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理论范例6篇

需求理论

需求理论范文1

【关键词】顾客需求;需求识别;动态满足

一、顾客需求研究背景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竞争优势思想,之后众多的学者和企业为寻找建立竞争优势方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很多企业经历了产业特定化(industry-special)、利基营销(niche-marketing)、全面质量管理、组织重组、组织再重组等自我改造的方式,这些行动都曾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为企业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因为这些努力都是在对组织内部进行改进,而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顾客需求”。人类迈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飞速发展、以全球化为特征的经济发展趋势愈演愈烈,企业的竞争、营销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顾客与企业相互联系、沟通的方式,顾客与公司(品牌)的关系更加密切、人性化,消费者在企业产品设计开发、分销和服务等营销活动中扮演着更加重要和积极的角色。这一切变化促使人们将如何锻造企业竞争力的视角转向了企业外部,提出了由市场导向过渡到顾客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方法。其中,Woodruff提出通过探察顾客获取竞争优势,创造顾客价值,得到顾客满意,保留顾客忠诚,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菲利普・科特勒提出要以满足顾客需求的新观念来理解市场营销。并将市场营销重新定义为:企业为从顾客处获得利益回报而为顾客创造价值并与之建立稳固关系的过程。众多的以顾客导向为中心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理论和观点,无一例外,第一步都强调要理解顾客需求和欲望。消费者通常面对大量可以满足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如何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那就要从比竞争对手更了解消费者的需要入手,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

二、顾客需求的概念及特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决定和支配的,而动机则是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人们产生了某种需要而这种需求又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在内心出现一种紧张和不安的状态,为了消除这种紧张和不安,人们就会寻找满足需求的对象,从而产生了进行活动的动机,在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就会为了满足需求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当人们的需求完全得到满足时,紧张和不安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然后就会产生新的需求,形成新的动机,引发新的行为。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是自身的需要,需要也是市场营销最基础的概念。人类的需要是一种感到匮乏的状态、包括基本生理需要、对归属和情感的社会需要,以及对知识和自我表达的个人需要。欲望是人类需要的表现形式,受到文化和个性的影响。在得到购买力的支持时,欲望就转化为需求。在既定的欲望和资源条件下、人们会选择能够产生最大价值和满意的产品。

顾客需求的内容特点:(1)对象性:所有的顾客需求总是包括一定的内容,或是某种具体的事物,或是某种特定的感受。(2)目的性:顾客的需求指向能够满足需求的具体目标。顾客的需求总是和满足需求的目标紧密相连的。这一联系具体体现为想要得到某种产品或开始某一顾客活动的意念。(3)层次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要分成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会、尊重与自我实现。它们从下往上形呈金字塔行结构,处于底层的生理需求是最基础的需求,同时也最容易满足;而处于塔尖位置的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级的需求,一般来说也最难满足。

顾客需求的变化特点:(1)时间上的连续性:顾客需求总是不断的循环往复,当一种需求被满足后,其他的一些需求就会被内在动机或外在刺激激化成为人们行动的目标或动机。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有多种需求的产生,但总有一种需求居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当主要需求被满足后,原先处于次要地位的需求便可能上升为主要需求,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动力。而且这种替代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2)个体上的差异性:顾客需求的差异性取决于顾客自身的主观状况和所处环境两方面的因素。而不同的顾客在年龄、性别、民族传统、、生活方式、教育水平、收入水平、个性特征以及所处地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条件千差万别,由此形成了多种多样、各个相异的顾客需求。(3)伸缩性和周期性:伸缩性表现在顾客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将会随着内外部条件如支付能力、价格、等的变化而发生一定限度的变化及顾客对需求追求的层次高低、内容多寡和程度强弱等方面。周期性是指一些顾客需求在获得满足后,在一定时期内不再产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重新出现,并显现出明显的周期性。重新出现的需求不是对原有需求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内容、形式上有所变化和更新的需求。

三、顾客需求的识别方式

顾客有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显性需求(Manifest Demand)是指顾客意识到,并有能力购买且准备购买某种服装的有效需求。顾客的显性需求并不难发现,但是由于需求的多样性,有要求企业通过单独或联合运用多种细分变量将庞大的需求市场划分较小的、需要用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的具有某一特殊共性的细分市场。隐性需求是指顾客没有直接提出、不能清楚描述的需求。这种需求往往是生产者根据技术的发展、对市场变化的预测等方面来提出的,这种需求是需要引导的。隐性需求不是直接显示出来的,而是隐藏在显性需求的背后,必须经过仔细分析和挖掘才能将其显示出来。隐性需求来源于显性需求,并且与显性需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很多情况下,隐性需求是显性需求的延续,满足了顾客的显性需求,其隐性需求就会提出。两者需求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只是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不同而已。隐性需求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赖于显性需求,离开了显性需求,隐性需求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同时,隐性需求和显性需求之间又是互为补充的,也就是说,隐性需求是为了弥补和完善显性需求的不足而存在的,它可使需求目标更好地实现。亨利・福特有一句名言:“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要想在满足性需求甚至吸引性需求的水平上满足顾客,就必须深度挖掘顾客的隐性需求,创新性的理解顾客需求,比顾客自己更好地理解顾客需要,并创造产品和服务满足显性和隐性需求。这时,传统的焦点小组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显然不行,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体验中心法。(模拟顾客需求)。设立专门的实验室或体验中心,通过软件系统或体验场所,创造出与现实相同的条件与环境,藉以判别顾客的一些特殊需求。企业通过采用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使其亲身体验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从而和顾客进行充分沟通,和在现实中较为容易获得的顾客信息相互补充。设立体验中心,加强对消费者隐性需求的分析和研究,挖掘出有价值的顾客需求信息,推动企业改进和创新在更高水平上满足顾客需求,创造顾客价值。(2)消费者沉浸式调研。这种方法强调要与目标消费者保持形影不不离、深入观察她们的生活、言语、行为,但是并不与消费者直接谈论有关商品的任何信息,而是畅聊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感悟,在一种自然、轻松、真实的环境中了解顾客无法表达的对产品的隐性需求,这种方法可以获得企业从其他任何渠道难以获得的信息。最后并将沉浸式调研过程拍成录像,供其他没能参加调研的团队成员使用、分析。另外,顾客需求的一系列特点都有助于我们深入的理解挖掘顾客需求,具体的方法不必一一赘述。

四、顾客需求的动态满足

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狩野纪昭博士则提出了以下模型(如下图),可以用来分析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能满足顾客在产品、服务和关系需求上的程度。

(1)基本需求:这是最基本的顾客要求,企业不能满足顾客的基本需求就会是消费者转向其竞争者,从而丧失市场占有率。而满足了这种需求也不会让顾客的满意度升高。这些需求是必要的需求,也是最低限度的需求。(2)满足性需求:如果能满足,便会超过顾客的基本期望,但不至于影响个别购买者的行为。这些需求会影响顾客对公司的感受。但如果没有提供,也不会导致顾客流失:即使满足了顾客的这些需求,也不足以把竞争者的顾客吸引过来。因此,满足性需求或许会影响满意度,但一般不会影响购买行为。(3)吸引性需求:指提供很高的或超越顾客预期的价值,以至于影响到顾客的购买行为,能促使顾客更换厂商以获得该价值。企业提供或表现出吸引性需求越高,其所提供的价值也越高,从而使企业表现的改善能带来更大比例的顾客满意度提升。这些顾客需求是提高顾客价值,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最好途径。随着顾客需求的演化,基本需求、满足性需求和吸引性需求这三个不同层次需求的内容、强度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狩野纪昭博士提出,随着时空的变化,客户的需求会发生变化,其规律是吸引性需求逐步变为满足性需求,满足性需求逐步变为基本需求。顾客需求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产品的创新而动态变化的,原来的吸引性需求会逐渐变为满足性需求直至基本需求。吸引性需求不断产生、转化为满足性需求直至基本需求,后一阶段的主导需求是前一阶段的吸引性需求,也就是在吸引性需求的激励作用下,三个不同层次需求在不同的需求阶段进行演化。

五、结语

探索顾客需求是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必须完成的也是首要完成的任务,满足了顾客需求企业就能生存,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企业就能发展,最好的满足顾客需求,企业就能获得持久的竞争力。企业在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前提下,可以在需求点上实现差异化与接近顾客,建立顾客价值,更好地成为顾客导向型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

参 考 文 献

[1]胡旭初,王奇娟,张大亮.论顾客价值驱动的需求演化过程[J].浙江大学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2]哈维・汤普森.创造顾客价值[M].赵占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M].楼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胡旭初,孟丽君.顾客价值理论研究概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

需求理论范文2

【关键词】交通运输;运输需求;运输增长

交通运输在经济增长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运输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预测需要结合运输需求理论。但是现有的运输需求理论和实际的运输趋势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导致理论指导存在不足,并不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因此,交通管理部门要对运输需求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加强运输需求增长的预测,提高运输需求预测的效率。

一、运输需求理论内涵

1.对运输需求的界定

运输需求的界定是进行运输需求研究的基础知识,是运输需求最基础的概念,也是其他运输条件的开端。运输需求的概念分为很多种,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北京交通大学的荣朝和教授认为运输需求是人和货物实现空间位移需要的支付能力,认为支付能力和需求是实现运输需求的必要条件。而肖建明老师认为运输需求和运输需要存在很多的不同,运输需求具有达到位移的愿望,具有支付能力是必要的条件。虽然这些概念表述不同,但是实际上都在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实现运输需求就必须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位移愿望和支付能力。

2.运输需求的要素

运输需求主要有七大要素,具体体现为:第一,运输的需求量。一般使用客运量和货运量进行表示,来说明货运需求和客运需求的规模大小;第二,流动方向。主要是货物或者是旅客在空间位移中的出发地和目的地;第三,距离。距离指的是货物或者是旅客发生位移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第四,价格。价格指的是单位体积或者是单位重量的货物或者是乘客在运输的过程中需要发生的费用;第五,时间。货物和旅客在完成整个空间位移的过程中需要的时间;第六,运达速度。也被称为流速,指的是旅客或者是货物在整个运送过程中单位时间的距离;第七,运输结构。运输结构指的是因为不同运输距离或者是不同的旅客出行对运输条件的需求分类。

3.运输需求的特点

第一,运输需求的广泛性。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运输需求,在我国的运输行业是第三产业,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各行各业都不能脱离运输行业而单独存在,所以运输需求的广泛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运输需求的派生性。运输需求理论认为运输需求是派生需求,具体含义就是人们运输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运输的本身,而是运输成为了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运输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他的生活性生产性的需求。

第三,运输需求的多样性。运输需求分为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因为货物的性质和种类不同,所以就产生了很多种运输需求。在旅客运输方面,因为乘客的自身身份、收入水平、出行目的不同,所以对运输的服务质量要求也会不同,这就导致了运输的多样性。

第四,时间特定性。不同性质和不同目的的乘客,在时间上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在春运期间是客运的高峰时间,而在瓜果成熟或者是蔬菜成熟的季节,这类货物的运输量要明显增高。

二、我国运输需求增长趋势分析

1.运输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如今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后期,这个时期的货物需求会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然而会低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会加强发展经济质量,会让运输的需求适当的放缓。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产业承接转移力度或加强,很多的货物会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货运需求增加速度放缓,对于运输质量有更高的要求,运输的快速、及时、方便等因素成为了重要的指标。

2.原材料能源是主要的运输类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会导致了工业发展的不平衡,沿海地区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然而中西部还处于中期阶段,所以对于原材料、能源的需求非常旺盛,因此能源和原材料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的情况必将持续存在,大宗散货的运输位置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国民的经济需求呈现了战略性升级时期,总的消费量持续上涨,所以消费结构不断的升级,一般消费品需求急速的增加,工业结构和产业密集型企业的货运量就会增加,尤其是高附加值产品在货物运输中的比重会提高很多。

3.快递包裹的需求增加呈现爆炸式

近些年来,网络零售和电子商务呈现了爆炸式的增长趋势,尤其是电子商务销售量每年都会超过100%,这样显著性的增长带动了我国运输需求的急剧增加。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我国公路的运输方式还会发生持续性的增加,有望推动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和快递需求。

4.预计高速公路运输比重将会上升

需求理论范文3

[论文摘要]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种内容型激励理论。它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而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以有效协调的社会。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需求层次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很大的启示。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能为我们现阶段建立和谐社会提供一个有益的理论指导。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和谐社会关键的一点是应该对社会中的各个不同的群体给予不同的满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主要讲述的就是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1]。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初次提出,他在1954年又对这个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西方各国广为流传,近些年来,在我国思想界尤其是在我国的心理学界和管理论界,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方面。

(一)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1.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衣、食、住、行是每个人都少不了的,也是要首先考虑的。当然,这些需要不可能直接从工作上得到满足。

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完成工作而获得金钱,以金钱来购买他们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条件。一旦这些生理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那么人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高一层次的需要上去。

2.安全的需要。每一个人均希望安全,不仅希望人身安全,而且也希望避免疾病、失业和其他各种危险。这些需要是通过企业采用安全的设备、医疗、保险和退休福利等措施来满足的。

3.友爱与归属的需要。人们都愿意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这种交往通常通过交谈和建立友谊来实现。职工们在一起谈话,形成各种群体。人一般都喜欢别人为伍,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友爱,并有所归属,得到承认。同时,人又给予别人以友爱。

4.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人们都感到自己是很重要的,这样当他们干工作时才会增加自己的信心。在工作中满足尊重的需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提高其对完成工作的认识,提高其在同事中的社会地位,以及提升其职位等。

5.求知的需要。人有知道、了解和探索事物的需要,而对环境的认识则是好奇心的结果。

6.求美的需要。人都有要求匀称、整齐和美丽的需要,并且通过从丑向美转化而得到满足。

7.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所有上述的需要均基本上得以满足时,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变得突出起来,这对个人来说可能是最好的一种愿望。当人们的需要进入这个层次时,都想发挥他们全部内在潜力,来满足他们这种自我实现需要。

上面的七种需要又可以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二)各层次需要之间的关系

1.静态的观点

马斯洛认为这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产生。个体在任何时候都同时存在着多个不同层次的需要,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层次的需要寻求满足的迫切程度而已。当有多个层次的需要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时,满足较层次的需要的欲望要相对强烈。

2.动态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并不是每一级需要都得到充分满足以后,才能得到下一级的满足[3]。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个体各个层次的需要之间是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每一层次的需要都可能对其他层次的需要产生影响。个体并不是简单地满足于单一的或某几个需要层次的满足,各个需要层次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对的满足程度和满足标准。每一个层次需要的内容和满足程度都会影响到其他层次的需要,同时又受到其他层次的影响。

三、和谐社会的历史溯源和当展

实现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思想充分表明,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4]。在西方,早在古希腊就有人把和谐作为美的重要特征,新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家柯玛赫在其《数学中》提出,美是和谐的比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缩小的国家。在理想国内,各个阶层的人应该如同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的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和谐。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各因素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天才般地预言: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和现在社会,终将被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5]。魏特林则直接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的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的和谐,而是全体的和谐[6]。这一思想得到马克思的高度称赞,并在一定意义上给马克思以启发。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史根源,也符合人类共同发展的意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它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具体而言,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活力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而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则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这六个特征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真正和谐的标尺、也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

四、“需求层次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一)设置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要根据需求层次论,注重系统性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需求满足是一个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的复杂的有机系统,既包括低层次的需求,更包含高层次的需求,仅想办法去满足低层次的需求的满足而忽略了高层次求的满足,会欲速而不达。科学的方法应该上,在制定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时候,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理论参照,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审美的需求、超越需求等七个层次出发,制定整体、系统目标,又要有各个子目标的关联和整合的目标体系。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单位,由于对经典的人类需求理论缺乏完整、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大多在制定建立和谐社会目标时有单一性和简单化的趋势,很少去研究人际关系和人类心理的规律,出现了重现象而轻本质,重“潮流”而轻规律,重局部而轻全局,重一时而轻长远等问题,这些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二)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遵循需求层次逐级满足的规律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以看出,需求层次是逐级满足的,低一级的需求层次被满足后,高一级的需求才可能变得迫切起来。在低一级的需求还没有被满足以前就超越层次去满足更高层级的需求,往往会事倍功半;反之,在低一级的需求被满足后再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和谐社会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从强调民生开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第一层次,也是最基础的层次是生理需求,即衣、食、住、行、性等需求,在这个层次上,我国还面临很大的挑战,如按照年收入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标准,我国还有2600万贫困人口;按年收入865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标准, 我国贫困人口将达到9000万;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个购买力平价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测算,我国贫困人口将达到1.73亿。另外,我国贫富分化已越来越严重,资料显示,我国最富的20%的群体占有的社会财富总量已超过50%,而最贫穷的20%的群体占有的社会财富总量只有4.7%,衡量一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7(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0.4)[7]。第一个层次“不和谐”直接影响到第二个层次即安全需求层次的解决难度。如资料显示,我国有48.9%的城镇居民和79.1%的农村居民还没有任何的社会保障;近年来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呈上升趋势,生产安全、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如2004年,全国发展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0.4万起, 死亡136755人;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即使我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根据现在的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系数,每年也仅能解决900万左右的人口就业,年度就业缺口高达1400万,再加上2001-2010年的10年间,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估计将达到1.6亿~1.8亿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十分突出。所以,就我国来讲,建立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人们需求层次中最基本层次的需求,我国人口群体中也有一些人已解决了第一、第二层次的基本要求,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甚至少数人已经在追求最高层次的超越的需求。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先解决民生问题,从最基层次抓起,逐级向上,依次满足;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不同人群所处的不同层次的情况,采取分类的原则,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措施,切忌“一刀切”。更高层次的其他需求,从而为建立和谐社会创造基本条件。

(三)要从理性和非理性两方面认识需求层次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着眼于正面或理性层面来分析和解剖人类需求的一般心理规律的, 这里实际还涵盖着如果理性层面的需求得不到正常的满足, 就有可能转化为非理性的“病态心理状况”的道理。这也是我们在建立和谐社会中必须加以重视和化解的。比如,由于第一个层次即衣、食、住、行、性等生理需求没有的到正常的满足而演化为所谓的“仇富心态”; 由于第二个层次即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所谓的“血酬心理”; 由于第三个层次即爱和归属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的“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 由于第四个层次即受到尊重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反社会人格”; 由于第五个层次即自我实现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对前途和希望的迷惘, 极端的甚至演化为“自杀性倾向人格”; 由于第六个层次即审美需要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变态色情狂”; 由于第七个层次即超越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对法轮功的痴迷等。

除此之外,狂炒股市和楼市,对的追崇,信用意识淡漠,一夜情和婚外恋,网上课聊,乃至于的猖獗,吸毒卖淫的增加,抢劫抢夺的上升等都属于理性层面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成的非理性的状况。急功近利、浮躁心理、自我中心、信用丧失、麻木冷血、缺乏宽容、鲜少爱心等所谓的“社会负心态”,这些都是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立的“不和谐因子”,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其实道理很简单,理性和非理性心理是此消彼长, 要防止“社会正向心态”向“社会负向心态”的转化, 也就是说理性层面的需求被满足得多一点、充分一点, 非理性的心理和行为就会减少,从而“和谐因子”就会增加。

(四)从动态观点上满足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需要。

从动态需要层次理论上来看,我们知道,对于任何一个群体或者个体,单一的激励机制者是缺乏效率的。要想提高激励的效时,必须采取多种激励机制的组合,满足群体多方面的需要。并且,要根据个体需要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各种激励机制的组合结构和激励力度。从这个观点上来看,个体的需要层次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系统,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层次的需要的满足与否都会对其他层次的需要的内容和满足标准产生影响。物质需要是精神需要的基础,而精神需要的满足过程又能够为个体积累物质财富,从而进一步满足个体的物质需要。因此,要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个体的需要发生质变的前后,使得个体的需要层次结构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只有如此,才能在长期内保持一种和谐状态,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很大作用的。

总之,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由于对人类需求的心理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科学的研究而为我们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人类的心理状况决定人类的行为动机, 因此, 在建立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我们应加强对群体行为造成重大影响的群体心理的研究,尤其要与时俱进地深入分析“社会心态”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校正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方向。

参考文献

[1]Maslow, A,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43, 50, (40):370-396

[2]赵国祥,管理心理学[M]河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p113

[3]赵国强,动态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现代管理科学》[J],2006,(8):79-81

[4]《国语·郑语》卷十六

[5]傅治平《和谐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p6

[6]德国,威廉·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M]孙则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需求理论范文4

关键词:高职学生;需求理论;双赢

高职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而言,思想活跃但不够成熟,遇到事情更易冲动;对于课本理论的学习可能缺乏一定积极性,但是他们接受信息渠道更广,兴趣爱好广泛。作为高职班主任,如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确实是一个难题。“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从而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肯定。正确认识高职学生的需求,把握其需求特征并以此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相应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帮助学生发觉有利于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的理想模式是当前高职学生工作者亟需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是指人们在没有得到基本满足时的一种感受状态。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之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Masiow,1908-1970)在1943年提出。他认为人的需求可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生理需求是一个人对生存需要的衣、食、住等基本生活条件的追求。在一切需求中生理需求是最优先的。安全需求是指对人身安全、生活环境上的追求(不会感到焦虑和害怕)。社交需求即渴望自己能在社会中有所归属,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得到团体和组织的认同,成为社会团体中的一员。尊重需求包括自尊和受他人的尊重(觉得自己值得,自己得到了应该得到的赞美和回报)。马斯洛认为,如果尊重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体验到自己的社会价值,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充满热情地奋发向上。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具有这一需求的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以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马斯洛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只有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且低层次的需求满足的程度越高,对高层次需求的追求就越强烈。低级需求通过外部物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高级需要则是从内在精神方面得到满足。在同一时期,一个人的需求会有多种,但在不同条件下,必定会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成为推动行为的优势动机。

二、高职学生的需求特点分析

1 生存需求。我国贫富差距的现实决定了高职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异也很大,高职学生中存在着贫困生群体,他们消费水平较低。如果在没有很好地解决生活状况的情况下,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吃饭、穿衣、学费等问题,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他们就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习等方面。

2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是指对人身安全,如免遭痛苦、威胁和疾病等需求上的追求和对安全生活环境的要求。他们渴望更加私密性的个人空间、更安全的生活环境,不希望整天担心宿舍盗窃、上当受骗,生病时希望有基本医疗保障;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期望能以愉快的心情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3 社交需求。高职学生普遍有进行人际交往的需求。他们希望和老师、同学、室友之间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能保持友情,甚至爱情,希望归属于一个集体,成为其中一员,并相互关心照顾;希望有时间进行适当的社交活动来愉悦身心。如果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问题,或者在需要情感安慰的时候,老师、同学等各方的关心来的都不够及时,学生就会感到没有组织的归属感。

4 尊重需求。每一个高职学生都有自尊和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的需求。他们希望在学生的管理和政策制定方面有一定的参与权,而不是仅仅唯唯诺诺地遵循学校相关制度。当缺少能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时,很多高职学生喜欢在网络上寻求平等的发言权,如希望在论坛上与上级领导和部门对话,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希望得到有关人士的关注。

5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属于精神需求的一种,是高层次的需求,并且不大容易满足,因此对人的激励作用也更强烈,由此激发的动力也更大。大多数高职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圆满完成相应任务的同时,能接受自我和他人,培养更强的解决问题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并顺利就业以便能充分施展才华,实现自身持续发展并取得成就,实现自己发展的需求。

三,高职以人为本的学生培养方式探析

1 满足基本需求,奠定工作的基础。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高职的学生基本上是一个没有固定收入的纯粹消费群体,保障学生为追求健康的生活所必须的物质需求,他们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积极地学习。学校要尽可能地为贫困学生办理助学贷款,并提供一些助管岗位给他们做。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尽可能宽松舒适的育人环境,培养他们的安全感。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往与合作,建立一种互助的团结友爱文化。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和管理干部要切身考虑学生的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体现组织上的关心和温暖。

需求理论范文5

关键词:需求;供给;监理;理论

1需求与供给

经济学中所说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和一定的时间内,愿意并且可能购买某商品和劳务的数量;而供给是指厂商(生产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出卖某种商品的数量。市场就是一种机制,供给与需求的力量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均衡数量,即市场均衡。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一个单独的个人或组织专门负责生产、消费、分配和定价等问题,市场均筏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自动调节的过程,当需求和供给变动时,市场均衡应随之变化,形成新的均衡点,达到新的均衡。

2强制性的监理供给与被动性的市场需求环境

由于我国工程监理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新制度提出来的,也是依靠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不仅在各级政府部门中设立了主管建设工程监理的专门机构,而且制定了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明确提出国家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并明确规定了必须实行工程监理的工程范围。政府一手调控市场,一手加强监督管理,两手都要硬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过程中的重要职能和鲜明特色。不管建设单位需不需要监理,只要是在明确规定了必须实行工程监理范围内的工程就必须监理;不管建设单位有没有能力进行工程监理,只要符合必须监理的工程也必须委托监理企业进行工程监理。这种强制性的政府干预监理供给环境,造成了建设单位的被动需求。

不可否认,强制监理的实施,对监理工作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多年的实践经验也证明强制监理供给环境下的许多不适应:

①监理数量的不适应 强制监理导致地方层层加码,监理覆盖面无限扩大,导致监理人员数量难以满足监理工作的需要;

②监理质量的不到位 由于监理覆盖面过大,监理力量严重不足,造成监理工作不到位;

③强制监理使那些具备工程管理力量的业主被迫选择监理企业一方面是业主假委托,无限度压低取费,扰乱建筑市场,另一方面是背景下,加重了监理企业业主和监理两套班子同时履行对同一工程的监督管理,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3建立市场需求导向下的工程监理理论

1)监理阶段的范围

我国监理阶段的范围是全过程监理还是仅限于施工阶段监理是困扰监理界多年的一个问题。《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只规定了工程监理在施工阶段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但都没有明确指出,工程监理就是局限于施工阶段。尽管《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只适用于施工阶段,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工程监理的

内容包括了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最新使用的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建设工程监理概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建设工程投资控制》都囊括了全过程监理的所有内容,即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阶段、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并强调了全过程监理的重要性。

目前建筑业所面临的难题是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虽然全国大多数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有审图公司对设计图纸的质量进行把关,但只是事后控制,而不是对设计阶段的全过程监控。有的设计图没有进行严密的校对与审核,在施工阶段变更频繁,严重地影响了施工阶段进度控制。加之,大多数业主不懂专业技术,即使业主的工程造价人员也不精通有关设计的专业理论,不可能对设计人员的结构设计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果说施工阶段监理是监理工作的重点,设计阶段监理则是监理工作的核心和难点,应在施工阶段监理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逐渐推进设计阶段的监理工作,为我国的工程监理逐渐向全过程延伸创造条件,而不是鼓励建筑企业向项目管理公司转化。

2)工程监理的服务性

在国际上,建设项目管理按服务对象不同分为建设单位服务的项目管理和为承建单位服务的项目管理。而我国的建设工作监理制规定,工程监理企业只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即只为建设单位服务,不能接受承建单位的委托为其提供管理服务。

作为只为建设单位提供工程专业技术服务的建设监理行业,其本质应该是服务,既然是服务就必须服从服务业的特点与运作模式。如果监理企业没有创出自己的服务和品牌,不能让业主看到或认识到监理的工作价值,监理企业不可能有长期而广阔的上升空间。

服务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需求,而不是政府的保护。政府的政策导向也确实会直接影响到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监理作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法定的监督者,既要承担起政府赋予的社会责任,更要遵循市场规律。一些专家认为,政策的制定者应充分了解行业的特点和对监理服务的要求,通过各项管理政策充分鼓励和引导企业向优质、诚信的方向发展。政府应尊重市场发展和运行的规律,通过规则引导和行政手段,促进监理企业向专业化、全方位、全过程的工程建设咨询顾问行业方向发展,从而增强行业自身的能力。

3)工程监理的独立性

需求理论范文6

关键词 需求层次理论 大学生 求职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The Application of Maslow's Theory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YAN Y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increasing concerns f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 lot of different subjects from different sides have researche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hoice. I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discuss university graduate's needs level. Needs determines the choice, which means that only with good location can provide better choice and refere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Key words hierarchy of nee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hoice

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含义①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他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此外还有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我们按照这几种分类来分析一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上存在许多的矛盾。在整个大学阶段他们处于家庭和学校的保护之中,生存和安全需要基本可以满足,并且大学四年在学习上不断地追求和满足自己的部分情感归属需要、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可是随着毕业季一到,习惯了四年的温饱生活一下改变,变得必须要先考虑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处于这种不适应的矛盾场景中的大学生,便引发了一系列矛盾产生。对自己的怀疑、对社会的质疑、对家庭的要求或是亏欠感等。而不同人在不同环境的作用下便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2.1 生存需要

生存需要包括呼吸、水、食物、性、分泌等基本生理需求。大学毕业后首要的目标就是找到工作,可能在大四之前每个大学生都会对理想的职业定一些小小的要求,可是到了真正毕业的时候,除了一些在实习时就定了工作,或是家里给安排工作的人,大部分的人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吃饭问题。在毕业的瞬间终于认识到自己不能再向父母要钱了,先不说什么发展或是职位的问题,首先第一步就是自己能独立起来,管好自己的吃穿住行。短短的四个字做起来很难,在毕业前几年几乎很少有人能够独立地解决自己的生存需要。再加上如果有的人自我意识很强,就会刻意控制自己不向家人要钱。那么基本的吃喝住行,就是一笔很大的费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费用都再攀升。这就导致很多人放弃了理想, 放弃了自己的原本目标,放弃了自己的专业,而选择一些好就业好上手能赚上保本钱的工作。因此,男销售、女文秘的格局,成了很多人的第一份工作。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就这样,有很多的毕业生在第一关的威胁下就仓促地进入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们要忍受恶劣的工作环境、苛刻的老板、不平等的合同条款。同时由于这种情况,也导致毕业生频繁跳槽,因为仓促选择的工作,有很多的不理想,再加上刚刚步入社会忍耐性差,缺乏对工作的喜爱和擅长,没有工作的成就感和目标感,导致频繁的跳槽。可是跳槽的备选项,却还是这种类似的工作,因此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中。还有的人会因为更理想的工资而跳槽,因为那些才是他工作的目标。②

2.2 安全需求

安全需要指健康保障、资源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等一系列的保障安全需求。在满足了基本的需求,通过第一份工作可以吃饱之后,很多人就更重视安全需求。他们的目标是就找份“好”工作,所谓的好就是较高且稳定的收入、全面的福利保障,这是他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很多毕业生都会在工作中要求几险几金,这种要求使得公务员和教师等长期稳定的工作成了新的就业热点。很多毕业生在一边工作的同时也一边继续参加公务员等国家事业单位的考试,希望可以在这种稳定的体制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铁饭碗。这体现了求职过程中的安全需求,这类工作基本上不是很容易得到,但是一旦进入编制,就意味着得到某个系统的接纳,意味着得到保障。

2.3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人人都会渴望得到一种情感的归属,不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具体到工作选择中,很多毕业生会选择在大学所在地找工作。还有的同学一个宿舍或是同一班级的很多人一起在一个单位或是临近的单位找工作,这样在陌生的工作中可以找到互相安慰的一种关怀。在毕业之后,很多朋友一起租房子、解决困难、互相帮助,使得彼此可以更加积极健康地生活。有的人则因为对父母的牵绊会回到老家找工作。而还有一类人,多为女性,则会到恋人的城市去找工作,总之除了少数人有特别喜爱的城市或是想到较发达的城市锻炼之外,人们大都以这三种感情来确定自己的求职地点。

2.4 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包括自我尊重、对他人的尊重、被他人尊重、信心、成就等。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被人尊重的需求。大学生身份在校期间是普遍被社会尊重的,所以大学生也就享受了四年被人尊重的境况,走出社会后也就仍然保持想要被人尊重的需要。因此在就业选择上,就很少有人选择那些单靠体力的职业,尽管在这些职业中可能有的薪水不错。在刚开始工作时,和比自己学历低的人做同样的工作,有的人就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同时,努力工作以寻求更高的提升,也是想要满足尊重需求的一种表现。③

2.5 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意味着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这是我们在大学中得到的财富之一。大学不仅给予我们实际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有自己的追求。不论有没有具体的目标,但是在经过大学的经历之后,我们都被寄予一些希望,也就应许了更多的生活内容。尽管我们很难实现自我,但是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也有一些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从毕业第一份工作开始就向自己的目标努力。不论是把自我实现看作精神的鼓励还是实际的目标,才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都在对生活充满着希望而渴望着自我的实现。

3 结论与建议

每个人不论处在哪个阶段,都同时有这五种需求,但是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对于毕业生们来说,这些需求也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也是矛盾的起点。总之,毕业生在刚刚步入社会的阶段,每个人都面临着这五种需求的重要性的转化。虽然每个人由于身处环境和自身性格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选择,但是只要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抱着自我实现的理想,就一定能殊途同归,实现美好的自己。

注释

① 马斯洛著.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译.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8.

上一篇监控软件

下一篇涉农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