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著范例6篇

外国名著范文1

1、《战争与和平》:作者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2、《巴黎圣母院》:作者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

3、《童年》:作者是马克西姆高尔基。

4、《呼啸山庄》:作者是艾米莉勃朗特。

5、《大卫科波菲尔》:作者是查尔斯狄更斯。

6、《红与黑》:作者是司汤达。

7、《悲惨世界》:作者是维克多雨果。

8、《安娜卡列尼娜》:作者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外国名著范文2

关键词:艺术节;特征;调研

本文调研的对象,主要是爱丁堡艺术节、维也纳艺术节、林肯中心艺术节、墨尔本艺术节和新加坡艺术节。这些艺术节均在世界十大艺术节之列,举办国家分别位处欧洲、美洲、大洋洲及亚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尝试从运行机制、展演内容、呈现形式、公关手段、艺术教育等方面对其进行调研。

1 公信至上:透明公开的运行机制

(1)全面及时的信息平台。官方网站向来是观众获得艺术节信息的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国外艺术节官网上的信息十分全面,一般都包括历史概况、活动概览、节目介绍、票务信息乃至城市景点等。同时又各具特色,不乏独具一格的栏目与板块。国外艺术节网站普遍有着较高的点击率和关注度,关键就在于它提供的全面、丰富、及时的艺术节信息,便于观众上网浏览了解。

爱丁堡艺术节,2004 年的网站访问量达122345人次,同期增长35%;2009年访问量370000 人次,增长27%。

(2)定期的年度工作报告。很多知名艺术节组织方会年度工作报告,有主办方和总导演的致辞、总结,并将节目演出情况、票务信息、媒体报道、财政收支、赞助方情况等公之于众。爱丁堡艺术节、林肯中心艺术节、墨尔本艺术节、新加坡艺术节等官网上都会提供年度工作报告的下载与更新。这些公开报告,一切做到透明、公开化,既能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艺术节的运作,也是艺术节赞助商了解其运营情况的主要依据。

2 内容为王:文化主导的节事活动

(1)首演剧目聚拢人气。节目是艺术节的载体,其类型、内容、艺术水准等都直接影响着观赏积极性和评价。艺术节评价的好坏、运作成功与否,体现在具体节目的演出效果及受欢迎的程度上。一般来说,国际著名艺术节都是世界各国原创作品、经典剧目争奇斗艳的艺术展示平台。全球范围内首演的作品往往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参与。因此,各大艺术节都重视展演节目的首映数量。爱丁堡艺术节2007 年的139 个节目中,3个世界首映,2 个欧洲首映,6 个英国首映。

(2)国际视野提升影响。国外艺术节大都注重开放性和国际化,将焦点放在世界各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上。大量的国际表演者使艺术节的国际化程度加强,对观众的吸引力大有提升。维也纳艺术节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所推出的节目绝大多数都是跨国性、大规模的作品,让来自不同国籍的艺术家,在跨国性合作中发出 “自己的声音”。例如,该节庆在2006 年吸引了包括奥地利、中国、捷克、丹麦、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 15 个国家的演出团体参加演出。

(3)特色文化彰显品牌。艺术节要做到与众不同就必须要有特色。国外著名的艺术节大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不仅体现城市、国家的魅力,更是彰显了艺术节的品牌形象,达到其标志性的品牌效应。爱丁堡艺术节最大的特色与优势是观众热情的参与。这尤其体现在Fringe节的自由、多元上。Fringe是民间艺术团体的盛会,给予民间小型的乐队、剧团以平台,完全不限时段、地点的演出,尽情地展示。此类的活动既有利于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对于艺术节自身的品牌化、特色化也得到了宣传。

3 现场延伸:身临其境的呈现形式

(1)演出直播或转播,扩大影响。艺术节的特点是现场聚集,但是对于很多未能到场的观众,如何吸引他们到现场,节目的直播是个很重要的手段。对于无法到现场体验的海外观众,节目转播则使其之后可以欣赏到节目。林肯中心艺术节上,纽约市的公共电视会将部分节目录成专辑或是现场直播。2009年,爱丁堡艺术节通过苏格兰国际广播电台,在比利时、澳大利亚、印度、中国、新加坡、波兰、法国转播了超过40 台音乐会。

(2)“揭秘”后台,提升吸引。除了演出现场,观众向来对演出背后的排练、操作、演员的状态十分感兴趣。有些艺术节的组织方利用揭秘后台的方式,将“演出现场”以外的故事呈现在观众眼前,不仅使观众更加详细地了解演出幕后的情况,也是艺术节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另类”宣传手段,增强了吸引力。2010 年开始,爱丁堡艺术节推出了 “后台”系列短片,将各个演出的幕后情况介绍给观众;墨尔本艺术节则推出“Daily Radio”系列节目,对于演员在幕后的生活、活动进行描述,吸引观众。

4 媒介整合:多媒体表达的公关手段

(1)传统媒体仍是获取艺术节信息的主要途径。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仍是获得艺术节情况的主要途径。因此,各大艺术节非常重视在传统媒体上的宣传工作,往往通过专题报道、开辟专栏等形式,对艺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报道。这类专题专访作为延伸性的报道,更深入了艺术节本身,有助于观众更好地了解艺术节,受到观众、听众的欢迎。同时,各大媒体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对艺术节进行报道,对于艺术节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且有利于艺术节的海外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海外观众的参与。2008 年的爱丁堡艺术节,BBC 制作播出了参与艺术节的作品纪录片,CNN 也播放了参与的艺术家纪录片。

(2)网络媒介是艺术节与观众直接沟通的有效手段。互联网对艺术文化组织的重要性也在日益突显。艺术节的官方网站不仅是各类艺术节信息的权威渠道,还开设了网络购票等服务,有专门工作人员进行信息的更新,与观众交流,反馈最新信息,多方位宣传艺术节。相对艺术节网站这种官方和单向的信息传播渠道,Facebook和Twitter等互动社交网络则让艺术节变得更为平易近人。2005年,爱丁堡艺术节的网络售票只占票务销售的28%,但是在2010年已经增加到40%。媒体办公室有人专门负责跟踪 Twitter 上和艺术节相关的信息并做出回应,如果遇到观众抱怨在艺术节碰到问题便会转给相关部门或者人员。

(3)宣讲会、节目新闻会等现场推广活动。海外的宣传可以拓展渠道,使艺术节更具国际影响力。各大艺术节会前往世界各地进行宣传推广活动。主要通过宣讲会、节目新闻会等形式,吸引海外的媒体和观众参与,使艺术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艺术节,提升艺术节的品牌效应。

2011年,爱丁堡艺术节总监米尔斯在中国北京和上海以及韩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为2011年的亚洲主题“到遥远的东西方去”举办了特别推广活动。

(4)海报墙、街头秀和现场表演等创意宣传。艺术节需要很多不同的途径来推广,其中不乏许多有创意的宣传方式。爱丁堡艺术节每年的fringe节庆中,都有大量的艺术家将他们的演出海报张贴于著名的the Royal Mile街道上,形成了非常引人瞩目的海报墙;同时在街上现场进行节目的排练,吸引游人的驻足,以达到宣传目的。

5 亲近艺术:艺术教育的社会普及

艺术节作为世界顶级艺术荟萃的盛大节日,除了欣赏艺术,艺术学习与交流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诸多国际艺术节显然都充分利用了艺术节期间各类艺术团体、艺术家的有效资源,致力于促进艺术教育与社会普及工作。各大艺术节的教育对象包括青年学生、少年儿童、各类艺术工作者、对艺术感兴趣的普通大众等,教育工作形式多样。

(1)讲习班(workshop)。艺术家走进校园与社区,开办各类讲习班,讲授音乐、戏剧、舞蹈、视觉艺术等课程。此类讲习班简易、操作性强,可使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艺术的专业指导和熏陶,培养观众对艺术的兴趣,提升了对艺术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艺术节期间的节目宣传,培养了艺术节的潜在观众。爱丁堡艺术节以节目为依托,每年会举行几十个各类讲习班,教育对象包括中小学生、成人大众等,人数超过 1000人。针对成年人,艺术节组织方则与大学合作,邀请艺术系的专家、教授开展周末艺术讲习班,为爱好艺术的民众进行授课,如2003年的“making your idea real”活动,开展了文学、诗歌的写作教程。

(2)交流会。交流会使艺术家与观众零距离的交流,言传身授。与观众畅谈自己的作品,而观众也得以从中获得别样的艺术感受。

爱丁堡艺术节每年均举办研讨会、谈话、论坛,拉近观众与艺术家的距离。2004年举办了8个会谈(Conversations with Artists),6个Study Days,15个free Lunchtime Talks;2006 年,爱丁堡艺术节为 5 名本地的年轻导演提供了与著名导演面对面的机会,并在艺术节期间参观并学习了著名艺术家及其背后团队的工作情况。

2011年维也纳艺术节,举行研讨会邀请奥地利、德国专家、艺术节工作人员,分析商讨剧院、学校和艺术节合作的可行性及潜力,扩大艺术节的影响,加强与大学的合作。

(3)创作实践。爱丁堡艺术节从2003年开始,与格拉斯哥《先驱报》(The Herald)合作开展The Herald Young Writers Scheme项目,每年选出30~60位高中学生跟随《先驱报》记者进行学习,该报提供2~3场艺术节节目表演,让这几十位学生观看。看完之后做出评论,选出最好的评论文章,在《先驱报》上进行发表。

维也纳艺术节2011年开展 Critics Round 项目,邀请5位年轻人体验全世界最先锋的音乐、戏剧表演。通过参观后台,免费观看演出并做笔记,收集讨论,并与专家进行话题探讨,将想法、报告形成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在艺术节的官方博客上。

(4)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指艺术节为残疾人举办的教育活动,包括公益演出、艺术指导、科学研究等。体现的是艺术人性的关怀。此类活动呼吁艺术家的参与,社会组织、媒体的赞助、支持,将艺术带到身体有残缺的人们身边。艺术不仅仅是欣赏,更应感动心灵。与此同时,对于艺术与疾病的关系的研究也将使艺术发挥更多科学、社会作用。爱丁堡艺术节2003~2004年邀请世界著名的编舞者,对于有学习障碍的苏格兰舞蹈演员进行了特殊培训。2005年开展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项目,鼓励人们用积极心态对待心理疾病,讨论艺术在治愈心理疾病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伊恩・约曼.节庆活动的组织管理与营销[M].吴恒,孙小珂,金鑫,等,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柴寿升,邓云锋.现代城市节庆品牌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3] 郝士钊.世界最具特色的节庆[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

[4] 叶智勇.美国艺术节运行机制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2(03).

外国名著范文3

一、为学生选讲外国文学名著的经典片段

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广泛阅读经典。大部分外国文学名著的篇幅较长,而课堂教学时间又十分有限,选取外国文学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进行选讲,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对《大卫·科波菲尔》进行导读时,教师可以选取年轻主人公所经历的一起事件作为经典片段,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对于大卫在看到渔夫面对海上风暴时的心理状态和所做出的应对措施的描写。短短几段文字就将主人公经历的海上灾难生动地刻画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与主人公一同置身于惊险的海上风暴当中。由此学生可以迅速了解到作者是如何以其丰富的写作经验,描绘出了惊心动魄的故事——在故事中大卫用尽自己的全力想要挽回灾难中渔民的生命——将一个善良正直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师通过选取经典的片段,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得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仔细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从而提高学生对外国名著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二、组织学生分析外国文学名著的作品主题

通过选取外国文学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导读,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初步掌握所学文学名著的基本故事框架、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和主人公所经历的事件,从而为学生的课后自主阅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巴黎圣母院》时,在最基本的阅读环节之后,可以让学生对于文章的创作目的以及创作主题进行思考,并针对此种具有引导性的话题进行辩论,帮助学生加深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结合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对作品主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抒发自身对作品的所思所感。作为浪漫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雨果善于在其作品当中采取夸张的修辞手法,构建违反现实生活逻辑的场景,荒诞不经却又不会使人感到突兀。通过组织学生对作品主题展开探讨辩论,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个性解放和崇尚自由的深刻内涵。

三、借助外国文学名著拓展思维空间

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相比,外国文学作品在文化起源、文化体系以及民族地域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品《堂吉诃德》时,应指出主人公堂吉诃德的爱情观是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发展和演化,是对当时基督教控制人权的控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莎士比亚的作品当中也充分体现了西方宗教思想对文学的渗透,特别是莎士比亚的悲剧,都揭发了社会的阴暗面,对人性进行了深度剖析。例如,《麦克白》的主人公在杀死邓肯后,内心的罪恶感与恐惧使他第一时间向上帝祷告,祈祷上帝保佑他。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需要重视对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加以讲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语文阅读内容的选取以及语文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学对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存在着深刻影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加强对外国文学作品导读的重视,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外国名著范文4

2、亚里士多德所著的《政治学》;

3、夸美纽斯所著的《大教学论》;

4、洛克所著的《教育漫话》;

5、卢梭所著的《爱弥尔》;

6、赫尔巴特所著的《普通教育学》;

7、斯宾塞所著的《教育论》;

8、杜威所著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9、罗素所著的《教育与美好生活》;

10、阿兰所著的《教育漫谈》;

11、蒙台梭利所著的《童年的秘密》;

12、马卡连柯所著的《教育诗》;

13、泰勒所著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外国名著范文5

一、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和误区

(一)我国现阶段儿童的音乐教育现状

音乐课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在经过将近十年的教学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在2011年修订并面向社会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然而这套《标准》在不同的地区实行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音乐是一门聆听的艺术,可在我国的大部分学校,音乐老师没有预先提出问题让儿童思考,儿童不是思考着问题去听音乐,不能对儿童起到帮助作用。虽然我国的音乐教育方式有些方面还比较陈旧,但实施新课程标准十年间,我国音乐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些音乐课教学评比之中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案例。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学校,在一些城乡的小学校,因为经济、教师资源等原因在音乐教育方面还比较落后,但是音乐应当成为每个人终身学习的科目。

(二)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误区

我国大部分教育者都是经历应试教育的人,他们经常会忽视了对儿童的人格的全面培养。现今,素质教育被受到广泛提倡,艺术的美育功能逐渐受到更多人们的关注,但是我国儿童音乐教育方面还是存在很多的缺陷。

首先,很多学校只是做一些艺术形式的活动来体现素质教育,把简单的唱唱跳跳作为素质教育,没有彻底的认识到在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儿童作为学习的重点对象的重要性。其次,音乐具有娱乐功能,但并不代表音乐是一门休息的课程。音乐经常被作为小科目起到穿插其他科目的作用,有时甚至会被取消,却不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其他任何一种教育不可取代的功能。最后,我国儿童的音乐课本大量借鑒了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精华,我国传统音乐的艺术成果较少,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应该让儿童从小就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这样有利于增长民族凝聚力,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二、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概述

国外有很多优秀的音乐教育体系,他们被实施运用在不同的国家,我们研究这些体系,下面主要概述从儿童本身以及国家传统的角度深入研究出来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的特色。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达尔克罗兹,瑞士音乐教育家,他构造了20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以体态律动的教学方法来让自己的学生把听觉和动觉相结合来使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他先进行体验和感受,而后进行以认识和了解的原则作为基本教学理念,把视唱和练耳以及即兴的创作乐曲和展现动作作为学习音乐的途径,用他原创的体态律动的教学方法来完成了这个教学的实践,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还注重即兴性的音乐训练,他认为:音乐不能脱离音响,培养他们具有联系和体验音乐情绪的能力,用官能参与体验,然后才是获得见解。所以他会有规律性的运用音乐,从简单的音乐到复杂的节奏音乐,让学生们即兴的表现这些音乐片段,这种发现式教学原则可以让学生更加的具有创作力。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奥尔夫,德国民族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教学法就是把原本性音乐作为重点课题,把元素性的教学内容作为重要支柱。他的音乐更加的向往于回归大自然,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十分喜爱舞蹈,他就着力探索音乐和舞蹈相结合的办法来使音乐教学更加有趣。奥尔夫认为动作、舞蹈、语言和音乐是不可分开的教学四大方面,联系这四个方面的就是音乐节奏。他创立了声势活动,认为动作不只有体态律动或者跳舞,有一定规律性的运动也非常适合练习音乐的节奏。他的声势活动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拍腿、拍手、跺脚和捻指。他很注重音乐的原本性和即兴性,认为原本性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也是人们可以亲身参与的音乐活动。他的音乐的即兴性是把教学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导入,加入一些想象的训练,认为让孩子去做才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一点。

(三)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柯达伊,匈牙利民族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理论主要是以民族传统音乐为重点课题,是第一个在音乐教学中注重本国语言特点的教育家。他认为儿童应该首先用音乐的母语来唱歌,这样可以继承本国的音乐文化传统,使本国的音乐文化传统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他强调五声音阶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儿童音乐教育中。

三、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改革方面的启示

通过对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奥尔夫以及柯达伊的音乐教育体系研究得出,我们可用以下方法试验于我国儿童音乐教学,针对我国音乐教育方法的停滞不前,进行强有力的推动。现今社会多媒体工具发展的十分迅速,我们要好好的利用这些网络工具和更好的儿童教学环境,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儿童热爱音乐。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肢体和感官作为学习媒介

1.聆听音乐,感受音乐

研究了奥尔夫的声势活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听是音乐欣赏首先要做到的一点,聆听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由于过去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音乐的学习都以直接教导知识为主,这种直接输入的形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为了让儿童更好的、主动的去聆听音乐,我们鼓励教师积极的向儿童提出问题,让儿童带着问题去听音乐,在听完之后还要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表达一下自己的独立感受与想法。

2.让儿童用身体乐器来反应

音乐是充满想象的,儿童更是一个大脑正在发展并且充满着无数想象力的个体,我们要在学习音乐课的同时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让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力变的更为敏感,这就需要我们带动儿童的身体跟随音乐舞动起来。奥尔夫的声势活动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乐的感受,声势活动非常有益于我国儿童的音乐教学。

3.综合语言、动作、舞蹈来用于音乐教学

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绝对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和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不仅仅可以使儿童通过手指和双腿做出简单的反应,我们也可以让儿童展现美妙的舞蹈,甚至我们还可以通过语言来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的节奏和内涵。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主体进行互动式教学

1.从游戏着手参与音乐创作

现代音乐的音乐教育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音乐教育者首先就是要多与学生们互动。学生作为主体是最关键的一点。

2.参与教学互动

时代在发展,在音乐艺术这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很多儿童都有自己的一门特长,我们想要上一节很活的音乐课,不妨多让儿童们在讲台上多展示展示。

3.表演音乐内容

音乐是抽象的,不同的人听到一首曲子想法总是不同的。但大部分的音乐会给人们一些共通的指引。那么,儿童又会想到什么呢?想要知道儿童从音乐里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让儿童来表演音乐的内容。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族传统音乐为重点

1.以五声音阶为音乐教学切入点

柯达伊认为:民族音乐在教学中应该占有突出的地位,这样是为了尽力的去表达民族的创造性。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以五声音阶为主的,所以我们在音乐的教育过程中,要多输入儿童关于五声音阶的知识。只有掌握了民族的音乐,才能更好的了解其他国家的音乐。

2.儿童教唱歌曲中民歌要占大多数

柯达伊认为:只有在民间歌曲中才最好地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音乐传统。儿童的音乐的教育的学习必须要先以我国语言的韵律或者音调开始,歌谣在儿童时期音乐的教育中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主要是以民歌为主,民歌会让儿童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对于我国有一定的了解,从民歌里可以看出我国的风土人情,可以加深儿童对于自己国家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3.用大合唱的方式使儿童灵活运用民歌

现在的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学设施还不够完善,而最容易最直接让儿童们参与进音乐实践里的方式就是进行歌唱,因为器乐是少数有条件的孩子才能够接触到的。在歌唱这个部分中,可以让儿童们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彼此产生更丰厚的友谊。

外国名著范文6

1、《绿野仙踪》,是美国作家鲍勃的经典作品。原著讲述的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故事。这本书能告诉孩子勇敢直面各种困难,并且理解友谊的珍贵。

2、《秘密花园》,是美国作家伯内特所著,是温暖人心的佳作,能让孩子变得更阳光和开朗,是很好的一本儿童文学。

3、《彼得潘》,是英国作家巴里所著。小飞侠彼得潘细腻的展示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很适合男孩子看的书,将男孩的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

4、《木偶奇遇记》,是意大利作家科洛所著。这个故事教育了好几代人。不仅读起来很有趣味,而且还教育了孩子不要说谎,要当个好孩子,能够传递好好读书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