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历史故事范例6篇

外国历史故事

外国历史故事范文1

关键词:历史故事;课堂教学;初中生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的历史人物、精彩的历史人生汇聚成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故事不仅是必要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如果一个历史老师从未在课堂上讲过故事,何以称得上是历史老师?

初中生兴趣广泛,尤其对历史故事兴趣更浓。我们在教学实践和课堂观察中都可以发现,每当老师要讲故事的时候,教室里就会立刻安静下来。即使那些平时上课不太投入的学生,也会马上静下来认真听讲。针对当前初中生心理特点和历史学科特点,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故事是历史课堂教学必要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说上历史课就是讲历史故事。再者,历史故事多如繁星,也不是什么故事都可以在课堂上讲,更不是随时可以讲的。那么,如何运用历史故事,教好初中历史呢?本文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

一、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历史老师一定要树立“开卷有益”的理念,博览群书。韩愈有一首诗写得好:“读书患不多,思意患不明。患是己不学,即学患不行。”意思是说读书就怕读的不多,读了之后就怕不理解;读书就怕不自觉,读了之后就怕不去实践。只有广泛阅读,在教学中历史故事才能信手拈来。如果讲中国古代史,就必须读《史记》和《资治通鉴》,特别是钱穆先生的书,如《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虽然通俗易懂但是论述深刻,“含金量”高,可读性很强。

读书要有意识地收集与积累故事,用到的时候可能会有意料之外的惊喜。笔者的教学实践表明,上课能否选择与运用故事,多与平时积累有关。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对历史故事运用自如,工夫其实在课堂之外。临时“抱佛脚”难有成效,重在积累。每一门学科的教学水平提升都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厚积才能薄发,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从容应对挑战。

二、真实可信,少用“戏说”

现代社会是一个娱乐至上,甚至“娱乐至死”的社会,对历史的“戏说”成分特别多。小说家“戏说”历史,电视电影、戏剧“戏说”,网络更是胡说历史。因此,学生通过小说、电视、网络接触到的“历史”许多是虚构、杜撰甚至是歪曲的,这对历史知识缺乏深厚积淀的初中生学习历史有不少的负面影响。须知,历史故事既不同于文学作品可以天马行空任意发挥,更不是电视电影所谓的“戏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历史故事必须以史料为根据,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理。所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因此,历史教师在选择故事时,不能像小说、电视、电影、戏剧、网络那样“戏说”历史,而要以史料和史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确保历史故事的真实性,这应当是历史老师选择故事教学的首要原则。具体来说,教师选择的故事必须符合历史史实,不能脱离史实随意虚构。比如,上课讲到夏禹、孔子、刘邦、汉武帝等历史人物的时候,一般要依据《史记》中的记载。但这并不是说不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测,而是说想象和推测要在符合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另外,我们在课堂上也可以用到一些反映历史现实的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故事,比如,清代极具批判现实意义的小说《儒林外史》,透过“范进中举”来揭露科举制度的黑暗和罪恶,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又符合一定的史实。这类故事仔细挖掘,进行合理的推测,应用于课堂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联系课本,趣味性强

引入课堂的历史故事应有趣味性,否则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不是所有的有趣味性的故事都适宜引入课堂,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趣味。有趣味的故事要与课本内容相关,与教学内容有关。为此要注意以下两点:(1)故事要有生动的情节,对学生有吸引力。故事比起苍白的叙述更有趣味,主要就是因为故事有生动的情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老师的课在趣味性上做到位,他的课成功就有了基础。(2)故事要新颖。现在的初中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知道的东西多,很多历史故事他们可能小时候就已经听过了,如果老师讲的故事老套,他们就会觉得很乏味,这对历史老师是个挑战。比如,在讲述君臣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的时候,我就引用了《吕氏春秋》中《楚庄王伐陈》的故事:

楚庄王想讨伐陈国,先派人一探虚实,探子回报:“陈国城墙建得很高,护城河挖得很深,又储备了充足的粮食,整个国家看起来很安稳,所以不宜讨伐。”

外国历史故事范文2

关键词:故事教学;初中历史;故事应用

听故事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传统历史教学中单纯的死记硬背,枯燥的记忆历史的发生事件、年代、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难记的知识串联起来,学生通过听故事就把知识点记住了。听故事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故事化教学情境;布置作业多样化;用故事引导启发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的故事环节。”通过这样的故事化教学方式来课堂教学中运用。

1布置作业多样化

听故事学习历史,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布置的作业也要多样化。让历史作业中融入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布置多样化的作业也充分的适应不同发展程度学生的需求。作业多样性就体现了它的丰富性和开放性。由于初中生的学习习惯还不是特别的成熟,布置多样化的历史作业可以自主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每个学生喜欢的东西都不同,即使对于单单一门历史学科,学生喜欢的方面,关注的方面也是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可能喜欢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发生的历史事件感兴趣,因为这离我们现在比较近,有些老人能够给我们讲一些发生的事,还有就是抗日战争,这些对于男学生会比较有吸引力,因为他们拥有英雄情节。对于女同学可能更加喜欢唐宋时代的文人墨客,喜欢当时的风流雅士,以及对他们的开放程度都会比较的关心。通过布置多样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出发,探究历史背后的故事,通过寻找故事进行历史教学。

2用故事引导启发学生

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生活,吸收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于历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历史可以更好的为生活而服务。以史为鉴可以很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学习历史事件的最后的一步就是讲历史事件的意义以及事件的启发。例如:“在课堂当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像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将人物的先进事例进行进一步的宣扬,用这些真实人物的事例来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他们优秀的品质,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了解先进人物的事例,通过听故事,在课堂中利用故事、使用故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利用故事比一般的说理更加具有说服力,也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3创设故事化的教学情境

初中是人生成长和学习的关键阶段,而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作为必修课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会普遍的认为初中阶段的历史只需要读读背背,考前一冲刺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初中历史作为高中历史学习的一个基础,教师必须走在学生的前面,要提前学习,更要在学习之前摆正态度,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历史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在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善于将故事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历史的魅力。初中历史系统性强,而初中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又会忽高忽低,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但是加入故事的教学内容会变得更加丰富;初中历史更多的是人物和时间,识记起来比较复杂,通过用故事化的语言将教学内容总结提炼出来,教师做讲故事的人,学生做忠实的听众,将枯燥乏味的文字用故事化的语言讲出来,通过创设这样故事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个个故事中去领略历史中的人和事;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通过创设故事化的教学情境来完成。通过故事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在教学中会让教学能力得到释放,得到提高,在课堂上更加得心应手,学生会更喜欢故事化的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课堂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4运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故事

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生活中感受教学内容;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学习《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这一章节时,由于学生对于国防建设有一定的兴趣所在,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兴趣点,收集整理与生活实际有关联的关于国防和外交的故事,让学生通过生活实际的思考,来深刻理解祖国的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另外,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收集事例和组织语言,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小的辩论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去进行深层次的学习;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故事,会让学生更能感受到课堂的活泼。传统的历史课堂总是沉闷的,枯燥的,加入故事的历史课堂,学生更容易畅所欲言,散发思维;学习来源于生活,最终也会在生活中得到应用,用故事丰富教学内容,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真正的去融入课堂,去感受课堂,课堂气氛才会更加活泼生动,历史这门学科就会在初中学科中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5结语

历史这门学科在学习上需要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学生在学习中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将故事与学习内容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故事化的课堂会更加有趣,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探寻更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故事化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的享受历史带来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220-220.

[2]周建华.听故事,学历史———浅析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136-136.

[3]陈桂琴.初中历史学科中故事化教学策略的应用实践[J].新课程,2016(17):124-124.

外国历史故事范文3

关键词: 故事化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 教学应用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历史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宝贵财富,初中历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言传身教,紧抓历史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立国,历史教育发展迅速,但目前由于客观原因导致我国各地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应试教育,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兼顾应试成绩,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一大难题。本文浅析了故事化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对故事化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加以探究,旨在为初中历史日常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新思路。

一、故事化教学概述

1.故事化教学的概念

故事化教学并非单纯的以讲故事代替课堂教学,而是把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与借鉴意义的历史故事作为历史教学的一部分,从侧面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及思考。故事化教学是以课本知识为线索,将一个个故事从头至尾串联,以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历史故事和历史课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因为故事是课本知识的探索与延伸,课本知识是故事的结论与概述。

2.故事化教学的特点与原则

真实性,选取故事时应保证其史学性,保证故事的来源是真正的历史而非乡村野史。在挑选历史故事的时候,首先要以历史物证为首选,例如: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统一中国等故事;其次要选择有权威史书记载的,如《史记》中记载的事件等。而一些乡村野史、民间传说只能作为课间的调剂品与学生一起分享,但不能让学生作为正史记忆。

趣味性,故事也有趣味与乏味之分,初中时男生大多对军事类历史感兴趣,如楚汉之争、战国逐鹿中原等,女生大多对情感类历史感兴趣,如霸王别姬、昭君出塞等。教师应善于筛选适合学生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同时要利用自己的语言和表情,努力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所选的故事应立足于课本,选取有针对性的故事讲述。在选取故事时应立足于课本需求,切忌只为满足学生的兴趣而讲述一些低俗愚昧的故事,影响学生的判断及人生观、价值观。

二、故事化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丰富日常历史教学

历史绝非一系列空洞的时间表与历史年代大事表,而是内容丰富的史实。历史故事作为历史史实的一部分,值得学生学习。初中生心智尚未成熟,对科目的认识易停留于表面,在教学过程中若仅停留在书本内容阶段,则会显得十分枯燥,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一般而言,每个孩子从小就喜欢听故事,进入初中后,很多学生相对于课本更喜欢阅读小说等书籍。小说其实便是对故事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故事化教学过程中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帮助学生树立历史观

历史观是一种主观思维,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课本上的历史较为简略,前后关联度较差,且不详细。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有关历史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全面且正确的历史观,这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例如,黄仁宇先生在他的著作《万历十五年》中便通过若干事件即若干故事阐述他的大历史观。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树立一种全面的历史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才能了解历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从历史中学到帮助其今后工作与生活的东西。

三、故事化教学的具体课堂实践

1.故事化开篇

老师可以历史故事引出这堂课的主题,激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快地从下课状态过渡到听课状态。例如,上课后,老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烟花易冷》,继而阐述该歌曲的灵感来自于一本《洛阳伽蓝记》的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南朝宋与北魏旷日持久的战争背后的凄美故事。老师通过这个故事引出课堂主题,说明南北朝时期战乱与政权更替的影响,引出当时百姓渴望统一、南北文化交融、佛教的影响等诸多知识点。

2.将课堂内容故事化

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填鸭式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老师带领学生一步步地通过细枝末节的故事整理出历史网络,探究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老师可以在讲解课本内容的时候穿插历史小故事,避免教学过程过于呆板,减少学生走神情况的发生,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讲解楚汉之争时可通过鸿门宴、暗度陈仓、霸王别姬、刘邦统一后却诛杀异姓王韩信等故事来反映出刘邦与项羽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并带领学生通过其各自性格分析其成败原因,最终得出结论:刘邦善用人但多疑,善为君;项羽勇猛但无谋,讲义气但刚愎自用,善为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楚汉之争的结果。

3.故事化结尾

以故事结尾,让学生下课后有自主学习、探求历史真相的积极性。临近下课时,老师将本课时内容总结后,可利用一两分钟讲述一个与课上内容有关小故事,结尾可留有悬念,并引出下一节课的主题,这种悬念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借阅书籍、网上搜索等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下一节历史课产生期待,并提前预习。

4.作业多元化

初中生大多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少有人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适当将一些呆板的习题册联系或机械式背书置换成自主探究的作业。例如在学习外国近代史时,布置一些对外国百年家族企业的发展的了解与探究作业。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为什么这些外国企业能在百年时间里历经数次经济危机不倒,另一方面促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再对比同时期的中国近代史,加深其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发展的轨迹,以及资本主义发展和中国发展各自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延伸到其他时期的发展,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难点故事化

初中生阅历较浅,对于历史中的一些难点如外国近代史中的一些内容,与当今生活有较大差距,学生难以理解。将难点故事化可以将一些抽象的概念以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结语

故事化教学作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趋势发展迅速,且取得显著效果,所以教师应掌握这种方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故事与课本相结合,使历史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的良好趋势。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张云洁.优化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初中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说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6).

[2]孙建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J].文教资料,2010(21).

[3]杨红琴.历史课“六步有效教学模式”初探[J].林区教学,2009(06).

外国历史故事范文4

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虽然也曾经历多个时期的分裂,但在分裂之后便会出现大的统一,如隋的统一和元的统一。即使在分裂时期,也会出现局部的统一,如曹操对北方的统一。历史虽然分分合合,但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为人类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近年来一些破坏份子恣意挑起事端,试图分裂祖国,妄想“”、“”,甚至还想分裂祖国宝岛台湾。历史事实可以证明,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版图神圣不可分割的部分。一系列的史实都可以证明,、新疆、台湾都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势力都会受到人民的谴责,任何阴谋活动都将被粉碎。

“鉴真东渡”与挫折教育

鉴真,14岁在扬州出家,自幼刻苦好学,中年后成为中外闻名的高僧,因而受到日本僧人邀请去传授戒律。鉴真前后六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量书籍,传播了艺术、医药、雕塑、绘画、建筑等多方面中国文化,并设计建造了著名的唐招提寺。他在唐招提寺讲律传戒,受到日本朝野的尊敬,名垂青史。鉴真为了理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现在的孩子从小受到长辈的百般呵护,几乎没有吃过苦,也没有受过一点点的委屈。但当他们走进学校开始相对独立的生活,在这个大集体中人人都是平等的,不再是家里的大小姐大少爷,日常生活当中难免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可能遭遇委屈与挫折,这时如何面对挫折百折不挠,遇到困难不退缩,当是孩子们学习独立,树立坚强意志的一课。

历史故事与情感教育方向列举

外国历史故事范文5

关键词 纪录片 文字 媒介 历史

中图分类号 G220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很多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活跃于荧屏,可见纪录片作为一种展现历史的影视媒介,有着广泛的影响。它本身的影像记录功能,也为历史学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那么,既然影视媒介信息可以作为史料来用,那它必然与传统的史料形式在传播方式上存在不同;而历史观的不同,也会对纪录片创作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图像学视域下的“文本图像”与“图像文本”

人类历史的文字和影像的叙述和再现无外乎是语言和视觉的联合,根据美国图像学理论家米歇尔的解释,对于语言和视觉的联合。是视觉再现的领域的两种方式:一是“文本图像”,视觉形象作为语言内部差异的场所,具体体现为文字和印刷的物质性,视觉再现之语言再现的诗歌样式。以及描述在叙事中的奇异作用;二是“图像文本”,语言在视觉领域的再现和压抑。

作为保存历史信息的史料,自然与传播媒介密不可分,一般说来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文献,包括档案、报刊、图书等文字记录的史料,档案、报刊、图书都是书写媒介和印刷媒介,此外,中国古代还将甲骨、竹简、绢帛等当作书写媒介;二是口述历史所基于的口碑材料,古代史学家就曾深入调查、采访,运用“口耳相传”的史料,这些依靠文字记录保存下来,到了近代出现了声音存储技术,才有了录音方式,这就是广播媒介的功用了;三是反映历史进程的遗迹、文物、战场、壁画等视觉史料,虽然遗迹、文物等无法一下归人具体的哪一种传播媒介,但作为视觉呈现的史料,影视媒介,即电影或电视完全能以视觉化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可以说,每一次传播媒介的变革,都决定着历史记录的方式,因此形成了以史书文献为主的“文本图像”和以影视为主的“图像文本”。

二、历史文献纪录片和史书对于历史信息的真实性保证

同属于传播媒介的影视媒介和书写媒介,各自对应于历史信息记录载体中的纪录片与历史著作,在记录与再现历史事件上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过分析纪录片《故宫》和历史著述《史记》来探讨这一问题。

历史之首要在于真实,当代电视传播作为大众传播手段,真实性也是其要求之一,这一点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尤为重要。《故宫》影片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文物的展现,《故宫书画》、《故宫藏玉》、《故宫藏瓷》基本都是展现文物。《故宫》在宣传中,就将众多文物的第一次亮相作为一大“卖点”,这么多文物的拍摄,除了展现文物本身的精美之外,还要牵涉出背后深藏的历史,文物作为史料确保了历史的真实性,使得影片所说的历史确有“出处”。

史料的三大形式在《故宫》中都有体现,文献引用在第二集《盛世的屋脊》中就可见一斑,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李燮平在镜头前,讲述李自成是否放火烧紫禁城时。引用了《日下旧闻考》原书原文一段“因胜朝之旧而斟酌损益之”,这一行字在片中用技术特别加亮,以显示出处。可以作为影片文献引用形式的一个代表。

口述史料在影片中也被多次使用,比如在第十集《从皇宫到博物院》中,有关190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开放的情形,就让93岁的北京居民刘曾富和启功先生讲述当时自己的见闻。为了能让人物口述和历史相互印证,影片在讲述的同时还穿插历史图片和文物。

历史遗迹、绘画、照片等视觉材料在影片中的运用就更多了,如第一集中的南京明故宫遗址、《燕京八景图》等,以及第十集中拍摄于溥仪退位前后的那段时期的紫禁城老照片;此外,还有影像资料,这是作为视觉史料出现的,如克林顿-西蒙斯在1903年拍下的关于故宫最早的影像。

如果说影视媒介通过呈现具体实物使得历史真实可信,传统的文字记录则主要通过材料甄别了。例如司马迁著《史记》,主要从两方面来确保史料的真实可靠,其一是文字史料。其二是实地考证。对于文字史料,司马迁选择从数量庞大的资料中,考订、筛选出他认为的可信的资料。作者在《伯夷列传》一章中说: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考证之后认为,六艺是可信的文字资料。其二,进行实地考察,获得很多见闻也是一大资料来源,司马迁在写《孔子世家》和《屈原世家》等章节的时候,就曾亲往孔子和屈原的家乡去探访古迹,采集民间传说。文献资料、口述史料和对于遗迹的考察,在文字记录的传统中依然可以看见基本的史料形式。

三、文献纪录片的影像叙事与史书的文本叙事

媒介在传播历史信息的同时,还存在一个叙述方式的问题。因为历史是由零散的一个个事件构成,只有通过叙事技巧,才能将其串联成一个整体。这其间涉及的其实是传播技巧,而影视媒介和书写媒介在这方面,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故宫》影像叙事依靠的是蒙太奇手法,这本身也是影视媒介自身的语言,比如在第一集中配合永乐皇帝诏书解说的镜头,就是一轮巨大的红日冉冉升起,这是带有隐喻性的蒙太奇。象征故宫诞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故宫》在结构编排上也是别有匠心的,各集虽然各有主题,独立成篇。但总体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的,从讲述故宫营造始末的《肇建紫禁城》这一集开始,先后讲述故宫建筑(《盛世的屋脊》)、宫廷政治(《家国之间》)、宫廷礼仪(《礼仪天下》)、宫廷藏品(书画、藏玉、藏瓷、西洋物品)及博物院建立始末(《从皇宫到博物院》),最后谈及了文物流迁历史(《国宝大流迁》)和故宫大修(《永远的故宫》),从时序性上来说,基本上是顺着故宫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的。

再者。文献纪录片还有一个元素是解说词,保留了文字叙述的传统,在纪录片中配合画面进行画外解说。由于是历史文献纪录片,解说词需要保证学术性,但受到电视传播的自身特点和广大受众群的制约,又不能过于学术,因而各集在叙述过程中,很注重“故事”的讲述方式。

相对于影像,文字记录历史的传统便十分悠久了,而且也有自己的形式与方法。梁启超在《史学导论》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对传统历史的写作有详尽的叙述。他认为历史写作是有体裁的,体裁的区分主要在于对于历史“还原”的程度。中国传统的历史体裁大体包括传记、编年、记传本末体等。纪传体是将历史的核心归结到人,编年主要是利用时间跨度全面记述。西方历史记述在体裁上没有中国如此清晰,大都注重就某个历史时期、地区等进行研究,发展到现在才扩展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管是东方或西方,文字叙述历史都是为了再现历史,历史学家的一大任务原本即是“复原”过去。不过同为“再现”,书写媒介和影视媒介还是有着很大不同的,主要体现在直观与想象的区别。

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便认为:“历史记述据称是历史过程的确定片断的言辞模式或者标记。但是。只所以需要

这些模式。是因为文献纪录片并没有就它们所涉及事件的结构,描绘出一种清晰的影像”。因此,为了说明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史学家首先必须将文献中记载的整组事件,再按照自己的一套意识形态,结构成历史。这种结构后来又被史学家自己“想象”成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一种表现和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字记述历史存在“再现”,因为有史学家个人“想象”的部分。

说到文献纪录片对于历史的“再现”问题,海登・怀特为此专门提出了一个概念“影视史学”(historiophoty)。影视史学就是通过视觉材料与影片话语,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影视媒介凭借不断进步的多媒体技术,图像化直观展现历史的形式,使之与原先文字书写的方式大为不同,由于图像化带来的历史真实性质疑,使得新兴的影像“重现”方式饱受争议。影像方式能呈现历史,源于影像方式是对我们现实生活经验的一种“复制”,历史是可以被真实地“复制”出来的,这也就是历史影片创作的一大卖点。这些年的一些电影,诸如《特洛伊》、《亚历山大大帝》等,片中竭力去“再现”古代的历史事件,其服装、建筑、武器、战船等等都尽可能地和历史上的“同期”样式接近,不过影视史学中的文本与客观存在的历史,永远是两条渐进线。

由此可见,影视媒介叙述历史是通过直观呈现、大跨度的蒙太奇叙事,兼有视听娱乐的功能,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进行逼真地历史“再现”;而文字记述则必须通过严谨地体例记载、材料甄别,来确保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并凭借一定的想象符合历史的因果。从目前的大众传播手段看,影视媒介是主流,因而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在传播历史信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中西不同史学传统下的文献纪录片叙事比较

文献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不同的历史观也会使得相同题材的纪录片呈现完全不同的叙事结构。而在这一点上,东方和西方的历史观就有着明显的不同。梁启超认为中国史家长于叙事,而西方史家则长于评析,这是由长期的书写记录传统形成的。中国史家往往把个人对于历史的见解融于史实叙述中,要么在后面的论赞中发挥,与叙事分开;西方史家则侧重与分析历史事件前后的因果关系。海登・怀特在《历史的诗学》中,说西方史学界有这样的叙事传统:将编年史中挑选出的事件编成故事产生了各种问题,史学家在建构其叙事的过程中必须预料到并加以回答。这些问题的种类有:“这是怎样造成的?”“为什么事情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最终会是怎样?”这说明西方史家的思维是因果关系式的,与中国传统单纯书写事件是不同的。下面,我们从《故宫》和《辉煌的古代文明》这两部作品的比较中分析这一问题。

BBC制作的文献片《辉煌的古代文明》,体现了典型的西方评析性的历史思维。从结构上说,它是按照文明地区来分集的,诸如:《埃及一不熄的生命》、《罗马一终极帝国》、《中国一力量的王朝》等。而在每一集的叙事中,突出的又是评析文明现象,笔者在这里选取一集《希腊一黄金时代》加以分析说明。由于是失落的古代文明,影片一开始就用一场发生于1687年的战争,来宣告这种文明的毁坏,其中有大量的古迹被毁。接着选取了希腊文明有代表性的建筑、雕塑、思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并在简单叙述完一个方面的背景资料后,再由专家进行分析。这成为了影片最为重要的叙述方式,画外解说只是一种辅助。

从叙事学上分析,这样的评析是符合因果性的。《故宫》虽然也有建筑、礼仪、政治等分集,但基本都是由文物或者历史事件去牵出背后的历史故事,专门的评析不是很多,基本集中在明代的政治制度、马戛尔尼访华和明清两代宫廷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比如在《礼仪天下》这一集中。谈及英使马戛尔尼来访,并以他的视角看当时的中国,议论中国近代的落后,其中的一些观点并不为广大民众熟知,显得很新颖。不过,这样的议论在影片中所占的分量不是很多,往往在一集的最后,作为画龙点睛式地总结性陈述。全片基本上是以画外音叙述历史事件作为主题。而《故宫》中的专家叙述,基本上是作为历史事实的叙述者出现的,成为主体叙述的一种穿插、融合,与西方做法不同。相比BBC的《辉煌的古代文明》,《故宫》专家论述部分显得很少。

外国历史故事范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现状;改进策略

历史是一段时期政治、文化、经济的高度体现,每个历史故事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都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知识。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故事的运用,可以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历史知识,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进而予以全面掌握。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应用现状

(一)教学观念陈旧

高中历史课程具有知识点繁多、课时紧张、记忆难的特点,所以,在高考重压下,很多历史教师为了增加课堂知识点容量,经常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即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辅。因为课堂知识点较多,致使教师讲解占据了大量的时间,未给学生学习、思考、讨论等留下足够的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些教师教学理念都比较落后,只是将历史当成是一门考试学科,却忽视了历史在学生人格培养、个性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是照本宣科,尚未充分利用历史故事,导致教学效果有限。

(二)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

常言道:教师是学生灵魂的铸造师。孰不知,学生不仅是教育的承受者,也是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就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为确保课程进度一致,经常采用“一刀切”的模式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成绩差距越来越大。此外,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历史故事,导致学生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也进而对教学效果产生了影响。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应用的改进策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情感,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加强历史故事的导入设计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进行趣味性导入,以此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在课堂导入环节,可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进而在教学中跟随教师思路,边听边思考,以此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篇幅不可太长,要选择最为典型的部分,以此提高课堂利用效率。并且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在未脱离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必须具有趣味性,这样才可以结合知识内容展开趣味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对英国皇室的了解,之后引出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的故事。通过故事讲解,进而会让学生产生探究查理一世被处死的原因及环境背景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就可以讲述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这一导入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加集中地进行学习,并且充分分析与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利用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高中历史知识学习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其复杂性较强,因为知识内容距离现代的时间比较久远,学生未亲身经历,加之需要背诵与记忆的知识较多,导致学生学习难度较大,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如果不进行恰当的干预,就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历史知识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一些历史故事进行讲述,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比如,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涉及内容主要为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这三个方面,在讲解过程中,学生很难对相关理论知识予以理解和记忆,此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以此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历史教学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广泛应用与普及。此外,在运用历史故事的时候,不可脱离教材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历史故事,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红艳.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效果研究[J].考试周刊,2014(92):13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