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复习范例6篇

高一历史复习

高一历史复习范文1

一、近三年来高考试题凸显的一些特点

1.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重视观点、材料、角度的创设与运用;试题的选材主要有文字与表格材料、地图、图片等形式,考查考生准确再认,再现历史基本知识,以及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9年22题,从直观考查风俗习惯的变化到深层次的经济基础的变革,不同观点的立意方向。

2.突击抽查边角知识,教材中标识的章节、用楷体字排版的内容、教材中的图表注释、平时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试题不断增加,形式更加多样化,阅读信息不断扩大。如2009江苏历史第5题。

3.文明史观整合试题综合程度越来越高,文明史范式成为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范式之一。淡化古代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时空界限,跨知识渗透、跨区域链接,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4.隐性介入热点问题,引导关注社会生活。如:商业城市发展、儒学与民族精神,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城市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等。

二、复习策略

1.明确高考能力要求,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历史高考能力要求共4大项12条,在平常复习时,应把高考的能力要求和各个考点作为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应试能力的指针,落实到复习的各个环节。

高考一方面考查一些原生态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考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即衍生态知识的能力,没有可供迁移运用的原生态知识,衍生态知识也就不存在了。原生态知识复习的依据就是课标和考纲,应注意将课标和考纲要求的陈述式变成一个个设问式,利用教材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整合取舍,形成主干知识体系。有的学生初中通史知识掌握有欠缺,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习专题历史的要求,建议按照课标、考纲要求对初中历史课本的相关通史内容和阶段特征进行补充学习,把初中史的知识体系和高中专题的知识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知识整体,随时注意用目录学习法梳理知识,保证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复习,这样定有大的飞跃。

2.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日益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这已成为高考的主要方面,在明确高考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1)参考近几年各地高考题,建立典题本,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很多学生手头资料不少,大多数情况下做过也就过去了,缺少精心的参悟,尚未达到“格物致知”的要求,而高考命题对于考查哪些知识点、体现什么意图都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且科学性较高。因此,要对近几年高考题有认真地思考,把答案写出来,然后对照高考答案提升自己的审题能力、理解题目意图的能力和综合处理材料、史论结合的能力;建立一个记录好题和错题的典型题目本,把日常练习中的好题错题及时搜集整理,把典型题目本充实起来并经常参悟。

(2)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重视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克服思维角度的单一性、片面性,坚决避免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地利用课本原话答题;要能够真正理解命题人的命题立意,再结合设问和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在充分审明设问的前提下作答就不会偏离命题立意这个中心;要学会从材料组合中、从题干语中、从设问中把握命题立意;要抓住问题中的核心词、关键词、条件限制词、分值来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寻找答题途径。

(3)提高理论认识能力。重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要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4)加强行文答案规范性的训练。在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各类序号分隔,使要点突出,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整齐洁净。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碰到隐含角度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散思维来确定;“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避免文学化语言。

3.加强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训练,提高材料解析题的答题能力。

(1)准确审题。主要审:时间、人物、空间、事件、关键词、答题方式等。

高一历史复习范文2

关键词:会考 素质教育 复习策略

会考是检查、评估高中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依据,是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机制。高中历史会考采用开卷的形式,这种考试形式对于组织会考复习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的考试形式下取得比较好的会考复习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个高一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就此问题谈一些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体会。

一、端正认识,营造一个重视会考复习教学的氛围

开卷考形式的出现,可能会引起部分教师和高一学生的误解,以为开卷考学生可以翻书抄答案,考试的要求降下来了,平时用不着花时间看历史课本和做题目,只要考试时会抄书就行了。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开卷考应该说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减少了,但由于材料题和问答题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大为提高,学生如果对课本的内容学得不系统与深入,历史课本内容不熟,连所答内容在课本什么地方都显得陌生,要比较完整地答好材料题与问答题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以为开卷考要求学生熟悉历史课本的程度反而高了而不是低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提高了,由此决定学校及任科教师、学生对新的考试形式下的历史会考比以前要更加重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因此,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会考复习阶段要正确引导,营造一个重视会考复习教学的氛围。但现实往往是,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不重视高中历史会考,无形之中对学生和任课教师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使会考总体成绩难以上去。如上所述,出现开卷考,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学校与高一学生不重视历史会考的复习教学,结果是更多的学生过不了历史会考关。在这种情况下,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向学生说明会考的重要性、新考试形式下的会考应注意的各事项等,以引起学生对历史会考复习的重视。

二、合理安排教学进程,是取得会考复习成功的保证

高一历史会考的范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下两册内容,范围广,知识点多,而时间又紧,在完成教学内容的进程时应作合理的安排,一般在完成上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后,把下册的教学内容提前一或二章到本学期来上,一般在第二学期的前阶段就可以把新课教学任务完成,然后进入会考复习阶段。历史新课教学内容可以在四月中旬完成,然后开始会考总复习。这样,一方面有较充裕的时间来复习迎考,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心理上产生紧迫感,会主动配合去复习记忆历史知识。在新的考试形式下的会考复习教学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按会考标准要求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这阶段穿插一些材料题与问答题的练习与分析讲解;第二阶段进行模拟题训练,以提高学生适应开卷的应试能力。这一阶段的复习教学工作极为重要。

三、抓40分钟课堂效率,是提高会考成绩的关键

对于高一学来讲,历史会考任务很重,压力很大,因为他们还要应付地理会考及其他科目的学期统考。学生平时课外学习历史的时间很少,即使布置历史作业,学生往往也是抄一遍书,效果不好,因此必须着眼于课堂40分钟效率的提高,这种要求在新考试形式下显得更加重要。

要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上课力求生动易懂,讲得生动一些,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点在课堂上记住,从而落实知识点。为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可结合图片、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手段,适当对课文中的知识点内涵、外延进行补充展开,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典型的历史人物进行描述评价,以使学生产生共鸣。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符号在课本上把知识要点标划出来并记住。对于要求列为开卷出题的条目内容,课堂上教师必须下功夫进行材料题或问答题形式的复习教学,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思维能力。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这一知识,要求学生在课本中写上“前提”、“内容”、“目的”、“实质”及“认识”,并把相关的内容做上标记,并用“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比较”之类的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复习教学能使学生水平有所提高。同时为了巩固知识,在每节课安排5-6分钟时间提问。提问听写内容可以是教材后的思考题,可以是教材中的材料题,还可以是《会考标准》所列的内容,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己设计。但每次提问、听写都要评批记分,这样可以使学生引起重视,加强记忆的效果。同时,有必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一些主观题的训练。因此,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提高会考成绩的关键。

四、利用会考标准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是提高会考复习有效性的补充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教会学生在历史学习和会考复习中如何使用会考标准。对于有志学习文科、能力较强学生要激励发展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觉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避免学生对照会考标准的知识条目进行记忆性学习,而引导学生利用会考标准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要避免对照会考标准进行知识条目的抽象讲解,要尽可能让学生运用他们自己已经学过的概念和方法去理解史实。然后,要鼓励学生按照会考标准提出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并自己尝试解答历史问题。

高一历史复习范文3

一、整合教材,形成知识结构

目前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的时候存在散、乱的现象,针对学生记不住、记不牢等问题,我主要从教材的整合上出发,试图让学生在“一轮”复习当中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首先,整合的依据主要是根据教材体例变化、学生历史学习与认知的需要、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历史教学评价的需要等,对教材进行较为合理的整合,挖掘教材内在隐性联系,使教材结构有效地转化为教学结构,由此进一步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网络结构。

其次,整合的策略我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部的整合

教材内部的整合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分析。第一,宏观整合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整体知识结构的构建,是以某一主题为核心进行的整合。比如对中国古代史当中涉及的五大板块(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相关内容的归纳、整合。整合时可以以教材目录为主,对学生进行宏观层面的整合。并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对教材进行知识的概括与建构。第二,微观整合。微观整合主要是指对于教材中某一单元或某一课内容进行的整合。对一节当中子目之间的联系,一章当中各节的联系重新做梳理,使学生形成整体认识。

2.教材之间的整合

从近几年的四川高考试卷分析来看,教材内部的整合占大部分考试内容;从学习的需要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分析,教材之间的整合对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与方法的提高,将会起很大的作用。在具体学习中,可以以时间为主线,以阶段特征为核心,重新整合中外历史,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与把握历史知识。

3.课程之间的整合

“历史课程不是孤立的学科,很多试题都需要学生具备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不同程度地需要学生运用政治、地理、语文等课程的知识与学习方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树立大历史观,加强与其他课程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4.不同史学观点的整合

在教学中,使学生从不同的史学观点角度分析历史事件,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现在史学界常用的史观有革命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而现行的旧人教版历史教材,主要是用革命史观来编写教材的,因此对很多的历史事件的认识也就是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利用阶级分析法来编写的。这已经不太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因此有必要用多种史观来重新审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用现代化史观来认识,将会给我们国家现在的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这才是现在历史教学的真正价值。如在理解辛亥革命时:从唯物史观分析,它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从现代化角度分析又是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的重要事件;从社会史观分析,其又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时期。

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多少教师可能都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都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针对班级具体情况,结合应届备课组老师的经验,我在改进教学策略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1.整体化制订计划

在开学之前,我对本学年的教学内容做了统筹安排,把各时段的教学进度制订出进度表,然后根据教学进度表要求学生制订详细的学科学习计划。

2.学案化导学引疑

这是借鉴了应届备课组的经验、成果,把导学提纲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提纲做知识梳理。

3.结构化处理知识

就是把教学内容做重新编排,适当打乱教材结构,期望学生能对教材形成整体认识。

4.问题化历史课堂

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的高质量,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涵盖面,必须包括与此问题有关的重要知识点,或反映某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个趋势;另一方面,还要便于操作,便于回答,便于同下一个问题进行链接,便于科学地引导学生思维。这里我借鉴专家的总结:历史概念,质疑性设问;历史结论,逆向推导式地设问;历史的规律认识,综合比较设问;历史评价,开放性设问;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互动式探究。

5.材料化实施教学

力求做到教材材料化,材料多样化,过程材料化,训练材料化。

6.自主化历史整理

要求学生整理知识结构要统一格式,规范整理。

7.测试化历史作业

一定时期用不同的测试题型代替传统的历史作业或历史辅导资料,并且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

8.归类化历史评讲

作业由科代表检查后,对学生出现的知识与方法错误进行归类评讲。

三、加强研究,开拓视野,不断提高

高考试题每年都在变化,如何去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做针对性的复习,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多看书、多学习,只有教师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才能在课堂吸收更多知识和方法。对此,我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内容。

1.研究课标、教材、考纲中的重点与每年变化之处

每年高考的考纲基本是大同小异的,但对个别知识点的要求有变化。如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由以前的“洋务运动的破产”到现在的“洋务运动的效果”;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掌握,去掉了影响等等。这些变化说明高考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变化,教师只有充分理解其中的内涵后,才能在具体的教学中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

2.研究不同版本教材的不同点与共同之处

有的可以互补,有的则能从中选择重点。尤其是关注四川新课改后对历史上的重大人和事的再认识,关注新课改后的新情境、新材料。2010年四川新课改后,有机会接触人民版新教材,从教材的编排到内容的理解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借鉴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将有助于指引我们高考命题方向。

3.研究时展中的重点与热点问题与相关性

做好对重大时政热点的收集和整理,找到与历史的切入点,进而在教学中有针对地引导学生用历史来分析时政热点。从近几年各地的高考题来看,都没有回避一些热点问题,如何将这些热点与历史的相关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值得我们去探索。

4.研究最新史学观点对历史教学的影响

尤其是关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对现在编写教材和高考命题的影响。我们国家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历史学科的作用应该是能从历史现象当中找到对今天国家建设有益的东西。

5.研究最新历史教学模式的变化

我们传统的历史教学是教师一支粉笔打天下,基本以教师主讲为主。新课改要求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因此,历史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多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高一历史复习范文4

关键词:民办学校学生 提高有效性 误区 应对

高三的复习讲究知识体系化,记忆知识的实际应用。民办学校存在生源素质不高,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缺乏信心,丧失兴趣,畏难情绪大等问题。这些问题是高考路上的拦路虎。历史学科需记忆的知识点在各学科中是最多的,最繁复的。这需要学生下一定的笨工夫,苦工夫。这正是民办学校学生最缺乏的,因此,提高他们成绩的关键点就落在了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上。笔者对高三复习教学工作有一些心得和反思,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抓住主体,建立框架

民办学校的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能力都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帮助他们构建好框架。建立框架可以是一个章节的小框架,也可以是整个知识体系的大框架。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好每个专题的小框架。在复习专题前,教师应先找到该专题的主线,复习的时候紧紧围绕住这个问题,构建出小框架。这样,学生先从心理上对记忆的知识点有了具体的量化概念,消除了一些抵触和畏惧心理。而且,教师在第一轮的时候就建立好小框架,有利于学生在第二轮复习过程中形成菜单式的记忆,便于应对考试。此外,由于学生的记忆知识点是零散的,导致记忆的困难。若能让学生理解好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理解性地记忆,就能降低学习难度。

二、梳理知识,扫清死角

1.弄清概念。教师应先让学生弄清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同时讲清相似和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扫清死角。

2.重视背景知识点。在梳理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应从历史事件的背景出发,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而背景题本身就是高考常见的一种题型,通过课堂的反复训练,可极大地提升学生对于该题型的解题能力,一举两得。

三、讲清关联,教授记忆法

记忆知识点需要学生做一些笨工夫,下一些苦工夫,而这会让民办学校的学生迅速退缩。因此,教师还应该教授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而轻松地进行记忆。

1.推导记忆法。历史是活生生的昨天,因此历史本身是有生命力的,事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事件与事件的关联点,以推导的方法记忆历史事件。

如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例。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繁多、细碎,学生记忆起来容易丢三落四。但是这些细碎的历史事件之间都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找到关联就方便记忆了。推导过程如下:1927年,由于“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屠杀共产党员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共产党遭屠杀,因而出现“八一”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八七汉口会议”总结教训,展望未来——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开始武装反抗和土地革命,进攻城市均失败——因此九月上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路线正确使共产党力量壮大,1931年瑞金建立政权——因此遭到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总结教训,展望未来——指导思想正确,1936年落脚延安,长征胜利,同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开始走向合作。

2.区别记忆法。即找出相近事件之间的区别加以记忆。如学生对于美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记忆容易混淆,这就需要抓住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来加以记忆。这二者都属于民主共和制,最大的区别是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国民议会选出总统。在解题时,这些区别都可以作为突破口。

3.方言记忆法。有一些的小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方言记忆的方法。比如,福州话中“船”的发音类似为“宋”,从而记住宋朝造船业发达,其原因是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其结果宋朝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宋朝商业繁荣等等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就顺理成章了。再如,复习《新航路的开辟》时,教师可说:“根据西瓜、胡萝卜中‘西’字和‘胡’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物种来源于外国。那么,西红柿、地瓜、土豆,我们能从名字中看出它们从何而来吗?“接着,教师可请学生用福州话发音,便可发现它们的名字变为番茄、番薯、番洋薯。然后,教师可提问:“这些都带有‘番’字的物种又从何而来呢?”这样就能顺利导入新航路的开辟。这样的举例,能迅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想起新航路开辟时候能记住新航路开辟为人类带来了新物种和新知识,使世界的贸易交流变得频繁,贸易范围也随之扩大。

四、夯实基础,拓展能力

1.夯实基础,留意走出误区。民办学校的历史教学工作常常容易走入“基础”的误区,我们要弄清楚这里的基础是高考的要求基础,基础题不等于容易题、简单题。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达到高考的要求。

2.拓展能力。首先,教师要注意选取练习材料。高考的难度在哪里,高考喜欢考查的学生解题能力是哪些,常见和少见的题型种类有多少,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研究。其次,教师要注意在复习课堂上拓展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只有课堂和练习的难度相匹配了,练习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练习进行限时要求,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解题达到快、准、稳。

此外,在这一年的高三复习中,笔者仍有解决不了的一些问题,如学生一遇到文言文材料的题目就望而生畏,学生读材料的能力比较弱等等。这些都是我在今后教学工作中需不断探索的问题。

以上这些都是我在初次从事民办学校高三历史学科的复习中不太成熟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带高三是一件总留有些许遗憾无法完美的事情。民办学校的生源素质比较差,这是短期内不易解决的问题,但我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让我们带着这些不断受到考试打击的学生,重新拾起属于他们这个年龄应该有的信心和学习上久违的成功喜悦吧!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中国教育报,2007-5-27.

[2]黄华钊.高三历史单元复习课该怎么上.21世纪教育,2007-5-8.

高一历史复习范文5

关键词:调整 全国卷 新课标 核心知识 知识框架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21

2015年3月8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明年扩大七个省在高考中使用国家统一试卷。这表明明年将有25个省将在高考中使用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卷。就这突如其来的政策调整给高二的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巨大的困惑,如教材版本不一致问题如何应对,全国卷难易较地方卷相差几何等等。而首当其冲的是一轮复习应该如何调整。对于这些准高三学生来说,一轮复习是至关重要的,是一次全方位的温习知识,有目的地把握考点,系统性地构建框架形成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许多学校陆续进入或已经进入一轮复习。如何应对这迫在眉睫的问题呢?作为准高三教师,我通过大量的分析比较全国卷和地方卷的差别,本着“事异则备变”的原则,认为准高三第一轮复习方略也应该做出相关调整。

在把脉全国卷之前,我们首先应对地方卷的特点做出归纳。对于还在使用地方卷的专心教研的教师而言,地方卷的特点应该是了如指掌。就我个人认为,地方卷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有一定的地域色彩。比如,2010年福建文综卷的第24小题就是以茶叶为题材: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又如,2013年,福建文综卷第16题以朱熹的《漳州劝农文》为题材。其二,有较明显的地区教材的痕迹。个别题目或答案甚至直接取材于教材。比如,浙江师大附中的一位教师就对2015年浙江卷发出“答案为了降低难度而取自课本,又不免过于拘泥教材”的感叹。其三,主导的方向是由各地出台的考试说明为基准。各地的考试说明虽然皆以大纲准绳,但是在取舍上又大相径庭。众所皆知,使用地方卷的各省选修专题选考上就是各不一致。

古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充分备战全国卷,就必须对其有深刻认识。仔细分析近五年的全国卷,我们不难发现其命题的某些共性。其一是“以本为本”。这里的“本”是什么呢?是《2015年高考历史新课标考试大纲》。由于全国卷的通用性,考纲作为其命题的根本依据自然是神圣不可动摇的。其二是知识辐射广泛。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的材料基本都是取材于教材之外的材料,答案设置也不以某版本教材的表述为依据。这或许是为了体现命卷的公平性吧。其三是注重知识应用的灵活性。重视知识的运用是全国卷的最大特点。这也是许多考生认为全国卷比较难的原因。

由于地方卷和全国卷存在的巨大差异性,我们准高三的教师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须做出适当调整是不言而喻的。为适应高三全国卷的新形势,我认为新高三的一轮复习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调整一:强调核心知识,把握核心能力

哪些是核心知识?什么是核心能力?答案是明确的:全国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就是核心知识;全国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的三维能力就是核心能力。过去,我们高考复习围绕的是地方出台的考试说明,在这更替的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及时更换使用全国新课标考试大纲作为复习的准绳。当然,要真正落实“把握核心知识,掌握核心能力”光靠翻阅考纲是不够的,需要深刻领会它所包含的精神。比如考试大纲对选修这个考点的要求,具体到要求的各细节知识点是什么;每个知识点要求把握的能力程度怎么样;要培养怎样的情感价值观。在知识的分析解读上不能有地方偏见,不能根据地方来主观取舍知识点。真正做到以全国大纲为纲。原来的地方卷,总喜欢强调地方特色。比如,福建省的教师在复习林则徐和严复等相关知识时总是会更多的展开,更细节的分析。在全国卷的形势下,这些“惯性”就有必要克服了。

调整二:扩大课外知识辐射面

为深刻把握核心知识、运用核心能力,新高三历史教师还应该适当辐射课外知识。必须强调,这种知识扩充绝对不能偏离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这种补充必须是有的放矢的。第一,内容上应该有所取舍,不可随心所欲。一方面可以深入分析五大版本的教材,寻找其共性和特性进行适当补充。2015年全国卷的使用将达到20多个省份,其命题自然也应当各版本的教材,把握教材兼得共性和特性,避免有所偏薄。因而适当补充强调一些教材间共性的知识,扩充个别版本教材的闪光处不失为补充的一个好方向。另一方面,关注历史研究前沿,围绕核心知识辐射相关领域做适当的拓展。在这方面恰如其分的辐射,既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认识的高度,也可以训练学生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二,深度上应该是点到为止,不可本末倒置,高谈阔论。补充的目的不是把握补充知识本身,而是有针对性的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涉猎课外相关知识的应变和处理能力。

调整三:强化知识框架构筑的系统性和可扩展性

构筑知识框架是为了统领知识,系统化知识框架可以有效、灵活地运用知识,实现学以致用。这是全国卷的一个较为明朗的能力要求。尤其是对那些生疏材料的阅读和处理能力就是建立在对考纲课表要求的知识有系统把握的基础之上。

应该强调的是系统性的框架不是拖沓冗长的框架,而是可扩展的框架。那么,如何构建这种系统的活性框架呢?首先,教师必须认识到框架是学生的框架,构筑框架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自己,甚至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框架(符合自己的思维模式,自己的学习习惯的框架)。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构筑的框架,这样对他们来说这个框架才具有活性。其次,教师必须在宏观上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让框架不要背离考纲和新课标的要求。再次,这个框架必须是经脉发达,有干枝强劲的框架。比如,我们可以时间为主脉络,以核心考点为强干构筑框架。

调整四:注重学生独立应对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对于刚刚使用的全国卷的考生来说,试卷总会有那么一点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很容易导致浅尝辄止,打乱他们正常的思维能力。为培养这种能力,我们首先必须加大复习中的全国卷真题的引入量,并要给足学生独立应答的时间,让学生逐渐克服全国卷的陌生感。其次,教师还要增强学生分析材料和问题的能力。做到明确“三性”:材料信息提取的完整性,问题要求的明确性,选项之间的区别性。

全国卷下的高三复习学生的任务十分艰巨,教师更是要事异则备变,适时对教学做出合理调整。我认为,在新形势下我们复习课堂时时处处都要体现考纲和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地对自己的复习方案做出调整,提高课堂效率,为高三学生考出好成绩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高一历史复习范文6

结合高考考纲和近年高考命题导向,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难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

二、教学展示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

(1)“”结束后,国民经济处于状态。

(2)关于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引入“两个凡是”的思想分析)

2.内容探究。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重大转折”?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史料一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人均粮食产量,1958年303公斤,1978年316.6公斤,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探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发生了哪些变化?

史料二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深度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有何启示?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史料三……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2)基础知识整理、重点知识点拨:时间、中心环节、内容。

(3)意义。(史料印证)

史料四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改革能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返老还童、生机勃发的巨大变化……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

――江世杰《方向对路子好――首钢改革与发展纪略》(1992年)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建立过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

史料五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x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成效。

三、教学总结与反思

本课教学突出四方面:第一,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包括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点内部的知识完整性。第二,注重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归纳总结。第三,注重对重要的历史概念的理解掌握。第四,注重知识的总结归纳和知识升华。

上一篇怎样填报志愿

下一篇特产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