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的教育范例6篇

后进生的教育

后进生的教育范文1

(一)后进生

“后进生”是指那些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后进生可分为三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和行为习惯差———“双差”的学生。

(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指教师认识并赏识学生的才能,从而使学生增强自信、主动发展的教育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赏识教育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

二、教育案例

(一)案例对比

一天,一位校长在校园里看到出了名的后进生王某在用泥块砸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某,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

(二)案例分析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校长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情景一、二可以说形成了鲜明地对比,这不禁让我们陷入反思。在情景一中,虽然陶校长面对的是经常犯错误的小男孩,但是他并没有严厉地处罚他,而是挖掘他身上的优点,通过先后奖励他四块糖果的方式,让他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虽然没有严格地说教,却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理论基础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是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斯金纳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刺激之间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的可能性。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了某种强化,例如得到好成绩而受到表扬等,他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就会有很低的学习动机甚至没有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惩罚,如遭到老师或同学的嘲笑,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赏识教育就是对强化理论的充分运用。教师运用赏识教育,能够合理地增加正强化,利用负强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及结果。

四、赏识教育的具体措施

转化“后进生”对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中实施赏识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后进生。不是说其他学生不需要赏识,而是后进生更需要赏识,本文主要探讨关于后进生的赏识教育问题。

(一)领导方面

1.树立赏识教育的管理理念。学校领导要做到言传身教,理解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经常学习相关的理论,思考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工作成败的原因,树立赏识教育的管理理念;用赏识的理念管理教师,并倡导、鼓励教师实施赏识教育。

2.落实赏识教育的相关工作。学校领导要认真落实、安排赏识教育的相关工作。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如何实施赏识教育演讨会,举办以赏识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展示成功案例,交流、积累经验。

(二)教师方面

1.树立赏识教育的理念。教师作为教育者、管理者,赏识教育的落实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赏识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并将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2.关心、了解后进生生,发现学生的优点。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曾说过:“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潜能的“慧眼”。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学校里所谓的后进生,只是语数两种智能偏差一些,但不代表他们在其它的智能上没有天赋。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其它方面的潜能,利用赏识强化学生积极的行为表现,并使之稳固化。这就要求教师多与学生接触,多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地实施赏识教育。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赏识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不会接受、信赖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尊重学生、信赖学生、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多给予学生关心与帮助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创设赏识教育的环境和氛围。教师可以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捕捉、积累赏识教育素材,以课堂教学为主,实施赏识教育;以丰富的课外活动为辅,深化赏识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创造赏识教育的契机,营造赏识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5.促进家校合力,共同实施赏识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都很大,想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促进二者相互配合,形成一股合力,赏识教育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传授家长赏识教育方面的知识、方法,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总结经验,形成家校合力。

五、实施赏识教育的注意事项

后进生的教育范文2

关键词:后进生教育转化

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后进生的关注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所谓后进生,通常而言即在班级中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往往有着比较差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从而让班上的同学不满,让教师失望。现在又称作为学困生。后进生的教育与转化是教师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教师工作是否成功的关键,是每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评价教育教学者的绩效之标准不仅要看他能培养多少优生,更要看他能将多少差生转化为优生,或他是否在努力转化差生。俗话说“爱每个学生难,爱差的孩子更难”,如果说“爱每个学生”是做教师的不容推卸的责任的话,“爱每一个差的孩子”就是做教师的崇高道德的升华!怎样来时时刻刻关注这一弱势群体,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呢?

从家庭方面来讲,有些学生从小往往得不到家长的呵护,而且稍有错误就会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对这样的学生若没有足够的关心,就可能使他产生抵触心理,以致仇视父母,与老师作对,甚至在同学身上寻找报复。而对于一些由于家庭破裂或是单亲家庭的特殊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因此养成了他们自由散漫的个性。这类学生缺乏纪律观念,迟到、早退的事时有发生,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听听,不感兴趣的课就不听或干脆一走了之。因为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可能厌恶自己的家庭,因此到处游荡,行为散漫。

然而从学生自身方面来讲,有些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的因素,或从小受到外界过多的批评,因此自卑感强,容易在心理上建立起情感的屏障。不善交流,喜欢独处,自我欣赏,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自我中心,对集体和他人的事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班集体的任何活动都不想参与,集体荣誉也似乎与他不相干的孤僻心理。还有些学生往往由于父母对自己过分不放心,什么事都包办代替。这种学生由于受到的外控过多,身心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因此自制力差,遇到困难不是软弱退缩,就是随波逐流,不会自己想办法。

爱心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后进生。过去班主任一心想着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而他们的偏爱已经不知不觉强化了一部分同学的自负心理,同时也强化后进生的自卑心理,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隔膜。班主任应该多身处地的为后进心考虑、解决问题,比如安排座位时,教师可以按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时,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教课中,更少时间思想开小差;对父母离异的学生,教师要经常与他们交谈,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的不利因素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对屡教不改的,要寓爱于严,严中有爱。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是成功教育后进生的关键。

和后进生进行心灵的对话是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方式,而谈话的态度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的谈话也一定要诚恳。因为与好生相比,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心灵总有一堵厚厚的墙,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你的理解、谅解和信任,如果你逾越它,那么你就成功了。我们一般可以和那些后进生先拉家常,谈谈自己的过去,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甚至有时还抖抖“丑事”,缩小心灵间的距离,在这个过程应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见,以诚对待,以一个朋友身份与之交流,一旦学生把你当成朋友了,把你当做可以倾述的对象,那么以后的工作就很容易了。其实后进生们大多都很“肝胆”,如果能把他们身上的“侠义”之气激发出来,时时刻刻为你着想,为他的朋友着想,那你离成功很近了。教师的诚心还应表现在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掘和肯定上。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是成功教育后进生的保证。

对后进生的教育是需要耐心的。因为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是后进生的特点,你做工作之前应抱有“充许犯错”的想法,千万别对学生凶,更不要随便叫家长等等。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不要简单地认为通过一次谈心他们就能彻底改好。遇到后进生不良行为出现反复,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客观分析不良行为反复出现的原因,要及时发现、及时抓住、及时诱导,做到防微杜渐。当然,这里所指的耐心教育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要做有心人,为后进心的转化积极创造条件,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体育方面很好,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千万不要吝惜“好话”,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燃得更旺,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我,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学习优秀的学生对学习兴趣往往很浓厚,而学习落后的学生则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愿动脑,害怕困难,会产生厌学情绪,以致做出违纪的事。因此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鼓励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要对他们提出难度低一点的目标,使他们也能体会到战胜困难获取成功的喜悦。其次教师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比如经常组织他们阅读课外优秀读物,培养读书的兴趣,组织他们参加有益的兴趣活动,使后进生在活动中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体验自身的价值。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就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其实每一个后进生的身上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有你有爱心、诚心、耐心,你就会发现,你就能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能够转化他们。对待他们我们教师应加强学习目的、动机的教育,和他们一起定下容易达到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用校规校纪严格要求他们,使他们逐步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毅力,战胜自身弱点,健康地成长起来。总之,教育后进生是一门真正的艺术,这需要我们的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后进生的教育范文3

[关键词]后进生 文化资本 镜像自我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95-04

[作者简介]王清,扬州大学教学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扬州 225002);葛春,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生(江苏南京 210097)

一、班级“后进生”概念的演进

“后进生”、“差生”现象并不是我国特有的,它是任何一个国家在教育上都要面临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国外最早关于“差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6年摩根对儿童“词盲”现象的研究。近年来,国外的学者从理论到实践,从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多维度对此展开全面而又深入的研究。国内学者更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的相对落后。教育界关于“后进生”的提法,大约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后期,是同志“抓两头,带中间”的国家管理策略在教育上的一个应用。“后进生”指的是学校里学习成绩以及思想品德较落后的学生。“差生”这个概念,在同志提出“后进生”这个概念之前就一直存在于一些教师口中。这两个概念在产生之初,并没有任何歧视性色彩,只是为了更好地将后进变为先进。但是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差生”这一称呼是欠妥当的,学生一旦被贴上“差生”这一标签,就会对其精神和心理造成难以估量的打击,而仅从学习成绩这一维度就把学生定义为“差生”还是值得商榷的。于是有人提出“后进生”这一概念,这个概念肯定了他们还是有希望进步的,只是时间的问题,因此用“后进生”代替“差生”可以避免学生被冠以“差生”之名而产生的自卑感与羞辱感。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将“差生”改为“后进生”并没有完全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后进生”意味着某个人在所有的方面都是后进的,但是这些学生在其他某些方面的表现有可能是很出众的,所以“后进”这个词也是有失妥当的。之后,教育理论工作者纷纷建议将“差生”、“后进生”改为“学困生”、“潜能生”,以此来消除“差生”、“后进生”的歧视色彩。从差生――后进生――学困生――潜能生一路走来,班级“后进生”概念经历了翻天覆地的“蜕变”。这背后体现了学生观、人才观的深刻转变,更是得益于人类社会的民主进步与人权事业的发展。

二、班级“后进生”产生的社会机制

当“后进生”作为群体出现时,就足以说明“后进生”现象不仅仅是一个个人(能力或心理)的问题,实际上,它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问题。因此,我们要跳出教育的圈子,去追溯社会根源,将“后进生”这一现象放到更广阔的社会学的视野下去观察。

(一)不合理的考试评价制度在“制造”后进生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考试评价制度主要以考试成绩为标尺,评价标准单一化。也就是说,在长期的选拔性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下,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一向都是以学业成绩为依据,采取的多是终结性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考试评价体制不以检查教与学的过程是否有效、合理为标准,而以选拔“优胜者”并淘汰“劣质者”为目标。“以分数论成败”的评价理念已经在教师的心中深深地扎根。这在无形之中使得教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表示出无限的宽容、溺爱与“偏爱”,他们置于老师与学生关注的焦点。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一种不可动摇的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在为优生“锦上添花”时,教师们对一些本应寄予更多的关注、期望和支持的“后进生”却很少“雪中送炭”,甚至嘲讽和孤立。教师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的这种做法,无疑会对后进生本已十分脆弱的自尊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其结果会使无助者更加无助,导致他们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这种以选拔、淘汰为指导理念的考试评价制度,必然对学生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譬如,“优等”与“后进”之分,所谓的“后进生”就是这样诞生的。

考试评价标准规定学生应该达到最基本的学业成就标准,这个标准本身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这个标准并非学生自愿自主实现其可能的发展而必须达到的学业成就标准,是没有考虑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外设标准。实际上是教师所代表的是外在于学生的预设的需要。学生没有达到这些目标,考试评价制度就将学生归为“后进”,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以教育者设定的目标要求学生,并以学生满足预设目标的程度为准对学生进行分等,实际上是以成人的需要来要求学生,漠视学生独特的需要与欲求。考试评价体系根据其单一取向的价值标准对学生进行“甄别”、“筛选”,并对其分等,从而造就了“后进生”群体的出现。其次,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快地适应漫长的学业学习生活的,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愿意为了实现升学目标而用做习题来取代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有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怎么出色,但是他们在艺术表现、体育运动、人际交往等方面却很突出。只是以学业成就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唯一后果就是否定这一批学生,把他们排除在老师关注的视线之外,老师自然看不到也就不会关注他们在学业以外领域中的优异表现,这在无形之中就会限制甚至剥夺了这批学生的发展,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后进生”的产生,是教育者以学业成就为取向的教育评价,对学生进行比较和分等的后果。学生没有发言权与选择权,他们所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地去达到教育者规定的学业标准。实际上,“后进生”这一概念背后体现的是考试评价制度不合理的评价理念和价值取向。

(二)分配不均的文化资本在“制造”后进生

“文化资本”这一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于1989年最早提出的。文化资本是指“不同的家庭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财产”。在布迪厄看来,相对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言,通过家庭所传递的文化资本具有资本的继承性的最佳的隐蔽方式。是一种最隐蔽和最具有社会决定意义的教育投资。文化资本的渗透性、持续性与循环性的性质决定了它一旦形成,就势必会具有一般资本所无法比拟的自我繁殖和增长的能力,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会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正如布迪厄所言,“实际上,文化资本以更隐蔽、更间接的方式传递,甚至不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明显的行动”。然而文化资本的积累却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和时间完成文化资本积累这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过程的。对于处于弱势地位阶层的孩子来说,文化资本属于一种稀缺性资源,它总是被极少数有能力进行积累的强势阶层的行动者所垄断。也就是说,文化资本少的学生要在学校取得成功比较困难,而文化资本较多的学生更可能通过学校教育积累更多的文化资本,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拥有较多优质资本的家庭能够为子女提供更多更好的家庭教育,通过言传身教改善子代的认知思维、问题视野、人格情操。处于这些家庭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家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因此,家庭文化资本的差异和存量,是影响学生适应学校文化速度和取得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家庭文化资本与学生的学业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进入学校之前,都不是“空着脑袋”的,他们或多或少带着一定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和对社会、世界的个性化理解进入学校的,这些知识刻有深深的家庭教育模式的印记。父母所处的社会阶层、所接受的教育经历与从事的职业类型对于孩子拥有知识经验的数量、性质与结构至关重要,这些“前知识”与“前理解”是学生在学校取得学业成就的起点与背景。这类背景知识影响他们吸收并同化学校知识的速度效率,甚至与他们的学业成败与否直接挂钩。如果父母从事的是律师、大学教授或者公务员等职业,那么这些家庭孩子所占有的知识与学校传播文化会具有更多的同质性,可以帮助他们更顺畅地接受、理解并掌握教师传播的文化知识,从而更易于在学业上取得成就。反之,来自一些社会阶层的学生,特别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和城市底层家庭的学生,通常并不拥有帮助他们在传统学校中去的学业成功的这种文化资本。他们所拥有的知识与学校传播的文化呈现出很大的异质性,学校根本不关注这些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是被排除在学校大门之外的,所以这些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的生活经验就无法作为合法化的知识在学校学习以及考试中得到体现。这样不仅对他们的校园生活和学业成就起不到铺垫与引导的作用,甚至会成为他们获得学校知识的阻力。这些孩子要想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就必须更新旧有的知识体系与结构,以期能够快速适应并融入到学校主流的文化与学习生活中去。

除此之外,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他们所使用语言编码的形式差异也是影响他们学业取得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伯恩斯坦将语码形式分为两种:精致语码(Elaboratedcodes)与限制语码(Restrictedcodes)。在精致语码中,讲话者能从相关的变通范围内做出选择,因此其语句形式的可预测性较低;而在限制语码中,相关变通性就经常受到限制,因此其语句形式的可预测较高⑤。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因而也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校倾向使用及认可的语言是以严谨的语法著称、以书面语言的形式呈现的。对中产阶层的孩子而言,由家庭到学校,是精致语码的继承而不是语码改变。他们长期沐浴在精英文化语言的氛围中,因此不需要花费力气,精致语言渗透在他们的每一个细胞中,无意识地就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编码。对于社会底层的孩子来说,学校官方使用的精致语言他们感到很陌生。因为他们长期接受到的只是一种与学校官方语言异质的语言编码――大众语码的教育。为了顺利地适应并完成自己的学业生涯,这些出身底层的孩子必须想方设法地去掌握学校的精致语言。要想行云流水般地展开这一“语言的移植与嫁接”过程,学生就必须改变原来的语言表达模式和思维方式。然而这样剧烈转变的过程却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这是造成这些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并取得学业成就的一股无形而又渐进的反作用力,它会延缓甚至阻碍这些孩子顺利地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

(三)“镜中自我”效应在“制造”后进生

“镜中自我”的概念,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提出来的。“镜中自我”理论主要基于“社会我”的假说。“社会我”是指个体从伙伴那里获得的承认。当个体根据别人对他可能产生的印象形成自我感觉时,“镜中自我”就出现了。“镜中自我”理论认为:社会好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镜中自我”,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镜像效应”提醒我们: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关爱他、信任他、期望他、教育他。对于所谓的“后进生”来说,教师、同伴、父母甚至周围的亲戚朋友都是他们认识自我、形成自我意识的一面镜子。因此,教师、同伴、父母对他们的态度、反映与期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自己作出的分析、评价和判断。心理学研究表明,信任、期待的情感,可以使人产生一种“意向效应”,给人一种“器重”的暗示,能增强人的自信心。“后进生”比“优等生”更需要教师信任和期待。学生会感受到教师期待这股强大的无形力量,并把这种积极的期待内化为自己对自己的期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部动力。

但是现实情况是,学校和教师采取的评价方式只能看到这些后进生不符合传统好学生的标准,比如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习惯不合理等,而漠视了后进生的其他闪光点,看不到他们自己的优势。这样做常常使他们感觉到低人一等,加之行为不符合常规、不重视品德,使他们得不到老师的欣赏和同学的尊重,有时家长和亲友也会有意无意流露出鄙夷、轻视的神色。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而又深刻的自我认知的能力,还不能独立地评价自己,而需要借助教师、同伴、家长等周围的人这一面镜子来评价自己,但他们感受到的是周围的人对他们冷漠而又僵硬的批评、指责与否定,他们逐渐接受了“我很差”、“我不行”、“我是坏孩子”的自我“定位”,消极、悲观、否定的自我概念慢慢成型,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是消极的、偏执的、顽固的,对未来的自我是不怀希望的。当一个学生赋予自己后进角色的意义,就相当于给自己插上“后进生”的标签,以“后进生”的标准来对待自己以及自己的学习。

三、理性看待“后进生”

后进生的教育范文4

一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三种:(1)部分学生因长期受家庭因素或社会不良因素影响,造成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习上无目标,对学习缺乏动机和兴趣,缺乏求知欲,无心向学,变成后进生,属于“不学”型。(2)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未能得到及时解决,造成学习基础不扎实,又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使学习上的困难加大,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意志和毅力,产生了自卑感,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习自暴自弃,从而变成了后进生,属于“怕学”型。(3)部分本来是思想素质较好,学习基础也不算差的学生,因长期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繁重的作业任务,而感到读书辛苦,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从而渐渐沦为后进生,属于“厌学”型。这三种后进生形成的原因与学习有关,当成绩是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尺时,成绩差的学生被排到了班级的后列。

还有一些中学生面对破碎的家庭,复杂的社会环境,多变的人际关系等超负荷压力更是无所适从,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困惑、紧张、烦躁等不适应的不良心理,甚至还有心态失常、逆反心理重、情绪暴躁的情况出现,只要约束了“我行我素”的随意,就会出现不分场合、时间、地点的顶撞父母、师长的过激行为,令老师深感无力。

二 转化后进生的策略

面对这些情况,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如何唤醒那个曾经纯真、美丽的灵魂呢?

第一,要尊重和理解后进生,消除他们与老师之间在心理上存在的鸿沟。后进生往往有一种较重的自卑感,误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他们,厌弃他们,无形中形成了一条鸿沟,如果老师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后进生,久而久之,鸿沟会越来越大,后进生会越来越远离集体。相反,如果老师能正确理解并尊重后进生,使他们感到温暖,建立起感情的联系,那么他们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鸿沟就会逐渐被填平,为老师进一步做好工作创造了条件。同时,只有尊重和理解后进生,他们才能把老师当成知己,畅谈思想;老师了解学生,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帮助他们,促使他们进步。后进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也有先进的方面,教师应当扬其所长,让他们在心灵深处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激发他们产生改变自己后进状态的信心和勇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求知与进步的欲望,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第二,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学生。这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特别是对心灵上受过创伤的后进生真挚地关心、体贴,才能帮助其解除身心痛苦,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努力创造条件,改变落后状态。后进生在消极落后方面的因素多一些,但再差的学生也有积极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做他们的益友。后进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针对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后进生转化工作要有耐心和信心。后进生思想觉悟较之好学生有差距,他们认识能力较低,思想基础不牢,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上进心不容易。这就需要老师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

第三,要做好后进生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只有真正为后进生营造一个和谐的“精神家园”,才能使他们摘掉后进生的帽子,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后进生的教育范文5

[关键词] 体育后进生;转化教育;原因;措施

虽然我们一直在尝试着新课程改革,但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后进生”是客观存在的。所谓“体育后进生”,主要是指在体育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目标有距离,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的学生。笔者结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与体会,探究如何对“体育后进生”进行转化教育,以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体育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快速增长知识、提高身体素质、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既有要求进步的主观愿望,同时又比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既希望自己学有所获、有所作为,但又害怕面对困难,缺乏实干精神。在体育后进生当中,除了具备这些青少年学生普遍具备的心理特征之外,还具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原因。

1.对于体育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

体育后进生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这些他们对于体育的意义和作用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再加上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较为落后,这些学生感受不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内在的学习动力不足导致这些学生的体育成绩不够理想,对体育失去兴趣。

2.缺乏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很多学生的体型较胖、运动能力低下、身体素质不佳,因此造成体育成绩不理想,他们体验不到体育运动的积极作用。没有良好的情感体验,也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体育锻炼努力不够,不利于体育成绩的提高。

3.意志品质普遍薄弱

体育课程学习需要学生付出体力上的消耗和汗水,体育后进生往往是那些意志品质相对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毅力的学生。特别是他们对于一些需要大量体能的中长跑项目难以坚持下来,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训练项目总是缺乏尝试的勇气,在练习过程中容易束手束脚,无法顺利开展各项训练。

4.性格比较内向,缺乏自信心

很多体育后进生很多都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这些内向的学生往往集体意识比较薄弱,在体育活动中适应能力比较差;在课堂上不愿意表现自己,总是表现得手足无措,无法真正展现出自己的能力。但这些学生往往个性比较强,他们总是会刻意逃避那些练习项目,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种遇难而退的思想,使他们体育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5.心理矛盾突出,情绪不够稳定

体育后进生往往存在自卑、逆反的心理,他们往往不喜欢袒露自己的心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让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这使得他们的性格变得扭曲,往往会与教师和同学产生对立情绪。

二、对于体育后进生的转化教育措施

1.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对他们进行引导和鼓励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和了解每一个体育后进生的心理状态,努力走到他们当中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逐渐消除他们对于体育学习的畏惧心理、与教师的对立情绪。体育教师要时刻谨记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个体间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和鼓励,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关心呵护他们,适时表扬和激励他们

有些体育后进生在学习和掌握各种动作要领时,往往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却仍效果不佳,这样长期下来会产生一种挫败感和失落感。教师要站在他们的角度,用理解、包容、博爱之心来对待每一位体育后进生,不要轻易给他们戴上“后进生”的帽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少一些批评与指责,让这些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能促使他们形成不怕挫折、积极向上的心态。

3.构建和谐民主课堂,发掘他们内在潜能

教师要努力构建和谐、民主的体育教学环境,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交往模式。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和尊重每一位体育后进生,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以亲切平等的姿态来关心和了解他们,注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真正发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班集体的力量,帮助学生取得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4.针对问题对症下药,给予具体指导

体育后进生在具体的体育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对于动作要领的概念不清楚,或者是由于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还可能是因为他们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或者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等等。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研究造成这些学生成绩不理想的不同原因,帮助他们分析症结所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指导和训练。比如在进行短跑训练时,笔者发现一些体育后进生总是存在步幅小、频率慢的问题,经过仔细的观察了解之后,发现是因为他们没掌握动作要领、腿部力量不够,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适时地引导他们进行改正,帮助其增强腿部力量,尽快调整自己的短跑动作,掌握短跑的技术要领。

5.降低要求,进行分层评价

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某个技术动作时,教师可以适当降低对后进生的要求,要放慢训练的速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体育学习能力上有所突破,在课堂教学中有所获。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备课,设定好课堂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克服胆怯、自卑心理,通过他们力所能及的训练项目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转变体育后进生的过程是复杂而艰辛的,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正确对待每一个体育后进生,关心爱护他们,走到他们当中去,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积极的引导,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信任,激发起他们内在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体育后进生,加强培养他们坚强、不怕吃苦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总之,只要体育教师对后进生多一些理解、尊重与帮助,点滴积累,不断克服困难,体育后进生就一定会取得明显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潘七毛.浅谈“体育后进生”转化教育的思考及策略[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04).

[2]贾旭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议对“后进生”的教育[J].都市家教,2014,(08).

[3]李星星.浅议情感因素在转变英语教学中后进生的作用[J].中国校园文学:教育教学研究,2012,(01).

[4]马风霞.幼儿户外活动器械有效性研究――财源街道中心幼儿园“体能欢动课”实验与研究[J].科技风,2012,(15).

后进生的教育范文6

[关键词] 学会尊重;因材施教;不离不弃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19-1

后进生过去一直被称为“差生”,长期以来,不被老师和同学重视,在整个班级乃至学校都是一个弱势群体。作为班主任,管理一个班级,总会遇到一部分后进生。那么,作为班主任,该如何做好后进生转化教育工作呢?笔者结合多年来的经验,谈以下几点:

一、学会尊重,善于鼓励

后进生因为各方面表现较差,常常在班级中遭人冷落,不被人重视。所以,他们在同伴们中,找不到自尊,更找不到自信;而在老师面前,他们更是觉得百无一用。每天在课堂上,看着别人高举的双手,他们也渴望能像优生一样,胸有成竹地回答问题,得到老师同学们或多或少的赞美的眼光。笔者曾经看到一位后进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老师,你知道吗?当每次班会时,你在全班大骂我们后进生落了全班的后腿时,我们心里有多么难受吗!我们也想进步,我们更想为全班增光添彩,可是我们努力了,但最终还是没有做到,我们也不想这样,但至少我们努力了呀!”其实每个学生谁不想变得优秀,被众人捧起,可是,他们不行,常常的出错让他们表现的机会越来越少。为了能引起别人的关注,于是,他们更多地做出各种举动,捣蛋,说怪话,扮鬼脸……以各种破坏性的举动赢得大家的注意,其实,他们也不喜欢自己如此。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善于捕捉后进生每次犯错的时机,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严厉的责罚,而学会尊重,善于鼓励是做好后进生工作的第一步。那么,怎样才算尊重差生呢?

首先,作为班主任,在平日的工作中,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不是每位后进生真的就“百无一用”,其实,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总会发现他们身上独特的地方。笔者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他名叫赵志鹏,当时上五年级,在全班三十多个学生中,他个子最高,年龄最大,但平时不怎么爱说话,也从不和其他同学一起玩耍,更不会写作文,也从来不交作业。前任班主任在交班时告诉笔者说,这个学生你要好好收拾,看你有没有办法,我实在是没招了。在后面的一段时间内,笔者发现他特有责任心,尤其是在一次全校学生野营活动中,可以说全校摔倒的小学生都是被他第一个扶起来的。事后,笔者在班会上特意就这件事表扬了他,在学期中途一次班委会改组竞选活动中,他以三十二票当选为生活委员。慢慢地,他开始按时完成作业,话也越来越多。

其次,作为科任教师,不要每次都公布后进生的成绩,多给他们自信。一般情况下,后进生除了或多或少的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而外,最大的就是他们的成绩一般都很糟糕。笔者曾经所带的班上有一位名叫杜文杰的学生,每次数学测试总超不过五分。原先以为是试题太难,后来给出了一张低年级的试题,结果他还是以五分告终。所以,作为科任老现,在对待后进生的成绩时,要适当给他们面子,保留一点他们应用的自尊,而不致于让全班学生因成绩太差而总时受到嘲笔。

最后,作为班主任,在每次对待后进生的犯错时,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分寸。教师要注意克制,那怕是后进生做出再惹人生气的举动时,我们也一定要用较有修养的语言,鼓励学生有错就改,而不是责骂或体罚,以势压人。那样只会加深学生的叛逆,甚至破罐子破摔。笔者曾经就有过这样一段经历:上课铃响了,刚好是六年级的科学课,笔者像往常一样,拿了教本便走进了教室,“老师,有人骂我,你管不管?”一句冷冷的责问声,打断了在场所有的人,班长连“起立”也没有敢喊。本来精心准备的一节课,还有什么心情上,当时笔者因为年轻没有克制住自己,“不上了滚出去!”一句毫无责任心的话随口就回了过去。笔者以为这样,可以压住在场的所有人,但没想到的是,他竟破口大骂,边收拾桌面上的书边说“老师,今天是你说让我滚的,如果我现在出去,骑上摩托车出个什么意外,我让你一辈子不得安宁!”说完,他便扬长而去,最后多亏全班学生的帮助才平息了整个事件。事后,笔者认真反思,异常悔恨,自己当时真不该那样冲动。所以,作为一名老师,在对待学生时语言修养十分重要,拿捏好分寸又是多么关键。

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后进生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有很多原因,比如天生智商确实低下,学习成绩较差,加之父母或老师不太重视,导致厌学的,或因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方法不正确,导致厌学的。对于前者,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绝不能像对待优生那样去要求他们做到什么,只要引导其尽量学,不能强制其结果,但是要保证他不学坏。对于后者,功夫可要多花好几倍。教师首先要端正其态度,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果是厌学的学生,要多做做家长工作,请家长多配合,并与老师一起查出厌学的原因。也可以让学生给老师写写心里话,比如通过写日记或周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总是以此来进行师生交流的。

三、树立自信,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