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例6篇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后进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论题的理性思考

所谓后进生,一般是指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不守纪律、不求上进的学生。这类学生由于长期在集体中处于后进,常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冷落和歧视,很少得到理解与信任。久而久之,甚至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作为生命的个体,后进生更容易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留有阴影,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自我评价降低,没有自信,逆反情绪严重,甚至厌学,这些都严重的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身心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发展的极不成熟阶段,尤其是后进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对他们开展具有创造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还能大幅度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潜能,同时会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他们的一生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1.转变思想,逆转负面心理

(1)教师要转变思想。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容易形成根深蒂固的观念,后进生即是差生,他们什么也不行。对此,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后进生不能和差生划等号。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他们的闪光点。黑格尔曾经说过:“存在便合理。”我们姑且不谈它是唯心还是唯物,但对每一名学生来说,我认为他们的“存在便合理”。因此,对于每一名学生,我们都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上。教师思想的转变是对后进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2)转变学生的思想,这里主要指后进生的思想。其实,后进生只不过学习暂时落后而已,并不能说明他们其他方面就不如别人。我们传统的教育失误恰恰在于认识不到这点,而否定了后进生的其他优势,使后进生长期处于压抑、受挫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如果长期处于受挫状态时,会对挫折产生种种适应方法,其中有不少消极的方法。后进生就常常有这样的心理,当这种心理日趋严重时,他们便会自暴自弃,产生“丑小鸭心理”。这种心理达到极点时,便会影响他的正常学习活动,妨碍其智力的发展与发挥,长此以往,他们就果真是一无是处了,最终只能通过冷漠待人、打闹取宠等消极方式来表现自己。教师这时一定要帮助后进生转变认识、卸下他们心头沉重的思想包袱,认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大胆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开启自己独特的思维,展示自身的价值。 转贴于 2、以赏识教育为载体,催化积极表现

教师要为后进生在班集体中营造赏识的氛围。同学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怪,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批评。在内心深处对他们真正的了解和尊重。教师要理解并打开他们的心扉使他们处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里,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爱和乐观,才能敢于发表见解、提出问题,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适度为后进生提供一个理解的学习氛围,宽容学生的一些“错误”,创造轻松和谐的时空,能引导他们不断地进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另外,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对后进生的心里障碍,为他们搭建被赏识的舞台,帮助他们走出障碍圈,帮助他们走向成功。一直以来都记得自己上学时一位老师对我的影响:说实话,那时我确实是一个后进生,由于说话能力、表达能力极差,作文时,文章前言不搭后语,没有一句完整的话。但是,我的作文没有招来老师的半句批评,老师反而用红笔将我写得比较好的词圈出来,并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读,表扬用词的准确。从那时起,我的头就抬得高高的,因为老师“赏识”我。看着作文簿上写的“真看不出来,你竟是个小作家。”“你写得真好,我喜欢!”,我上学都变得更积极了。正是在这极度赏识的氛围中,我对作文产生了的兴趣,开始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坚持记日记,写作兴趣越加浓厚。此后,我每次写作文更加认真细致,被推荐为我班板报撰稿人,并成为班报的小编辑。我已经深深的喜欢上了习作。由此点燃了学习热情,其他学科的成绩也迅速提高。实践证明,搭建被赏识的舞台,正如为学生搭起了层层进步的阶梯。

3用真诚促进心理认同,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于老师的教育,只有从心底里感到老师的话是对的,也就是说只有取得了心理认同,才能接受并改正。依据心理学原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应遵循“真诚”的信条。因此,老师要用真诚换得与学生的沟通,在此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他们产生心理认同,从而自觉迷途知返、改过自新。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觉得学生的后进不是一天造成的,因此,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于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以及受到环境的干扰及习惯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行动总具有很大的反复性,好三天,坏两天,今天做到了,过几天就做不到了。出现反复是正常的事,这是进步中的曲折,绝不是徒劳无功。因此,在教育后进生时我们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仅要给后进学生帮助,而且要给时间,而不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朽木不可雕也”这些打击后进生积极性,刺伤其自尊心的话。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一、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特点转化后进生

提起后进生,每个教师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学生名单,后进生总会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很多教师视后进生为“影响班级教学成绩和教学质量的‘害群之马’”,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呵护。

1.树立完善的心理指导观

教师自身首先要正确看待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长大未成人”,树立完善的心理指导观,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向家长宣传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家长能够正确地看待这些特点,树立完善的青春期中学生家庭教育观。结合青春期中学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心理指导,通过多种形式,采取多种途径向学生宣传青春期心理特点和心理卫生知识,使后进生正确看待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学会自我疏导、自我调控、自我教育。

2.努力成为后进学生的知心朋友

高中教师自身不仅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还应该成为学生的益友。在更多的场合,尤其在对青春期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的过程中,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内心,有各种问题需要解答,各种情感需要宣泄,各种忧愁和痛苦需要倾诉,各种异样的行为需要理解。如果教师和家长以好朋友身份出现,后进学生就愿意接触、愿意沟通。他们的宣泄、倾诉以及师长们的解答、理解,不知不觉中会起到很好的疏通、引导作用。

3.理解动荡情绪,宽容后进学生的偏激言行

造成学生情感动荡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即生理状态、社会影响、认识过程三个方面。由于性成熟过程的急剧进行,受性腺激素的影响,大脑皮层对下丘脑的控制暂时失去了平衡,这种平衡的破坏直接影响青春期中学生的情感过程。从社会方面说,少年不断增长的自我欲求往往与社会现实互相矛盾,致使他们的自我欲求难以实现,这种矛盾造成情感发展的困难。从认识方面说,中学生知识经验不足,缺乏辩证的思维方法,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偏激,容易走极端;对自我需求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也认识不清,以致造成了情感发展的种种问题。

教师要理解后进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及原因,做好班集体同学的工作,在相互交往中,不要使用刺激性强的语言。教师要向家长宣传,使家长理解、宽容子女的一些过激言行,事后与子女和缓地谈心,加以引导,让家长尊重子女的“隐私权”,不偷看子女的日记和信件。

4.教会学生自我调控

青春期的中学生,尤其是男生,被唤醒的性要求会产生某种烦躁不安的特征,因此他们经常被认为是游移不定的,在任何事情上都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业也经常受到影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种被唤醒的性意识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对性冲动的自我调控。

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性冲动是生活中需要了解和控制的正常内容,只有内部的自我控制才能有效地制止或缓解这种冲动。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转移性冲动而实施自我调控,让学生懂得,可将性冲动转移到知识、技能、兴趣爱好的培养上,转移到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品质上,转移到陶冶自己高尚的情操上。学生如果使自我调控实现了这些转移,这种性冲动就会产生积极的巨大能量,引人向上。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铸造学生健康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环境下能更快地接受信息,提高效率。通过在校园内和课堂上创设心理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从而大大优化了育人环境,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首先,创设友善、融洽的环境气氛,唤起后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机。营造友善氛围,一方面鼓励师生间相互探讨,另一方面又增进与后进学生的友谊,改善了关系,为最终协调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构建了健康的心境。营造融洽的氛围,即对后进学生做到“四个不”:不逼迫,不孤立,不鄙视,不揭短。对后进学生抱着公允、平正的态度,这是问题行为教育的基础,因为他们比其他学生更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理解,脆弱的心理最容易遭受挫折。

其次,创设宽松、欢快的活动气氛,体验成长的快乐。学生主体意识、自主精神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以各种活动为中介的。将学生已有的素质充分外显,发挥他们的特长,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宽松和欢快的活动气氛显得非常重要。在活动中注意维护后进学生的尊严,对他们错误的言行举止作出善意的分析说明,给他们留有思考和改正的空间,并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各种文体活动中体验成功,感受作为主体参与的欢快,并将这种欢快与周围环境的轻松、欢快相协调,从心理氛围中感受到成长的自豪和自信,这样就能以个性特长的发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促进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各项素质的逐步提高,增强对集体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三、“抓反复,反复抓”,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心理成长中的全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决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因长期的教育不当,或受不良社会风气等原因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这种痼疾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过来并非易事,后进生变好一段时间又旧病复发、故态复萌,这种反复是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经常现象,所以在工作中要及时总结后进生转化中的阶段性成果,理性引导并激励后进生的进步与提高。后进生转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理性、分阶段地总结和分析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成绩和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改进与调整。

对于后进学生来说,由于长期遭受轻视和压抑,缺乏自信心和主体的自豪感,特别需要得到教师与同学的肯定、支持和鼓励,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锻炼之后,教师应当及时地发现他们身上的细微变化,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满足后进学生的主体存在心理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欲望。这种阶段性肯定的姿态,可以起到充电的作用,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促进他们自信心的树立,增强他们的主体自豪感,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功与进步。在充分肯定后进学生取得进步的同时,针对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要进行适时的提醒,使他们既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可喜变化,又能够感受到自我更新的巨大潜力,自觉地加以改正。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健康水平

1 引言

目前国内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有很多,如开设以讲授为主的心理学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咨询,小组辅导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都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也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20世纪末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eligman和Cmkszentmi。halyt为首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它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和高质量的个人生活。受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启示,我们认为,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符合积极心理学的主张,合理运用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实效。

本研究将着重探讨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的影响,以揭示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及其机制。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本实验在湖南理工学院进行。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面向全院大二年级学生开设。在报名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中随机抽取120名学生,其中一半(男生30人。女生30人)构成实验组,另一半(男生30人,女生30人)构成控制组。

2.2 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开放式与封闭式相结合的调查问卷。作为评价大学生的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的研究工具。它包括3个部分:①被试基本情况,包括系别、性别、年龄、班级、干部、三好生等等;②关于健康信念与健康行为的开放式问题(健康信念是指个人在关于什么是健康、什么因素决定个人健康、什么方法能增进健康等问题上所坚信的认识。健康行为是指个人为了自己的健康所做的一切,如身体锻炼、生活有规律、认知调节、参加业余活动等。个人的健康信念制约着自己的健康行为,而健康行为又与个人的健康水平直接相关,健康水平的变化会通过反馈作用影响个人的健康信念,并进一步强化或削弱健康行为,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循环。健康水平与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一个人的健康水平不仅与个人素质和环境卫生条件有关,而且与个人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有密切的关系),③一般健康问卷。采用李虹和梅锦荣修订的GHQ-20来评估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问卷包括GHQ-自我肯定、GHQ-忧郁和GHQ-焦虑3个分量表,采用的记分方法为“是”“否”。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要求被试用“是”或“否”指出近几周的感觉。一般认为GHQ-20是一个较为理想的中国大学生心理问题测量工具。

2.3 研究步骤 “心理健康与辅导”选修课程在二年级第二学期进行。开课前,运用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问卷及GHQ一20对实验组、控制组进行前测。

“心理健康与辅导”课程教学时间为15周,每周3节。共45个课时。以湖南师大心理系教育心理教研室所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教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而是根据教材选择一系列主题作为教学的内容。一共有6个教学主题:学生心理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情绪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困扰。教学主题的教学均采用自助式心理训练、自助式心理辅导、自助式心理暗示等多种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自助式心理训练的主要方法有。角色扮演训练法、集体演讲训练法、游戏训练法、心理拓展训练法等。自助式心理辅导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寻求辅导的同时充当辅导者。心理辅导以教学班为单位开展,一个学期开展两次。自助式心理暗示,主要是指学生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手段,含蓄、间接地对自己或其他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积极的影响。个体可以通过自我安慰、自我对话、更换服装、改变发型、变换环境、写日记等方式,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达到改变心境、树立自信心、战胜挫折的目的。开展自助式心理暗示的关键在于,多给予积极的暗示,同时克服消极的暗示。

控制组,除教学方法以外,教学时间、教材、教学内容等均与实验组相同。讲课时控制组的教师不仅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教学方法根据主题需要而灵活变化,有讲座、讨论、座谈、观看录相及学生心理咨询课堂模拟训练等。

在课程结束后,采用健康问卷同时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最后对实验组、控制组被试前后两次调查测试结果,以及实验组调查测试结果的后测与控制组的后测进行对比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健康概念的结果及其比较我们就健康概念,分别在控制组与实验组的前测结果之间、控制组的前后测结果之间,实验组的前后测之间,以及实验组后测与控制组后测结果之间进行了比较和差异显著性检验(见表1)。我们发现控制组与实验组的前测结果之间差异不显著(X=0.153。P>0.05),控制组的前测与后测结果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X=6.226。P<0.05),实验组的前测与后测结果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X=9.671。P<0.01),控制组与实验组的后测结果之间也没有发现显著差异(X=0.366,P>0.05)。以上结果表明。实验组与控制组尽管应用的是两种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但是通过一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两组被试对健康概念的理解都发生了同样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单纯从生物学意义上去理解健康的学生人数减少,更多学生能全面、正确理解健康的概念,即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3.2 健康方法信念的结果及其比较我们就健康方法的信念,对控制组被试、实验组被试的前测和后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差异显著性检验(见表2)。

从表2可看出,控制组被试的健康方法信念前测与后测的调查结果有一些变化,即健康教育实验以后控制组被试在“丰富业余生活”、“情绪调节”这两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实验组被试的健康方法信念前测与后测的调查结果有较多的变化,即健康教育实验以后控制组被试在“充足睡眠和休息”、“丰富业余生活”、“情绪调节”、“乐观人生态度”、“交友”、“认知提高”等6个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实验组与控制组被试健

康信念的后测结果之间在某些项目上有显著的变化。即实验组认为“丰富业余生活”、“交友”、“认知提高”是健康方法的学生较控制组显著增多。以上结果表明实验组运用自助式健康教育方法较控制组运用一般健康教育方法更有效地改进了学生的健康信念,特别对有关心理调节方法的认识有了提高。

3.3 健康行为的结果及其比较我们将控制组与实验组被试健康行为(%)的前测和后测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见表3)。

从表3的结果可看出,在健康行为上,控制组调查结果的前后测之间,除“乐观人生态度”有显著差异外。其它项目均没有发现显著差异。实验组调查结果的前后测之间,发现了较多的显著差异,即后测的“充足睡眠和休息”、“丰富业余生活”、“情绪调节”、“乐观人生态度”、“交友”、“认知提高”显著多于前测;实验组被试的后测与控制组被试的后测结果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是“丰富业余生活”、“情绪调节”、“乐观人生态度”、“交友”、“认知提高”等项目上,实验组较控制组明显增加。以上结果说明,一般健康教育方法明显对学生的健康行为有所改进,但实验组的自助式健康教育方法改进学生健康行为的效果更加明显,特别是有关心理调节的行为明显增多。

3.4 健康水平的结果及其比较 我们将控制组与实验组健康状况的前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平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见表4)。

从表4可看出,控制组的前后测之间,在GHQ一忧郁量表分和总分上呈现显著差异,被试的忧郁水平明显降低、一般健康状况明显提高。实验组的前后测之间,在GHQ一20的3个量表分和总分上均呈现出显著差异,被试的自我肯定水平明显提高、忧郁焦虑水平明显降低、一般健康状况明显提高。控制组、实验组的后测结果之间也有显著差异,具体说来就是在GHQ-自我肯定量表得分上实验组显著高于控制组,在GHQ-焦虑量表得分和总分上,实验组显著低于控制组。这些结果表明,一般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是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学生健康状况的改善效果更好、更明显。

4 讨论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认识模糊、观念落后、行动迟缓

农村中小学之所以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3.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强调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运用,切忌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因此,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和专门培训,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

4.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以心理辅导为例,根据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综合运用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自我体验、心理测量等等。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二、在农村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000年初,教育部召开会议,要求各地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随后,教育部出台了许多“减负”的规定与措施。强调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同时,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应抓住契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求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使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农村中小学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摇篮。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大力开展教研活动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领导机构上,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组织管理上的混乱,造成了工作中的无序与被动;在教研机构上,各中学、学区设置教研组的少之又少,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的更是难得一见,理论指导的缺乏,导致了实践工作中的盲目,影响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转。

3.从实际出发,确定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在国家颁布统一的实施纲要前,各校要借鉴发达地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智育至上”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观。在人的种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基础,现在许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十分有限。因此,在师范院校的支持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它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效。从目前的情况下看,短时间内对众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不太现实,教师的培训可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可采用专家下校指导、短期培训、教师自我进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独特的工作方法。

6.努力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的形式外,还要大胆尝试下列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种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与熏陶;强化团体心理辅导,应对“群发式症候;搭建新媒体平台,拓宽心理教育手段;聚焦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和谐教育范围等。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动与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各方面工作都比较薄弱的现实,期望短期内大规模地、全面地铺开是不可能的。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贯彻落实《意见》与《纲要》精神,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工作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稳定地开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2,(7).

[2]高飞,叶少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4.

[3]张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11.

[4]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辅导,团结出版社.

[5]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8.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27-00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存在缺陷。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需要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而在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些高校的教师没有相关的证件,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当前,还有一些高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使在一些高校已经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是一种摆设。

3.重视不够。学校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一方面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力度不够。

4.投入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进行硬件设施建设,还需要进行软件建设,如聘请心理健康教师等。但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

5.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一些教师心目中,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他们的责任,应该是心理学教师,或者是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的职责,其实不然,每个大学教师都有职责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管理问题。当前,有些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归属于学生处,让学生处进行管理和经营,有些高校将其隶属于学科部门,没有将其设置为独立的教育管理部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第一,思想上重视。学校主管领导、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与老师等都需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工作来抓。第二,经费投入。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硬件方面扩大经费投入,如购置心理咨询中所需要的音乐按摩椅等心理咨询的设备。另一方面,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方面的经费投入,如聘请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师资,同时加大对师资的培训与教育。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计划。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对大多数教学类型的高校来说。那么,在高校教育中需要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刻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一,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当前,很多高校只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选修课程来对待,甚至有些高校还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笔者建议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并设置为几个学分,纳入学科课程设置中来,提高其学科地位。第二,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学习等热门的话题联系起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大学生当前的学习心理状态,关注大学生比较重视的就业问题,将这些大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与大学生联系起来,既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3.大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理论渗透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力和应用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与能力。

4.与大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其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之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不良的心理情绪。

5.建立大学心理辅导员制度。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大学辅导员要求既是能充当心理咨询师角色,又是能充当职业规划师角色。高校在选聘辅导员过程中,需要充分考核大学生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从事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笔者建议建立大学心理辅导员制度,选聘的心理辅导员既可以是兼职辅导员,也可以是专职辅导员。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员制度,让大学生辅导员正确与大学生交往与沟通,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一旦发现问题,便能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维护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大学生做好“护花使者”。

6.建立大学生心理评估制度。第一,在大学生入学时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就对大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程度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大学生的个人心理档案和团体心理档案。第二,入学后,进行心理健康抽查和复查。进入大学后,经过大学教育,特别是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是怎么样的?这时候,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抽查,普查,来复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教育、纠正和治疗。第三,毕业阶段,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处于毕业班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变化较大,所以需要特别关注。这个阶段,教师不能放弃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需要对毕业时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评估。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没有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怎么会有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呢?因此,需要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培训。第二,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加强高校之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发展。第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终身学习,需要进行在职培训。因此,高校需要安排让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轮流去参加继续教育与培训,通过继续教育与培训,从而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结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普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7(4):120-121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258-02

研究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结合在一起。他们大部分是“90后”大学生,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利用网络途径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我们既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特点,也要研究如何借助这些先进的时代技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

一、“90后”大学生

“90后”这概念源于“80后”。“80后”这概念由作家恭小兵提出来的,指出生于1980-1989年之间的人群,后来被冠以各种后缀来形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各类群体。所以“90后”是指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有时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

“90后”出生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他们是信息时代的先锋体验者。他们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电脑和数码相机;他们热衷于品牌和接收时尚讯息,喜欢美国大片,日本动漫;他们离不开网络,热爱QQ和网络游戏,爱写博客与微博,“火星文”是他们的交流语言。当今,“90后”成为了大学校园的主体,他们以一种新的姿态和新的行为模式为大学校园注入截然不同的活力。学生工作者特别是心理健康工作者需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我们可以将“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大多数性格好,能力突出,但个体间反差较大

“90后”大学生大多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主体意识强,充满自信,思想积极活跃,对周边环境敏感,拥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不错的沟通能力。他们善于思考,愿意表现自己,也能较好地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希望通过合适的表达解决同学之间矛盾。但是也有一部分“90后”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早期教育方式和自身原因等,形成了非常内向的性格。他们习惯了独来独往的生活方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二)人际交往网络化趋势明显

“90后”的大学生社会交往丰富,会为人处世,在社会交往中善于伪装自己。在熟人面前,他们热情、开放,观点独立新颖,能言善辩,但在陌生人面前,他们又比较沉默寡言,小心翼翼,不善言辞。他们都有自己特定的圈子,主要局限在自己同学之间,或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社交之中。对于一些比较私密的问题,他们更倾向于跟网络上的陌生人诉说。他们手机不离身,手机QQ不离线,爱与朋友们在线分享自己时刻的状态,也爱关注和回复其他人分享的心情。虽然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但过分依赖网络,让“90后”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自身独立思考的东西,使部分学生思维僵化。

(三)积极进取,但心理承受能力差

“90后”大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和受西方化思想影响比较大,因此他们具有明显的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再加上一直以来的特长培养,使得他们参加活动时更积极,但是过于自负的心态也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或者压力时,更容易表现出痛苦、消沉、抑郁的情绪,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四)个性张扬,集体意识淡漠

“90后”大学生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家人很也关注他们成长。这使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并希望向别人表达自己内心的类型,比如:衣着和发型很有特色,让自己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喜欢小众化的商品,追求生活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往往过度关注自我,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自己的主体意识强烈,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他们在和父母产生分歧的时候,往往比较任性,很难换位思考。由于是独生子女的缘故,他们从小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同伴亲密生活,同时,由于个人中心主义的缘故,他们集体主义意识比较薄弱,比较难以与人合作。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技术及相关功能,以多种方式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的过程。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不受时空限制

现代生活网络已经非常普遍,我们可以通过传统方式用网线连接上网,也可以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上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如今只要大学生有空,拥有可以即时上网的终端设备,他们就可以搜索感兴趣的心理知识来自主学习。

2.具有丰富的内容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一般依靠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资源来开展教学,拓展师生的视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各种素材,如图片、声音、动画等进行整合,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丰富,也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网络还可以整合各路心理学家的优势资源,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实现资源共享。

3.提高了教育的实效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要么通过上心理健康课了解心理知识,要么通过预约来进行心理咨询,整个过程比较耗时。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时性比较强。大学生可以随时上网获取感兴趣的心理知识,碰到问题事可以随时获得心理工作者的帮助。同时大学生也可以进去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论坛,与有相同心理问题的人一起讨论,相互鼓励,共同应对。而且网络信息更新及时,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是把“双刃剑”,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使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首先,网络导致受教育者产生复杂的心理问题,如认知失衡、交往障碍、畸形性心理、自我角色混淆、网络综合征。其次,网络增加了教育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表现在以下两点。

1.网络对教育者的调控能力提出挑战

网络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自。同时,网络上的交流是非正式的。网络上的交流缺乏表情、形体等信息的传达,丧失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就很难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和真实心态。此外,大学生会因为各这种原因下线,或者到了预约好的时间不上线进行咨询,线上的老师因为没有联系方式而不能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做进一步努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教育者的调控难度。

2.网络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挑战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心理工作者具备良好的素质。比如,心理工作者得很有耐心,因为与大学生的交流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心理工作者打字的速度可能没有大学生那么快,就得花很长时间来打字,效率比较低。还有,心理工作者得很包容。因为线上的交流使心理工作者的权威性受到了及其严峻的考验,大学生的某些话语可能会中伤人。比如,说心理工作者“很烦人,是个老巫婆”等。最后,心理工作者得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运用水平和网络上的沟通能力,否则将无法充分了解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三、“90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根据“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心理特征,我们要积极迎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挑战,开展行之有效的“90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

目前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和校园论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已有资源,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比如说,可以把优秀的心理教学课件或教育视频挂上去,把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罗列和在线指导,也可以在论坛上和这些大学生们积极交流。为了增加“90后”大学生学习心理学的趣味,我们也可以适当放些关于性格、职业定向等方面的小测试。

同时,目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软件很少,高校站作为科研的主要机构有必要着手开发这些软件。

(二)培养一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合格队伍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上发展起来的,所以站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线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但是基于网络本身的特点,必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坐在电脑旁,解答大学生随时可能提出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做好统筹规划,不能出现空档期。同时,从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要不断增加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专业技能等知识,因为大学生的知识更新很快,日新月异,他们碰到的心理问题也可能出人意料。还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更要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因为对大学生来说,你是在一对一地对他进行咨询,但其实这些老师经常一下子面对好几个同学,每个同学的问题都不一样,这的确是个很大的挑战。

为此,高校要创造各种条件,尽一切可能,培养一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合格队伍,使他们既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又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信息网络的理论和技术,从而得心应手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积极引导“90后”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调适

心理咨询的直接目标当然是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但是它更根本的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自己独立处理。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引导学生们进行自我教育和调适,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们。因为他们的信息的接受能力很强,计算机应用水平也高,只要他们愿意学习,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

参考文献:

[1]邓然,尹启华,邹唐喜,等.“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调研[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3).

[2]张天纲.“90后”学生心理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2011,(1).

[3]魏荣,魏婧.高校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琼州大学学报,2004,(4).

[4]王林.试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人文杂志,2006,(5).

[5]钟国防.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及其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