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范例6篇

外国诗范文1

作者:李珊珊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早期的颓废主义者们透过唯美主义的棱镜来透视生活的实质,他们美化恶,美化死亡,美化一切。这种以“美拯救世界”的审美乌托邦是象征主义赖以发生的精神动力。音乐精神被俄国象征主义者们看成是世界的本质和创作的原动力,音乐是达到完美境界的重要手段,是最具魔力的艺术,它最理想地表达象征,因此要最大限度地使用音响和节奏手段以使诗歌富有音乐性。象征派在两个不同方面运用了音乐的概念:世界观方面和技术方面。在世界观方面象征主义者追随尼采和法国象征派,认为音乐是创作的最高形式,是万能的玄妙的力量,是一切创作的本源,它给予创作者自我表现的最大自由,也给予听众理解的最大自由。尼采在其著作《悲剧产生于音乐精神》中赋予音乐重大的哲学范畴意义,他把人的精神中非理性的狄奥尼索斯的音乐因素与理性有序的阿波罗因素相对照。象征派认为,正是音乐的狄奥尼索斯精神,即自然的、自由的精神,构成了真正的艺术本质。在技术方面,象征派在诗歌中最大限度地运用音乐结构的原则,诗的声响不仅仅是包含着内容的形式,它应该是和谐的、悦耳的、有意义的(因为世上的一切都是象征的,所以诗的形式也应该是象征的)。乌托邦特征是在新象征派和颓废派作家一样接受了1905—1907年革命后逐步显现出来的,他们将革命看做与暴风雪、洪水等同的自然力,作品中充满革命斗争的英雄主义基调。对于小象征派来说,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事件,更是一场心灵革命,应该以人的心灵世界的完全重建为结束。同时革命又是一出带有启示录色彩的神秘剧:沙皇专制制度的与旧世界的灭亡相关联。

诗、诗人、读者诗是非语言所能表达的密码,是诗人心灵活动的体现。象征是表达某种现象之实质的是个形象,它用来传达个性化的常常是诗人瞬间的感受,它是通往无限的窗口,具有隐含的、无尽的多义性。伊万诺夫说过“诗歌是非语言所能表达的秘密书写方法”,要求艺术家不仅具有超理性的敏感,而且还要能细腻地掌握暗示的艺术———诗歌语言的价值就在于“言犹未尽”,“意思隐晦”。而表达所洞悉的秘密含义的主要手段就是象征。象征不是影射所指的指一说二,根据象征派的看法,象征是把无限含义集中到个别上,它以压缩的形式反映对统一生活的理解。诗人则被象征主义者当做一个天才,他们强调诗人在创作中的作用,把诗人高居于现实之上(如巴尔蒙特的诗句:“我从宇宙深处俯视地球”等),象征主义者笔下的诗人心中充满灵感,灵感使诗人超出于常人之上,成为可以代神晓谕的神圣工具,作用类似于古希腊的巫师或先知。象征作品的读者是另一个创造者,他将通过最细腻的心灵活动和作者来一起感悟世界。象征派诗人不追求被大家所理解,因为这样的理解是建立在平常的逻辑基础上的。他不是面向所有人,而只面向他所献给的人,是面向作为创造者的读者,面向共同作者的读者。为此象征派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词的联想力,接受各种艺术作品的情节和形象,广泛地运用公开和隐蔽的引文。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常常是他们联想的出发点。艺术、科学象征主义者认为艺术是以非理性的方式对世界做出的理解,是透过外部表征豁然领悟内在本质的可能性。勃留索夫认为“艺术是通过别的非理智的途径来阐释世界”,因为只有服从于有直接因果关系规律的现象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而这样的因果关系只存在于生活的低级形式中。经验的现实,日常生活归根结底是假象、幻想的世界,生活的最高领域是不受理性思维控制的。正是艺术具备深入到这些领域去的特征———它能记下充满灵感的领悟的瞬间,能抓住最高现实的冲动。

因此象征派所理解的创作是下意识的直觉的洞察秘密的含义,而只有艺术家———创造者才能理解这种含义。作为创造的艺术在象征主义者眼中是高于日常实践活动,高于科学,高于哲学的,科学家只是在揭示世界运动的规律,而艺术是在创造新的世界,任何一种创作活动都使艺术家获得与创世主等同的地位,艺术家的活动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劳作,而是一种神秘的仪式,是魔法。在俄国象征主义者纷繁的艺术主张中对美的崇拜、音乐精神和审美乌托邦特征是其一贯的美学原则,诗人的地位高居于万物之上,只有诗人才能通过诗的密码来阐释生活,与读者一起创造世界,艺术作为一种创造的魔法,不仅高于日常生活,也是凌驾于哲学、科学之上的。

外国诗范文2

废墟(荒凉)常春藤(是你的一生依靠)

草屋(打击)火焰(是你的抒情小屋)

云朵(破旗)夕阳(是你的,相依伙伴)

在我的怀抱中接受我的关爱与呵护,我们相依相伴,我愿为你奉献一切。

注意修饰词语的暗色调,可体现:

1、生活的艰难

2、男人的勇敢

3、也可能是革命斗争的艰难

《篱笆那边》

自读导言

1.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涵的寓意。

2.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涵的寓意。

(解说:这是一首蕴涵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诗,理解诗歌的寓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

自读程序

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讨论: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1.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5.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解说:以上提供的只是示例,并非惟一的标准的答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思考讨论,只要言之成理,教者即应加以肯定,答案不强求一致。)

7.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走下神坛,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解说:这一层次的理解是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学生不容易理解,如“上帝”也是被禁锢者这一点,教者要作适当的提示。)

探究活动

《篱笆那边》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从诗中的形象描绘入手,理解向日葵所指代的内容及诗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阳光中的向日葵

芒克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就好象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颗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太阳被遮住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走近它

走近它你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捏出血来

《我愿意是急流》

阅读舒婷《致橡树》,通过与舒婷《致橡树》的比较阅读,了解体会两种不同的爱情观,不同的意象群对于表达情感及主题的作用。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象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茵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象源泉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月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还都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语言

你有你的铜枝铁杆

象刀,象剑

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分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生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大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结合普希金的思想和作品,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诗人之死

莱蒙托夫

诗人殒没了!——光荣的俘虏——

他倒下了,为流言所中伤,

低垂下高傲的头颅,胸中

带着铅弹和复仇的渴望!……

诗人的心再不能够容忍

那些琐细非礼的侮辱了,

他起来反抗人世的舆论,

依旧是匹马单枪……被杀了!

被杀了!……到如今哀泣悲痛、

怨诉的剖白、辩解的空谈、

空洞的赞扬,又有什么用?

命运最后的决定已宣判!

不正是你们首先凶狠地

迫害他自由勇敢的天才、

而你们自己只为了寻欢取乐

把隐敝的大火煽扬起来?

好了?你们称心了……——他已经

不能忍受这最后的苦难:

稀有的天才火炬般熄灭,

壮丽的花冠也已经凋残。

他的凶手无情地射出了

致命的一击……已无可挽救:

空洞的心均匀地跳动着,

手中的枪没有些微颤抖。

何足怪?……听着命运的意志,

给我们从远方抛来一个

好似亡命徒一样的东西,

追逐幸运、猎取高官厚禄;

无礼地讪笑、粗暴地蔑视

他方语言和他方的俗习;

对我们的光荣他不爱惜;

他这在血的瞬间不晓得

他把他的手朝什么举起!……

他被杀了——已被坟墓带走,

正如那未可知却可爱的诗人,

不可解的嫉妒的牺牲品,

被他用惊人的力量歌唱的人,

像他一样在无情的手下丧失性命。

他为什么抛开安逸和纯朴的友爱,

而走入充满嫉妒的、使自由的心灵

和烈焰般的热情感到窒息的世界?

他为什么向渺小的中伤者伸出手,

为什么相信那花言巧语、虚情假义,

他年轻时已看穿人们的鬼胎?……

他们摘掉他从前的花冠——给他戴了

一顶满插着月桂枝的荆棘的花环:

但荆冠上看不见的芒刺

生生地刺伤美好的容颜;

可笑的无知的蠢才用奸黠的流言

毒害了他在弥留时的最后的瞬间,

他死了——带着复仇的无用渴望,

带着被欺骗的希望的隐秘的憾念。

奇妙的歌声已经沉默了,

再不会发出嘹亮的声音:

歌手隐身处阴森而狭小,

他的嘴唇上还打上烙印。

*****

你们,以下流卑贱著称的

先人孳生下的傲慢的儿孙,,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你们用你们那奴隶的脚踵践踏了

幸运的角逐中败北的人们的迹踪!

你们,蜂拥在宝座前的贪婪的一群,

这些扼杀自由、天才、光荣的屠夫啊!

你们躲在法律荫庇下,对你们

公认和正义——一向是噤口无声!……

但是还有神的裁判啊,荒淫的嬖人!

严历的裁判等你们;他决不理睬金银的声响,

他早看透你们的心思、你们的行径。

那时你们求助于诽谤将徒然无用:

鬼蜮伎俩再不帮助你们,

而你们即使用你们那所有的污血

也洗不净诗人正义血痕!

(1837年)余振译

说明:

外国诗范文3

在爱尔兰海的东岸,英格兰西北部的坎伯兰郡有一片占地约平方英亩的国家公园自然风景区,这里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如同一颗颗珍珠翡翠镶嵌在绿色的山峦之间,给这片土地带来无尽的生机和律动的生命。山环水绕,红绿相间,红的是叶,是花,是果,绿的是山,是树,是草……。成群的天鹅、野鸭于湖中嬉戏、追逐、漫游,如处无人之境。空灵的山间,平静的湖面不时传来清脆悦耳的鸟鸣,使这湖光山色更显得怡然与幽静。山谷中、湖泊旁间或可见古老而淳朴的乡村小屋,隐蔽在树荫浓密的林间。暗灰色的石墙泛出青绿的苔藓,让这人的居所亦悄然溶入自然之碧野。这里的景色是多彩的,而这里的气候则是多变的,忽而阳光明媚,异彩纷呈;忽而纷纷细雨,滚滚乌云;光和色,云和雨,把自然之柔情,造化之精魂赋予了这片土地。然而,在这淡泊、宁静而悠远的湖区风光中深藏着的并不仅仅是令人神往的自然风物,还有一种深邃而玄妙的历史文化气息,向人们透露出自然之伟力对灵魂的拯救,对心性的启迪和对生命的感悟。而这一切与英国十九世纪早期在这里生活和创作的“湖畔诗人”华兹华斯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十八世纪末期的欧洲在思想文化方面正发生着惊天动地的大变化。

特别是法国大革命的民主思潮风起云涌,震撼着这个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岛国。自由与博爱的民主精神浸润着人们的心灵,更吸引了一批渴望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平,踌躇满志的年轻诗人,促使他们去思考和寻求心性的解放和真实的人性的复归。然而,革命本身的残酷性以及革命风暴过后的严峻现实引起一部分诗人对革命产生了迷茫和困惑。在精神的苦闷中他们转向了大自然,在与自然的对话与神交中获得了一种警醒。他们纷纷来到湖区居住,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第一代诗人的代表,即在文学史上称为“湖畔诗人”的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尚塞。在这三位诗人当中,华兹华斯与湖区、与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年他出生在坎伯兰郡的考克茅斯,那是湖区西北部的一个小镇。在他家的房屋后几十米的地方流淌着一条清澈美丽的德汶特河,河水潺潺,野鸭成群,岸边的青草发出阵阵清香。小时候的华兹华斯时常到这里游戏玩耍,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得到大自然的陶冶。后来他被送到位于风光秀丽的湖区中央的豪科斯海小镇上学。在那里,他和同伴漫游于山野之间,结识农夫和牧人,一直到他十七岁进入剑桥大学之前,他从未离开过这个旖旎而又深邃的湖区山野。

青年时代的华兹华斯对法国革命充满热情和憧憬,但革命后期的风暴给他精神上带来了冲撞,在经历了人世的沧桑和生活的磨难之后,他本来就不平静的心灵更充满了矛盾。在经过了精神的彷徨和思想上的反思与追寻之后,他终于认识到只有自然的力量能够弥合他心灵的裂痕。他从激进的态度转而面向更加深沉和富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考,在静默与沉思中反省民主的政治,悲悯的人生以及天然质朴的真实人性,以此来唤醒麻木的心灵,使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飞升。年,华兹华斯在妹妹多萝西的陪同下在从小哺育他们长大的湖区作了一次徒步旅行,并选中湖区中部的格拉斯米尔的几间茅屋居住下来,一直住到年。格拉斯米尔湖悠然而僻静,是湖区中最为肃穆,人烟较为稀少的地方。华兹华斯居住的,被称作“鸽庐”的几间茅屋简单而朴素,就坐落在湖边隐秘的树丛中间,屋顶不时飘出的缕缕炊烟,将这里的自然生命与人的淳朴生活连为一体。华兹华斯在这里过着近于农家人的简朴生活,他在此居住时经常漫步在山野和湖边,与当地的农民交谈接近。他体察自然的灵性与神力,思考生命在与自然交融时生发出的深刻意义,追寻人性与神性在自然中的生成。他在这里度过了他创作力最旺盛的一段时期。年之后,华兹华斯一家从“鸽庐”迁至距此地一英里左右的另一地区“莱德山”居住,直至年他生命的结束。那里山峦叠翠,水波浩淼,是湖区另一个风景秀美之地。

外国诗范文4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世界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已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刮目相看。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渴望了解中国、与中国打交道,学习汉语就成为他们的迫切需要,“汉语热”开始升温。孔子学院在全球的迅速扩展办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面对越来越多的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国际性需要,中国要加快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步伐。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仍然是加快汉语全球化推广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需要从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加以努力和完善。中国诗歌作为教学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诗歌学习是提高外国人汉语水平,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增进对中华文化了解的有效途径。而要达到语言和文化学习双重目标,就要在中国诗歌教学材料的选择中遵循科学的选材原则,在诗歌实际教学中把握好一定的教学策略,并提高教师自身的诗歌素养。

一、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加强诗歌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是对外汉语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的重要一环。教学材料的选择原则首先要有助于学习者学习和掌握汉语语言,增强听、说、读、写能力,其次是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和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容,使语言和文化学习两者相辅相成。

诗歌这种文学形式非常适合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材料。诗歌文字简练、语言生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韵律感强,非常有利于学习者学习汉语。既可以提高汉语语言的运用能力,也可以通过诗歌内容的学习,加深对中国诗文化的了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有利于汉语语言学习

外国人要与中国打交道首先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水平的汉语言,要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也必须通过语言交流才能实现。所以,对外汉语教学首先要把语言学习放在首位。然而,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语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中逐渐积淀形成的,附载着一个民族的特殊文化历史。因此,汉语言的学习,必然要有其附载着的相应文化内容的学习。而且,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学习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掌握的越多越好,越有利于对文化的了解,而对文化的了解越广越深,也就越有利于汉语的习得和运用。诗歌兼顾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两个方面,是一种非常适合于以汉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材料。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又是文学最精华的部分,特别是古诗,它是古人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而且,古诗因有形式化的要求,语音具有节奏感、韵律感,更便于学生朗诵和记忆,这样可以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收到双重成效。比如孟浩然的《春晓》体现了古诗语言特有的节奏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中一、二、四句的“晓”“鸟”、“少”三个字,韵脚响亮,且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对应,充分显示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二)有助于了解中国诗文化

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形式,它们都可以作为对外汉语学习的材料。但笔者认为,诗歌是最为合适的教学材料。诗歌被誉为文学的皇冠,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最璀璨的部分。中国诗歌深刻、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法国当代著名汉学家戴密微曾说:“汉诗为中国文化之最高成就或中国天才之最表现。”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海陶玮在其所撰《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一文中曾写道:“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抒情诗歌。诗歌的传统始于公元前数百年,一直流传到现在,从来不曾间断,虽然其全盛时期远在唐宋二代。从量的方面来说,没有任何欧洲诗坛能出其右;从质的方面来说,也可以同欧洲同类形式文学作品相颉頏而无愧色。”至今,优秀的唐诗宋词已翻译成数十种外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诗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通过学习诗歌语言,可以让异域文化的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来抒情言志的。通过对诗人和诗文化内容的学习了解,透过诗歌这样一个文学窗口,可以加深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文学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总之,在有一定汉语学习基础的中、高级水平的汉语教学中,适当引入中国诗歌教学内容,无论对于外国人学习汉语语言,还是学习中国文化,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诗歌教材的选取原则与教学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诗歌材料,因材施教

中国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何选材就成为能否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首要问题。随着“汉语热”在国外的持续升温,学习汉语的人在年龄、职业、文化、汉语基础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面对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对外汉语诗歌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实际教学,就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多方面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汉语基础及文化背景等,科学合理的选择诗歌素材。可以从诗歌的篇幅、字词难度、寓意理解等方面做出初、中、高级的层次区分。在同一层次中也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安排教学材料。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区别对待,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对中国诗歌学习的语言和文化要求。

(二)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

诗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它却是汉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非汉语文化背景的学习者而言,仍然存在一定学习难度。如果不顾学习者的具体情况施教,只会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也就难以达到通过诗歌学习掌握汉语言的目的。所以,根据不同汉语基础的学生,在选择诗歌题材时,最初开始的课时诗歌材料要选择那些文字上较为简单宜于识记、内容上宜于理解、文化背景差异不大的诗歌进行初步的入门学习,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诗歌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想方设法提升学生学习中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渴望了解中国诗文化的求知欲,才能逐步把他们带入中国诗文化的王国,由热爱中国诗歌而爱上中国文化。

(三)选材和施教要充分考虑学生文化背景

有些诗歌内容可以反映具体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和人情世故,诗歌教学材料的选材,要选择那些最能够贴近学习者文化背景和宜于接受的题材,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亚洲如韩国、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也有过春节的习俗,针对有着与中国文化相近背景的学习者,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反映生活习俗比较接近的诗歌内容进行学习,如王安石的《元日》等。这样可以拉近学习材料的时空距离,学生对学习内容更有亲近感,情感上有了共鸣,就更有利于投入进去,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在反复诵读中掌握语音语调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韵律感,通过反复诵读或背诵,可以得到很好的语感训练,对学习汉语是非常有帮助的。“熟读成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诗文的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仍然可以采用。一般来说,汉语的四声变化是外国人学汉语普通话发音的难点,而古诗词富于抑扬顿挫的声调变化特点,通过反复诵读,对训练学生控制声调变化、掌握汉语发音规律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五)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在对外汉语诗歌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根据诗歌题材内容,通过图片、视频、音乐、动画等方式,更为生动的传达教学内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背景音乐渲染诗的意境,通过视频动画直观的展示诗要表达的人物、景象等,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三、对外汉语诗歌教学对教师诗歌素养的特殊要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既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师,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既是传道授业的先生,又是学生言语活动的教练,既是课堂艺术的创造者,又是学生眼里的百科全书。”[1]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除了要有良好思想品德之外,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能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除了要具备这些基本条件外,在对外汉语诗歌的选材与教学中,对教师来说还应该具有诗歌方面的特殊素养。只有具备了这些特殊素养,诗歌教学才能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诗歌教学在学习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要具有良好文学素养

拥有良好的文学修养是较好诗歌的必备基础。但是据调查资料显示,对外汉语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有中文专业学历背景的只占较少比例。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对2007年24所院校实际参加考研的1418名考生的分析来看,本科专业情况:外语专业704人,约占49.7%;中文专业365人,约占25.7%;对外汉语32人,约占2.2%;教育、心理、历史、图书馆等文科专业135人,约占9.5%;理工专业105人,约占7.4%;经济、管理等专业77人,约占5.4%。其中,中文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合起来仅占27.9%。这就是说,可能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绝大多数考生没有或缺乏汉语语言学、语言学理论、汉字学、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2]由此可见,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培养中,亟待加强汉语专业知识和中华文化知识的课程学习。

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诗歌又是文学的精华。要教好诗歌必须拥有良好的文学功底和素养,对诗文有较高的理解力和驾驭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学爱好,有广泛的阅读和较深厚的文学积累。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学功底,在诗歌教学中对诗的讲解才能恰当精妙,对相关知识做到信手拈来、驾驭自如,也才能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具有较高的诗歌鉴赏能力

中国学生从小学、中学开始就接触和学习诗歌,在中考、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一定比例的诗歌内容。虽然有了一定的诗歌方面的学习经历和积累,但是对许多学生而言,学习诗歌只是为了掌握语文知识应付考试,诗歌鉴赏能力仍然缺乏。所以,要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胜任对外汉语诗歌教学,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必备的诗歌鉴赏能力。在对外汉语教育师资培养中,要开设一定课时的诗歌赏析课,培养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审美感悟能力和分析讲解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崔西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0:1.

外国诗范文5

  新诗是文学革命的产物,是白话文运动的直接成果。新诗是在古典诗歌、民歌和白话文的基础上受到白话小说和外国诗歌的启发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诗脱胎于旧体诗,它是我们民族自己的形式。

 

【关键词】 新诗 旧体诗 脱胎 白话文 民歌 民族形式 

abstract: the modern chinese poetrywas the result of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and the direct outcome of thevernacular movement. inspired by the vernacular novels and foreign poetry, itemerged and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classical poetry, folk songs andwritings in the vernacular. emerging out of the classical poetry, the newmodern chinese poetry is the style of our own people.

key words:the modern chinese poetry; the classical poetry; emerge from the womb of;writing in the vernacular; folk song; national style

新诗从它诞生以来就受到各式各样的乃至最高层次的责难。新诗被指责为是移植的外来形式或主要是受外国诗歌的影响而诞生的,没有民族的根基,因此要对新诗实行“民族化”,要用“民族形式”来改造新诗,要在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等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不大容易公开听到对新诗的上述指责了,但一些非正式的责难仍时有所闻,而且新诗是移植的外来形式或主要是受外国诗歌的影响而诞生的这种由诗人和诗评家研究出来的不带政治色彩的学术性观点似乎更具说服力地固化在许多人(包括诗人、诗作者和诗歌爱好者)的艺术观念中。如艾青就认为各体新诗“都是从外国(主要是欧、美)移植来的品种,就像棉花和葡萄、西红柿是外来的一样”。(《中国新诗六十年》,《文艺研究》1980年第5期)。卞之琳也认为,“诗在我国倒是古已有之的,但是说话调子,写起来分行,成为‘新诗’,也是由于西方的‘引进’。”(《新诗和西方诗》,《诗探索》1981年第4期)。因此,澄清这个问题,看来仍有必要。只有这样,新诗才能大胆地、不致一步三回头地向前健康发展。

那么,新诗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实,新诗是中国文学运动内部规律性及文学的各种因素彼此作用的产物,是文学革命的产物,是白话文运动的直接成果。新诗从来就不是什么外来形式,而是我们民族自己的形式,它是在我国古典诗歌、民歌和白话文的基础上受到白话小说和外国诗歌的启发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质言之,新诗是从旧体诗脱胎而来的。

追本穷源,新诗的孕育早在我国中古时期就已经开始。刘半农说,“白话诗是‘古已有之’,最明显的如唐朝的王焚志和寒山拾得所做的诗,都是道地的白话。”(《〈初期的白话诗稿〉序》,《中国现代文论选》第一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及至明清时代,一些人旧体诗向新诗的演变开始略具规模。当代学者吕振羽在《简明中国通史》下册(人民出版社1955年6月)就这个问题作了令人信服的论述:

以后明朝的曲如冯梦龙等人的作品,却步步接近语体;尤其是小曲作者刘效祖的《挂枝儿》,赵南星的《金钮丝》、《劈破玉》,归庄的《万古愁》,以及清朝蒲松龄的《问天》、《学究自嘲》,金农的《自度曲》,郑燮的《道情》,曹斯栋的《自述 》等,简直同近代语体诗形式差不多了。到鸦片战争前,招子庸的歌曲《听春莺》、《杨花》、《思想起》,无名氏的《马头调》等,实在就是一种语体诗。(语体诗就是白话诗。——笔者)

这段论述表明,新诗的形式是由旧体诗、词、曲逐渐演变而来的。这就完全确立了我国新诗的民族化形式。我们从蒲松龄和郑板桥的一些诗中就可以看出旧体诗向新诗的演变和转化过程:

[叠断桥]正月灯节过,正月灯节过,新岁东家来接我, 蚂蜡驴驮着个癞怠货。心内暗揣摸,心内暗揣摸,今年东主更如何?问来人,说是也不错。号书上学,号书上学,学生前来把头磕。个个东家尊敬我,为了礼就把首席坐。菜蔬甚多,菜蔬甚多,鸡鱼蹄肚共馍馍,烧黄酒尽着吃的过。——《学究自嘲》(《蒲松龄集》下册,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道情》十首之一(《郑板桥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2月新1版)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诗歌在形式上更接近于新诗。如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梁启超,其《爱国歌》就与早期的白话诗没有多大区别:

泱泱哉我中华!

最大洲中最大国,廿二行省为一家。

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

堂矞中华!

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

雄飞宇内畴与伦!

可爱哉我国民!可爱哉我国民!

——《近代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

被梁启超誉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的黄遵宪,也作过具有新诗意味的《军中歌》等诗。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虽在诗中表现新事物、新文化,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可是他们仍然没有放弃旧形式、旧风格、旧典故和旧句法,因而未能完全突破旧诗体的藩篱而创作出大量真正的新诗。直到新文化运动才带来诗体的彻底解放。

《新青年》杂志创刊以后,发起了白话文运动。既然一切文体都应“白话文化”,诗当然也不例外。一些勤于思索、勇于改革的文人感到,在文言文时代,尚且有一批文人如施耐庵、曹雪芹等,敢于创作出像《水浒传》和《红楼梦》这样的白话小说,为什么在白话文开始提倡的文学改革时代不可以创作出白话诗呢?这些旧体诗功力深厚而又受到西方文化(包括诗歌)影响的文人就开始了白话诗的尝试。于是在1917年诞生了新诗。新诗的诞生是与当时的政治变革和文体变革相适应的,它是文言变白话的必然产物,而外国诗歌的影响只是使这个诞生过程缩短一些罢了。

由于当时的新体诗人都是传统的旧教育形式的接受者和旧体诗根底更为深厚的文人,所以他们的新诗都是从旧体诗脱胎而来,带有明显的旧体诗、词、曲的痕迹,如我国第一部新诗集——胡适的《尝试集》——就是。其他新诗的开拓者也莫不如此:

残月黄金梳,

我欲掇之赠彼姝。

彼姝不可见,

桥下流泉声如泣。

美人酌夜光之杯

——郭沫若:《别离》

东都迎暖玉之春

习习地风吹朱户

萧萧地雨滴银街

——田汉:《东都春雨曲》

窗外的闲月

紧恋着窗内密也似的相思。

相思都恼了,

她还涎着脸儿在墙上相窥

——康白情:《窗外》

读着这些新诗,不能不使人感到词、曲的味道。就连素有“诗怪”之称的、最为“欧化”的象征派诗人李金发,他的许多新诗也仍然摆脱不了旧体诗形式的羁绊,更不用说其他诗人了:

君不见高丘之坟冢的安排?

有无数蝼蚁之宫室,

在你耳朵之左右,

沙石亦遂销磨了。

——《生活》

开你户牖

使其羞怯

征尘蒙其

可爱之眼了。

此是生命

之羞怯

与愤怒么?

如残叶溅

血在我们

脚上。

——《有感》

还有一些新诗的倡导者,除了在旧体诗的基础上开发新诗外,还注意向民歌学习。他们的一些新诗也具有民歌的风味:

三十岁,来的快!

三岁唱的歌,至今我还爱:

“亮摩拜,

拜到来年好世界。

…………”

——刘半农:《三十初度》

“洋糖百合稀饭,

三个铜板一碗,

那个吃的?”

“竹儿扒,破费你老人家一个板;

只当空手要的!”

——朱自清:《小舱中的现代》

外国诗范文6

>> “驻校诗人”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语用学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中国彩电市场回顾与趋势展望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国医疗改革回顾与展望 中国新诗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羊毛市场的回顾与展望 城市旅游在中国:研究回顾与发展展望 驻校诗人制度建设 中国与拉丁美洲贸易回顾与展望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信用体系建设回顾与展望 中国对外贸易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海外投资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对外开放回顾、总结与展望 新中国转移支付制度回顾与展望 中国资本市场回顾与2008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诗刊》社负责该

奖评选的主要是诗人林莽,2010年起华文青年诗人奖改由《诗探索》编辑部评选,林莽为《诗探索》作品卷主编。首师大驻校诗人仍从该奖获得者中选出。

[2]李静.城市 ・诗歌 ・诗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思敬访谈[N].安康日报.2010.5.1.

[3]同时,应该看到,青春诗会与华文青年诗人奖之间是具有高度关联性的。到目前为止华文青年诗人奖评选11届,其33位获奖诗人中有31人参加过青春诗会,另有一位未参加青春诗会的获奖诗人蓝野为《诗刊》社编辑。从深层来讲,两者之间是有一定的“美学一致性”的。

[4]谢天武.文学院不再离文学很远.中国科学报.2012.1.1.

[5]关庆丰.北大聘余光中为“驻校诗人 ”[N].北京青年报.201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