据的一般为《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共106韵平仄。中国古诗词在有限的几个字中无论是长短、轻重、平仄都是依据《平水韵》而写的。这些韵脚通常具有以下特点:节奏平缓;通常采用缓慢线条进行,起伏不大;富于抒情性,旋律古朴典雅;诗词结构严谨,平仄轻重通常赋有歌唱感,即兴性强。譬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阳关三叠》,这首诗是王维为《送元二使安西》所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的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中作为第三段。这首诗是王维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了加强惜别的情调,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流传记载下来的谱子来看,整曲共分为三大段,用一个曲调作为变化音反复重复,演唱三次,所以被称为“三叠”。而每一叠都加入了“清和节当春”一句作为引子外,其他几句均为王维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一叠不尽相同。从音乐的角度来看,有些类似于我们的副歌部分。这首琴歌的曲调淳朴而富于激情,后半段加入了八度的大条,以及“历苦辛”等连续的反复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的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三、丰富的歌曲内容

艺术歌曲的歌词多半采用著名诗人的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内涵丰富,艺术价值高,它的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主导地位,艺术歌曲大都用钢琴,而不用乐队伴奏。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歌词均来自古典诗词,古诗词本来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文学史坛上,古典诗词也是独树一帜的代表。古典诗词的创作体裁十分广泛,有送友人抒发内心情感的,有云游四海描绘河山壮丽景象的,有贫困潦倒反映现实生活的。这些内容无论是唐诗的五言七言律绝,还是宋词中的长短句,语言无不蕴含深刻的韵律与和谐,意味深长,这些语句将人间纷繁复杂的情感体验通过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譬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是由黎英海作曲的,张继是唐朝诗人,他在公元七五三年考取进士,曾做过盐铁判官、检校祠部郎中。张继写有不少旅游诗。这首诗的主要含义是,月亮沉落了,霜雾露气笼罩着整个天宇,一片宁静,只有乌鸦在啼叫,江边的枫叶若隐若现,渔船上的灯火点点,照着愁绪满怀的我,我怎能安眠。听,夜半时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铿锵,声声传到我的小船。这首诗从时间、环境、心理表现方面,都描绘了一幅秋叶旅人泊舟图,通过夜半的古寺钟声引人入胜,表现出了深远的意境。再譬如,汉代乐府诗《长相知》由石夫作曲,此诗描写了少女初恋时羞涩的情态想法。在民歌中,最常见的是以少女自述的口吻表现他们对幸福爱情的无所估量的追求,这首诗属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鼓吹曲辞》。石夫巧妙地运用了音乐的语言,表达出了古代女子对于自己心上人忠贞不渝的真挚情怀,歌词与曲调共同反映了排山倒海似的情感波澜,表达了指天为誓的爱情的坚贞和永久,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上耶”的“上”指的是上天,“相知”即相爱,“长”是永远之意,“长命毋绝衰”即永远相爱、不绝不衰,“山无陵……”一句至完,意思为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我才会和你断绝。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呼天为誓,直抒胸臆,表达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执着坚定。此诗结构严谨,采用了杂言体,从二言到六言,错落相间,显得活泼奔放。用语朴实,口语色彩浓厚。

四、演唱者具备较高的演唱技巧与修养

艺术歌曲的特质决定它的演唱必须具有良好的音质、细腻的声线、清晰地咬字与恰当的情绪表达能力,并逐渐形成以含蓄为贵、以阴柔见长的风格。正因为中国艺术歌曲的词多数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歌词,内敛、深沉、含蓄的表达等,都需要演唱者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富于内涵的表现力。演唱艺术歌曲时,常常要求歌唱者演唱不同人物用不同的情绪、语调、音色,这些靠音乐表现、语言表达和声音控制等三方面协助来完成,因此能否唱好艺术歌曲是衡量一名合格歌唱者的重要标志。演唱者还需要准确把握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第一,艺术歌曲一般能表现出浪漫、细腻、幽静的格调。因而,演唱者在表达这种格调的时候多采用渐弱的作品处理方法,而当表现细致、甜美的风格时,多采用连音等进行处理。第二,演唱者在演唱艺术歌曲表演中,不得不提的是我们艺术歌曲中的伴奏。在中国艺术歌曲中多数作品均采用钢琴伴奏,演唱者与钢琴伴奏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因此在演唱艺术歌曲时,我们不要求演唱者有多么宏大的声音,更多时候会要求演唱者适当地控制音量,以免破坏了伴奏的意境。艺术歌曲多为室内乐作品,篇幅不长,多为抒情性,旋律起伏有限。因此,演唱者的吐字、音色、语调也就成为了衡量演唱者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通过细腻的处理变化以及渐入的意境,演唱者才能更加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本意。第三,多数的艺术歌曲表现为抒情性的艺术歌曲,篇幅单一,只表现一种情绪。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艺术歌曲时,必须把握全曲的结构情绪特点,如欢乐、忧伤等,最后再从歌曲细微处找到差别。第四、演唱好艺术歌曲还应熟悉作品的背景,以及乐谱上的表情记号、速度等。演唱者对于作品来说,是对音乐的二度创作,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不同的要求。二度创作是十分严谨的,因此艺术歌曲对二度创作的要求需要更加严格和准确。演唱者必须按照谱面的记号准确演绎作品的内容与风格,不能随心所欲自由发挥,以凸显出所谓的个人风格。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艺术歌曲是在西欧艺术歌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的艺术歌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进化时期,出现了千差万别的艺术风格,我国的艺术歌曲根植于我国的古典诗词艺术,在遵循艺术准则的原则上,加入了本土化的音乐元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声乐演唱逐渐有了基本的风貌。在汲取世界音乐发展养分的同时,充分融合西洋唱法与本土唱法,逐步完善的中国声乐演唱体系,用自然的方式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用本土的语言感动人们的心灵,让完美的演唱风格满足人们对于审美的需求,让中国艺术歌曲陶醉在世界美好的音乐中。

〔参 考 文 献〕

〔1〕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2〕莫继纲.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经典合唱歌曲范文3

【关键词】红歌传唱;大学生;合唱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0―0071―1

红歌是井冈山的劲松翠竹;红歌是天安门飘扬的红旗;红歌是长征中前行的火把;红歌是英烈们游走的灵魂;红歌是一代人精神的脊梁。许多人对“红歌”有一种固有的理解,这无可厚非,但红歌决不仅仅局限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歌曲。社会是发展的,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也已有了新的诠释。笔者认为,红歌是一种精神,一个社会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可以使人们把内心的高尚、健康、积极的情绪表达出来。红歌之所以能够传唱几十年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本身所固有的优势和特点。本文旨在通过红歌的优势和特点来寻找“红歌传唱”在大学生合唱团的开展方式及在大学生合唱团开展“红歌传唱”的影响。

一、“红歌传唱”在大学生合唱团的开展

大学生合唱团是由大学生合唱艺术爱好者及优秀学生组成的艺术团体,合唱团以为大学生艺术的文化建设、和谐发展、展示艺术学院和大学生风采、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持之以恒的排练和对内外的各种演出与交流活动,促进校内外合唱艺术的发展。

目前,许多学校极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价值观以及道德教育。那么,在大学生合唱团宣传红色经典文化,传唱红歌成为了必然。

首先,高唱爱国主义歌曲,就要发挥大学生合唱团的阵地作用。目前,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合唱团,甚至有些学校的学院和系部都有自己的合唱团。高校的思想政治和音乐指导教师要把合唱团的阵地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

其次,有些爱国主义合唱曲目,在艺术水准和技术难度上都有一定的高度,也比较受学生的欢迎。有些红歌的艺术价值、政治品味一直被人们赞誉,是大学生合唱团的保留曲目。那么演唱这些优秀曲目,其教育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最后,在大学生合唱团开展“红歌传唱”,就是要完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四位一体的完整体系,即不仅在合唱团教唱红色经典歌曲,同时也要了解红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例如《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这样的歌曲都是在改革开放年代产生的。《黄河大合唱》则是一首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歌。《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则向人们讲述了铁道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虽苦犹荣的感人事迹。首首红歌向人们宣传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

二、“红歌传唱”在大学生合唱团开展的影响

第一,“经典红歌”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大公无私、坚毅顽强、甘于奉献等美德。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社会商业化程度日益加深,出现了一些缺少思想性、艺术性,内容空洞甚至不健康的网络歌曲和流行歌曲,如果青年学生接受或喜欢这些歌曲,他们就会很容易产生消沉、郁闷和空虚的感觉。时间久了,学生们可能会产生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个别人会因此误入歧途,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而优秀的红色经典歌曲负载着社会规范和国家意志,是时代精神和民族品格的体现。它倡导的是一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是一种反映用诚实劳动来获取美好生活的艺术形式,为当代大学生在艺术氛围下实现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沟通与对话提供了重要途径,从这些歌曲中,让他们感受到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的激情与理想、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从而找到自己的政治模型和文化方位。

第二,“经典红歌”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历史及其伟大精神的内涵。像《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铁蹄下的歌女》等经典红色歌曲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反映了严肃的历史场面。这类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就像是一组组珍贵的画卷。欣赏、演唱这类作品,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近代历史及其伟大精神的内涵。

第三,“经典红歌”对激发学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勇于进取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推动作用。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就的重要保证,经典红歌从不同的方面向人们充分展现了革命前辈们和当代的先进人物前赴后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唱经典红歌能够深化学生对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解,增强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而勇于创新、不懈奋斗的决心、信心和力量,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四,“经典红歌”营造出优美的情境,能够促使大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经典红歌”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歌词纯朴,深情地倾诉着中华儿女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欣赏这些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进入“美”的情境,促使大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同时从这些作品中感知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大学生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罗俊芳.论中国“红歌”热的当代价值[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

[2]谢芳,王明霞.谈“红歌”的艺术魅力与教育价值[J].老区建设,2009(16).

[3]王浩,赵勇,沈穷竹.“红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19(3).

[4]李红,张铮,吕家伟.浅谈大学桥园内“红歌传唱”的开展及其影响[J].科技资讯, 2010(7).

[5]刘兰,赵家,李国和.“红”高校之校园文化 “歌”时代之奋进旋律[J].时代文学,2009(10).

[6]王浩,赵勇.“红歌”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9).

经典合唱歌曲范文4

一、古典诗词与中国风歌曲的渊源

最初,诗和歌是一个整体,诗相当于歌词,歌相当于曲子。文人写出来的诗是拿来唱的。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诗经》里面的所有诗篇都曾是口头传唱的,只不过是有人将歌词整理出来了而已。中国风歌曲是采用有古典文化内涵的歌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及编曲技巧,由怀旧的时代背景与现代节奏完美结合,从而产生出含蓄、忧愁、优雅、轻快的歌曲风格。其歌词对古典诗词的传承是显而易见的。

探究中国风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传承模式,大概可以分为四种:诗词配曲式,词句提取式,语言改造式,意境化用式。

1.诗词配曲式

这种古词新唱、借古意表今情的形式,既有古典的雅调,又有当代的风格,细细体味,意蕴无穷。如当年春晚上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长久》的歌词就源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因为天后王菲唯美的唱风,感动了无数的痴男怨女、天涯游子,遂广为传唱,成为中秋佳节不可缺少的咏月抒情的精品。《水调歌头》这首古典诗词就因流行音乐的流行而扩大了影响。

2.词句提取式

这种融合的形式很广泛地被一些歌词作者使用。一些歌词创作往往只是借用古典诗词的某些词句或意象,不一定是原诗词的现代演绎,但却表现了歌曲与古典诗词丝丝缕缕的关系。如花儿乐队的《鹊桥汇》,借助了“鹊桥”的典故,围绕恋人相会的主题,把一些相关的诗词名句融汇在一起,构成回环不绝的生死相许、心心相通的意境,把人的思绪引入鹊桥,令人流连忘返。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雅俗共赏,既提高了流行歌曲的文化品味,又使世人重温了古典诗词,享受到一种独具魅力的音乐文化大餐。

3.语言改造式

古文功底深厚的作者以仿古的字词、意境、节律描述当代的情感、事件、意愿等内容,具有明显的古典诗词的气息,充满古典诗词的味道。这类作品可谓旧瓶装新酒,在词语上、句式上、意蕴上都与古典诗词的风格相似。如何炅的《看穿》:“醉了红颜/也罢/断了琴弦//问天涯/放了天下/也罢/送给人家”,黄的《沧海一声笑》:“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涛尽红尘俗世几多娇”。还有琼瑶许多电视剧的主题曲、插曲《在水一方》、《海鸥飞处彩云飞》等等。古韵今吟,优雅深淳的歌词,带给人美的享受。

4.意境化用式

从古典诗词里汲取营养,化用古典诗词中的意境,借古韵抒发今意,用当代的语言表现出来。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创造了无数具有深厚文化基础的意象、唯美的意境、深入人心的故事。这些已成为当今中国风歌曲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化用古典诗词意境的典范之作当属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歌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明显是借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种意境化用的歌曲还有陈瑞的《白狐》、周华健《刀剑如梦》、李宇春《倾国倾城》等。意境化用式创作的歌曲,常常将经典重现,显示出非凡的魅力,成为流行音乐中的宠儿。

二、如何让中国风吹进语文课堂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中国风流行歌曲,也为广大学生所追捧、传唱。然而中国风流行歌曲能否勾起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如何让这股强劲的中国风吹进语文课堂,促进课堂上古典诗词的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探索:

1.歌曲导入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起着激发学生兴趣、酝酿情感、创设情境、集中注意力的作用。歌曲导入更是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因为很多诗歌被改编或填词演唱,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歌曲导入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如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时候,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教柳永的《虞美人》时听邓丽君的《相看泪眼》,教岳飞的《满江红》时听罗文的《满江红》。常常会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比较鉴赏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常常将诗风相近的作品或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做比较鉴赏。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将古诗词和与之相关的流行歌曲进行比较鉴赏。两相对比更能突显各自的特点,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性体悟。如《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乐天想抒发的是被贬谪的凄苦。教学时可以给学生听港星蒋志光、韦绮珊的对唱歌曲《相逢何必曾相识》。其中也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学生经过对比就发现男女主人公似是想藉此名句来呼唤久违的爱情。

3.布置作业

改写改编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再体验的过程。学生最怕做语段改写、扩写,但若改写或改编能和他们熟悉的流行歌曲有关就不同了。比方说李叔同著名的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就具有古诗词的韵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古诗词改写歌词,提高诗词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对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有更为深切的体会,如对《春江花月夜》的改写,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改编等等。

4.演唱背诵

在学习古典诗词时,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很多诗词都要求学生背诵,学生理解不够深刻,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背得快,忘得也快。一些较长的诗歌死记硬背难度很大。但如果加上曲调唱出来就容易多了。如教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学生课上跟随视频演唱几遍就背下来了,而且记得牢,记得久。没有配乐演唱的篇目如《燕歌行》这样的篇目,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加上曲调唱出来。同学之间竞争,看谁背得更快,唱得更有韵味。背诵加上娱乐的色彩就再也不用头疼了。

经典合唱歌曲范文5

关键词:《弯弯的月亮》 刘欢 陶

《弯弯的月亮》是由李海鹰创作的一首通俗歌曲,原唱为刘欢,后经孙楠、林志炫、陶吹榷嗳朔唱,出现了多个演唱版本。翻唱即歌手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重新诠释一首已经由他人演唱过的作品,歌手通过改编歌词、重新编曲、重新演唱来改变歌曲原来的风格与意境,从而翻唱出新意。笔者在此仅对陶吹姆唱版本与刘欢的原唱进行比较分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笔者认为陶捶唱的《弯弯的月亮》与原唱版本的风格截然不同,翻唱出了新意,使人眼前一亮,值得研究。陶词状畏唱《弯弯的月亮》是在2013年10月25日《全能星战》的舞台。不同演唱者用自己的方式对同一首歌曲进行诠释,由于演唱方法、编曲配器和演唱者对于歌曲本身理解的不同,每个演唱版本带给听众的也是不一样的听觉感受。至于哪个版本最成功,那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原曲的音乐分析

要将《弯弯的月亮》的两个演唱版本进行分析,首先就要进行歌曲的文本分析,通过文本分析来了解创作者的意图和歌曲的背景与意境,才能进一步分析各个演唱版本的优点与特色。

《弯弯的月亮》词曲皆由李海鹰创作,是一首中国现时通俗歌曲的代表作品。通过这首作品,李海鹰成功地将古典、民族元素与流行音乐进行嫁接。“在创作上作者有意识地进行都市民谣风格的尝试,用倾诉、柔情、追忆等表现手法,把极富诗情画意的画面融入到流畅的旋律之中。”李海鹰创作这首歌曲花了不过半个小时时间,我们听一遍也不过四五分钟,但仅仅只听一遍,其清新柔美的曲调、沁人心脾的旋律、幽深纯净的意境就会在笔者的耳旁萦绕,久久不会散去。

《弯弯的月亮》带给我们的是诗一般的意境:夜空、月亮、小船、流水、小桥,这些意象,让我们一直沉浸在大自然静谧美好的意境之中,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歌曲为A+B+A的三段式结构,A段为陈述段,通过重复和变化重复加深印象。此段旋律由宫、商、角、铡⒂鹞甯龌本音组成,旋律朗朗上口、沁人心脾,颇具民族特色。在A、B两段中间有一个连接部,李海鹰采用的是两声部的衬腔伴唱,通过人声的伴唱连接两个主要段落,使歌曲完整流畅,一气呵成,这也是歌曲独具匠心之处。B段为歌曲的高潮段落,通过连接部将歌曲情绪推向高潮,歌词中出现“今天的村庄、过去的歌谣、忧伤、惆怅”等意象,与A段中幽静和谐的意境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段似乎是在呐喊,在反思。在旋律上也派生出了新的音乐素材,清角和变宫音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乐曲的调性色彩,与呐喊的歌词相互配合,塑造了与A段截然不同的音乐形象。B段结束后,同样以衬词衬腔与A段连接,使歌曲的进行井然有序,同时使歌曲独具特色。最后A段是主题的再现,歌曲重新回到悠远静谧的意境中。歌曲在歌声的减弱中结束,给人意犹未尽之感,使人回味无穷。

二、两个版本的演唱对比

将两个版本的《弯弯的月亮》进行对比,必定要将歌手的演唱进行对比,歌手的演唱方法和对作品的理解决定着歌曲的层次和风格,歌手的演唱水平和对歌曲意境的诠释是歌曲能否出彩的关键。

刘欢是中国著名的流行音乐家、音乐制作人。他演唱的《弯弯的月亮》曾经风靡了整个神州大地,优美丰富的曲调和温柔细腻的相思与依恋,拨动了人们藏在心底的琴弦,感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源。刘欢的演唱字正腔圆,颇有民歌之风味。刘欢对《弯弯的月亮》的演唱,可以说是对温婉、柔美风格歌曲的尝试。在此之前,他演唱的歌曲大多是当时正风靡全国的“西北风”歌曲,演唱以“直声”“喊唱”为主。而在这首歌曲上,刘欢一改之前呼喊式的演唱,在陈述段运用“说话式”的方式进行演唱,随性但不随意,强调咬字,仿佛在述说一个故事似的,将相思之情娓娓道来。在连接段,刘欢运用头腔共鸣和口腔共鸣演唱衬词“嘟”,延续A段情绪,同时又使得情绪更加高涨来配合B段的演唱,至此,A、B两段的连接可谓天衣无缝,整首乐曲流畅性极高,更似一气呵成。B段的演唱带有一股力量,似呐喊一般,但与往日“直声”“喊唱”的演唱不同的是,刘欢在呐喊的同时加强了对气息的控制,因此我们在B段的演唱中听到的不只是呼喊,更有一种反思与力量。听着刘欢的演唱,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明月印照小桥的江南山水画,充满着诗情画意。

陶词腔语乐坛著名的歌手、音乐制作人,被誉为台湾流行乐坛的“R&B教父”。他首次演唱《弯弯的月亮》是在2013年10月25日《全能星战》的舞台,这一期《全能星战》的主题是“爵士之夜”。为了能够将这首纯粹的中国风味的歌曲演绎出爵士的味道,陶丛谘莩銮疤匾獍莘昧松虾:推椒沟甑睦夏昃羰坷侄樱感受中国最原汁原味的爵士曲调。陶吹难莩中带着一丝慵懒与随意,节奏上运用爵士乐特有的“Shuffle”节奏(即爵士八分节奏),爵士风味十足。陶丛擞昧街殖法演唱乐曲A段,形成了两个对比鲜明的音乐形象,一个温婉动人,另一个粗犷有力,仿佛是阿娇和阿娇思念的心上人在相互倾诉,这种演唱给歌曲赋予了暧昧的气氛,男女主人公跨越时空,尽情地倾诉着思念之情,月亮、小桥、流水、船舶,阿娇从陶吹母枭里渐渐清晰起来。值得一提的是,陶创轴钣辛Φ难莩是对爵士乐的传奇人物Louis Armstrong唱腔的模仿,这一具有创造性的改编,既使歌曲更具暧昧气息,仿佛一对热恋的情侣跨越时空地诉说着对彼此的思念,又提升了歌曲的爵士风格和档次,可谓点睛之笔。这种翻唱方式兼具思想和新意,令歌曲更加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是经典原唱基础上的超越性翻唱。演唱A段时,陶炊啻谓原版的中音处理成属音,使歌曲更加大气时尚,具有大调色彩。在间奏中,陶匆廊挥朐唱一样,用人声进行连接,陶唇此段间奏进行了删减,使歌曲故事的发展更加紧凑。B段的演唱中,陶丛擞酶加自由随性的节奏,将原唱中的呐喊很好地表现出来。在B段与A段的连接段中,陶从米齑降牟动模仿管乐的音色,使歌曲风格更加突出,让人眼前一亮。尽管爵士唱法会让听众难以在歌曲开始便进入曲中情境,但陶淳哂写丛炝Φ母谋嘤胙莩就像沙画一般让画面瞬间征服了听众。

两人的演唱各具特色,刘欢的演唱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真实、自然,演唱中既有温柔细腻的倾诉,又有铿锵有力的呐喊,这种演绎将李海鹰的创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经典的原唱;陶吹难菀镆残碛肜詈Sピ创中的音乐形象有一些差异,但就其创作方向而言,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翻唱,与刘欢相比,陶吹难莩更加自由随性,充满律动,充满新意,带给听众的是一首极具爵士风味的《弯弯的月亮》。

三、两个版本的编曲配器对比

编曲配器是歌曲翻唱的又一重头戏。同一首歌曲,通过不同的配器伴奏,可以带给听众两首风格完全不同的音乐作品。刘版《弯弯的月亮》与陶版《弯弯的月亮》在配器上采用完全不同的乐器是造成两版歌曲风格差异的主要原因。

刘版《弯弯的月亮》主要采用吉他、架子鼓、竹笛和民族打击乐等乐器伴奏,并用弦乐作铺垫。此版伴奏朴素自然,鼓点节奏单一稳定,引子处还加入了小鸟的叫声和泉水的流动声,整个乐曲宛如一幅泼墨画,中国味儿十足。B段结束后出现笛子独奏,这是整首歌曲唯一突出器乐演奏的部分,竹笛音色清丽秀雅,正好映衬了A段塑造的恬静优雅的自然意象,使B段到A段的衔接更加自然,民族乐器的加入配合着民族调式的运用,使整首歌曲具有浓郁的中国风色彩。

陶版《弯弯的月亮》主要采用钢琴、吉他、小号、低音提琴、爵士鼓、萨克斯、长号等乐器伴奏。歌曲引子主要以钢琴为主,这种伴奏一直持续到将A段重复演唱两遍,钢琴弹奏如流水般清澈连贯,配合着陶次氯嵯改宓难莩,构成了歌曲的女主人公形象。A段第三次重复时加入鼓点节奏和弦乐铺垫,加厚伴奏织体,伴随着陶吹诙种演唱方式的运用,歌曲中男主人公的形象出现在听众眼前。B段后连接段出现小号、萨克斯,最后回到钢琴伴奏,以人声模仿小号结束全曲。陶版《弯弯的月亮》配器几乎全部采用西洋乐器,钢琴、小号、萨克斯等的演奏都具有明显的爵士风格,陶吹难菀锛由习樽嗟耐昝琅浜希成功地将这首原本具有中国风味儿的歌曲演绎成了一首具有“国际范儿”的爵士歌曲。

刘版《弯弯的月亮》运用中国风味儿的配器搭配刘欢的唱腔,使整首歌曲具有浓郁的中国风色彩;而陶版《弯弯的月亮》运用西洋乐器,加入爵士音乐元素,配合陶吹某腔,在保留原作的韵律和意境的前提下增强了歌曲的戏剧性和生命力,使歌曲更加饱满浪漫,颇具爵士风味。两个版本的配器都与歌曲的意境和歌手的演唱紧密结合,形成了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经典。

毫无疑问,刘版《弯弯的月亮》是流行乐坛中的一个经典,它将永远留在一代人的心中;而陶版《弯弯的月亮》亦是翻唱音乐中的成功案例,它既能使听众迅速回到歌曲当年的情境之中,又结合了当代音乐的发展,赋予了歌曲新的时代意义。翻唱是流行乐坛中一种必不可少的音乐形式,如何在经典之中再造经典,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音乐话题。

参考文献:

[1]王聚伍.流行音乐事象中的刘欢演唱风格研究 [D].开封:河南大学,2011年.

[2]张济韬.论流行歌曲的翻唱与创新[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3]黄晴葵.1980年以来中国流行歌曲小型乐队伴奏配器形态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4]秦怡东.沁人心脾的旋律――《弯弯的月亮》[J].北方音乐,1993,(01).

[5]文海良.两版《烟花易冷的对比分析》[J].艺海,2014,(05).

[6]王聚伍. “流行音乐演唱风格”中“声音造型”的探析――以刘欢为例[J].北方音乐,2013,(09).

经典合唱歌曲范文6

关键词:枫桥夜泊;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旋律风格; 演唱技巧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诗词与西方艺术歌曲形式相结合的声乐体裁,其显著特征是歌词均源自中国古典诗词,通过古诗、音乐、人声的结合,充分展示古诗优美韵律和语言魅力,它逐渐从对欧洲乐派艺术歌曲的借鉴中独立一家,充分发挥古诗词与中国特有五声调式之韵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社会文化生活及现代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枫桥夜泊》之意境

《枫桥夜泊》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以唐代诗人张继的同名诗为词所作。张继,唐朝不第书生,本诗作于作者科场失利返乡途中,因此诗中字句都流露出幽幽的失落惆怅之情。他生平所著不丰,唯有《枫桥夜泊》流传甚广。“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短短四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意浓厚。诗中对江南深秋月夜的细致刻画,使人眼前不觉呈现出渔火缀江面,枫叶伴客船的画面,由此从有限的画面中延伸出悠长的韵味和无穷的美感。首句以“月落乌啼”为诗头,有声有色有情,夜月东升,乌鹊哀鸣,伴着充盈天地的霜气,为这深秋之夜洒下丝丝凉意,作者也触景生情,不免“愁”由心生,江风拂叶,渔火点点,勾起对故土的思念,可面对一片迷茫的前途,诗人心中怎一个愁字了得。正当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正是这寒山秋叶对孤舟,诗人聆听钟声阵阵,从之前的入境到“到客船”渐远的出境,也是此诗对人超越自身而达于超脱的彼岸世界之哲学高度的提升。此诗看似写景,却寓意深刻,将诗人主体的感官世界、情绪世界与自然、人世和超然的宗教世界完美融合,使本诗本曲本作者的意境由此升华。

二、《枫桥夜泊》之音乐

《枫桥夜泊》在音乐上大致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歌曲结构上讲为带附属前奏、尾声的单二部曲式。作曲采用了中国雅乐七声调式,华彩乐段又采用了传统的六声调式:宫、商、角、徵、羽、闰的音阶排列方式,运用音乐中传统的起、承、转、合式,使音乐在含蓄中绽放着中国古典民族色彩。其次,歌曲创作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风格特点的同时仍然有现代音乐元素的体现,例如歌曲中大量的半音行进和旋律半音回旋,频繁转换调性使音乐的色彩丰富异常,这些元素的运用在当时中国声乐作品中并不多见,因此也为《枫桥夜泊》典型的中国古典音乐的风格定调,使其在同时期作品乃至今日都大放异彩。

值得一提的是《枫桥夜泊》的伴奏;众所周知,歌曲的钢琴伴奏对于作品也有着决定性的因素。本曲的伴奏与旋律融为一体,切合得恰当好处,准确地表达了歌词的情绪和意境。钢琴对主旋律的模仿、对比交织在一起,将诗人凄凉悲愤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伴奏每一小节都以色彩虚无缥缈的纯五度和弦为始,声声相扣,犹若夜半钟声敲打于心。陈鹏年在《歌曲写作技法》中分析黎英海《枫桥夜泊》写道:“《枫桥夜泊》这首歌是用立体的手法来写作的。引子开始低音层用五度音奏出模仿式的、缓慢的、从弱到中强的钟声,以后每个小节都有,贯穿全曲,直至消失。钟声成为全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手法十分巧妙、自然。”而以往为该诗谱曲的作者“到了第三句唱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后才出现几次钟声,以引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种手法虽不能说不好,但未将钟声成为艺术构思的组成部分难免有插标签之嫌。”在本曲中的伴奏部分对古寺钟声的模仿演奏亦为本曲重要的音乐特征。

三、《枫桥夜泊》之吟唱

《枫桥夜泊》从整体情感上把握,应当主要突出“愁”字,惆怅的情绪也是全曲的感情基调。琴声起,由远而近,空灵悠远,五度和旋模仿钟声阵阵,作品每句词都以二度或三度的长波音结束,提示歌者应当以弱声吟唱的方式完成句末,犹如内心悲诉。首句“月落乌啼”声色俱备,其中尤其以“落”、“乌”二字倾注悲苦之情,“霜满天”则为本句重点,与前一个音形成八度关系,尤见寒苦之意。“江枫渔火”的出现,似乎在那一江落寞中,诗人渴望借此景得到一丝的平静,情绪和音域上也与前句形成对比,呈现回落趋势;可是看着这秋枫片片、渔火点点,却只能“对愁眠”。正当愁思万缕时,忽听“姑苏城外”的寺庙里传来阵阵钟声;在这钟声中,客船也到达了彼岸,这时随着音乐的平静,预示着诗人内心的升华,渐渐由入境至出境,闻钟声观离人过客恍若隔世,而在“到客船”的反复吟唱时,歌者情绪有着细微的变化,因此在演唱的同时声音由近及远,仿佛随着离人慢慢消失在这茫茫雾色之中。本曲有一处妙笔,即为每一句词都有二度或三度的音程伴随长波音的出现,呈现空灵之象,因此对歌者气息、技巧、情绪表达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在末句出现的时候,歌者应当以犹若浮丝的弱声加以吟唱法,以体现古诗词特有的韵味,给人余音绕梁之感。笔者认为实际上,本曲中吟唱部分的表达方式可以追溯到中国西周,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古代的诗歌最初的形式皆为口头传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歌词;因为当时诗歌主要在民间流传,而民间音乐尚未成熟,因此更无规整的调式调性之说,于是古时的诗歌曲调比较生涩;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音乐和诗歌独为一家,但音乐中的唱词仍然是诗词内容,而当时诗人在诵读作品时受到过去传唱诗歌的影响,仍然是半歌半诵,因此“吟唱之法”便应运而生;吟唱的方式在众多中国古代戏曲中也有其元素的存在,譬如京剧的拖腔。本曲中之所以运用如此之多的吟唱方式,一方面使歌者运用技巧更加完美的在声乐作品中展现,另一方面运用古代吟诵之腔,诗中有歌,歌中有诗,以一种古典的方式表达本诗的意境与情感,可谓点睛之笔,同时也使本曲有着与传统中国艺术歌曲不同的音韵之美,由此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数千年来,它以简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丰富的内涵,传达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从音乐创作上讲,古典诗词激发了无数作曲家的创作灵感,由此写下了经久不衰的作品。这些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艺术歌曲至今仍是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精品之作。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受前人启发将目光投向了古典文学的歌曲创作,那些传颂千年的古诗词成作曲家在创作生涯中不竭的源泉。我们相信,如《枫桥夜泊》一样,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将随着国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音乐文化史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

[2]梁茂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提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