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外国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外国语范文1

【关键词】外国语;学科建设;对策分析

在语言学学习的过程中,我国大量的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但是在术语方面,相关的学者不会使用,很多专业的外语出版物上也没有标准的术语。但是对于语言学概念而言,我们可以在汉语领域中,发现在语言类的教科书中会提到相关的语言学概念,比如说汉语、英语、俄语以及日语等,但是目前存在的现象是只有极少数的语言学例子。

1.发展背景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展很多年,各个高校也在积极地加强与国际的交流,目前日益频繁的国际合作,就会产生很多的信息,而且信息量非常巨大,就需要进行相应的信息资料管理。根据现在国际交流合作需求,之前传统的人工操作已经不再适应,需要加强信息化的管理探索。我国目前高校所处的现状是,相关人员通过手工操作实现了国际交流合作,目前这也是很多高校具有的管理方式。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因为人为因素导致出现很多问题。而且相应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中,没有专业的人员,可能造成没有清晰的认识到管理方面的业务,所以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信息的建立,在建立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能因为个人因素导致不完善,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人员的相关信息进行审查时,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在执行的过程中,效率不高。所以应该在这方面,进行信息化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国际交流,加强外国语学院合作。为了实现更为统一化的管理,就需要有相应的合理的系统,促进交流合作。

2.建设外国语学科的有效策略

2.1思想统一与协作分工

更为有效的开展学科建设,所以学校而言应该加强建设思想的认识,统一化思想。学校的管理人员,在外国语学习学院中,应该清晰的让老师认识到自身所起的作用,一定要确保整个教学质量得到要求,才能在相关的科研工作中进行探究,学校的领导应该积极的给予科研良好的老师进行奖励,老师在科研中就可以投入更多的热情。只有努力实现良好的科研氛围的建设,又可以增加老师的自主性,而且在相应的教学任务方面,更加主动的承担,老师也可以全身的投入到研究中,只有在分工方面老师做到明确化,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在科研工作中基于大局意识考虑。

2.2尽可能实现学科综合化

随着我国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使用科学技术方面,趋向于高度分化,并且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而且会发现学科之间关联性比较大,按照如今的发展趋势,外国语言学也会呈现综合化的特点,主要指的是外国语言学应该和其他的学科进行渗透,横向的进行结合,才能实现互相交叉的目的。在设置外国语言学的课程过程中,应该重视知识,以及智能结构进行灌输,将特色化进行推出,目前这也是外国语言学学生具有的基础,而且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学科发展,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目前面对的现状是没有可以使用的学科进行专业化建设,所以就不会得到稳定发展,学科不突出,整个专业建设难以发展。作为外国语言学的老师,应该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改进,可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教研方式,积极的在学科课程建设中不断的进行适应,才能促进稳定发展,实现了具有特色化的专业建设。外国语言学才可以继续进行。目前我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对于学校而言,应该加强培养人才。综上所述,外国语言学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集中在合理的设置课程,加强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进一步的促进学科发展。在实施的过程中,老师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所以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以解决不利的现状,对此作为教师,应该在意识方面进行加强,利用目前的现有资源,在不同的学科以及课程方面,进行相应的互动,积极推进建设语言学专业。对于学生来说,提供一个有利于外语言教学的良好环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相应的要求,按照教学计划进行,促进外国语言学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外国语范文2

指出了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作为工科院校的文科学院,一直秉承“中外贯通、德业兼修”的院训,坚持以学生教育为根本,紧抓学院学风建设。在十多年的学风建设实践探索中成果丰硕,特色显著。从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外国语学院学风建设的具体举措,提出了外国学院学风建设的几点启示,以期对其它文科学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文科学院;学风建设;武汉科技大学

1引言

学风是高校开展学术活动、展现教学内涵、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一直以来,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都将学风建设视为学院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学院在院党政领导的带领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工作,经过全院师生不懈的努力,在学风建设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2013~2014学年学院有8个班级获“优良学风班”称号,在全院所占比例为53.33%;2014~2015学年学院有10个班级获“优良学风班”称号,在全院所占比例为66.67%。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外国语学院连续十年荣获武汉科技大学“优良学风学院”称号,是武汉科技大学唯一一个连续十年获此殊荣的单位。探索外国语学院如何有效地推进学风建设,对其它文科学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外国语学院学风建设的具体举措

2.1以思想教育引领学风

良好的思想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优良学风的建设与学生的思想素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外国语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建设,学院领导一直将思想教育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

(1)院长书记高度重视,推进学风建设。学院以“抓党建促学风”的工作思路,将学风建设作为学院建设发展的基础。学院每学期专门召开党政联席会专题研究学风建设问题,成立了以院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的学风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全院的学风建设。党委副书记通过对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的定期培训,了解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发挥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2)抓新生的习惯教育,促进养成学习习惯。新生一入学,外国语学院就会进行新生经验交流会。大四优秀学生将大学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大一新生,增进新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舞他们的学习信心,引导他们正确地学习成长,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目标。同时,班主任助理陪同新生一同上早晚自习、查课、检查卫生,引导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思想及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学院会不定期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报告会。报告会主要以励志成才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邀请成功校友、专家学者、公益人物为外国语学院学生作素质教育主题报告,这些讲座结合当前时事热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大有裨益,深受学生喜爱与欢迎。

(4)加强学生的党性教育,以党风促学风。学生党员及学生干部是学风建设的中坚力量,学院针对学生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课程、发展对象培训课程、预备党员培训课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相关思想政治素质课程。学院每年还会组织学生赴湖北红安接受传统革命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2.2以制度建设带动学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风建设的基础,遵守并实施规章制度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奖励或处罚违规行为是学风建设的保证。制度建设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外国语学院学风建设的第二大法宝。

(1)建立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除了严格执行学校各项有关学风建设的文件和制度,学院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了相关管理制度。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学院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实施细则》、《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进而为学院的正常有序地开展学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院出台了《外国语学院学风建设奖励办法》、《外国语学院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外国语学院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励办法》等相关奖励激励制度,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这些措施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推动了班级学风和学院学风建设,成为各班争先创优的直接推动力。

(2)严格遵守各项教学制度。从严治学是教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严格遵守教师守则,学院领导会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规范进行不定期检查,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会反馈给各位教师。学生在期中和期末会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匿名评教,评教排名靠后的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措施。学院通过领导和学生两个方面紧抓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以严格的教风促进优良的学风建设。

(3)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多年来,学院一直在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各项管理制度。学院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考试纪律教育,严肃考风考纪。学院对课堂教育实行严格管理,教师需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进行提醒。同时,院学生会会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测,通过对学风学纪、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监督,督促学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3以文化建设促进学风

(1)加强科技文化活动开展,促进学风建设。科技文化活动是学风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依托。经过不断的努力,学院每年举办英语风采大赛、外文歌曲大赛、英语演讲比赛、文化世博会四项校级特色活动,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原声电影、英语角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也为全校的英语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2)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共筑学风品牌。良好的学院文化是促进优良学风建设的重要动力。在这三年中,外国语学院连续三年获“优良学风学院”称号,外国语学院团委连续两年获武汉科技大学“特色工作先进团委”的称号,外国语学院学生会连续两年荣获武汉科技大学“标兵学生会”称号,这些学生组织获得的各项荣誉都是鼓励外国语学院师生奋发向上、努力评博、再创辉煌的动力。荣誉不仅属于过去,也会让一届又一届外国语学院学生以荣誉为动力,争先创优,更好地传承外国语学院的文化品牌,将学风文化发扬光大。

(3)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推动学风建设。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里最小的一个集体,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至关重要,一个宿舍良好的风气可以带动一个班,一个班又可以带动一个学院,这样以点带面,学风建设水到渠成。针对宿舍文化,外国语学院推出了寝室设计大赛、“两走一访”等活动。寝室设计大赛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宿舍全体成员争先创优,凝聚宿舍力量。“两走一访”活动是辅导员、班主任助理定期走进宿舍与宿舍成员交流沟通,书记不定期访问宿舍了解学生需求,为学生解决困难。经过三年的文化熏陶,外国语学院南十三109宿舍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大学生百炼之星宿舍”,宿舍三名同学连续两年荣获“国家奖学金”和“校优秀学生奖学金”称号,并全部任职于外国语学院学生会主席团。

3外国语学院学风建设的启示

良好的学风不仅对学院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对今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外国语学院秉承“中外贯通、德业兼修”的院训,以“稳中求进,巩固提升”为信念,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谐发展”为合力,务实的同时开拓创新,全方位加强工作引导,多渠道推动学风建设。外国语学院学风建设依靠思想素质教育、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多途径建设学风的方式,对其他文科学院的学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3.1思想建设是关键

目前很多大学生存在各种思想问题,包括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感到疲倦等。要想培育优良学风,首先任务是解决学生们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风建设中。外国语学院能在各方面取得优异成绩与领导的关切和全体教职工的重视密切相关。

3.2制度建设是基础

学风建设是涉及到学院的各个方面,建设良好学风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建章立制。通过制度建设把有利于学风形成的因素具体化、合理化和规范化,把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实践全部纳入系统的、科学的规范之中,并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把优良学风的要求和内容常规化、制度化,做到标本兼治,最终达到建设优良学风的目的。外国语学院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质量,全面实行严格的课堂考勤制度,加强寝室管理,抓考风、正学风,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考纪学风。除此之外,外国语学院学院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营造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举办先进事迹讲解和优良学风班级宣传活动,发挥榜样带头作用,从各个方面狠抓制度建设。

3.3文化建设是保障

特色文化活动学风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环境的营造有利于兴趣的培养。通过一系列课外互动平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英语表达能力,营造出一个积极阳光、健康进取的校园学习氛围,搭建了一个施展才华提高外语能力的平台,有利于学风建设。外国语学院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奋发向上、好学力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涌现出一大批团结向上的先进班集体和全面发展的优秀个人。这些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集中体现了外国语学院学生锐意进取、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学院对他们的事迹给予表彰和宣传,并鼓励先进、树立典型、激励后进,号召全院学生敢于有梦、勤于追梦、善于圆梦,在努力实现自己的青春梦的过程中为“科大梦”、“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张瑞 刘天生 刘成民 王若颖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莹.普通高校二级学院如何有效地推进学风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5.

[2]王瑜.独立学院学风建设方法探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0.

[3]汪潮.浅谈如何构建高校和谐校园[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外国语范文3

一、现阶段党建进公寓的必要性

调查显示,如今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已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很多大学生政治观念淡化、对政治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还有一小部分同学存在不正确的价值取向,甚至缺失了原有的共产主义信仰,这些现象如果出现在学生党员身上则将直接导致我们的学生党员无法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这些出现问题的党员还会表现出死气沉沉,没有活力。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上述的结果,其中有一部分是来自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但还有相当部分是因为当前部分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出了问题,使学生感觉厌倦,不能很好的激发广大学生的热情。而高校汇聚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优秀学子,又承担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更应该发挥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素养。学生宿舍不仅是学生休息的场所,还是学生学习、课余生活的主要阵地,更为广大学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因此,要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广大党员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就必须要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而抓好宿舍教育则是关键,外国语学院通过党建进学生公寓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党建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推进文明宿舍的创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党建进公寓的新途径

由西安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负责建设的第11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就是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推进党建进公寓的尝试。此次尝试按照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推进的原则进行。首先,通过前期广泛的宣传动员,按照一定的标准择优选拔优秀的学生党员担任第11党员工作站的站长、副站长,接下来进行站务委员的报名应聘工作,由于第11党员工作站所在公寓楼内的学生来自学校的各个学院,为了使党建进公寓工作落到实处,各个学院站务委员的数量按照学院人数比例产生,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可实践性。其次,为了使党建进学生公寓工作更好的贴近学生,进一步拉近党员工作站与广大学生的距离,第11党员工作站经过充分酝酿,制作了一份内容涵盖面广的调查问卷,鼓励公寓楼内的学生把自己对于党建的想法说出来,从而使党员工作站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党建,为下一步开展具体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对调查问卷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

三、党建进公寓的形式多样性

在充分征求所在公寓楼同学对于党建的认识以及广大同学的建议后,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希望党员工作站能够更加贴近同学的日常生活,解决同学们的实际困难。同时,很多同学还希望党员工作站能够在解决同学学习困难上发挥大的作用,同学们希望党员工作站能够成为提高同学学习成绩的帮手。第11党员工作站依托外国语学院,具有很好的外语优势,站务委员在一次例行的宿舍走访中得知公寓楼内的很多学生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没有把握后,党员工作站立即邀请了外国语学院的相关专家为广大同学举办了针对四六级考试的讲座,此次讲座深受广大同学的好评,大家都觉得党员工作站为大家办了一件实事,与大家的距离一下近了许多。此后,第11党员工作站陆续又开展了几项活动。可以看出,只要活动贴近同学的学习、生活,能够解决同学的实际困难,那就会受到欢迎。开展活动不一定拘泥于一种形式,不一定要在教室或者学校安排的工作室进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主要以能够更好的贴近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党员工作站定期会邀请学校人文社科志愿者深入学生公寓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这种方式比起上课会让学生觉得亲切许多,气氛也会相对融洽,同学也会在心情非常轻松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老师,从而真正起到党建进公寓的效果。

四、以党建促文明党员宿舍建设

外国语范文4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网络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实质上已经成为多元教育文化系统共存的缩影和映照,它们的沟通共享在较深层次上将渗透着文化因素的对接和互动。面对数以亿计的教育资源,还有每天不断产生的各国新闻、电视节目;使得对这些资源的管理与共享有一定的难度。上海外国语大学被列为国家教委“211工程”建设高校。是一所培养涉外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高水平、多科性外国语大学。拥有英语、俄语、德语等24个语言类专业;现有虹口、松江两个校区。虹口校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占地254亩,是学校研究生高年级、留学生、培训生等的培养基地。松江校区位于上海松江新城,占地867亩,是学校本科生、研究生低年级的培养基地。学校教育技术中心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手段,包括卫星地面接收装置、闭路电视系统、同声传译系统、语言实验室等设施。作为学校落实“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上海外国语大学调研并考察了北外、川外、广外等全国同类外国语高校的资源库建设情况;分析了自身所拥有的卫星接收系统、学术活动丰富等特色资源分布情况;分析了国家标委会(CELTSC)推广的国家标准(CELTS)。从设计层面要达到使资源库完全兼容于国家标准(CELTS),其教育资源能够方便地与其他拥有教育资源库系统的北外,川外等同类高校共享与交换;达到建设一个既属于上外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又不要重复的资源库。教育资源库一期工程于2009年9月正式实施,并于2010年6月通过验收。从资源库验收后运行至今的成效上看,上外教育资源库充分利用了卫星接收系统、上外广播电台、上外有线电视台、博士生沙龙等学术活动产生的各类教育媒体资源等等特色资源,有效地解决了语言专业多、两校区距离远、跨文化交流频繁所带来的传统网络资源无法满足日常教学科研需求的问题,以及对教育资源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该怎样管理和共享的问题。

二、资源库的设计分析

(一)针对教育资源的定义以及上外自有资源的分析

参照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中对教育资源的定义,教育资源是以计算机或数字化存储设备为载体的视频、音频、课件、图片等资源。在上外的教育资源中,还有来自卫星接收器的卫星电视信号所产生的实时流媒体资源。来自于学术科研活动的实时流媒体、PPT演示文稿、参考文献资源等特色资源。上外教育资源库系统软件基于Web架构,采用B/S,因此上外教育资源库的资源来源为富媒体,这就决定了上外的教育资源库能够收录存储的教育资源包括但不局限于数字视频,音频节目,还包括流媒体、文字,图片,以及PPT文档。系统能够支持大多数媒体资源的在线访问,必须支持rmvb、rm、wmv、asf、mov、avi、mkv、flv、mp3、wma、dat、vob、mpg格式,并且能够支持高清媒体资源的在线访问;系统还能够支持doc、ppt、jpg、pdf、bmp、exe等文件的访问。针对上述的资源系统还需要做到可以按照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的元数据规范属性进行检索与共享;检索范围不单可以实现本校资源素材的检索,同时也可实现跨校际资源素材的检索。

(二)上外教育资源的来源分析

作为华东地区的重点211工程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已经建设了较为成熟的卫星技术系统,能够接收国外二十多个语种的卫星电视节目,如CNN,法国五洲台,德国之声,NHK等。这些电视节目传递着最新的外语类新闻,节目是上外教育资源库的重要来源及特色来源。上外已有的资源,大多以卡带,DVD光盘,电脑文件的形式存在于学校的信息资料室,资源总数约一万两千条,转换为数字资源后约6T的存储容量。将这些资源吸收进入资源库系统,作为可以进行交换共享的资源。北外,川外广外等同类外国语高校共享的资源。在上外教师手中的资源以及随着教学实践活动不断产生的最新资源。上外的资源库系统需要具备极强的来源接口以及格式兼容性,让教育资源来的最新,最广,最具有学术科研价值。

(三)上外教育资源的去向分析

从资源的使用人群性质上分:有狭义上的师生,即具有上外身份的师生;有广义上的师生,即正在学习外语,从事语言,新闻等方面科研工作,需要使用资源库系统的每一位学者。因此,资源库系统需要能够支持并自动识别不同的人群,能够分析不同人群的使用习惯,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资源分配,系统要有强大的用户权限管理系统。从资源使用的区域上按由近及远,由小至大分:上外校园,校园之外,拥有资源库系统交换平台的高校区域,全国能够使用资源库系统的区域,能够使用互联网的所有区域。因此,资源库系统需要能够支持区域识别,针对不同的区域,采用对应的安全机制,采用对应的权限分配方案。因此,资源库系统需要有完善的权限系统,能够针对不同区域,人群的用户,分配权限,从而使系统去得更远,更规范,更能促进学术科研的效率。

(四)如何对资源进行管理的分析

上外资源库的来源广泛,去向影响力大,这就需要对资源的质量加以监管,剔除有政治敏感,色情等方面的资源,需要有内容审核功能。此外,对于已有资源,为方便其查阅,需要建立符合标准化编目的规范系统,并能够对资源做数字化备份存储。从而使对资源的管理变得更安全,更便捷,更有效。

三、资源库的设计与实现

针对上外资源库系统资源本身需要能够支持卫星流信号;资源来源能够支持上外自有资源,网络交换资源;资源去向除了在两个校区间,还要在各外语类高校间;资源管理与共享需要符合国家标准化规范的情况。根据信息化系统的洋葱图架构,可以得出资源库系统在硬件层,网络以及线路层,软件系统层,用户层的设计方案。采用这样的洋葱图架构设计方案,从里到外是硬件系统模型、网络系统模型、应用软件服务,按需匹配服务。层外面的都会用到里面的内容,最外围的是容易变化的内容,比如用户分类,系统界面等;相反位于内部硬件层网络层的相对稳定,确保系统提供全年每日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保障。在资源库的设计架构中,始终以领域为中心,每一个层面也是相对应的洋葱图架构,保证资源库的运行。

1.硬件层设计:资源库系统需要卫星接收设备、模拟数字转换设备实现流媒体信号的接收与处理;需要存储设备实现数字化资源的存储;网络设备实现连接校园网与互联网;服务器实现B/S架构的软件使用载体;监控设备实现对流媒体资源的监控;备份设备实现对资源的备份。卫视节目信号、闭路电视信号、广播电台电视台信号以AV音视频信号接入音视频编码器,从而产生数字信号,经流媒体服务器转发,存储服务器存储后经由基于BS架构的资源库软件系统实现校园网应用。这样,属于模拟信号的卫视信号包括其他卡带类素材都可以被音视频编解码器转化为数字信号,通过WMV9编码,实现存储与网络传播;来自网络共享以及教师素材的数字资源,则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上传到资源库中;资源库中的资源,则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于互联网上;同时资源库监控电视墙能够多路实施监控资源库中的流媒体资源,保证资源的安全性;从而使得资源的来源,去向管理在硬件层面得到了实现。#p#分页标题#e#

2.网络及线路层:资源库系统自身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需要能够完整的融入到上外网中,因此要合理地设计网络拓扑,才能使资源库良好的运行在校园网及互联网环境中。网络分为资源库内部网络,这里连接着学校所有的电教室,使得在校的师生,能够直接在学校的电教室使用教育资源;资源库内部网络通过路由器接入校园网从而使得资源库系统成为校园网络信息化工程的一部分,共享学校师生的用户信息以及身份认证;资源库通过学校网络中心的教育网出口,接入到互联网中,互联网中的用户,可以登录资源库,使用资源库门户系统所公开的资源;同时提供VPN接入,使得上外师生能够在互联网接入资源库内部,上传及交换私有资源。这样,资源库的网络模型最内层是资源库的中心局域网,最外层是互联网。在网络层面保证了上外师生能够高速便捷地访问资源库,同时也使其他领域的用户能够有访问资源库的通道,保证了资源在互联网中的来源与去向。内部的网络层面通过路由以及防火墙连接外部的网络层面,这使得系统网络的安全性能提高,不易被攻击,使得资源库易于管理。

3.软件服务层以及用户层:如果说硬件层,网络层,线路层属于资源库裸系统的设计,那么软件服务层和用户层就是为资源库提供一个完善的软件系统环境,能够使得系统正常运作。资源库软件系统由四个主要的子系统构成:卫星电视录制系统、在线编辑编目系统、素材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资源门户系统。子系统的数据库为MSSQLServer2005,集中部署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子系统均为BS系统,分散部署在对应的应用服务器上,以网络服务的形式为各用户提供资源库服务。子系统功能上彼此独立,每个子系统均有自己的数据通信接口,通过后台推送服务实现相互间的关联。卫星电视录制系统实现对卫星电视节目的播放以及定时录制;录制后的卫视资源推送至在线编辑编目系统,经过在线编辑系统实现对录制资源的内容审核,剔除广告等无用信息,通过编目产生符合国家标准化编目规范的资源;所有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远程入库方式,由获得授权的管理员按权限上传到到教学素材资源管理系统中的不同区域,实现在上外区域内不同学院,师生间的交流查阅;教育资源可以推送到资源门户系统中,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外国语范文5

1.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的历史回顾与趋势展望

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提出中国的历史语境和时代特征、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独特经验是未来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新方向。当代外国文学研究应努力将中华元素融入世界文明的发展大潮中,通过与世界各国文明的比较互鉴,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不断丰富拓宽,同时,更要推动并努力实现世界话语层面上的中国发声。21世纪的文学批评应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作家创作题材的可能转向。应通过理论反思的方式重回原点,以探索21世纪外国文学所蕴含的地域特征与跨国文化交汇的多元风格,多层次、多维度探索开拓新世纪外国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四川外国语大学董洪川教授提出“科学主义”与“文学主义”是文学批评的两大主题,董教授以艾布拉姆斯的人文主义批评理念为切入点,从“共享世界”“人文话语”“历史关照”等多个层面充分阐发人文主义批评的内涵本质。中国人民大学曾艳兵教授则提出,当前外国文学在理论研究、比较文学、国别文学等领域均取得重要进展,理论深度和学术视野得以有效拓宽,优秀学术成果层出不穷。在总结回顾外国文学研究的累累硕果后,曾教授寄语外国文学研究要继续以弘扬国家意识、本土立场为主旨,凸显中国话语和中国形象。

2.新时期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论层面的研讨

北京外国语大学陶家俊教授以萨义德的跨文化连接论、帕特里夏•劳伦斯的跨文化文学关联网络论和卡萨诺瓦的文学世界体系论为例,指出通过跨文化视阈透视历史、文化、政治、民族、地理等多维度的文学关联理论,突破既定的文学本体论和文化本体论,推动文学研究从本体认知模式向关联认知模式的知识话语转型。湖南师范大学曾艳钰教授以斯坦福大学2010年所成立的文学实验室将定量分析引入文学研究为例,就大数据背景下文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做了主题发言,指出人脑与电脑在文本阅读与分析过程中可以有效互补。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提出以语料库为切入点的文学研究具有以下优势:可以通过数据统计归纳文学语言和文学创作过程的规律性特征;对文学语言等共性特征和文学创作的独特风格均可探索;促进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有机统一。

3.外国文学领域新思潮、新文本的审视分析

外国语范文6

 

特色学校自上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建设特色学校,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找到了一个坚实的,全局性和稳定的基础。   一、中英两国语言特色学校的兴起与发展背景概况   我国在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促进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公平得到较大发展的基础上,为了寻求培养多样化高质量人才及追求教育公平的解决之道,在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拨地发展,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中国特色学校的发展在《纲要》的指导下,走向了自主发展的道路。大多数学校在结合本校的本校发展历史与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教育理论,从不相同侧面发展特色学校建设。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原名石家庄市第43中学,创建于1994年。   1997年增挂"石家庄外国语学校"校牌,1999年被省政府批准为"河北省重点中学",2000年增设幼儿园、小学,从而形成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办学格局。2002年增挂"石家庄国际学校"校牌,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来校就读。2004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学校”。学校是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确定的“全国外语实验学校”、全国外语学校工作研究会十五所理事学校之一、全国外语特色学校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学校。英国撒切尔政府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中指出应结合国家课程的实施,鼓励学校多样化,整顿薄弱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加强教育公平,对基础教育尤其当时问题百出的中等教育进行改革。   1994年开始实施特色学校计划(specialistschoolsprogramme,SSP)。英国特色学校是在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办学过程中注重打造学校特色科目,同时向学生提供丰富且平衡课程的中学。特色学校与私营部门赞助者合作并得到政府额外资助。所有中学都可以从艺术、贸易与企业、工程、人文、语言、数学与计算机、音乐、科学、运动、技术等特色科目中,选择一个或两个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英国特色学校计划起初针对所有中学,后扩展到小学,所有学校都可以通过申请的方式成为特色学校,但是要获得“特色学校”称号,必须达到政府规定的标准,通过学校之间的公开竞争,获得政府的公开认可。特色学校在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所选择的特色科目上,向所有学生提供丰富和谐的教育。   英国MALETLAMBERT语言特色学校位于英国英格兰约克郡东区大型渔港城市赫尔市(Hull),始建于1932年,学生年龄阶段为11--16岁,即从七年级到十一年级。学校于2001年成功申请取得特色学校资格,并在资格重新认证中通过,最近一次资格重新认证是2009年2月。   二、中国语言特色学校的课程与教学   中国语言特色学校在建设过程中的有着不同的路径,但主要特点是结合国家教育政策,突出外语特色课程与教学,带动其他课程的均衡发展。总体可以概括为:突出特色,均衡发展。以下将以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发展为例,从以下几方面展示其课程与教学特点:   1、课程建设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开设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全部课程,文理并重,突出外语。外语课程现设有英、日、俄三个语种,学校常年聘请11名外籍教师担任外语口语教学。体育、艺术和综合实践的校本课程开设了26个专项,每个专项都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   2、课程开发委员会   课程开发委员会是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对课程建设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价的工作机构,由热心教育、关心支持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课程建设和发展、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领导组成,规划集团总体课程计划,指导各部门课程开发规划的制定及落实,加大各部门课程开发的力度,推进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促进学校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及其他有关集团课程开发相关事宜。   3、四环节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21世纪初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反对片面追求知识教育,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培养,努力为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提出了以自主建构学习为理论基础,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包括项目设置——完成项目——交流展示——评价激励这样四个环节。   4、突出外语教学特色   学校外国语特色的突出并不是以抢占其他学科资源,片面强调特色的。而是以完成国家课程为基础,结合校本课程平台,平衡而和谐的突出外国语特色。学校结合外语学习特点,实施外语小班授课的形式,更容易创造语言交流环境,并充分关注每位同学对语言的应用。学校同时在英语课的课程编制上进行改革,开设每周至少一次的外语视听课和外教课,让学生在更真实生动的环境中将强对语言的认知。学校在教材利用上除市区范围内统一应用的教材外还自主开发和采用更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教材。   5、国际交流   学校利用外语特色优势,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先后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俄罗斯、瑞典、韩国的10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每年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互访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学习,一方面营造了国际性的文化氛围,使师生更真切的体会自己的教学与学习是以国际背景的,从而以更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文化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为走出去学习和请进来切磋创造了更广阔扎实的平台。#p#分页标题#e#   三、英国语言特色学校的课程与教学   英国语言特色学校作为英国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从十余种特色科目中选其一的一类特色学校,既具有其他类特色学校普遍具有的特点,也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结合英国中等教育本身具有的特点,在课程与教学上的体现反映出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重视沟通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学习,重视与社区的合作,重视与伙伴学校的合作等方面。下面本文将以英国MALETLAMBERT语言特色学校为例展示起课程与教学特点。   1、课程建设   学校结合新国家课程要求加强对英语、数学和科学课程等核心课程的指导。前三年在课程安排上,艺术与设计、公民教育、设计和技术、英语、地理、历史、信息交流技术、数学、现代外语、音乐、物理和科学、宗教、性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是法定必修课。后两年则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大部分学生参加中等教育普通证书(GCSE)考试。另外,学校重视学生对社会适应技能的培养,提供选修资格证书考试及相应课程。   2、突出现代外语教学特色   英国特色学校得到政府额外资助的资金使用途径其中很重要的两项包括:一、购置信息与交流技术(ICT)需要的硬件设施,充分挖掘ICT在教学中的潜力,增加学生学习资源,提高便捷性,并增进学科间的知识融合。二、聘用更多助教人员,这其中既包括学生的个人指导教师也包括以学校所教授的现代外语为母语的助教人员,从而能够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及语言学习环境的营造。   3、重视与伙伴学校分享优秀的教学资源   作为特色学校应承担的义务,学校与合作的小学保持紧密联系。学校的小学课程协调人给予合作小学以课程支持,并安排外国助教轮流到合作小学与那里的老师和学生密切合作,为与其他国家和文化交流提供切实意义上的纽带。通过语言领导者计划,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在当地小学准备和发表演讲获得鉴定和认证,这是不同学习阶段之间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纽带,也是一个不同阶段之间有效过渡的工具。   4、国际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越变越小,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言特色学校,给学生提供更多体验不同文化,感受不同文化价值成为学校不懈努力建立国际链接的目标。作为延展性课外活动计划的一部分,学校安排各种教育访问,并把语言与其他课程相联系。   四、中英两国语言特色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比较与启示   中英两国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特色学校的建设源于共同的国际基础教育改革大背景,但更取决于本国已经存在的教育背景和基础。英国语言特色学校课程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注重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所需实际技能的培养,并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在现代外语课程和教学中除具有以上特点外,更注重利用信息与交流技术,聘用外语助教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增设课外现代外语课程增加学习机会,并结合相应证书的考核,帮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以更好的成绩通过考核,同时与社区及小学伙伴学校的联系更体现了语言特色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为社会贡献自身力量的职责。语言特色学校在国际交流层面上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拓宽学生眼界的同时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理解。我国语言特色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虽然与英国有着不同背景,但却存在可以互通有无,互相借鉴的地方。本文鉴于篇幅有限,未能更客观详实的对两国语言特色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展开比较论述,但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或某个侧面对我国语言特色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稍有启示。

外国语范文7

关键词:王季愚;编辑出版;期刊人;素养

王季愚是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创立者之一。王季愚的一生与编辑出版工作有着不可割舍的缘分,她所做的编辑出版工作,在相关文章中多有提及,但并未有专门、集中体现。文章从王季愚不同阶段的编辑出版经历着手,结合其受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等,分析其具备的期刊人素养,以期引发读者思考并从中汲取力量,使更多出版界同仁受益。

一、王季愚的编辑出版工作经历

(一)解放前———为抗日救亡而办刊。王季愚在解放前的编辑出版工作,有据可查的相关经历如下。1936年,译作《在人间》出版。1936年,加入地下党文委组织的上海作家协会,在上海多家杂志社参与多篇专栏的撰稿。1938年,参加党领导的“上海妇女”社,担任《上海妇女》编委,期间发表作品33篇[1]。1941年10月,抵达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编译室从事外文翻译工作,直至解放。在王季愚解放前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对《上海妇女》杂志的创办和编辑最具代表性。《上海妇女》杂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女性刊物,主创人员是一群有号召力、有影响力、有话语权的女性知识分子,创刊于上海沦为“孤岛”后和上海妇女要求解放、自由的呼号下,冲破了日本侵略者的镇压和政府、重庆国民党政府的收买等重重阻碍,从1938年4月20日创刊和发行至1940年2月被迫停刊,共出版了36期,在联系妇女、团结妇女、发动妇女、推动妇女运动方面起到重大作用。王季愚是《上海妇女》杂志的发起人之一、编委会成员,也是主要撰稿人,在《上海妇女》上共发表了33篇文章,其中包括多篇讴歌苏联革命女战士、生产能手先进事迹的翻译作品,如首次进入中国语境的《苏联内战中的女骑兵———E·顾兹涅佐瓦自传》《从煤矿到战场———苏联内战中的女机关斐克鲁莎小传》《光荣的牺牲———苏联内战中的女英雄克赛妮亚小传》;《我的青春时代》《女教师》等重构了一组魅力四射的女英雄形象;《我们从黑海飞到白海》《在森林中》等关于苏联女飞行员等生产能手的文章。此外,王季愚专门撰写的《1938年的苏联妇女》和《苏联妇女与抗战》,号召“我国妇女此刻应该赶快起来效仿伟大的苏联妇女,用自己的血肉来争取我们祖国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的胜利”。在《蔡特金的一生》中,王季愚大声疾呼:“我们妇女,……赶快学习蔡特金一生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赶快团结起来,用自己的生命与血肉争取我们全民族的解放,以及我们妇女自身的解放。”这些文章对当时由宋庆龄、蔡畅、邓颖超等人领导的中国现代妇女运动的深入推进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不仅有“理论深度”,还有“实践温度”[2]。

(二)解放后———为学术建校而办刊。王季愚在解放后的编辑出版工作相关经历如下。1949至1964年,担任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后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学)政治处主任、副校长、党委书记、校长,期间创办《俄语教学与研究》。1955年,出版“首届全国俄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全部文件的中文本———《外专校刊》5期《专号》。1957年,出版“全国俄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第一届教学研究会议会刊》,发行全国。1978年10月,创办《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1979年,成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时期,王季愚倡导“教学工作与科研理论相结合”,主持出版了《俄语教学与研究》,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绵延至今;支持编撰《俄汉详解大词典》,最终获得“国家图书奖”。改革开放初期,王季愚恢复了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职务,在注重教学的同时,大力强调科学研究,并切实推进“学术建校”思想,创办学术期刊《外国语》,成立外国语言研究所、外语教学资料中心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三个机构[3]。

二、王季愚的期刊人素养

期刊的灵魂在于期刊的创办者和编辑人员(统称“期刊人”),期刊人的素养对刊物发展具有导向性意义。文章通过梳理王季愚的编辑出版经历发现,她在不同阶段的编辑出版工作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受教育过程及工作经历赋予她的期刊人素养,使其在所处的年代成为这一领域的前沿人物。

(一)办刊思想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解放前,王季愚的编辑出版工作主要围绕抗日救亡运动展开。1932年8月,王季愚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北平分盟”,在这个地下党领导的群众组织中,她看到了诸如《东方红旗》等革命刊物或党内刊物。可以说,王季愚创办革命刊物的工作,是从接触革命刊物开始的。在担任《上海妇女》编委期间,王季愚通过翻译、写作和编辑工作,为革命时期的文化思想宣传工作注入了自己的力量。解放后,王季愚心系国家建设,肩负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外语人才的重任。她最早明确提出了“学术建校”思想,鼓励、支持教师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主持创办学术期刊,为教师的科研成果提供展示的平台。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些刊物的创办,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贯中西,既是杂家,又是专家。王季愚6岁进祠堂,12岁入私塾。1922年至1926年就读于安岳县立女子小学,喜欢作诗填词,有“女状元”之称。1926年至1930年,她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中学部,接触“五四”作品,写白话文。1930年后,她进入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高中俄文班,兼学英文、日文,阅读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不久后升入法学院经济系深造[4]。书香门第的出身、正规而难得的受教育经历,使王季愚既吸收到国学的精华,又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拥有了开阔的视野和对各种文化流派的辨别能力。最终,王季愚选择共产主义为自己的信仰,成为学贯中西、文理兼顾的杂家,拥有革命者、作家、翻译、教育家等多重身份。而对外语的学习和熟练掌握,又使王季愚作为一名专家,以俄语为工具,为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超过半个世纪。

外国语范文8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王季愚“学术建校”教育思想;高校办学治校理念

王季愚,新中国外国语教育的倡导者与奠基人,先后担任哈尔滨外国语学院院长、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等,是一位拥有远见卓识的红色教育实践家。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经济建设的大高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国家重视各类人才培养。50年代初期,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在多年教育实践中,王季愚校长坚持革命干部学校的办学传统,并促使其教育理念发展成为成熟的独具特色的办学经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开展为中国当代高等教育新发展历程奠定了基础。

一、百废待兴,建国初期高等教育发展重心围绕解放区开展

解放战争之后,全国呈现胜利之势,当时的党和政府把培养大批管理干部的任务提上日程,提出了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他要求迅速而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和文化教育等事业与工作的干部,把大量人才造就成管理干部。然而造就管理干部的重要途径就是高等教育。由于东北地区率先成为解放区,是当时中国稳固的大后方,东北处于全国工业基地的重要地位,急于发展经济,所以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整顿和创办新式大学也最先从东北开始。1949年《关于整顿高等教育的决定》一经颁布,东北全面进入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时期,该决定在整顿一些旧大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些新式大学,包括培养初等、中等教育的大学,培养艺术类人才的大学,其中被放在重要位置的新式大学就是专门培养俄语翻译人才和师资的哈尔滨外国语专科(以下简称哈外专)。建国初期,各高校紧紧依托党的领导,发展高等教育。195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其中就规定了“大学和专门学院设立研究生部,修业年限为三年以上,招收大学、专门学院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与中国科学院及其他研究机构配合,培养高等学校的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早在50年代初,新式大学的俄语教学工作基本依赖于苏联人或是苏侨担任,当时中国高校教育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即外语教学上过度依赖外国教师。王季愚凭借多年俄语教育研究经验,在哈外专成立了属于新中国本土的研究室。1953年,国家高等教育部《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1954年,哈外专在王季愚的领导下已经可以顺利地培养属于自己的教师和干部,并且承担起全部办学工作。哈外专是新中国首个创造出研究生教育的外语学校,可以说,王季愚开创了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二、日新月异,高校开展高等教育理论与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

当年的中国还缺乏办社会主义学校的经验,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封锁我国,在如此严峻形势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只能向苏联学习。通过输送大批人才出国留学和引进外国人才,我国建立起新的教学体制和管理制度,稳定了教学秩序,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势头强劲,王季愚认为高校培养人才要为全党全国的需求服务,不能过于自由地办学,也不能为了个人利益或是凭借个人意向办学。为了顺利接替苏联和苏侨教师,她从长远利益出发,不断从学生中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优秀教师与干部。直到中苏关系破裂,大批苏侨回国或迁居海外时,我国自己培养的研究生已经不下百人,从语言实践教学到语言理论教学等方面的人才应有尽有。王季愚对教育制度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选派等工作亲力亲为,从而使得师资队伍的过渡与交替工作平稳而迅速地完成。这时,王季愚又四处招揽人才,积极地创造物质条件,向全国各地的名牌大学学习先进的办学治校经验。黑龙江大学需要适当的教育转轨,在教学中,王季愚对教师与学生要求严格,注重教学质量,强调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重视应用与实践,鼓励教师遵循新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三、标新立异,研究生教育实践活动逐步扩大至现代化高校

王季愚在俄语教育方面的突出成绩早已被国内俄语教育界所公认,办校理论虽未成书却影响了在校教师乃至外校学者的教育理念。治校贵在使高校学生拥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鲜明的思想政治理念,二者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她在充分调动苏侨教师积极性的同时,及时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她反复强调“必须尽快培养一大批属于自己的青年教师,使教师在实践课和讲读课上完全取代苏侨教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倡导多元化办学,建设一支高水平外语师资队伍。中国当时各个高校在外语教学上存在单一化倾向,即培养目标、学制、规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人员配置等各个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大同小异,没有多少鲜明的特色。王季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执教时看清了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学校的教师团队基本属于青黄不接的状态,低年级教师多,高年级教师少,实践课和基本口语教师多,语言文学理论的教师少,甚至用外语开设其他学科门类的教师更少,她立足于现实情况,从教育规律着手,总结了三条关于教师培养的问题。第一,从中青年教师队伍中造就一大批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形成梯队。第二,形式多样化的培养研究生。鼓励在职教师分期修习研究生课程,通过考试取得学位,以造福教师队伍,使获得学位的教师成为教师团队中的中坚力量。在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设中,教育部与高校为教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鼓励教师轮流深造。高校通过选派中青年教师攻读国内研究生,或出国进修深造,或请专家来华短训,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三,加大国际间交流合作,王季愚提议创造必要条件以提高公共外语教师进修的机会与能力,甚至鼓励本校教师队伍出国学习考察,聘请外国专家来华举办研讨会和进修班交流会。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与质量。在高校贯彻以教学为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王季愚重点抓本校教师队伍建设。她曾借鉴苏侨教师和其他高校的教学经验形成符合本校发展的教育理念,她认为单靠改进教学方法还不够,根本在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师资力量充足,避免了教育力量缺乏所带来的尴尬。早在50年代初,王季愚就组织开办了教职工文化补习学校,学员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一些其他课程,包括数学、现代语言、思想政治教育、古典文学与理论研究等学科。

(三)深入开展高校教师外语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在王季愚和赵洵两位校长的倡导下,黑龙江大学很快掀起了“学术建校”理论的实践高潮。二人多次合作召开俄语教学研讨会,就语言理论和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科研既是提高师资素质的基本途径,又是“学术建校”必须采取的基本措施,一流高校必须成为教学中心,也要成为科研中心。

四、鉴往知来,新时展高等教育应从积极建设研究生教育出发