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范例6篇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范文1

摘 要: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员工培训过程的起点和基础,对培训的开展和管理、保证培训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企业培训需求分析的概念、目的、分析工具的阐释,认为基于企业发展战略和所处的阶段不同,企业应采用不同的需求分析方法和培训方案。

关键词 :员工培训 需求分析 分析技术

员工培训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不仅能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提高生产力,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帮助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一、员工培训与培训需求分析

经过50多年的不断完善,员工培训已经从一种独立的一次性的行为转变为企业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现代员工培训是基于员工长期发展和企业战略来展开。由OECD给出的培训定义认为,培训是“所有与员工为了职业相关的任务进行能力发展的过程”,包含了促进目前或未来能力提高相关的所有培训活动,无论正式或非正式的培训,还是一般培训或特殊培训,不论是否在工作场所实施,都被认为是培训的范畴。

现代培训管理将培训主要分为五个环节: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订、培训课程实施、培训效果评估以及培训成果转化。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过程的起点和基础,对培训的开展和管理、保证培训效果发挥关键的作用。

培训需求分析是通过收集组织及成员现有绩效的有关信息,确定现有绩效水平与应有绩效水平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找出组织及成员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差距,为培训活动提供依据。

二、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培训需求分析可以帮助解决企业在员工和组织发展过程中能力方面的瓶颈。

第一,帮助了解人员能力与企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企业通过招聘获得的人力资源与企业目标总会有所差距,同时,企业需要不断发展,研究新技术,突破新领域,都需要通过员工的创新能力实现。这就需要通过培训需求分析充分了解人员能力与企业目标之间的差距。

第二,更好地了解员工发展计划,帮助员工成长。员工为企业工作不仅是为了薪资福利,保证个人生活和家庭需要,而且需要获得个人能力的提升。在现代组织中,如果仅仅把员工看着是赚钱的工具,而不考虑个人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员工将很快寻求其他的发展环境。

第三,为组织结构实现更高的效率提供参考。培训需求分析可以通过对组织现状和目标的深入研究,分析内部存在的问题,提供帮助组织优化的参考信息,促进组织资源优化流动,实现组织的高效率管理。

第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与协作。人力资源部门不单单是独立的提供行政支持的辅助性角色,培训需求分析提供了一个与业务部门深入接触的极佳机会,可以充分了解业务部门,帮助业务部门解决其核心问题。

三、培训需求分析理论模型

培训需求分析的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了深入的发展,比较有影响的有Goldstein三层次模型和胜任特征模型。

1.Goldstein三层次模型

Goldstein三层次模型是培训需求分析的经典模型,从组织、任务、人员三个层面对培训需求进行收集和分析。组织分析的目的在于判断组织中哪里需要培训。依据组织的愿景、目标,预测本组织在技术和组织结构上可能发生的变化,确定员工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保证培训计划和组织战略要求相符。

任务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培训的内容是什么。通过分析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与任务有关的各项培训内容及其优先顺序和掌握程度。

人员分析的目的在于了解谁应该接受培训以及接受什么样的培训。通过分析员工现有情况和理想要求之间的差距,形成培训目标和内容的依据。

培训需求分析的三个层次各有侧重,组织分析较适用于组织内部整体培训需求调查与确定,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适用于主管人员实施岗位培训的需求认定。Goldstein三层次模型没有具体的可量化的指标,缺少在操作层面的具体方法和工具。

2.胜任特征模型

胜任特征模型是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兰德(David C·McClelland)提出的胜任特征概念发展而来的。胜任特征是指那些与工作或工作绩效直接相关的能力、特征或动机等,组织以胜任特征作为测评标准,才能更好地预测实际工作绩效。麦克兰德强调对胜任特征的测量,提出比如获取信息的技能、分析思考的技能、概念思考的技能等20种胜任特征。

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需求分析,主要通过组织环境的判断,识别出企业的核心胜任特征,并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企业关键岗位的胜任素质模型,同时对比员工的能力水平现状,找出培训需求。

四、小结

需求分析范文2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两大培训需求分析模式的综述和对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的介绍,探讨了培训需求分析中心理学因素的应用及对培训需求分析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培训需求分析 绩效分析模型 组织-任务-人员分析模型 胜任力模型

一、培训需求分析传统模式

培训需求分析(Training Needs Analysis,TNA)是指通过对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技能、知识、 态度等的分析,来确定个体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的差距以及组织与个体的未来状况,决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

 

早期的培训需求分析通常是比较非正式和随意的,但是随着对研究的进展,以绩效分析模式(performance analysis model)与组织-任务-人员分析模式(organization-task-person model,OTP)为代表的一些比较客观的方法已经被引用到培训需求分析中。

 

绩效分析是确认存在绩效不足并且判定这种不足可以通过培训或者其他途径来解决的过程,具体的方法有:上司、同事和本人的绩效总结;与工作相关的绩效数据(包括生产率、旷工、客户投诉等);上司其其他专家的观察;对工作知识、技能的考核以及工作态度调查;员工个人工作日志;评价中心等。分析人员通过上述的各种具体方法来深入分析理想绩效与现实绩效之间的差距,然后是对差距进行深入分析,保证在差距基础上得出的培训需求能够正确地反应现实情况,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起到指导的作用。之后在分析成果的基础上作出培训需求。

 

McGehee与Thayer于1961年首次提出了培训需求分析的组织-任务-人员分析模式。他们认为,基于培训需求分析的系统性要求,培训需求分析必须从组织、任务和人员三个层次上加以综合分析,才能摆脱主观不切合实际的需求分析结果,客观而又准确地指出培训需求。

 

其中,组织分析(organization analysis)面对的是组织的发展战略资源、环境和氛围等多个方面,识别组织整体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挑战,从而在总体上确定是否有需要培训与在什么条件下培训、如何培训等问题。组织分析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组织目标、纲要、市场计划、组织年报、招聘信息等。

 

而任务分析(task analysis)则需要侧重于描述某一岗位或者岗位群的特定的工作任务和性质的说明,会应用到工作说明书、胜任力模型、绩效标准等资料,甚至需要分析人员亲临工作现场观察,以准确地确定员工的预期绩效标准。

 

人员分析(person analysis)则是从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员工的知识结构、能力、态度等个人特质及其个人工作绩效,从而决定应该在哪个员工哪个方面需要接受培训和培训设计的其他相关细节。人员分析的切入点和资料可以是绩效考核、表现问题(旷工、迟到、失误等),优秀员工访谈、态度测量等。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

胜任力是指在工作情景中员工的价值观、动机、个性或者态度、技能力和知识等关键特征,以及组织与市场相关联的独特的智力、过程和产品能力。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分为三个步骤,即组织核心能力分析、企业关键岗位的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现有任职人员的胜任能力评估,从而发现每一个个体的能力优势和弱项,找出与胜任特征模型要求的差距,找到企业整体的能力短板,将培训内容与企业的业务活动进行完美结合。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的突破意义在于变换了企业培训需求分析的方向——从以绩效为标准,查漏补缺式的培训需求分析到主动出击,基于胜任力模型而进行的企业自我推动的培训需求分析把握了人力资源发展适应企业战略的主动权。

 

三、讨论

绩效分析模式与组织-任务-人员分析模式是比较主流的两大模式,除了在组织-任务-人员分析模式中对员工个人的分析有态度测量外,这两大模式的培训目标制定基本上都是消极式过程,即对人的因素考虑不够,受指标所牵动。时代的发展日益迅猛,员工的素质不再局限于拥有的现有能力,员工胜任力特征却愈发凸显重要。而且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充满了心理学的因素,能适应时展的需求,从根本上提高员工胜任力,从而达到对绩效的提高。当然,对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也不能过于信赖,因为绩效分析模式与组织-任务-人员分析模式是两大非常成熟的模式,而实践也证明,绩效从来就是对企业员工评估的一个最好的指标。

 

因此,在实践中,运用胜任力模型作为培训需求分析应该要考虑到指标的明确性、可操作性、公开性、数量化,才能扬长避短。而采用绩效作为标准的培训需求分析则需要注意分析过程的全面与系统性,注重分析过程的各个阶段,如需求分析的企业总体评估、分析过程、数据收集、基于数据的措施等各个步骤的整体性,而非独立地看待各个步骤,还要注意积极地发掘培训需求而非消极地等待绩效标准差异的揭示。

 

参考文献

[1]王学栋,牛向东.现代培训需求分析的层次与内容[J].中国培训,2001(7):42

[2]赵德成,梁永正.培训需求分析:内涵,模式与推进[J].教师教育研究,2010(6):9-14

[3]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十版·中国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MCGEHEE W,THAYER P W.Training in business industry[J].1961

需求分析范文3

[关键词]招聘 情报职业需求 情报职位

[分类号]G35

1 统计与分析方法、样本选取方法及统计描述

本调研以招聘网上的企业职位招聘信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统计和挖掘,分析总结企业情报/信息职位的需求特点。之所以选择招聘网为调研对象,是因为它最集中地聚集了企业对各类职位的需求,最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职位的设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企业的招聘信息职责描述、职位要求中蕴含了大量信息,这些都是分析社会情报职业需求最真实的素材,也是最好的样本。

情报职业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通用性和专用性。通用性是指各类组织里都存在对情报职业的需求,情报职业广泛分布于各类社会组织;专用性是指一些专门化的信息机构里有大量的情报从业人员。因此,本次企业情报/信息职位招聘信息的统计和分析从两个角度进行:①以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即不分行业类型、企业规模等,对所有分布于企业中的情报/信息职位进行整体统计与分析,这样可以从整体上全面地分析企业对情报职位的需求信息;②以信息服务类企业为对象,进行重点采样,对其情报/信息职位的招聘需求进行统计和分析,深入了解情报职位的特征。

2 以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的统计分析

对企业整体的统计分析有两类样本来源:一是综合类企业招聘网,如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二是情报行业的专项招聘网,如中国商业情报网。

表1表明两类样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互补性,因此分别选择两类样本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可以对各自结论进行一定程度的检验(这一点在后文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到证实)。

2.1 综合类企业招聘网的情报职位需求统计(A样本)

在对国内三大综合招聘网――智联、中华英才网、51job从职位分类、职位检索性能、检索结果等进行综合比较后,选择智联招聘网为样本选取对象。

2.1.1 调研目的在大样本条件下研究情报/信息职位的地位、数量和在企业组织中与其他职位的关系。

2.1.2 调研方法依据智联招聘的职位检索功能对职位进行检索,并分析结果。检索地点设置为: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职位,因为这两地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企业职位数量大、种类较全(后文中商情职位统计中也印证,北京、上海、广东的职位各占20%左右,远高于全国其他省市)。

2.1.3 数据收集一是依据智联职位分类列表选择职位大类和细分类,分别检索“北京”和“上海”两地近一个月的三大类职位:①信息类职位;②与信息类职位相关的职位(可以为之提供服务的职位);③对照组职位(和信息类职位没有直接关系,设此类的目的是为了作为参照和与情报/信息职位进行数量上的对比、比较分析)。二是选择检索条件:(地点=“上海”+职位关键词=“信息分析”)、(地点=“上海”+职位关键词=“情报”)、(地点=“北京”+职位关键词=“信息分析”)、(地点=“北京”+职位关键词=“情报”),默认检索时间为近一个月职位,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样本抽取时间为2008年10月1日)。

根据数据收集,完成了智联职位分类列表,对相关职位进行了统计(限于篇幅,这里略去分类列表)。

2.2 情报职业的专项招聘网(B样本)

选择情报职业的专项招聘网――中国商业情报网为样本采集源,选择该网站“职位招聘”中2008年1月1日到8月31日的招聘职位为样本。

2.2.1 数据整理把每条招聘信息整理为一条记录:职位信息(序号,职位名称,时间,职位描述,职位要求,公司名,地点),以(职位名,时间,地址)作为关键字,建立数据文档1(共461条记录)。

2.2.2 数据筛选对数据文档1中的数据进行筛选:①对同一个公司在不同时间的相同职位信息(名称、职位描述相同,职位要求相似)进行去重,约80条;②筛除兼职、低级职位(如:简单信息录入、简单信息收集等职位)约20条。剩余记录共354条,形成数据文档2。

2.2.3 进一步数据整理对数据文档2中每条记录的内容进行整理,填写问卷,形成数据文档3。问卷主要内容有:①职位分类――职位分类表;②信息类型――该职位处理的信息类型(划分的是:职位“职责描述”和“职位要求”中描述的工作内容中处理的信息);③工作内容――工作内容划分;④职位要求――招聘信息中职位要求条目的分析。

根据数据收集,完成了中国商业情报网职位分类列表,对相关职位进行了统计(限于篇幅,这里略去分类列表)。

2.3 企业情报职位需求特点分析

根据上述统计及分析,得出企业情报/信息职位的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2.3.1 情报/信息职位的分类、分布和数量

情报/信息职位内部的分类组成和比例可以分为三块:①第一块为信息分析、信息收集、情报专员、信息主管4类,占34%;②第二块为市场类,占40%;③第三块为信息职能细分的职业类,包括竞争情报分析、专利分析、档案管理员、行业研究员、战略分析、数据分析/挖掘,如图1所示:

情报/信息职位大多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和企业的各种职能部门中,具体可以分为两类:①传统职能部门:主要集中在销售、市场、策划等部门。其中市场部的需求量最大,职位类型和细分程度较高,占该类别职位总量的比例很高,与情报学相关度非常高。其次是销售部,但该部门中需要的情报人员要求比市场部低。所有分类中这两个部门的职位占40%(见图1),A样本中更多。②情报部门:企业情报机构确有一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分属于情报中心的情报职位。情报部门下的职位分两类:一类是信息分析、信息收集、信息专员、信息主管,数量较多,比重较大,约占30%左右;另一类是细分职位,如竞争情报分析、专利分析、战略分析、数据分析/挖掘等,比重较小。

具体的职位数量和比例如下:根据智联职位分类列表中的职位,有市场调研与分析、咨询员/顾问、情报信息分析、CIO/IT总监、图书/资料/档案管理五类可以划为信息类职位。其中市场调研与分析、咨询员/顾问数量较高,是情报信息分析、CIO/IT总监、图书/资料/档案管理三类职位数量的7倍多。从而表明:情报/信息职位及其相关职位数量较多,但整合在情报中心职能下的职位需求数量较少,比重较低。

信息相关职位(销售总,g/营销总监、销售经理/区域销售经N/主管、渠道/分销管理、市场总监/经理/主管)的职位职责的履行,必须要依赖下级信息类职位辅

助其决策。但实际结果中,情报/信息职位的数量比这些职位的数量要低得多。这说明:情报/信息职位的潜在需求巨大。

2.3.2 情报/信息职位要求的特点

知识要求的广泛性。在情报需求最多的销售和市场部中,对销售、市场、计算机等知识要有一定的掌握。其他高级分析职位,则要求更广泛的知识基础。

对专业背景的要求因行业等各异。不同的行业和职位对专业背景的要求不同。通过对本调研报告的B样本的分析,对专业的要求可以分为5类:①信息管理/情报学;②所在行业专业(如生物技术公司对应生命科学专业,电子制造公司对应电子类专业);③计算机/软件;④管理/市场营销/经济;⑤统计/数学。情报/信息职位对②类、④类有高要求,如图2所示(统计中包含了“必须为×专业”和’×专业优先’):

在不同的职位细分下,对专业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对专利情报分析师职位要求进行统计后发现,大多数都要求有该领域学科背景。

对从业经验有一定要求。较低级别的职位一般要求有1―2年的从业经验或研究经验,有半数上职位(156/338≈50%)对从业年限有两年以上限制,要求行业经验也较高(98/338≈30%),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对沟通与交流能力的要求较高。像洞察力、信息敏感性这样描述信息素养的词在职位要求中出现频率很高,表明情报/信息职业不同于纯技术职业,它对沟通和交流能力要求比较高。

招聘学科来源广,面临其他专业的竞争。招聘的绝大多数职位都是针对几个相关学科进行招聘,情报学毕业人员要面临其他专业如计算机、统计、管理、市场等专业人群的竞争。这种竞争就迫使情报人员“内核”力的培养急待解决。

处理信息类型明确。情报/信息职位处理的信息类型分为5类。多数(56%)情报/信息职位的工作中全部包含了这5类信息。有些职位处理的信息比较集中,如:行业分析职位主要集中于行业信息处理;专利分析职位集中于行业、竞争对手、自身技术信息处理。除去上述两个职位,对非全信息处理职位涉及的信息做了统计,如图3所示:

对应职业群体尚不清晰、成熟。大多职位分散在传统职能部门中,情报中心只在较少的企业中存在。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情报中心中,情报人才的需求也不集中,很少有对情报专业的定向招聘,情报群体“内核”不清晰等。这些现象表明情报学对应职业群体尚不够清晰、成熟。

3 以信息服务类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统计分析

本调研报告中的“信息服务类企业”是指为社会或企业、个人提供信息/情报服务的企业,正如软件专业对应的软件行业一样,它是情报学专业所对应的一个行业群。情报学知识在这类企业中有着较高、较专业、较全面的应用。本调研报告主要对知名信息服务类企业进行了统计。

3.1 信息服务类企业职位招聘信息统计

本调研报告中把信息服务类企业划分为6类:①情报软件公司;②以内容加工为主的网络公司;③专业情报服务公司;④管理咨询公司;⑤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⑥数据库服务商。分别选取各类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共10家)为研究对象,对其2007―2008年招聘职位进行统计分析。

3.2 职位需求特点分析

通过统计及分析,发现信息服务类企业的情报/信息职位具有以下特点:①与其他行业的企业相比,对情报人员需求量较大;②大部分职位直接服务于企业情报产品生产或情报服务的提供;③职位要求普遍较高,体现在对学科知识面、学科知识深度研究应用能力和个人素质三个方面的要求较高。

因为信息服务类企业对情报学作用及应用有较好的认识,所以会出现这种定向需求。如: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公司的知识工程师、上海之目信息公司的信息师和万方数据的相关职位等都有“情报学专业优先”的招聘条件。

其他信息类企业中,虽有个别职位对情报专业毕业生有青睐,但大多数职位来源还是比较广泛。特别是传统职能部门和技术性专业背景的企业的职位,都会面临其他专业,如计算机、统计、管理、市场及相应行业对口专业等专业人群的竞争。

4 企业情报/信息职位特点的综合分析

4.1 本调研报告中三种不同样本的选取、分析总结

本调研报告分别选取了智联招聘、中国商业情报网、信息服务类10家名企三个不同的样本。三个样本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本调研报告的分析中,它们具有不同的作用,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因此,本调研报告中对三种样本的整理、分析挖掘的程度也有不同。

智联招聘是一个综合型招聘网,为课题组提供了一个从整体企业职位需求看情报/信息职位的整体、综合的视角。主要目的是使课题组看到情报/信息职位在企业所有职位需求中的地位、比例以及和其他相关职位的关系。

中国商业情报网的样本数据主要集中在情报/信息职位,对这部分数据本调研报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整理和挖掘,从而可以更细致地分析情报/信息职位本身的详细、具体特征。

信息类10家企业的样本属于重点抽样,上文已对此样本的特点给出了描述。

4.2 情报人员在企业中的主要作用

情报人员在企业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为企业内部职能部门提供情报服务和为客户提供情报服务。前者的发挥可以通过于传统销售、市场等职能部门的情报人员,也可以通过企业情报中心的情报人员;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辅助决策、环境监测、市场营销导向三个方面。后者主要是指信息服务类企业,为企业、其他组织的客户提供情报服务。

4.3 职位层次及其对情报学知识的需求

所有的情报职位可大致分为:信息收集人员、情报分析人员、情报组织管理人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四大类。其中信息收集人员、情报分析人员每类中也可分为低级和高级两种。这种岗位及企业之间的不同(如对情报的需求不同,包括:情报来源、内容的综合性、内容、要求层次,等等),导致主要运用的情报知识不同,职位招聘条件、要求也不同。情报人员的需求呈现层次分布,但都有要求较高的特点。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此特点在信息类企业中表现更加突出。

4.4 社会对情报职位尚存在很大的潜在需求

调研发现仍存在大量尚未满足的社会需求,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对情报工作的认识不足,除信息服务类和少数公司外,大部分企业对情报学及其主要作用没有一定的清晰全面的认识,普遍存在“用到但不知道用的是情报学”的现象。也就是说,企业存在情报工作的需求,存在对情报职业人才的需求,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并没有将这类需求归为情报职位。

需求分析范文4

在计算机网络工程计划中,需求分析每每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但它却又是网络工程计划成败的要害。好的需求分析可以使网络工程配置事半功倍。但在实际事情中,许多工程技能人员却并不能、也不知怎样举行需求分析。文章细致介绍了网络工程计划中应该举行的需求分析的内容以及需求分析的要领。

1.需求分析的意义

网络工程设计的需求分析主要是从软件工程学引入的观点,需求分析同时也是工程实施的关键,是网络工程成功与否的砝码。如果想让网络工程的需求分析更加的透彻,那么就要将网络工程的方案计划设计的十分抢眼,能够得到用户的青睐才可以,如果说网络体系构建很好的化,那么网络工程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就会容易得多,网络工程设计的需求分析可以从用户的角度切入,看一下用户的网络状态是否良好,这样也方便对网络工程进行评价,由于网络工程设计配置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所以性价比高的网络工程设计方案也就成为了当前非常抢手的资源。

2.网络工程的体系建设

2.1网络应用型主要分三个应用偏向

网络计划与集成、网络设计与应用、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计划与集成紧张是指接纳工程学和昔理学的要领,筹划、计划并配置企业局域网络,就业偏向紧张是进入企业资助组建局域网,从事各行业网络组网工程方案计划与论证、配置选型、布线和具体实施。网络宁静与应用偏重于网络的攻防原理及相干技能应用,就业偏向紧张是资助企事业单位订定并实施网络体系设计战略、设计预防及光复等事情。

2.2网络工程人才需求由三个层次构成

网络研究型、网络应用型和网络开辟型,这三个层次的偏重点各不.雷同、网络研究型重点偏重于踏实的理论根本、网络应用型偏重于门生的网络计划、构造、实施以及网络宁静知识和网络昔理本领。网络开辟型偏重于基于网络平台的软件开辟、网络新技能应用的开辟和推广、对付以上三个偏向,必须分别考虑专业偏向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的构建、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分出三个层次:根本课程、主要课程和扩展课程。

2.3网络工程是根据用户单位的需求及具体环境

联合当代网络技能的生长水平及产品化的程度,颠末充实的需求分析和市场调研,从而确定网络配置方案,依据方案的步骤、有筹划实施的网络配置活动。网络工程配置是一项庞大的体系工程,一样平常可分为网络布局的筹划计划和网络范围痛痒相干。一个范围较小的星型局域网没有主十网和网之分。范围较大的网络通常旱倒树状分层拓扑布局。网络的布局在网络计划中,就像人的骨架,支持着整个网络。网络筹划和计划阶段、工程构造和实施阶段以及体系运行维护阶段。

3.网络工程的总体设计

3.1需求分析分两个步骤举行

需求观察和观察结果分析。需求观察紧张围绕两个核心问题来举行:应该相识什么方面的内容?议决什么要领去相识?观察结果分析便是根据对用户方的要求、现场的地理环境、网络应用以及工程预计投资等环境观察的结果,使网络工程计划方得到对整个工程的总体了解,为网络总体筹划打下根本。一些利益模式能促使本应正常的核心主顾群重复购买。要是这一核心主顾群的范围达到临界点,就会出现“网络效应”。主顾们将化身为品牌大使,即便不能使网络呈良性循环增长,也起码能维持网络的稳固。这种模式的赢利逻辑是:在代价模式的赢利逻辑根本上,增长吸引和留住要害客户群的属性,并把模仿者屏蔽在外。在做到这齐备的同时,还必须把新客户获取成本连结在较低水平。

3.2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应用要求

不能够张冠李戴。应用调查就是要弄清楚用户方建设网络的真正目的。在新变局下,受到行业新趋势影响,企业将面临五大新的战略课题,即业务布局调解问题、资源整合要领创新问题、体制深化革新问题、人才布局丰富化问题、业务模式创新问题。一般的网络应用,从企事业单位的OA系统、人事档案、工资管理到企事业单位的MIS系统、ERP系统、URP(大学资源规划)等,从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到INTERNET信息服务等,只有对用户方的应用类型、数据量大小、数据源的重要程度、网络应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实时性等要求,才能设计出适合用户实际需要的网络工程方案。

3.3计算机网络计划是一项体系工程

包涵的内容极为普遍,技能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付多样性、开放性和互连性等力一而具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的网络计划是线性的发展流程,必要先去做实体的样机,要是样机失效了,必要重新回到初期举行样机的计划。这样的流程会重复地举行,直到产品大功告成,这会导致大量的时间和成本的浪费。而仿真驱动的产品开辟流程则差异,在计划的最早阶段,就可以将优化的步骤介入此中,在一台实体样机诞生之前,大概已经在谋略机软件上举行了上千次的仿真,从而可以大概提拔速度,且节省更多的成本。上述这项缘故原由的存在,使得谋略机网络信息宁静计划极为庞大。从信息传输体系的区别来看,当前网络信息传输要有局域网和广域网两类。差别的传输力一式而临的信息宁静问题也不一样。由于信息安全隐患的多样性,在举行计算机网络信息固定计划时,要从实际环境出发,全而体系地思量计划的影响因素和计划力-案的结果,接纳差别的力一法举行计划,确保计划力一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结语

需求分析范文5

引言是对这份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的概览,是为了帮助阅读者了解这份文档是如何编写的,并且应该如何阅读、理解和解释这份文档。

1.1 编写目的

说明这份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是为哪个软件产品编写的,开发这个软件产品意义、作用、以及最终要达到的意图。通过这份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详尽说明了该软件产品的需求规格,包括修正和(或)发行版本号,从而对该软件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义。

如果这份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只与整个系统的某一部分有关系,那么只定义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中说明的那个部分或子系统。

1.2 项目风险

具体说明本软件开发项目的全部风险承担者,以及各自在本阶段所需要承担的主要风险,首要风险承担者包括:

任务提出者;

软件开发者;

产品使用者。

1.3 文档约定

描述编写文档时所采用的标准(如果有标准的话),或者各种排版约定。排版约定应该包括:

正文风格;

提示方式;

重要符号;

也应该说明高层次需求是否可以被其所有细化的需求所继承,或者每个需求陈述是否都有其自己的优先级。

1.4 预期读者和阅读建议

列举本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所针对的各种不同的预期读者,例如,可能包括:

用户;

开发人员;

项目经理;

营销人员;

测试人员;

文档编写入员。

并且描述了文档中,其余部分的内容及其组织结构,并且针对每一类读者提出最适合的文档阅读建议。

1.5 产品范围

说明该软件产品及其开发目的的简短描述,包括利益和目标。把软件产品开发与企业目标,或者业务策略相联系。

描述产品范围时需注意,可以参考项目视图和范围文档,但是不能将其内容复制到这里。

1.6 参考文献

列举编写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时所用到的参考文献及资料,可能包括:

本项目的合同书;

上级机关有关本项目的批文;

本项目已经批准的计划任务书;

用户界面风格指导;

开发本项目时所要用到的标淮;

系统规格需求说明;

使用实例文档;

属于本项目的其它己发表文件;

本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中所引用的文件、资料;

相关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

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所有参考资料应该按一定顺序排列。如果可能,每份资料都应该给出:

标题名称;

作者或者合同签约者;

文件编号或者版本号;

发表日期或者签约日期;

出版单位或者资料来源。

2. 综合描述

这一部分概述了正在定义的软件产品的作用范围以及该软件产品所运行的环境、使用该软件产品的用户、对该软件产品己知的限制、有关该软件产品的假设和依赖。

2.1 产品的状况

描述了在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中所定义的软件产品的背景和起源。说明了该软件产品是否属于下列情况:

是否是产品系列中的下一成员;

是否是成熟产品所改进的下一代产品;

是否是现有应用软件的替代品(升级产品);

是否是一个新型的、自主型的产品。

如果该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定义的软件系统是:

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其它系统和其它机构之间存在基本的相互关系。

那么必须说明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定义的这部分软件是怎样与整个大系统相关联的,或者(同时)说明相互关系的存在形式,并且要定义出两者之间的全部接口。

2.2 产品的功能

因为将在需求分析报告的第4部分中详细描述软件产品的功能,所以在此只需要概略地总结。仅从业务层面陈述本软件产品所应具有的主要功能,在描述功能时应该 针对每一项需求准确地描述其各项规格说明。如果存在引起误解的可能,在陈述本软件产品主要功能的作用领域时,也需要对应陈述本软件产品的非作用领域,以利 读者理解本软件产品。

为了很好地组织产品功能,使每个读者都容易理解,可以采用列表的方法给出。也可以采用图形方式,将主要的需求分组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使用数据流程图的顶层图或类图进行表示,这种表示方法是很有用的。

参考用户当前管理组织构架,了解各个机构的主要职能,将有助于陈述软件产品的主要功能。

2.3 用户类和特性

确定有可能使用该软件产品的不同用户类,并且描述它们相关的特征。往往有一些软件需求,只与特定的用户类有关。描述时,应该将该软件产品的重要用户类与非重要用户类区分开。

用户不一定是软件产品的直接使用者,通过报表、应用程序接口、系统硬件接口得到软件产品的数据和服务的人、或者机构也有他们的需求。所以,应该将这些外部需求视为通过报表、应用程序接口、系统硬件接口附加给软件产品的附加用户类。

2.4 运行环境

描述了本软件的运行环境,一般包括:

硬件平台;

操作系统和版本;

支撑环境(例如:数据库等)和版本;

其它与该软件有关的软件组件;

与该软件共存的应用程序。

2.5 设计和实现上的限制

确定影响开发人员自由选择的问题,并且说明这些问题为什么成为一种限制。可能的限制包括下列内容:

必须使用的特定技术、工具、编程语言和数据库;

避免使用的特定技术、工具、编程语言和数据库;

要求遵循的开发规范和标准

例如,如果由客户的公司或者第三方公司负责软件维护,就必须定义转包者所使用的设计符号表示和编码标准;

企业策略的限制;

政府法规的限制;

工业标准的限制;

硬件的限制

例如,定时需求或存储器限制;

数据转换格式标淮的限制。

2.6 假设和约束(依赖)

列举出对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中,影响需求陈述的假设因素(与己知因素相对立)。如果这些假设因素不正确、不一致或者被修改,就会使软件产品开发项目受到影响。这些假设的因素可能包括:

计划使用的商业组件,或者其它软件中的某个部件;

假定产品中某个用户界面将符合一个特殊的设计约定;

有关本软件用户的若干假定(例如:假定用户会熟练使用SQL语言。);

有关本软件开发工作的若干假定(例如:用户承诺的优惠、方便、上级部门给予的特殊政策和支持等。);

有关本软件运行环境的一些问题;

此外,确定本软件开发项目对外部约束因素所存在的依赖。有关的约束可能包括:

工期约束;

经费约束;

人员约束;

设备约束;

地理位置约束;

其它有关项目约束;

3. 外部接口需求

通过本节描述可以确定,保证软件产品能和外部组件正确连接的需求。关联图仅能表示高层抽象的外部接口,必须对接口数据和外部组件进行详细描述,并且写入数 据定义中。如果产品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外部接口,那么应该把这些外部接口的全部详细需求并入到这一部分实例中。

注意:必须将附加用户类的特征与外部接口需求加以区分,附加用户类的特征描述的是通过接口取得软件产品的数据和服务的人的需求;而外部接口需求描述的是接口本身的需求。

3.1 用户界面

陈述需要使用在用户界面上的软件组件,描述每一个用户界面的逻辑特征。必须注意,这里需要描述的是用户界面的逻辑特征,而不是用户界面。以下是可能包括的一些特征:

将要采用的图形用户界面(GUl)标准或者产品系列的风格;

有关屏幕布局或者解决方案的限制;

将要使用在每一个屏幕(图形用户界面)上的软件组件,可能包括:

选单;

标准按钮;

导航链接;

各种功能组件;

消息栏;

快捷键;

各种显示格式的规定,可能包括:

不同情况下文字的对齐方式;

不同情况下数字的表现格式与对齐方式;

日期的表现方法与格式;

计时方法与时间格式;

等等。

错误信息显示标准;

对于用户界面的细节,例如:一个特定对话框的布局,应该写入具体的用户界面设计说明中,而不能写入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中。

如果采用现成的、合适的用户界面设计规范(标准),或者另文描述,可以在这里直接说明,并且将其加入参考文献。

3.2 硬件接口

描述待开发的软件产品与系统硬件接口的特征,若有多个硬件接口,则必须全都描述。接口特征的描述内容可能包括:

支持的硬件类型;

软、硬件之间交流的数据;

控制信息的性质;

使用的通讯协议;

3.3 软件接口

描述该软件产品与其它外部组件的连接,这些外部组件必须明确它们的名称和版本号以资识别,可能的外部组件包括:

操作系统;

数据库;

工具;

函数库;

集成的商业组件

说明:这里所说的“集成的商业组件”,是指与系统集成的商业组件,而不是与软件产品集成的商业组件。例如:中间件、消息服务,等等。

描述并且明确软件产品与软件组件之间交换数据或者消息的目的。描述所需要的服务,以及与内部组件通讯的性质。确定软件产品将与组件之间共享的数据。如果必 须使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实现数据共享机制,例如:在多用户系统中的一个全局数据区,那么就必须把它定义为一种实现上的限制。

3.4 通讯接口

描述与软件产品所使用的通讯功能相关的需求,包括:

电子邮件;

WEB浏览器;

网络通讯标准或者协议;

数据交互用电子表格;

必须定义相关的:

消息格式;

通讯安全或加密问题;

数据传输速率;

同步和异步通讯机制;

4. 系统功能需求

需要进行详细的需求记录,详细列出与该系统功能相关的详细功能需求,并且,唯一地标识每一项需求。这是必须提交给用户的软件功能,使得用户可以使用所提供 的功能执行服务或者使用所指定的使用实例执行任务。描述软件产品如何响应己知的出错条件、非法输入、非法动作。

如果每一项功能需求都能用一项,也只需要用一项测试用例就能进行验证,那么就可以认为功能需求已经适当地进行描述了。如果某项功能需求找不到合适的测试用例,或者必须使用多项测试用例才能验证,那么该项功能需求的描述必然存在某些问题。

功能需求是根据系统功能,即软件产品所提供的主要服务来组织的。可以通过使用实例、运行模式、用户类、对象类或者功能等级来组织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便用这些元素的组合。总而言之,必须选择一种是读者容易理解预期产品的组织方案。

用简短的语句说明功能的名称,例如:“4.1系统参数管理”。按照服务组织的顺序,逐条阐述系统功能。无论说明的是何种功能,都应该针对该系统功能重复叙述4.1~ 4.3这三个部分。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组织这一部分内容,例如采用:使用实例、运行模式、用户类、对象类、功能等级等,也可以采用它们的组合。其最终目的是,让读者容易理解 即将开发的软件产品。一般来说,每个使用实例都对应一个系统功能,因而按照使用实例来组织内容比较容易让用户理解。

对应一些被共享的独立使用实例,可以定义一些公用系统功能。

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在2.2节“产品的功能”中描述的全部需求,以及它们的规格说明;必须在某个系统功能描述中有所反映,而且不应重复。

4.1 说明和优先级

对该系统功能进行简短的说明,并且指出该系统功能的优先级是:高、中、还是低。需要的话,还可以包括对特定优先级部分的评价,例如:利益、损失、费用和风险,其相对优先等级可以从1(低)到9(高)。

4.2 激励/响应序列

列出输入激励(用户动作、来自外部设备的信号或者其它触发)并且定义针对这——功能行为的系统响应序列,这些序列将与使用实例中相关的对话元素相对应。

描述激励/响应序列时,不仅需要描述基本过程,而且应该描述可选(扩充)过程,包括例外(引起任务不能顺序完成的情况称为例外)。疏忽了可选过程,有可能影响软件产品的功能;如果遗漏例外过程,则有可能会引发系统崩溃。

如果采用流程图来描述激励/响应序列,比较容易让用户理解。

4.3 输入/输出数据

列出输入数据(用户输入、来自外部接口的输入或者其它输入)并且定义针对这些输入数据的处理(计算)方法,以及相应地输出数据,描述对应区别: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

当有大量数据需要描述时,也可以分类描述数据,并且注明各项数据的输入、输出属性。

对于每一项数据,均需要描述:

数据名称;

实际含义;

数据类型;

数据格式;

数据约束;

对于复杂的处理方法,仅仅给出算法原理是不够的,必须描述详细的计算过程,并且列出每一步具体使用的实际算式;如果计算过程中涉及查表、判断、迭代等处理方法,应该给出处理依据和相关数据。如果计算方法很简单,也可以将其从略,不加描述。

5. 其它非功能需求

在这里列举出所有非功能需求,主要包括可靠性、安全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测试性等。

5.1 性能需求

阐述不同应用领域对软件产品性能的需求,并且说明提出需求的原理或者依据,以帮助开发人员做出合理的设计选择。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性能需求,如果需要,可以针对每个功能需求或者特征分别陈述其性能需求。在这里确定:

相互合作的用户数量;

系统支持的并发操作数量;

响应时间;

与实时系统的时间关系:

容量需求

存储器;

磁盘空间;

数据库中表的最大行数。

5.2 安全措施需求

详尽陈述与软件产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损失、破坏、危害相关的需求。定义必须采取的安全保护或动作,以及必须预防的潜在危险动作。明确软件产品必须遵从的安全标准、策略、或规则。

5.3 安全性需求

详尽陈述与系统安全性、完整性问题相关的需求,或者与个人隐私问题相关的需求。这些问题将会影响到软件产品的使用,和软件产品所创建或者使用的数据的保 护。定义用户身份认证,或备授权需求。明确软件产品必须满足的安全性或者保密性策略。也可以通过称为完整性的质量属性来阐述这些需求。一个典型的软件系统 安全需求范例如下:“每个用户在第一次登录后,必须更改他的系统预置登录密码,系统预置的登录密码不能重用。”

5.4 软件质量属性

详尽陈述对客户和开发人员至关重要的在软件产品其它方面表现出来的质量功能。这些功能必须是确定的、定量的、在需要时是可以验证的。至少也应该指明不同属性的相对侧重点,例如:易用性优于易学性,或者可移植性优于有效性。

5.5 业务规则

列举出有关软件产品的所有操作规则,例如:那些人在特定环境下可以进行何种操作。这些本身不是功能需求,但是他们可以暗示某些功能需求执行这些规则。一个 业务规则的范例如下:“进行达到或者超过10,000,00元人民币的储蓄业务时,必须通过附加的管理员认证。”

列举业务规则时,可以根据规则的数量,选取合适的编目方式。

5.6 用户文档

列举出将与软件产品一同交付的用户文档,并且明确所有己知用户文档的交付格式或标准,例如:

安装指南

纸质文档,16开本;

用户手册

纸质文档,16开本;

在线帮助

电子文档,与软件产品一同分发、配置;

使用教程电子文档,与软件产品一同分发、配置。

6. 词汇表

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业术语的定义,以及有关缩写的定义(如有可能,列出相关的外文原词)。为了便于非软件专业或者非计算机专业人士阅读软件产品需求分析 报告,要求使用非软件专业或者非计算机专业的术语描述软件需求。所以这里所指的专业术语,是指业务层面上的专业术语,而不是软件专业或者计算机专业的术 语。但是,对于无法回避的软件专业或者计算机专业术语,也应该列入词汇表并且加以准确定义。

7. 数据定义

数据定义是一个定义了应用程序中使用的所有数据元素和结构的共享文档,其中对每个数据元素和结构都准确描述:含义、类型、数据大小、格式、计量单位、精度 以及取值范围。数据定义的维护独立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并且在软件产品开发和维护的任何阶段,均向风险承担者开放。

如果为软件开发项目创建一个独立的数据定义,而不是为每一项特性描述有关的数据项,有利于避免冗余和不一致性。但是却不利于多人协同编写需求分析报告,容 易遗漏数据,也不方便阅读。因此还是建议为每个特性描述有关的数据项,汇总数据项创建数据定义,再根据数据定义复核全部数据,使得它们的名称和含义完全一 致。必须注意的是,为了避免二义性,在汇总数据项时应该根据数据项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汇总,而不是根据数据项的名称汇总。

在数据定义中,每个数据项除了有一个中文名称外,还应该为它取一个简短的英文名称,该英文名称应该符合命名规范,因为在软件开发时将沿用该英文名称。可以使用等号表示数据项,名称写在左边,定义写在右边。常见数据项的描述方式如下:

原数据元素

一个原数据元素是不可分解的,可以将一个数量值赋给它。定义原数据元素必须确定其

含义、类型、数据大小、格式、计量单位、精度以及取值范围。采用以星号为界的一行

注释文本,描述原数据元素的定义。

选择项

选择项是一种只可以取有限离散值的特殊原数据元素,描述时一一枚举这些值,并用方

括号括起来写在原数据元素的定义前。在两项离散值之间,使用管道符分隔。

组合项

组合项是一个数据结构或者记录,其中包含了多个数据项。这些数据项可以是原数据元

素,也可以是组合数据项,各数据项之间用加号连接。其中每个数据项都必须是数据定

义中定义过的,结构中也可以包括其它结构,但是绝对不允许递归。如果数据结构中有

可选项,使用圆括号把该项括起来。

重复项

重复项是组合项的一种特例,其中有一项将有多个实例出现在数据结构中,使用花括号

把该项括起来。如果知道该项可能允许的范围,就按“最小值:最大值”的形式写在花

括号前。

8. 分析模型

这是一个可选部分,包括或涉及到相关的分析模型,例如:

数据流程图;

类图;

状态转换图;

实体-关系图。

需求分析范文6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运输需求从量的需求转为质的需求。运输需求分析是运输供给的基础,运输供给只有从数量与质量两方面满足运输需求的特点,才是有效供给。

1运输需求与运输量

“需求”与“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构成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运输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价格水平下,社会经济生活在货物与旅客空间位移方面所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运输需求具备两个条件即具有实现位移的愿望和具备支付能力,缺少任一条件都不能构成现实的运输需求。社会经济活动对运输的需求是通过运输量的形式反映出来的。运输量是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服务水平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在现有运输能力下所实现的运输需求。在运输能力完全满足运输需求的条件下,运输量不能代表社会经就是活动对运输的需求,仅代表被一定运输设施所限制的运输需求量,尚未被满足的运输需求部分就是潜在的运输需求。显然,当运输设施得到改进,运输能力得到加强时,潜在运输需求就会转化为运输量。正是潜在运输需求影响着运输供给使得运输业在技术、经济可行的情况下,努力增加运输供给满足运输需求。运输业的发展是在不断诱发潜在运输需求、不断挖掘潜在运输需求,并使得这些潜在运输需求得以实现的过程中使运输业自身得到发展。

2运输需求产生的原因

2.1空间差异是运输需求产生的直接原因。空间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社会了展和经济状况三个方面。

2.1.1自然状况方面的差异是地区直接在自然条件方面相互比较而表现出来的不同,这些自然状况主要指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的分布使得某些资源集中于一些地区,而其他地区由于资源的稀缺不得不从资源集中的地区输人资源。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由于在本地区需求不足或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而利用率相对较低下,也努力寻求其他地区的需求,以扩大本地区资源的利用效果,就必然产生运输需求。地区的地理颁布以及在运输网络中的位置也对运输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地理位置好,运输需求产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反之,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交通不畅,运输条件不好,必然会对运输需求的生成起到消极的作用。

2.1.2社会状况方面的差异作用表现在各地区人口、文化方面的不同。在通常情况下,由于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就造成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生活、就业等相对困难,迫使一些人到其他地区去寻找新的生活和工作场所,进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流动人口。各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各地区不同的工作、休息、节假日时间以及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这样就使各地区之间产生频繁的社会交往,由此对运输需求产生影响。

2.1.3经济规模和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地区的物资调人调出量和频繁程度在不同的时期有很大的差别。对于经济规模较大的地区,其物资消耗量相对较大,同时,其产品产量也比较高,因而与其他地区的物资交流就更加频繁。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地区之间在整个社会生产活动中的相互补充、相互信赖,建立地区之间不可分割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贯穿在整个生产活动过程中,使得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过程有效地联系起来,此外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提高了地区之间相互联系的强度,新的科学核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将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从而使运输需求不断产生很大的变化。

2.2经济发展是运输需求产生的重要前提。经济发展是一个牵动整个经济活动中各部门和各个环节不断变动的过程,经济活动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运输联系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与协作、地区分工与协作以及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有不同的要求,并要求经济结构按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调整和重新配置,以保证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经济结构的变化将导致一些行业的高速发展,而这种变化必然要引起各行业的某些生产要素重新配置,这也造成运输需求的变化。

2.3运输网络是运输需求产生的必要基础。运输网络系统将各经济区域通过运输线路联系在一起,是各经济区域赖以实现相互之间运输联系的数量的必要基础条件。同时,运输网络也决定了各经济区域之间运输联系的数量、强度、速度及旅客与货笺的流向。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以及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对各种类型的协作在求进一步提高,形成了相互之间的依赖和制约关系。运输网络使得各经济区域之间的联系得以实现,从而也对各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繁荣、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促进资源的全理配置。

3运输需求特性分析

3.1需求的普遍性和广泛性。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人和物的空间位移,因此运输需求不但几乎是所有经济和社会主体的普遍需求,而且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3.2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运输业面对的是种类日益繁多的货物和各种不同身份和出行目的的人群,运输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包括安全、速度、方便、舒适等质量上的要求。

3.3需求的派生性。运输需求只是社会经济和派生需求,运输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生产和生活中的其他需求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

3.4需求空间的特定性。运输需求是运输消费者指定的不同空间地点间的位移,具有特定的空间要求。

3.5需求的时间特定性。运输需求在发生时间上的统计特征也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客运需求的产生时间主要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律的支配,货运需求的产生时间一般受各种社会生产活动规律的制约,引起运输生产在时间上的波动性和不均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