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曲线范例6篇

需求曲线范文1

某商品的个人需求曲线表明:个人愿望的最大限度。需求分为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两方面。个人需求是指单个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市场需求是指所有个人需求的加总。需求曲线表示的是消费者的边际支付意愿,供给曲线表示的是生产者的边际成本。所以,个人需求曲线表明了个人愿望的最大限度。

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其中需求量是不能被观测的。需求曲线可以以任何形状出现,符合需求定理的需求

(来源:文章屋网 )

需求曲线范文2

关键词:指数回归;ARMA模型;石油需求预测

一、引言

在所有的能源类别中,石油一直是全球消费比例最高的能源。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在全球能源形势日趋紧张的严峻对局中,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多。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石油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的石油消费量逐年增加,2002年达到2.457亿吨,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4年中国石油进口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有增无减。据资料显示,2004年生产原油1.75亿吨,进口1.2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0%。按目前进口的增长速度来看,明年中国石油进口的依存度将高达50%。但相比石油消费,中国的石油生产却增速缓慢,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近十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9.7%,石油需求年增长为5.77%,而国内石油生产年均增长仅为1.67%。随着对石油需求量的快速增长,我国石油供需失衡程度将呈现日益严重的态势。为此,建立准确有效的石油需求模型,对石油需求量进行及时、准确测算,对制定我国的能源战略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石油需求预测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常用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法、能源消耗弹性系数法、灰色预测法、时间序列方法以及神经网络方法等。本文以历年石油消费数据为出发点,通过其趋势图形拟合出与之相似的指数回归曲线,消除了原序列的长期趋势,然后假设其残差序列为一平稳过程,根据刻画时间序列的自相关和偏相关函数来最终确定ARMA模型的具体形式,最后得到适合我国石油需求数据特征的指数回归―ARMA(1,1)预测模型。

二、模型识别

考虑到我国石油需求量的真实数据没法准确的测算,所以在数据处理中用每年的石油具体消费量代替石油需求量,显然这种数据处理方法是合理地,其具体数据如表1。

从石油消费量序列趋势图可以看出,我国的石油消费量一直呈上升的趋势,近似一条指数曲线,在对石油消费量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差分结果显示石油消费量差分序列的年净增长数总体上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但在1988~1990年、1997~1998年和2004~2005年的这三阶段我国的石油消费却出现了下滑,这是与我国当时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自从1990年以来我国经济步入快车道,随着经济的强劲增长,石油消费量也保持较快增长,1990~1997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平均保持6%的增长速度。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同时石油消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抑制。从1998年扭转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以来,石油消费的增长则更加迅速。2002到2004三年间,我国石油消费增长近7000万吨,但2005年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上升,导致石油及相关产品的价格明显上涨,为了降低成本,更多的选择替代产品,如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这样就抑制了石油的消费快速增长。

对石油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了分析后,下面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对原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进行自相关和偏相关检验。从检验结果可知:石油消费序列的自相关系数没有很快趋于零,说明序列是非平稳的,所以不能直接对原始序列建立ARMA(p,q)模型进行回归。虽然可以考虑利用一阶差分消除原始序列的趋势,但是一阶差分后得到的结果表明,一阶差分后的序列仍然是非平稳的。虽然可以通过二阶差分得到平稳的时间序列,但经验告诉我们,差分法存在明显的缺点,高阶差分虽然能消除某些序列的趋势而易于建模,但是也消除了原序列的长期特征,从而造成了大量的信息损失。所以考虑利用与原始序列趋势近似的指数曲线来拟合原序列的趋势,其拟合结果如下:

LOG(OD)=8.471149312+0.05246892536*T+Ut(1)

其中Ut为残差序列,从残差Ut的散点图可以看出,其残差序列基本上为一平稳序列。进一步观察其偏相关图,偏相关系数在滞后一期时明显不为0,在k>2以后都落入到95%置信区间内,说明序列的偏相关函数具有截尾性,所以p可以取1或2;从自相关系数可知,自相关系数在滞后一期明显不为0,所以q可以选择1和 2,综上所述对残差序列可以建立ARMA(1,1)、ARMA(1,2)、ARMA(2,1)和ARMA(2,2)四种模型进行预测。

三、模型的建立

通过上述模型的识别,我们确立了基本指数回归-ARMA(p,q)的我国石油需求预测模型,其基本形式如下:

LOG(OD)=a1+a2*T+Ut(2)

Ut=μ1Ut-1+μ2Ut-2+…+μpUt-p+εt-θ1εt-1-…-θqεt-q(p,q=1,2)

利用上述模型进行拟合,我们可以得到五种不同形式模型的参数估计值,汇总其检验结果如下表2所示。结果表明,以上模型除指数回归模型外,都满足ARMA过程的平稳性及可逆性的条件,模型的设定上都是合理的。比较上述模型检验统计量的结果,可以看出四种指数回归-ARMA(p,q)模型的决定系数R2、AIC信息准则以及SC准则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与指数回归模型比较,上述四种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都有显著提高。进一步分析发现指数回归―ARMA(1,1)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较小,说明其短期预测效果会更好。虽然指数回归―ARMA(2,2)模型的所有统计指标也很好,但预测模型应该力求简洁实用,所以全面权衡后,我们选择指数回归―ARMA(1,1)模型对我国石油消费量进行中长期预测。

由回归结果可知,首先模型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说明模型通过了适应性检验;其次模型的拟合值与实际值保持大体一致,说明模型的预测结果可靠性也是很高的。显然指数回归―ARMA(1,1)模型的短期预测能力是非常理想的。下面为应用指数回归―ARMA(1,1)模型对我国未来石油需求的预测结果。

四、结论

由以上预测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未来中国经济如何与石油消费协调发展的启示。从而,对我国实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战略性建议。

(一)提倡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尽快制定出国家总体石油发展战略

在石油供应不足或价格不稳定的情况下,国家应利用法律、行政,以及综合运用投资、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出国家总体石油发展战略。只有在国家层面上制定的长远石油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实施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能等各个部门的协调发展目标,才能实现能源整体优化。

(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替代石油工作的力度,防止石油消费量过快增长

由于近年来,石油消费量增加的幅度较大,石油价格也持续上涨,但石油消费量的增加并非可以直接导致经济的迅速增长。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大替代石油工作的力度,防止石油消费量过快增长。如可油、气并举,加快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加快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国家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高度重视煤炭的洁净利用,对煤代油技术开发给予投资;大力发展洁净能源,如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等方面等。具体措施为:(1)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法规体系。研究制订专项法规或修订已有的法规,逐步建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法规体系,主要包括项目审批程序、财税制度、安全和环保、价格、建筑设计等;(2)设立专职机构,建立开发利用体系。负责实施和指导扩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和利用计划,支持高风险长远研究开发活动,管理指令性援助计划;(3)利用部分国债资金开发利用新能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尽量减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是我国今后能源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考虑由政府利用部分国债资金,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工作;(4)开拓利用国际石油市场,建立规模化、多元化的海外油气供应体系。利用国外资源,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发展国际贸易;二是到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油气生产供应基地。要充分发挥国家公司的比较优势,以中东、中亚、俄罗斯和非洲的油气项目为基础,抓住机会,优选有利地区,发展新项目。加快建成几个具有较大规模的海外油气生产供应基地。同时,积极建设多元化贸易业务,实现油气来源、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的多元化,确保石油供应安全。

参考文献:

1、S.L. Ho and M. Xie.The use of ARIMA models for reliability forecasting and analysis[J].Computers Industrial Engineering,1998.

2、G. Mélard and J.M. Pasteels. Automatic ARIMA modeling including interventions, using time series expert softwa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2000.

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需求曲线范文3

关键字:总需求曲线 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61-03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三个模型之一,通过对此模型分析,可得出对我国经济增长有利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含义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后凯恩斯主流派—新古典综合派用于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一个工具,这个模型是在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IS—LM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是对前两个模型仅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正。所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所依据的理论已经不是标准的或纯粹的凯恩斯理论了。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把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如图1。

图1中,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AS交与E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均衡的物价水平。这时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均衡。

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因素分析

我们对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分别从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介绍它们对模型的影响。首先是分析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指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需求(可用净出口来表示)可以把总需求公式表示为: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净出口

总需求的变动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受到物价水平的影响,总需求与物价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在总需求中,政府需求由政府决策决定,与物价水平无关。一般分析总需求时主要研究物价水平如何影响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总需求曲线受到财产效应{1}、利率效应{2}和汇率效应{3}的影响,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分别说明了价格对投资和净出口的影响,当物价上升时,财产效应使实际财产减少,消费减少;利率效应使投资减少;汇率效应使一国汇率上升,净出口减少。这样,物价水平上升就引起总需求减少。这正是总需求曲线所表明的关系。应该指出,在组成总需求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中,消费是相当稳定的,净出口比例减少,总需求变动更多是由投资引起的。在影响总需求的三种效应中,利率效应最重要。当然除了物价水平影响总需求外,其他因素也会对总需求产生影响。由于消费习惯改变引起的消费增加,由于政府投资、税收优惠引起的投资增加,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净出口的增加,都与物价无关,但都会影响总需求,这些因素引起的总需求的变动就用总需求的曲线的平行移动来表示。其次是总供给曲线对模型的影响。总供给曲线表示表示经济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我们分析总供给曲线是,一定要区分短期与长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是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供给总量。短期中总供给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在这里我们分析物价水平对总供给的影响。短期中用粘性工资理论{4}、粘性价格理论{5}和错觉理论{6}来解释,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成同方向变动。在长期中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都不存在,所以,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表示总供给与物价水品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垂线。要注意的是,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不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小于或等于都是有可能的。为了说明这一点,必须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均衡图中引入长期供给曲线,如图2。

图2中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AS)与长期供给曲线(LAS)正好相交于一点,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O)正好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这是理想的宏观经济状况。图3中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SAS)时,长期总供给曲线(LAS)在交点的左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O)正好大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这种均衡成为大于充分就业的的均衡。这时,资源得到过渡利用,资源短缺使资源价格上升,最终会引起物价上升,存在通货膨胀压力,经济过热。图4中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SAS)时,长期总供给曲线(LAS)在交点的右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O)正好小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这种均衡称为小于充分就业的的均衡,这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中存在失业。三种均衡中,只有图2表示的充分就业均衡是理想的,其他两种均衡无论是通胀还是失业都不理想。宏观经济学正是要从总需求和总供给角度说明了引起后两种均衡的作用。

三、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的运用

我们可以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说明总需求和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和调节。

1.人民币不贬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调节方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东南亚各国货币纷纷大幅度贬值,而中国坚持货币不贬值。当其他国家货币贬值,而一国货币不贬值时就意味着该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升值了(汇率上升),人民币相对升值,使国内价格未变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上升。这样中国的出口就减少,从而引起总需求减少。这时中国宏观经济有何影响呢?我们可以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分析这一问题,如图5。

图5中,中国原来的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从图上看是短期供给曲线(SAS),总需求曲线(AD0)与长总供给曲线(LAS)相交于E0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0,也就是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水平为P0。人民币不贬值使出口减少,总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AD0)向左移至(AD1),这时总需求曲线(AD1)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E1点,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1,小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0,物价水平为P1,低于充分就业均衡的物价水平P0.从以上这个例子分析中可归纳出: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物价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物价水平下降,可见,当总需求减少引起的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衰退)物价水平即通货膨胀率缩小时,只有增加总需求才能恢复充分就业的均衡。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滞涨。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美国石油主要依靠进口,受到的冲击最大,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并存的滞涨。我们可以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分析滞涨的产生,如图6。

图6中,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需求曲线(AD),短期总供给曲线(SAS)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E0点,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0)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相等,物价水平为P0,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大幅度价格的大幅度上升,成本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SAS0)向上移动到SAS1,这时石油价格上升只影响短期总供给,并不影响总需求和长期总供给。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AS1)相交于E1,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为(Y1),小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0),存在失业。这时物价水平为P1,高于P0,存在通货膨胀,这就出现了滞涨。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在短期中,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影响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我们在这个实例中分析了石油成本增加引起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同样,工资成本增加,以及预期的物价水平上升,都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3.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是美国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引起这种增长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进步引起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即美国经济潜力的提高,可用图7说明。

图7中,20世纪80年代,长期总供给曲线(LAS0)、总需求曲线(AD0)、短期总供给曲线(SAS0)三线交于一点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0),它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物价水平为p,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20世纪90年代,由于技术进步,美国经济潜力提高,长期总供给曲线(LAS0)向右移至(LAS1)随着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短期总供给曲线也向右移动,SAS0移至SAS1。技术进步引起投资增加,消费增加,总需求曲线移至AD1。长期总供给曲线(LAS1)、总需求曲线(AD1)、短期总供给曲线(SAS1)三线交于一点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1)它与新的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相等,仍然是充分就业均衡,但水平大大提高了,而物价水平仍是P。这个事例告诉我们,经济潜力的提高,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充分就业均衡而不引起通货膨胀。

通过“人民币不贬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滞涨、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增长三个实例,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短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冲击,通过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

注释:

{1}财产效应就是物价水平变动通过实际财产的影响而影响实际消费。消费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物价水平与总需求呈反方向变动。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又称庇古效应。

{2}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

{3}汇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汇率的影响而影响净出口。美国经济学家费莱明和芝德尔提出。

{4}粘性工资理论是指短期中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新凯恩斯学派提出。

{5}粘性价格理论是指短期中价格的调整慢于物品市场上供求关系变化。

{6}错觉理论是指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觉,从而作出错误决策。

参考文献:

1.梁小民.西方经济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梁小民.宏观经济学纵横谈.三联出版社,2002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需求曲线范文4

关键词:需求曲线;供给曲线;价格变动;需求;供给

供求曲线图选择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频繁出现,此类试题具有直观性强、信息量大、新颖灵活等特点,是学生失误较多的一类题目。在高三经济生活复习中,笔者讲解《经济生活》第二课“价格变动的影响”时,把其中的考点与供求曲线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了知识要点的总结归纳,整合提升,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需求曲线图在“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复习中的运用

1.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该原理用需求曲线来表示如下图。在函数图象中纵轴代表价格,横轴代表需求量。用“向右下倾斜”的曲线(D),描绘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表示两者呈反方向的关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分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变动时,会引起需求数量沿着既定的曲线移动。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即需求弹性)

(1)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往往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急剧下降。

(2)高档耐用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则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迅速上升。

引导学生分析,两类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映不同(即需求弹性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变化影响较小,它的需求曲线的倾斜度就比较小;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产品需求量的变化影响较大,它的需求曲线的倾斜度就比较大。

例1.(2012・福建卷)图中M、N曲线分别代表两类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推断出的正确结论是( )

A.M商品是生活必需品,企业应扩大该商品的生产

B.N商品是高档耐用品,企业应减少该商品的生产

C.当M、N商品同时提价时,政府应对M商品征收增值税

D.当N商品价格过高时,政府应对低收入者发放生活补贴

解析:本题考查价格变动的影响、增值税等知识。由图可知,M商品曲线倾斜度大,说明价格变动对M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大,N商品曲线倾斜度小,说明价格变动对N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小。因此,M是高档耐用品,N是生活必需品,A、B两项错误。增值税是以商品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有增值才征税,没增值不征税,故C项说法错误。由于N商品是生活必需品,价格过高时,政府应对低收入者发放生活补贴,以减少物价上涨对他们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故D项正确。

3.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1)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亦然。

(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亦然。

例2.(2011・安徽卷)下图中的曲线反映的是某种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价格走势。同期,该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其需求量发生反向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该种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②该种商品的互补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③该种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④该种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根据函数图象显示的内容,商品价格不断降低,需求量不断增长。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增加,该商品的替代商品的需求量下降。这样就排除了选项中的②和④。本题答案选A。

二、供给曲线图在“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复习中的运用

价格调节生产规模。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生产者就会缩小生产,减少供应量;供应量减少了,又会导致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增加,生产者就会扩大生产,增加供应量。可见,价格变动会调节生产者主动扩大或减小商品生产。该原理用供给曲线表示如下图,在函数图象中纵轴代表价格,横轴代表供给量。用一条“向右上翘”的曲线(S),描绘出价格与供给的关系,表示两者呈正方向关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分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变动时,会引起供给量沿着既定的曲线移动。

例3.某年我国1000万保障性住房陆续上市,一线城市商品房价格回落,新楼盘开盘减少。下图中Q1为变化前新上市商品房数量,Q2为变化后数量,P为新上市商品房价格。其中可以描述新楼盘开盘减少这一现象的是( )

A B

C 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商品房价格回落,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缩小,导致商品房供给减少,所以新楼开盘减少。可见材料是在说明价格与供给的关系,价格变动与供给变化呈正方向关系,排除A和B,价格回落,供给缩小,供给量应该沿曲线往左下方移动,故D图表符合材料内容。本题答案为D。

三、供求曲线图在“均衡价格的变动”复习中的运用

如上图所示,曲线D为需求曲线,曲线S为供给曲线。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叉点所对应的市场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即P0点为均衡价格点,供需平衡。在P1点时,供给小于需求。在P2点时,供给大于需求。

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变化会带来需求(供给)曲线的移动。需求(供给)增加,曲线会往右移动,需求(供给)减少,曲线会往左移动。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以根据曲线的变化或平移的原因去分析问题,然后做出选择。

例4.(2012・山东卷)下列曲线图中,某商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若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引起E点向E′点方向移动。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曲线图是( )

A B

C D

解析:材料表明生产某产品的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使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曲线应该往右移动。C、D是需求曲线不符合题意,A曲线往左移动,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

均衡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的,现实中均衡价格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需求和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某一方的变化,会使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均衡价格的变动,形成新的均衡。

例5.(2013・广东模拟题)甲商品价格走势如下图(D为需求曲线,S与S′是供给曲线),结合图示分析,对E向E′移动理解正确的是( )

甲商品的供给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下降 ②甲商品的价格变动,会激发生产者积极性 ③甲商品的价格降低,刺激需求量增加 ④价格由E向E′移动,引发S向S′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供给曲线S往右下方移动,导致均衡价格由E向E′移动,说明甲商品供给增加,从而使均衡价格下降,居民增加购买,进而使甲商品需求量增加,故选项①③符合;而由于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可能会缩小生产,所以,商品价格下降会使生产者积极性受挫,商品的供给会相应减少,故题目中②④应排除。

实践证明,在高三《经济生活》复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恰当引入西方经济学曲线图,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需求曲线范文5

1.价格变动会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需求定理)。

注意:需求定理是就一般商品来讲的,对某些特殊商品(如炫耀性商品、吉芬商品、投机性商品)而言,需求定理则不一定适用。

需求:是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时愿意(购买欲望)而且能够(购买能力)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需求是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

需求曲线

表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见下图,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需求量),这表明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1)当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是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这种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在下图中,在需求曲线D上各点的变动就是需求量的变动,向左上方(如从b点到a点)变动表示需求量减少,向右下方(如从a点到b点)变动表示需求量增加。

单项选择题

(2009・北京)北京市下调公交车车票价格,乘坐公交车的人次增加,能够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

解析:由需求曲线的定义可知,A、B为需求曲线,首先排除C、D两个选项。在A、B两个选项中,A项表示随着公交车车票价格的下调,乘坐公交车的人次增加(向右下方变动),故正确选项为A项。

(2)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其他因素[包括:消费者的个人收入水平、相关物品(替代品、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消费者的预期、买者数量、人口增减、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季节变化等]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是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这种变动称为需求的变动。

在下图中,需求曲线由D0移至D1和D2都是需求的变动。当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从D0移至D1)表示需求的增加,当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时(从D0移至D2)表示需求的减少。

区分:“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

变动主体价格P其他因素图形表现

需求量的变动Q变化不变同一条曲线上点的移动

需求的变动D不变变化整条曲线的位移

单项选择题

1.(2008・山东)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会影响农民对家电的市场需求量。下列曲线图(横轴为需求量,纵轴为价格,d1为补贴前市场需求曲线,d2为补贴后市场需求曲线)能正确反映这一信息的是( )

解析:由需求曲线的定义可知,A、C为需求曲线,首先排除B、D两个选项。在A、C两个选项中,C项表示在家电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农民对家电的需求会增加,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故正确选项为C项。A项表示需求减少。

2.假设某国化妆品市场高档品牌被进口品牌垄断,为保护国内产业发展,该国对进口化妆品提高关税,致其价格飙升;受此影响,消费者转向国产中低档品牌,使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1)和国产中低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2)发生变动(注:F代表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量)。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

解析:对进口化妆品提高关税,会导致其价格升高,销量减少(沿同一条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F1F2);进口化妆品与国产化妆品互为替代品,受进口化妆品涨价影响,国产中低档品牌化妆品销量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故选D。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在经济学中,将商品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称之为需求价格弹性,计算公式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①需求缺乏弹性。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即需求弹性小于1)。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陡峭的线。(见下图)

如,某商品价格上升20%,而需求量下降10%,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缺乏弹性。

②需求富有弹性。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即需求弹性大于1)。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平坦的线。(见下图)

如,某商品价格上升6%,而需求量减少9%,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富有弹性。

需求弹性大小与需求曲线形态

企业的总收益等于价格乘销售量。由于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所以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也不同。这样,需求弹性就会影响总收益。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反方向变动。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同方向变动。所以,企业对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可以实行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对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可以卖出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

单项选择题

1.(2010 海南)价格变化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下列命题正确反映这一原理的是( )

A 中高档轿车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小

B 食盐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大

C 家庭煤气需求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

D 品牌服饰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

解析:食盐、家庭煤气为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中高档轿车、品牌服饰为高档耐用品,需求富有弹性,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故选D

2.2014年1月10日,我国成品油价格迎来今年首次下调。假设下图(P为价格,Q为需求量)d1和d2中有一条是汽车需求曲线,另一条是某生活必需品需求曲线,受汽油价格下调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下图移动的线是汽车需求曲线的可能是( )

A.② B.① C.③ D.④

解析: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陡峭的线。汽车属于高档耐用品,需求富有弹性,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平坦的线。汽油与汽车为互补品,汽油价格下调,对汽车的需求会增加,汽车需求曲线会向右上方平移,故选②(d2为生活必需品,d1为汽车)。

3.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互补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各不相同

注意:这里要分析的是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带来什么影响,而不是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的影响。

①互为替代品:

如果两种商品的功能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

一般情况下,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用图示表示替代品之间的关系:

提示:若甲、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纵轴P代表甲商品的价格,横轴Q代表乙商品的需求量,则甲、乙两种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化(见下图)。

②互补商品:

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用图示表示互补品之间的关系:

提示:若甲、乙两种商品为互补品,纵轴P代表甲商品的价格,横轴Q代表乙商品的需求量,则甲、乙两种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化(见下图)。

单项选择题

1.(2010・山东)甲商品价格(P甲)与乙商品需求量(Q乙)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甲商品的需求量受乙商品价格的影响

②甲商品价格上升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

③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们对乙商品的需求增加

④人们的某一特定需要,甲乙两种商品都可以满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从图所示甲商品价格与乙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出,甲商品与乙商品互为替代品,所以,甲乙两种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消费者同一需要。若乙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乙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甲商品,导致对甲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情况则相反。可见,甲商品的需求量受乙商品价格的影响,①④正确,故选B。由于甲乙互为替代品,若甲商品价格上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会增加对乙商品的需求量,这并不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相反,乙商品价格还可能上升,故②不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们对乙商品的需求量应减少,而不是增加,故③不选。

2.(2013・四川)近两年,免费的互联网微信用户快速增长,这对电信运营商的短信发送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近来有“微信向用户收费”的声音,但网络调查显示,如果微信收费,有近九成的用户表示将改用其他免费社交软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映上述信息的图示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微信与短信互为替代品,因微信免费,微信用户大幅上涨,造成其替代品短信的用户及需求量减少(需求曲线向左平移),故②正确,①错误。如果微信收费,即其价格上升,将会减少其需求量,微信发送量会减少(沿同一条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故③正确。④没有体现题干信息,应排除。

商品之间的替代或互补关系是由需求交叉弹性定义的。

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程度。它的计算方法是用甲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乙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如果需求交叉弹性大于零(为正值),则表明两种商品之间具有替代关系(因为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动成同方向,所以弹性系数为正值);如果需求交叉弹性小于零(为负值),则表明两种商品之间具有互补关系(因为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动成反方向,所以弹性系数为负值)。

区分: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交叉弹性

需求曲线范文6

1.求曲线y=f(x)切线方程时,通常选点斜式:y-f(x0)=f′(x0)(x-x0).

2.斜率k=f′(x0).

3.如果曲线y=f(x)在点P(x0,f(x0))处的切线平行于y轴(此时导数不存在),则切线方程为x=x0.

4.“在点P处”的曲线切线方程,一定是以点P为切点;“过点P处”的曲线切线方程,不论点P是否在曲线上,点P都不一定是切点.

5.切点P(x0,f(x0))既在曲线上,也在切线上.

下面举例说明.

一、求“在某点处”的曲线切线方程,即已知切点,求曲

线的切线方程

例1 已知曲线方程为y=x2,求在A(2,4)处与曲线相切的直线方程.

解:y=x2,

y′=2x.

f′(2)=2×2=4.

切线方程:y-4=4(x-2),即4x-y-4=0.

在A(2,4)处与曲线相切的直线方程:4x-y-4=0.

变式1:设函数f(x)=xekx(k≠0),求曲线y=f(x)在点(0,f(0))处的切线方程.

解:f′(x)=ekx(kx+1),当x=0时,f′(0)=1,f(0)=0,所以切线方程为y=x.

变式2:若曲线y=x-12在点(a,a-12)处的切线方程与两个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8,则a的值为( ).

A.64 B.32 C.16 D.8

解:y′=-12x-32,

f′(a)=-12a-32.

切线方程式:y-a-12=-12a-32(x-a),

即x3a+y32a-12=1.

12×3a×32a-12=18,即a12=8.

a=64.

答案为A.

二、求“过某点处”的曲线的切线方程.

例2 已知曲线y=13x3+43,求曲线过点P(2,4)的切线方程.

分析:点P(2,4)在曲线y=13x3+43上,但点P不一定就是切点,所以应先设出切点坐标,再求斜率.

解:设切点M(x0,y0),则y0=13x03+43.

又y′=x2,

f′(x0)=x02.

切线方程:y-(13x03+43)=x02(x-x0).

又点P(2,4)在切线上,

4-(13x03+43)=x02(2-x0).

整理得:(x0+1)(x0-2)2=0.

解得:x0=-1或x0=2.

当切点为(-1,1)时,切线方程为y=x.

当切点为(2,4)时,切线方程为4x-y-4=0.

所以曲线过点P(2,4)的切线方程为x-y=0或4x-y-4=0.

变式1:已知曲线方程为y=x2,求过点P(2,4)且与曲线相切的直线方程.

分析:因为y=x2为二次函数,点P(2,4)在曲线y=x2上,所以“过点P(2,4)处”的切线就是“在点P(2,4)处”切线,故不必设切点坐标.解略.

变式2:若曲线y=x4的一条切线l与直线x+4y-8=0垂直,则l的方程为( ).

A.4x-y-3=0 B.x+4y-5=0

C.4x-y+3=0D.x+4y+3=0

分析:本题可先求出切线l斜率为4,因为没给出切点,所以需先设出切点坐标,然后进行求解.

上一篇小学生教育

下一篇发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