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范例6篇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范文1

关键词:小步教学 教学原则 中职教学

小步教学法是针对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不足、文化基础普遍薄弱进行教学改革的一种课堂模式。小步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以学生自主的“学、练”为主,以教师的“教、讲”为辅。

纵向上分步教学,制订与学生能力相对应的小步教学目标,安排符合学生的实际的学习内容和层次,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学、教、练、讲”,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进行“测、评”。

横向上小组合作、师生互动为学生创造相互协作、互相交流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使全体学生达到当堂学会的目标,从而学到学习的方法,最终实现学生的有效发展。

一、小步教学法的定义

小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由六个环节和六条教学策略组成。六个环节为学、教、练、讲、测、评,六条教学策略为小步教学、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和当堂学会。

教师将教学目标分步,把教材内容分块,按教材呈现顺序进行小步教学。小步教学法改变过去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变“教师为主体”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先主动学习理论基础知识,而后教师再补充地教;学生先尝试地练习解题技能技巧,而后老师再补充评讲或点拨。在学生的学和练、教师的教和讲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学到知识、练会技能、完成教学内容,然后进行测验。接着小组、师生互评,反馈课堂学习中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当堂学会的目标,取得课堂教学最优化。

小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分为学、教、练、讲、测、评六个环节,有时一节课可以完成所有六个环节,有时可用两节课完成。当然还有一些变式,如习题课,因为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已学过了,就可以省略“先学后教”,不再学习基础知识,而是在先前课程的基础上直接进入“先练后讲”。在有些情况下,因内容不能分块,课堂容量较大,测和评不能当堂完成时,可在课下或下节课进行,由两节课甚至更多节课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

二、小步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小步教学法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和练习是学生必须去自己尝试的过程,老师就像苏格拉底比喻的“催产婆”那样帮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到技能,帮助学生学到如何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同时,教师也在成长,借此学到更加方便快捷、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达到教学相长。小步教学法具有相应的教学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教育本质上是唤醒人的生命意义,启迪人的精神世界,构建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为目的的活动。它直接指向人生,指向人的生命存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必须是人”。坚持以人为本,即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最终目的,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总的依据和原则。

在小步教学法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认真贯彻以人为本这一根本原则。第一,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保护每个学生的尊严。在对学生分组时,我们按学生的学习程度、兴趣爱好,尽量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第三,坚持全面发展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分步,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学、教、练、讲”,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地发展。

2.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小步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学到知识,学会方法。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在小步教学过程中,主体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以为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是为学生创造的条件的引导者;第二,保证学生主动学和练功的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第三,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练”和教师“教、讲”的比例均是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和接受的程度出发的;第四,“测、评”仍然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价及生生互评,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我管理的意识。

3.整体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小步教学法的各环节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环节落实的情况都直接或间接地对整体效果产生影响。坚持整体性原则就是对小步教学过程进行整体的构思,既要扎实的落实每个环节,又要每个环节有侧重;既要把握小步教学的全过程,又要完成每个环节的教学步骤。

在小步教学过程中,贯彻整体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要从整体上进行备课,充分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及其他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第二,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保证小步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各步策略扎实有效,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整体功能,以达到整体的教学目标。

4.调节性原则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交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信息相互输出和输入。小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和课程难易程度,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策略等作出必要、适时、恰当的调节,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学有余力时,可提高教学目标,加大学生自学自练的比例,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进行主动调节学习过程;学生力不从心,可降低教学目标,减小学生自学自练的比例,加大小组合作,教师引导,以及教师“教、讲”的比重,引导学生被动自我调节。

三、小结

小步教学法的教学原则体现了素质教育关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对学习基础普遍薄弱的职校学生来说,小步教学法打破了教学起点难定、教学着眼点难选、教学切入点难找的“三难”局面,解决了传统“大统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厌学、辍学等种种弊端,真正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叶澜.教育学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朱永新.新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

教学原则范文2

中学美术教学主要有哪些原则,遵循这些原则有些什么要求,结合当代美术教育的特点,我认为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素质教育与审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生活的、身体方面的文化成果,内化为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积淀于个体的身心组织中。素质教育是完善人格的全方位教育,不能偏于任何一方,只讲科学文化教育而忽视教育是传统教学中的偏见。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对中学生来讲,素质教育中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把审美教育贯穿于美术教育的全过程,并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二、注重视觉思维训练与培养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学家阿恩海姆谈道:“艺术乃是一种视觉形式,而视觉形式又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媒介。”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人的创造力培养既离不开形象思维,又离不开抽象思维。在美术教学中通过眼、脑、手的协调训练,从培养对知识材料的掌握和运用到获得系统的形式美的法则;从对作品中精神力量的感受到从自然中创造出精神作品,都能潜移默化地提高视觉思维的质量,达到创造力的发挥。

三、运用直观教学与启发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这对于学生应当是一条黄金般的原则:对于一切事物,应当尽可能用各种感觉来感受他们,这就是说,看得见的就用视觉感受,听得见的就用听觉感受,闻得出的就用嗅觉感受,有滋味的就用味觉感受,接触的就用触觉感受。假使某些事物同时能用数种感觉来感受,就让他们同时诉于数种感觉。”直观教学与启发性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语言表述形象直观;2.直观教具形象化;3.当场示范的启发性。

四、采用精讲多练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中学美术教学多属技能性的内容,而且技能的本身就在于多练、苦练,但每课时又只有45分钟,要腾出尽量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不精讲就完不成教学任务。“精讲”,就是要求教师以大纲为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讲透,把方法及要求讲准确。多练就是要求学生在精讲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贯彻精讲善练原则,要求做到:1.精讲多练,讲是关键。讲的内容是为了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认真地多练、苦练,使练的方法步骤正确,达到“多练”的目的。2.要保证学生练习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认真做好辅导工作,即在学生练习时,要求教师认真巡视,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并能否运用于指导实践;是否理解了训练的目的、要求和作画的方法步骤;学生观察、理解事物的方法是否合理;对工具材料的掌握和运用是否恰当等,并能及时地予以辅导、肯定或改正。

五、强化以点带面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才。”我国现行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以年龄为基准组建的,由于学生的来源及其生活条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对美术的兴趣爱好乃至天赋差别,造成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必然存在的,而教学活动是集体的,要求也是以统编教材为依据划分的,这便产生了统一要求与水平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然而我们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唯一的办法,只有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如此才能在不同的基点上去要求、提高。

贯彻这一原则,教师应该做到:

1.集中与统一要求。作为素质教育,有义务面向全班同学施教,决不能带有任何偏见。采取因材施教和以点带面都是为了达到全班进度一致,使每个同学都有较大提高。

2.善于选择典型。上一节课,学生多,课时短,每人都能得到教师的辅导是不可能的,只能依靠选择典型来启发大家。选优者,用作模范,激发大家学习。有不足之处,可以通过辅导使其更完整,也可以给其加大学习份量,提出更高要求;选差者,指明缺陷,通过辅导纠正,一是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使其跟上,二是启发大家改正自己的不足,以作借鉴。

3.注意加强辅导的针对性。教师经过巡视检查,已基本上把握了全局,对反映练习的目的、方法、步骤和要求方面的情况业已掌握,这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导对象,或是对训练目的的不明确者,或是对方法、步骤掌握不正确者,或是不按要求去做者,进行重点辅导,可以达到启迪多数、面向全体之目的。

六、坚持双基教学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双基教育与审美能力、智力、创造力培养的关系是一个完整和谐的关系,不可偏废一方。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双基的训练和培养。

七、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原则范文3

在历史背景中理解科学的原则

费耶阿本德列举了许多科学理论的历史案例,并用以阐述科学的本质、在历史背景中科学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在他的思想里面还显示,科学活动和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也需要人们参与到当前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中去,并且尝试去改变他们。因而,对于科学家、教师和当今的学生来说,理解科学理论需要理解这些理论的历史进化过程。根据这一原则,教师可以在基于本科目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来重建学生对于本门科学的理解。有关物质结构以及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的历史研究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就第一次提出宇宙的组成这个基本问题,如泰利斯认为水是宇宙的基本元素之一,随后亚里士多德等其他哲学家也尝试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随后2000多年的逐渐认识和发展的基础上,波义耳、道尔顿、托马斯、卢瑟福、玻尔和薛定谔都为这个基本问题提供了不同的答案。如果教师把解决这个问题的历史过程呈现给学生,并以令人印象深刻的生动语言重新描述,同时让学生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发现答案,那么学生对于物质结构的理解和知识将依据这一历史过程而得到重建。

科学理论的不可通约性及不可证伪性和理论的可测性及竞争性共存的原则

虽然费耶阿本德坚信理论的不可通约性,但他也接受理论存在可测性和竞争性的可能。后者是依据连贯性等标准和一系列实验研究而进行的,且存在于多种实验性和非线性条件下综合性的、创新性的和大胆假设的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理论不可通约的后果之一是他们的不可证伪性。换句话说,如果理论是不可通约的,那么通过应用真实等标准或者试验性实验来证伪一个理论或支持其他理论就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尼亚兹追随拉卡托斯的思想,认为科学理论不能用精确或者不精确来评价的原因所在。他认为这些理论都是互相竞争的,可以通过诸如创新的实验等标准来评价,以此在更宽广的背景环境下解释实验发现。经此过程,就可以说哪个理论更好,或者说,哪个理论提供了一种对事件更综合的解释。这些观点都和费耶阿本德的思想一致。相应地,教师也应该教导学生科学理论是不可通约和不可证伪的,同时这些理论又是可测的和互相竞争的。为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种批判性的创新性方法来阐述。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批判地研究这些严谨的理论,这比历史上沿用的解释性方法更好。正如波佩尔所说“:科学的进步可能基于批判性地解释科学现象。”因而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研究成果去挑战和突破学生原来的科学理念,从而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也因此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再回到物质结构的例子,以进一步说明这个原则。实际上,仅仅是依次学习了汤姆逊、卢瑟福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并不能阐明真实的物质结构,也不能理解这些科学进步为什么能取得以及是如何取得的。这些严谨的理论之间的矛盾和融合需要根据新的事实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例如,首先需要阐明卢瑟福的实验提供了几个和汤姆逊原子理论相悖的事实,然后说明卢瑟福的近似模型更大胆、更合理,也更加复杂,但它对于实验事实更具诠释性,接下来引出玻尔的原子模型,并且可以认为玻尔的模型和卢瑟福的模型是互补的。

科学思考中的学者自由的原则

费耶阿本德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超越方法学甚至认识论的局限的人类自由,而这种局限有时体现为经验主义或者理性主义。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超越一般的和现有的信条、理论和方法学,依据自己的美学、形而上学甚至宗教倾向去思考科学。这个原则应该和前面所述的原则联系在一起使用。这样的话,对于科学历史进程的批判性解释,连同其美学、形而上学甚至宗教倾向,可为学生提供一个面对新体验开拓新视野的环境。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创造出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可以解放思想,畅所欲言,而不是仅仅重述目前现有的知识。首先,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开展活动和互动的机会,这可通过积极的教学方法获得。其次,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即使是简单的事例,每一次观测都可能导向很多理论,因此观测和感官经验在科学的起源上并没有前驱或先验的作用,其作用是后继的,是用来评价目前或将来的理论的。例如,物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想像一下:亚里士多德和开普勒,前者相信地球固定不同而太阳绕地球运行而后者认为地球沿着轨道围绕太阳运行,站到山顶上观察日出的话,他们观察到的是同样的现象但他们提出的理论却是互相矛盾的。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会明白,理论解释而非实验概括是科学起源的基本步骤。更为概括地说,学生得明白并没有孤立的、按部就班的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方法。需要补充的是,艺术的法则和传统同样具有借鉴作用。同时,老师们应尊重和鼓励未被实验验证的以及有悖常识、理论和方法学的不同思想和多样化的视角,并通过进一步的发问、不直接给出答案以及有争议的问题为创新活动提供活力。

用概念教学取代程式化教育的原则

通过考察科学进化的历史过程,费耶阿本德认为运用有限的方法学规则解释科学家的历史活动是不精确、不充分和不切实际的。所以,教师如果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他们应当摒弃程式化教育,取而代之以观念教育。在程式化教育中,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向学生介绍解决该问题的公式,然后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基本的例题,进而要求学生应用公式去解决更难的问题。调查发现,在中学化学和物理的教学中,有些公式通常是由教师自己而并不是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其中的一些甚至在科学教材里并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公式是对贯穿历史事件的总结和逐渐演化、完善的结果。正如尼亚兹所说,公式是在概念完形后形成和完善的。通常这些公式仅仅被直接灌输给学生们,而它们的形成过程却得不到介绍。公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和帮助学生通过测验,但是它们却限制了学生对发生的历史过程的理解。应用概念教育原则,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理解公式的机会,而不是仅仅要求记住它们,这样学生可以从方法上以及诸如如何简化公式等体验中获得教益。科学历史的模式似乎是从比较简单的阐述进而到比较复杂和比较完全的诠释,而科学模型和理论也是在历史进程中完善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依据历史背景和他们的经验添加一些知识(或许并没有价值)到以前建立的知识体系中。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体验,结合概念和历史进程,从简单模型和理论出发深入浅出地改进模型和完善理论。以热力学领域中的气体定律为例,这个定律阐释了稀薄气体的压强(p)、体积(V)、温度(T)和物质的量(n)之间的关系。这个定律来源于17世纪波义尔和马里奥特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有18世纪查尔斯和盖-吕萨克的研究成果。教师在讲授这个定律的时候不应该直接从结论pV=nRT出发,相反,应该先给学生演示这些实验(比如说英格兰科学家波义尔1662年进行的实验),使学生明白稀薄气体的压强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应顺着这个话题评论使公式成型的相关科学家。显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把精力放到其他的几项原则上。按照这样的方法,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建立起了这个定律的概念化完整形态。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教授学生经典物理理论(诸如牛顿)对于压强的定义,另一方面还可以教授学生通过其他的方法或者途径(比如量子物理等其他的基本假设)得到相同的结论。

教学原则范文4

关键词:语境理论;英语语法教学;教学原则

一、引言

语境早在上世纪初由波兰人类学、语言学家B.Malinowski提出,他指出“如果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在传统的语法教学中,教学的重点集中在语法规则的解释和机械反复的操练,而语义和语境等英语口语、书面语意义理解、协商的关键要素弃之不用,从而使学生并未真正掌握如何使用语法规则,在哪种情境下使用相应的语法规则,不利用语境理解话语,等同于瞎子摸象,对语言输入和输出规则一知半解,随意处理。语境理论研究的初衷就是为了让语言使用者正确的理解、运用语法规则及语言意义,排除歧义,读懂句子的潜在语意。对于语法规则的学习来说,语境理论应用于语法教学能有效的帮助学习者学习如何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正确使用语言规则。随着语法教学法的发展,用语境理论教学语法的方法在近年来受到极大的关注,应用人数多、形式多样,部分教师照葫芦画瓢不顾其应用原则的限制乱用、滥用,甚至是断章取义截取部分语境应用模式套用,这种隔靴搔痒的做法不仅收效甚微,甚至影响了其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使语法教学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二、语境的基本范畴

探讨语境教学的基本原则,必须以语境的基本范畴为出发点,语境主要指的是语言环境,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即语言语境(linguisticcontext)和非语言语境(nonlinguisticcontext),我国著名学者胡壮麟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使语境的分类更趋向功能化,Halliday认为“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为语境不可或缺的三种要素。语场,即语言活动发生的场所、地域和范围,涉及面较广,如科学,文艺,教育等学科领域;语旨,即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地位,阶级层次、相互关系等;语式,即语言活动的方式,言语活动借助这种方式进行,如口语方式或书面方式。语境的三个要素对于语言使用者正确处理语境中使用的话语有决定性,正确理解语境也就为话语的使用与功能形式的预设做出铺垫。

三、语境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顾名思义指的是语境的真实性,非真实、主观捏造的语境,牵强附会拼凑的上下文结构,使语境应用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容易混淆甚至误导学习者,使之产生英语形式、意义和功能上的歧义。真实的语境不单单指语言的真实性,还包括非语言因数如情感、态度、行为上的真实。情感、态度必须是符合常理及当时情境,悲伤的情境中构造出欢快的情感诚然有些偏颇;行为也应符合当下情境,比如“小明正在飞往北京的途中,他现在觉得很疲惫,所以在飞机上洗了个澡来缓解疲劳”显然在飞机上不可能发生的行为———洗澡却被强加以发生,语境上违背了真实性原则,学生也难以把握句子结构的准确意义。

(二)交际原则

交际原则即语境必然是在交际中存在的,没有交际就没有语境。在过去的语法教学中,学生基本存在着对语法学习感觉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究其原因是过去过于侧重语言规则的讲授和句型的机械操练,随着交际教学法和英语教学法的诞生,英语教学越来越强调交际的重要性,在语境教学的模式下,语法教学在练习、运用语法结构时,必然要运用交际法、任务法进行灵活有意义的任务练习,同时交际也要兼顾语境,交际任务要符合特定语境来进行,交际所使用的话语结构也要符合所处的语境,从而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语法规则则的意义和功能。

(三)文化原则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承载体,同理,语法规则里包含有文化。不同的文明有着符合当地文化的特点语法规则,如汉语、日语的特殊疑问句结构为陈述句加疑问副词,而英语为疑问副词加助动词构成的倒装结构,这无疑和其文化意识有关,母语为英语的人更强调事情的结果,而母语为汉语、日语的人强调事情发生的过程。在教授语法时,必须配合文化一并教给学生,即教规则也教其包含的文化及其构成溯源,有助于学生从文化意义上来理解运用语法规则,提升对不同语法规则的文化适应度。

(四)对比原则

汉语与英语在语法规则上有异有同,相同点受到母语正迁移的推动,不同点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制约,所以在语境语法教学中恰当的使用中英对比是及其必要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从语言形式上对比,还可以从话语意义、功能、文化、惯用语多种方面对比,抑制或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干扰。

(五)学生中心原则

语境教学语法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语境为基础,教师为辅助。学生为中心即学生从语境中自主观察分析,探索发现,大胆思考归纳出语法的意义,教师只是作适当的引导,辅助学生归纳出准确的语法规则,开展任务练习活动,监控学生开展交际运用,反对大包大揽式的教学模式,忽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四、结语

教学原则范文5

关键词:音乐教学评价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方针和政策,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按照所确立的教育目标,对实施的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效果,完成和满足个体学习与发展需要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音乐教学评价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对音乐教学所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它是以音乐教育的价值观为标准,以达到音乐教学目标的程度来评价和测量音乐教学成绩和效果,它要求对音乐教育和音乐学习作知、情、意全面性的考察。音乐教学评价是以学生为评价对象,专指在音乐学习领域中对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音乐才能成长及审美能力、艺术情操的形成给予价值上的判断。现代音乐教学评价是依据《音乐课程标准》的价值、理念、目标,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对音乐教学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通过音乐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学校不断发展,促进课程不断完善,以达到音乐教学价值增值的目的。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就是方向性原则,也就是说,评价应该引导音乐教学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评价应该为学生的音乐学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音乐教学工作,为学校和有关领导对音乐教学的领导工作,以及为音乐学科课程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指出明确的前进方向。

音乐课程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音乐学习上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音乐潜能,建立音乐学习自信心,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音乐感受、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音乐课程评价对于音乐老师来说,应该有利于进一步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发扬自己在音乐教学中的优点,找出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促进音乐教学改革,加强音乐教学的薄弱环节,不断改进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音乐教学评价对于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领导来说,应该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对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更好地贯彻执行《音乐课程标准》;音乐课程评价对于《音乐课程标准》本身来说,应该获得执行情况的反馈,检验自身的完善程度,使之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二、科学性原则

评价的科学性原则就是评价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也就是说,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必须以音乐学科特点和音乐教育客观规律为依据,体现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音乐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基本理念和各项目标,应该作为建立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的依据和基准。

科学性的评价要求评价达到准确、客观、公正。评价和测量要求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和鉴别度。这是使评价达到准确、客观和公正的保证。效度是指评价测量能真实地表现出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信度是指评价测量能够稳定地反映出被评价测量者的实际水平的程度,鉴别度是指能够把水平不同的评价对象区分开来的程度。

随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外先进教育教学方法的引入,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愈来愈受到重视,音乐教学已由重技能技巧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音乐教学评价已从总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移,从局部评价向整体、综合评价转移,从被评价者的被动等待评价向主动参与评价发展,从重结果逐渐向重过程发展。在评价理论方面,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综合素质的评价。三、整体性原则

评价的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求评价必须从整体、全面、全过程进行评价。无论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还是评价学校音乐教育工作,都必须从整体着眼,涵盖音乐学习的各个层面和教学的各个领域。

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评价要注意用发展的眼光,要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当中,把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评价能够发挥激励和促进作用。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也要坚持整体、全面的评价。

近几年,音乐教学评价发展较快。人们在进行音乐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期望通过一种比较科学、可行的评价办法,帮助教师和学生诊断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善教学策略,明确努力方向;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个性不断发展;调整学校管理策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音乐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对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更好地促进个性发展,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激励音乐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完善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四、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特别是对于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教师要面对多个年级、众多学生,评价的实际操作如果十分繁复就难以实施,这就要求评价必须简便易行。

评价与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评价应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音乐教学评价应遵循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评价要以人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健康和谐的发展,尊重个体的差异,激发人的主体精神。因此,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并有效地促进音乐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曹理著《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教学原则范文6

一、从认知规律出发,坚持适时性原则

机械制图作为专业基础课,虽不同于数、理、化等基础学科,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知识体系入手,遵循认知规律,让学员先掌握国家标准、投影知识、投影原理、作图方法等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没有一定投影及作图基础知识作铺垫,即使有再先进的条件,也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因此,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首先必须把握好“适时”性原则。例如:在讲授投影原理时,先用幻灯提供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两种形式的图,借助于幻灯本身即为投影中心,让学员充分观察,得到感性认识,进而再出示挂图或播放录像,从而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获得理性知识。如果一开始就采用挂图、录像等,不论放出多么动感的镜头,都不能达到上述效果。再如:在讲述三视图投影规律时,因学员的空间想象能力尚未建立,教者可利用教室为三投影面体系,把黑板作为V面,把地面作为H面,把学员方位的右墙作为w面。将简易的木模托在手上,通过教者引导,启发学员思考,综合分析木模相对于三个投影面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方位关系等等,然后假设将其展开摊平,进一步研究其投影特性,此时为了使学员能够更直观地掌握从空间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空间的演变过程,要求学员每人手上拿一个简易的模型,如笔(作线)、三角板(作面)、橡皮(作体)、书(作三投影面体系),观察比较,让学员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运用电教媒体放出三投影面体系,由物体、视图总结出三面投影的规律。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方法,能使学员知识掌握牢、印象深,而且学员的主体作用也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果直接运用多媒体课件分析得出结果,强迫学员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开发思维潜力。先通过录像给出各种连接形式的实物画面及钻孔、攻丝的工艺过程,让学员从录像中了解工艺过程,再由挂图给出规定画法,并从中了解视图画法细节,形成连接图。师生似乎在共同享受着安装机器的一种乐趣。然后,采取讨论法讲授螺栓连接的规定画法,并利用活动挂图改错,使学员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掌握规定画法。因螺柱连接、螺钉连接的内部结构相类似,故在讲解规定画法时,直接利用活动挂图对其连接图进行改错。归纳小结时,参照模型师生共同总结其工艺过程,利用课件让学员重点比较三者规定画法的异同,力求使学员较好地掌握螺栓、螺柱、螺钉三种规定画法,通过测试,其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实践证明,着眼于从教育对象的可接受性,适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三、从学科特点出发,坚持适当性原则机械制图教学既有直观性,又有抽象性,必须充分认识学科特点。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所谓“适当性”,即用在“精彩”之处,用在激发学员兴趣、有利于突破重点、强化重点之处,用于有利于内化教学内容之处。切不可以单一多媒体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如果图形式、搞花架子,其效果是画蛇添足。如在讲授组合体视图的画法时可以采用图像型与实物型组合的方式。教者在分析组合体视图时,先利用学员按三视图尺寸自制的“橡皮泥”模型,师生共同分析组合部分的相对位置,组合方式。但对于相对复杂或模型未能表达清楚的组合部分,可运用CAI解决难点,由相应的三维立体图引导学员的思维,甚至可以进入其内部进行观察,研究哪儿有线,哪儿无线?从而进一步开拓学员的思维,拓展学员的思维空间,增强学员的空间想象力,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不恰当地运用CA1分析组合体时,教者成为CAI课件制作者和操纵者,忽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淡化直观教学,不注重培养学员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必须“适当”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互渗透,扬长避短,相辅相成,才能使机械制图教学达到致臻致美的理想境界。总之,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其无比的优越性,但即便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仍必须尊重学员的主体性、创造性,注重师生之间的合作、交往等人文性,保持信息传递的双向性,保证多媒体播放进程与学员思维进程的一致性。为此,在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这样才能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落到实处。生吞活剥地接受理论,学员也许会由于动画的闪烁引起大脑皮层的~时兴奋,但知识掌握不牢固,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从认知规律出发,坚持适时性原则,掌握火候运用多种媒体,则能改善课堂结构,优化制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过早使用则欲速不达,过迟则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从而使现代化教学手段只能成为装饰而已。

二、从教学对象出发,坚持适度性原则

现代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给我们机械制图教学方法的改进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还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坚持“适度”性原则,即从学员可接受性入手,不要低估或超越学员的接受能力。笔者曾做过试验,对同一内容“螺纹紧固件”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大相径庭。第一种方法充分利用模型,一边展示模型,一边讲解,一边画图。由于学员们对于常见的三种螺纹紧固件的工艺过程不太了解,再加上模型不能充分表达连接件的内部结构,即使教者讲得很认真,但学员听起来仍很吃力,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课堂测试中一部分学员不清楚这三种紧固件是怎样连接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这种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员的可接受性,很难生动、直观地表达其工艺过程和内部结构,教者未能适应注重对学员知识技能的培养。第二种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演示各种连接形式的实物画面及钻孔、攻丝的工艺过程。为了使学员能够较好地掌握工艺过程,对立体图进行透视、旋转、剖切,观察其内部结构,并同步讲解其工艺过程和画法中的注意事项,整个课堂上几乎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教者没有任何板书。虽然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课堂测试时有相当部分学员只了解工艺过程,不能正确画出连接图。究其原因,完全依赖多媒体,教者指指点点,学员可望而不可及,而且学员看大屏幕时问较长,大脑皮层兴奋程度受抑制,造成疲劳。可见整个课堂仍然没有坚持以学员为主体,过度运用多媒体,未能注重学员绘制技能的培养。第三种方法是对前两者进行扬弃,教者围绕教学目的正确引导学员,不失时机地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开发思维潜力。先通过录像给出各种连接形式的实物画面及钻孔、攻丝的工艺过程,让学员从录像中了解工艺过程,再由挂图给出规定画法,并从中了解视图画法细节,形成连接图。师生似乎在共同享受着安装机器的一种乐趣。然后,采取讨论法讲授螺栓连接的规定画法,并利用活动挂图改错,使学员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掌握规定画法。因螺柱连接、螺钉连接的内部结构相类似,故在讲解规定画法时,直接利用活动挂图对其连接图进行改错。归纳小结时,参照模型师生共同总结其工艺过程,利用课件让学员重点比较三者规定画法的异同,力求使学员较好地掌握螺栓、螺柱、螺钉三种规定画法,通过测试,其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实践证明,着眼于从教育对象的可接受性,适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穷养富养

下一篇江南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