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范例6篇

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

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范文1

我校根据各班的提名,年级组统一分配,把全校每个后进生的帮教工作落实到每个教师。教师对帮教对象的现状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形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制定帮教计划,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实施帮教措施。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和总结出了许多好的教育方法,现拟定如下,以便下期工作参考。

一、强化矫正fa

有些学生从小组织纪律松懈,自由散漫已成习惯。由于学生自制力差,影响了听课的效果,造成了知识的脱节。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既要诚心又要耐心。在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让他们懂得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并对他们提出切合实际的可行的具体的要求。教师再根据要求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使他们在思想上绷紧遵守纪律这根弦,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不断增强自控能力。如因经常逃课、打架而多次转学后来到我校就读的一部分学生,老师就用强化矫+法规范了他的行为,并让他们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

二、目标激励法

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教师要用切合学生实际的目标激发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激励后进学生不断进取。

比如,一部分学生不但学习不努力,还纪律松散,又没有奋斗目标。班主任老师就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帮他确立奋斗目标,并分阶段给他确立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在培养学习习惯上化力气,在指导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在教师满腔热情地关爱下,这些学生的学习终于有了进步,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老师及时表扬鼓励,并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在新的目标激励下,这部分学习更刻苦用功了,更遵守纪律了。

三、归因训练法

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归因理论,学会归因训练方法。采用针对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归因方法训练,使学生也掌握归因训练方法,提高自我归因能力。

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品德状况决非一日形成,也常常不是一个因素造成的。如果我们把学生学习差只归因于稳定的能力因素,就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和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因此,我们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作具体分析,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主要包括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相关因素,并向学生指出不良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危害性,使学生既认识自己的问题,又感到成绩差是可以改变的,这样学生就会出现奋发向上的积极变化。比如,我们五(2)班14名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语、数)进行归因训练。由于过去的多次失败,他们情绪低落,归因于自己智力差,由此帮教教师认真分析他们情况,帮助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努力、意志、方法等与能力无关的因素,改善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争取成功的欲望。他们的自信心逐步增强,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到学年结束,12名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对于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我们把它归因于主要是交友不慎,没有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同时肯定他们的本质是好的,只要遵纪守法,认真学习,一定能成为好学生。比如,五(2)班刘光银同学,原行为上有偏差,通过归因训练,他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断绝了往来,能遵纪守法,进步较快。实践证明,归因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

四、心理辅导法

我们根据心理辅导行为治疗法中的厌恶疗法,使用想像一种厌恶性的或惩罚的刺激,帮助学生摆脱某些行为障碍,预防某些问题的发生。每当节假日、双休日之前,我们在法制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违法犯罪的后果、小偷被抓的情景,使他们对这些行为后果产生恐惧,从而预防后进学生在假日里违法犯罪,从而规范他们的行为。我校学生不仅在学校中能遵纪守法,而且在寒暑假中、双休日中也能遵纪守法,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五、榜样展示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后进生的群体中树立榜样更为重要,不仅使后进生看到了希望,而且增强了后进生转化的决心。如在后进生的帮教工作中,我们请原来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而多次处分,但在老师们的帮教下转化过来的学生来讲述自己的成长史,使后进学生懂得人人都是可以转化的。转化不仅要靠老师的帮助,更需要自己的努力和毅力。同时,我们不断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发现点滴进步,及时鼓励,每当后进生听到原来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受到表扬,他们的心灵总会受到震动,渴望着自己也能得到表扬。

六、情感教育法

在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时,我们发现较多的后进生是由于父母的离异、再婚、违法服刑、家庭突变等原因失去家长的关爱而成为后进生的,我校共有80多位这样家庭的学生。为了让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和特困家庭的学生与同龄人一起健康成长,每年我们召开特殊家庭学生和特困家庭学生茶话会。

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范文2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仅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而且直接影响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转化后进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才能“对症下药”,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呢?

一、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转化后进生的基础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好,不愁吃穿,娇生惯养,父母放任自流或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管教:二是弱能力型的后进生,即接受能力不强,听不懂教师的讲课,难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三是行为习惯不良,表现为惹是生非,搞恶作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贪玩,经常拖欠作业,学习自觉性差;四是品德不良,有小偷小摸与破坏公物的行为,常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五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当,与学生的关系不和谐,导致部分后进生越来越差。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说的少、练的少。表现的机会更少。久而久之,后进生就产生一种不敢表现自己和不敢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问题的畏惧心理。有部分后进生还形成了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不作深层次思考,不去寻求其他答案或解法的从众心理和一切难题依靠教师的崇敬心理,长此以往,后进生更“后进”。所以,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又要留给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想、分析、整理的过程中,积极自主参与、思考、探索,敢于表现自我。教师只有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才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

对待后进生要与对待优等生一样,对他们不歧视、不疏远,要关怀他们、亲近他们,用博大的胸怀去容纳他们,与他们促膝谈心,交流感情。针对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分清其主流和支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都要及时表扬与鼓励,坚定他们的自信心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不断完善自我。对他们的消极因素要掌握时机,因势利导,避免简单、粗暴的训斥。防止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对待后进生要像医生对待患者一样,要倍加关心,尊重、体贴他们。教师应以全面细致的爱护之情,一视同仁的尊重之感,有效地触动后进生的心灵。

如同学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男生,可期中考试各科成绩均在45分上下,学习不努力、不认真,调皮打架,是出了名的“挠头生”。对此,我想了很多办法,如找他谈话、帮他补习功课等,使他逐步树立信心。在课堂上只要他答对一道思考题,我就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鼓励,使他渐渐产生学习兴趣,最后学习成绩慢慢上来了。随着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前打架、骂人等一些不良行为也渐渐改掉了。后来他深有感触地对我说:“是老师的爱心,使我由一个后进生转变成品学兼优的学生。当年要是老师您放任不管或者方法简单粗暴的话,也许当时自己就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了,也就不会有今天了。”

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范文3

一、贯彻十提出的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推进首钢产业和产品结构转型

十报告指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首钢作为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战略决策,率先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经过8年艰苦奋斗,到2010年钢铁业搬迁调整基本完成,新钢厂建设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实施跨地区钢铁企业联合重组,产品结构向高端板材和精品长材转变,产业布局拓展到沿海和资源富集地区,非钢产业通过改革改制竞争能力大幅提升,集团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1年进人世界500强第295位。

首钢钢铁业搬迁完成后,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市委市政府对首钢转型发展高度重视,郭金龙书记、王安顺代市长到首钢调研时指出,首钢要成为首都传统产业转型的一面旗帜,承担打开北京西大门的任务,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要成为北京“四个服务”的重要基地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区域。要通过首钢的转型发展,努力打造首都经济新的增长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

首钢党委审时度势,提出了“以开放的视野实现首钢伟大的转型”,着力推进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转型。实施“主业做强,多业协同,打造综合服务商”发展战略,突出北京地区的转型发展,建设“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产品结构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包括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二是体制机制转型,适应首钢“多业多地”发展格局新变化,实施集团化、产业化管理;三是思想文化的转型,培育适应首钢转型发展的企业文化。力争到首钢建厂100周年(2019年)时,基本完成这一阶段的转型任务。这符合党的十八精神和北京市要求、符合首钢实际。

下一步首钢钢铁和非钢产业转型,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从钢铁业看,目前全行业遇到了严重困难。由于国际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特别是钢铁业自身产能严重过剩、成本上升的矛盾不断积累,2012年以来全行业处于亏损状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结合首钢实际,要更加突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和降低成本力度,增加高端和领先产品的比例,充分发挥工艺技术装备优势,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健全协同高效的产销研体系,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快扭亏增盈,全面提高钢铁业的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

非钢产业方面,要大力发展矿产资源业、装备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生产业、建筑及房地产业、海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多业协同发展。一要进行现有非钢产业的整合,同类业务要在一个平台上发展,发挥整体竞争优势。二要扩大开放合作,利用地处首都的优势,利用首钢与市科委建立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与市外联办建立的同中央企业对接平台、与石景山区建立的联合招商机制,同有实力大企业合资合作,招商引资,发展新兴产业。三要积极参与首都经济结构调整,与北京相关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展新兴产业。

要加快新产业园区建设,一是利用主厂区停产后的土地建设“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形成“五区两带”,即总部经济区、综合服务中心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综合配套区、工业主题园、城市公共活动休闲带、滨河综合生态休闲带。2013年要配合政府部门尽快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启动地块的工厂设备和厂中村拆迁,进行部分土地的一级开发,加大招商力度,促进有影响力、带动力的大项目落地。二是利用首钢第二通用机器厂停产后土地建设“中国动漫游戏城”;利用特钢停产后的土地建设“中国绿能港”,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研发产业。这两个园区作为先行试验区,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落地上取得新进展。

二、贯彻十提出的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推进首钢体制机制转型

十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

结合首钢实际,主要是在集团管理体制改革和内部经营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已提出了总体改革方案,分步实施、逐步过渡,下一步要列出时间表,抓好落实。首钢搬迁调整后,钢铁业由北京一地发展到全国7个省市,由对工厂的管理转变为对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管理,在北京地区转变为对非钢新产业和产业园区的管理。适应这一变化,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从工厂式管理向集团化、产业化管理转变。一是完善集团总部管理体制,调整与钢铁生产直接相关的管理部门职能定位,完善北京首钢园区建设和新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二是对新钢厂实施“集中整体、分层能级’管理,统―调控战略资源、平衡资金、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源;对联合重组企业实施“分类管理”,总公司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并履行义务,对事关集团全局的重大事项统一协调管理;三是对非钢改制企业,按照首钢控股和参股比例,按照与钢铁主业的关联程度,实施分层分类管理;四是对北京新产业园区,建立新体制新机制,理顺管理流程,强化管理力量,为建设新产业平台奠定组织保障。

在内部经营机制改革上,应对当前严峻形势,保证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要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一要处理好总公司与各钢铁企业的关系,企业要牢固树立市场主体意识,总公司要加强协同配合,改进各项服务,充分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处理好局部技术经济指标与整体效益的关系,局部服从整体、指标服从效益;三是处理好降低成本与调整产品结构的关系,使产品开发的增量效益大于降低成本效益;四是处理好产品、工艺和市场的关系,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产品开发和工艺进步;五是处理好各项考核指标的关系,加大效益指标权重,严格考核兑现。六是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把发展规划落实到年度工作中,当期效益与战略性产品开发结合起来,提高高端领先产品的集中度。

三、贯彻十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推进首钢思想文化转型

十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结合首钢实际,适应企业转型发展需要,推进思想文化的转型,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树立首钢核心价值追求,坚定必胜信心。以“首钢服务、首钢品牌、首钢创造”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作为首钢人的核心价值追求,同时要提炼出符合时代要求、体现首钢特点、为广大职工所接受的企业精神。当前要引导职工辩证分析形势,越是困难越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综合竞争力,在困难中激发前进的动力,在应对挑战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我们有责任、有条件、有信心、有举措,一定能够战胜新的困难,完成好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二是加强对企业转型的文化统领。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企业、教育职工、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学习型企业建设,适应转型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文化融合,积极吸纳集团新成员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加强理念、制度、行为的融合,尊重差异、优势互补、丰富内涵、形成体系,进一步培育“总部统领、整体协同、分层定位、各具特色”的集团文化。加强典型宣传,广泛运用各种活动载体,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面对当前钢铁业严峻形势,针对部分干部职工对转型发展的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信心不足的问题,个别单位强调客观、不敢担责、全局意识和主动意识差以及执行力不强等问题,需要总公司和各单位上下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把统一思想与提高执行力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公司党委的各项决策上来。

四是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方针,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千方百计持续改善职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通过企业发展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全体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加大维护稳定工作力度,做好矛盾的排查调处,及时化解不安定因素,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四、贯彻十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抓好企业党建工作

首钢具有高度重视党建工作的优良传统。要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全面加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首钢党委提出,凭党性、凭人品、凭能力、凭实绩、凭公认选拔任用干部,使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坏事的人得到重用。2012年交流调整干部451人次,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包括迁钢、首秦、顺义冷轧等单位,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被选拔到领导岗位。2013年要完成基层党委换届选举,按照发挥好“50后”作用、重点用好“60后”、着重选拔“70后”、择优培养和大胆使用“80后”的思路,改善领导班子结构。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实行严格的逐级定期考核制度,落实好领导班子“双评”工作。二是探索建立党建工作现代管理运行体系,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品牌化、效益化。加强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建设,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夯实基层组织。继续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员民利保障制度。三是完善干部管理制度体系,按照管少、管精、管住、有效的要求,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干部轮训,实施好后备干部“千人培训”规划。立足首钢集团整体优势,在总部机关、钢铁企业、控股参股企业、政府部门之间进行干部交流,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经济结构;演变;动因;趋势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研究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历史,分析其演变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同时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加速该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尽快完成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历史任务。

一、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步骤

1.建国初赶超型战略促成二元经济结构的建立

在建国初期由于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加上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一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资金严重匾乏。二是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低下,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像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初那样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的办法来补充国内资本的不足。而且由于重工业资本高度密集性的特点,使得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特点相矛盾。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依靠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并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统购统销、、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体制。

赶超型发展战略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通过从农业中提取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以及重工业的自身循环所创造的社会需求,克服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的资本积累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这两大难题,在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实现了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但由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以牺牲农业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这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长期低速增长,而且也使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农村隐蔽性失业严重,从而使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更加突出。二元结构强度一般用农业与非农业间的相对国民收入差距来衡量。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的统计分析表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这一差距最大为4.09倍,而1979年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却高达6.08倍。

2.改革开放后体制改革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的作用下,到70年代末,工农业之间的矛盾已相当突出,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长期停滞,使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无法继续进行。

从1979年开始的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结构变动由政府行政力量推动,转为市场导向。这种由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推动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市场机制的诱导下,农业生产不断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加快了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步伐。以1987-1992年为例,在这短短的5年时间里,农业生产资料来源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农业投入中来自农业内部的比重已从46.7%,下降为39.l%,而由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从41.7%,上升为44%。

第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改革开放以前,1952年至1978年的26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从12.6%上升到17.92%,年均上升0.2%,而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199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上升了13.6%,年均上升约0.81%。

第三,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78年至1998年,共有13585万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就业,平均每年转移为715万人。与此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1999年的50.l%。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17.3%上升到1999年的23.0%。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12.2%上升到1999年的26.9%。

3.当前形势下的二元经济结构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二元经济,而且是三七开的二元经济,我国这么多年的经济发展,每一年以10%的成长率增长的原因,主要就是二元经济的过热部门推动的,因此当前我们经济发展的组成超过一半都是固定资产,消费不到35%。因此,逼迫大量的出口,因此逼迫大量的积累外汇,因此人民币升值厉害。这个汇率的上升,打击到了二元经济过冷的部门,尤其是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

以大家熟悉的GDP为例,这是非常畸形的GDP,和欧美相比非常奇怪的。以日本为例,他们的GDP组成是以消费为主的,消费所占的比重是70%,而我们不是,我们的消费只有别人的一半,只有35%。那么我们的GDP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二元经济当中过热的基础建设工程拉动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GDP几乎超过一半都是高楼大厦、桥梁高架等等,叫做固定资产投资,而消费只有35%,所以我们当前是一个消费力严重不足但生产却又严重过剩的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重担单任重道远。

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主要特征

1.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

虽然我国三大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的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在第一产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1999年我国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17.7%,而占社会总劳动力比重为50.1%,二者相差-3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3%,劳动力的比重为23.0%,二者相差2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0%,劳动力的比重为26.9%,二者相差6.1个百分点。显然这种差异,第一产业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

由于各产业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完全一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绝对对称是不可能的,就业结构的转换要慢于产值结构的转换。但中国的就业结构滞后性更为突出。世界银行在《197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揭示出这样一个规律,发展中国家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份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人均接近700美元时(1979年价格)达到相等,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两部门的劳动力份额也达到相等。我国的工业与农业产值相等,是在196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134美元时达到的,当时,工业为38%,农业为39%。到1984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1.3倍,达到310美元,而工业劳动力的比重,仅为17.2%,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仍高达68.4%。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转换的严重失衡,造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的结构性扭曲。从工农业产值构成看,到80年代末,我国的工业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已基本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然而从就业结构来分析,到90年代末期,我国的第一产业仍占劳动力份额的1/2,基本上还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社会。

2.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除日本以外的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转换都表现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依次渐进的结构演变模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则表现为第三产业的超前发展,由于工业就业的增加,远远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因此,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和服务业之间。与此相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存在着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特点。

我国1999劳动力就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仅高于1988年的泰国和1991年的巴基斯坦,却低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世界其他各国。

3.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从历史上看,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在一国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与此同时,在空间结构上则不断向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的地点聚集,这种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人口聚集效应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结构转换过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表现出与上述城市化发展规律完全不同的特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1999年我国制造业比重为42.7%,不仅大大超过了处于工业化中期国家的水平,并超过了工业化后期国家的平均水平达10个百分点,而城市化指标仅相当于工业化中期的水平,为30.98%。

三、中国未来经济结构演变的趋势分析

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到今年底,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一般说来,特别是对于一个经济体量很大的国家来说,人均GDP3000美元,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需要升级,产业结构需要进行重大调整。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步性。1978-2007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步系数是3.4,即世界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3.4百分点,中国经济影响世界,世界经济影响中国。2007年中国工业占GDP比重为49.2%,低于预测值0.8个百分点。2008年中国工业占GDP比重可能超过50%,工业化的趋势和资源环境状况恶化的趋势仍将加强。由于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也会更加显著。

1.资源短缺导致未来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

资源短缺和环保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是贯穿今后中国经济“重化工业”发展过程最重要的约束条件,其中尤以能源问题最为突出。2007年中国能源消耗实际增长9.3%,电力供应增长14.9%。考虑中国能源政策紧缩及电力生产能力扩张等因素,2008年中国能源消耗增长10%左右,电力供应增长15%左右。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的两次高增长时期都是以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瓶颈”制约为标志发生转折的。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新一轮的经济增长难免再次陷入传统的循环。另外,这一轮短缺发生的背景不同,表现方式也有新的变化,而且经济基数远大于以往,对国际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矛盾也比以往更为突出。

2.城市化步伐加快对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取得长足进展,但总体上仍落后于工业化。参考国际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已基本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城市化发展速度将比目前加快l倍,达到年均增长2~2.84个百分点,城市化将成为推动我国下阶段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首先,城市化步伐加快将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解决制约我国结构升级的“瓶颈”,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自然演进”的步伐。其次,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加大对住宅、交通、水、煤气、邮电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其中,住宅和交通需求对多数工业行业特别是汽车、建筑、建材都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并间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最后,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对收入结构和消费习惯的改变有直接作用,从而带动整体消费结构的升级,拉动相关消费品工业的发展。

3.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产业将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过去几年,汽车和房地产的快速增长,及受其带动下形成的一批高增长产业群,都充分地证实了消费结构升级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巨大的推动作用。到2020年,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速度估算,居民人均收入将达到3500美元的水平。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这一时期往往是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最快,从而带动经济增长速度快速提升的重要时期。考虑到中国l3亿人口的现实,这一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爆发出来的增长带动力量将是史无前例的。另外,我国经济至今仍未摆脱二元经济特征,农村居民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40%左右,消费结构不在同一档次。这就决定了中国多层次的消费结构转变将同时发生,从而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多层次的推动力量。

四、结束语

总体来看,未来20年将是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从衣食和部分用的需求,向提高住、行水平和生活质量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住宅、轿车、轨道交通等社会基础设施、通讯及其他新型电子产品、文化娱乐、旅游、社区服务等将成为重要增长点,并相应带动建筑、建材、机械、石化、电子等工业部门的较快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而带来的收入提高,将会增加对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并拉动这些产业进入一个新的较快增长期。

但是中国经济面临资源、环境和市场三重约束。事实表明,2007年中国资源价格明显上涨,资源更加紧张。同时,生态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无锡等许多城市已经到了没有干净水喝的地步,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突出。2008年世界经济总体环境趋于紧缩,意味着世界市场需求减弱,中国出口增长可能放慢。以上这些都将影响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由于经济结构和产业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要求差距更大。因此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演进、增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以结构优化求速度、以结构协调求效益日益成为中国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曾寅初.我国工业化与二元结构转型效果的历史评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6(4)

[2]曾寅初.我国工业化带动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教学与研究》2006(8)

[3]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周爱民编著.《高级宏观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5]李新安 中国区域市场化差异的经济效应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4,(3)

[6]刘伟,李绍荣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7]沈坤荣,付文林 中国的财政分权制度与地区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5,(1)

[8]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2003年8期

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范文5

[Abstract] Beijing has carried out total medical insurance prepaid policy in city hospitals since 2011. Hospitals′medical insurance income proportion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s appointed medical institutions.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for hospitals to ensure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hospital medical insurance financial management, especially when the hospital needs to gradually transform from integrated to specialized hospital. Higher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management, in order to fit for quota insurance and cope with shifting event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definition of the total medical insurance prepaid to put forward the influence and challenge of hospital medical insurance financial management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e hospital sh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s and construct financial management coping strategies such as the financial accounting of medical insurance types by strengthening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medicare budget, keeping budget in balance with cost and optimizing HIS system data

[Key words] Total medical insurance prepaid; Hospital transformation; Financial management

随着基本医疗保险的全面覆盖,医院的医保收入占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已成为医院财务资金补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定程度提升了医院对医保资金的整体关注。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北京小汤山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了更好地适应发展需要,需要逐步由三级综合医院向三级专科康复医院转型,医院转型,意味着医疗收入的结构、费用支出的构成、救治人群的范围等方面出现差异,然而医保总额预付在一定时期是不会改变的,为保障医院平稳运行,医保总额预付款的合理使用,笔者从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出发,通过对医院医保财务管理情况的梳理,从医院医保总额预付资金预算管理、成本管控、合理分配科室定额、财务医保核算精细度提升以及医保总额预付理念的全员覆盖等方面入手,对以我院为代表的正在面临转型发展的医院的医保财务管理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医院医保财务管理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1 医保总额预付制的背景和内涵

医保总额预付是目前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的一种改革,该模式起源于上海,其初衷是抑制医疗保险费用的过快增长[1]。2011年北京为了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意见》(人社部发[2011]63号),及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关于开展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总额预付试点工作的通知》(京人社医发[2011]98号)文件精神,在北京探索性开展总额预付制下的医疗保险付费方式的改革,于2013年全面在北京二三级医院全面推行。

所谓医保总额预付制度[2],是指医保机构根据当年医保基金年度预算,按以收定支的原则,考虑医疗机构的规模、技术、级别、服务范围及医疗机构服务量(如门诊人次、出院人数、例均费用、药占比等指标),测算出医疗机构的年度预付总额。医保基金的支付是在每月月初,清算原则为“总额预算、按月支付、结余留用、超支分担”。

2 医保总额预付制下对转型期医院医保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和挑战

2.1 对医院预算管理和成本管控的提出高要求和新挑战

医保总额预付,也是事先把年度指标分配到各个医疗机构,因此,把医保总额预付纳入医院预算管理工作,是做好医保财务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医院财务管理的关注重点应从收入?D向关注预算的下达、执行和成本管控。目前各医疗机构的医疗收入大多来源于医保机构,总额预付制度下,特定时段的医保收入是事先确定的,而不是根据实际发生确定的,并且一旦确定,在一定较长时期内是不能变更和调整的。在既定的收入额度内,完成相应承担的医疗服务人群范围,一旦出现超支亏损,医院就需要用自身的经营收入以弥补超支亏损[3]。这样的境遇下,优化医院成本管理,加强预算与成本相结合的绩效考核,尤其是转型期的医院,转型意味着有改变,但是医保总额预付在一定时期是变化不大的。因此顺利转型,加强医院预算管理和成本管控工作势在必行。

2.2 对医院医保资金利用效率的提出高要求和新挑战

医保总额预付的资金是事先确定的,不是根据实际发生给付的[4]。因此,转型期医院,对医保资金的使用合理性、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转型期间,预估的医保资金出现有改变的情况下,更需要优化科室医保预算指标分配额度[5],即保证总额预付执行进度,又能顺利向需要转型的学科方向发展,保证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方向。

2.3 对财务基础工作的提出高要求和新挑战

总额预付制对医院转型存在一定约束性[6],这就要求医院会计核算理念要摒弃过去简单、粗放的医保往来款记账方式,尽量按照医保类型精细化会计核算,并辅助科室医保台账。这样才能对来年的预算提供更为可靠的历史数据。另外,财务人员的医保理念的更新,素质的提升也应做到与时俱进,要从账房先生的角色转变成管理者的角色[7],并且要把这种理念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敏锐发现转型期间医院医保财务管理出现的新动向、新问题,及时反馈。医保财务人员不仅要做好指标的分解,还应结合实际情况,联合医院医保部门,做好月度、季度的执行进度、转型科室医保数据的分析,及时与相关科室沟通、调整。确保医院医保财务工作的顺利转型过渡。

3 医保总额预付制下医院转型期医保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历史数据的准确性不够

医保总额预付依据的是历史数据,医院的转型意味着历史数据有所调整,因为转型后,医院收治人员范围、治疗的手段等与原来有一定的差别,反应到财务数据上就是?品费、检查费、治疗费和材料费的变动,还有新增治疗项目的成本、费用的缺失,尤其是新成立的科室和治疗小组。如何确保医院转型期重点发展科室医保预算的充足性和非重点科室医保预算的合理性,既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规范,患者满意,又保障科室新技术、新诊疗模式的落地实施,同时保证医保总额预付的合理、合规使用,是转型期医院医保财务管理的难点。

3.2 医院HIS系统与医保平台信息对应性不够

医院HIS系统医保人员类别、费用的查询条件缺失。医院财务部门和医保部门没有有效的交流机制[8],医保银行资金回款沟通不顺畅,医保往来款核对困难,医保拒付款的落实不到位,无法有效地对医保应用情况、回款情况、拒付情况等信息进行核对,这些都将影响医保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3 医保政策宣传范围的广度、深度不够

老观念认为,医保政策只有医院医保工作人员需要掌握,财务人员只需要记账、算账即可,医生只负责看病即可。其实医院医保资金的流动从挂号开始就涉及到医院的方方面面,想要把费用管理好、资金利用好,几个部门力量是有限的[9],出现医保超支,或在不合理范围内超支,医保拒付等问题,这都是医保政策宣传范围广度和深度不够的体现。

3.4 财务人员医保财务管理意识不足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医保政策也常常处于变化状态,而医保财务人员对改革认识不足[10],对医保政策理解不够深入,单纯认为财务工作只是一个执行科室,只需要记好账,算清账就可以了,政策、管理与自己无关,结果就是账务处理工作无法满足后期对医保基金分析、预算管理、成本管控的需要,使得医保预付基金处于无效管控状态,不利于财务部门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地位的提升。

4 医保总额预付制下医院转型期医保财务管理的对策

所谓的医保财务管理通常是指,为了防止医保基金出现财务风险,以医保资金高效应用为目标开展的各项财务管理、规划、控制等工作的总称[11]。为了优化医保财务管理工作,现仅以我院为代表,提出以下对策。

4.1 医院医保财务核算要精细化,确保历史数据的精确性

4.1.1 按照医保种类构建完善的明细科目,完善HIS系统功能 首先梳理医保结算流程,规范财务记账方式和利于数据使用信息管理的会计科目明细。因此,按照医保种类构建完善的明细项目,依据目前大多数医院的HIS系统所出具的日汇总表,每天记账信息只能为门诊、住院等汇总的应收医保款信息,并无具体各类型患者应收医保款明细,故每月应该按申报时间段进行门诊、住院等各类型患者的应收医保款进行辅助记录,这样报表中才能把属于总额预付的范围呈现出来。

当然,辅助记录是人工控制,现在医院的收入基本来源与医院的HIS系统,如果能完善医院的HIS系统功能,使之与医保信息平台的无缝对接,能够引入医保信息平台的人员参保类别,则更有利于医保基金的预算的下达、执行及调整。医保信息平台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完善,还利于及时查找结算过程中的差额因素,确保医院医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且使得医保资金账目具备预算使用的功能性,增强医保预算的精确度。

4.1.2 联合医保部门,通过医保平台,建立医保台账 我院住院和门诊医保费用信息均是由门诊住院财务部和医保办两个部门独立完成,因此需要二个部门共同核对数据的一致性,门诊患者是医保实时结算,每日医院HIS系统进行汇总,常规的是根据资金来源汇总,如现金收入、POS机收入、支票收入、医保总收入等,完善的医院HIS系统根据医保患者、自费患者分类汇总;每日还需医保部门根据结算数据,按医保类型,在医保信息平台进行申报。无论是基本医疗、离休、公疗、超转人员、还是工伤、城镇居民都要记录每批次的总费用、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原公疗)支付、残疾军人医疗补助支付和个人支付的金额数据。把记录的每批数据进行整理后,填报门诊、住院申报表,按月与医保部门核对回款金额、拒付金额情况。

完善的HIS系统亦能把医保患者进行分类汇总,并呈现每门诊患者次均费用,药占比等指标达到实时监控,实时反馈。住院患者需要明确各疗区的月在院患者数、在院医保患者数,出院患者数、月出院医保患者数、出院医保患者主要疾病、月出院患者总额预付金额、自付金额、自付金额占比,为医保预算指标的测算、制度、下达、调整提供依据。

4.1.3 加强医保中心的回款核销对账工作以及医保拒付款反馈落实工作 医保对账分析是重点工作[12],一般包括3个步骤:医保结算、打包上报、回款核销。首先是医保患者在医院就医结束后,由医保部门按规定目录进行费用审核,结算人员在医保系统中进行费用分割结算,门诊收费处和住院处打包上传当日结算明细信息,最后形成汇总表后,由财务人员根据日结算汇总表,分类确认应收医保款。

其次,财务部门接到银行医保回单,依据回单信息,与医院医保部门建立医保回款信息对账机制。在医保科和财务处设立专员负责医保费用对账工作。财务医保专员在医院OA上发起医保回款对账申请,医保部门财务专员依据医保回款流转单,依据医保实时结算系统中的分割信息,动态掌握医保费用回款、拒付等动态信息,并对财务核销工作进行指导。即利于?t保总额预付执行进度的把握,又利于拒付款项的反馈处理以及长时间未回医保款项的催缴,或是进行坏账处理流程的实施。同时,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医保知识的培训,通过不同途径让医务人员了解现行医保制度的相关条款规定,规范医院的各项医疗服务行为[13],避免下次同类型拒付的产生。

4.2 总额预付指标的预算、成本管理

总额预付制度下,医保资金的年末清算原则是“结余留用,超支分担”。因此,医院必须通过加强预算、成本管理,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

4.2.1 加强预算管理 针对医院转型后需要发展的新业务、新技术,及医院重点发展或新成立的科室(小组)成立由主管院长、医保办、财务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的医保总额预付领导小组,就医院重点科室、新业务、新技术的发展范围的医保总额预付指标预算分配进行商讨,结合历史数据、联系临床一线的实际、考虑医院风险应对,设定门诊次均(药费、检查、耗材)费用、出院例均(药费、检查、耗材)费用,依据科室患者数量、医保基金支付同比、环比分析,根据预算二上二下的原则[14],达成共识后,进行指标下达。

在医保预算执行过程中,定期对服务质量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价[15],并将实际数据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实行季度报告、半年调整,年末三月月报告制度,建立持续该进,动态监控等强有力的管控机制,保证医保预算的落地执行。

对于转型中的科室指标的制订,依据转型后诊疗新技术、医用新材料的推广情况我院医政、医保、财务等部门与科室管理者详细讨论,针对可能增长的费用进行预估,结合可能淘汰的技术、耗材费用,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使得指标的设定既保证转型后新技术、新耗材的应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又不会因为转型导致整体医保预付的超支。

4.2.2 加强成本管控 首先,需要完善成本管理体系,设立以财务部门为中心,以科室为主体的成本管理体系。根据医院财务部门结合科室近3年的费用收支情况为蓝本,依据转型开展的医疗业务范畴,确定转型医疗科室成本及开展业务项目成本,设定合理的科室目标成本,如科室百元医疗收入的医疗支出。同时,还可以将医保总额预算总目标进行分解[16]。其次,强化医务人员的控费意识,实行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只有将医院的全体员工真正纳入成本管理,才能呈现成本管理的良好效果[17]。如将医保考核指标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激励奖惩机制,通过这样的风险转嫁,将控费管理转化为一线临床医生的自觉行为。

当然,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医院对成本的核算模式也不应停留在初级的科室级的核算,应该尝试向病种核算和医疗项目核算的模式上发展。诚然,进行病种核算和医疗项目核算的前提是准确的做好科室核算。可以单病种为核算单位,反应每种疾病的诊疗效果和医疗费用(包括医保费用和自付费用),亦可以以季节、月份作为划分,考虑患者病情周期性变化、季节性变化及床位周期性变化特点,预算指标的分解,以病种成本为依据是最优选择[18]。

4.3 财务人员要积极学习了解医保内各项工作、医院医疗发展新动向

医保财务管理是一项繁琐而且复杂的交叉性专业工作[19],即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财务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医学及计算机知识储备,财务人员要把自己的工作经验与医保政策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医院的转型经营状况相结合,有创新性、科学性的进行预算管理、成本管控。分析好与管控相关的各类固定因素、潜在的变化因素。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除了自身加强学习外,还需要医院定期开展培训,向先进医院学习,设立奖励机制等[20],以此来提升医院医保财务管理乃至整个医院财务管理的水平。

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土地流转;态势;效益;分析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是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农村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大通县土地流转逐步走向了高速发展态势,结合现阶段发展要求,为深入研究土地流转效益分析,今年3月份,对全县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本文对流转规模在100亩以上的流转大户的土地流转进行了重点分析,以期对多层次、多部门提供参考。

1土地流转情况

据今年的调查统计,截止目前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32438.99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9.33%,涉及户数为25756户,实现土地流转收益11457.57万元。流转面积较上年增加9375.99亩,增长率7.62%。

1.1从流转形式划分

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转包形式流转的面积为5706亩,涉及户数为1218户,占流转总面积的4.31%;二是转让形式流转的面积为1505亩,涉及户数为244户,占流转总面积的1.13%;三是互换面积为542亩,涉及户数为185户,占流转总面积的0.41%;四是租赁面积为118876.64亩,涉及户数为22059户,占流转总面积的89.76%;五是入股面积为5809.35亩,涉及户数为2050户,占流转总面积的4.39%。

1.2按流转去向划分

主要有七种:一是流入农户面积为7819.58亩,占流转总面积的5.90%;二是流入合作社面积为78021.81亩,占流转总面积的58.91%;三是流入企业面积为17863.57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3.49%;四是流入家庭农场面积为13371.35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0.10%;五是流入种植大户的面积为9265.8亩,占流转总面积的7%;六是流入养殖大户的面积为1350.6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02%;七是流入其他为4746.28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58%。

1.3按用途划

分主要有:全县流转的132438.99亩面积中,其中流转土地用于种植蔬菜面积为20547.68亩,用于养殖面积为1482.4亩,用于油菜种植面积为5931亩,用于入股面积为4277.35亩,用于建设生态园区3792.6亩,用于种植小麦面积为6586亩,种植苗木面积为8615.51亩,种植药材面积为5322.03亩,种植饲草面积为43840.77亩,马铃薯面积为32043.65亩。

2土地流转特点

根据统计调查分析,大通县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由过去农户零星自发流转转变为由政府引导的规模型流转,主要是以租赁方式进行流转,租赁流转面积占总流转面积的89.76%;且流转去向主要由过去流转给小型农户分散经营转变为家庭农、牧场和合作社等新型农民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流转用途由过去主要种植粮食作物转变为现在的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土地流转呈现出“三个转变”:一是农民思想观念发生了大转变,由过去的“恋土、恋乡”不愿流转土地转变为自发流转土地。通过近几年大通县建立的现代示范农业园区带动农民致富的先例,农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改观,流转土地的激情非常高,且依法流转的观念非常强,在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指导下,由过去的口头流转转向合同化流转,由农户自发流转为主的零星流转,走向以土地流转合作社中介服务组织为主的土地租赁流转为主,土地流转趋向“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农民签定流转合同,建立现代生产基地。二是打破区域流转界线,由以前主要在外川地区流转转向浅、脑山地区流转转变。三是参与土地流转的经营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化转变。根据《大通县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意见》,大通县扶持龙头企业、产业、引进业主、培育大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全县目前共有省、市、县级龙头企业47家,各类专业合作社665个,家庭农牧场275个,以此带动土地流转面积占总流转面积的90.51%。

3土地流转的成效

3.1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通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和挖潜改造,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不断提高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既考虑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又结合各乡镇的实际情况,避免结构类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乡(镇)域特色农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2扩大了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克服了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有利于土地的充分利用。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一是把零星的土地使用权从千家万户农民手中集中连片,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农民间的分工与专业化,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发展道路,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二是加大了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促进了农业机械化耕作水平,降低了农业投入成本,实现了集约化经营,解决了千家万户分散种植无法实现的标准化生产难题,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三是通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引进工商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建基地、兴加工、搞营销,培育了一大批农村能人大户,推动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3促进了农民就业,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户土地无人耕作与企业、大户无土地耕种之间的矛盾

土地流转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集聚,推动了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农民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以一定方式将土地流转后外出进城务工,从事二三产业,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促进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改善。

3.4增加了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