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层次理论范例6篇

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范文1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 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和谐社会关键的一点是应该对社会中的各个不同的群体给予不同的满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主要讲述的就是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1]。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初次提出,他在1954年又对这个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西方各国广为流传,近些年来,在我国思想界尤其是在我国的心理学界和管理论界,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方面。

(一)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1.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衣、食、住、行是每个人都少不了的,也是要首先考虑的。当然,这些需要不可能直接从工作上得到满足。

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完成工作而获得金钱,以金钱来购买他们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条件。一旦这些生理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那么人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高一层次的需要上去。

2.安全的需要。每一个人均希望安全,不仅希望人身安全,而且也希望避免疾病、失业和其他各种危险。这些需要是通过企业采用安全的设备、医疗、保险和退休福利等措施来满足的。

3.友爱与归属的需要。人们都愿意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这种交往通常通过交谈和建立友谊来实现。职工们在一起谈话,形成各种群体。人一般都喜欢别人为伍,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友爱,并有所归属,得到承认。同时,人又给予别人以友爱。

4.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人们都感到自己是很重要的,这样当他们干工作时才会增加自己的信心。在工作中满足尊重的需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提高其对完成工作的认识,提高其在同事中的社会地位,以及提升其职位等。

5.求知的需要。人有知道、了解和探索事物的需要,而对环境的认识则是好奇心的结果。

6.求美的需要。人都有要求匀称、整齐和美丽的需要,并且通过从丑向美转化而得到满足。

7.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所有上述的需要均基本上得以满足时,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变得突出起来,这对个人来说可能是最好的一种愿望。当人们的需要进入这个层次时,都想发挥他们全部内在潜力,来满足他们这种自我实现需要。

上面的七种需要又可以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二)各层次需要之间的关系

1.静态的观点

马斯洛认为这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产生。个体在任何时候都同时存在着多个不同层次的需要,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层次的需要寻求满足的迫切程度而已。当有多个层次的需要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时,满足较层次的需要的欲望要相对强烈。

2.动态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并不是每一级需要都得到充分满足以后,才能得到下一级的满足[3]。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个体各个层次的需要之间是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每一层次的需要都可能对其他层次的需要产生影响。个体并不是简单地满足于单一的或某几个需要层次的满足,各个需要层次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对的满足程度和满足标准。每一个层次需要的内容和满足程度都会影响到其他层次的需要,同时又受到其他层次的影响。

三、和谐社会的历史溯源和当展

实现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思想充分表明,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4]。在西方,早在古希腊就有人把和谐作为美的重要特征,新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家柯玛赫在其《数学中》提出,美是和谐的比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缩小的国家。在理想国内,各个阶层的人应该如同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的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和谐。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各因素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天才般地预言: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和现在社会,终将被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5]。魏特林则直接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的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的和谐,而是全体的和谐[6]。这一思想得到马克思的高度称赞,并在一定意义上给马克思以启发。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史根源,也符合人类共同发展的意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它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具体而言,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

会各方面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活力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而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则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这六个特征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真正和谐的标尺、也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

四、“需求层次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一)设置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要根据需求层次论,注重系统性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需求满足是一个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的复杂的有机系统,既包括低层次的需求,更包含高层次的需求,仅想办法去满足低层次的需求的满足而忽略了高层次求的满足,会欲速而不达。科学的方法应该上,在制定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时候,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理论参照,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审美的需求、超越需求等七个层次出发,制定整体、系统目标,又要有各个子目标的关联和整合的目标体系。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单位,由于对经典的人类需求理论缺乏完整、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大多在制定建立和谐社会目标时有单一性和简单化的趋势,很少去研究人际关系和人类心理的规律,出现了重现象而轻本质,重“潮流”而轻规律,重局部而轻全局,重一时而轻长远等问题,这些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二)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遵循需求层次逐级满足的规律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以看出,需求层次是逐级满足的,低一级的需求层次被满足后,高一级的需求才可能变得迫切起来。在低一级的需求还没有被满足以前就超越层次去满足更高层级的需求,往往会事倍功半;反之,在低一级的需求被满足后再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和谐社会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从强调民生开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第一层次,也是最基础的层次是生理需求,即衣、食、住、行、性等需求,在这个层次上,我国还面临很大的挑战,如按照年收入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标准,我国还有2600万贫困人口;按年收入865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标准, 我国贫困人口将达到9000万;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个购买力平价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测算,我国贫困人口将达到1.73亿。另外,我国贫富分化已越来越严重,资料显示,我国最富的20%的群体占有的社会财富总量已超过50%,而最贫穷的20%的群体占有的社会财富总量只有4.7%,衡量一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7(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0.4)[7]。第一个层次“不和谐”直接影响到第二个层次即安全需求层次的解决难度。如资料显示,我国有48.9%的城镇居民和79.1%的农村居民还没有任何的社会保障;近年来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呈上升趋势,生产安全、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如2004年,全国发展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0.4万起, 死亡136755人;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即使我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根据现在的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系数,每年也仅能解决900万左右的人口就业,年度就业缺口高达1400万,再加上2001-2010年的10年间,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估计将达到1.6亿~1.8亿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十分突出。所以,就我国来讲,建立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人们需求层次中最基本层次的需求,我国人口群体中也有一些人已解决了第一、第二层次的基本要求,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甚至少数人已经在追求最高层次的超越的需求。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先解决民生问题,从最基层次抓起,逐级向上,依次满足;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不同人群所处的不同层次的情况,采取分类的原则,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措施,切忌“一刀切”。更高层次的其他需求,从而为建立和谐社会创造基本条件。

(三)要从理性和非理性两方面认识需求层次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着眼于正面或理性层面来分析和解剖人类需求的一般心理规律的, 这里实际还涵盖着如果理性层面的需求得不到正常的满足, 就有可能转化为非理性的“病态心理状况”的道理。这也是我们在建立和谐社会中必须加以重视和化解的。比如,由于第一个层次即衣、食、住、行、性等生理需求没有的到正常的满足而演化为所谓的“仇富心态”; 由于第二个层次即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所谓的“血酬心理”; 由于第三个层次即爱和归属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的“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 由于第四个层次即受到尊重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人格”; 由于第五个层次即自我实现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对前途和希望的迷惘, 极端的甚至演化为“自杀性倾向人格”; 由于第六个层次即审美需要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变态色情狂”; 由于第七个层次即超越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对的痴迷等。

除此之外,狂炒股市和楼市,对的追:请记住我站域名崇,信用意识淡漠,和婚外恋,网上课聊,乃至于的猖獗,吸毒的增加,抢劫抢夺的上升等都属于理性层面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成的非理性的状况。急功近利、浮躁心理、自我中心、信用丧失、麻木冷血、缺乏宽容、鲜少爱心等所谓的“社会负心态”,这些都是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立的“不和谐因子”,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其实道理很简单,理性和非理性心理是此消彼长, 要防止“社会正向心态”向“社会负向心态”的转化, 也就是说理性层面的需求被满足得多一点、充分一点, 非理性的心理和行为就会减少,从而“和谐因子”就会增加。

(四)从动态观点上满足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需要。

从动态需要层次理论上来看,我们知道,对于任何一个群体或者个体,单一的激励机制者是缺乏效率的。要想提高激励的效时,必须采取多种激励机制的组合,满足群体多方面的需要。并且,要根据个体需要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各种激励机制的组合结构和激励力度。从这个观点上来看,个体的需要层次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系统,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层次的需要的满足与否都会对其他层次的需要的内容和满足标准产生影响。物质需要是精神需要的基础,而精神需要的满足过程又能够为个体积累物质财富,从而进一步满足个体的物质需要。因此,要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个体的需要发生质变的前后,使得个体的需要层次结构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只有如此,才能在长期内保持一种和谐状态,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很大作用的。

总之,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由于对人类需求的心理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科学的研究而为我们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人类的心理状况决定人类的行为动机, 因此, 在建立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我们应加强对群体行为造成重大影响的群体心理的研究,尤其要与时俱进地深入分析“社会心态”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校正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方向。

参考文献

[1]Maslow, A, A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43, 50, (40):370-396

[2]赵国祥,管理心理学[M]河南开封:河南 大学出版社,1995,p113

[3]赵国强,动态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现代管理科学》[J],2006,(8):79-81

[4]《国语·郑语》卷十六

[5]傅治平《和谐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p6

[6]德国,威廉·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M]孙则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需求层次理论范文2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行政管理;激励;绩效

一、中国行政管理中的激励问题

1.约束不对称、重监督而轻激励

加强监督,对公职人员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必要的约束。但监督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并通常具有滞后性和对公务员激励的被动性,激励成效有限。因此,除了加强监督以外,还应该强化内在激励机制,从积极方面引导广大公职人员敬业务实,拒腐防贪,从源头上减少公务员的失职行为,并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2.考核激励的作用难以得到体现

考核激励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将考核结果与公务员的奖惩、职务升降、级别和工资的调整等挂起钩来,促使公务员积极工作,尽职尽责。而公务员考核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稍不注意就易产生考核误差,影响对公务员德才表现的准确评定,影响考核对激励功能的发挥。我国目前对公务员只进行定性考核,如某乡镇机关2007年年终考核,有48名公务员参加考核,除了4名公务员为优秀外,其余44名公务员均为合格,“不合格”一档形同虚设。这种考核无疑有失全面和客观公正,甚至没有体现出考核的意义。

3.干部选拔机制中缺少激励

中国的干部选拔机制中公平、竞争、择优原则体现不够,科学的具体的操作规范也不够健全,干部选拔过程中缺少激励,缺乏活力,必然导致利益分配激励功能减弱。由于工资基本固定,收入与努力无关,与组织目标完成情况无关,其结果是、无所作为、消极怠工等“搭便车”现象反复出现。这从根本上说,不是某个人的过失和责任,而是在组织制度中缺乏竞争激励机制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二、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H.Maslow)于1943年出版的《动机激发论》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着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生理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据此,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产生次序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1]。

行为学家们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将需要的层次、激励的因素以管理的策略对应成表,为管理的实践提供指南[1]:(1)生理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工资和奖金、福利、工作环境,管理策略可表现为完善的工资和奖金制度、贷款制度、医疗保健制度、工作时间(休息),创造健康工作环境,住宅和福利设施。(2)安全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职位保障,意外事故防止,管理策略为安全生产生活条件、危险工种的营养福利制度、合理的用工制度、离退休养老金制度、健康和意外保险制度、失业金制度等。(3)隶属与爱的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良好人际关系、组织的认同,其管理策略为和谐工作小组和良好人际关系、协商和对话制度、互助金制度、工会及其他团体活动、娱乐制度、教育训练制度。(4)尊重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名誉、地位、权力与责任、被人尊重与自尊、与他人工资奖金之比较,管理策略为人事考核制度、工作职称晋升制度、选拔择优的进修制度、委员会参与制度与提合理化建设制度。(5)自我实现的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有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组织环境、承担有挑战性的工作,管理策略为决策参与制度、建立攻关小组、提倡创造性工作、发动职工研究发展规划、交给职工挑战性工作和破格晋升制度。

2.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薪酬制度和灵活的福利机制

薪酬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中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薪酬因素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物质激励的范围,成为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的重要因素。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曾指出:“金钱对那些抚养一个家庭的人来说要比那些已经功成名就、在金钱的需要方面已不再是那么迫切的人,就重要得多。”[2]

在中国公共部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公职人员的薪酬一直实行等级工资制,一般工资水平是社会平均工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实行高薪金的公务员制度,一位高级行政官员的年俸可以与首相相比。鉴于中国的国情,目前不可能实行高薪金公务员制,但近年来公务员待遇的提高体现了决策者们对薪酬因素的重视。目前,中国公务员薪酬提高的趋势使得公共部门在与企业及其他行业争夺人才的竞争中增加了优势。但是,要使金钱成为一种真正有效的激励因素,必须保证“在各种职位上的人们,即使级别相当,但给予他们的薪酬也必须能反映出他们个人的工作业绩”。也就是说,薪酬应当与绩效挂钩,才能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目前,在西方一些国家,以往刻板的工资报酬制度正逐渐被以工作成绩来确定工资级别的制度所取代。以工作成绩来确定工资级别的制度是基于这样的论点,即“公务人员的工资收入应该符合经济市场的工资水平,并且不论公务人员之间可能存在何种差异,他们工资报酬的多少应该取决于其工作成绩的好坏,工作成绩越好,所得到的报酬就应该越多。这一论点意味着传统的、强调统一的公务员制度应该被取代。尽管公务员无疑也会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但在以前,公务员作为一个整体有着强烈的服务意识,并将为公众服务作为他们努力的目标。然而,金钱奖赏正逐渐取代这些无形的、但却是真实的价值观和激励因素而成为招聘人员和提高其积极性的主要手段。”[3]3.权力激励——公务员自我实现的需要

国家公共部门的公职人员掌握着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和尽可能合理地配置,以实现公共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在公共部门这个庞大的机器不停地运转,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公共服务产品的过程中,权力始终都在对支配和使用公共资源的公职人员起着不容忽视的激励作用。

公职人员处于何种行政职位,就拥有相应的行政权限,职位越高,所享有的权力就越大。公职人员在行使权力,满足对物和人的支配欲望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级——自我实现的需要,使自己越来越成为受人瞩目和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建立并完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权力激励体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权力对于各级公务员的激励作用集中体现在,为了能够支配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必须在法律和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勤奋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得以受到提拔,从而能够行使更高职位上更大范围的权限。

在建立权力激励体制过程中,必须在广大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避免出现“为了掌权而掌权”的不良倾向。要明确公共权力是人们赋予的,是用来更好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合理的运用权力激励,不仅能够激发公职人员的工作热情,进一步提高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而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权力腐化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三、丰富激励手段,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

1.拓宽激励渠道,注重加薪、休假等激励方式

有时将公务员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奖励,反而使公务员无法很好发挥才能。在晋升中,并不一定是业绩最好的人得到晋升就是公平。业绩优秀者应该得到奖励与表彰,但是否晋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则更主要地取决于他们的工作能力与个性特点。这一点应在晋升标准与要求中明确说明,并在晋升人选决定之后加以解释。对未能晋升的优秀公务员应有足够的表彰与补偿,以体现他们应有的地位与价值。激励渠道多样化有利于公务员合理地自我定位,从而可以不必将职务晋升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2.在工作设计方面,尽量丰富工作内容

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内容,采取工作轮换、工作丰富化等工作设计方法,尽量丰富工作内容。对公务员工作内容的改善及对其工作行为的认同和奖励,可以使公务员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满足感、成就感,从而促使工作不断创新。如因人而异地安排工作,由于每个公务员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规划不同,对岗位的要求也不尽一致,因而须建立岗位流动机制,使公务员能感到工作的乐趣。

3.打造和谐有序的行政组织文化

良好的行政文化凝聚了公务员行政智慧和行政实践经验。行政文化诸要素对于激励机制的制定、激励手段的确定、激励机制的实施和激励结果的兑现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4]。健全激励机制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以良好的行政文化为基础,促进行政文化的建设,要鼓励公务员树立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的意识,成为协调政府与民众关系的主体,促进公务员对政府工作的主动参与,有效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如果能做到公务员都相信:职位只是分工,薪酬体现贡献,那公务员就不会去追求层级的发展,而转向关注工作的内容,这样才会提高效率。随着公务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群众之间、干群之间沟通会更容易,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会为和谐公务员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志华,刘小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62.

[3]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11.

需求层次理论范文3

[关键词] 意识;潜意识;马斯洛需求层次;尚德

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1970― ),英国导演、编剧、摄影师及制片人。“我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我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奇想能力的人。重要的是我还很年轻。”这是诺兰对自己的评价。他的电影情节复杂、主调偏阴暗,不少影评人也批评他的电影缺乏人情味。好莱坞一位著名制片人曾如此评价诺兰,“这是一个拍冷血电影的冷血家伙”。然而在新片《奠基》中,诺兰花大力气为故事注入温暖,讲述主人公和妻子的感情,是对“冷血”批评最好的回应。该片继承了诺兰一贯的深刻、引人思索的风格。

影片《奠基》中一次未成功的盗梦和两次植梦,分别体现了人类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场的盗梦是满足生存的基本条件。盗梦者科布,或者我们更应该将他称为造梦者科布,他所实施的两次植梦则更清晰地体现出其他层次的需求。尤其第二次植梦满足了科布团队不同层次的需求。植梦的最深层梦境,即进入潜意识边缘,正是科布为了满足他最迫切的情感需求,也显现出道德感的作用。正如片中所说,“为什么不让梦做大些呢?”因此便有了诺兰超空间、时间想象的影片《奠基》。

本文以第二次植梦为基点,以其过程中的六个现实与梦境的层次为素材,描述潜意识中人对自身需求的追逐和探索。

一、潜意识与需求层次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理论中首先提出潜意识这个术语,它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脑内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则称它为“祖先脑”。 潜意识,也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为“潜力”,也就是存在但却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潜能的动力深藏在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里普斯认为,潜意识必须被看成是精神生活的一般基础。潜意识是一个巨大的领域,意识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1]319弗洛伊德所谈的潜意识,是一种与理性相对立存在的本能,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动力,他认为,人类又一种本能,也就是追求满足的、享受的、幸福的生活潜意识。[1]320这种潜意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一直在不知不觉中控制着人类的言语行动。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种潜意识可以升华成为人类文明的原始动力。

弗洛伊德以“梦境”出发,在对梦的分析中深化他对潜意识的认识。诺兰如是,他将潜意识中人们对自身需求的满足延伸到影片中的梦。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五个层次的需要。(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2)安全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3)感情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4)尊重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限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2]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以及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3]

二、《奠基》的植梦过程中体现的需求层次理论

影片《奠基》将这些需求体现的方式设定在梦境中,这与梦的实质有很大的关系。弗洛伊德在搜集大量的素材的前提下,找到了梦和清醒生活之间的关系。他将记忆中的梦作为自己的素材,分析梦的伪装、刺激和来源,梦的显著心理特征、道德感以及做梦的功能等一系列的课题,得出诸多结论。 “对梦的功能,我们没什么异议。梦是心灵的安全阀。……心灵能自由地建构梦这个观点在我们的理论中也体现了出来,即潜意识活动默认梦自由的发生。……问题不再是梦创造了想象,而是想象的潜意识活动在梦念的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307包括那些违背了道德的梦境。梦中有许多场景是违背现实、常理和常识的,甚至有些严重违背了道德。“在梦中我们很难变得更好、更讲道德。全部相反,意识在梦中好像维持了沉默,原因在于我们在梦中没有同情,还可能做最坏的事,如偷窃、暴力或谋杀,对这些我们都觉得无所谓,也没有悔恨。”[1]34学者们对梦的真实性产生了两种相反的看法。根据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这些与现实不符、甚至相悖的梦境体现出我们不需要对梦负责,才有了这些隐藏在意识下的潜意识的真实体现。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真实需求的反映,因此研究梦中体现的人的需求即是研究人真实的需求。

《奠基》的第二次植梦始机的头等舱内。现实中的准备阶段影射了雇主齐藤多层次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要,如他的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等;还包括了他对尊重的需要: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及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限度;他的需求贯穿整个植梦过程,且运用精神激励模式引导科布团体为其服务。科布植梦最大的激励因素是自身情感的需┣蟆―为了合法地回家见他的两个孩子。同时其他成员也出于不同的需求:阿丽雅德妮出于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他成员表现为最直接的对情感或金钱的需求。

现实中的这些需求为植梦做好了准备。梦本身分为五个层次,每个参与者的需求,包括“观光者”齐藤和被植梦者费舍尔的需求,都随着梦的发展而变化和深化。

第一层,雨中的城市。这层梦境的目的是伪装者从费舍尔口中套出有用信息,比如:父子关系,让他说出6位数字,作为之后几层梦境的线索(房间号,女郎留下的电话号码,最后保险箱的密码)。费舍尔是主体,这些过程体现他对安全的需求。体现其潜意识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

第二层,酒店中。科布伪装成费舍尔潜意识中的防御者,离间费舍尔和勃朗宁的关系,劝说费舍尔进入到自己的潜意识中,为下一层植入目标来做铺垫。费舍尔依然是主体,他的潜意识体现出他对安全的需求和情感的需求。

第三层,大雪中的安全屋。这层梦境是参与者多层级次需求的集中体现。这一层是费舍尔的潜意识防御,集中体现出他自身情感的需求:希望被爱。现实中父亲对他很冷漠,而植梦者营造的梦境满足了费舍尔对爱的渴望,使他丧失了抵御,从而接受被植入的想法,植梦最终得以成功。对于齐藤,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为梦想而奋斗。同样体现出他对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为了实现他自身的理想、抱负,发挥他的能力到最大限度,他甚至愿意抛弃自己的生命。可见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

之后导演和编剧大打温情牌,重笔描述科布及其妻子间的感情纠葛。突出影片的主线,情感。什么时候是开始?什么时候是结束?死亡是彻底的终结吗?那为什么梅尔跳了楼,她还是不停地出现?第四层梦境是科布的潜意识层,梅尔来自于科布的潜意识。科布对于安全、感情、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体现在这一层梦境中。尤其是情感需求,为了满足这个需求,他答应留在梦境中,而当遇到更高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时,科布毅然选择进入潜意识边缘,找到齐藤,实现他对植梦成功的追求和对他人的承诺。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

第五层,潜意识边缘。植梦的结束回归到发起者,这最深层次的梦里只剩齐藤和科布。再高层次的追求也是以较低层级需求的满足为基础的。影片从开始就强调科布最迫切的情感需求――回家见孩子们,这个需求对他最具激励性。如果不能满足该需求,再重要的多层次需求的满足都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没有落脚点。这个需求贯穿整个植梦过程,在不同阶段激励着科布,并最终引导他带领齐藤走出潜意识边缘。

三、结 语

植梦是比盗梦更高级的技术。《奠基》中造梦师们个个能力非凡,不仅能够用意识造出各种宏大的场面,还能带着其他人在各个梦的层次之间穿越。这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源于遵从和尚德。

每个人都要遵从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规律。片中最吸引笔者眼球的场景是科布教导阿丽雅德妮如何造梦,成为造梦师。科布提出这个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前提:梦境不要违背常理和常识,如地心引力等;且梦境的场景尽量不要用现实中的场景,为了避免分不清梦与现实。违背常理和常识的事,即使发生在梦中,仍然会引起潜意识抵御。同时,社会中的人不是独立体,植梦的完成需要一个团队,因此只有科布一人是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的。在团队中每个人各司其职,遵从是前提。

尚德是指崇尚道德。影片最初便给观众设置了植梦的前提:反商业垄断。这是开场就赋予植梦的“正义的”道德意义。其次,现实中逝去的妻子,反复出现在科布的梦境中。妻子自杀是由于他植入的梦,这是对他违背道德的惩罚。最后,科布可以穿越回现实,放弃深陷潜意识边缘的齐藤,然而诺兰给他设定了一个道德意义:为了救出“观光客”齐藤,科布放弃最后一次穿越回现实的机会。

现实与虚幻的距离有多远?或许只是一个梦的距离,这个梦的时限是多久?弗洛伊德说,梦犹如烟花,绽放只是一下子,但准备的时间需要很长。他把梦解释为“愿望的满足”,包括潜意识里的愿望。即使在梦中,潜意识中的遵从和尚德依然在起作用。让我们在观看电影大师为我们营造的梦境时,努力寻找心中那个“陀螺”,找到梦境通往现实的那个出口。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周艳红,胡惠君,译.上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 [美]A•H•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需求层次理论范文4

关键词: 微博 大学生 需求层次理论 流行原因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常被网民昵称为“围脖”。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1]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较高、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群体,天然地与这一新媒体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因此,本调研报告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探究微博在大学生群体流行的原因,并从需求层次论的角度探讨微博是如何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各种需求及满意程度这一问题,并以此提出建议,以完善微博。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基于研究背景,我组织了“大学生对微博的看法”的调查,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选取了相关学院进行了调查,采取了非随机抽样的方式。本次调查总共发放了310份问卷,有效问卷3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77%,其中男生有150人,女生有150人;大一生有100人,大二生有100人,大三生有100人;文科生有150人,理科生有150人。另外,在正式调查前,我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做过探索性试验。最后用Excel对资料进行分析,试图结合需求理论找出微博流行的原因。

二、主要研究数据与分析

(一)微博的使用程度

表一:“请问你平时上微博的频率是多少呢?”调查分析

表一显示,在已经使用微博的被调查者中,35%的同学每天至少访问一次,15%的同学每周有4―5天访问,并且13%的同学每周有2―3天上微博,26%的同学则表示平均每周访问一次微博,甚至有9%的同学称其开了微博但是平均每周访问不到一次。这正说明微博在大学生间普及度正在不断上升。

(二)使用微博的原因

表二:“你使用微博的原因(多选)”结果分析

表二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原因大致有以下:27%的同学认为微博是一个关注并讨论热门话题,可以分享想法的平台;19%的同学认为微博可以提供多方面资讯,包括学习、生活等;17%的同学称其认为微博可以消除压力;14%的同学表示微博可以消磨时间。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虽然答案各不相同,但这正反映了现今社会的多元价值观,也正表示了微博这一新媒体从各方面满足了大学生群体的各种需求。

(三)微博的用途

表三:“你把微博用于以下哪些方面(多选)结果分析

从表三显示,25%的学生使用微博来了解最新时政新闻及社会热点问题;30%的学生使用微博关注资讯或者个人动态;而有22%的同学使用微博是希望同时可以关注好友动态;17%的同学喜欢在微博上评论或转发消息;5%的学生是在微博分享学习经验或探讨学习问题。可以看出,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用途十分广泛。

三、微博流行的原因分析

(一)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安全需求

微博通过实现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知觉,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安全需求。一方面,微博可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微博具有整合信息的特点,使大学生可以获得各种信息,特别是通过提供关乎大学生自身利益的信息,实现大学生的社会知觉。正如调查中有将近两成的同学认为微博可以提供多方面资讯,包括学习、生活等方面。这样学生通过微博了解更多世界各地的资讯,增强社会联系。

另一方面,微博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安全。大学生由于害怕被孤立,在进行选择时,往往具有从众心理,以大多数人的意见作为选择标准,以保证自身安全。微博提供可供大学生选择的各种关注对象,数据显示有22%的同学使用微博是希望同时可以关注好友动态,这样使大学生了解大多数人对某些事件的态度和行为。

(二)满足大学生的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包括友爱和归属等。作为社会成员的大众属于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都有一种社会归属感或群体归属感。而微博便是具有虚拟社群属性的公共空间。数据显示有27%的同学认为微博是一个关注并讨论热门话题,可以分享想法的平台,因此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和信息共享的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里,大学生可形成人际交往,满足社会归属需求。因此,微博成为了拓展人际网络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选取与自身具有共同兴趣的关注对象,建立联系,形成社会环境。大学生一旦遇到问题,则能够从社会环境中获得支持。大学生在微博中获得的支持和认同度越高,社会归属感就越能得到满足。

(三)满足大学生的尊重需求

微博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尊重需求,具体表现为它赋予大学生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动权,改变了大学生过去被动接受信息的状况,加上微博的“零门槛”准入,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上表达自己,使自己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某位被调查者称他将日常心灵语录写入微博,吸引了众多粉丝,目前已有几千人关注他,他自身的尊重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因此,当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四)满足大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

微博满足大学生的自我实现,其一,个人在微博中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得到他人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同,实现自我价值。其二,微博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推广”功能,成为大学生展现自我的窗口。许多明星不再仅仅依靠传统媒体宣传自己,而是通过微博与粉丝影迷互动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相同的,在微博中,大学生通过提供生活、学习的信息赢得“被关注”,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四、结语

身处这个信息爆炸、快速变革的时代,大学生必须在众多信息中寻求满足自身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需求的道路。而微博应运而生,符合时代特性,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各种需求,因而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他传统媒体可以借鉴微博形式,改变传统传播方式坚持以受众为中心,围绕受众需求进行传播活动,从各方面满足受众的需求,以期获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兵.基于微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1,(5):84-86.

[2]殷俊,孟育耀.微博的传播特性与发展趋势[J].今传媒,2010,(4).

需求层次理论范文5

教育是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著名心理学家马斯诺提出了“五个需求层次”理论,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特别强调教育应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因为,这种人格是情绪、感情、态度、价值等的“情感发展”与理智、知识、理解等“认知发展”的统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以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和生命的完善提供一流的服务和支持。

一、尊重的需要

教育家杜威曾说:“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学生个体尊重的需要包括内部尊重(即自尊的需要)和外部尊重(即他尊的需要)。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会使学生坚信自己的力量、潜能与价值,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自信心,提升“生活力”。 尊重学生,不只是尊重其人格,还要以学生的兴趣为转移。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提高与发展,尤其是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进步感,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用语中应该多说Would you like to…?Do you want to have a try?Would you please...?不用或慎用表示命令的语气,绝不轻易对学生说“No”。无论学生有什么错误,教育都应该像阳光雨露,永远给予学生向上的力量。只要教师有耐心,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不断地改正学生在成长道路上所犯的一个个错误,并逐渐地使他们的错误减少到最低的时候,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还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中、班级事务的决策上, 师生共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即使学生的见解有偏颇,也应耐心地启发诱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忌批评、斥责。

二、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研究认为,渴求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是人的本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课堂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启发、点拨、引导和激励,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欣赏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追求最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二人操练、多人表演、小游戏、猜谜、唱歌以及进行free talk、ask and answer等,要让学生“能学”和“坚持学”,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创设环境。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让学生真正主宰课堂,张扬生命的精彩。

比如,在教Past and present时,在学习中渗透对学生保护环境的教育,通过对家乡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体会各种变化带来的影响,要求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和水平。同时,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中所形成的热爱家乡的情感和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的意识和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体会英语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应用价值。这样,教师不但可以在课堂内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让学生走出校园,投入社会大课堂学习了英语。

三、接纳的需要

人类社会学研究认为,被接纳亦即归属感是人类的重要需求,同时也是其他需求的基础。学生在课堂上十分需要老师的关注,期盼老师站在或支持自己的立场上。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作为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出身、性别、智力、相貌、年龄、个性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同等对待,接纳每一位学生。教师接纳学生要以尊重、肯定、关注、理解、公平和温暖为基础,承认并赞赏学生的内在价值。教师可以通过行为或语言来表明其接纳并关心每个学生,如倾听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学习行为、组织有关活动等。

四、能力的需要

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被教师和同学肯定,就会激活内在的学习动机,成功感便溢于言表,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就会处于最佳的状态。对于学生来说表扬相对于批评更能让他们得到改正的动力。通过表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学习的欲望更强烈了。学生们都有好学的欲望,只是有时他们的学习习惯遮住了好学的欲望,通过表扬可以让他们把自己的上进心表现出来。

当教师发现学生产生了消极、悲观、冷漠的情绪时,教师可通过鼓励、肯定的语言或适当调整任务或问题的难度,以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

五、安全的需要

需求层次理论范文6

关键词 需求层次 酒店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1.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起源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发表了《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在这本书中,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他看来,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

1.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假设

(1)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2)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3)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4)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2 当前酒店管理存在的需求短板

2.1需求激励机制不完善

对于物质方面,酒店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酒店员工的工资水平不高,福利水平也不高的局面。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枯燥的业余生活很容易挫伤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基层员工直接对顾客提供服务,长期不满意的情绪会影响员工对顾客的服务态度,进而又会影响顾客对酒店的满意程度。要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要以加强对员工的物质激励。

2.2激励需求与约束机制相分裂

激励是一柄双刃剑,某些酒店管理者奖励与约束只讲一面,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奖励和惩罚是两种基本的激励措施。对希望出现的行为,酒店用奖励进行强化;对不希望出现的行为,要利用处罚措施进行约束。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是激励与约束二者相辅相成地完整激励体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潜在的能力,让每个人每天都能够感受到来自内部竞争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又能够将压力转化为竞争的动力。

2.3职业归属感缺失

现代酒店已步入人本管理时代,酒店与个人的关系由“契约型”向“盟约型”转变,酒店与个人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也就是有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员工职业稳定在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酒店的凝聚力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各种社交活动,到最后都会转化为对酒店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仅让员工在工作中更加轻松自如,对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3.1转变管理理念,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酒店最有价值的资源和财富,是决定酒店管理与服务工作成败的关键。人力资源的拥有和管理已成为各类酒店竞争的焦点,只有在人才上抢占先机,拥有一流的人才资源,才能保持各项工作的先进性。以人为本在管理领域的核心是通过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在酒店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行最终仍然要通过调动酒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来进行,推行以人为本管理是完善酒店管理激励机制的指导思想和必然选择。

3.2加强生活安全保障,提高员工基本幸福指数

较高的薪金,一定工作时限,较好的工作条件,住房的补贴,医疗和养老保险,一定的参股权,可以说这些是现代酒店员工作为人所需求满足的最为基本的需求,也是在生物学意义上需求,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员工将无法开始正常的工作。稳定的工作,安全的工作环境,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降低,在工作中的人身、财产安全能得到较高的保障。

3.3积极培育良好氛围,满足员工交往尊重需求

交往需求是对酒店同事间友谊、团队归属感等方面的需求。酒店员工是具有社会性的劳动者,其工作和生活都不是在孤立封闭状态下进行的。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交往需求就会显现出来。如期望酒店可以适当开展集体活动,增进同事间了解,如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座谈会等;成立文体活动非正式团体,既能增进爱好相似酒店员工间的友谊和情感交流,也能丰富酒店员工的业余生活。

3.4努力创造机会平台,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满足前面四项需求的前提下,酒店员工就会有强烈的成长欲望和成才的需求。酒店要为他们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发展机会, 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潜能, 对这部分员工的发展要精心的指导和安排, 要从工作能力、职业倾向、价值观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做出全面评估, 使员工了解自我, 确定职业发展目标。酒店应该为员工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员工制定继续教育, 甚至终身教育计划, 将教育与培训贯穿于酒店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 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随时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与技术, 保持与酒店同步发展, 从而成为酒店最稳定可靠的人才资源, 并在培训中努力做到使员工个人发展与组织目标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孟晓翠,王昕,赵红梅,田红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